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是编辑首席帮助大家整理的中学生德育教育论文【最新7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我们生活在中华民族这个大的家庭中,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热爱这个家庭、保护这个家庭,它便会茁壮、快速地发展;相反,如果我们对它没有一丝的爱意,也没有拥护它的意识,那么这个国家发展起来就会比较缓慢,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会出现危机。为此,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必须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热爱、拥护我们的国家,能够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忠诚以待,给国家以更多的爱和关注。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人民对祖国深厚的、浓烈的感情能够推动祖国快速地发展和进步。同时,爱国主义思想也是我们国家优良的民族传统,是推动历史不断前进和进步的伟大力量。在中国不断加快生产力技术建设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今天,教育行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对于高中语文来说,其更是高中语文课堂的重要教学目标。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都是描绘我国壮丽的山河以及秀美的高山的,有的展现了广旷草原的优美,还有的再现了森林地区的繁茂与富饶等。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国家的壮丽与可爱,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例如,让学生学习鲁迅先生毅然决然地放弃医学,从事文学研究,为改变国人思想、救助国家于火难之中的伟大情怀;学习钱学森敢于冲破重重阻力,回到自己的祖国来为国防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使我们国家在航天事业和核武器方面获得了重大的发展等。在语文课堂中,我总是利用这些有识之士的爱国主义行为来教育学生,用这些真实的事件来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启发学生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有效利用语文素材,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格素养
语文作为一种人文学科,自古以来就肩负着对学生进行语言传授以及道德教育的双重任务。随着教育改革的实施,我国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使我们高中语文教育的目标从知识的传授升华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能力,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发展形势,我们高中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并不是知识传授上的困难,而是要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问题。为此,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必须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让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应该拥有什么样的素质及能力。《新课程标准》明确的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语言交流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拥有十分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能够为渗透给学生良好的人文教育打造主要渠道。”为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重视人格教育,在语言交流能力的训练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观念。教师可以采取细心教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等方式给学生灌输高尚的人格理论,使学生能够在获取语文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不断陶冶自己的情操,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三、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一种客观看法和评价。在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就有要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要求,强调要引导学生在文学艺术鉴赏过程中主动去感受美、体验美,强化学生对审美的追求。为此,高中语文教师既要满足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需要,又要满足学生情感方面的需要以及审美需求,真正把审美教育落实到位。只有把审美教育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才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审美能力以及智力的发展,才能不断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对美的事物的品味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念。高中语文教材中,那些被教育专家精心挑选出来的文章都是千古传诵的经典美文,会为学生呈现出许多美景:有的包含着大自然的景物之美;有的体现着人性之美;有的为我们揭示出了逻辑之美;还有的体现着语言的韵律之美。这些美足以让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正因如此,我们语文教师应在课堂中不断引导学生主动联系课文内容去感受自己在生活中的情感经历,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提高自己对文章的鉴赏能力,获得更加高级的审美享受,为自己的生活增添更多的光彩,进而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发现美、感受美和展现美,形成创造美的能力。总之,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促使学生建全高尚、健康的人格,形成较高的审美能力,确保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作者:沈海燕 单位:河北省卢龙县城关中学
第二篇
一、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英语课堂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操练上,除此之外,它还蕴含着细腻真挚的情感交流、真善美的传递、意志的磨砺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创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融洽、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到广泛的的语言知识,养成优良的品质,塑造乐观健康的人格。
二、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可行性
任何一门语言都是思想文化的有效载体,英语也不例外。英语教材在选编过程中科学地渗透了丰富的德育内容。在这些材料中,饱含有很多名人传记,如爱迪生、马克思、罗斯福、华盛顿等,他们都具有非常优秀的意志品格。如爱迪生在艰难的条件下进行科学发明,多次失败却锲而不舍,直至成功。这些生动的教学材料,可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励他们树立目标,并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奋发图强。还有一些英文篇章可以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国内外历史,开阔眼界,了解不同民族、国家的思维差异和风俗习惯。同时,英语教学材料中还包含有绅士儒雅的礼貌用语、富有情感的爱国歌曲和具有时代特色的范文片段等,这些都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让英语课堂散发出诚实守信、宽容大度、善良助人、团结合作、自信勇气的美好气息。
三、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首先,教师的表率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个人品行及教态,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无论是条理清楚、逻辑性强的教学过程,优美的字迹,重难点突出的板书,还是得体的仪态、行为,一丝不苟的教学习惯等都会深深地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借助教材内容,自然地渗透德育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规范,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树立健康健全的人格,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师不仅要把课堂作为传授学生交际语言和培养运用能力的场所,还要把课堂作为思想教育的主阵地,从中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英语文章中的美好人物形象以及国外的风俗习惯,了解西方的文化习俗,扩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还要引导学生发掘素材中的深层次内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净化,树立起崇高的理想,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再次,教师要及时更新观念、与时俱进,达到德育教育的要求。教材是德育的天然载体,从教材中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寓德的前提。教师要在教学前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提炼出教学与德育的结合点,切实有效地做好德育渗透工作。英语中的日常交际用语很丰富,如见面打招呼用语、道别用语、道谢用语、道歉用语等,这些用语都体现出了一定的礼貌修养。在教学中可以模拟上述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礼貌用语带给自己和别人的美感。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也让他们在对比体验中自觉摒弃了日常生活中的不文明语言,提高了自身的语言修养和人际交往水平。最后,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环境保护教育、感恩教育等。如针对教材中有关环境污染的话题,可以发动学生上网查寻有关环境污染的图片和文章,根据搜集到的“污染案例”,让学生观察探索、集体讨论,探讨污染对生活的危害以及如何面对污染、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等。
总之,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是一项需长期坚持的复杂工程。只要我们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修养,切实寓德育于英语教学之中,就会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将思想教育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非常必要,这是教学的灵魂所在。教师是课堂德育的实施者,所以,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以高尚的品德影响学生,成为“以德育人”的楷模。
作者:吕定花 单位:中铁山桥高级技工学校
第三篇
一、在剖析词句中渗透德育
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剖析重点词句,将暗含着德育教育意义的词句拿出来细细解析,让学生充分的读和品悟,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其实很大程度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包含在这一句句的话中,通过这些话语的分析和品悟,学生可以更加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这样就会达到“春风化雨”的德育渗透效果。举例来说,在《我的战友》一课,作者细致描写了“我”的内心活动,比如“不敢朝他那儿看”和“忍不住不看”,这是一个矛盾的心理,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矛盾心理呢?我将这几个词汇指出来要求学生品读,并问学生,“为什么不敢看?”“为什么又忍不住不看?”学生纷纷发言“因为他十分担心的处境”,然后我抓住描写外表的重点句子:“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在烈火焚烧中却岿然不动?学生说,“因为怕被敌人发现”,之后我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去想象他的内心活动,在学生心中树立起光辉的形象,使学生不仅了解了战友之间那种心连着心的情谊,更受到不畏牺牲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无论在哪个阶段的语文教学中,作文都是不可避免的一个环节。作文是反应内心世界的一个直接载体,它要求学生表达真实的情感,表述真正的自己,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的作文能力,一方面也可以加强学生的德育效果。例如,低年级看图写话作文,根据图意“一位少先队员扶一位老奶奶过马路”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教师可指导学生看图明意,教育他们关心帮助老人是一种美德。又如教学第四册复习六“小熊真可爱”这一看图编故事作文时,我在学生编出了小熊拉着爸爸的胳膊不让他去砍树的基础上,给学生讲述了我国的环保现状,教育他们要保护树木资源,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在练习写简单记述文时我还注意在选材中渗透德育。如“写班上发生的一件事,”指导学生可以写“劝架”“成立图书角”“评选班干部”从而教育学生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努力为集体作贡献,积极锻炼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等。在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书信等作文教学中也应渗透德育。
三、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渗透德育
德育教育并非只是挂在口头上的,并非只是课堂上的不痛不痒的教导,还需要在实践中得以强化,在各种课外活动中进行渗透。比如,我们可以开展一些爱国诗歌朗诵大赛,让学生比赛朗诵爱国主义的诗歌,在朗诵中加深爱国主义教育;或者可以开展主题班会,就目前班级或者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正面或者负面的德育素材进行深刻剖析,让学生对一些现象说出自己的看法,再说说如果是自己会怎么样去做;也可以开展帮扶工作,帮扶后进生,互帮互助,发扬乐于助人的传统精神;还可以带学生去敬老院为爷爷奶奶表演节目,这样可以强化学生关爱老人的意识这些课外活动在实践中切实提升了德育的成效,强化了德育的实践性。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不仅担负着语文知识教学的任务,还担任着学生道德和灵魂的导师,因此我们要更新观念,春风化雨,将德育不知不觉的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同时接受德育熏陶,强化自身德育素养,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作者:刘胜林 单位:贵州省思南县塘头镇龙江小学
第四篇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从一个指导者、参与者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一)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能自觉主动地去学习,不仅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还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进而能在学习中形成健康的人格。职教中心的学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愿意学习,厌烦心理十分严重。如果教师一味地刻板说教,强制学生学习,将会适得其反,对教学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在自觉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逐渐会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会对学习产生正确的心态。这样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二)和学生平等地交流,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十分敏感脆弱,职教中心的学生也不例外。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平等看待。不管是学优生还是学差生,教师都要“一碗水端平”,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千万不能用“有色眼镜”看人。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教师应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有所发展。二是既要多肯定学生,也不能滥用表扬。在学习中尊重学生、肯定学生、鼓励学生,这样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但是,一些教师滥用肯定和表扬,不管是什么情况,哪怕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也是一味地肯定、表扬,这种做法也是不妥的。
(三)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际交往越来越密切,对人团结协作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职教中心的学生毕业后将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他们的人际交往、团结协作能力将直接受到考验。因此,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形成合作意识,端正心态,正视自己,对自己和他人形成正确的评价,提高人际沟通、交往能力,以便为以后走上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有效阅读,加强学生的德育渗透
高中语文课本中选用的都是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在这些作品的字里行间都充满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和人文情怀,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素材。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活动,可以让学生与作品、作者进行心灵交流,感受其中蕴含的道德内涵,进而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熏陶,并会对学生的人格养成起到积极的影响,从而能取得良好的德育渗透效果。在日常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课内阅读。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大多是经典作品,内涵丰富,代表性强,是进行德育教育的范本。教师一方面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的讲解,让学生深刻领受文章内涵。另一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自主阅读、联想与想象等方式,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在学习中受到作者思想的熏陶,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素质,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二是课外阅读。课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大量的作品需要学生在课外自己阅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德育因素。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正确指导,比如,给学生推荐阅读的书目、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针对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书籍、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分享学生的阅读体验,等等。通过大量有益的语文课外阅读,学生的眼界宽了,心灵滋润了,道德修养也就自然而然地提升了。
三、注重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
审美需要是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它与人的道德修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能让人分辨美丑、善恶,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可以说,德育教育和审美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所以,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必不可少。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审美教育,一方面依托于教材中大量的美学元素,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处处体现了美,不管是语言美、结构美,还是情感美、自然美,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素材。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感悟,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陶冶,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品位。另一方面,教师应想方设法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便更好地影响德育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发展自身的审美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在学生审美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中,让学生的心灵、情操受到美的熏陶,进而取得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综上所述,高中时期正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人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职教中心的学生。这需要教师的高度重视。在德育教育方面,语文相比其他学科而言,具有强大的优势。语文教师要依托这个优势,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升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以便应对将来的挑战。
作者:刘天真 单位: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职教中心
第五篇
一、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
一方面,这些都为专业教学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料,更为学校物流专业实训室的建设提供了大量实际、生动的素材,丰富了专业教学资源库;另一方面,这些资料还可充分应用于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在课堂单元设计、项目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学媒体或载体,有利于老师开展“项目式教学”与“作业流程模拟教学”,提高了教师在物流技术中的“硬技术”和“软技术”,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贴近生活的专业教学
布鲁纳曾经说过:“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最好的方法,是使他感到这个学科值得学习。”物流反映日常生活的真实面目,教师从现实出发,重视学生的各种需要,尊重学生意愿,帮助学生澄清一些模糊认识,帮助学生为未来生活奠定基础。职高的学生需要很多,也不完全一致,但主要的就是学习、生活、心理和社会关系等,当学生现实的、急迫的、心理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诱发一系列思想问题,出现非正常行为。如学生在入学半个学期后,经常会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认识,不知自己将来到底从事哪一行?到底是社会上流行的一句“倒卖、贩卖”还是送快递的或是搬运工等。此时学生是非常渴望我们教师能成为他们成材的指导者和生活的引路人。专业教师要告诉职高学生:他们毕业后可以去一般企业如工厂、贸易公司里做物流工作或去物流企业里工作。一般企业里的物流岗位有仓库如收发货、保管、计划、采购、运输管理、进出口关务。物流企业里岗位主要是操作、销售、客服。物流企业类型有运输、报关、货代、仓库、物流咨询策划、综合物流服务公司。物流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交叉学科。专业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紧密联系社会实际,除了要教给学生专业知识外,还要教会学生客观认识社会,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通过认真学习知识,扎扎实实地走好现实通完理想的道路。
三、知识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拉伯雷说过:“没有良知的科学只会是灵魂的废墟。”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可以让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事物,获得真知产生的效应,更多的能增强学生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非智力因素产生的作用。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中所包含的德育因素不同,教师要遵循学科特点和规律,认真钻研教材,找准切入点,努力的把知识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在恰当的层次上渗透,使学生能获得正确认识。例如我们要发展绿色物流,支持低碳,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包装等物流活动。近年来中国中东部地区频发雾霾天气,环境污染严重。学生作为未来的“物流人”除要“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外,还要树立环保物流、智慧物流。
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林崇德认为:“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①目前,加强德育工作已成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我们对于德育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效果不尽如人意,实效性较差,德育工作陷入了困境。石鸥指出:“尽管德育被提到首位,巨大的德育实践并未收到应有的道德效果。”②现代中学德育要想摆脱困境,重新获得发展的活力,必须探索产生这种困境的内在的、根本的原因。只有找出原因,才能把握德育的方向,才能走出困境,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对于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许多德育工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了探究。我们经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认为德育工作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学校德育工作严重滞后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里。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思潮相互碰撞,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取向在日益多元化,广大中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取向也在多元化,这是我们所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现代化建设要求培养大量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其中,居于首要地位的是对人的道德素质的要求。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不佳的情况下,学校的教育环境也存在着严重的“重智轻德”的倾向。在学校内部,以升学为中心,以应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仍在大行其道。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主要看“升学率”的高低,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作为社会中的学校,无论是普通教师还是校长在社会压力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下,不得不为了学校的“声誉”和单纯的“成绩”而放弃道德教育的功能。刘铁芳指出:“不关心世界和人的价值和意义,服从与外在的目的,功利主义湮没了教育的内在意义,也不去追思教育的内在意义”。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学校的整体德育工作采取积极的措施帮助学生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要求是:应该既尊重个人权益又提倡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既鼓励公平竞争,又不忘互助;既不懈求是务实,又富有远大理想;既鼓励通过正当途径发财致富,又不忘他人和国家利益。不能片面追求实惠和享受,不能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集体利益之上,不能为了金钱而不择手段,陷入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泥坑。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转型期学生的需要严重脱节。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新现象、新事物层出不穷,社会各方面变化巨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分强调教学的社会价值,忽视学生个人发展的价值。而广大的中学生在对待社会的现实问题和对象,对待书本中的现成的理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不同的想法,对待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问题,也有不同的追求和向往。反观我们的教育工作,并未真正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情感,并未真正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和展现。大多以“书本”、“教师”为中心,在课堂上老师就是照本宣科。面对思维活跃的学生的提问,有时用“你还小不懂这些”来搪塞,学生希望解决的问题得不到回答。没有把学生的思想实际作为思想政治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传授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成长实践和需要相脱节。学生不能用所学的思想政治课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当今世界的社会热点问题。这样学生就会所学知识产生怀疑,就会感到思想政治课的无趣、无利和无用,也极大的削弱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实效。此外,不停的灌输政治理论,并不能使学生真正树立政治的信仰,反而有可能有副作用。金一鸣指出“内容决定了方法。内容脱离当前的实际,方法必然是教条主义的,脱离学生的实际,只要学生死记教条,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④三、学校的德育手段着重“说教”、“灌输”与学生的自我实践,自我教育严重脱节。中学德育存在着专门化和知识化的倾向,如把思想政治课置于封闭状态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形成单一的说教模式,“灌输”式的教学就成为知识化德育课程最简便易行的方式。这样,高尚的道德便缩水为逻辑严密的道德条目,从而斩断了道德与生活的血肉联系,道德成了与学生学习无关的客观知识对象。这种客观和外在的知识对象与学生当下正在进行的生活无法发生意义联系,学生无法产生真正的学习的动机和热情,无法进行也不愿意进行道德的自我实践和道德的自我教育。教师也只能将这些道德条目当作对象性知识来教授、灌输,只能借助背诵、考试和其他方法来进行强制性学习。这种灌输性的说教与强制性的学习已经走向了道德的反面,是以不道德的方式进行的道德教育。石鸥指出“这种道德教育本质上不道德,从长远看则是无效乃至负效果的”⑤这样的道德教育其实效当然不高。现行的以灌输为主忽视教育主体的教育方式,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道德观念,学生对规范的遵守不是出于道德的需要,而是由于外界的压力。杜威的结论是:“任何主张将(道德)知识灌注在一无所有的心灵上的各种教育方法,都应该被扬弃。”⑥四、学校的德育工作偏重教师主导作用,导致学生道德教育主体的缺失。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动行为者,都具有主动教育功能,都是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而道德教育客体从狭义上讲是指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受教育者。但是,道德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当受教育者在进行自我教育时,他不仅是受教育者,而且成为教育者。在这种情况下,实现了道德教育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对提高中学德育实效具有重要作用。现在,学校的德育过程本质上就是教育者把道德规范传递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形成道德的过程。德育的组织者过分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德育过程往往只限于向学生传授一套固定的道德规范,而忽视了作为德育主体的学生的参与,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表现在德育过程中,常以批评、禁止、训斥、说服、榜样、奖励、与惩罚等方法,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得不到发展,教育过程强求一律性,阻碍学生个性与主体性的发展。“不顾品德内化规律,否定道德学习主体化,用规范宣讲取代心性修养的纯外烁过程,成为中国德育的现实的主流特征”。⑦由于忽视或否定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德育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五、学校的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严重分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在谈到本世纪的学校教育时指出,儿童的人格被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⑧在现实的德育过程中,一方面儿童的主体性泯灭了,像“傀儡”一样任人摆布;另一方面又脱离了积极的文化内容,使道德教育变为纯粹的形式。这里反映了道德教育脱离生活的严重后果。中学生生活的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其中,家庭是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的一种社会基本群体,是组成社会的分子。古往今来,家庭不仅是其子女赖以生存的场所,也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日趋信息化,家庭教育的功能正在不断扩大和增强。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能与学校德育工作协调一致,对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包括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包办代替,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拔苗助长,过分溺爱子女,把孩子逼上了“家庭小皇帝”的“宝座”,甚至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学优品劣”的学生。所有这些现象,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增添了一定的难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带来了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社会生活的更新。同时也产生了道德价值的多元取向,如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思潮。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深刻影响着未成年学生的道德的养成,产生了如五天的学校道德教育抵不过两天社会影响等现象。由此可见,如何趋利避害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让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势在必行。六、学校德育目标与内容与学生的心理发展、年龄特点的实际脱节。中学德育目标在确立上,存在着理想化的倾向,这就导致有意无意的“拔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实际的德育活动对于正处于生理和心理不成熟期的中学生来讲,只能肤浅的唯心的理解它。得不到学生内心的认同,也极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由于目标指向的负载过重、过高,也就导致了德育内容的大而无当,宽而无边。当今学校的德育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不符和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年龄特征。如在学校德育中引导学生向、等革命英雄人物学习。这些革命英雄人物是革命战争年代的产物,不具有时代的特色,也不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无法溶入学生的日常行为实践和影响人生观,这样的道德教育就变成了道德说教。最后导致个体道德的滑坡。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觉悟程度、认识能力、道德水平和境界存在着不同的层次,要求所有的学生达到同样的程度和水平,显然是不切实际和不合适宜的。经过长期的德育实践,我们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当代的中学生接受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如下一些特点:①学生的民主意识明显增强,不愿接受训导式唯书、唯上、唯长的教育,乐于以平等、民主和探讨式的态度接受教育。②喜欢独立,求实精神大大增强,不喜欢机械、空洞的说教,喜欢在实践中明辨是非、善恶、美丑。③渴望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生活中发展兴趣和特长,接受美的熏陶,创造美的生活,不愿意接受乏味的、教条的、抽象的伦理教育。④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渴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判断,但独立能力明显不足。根据学生的特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条件下,在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情况下,我们在德育工作中应积极倡导全体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引导师生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在具体的德育实践中,应建立以养成教育为重点的德育系统;发挥学科渗透德育的功能;开展丰富多采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优化德育小气候;努力构筑良好的大环境;形成师生参与的全员德育管理网络;协调课内外、校内外的影响,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从而走出困境,提高中学德育的实效性。参考文献:①林崇德,《教育的智慧》,第19页,开明出版社,1999年。②石鸥,《德育困境中病理性说服教育及其诊治原则》,《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4。③刘铁芳,《人、世界和教育:意义的失落与追寻》,《教育研究》,1997—8。④金一鸣,《教育原理》,第384页,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⑤同②⑥杜威著,林宝山译《民主主义与教育》,第359页,(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⑦单振涛,《学校德育的功利化倾向及其成因分析》,《教育科研与实验》,1997—4。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第14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
中职学校德育的生活化所要解决的是学生的道德所“行”问题,即学生的道德生活实践问题。学校德育中学生的道德生活实践与非学校的社会人的道德生活实践的主要区别在于:非学校的社会人的道德生活实践完全是道德主体的自我行为,是一种非他人指导的道德生活实践;而学校德育中学生的道德生活实践则是在教师指导下的道德生活实践。这种师导性道德生活实践是经过学校和教师的设计和安排的,是在学校和教师道德要求的总体框架下发挥学生道德生活实践的自主性、主动性,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在校期间通过开展有限的道德生活实践获得较为系统的道德实践经历,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到积极的道德行为转化和道德境界提升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现实生活道德中的主人,则必须让学生用自己的道德思维和掌握的道德知识,对自己的道德生活实践进行自我设计和反思,能自主、自愿、主动地做经过自己独立思考的、具有道德性的事,用自己的“道行”提高自己的“德性”。学生道德生活实践中的师导性和学生的自主性是一种有机统一的关系,即教师对学生道德生活实践的导师作用不是替代学生进行道德生活实践,而是在发挥学生自主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必要的、适宜的“导行”;同样,学生道德生活实践的自主性也不是要放弃或摆脱教师必要的、适当的“导行”,放任自我道德生活实践,而是在教师的“导行”中自主地开展道德生活实践。因此,中职学校只有将德育的课程性与德育的生活化有机结合起来,即实现学校德育的“理实”一体和学生道德生活的“知行”统一,才能使学校德育在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中发挥整体育人的作用,而轻视德育的课程性学习或忽视德育的生活化实践,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学校德育教育。
二、中职学校德育的课程性教学和生活化实践的有机结合
1.在学校德育教育课程性上,既要突出德育课程主渠道作用,又要发挥其他课程的德育渗透功能
德育课是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这是由德育课的地位与性质决定的。德育课是职业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专门课程和主要课程,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和学校的办学方向,关系到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它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方面发挥着学校其他课程和其他工作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德育课的主渠道作用,就是通过德育课教学,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道德知识。所以在德育课教学中,必须全面落实国家德育课程教学大纲,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道德法制教育、就业创业教育、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开展以生命教育、安全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和廉洁教育为重点内容的专题教育。另一方面,要挖掘其他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德育内容,发挥其德育渗透作用。全面挖掘其他课程中蕴涵的德育因素,将内隐的、零散的德育内容显性化、系列化,发挥其他课程的育人功能。例如,在文化课教学中既注重提高学生对文化知识的认知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又要挖掘文化课的德育因素,发挥德育的渗透功能,教师在把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讲精彩的过程中,还要用德育因素自然而然地润泽学生的心灵,真正实现教学的教育性。笔者学校是涉农职业学校,在专业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意识,增强学好专业的信心,了解专业发展的前景和人才需求,而且还应根据学校涉农专业特点,在专业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中职毕业生在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居民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介绍学好涉农职业技能对改变三农现状、提升三农水平、推进大连全域城市化的重要意义,这些都是德育渗透的内容。
2.在德育生活化方面,既要注意学生德育生活实践的师导性,更要注重学生道德生活实践的主体性
一个完整的中学教育,德育是灵魂,而体育则是全面发展的有力保证,它能为德育教学提供有力的、健康的、精力充沛的受教主体的重要作用[1]。在体育教学中首先就包含了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同时,体育教学还包括了挫折教育、意志情感教育等。体育是需要顽强的拼搏精神以及坚韧的意志。在中学体育课内和课外的教学活动中,体操、武术等能培养学生勇敢、果断的意志力;越野跑、中长跑等能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毅力;球类运动、接力赛等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以及勇敢拼搏的精神。
2德育教学内容
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的教学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政治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理想主义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和情感)、道德作风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作风,组织性、纪律性及其社会公德)、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勇敢创新的品质,包括责任感、自强、自立、进取等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爱护公物教育(教育学生爱护公物、珍惜身边的事物)。
3加强德育在体育教学中教育
3.1加强体育教学的学习,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体育教师一般在提升学生的体质、基本知识、运动技能等方面都想方设法去创造条件完成,但是在教育学生思想方面,部分教师认为这是班主任、政教处的事情,只要自己上好体育课,给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等技术就行了。我认为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要求对学生除了体质教学,还要进行素质教学。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崇高的责任感、事业心;其次,要端正自己的思想,树立以育人为目的教育理念、人才观念,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德育、促美的观点。体育教师除了要精通各项体育知识之外,还要极强对于素质教育的学习,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真正的做到德智体美的结合教育。
3.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及其良好的行为习惯
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即使是具有不良习惯的学生也要采取合理的方法,耐心的、反复的进行培训、教学,以帮助他们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在体育教学中,要坚持严格的训练、要求、教育,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巴甫洛夫指出:“我们的教育,教学,任何纪律,各种各样的行为习惯,都是一连串的条件反射”[2]。这就证明了人的道德意识、行为、习惯是由培养教育决定的。体育教师要高度的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好兴趣,并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在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掘每一位学生在运动中的潜能和乐趣,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培养自我锻炼的习惯,让学生学有所得,终身受益。与此同时,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的内容,独具匠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锻炼、学习。体育教师要注重加强对学生体育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健身、锻炼。从而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更好的培养能动的道德主体。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尊重他们的主体意识、精神、人格。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个性的发展、潜能的开发。德育教学的过程是复杂的、双边的活动,没有学生的积极参加,没有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没有学生的自我教育,德育教学是不可能实现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3]。”这里要求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是要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之所以要提出主体性的德育教学就是要通过我们的德育将学生培养成一个人、一个主体的人,一个有感情、有智慧、有意志的人,促使他们在心理与生理、智力与非智力、情感与意志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的人。体育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包含了很多的文化内涵[4]。通过体育教学的各种手段,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理解体育理论知识,掌握体育中的各县锻炼方法,从而满足学生对体育知识、活动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真正的学到体育文化知识。体育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的讲解与示范,教会学生锻炼身心的方法,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教育的能力,让学生逐渐的达到自我发展、完善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正确的理解和掌握技能动作,再根据动作的特点及其教学规律进行品德教育,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其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教育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集体争光彩、争荣誉,从而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教育学生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想品德、身心素质及个性结构更加完善。
1.必须教育学生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让他们懂得,在我们社会,人人都是服务对象,人人又都是为他人服务的,相互服务是人之间新型关系的一个基本内容。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的安宁,很大程度上是同各种岗位工作者的服务质量、服务态度、尽忠职守密切相关的。
2.要立足于社会现实和自身实际。崇高的理想必须与社会现实和自身实际相结合,必须与所学的专业知识相结合,要与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相结合。要让学生懂得,要把自己追求的职业理想与社会现实和自身实际相结合,只有这样,经过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如可以教育学生以主人翁态度对待本职工作。教育他们干一行,爱一行,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积极参与企业改革,充分发掘自己的潜力,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建议。在企业发展的同
时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二、要努力拓宽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面
要改变过去那种学生道德教育只靠思想政治课的片面认识,注重挖掘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德育因素,拓宽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面,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比如可以在学校开展、勤俭和艰苦奋斗的教育,反对奢侈浪费,禁止学生抽烟、喝酒、女学生禁止涂口红、佩戴金银首饰、穿袒胸露背的奇装异服等。
1.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
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单靠职业道德课是不够的,要让所有教学分担教育任务,在各科教学中全程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育人效果。比如,会计专业教师在传授会计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反复强调会计岗位是一个特殊的岗位,会计人员直接同金钱打交道,处在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特殊位置上,不仅要掌握各种系统的会计专业知识更需要有高度的原则性和专业精神,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专业特点,开展与职业道德相关的课外活动。教师可以在带领班学生春游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爱护环境教育,引导学生用眼睛去欣赏美,用心灵去感受美,用感情去体会美,让情操得到美的熏陶。祖国山水是美,可是近年间由于种种原因环境污染严重,有的山不再青翠,水不再碧绿,花不再芬芳,草不再茂盛,天空不再蔚蓝,……借此教育学生增强环保意识,爱惜祖国山水,做环保的卫士。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努力创造职业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在美丽的校园里,随处可见的名言警句以及科学家肖像使学生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地受到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比如,我们在全校范围开展了“做文明学生,树文明形象”活动,要求着重抓文明礼貌用语及仪容仪表,在全校范围内张贴文明用语口号,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积极引导宣传。班主任会同学生科对仪容仪表不符合要求的学生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此项工作持续了很长时间效果很明显,它有利于严肃校风,整顿校纪,规范校貌,使“树文明形象,做文明学生”成为大部分学生的自觉要求。
三、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1.职业道德教育必须把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实践是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职业学校的显著特点,职业道德教育要以实践为落脚点。只有通过实践,增加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才能使学生体验到职业道德标准的意义,并予以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使他们更好、更多地观察了解社会各个方面,使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转化为行为。比如,我校教务处组织学生参观汽修厂,了解该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直立于不败之地的事迹,我们还请已任经理厂长、修理技师的毕业生回校作报告,用其亲身的经历论证职业道德修养是个人进步和成才的重要条件的道理。这些生动、直观的报告加深了学生对钻研务、提高技能的必要性的认识。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学会了思考和探索,提高了对职业道德的深层次认识。
2.根据学校办学的总体目标和各专业特点及学生思想素质,与实习单位或联办单位签订协议,团结合作,共同研究和探讨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办法和措施。在实习中,加强职业教育理论与职业道德实践的紧密联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实践中受到良好的职业道教育和熏陶。我校在制订学生实习前的教育计划、实习中的指导计划和实习后的总结时,都要把职业道德的教育列入计划之中。实习前,学校举办了关于“职业道德”的专题讲座,分别邀请参加过实习的老师、企业领导、已经工作的毕业生对参加实习的学生介绍业对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实习中,班主任深入到各个实习单位,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习情况,尤其是职业道德方面的表现情况,给每一个学生写出实习中期评价。实习后,每一个参加实习的同学都上交“职业道德”的作业。从学生的实习报告中,我们看到了他们开始把职业道德的理论内化为自身行动要求。
综上所述,中专生是21世纪职业劳动的主力军,加强对他们的职业道德教育,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发展,对于克服我国社会生活中严重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一定要结合实际工作,采用多种教育手段和渠道,强化中专生职业道德教育。
语文教学中文和道是密不可分的,德育因素往往也借助于文学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它常常寄寓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揭示的客观事实等具体的内容之中。语文作为表情达意的信息载体以及它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负载着一定社会理想、政治信念、阶级观点、人生哲学、道德情操等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德育成分。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受到情感、情操、意志、志向等各方面的熏陶,从而受到教育。
语文教科书的选文都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积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语文课本是很好的德育教材。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把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体现当今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因素,根据语文教学活动的特点,恰到好处地揭示出来,以熏陶和感染学生,使学生个体符合时代需要的思想品德的一种育人活动。其实质就是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意识乃至实践这种意识。
语文课文总是情感熏陶与理性教育互相交融,理中有情,就像“随风潜入夜”的春雨,能够通过反复“读”出味道。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充满激情的朗读,让他们进入作者创设的情感境界,在忘我中得到升华。
阅读是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求知、开智、立德、审美的重要途径。面对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读者总是与自己的生活、思想相对照、相比较,从而唤起心中的是非感和道德感。因此,中学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与作品进行心灵的对话和精神的沟通,将优秀的言语作品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质,这样,才能形成孩子们对世界向往、对人类关注的自觉性。
在作文教学中,从身边的琐事去体味市井百态,去关注社会,去感悟人生,这样的作文让学生自己命题,让他们从生活中的小事中,透过现场看本质,做出合乎情理的感悟,给人以思想上的升华。教师提供某些具体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展开类比联想,联想人生,感悟人生,如从风乍起时,塑料垃圾漫天飞舞联系到白色污染、环境保护等等。
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尤其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根据不同学科特点,促进各学科与课程同德育的有机结合,有针对性地发挥教学的德育功能,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要求教师把复杂的、抽象的德育内容具体化,渗透在各科教学当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陶冶、受到教育,达到德育目的。
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种媒体,可以从不同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得到审美的教育。在美的熏陶中,读书作文学做人,求发展明人生,全面完成教书育人的基本任务。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教师应该把学生带入那个鸟语花香的世界,通过乐曲和影像资料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既而带着学生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感受作者笔下“春草图”、“春花图”等构成的春的世界,感受春天万物复苏、生机昂然的自然美。激发起孩子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教师要很好地利用学生作文和语文课外活动,开展课外活动的德育实践,使德育得到进一步延伸,特别是课外阅读更是如此。教师要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材料进行引导,让他们多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多读名家散文尤其是哲理散文。学生细读作品,实际上就是在培养情感,增进认识,得到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熏陶与教益。尤其对文中的精品,教师要激励学生多读,让学生读得人情人境,在情境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品德的教益、情操的陶冶。
语文教师要了解自己的学生, 掌握学生的心理性格等特征, 根据其心理状况和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 寓德育教育于教学中。根据这些特点, 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不同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年龄层次, 在身和心两方面都呈现出自身独有的特点。以初中生为例, 和小学生相比时, 他们表现得具有相对独立的个性心理, 具有初步的价值观念, 能分辨出一般的是非美丑, 一般也能估量到自身行为的直接后果。但与高中生相比时, 他们在较为完整的人格心理、自觉的人生设计、理性分析能力诸方面又明显要差一个层次。语文课的德育教育必须重视这些特点, 以人为本, 因人制宜, 才能收到好的成效。
语文教学以传授语文知识为首要任务,德育渗透只是兼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可顾此失彼。根据新课标的有关精神,我们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语文学科教育绝不等同于也不可能替代德育本身,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失去了语文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还要找准两者之间的融合渗透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来进行。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在语文教学中使德育喧宾夺主或流于形式。
关键词:中小学;思想道德;参考建议
一、前言
为了加强和改进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部要求各基层单位必须认真解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在和教育部共同牵头下,中小学德育教育专家、学者起草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纲要》中强调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教育必须本着弘扬民族精神为己任,将学校的德育教育作为学校一项重要工作来开展,并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尊师重道、团结互助等传统教育,将德育教育工作可持续地开展下去。
二、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1.农村人口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
截止2015年底,国家统计局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0-18岁未成年人数量约为3.2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4.1%,其中男性约为1.71亿,女性约为1.49亿,农村中小学未成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3%。由此可见,现阶段我国农村中小学未成年人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教育不容忽视。
2.农村德育教育引导这未来社会道德走向
党和政府历来就十分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小学学校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摇篮,思想道德教育建设主要来自于学校,农村中小学更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曾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农村人口是社会重要力量,其思想道德的培养引导着国家的道德走向。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拥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做保障,更需要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为依托。因此,加强农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也是国家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构建农村中小学德育生态系统的主要途径
1.构建课堂教学德育生态
传统认识上,德育课程似乎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基于此,中小学德育教育有名无实。德育教育不是基于思想道德单一层面的简单传递和,而是需要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统一建立在道德标准的认识上。因此,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生态的建立,不仅要依靠日常思想教育课程,还要在充分解放思想,对教学大纲认真解读的基础上,有效结合学生关注焦点、社会热点等内容,将中小学教学体系中大部分课程添加德育教育环节,并在教学任务设计中应有创造性的将德育思想进行融合,由此构建全学科的德育教育生态循环。
2.构建校园文化德育生态
校@文化建设一直是农村中小学教育的薄弱环节,能够建立起校园文化德育生态的学校更是少之又少。所谓校园文化德育生态主要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文化宣传使教师、学生产生道德共鸣,促进思想觉悟提升,这其中可以是爱国教育,也可以是团结友爱、尊师重道、日常行为规范等。此外,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学资源有限,因此要充分利用校园内的现有资源,并围绕这些资源构建校园文化道德生态系统,例如:充分利用升旗仪式,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升旗仪式这样神圣的活动中来,而不是将升旗仪式变成只有班级优等生才享有的“特权”,更不能将升旗仪式当成每周的负担。校园运动场是建立和谐互助,团结进步的重要阵地,体育的精神就在于公平、公正,要把这种精神无私的传递出去,让有运动天赋的学生也能感受到班级的尊重,从而建立自信。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是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
3.构建师生关系德育生态
师生关系紧张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教师不关注学生,学生反过来不尊敬教师,由此产生家长对学校失去信任,这一切容易造成道德沦陷。在道德观念不断被提升的今天,作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师生关系理应得到进一步改善。日常师生礼仪不仅是尊师重道的要求,更是建立师生尊卑有序的制度。在师生礼仪的生态系统中,主体间关系应该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充分重视教师的主体意识,将教师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而不是一味的纵容学生,任由摆布和制约,建立以尊师重道为原则的师生礼仪是师生关系生态的基本秩序。
4.构建课余生活德育生态
中小学的德育教育不能仅停留在校园内,应该把道德认识真正地用于课堂外的生活中。校外活动组织是实现德育教育升华的重要途径,通过丰富的校园德育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公益活动,慰问敬老院等,不仅能增进学生德育实践能力,还可以增加学生对于社会百态的认识,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德育教育,将校内与校外融会贯通,这比日常的德育课程更加生动有效果。
四、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无论在教育过程,还是在教育效果上确实还存在诸多不足,这不能仅从德育课程开展的好坏来简单的衡量。德育教育需要针对中小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全方位、多角度进行生态系统构建,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 李天燕、王大雷。论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研究。时代教育,2014(1):110-112.
[2] 覃红柜、李晓红。中学生道德行为理性选择初探。东方教育论坛,2014(3)89-93.
[3] 谭兰,王儒林。青少年道德行为养成教育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5(7)217-220.
[4] 付慧欣,李杰凯。初中生道德判断能力、同情心对其助人倾向的影响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5(4)21-25.
[5] 马雁琳。中小学生道德品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运用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1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