地球只有一个,保护地球、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现在周围的环境都在变化,导致:花草枯萎、动物濒临灭绝……这是为什么呢?是人类一手造成的,身为地球万物的统治者——人类,却不爱护生态环境,以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帮家人们收集的9篇人文环境论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文素养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核心是对人类生存和价值的关怀[4]。现代整体护理的观念不仅要求关注疾病,而且需要关注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环境,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和人格尊严的完善,注重对生命内在质量的关怀。护理学的本质属性包含着人文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是社会发展所需,与患者的生命、健康、幸福、安慰及社会文明进步密切相关。提高学生自身人文素养是当代护理工作的必然要求[5]。护理是一门人文学科,服务对象是有生理、心理、精神、文化等多层面交织组合在一起的整体的人,对于护理人员能力的提高,不仅要求专业技术精湛,更重要的是人文素养的提升。高雅的人文素养可以使从事护理工作的学生们自觉地关怀他人、关心社会、关心事业、关爱生命,逐步健全美好的自我人格,适应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变化的需要。学生的人文素质直接反映护理工作的质量水平。它是医学模式发展变化的需要,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更是每个需要提供健康服务人的需要[6]。有意识的培养、锻炼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人际沟通能力,正确的判断能力和价值取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关怀,磨练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促进职业情感、专业素质、人文素养和人格特征的和谐发展。
2软性人文环境的营造
医院应该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护理文化和关怀教育活动,建立护理文化活动中心。展览护士和学生的作品,如绘画、诗歌、摄影图片等,从各方面陶冶情操。护理操作练习室、示教室和形体训练室是学生进行专业训练的主要场所,可以通过摆放盆栽及增加装饰物等方式改变冰冷、单调的室内布局,营造温馨关怀的视觉环境。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得到良好的人文环境的培育,从而塑造了人文关怀式护理的高品质形象。以关怀情感为先导,以关怀理论为指导,通过培训与引导,发展护理人员关怀患者的意识、态度、知识、技巧和能力,在护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是减少医疗纠纷、缓和医患、护患紧张关系和提高护理质量的根本途径[7]。关注学生不同心理需求和向临床专科、管理、教育、科研方向发展个人职业生涯的引导,使学生目标明确、精神饱满的享受工作,发自内心的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护理服务和人文关怀,确保患者最大程度的满意。提供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和面对不同的患者,心理压力和劳动强度影响着学生的身心状态。为了减轻和舒缓压力,要求室内或室外的专用休息场所环境优美整洁,配备不同种类的食品以补充能量,各种时尚杂志和舒缓的音乐以放松内心的紧张情绪。无人监督,自己控制时间。这种细微的人文关怀,对学生的充分信任、支持和关爱,使学生更加自觉自律和真诚付出,患者的理解与配合,共同营造了医院温馨的护理文化及尊重和认可学生劳动价值的社会环境。
“如何营造大学的人文环境”是一个综合性、并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问题。高校人文环境是指,围绕在师生周边的校园外部空间领域中,与教学活动相关的具有文化历史意义的组成部分,以及校园一切教学科研等活动的学术圈子及制度基础,具体包括物质、行为、制度和精神四个层面。1大学之为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种客观物的存在,更因为是一种精神的存在2。这种精神的形成不是个别个体在短期内所能完成的,而是需要特定的群体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通过共同生活来确立。无论是中国的书院建筑布局传统,还是欧美大学红砖合院建筑传统,都是人和时空互动的历史产物。每所大学的建立和发展都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在办学理念、历史传统、人文气象、地域特征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而这些差异即学校的特色及魅力所在。大学校园应该是一个充满学术氛围、拥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场所,它体现人在空间中的主体地位,使人从中感受到认同和归属感,满足精神的需求。对于新建校园而言,在设计中应自始至终关注校园人文环境的营造,既要强调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也要尊重老校区的文化传统及地域特色。
2、项目概况
2010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提议,南京林业大学和淮安市人民政府共同创建南方学院淮安校区。校区位于淮安市高等教育园区内,规划总用地面积1300多亩,拟建建筑面积30万平万米,分为南、北2个校区,目前北校区已建成500亩校园和7.5万平万米校舍,并已投入使用。2010年9月,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接受南京林业大学和淮安市人民政府委托,开始进行南方学院淮安校区南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南校区基地内的自然环境条件优越,有着众多的沟渠水系和丰富的植物资源,生态环境良好。本着尊重场地原有环境条件和空间肌理的原则,综合高校校园应具备的功能,提出南校区的规划结构:以校园共享公建轴和生态水系绿带为结构,将教学科研区、中心景观区、后勤服务区(学生生活区、教工生活区)、体育运动区等功能区组织在一起,并通过众多视线通廊,将校园各部分与绿地水体等自然生态要素进行结合和渗透。
3、规划理念
3.1“一校两区”的整体性与连续性
“整体大于局部之和”。当设计师面对特定地段时,既要通过对时间、地域、场所的重视,强调“形态延续”,也要追求发展过程中的动态平衡,实现“有序演进”。南方学院淮安校区南、北两个校区的规划与建设上有一定的时间差,在南校区的规划设计中,我们始终强调在空间、交通、景观上与北校区衔接自然,充分融合,积极互动。在规划中充分考虑资源共享,功能配伍,统筹安排。以校园共享公建轴和生态水系绿带为纽带连接南北校区完成整合。(图2-4)在整体空间塑造上,新建校区的空间形态与北校区保持协调,遵循原有校区空间格局的规律,自北向南延续北校区的现有轴线,增加了相应空间序列的节点与层次,并将公共空间渗透至教学组团内部,丰富了中间层次,加强师生对校园空间的理解和应用。校园中心区服务于整个校区,是校园发展进程中最具活力的区域,这里既是空间序列的高潮,也是校区中最重要的两个轴线——空间主轴线和景观轴的交汇所在。充满理性的教学空间与生动感性的自然景观在这里交融碰撞,和谐共生。理性之于校园犹如规矩之于治学,体现出对于科学知识、社会责任感以及优良道德素养的尊重。感性则赋予校园以生命与活力,理性和感性相结合,体现严谨的治学作风和富有活力的校园文化的双重内涵。
3.2景观功能的多元化
本次方案自设计之初,就对校园景观与规划同步进行考虑,希望通过规划、景观、建筑的一体化设计对校园人文环境进行整体营造。一方面是希望提升校区整体环境质量,另一方面希望拓展景观功能的多元化,比如景观文化功能、景观教育功能,信息载体功能等等。(1)景观的文化功能“景观”与“文化”具有亲密关联,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要营造校园的“人文环境”,提升景观的文化功能是设计的重点所在。我们在校园的景观设计中充分表达了对地域与文脉的尊重。在方案早期阶段,10-15度夹角的出现是对基地原有机理的回应,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在一想法没有最终实现,但也表达了设计者的一种尝试精神。在在景观元素上,我们尊重南京林业大学老校区优秀的景观元素,如大面积的林下空问,独立幽静的读书场所,百年纪念铜鼎和大片的樱花树阵,给予新校区的学子能够与老校区紧密联系的心理感受。在植物的应用上,除了在统一基调的基础上,树种力求丰富有变化,并有针对性地选用杂交马褂木、水杉、樱花等在南林大校园里具有文化意义的特色树种,以此展示其丰富悠久的林业文化内涵,使淮安校区能传承南林大原有的历史积淀与文化传统。(2)景观的教学功能现代大学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环境育人”是希望通过塑造校园良好的学术氛围,以便能够培养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的学习场所已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扩展到整个校园。优美的校园环境不仅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也能启迪思维、激发灵感。而对于“南京林业大学”而言,“景观”与“教学”之间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在中心景观的南部开辟了实验区,为广大师生提供了相应的室外实验基地,它将成为课外教学、交流的重要场所,师生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生态湿地、花卉栽培、果蔬种植等的研究、实验。从而激发、培养、提升大学生科研实验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彰显林业大学的特色景观。通过课堂内外交流环境的潜移默化,促使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将“环境育人”的作用发挥到最大。(3)景观的信息载体功能校园景观除了提供师生学习与活动的空间之外,也是学校与师生之间联系纽带。景观本身是信息的载体,它传播着生活方式、审美方式、文化特征。在具体设计中,在空间序列的起始点以及核心景观区的中心位置布置关键的景观元素(包括校训、铜鼎、高水平的公共艺术装置),起到控制全局、突出重点的作用。并希望再后期建立完善的校园标识系统,使师生随时了解校园的全貌,增强校园的可识别性,有效增强校园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3.3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人文环境”概念本身就带有“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提倡根据人的实际需求,包括行为、生理、心理等特征规律来进行设计。对校园规划而言,其目标是营造适宜师生自发行为,尤其是交往与自发学习的校园空间结构和氛围,从而增加并提升交往、学习等人文活动的数量和质量。(1)便捷的校园交通(图8)校园交通设计满足人车分流。对于步行流线的组织,要使师生能够适应校园的行为文化,在满足便捷高效需求的同时,也要提高自发活动的数量和质量,促进学生的交往与自发学习。具体做法是结合校园景观设计步行系统,为学生创造一条便捷并景观宜人的生活轴线,使生活区能和教学区、核心景观区、后勤区、运动区均能到达便捷联系。(2)宜人的校园尺度新建高校最大的诟病在于尺度偏大,空间冷漠,不宜交往。在规划中,我们首先有针对性的适当缩小环路覆盖半径,在空间序列中有节奏的布置节点,把学生步行规模尽量限制在十分钟之类。通过有效控制和缩小学生最主要流线路程的长度,来赢得学生出行的便捷性,增加了其步行的舒适度。其次,对主景观的尺度进行再次划分与细化,由此获得更亲切宜人的尺度氛围。此外,控制校园建筑高度,对围合空间的高宽比进行控制,并借助绿化和构筑物等景观要素改善空间尺度氛围,适当增加对校园空间进行围合的建筑界面的变化,弱化建筑物的体量感,使之融于景观,从而获得亲切的氛围。(3)灵活的交往空间师生在校园的活动可分为正式教育活动和自发学习活动两种类型。校园是师生聚集一堂的场所,在强调“第二课堂”作用的今天,这些自发的学习、交往、观演、展示、游憩、集会、演讲等人文活动,对学生们的启发与教育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诱导、引发、增加、改善这些人文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是创造人文校园的一个核心目标,只有创造了适宜于这些活动发生的环境场所,才能真正创造出一个充满活力、激发创造、催人奋进的人文化的校园。在南方校园的规划中,交往空间被混合交叉设置于各种功能建筑与景观之中。教学楼底层设置架空空间,交往、展示、游憩等功能可自由灵活转换。图书馆毗邻景观水面,并与对岸的大学生活动中心遥相呼应。水边草坡在精心的竖向设计后易于停留、歇息与交流。将交往空间的设置毗邻于步行系统,增加其使用率,提高活动的频率和质量。在校园核心景观与学生生活区之间设计一条“学生步行街”,设置了书吧、茶吧、小卖等实际功能。“学生街”与“景观轴”两个系统一静一动,相互穿插,创造出适宜于不同活动的交流场所。
3.4与城市的积极对话
当今的大学校园早已不再是文化的孤岛,它迫切需要与城市、社会产生交融。一方面大学校园原有部分功能,如后勤、居住和配套直接向城市转移;另一方面,教育自身的发展要求大学校园向城市提供开放空间,从封闭教育走向开放教育。高校的产业、科研、文化、旅游和教育功能对城市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与渗透力。南方学院淮安校区位于淮安市高等教育园区内,其周边地区不可能具有像城市中心区一样配套完备的文化、体育设施,因此校园部分设施的对外开放有利于校园和城市的积极对话。本次规划中,南北校区的教学区遥相呼应,既有利于公共资源充分共享,又保证教学中心区的相对紧凑和完整。而生活区、后勤区、运动区、产业园则依次向外拓展。体育设施位于用地北侧,临规划道路,方便独立对外开放,用地的东南侧安排教师公寓用地,易于社会化管理。西南角预留用地以备后期产业园的发展。这一功能结构既便于管理,又能适应各项辅助功能对社会开放的需求,有利于将来的经营与运作,有利于促进大学校园与城市的协同发展。
3.5有机增长与弹性发展
大学校园是不断生长变化的机体。办学模式、社会人文、科学技术、基地情况等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校园的生长模式。我们以一种积极的、动态的目光着眼于规划的“生长过程”而非“最终形态”,力求校园规划建设的过程合理性。我们在校园的规划中采用了“组团式建筑布局+模数化设计”3的有机增长的弹性规划方法。首先,明确的交通体系为校园空间的发展提供清晰的规划机理和有序的空间骨架。其次,在功能组织和建筑布局方面应用“学科群”的概念,将教学组团适度分散,并与学生生活区形成对应的关系,以保证学习与生活的连续性。另外,根据建筑进深计算得到的建筑设计控制模数,还可以提高空间的灵活性和功能的通用性。
体育教学人文环境
体育课,是学生时期始终贯穿的一门学科,是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是针对学生身体教化的一门学科。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兴趣,并不是很高,出现了类似于“喜欢运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怪现象,以及为了应付体育课而出现的“体育课结束了,运动也就结束了”等现象。众所周知,适量运动,对于一个人终身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在学生所有学科中,体育课的功能正是教学生如何科学健身,教学生健身所需的技能等等,应该说体育课给学生的影响较大,但事与愿违,据有关研究表明:在调查高级知识分子关于学生时期影响一生的学科中,体育课列最后一位。原因就是学生在体育课中基本上没有什么收获,除了跑步、活动,缺乏相关知识的传授,以及健康与运动的关系,缺乏对于体育课的正确认识。“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对于体育课教学同样提出了要求。如“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体育课时的规定,上足上好体育课,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时”及“通过体育教学,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营造良好、和谐的体育教学环境,以及有助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导向性环境,对于有效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来说,体育教学环境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影响“教”与“学”的条件的总和,主要包括制度、集体、氛围、物质等方面的条件[1]。而体育教学的人文环境主要指班风与校风、学校体育的传统与风气、体育课堂常规、体育课堂教学气氛、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等[1]。那么,归纳起来,教师在这其中的作用非常明显,如班风,主要是班主任的工作风格,而其他几方面的因素来看,体育教师的作用则更加突出。其中,体育教师的个人魅力、专业素养、教学风格等,直接影响着体育课堂教学气氛,影响着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影响着体育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影响着“阳光体育运动”的效果。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中的主导角色,要强调健康的作用,要强调健康与运动的关系,要强调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要强调体质健康的意义,强调体能的实际作用,要强调运动技术的作用,要指导学生进行运动技术的练习,要指导学生科学地健身,科学地运动,全面、系统地灌输、渗透给学生有关运动、健身知识,以及健康、愉快地工作、学习,为提高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效果,提高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营造知识方面、意识方面及人格方面的人文环境。具体人文环境因素如下图:
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文环境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活动时间,是“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目标的主要锻炼时间。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体育锻炼的效果。在关于“开展全面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中,着重对课外体育活动提出了诸多要求,如“认真组织实施‘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大力推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积极创建中小学快乐体育活动园地”,“加强学生体育社团和体育健身俱乐部建设”,“通过广泛开展学生体育集体项目的竞赛、主题鲜明的冬季象征性长跑、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学生体育活动等,不断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等等。而构成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文环境包括学校、教师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视,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以及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等等。具体来说,学校要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育计划,形成制度;教师要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指导;另外,要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活动及传统体育项目,对在体育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班级和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包括班主任,要在班级工作中给予加分和奖励,全面重视课外体育活动。具体人文环境因素如下图:
家庭人文环境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会产生很好的教育效果。“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也不例外,学校在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的同时,也要通过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健康状况,提升到一个高度。通过开家长会,让家长、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并积极配合学校进行的各种体育活动,思想上重视体育,确保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逐渐形成“健康与运动”关联的意识;另外,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让家长了解“积极的生活方式”,使家长与学校积极配合,共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从而,客观上提高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效果。
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全面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必需要素,离开了社会舆论的导向,“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就会受到限制,社会其他层面上的人,就会忽视对学生健康及学生体质状况的关注。而我们每个人都处于社会大环境当中,要全面有效地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就会牵扯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牵扯到社会各层面、各领域的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全面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应从下面几方面着手营造“阳光体育运动”的社会环境,如建立强大的宣传网络,包括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媒体,宣传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制作有关“阳光体育运动”的电视节目、MTV等,扩大社会关注度;建立个人终身健康档案,一方面可以很好地了解学生健康发展状况,另一方面可以作为升学、应聘、结婚等方面的健康依据,减少重复工作,提高工作的实效性;也是奖惩制度与实施的依据。
中国茶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茶道精神的内涵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为指导,以佛家普渡众生的精神为宗旨,茶道精神是浓缩了中国传统思想精华的一个文化体系。
2图书馆和谐人文环境要素
人文环境分为广义与狭义,这里指的是狭义的人文环境,特指人类的语言、文化及各种意识形态领域的活动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的境况和氛围。就图书馆人文环境而言,是指管理者、馆员、读者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各种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影响、权利、义务等因素的总和[4]。三者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构成了服务环境、法规环境、舆论环境、工作环境、人际环境和语言环境。图书馆史学家约翰逊在《西洋图书馆史》一书中指出:“在书籍和图书馆的历史中,人的因素始终是最重要的。”构建图书馆和谐人文环境的关键在于人,关键在于改变人的思想理念,满足人的心理需求,让每个人充分发展个性、建立自信,自愿自觉地为图书馆的事业服务,形成人与图书馆事业的良性循环。正如茶道精神中倡导的天地合一的理念,达到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人与人相处中,达到茶道精神中的以“和”为贵,珍爱生命、关心他人的思想境界。无论是馆员还是读者,都能在和谐的人文环境中学习和工作,真正体现个人价值。
3茶道精神与现代图书馆和谐人文环境的构建
茶道精神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种传统文化精神,其精神内涵与当前提倡的构建和谐的人文环境的要素及精神内涵是相一致的。因此,将茶道精神引入到现代图书馆“以人为本”的管理中来,促进图书馆和谐的人文环境的构建,是极具指导意义的。
3.1修身养性,创造管理者自身的和谐
管理者是图书馆构建和谐人文环境的关键因素。茶道精神中注入的儒家思想主张重义轻利的道德原则和超越个体功利的人生境界以及与之相伴的道德伦理理念,对培养管理者人格魅力,提升人生境界与道德修养都是非常有益的。茶道中提倡尚中贵和的精神、以中庸原则来处理各种关系与问题,对管理者制定各项规章制度都是一个衡量标准。管理者只有良好的人格力量、较高的道德修养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才能为图书馆构建和谐的人文环境奠定基础。在制定读者规章时以读者为本,在制定内部管理制度时以馆员为本,为馆员、读者创造一个好的服务环境、人际环境、工作环境和法规环境。一个成功的管理者还善于与其他管理者及时沟通,消除各种误会与成见,其感召力、吸引力、渗透力往往大于“权力”,为整个图书馆树立了良好的人文氛围。
3.2中庸和谐、厚生爱民,创造管理者与馆员的和谐
茶道精神中尚中贵和提倡的是用不偏不倚、中正的心态待人处事。管理者在处理各种矛盾时以此为原则,做到公平、公正。公平、公正是和谐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馆员心态平和,化解矛盾。另外茶道中主张用茶的“雨露”浇开人们心中的堡垒,厚生爱民的思想也有利于创造管理者与馆员的和谐,管理者要关心馆员的职业发展,用充满人文关怀的方式感化他们,为他们创造良好、平等的发展机会和氛围,强调对人的尊重,注重人的情感需求。在管理方法和手段上注重教化、疏导和激励,用理性召唤和情感互动等柔性手段去影响、感召人的心理与行动,用非强制的方法进行调节与控制,才能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让馆员产生稳定的归属感,从而对自己有较高的期望值,才会实现个人价值,管理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3天人合一的理念,创造管理者与读者的和谐
茶道精神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在图书馆管理者为读者创造的服务环境、法规环境中无处不显、无处不在。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图书馆阅读环境、读者和馆员组成的环境分别代表着自然与人。21世纪是网络时代,图书馆除了有丰富的纸质资源外,还有着丰富的电子资源及其相应的先进设备,但图书馆仍会以优美的馆舍、温馨的服务氛围和恬静的环境等更具人性化的特色吸引着广大读者。为读者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使它成为最广大读者的乐园[5]。图书馆除了为读者提供借、阅、藏一体化的书库和设立多功能的报告厅、展示厅、影视厅外,还可以设立休闲品茶为一体的休闲厅等。在休闲室中有茶道、茶艺表演和茶礼知识的介绍,将茶道的传播作为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手段之一。品茶室可以使读者在紧张的学习与工作之余,坐下来品品茶,交流一下思想,从品茶中领悟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读者可以通过饮茶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从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构建起人与自然共存的艺术,在这种优美的环境中达到满足读者的“静心”、“悦情”、“深源”、“妙用”的境界,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完善,达到茶道精神中天地合一的思想境界。图书馆管理者在制定读者法规时,应多从读者的角度出发,保护读者的合法权益,读者能公平、自由地使用图书馆,使读者成为图书馆的主人,而不是仅仅通过各种守则来约束读者的各种行为。各种馆藏资源建设不仅只是追求数量与达到某些评估的要求,而是更加关注读者的满意度,关注读者的真正需求。真正做到“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使图书馆不仅仅满足读者对文献的需求,还能满足读者的情感需求,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使图书馆成为读者的阅读天堂。
3.4以和为贵,创造馆员与馆员的和谐
茶道精神中的以“和”为贵强调人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份平常心,平心地看待自然与社会,将自己置身其中,回归本源。茶道精神中的“和”使人审已、自省,清醒地看待自己、认识别人。只有保持这种心态,馆员才能看淡名利,馆员与馆员之间才能互相关心,互相体谅,而不是互相猜忌、挑剔别人的缺点,才能产生和谐的人际环境。一个单位只有在和谐的人际环境下,才能产生众人划浆的巨大合力,才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使馆员愉快工作,以馆为家,从而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创造更好的服务环境。否则就会造成工作消极怠工,人际关系紧张。
3.5澄明心境,创造馆员与读者的和谐
校园人文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综合体现。校园整体环境、建筑的空间场所和建筑实体以及雕塑小品都是校园人文环境的物质载体,是标志化的校园精神象征。高职院校园的人文环境规划设计,是通过对师生共同生活和学习的场所进行规划设计,体现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使人文与职业教育得到和谐统一,从而培养出综合素质与职业素质具备的人才。理工类职业技术院校的人文环境有着以下特点:建校时间较短,在校园历史文化积累相对欠缺,难以形成普通大学的人文传统;其次,高职教育学制较短,学生的综合素质都不如普通高校;其三,理工类职业技术院校的专业设置以理工科实训类为主,强调的是理性精神和实践能力。
2理工类职业技术院校的人文环境规划设计理念———秩序与实效
强调秩序性对形成文明的校园人文环境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多数高职院都是从中专或者成人高校转变而来,在校学生年纪普遍较小,在学校度过未成年人到成年人的转变,其自制力和纪律性不如普通高校,因此学校职业环境中应更强调职业教学的秩序性。实效性是理工类职业技术院校治学和管理的一个重要理念。高职教育以行业与职业为需求的教育目标,强调实用的知识教育。因此形成一定的职业环境对一所高职院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做规划设计综合考虑的时候,需要对学校教学内容一定的了解,并结合总体规划和景观节点合理安排和适当组织相关的场所。
3长沙市市技术学院新校园项目简介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培养高级技能人才为主的国有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学院。为适应发展学校新校区选址于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雷锋镇,新校区西临雷锋公园,环境优美。基地内存在一定高差,有若干水塘和少量原有建筑。规划校园总占地面积450亩。在校生规模达到8000人。
4总平面布局———轴线的秩序与自然环境结合
校园整体空间结构规划为“双心、双轴、双环、四片区、多模块”的空间格局。双心:由于学院由东、西两部分组成,东西各有一“心”,分别位于两个院的中心位置。西院的空间核心为教学信息中心,包括综合教学楼和行政办公图书馆综合体,图书馆为校园制高点,统领全局。东院空间核心为生活服务中心,包括学生食堂、学生活动及绿地景观,是生活区最具活力的中心。双轴:由西院南北向的校园礼仪轴和连接两院的东西联系轴构成“T”型的轴线架构校园空间。校园礼仪轴南起校园主入口,经礼仪广场、图书馆、中心湖景观、北至教学楼和体育馆围合而成的景观湖面,形成“前庭后院“”前动后静”的空间序列。东西联系轴连接东西两校区的教学信息中心和生活服务中心,并在西院形成开放空间将东西轴延伸至基地外的雷锋公园。双环:东西两院各有一个主要交通环疏导内部交通,串联各功能区。四片区、多模块:校园分为教学综合实验区、生活服务区、实训区及体育运动区四大功能片区。每一功能片区由若干小功能模块组成。功能分区:将校园分为综合教学区、生活服务区、实训区、体育运动区四大片区。综合教学区:位于西校区,包括图书馆行政办公综合楼、综合教学楼。校园主入口位于长川路,是校园主轴线的起点,进入校园即可见校训墙及礼仪广场,形成一种礼仪性的开敞空间。礼仪广场北侧为校园主体建筑———图书馆行政综合楼,综合楼与教学楼实训楼构成“品”字形的空间格局,便于相互联系。生活服务区:位于东校区,包括两组学生宿舍、学生活动中心、学生食堂及中心绿地。生活服务区通过长月路的生活区北入口、雷高路的入口与外部联系。生活服务中心包括食堂、小超市、储蓄邮政、卫生所等后勤用房组成生活服务一条街,就近服宿舍区,基本满足日常生活、娱乐需要。对外交流中心位于校园东北侧长月与雷高路的交口,设有独立出入口,便于对外接待经营。实训教学区:靠近长川路与雷高路两条主要道路,有效加强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实训区包括实训区与园艺场两部分。实训区建筑体量较大,以5层为主。实训中心广场可作实训竞技场,结合专业特点,可作为实训表演、竞技的场地,如举行叉车表演等活动,激发学生做行业能手的信念和信心。园艺实训场沿长川路布置,场内按园林布置,环境优美能成为社区的街心公园,达到社区共享的良好效应。体育运动区:体育运动区分两片布置在东西两校区;西区配置带看台的塑胶跑道标准田径场一个,若干小球场。东院配若干小球场,满足学生日常运动。西院的运动场及体育馆布置在长月路与雷锋河路交口,展示校园形象,并可对外经营。
5校园环境设计———紧密结合教学内容
设置形成主题性环境空间景观规划从理工类职业技术院校自身教学与专业特点出发,结合教学内容与实践,创造出工业艺术与自然生态相结合的现代工业美感的校园景观。校园的景观特点可概括为“一轴一廊一水脉、双园景观为核心”,在校园中结合相应的教学区域,设置了各种主题的景观节点如:工业景观走廊、工业艺术博览园、实训竞技广场等,结合教学专业特点,让校园主要开放空间成为工业器材展示、实训表演竞技的场地,使景观、教学与课余活动紧密结合,有效促进了具有理工科职业院校特点的校园人文氛围。校前区:校前区的礼仪广场是从主入口进入校园的第一个开敞空间,通过水池、灌木、树阵、两侧林荫大道构成层次丰富的校前区。北侧的升旗台是礼仪广场的一个主要节点。东园和西园是教学组团和实验组团北侧供课间休憩的小园林,同时也是展示学校百年历史的场地。中心湖:中心湖是校园中轴线上的景观核心,蜿蜒曲折的驳岸线为校园整体硬朗、理性的秩序增添了柔和、浪漫的人文情趣。利用校园基地内的水塘加以改造形成湖面,水质保证、维护方便。正对图书馆背立面的湖面设有景观音乐喷泉,在节庆及活动时开放。工业景观走廊:工业景观走廊联系东西两院的空间核心,通过水轴线及滨水的带状小广场打造一条富有特色的滨水景观行走廊。与桃李相路交处通过过街天桥相联系。滨水布置工业配件、构架等改造的小品雕塑、铺地、景墙、座椅等,将工业美感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打造校园处最具职业特色的标志性景观走廊。工业艺术博览园:位于生活区中央的中心绿地,是工业景观走廊的收头。结合本学院的“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园林技术”等专业,以工业美感为主题,通过现代工业构架与生态型景观相结合的手法展示工业浪漫。园艺公园:东院靠近雷高一侧,利用现状水塘改造设计为一处环境优美的园艺实训中心也可作为社区公园,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和谐社会思想关系育人环境
纵观人类历史,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社会形态。每一个社会形态,都存在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思想上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即思想关系;每一个社会形态,都存在着占统治地位的集团或阶级,以自己的意识形态去教育各集团、各阶级及社会全体成员,使他们接受自己的意识形态的活动,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这一活动的职能就是建设思想关系,使之成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坚实保障。由于生产力水平与生产关系的不同,不同社会形态的统治集团或阶级建设思想关系所想追求的境界是不同的。原始社会追求的是“同一境界”,要求社会成员有一致的思想观念,以维护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公共财产,保存和发展集体力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追求受动者思想绝对臣服于施动者思想,体现思想的专制性,这种思想关系追求的是“统一境界”。资本主义社会追求人与人的平等,维护个人利益和民利,体现出对人的思想和人性的解放,其思想关系的发展也呈现出自由散漫的特点,它追求的是“自由境界”。社会主义社会则不光追求个人的思想解放,人与人的平等和民利,而且讲究群体的和谐发展,促使群体共同进步,在思想关系上追求的是“和谐境界”。虽然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思想关系的追求境界不止这四种,但这四种境界最典型、最有代表性,可以说,这四种境界跨越了历史的时空,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多元而全面的追求境界内容。“同一境界”追求的是一种绝对的集体主义思想,向后人展示了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但这种追求境界是建立在物质极其贫乏、人类十分愚昧这一基础上的,因此,这时的思想关系表现出自发性、野蛮性、狭隘性、仇杀性等特点。“统一境界”在目标上追求思想的一律性,避免差异性,有一种法家的一扫千军、百川归海的感觉。由于“统”有利于思想力量的聚合,便于各项政令的畅通,从而统一受动者行动,使受动者不在有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权利。这时的思想关系表现出枷锁性、专横性、垄断性等特点。“自由境界”在目标上追求思想的发散性、多元性。“自由”虽并不忌讳趋同,但不刻意求同,更在意由性而生、率性而为、自然发展、随遇而安,讲求施动者与受动者之间地位平等,权利平等,但实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以个人的利益作为衡量人们行为价值的唯一标准”的利己主义。“和谐境界”在目标上追求思想的“同中异”和“异中同”的完美融合,有一种儒家的宽弘大气、其乐融融的感觉。它讲究思想的差异共处,宽容差异转化,调和对立矛盾,倡导中庸适度而不偏执极端,是包容多元的合一。从“和”的历史渊源来看,可以追溯到中国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孔孟以“仁”、“礼”治天下,倡导“和”,反对“极”,以中庸之道“和”天下。相比于“同”和“自由”这两种境界来说,“和”的境界显然要高明一些,它综合了前两种境界的优点而趋之,避免了前两种的不足,有一种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的豪气;它更符合人性,是人类苦苦追寻的理想家园。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和”的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并不断得到发展和传承。追求和谐的境界不仅是思想关系所向往的,也是社会各方面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什么当前我党把“和谐”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让我们先来从理论上考察一下“和”的丰富的内涵中国-关于“和”,有多层内涵。“和”,首先是一个哲学概念。有人仅仅把“和”看成是一个重要的道德规范,只注意到了孔子所说的“礼之用,和为贵”,这是很肤浅的。实际上,“和”不仅是儒家德育思想的哲学依据,也是治国致道的思维方法,更是中国人文精神的精髓。《中庸》中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老子曾说“知和曰常”这就是说,“和”即常道,常即常性、中性、稳定性、规律性。在我国传统思维习俗中,“和”有着极其丰富的意蕴。首先,“和”体现出德育思维中的整体意识。就是说,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要和谐、和睦相处,人仅仅是这个和谐的统一体中的一部分,人不能脱离这个和谐的统一体而独自存在。其次,“和”体现出德育思维目标上的定位准确性。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将“和”与“同”区分开来,有利于人们准确地制定所应追求的正确的德育目标。第三,“和”体现出德育思维内容和见解上的真理性和适宜性。“和”的内容应是差异共处,就是说,人要承认世界是多元并存的矛盾体,并承认差别存在的合理性。世界需要多样化的存在,才能保证世界的丰富性,这是“和”的意义所在。此外,“和”的内容还包括“差异转化”。和是差异、矛盾和对立的转化的努力与追求。第四,“和”体现出所崇尚的德育思维方法。“和”则中,即无偏、无执,追求的是适度。在对人的道德问题态度上,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而应符合法度、符合常理,讲求适中、适度,这才是认识事物的正确方法。在认识方法上善于“叩其两端”,从不同视角全方位的观察和分析客体,摒弃两极化价值观与思维方法。在操作实施方法上,要“执两用中”,以中去软化两极,调和矛盾,化解对立。即所谓“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第五,“和”体现出儒家思想对事物发展条件的基本共识。“和”即是生机。和则生,和则化,和是一切事物的新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万物得和以生”、“阴阳和则万物得”,因此,万事万物只有“和”,才能天地各守其位,万物因此繁衍。可见,“和”是儒家德育思想的哲学依据,也是儒家道德意识的本质,是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主旨。古人关于“和”的这些丰富内涵说明,“和”的思想关系境界高远深邃,博大精深,超过了“同”和“自由”境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的、明智的选择。
我们党在思想关系的追求境界方面,立足于育人工作体系和谐发展,以和谐发展思想理念来发动思想,形成和谐、良性互动。和谐思想关系体系的构建不仅仰仗于思想关系理论研究、思想互动效果研究、思想关系理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适应性研究,而且依赖于和谐育人环境的构建工作。
关于育人环境,马克思曾说:“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实际上,马克思所说的“合乎人性的环境”,也就是我们老祖宗所讲的“和”的环境。那么,这种和谐的育人环境如何构建和维护呢?首先,要树立“天下为公”的德育目标理想。儒家崇奉的“天下为公”、“社会大同”、“人际亲如”、“生活富足”的大同世界,实际上与我们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次,在人们心理品质上注重“诚”的培养。一方面,诚是道德本原,诚才能使主客体和谐、才能使人参天地而立。诚则无扰,使人固守善道,排除外扰。另一方面,诚能沟通物我关系,强化人的认识能力,增强化物、化人的能力。我们今天所推崇的“诚信”教育实际上就是要培养社会成员的“诚”的心理品质。只有“诚其意”,才能“正其心”,才能维护好和谐的育人环境。第三,在德育方法上注重疏导,辅以约束。在疏导对象方面,要尊重人的现实性、层次性、动变性,尊重受的过程性。在导的方式上,针对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可以采用理性疏导、典范示导、情感引导、审美化导等多种方式。在以正面引导为主的前提下,适当发挥律法约束的作用,恩威并济、德法结合,共同维护育和谐的人环境。第四,在社会治理方法上,“法德结合”。和谐的育人环境光靠德治是不行的,还要注意用法来约束不良行为,要“法德结合”,法、德不可偏废。第五,在社会道德环境上倡“礼”尚“义”。“礼”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制度化、程式化规程,其目的在于调节人际关系,其本质是“和”。以“礼”为行为次序和伦常,以“仁义”为行为导向,共同构建和维护“和谐”的育人环境。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余仰涛。思想关系学[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在育人这个统一体中,学生是主体,但学生是靠教师去引导的,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师与生、教与学要达到和谐,教师无疑要承担主要责任。大学生是否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取决于我们的教师,取决于我们的工作,而首先取决于我们的教育理念。
第一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思想、教学风格、价值取向等与先进的学校主体文化协调一致,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第二要确立德育为先的观念,学校教育要改变重智轻德现象。“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语),一个称职的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应有知识,更要教学生如何做人。要确立人人德育的观念,辅导员是德育的骨干力量,专业教师是德育不可或缺的力量,两者相辅相成。第三要实施人性化管理,促使教师与学生间的人际关系和谐。要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文思想,做到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人地位。第四要铸就高尚的师德师风。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无形的财富,它却反映在具体的事情上,如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的身心与生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而非厚此薄彼;关注和重视每一位学生,而非重两头、放中间等等。教师要将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有机地结合并融入师生交往之中,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以典范言行来影响和感染学生。
二、共建校园良好文化环境,构建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是营造良好校园环境的重要体现。20世纪80后的大学生是很重感情的,坚持沟通师生间的思想,才能适应大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就是需要一种心理相融的新型师生关系,心理相融使得教师的思想、言行更深刻地在学生心灵上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师生矛盾的解决,也只能放到校园文化的大环境中去解决。
校园文化它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是学校精神风尚的物质反应,是师生共同实现教书育人的阳光和土壤。良好的校园文化以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较好地调节、激励师生的思想行为,培养良好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使校园人文精神得以振奋和升华。健康的校园文化提倡师生在身心发展上、价值观念上、行为规范上相互融合,形成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公平竞争、民主平等的观念,对师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有巨大作用。
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需要建立良好的协调机制,学校的管理者要用心去搭建和营造这样的平台。要把关心人、尊重人、培养人、发展人作为管理的最终目标,从政策上促进和从制度上保证,建立起师生与学校领导和各部门之间的理解、信任、平等和沟通的良好关系,从而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激发师生的进取心、责任心和爱心,力求使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和谐统一。倡导科学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积极营造自由的学术氛围、师生平等交流的氛围、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氛围,大力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形成一片健康向上、丰富多彩,体现特色、暖意融融的精神家园。
三、在学校管理中要突出服务意识,在教书育人中突出引领作用
最近,同志提出要全面加强新形势下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这种要求,同样适用于与学生密切接触的基层管理部位,适用于身处一线的管理、教育、辅导、服务岗位上的每一位干部职工,要确立人本思想,视人为亲人、朋友,让师生满意;管理中突出服务意识,恪守职业道德,提升业务能力,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要确立求真务实理念,少说不能办,多想怎么办;要制定规范的服务制度,科学地进行学生管理,及时、准确、全面地把握学生的需求信息,并做出相应积极反应。琐碎平凡是基层管理部门日常工作的最大特点,但它是育人环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发挥学生骨干队伍的桥梁作用,实现自我管理自主成长
把大学构建成一个民主法治、公平公正、诚信友爱、充满活力、文明高雅、融洽祥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校园,创新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发挥学生干部纽带和协调作用是一种重要手段。大学阶段的学生干部队伍是高校学生中最活跃的学生群体,是学生中的骨干和先进分子,在思想建设中起着表率作用;在组织建设中起着凝聚作用;在学风建设中起着感召作用;在制度建设中起着管理作用。他们是学校学生工作中的得力助手,是教师和广大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都是不断发生变化的,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的行为更注重实际,这对学生干部、党团员等骨干群体,提出了崭新的要求。
一是要加强对学生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坚定思想政治立场,在工作中要培养“忠诚、求真、正直、奉公、开明”的思想政治品德,切实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二是要求学生干部在掌握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理科学生充实人文科学知识,文科学生充实自然科学知识,提倡学生干部广泛涉猎如生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美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以提高综合素质来增强其影响力。三是要加强思想修养,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意识。以先进模范人物为榜样,不计个人得失,发扬无私奉献精神,始终站在同学的角度去想问题,办事情,树立起服务意识和大局意识。四是要引导学生干部在工作实践中讲究工作方法。坚持民主集中制,善于集中正确意见、善于团结同事,实现“三自”管理,推进校园人际和谐。
总之,牢固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端正办学思想、明确办学思路、创新办学机制、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牢牢把握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实现办学思路、办学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和谐统一,实现各办学要素与系统的整体和谐,才能把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落到实处。建设和谐校园,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没有方方面面的和谐,行不成整体和谐;缺失和忽视一个环节,都会影响整个链条。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但它又是相对流动的、不断更替的;学生是学校的主人,但它又是受育者,容易被单纯的视为被动的受支配对象。故而,其主体地位不容易从指导思想上和实践中得以完全充分的体现,倘若如此,将使我们的整体工作留有缺憾。
**(中共**省**县委)推进反腐倡廉关键在人,要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就必须营造反腐倡廉的人文环境。
一要筑牢拒腐防变的人格防线。优良的品格是天然的“防腐剂”。首先要增强自律能力,严于律己,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正确运用权力,保证权力运用不越界、不踩线、不出格。其次要提高辨别能力,对腐败现象和行为不逐流、不盲从。保持清醒的头脑、平稳的心态,不盲目攀比,不作非分之想。再次要增强反腐能力,不仅要洁身自好,而且要敢于坚决同腐败现象作斗争。
二要形成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要和睦,通过强化群众监督来形成反腐倡廉的社会环境。班子内部要和谐,坚持民主集中制,定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有问题及时指出,有矛盾及时化解。“生活圈”要守住“感情”防线,不能只讲亲情、友情而忘记了原则、法规。要对家属进行廉政教育,使每位家庭成员都成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坚强后盾。“社交圈”要以诚为本,倡导君子之交,特别不能交酒肉朋友,避免沾染哥们义气、江湖匪气。
三要营造反腐倡廉的人文导向。反腐倡廉必须从优化社会环境着手,破除笑廉不笑贪的社会风气。要突出正面引导,大力提拔使用“廉洁型”干部,使廉洁干部在政治上得到肯定。要鼓励群众参与,变群众不能参与、不愿参与、不会参与为敢于参与、乐于参与、善于参与。要完善制度建设,让老实人不吃亏,“乖巧人”不得利,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使那些想搞腐败的人没有存身之地。
1.1调查对象:选取2009年5月保定市第二医院护理人员共200例。
1.2研究方法:应用《护理人员对影响病人安全的人文环境因素的认知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
1.3数据处理:将数据输入SPSS13.0统计软件包,采用统计学描述、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护理人员对医院床单、被套和医护人员工作服颜色的看法。调查结果。
2.2护理人员在保护病人隐私方面的调查。对给病人进行暴露身体隐私部位的操作时,是否保护病人的调查结果。
2.3对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及医护关系的调查结果。护理人员对自身及科室其他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医患关系的调查结果。
3.讨论
3.1护理人员对病房床单、被套和医护人员工作服颜色看法的调查结果分析。本次结果显示,68%的护理人员认为医护人员工作服应为白色,63%认为床单、被套应为白色。26.5%和20%的人分别建议采用其他颜色。选择白色可能与传统思想的影响有关,认为白色为医院的主流色彩。也有不少护理人员开始意识到色彩对病人的影响,建议选用象征温暖、和谐的柔和色彩。许多患者对白色充满恐惧,柔和色彩可以减轻心理负担。
3.2在护理操作中,对护理人员是否保护病人隐私情况的调查结果分析。患者个人隐私作为人格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其自身重视[1]。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多注意患者的临床疾病问题,而忽略病人隐私,很容易造成患者的不满。本次调查结果中,在给病人进行暴露身体隐私部位的操作时,没有和偶尔注意保护的是31人(15.5%),每次和大部分时间都注意的是169人(84.5%)。护理职业应以尊重患者为基础,病房安装围帘、屏风等遮挡患者的隐私,均体现了对患者的尊重。
3.3对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及医护关系的调查结果分析。护患关系、医患关系,医护关系是否融洽,体现人际关系的文明程度,也直接影响患者疾病的治疗[2]。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护理人员中评价自身以及同科室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好和比较好的均占60%以上。同科室医护关系选择好及较好的占58%。因为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在患病后情感容易变得脆弱,良好的服务态度,可以使其在就医全过程中感觉亲切、舒适、可信。医护关系也直接影响到病人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