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文通用10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本文是勤劳的小编sky给大家收集整理的10篇语文教学论文的相关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学论文 篇1

中国汉字承载着六千多年来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无价的瑰宝。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她以顽强鲜活的生命力,在求变求新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表意文字特点。如何让这一瑰宝得以传承呢?这里我想可以套用一句“识字应从娃娃抓起”。对于处于黄金教育阶段的六岁孩童其意义更是非比寻常。那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该如何去面对“识字教学”这份责任呢?

对于已认字的成人来说,谈起这话题似乎不足为奇,而对于小学教育,特别是低段语文教学来说,识字教学却显得极其重要。全国投入的研究历时几十年、方法也有十多种,有些还总结得头头是道、效果显著。于是,历年来我们总是顺手捏来,从中“捞”几种方法便用,也不见得有什么差错。

可是,在新课程实验教材到来之际,眼看着识字量的猛然增加,许多实验区的学生、家长、教师都产生了困惑,对于幼儿园刚升入一年级的六岁娃娃,这么大的识字量能承受得起吗?于是,某些报纸上便出现了“新课程的繁、难、偏真的改掉了吗?”,各种网络上也出现了“新课程下,孩子读书累,家长更累!”等此类的标语、文章,反映新课程语文教材内容的多和杂,更多的是识字量的提升。但是,更多的人在关注这些表面现象的同时,更在思考内在的问题,他 这样的反思令我们教师足以压力重重。确实,在教材更新、理念更新的今天,我们教师不得不对识字教学重新审视,吸取传统方法之长的基础上,融入新课程理念之新意,扬传统方法之长,避传统方法之短,结合新理念,让识字教学再创新法。为此,我在实施新教材的这一年里,对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有了新的认识。我时时让我的识字教学做到以下六个体现:识字方法体现多样性、识字形式体现自主性、识字过程体现层次性、识字环境体现情趣性、识字巩固体现高效性、识字途径体现开放性,从而促使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一条适合自己实际的有效的识字教学途径,使学生掌握有效的识字方法,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尽快达到自能识字,自能读写,主动发展。

一、识字方法体现多样性。

(一)“换部首”识字。 汉字中大部分是形声字,可以利用其形旁的区别和声旁的联系来进行识字。根据这一特点,有的研究小组就进行了“换部首”识字方法的尝试。在实践中学生发现了一些形声字学习的小秘密:声旁表音,形旁表意;只要声旁不变,换上不同的形旁就可以组成一组音、形相近的字。例如以“青”为声旁能组成“清、请、晴、情、蜻”等字,可以编成顺口溜来识记:有水方说清,有言去邀请;有目是眼睛,有心情意浓;日出天气晴,有虫是蜻蜓。

(二)“比较”识字。课本上许多要学的字,它们在读音上、形状上或意义上有某种相关的联系。如同音字、形近字等。根据这些特点,学生提出了“比较识字法”,即在区别对比的过程中,找出一些字的异同之处来进行识字。比如:“人”和“入”、“出”和“山”等,可区别其形来识记;“上”和“下”可进行意义对比来识记;“出”和“粗”可进行读音比较来识记。又如:“辩、辨、瓣、辫”等字,学生通过对字的音、形、义的比较来辨认,并用儿歌“中间点撇仔细辨,中间有言来争辩,中间种瓜长花瓣,中间青丝扎成辫”来加强记忆。通过“比较”识字,学生印象深刻,提高了识字的准确率。

(三)“猜谜、编谜”识字。“猜谜、编谜”识字以其幽默风趣、琅琅上口的特殊魅力深受学生们喜爱。学生们在小组内,编出了许许多多有趣活泼的。字谜。如:“美”字,有学生编了“羊字没尾巴,大字在底下”;“金”,学生编成“一个人,他姓王,口袋里装着两块糖;“先”,学生编成“小儿咬掉牛尾巴”;“回”,/soft/编成“四四方方两座城,小城藏在大城中”。“编谜、猜谜”识字法激起了学生识记汉字的浓厚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学生在合作“编谜、猜谜”中主动参与,在愉悦的气氛中识记。与此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四)“化字成图”识字。学生根据某个字的字形特点作画,积极动脑,发挥想象,在动手画中记住字形。如:在学习“网”这个字时,学生们有的画出了一张大大的捞鱼网,有的画出一个门框中结了一个蜘蛛网。

除了以上所述,本学年我们还创造过“编小故事”识字、“编儿歌”识字、“加一加、减一减”识字等多种识字方法,学生识字的能力大大地提高了。

二、识字形式体现自主性。

(一)自主决定识记生字的先后。中国汉字历史悠久,每个字形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地方,一个班有几十个学生,有的喜欢识记这个字的字形,有的喜欢识记那个字的字形,还有的学生喜欢挑战困难,专门去想办法识记那些比较难的字,相反有的学生对有些字可能已经会写了,不用再费心去记了。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课堂上,我一般都是这样问学生的:“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个字?是怎样记住它的字形?”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识记字形。

(二)自主选择识记生字的方法。识记生字的方法很多,就如上述说到的:换部首识字、比较识字、编谜猜谜识字、化字成图识字等等,让学生有法可寻,有路可找,增添了许多识字的情趣,更好地实现了学生的自主识字。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既快又准确地记住字形,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学习,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权,学习的兴趣也就调动起来了,学生们或在小组里积极主动地学习,或独立地思考,或小声地交谈,或进行激烈地讨论。学习反馈的时候,有的说记住了这个字,有的说记住了那个字。有的还说出几种识记方法,如“非”字:有的说把“排”字去掉提手旁就是“非”,有的说“公路两旁分别种着三棵树”,有的说我哥哥的名字里面有“非”字。又如“闪”字:

学生1:“闪”字是由“门”字和“人”字组成的。

学生2:把“问”字里面的“口”字换成“人”字就是“闪”字。

学生3:“闪”字是“门”字里面加个“人”字。

学生4:走到教室门外,快速地侧转身跨过门槛走进教室,说:“我刚才所做的动作就是‘闪’字。”

学生5:我编个字谜就记住了,“打开一扇门,门里进个人。”

我为学生们创设自主的学习情境,学生们就会选择各种形象的、巧妙的、有趣的办法,创造性的识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这样的自主识字不但让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快速认识了字,还培养了他们独立认字的能力,比起老师教,学生听,效果要强好多倍!

(三)自主评价识记方法的优劣。

像上述的“非”字和“闪”字,有那么多种识记的办法,那么到底哪一种是最好的呢?让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对同学的建议,学生们思维特别活跃,能对不同的字的多种识记办法或对一个字的多种方法作出自己很有见地的评价,教师尽量“退居二线”,引导学生自己评价,只作适当点拨。如:

学生1:你通过编字谜这个办法记住“闪”,这个办法记起来很容易。

学生2:我觉得刚才小朋友说的换部首记住“闪”字,也不错!

学生3:你用做动作记“闪”字,我喜欢。

引导学生评价中,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我尽量不说所用的方法不好,评价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相互切磋、交换意见的过程中学会如何选择最合适自己的识字方法。

三、识字过程体现层次性。

(一)先读书后识字。半个世纪以来,识字教学几乎都是走“先拼音后识字”的路子,后来又主张走“先识字后读书”的路子。前者否认了儿童的母语基础和汉语言文字的构形规律,后者将识字与读书截然分开,这都是欠妥的。正确的做法是读在先而“识形”在后。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在语言环境中认识生字。因为对学生来说,初读了课文后就要能认读一个个孤立的生字,难度是比较大的。因此,教学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熟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读熟识生字的基础上,再提取出来认读,这样学生识字就有了一种语言环境的依托。上学期临近期末,我对《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课的七个生字“次、瓜、燕、什、么、样、现”,分三个小组分别用“先拼音后识字”、“先识字后读书”、“先读书后识字”进行实验研究,结果发现识字百分率分别为45%、64%、92%,很明显地证实了在语境中熟识生字再跳出语境学生字,是科学的。

(二)先整体后部分。儿童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先整体后部分”,这也是识字的特点。新教材识字教学,教学建议中说到:教学时,不要进行繁琐的字形分析,不要对每个字都进行字形分析,特别是对汉字中不认识的部分、字形复杂的部分做无巨细的分析。主要通过各种形式,反复见面,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字形,等到学生有能力分解时,再用各种办法分解记忆生字。如:“藏”这个字,只能在整体上记忆,最多分析到上下结构,上面“草字头”为止。记得我当时是这样跟学生一起学的,“藏”上边“草字头”,下边藏着许许多多笔画,怪不得这个字读“藏”。

(三)先模糊后清晰。新课程教材识字量比较大,识字速度比较快,就第一册来说,拼音阶段每课识3—9个,进入识字课和阅读课后,每课要识9—14个生字。而学生识记生字的能力有强弱。因此,要学生通过一堂课、一篇课文的学习,就要求每个学生都记住这篇课文中的十几个生字是不现实的。《课标解读》提出:不要过分追求堂堂清、课课清、人人清。其实也就是识字允许学生有一个反复、长期的学习过程,一个模糊记忆的阶段,然后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让汉字与学生反复见面,加强汉字的复现和巩固,逐步从本课中会认,过渡到在其他语言环境中也能认识,甚至单独出现也

语文教学论文 篇2

一、让语文走进生活,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提倡小学生要多接触社会,体验社会生活,多看一些诸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朝日新闻”“天下故事”等一些社会精选的好节目,这是了解社会的一条好途径。多让学生细心观察身边的生活,留意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处处有用武之地,用社会中的事实,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以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目的,达到语文教学效果。

二、创新情境模式,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在多样化教学环境中,教师主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尤其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应成为利用学生灵活、好动、好奇心强的特�

(一)设计游戏活动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学生主要喜欢玩游戏。教师可以在游戏中引导学生思考有益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思考相关内容,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对于学生认字,教师可以设计有关猜字谜游戏,使学生在设计字谜的同时深刻理解所学汉字的字形、字义,使学生领会到中国汉字的乐趣;在教材课本的学习过程中,安排学生在理解课文大意时,分组扮演课文中的不同角色,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表演话剧,并在排练过程中使学生更深层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

(二)组织比赛活动

小学生均具有争强好胜心理,希望做同班小伙伴中最优秀学生,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特点,通过设计有益的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促使学生紧紧跟随教师的教学内容,灵活变换思维,勇于抢答。例如对于课文朗诵、生字默写、字词造句等知识,教师在课堂中提供比赛平台最终鼓励最佳获胜者。

(三)利用错误教学法

部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认真听讲,只听取教师的讲解,不善于思考,教师为了改正学生的这种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故意出错,书写简单的错误汉字,使学生在纠正错误过程中加深印象,并寻求优越感,缓解教学的紧张气氛,激励学生认真听课。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多样化小学语文教学改变了教师的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要注重师生配合,在实际教学中丰富教学任务,将多种教学方法灵活结合.互相补充,创新教学方法,使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更加丰富。

浅谈语文教学论文 篇3

摘要:

针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就课内外阅读教学探究,探讨阅读习惯的养成教育。

关键词:

阅读 课外课堂 主体作用

斯普朗格说“教育的目的不是向学生传授已知的东西,而是要将学生的创造力诱发出来”。纵观多年阅读教学,比对高考学生解题现状,两者没较好衔接,失分较多,这引起我的教学反思。阅读是什么?“读”是种阅读活动,由“读者、作者、作品”三者构成的“三边”活动。作者潜藏作品中,读者与作者通过作品发生心灵碰撞和情感交流。阅读教学却教师讲代替学生读。严重背离阅读的本意。其次,受条件限制,以教材、教参为中心,教参牵着鼻子走,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课堂阅读教学不是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感悟、整体把握,学生学到的东西有限。第三,教学过程中,不引导学生读书,感悟,发现,把“有创意”的教学手段搬进课堂,让学生“活跃”,如同桌、小组讨论,猛看热闹非凡,美其名曰“阅读教学创新”,实效是学生讨论、收获了什么?第四,学生生活、阅读积淀太浅。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阅读源于社会生活,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生命力。语文阅读教学往往远离现实,学生固定在教室里,框定在教材里,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课堂上的阅读被教师的繁琐分析和提问占有,多数学生除课本,几乎无课外阅读。

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的,绝非“讲”或“听”出的,缺少阅读的语文阅读教学付出太多,收获很少。怎么改进呢?

我想首先是课外阅读教学。语文学习是长期积累的过程。“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累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充满灵性。这就要创设情境,培养兴趣。兴趣是产生学习动力、激发主体意识的前提。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挖掘教材自身乐趣;善于启发利用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精心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所以,高一应抓兴趣,让学生变自主阅读为主动阅读。敢放手,多给阅读时间,尊重学生原始阅读。即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少干涉,甚至不干涉,由着学生“性子”选择阅读对象。只要内容不暴力、淫秽、反动。这种个性兴趣探究性阅读,目的是锤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深入自觉学习语文锤炼基本功。当然,由着“性子”阅读,并非放任自流。阅读进度,专题选定等都要精心策划,适合的时代著作,流行佳作,要及时推荐,以免学生不择而食。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要求不解字词随时翻阅,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阅读。学生要有自己的看法,我要求的是学生做少许读书笔记,可以对作者、人物、片段写点自己的看法,体悟,也可当练笔(周记)交,甚至可作为演讲内容向同学推荐。

新课改最终面对高考,所以光靠个性阅读是不够的,还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所以高二的指示阅读范围很必要。借助高一个性阅读形成的习惯方法,促成学生阅读自觉;让学生视线收缩到老师指示的体裁上,并要求把兴趣爱好阅读经验加以运用;引导学生基本定型各类文体的阅读技法,尽量使其参差不齐的感悟、认识能力趋于统一。高二课外阅读教学教师应参与做好指导工作

余秋雨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教师应想方设法让学生广泛阅读,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书籍“资源共享”;举办朗诵会、读书竞赛等促进多读;充分利用墙报、校报定期刊出学生作品,互相传阅,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其次是课堂阅读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初始化阅读。在学生没接触文本时,不设计教学活动,在接触文本获得原始体验后,教师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矫正、引申原始体验,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原始体验基础上生成、引导、训练。这样才符合学情,真正使语文素养得以提升。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呢?

一、精心设计活动。

结合课文和学生特点,既生动有趣又高效艺术地将文本学习转化为一个个活动,体现学生主体,课堂教学易于生成,锻炼综合能力,而教师对活动的设计、调控、引导也彰显其主体地位。需强调的是,语文学习活动设计必须合乎实际,有提高语文素养的实效。

二、促进沟通。

阅读教学主要要素——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有多重对话:生本对话的深层次推进离不开教师的艺术介入,生生对话的有效展开离不开教师的艺术引导。学生和文本、学生和学生的对话能否促进动态的生成最能显示教师的调控艺术。另外,在学生忽视、曲解或难以深入理解的地方,教师要适时点拨,发挥主导作用。

参与对话过程中,教师当讲则讲,当导则导,当练则练。立足“高效、实效”。在课堂教学之前,思考学生要有何提高,何种教学形式最有利。课后反思学生所获几多,是否发挥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教学应也必须是生成和预设、习得和学得、探究和接受、自主和引导的、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三、指导语文学法。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研究学法比教师研究教法更重要。语文能力主要是习得和学得的,要引导学生研究如何学,探讨科学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具体引导学生探索适合的听课方法、讨论方法、具体阅读方法等。使教与学形成合力,更好促进学生发展。特别高三针对高考,要学生用锤炼的探究性阅读本领,进行探究性阅读训练。在高考阅读答题中,必须要学生依题意答题,进行探究阅读,总结解题“程序”、思路,使答题逐步科学化、规范化。

四、延伸课堂。

语文课应无条件地扩展和延伸,以培养语感,增加积累。阅读教学要结合课文有意识地开拓阅读教学新空间,激发广泛阅读兴趣,糅合历史、人文、科学等。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出课堂。把课堂变成思维的碰撞所,每节课上成问题课,激发学生在教师指导、学生尝试、合作、探究中发现问题。使课堂教学自然就延展到课外。比如新课标人教版高中教材编有名著导读,课文后附相关链接就是一个较好的拓展线索。学生获得大容量的“库存”,必能启发心智,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培养文字的敏感。

语文是有生命的,阅读更是充满灵性的。人生的学习工作中,阅读是最基本的能力之一。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教学生以语言为工具,自由、广泛地吸取思想,扩充知识,接受人类的认识成果。作为语文老师,唯有不断更新理念,提高自身素养,丰富自身底蕴,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新方法,才能做好学生的领路人。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阅读题型技巧点拨》

[2]《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新审视》陈维贤

语文教学论文 篇4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环境教育应润物无声

福建泉州●王宝华

摘要: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是我们所有人类共同的呼声。环境保护,教育为本,所以对小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责无旁贷,而小学的语文课教学为环保教育搭建了一个极好的平台。因此,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渗透环境教育,不仅是认真贯彻和深刻体会新课程教学理念的真实体会,更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重大工程”。

关键词:小学语文;环境教育;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文以载道”“文道合一”是语文的重要特征,这些都决定了语文教育与环境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学生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学习关于环境的知识,可以从文学作品中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研究并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一、通过朗读渗透环境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文章描写的正是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在学习课文时,我带领学生理解好词佳句,品味语言文字,丰富学生美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中,我把这种美集中体现在朗读上,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感悟小兴安岭的美,激发他们对小兴安岭的向往。在教学小兴安岭的春天时,课堂环节是这样的:(1)读中找景,用“○”圈出自己看到了小兴安岭的哪些美景,让学生比较直观、形象地初步感知美。(2)读中找特点,用“———”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话?这时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有的学生说:“我喜欢描写小鹿的这个句子,因为这句话把小鹿写得太美了,太可爱了。”(教学论文 )有的学生说:“我喜欢描写小溪的句子,因为我似乎听到了流水声。”于是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想象当时的画面,带着这种感情读读句子,加上动作读读句子,加上流水声读读句子,使学生心中对美的理解得到了升华,在读中感悟了小兴安岭的美,感受了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美。这种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我想是当今语文教学的主旋律之一。记得有人曾经这样说过:“终身受益的东西从来是看不见的,是学生内在的情感态度和人格。”就这节课而言,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于言而动之情,这种油然而生的对自然美、语言美的感悟,是学生终身受益的。

二、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渗透环境教育卢梭说:“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儿童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懂得你所说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与其进行一百次生硬的说教,不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既接受教育又增长知识。

1.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多媒体课件渗透环境教育利用图片、科教片、风光片等直观教学材料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情认识,让学生欣赏、想象、对比。学生通过这种审美体验,慢慢地内化为自己对大自然的赞美和依恋,继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比如利用《九寨沟》的插图进行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观察高耸入云的雪峰、色彩斑斓的大小湖泊、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高低错落的平湖瀑布。当学生初步形成印象之后,美丽的'插图在学生中所唤起的感觉,会产生一种愉悦之情,这种审美体验,慢慢地沉淀为有益的营养,继而使其产生保护美丽大自然的愿望。此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在地球上,除了九寨沟的美景外,还有广袤的草原、浩瀚的森林,还有沟壑纵横的田野、熙熙攘攘的城镇、马达轰鸣的工厂和矿山……他们会由衷地感叹:古老、慈爱的地球,像母亲一样养育了千万种生命,她宽容、忍耐,为人类无私地奉献了一切。既然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那么,我们应该从小做起,从自己身边事做起,爱护环境,美化环境,做一名环境保护的小卫士。

2.抓住重点课文和重点语句,对学生渗透环境教育《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文章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隐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在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结合重点语句,说体会,谈感受,加深理解。如文中的“拎”字表达了人们的一种非常随意的心态,它把人们那种把砍树没当做一回事的心态淋漓尽致地勾画了出来。表达这种随意心态的还有“一棵一棵”,突出了人们没有将砍树当做一回事。“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这里的“锋利的斧头”,不仅仅指的是人们砍伐树木的工具,还包括人们的愚昧及破坏生态平衡的落后观念、行为。

《只有一个地球》中,“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是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可爱”“破碎”“同时”,联系全课,让学生说说地球的“可爱”表现在哪里,容易“破碎”又表现在哪里,为什么要强调“同时”。学习的目的在于提醒人们,如果“不加节制”“随意毁坏”资源,可爱的地球就可能走向“破碎”;如果精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可爱的地球就会更加可爱。

3.课外拓展延伸,对学生渗透环境教育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可以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紧紧联系现实生活,将环境教育向课外延伸。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知识技能的同时,接受环境知识、环境道德的教育,深入思考,拓展视野,蕴蓄情感,逐渐增

强环境意识并动手动脑,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完后,老师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理解动笔写写保护地球的宣传语。学生写道:“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保护地球=热爱妈妈,为了我们的地球母亲,请不要向她的血管里注入废水。”写到这,我想学生们的心肯定犹如大海般不能平静,幼小的心灵里油然而生出一个想法:保护地球吧!那是我们的家啊!

三、通过作文教学,有机渗透环境教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广大的中小学生进行环境可持续发展教育,培养他们的忧患意识,使国家未来建设者树立起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因此,在指导学生写作训练的过程中有机地将环境教育渗透于作文教学中,以增强环境意识是完全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这学期,我在鲤城区“习作(写话)专题研讨”活动中执教的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想象作文《假如我是……》,重点开拓学生思路,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换位想象,表达自己心中的美好想象和愿望。在指导时,我有意识地诱导学生写环境方面的内容,比如有一位同学写《假如我是一棵大树》,我引导她从当前山林毁坏严重、森林火灾繁多、人们为谋私利乱砍滥伐等现象入手,道出大树希望受到人们的正确对待。还有一位同学的题目是《假如我是环保专家》,其中写道:“以前天是湛蓝的,水是清澈的;现在天是灰蒙蒙的,水是浑浊浊的,许多飞鸟走兽不现其踪迹,鱼虾之类少得可怜。假如我是环保专家,我首先处理的是那些成堆成堆的垃圾,一个城市一天要埋掉数以千吨的垃圾,一些垃圾能腐烂,而白色污染几千年都烂不掉。我想要发明一种药水,滴上一些就能使垃圾自动分解,对土壤有利的埋在土里,而烂不掉的呢?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变成人类需要的氧气,还给大家天之蓝、水之清,让飞鸟走兽能和人类协调共处。”

通过这次的习作教学,让学生产生了保护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并且在作文中表达出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在语文活动中正确渗透环境教育

1.结合各种主题活动,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每年的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3月12日是植树节,3月22日是世界节水日,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12月29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有选择性地利用这些绿色纪念日开展主题活动,就能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2.利用各种语文活动正确渗透环保教育

如组织学生查找有关环保的资料并进行阅读、开展各种宣传口号和绿化环境的设计等语文活动,让学生亲身实践、亲身体验。这不仅渗透了环保教育,而且培养了他们获取信息、与人合作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3.利用新闻报道进行环境教育

当今新闻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其图、文、声、色并茂的特� 我们在培养学生关心新闻的习惯时,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了解那些近在咫尺、触目惊心的环境破坏导致的恶果,在课堂上组织学生适时进行讨论。这样既考验了学生捕捉信息的敏锐程度,又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也让他们在嘴唇的上下翻飞中锻炼了口才。与此同时,我们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的目的也得到了落实。

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作为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是语文学科不可推卸的责任。只要我们心中时刻装着环境教育这一理念,寓环境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不断挖掘语文素材,不断找准渗透点,一定能让环境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异彩,开出美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使小学语文成为环保教育的沃土。

语文教学论文 篇5

摘要:

近年来,城市生源不断扩张,农村小学却出现了“小班额”现象。小班额的出现对农村小学教育是一种挑战,需要教师不断整合教学资源,转变教育观念,调整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这种情况下,我校对小班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实践与研究,对其优势以及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有了一定的认识。

关键词:

小班额;小学语文;农村学校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以及择校风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地区小学的生源在日益减少,大量生源融入城市,因此农村学校小班额现象越来越明显。偏远地区小学向乡镇学校并校,教师老龄化、跨学科兼任现象严重,小班额教学已� 在目前的形势下,发挥小班教学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农村小学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小学语文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对小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和增强道德素质有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学实施小班额是农村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体现,也是提升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面对当前复杂的教育形势,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提倡创新教育,将影响语文教学的不利因素合理转化为有利于教学的工具,促进语文课堂有效开展。

一、小班额教学的优势分析

(一)有利于教师安排座位,优化组织形式农村地区学校传统的大班额编制不符合现代化教学的要求,一进入教室感觉没有多余的空间,前排学生紧贴着讲台,后排学生紧贴着后墙,课桌与课桌之间的过道狭窄,空气流通不佳,导致经常出现“一人生病,全班传染”的情况。而小班额教学使教室变得宽敞,学生还可以精心的布置教室,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座位排列方式,促进高效课堂的形成。比如可以采用圆桌式教学,把桌椅摆成一圈。这样,学生可以集体讨论学习内容,也可以单独发表意见,既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也会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小班额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互动教学和分层教学等多种形式,丰富课堂内容。

(二)有利于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管理更优化传统班级教学人数较多,教师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提高优生率,在课堂上通常只关注优等生,偶尔关注个别后进生,而大多数中等生和边缘生则被忽视,成为了课堂中的听众,不利于养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小班额教学模式却对上述情况有所改善,每节课教师都可以与全班学生交流,也有更多的精力去详细批改学生的作业,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从而消除消极情绪,增强了自信心。同时,小班额的课堂更便于教师管理,教师不用再去烦恼如何有效保障人数众多的课堂秩序,在组织教学实践活动或者其他活动的时候都可以更加轻松和便捷。

(三)有利于学生融入课堂,提高创新精神传统课堂由于人数多、座位拥挤等原因,学生参与课堂发言和讨论的机会相对较少,学习能力差或者性格内向的学生则会失去主动性,长期下来会使学生感到压抑。而小班额的课堂竞争压力小,课堂氛围和谐有序,学生得到发言和讨论的机会多,使学生更容易融入课堂教学中,也真正实现了把课堂的主人还给学生的教育目标。同时,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有更加广阔的空间,从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质疑,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提高创新精神和探索意识。以前教师开家长会的时候与学生家长单独交流的时间少,教师与家长彼此不熟悉,无法共同为学生的发展做出配合,现在小班额的教学则使该问题迎刃而解。

二、提高农村小学语文小班额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一)营造开放的课堂氛围,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由于小班额小学语文课堂人数少,语文教师就可以随时观察小学生的一举一动以及一言一行,及时与小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与小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游戏,有利于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讲授小学语文知识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个性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营造开放性的课堂,促进小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在农村学校里,教学设施和师资配备相对较弱,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善于发现教学资源,提高资源整合能力,促进语文教学顺利开展。比如讲课文《小小的船》时,语文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彩纸、胶带、剪刀等工具,让学生分小组制作小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课堂氛围更加轻松愉悦,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

(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语文实践机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给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语文教师要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尊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小班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攀升。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师只关注小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使语文课堂知识面狭窄,课堂教学效率低。在新时期,小班额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在讲授语文知识的同时,锻炼小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语文素养,渗透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小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同时,教师还要多组织语文实践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赛、书法比赛等,号召全体小学生积极参与,设置相应的激励措施,使小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博大精深。

(三)语文教师正视现实,创新教学理念和方式新课程标准倡导“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体”的教学理念。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必须要正确面对现实,根据学校教学水平和小学生的能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改变传统“满堂灌”或者“一刀切”的教学方式,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要让小学生由“接受式”走向“主动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要想使小班额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得到提升,教师必须不断创新教学理念。而应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是创新的重要手段。多媒体教学展示了丰富的信息和教学艺术,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拓宽农村小学生的知识面。比如让学生写作文《过年》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放鞭炮或者贴春联等画面,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提高小学生的感性思维,有效突出重点。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学校小班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因此,语文教师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学面向全体小学生,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努力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模式、策略、手段、评价和提问等一系列教育形态,为小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争取培养出高素质、综合实力强的新一代小学生。

参考文献:

[1]陈广文。对农村小学小班额语文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学周刊,20xx(16)。

[2]王荣,李成炜。浅谈小学语文小班额教学[J]。读写算:教师版,20xx(11)。

语文教学论文 篇6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小学语文的插图教学论文内容吧。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插图教学是整个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而言,插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观察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插图这类型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然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老师如何才能有效利用插图进行教学呢?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分析,希望对小学语文教师有所帮助,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 插图教学 有效利用

插图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能穿插很多知识内容,它也能描绘更多文字所表述不清的信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文字和插图平分秋色,这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在突出语文学科性质的基础上,还充分满足了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特征,能够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方面教育。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发挥插图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其生动、形象的特征,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求知,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各方面机能还很不成熟,这个阶段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课堂学习氛围也会更加活跃有感染力。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插图进行细致观察,学生面对插图的过程中,脑海中会涌现出很多问题,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对教师的讲解会更加好奇。通过插图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想象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变被动学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语文学科的内在魅力,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得到调动。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插图资源,利用插图设计课堂导入,在课堂的开始环节就抓住学生的思维,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观潮》这篇文章,单纯的讲解文字,学生很难对潮水有形象记忆,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文本插图,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进行理性学习,感知器官捕捉到的信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同时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后期学习中注意力更加集中。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资源教学,将文字和插图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文字和图片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文字表述过程有很多是抽象、枯燥无味的。对小学生而言在理解上是有难度的,在教学理解过程中,如果能和插图进行有效配合,这样理解障碍就会迎刃而解。

例如,在初中课本中有《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在描写过程中有夸张手法的应用,学生在没有知识储备的前提下,很难把握诗句的主要思想。在教学中在诗句阅读之后,就可以带领孩子们观察插图,在观察插图之后大部分孩子就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当然,课本中的很多插图需要学生有审美知识储备,这时候就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观察插图,在文字的帮助下理解课文内容,更好地赏析文本上的插图。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插图优势,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例如,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蒲公英》这篇文章,针对这篇文章的教学手段,可以在讲解文本的过程中观察插图,在赏析插图的过程中升华文本内容。让学生在观察插图的基础上理解文本中的“花托”和“绒球”等词汇。

然后引导学生想象蒲公英的动态画面,当然,在教学中不仅要使用插图辅助,而且要准备多媒体教学,增强文本的动态美,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描写形状的词汇想象创新蒲公英各个阶段的状态。最后还要进行感情升华,在理解内容,观察插图之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离不开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通过插图的有效教学,让学生感受美、享受美,进而能够创造美。

审美能力培养不是教师能够教给学生的,需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断渗透,对小学生而言,插图色彩鲜艳,形象生动,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氛围,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要逐步提高的,口语表达能力要在日常的学生生活中不断加以练习,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文本插图加强学生口语能力的锻炼。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孩子们在观察文本插图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内容,进而背诵文本。看图说话这样的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表达能力,而且对日后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有很大帮助。

例如,在学习《我叫神舟号》这篇文章时,文本中有关于人造卫星的插图,教师可以借助插图让学生掌握更多天文知识,教师课下可以查找关于天文知识的图片视频和文字,在课堂中带领学生研究知识。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插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对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发展也有很大帮助。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研究课本中的插图,将插图的功能发挥出来,让语文阅读学习变得更加形象生动。课本中的插图是为语文学习服务的,教师一定要合理准确地使用。

五、结语

小学语文课本中插图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插图进行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素质。所以,在增加学生知识储备的过程中,要合理巧妙使用课本中的插图,充分发挥插图的独有作用。

参考文献:

[1]吴琛。浅谈小学语文插图教学的有效利用[J]。赤子(上中旬),20xx,06:152.

[2]刘增真。浅谈插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学周刊,20xx,28:50-51.

[3]左端银。谈谈小学语文插图教学的有效利用[J]。教育教学论坛,20xx,20:146-147.

[4]张德松。浅谈“课文插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xx,S2:113-114.

语文教学论文 篇7

摘要: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无论处于哪个阶段,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赞美以及鼓励,因此,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而结合语文教学有效地激励学生,这能够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结合教师激励措施以及实际在课堂中的运用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其他教师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激励措施;语文教学;思考

“激励”这个词语在《辞海》中的解释较为宽泛,指的是激发人心理所具有的动机过程,并且激励形式以及手段具有多样化。而有效激励方式是与人的心理期待以及行为要求相符合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而采取有效地激励措施,其中教师必须做到因人而异以及因材施教。对不同学段、不同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等而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心理上得到良好的体验,促使学生增强学习的动机以及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激励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褒扬、鼓励以及启发、劝勉等,在本文中阐述几种激励的具体措施和运用体会。

一、情感激励

(一)暗示激励措施分析

这种激励方式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学生的特点以及闪光点,从而能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结合内容而对学生进行激励,同时教师还需要把握学生的不同个性,并能够在教师的暗示激励中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在语文实践教学中,曾出现一位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所以他的语文成绩一直较差,通过与其他学生的交流以及观察得知,他十分喜欢阅读小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遇到小说题材文章时,教师就让学生在学习之后,对小说的结局进行补充、改编。此外,教师在布置作业中,也倾向于谈谈自己感受等这类具有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能够发挥他的特长,使得这位学生能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认识,并能够把他热爱小说的特点运用在语文学习中,从而促进他能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经过一段实践的学习,不仅这位学生的语文成绩得到了显著提升,而且班级的整体语文水平也得到相应的提升。

(二)言语激励

由于人们的认知和情感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需要重视学生情感,并能够在语文的课堂中通过适当方法对学生进行激励。教师运用言语激励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维护学生自尊心;另一方面,也需要保证教师的语言能够对学生自信心提升带来良好的帮助,同时更好地调动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语文的课堂中,教师根据语文教学内容的需要而对学生进行提问,此时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而进行思考,并找出回答问题的答案。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由于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思考途径,所得到的答案会出现多样化,有的答案甚至没有切合教师的问题,有的答案没有完整性等,此时教师对学生的答案不能打击、批评或者是讽刺学习,而是通过言语的方式进行激励。如教师说:“小A同学的答案具有独特性,说明他经过深入的思考,其他同学的有什么不同意见吗?”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继续进行思考,同时激发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在思考中所得到答案能够越来越接近完整性。此外,语文教师还需要在学生对问题回答的基础上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为语文课堂营造良好的气氛,使得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更好地感受语文知识的魅力。

(三)采取注意力转移的方式

由于学生在课堂中的45分钟难以一直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学生有时会出现上课“开小差”的情况,如同桌之间说悄悄话、吃小零食等情况。此时,教师在处理这些课堂中所出现的问题时,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回到课堂中,如教师可以根据语文课文内容的情况而设计适合学生进行讨论的问题,使得学生在讨论问题中有效把自己的注意力收回到课堂中。此外,教师还可以适时地要求学生进行课堂朗读,通过朗读的方式使得学生不得不收回自己学习心思,促进学生提升在语文课堂中有效掌握语文知识。

二、分析启发式的激励方式

(一)问答启发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激励

语文教学中有许多问题能够供学生进行思考,这对学生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以及启发他们思考问题,这是教师开展激励的有效方式之一。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中结合语文内容而设计提问,然后结合语文问题而激励学生进行思考,并能够在教师的激励下而掌握语文知识。如教师问学生,“本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如何理解本文中作者的情感表达”“整片文章可以分成几个层次”。一方面,教师通过这些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梳理文章的结构,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有效把握语文文章中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所回答的问题进行激发,使得学生能够具有探索语文学习的欲望,从而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

(二)诵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激

在学习语文知识中,学生对文章的诵读是一个重要的方式,通过诵读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积累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而在学生诵读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情感融入角度、掌握文章中语言情况以及字、词、句准备把握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并给予有效的指导。如学生在诵读语文诗歌中,可以适当地为学生配背景音乐,使得学生能够在诵读中更好地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以达到学生与诗歌产生共鸣的效果,同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的诵读能力。

(三)发挥惩罚的辅助作用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使得的采取惩罚的方式,但是教师需要充分认识的是惩罚不是对学生的`全盘否定,而是通过对学生施以一定的压力,使得他们接受语文知识中能够提升积极性,同时也能够体现出激励的效果。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惩罚中,一方面,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另一方面,则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语文学习中所存在的缺点,并能够促进学生吸取教训,加以改正自己的缺点。如有的学生喜欢在“闲书”,并且没有掌握时间,从而影响其正常的生活与学习,此时,语文教师可以对其在课堂中看“闲书”的行为进行批评,然后再告诉学生在课外的时间可以看,并要求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悟,使得学生能够在心理上更好地接受教师的指导,同时教师通过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而使得学生感受教师的变相激励,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采用激励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都带来良好的促进作用,并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然而,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而给予有效的指导,并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通过正确激励使得学生的学习动机变得更加明确,进而促进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这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推进学生对热爱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马欣.探析情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20xx,(6):91-92.

[2]曾扬.巧借信息技术,构建鲜活课堂———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优势与思考[J].文理导航,20xx,(12):57.

[3]刘长伟.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J].课程教育研究,20xx,(27):166-167.

[4]杨锦.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培养学生对书法文化的兴趣[J].中学课程辅导,20xx,(29):196.

[5]冯金花.画龙点睛,让信息技术成为语文教学新“亮点”———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J].文理导航,20xx,(3):2.48

语文教学论文 篇8

一、 心投入,创设一个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

全这节课,我始终不忘运用充满激情的鼓励语,调动学生朗读和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生朗读过程中,不时安排“想读的,你就读吧”、“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感受读出来了”、“听你的朗读简直是一种享受”、“你听得真仔细,会听是会学习的一种表现”、“别急,再想想”、“同学们,咱们为他加把劲儿”等等,这些鼓励语的使用,使学生有了自信心,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开放”,决定了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像以及声情并茂地朗读。

二、 读中感悟,加强了读书方法的指导

新语文教学大纲,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淡化了语言文字训练,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这节课,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如:在指导朗读——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同志们!用石头砸!”这句时,学生在读不到位的情况下,我注意将学生引入情境“同学们,你们瞧!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敌人正攀着石壁向我们这里爬上来,现在你就是班长马宝玉,面对此情此景你如何表达你的情感?各自读一读。”这样一来,学生的内心与当时的情境相通,读出了轻重缓急,做到了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激昂处还它个激昂。特别是学生通过读“同志们!用石头砸!”所表达出的不同的感受。有的学生这样读:“同志们!用石头砸!”这位学生所体会到的是,战士们没有子弹了,但五位战士在班长马宝玉的带动下,拿起石头做武器,表现出五壮士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革命气节。有的学生这样读:“同志们!用石头砸!” 这位学生所体会到的是,表达出马宝玉对敌人恨到了极点,石头向雹子一样向敌人的头上砸去,同样表现出五壮士对敌人的恨。

这节课我结合教学重点,即:“结合重点句概括中心”。不但注重指导朗读,而且还教给了学生“初读想象画面——品读体会感情”的读书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体现了新大纲“以人为本,着眼未来”的精神。

三、 在教学生理解文中不懂得词语时,注重了学生自悟

在教学中,我摒弃了传统讲解释的死方法,只要学生心理感觉到就表明学生已理解体会词语的意思。如理解“屹立”一词,我抓住时机将课本中的插图打在屏幕上,“同学们,结合插图中五壮士的形象,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屹立’一词的意思?”学生有的说::“屹立,就是坚定不动摇的意思”。有的说“视死如归的举动”……

总之,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新大纲的精神,贯穿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位”的思想,一篇课文学后,使学生留住了语言、留住了形象、留住了情感。

语文教学论文 篇9

一、中学语文“导读课”的教学原则

导读课的教学原则就是要达到“教路、学路和文章思路的优化组合,和谐统一”。做到这一点,教师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树立“双主”思想。即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是由导读课的特殊地位决定的。只有树立“双主”思想,教师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信息的双向交流。第二,导要有“章”。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领导和支配地位决定了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教学方向、内容、方法和进程。在导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既不能导人“浅滩”而“滞航”,又不能导人“深海”而“沉船”,要在学生主体这个基础上进行主导。第三,学生依导学读。即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学会和会学。这也体现了学生接受知识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教师导学,学生学“阅”,学而生疑,疑则发问,问则学会,从而达到会学。

二、中学语文导读课的三大任务

导读课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教师讲解的成分逐步减小,学生自学成分逐步增加。然而,学生和教师的活动都不能脱离教学目的而随意驰骋,因此,导读也必须完成三大任务:

1、知识点———即导读课所涉及的基础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导读课中体现这些知识的内容则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如《春》一课中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天上的街市》一文中的联想和想象等。

2、能力点———即学生理解和运用语文的基本技能,包括阅、写、听、说四大能力。在导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反复的训练,可以形成某一种能力。如《背影》一课,感受文章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能提高阅读能力。《出师表》一课,诸葛亮诚恳委婉的`语言,能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3、德育点———学校教育要教书育人,育人是目的。中学语文课是人们思想的载体。因此,教师要借助书面文字,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和健康个性教育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中学语文导读课的实施步骤

1、导预读———审题预知。

在这一步骤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准题眼,判断体裁;阅读注释并弄清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如《爱莲说》是初中课本的第一篇“说”。首先,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说”这种体裁属于议论文,可叙事、可议论,常用来对生活中的某种现象发表议论。然后,再让学生看注释,了解周敦颐所处的社会状况:在当时的社会,有的人趋炎附势,有的人拉帮结派,有的人隐姓埋名,与世无争。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要表明的是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志趣。在导预读环节,教师可利用正向思维的方法,把学生引人情境,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2、导初读———感知“写什么”。

在预读的基础上,学生迫切地希望了解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此时,老师可以加以指导、明确要求,让学生利用工具书自行排除文字障碍,并初步感知课文写了什么,达到“读通”的目的。如《爱莲说》一文,通过初读后,学生明白了文章主要写的是莲花,作者不仅写了莲花的外部特征,而且还突出了莲的内在品格。在初读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防止产生片面追求情节而对语言文字不求其解的现象,并设置标记符号,让学生边读边注,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3、导细读———思考为什么写和怎样写。

即领会写作意图,理清思路。细读是捕捉文章中心的关键一环,是将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分析写作技巧的基础。作者的写作意图必须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即作者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胸中之意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先从整体着眼,再到局部体会,继而整体感知。在《爱莲说》一文中的结尾段,作者写道:“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可谓直接议论抒情,表明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品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重点段落,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4、导精读———读深,欣赏文章精华。

所谓“精华”就是文章的绝妙之笔,或一段、或一节、或一词。多读精华之处是体会教材思想感情,提高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有效方式。其主要做法就是引导学生体会语感,而对文章神韵的敏锐感受就是语感。读画要能悟出“画外之音”,读书也要能悟出文章中传神的字字句句。欣赏需要“悟性”,培养悟性,首先要锻炼学生的身心感受,使他们忘我地投入作品,力争做到“人在书中”,达到一种身心的愉悦。导读课提倡教师“导”,但并不排除教师的讲。教师要传道、授业和解惑,时刻为学生指点迷津。

语文教学论文 篇10

【摘要】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微课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越来越多。正确运用微课技术,能够高效调动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微课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有效对话的过程,而优化教学模式是实现高效小学语文教学的必要选择。教师要将微课教学模式巧妙引入小学语文教学课堂,顺利开启各层次学生智慧的同时享受学习的趣味,在知识积累、能力素养提升中让微课闪光,让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焕发生机。

一、深化新课导入,体会学习乐趣

教师要巧借多媒体信息技术,以学生为中心,科学制作微视频的同时深化新课导入,让新课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微课作用下的具体化情境中深刻体会学习乐趣,培养兴趣的同时强化课堂参与和自主学习意识,在彰显学生主体地位中实现高质量语文教学。

以“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教师要在解读“富饶的西沙群岛”课文知识点的。基础上巧借多媒体技术,有效应用多种教学元素,文本、动画、图像等,科学构建“富饶的西沙群岛”课文微视频,将其巧妙融入语文课堂教学各环节,让课堂在微课应用下焕发生机活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在操作教学设备过程中客观展示关于“富饶的西沙群岛”的图片与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对西沙群岛有全新的认识,了解地理位置、美景、国防作用、士兵驻守情况等。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引领班级学生讨论想要对驻守西沙群岛的士兵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在微视频作用下的层次化探讨中深化新课导入环节,顺利开展“富饶的西沙群岛”课中教学,也能让学生在微课作用下的教学情境中不断体会学习语文学科的乐趣,顺利激起对“富饶的西沙群岛”新课文学习欲望。在讲解课文中,教师可以借助知识点讲解微视频,深化课中教学内容以及形式,在巧设课文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层层导入新课文教学要点,引领各层次学生有效思考、探讨,在微视频作用下的教学情境中进行层次化互动,便于学生在整体理解、细节把握过程中解决提出的问题,轻松理解、掌握“富饶的西沙群岛”课文内容。教师要根据课堂问题回答情况,利用微课教学模式深化新课内容导入,在问题引领、补充讲解过程中和学生进行不同层次互动,在掌握“富饶的西沙群岛”新课文知识中不断体会学习语文学科的乐趣,顺利激发学习兴趣,在学生主动参与中实现高效的教与学。

二、落实合作探究,发展思维能力

教師要在巧引微课的过程中强调课内合作探究,在整合课文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深化课中问题探究、合作实践,让学生在层次化课内实践中解决问题,在理解、掌握课文新知识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更好地进行课外语文实践,在实现语文课文教学目标中让作用到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微课闪光。

以“父亲、树林和鸟”为例,在课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课内合作探究,在定位“花的勇气”课文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过程中深化应用微课教学模式,合理化延伸、拓展教学内容,科学化设置课堂问题。比如,“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中“一生”和“最喜欢”说明了审美,为什么我看不见有鸟以及听不见鸟声,如何理解父亲的矛盾心理以及父亲和树林、鸟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将其融入到“父亲、树林和鸟”知识讲解微视频呈现过程中,在视频、问题、文本有机融合下,引导班级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让班级学生自由朗读“父亲、树林和鸟”课文段落内容的同时相互探究、分析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回答,在彰显各层次学生主体地位中深化课中教学内容。随后,教师可以从“父亲、树林和鸟”课文篇章结构、主题思想、语言特色等层面入手巧设探究性、开放性问题,在微视频指引下和学生进行不同层次互动,在落实课中合作探究过程中实现有效教与学,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理解课文知识

三、点亮巩固复习,夯实语文基础

传统作业讲解以口头讲解、板 教师可以巧借微课多层面优势作用,点亮巩固复习环节的同时深入把握班级各层次学生学习情况,以问题为基础,深化课堂内外教学实践,让学生在活用知识中夯实语文基础。

以“红马的故事”为例,在课文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微视频优势作用点亮课后巩固复习,在把握“红马的故事”课文教学内容过程中设置多样化的题型,比如,读拼音与写词语、词语搭配、用四字词语代替句中画线部分,包括结合“红马的故事”课文主题,合理选取课外美文,设置阅读、写作等结合的题型,以微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要求学生在反复观看课文知识点讲解以及归纳总结微视频的基础上巧用课中掌握的知识点完成课后作业,在点亮巩固复习过程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借助教学系统平台,客观点评班级学生完成情况的同时针对性讲解“红马的故事”课后作业,便于学生在完善语文知识体系中不断夯实语文基础,让微课闪光的同时展现语文课堂独特魅力。

【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要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深化认识微课教学模式,将其巧妙应用到小学语文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巧借微视频活化课本知识,在绘声绘色微视频展示中引领学生主动观察、提问、思考等,在启发、指引下构建、完善语文知识体系的同时发展语文综合素质,让微课在小学语文课堂绽放光芒。

【参考文献】

【1】李水玲。让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焕发活力【J】.新课程(上),20xx(05)

【2】张静。小学语文教学中微课的应用【J】.当代教研论丛,20xx(12)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