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论文【通用10篇】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运用和历史发展的一门学科。这次为您整理了语言学论文【通用10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语言学论文 篇1

关键词:促销合作原则会话的含蓄商业活动

促销是指卖方向消费者或用户传递产品信息的一系列宣传、说服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帮助人们认识产品的特点和功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兴趣,激发他们购买欲望和购买行为,从而达到扩大销售的目的。促销的基本方式可分为广告(advertisement)、人员推销(personal-selling)、销售促进(salespromotion)、和公共宣传(publicity)四类。促销,顾名思义离不开销售人员的一系列语言宣传活动,然而如果语言使用不当,不但不会说服顾客,反而会损坏商家的形象。无论任何商业活动,与客户搞好关系都是其主要目的,所以工作人员的语言行为起着首要作用。

会话的一些准则在促销中有着重要作用。语言学家Grice发现人们在对话的过程中,实际上对话的双方都假设了一些东西,都相信两个人说话的时候是相互配合的,配合过程中,都有不言而喻的信念,这称之为合作原则(thecooperativeprinciple)。合作原则之下又有四条准则:量得准则、质的原则、相关准则、方式准则。量的准则就是说话要提供足够的信息量,另外所说的话不应超出所需的信息量,例如:

1.“WhathappenedtoJohn?”他出什么事了?

“Hewasfinedfivehundreddollars.”他被罚五百美元。

被罚五百美元是对提问的回答,如果“他”其实不仅被罚五百美元,还有三个月的监禁,那么这句话的回答就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又如当你在国外学习,参加朋友的宴会时,拿上一杯酒,作自我介绍时:

2.“I’mLiufromChina,ateacherofEnglish.”我是来自中国的刘,英语教师。

3.“I’mLiufromChina,ateacherofEnglish,withawonderfulsalary,unmarried.”我是来自中国的刘,英语教师,收入颇丰,未婚。

例句(2)已经提供了足够的信息,恰当的进行了介绍,而例句(3)介绍已有多余成分,对方会认为你别有用心。同样在人员促销中要特别注意量的准则,如果信息不足,消费者不能充分了解产品,而不愿意购买,如果介绍过于冗长,信息过多,消费者就会产生腻烦心里,认为介绍过于夸张,而不想购买,或者消费者根本不愿花费大量时间去倾听一些无用信息。例如:雅芳有限公司的促销人员在介绍其新出产的雅芳清凉洗面霜时是这样介绍的:“雅芳公司新出产的雅芳清凉洗面霜(a),日本配方,特别适合东方人肤质(b),具有清凉和调节双重功效(c),含天然薄荷成分,清凉舒爽,清新宜人(d),泡沫丰富细腻,适合各种肌肤使用(e)。”一句话包含了五条信息a.品名,b.出产商,c.功效,d.新产品特色,e.所适合消费群。此五项信息是买者最关心的主要信息,可以说是缺一不可。这些信息已经足够,如果再添加信息,如将功效在详细化,将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生产地址等等全部都加上,信息过于嗦,买者没有耐心再听下去,不仅不会引起人们的兴趣,反而会使大家由于厌烦而离开,再比如有这样一则广告:

4.Pepsi-colahitsthespot

Twelvefullounces,that’salot

Twiceasmuchforanickel,too

Pepsi-colaisthedrinkforyou.

此广告只有四个短句,却极具说服力,将品名、质量、重量、价格全部包容。虽然简短却让顾客明白Itisagoodbargain.信息清楚,明确,而且短小精悍,这些就是对量准则的很好应用。

质的原则是让我们说实话,说话要有证据,要真心,如果我们说,“Thisisaniceroom.”等于说,“Ibelieveitisaniceroom.”也就是说,说了这句话就不能反回去说“Thisisaniceroom,infact,thisisnotaniceroom.”这就是自我矛盾。但是人们说话时并不是经常说真话的,明显的一种情况叫无害的谎话,英文叫whitelie。有些情况,虽然是明火执仗的谎言,但对方相信你是要和我做真诚的交流,那么我认为你不是要故意骗我,而是要表达其它意思,所以这种信任,这种信念,这种相信对方跟你配合的信念,迫使着自己对这样一个明显撒谎的话作出解释,还有时是出于修辞的需要,故意夸张其词或说些似是而非的话,这是对质的准则的违反(flout),但却产生一种所谓会话的含蓄(conversationalimplications)的效果。

在促销中,要注意调节遵守质的原则还是违反质的原则,从而使效果更好。如在广告中分有硬卖型与软卖型两类,硬卖型要客观说理,陈列数据,此时一定要遵守质的准则一是一,二是二,不可夸大其词。但是在软卖型广告中则可轻松,幽默运用修辞,此时可以违反质的准则,产生会话含蓄效果。例如:

5.Lightasabreeze,softasacloud(clothes).

6.She’sgotastyleallherown,hersmilecouldbeatupanation,herfragrancecapturedacountry.(perfume)

7.Theworldisshrinking.(magzine)

很明显这些例句都是对质的原则的违反,但却让读者,消费者回味无穷,令人深思,从而达到预期效果。拿例(5)来说,衣服不一定轻如微风,柔若浮云,但这种比喻却生动的将布料穿在身上的舒适感展现出来,将一种抽象的感觉具体化。

有时在说话中说得不相关是非常难的,即使说话不相关,别人也认为你说得是相关的,这就是相关准则。比方说,你同一办公室的人丢了钥匙,他非常着急,到处找,他问你,“Haveyouseenmykey?”你回答,“Itisaniceday,isn’tit?”这是绝不相关的。但是对方还是认为你说的是相关的,他就认为你是故意不理他,“是不是你把我的钥匙藏起来了?”又如A和B在说话,A说,“IdothinkMrs.Jenkim’snepewisanoldwindbag,don’you?”B说,“Oh,lovelyweatherforMarch,isn’tit?”B为什么说这个话呢?这个话显然不相关,但在当时也可能是相关的,比如说B当时看见MrsJenkim’snepew从后面走过来了,听B的这个话就等于说,“Shutup”,别再说了,后面有耳朵。我们平时就遇到这种情况,别人故意不相关的时候,明显不相关的时候,你仍然能听到弦外之音,听出他的意思是什么。既然如此我们便可以在与顾客交流中运用此法则。如果客户对你推销、建议的产品特征提出反对意见,就可以运用此法则。如:8.“Idoneedacarthatisverysafeformyfamily,butyoursarenot.”

9.“Youhavetoldmethatyouandyourfamilyneedacarthatisspacious,reliable,durableecomomicandhowdoyoulikeourcars?”

很明显(9)句并没有正面回答(8)的问题,(8)句说的安全问题,而(9)句却巧妙的引出了车的其他性能,以及顾客其他要求,言外之意是您并没有提出安全问题,而且我们的车除了安全之外还有如此多的优点,您为何不考虑一下呢?聪明的顾客当然会明白其中的暗含。这样不仅避免了和顾客正面冲突,还可以把讨论引向其他方面而避免谈论商家本身或许存在的弱点。

方式准则要求清楚明白,特别是要避免含糊,避免歧义,要简短,要有条理,一般说如果有这么一句话:

10.JohnhitBillandBillhitJohn.

那么别人就认为John先打了Bill,然后Bill打了John,这就叫对方坚决相信你是按照顺序井井有条说话。

方式准则的语言要求,也恰恰是促销中广告语言的要求,也是促销人员应掌握的语言技巧。比如说推销人员在电话预约这一过程中,一定要开头两句抓住顾客,否则将会被无情的拒绝。在电话一开头要留给顾客一个持久的印象,因此,越清楚简明越好。人们对如何使用他们的钱没有兴趣,他们想知道的是“Whatprofitscanyougiveme?”所以要通过电话让他们对自己的产品产生兴趣,必须一开头就告诉他们该产品的好处,然后想办法见面,如:

11.“殷博士,今天我们打电话的主要目的就是想和您约个时间,详细地向您介绍我们的理财服务如何帮助您的资产增值。”

只一句话就抓住了对方的注意力,因为作为businessman,谁又不想多赚钱呢?又如一些广告也是寥寥几字就可牢牢吸引顾客,因为这些广告以消费为导向,而且又精炼、清晰、目的明确如:

,newexperience.

13.Freshupwith7-up.

14.Putonthispaste,itcandispelwind,relievepain.

这就是Grice的合作原则在促销中的作用,但是语言千变万化,博大精深,而且商业活动又要经历各种场合,接触各类人物,所以需要与其他原则合作,融会贯通,才能比较圆满的解释人们在语言交际中有时违反合作原则,同时产生各种含义,大家又都可以理解。语言学是一门比较复杂的学科,而促销也是商业活动中的重要手段,是市场营销管理中最复杂、最富技巧也最风险的一个环节,也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谁能够把握促销原理,灵活运用促销策略和方法,谁就会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赵静:广告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

[2]宁建新陈观亚:实用广告英语[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

[3]胡壮麟等: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语言专业论文 篇2

【关键词】教学改革 本科毕业论文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47-02

作为全国优势特色专业的宁夏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在长达五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并兼具民族地区特色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近十年来不断改进的“四环节”教学法的实施,不仅在本科教学上是一大创新,其教学成果也得到了区内外同行的广泛好评。但是,如果我们不固步自封,如果我们希望进一步提高我们的人才培养水平,我们会实事求是地直面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的学生在最终实践能力的提升上,程度有限,效果并不特别突出。它集中表现在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写作中,一直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且一直没有明显的改进。笔者承担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任务已经有十余年,平时也担任《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原理》两门课程的教学工作。积多年的经验,我以为这个问题已经不是简单的“四环节”教学法所能解决的。我所指导的学生论文均是外国文学方向的选题,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上存在的问题,既带有一定的特殊性,是外国文学方向论文特有的问题;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和代表性,是中文系各方向论文写作共同存在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进一步深化中文系的教学改革,从课程教学内容调整、课程设置改进及学生专业学术研究训练等多角度入手,别无它途。下面我就以外国文学方向本科毕业论文为例,谈一谈我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一、选题范围

虽然从比例上看,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外国文学方向的选题不少,但具体到写作内容,则呈现了选题较为陈旧及视野较为狭窄的特点。四年本科教学中,《外国文学》课程的开设,基本奠定了学生外国文学的知识基础,对学生论文选题的确定影响巨大。它引导我们的学生更多地关注经典作家作品、关注典范性的文学人物及文学现象、关注对作家作品的美学及人文批评。一些作家作品及典型人物,几乎每年都会有学生涉及,即使学生写作切入角度会略有变化。比如,英国十九世纪女性文学、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俄国十九世纪文学,而涉及到的作家有勃朗特姐妹、哈代、司汤达、陀思妥也夫斯基、托尔斯泰等。他们笔下的简・爱、苔丝、于连、卡拉马佐夫、安娜等,也往往成为学生人物性格分析的常客。不同届学生的论文选题,重复现象较为突出,虽然指导老师在最大程度上力图避免这样的重复。这一现象,与为期一年的《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是相吻合的,能反映课程教学对学生外国文学接受与理解的影响,因为中文系的外国文学教学比较强调对经典作家作品的解读。

因此,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那就是学生在论文写作上所体现出来的外国文学视野,受《外国文学》课程的影响是明显的。关注经典作家作品、关注近现代文学、关注文学的思想及美学价值,始终是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最显著特征。而由此反映出来的学生主动性和创新性思维的不足、写作视野的相对狭窄,也无庸讳言。如果我们的《外国文学》课程在课时上有所增加、内容上有所延伸,能在二十世纪文学特别是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文学方面对学生有所引导,学生的写作视野无疑会开阔得多。而这恰恰是我们今后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应当大力改进的地方。

二、研究方法

较之选题范围上的相对狭窄,学生在外国文学论文写作上所展现出来的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方法上的陈旧和单一,则表现得更为明显,值得我们反思。究其原因,我以为还是与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对文艺学方法论的忽视密切相关。在中文系的培养模式设计中,除了《文学概论》一课外,并没有其它的相关的文学方法论课程,也没有与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相关的课程。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没有接受到文学方法论的课程教学,这使得他们对文学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相当陌生,没有明确的理论概念和方法意识。所以在毕业论文写作时,他们只能模仿传统文学史研究的方法,在作品与作家、社会及读者的四维关系上做文章,内容也无外乎作家传记研究、作品主题及思想价值分析、人物典型性格研究等方面。而从形式主义的角度、从接受理论的角度对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的分析研究,几乎没有出现过。曾经有一个学生的论文选题是《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语言风格》,应该说已经论及到一个新的角度,但遗憾的是,该学生在写作中不过强调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韵律上对欧洲十四行诗承前启后的贡献,浅尝辄止,并未能对作品进行较为深入的语言学角度的形式主义分析。究其原因,还是缘于对形式主义理论和方法的不熟悉,对“文学性”和“陌生化”等概念的不熟悉,在写作中不能运用这样的理念去分析文本。

不过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在研究方法上,很多学生已经能够自觉地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和思维。这不仅表现在学生的许多外国文学选题直接就是比较文学或与比较文学有关的,也表现在学生在对作家作品的分析过程中,能自觉地置研究对象于世界文学的语境,用比较文学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剖析问题。无论是作家研究还是人物性格分析,不少学生都自觉地将其与同类型的中国作家和中国文学典型进行比较,试图从比较中确立其文学和艺术的价值。我以为,这样的思维方法,对外国文学研究而言,也许较之希望其在方法论上的变化,有更多的价值和更新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对学生在比较意识和思维上的期待,应该高于对他们在研究方法上变化的期待。而且就文学研究的价值而言,比较文学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角度和视野,使我们的外国文学研究呈现了与从前截然不同的新的姿态。这一点,从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中已经有了充分的证明。

三、问题反思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在教学改革中一项引人注目的成果,就是“讲授――阅读――讨论――写作”四环节教学法的构想和实践,通过对学生阅读、思考及写作能力的多层次积累式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这一教学模式的改革至今已近十年,成效显著,已经得到了教学同行的一致认可和好评。但问题在于,这样的长达三年的培养过程,其人才培养的效果到底如何?能否有效地集中反映在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中?仅就多年来中文系本科毕业论文外国文学方向选题写作的情况看,我认为无论是论文选题范围、研究和批评方法,还是论文的写作规范,都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而要改进我们的教学工作,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教学改革。很显然,这些问题已经不是四环节教学法所能解决的了。只有在我们的课程设置和写作指导模式上进行一定的改进和调整,方足以应付这样的变化。学生对论文方向和选题的抉择,无疑与《外国文学》课程给予他们的外国文学知识背景是相关的;他们的学术兴趣,主要也是由这样的知识背景提供的。很少有学生能越过这样的背景,去独立地完全凭借自己的爱好与兴趣选择一个有学术价值的研究课题。所以,如何拓展他们的外国文学知识范围,让他们对外国文学的认知与今天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及文学背景联系起来,应该是《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具体来说,我以为,如果现有的教学课时不能有大的提升的话,那就加强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改进。已经成熟的没有大的争议的内容,如古典文学与文艺复兴文学,不妨让学生主要用自学的方式去掌握;而一些未有定论的领域,一些与今天的文化文学密切相联的文学现象。

学生在文学研究方法上,也需要得到有效的训练。为此,我以为急需设立一门文学方法论研究的课程。这一新课程可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中外文学理论特别是西方二十世纪文学理论与方法的介绍,二是对古今中外典范的文学研究实践和范例的介绍。这一门文学方法论课程,还应该涉及学术研究基本条例和规范的介绍与研究。遗憾的是,几十年来,我们一直忽略了这一问题。我们在学生培养中,注重了学生文学知识的积累,注重了学生文学鉴赏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却忽略了最后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学生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和学术素养的提升。

语言学论文 篇3

论文摘要:心理语言学自20世纪7O年代末介绍到中国后,经历了引进消化吸收、起步和快速发展三个主要阶段。我国心理语言学学科建设分为理论建设和实际具体研究两个方面。

心理语言学自20世纪70年代末介绍到中国后,经历了引进消化吸收、起步和快速发展三个主要阶段。我国心理语言学学科建设分为理沦建设和实际具体研究两个方面。下文将分三个阶段分别研究分析。

一、我国心理语言建设理论研究分析

l-吸收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最早在公开刊物上正式向国内学界介绍囤外心理语言学研究的是桂诗春教授。他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心理语言学专著《心理语言学》,全面阐述了这门新兴~-:N-的研究方向、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

2.起步阶段(8o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囤内学者们开始展开自己的基础理论研究,并不断将取得的研究成果运用到现实教学实践中。在这些研究中,集中反映国内学究成果的有桂诗春的《中国学生英语学习心理》,《实验心理语言学纲要》,彭聆龄教授主编的《心理语言学》,朱曼殊教授主编的《心理语言学》和常宝儒教授的《汉语语言心理学》。这几部著作都概括了世界心理语言学的理论成果,有的是以中国人学习外语的实验材料,有的是以汉语语言事实来丰富心理语言学的内容,表现出中国心理语言学家对本门学科诸问题的系统的理论见解。

3.发展阶段(90年代中期至今)。学者们结合了中国本土的特点,基础性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加强。

一是心理词汇的研究。研究者们试图发现二语学习者的母语词汇和二语词汇是如何储存的,又是如何从大脑中提取的。董燕萍对中国学生的二语词汇进行研究后得出如下结论,对于翻译对等词所共有的概念元素来说,概念表征在大脑中足共享的,但一语词名和共享概念的联系要强于二语词名和共享概念的联系;xt,于翻译对等词所不共有的概念元素来说,这种不共有的差异一;h-面表现出一种被“调和”的趋势,另一面.TK表现出一种“独立”的趋势。该研究提出了“二语词汇双语心理词典的共享(分布式)非对称模型”。董燕萍、桂诗春对双语心理词库的七个表征模型进行了对t:Ic~)-*r.g-,发现其中存在四对冲突:(1)双语概念存储共享与存储独立;(2)概念调节与词汇连接;(3)局部式表征与分布式表征;(4)单编码系统与x2z.编码系统,并进一步说明了“共享(分布式)非对称模型”的合理性。董燕萍、周彩庆则通过实验证明,对于中高水平的外语学习者来说,集中接触高频熟词的多个义项及其搭配知识,能够很快提高受试的理解性词汇知识,而在此基础上对这些义项进行组织整理,则能提高受试的产出性词汇知识。张淑静重点探讨了二语心理词汇和母语心理词汇的差异,发现二语涮汇和母语词汇存在系统性差异,导致这些差异的既有语言因素,也有非语言因素。张淑静还采用联想实验的方法,通过比较母语者与二语者的反应类型,探讨了二语心理词汇的性质,发现对于相当一部分词而言,二语学习者还没有建立起语义联系,语音联系在二语心理词汇中起主导作用。赵翠莲的研究通过四个实验证明了多义词心理表征的发展模式。

二是句子的研究。李志雪简要介绍了句子理解中的几个主要的心理语言学模型及其理论基础。董燕萍、梁君英考察了动词和沦元构式在二语句子意义理解中的作用,发现受试的分类随语言水平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倾向。邓玉梅总结了近lO年来西方心理语言学关于篇章与句-T-加工两大领域的研究成果,多仁简要分折了一B1’-H学研究trl出现的新动向和解决心语学核C.-问题的可能途径。

三足篇章的研究。索玉柱研究r中囤大学生在英汉语篇解中的逻辑推理特征。他发现,从英汉语的差异方面和英汉语的共性来看,逻辑推理的处理时间也存在着明显的比较类型。索玉柱在研究了中围学生的逻辑推理后发现,中国学生在阅渎英汉语篇时进行连接推理;在理解篇章的过程类型语句(typesofprocess)时,中国学生对汉语的敏感程度明显要高于x,J-英语的敏感程度。而杨炳钧则综述了语篇理解的主要理论(命题理论、式理沦、容量理论),指出了这些理论存在的不足。李绍山在对文本易读性的研究中发现,关键问题是如何对文本的易读性进行科学准确的测量,这对阅读理论和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3Z.。他认为,影响易读性的因素很多,除文本因素外,也不能忽略读者和环境这两个因索。而井世洁、李西君则指出,语篇主Pdi的建构是语篇理解的主要目的,它通过主题推理加工来实现。主题推理存在自动)m2r2~策略性加212两种方式,主题推理加工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发展完善。

二、我国心理语言eleeleN-建设具体应用研究分析

1.九十年代中期以前。在此之前,国内心理语言学界几乎没有实证性研究,而在第二阶段的研究仍然以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为主,包括了一些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桂诗春研究了心理词汇问题,他通过视觉词汇辨i.k实验证明,英语学习者的英汉语共享统一的心理词汇,激活扩散可以在两种语言中交叉进行。桂诗春和李崴在另一项研究中进一步考察了中国学生词汇检索的语音编码问题,结果表明,中国学生在词汇检索中遵循多数实验所揭示的规律,英语字母或汉字的回述率较高一些;对中国学生而言,两种语言的词汇检索是不同的。桂诗春和李崴还研究了句子的短时记忆功能和特性。他们的实验表明,汉语句子加汉语词表的回述率与外国学者在用英语的受试中所获得的数据大致相同。李绍山使用快速系列视觉显示和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探讨了影响中国学生英语阅读的主要因素,发现命题和熟悉程度是影响阅读的最重要变量,难度和频率的重要性次之;包括命题和难度在一起的语言变量在阅读中所起的作用大于背景知识所起的作用。李崴利用PDP模型中的交互激活和竞争对记忆的提取和概括进行了模拟,初见成效。

2.发展阶段。运用心理语言学理论探讨外语教学问题的研究层出不穷,涵盖了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等外语教学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听力、口语以及阅读方面有了深入的研究。贾冠杰简要介绍了心理语言学的主要理论,并讨沦了这些理论对外语教学的指导作用。而很多学者研究了阅读的心理过程及影响心理过程的因素。严慧仙也以心理语言学模式为出发点,探讨了阅读技能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_解决这问题的办法。荣卉讨论_『学生在『蒯谈中趔到的障碍及眼动与阅读障碍之间的关系。蔡旭东提出,心理语言学有关阅渎过程的心理分析及视觉信息与非视觉信息卡lI关理沦对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具有指导意义。

三、国内心理语言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在研究广度上存在失衡现象。心理语言学涉及语言理解、语言产生和语言习得三个方面,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理解方面(阅读理解和听力理解),而对语言产生(=f5面的和口头的)和语言习得的研究很少。

2.研究深度不够。虽然学者们进行了不少基础研究,也提出了一些理论模型,但这些模型往往是借鉴西方学者的模型,或对原有模型稍做修改,原创性还不够。:

3、实证性研究所占比例较低。国内学者进行的实证研究大都以重复性实验为主,或者仅仅停留在个人经验的思考上,在研究设计上还不够严密,研究结果说服力还不够强。

4、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国内心理语言学研究通常都是借用国J''''b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上创新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的发展。

语言学论文 篇4

作了较系统深入的探讨,深感建立一门新的边缘学科—一民族语言学,十分必要。本文对这门新型学科的构

建提出有关分析与设想。

一、学科背景分析

首先将语言学与民族学结合起来研究的是19世纪欧洲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家。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使

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同时又显示出它与其它社会科学和某些自然科学广泛的接缘性,并成为一门影

响其它学科的领先学科。早在18世纪下半叶,德国经典语文学家沃尔夫和布克就将语言定义为“民族的传

记”。19世纪初,历史比较语言学奠基人拉斯克和格林也认为语言是了解民族起源及其远古历史和亲缘关

系最重要的工具。格林宣言“我们的语言就是我们的历史”,认为语言比骨骼、武器和墓穴更能证明民族的

历史,民族历史文化的碑铭。拉斯克、格林对于语言历史主义的理解导致了19世纪下半叶以库恩为代表的

语言古生物学的产生。库恩利用语言的历史比较重建原始印欧人的神话和宗教;皮克特则从印欧语的证据中

找到雅利安文化的基本特征;希尔特甚至通过原始印欧语中的同源词推断印欧人的原始故乡及生态环境和社

会生活。以斯坦赫尔为代表的语言民族心理学派主张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表现出民族精神的自

我意识、世界观和逻辑思维。接着以施莱赫尔为代表的自然生物主义学派将达尔文对于物种起源的进化论应

用于语言的发生学研究,创立了语言谱系分类理论,从而为世界民族的分类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整个19世

纪,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比较语言学一直把语言当作使用它的民族及其史前史研究取之不尽的文献资料。

自觉吸收并充分运用语言学理论、观点、方法、材料进行民族研究,是现代民族学的重要特征。摩尔根

在其划时代的民族学巨著《古代社会》中就运用了大量语言学资源。美国民族学之父博厄斯和他的学生萨丕

尔及同时代的马林诺夫斯基,既是著名的人类学家,又是极有造诣的语言学家。法国的列维·斯特劳斯将语

言学家雅可布逊的音位结构理论和分析方法应用于民族学研究,从而创立了本世纪中期风靡西欧的民族学结

构主义学派。继之而起的认识人类学仍以雅可布逊的理论为基础,着重于对不同民族语言中色彩词之研究,

使结构主义学派向更科学的方向迈进了一步。而人类学中的文化符号学理论,更是以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学理

论和雅可布逊的音位结构理论为模式,把一切文化现象作为符号蓝本来理解,使符号论从语言学理论扩大为

适用于一切文化领域的共同理论。至于象征人类学的建立,也主要是移植语言学中象征和隐喻语义分析理论

之结果。

我国从本世纪初引进现代民族学开始,就吸收了国外结合语言研究民族的优良传统。程树德的《说文稽

古篇》,徐松石的《粤江流域人民史》和《泰族僮族越族考》,罗常培的《语言和文化》,都论述了语言与

民族文化、历史、心理、宗教信仰和婚姻制度的关系,以丰富生动的民族语言材料说明了从语言研究民族的

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研究的具体途径,在语言学和民族学之间架起了桥梁。80年代以来,杨kūn@①、

马学良、严学qún@②、戴庆厦、张公瑾等民族学家、语言学家更明确地提出要建立起为民族研究服务的

民族语言学,并在理论和方法上进行了重要的探讨。

列维·斯特劳斯说过:“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各走各的路。但是他们无疑要暂时停下来一下,不时地相

互交流他们的某些发现。”现在,无疑是该“相互交流”的时候了。

二、学科名称和性质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民族语言学不是一门凭空臆想出来的学科,它经历了两个世纪的孕育和形成过程

,具有悠久的学术渊源、厚实的学术背影、客观的理论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是人类语言学的延伸和发展

,是语言学与民族学有机结合而产生的语言学分支学科。正如人类语言学也称为语言人类学一样,民族语言

学有时也称为语言民族学。但有的学者将民族语言学与语言民族学分为两门不同性质的学科,认为前者是研究民族语言内部结构和演变规律的语言学分支学科,后者是通过语言研究民族特征和过程的民族学分支学科

,这是我们所不能苟同的。我们认为,任何纯语言的研究都以具体的民族语言为对象,没有必要从中再分出

一支“民族语言学”。又正如文化语言学不属于文化学的分支、社会语言学不属于社会学的分支一样,我们

所说的通过语言研究民族的“民族语言学”也自然不属于民族学的分支:它始终以语言研究为主体而以民族

研究为客体,只是对传统内部语言学研究范围的突破,并不能因此而改变它的语言学属性。

三、本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本学科至少与下列学科有密切关系。

1.民族语言学与语言学。自从索绪尔区分“内部语言学”与“外部语言学”后,语言学就“把一切跟

语言的组织、语言的系统无关的东西,简言之,一切我们用‘外部语言学’这个术语所指的东西排除出去的

。”这样,20世纪的语言学就逐渐背离了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在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研究语言的传

统,而成为单纯研究语言内部结构的原子分析学科。民族语言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的回归,属于研究“

语言和民族的一切接触点”,研究“语言史和种族史或文化史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切关系”而被索绪尔排挤出

来的“外部语言学”。

2.民族语言学与民族学。这是两门不同性质而又密切相关的学科。民族学一方面需要以语言为工具进

行田野调查,一方面需将语言作为民族重要的文化形态来研究。由于语言学总居于社会人文科学的前列,因

而民族学更多的是从语言学领域去获取民族研究的资料、理论、观点、方法。民族语言学则充分发挥本学科

的研究特长去深化民族研究的深度,通过语言去发掘、构拟民族历史特别是史前史,印证、补充有史以来的

民族文化形态,解释、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与语言有关的民族现象和民族问题。

3.民族语言与人类语言学。人类学分为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两大类。文化人类学又可分为考古人

类学、民族学和人类语言学三类。人类语言学又再分为描写语言学、历史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三类。在实际

运用上,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又是混淆不清、可相互替代的概念。民族语言学与人类语言学最接近,有

直接的渊源关系。但人类语言立足于人类学,用人类学原则研究语言的本质和结构,注重语言的描写,如博

厄斯注重语言本身的交际功能,马林诺夫斯基注重语言的使用场合,列维·斯特劳斯注重语言的结构。民族

语言学则注重语言的民族属性和社会文化属性,而且还将涉及民族语言教育、语言与民族政治生活等现代社

会中的语言问题,这是与人类语言学的显著不同。

4.民族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本来包括社会语言学一科。但现行“社会语言学”主要从社

会现实环境角度考察语言,注重个人或阶层、集团的言语活动,研究语言变异和言语交际的各个方面,如语

码转换、话语类型、行业用语、双语现象、语言规划等等,这已与早期的人类语言学明显不同。民族语言学

在研究民族集团的现实社会语言现象如双语现象、语言地域变异、语言规划等方面与社会语言学部分重合。

但民族语言学是以民族语言为研究单位而不是以社会语言为研究单位。民族语言学更注重语言的文献资料作

用和文化运载功能。在研究方法上,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语言与用语言学的方法研究民族也不大不相同。

由于民族语言学是社会科学中的一科,因此必然带有社会科学一个共同的范围特征,即在其研究对象中

都部分涉及其他学科,与邻近学科广泛接缘,密切相通。但民族语言学作为一个整体学科体系,是其他任何

学科所不能包容的。

四、学科体系结构

民族语言学应包括如下研究对象和内容。

1.语言与民族共同体。古今中外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及政治家们对“民族”下过各种定

义,但几乎没有人否定共同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在民族的各种特征中,语言具有稳定对应性、完整外露性和综合表征性,是民族内聚外分最直接、客观的标志。在一定程度上,民族共同体就是语言共同体。民族

语言学必须从理论上全面、辩证地理解语言在民族共同体中的重要地位。如果仅因为某些语言与民族不对等

的偶然、例外现象,就否认语言作为民族主要特征的普遍性原则,就不可能建立任何科学概念。

2.语言与民族政策。民族语言政策是民族政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多民族国家,语言权利的平等与

否是具直接影响国家政局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地存在不平静的语言冲突,以语言为导线引起的民族冲突不时

发生。民族语言学有责任关注、揭示民族语言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研究各国特别是多民

族国家的语言政策、规划及语文建设、语文生活,纳入政治语言学的部分内容。

3.语言与民族历史。语言具有相对稳定性。社会发展了,过去的历史文化仍能沉积在现时的语言中,

因此语言就成为探索民族历史特别是民族史前史的重要资源。每个词都有它的历史,同时代表着相应的民族

史。正如语言学家S·H·Sagce所说:“词好比化石。词语中体现了首先创造和使用词语的那个社会的思想和

意识。……一块骨头化石能告诉我们一个灭绝了的世界的历史,同样,词语的遗迹也能向我们揭示古代社会

的斗争和那些早已消逝了的观念和知识。”

4.语言与民族文化。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是文化的载体和容器。民族语言学研究

语言与文化。主要着眼于语言、民族、文化三者间的相互关系;语言和文化的相对价值与绝对价值;语言和

文化的单线进化与多线进化;语言和文化的播化扩散;语言和文化的分化与聚合;语言和文化的普同与差异

;语言模式与文化模式;以及著名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等问题的分析和论证,以加深对语言、文化、

民族之间关系的了解。在研究这一系列问题时,民族语言学与人类语言学以及人类文化语言学有特别密切的

联系。

5.语言与民族心理。语言深深植根于民族的肌体中,在长期的文化传承中积极参与民族的一切精神活

动,是形成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重要条件。民族的社会文化、历史传统、生活方式、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的

特点,以及本民族的爱好、兴趣、气质、性格、情操、能力都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语言是洞察人类心智的

窗口,通过语言可以看出民族的心理状态、认知方式和思维轨迹。例如通过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语言禁忌、崇

拜和委婉语,以及各民族对事物的隐喻方式,就可洞察民族的心理。

6.语言与民族感情。因为语言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血肉相连的关系,因而每一民族的成员都有一种

超越阶层、阶级和国家而忠于自己民族语言的始终不渝的深厚感情,这就是语言忠诚。异族的压迫、欺凌最

能激发民族意识,体现出语言忠诚;当一民族遭受异族统治时,对民族语言的忠诚与否,常成为判别有无民

族气节和民族感情的标准;对处于不利环境中的移民集团来说,语言忠诚成为加强内部团结、保持民族特性

、抗拒外来同化的旗帜;在现代社会,语言忠诚是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武器。民族语言学应大量揭示语言忠

诚的事实,提醒社会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情感,帮助分析、研究、解决现代社会日益尖锐的语言冲突和民族

矛盾。

7.语言与民族教育。少数民族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接受教育的权利和学习主体民族语言的义务。双语教

育是世界各多民族国家普遍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民族语言学对于民族教育而言,主要研究少数民族的双语

教育问题,分析母语教育的民族文化性、复杂性、重要性,研究双语教育的特征、规律、步骤和管理方法,

介绍国外双语教育的政策、措施、动态、经验,为制定我国的双语教育方针提供理论咨询和现实服务。

8.语言与民族文学。文学是对语言的艺术加工,并通过语言形式表现出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

是文学的基础。语言的民族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学的民族特色。不同的语言结构可以制约文学的体载和表现方式,不同语言中的典故、成语、俗语、警句等使文学作品表现出不同的情趣、韵味和风格特色。民

族语言学应通过对比揭示不同民族与其文学(特别是最能体现语言本色的民族民间文学)之间相互协调、制

约的关系和共同发展的规律。

9.语言与民族地理。民族的语言分布与其地理分布、民族分化与语言分化、民族迁徒与底层地名、异

民族的地缘关系对语言的影响都有密切关系。民族语言学必须与地名学、语言地理类型学和区域语言学结合

起来,研究语言的发展和民族的发展,研究语言和民族的分化和聚合过程,研究语言、方言的划分与民族的

地理划分等问题。利用语言中的地名透视民族的历史文化景观、移民史、经济史、交通史以及民族的历史分

布和文化层次等。

10.语言与民族接触。不同民族间的互相交流接触,必定在彼此的语言中留下痕迹,甚至对语言产生

重大影响。从正面的影响来看,语言中的借词是民族文化接触和交流的证据。正如语言学家帕默尔所说:“

如同考古学家根据陶器、装饰品和武器等文物的分布情况作出推论一样,对于语言借贷情况的分析也会给文

化接触以及民族关系的研究提供线索。”从负面的影响看,异民族因频繁、长期的密切接触而形成的洋泾浜

语、克里奥尔语等混合语言,也是语言学研究的既定内容。

11.语言与文化生态。这是站在文化生态学的角度进一步研究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研究民族的语

言和文化对于人类文化的净化、调节、补偿、代谢功能。文化生态学认为,人类各族文化构成一个复杂的生

态系统,每一具体的民族文化都在这一经纬相间的生态网络中占有一席之地,抽掉其中任何一根线股,人类

文化都将出现无法弥补的破绽。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拯救少数民族语言特别是濒危语种,就成为延续民族

文化和保持人类文化生态平衡的重大工程。民族语言学有责任唤起社会的良知,像保护自然物种一样保护少

数民族的语言文化。

12.非言语交际的民族特色。非言语交际包括使用体态语、实物语言(如烽火、狼烟、火把、树枝等

)、鼓角、哨语以及结绳、契刻、图画等类似于语言的信号进行交际。民族语言学和人类学除研究人类语言

及其文字的起源发展外,还十分注重对非言语形式的研究。象征人类学就把体态语作为一种重要的象征手段

。我国人类学家林惠祥先生将上述非言语形式“总括于最广义的‘语言’之下。”研究这些语言的辅助形式

,可加深对民族早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更深入了解。

以上12个研究专题,只是笔者初步设想的研究框架中的一部分,并不能概括民族语言学的全部内容。

其中有些设想尚未成熟,有待于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五、学科研究方法

方法论对每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实践都有重大意义。系统的研究方法是学科成熟的标志之一。根据性质

、功能和应用范围的不同,科学方法可分三个层面:认识方法、哲学方法和学科方法。认识方法即理论思维

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法和辩证唯物法是认识自然、社会和思维最为普遍规律的方法。哲学方法包括

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等,是逻辑思维和推理的方法。上述方法是一般科学研究中都适用的方法,自然也

是民族语言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科方法指适用于某一类型学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数学方法、物理学方法

、生物学方法和语文学方法(又叫人文历史学方法)。我们需要阐述的是适用于民族语言学的语文学方法。

除田野调查法、音位记音法等一般熟知的调查方法外,本学科研究方法主要有下述若干种。

1.历时遗留考证法。我们借用泰勒《原始文化》中运用的“遗留”(Survival)这一术语作为运用历史

比较语言学原理纵向考证民族历史和史前史所用方法的总称。泰勒用“遗留”表示“仪式、习俗、观点等从

一个初级文化阶段转移到另一较晚的阶段,它们是初级文化阶段的生动的见证或活的文献。”他没有提到语。19世纪欧洲的语言古生物学首创了从语言考证民族历史的方法—一又称语言古生物学方法。这一方法

又包括词源学分析法、语言底层考证法、古文字考据法等。这是考证民族历史最重要的语言学方法。

2.共时背景分析法。通过语言的共时或横向对比发现不同民族现象的功能和特点,揭示其共性或差异

性。又包括语言禁忌分析法、多义词共时意义历时法、合成词词素分解法等。例如比较藏语中对“鱼”的忌

讳和汉语中对“鱼”的崇拜,可发现藏族的宗教信仰与汉族传统文化心理的差异;从泰语中“巫、医”同词

现象,可知泰族曾有过巫医合一的历史;由云南傈傈语把北方叫“水头”,把南方叫“水尾”,可知当地河

流的走向是由北而南;纳西语中大树叫“树母”,小树叫“树男”,可作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证据。这一方

法主要起补充、印证或提供线索之用。

3.词汇密度考察法。不同民族语言中某类词汇密度的高低,乃是其生活需要和生存环境决定的。通过

对词汇分布密度的考察,可发现不同民族的需要和环境。摩尔根最先使用这一方法研究人类野蛮阶段初、中

、晚期的主要贡献。例如他从荷马诗篇中高密度的有关麦、田、房屋、船只……的词汇,推断野蛮时代晚期

人类就具有了有关谷物和田野农业、建房筑城、还可能使用钉子造船……的知识和经验。再如从我国北方三

江流域赫哲族语言中高密度的鱼、渔猎工具和山、水、兽神的词汇,就可看出赫哲人居住的自然环境、生活

方式和心理状态。

4.借词观照法。这一方法主要用以研究民族间的接触交流。罗常培《语言与文化》第四章《从借字看

文化的接触》指出了运用这一方法的具体途径。

5.语言谱系分类法。民族分类的主要方法。施莱赫尔创立的语言谱系分类法,对民族的亲缘分类产生

了重大影响。我国民族学家凌纯声在40年代最先运用这一方法将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划分为百越、氐羌、苗

瑶三大族系,分别相当于汉藏语系中的壮侗、藏缅、苗瑶三大语族,从而奠定了我国民族分类的基础。至今

这一方法仍是民族分类中最有影响和应用价值的方法。

6.谱牒追踪法。这一方法包括应用亲属称谓和父子连名两类语言资料追踪古代家族制度和渊源。摩尔

根首创用亲属称谓研究人类家族制度和婚姻制度的发展变化。罗常培最先发现我国藏缅语族中的父子连名现

象,并据此解决了几个民族史上悬而未决的民族如摆夷、南诏的归属问题。研究者近来还发现有母子、舅甥

连名现象,并且不局限于藏缅语族。这一方法尽管有某种缺陷,但仍是民族学界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7.结构分析法。列维·斯特劳斯将语言学中音位分析的方法应用到亲属制度以及神话的研究上,开创

了民族学结构学派。结构分析法运用精密的数学公式和数理逻辑,把社会作为一个无意识的、封闭式的结构

进行分析,是一种演绎的方法。有的学者认为它是唯心主义的,将会自然消亡或不再发展。也有的学者认为

这一方法既完成了它的使命,又始终有未尽价值。

8.词汇统计法。又称语言年代学方法。是根据核心词汇在发展中遗留下来的百分比计算语言发展年代

和亲属关系的方法,为美国人类学家、语言学家斯瓦迪什在50年代初根据碳14年代测定法模型创立的。

这一方法建立在语言中核心词汇按恒定比率(第1000年后平均保留约81%)发展变化的假设上,可用

以根据亲属语言(后人发展应用于方言)中共有的同源词的百分比来推算它们从原始母语中分化出来的年代

及亲缘关系的远近,因而也可用以测定同源民族分离的年代和关系的亲疏。

9.隐喻解码法。语言中的词汇性的隐喻是根据相似原则以已知名未知的意义变化方式,是不同民族根

据自身认知水平和心理状态对所指对象客观评价的结果。民族心理学和象征人类学的部分内容就建立在对隐

喻的解码上。例如英语COCK本指公鸡,又隐喻人的阴茎;台湾高山族阿眉斯语把虹叫做“依特克(神名)的圈套”。又如畜牧文化类型的蒙古族,用“兔子的睾丸”隐喻圆形的板栗,而具有山林文化特征的南方少数

民族,往往用“果”隐喻圆形的物体如纽扣、辣椒、眼珠、炸弹等。通过隐喻可探究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和

心理。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到,建立一门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一民族语言学,不仅有必要,而且有可能。建立

民族语言学,可以强化我们的学科意识,促进语言学与民族学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扩展语言研究的广度,推

进民族研究的深度,繁荣我们的学术研究。语言学界应与民族学界密切合作,为建立这一学科共同努力。

主要引用参考书目

威廉·汤母逊:《十九世纪以前的语言学史》。

摩尔根:《古代社会》。

绫部恒雄:《文化人类学十五种理论》。

列维·斯特劳斯:《语言学和人类学中的结构分析》。

马学良、戴庆厦:《论“语言民族学”》。

张公瑾:《语言民族学》(施正一主编《广义民族学》第三编)。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泰勒:《原始文化》。

帕默尔:《语言学概论》。

林惠祥:《文化人类学》。

童恩正:《文化人类学》。

徐通锵:《历史语言学》。

(责任编辑王平)

字库未存字注释:

语言学论文 篇5

一、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要准确无误

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一个最基本条件是要准确无误。语音是口语表达的第一要素,教师准确、清晰、流畅而富有节奏变化的语音,能够刺激学生听觉神经的兴奋,使其保持良好的状态。教师要善于组织自己的语言,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配上相应的语声、语调,使语声高低错落,或高昂、或低沉、或激越、或舒缓,抑扬顿挫,各得其妙;轻重缓急,各领其趣。语言的准确性,还表现在用词准确上,遣词造句,要有法度。此外,语法也要合乎规则,前后连贯,语脉相承;上下衔接,过渡自然;立论精辟,推导有致。

二、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要生动形象

教师在做到语言准确的同时,还要强调语言的生动形象。因为形象生动的语言,能激发孩子们大脑中的表象,进而形成新的兴奋点,产生无穷的遐想。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能根据课本的内容,时刻联系生活的实际,用身边的人物、事物作参照,生动形象地描述或讲解。在讲到有情境的文章段落时,要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把孩子们带入文中设定的特定的情境中去,让他们身临其境。例如:我在教学《船长》一文时,当学生读到哈尔威船长如同一尊雕塑随着轮船缓缓下沉时,我就问学生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学生们摇头,他们没有见过这种大场面啊。我就结合泰坦尼克号的内容模拟当时的情景,讲述当时那可怕的情景,学生仿佛看见了那惊心动魄的场景,听得目瞪口呆。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再来引导他们体会船长那可贵的精神就容易了。

三、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要感情丰富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教师的教学语言如果缺少感情就会苍白无力,缺乏激动人心的力量。而只有融进了情感的语言才能触动学生的心弦,点燃其智慧的火花。总览小学语文教材,有多少文章描绘出了一幅幅美丽的人生画卷啊。他们需要我们语文老师用富有感情的语言、用心灵去引导学生,去分析、理解、感悟文中美的人和物。通过学习,孩子们会知道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认识到大海的广阔,天空的高远。也会因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可贵品质,而从小立下雄心壮志。由此可见,教学中运用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能产生惊人的艺术魅力。

四、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能循循善诱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语文课堂中,老师的教学语言一定有启发性。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能引起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已知到未知去探求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语文老师要能讲究设疑提问,掌握提问艺术。教师无论讲授或组织讨论或指导练习,都要注重启发性。准确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像钥匙,能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比如我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当学生在学完文章都在责怪狐狸的狡猾时,我就问学生:这个故事仅仅是告诉我们狐狸太狡猾吗?乌鸦就没有错误的地方吗?这一问,无疑启发了学生的思维翅膀,他们又陷入疑惑之中。我就要孩子们再次通读全文,重新思考。读完以后,我就适时有效地引导他们思索。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乌鸦也犯下了严重的错误,它如果能及时看破狐狸的诡计,不听信它的花言巧语,也不至于上当受骗啊。

五、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要目标明确

课堂上话可不能随便说,一定要有针对性,做到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发挥语言的优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语文教学中,常常由于文体的不同、作品情调的差别,教师在语言表达上各具特色。既有叙述语言的委婉有致,娓娓动听;又有描写语言的细致入微,栩栩如生;还有说明语言的清晰条理,言简意赅;更有抒情语言的婉转细腻和议论语言的鞭辟入里。教师还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教学对象不同,教学语言也要随之改变。教师要研究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要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解,做到目标明确。同时,课堂上,教师还应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范围内选择最能接近表达学生思想感情的词句,运用准确、生动、通俗、风趣的语言,引起学生的兴趣,创造乐学的情境。

语言学论文 篇6

如语音部分,学生较难掌握的某些元音与辅音存在于某些同学的少数民族语言及方言里,通过这些同学的现场发音并对这些同学的发音进行采集,可以提升学习效果。比如颤音的学习,对于民族语言及方言中没有此辅音的同学来说,学习起来难度较大,而维吾尔语、撒拉语、蒙古语等北方民族语言中存在,这些同学的现场发音,让其他同学真切地感受到这个音的发音特点,同时我们将其采集下来,整理到教学语料库中,为教学服务。又如语法部分,语法的组合规则中讲到述宾结构,这种结构是人类语言中普通存在的结构,但两个成分的排列次序不同语言各不相同,汉语中宾语在述语之后,而傈僳语、彝语等少数民族语言中宾语在述语之前。我们通过对傈僳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同学的语言资料进行采集,丰富教学语料的同时更好地加深同学们对这一语言现象的认识,并引导同学们去留意与思考这种语言现象。再如语义和语用部分,关于词的象征意义,我们在教学中举出同一词,在英语、法语、日语等语言中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学生对自己懂得的语言能自然接受,但对自己陌生的语言恐怕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那么在讲这一知识点之前,可要求学生去收集自己少数民族语言或汉语方言中具有象征意义的词,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讨论,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积发,课堂气氛得以活跃,相关的理论知识大家也很容易接收。作为教师,如果针对不同章节,组织学生有意识地收集相关的语料,建构属于自己院校的语言学概论教学语料库,那么长期积累下来就是非常可贵的民族院校语言学概论教学素材。

二。分组实践:基于调查与报告相结合的教学互动

民族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少数民族或汉语方言区域,他们的母语大多为少数民族语言或汉语方言,这是民族院校语言学概论实践教学的优势所在。近三年来,我们给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开设语言学概论,对所有学生进行细致调查,收集学生掌握语言的基本情况,并建立学生语言基本信息库。这个基本信息库包括有学生的姓名、学号、民族、籍贯、掌握民族语言及汉语方言情况、掌握文字情况等内容。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拥有不同的母语,涉及不少民族语言,如壮语、黎语、藏语、苗语、白族语、畲语、蒙古语、维吾尔语、彝语、侗语、水语、锡伯语、哈萨克语、撒拉语、珞巴语、土家语、傣语、朝鲜语、布依族语、仫佬语等,还包括不少的汉语方言,遍及各大方言区,如赣方言、粤方言、吴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及东北、西北、西南及江淮等方言。基于学生语言基本信息库,按掌握民族语言及汉语方言的情况进行分组,这就形成语言学概论实践教学的基本组成单位,大部分的调查与报告均以小组进行安排。

语音部分的教学历来是语言学概论教学中的难点。语音部分要求明确认识语音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初步掌握人类发音、准确掌握普通话发音的基本原理和常用国际音标。这些教学内容本身就有较强的实践性,如果单纯从理论着眼,讲授发音相关原理,学生接受效果就很差。讲语音的物理属性,涉及语音四要素音高、音长、音强、音质等,讲其生理属性就会涉及发音器官、发音部位,这些内容倘若抽象进行讲解,学生难于理解,就需要借助一些实物、运用一些仪器来进行讲解,让学生实际去使用浪纹仪、语图仪等,通过亲自去实践加深对语音四要素的理解与认识。对于常用国际音标的掌握,除了课堂上通过录音与教师的实际发音,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发音要领去体会外,还需要课外的练习与辅导。民族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少数民族或汉语的不同方言区域,对常用国际音标的学习自然会呈现出个体的差异性。针对这一点,我们对所有学生掌握民族语言及方言情况进行了统计,建立了数据库,根据不同民族语言及汉语方言,对学生进行了分组,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加强了分组的课外辅导。在学习了语音部分后,让同学们根据给定的语料运用录音软件对自己的民族语言及方言进行了录音,鼓励学生运用国际音标进行基本的记音活动。在记音过程中,同学们会自觉地运用国际音标,遇到问题也能通过查找相关资料、与老师同学讨论的方式来解决,在这种实践教学形式中,学生加深了对常用国际音标的认识与运用,进而达到相关的教学目的。语法部分的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如何让学生去理解语法结构的基本规律?如何去理解与分析语法现象中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怎样理解语言的普遍特征?如何分析语言的结构类型?这就需要在讲授理论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我们将这些问题细化,例如语法的组合规则中语素是怎样构成词的,结合自己的母语来谈谈这个问题。学生会首先想到自己母语的情况,对自己的语言进行调查,不得其解时,到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进行补充,在课堂上也能将自己的思考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语言的结构类型可按构词法与句法的不同角度进行划分,让学生首先去考察自己母语的结构类型,并进行论证,形成研究小论文,分组进行讨论,并请每组代表在课堂上将小组讨论的重要观点进行陈述,这种研究报告的教学形式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习的效果。再如,语言的演变与分化规律性较强,语言发展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社会方言、地域方言及亲属语言的关系如何?这一部分的内容实践性较强,可组织学生深入不同阶层、各行业调查语言使用情况,对社会方言的形成及特点有更深入地认识;按所属方言不同进行分组讨论,各地方言有何特点;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查找亲属语言的相关资料,了解其研究的历史、方法及重要观点。

三。学生本位:引导民族视野下的语言学创新项目

立足民族院校特点,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学创新项目研究,在项目的申报与研究中将民族性、现实性与专业性三者融合在一起,在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之下,将民俗与语言结合在一起,拓展学生视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将语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调查与现象分析的能力与水平。在进行语言学概论教学时,我们将所有学生掌握语言及方言的情况作了细致的统计与调查,由于学生人数过百,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种类及汉语方言较为丰富,我们按其所掌握语言的情况对学生进行了分组,我们开展的所有实践活动均以小组形式进行,在各种教学实践活动中,每个小组内部通力合作,有些作业是单独完成,但有些作业如研究报告之类,我们要求以小组形式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小组内容成员之间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加强,成员之间加强讨论与交流,学生在此过程中自主创新性得以提升,在老师的适当指导下可申报创新项目,进行深入研究。目前我们指导学生成功申请了与语言学相关校级、省级、部级创新项目,在项目的申请与完成过程中,学生们对语言学概论的学习热情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实践的调查过程中,不断地加强语言学概论基础的学习,尤其是其中较难的语音部分,这部分在实践调查中显得格外重要,是语言实践调查的前提。在此阶段,这种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转化为一种主动的需求,学习的内容也不仅是课堂上的有限知识,而是调查实地的鲜活而丰富的生活体验。

少数民族民歌以少数民族语言为载体,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以此作为研究对象,让学生深入关注自己的民族文化的同时,又能运用语言学概论的相关理论对民歌的语言载体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研究。比如有学生是畲族的,会说畲语,对畲族山歌很感兴趣,我们指导学生收集与整理传抄及口头流传的畲族山歌,从语言的角度,对山歌中的韵律、词语及修辞手法进行研究。又如有学生来自蒙古族,会蒙语,对鄂尔多斯准格尔旗漫翰调很感兴趣,我们引导学生收集与整理这种民间山歌,对其中存在的方言词、蒙语词进行探究,考察漫翰调变迁的历史。再如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调查与研究、对土家族哭嫁歌的田野调查与研究等等,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民族,以语言为载体的民歌、传说、谣谚等又是如此的丰富,为语言学概论课程的创新项目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极为有力地提升了语言学概论实践教学的效果。语言学概论教学历来重视理论课程教学,没有专门的实践教学方案,实践教学活动一直处于附属地位,流于形式而没有实质效果。为有效地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我们制订了相应的实践教学方案,围绕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安排好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对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做出细致安排,对实践活动的成绩评定做出详细的说明。学生实践教学成绩的评定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通过学生书面作业评定成绩;一部分是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评定成绩。这两部分的成绩占学生课程总成绩的40%。书面作业可以是通过文献调查完成的相关教学练习,还可以是通过社会调查形成的书面调查报告,通过研究某一论题完成的研究报告等等,根据其完成的情况评定等级。按学生所属民族语言及汉语方言的不同,将所有学生进行分组,尽量每个小组内部成员所属语言一致,选定组长,有系统地组织实践活动,采取同学互学互评制度,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将理论运用实践能力的同时,加强团队意识。笔者结合近三年来的实践教学,探索了语言学概论实践教学的创新路径,即,构建民族特色的语言学概论教学语料库、开展基于调查与报告相结合的分组实践教学、加强民族视野下学生本位的语言学创新项目研究,对于推进民族院校语言学概论的实践教学具有积极意义。

语言学论文 篇7

作了较系统深入的探讨,深感建立一门新的边缘学科—一民族语言学,十分必要。本文对这门新型学科的构

建提出有关分析与设想。

一、学科背景分析

首先将语言学与民族学结合起来研究的是19世纪欧洲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家。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使

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同时又显示出它与其它社会科学和某些自然科学广泛的接缘性,并成为一门影

响其它学科的领先学科。早在18世纪下半叶,德国经典语文学家沃尔夫和布克就将语言定义为“民族的传

记”。19世纪初,历史比较语言学奠基人拉斯克和格林也认为语言是了解民族起源及其远古历史和亲缘关

系最重要的工具。格林宣言“我们的语言就是我们的历史”,认为语言比骨骼、武器和墓穴更能证明民族的

历史,民族历史文化的碑铭。拉斯克、格林对于语言历史主义的理解导致了19世纪下半叶以库恩为代表的

语言古生物学的产生。库恩☆☆利用语言的历史比较重建原始印欧人的神话和宗教;皮克特则从印欧语的证据中

找到雅利安文化的基本特征;希尔特甚至通过原始印欧语中的同源词推断印欧人的原始故乡及生态环境和社

会生活。以斯坦赫尔为代表的语言民族心理学派主张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表现出民族精神的自

我意识、世界观和逻辑思维。接着以施莱赫尔为代表的自然生物主义学派将达尔文对于物种起源的进化论应

用于语言的发生学研究,创立了语言谱系分类理论,从而为世界民族的分类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整个19世

纪,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比较语言学一直把语言当作使用它的民族及其史前史研究取之不尽的文献资料。

自觉吸收并充分运用语言学理论、观点、方法、材料进行民族研究,是现代民族学的重要特征。摩尔根

在其划时代的民族学巨著《古代社会》中就运用了大量语言学资源。美国民族学之父博厄斯和他的学生萨丕

尔及同时代的马林诺夫斯基,既是著名的人类学家,又是极有造诣的语言学家。法国的列维·斯特劳斯将语

言学家雅可布逊的音位结构理论和分析方法应用于民族学研究,从而创立了本世纪中期风靡西欧的民族学结

构主义学派。继之而起的认识人类学仍以雅可布逊的理论为基础,着重于对不同民族语言中色彩词之研究,

使结构主义学派向更科学的方向迈进了一步。而人类学中的文化符号学理论,更是以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学理

论和雅可布逊的音位结构理论为模式,把一切文化现象作为符号蓝本来理解,使符号论从语言学理论扩大为

适用于一切文化领域的共同理论。至于象征人类学的建立,也主要是移植语言学中象征和隐喻语义分析理论

之结果。

我国从本世纪初引进现代民族学开始,就吸收了国外结合语言研究民族的优良传统。程树德的《说文稽

古篇》,徐松石的《粤江流域人民史》和《泰族僮族越族考》,罗常培的《语言和文化》,都论述了语言与

民族文化、历史、心理、和婚姻制度的关系,以丰富生动的民族语言材料说明了从语言研究民族的

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研究的具体途径,在语言学和民族学之间架起了桥梁。80年代以来,杨kūn@①、

马学良、严学qún@②、戴庆厦、张公瑾等民族学家、语言学家更明确地提出要建立起为民族研究服务的

民族语言学,并在理论和方法上进行了重要的探讨。

列维·斯特劳斯说过:“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各走各的路。但是他们无疑要暂时停下来一下,不时地相

互交流他们的某些发现。”现在,无疑是该“相互交流”的时候了。

二、学科名称和性质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民族语言学不是一门凭空臆想出来的学科,它经历了两个世纪的孕育和形成过程

,具有悠久的学术渊源、厚实的学术背影、客观的理论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是人类语言学的延伸和发展

,是语言学与民族学有机结合而产生的语言学分支学科。正如人类语言学也称为语言人类学一样,民族语言

学有时也称为语言民族学。但有的学者将民族语言学与语言民族学分为两门不同性质的学科,认为前者是研究民族语言内部结构和演变规律的语言学分支学科,后者是通过语言研究民族特征和过程的民族学分支学科

,这是我们所不能苟同的。我们认为,任何纯语言的研究都以具体的民族语言为对象,没有必要从中再分出

一支“民族语言学”。又正如文化语言学不属于文化学的分支、社会语言学不属于社会学的分支一样,我们

所说的通过语言研究民族的“民族语言学”也自然不属于民族学的分支:它始终以语言研究为主体而以民族

研究为客体,只是对传统内部语言学研究范围的突破,并不能因此而改变它的语言学属性。

三、本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本学科至少与下列学科有密切关系。

1.民族语言学与语言学。自从索绪尔区分“内部语言学”与“外部语言学”后,语言学就“把一切跟

语言的组织、语言的系统无关的东西,简言之,一切我们用‘外部语言学’这个术语所指的东西排除出去的

。”这样,20世纪的语言学就逐渐背离了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在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研究语言的传

统,而成为单纯研究语言内部结构的原子分析学科。民族语言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的回归,属于研究“

语言和民族的一切接触点”,研究“语言史和种族史或文化史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切关系”而被索绪尔排挤出

来的“外部语言学”。

2.民族语言学与民族学。这是两门不同性质而又密切相关的学科。民族学一方面需要以语言为工具进

行田野调查,一方面需将语言作为民族重要的文化形态来研究。由于语言学总居于社会人文科学的前列,因

而民族学更多的是从语言学领域去获取民族研究的资料、理论、观点、方法。民族语言学则充分发挥本学科

的研究特长去深化民族研究的深度,通过语言去发掘、构拟民族历史特别是史前史,印证、补充有史以来的

民族文化形态,解释、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与语言有关的民族现象和民族问题。

3.民族语言与人类语言学。人类学分为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两大类。文化人类学又可分为考古人

类学、民族学和人类语言学三类。人类语言学又再分为描写语言学、历史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三类。在实际

运用上,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又是混淆不清、可相互替代的概念。民族语言学与人类语言学最接近,有

直接的渊源关系。但人类语言立足于人类学,用人类学原则研究语言的本质和结构,注重语言的描写,如博

厄斯注重语言本身的交际功能,马林诺夫斯基注重语言的使用场合,列维·斯特劳斯注重语言的结构。民族

语言学则注重语言的民族属性和社会文化属性,而且还将涉及民族语言教育、语言与民族政治生活等现代社

会中的语言问题,这是与人类语言学的显著不同。

4.民族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本来包括社会语言学一科。但现行“社会语言学”主要从社

会现实环境角度考察语言,注重个人或阶层、集团的言语活动,研究语言变异和言语交际的各个方面,如语

码转换、话语类型、行业用语、双语现象、语言规划等等,这已与早期的人类语言学明显不同。民族语言学

在研究民族集团的现实社会语言现象如双语现象、语言地域变异、语言规划等方面与社会语言学部分重合。

但民族语言学是以民族语言为研究单位而不是以社会语言为研究单位。民族语言学更注重语言的文献资料作

用和文化运载功能。在研究方法上,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语言与用语言学的方法研究民族也不大不相同。

由于民族语言学是社会科学中的一科,因此必然带有社会科学一个共同的范围特征,即在其研究对象中

都部分涉及其他学科,与邻近学科广泛接缘,密切相通。但民族语言学作为一个整体学科体系,是其他任何

学科所不能包容的。

四、学科体系结构

民族语言学应包括如下研究对象和内容。

1.语言与民族共同体。古今中外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及政治家们对“民族”下过各种定

义,但几乎没有人否定共同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在民族的各种特征中,语言具有稳定对应性、完整外露性和综合表征性,是民族内聚外分最直接、客观的标志。在一定程度上,民族共同体就是语言共同体。民族

语言学必须从理论上全面、辩证地理解语言在民族共同体中的重要地位。如果仅因为某些语言与民族不对等

的偶然、例外现象,就否认语言作为民族主要特征的普遍性原则,就不可能建立任何科学概念。

2.语言与民族政策。民族语言政策是民族政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多民族国家,语言权利的平等与

否是具直接影响国家政局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地存在不平静的语言冲突,以语言为导线引起的民族冲突不时

发生。民族语言学有责任关注、揭示民族语言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研究各国特别是多民

族国家的语言政策、规划及语文建设、语文生活,纳入政治语言学的部分内容。

3.语言与民族历史。语言具有相对稳定性。社会发展了,过去的历史文化仍能沉积在现时的语言中,

因此语言就成为探索民族历史特别是民族史前史的重要资源。每个词都有它的历史,同时代表着相应的民族

史。正如语言学家S·H·Sagce所说:“词好比化石。词语中体现了首先创造和使用词语的那个社会的思想和

意识。……一块骨头化石能告诉我们一个灭绝了的世界的历史,同样,词语的遗迹也能向我们揭示古代社会

的斗争和那些早已消逝了的观念和知识。”

4.语言与民族文化。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是文化的载体和容器。民族语言学研究

语言与文化。主要着眼于语言、民族、文化三者间的相互关系;语言和文化的相对价值与绝对价值;语言和

文化的单线进化与多线进化;语言和文化的播化扩散;语言和文化的分化与聚合;语言和文化的普同与差异

;语言模式与文化模式;以及著名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等问题的分析和论证,以加深对语言、文化、

民族之间关系的了解。在研究这一系列问题时,民族语言学与人类语言学以及人类文化语言学有特别密切的

联系。

5.语言与民族心理。语言深深植根于民族的肌体中,在长期的文化传承中积极参与民族的一切精神活

动,是形成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重要条件。民族的社会文化、历史传统、生活方式、生存环境、的

特点,以及本民族的爱好、兴趣、气质、性格、情操、能力都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语言是洞察人类心智的

窗口,通过语言可以看出民族的心理状态、认知方式和思维轨迹。例如通过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语言禁忌、崇

拜和委婉语,以及各民族对事物的隐喻方式,就可洞察民族的心理。

6.语言与民族感情。因为语言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血肉相连的关系,因而每一民族的成员都有一种

超越阶层、阶级和国家而忠于自己民族语言的始终不渝的深厚感情,这就是语言忠诚。异族的压迫、欺凌最

能激发民族意识,体现出语言忠诚;当一民族遭受异族统治时,对民族语言的忠诚与否,常成为判别有无民

族气节和民族感情的标准;对处于不利环境中的移民集团来说,语言忠诚成为加强内部团结、保持民族特性

、抗拒外来同化的旗帜;在现代社会,语言忠诚是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武器。民族语言学应大量揭示语言忠

诚的事实,提醒社会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情感,帮助分析、研究、解决现代社会日益尖锐的语言冲突和民族

矛盾。

7.语言与民族教育。少数民族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接受教育的权利和学习主体民族语言的义务。双语教

育是世界各多民族国家普遍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民族语言学对于民族教育而言,主要研究少数民族的双语

教育问题,分析母语教育的民族文化性、复杂性、重要性,研究双语教育的特征、规律、步骤和管理方法,

介绍国外双语教育的政策、措施、动态、经验,为制定我国的双语教育方针提供理论咨询和现实服务。

8.语言与民族文学。文学是对语言的艺术加工,并通过语言形式表现出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

是文学的基础。语言的民族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学的民族特色。不同的语言结构可以制约文学的体载和表现方式,不同语言中的典故、成语、俗语、警句等使文学作品表现出不同的情趣、韵味和风格特色。民

族语言学应通过对比揭示不同民族与其文学(特别是最能体现语言本色的民族民间文学)之间相互协调、制

约的关系和共同发展的规律。

9.语言与民族地理。民族的语言分布与其地理分布、民族分化与语言分化、民族迁徒与底层地名、异

民族的地缘关系对语言的影响都有密切关系。民族语言学必须与地名学、语言地理类型学和区域语言学结合

起来,研究语言的发展和民族的发展,研究语言和民族的分化和聚合过程,研究语言、方言的划分与民族的

地理划分等问题。利用语言中的地名透视民族的历史文化景观、移民史、经济史、交通史以及民族的历史分

布和文化层次等。

10.语言与民族接触。不同民族间的互相交流接触,必定在彼此的语言中留下痕迹,甚至对语言产生

重大影响。从正面的影响来看,语言中的借词是民族文化接触和交流的证据。正如语言学家帕默尔所说:“

如同考古学家根据陶器、装饰品和武器等文物的分布情况作出推论一样,对于语言借贷情况的分析也会给文

化接触以及民族关系的研究提供线索。”从负面的影响看,异民族因频繁、长期的密切接触而形成的洋泾浜

语、克里奥尔语等混合语言,也是语言学研究的既定内容。

11.语言与文化生态。这是站在文化生态学的角度进一步研究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研究民族的语

言和文化对于人类文化的净化、调节、补偿、代谢功能。文化生态学认为,人类各族文化构成一个复杂的生

态系统,每一具体的民族文化都在这一经纬相间的生态网络中占有一席之地,抽掉其中任何一根线股,人类

文化都将出现无法弥补的破绽。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拯救少数民族语言特别是濒危语种,就成为延续民族

文化和保持人类文化生态平衡的重大工程。民族语言学有责任唤起社会的良知,像保护自然物种一样保护少

数民族的语言文化。

12.非言语交际的民族特色。非言语交际包括使用体态语、实物语言(如烽火、狼烟、火把、树枝等

)、鼓角、哨语以及结绳、契刻、图画等类似于语言的信号进行交际。民族语言学和人类学除研究人类语言

及其文字的起源发展外,还十分注重对非言语形式的研究。象征人类学就把体态语作为一种重要的象征手段

。我国人类学家林惠祥先生将上述非言语形式“总括于最广义的‘语言’之下。”研究这些语言的辅助形式

,可加深对民族早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更深入了解。

以上12个研究专题,只是笔者初步设想的研究框架中的一部分,并不能概括民族语言学的全部内容。

其中有些设想尚未成熟,有待于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五、学科研究方法

方法论对每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实践都有重大意义。系统的研究方法是学科成熟的标志之一。根据性质

、功能和应用范围的不同,科学方法可分三个层面:认识方法、哲学方法和学科方法。认识方法即理论思维

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法和辩证唯物法是认识自然、社会和思维最为普遍规律的方法。哲学方法包括

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等,是逻辑思维和推理的方法。上述方法是一般科学研究中都适用的方法,自然也

是民族语言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科方法指适用于某一类型学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数学方法、物理学方法

、生物学方法和语文学方法(又叫人文历史学方法)。我们需要阐述的是适用于民族语言学的语文学方法。

除田野调查法、音位记音法等一般熟知的调查方法外,本学科研究方法主要有下述若干种。

1.历时遗留考证法。我们借用泰勒《原始文化》中运用的“遗留”(Survival)这一术语作为运用历史

比较语言学原理纵向考证民族历史和史前史所用方法的总称。泰勒用“遗留”表示“仪式、习俗、观点等从

一个初级文化阶段转移到另一较晚的阶段,它们是初级文化阶段的生动的见证或活的文献。”他没有提到语。19世纪欧洲的语言古生物学首创了从语言考证民族历史的方法—一又称语言古生物学方法。这一方法

又包括词源学分析法、语言底层考证法、古文字考据法等。这是考证民族历史最重要的语言学方法。

2.共时背景分析法。通过语言的共时或横向对比发现不同民族现象的功能和特点,揭示其共性或差异

性。又包括语言禁忌分析法、多义词共时意义历时法、合成词词素分解法等。例如比较藏语中对“鱼”的忌

讳和汉语中对“鱼”的崇拜,可发现藏族的与汉族传统文化心理的差异;从泰语中“巫、医”同词

现象,可知泰族曾有过巫医合一的历史;由云南傈傈语把北方叫“水头”,把南方叫“水尾”,可知当地河

流的走向是由北而南;纳西语中大树叫“树母”,小树叫“树男”,可作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证据。这一方

法主要起补充、印证或提供线索之用。

3.词汇密度考察法。不同民族语言中某类词汇密度的高低,乃是其生活需要和生存环境决定的。通过

对词汇分布密度的考察,可发现不同民族的需要和环境。摩尔根最先使用这一方法研究人类野蛮阶段初、中

、晚期的主要贡献。例如他从荷马诗篇中高密度的有关麦、田、房屋、船只……的词汇,推断野蛮时代晚期

人类就具有了有关谷物和田野农业、建房筑城、还可能使用钉子造船……的知识和经验。再如从我国北方三

江流域赫哲族语言中高密度的鱼、渔猎工具和山、水、兽神的词汇,就可看出赫哲人居住的自然环境、生活

方式和心理状态。

4.借词观照法。这一方法主要用以研究民族间的接触交流。罗常培《语言与文化》第四章《从借字看

文化的接触》指出了运用这一方法的具体途径。

5.语言谱系分类法。民族分类的主要方法。施莱赫尔创立的语言谱系分类法,对民族的亲缘分类产生

了重大影响。我国民族学家凌纯声在40年代最先运用这一方法将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划分为百越、氐羌、苗

瑶三大族系,分别相当于汉藏语系中的壮侗、藏缅、苗瑶三大语族,从而奠定了我国民族分类的基础。至今

这一方法仍是民族分类中最有影响和应用价值的方法。

6.谱牒追踪法。这一方法包括应用亲属称谓和父子连名两类语言资料追踪古代家族制度和渊源。摩尔

根首创用亲属称谓研究人类家族制度和婚姻制度的发展变化。罗常培最先发现我国藏缅语族中的父子连名现

象,并据此解决了几个民族史上悬而未决的民族如摆夷、南诏的归属问题。研究者近来还发现有母子、舅甥

连名现象,并且不局限于藏缅语族。这一方法尽管有某种缺陷,但仍是民族学界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7.结构分析法。列维·斯特劳斯将语言学中音位分析的方法应用到亲属制度以及神话的研究上,开创

了民族学结构学派。结构分析法运用精密的数学公式和数理逻辑,把社会作为一个无意识的、封闭式的结构

进行分析,是一种演绎的方法。有的学者认为它是唯心主义的,将会自然消亡或不再发展。也有的学者认为

这一方法既完成了它的使命,又始终有未尽价值。

8.词汇统计法。又称语言年代学方法。是根据核心词汇在发展中遗留下来的百分比计算语言发展年代

和亲属关系的方法,为美国人类学家、语言学家斯瓦迪什在50年代初根据碳14年代测定法模型创立的。

这一方法建立在语言中核心词汇按恒定比率(第1000年后平均保留约81%)发展变化的假设上,可用

以根据亲属语言(后人发展应用于方言)中共有的同源词的百分比来推算它们从原始母语中分化出来的年代

及亲缘关系的远近,因而也可用以测定同源民族分离的年代和关系的亲疏。

9.隐喻解码法。语言中的词汇性的隐喻是根据相似原则以已知名未知的意义变化方式,是不同民族根

据自身认知水平和心理状态对所指对象客观评价的结果。民族心理学和象征人类学的部分内容就建立在对隐

喻的解码上。例如英语COCK本指公鸡,又隐喻人的;台湾高山族阿眉斯语把虹叫做“依特克(神名)的圈套”。又如畜牧文化类型的蒙古族,用“兔子的”隐喻圆形的板栗,而具有山林文化特征的南方少数

民族,往往用“果”隐喻圆形的物体如纽扣、辣椒、眼珠、炸弹等。通过隐喻可探究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和

心理。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到,建立一门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一民族语言学,不仅有必要,而且有可能。建立

民族语言学,可以强化我们的学科意识,促进语言学与民族学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扩展语言研究的广度,推

进民族研究的深度,繁荣我们的学术研究。语言学界应与民族学界密切合作,为建立这一学科共同努力。

主要引用参考书目

威廉·汤母逊:《十九世纪以前的语言学史》。

摩尔根:《古代社会》。

绫部恒雄:《文化人类学十五种理论》。

列维·斯特劳斯:《语言学和人类学中的结构分析》。

马学良、戴庆厦:《论“语言民族学”》。

张公瑾:《语言民族学》(施正一主编《广义民族学》第三编)。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泰勒:《原始文化》。

帕默尔:《语言学概论》。

林惠祥:《文化人类学》。

童恩正:《文化人类学》。

徐通锵:《历史语言学》。

字库未存字注释:

语言专业论文 篇8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教学探讨

1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很难和一些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如工程、建筑、医学、会计等一样获得准确的职业定位,更是很难直接和应用型人才挂钩。它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载体,担当着传承与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1]。其主干内容是中外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而核心内容则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乃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与社会责任感。为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在于: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人的工作的,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不体现在应用性,而是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不注意直接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等。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当前就业压力的增大,教学实用主义成为了教学的主要目标,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而言,也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之上,积极和社会接轨。

2用实用性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给出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为教师、各类编辑职务、文秘、文案策划人员等。但事实上,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大多集中在政府机关、教育科研、新闻出版、企业公司等单位,还有少数人涉足律师、房地产、金融外贸等新兴行业。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宽的职业适应性,但同时,由于相关行业存在文秘、新闻、广告、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造成了对他们较大的冲击力。从现实意义来看,从实用性的角度指导教学应注意:

2.1优化课程,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优化: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2.2强化课程应用性,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

以就业的观点指导教学改革,就必须讲求专业的实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结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即现代“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必须加以强化[2]。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五个方面: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现代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信息调研能力等。学校和教师必须精心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形成本专业课程的应用模块,通过系统的应用技能课程的设置,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论*文*网]

3用创新的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创新包括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思维创新等。本文强调:

3.1突破专业限制,进行教学内容创新

该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较广,但往往不精,竞争力上不如其他专业学生。鉴于该专业的特殊性,教学过程中不必过分拘泥于语言与文学本身,而可以结合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发展与就业现状,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养。事实上很多新专业如新闻、广告、文秘,甚至公共管理基本上都是从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发展而来的。因此,在保证专业根基扎实的前提下,应打破人为设定的专业界限,以便更大限度地发挥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如教育与教学、新闻传播、文秘与公关、社区文化管理、广告文案等等都可以设计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模块,学生通过这些模块的学习获得动手能力和从业能力。

3.2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要求学生具备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该专业有极强的文化特征,其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对汉语的感情,对东方文化的亲合及从中汲取创新精神动力,并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因此汉语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3]。首先,教师应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思想上要勇于开拓,力求提出独特的、新的教育活动思路,行为上善于探索,潜心实验,不断总结和不断进取。在教学中不能满足做文化的传声筒,要适当的通过文化评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对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思考,如博客,新媒体等多种文化传播方式都可以成为学生思考的问题。其次要勤于思敏于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以其丰富的知识做背景,在教学中不断抛出新观点,给学生以震撼,激励他们也去发现、思考、创新。可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必须在不讷于言的同时,还要敏于行。沉默寡言不是该专业的个性,只有言行结合,才能让学生让自己更自信,更有思考的动力。

[1]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2008,(11):204-205.

语言学论文范文 篇9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更应懂得“活到老,学到老”的道理。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并非我们的母语,所以在很多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上都有所不同,再加上很多教师也并非外籍华人,也没有出国留过学。因此,自身在英语专业方面也不是那么精通,经常在课堂中出现“中文式英语”,这种教学语言对学生学习英语是非常不利的。为了杜绝这种现象,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加强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在课下时多钻研英语,在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规范课堂用语,特别是英语口语教学方面,教师要多听纯正的英文发音,力求用地道的美式英语来贯穿课堂,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2.加强交流以沟通为前提

目前,很多教师受传统教育所影响,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殊不知这样对学生学习英语是非常不利的。特别是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学生需要练习听与说,如果师生经常缺乏交流,那么将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如今,虽然有很多英语教师逐渐意识到课堂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性,但是却不知该如何调节课堂气氛,无论教师怎么与学生沟通,却丝毫点燃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如何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已成为当前教师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首先,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方法能够有效使学生发挥课堂主体作用,并且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利用英语交流和表达的机会,在此期间教师需要扮演的是课堂的引导者,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讨论,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引导其进行自行解决。其次,教师应该懂得如何运用教学语言活跃课堂气氛,而不是每堂课都是一成不变的课堂用语,久而久之,学生很容易对英语课堂产生厌烦情绪。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很多教师在课堂中也无法对英语运用自如,在说英语的时候也只是在向学生教授知识,从而使学生们感到英语是非常无趣的。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愉悦轻松的课堂气氛,在提高自身英语口语水平的基础上,经常在课堂中为学生展示出英语有趣的一面,如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唱一首英文歌,或流利地说出一段英语绕口令,使学生感受到英语口语是非常有趣的,并不是沉闷死板的,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具体的课堂中优化教学语言

语言学论文 篇10

关键词:语言学;茶文化;文本;英译策略

翻译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而语言学则是对语言规律的研究,二者之间很显然存在天然的联系。近现代某些语言学者将语言学理论运用到了翻译过程之中,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目前,由于国家对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重视,我国茶文化文本的翻译工作也因此得到了重视,但是译文仍旧存在一些不过关之处。语言学对翻译工作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因而译者可以尝试将语言学理论应用到茶文化文本的翻译活动之中。

1语言学与翻译

1.1语言学概述。“人类语言的起源”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一个谜团。不过毋庸置疑的是,人类语言的诞生与文明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学的英文表述是“Linguistics”,其研究对象自然就是“语言”(language)本身。从传统意义上来讲,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为文献资料和书面语言,因而一些学者也将其称之为“语文学”。相比之下,现代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书面语,同时还涉及口语。语言学主要是对语言的本质、特点以及使用规律等进行研究,属于一门系统的学科。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学者从诸多角度对语言学进行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很多理论观点。基于语言学者的研究成果,语言学也因此出现了很多分类,比如认知语言学、对比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从微观角度出发,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为语音、词汇、语法、修辞、语篇等内容,因而也派生出句法学、词汇学等学问。通过对语言学的各个因素进行研究,我们能够发现语言学研究对象之间的联系以及各个对象自身的发展规律,这很显然是有助于文本分析和解读。只有“吃透”语言本身,我们才能够透过语言认识文本内容,因而语言学是极为重要的。当然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每一种语言都不尽相同,所以针对每一种语言的语言学研究也会有所差异,这需要研究者加以区分。1.2语言学与翻译的关系。语言学与翻译之间的关系主要为以下两点。其一,语言学为翻译提供理论指导。不同语言有着自身的规律,比如汉语文本多为主动句、简单句,而英语文本则多为被动句、长难句。众所周知,不同的语言对应着不同的文化,而不同语言文本之间的差异实际上受到语言背后文化的影响,而这正是语言学研究的方向之一。译者只有掌握语言规律,才能够更好地进行语言转换。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译者可以掌握文本的句法、词汇、语篇等特征,同时还能够根据不同文本拟定不同的翻译策略。比如说,科技类文本的文字较为客观直接,译者就可以采用“直译为主”的翻译方式;文化类文本的文字较为委婉且颇具内涵,译者就可以运用“直译+意译”的方式。其二,翻译活动为语言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更多可能。翻译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看似简单的句子需要反复思索才能转换为地道的、被目的语受众接受的语言。现代译者往往在翻译活动之前会根据材料拟定相应的翻译策略(比如语用原则等),而翻译策略的拟定通常需要根据语言学理论或其他相关理论。根据译文的效果,我们可以对翻译策略的作用就有了一定的认识,这对于语言学理论自身的丰富和完善也能够有所帮助。

2茶文化文本的分类及语篇特征

2.1茶文化文本的分类。文本(Text)意即“书面语的表现形式”,其往往是句子的组合体。顾名思义,茶文化文本主要是有关茶文化的书面资料。从文本类型来讲,茶文化文本主要包括传统茶学典籍、茶文学(茶诗、茶词、茶小说)、茶企文件、民间茶文化交流材料等内容。而从茶文化涵盖的内容出发,我们则可以将茶文化文本分为两类:物质类茶文化文本(茶具、茶与健康、茶叶等)和精神类茶文化文本(茶道、茶艺、茶书等)。根据不同的文本,译者可以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案。比如说,茶企文件的描述通常具有“客观实在”的特点,译者可以采用直译法进行翻译,同时译者还应该考虑企业的“商业性”,其在翻译时应该注意“展示商情”,运用生动、形象、简明、突出的语言进行表述。再比如,古代茶学典籍是用文言文撰写的,现代译者要想将其转换为英语,其首先还需要将文言文文本转换为现代汉语文本,但是这样的翻译过程会使文言文自身的美感有所损失,因而译者需要具备较高的文言文功底,这样才能够吃透原文。当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一些茶文化文本是较为特殊的,它们涉及的内容也较为广泛,这需要译者加以注意。2.2茶文化文本的语篇特征。茶文化文本涵盖的范畴较为广泛,比如茶文学和古代茶学典籍都在其范畴内。通常来讲,茶文化文本的语篇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三点。其一,内容丰富,颇具内涵。茶文化文本有着丰富的内涵,比如《茶经》在介绍茶叶的同时还描述了当时的饮茶习俗等内容。我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从一些历史文献和茶学资料中都能够获知一二。当然,我国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也受到儒释道等思想的影响,比如“倒茶七分满”、“以茶待客”等俗语就体现了茶文化自身的内涵,读者在阅读茶文化文本时也可以透过语言本身感受到这些内涵所在。其二,语言优美,颇具意境。这一特征在茶文学作品中最能够得以反映。以茶诗为例,“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这一诗句就通过“泼茶香”三字营造出了别样的意境,蕴含了诗人对亡妻的怀念。当然,我国的地方茶文化文本还针对当地的茶文化进行介绍说明,其中引经据典,佐以古语,给人一种历史厚重之感。其三,生动贴切,自然得体。以《九华佛茶的历史文化及发展》这篇文章为例,整篇文章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九华佛茶”的发展过程。其中还对“蒸青绿茶”和“烘青绿茶”的说法进行了区分,使人对九华茶的制茶工艺有了更为明确的印象。

3语言学视角下茶文化文本的英译策略研究

从上述分析来看,我国茶文化文本有着诸多分类,但这些分类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三大特征。站在语言学的角度,译者应该对茶文化文本的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拟定翻译策略。3.1遵从目的语的表述习惯。针对我国茶文化文本的英译工作而言,目的语就是英语。我们知道,汉语习惯性地采用主动句、简单句进行表达,而英语则主要是被动句和长难句。基于这一特点,译者在翻译时应该注意遵从目的语的表述习惯,站在目的语受众的角度思考问题,尽可能使目的语获得受众的认可。比如“清代的痴茶、爱茶、醉茶之士,并非完全在传统中作茧自缚,他们也有鲜活的思想和勃发的创造”这一句由几个简单句构成,意思明确,切合汉语表达。从英语表述习惯出发,译者可以尝试着将其翻译为“PeoplewhoarefondofandaddictedtodrinkingteainQingDynastyarenotentirelytrappedinthetraditionbutownfreshideasandthrivingcreativity”。这样就可以使整个句子成为一个层次分明的长句,且整个句子的逻辑关系会更为严谨。当然,还需要指出的是,有些看似简单的表述,我们也应该遵循目的语的表述。比如,红茶在英语中是“blacktea”,而非“redtea”,为了避免读者出现误解,译者最好将红茶翻译为“blacktea”,其他亦然。3.2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由于茶文化文本中的相关词汇具有深刻的内涵,且有些词汇源自于某些历史典故,如果直接根据字面进行翻译,那么词汇的深层含义就无法展露。以“斗茶”为例,一些茶文化文本在描述斗茶时会出现“点”、“击拂”以及“汤花”等字眼。其中的“点”事实上表示“将水注入某物”的意思,建议译者将其译为“pourinto”而非“putadot”等表述。“击拂”表示“旋转击打和搅拌茶汤”的动作,译者不妨将其译为“mix”(搅拌)或“blend”,而不用按照字面含义将其译为“hitandswirl”。“汤花”表示“萃茶表面的泡沫”,可以译为“foamonthesurfaceofteawater”。再比如,“茶境”一词表示茶人在饮茶时感受到的意境,一些译者在翻译时往往未能将其内涵翻译出来。部分译者将其译为“teaenvironment”(茶的环境),很显然这种译出语会让目的语受众产生误解,更使得其中的中华茶文化意蕴丧失殆尽。根据相关文献资料的解释,我们建议译者将其译为“theartisticconceptionfeltbythepeopledrinkingtea”。3.3适当进行增删处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读者在阅读茶文化文本时可能会对其中某些地方存在疑惑。比如,他们看到“倒茶七分满”时会提出“为什么只能够倒七分满”这样的疑问。针对读者可能出现的种种疑惑,译者应该视情况对译文进行增删处理。

作者:邢莉娜 李依阳 单位:河北北方学院

第二篇

关键词:翻译符号语言学;语言符号学;茶文化

1翻译符号学的界定与研究对象

我们国家以符号学探讨翻译的相关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仍然需要转换视角构建创新性、本土化、思辨性、理论化、系统化的翻译符号学理论体系,及符号学与翻译联姻的跨学科理论和方法论的构建,尚未关注有形与无形符号之间的转换过程,仍滞留于文本阐释过程的层面,停滞于脚注式阶段,以翻译论据验证符号学理论,以符号学诠释翻译现象。在我国,翻译符号学这一术语还较新,应当持续深化翻译符号学的理论构建,从翻译符号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前景、内在构成、学科本质与属性、范围等角度开展。尽管翻译符号学这一术语在国际学界早已有之,然而尚未引起国内学界的关注,学科构建工作仍处于萌芽状态。关于翻译符号学建立的必要性方面,使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符号转换活动及其相关问题,翻译学就有必要从多学科的视角,来完成使命,学科的属性问题也才能确定,才能被认可和重视,为其他学科提供不可或缺的服务,翻译研究才能很好地定位自身的学科地位,翻译研究才能被重视,通过研究翻译现象,翻译研究的声望并不取决于翻译研究本身,推翻翻译学尚未取得独立的平等地位。从现代学科的交叉视角考察翻译,仅是新学科的重构,更多的是翻译符号学指的是翻译问题引发的普遍性观念变化,面向跨学科的发展时,转向翻译活动的社会文化功能。翻译学与符号学联姻此前符号学界极少关注的对象,这是此前翻译学探讨得不够深入之处可能性限度、文本再生、文本间性、主体间性、符号意指的本质等。探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接触、符号转换、符号意义阐释。翻译符号学研究都是势在必行的,因而不论从哪方面说,更会丰富符号学的研究范围和思考空间,可推进翻译研究的理论构建,以符号学三元观研究翻译现象及其相关问题。

2茶文化

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具有较高的地位,中国是茶的故乡。在中国茶道包括烹茶、赏茶、饮茶、品茶,茶道包括了中国人文精神的内涵。我国古代的茶文化包括茶道、茶德、茶具、茶学、茶精神,指的是和饮茶相关的活动。我国自古出产各种名茶,饮茶的历史悠久,形容生活平淡也用“粗茶淡饭”代替,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形容,像“茶话会”指的就是不奢靡的含义,体现了茶在当代还具有廉洁的特征。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和“丝绸之路”并称的茶马古道,包括海上贸易和亚欧之间的贸易,我国的茶叶贸易不仅限于茶马古道,我国的茶叶已经远销周边国家和地区。茶文化方面,明清时代的唐寅、文征明、郑燮;宋朝的欧阳修、苏轼;唐朝的李白、白居易、孟郊、刘禹锡、元稹都在茶文化方面写有诗句,有关于茶的诗词,有咏茶的诗句,茶文化不仅表现在生活中,还表现在文学作品当中。我国的古典小说《红楼梦》中就有关于茶文化的描写,什么老君眉、六安茶在文中妙玉都有使用,她的茶叶品种也多,用一些稀奇古怪的茶具盛茶,她用梅花上的雪水烹茶。小说中还有与婚姻有关的茶文化,茶叶具有“永不变心”的含义,一移动茶叶就会死亡,茶树一旦生长就不能将茶树移动,女方如果收下男方家的茶叶就表示不会反悔,指的是当时订婚的一种仪式。同时,茶文化和酒不同,品茶的高雅之处在于“酒逢知己千杯少”这个概念不能用在品茶方面,这就是茶与酒的分别,只能点到为止,品茶不能尽兴。

3茶文化受符号语言学影响在产品说明书方面的翻译

4结论

总而言之,语言学包括了共时语言学、历时语言学、宏观语言学、微观语言学等,可以细分为多个分支,就是研究语言的一门学问。其中微观语言学包含了语篇结构、句法、词汇和语素等方面,是研究语言本身。为了帮助说明书英译内容的完善和优化,将语言学的观点和理论应用到当前茶叶产品说明书的翻译中,语言学在翻译领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通过最近几年的翻译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来看,将其应用到翻译在内的众多方面,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对语言学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更进一步推动了语言学的不断发展。同时还可以推动符号学的本土化进程,翻译符号学的不断完善可丰富符号学的类型研究,增进了以符号学为根基的符号转换研究,国内学者纷纷关注符号转换及相关问题,符号学疆域得以不断拓展。通过建立翻译符号学来翻译相关茶文化,需要扩大国内外学术影响力,促进国内外学者间的交流壮大研究队伍,吸收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者;健全学科理论用以指导微观研究,从哲理层面建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创立学科哲学;借鉴前人经验构建学科理论,确定研究范围、对象、任务和目标,厘定学科术语整理和吸收各家之长;建立和健全翻译符号学资料库,搜罗和翻译国外相关著述。中国茶文化最好的推广方式,是在进行茶文化英译时要讲究“中国文化特点”,提高国际声望的有效方式、增强国力,宣传我国特有的文化,向国外推广我国的产品。只有在进行翻译时,通过将文化融入进去,才能够将翻译的功效发挥到最大。

参考文献

[1]赵宏。单纯语言符号的理据性[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3):11-14.

[2]董敏。语篇分析的宏观社会符号观———符号学和功能语言学视角[J].外语教学,2005(5):5-9.

[3]王红阳。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食品包装说明英译研究———以湖北省特色食品包装说明[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5(2):45-46.

[4]邵赛。顺应论视角下的产品说明书的英译[M].西北大学,2014.

[5]贯丽丽。文化语境与茶叶名称英译探究[J].福建茶叶,2016(6):265-266.

[6]洪娟丽。符号语言学视角下的茶文化英译研究[J].福建茶叶,2015(6):231-232.

[7]宋晓燕。符号语言学视角下茶文化词汇的英译策略研究[J].福建茶叶,2017(5):192-193.

作者:杨 帆 单位: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第三篇

关键词:功能语言学视角;茶经诗歌典籍;英语翻译;内涵理念;翻译策略

在文化融合不断成熟背景下,各种文化元素之间的融合进程不断加快,结合该典籍内涵的诠释,从而引导我们对我国茶文化元素实现全面认知。但是,从当前整个文化交流与典籍传播的具体实施状况看,其中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语言不通顺,从而影响了不同语言体系下的人们对该文化理念的具体认知。因此,在整个英语翻译活动在实施时,想要是实现精准翻译,就要注重使用方法合理选择,特别是将英语翻译活动与具体的应用环境相结合,从而创造具有实质性影响力的翻译效果。

1茶经诗歌典籍的表现状况分析

我国有着浓厚的茶文化,品尝茶文化,绝对不是单一的饮茶,更重要的是在整个饮茶活动中,感知整个茶文化所带给我们的深邃内涵,不仅是这样,就当前人们对茶文化理念日益成熟这一背景,在茶文化理念发展过程中,茶经诗歌典籍不仅是茶文化体系的有效传承,更是整个茶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当然,就整个茶经诗歌典籍来说,其主要表现为两部分内容,其一是与茶相关的《茶经》、《续茶经》等专门的茶经著作,在这些著作内容中,有着完善且专项的著作内容。其二则是与茶相关的其他诗歌和典籍作品,比如描写茶及茶文化的诗歌或者其他文学作品艺术。结合功能语言学视觉的价值内涵和应用特点看,其实际上是从整体应用视角来开展翻译活动。尤其是结合当前文化语言应用的整体诉求,以及翻译活动的具体实施背景看,要想取得理想效果,就必须从语言文化应用的整体视角,通过融入多样化内涵,从而实现茶经诗歌典籍翻译的最佳效果。以我国经典的茶经著作:茶经和续茶经的翻译活动为例,在对其进行翻译时,其翻译的名称分别为:TheClassicOfTea、SequeltotheClassicOfTea,其中对茶经的翻译为经典(Classic),而续茶经中的续,则翻译为Sequel,其精准的将两部经典著作的关系进行有效传递和表达,当然,这实际上也是对茶文化传递性的有效记载。

2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具体内涵

在功能语言学中,其将语言作为具体的交流机制,并且在该语言应用过程中,其使用语法进行分析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构建完善的组织结构,从而使得整个语言应用构建更具有价值。结合功能语言学的的内涵和定义看,其主要分为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两部分内容,在系统语法中,其旨在突出语言系统更多是一层选择性关系,也就是说,结构知识是选择关系中的结构。此外功能语言学中,其阐述的是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等等,通过该语言理论方法的有效应用,从而使得整个语言形式实现丰富与完善。事实上,随着文化交流日益成为文化发展的常态现象,不同的翻译理论和方法,都对该活动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指导意义。当然,在传统的英语翻译方法中,其更多只是从表面形式上来认知整个英语语言的内涵,以及其中所具有的具体意义,忽略了整体元素的融合性和多样性。在功能语言学理论应用不断成熟背景下,其将语言应用看做是一种资源的具体应用,尤其是在英语翻译活动开展过程中,其认为我们需要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内容与语言应用和语言环境,甚至是具体的文化元素等多样内容相融合,从而构建具有指导性的语言学理论。

3茶经诗歌典籍的英语翻译需求

结合我国丰富而完善的茶经诗歌典籍看,做好翻译活动,不仅需要掌握具体的翻译方法,其同时也需要将具体的翻译内容与思路应用相结合,尤其是对于茶经诗歌典籍来说,其本身就是对整个茶文化的内涵和发展历程进行持久性的价值认知,因此,在整个翻译活动开展过程中,想要满足其整体需要,就需要做到:首先,整个茶经诗歌典籍的英语翻译活动中,既要注重采用合适的技巧和方法,也要将经典著作翻译前后的语言内容和语言环境进行剖析,通过准确分析整个茶经诗歌典籍的文化内涵,从而实现整个文化理念内涵的精准传达。结合现阶段英语翻译的实施状况及要求看,整个茶文化体系内涵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整个茶经诗歌典籍传递的重要要求,同时也是当前茶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全新要求。其次,就茶经诗歌典籍英语翻译来说,其在翻译活动前后,不仅是具体词汇发生了变化,同时其语言应用的环境,甚至是其中所具有的文化理念内涵也出现了全新状况,因此在对于整个翻译活动开展与实施而言,其想要实现最佳传播效果,在进行翻译时,不能从简单的语言内容表面出发,更多情况下,要注重对茶诗歌典籍的具体内容进行传递,结合文化元素和价值思维的综合融入,从而确保茶经诗歌典籍实现精准传递。最后,我们必须认识到茶经诗歌典籍的英语翻译活动不只是普通的语言交流机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融入完善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内涵,所以,在进行语言转化时,要注重将各种语言要素进行精准认知,通过具体传播,从而实现不同文化体系下的完善传达。英语翻译,绝对不是普通的语言转化或者词汇转化,更重要的是其通过合理的语言传递,从而实现整个文化机制的等值传达。

4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茶经诗歌典籍的英语翻译思路

事实上,茶经诗歌典籍的英语翻译完全不同于其他形式下的英语内容翻译活动,尤其是其中所具有的浓厚应用性和文化性,决定了在对其进行具体翻译时,绝对不能单一的使用翻译技巧和方法来对翻译内容进行转化,更重要的是要从整体应用的视角出发,通过完善探究茶经诗歌典籍中所包含的意思理念,在客观了解的基础上,通过真正剖析,从而实现翻译内容的准确表达。就茶文化体系发展应用的具体状况看,我们不难看出茶文化不仅仅是对整个茶文化理念内涵艺术化的诠释和表达,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其也为社会大众更好去应用整个茶文化理念内涵,提供了最佳支撑。可以说,在功能语言应用视角下,其对文化理念和价值元素的认知,从以往的静态内涵,逐渐发展为动态化内涵,尤其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在茶经诗歌典籍中,有很多内容实际上是使用古典艺术表达方式所具体阐述的,因此,在对这些内容进行英语翻译时,就有必要使用做注释的方法,通过实施具体的补充翻译,从而让其他文化体系下的读者,能够更为清晰的掌握这一系列典籍中所描述的文化内涵。对于茶经诗歌典籍英语翻译活动开展来说,其有着自身特殊性,除了功能语言的基础性应用要求看,还需要从其本质内涵认知出发,通过构建完善的英语翻译系统,从而实现整个茶经诗歌典籍内容的精准传递。当然,就当前所实施的茶经诗歌典籍英译活动开展,其中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整个翻译活动的关注点只是在内容的转化上,忽略了翻译素材中所潜在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理念,从而大大影响了翻译活动的开展实效。客观而言,茶经诗歌典籍不仅仅是一种翻译素材,更重要的是其中容纳和包含了完善全面的思维内涵和文化体系,因此,在进行具体翻译时,必须结合相关翻译方法和理念内涵应用,筛选合适的翻译方法,尤其是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实施灵活且得体的翻译机制。在文化交流日益完善的时代特征下,当前文化与语言的交流融入,已经突破了我们的预想,可以说,各种文化体系之间的融汇提升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在功能语言学中,其倡导的是一种人文精神与语言理念相结合的翻译机制,从功能语言学的价值内涵看,其倡导的是语言的功能性和普遍性,以及语言层次性等特点,而通过将功能语言学应用到整个英语翻译活动时,其与传统的翻译方法之间有着功能和意义上的差别与不同。结合当前茶文化体系发展应用的具体状况,我们不难看出茶经诗歌典籍不只是对茶文化的记载,其更关键的是其原汁原味的保留了茶文化的精华和内涵,所以,对于整个茶经诗歌经典著作的翻译来说,想要对其进行有效翻译,其关键和本质是保留其中的文化内核。结合英语翻译技巧的合理筛选,加上整个语言应用环境的具体融入,从而实现整个茶经诗歌典籍翻译活动开展的最佳艺术效果。当然,通过融入合理完善的茶文化内涵,选择合适的翻译技巧,从而让两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其客观上也是整个茶文化体系成熟发展的重要表现及诠释。

5结语

我国有着浓厚而完善的茶文化,这是在几千年茶叶饮用历史中所形成的文化机制,完善的文化体系和元素内容,不仅是我们对整个茶文化元素内涵认知的具体表现,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其也让我们清晰的了解到茶文化体系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脉络。当然,想要对整个茶文化理念形成全面、具体的认知,就需要从经典的茶文化著作中来认真查询,尤其是各种与茶相关经典著作,其不仅有着良好的文化属性和价值观念,以及全面而具体的茶文化理念,同时也是我们有效感知茶文化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比如我国经典茶文化著作《茶经》和《续茶经》中,其中所孕育的茶文化理念,都值得我们深层次分析。

参考文献

[1]吴文安。从功能语境视角看“非遗”旅游外宣的翻译———以扬州非物质文化旅游外宣汉英翻译为例[J].福建茶叶,2013(6):247-249.

[2]曹春燕。典籍英译的美学思想与译者的审美取向———以《茶经》《续茶经》英译为例[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152-154.

[3]张俊明。浅析文化差异对汉英翻译的影响[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32-36.

[4]鲁丽萍。《茶经》中的文化内涵及其英译得失[J].福建茶叶。2016(2):221-223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