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下面是人美心善的小编帮家人们收集整理的个人投资与理财论文范文(优秀10篇),仅供参考。
关键词:行为财务;期望理论;理论模型
中图分类号:D41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1
一、行为财务理论的理论基础
(1)心理学基础
在财务理论中引入心理学研究成果促进了行为财务理论的发展。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会呈现不同的心里特征,主要特征如下:损失回避、心理账户、过度自信、后悔厌恶和确认偏差等。因而,在财务理论引入心理学的研究为行为财务理论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行为经济学基础
伴随着实验经济学、经济心理学而产生的行为经济学,是运用心理学、社会学、决策科学等理论和方法研究个人或群体的经济行为规律的科学。行为财务理论利用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成果,修正了传统财务理论的基本假设,指出由于人们认知过程中的偏差和情绪等心理方面的原因会使其无法以理性人方式做出无偏估计,由此确定市场并非是完全有效的。
(3)传统财务学基础
行为财务理论并没有否定传统财务学理论,而是在接受人� 行为财务理论是在对传统财务理论的质疑中提出来的,但行为财务理论实际上是对传统财务理论的深化和拓展,我们不能将两者简单地对立起来。在研究和应用行为财务理论时,还应以科学的态度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分析、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应当予以全面考虑,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
二、行为财务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1.行为财务理论在融资决策中的运用
行为财务理论关于公司融资政策的一个分析框架是Stein(1996)的“市场时机”模型(Market Timing Model)。模型中,他假设投资者是非理性的,而公司管理者是理性的。“市场时机”模型认为,投资者在股票市场非理性时,管理者可能采取的融资行为是:当公司股价被过分高估时,理性的管理者应该发行更多的股票以利用投资者的过度热情;相反,当股票价格被过分低估时,应该回购股票。这样做的目的是利用股权融资的成本相对于其他形式的融资成本的波动,降低融资的成本。
在现实中,公司管理者也不是完全理性的。虽然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很多公司拥有设计好的并已投入使用的机制,如给经理人股票期权或者使用债务约束等来解决经理人的问题,这使得经理人的道德风险能够被有效地降低,故其“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这一点是能够得到保证的。但行为财务理论认为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其中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这些机制对于“非理性”的经理人几乎不可能起到任何作用。因为即使这些管理者认为他们是在最大化公司的价值,而事实上他们却并没有。即非理性的经理人同非理性的投资者一样,不能认识到自身的非理。这样,由于经理 面对非理性的投资者,公司管理者可能受外界的影响和自身主观因素限制,做出非理性的决策。
2.行为财务理论在投资决策中的运用
行为财务理论认为,公司内部管理者的下列心理特性亦会造成公司投资行为的扭曲:(1)过度自信;(2)受嫉妒的影响;(3)受“后悔厌恶”的影响;(4)受沉没成本的影响;(5)管理者短视行为和自我控制力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公司的投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非理性化,阻碍了公司价值最大化的实现。
从决策角度出发,行为财务理论为投资者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建议,如不断反思自己的决策过程与行为特征,检查自己是否过于自信,是否对投资失败的股票持有太长时间或忽视不利于自己投资的负面消息;与观点相左的人进行讨论,避免只关注自己内部的讨论;勇于向股票推介者质疑;比较空方与多方的观点;事先确定一个预期是合理的,但是应尽可能的不断对其进行修正等等。这是行为财务理论对投资理念的启示。
3.行为财务理论在股利决策中的运用
财务学家们开始注重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 其着重研究的是如何理解和预测个体心理决策程序对股利政策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心理学和财务原理来改善决策行为。相对于传统财务理论,行为财务学从理性预期理论、自我控制说、后悔厌恶理论、股利迎合理论以及管理者非理性等角度对企业股利政策进行了分析。
三、行为财务理论的展望
行为财务理论以全新的视角系统地解释了金融市场上发生的种种异象。但行为财务理论并非是对传统财务理论的否定,而是对传统财务理论进行修正和补充,并且丰富了传统理论分析问题的视角。尽管行为财务理论发展很快,但毕竟其发展时间有限,同其他学科一样,行为财务学在发展中也凸现出了一些不足。近年� 如果直接拿一些已成熟的理论应用于我国实践,容易产生水土不服。必须充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对国人投资行为的影响和中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总结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行为财务理论,并运用到公司财务政策中去,国外已有的成果也为我国的相关研究开拓了思路。
参考文献:
[1]杨哲。行为财务理论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2011(9):172-173.
[2]刘启仁。行为财务理论问题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2(5):129.
[3]崔巍。浅谈行为财务理论[J].科技创新导报,2013(5):180.
[5]林燕。行为财务在企业理财中的应用[J].金融经济,2011(8).
论文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商业银行内部调整战略选择
论文摘要:加入WTO,我国银行业将面临巨大挑战。面对规模庞大,资金实力雄厚的国际商业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我国银行业的支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应积极进行内部调整并作出战略选择。
2001年12月1113,我国经过长达15年之久的艰苦贸易谈判,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银行业作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将大幅度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国内产业,在未来的3—5年内,将直面冲击,外资银行机构在中国开展银行业务所受的种种限制将逐步缩小。今后,在各项政策调整的基础上,中外银行机构的政策待遇将逐渐“趋同”,外资银行机构也会像国内银行机构那样得到“国民待遇”。由于货币和金融服务都属于标准化的产品,任何银行都难以将其服务与其他的银行区别开来,与一般的工业或商业相比,银行业的进入壁垒相对较小,更易受到外资银行的冲击。如何应对新形势带来的挑战已经迫在眉睫。尽管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银行业的“龙头老大”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自然垄断”,但是,比较国外同类机构,不论在经营方式上还是内部管理体制上都还存在不少差距。为了更好地迎接加入WTO后的挑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既需要对内部现有状况进行调整,以提高对外部环境的动态适应;同时也需要运用战略策略,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调整
(一)内部体制的调整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受国家政策影响大,自主经营相对较弱,其金融安排总体上由政府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制定。然而,这种特殊的金融安排从本质上不以市场为资源配置的基础,从而造成了经营机制的呆板和大量的不良资产,整体效率处于较低的水平。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评价机构一份有关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报告中指出:“中国金融竞争力大大低于竞争力的综合·
水平,金融方面呈现退步趋势,这与中国银行体系在整体上的垄断性、计划性、非国有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不发达、银行业国际化经营水平不高等具有直接关系。”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全国银行资产的90%,存款的90%,贷款的92%以及营业收入的89%,但税前利润却只占全国银行的47%。由此可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效益低下,资产质量不高,并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目前的国有银行还仅仅充当着国家的出纳,难 面临外资银行高效率,高利润的竞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需要对内部体制进行调整。
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主要特征,是资产所有权和经营使用权的分离。要建立清晰的银行产权制度,最佳的选择就是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国有商业银行应尽快建立产权明晰、政企分开、权责分明、管理科学的公司制现代企业。要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首先要对各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评估、清产核资,从而使资产主体清晰化、人格化,使他们在经营活动中真正具有内在动力和外在活力。然后按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惯例,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形成“三权分立”的相互制约的组织结构体系,确保银行独立的法人地位,实现所有权对经营权的约束与制衡。在具体实施办法上可先将整体资产质量较高,经营管理水平较好的分行包装上市,总行则变为控股公司,全资拥有股份制分行,享受和承担控股者的权利与责任。
(二)服务对象的调整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国有大型企业,这种情况使国有商业银行面I临如下问题:1.国有大型企业受政策影响普遍经济效益不高,还贷能力差。国有大型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既有经济目标又有社会目标,有时为了达到社会目标会损失部分经济利益,从而造成经济效益低下,还债能力弱。同时在开放国内市场的过程中,国内的许多产业如汽车业、家电业、化工医药、木材、造纸业等都将会面II缶外国产品大量涌入的巨大压力,国有大型企业同样也会面I临资产重组问题,增加国有大银行的呆、坏帐。2.大量优质客户被外资银行吸引。按中国加入世贸的日程表,在加入WTO两年以后我国将取消外资银行在我国境内从事批发业务方面的限制。外资银行在进入初期将主要侧重于批发业务,大量优质客户将被吸引过去。3.从目前趋势看,我国资本市场将以更快的速度发展,许多大型企业将通过金融市场进行融资。我国银行业也将面临西方国家80年代初开始出现的“脱媒”现象,优质客户进一步减少。所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改变过去将服务对象主要集中于大型企业的做法,大幅度提高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所占的比重。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长远发展来看,也必须在服务对象上进行上述调整。银行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整个经济,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后,银行业务重心也必须随之进行转变。目前中小企业在全国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中的比重分别为60%和40%,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全国城镇就业岗位总数的75%,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应尽快放宽中小企业在申请银行贷款等金融服务方面的限制,扶持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个人客户方面,主要是增加个人消费贷款及其他一些中间业务。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个人住房贷款、消费贷款、家庭理财等需求逐渐增多,国有商业银行应根据不同的阶层设计出更方便、限制性更小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市场需要。
(三)金融服务业务的调整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一直以传统的存贷款为主,目前各商业银行的总收入中,利息收入都在80%以上。消费信贷、衍生金属工具、资产证券化、咨询、管理信息等新兴业务不足l5%。而美国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为45%,欧洲银行为50%左右。加入WTO以后,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利率的最终市场化,必将会使存贷款方面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银行利差会不断下降。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对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服务进行调整,开拓各种金融中间业务。这些中间性业务主要包括结算性服务(结算、信用卡等)、管理性服务(保管、等)、咨询性服务(财务顾问等)及表外业务(担保、承诺、衍生工具交易等)等等。在我国加入WTO以后,为了争夺我国国内市场,大量的外资企业、产品不断涌入,同时也会带来金融服务的需求增加,区际、城际金融业务往来增多。国有商业银行利用其经营网点众多的优势,更要加强中间业务的服务,不断提高中间业务的服务效率与服务水平。
按业务的币种分,在外汇业务方面,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的业务范围基本相同,在业务功能上,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服务品种较小和灵活性较差等方面。如外资银行可以办理非居民个人离岸业务、手续简便的统一授信、异地放贷、利率市场化等,这些国有商业银行都无法做到。虽然差距明显,困难多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无能为力。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程度将进一步增大,银行客户经� 国内企业向海外拓展业务的同时,要求银行提供国际结算、进出口贸易融资等服务,并要求银行为其提供本外币信贷资金或在国际金融市场融资。由于国内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历史形成的良好信誉关系,在办理外汇业务时,国内企业更倾向于直接从自己的开户国有银行办理,由开户行直接从企业帐户上划转资金买卖外汇。由于具有本土经营优势,国有商业银行在外资银行的优势项目国际结算、外汇打包收款和出口押汇等业务上均不能放松,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不断改善服务的效率与质量,继续保持良好的银企关系。在人民币业务方面,如公司业务、零售业务、房地产业务,以及委托、基金托管、清算等。外资银行的进入会使国有商业银行失去一些优质客户,影响公司业务的发展。但国有商业银行利用网点众多的优势更易于进行个人金融服务——这项“黄金业务”。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已经逐渐向个人发放一系列消费贷款,面向个人的工资、代收电话费、代付社会养老金等多种项目的中间业务。随着金融业分业经营政策的放开,国有商业银行更需积极开展个人投资理财业务。
(四)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目前资产负债结构单一,极大地减弱了抵御风险的能力。在负债方式上,
我国商业银行被动存款占总负债的比例高达80%。在金融市场的主动借款(如发行债券、商业票据等)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由于存款人可以随时提取存款,这种负债结构使银行面临着极大的流动性风险。在资产方式上,流动性极低,风险程度较高的贷款资产占全部资产比例的70%左右,高度流动且具有盈利性的证券资产所占比例不到5%,这使银行实现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平衡,变得十分困难。1997年底美国参加存款、保险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显示,在总资产中,贷款资产占62%,证券资产占23%,在总负债中,存款只占64%,在金融市场主动借款占ll%。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对资产负债业务进行调整。在资产方面,应大幅度增加证券资产所占比重,降低贷款资产和现金资产的比例,实现资产的多元化,在负债方面,应大幅度增加主动借款所占比重,改变单纯依靠被动存款的局面,实现负债的多元化。
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内,由于国内存款的持续稳定增长,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现存的资产负债结构下能够得以继续发展。随着外资银行的大量进入,以及资本市场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蓬勃发展,存款形势将变得更加严峻,我国银行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将进一步加大。因此必须进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多元化调整。
二、面对入世的战略选择
以上论述的主要是在外资银行进入的情况下。对现存状况的调整,从长远发展及目前国际金融业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还需要实施长远战略计划。
(一)“以客户为中心”战略
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我国金融领域的竞争会日趋白热化,由于银行经营的货币、信用具有同质性,客户的选择性大,要想获得竞争优势,银行必须建立“以客户为中心”战略,按客户需要重新设计业务流程。根据客户类别,将本来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按照最有利于客户价值创造的营运流程重新组装,提高客户满意度。同时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客户的满意程度以较低的成本定制更高的价格,提高商业银行本身的利润率。
在批发业务中,将客户、客户的关系企业和海外机构、当地法人在内看作一个集团,建立以客户为主体的管理体制,银行不再按传统的存款、贷款、外汇业务等进行分工,而是将银行金融服务职能综合化,全面地向客户提供各项金融服务。在这一体制下,同一客户的所有业务都要集中在往来客户综合管理帐户下进行。这种制度可以形成客户的综合性情报系统,还可为客户提供各种查询、咨询服务。在零售业务中,设立专职销售人员直接与客户单点接触,根据客户个人的财务状况提供理财方案,并把客户具体要求的事情交由辅助人员操办。这样客户在需要多项金融服务时,无需在众多的业务柜台之间来回奔波,而只需与一位专职销售人员单点接触即可,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并获得了很多理财建议,满意程度自然提高。
(二)核心业务规模化战略
核心业务规模化战略即是要求商业银行有效运用自身的核心业务能力,关注于战略环节,使之达到规模经济,而把一般性的业务交给外部服务公司去做。它与银行的多样化经营不同,多样化经营能使商业银行变得“庞大”,但这种“庞大”不会取得规模经济效应。对于多样化经营能使银行分散风险这一点,目前还持怀疑态度。“将十个鸡蛋放在十个蓝子里也许会降低风险,但用两只手拿十个蓝子打碎鸡蛋的风险更大”。银行的核心能力主要是银行的融资能力、产品创新能力、销售能力以及一些独树一帜的服务手段等。这些业务最能体现银行的竞争优势,具有高附加值。一般性业务是具有低附加值的后勤,以及不能体现领先优势的一些信息技术和标准化的业务处理。这一战略避免了银行在精力和财力上的分散,将注意力集中于最核心的业务,取得规模经济效益。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由专业银行转轨而来,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按照城市、农村、外汇、固定资产投资进行分工。但在相当范围内允许业务交叉,并在一定程度上展开竞争。也即在建立初期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就各自具有不同的核心业务。目前的重点就是将这些业务规模化。如对城市工商企业的贷款申请受理上,工商银行可设计出低、中、高三个风险类别流程小组,经过初步信用审核以后,对低风险客户可交由低风险流程小组的更为简化、迅速的办法处理;对于中风险客户则按例行的标准化程序办理;对于高风险客户,则须由高风险流程小组附加特殊的处理机制来分析和研究。通过这样的操作可使核心业务的处理效率提高,以吸引对此类业务有需求的客户。
(三)建立战略联盟战略
战略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互补资源的国有商业银行,从自身战略出发,通过协议或契约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松散的联合体。由于各银行占有资源的有限性,任何银行总会在一定的时间或一定的领域内受自身拥有资源的束缚。另外各国有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不同,不可能为一个客户提供其所需要的全部服务。因此,一家国有商业银行要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已不能单纯依靠自身的力量。因此,组建战略联盟,是国有商业银行面对逐步发展的国际国内金融市场需求的战略选择。
在“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当在一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开户客户需要其他银行的业务服务时,其业务可在银行之间相互委托办理。这样做即可提高银行的办事效率,又节约了客户与多家机构打交道的成本。建立战略联盟使国有商业银行更灵活地处理各项业务,当客户需要的服务中有部分为非本银行核心业务时,也能通过与其他银行的合作受理此项目服务,从而扩大了客源。
(四)金融服务电子化战略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不断开放的环境中,与国际接轨,在国际金融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势必要融入国际金融业的电子化时代,为客户提供不断创新的电子金融服务。
1.建立客户综合服务网络。这种客户综合服务网络包括银行面对众多客户的标准化服务网络和面对单一客户的理财方案服务网络。面对众多客户的标准服务网络是银行在网上提供金融行业信息服务(如金融行业政策、法规、业务办理通知信息、客户帐户往来查询等)和有限定范围的帐户操作服务(如限定范围的账户转账和指定收费单位的简单付费等)。面对单一客户的理财方案服务网络是将单一客户的投资、储蓄、信托等信息加工处理,为客户提出最佳理财方案,并在客户确认后进行操作。
2.建立全球银行间的网络系统。适应国际贸易的发展需要,建立全球银行间的网络系统可加快办理国际结算业务的速度。另外还能利用国外联盟银行的金融专家系统和计算机系统,实现客户网络制的发展。
3.创建银行内部通信网络。即将搜集保存于文件和活页夹的信息置入一个具有强大搜索功能的电子通道,从而减少组织内部的文件交流,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增加为用户服务的时间。
(五)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外资银行抢滩登陆以后,必然要吸纳一批我国的从业人员,它们针对的重点对象是我国商业银行为数不多的人才:优秀的中高级管理者,具有特殊专长的专业技术骨干,以及具有众多客户资源的客户经理。为了留住人才以及从银行的长远发展考虑,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也要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1.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观念。人才在商业银行竞争和经营管理中占据主导地位。国有商业银行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创造一种强烈的团队精神,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2.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和业绩考评体系。改革原有的人事干部管理制度和工资分配制度。科学、全面地考核员工的业绩并与工资、奖金及职务晋升挂钩,使员工具有长久的积极上进的工作热情。
3.加大员工培训力度。引进外资银行科学的员工培训机制,针对各类员工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培训,重点培训中、高级管理人员、业务骨干和一专多能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摘要:在当今“负利率”的时代背景下,投资者已经不再将储蓄生息视为积累财富的唯一方式,理财险逐渐代替银行储蓄成为保险投资的不二选择,发展态势渐趋繁荣的理财险是否能够真正为投保人带来可靠的收益,本文将通过对理财险大类目下各个不同类别险种的对比,以及对理财产品较高预期收益率背后暗藏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和解读,指出其利弊共存的两面性,揭示理财险对个人投资的实际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大众做出理智的投保选择和投资行为。
关键词:保障; 投资; 最低保障利率; 资金门槛; 投保期限; 退保损失;
近几年来,在央行不断实行降息将准的“双降”背景下,我国开始步入负利率时代,将闲置资金存放于银行已经不再是最保险稳健的投资选择。再加之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带动了互联网保险行业的异军突起,大众的消费观念也渐趋开放,传统的保险意识不断更新,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环境下,“理财险”作为一种讲究策略、便捷高效的投资方式自进入投资市场以来便深受大众欢迎。数据显示,20xx年前10个月,寿险公司未计入保险合同核算的保户投资款(万能险)和投连险独立账户(投连险)新增缴费合计6564亿元,同比增长90。86%,占整体保费的比例上升了10%至32。2%。其中,万能险新增缴费6024亿元,同比增长84。6%;投连险新增540亿元,同比增长206%。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理财险对个人投资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实际影响,还需要用事实和数据来说话。
20xx年以来,保险行业的发展进入瓶颈期,增长急速放缓,处于调整和转型阶段。在此之前,寿险公司可凭借以利润换规模的运营模式,依靠大量的银保业务来扩大规模。然而,在20xx年11月银监会发出了禁止保险公司人员在银行驻点销售的通知,使得寿险业在20xx年出现负增长,之后的20xx年和20xx年的增长也渐趋低迷,直到20xx年才出现了扭转的趋势。
其实,这无非是银行保证其业务规模的一种排他行为,自银监会发出禁止保险公司银保业务的通知以来,银行的各种理财产品开始大规模发展,这就直接导致寿险保费被分流,规模迅速缩减,寿险的发展陷入低谷。在这种紧张的局势下,为了保持较高的竞争水平,保险公司推出的各种理财产品不得不拿出“高收益”的利器来吸引大众眼球,并且越发热衷于高收益,逐渐偏离了保险保障的本质。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缘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另一方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由于整个行业发展理念的偏差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不良考核机制所导致的。这种偏离本质的发展理念� 事实上,近几年来我国保险的平均投资收益率并不高,三次峰值分别出现在20xx、20xx和20xx年股票市场走势利好的局面下,具有较大的投机性,难以支撑负债成本高的理财型保险产品。
其次再从理财险的分类和特征入手进行分析,理财险,简单说来,就是一种附加了投资功能的新型人寿险种,具体分为投连险、分红险、万能险和家财险,除了投连险具有高风险高收益、透明度高、个人投资水平起决定性作用的特征以外,其他三类险种风险相对较小,且由保险公司和客户共担风险、共享利益,以基本保障为首要目标,下设最低保障利率,总体看来,是一种较为稳健的投资方式。
然而,理财险是否真正能够在为客户提供资金保障的同时带来可观收益还需要根据险种的运作模式、资金动向、收益来源等特征结合具体的经济环境和个人选择进行深入分析。中小型保险公司保费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万能险的销售。客户一般青睐于万能险所提供的2%~5%的最低保证年化结算率,然而,普遍被大众所忽略的一点是,大部分保险公司在宣传时使用的是预期收益率,预期收益率不同于最低保障利率,是否能达到预期水平,并非保险公司所能决定的。尽管某证券研报显示,近年来的万能险产品中,年结算利率分布在4%~6%之间的产品占比最大。但是,这种收益水平是否能持续下去还要看企业长期的投资能力。因此,所谓的万能险也并非一种无风险的投资。
有业内人士称,当经济形势不利、资金周转困难或是企业需要大额资金进行高速扩张时,为了保证资金的持续流入以及对客户的信誉度,即使达不到预期的投资收益率,企业也会动用自有资金去弥补投资人,这无疑是一种“拆了东墙补西墙”的应急方法,长远来看,不但会造成企业内耗严重,而且会使投保人的收益失去保障。因此,作为一名理智的投保人,在选择投保公司时一定要谨慎,这和在变幻莫测的股市上选择合适上市公司的股票有类似之处,一定要对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运营状况、资产负债规模以及盈利水平进行详细了解,切勿被短期的高收益蒙蔽了双眼,要着眼于企业长期投资水平,做出理智的投保选择。
另外,理财险还凭借其较低的资金门槛吸引了大众的眼球。一般银行的理财门槛较高,以5万元为下限,相比较而言,保险公司的低门槛更具有吸引力,大型保险公司5000元起投,而一些中小型保险公司则千元即可起投,除此之外,一些保险公司为了扩大业务量,打开线下互联网销售市场,甚至推出了一元起购的理财险种。然而,低门槛的表面福利背后却隐藏着潜在的风险,因为购买理财险需要交付一定的初始费用,而且长达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投保期限意味着一旦退保,便要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以万能险为例,业内一般按千分之八收取初始费用。在投资之前,险企已经扣除了部分资金当作初始费用和其他成本,因此万能险的整体收益在前几年不会很高。将保费交到险企后分别进入风险保障账户和投资账户,投资账户里的资金由险企代为投资,收益上不封顶,下设最低收益。然而,投保期限却长达二十年之久,1年内退保的话,需要5%的费用,两年内退保则收取费用4%,3年内退保收取3%费用,这意味着你退保获得的收益还不一定能覆盖支出的费用。值得宽慰的是,万能险之所以万能就在于它具有交费灵活、保额可调整、保单价值领取方便的优势,即投保人可以根据个人收入的变化选择缓交或停交保费,也可过三五年或更长时间以后继续补交。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了直接退保造成惨重损失的不利影响。
众所周知,保险公司的业务量和业务员的销售水平、经营业绩直接挂钩,而业务员的奖金提成又同其手中的订单量直接挂钩,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业务员可能会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客户,抢单子。网上甚至有业内人士爆料保险营销员最高可月入百万,虽然不排除有夸张的成分在里面,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保险行业暴利的一面。而且很多保险订单都是客户先付定金然后双方再签订合同,很多业务员都是昧着良心做保险,没有完全告知投保人所有的保险条款。但是保险意识这东西一时间也确实很难让投保人接受,所以保险销售才会这么难做,也就有随之而来的高薪。笔者的父亲就亲身经历了类似的事情,在一个身为保险销售员的亲友的推荐下购买了某保险公司的一份理财险,合同签订前,业务员说得天花乱坠,好像不买这份保险就是人生的一大损失,笔者的父亲始终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然而,公司经理为了快速拿下这笔订单,竟然提议让该亲友先为父亲垫付四千元的定金,这样一来,就成了“到手的鸭子”飞也飞不掉了,父亲就这样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稀里糊涂被迫购买了这份理财险。当父亲仔细研究觉得并不合适的时候,已经过了合同中所谓的犹豫期,退保的损失惨重。一来不想承担损失,二来顾及到朋友之间的情分,父亲只好作罢。
总而言之,理财险不仅是消费者长期关注的热点,也是监管机构的重点监管对象,最终还需回归“保障”的本质。购买理财险是否能为投保人带来实际收益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投连险的高风险高收益的双重性使得投保人的资金存在一定的风险性,适合追求高收益的风险型投资者;万能险风险小,且保费可根据收入状况随时调整,适合保守型的工薪阶层投资者;分红险以保险保障为目的,兼顾投资功能,投资部分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但也属于较为稳健的投资。投资型家财险风险最小,属于典型的储蓄替代品,以略高于银行存款的收益吸纳巨额现金流,固定收益的做法也比较受保守型客户的欢迎。保险产品琳琅满目,需要大众擦亮双眼,根据险种的保费和基本保险金额估计最低收益率,并和银行利率作比较,从而才能确切得知在较长的投保期限内购买一份理财险是否有较高的性价比,要根据个人经济实力选择适合自己的,看似受益匪浅的万能险,某理财经理分析,并不适合小额且流动性不足的客户购买。除此之外,要谨防保险业务员带有强烈夸张成分的推销说辞,有一双明辨是非的眼睛和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意识,不被一时的利益冲昏头脑,做一名理智的投保人,才能真正从保险中受益。
参考文献
[1]郑伟。中国保险业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xx—02—01
【关键词]P2P网络借贷平台;法律风险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4-060-01
P2P网络借贷,英文名称为Peer-to-Peer/Person-to-PersonLending,即个人之间的点对点信贷。2005年,以Zopa为代表的P2P网络借贷模式在英国兴起并迅速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开来。2007年,国内第一家P2P平台――拍拍贷创立,P2P网络借贷模式正式登陆中国。
P2P网络借贷是由独立的第三方网路平台提供撮合服务完成个人间借贷交易,而提供这种第三方网络平台即为P2P网络借贷平台(以下简称“P2P平台”)。P2P平台通过互联网的理念和技术实现原本难以实现的陌生人之间的直接信贷关系。这种新型金融模式突破了传统金融的限制,满足了个人消费贷款以及投资理财的庞大市场需求,对于建设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和普惠金融都有着积极正面的意义。但P2P平台运作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风险,而且已经由此滋生了一系列不良现象和问题,同时,监管部门目前对于P2P网络借贷业还没有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文件对其监管。笔者拟从如下三方面阐述P2P平台的法律风险,以供参考和进一步分析。
一、涉嫌非法集资的风险
P2P平台自出现开始就伴随着“非法集资”的争议。根据1999年央行颁布的《关于取缔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中有关问题的通知》和2011年最高院颁布的《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相关法律法规,“非法集资”包含了如下的特点:1.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2.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3.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4.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
笔者认为,判断P2P平台是否涉嫌非法集资关键在于P2P平台的运作中是否构成“承诺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或其他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的要件。一般情况下,P2P平台仅作为居间人不介入借贷关系,而仅仅是促成由放款人和借款人之间直接的借贷关系,仅由借款人向放款人做出收益承诺,在这种情形下,P2P平台与社会公众之间并不构成资金募集的关系,其经�
在P2P平台债权转让模式中,专业放贷人与放款人所订立合同的内容不是专业放贷人对放款人承诺返本还息,而是对手里已有债权进行转让,其追求的法律效果是由借款人和放款人构成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由借款人对放款人进行返本还息,放款人明白其作为债权的受让人承担的风险和利益真正来源是借款人而非专业放贷人。因此平台并未对放款人做出任何收益承诺,不涉及非法集资行为。
在P2P平台的理财模式中,P2P平台本身并不对放款人做出任何实质的收益承诺,放款人所获的收益完全依赖于借款人的还款付息。投入计划的资金仍属于放款人而非P2P平台。通过与放款人之间发生借贷关系,转移资金所有权再用于放贷,因此P2P平台并没有成为借贷中的一方,与社会公众并不构成资金募集的关系,其经� 但是,在“理财计划”模式中,由于在出售“理财计划”时,暗含了平台对放款人做出了到期由专业放贷人回购的承诺,而这种回购贴现的行为实际上是对放款人发放收益的承诺。因此,此时的P2P平台就涉嫌了非法集资。
二、涉嫌高利贷的风险
P2P网络借贷虽然是一种新的金融参与形式,但其核心的法律关系仍然是民间私人个体借贷行为。《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相关规定确定了国家对形式和内容上符合法律规定的私人借贷关系予以保护。同时,《民法通则》、《合同法》和最高院颁布的《借贷案件审理意见》和《公民与企业间借贷效力批复》两个司法解释也构成了对于一般民间个体合理利率借贷行为的合法性肯定以及“高利贷”的定义。这一系列法律法规基本涵盖了P2P平台上一般常见的个体借贷行为主体和行为(公民与公民之间、公民与非金融机构企业之间),为P2P网络借贷行为提供了最基本的监管要求,包括借款用途限制、预扣利息的禁止等。
现有的P2P平台为了避免高利贷的嫌疑,其名义上的利率控制在同期银行基准利率4倍内。但为了提高竞争力,吸引投资人,部分P2P平台会提供额外的“奖励”,即出借人在投标之后,获得利息和还款之前,一次性获得由借款人提供的额外奖励。根据出借人接触金融占到总融资金额的比例,获得相应比例资金的变相利息。这些操作事实上已经违反了“4倍利息”原则,具有构成高利贷的法律风险。
三、涉嫌非法经营风险
为了克服我国信用制度缺陷,P2P平台在标准的放款人、借款人和中介人三方模式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小额担保型模式。这种模式在目前的实际运作中存在非法经营金融业务的风险。在我国现行法律框架下,融资性担保行为需要特别许可。因此P2P公司除了向工商部门进行登记注册,还需要获得地方政府相关业务监管部门的许可。《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监管部门批准不得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不得在名称中使用融资性担保字眼,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因此P2P平台要从事融资性担保,必须经过专门的批准和监管,否则其担保行为将触碰法律边界,构成法律风险。
我国现有P2P网络借贷平台中小额担保型模式除了引入纯第三方担保公司外,还有另一种是依靠平台自身实现担保功能。而平台自身担保容易导致出借人的所有风险转移到平台上,平台兼具担保机构功能,难以独立于交易之外,从而具有融资性担保业务实质,涉嫌了非法经营。此外,如果P2P平台在宣传是仅使用“本金保障”等模糊的词句,未明确风险承担的主体和范围,都存在不当宣传和非法经营的嫌疑。
参考文献:
[1]周礼贤。P2P法律网络借贷平台的法律监管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科学而严谨的概念体系是一门学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现代公司理财学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 资本成本是现代公司理财的第一概念,是公司理财学术研究的基本核心点,也是公司理财行为实践的基础出发点。在这个概念中,隐含了公司理财目标、投资者利益保护、财务政策制定等丰富的内涵。在公司财务理论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学术界始终围绕着资本成本这一概念进行着锲而不舍的分析与研究。甚至可以说,资本成本的学术发展史几乎就是公司理财学的学术发展史。
正确地理解资本成本概念是公司进行科学理财的基本前提。然而,在我国公司财务理论界与实务界,漠视资本成本理念、扭曲资本成本概念是一种长期普遍存在的现象,且这一极不正常的现象一直没有引起重视,特别是没有引起公司理财实务界的高度重视,而将其视为一种常态。毋庸置疑,资本成本在公司理财活动中的重要价值是不会受到我国公司理财观念的漠视与扭曲而磨灭或是有丝毫改变的,相反,随着人们认识的逐渐深化,这一重要价值日益凸现出来。
从某种意义上讲,系统而连贯的、科学而合理的资本成本估算可以稳定诸多公司理财、金融乃至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在资本成本不能真实计量的情况下,许多财务问题的解决就没有客观、可靠的起点与基础,甚至失去科学、正确的目标与方向。仅就公司理财这一微观层面,资本成本及其估算值在很多领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基础作用。例如,在财务决策中,只有能够实现股东财富增加的决策才是正确的决策,换言之,只有能够创造出等于或者超过资本成本水平的价值的财务决策才是科学的决策;再如,从收益权保护的角度讲,只有实现了投资者所提出的报酬率要求,才意味着投资者利益得到了真正保护;又如,为企业创造价值是公司理财的根本目标,一个具有良好绩效的企业必须具备超过资本成本水平的价值创造实力,资本成本成为企业绩效评价的基本标准。
可见,资本成本水平的合理估算是众多财务问题科学解决的根基所在,是提高财务决策质量和管理效率的重要前提,是公司理财行为的基本技术起点。
二、资本成本:公司理财目标的根本反映
理财目标是公司理财行为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的,它是界定财务政策取舍的根本标准,也是对公司理财行为的理性化牵引。从国际范围内来看,关于公司理财目标,目前在财务理论界已达成共识――股东财富最大化是世界企业界公认的主流财务目标。事实上,古往今来,利益与财富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话题。美国著名经济学家Milton Friedman曾经直言,“公司的社会责任就是为股东赚钱”。世界各国的公司,无论其身处哪个国家,也无论其所有权性质如何,更无论其规模大小,理财目标都表现出极强的趋同性,即股东财富最大化。公司理财就是为股东理财,公司财务人员要高度关注股东财富,要为股东财富的不断增加而开展理财活动。而在这个过程中,资本成本成为理财目标实现过程中的一个核心的数量约束。
资本成本是现代公司制的产物,是伴随着两权分离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Shleifer和Vishny(1997)认为,公司治理的中心任务是要保证资本供给者包括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 在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分离的现代公司中,理性的投资者会在风险与报酬相互权衡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满意的报酬率,并以此作为对经营者让渡经营管理权的基本要求。“在公司治理体系中,管理者的基本义务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创新性活动,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带来足以使股东满意的收益,实现股东财富的持续增加。为了顺利履行这一管理义务,管理者必须寻找理想的资本投资机会,这种投资项目所创造的现金流量在弥补了股东的要求报酬之后最好还有必要的剩余,以推动企业的发展。”资本成本概念正是这种投资者利益要求与企业实现价值创造的一个综合体。
因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考虑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与对投资者承担风险报酬的尊重是资本成本的体现。没有科学的理财目标理论,便不会有理性的公司理财行为;没有科学的资本成本观念,便不会有科学而实用的理财目标理论。科学合理的资本成本估算直接了决定企业价值的创造以及股东财富的转移。
三、资本成本:公司理财行为的技术起点
其一,资本成本是公司投资行为的财务准绳。经营活动创造的现金流量是企业价值创造的惟一源头,因此决定企业价值的根本因素只有一个,就是投资决策。投资决策是与理财目标契合得最为完美的财务决策,又被称为公司理财的第一决策。企业通过科学的投资决策获得大量的、规划中的现金流量,从而保证企业价值的持续增长与股东财富的不断增加。其他的财务决策均应当保障投资决策的顺利实施和投资目标的有效实现。
早在20世纪30年代,Fisher(1930)提出了“净现值最大化原则”(Principle of Maximum Present Value),又称为“回报高于成本原则”(The Principle of Return over Cost),从而奠定了现代估值方法的理论基础。他指出,投资机会原理要求选择最大现值的项目,即通过对项目的收入流与成本流做贴现值比较,使得收入流能够覆盖成本流的贴现率至少等于市场利率水平,才是可以接受的投资机会。这是企业投资行为的最基本、最简单规则。Fisher所指的贴现率就是投资者所要求获得的最低收益水平,意即资本成本,当时简化使用市场利率水平进行替代,在新古典模型中,外部市场利率通常是资本成本的一种直接代替。Modigliani和Miller(1958)进一步证明了,在任何情况下,公司投资的截止点都是,当且仅当投资项目的收益率等于该公司的资本成本。
按照现代财务理论,资本成本的水平决定于企业投资风险的大小, 资本成本估算的最根本动因在于确定投资者的要求报酬率,为企业的投资行为提供客观财务标准,因此,资本成本在企业投资行为中扮演异常重要的角色。公司财务人员以资本成本作为贴现率,将投资项目预测的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只有项目的净现值大于零,即该项目的投资报酬率超过资本成本,企业才会进行投资,这是财务理论中的第一法则――“净现值”法则。股东投资的基本动机就是该企业能够创造并提供给他们满意的报酬,而这个报酬水平是股东依靠其自身能力实现不了的。
资本成本是沟通公司、投资者与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财务概念。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存在一定的风险,投资者是风险的最终承担者,投资者所要求的报酬率会随所投资企业或项目的风险水平而异。显然,资本成本水平的提高会导致公司盈利空间的降低,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也就降低,企业投资水平随之降低。科学地估算资本成本是公司投资行为的技术起点。
其二,资本成本是公司融资行为的财务约束。资本成本产生的原始动因并非公司的融资行为,但是在理性的资本市场中,投资者具有强烈的资本成本意识,其投资的前提就是获得自己满意的投资回报,这一满意的投资回报的最低标准就是投资者要求的报酬水平,因此,公司融资行为的约束条件是公司给予投资者的最低回报必须达到投资者要求的报酬,即资本成本,否则公司根本无法获得投资者的青睐。也就是说,资本成本对于公司融资决策具有强硬的约束力,公司的融资行为必须以对资本成本的满足为出发点,资本成本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融资方式,进而有效约束了企业的融资行为。
现代公司财务理论说明,公司融资行为取决于公司投资需要。按照Myers和Majluf(1984)提出的“啄食顺序理论”(Peaking Order Theory),企业的内部现金流和对外负债能力应该与其投资行为具有相关性,当内部现金流相对充足时,企业应避免向外部融资以减少逆向选择成本,当尚存在一定的资金缺口时,如果企业具有较强的对外借款能力,应该使用负债获得融资支持,最后,企业还可以从资本市场获取股权资本来满足投资需要。也就是说,公司为了资本性投资而进行融资时,首先是使用内部留存收益,其次是向外部举债筹资,最后才是发行股票。公司偏好内源融资,而在外源融资中,公司偏好资本成本更低的债务融资,发行股票由于其资本成本相对较高成为公司的最后选择。这种融资约束从根本上表现为资本成本的约束。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自身制度性缺陷以及上市公司治理无效,阻碍了资本成本对上市公司融资决策的约束,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我国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认为股权融资的资本成本低于债务融资的资本成本,甚至一些公司根本无视股权资本成本,认为发行股票可以获得“免费的资本”。这一融资行为无法从资本成本视角进行科学的诠释。公司各项财务决策不是彼此孤立的,融资决策、投资决策、股利决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系统。因此,在我国企业根本无视资本成本观念的情况下,这种融资决策的短视进一步导致了我国企业的一系列问题,如低支付政策和股利政策的随意性。
其三,资本成本是公司股利支付行为的财务依据。前文已述,股东财富最大化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公司理财目标。在所有的财务决策中,投资决策是与理财目标契合得最为完美的财务决策。按照MM(1958)资本结构无关论中的圆饼理论(Pie Theory),惟有正确的投资决策才能真正实现股东财富的增加,才能做大企业价值。虽然股利政策的制定只是财务人员对于企业价值的某种分割与派出,与企业价值的创造毫无关系,但是,股利政策恰恰是通过管理当局对待股权投资者的态度,反映了股东财富最大化理财目标是否得以贯彻的一项财务政策。
公司增加股东财富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向股东支付股利;二是提高股票的市场价格,给股东带来超过其投资成本的收益。二者共同形成股东所获报酬:前者称为股利利得,后者称为资本利得。
即:股东报酬=股利利得+资本利得
因而:股东报酬率=股利报酬率+股价增长率
这一公式可以清晰地反映出股票价值(股东财富)、股东要求报酬率(股权资本成本)和公司股利支付行为(股利支付率)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股东会根据风险――报酬的配比关系按照风险程度随时调整其要求的报酬水平,股东预期获得的报酬(现金流量)应该足以补偿其要求的报酬,即达到资本成本水平;另一方面,在确定股利支付率时,公司必须在盈余的“去”与“留”――支付股利还是留存收益再投资――之间做出权衡。股利支付水平的高低反映了前述股东报酬率中股利报酬率的高低,并进而决定了留存收益再投资的规模,而留存收益再投资的基本规则依然是以资本成本为准绳的净现值法则,因此无论公司盈余是“去”是“留”,均要满足投资者的必要报酬率,即资本成本。资本成本这一核心概念将盈余的“去”与“留”达成了完美统一――无论是支付股利还是留存收益,都以资本成本的满足程度作为重要财务依据。股利的发放和留存收益的未来再投资,都是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重要途径。
从股利政策的角度来讲,董事会与管理层必须将股东要求报酬率的满足放在第一位,并 比如,在股市高昂时期,鉴于股票价格的高企,投资者可以获得足够的资本利得以满足对报酬率的要求。这种情况下,公司可以适当地降低股利支付率,以增加内部融资,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相反,在股市低迷时期,公司即使在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也要适当地提高股利支付,保障股东财富的适当增加。
综上,资本成本是公司理财学的第一概念,任何公司理财行为都要以资本成本水平的合理估算作为技术起点。资本成本概念作为股东财富最大化理财目标的本质反映,将公司的融资行为、投资行为和股利支付行为紧密地结合成一体:公司融资时受到资本成本约束,通过降低资本成本水�
四、结论
在现代公司财务理论中,资本成本的核心地位与作用早已毋庸置疑。资本成本的估算数值被广泛应用于公司理财的多个相关领域,估算资本成本是公司理财行为的基本前提和技术起点。因此,必须在数量上根本解决资本成本的估算问题。然而,在这方面,目前学术界和实务界尚存在着重大的分歧。这一分歧主要体现在股权资本成本的估算技术上。学术界强调技术性,要求估算技术与概念分析相吻合,而实务界则倾向于使用简单方便、易于操作的估算技术。因此,股权资本成本的估算仍然是公司财务理论界与实务界未来亟需解决的关键性技术问题。
在我国公司理财实践中,对资本成本观念的漠视与应用的混乱已� 仅就股权资本成本估算技术的使用而言,有李悦、熊德华等(2007)调查研究显示,我国上市公司将“普通股股票的历史平均收益率”(重要性63.77%)和“参考银行的贷款利率”(重要性61.54%)这两种资本成本的简单替代视为最重要的估算方法。而CAPM和股利贴现模型这两种标准公司财务理论中所推荐的方法则显得不太重要,其重要性分别只有39.69%和36.72%。这一不正常的现实必将严重阻碍我国公司理财水平的提高。资本成本理念的缺乏、资本成本估算技术的落后不利于我国公司理财行为的完善与发展。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将来很长一段时期里,深入系统地研究资本成本估算技术,探索适合我国公司、方便使用且更为高效的资本成本估算方法,是我国公司理财学术界与实务界亟待完成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Milton Friedman.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 [J]. New York Times Magazine,1970,(9):13.
[2]Andrei Shleifer, Robert W. Vishny. 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J]. Journal of Finance, 1997, 52(2): 737-783.
[3]汪平:《财务理论(修订版)》.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
[4](美)菲歇尔:《利息理论》,陈彪如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5]Modigliani F., Miller M.H.. The Cost of Capital, 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s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8,(48):26l-297.
[6]Myers, S. C. and N. S. Majluf. 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 have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4, 13: 187-221
关键词:家庭金融资产选择;家庭储蓄;金融中介
Abstract:Modern families are forced to confront problems of how to avoid risks,while enhancing the value of assets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as much as possible.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underst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nancial assets of residents choose,and understand the needs of the financial investment of various populations. Based on analysis of issues related,it proposed suggestions of optimizing the path of choice about household financial asset.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paper is not only to know features of the financial assets choice of residents,but also improve the theory of choice behavior of Chinese residents' assets,and give direction to investment tool for financial innovation,and advise the government and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to provide reasonable investment recommendations to residents.
Key Words:householdportfolio choice, householdsaving,financialintermediaries,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09)12-0025-04
家庭资产组合理论一直是过去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和前沿研究领域之一。Bertaut(2003),Aizcorbe(2003)根据美国的消费者金融调查(SCF)数据,认为90%的美国家庭进行不同类型的金融投资,25%的家庭拥有5种以上不同金融资产,持有安全性资产和较安全资产比重较以前没有多大变化,但风险资产占金融总资产的比例在上升,持有股票的趋势在不同年龄、收入、教育群体中都有表现。而从国际上看,各国家庭参与股票的决策与财富、年龄、房产持有状况的关联很大:家庭的参与决策随着财产而增加;在与年龄相关的股票参与方面,所有国家都呈现类似的驼峰形;房产拥有状况对家庭股票参与决策有很大影响。
经历了金融危机带来的市场波动,很多人开始意识到家庭财富保障的重要性。财富如果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很容易受到经济起伏的影响,进而影响家庭的整体财务规划。不同类型的金融资产可以满足不同家庭多样的投资需求。本文试图了解并认识我国居民金融资产选择的特点,在剖析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家庭金融资产配置行为的路径选择,意义在于不仅可以认识我国居民金融资产选择的特点,也可以在完善我国居民资产选择行为理论的同时,了解各类人群金融投资需求,为金融投资工具创新指明方向,并为政府引导居民进行合理的投资提供一定的建议。
一、当前我国家庭的金融资产选择和配置目标
对于家庭而言,通过资产的合理配置,目的是提高家庭福利和财产性收入。根据《投资与理财》杂志2009年1月至今各期的调查,我国居民金融资产选择和配置的目标(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理财目标),主要包括:(1)抚育子女、赡养老人、医疗;(2)换(购)房、退休、教育、旅游、购车、出国;(3)资产增值、抵御通胀;(4)构建完善的家庭保障体系。
二、当前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特征
(一)我国家庭金融资产的总体发展特征
根据1992- 2006 年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中经网经济统计数据库相关数据分析发现:中国家庭金融资产的总体发展特征是以储蓄存款为主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虽然中国家庭金融资产呈现多元化趋势,但如果将储蓄存款、现金和国债算作非风险性资产,而将股票、保险和外汇存款视为风险性资产,在中国居民的家庭金融资产中,非风险性资产所占比重超过了80%,风险性资产不超过20%。我国城市家庭确实存在十分强烈的预防性储蓄动机,而且高收入人群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也很明显。这些资金是为自己及家人未来储备的购买力,所以大部分对市场利率几乎没有弹性。
(二)我国高收入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特征
对于家庭投资组合选择的实证研究显示,家庭投资的财富效应相当明显。投资者持有的风险资产份额也随着财富的上升而上升。目前,一部分文献主要解释了投资者单期投资组合会怎样受到财富量的影响。Cohn.(1975)认为投资者的相对风险厌恶程度会随着财富的增加而减少,进而他们的资产组合表现出财富效应。而Peress(2004)认为投资者的相对风险厌恶度随财富的增加并不表现出递减的性质,但是绝对风险厌恶度会随财富增加而减少。他们认为递减的绝对风险厌恶结合有成本的私人信息,可以解释投资者投资于风险资产上的财富数量以及比例都随着财富量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在这样的环境下,获取一定精度的信息所付出的成本是固定的;投资的效率会随着信息的增加而增加。富有的家庭会出于两个原因持有更多的风险资产:(1)他们比较容易克服获取信息的成本;(2)他们的绝对风险厌恶程度较低,在给定的信息精度下投资于风险资产上的财富量会较大,这又会增加他们对信息的需求,增加的信息又会提高他们投资的效率,使他们愿意持有更多的风险资产。这种循环的效应会使得富有的家庭持有的风险资产份额高于穷人家庭。Guiso和Haliassos(2003)对多个国家的研究发现,家庭的股票市场和风险资产市场的参与决策与财富量强相关。Campbell(2006)运用美国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流动性资产和汽车是穷人主要的投资对象,房产是中产阶级主要的投资对象,而富人的主要投资对象则为权益资产。吴卫星和齐天翔(2006)对中国市场的研究发现财富的增加显著地增加了居民参加股市的概率以及参与深度。史代敏和宋艳(2005)发现中国居民投资的储蓄存款和股票所占的份额会随着财富的增加而增加。
北京零点前进策略咨询公司针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成都、沈阳和西安8个城市的1100-1200位高收入者进行问卷调查,其中高收入者主要根据家庭金融资产来界定,2003年执行的第一期为家庭金融资产在50万元以上,而最近一期为家庭金融资产在70万元以上的群体。2003-2004年,高收入者投资的主要方向是保险、房地产、股票和子女教育基金;而到了2008年,即使在比较低迷的熊市,投资方向的前四位变为了股票、基金、房地产和保险。并且在未来一年内,高收入者最可能增加投入的品种中,股票也位列第一。
中国高收入群体个人理财认知度高于总体15.64%,风险收益意识更强。高收入人群在保障性理财产品如储蓄、国债的选择上明显低于总体被访者的比例,分别低5.78和2.37个百分点,该类理财产品相对风险较低、收益较少,对投资技巧和背景知识要求也相对简单。但是在高风险、高收益的理财产品上(如股票、基金),高收入人群的选择比例则明显高于总体被访者,分别高出4.17和4.15个百分点,这类理财产品风险与收入并存,且对于投资技巧和背景知识的要求要高于储蓄、国债等。相对来说,高收入人群更加愿意为预期收益承担风险。
(三)我国普通家庭对基金投资的参与状况
共同基金的本质就是服务于普通老百姓的投资理财的金融工具。从2007年开始,基金投资开始快速深入普通百姓家庭,基金投资者数量迅速扩张,基金开始和存款、保险� 中登公司统计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7月末,沪深两市基金账户合计数达到2983万户。其中,个人投资者占据绝大多数的比例。证券业协会的一份调查显示,个人投资者平均每户持有基金份额不足3万份,属于典型的中小个人投资者。
根据美国基金协会的调查,在有85年共同基金历史的美国市场上,约84%的基金投资者声明其投资目标是为将来退休而进行储蓄,对大众来说,最普遍的理财方式就是购买共同基金。但在国内,2008年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年鉴进行的一次中国基金持有人调查显示,从投资者投资基金的目的看,排在首位的是“买基金回报高”,排在第二位的是“自己不会炒股”,二者合计占被调查投资者的81.3%,说明投资者购买基金主要受到短期高回报的影响,尚未将基金作为一种长期投资工具来看待;而从风险承受能力测试情况看,90%左右的基金持有人在投资基金之前没有进行风险承受能力方面的测试,这说明无论是基金的销售方还是购买方对于风险承受能力并不重视。
在美国,共同基金的年化收益在15%左右,美国基金持有人自上个世纪80年代牛市以来的平均持有周期是3-4年左右,他们通常不会随短期市场波动而频繁进出。中国证券业协会的统计显示,国内基金个人投资者持有基金的周期则在13个月。投资者的不成熟、过于关注短期业绩、频繁的申赎影响了基金经理的操作,使其追逐大盘频频进行波段操作。
(四)我国家庭在住房市场上的参与率
住房对大多数家庭来说都是重要的投资品。这可能是因为住房具有其他投资品所不具有的特性。第一,它是为数不多的、家庭可以通过借款而进行投资的投资品;第二,住房既是投资品,又是消费品。根据奥尔多投资咨询中心的调查,被调查人群在股票、现金、储蓄存款、基金、个人理财产品以及房产投资上的参与率分别为28.91%,63.60%,71.83%, 18.75%,1.85%和41.88%。可以看出,较多人持有股票、现金、储蓄存款、基金和房产。由于被调查者持有的房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份额的平均值为18.14%,远高于其他资产所占份额的平均数,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房产是中国家庭最重要的资产。投资者在房产市场中的参与率随着年龄的增长是一直在增长的,从39.43%一直增长到55.56%。而且各个年龄段的投资者在房产市场的参与率都高于在其它资产市场的参与率。这说明中国投资者随着年龄增长开始积累财富后,可能首先考虑的就是购入住房,所以投资者在住房市场上的参与率随着时间是一直在上升的。
三、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选择受到抑制的现实和原因分析
居民金融资产选择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社会结构和社会特征都会影响其选择行为的形成。在我国,庞大的个人金融资产主要以银行储蓄存款的形式存在,此外房产投资上的参与率远高于其他资产在金融资产中所占份额的平均数,房产是中国家庭最重要的金融资产(见图1)。Cocco(2004)认为住房风险会挤出投资者在股票上的投资份额。Grossman和Laroque(1990)、Flavin和Yamashita (2002)等的文献都得出了住房会挤出股票资产投资的结论。这种效应对于年轻人和低收入者更加明显。
我国个人与家庭的投资选择还受到相当大的限制,投资渠道比较狭窄。我国股市波动幅度较大,投机气氛浓厚,基金市场也是跌宕起伏,两个投资领域已经让不少散户遇难而退;投资型保险往往期限过长,居民也不太认可;银行理财客户的“门槛”偏高,不少中低收入人群被挡在了“门外”,并且银行理财产品也存在到期后银行的承诺无法兑现的可能。
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选择受到抑制、投资渠道比较狭窄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方面:(1)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是抑制我国居民投资多元化的主要原因;(2)宣传引导不够;(3)政出多门,金融市场管理体制改革滞后;(4)证券市场发展不平衡,债券市场发展缓慢,金融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5)金融中介创新能力较弱,服务意识不够。
四、优化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行为的路径选择
(一)完善包括住房、教育、养老、医疗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网络
我国城市家庭确实存在十分强烈的预防性储蓄动机,而且高收入人群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也很明显。为改变居民储蓄存款过快增长现实,促进消费和投资,就必须从降低居民不稳定预期入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住房、教育、医疗等制度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短期使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预期提高,家庭储蓄因此担负着住房、教育、养老等多重责任。只有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养老、医疗保障和教育体系改革,才能减少居民的不稳定预期,使储蓄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降到正常水平。
(二)加强我国金融中介的建设
由于金融中介的规模经济和专家特长,可以降低家庭投资股票市场的交易成本和降低信息不对称,实现风险管理、价值增值。近二十年来,信息技术、交易技术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信息的不对称程度,却并未减少投资者对中介服务的需求。目前,我国金融中介(机构投资者)的建设远远不能适应个人与家庭风险管理的需求。对于单个的个人与家庭而言,要求其具备风险管理能力,是一种过分的要求,个人与家庭的风险管理能力,总是要体现在其能够委托的机构投资者上面。如果机构投资者的产生与建设不能体现不同个人投资者的需要,那么最终结果就是个人与家庭不能获得与其金融资产相对应的风险管理选择权利与手段。在我国,亟需加强金融中介的建设,以更好地适应个人与家庭金融资产管理的需求。
(三)鼓励金融工具创新
我国的金融工具创新在深度和广度上还远远不够,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创新还存在缺陷。我国金融产品比较单一,金融工具创新还停留在基础产品的创新上,在金融衍生产品创新和组合产品创新方面则刚刚起步,金融衍生品还基本没有;产品开发中模仿式创新多、自主式创新少,产品在深度和专业化上都不足。居民对投资工具的需求还远远没有满足。我国金融机构应逐步引入市场细分理念,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根据客户需求开发新的服务产品。
(四)加强投资者保护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提升金融服务机构的教育辅导功能
如何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尽可能地提升资产价值进而提高生活质量,是现代家庭不得不直面和重视的问题。就股票市场而言,由于股市参与成本的存在,缺乏金融知识和技能的投资者没有能力评估其资产组合的风险,从而无法对金融环境做出最优的应对,这就可能导致他们在市场繁荣时对预期回报过度乐观,在股市下跌时对损失过度估计。在我国,由于家庭的金融知识比较欠缺,对金融产品的认知程度不高,亟需理财专家予以指导。家庭希望在投资上获得的帮助方面,排在前三位的是:70%的家庭希望获得更加详细丰富的信息和数据、53%的家庭希望政府对金融业更为规范的监管、42%的家庭希望获得个性化的理财专家指导。
在影响家庭参与投资的因素方面,90%的家庭认为政府应该加强投资者保护法律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约80%的家庭认为金融机构的分析报告和财经媒体的分析评论对促进他们参与投资较重要,77%的家庭认为投资者教育材料较为重要,也有超过70%的家庭希望拥有反映自己意见的渠道、投资者定期相互交流的渠道以及建立民间投资者保护组织。投资者保护和投资者教育对我国资本市场乃至金融系统的长期稳健发展至关重要,政府应该加强投资者保护法律制度的制定与实施,金融服务机构也应把教育辅导功能集合到服务中去。
参考文献:
[1]Cocco,J. F.,2004,“Portfolio Choice in the Presence of Housing”[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18: pp. 535-567.
[2]Campbell,J. Y. 2006,“Household Finance”[J]. Journal of Finance 61, pp.1553-1604.
[3]Guiso,Luigi,Michael Haliassos and Tullio Jappelli, 2003.“Household stockholding in Europe: where do we stand and where do we go?”[J].Economic Policy,CEPR,CES, MSH,vol. 18(36),pages 123-170,04.
[4]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课题组。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组合变化趋势及效应研究――以山� 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5,(10).
[6]张辉,付广军。城镇居民家庭金融资产投资渠道选择模型研究[J].山东经济,2008,(1).
关键词:现代财务 标准财务理论 行为财务
一、行为财务理论起源——标准财务理论遭遇挑战
自1952年markowitz提出的投资组合理论打开现代财务理论先河, m&m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有效资本市场理论,black-scholes股票期权定价模型等众家理论奠定了标准财务理论的基础。但对于财务学中另一个基础问题—投资者实际决策过程不一定是最优决策—标准财务理论却无能为力。20世纪80年代,一些非效率市场现象促使新的财务理论应运而生,主要有以下方面:
1. 规模效应。banz(1981),barnber(1997)发现未来股票价格的变化与股票所代表的公司的规模有密切的关系。小公司的股票较大公司股票更易获得较高的收益率,这种现象在一月 显然,公司规模是市场上众人皆知的信息,如果市场是有效的,那么借此信息应该无法获取超额回报。
2. 日历效应。french、gibbon和hess、ariel研究发现,价格走势与日期相关,特别要指出的是周末效应,实证结果显示,在周一至周五的投资收益率中,周一的投资收益率不仅是最低,而且是负数。换句话说,可以将原本周四或周五买入证券的投资计划,推迟到周一,而将周一卖出证券的投资计划,推迟到周五,可以获得超额利润。
3. 反向投资策略。debondt、thaler、lakonishok、shieifer和vishney认为,一只股票受关注的程度也影响着股票价格的变化。受关注的股票往往只有较低的收益率,而较不受关注的股票往往能获取较高的投资回报,因此投资者可采取一种“反向投资”的策略来获取超额回报。
这些异相给传统财务理论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并且大量心理学和行为学研究显示,投资者表现出非理性的特征。行为理论正是在投资者非理性决策上应运而生。
二、行为财务理论的基本内容——理论基础和基本模型
行为财务通过利用行为经济学的框架,通过� 一般认为,行为财务理论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三个方面:
1. 决策特征。行为财务理论的决策特征表现在,决策者的偏好是多元化的,寻求令人满意而非最优的决策。决策者的偏好是易变的,并且仅在决策过程中形成。
2. 期望理论。vonneumann(1947)等认为,决策者谋求的是加权估价后形成的预期效用的最大化。但大量实证表明,人们往往背离期望效用理论。期望理论把违反预期效用理论的现象归结为三个效应:分别是确定效应、反射效应和分离效应。
3. 认知心理学。kahneman教授从自己的认知心理学出发,结合西蒙对人类问题解决与决策过程中“有限理性”的观点,将心理特征概括为:(1)损失回避;(2)心理账户;(3)过度自信;(4)倾向于认知偏差。
近几十年,行为财务理论的成果显著,形成了一些主要的模型:
1. 羊群效应模型。bannerjee(1992)提出了最有影响的序列型羊群效应模型。该模型解释了投资者在市场中产生群体行为的原因及其后果,把投资者的群体行为产生的原因归于效用最大化的驱使以及“群体压力”等情绪的影响。
2. 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shefrin和statman(1994)提出bapm对传统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进行了调整。bapm指出,金融市场上除了严格按照传统的capm进行资产组合的信息交易者外,还有一部分投资者并不按传统的capm行事,由于他们获得的信息不充分,因此会犯各种认知偏差错误。
3. bsv模型。barberis,shleifer和vishny(1998)提出了bsv模型,该理论认为投资者在决策时存在两种心理偏差:选择性偏差和保守性偏差。由于收益变化是随机的,因此上述两种偏差会使投资者做出两种错误的判断:反应不足和反应过度。
4. dhs模型。danie,hirshleifer和subramanyam(1998)提出了dhs模型。该模型认为,市场中的投资者分为无信息和有信息两类,前者不存在判断偏差,后者表现出过度自信和自我偏爱两种判断偏差。过度自信导致投资者夸大了私人信息对股票价值判断的准确性;自我偏爱导致投资者对私人信息的反应过度和对公共信息的反应不足。表现在股票价格上短期内会保持连续性,长期会因前期的反应过度而回升。
5. hs模型。hong和stein(1999)提出了hs模型。该模型把市场中的投资者分为消息观察者和动量交易者两类。在对股票价格进行预测时,消息观察者完全不依赖当前或过去的价格,而是根据其获得的关于股票未来价值的信息;动量交易者则把其预测建立在一个有关历史价格的简单函数的基础上。
三、对于行为财务理论的评价和未来发展
行为财务理论与标准财务理论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行为财务理论是研究财务主体选择过程的理论,它力求揭开主体选择过程中的“黑箱”,综合了心理学,社会学,金融学等多元学科知识,在标准财务理论中引入了心理变量,对传统财务理论加以调整,解释了标准财务理论中大量矛盾和混沌之处。可是行为财务理论还不成熟,它不能独立于标准财务理论,同时由于心理变量的难以度量,理论假设的合理性仍待考证;而且该理论尚不能对金融市场的大量普遍现象进行解释,因此研究时应注意将二者结合起来。笔者认为行为财务理论的发展应该解决好下面问题:
1. 行为财务理论发现人的情绪因素会影响股价,从而市场不是完全有效的。在此基础上可以探讨是什么因素影响投资人的投资意愿;
2. 社会文化的差异和国家政策的影响已经被证实是影响投资人决策的因素之一。行为财务理论可以研究政府应在什么时间干预市场、稳定证券价格;
3. 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股权融资偏好的现实情况下,大多数研究文献基于融资选择理论将其解释为股权融资实际成本低于债权成本。从行为金融的角度怎么来看怎么处理好股权和债务融资是一个研究趋势。
参考文献:
[1]饶育蕾,刘达锋《行为金融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夏明《行为财务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江汉论坛, 2006年第7期。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居民所积累的财富值也在快速增加。财富的积累推动了个人投资理财行业的快速发展,市场上各种各样的理财种类应运而生。不论是居民采用银行存款或者以投资理财的方式来分配自己的资金,都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不可盲目跟风。个人投资理财业务,需要对各种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考虑,随后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方案。因此,文章对个人理财投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讨,确保资金的安全性。
关键词:个人投资理财; 理财产品; 不确定性; 风险性;
生存在社会中,不论任何时候都与钱财密不可分,钱财已经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因此,人们需要科学合理地运用自己的资金,保证自身资金财产的安全。科学合理的管理个人资金,可以实现资金的最大化利用;缺乏有效管理资金的能力,使得资金无法有效地运用,甚至有可能入不敷出。通过研究其根本的原因,发现个人能否根据社会的变化和政策的调整,来对资产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和管理,确保资金最大化的利用,将风险降低到最小范围是个人理财的关键。个人投资理财业务的核心问题就是对各种不确定的因素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考虑,然后在进行科学合理的投资,保证居民财产的安全性。
1 个人投资理财需坚持的基本原则
1.1 量入为出
个人理财的基本原则是需要居民根据自身的收入水平来决定自己的支出限度。并且,个人投资理财项目的开展是以用户的净资产数值为基础,如果选择的项目缺乏明显的收益,用户采用借钱投资的方式则无疑是增加投资的风险系数。因此,对于初始投资者来讲,量入为出至关重要。
1.2 收益与风险并存
一般情况下来讲,收益高的项目所面临的风险系数越大,即收益和风险呈正比关系。在个人投资理财过程中,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但是不同种类的投资理财项目所具有的风险系数不尽相同,这就是投资理财活动
1.3 分散投资与关注整体收益
中国有句老话:不要将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这句话也就是提醒人们在投资过程中不要将所有的资金都投放在一个项目中,这样一旦某个项目产生损失时,可以借助其他项目来弥补资金损失。因此,在投资之前需要科学合理地分析投资项目,合理地分配资金,降低总体投资的风险系数。
1.4 随时变现应急
在进行个人理财投资时,需要分配出一部分资产来应对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系数。在这个基本原则中,不要求个人投资者具有庞大的灵活资金,而是需要投资者能够在最短时间范围内将虚拟资产变成现金。
1.5 市场有效性
市场有效性是指在金融市场所有的理财项目中,投资者可以从货币的交易价格了解到理财项目的真实信息,那么,可以认定这样的金融市场为有效市场。市场的有效性原则运用在个人理财投资产品中,股价是股民了解企业、行业等方面信息最为直观的途径。不了解市场的变化状况,也没有相应的技术手段,则无法充分地了解市场的有效性。交易次数的多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获取资金,但是无法有效地提高投资的效果。
2 个人理财的不确定性因素
2.1 市场周期的不稳定性
个人在进行投资理财项目的购买过程时,需要全面考虑到投资产品在市场环境中处于何种阶段和作用。对于不同周期所面临的不同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符合自身的投资理财产品,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资理财产品所带来的风险性,将资金的损失降低到最低。
2.2 理财产品价格跌涨的不确定性
市场周期和银行利率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理财产品的价格,从而对个人投资理财产品的选择产生影响。当某个投资理财产品购买价格高于其他理财产品,而收益却低于其他理财产品时,投资者会将投资的比例降低,或者将资金以存款的方式进行分配。
2.3 经济政策的变化性
我国采用宏观调控经济的方式来对货币资金进行调整,这种方式直接影响了金融市场,个人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不仅仅需要考虑到市场的变化,而且还需要考虑到政策的变动,积极地做出反应,合理地调整投资比例。只用符合国情和市场环境,才能获取更高的资金收益。
2.4 个人素养与理财意识
个人心理素质和所具备的理财知识直接关系到投资的结果。在投资过程中需要保持一颗良好的心态,摒弃心中贪婪的欲望,则有可能实现资金的最大化利用。不能单纯地追求高收益产品,而对风险进行忽视。科学合理地分配资金能够确保资金的安全,最大限度地提高收益结果,提高个人理财的幸福指数。一夜暴富的人虽然具有庞大的资金数量,但是缺乏个人素养和理财意识,无法科学合理地分配自身的资金,盲目跟风,有可能倾家荡产。
3 个人投资理财的风险分析
3.1 个人投资偏好分析
风险偏好是指个人投资者在理财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并且在遇到这种因素时,投资者自身的选择偏好。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科学合理的投资可以实现资金的最大化,提高收益效果。个人由于性格、学历、阅历等方面因素的差异,对面临的风险和收益偏好所采取的态度不尽相同。根据个人对风险偏好可以将其分为三个类型:风险厌恶型、风险中立型、风险爱好型。
3.2 个人风险态度和风险承受能力
对个人生命周期进行分析,个人的不断成长会对风险的承受能力逐渐降低。投资者中单身投资者不需要承担家庭的责任,因此其对风险承受能力最高,在选择投资理财产品时,可以选择高风险的投资项目,如股票等。个人在组建家庭之后,需要对家庭各个成员进行供养和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则对风险承受能力会逐渐降低。退休之后,由于资金来源不稳定,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最低,因此,可以选择具有低风险的理财产品,如短期储蓄。
4 个人投资理财的几个建议
4.1 保持一颗积极健康的心态
人们在购买投资理财产品时,无疑是想获得最大的效益。这种心态很正常也很容易理解,但是在市场环境和国家政策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基本无法满足投资者的期望。因此,建议投资者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目光放长远,不要在意一时的得失。投资者需要具有远见意识,保持平常心。
4.2 在选择理财产品时,合适才是最重要的
投资者都明白投资理财的重要性,但是却都缺乏理财意识。盲目跟风有可能会倾家荡产。购买理财产品和买鞋是一个道理,合不合适只有自己才知道,切不可盲目跟风。对于投资者来讲,个人可能会由于财力、家庭、学识、阅历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在购买理财产品时,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符合自身的理财产品,这样才能确保资金的安全性,提高收益。
4.3 理财方案的调整
理财方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市场环境和国家政策的不断变化下,投资者需要及时修正自身的理财方案。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市场环境、家庭环境、个人成长等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因此需要及时对理财方面进行修正,降低风险系数。
4.4 理财比挣钱更为重要
投资理财是个人自发的一种行为或意识。现在的人们除了满足自身的温饱问题以外,还有一部分闲置资金,但是大多数人缺乏理财意识,无法使资金发挥最大价值。缺乏科学合理的理财理念,会使得自身的资金慢慢对动荡的市场和变化的政策而蚕食,最�
4.5 进行咨询
在购买投资理财产品之前,需要咨询投资方面的专家,确保资金的安全性。在西方国家中,个人购买理财产品十分普遍,并且大多数家庭都有属于自身的理财顾问。个人想要使用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时,会与自身的理财顾问进行交谈,让理财顾问给出科学的建议,并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订出理财方案。
4.6 提前投资,长期坚持
投资是一项浩瀚的工程需要长期坚持,想要从投资中获取利益,就需要提前行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两个赛跑的人一个先出发,另一个稍晚出发,那么第一个出发的人就显得相对比较轻松,投资也是如此。资金在金融市场的停留的时间和多次交易会提高投资效益。提前投资,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复利所获取的资金
5 结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理财项目的种类和投资的渠道也在逐渐增多,但是个人缺乏充足的理财知识,对市场环境缺乏了解,从而影响自身的决策。市场周期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因素、理财产品的价格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不断浮动、国家政策的调整、个人素养和理财意识等方面的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个人投资理财行为,甚至影响到个人的决策。因此,个人在进行投资时,需要对理财项目有可能受到的影响进行全面的分析,充分地了解风险系数,科学合理地选择符合自身的理财项目,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收益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晓琦。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个人理财中存在的问题[J].新经济,20xx(23):71-72.
[2]吕妍。后危机时代我国家庭金融投资风险分析及防范探讨[J].现代营销(下),20xx(7):135-136.
[3]徐梦。W市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相关研究[J].时代金融,20xx(20):100-101.
关于大学生的理财问题一直是高校关注的焦点,很多高校就此也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和讲座来思想上感知大学生的消费观,本篇论文我对大学生的个人理财问题从国内外分析、大学生理财的现状、造成现状的原因、大学生理财中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如何理财等几个方面来研究和讨论当代大学生的理财问题,也搜集了很多相关的资料和数据,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述大学生个人理财问题。
关键词:
大学生理财个人影响与社会影响
一、国内外理财模式
1.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的理财模式。
1.1生活的高质量追求。欧美学生大多习惯提前消费,当经济萧条时来尝试改变原有的习惯和观念,在生活的点滴中积累一定的资金。美国大学生就理性消费和奢靡消费具有一定的认知,例如减少咖啡等适当高档品的消费量,用普通消费品来代替高档消费品并相应的增加消费量;降低打车频率,打车的档次,坚持以步行、公共交通代替无谓的打车消费。据了解可知日本大学生在现今消费时最注重资源的节约,他们擅用优惠券、关注促销商品、反季购买消费品以降低相对于正常经济市场时期的开支。
1.2投资理财的合理规划。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和商品市场为大学生个人投资、自主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欧美大学生生活费用的主要来源是外出打工,成人之后没有向自己的父母索要费用。加拿大学生将自己闲置的资金存入金融机构,如:银行等,机构帮助他们在银行存款、基金、债券等理财产品中合理分配自己的资金;在投资理财方面,美国大学生大多选择购买共同基金来解决自己的资金来源,他们是靠经验管理机构来替自己理财来降低自己的投资风险。
2.国内大学生个人理财模式。
目前我们中国人的理财习惯也在慢慢的发生着变化。以前理财习惯是:生活理财。父母教给我们一个基本的观念是勤俭持家,怎样省钱过日子。现代人的习惯:投资理财。钱可以变成资本, 现财的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从生活理财转变到投资理财,达到资产的增值。但由于我国大学生从小的生活观念,我们一直都在靠自己的父母来完成自己的理财计划,或是由于资金的来源单一,没有资金实力来做资金的投资理财,再加上没有投资观念和经验,迫使投资的失败,投资理财的最基本要求是:资产增值=投资理+生活理财。
二、大学生个人理财现状及原因分析
1.大学生个人理财研究现状。
1.1经济来源具有单一性。资料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当代大学生生活费来源方面,由家庭供给的占91.45%,由亲友无偿赞助、勤工俭学、借款、贷款提供部分经济来源的分别8.15%、10.05%、5.05%和4.40%,后四种方式都与家庭供给方式相同的性质。由此调查结果显示可见,学生主要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家庭的支持,很少考虑去尝试采用更多的融资渠道来增加自己的财务来源,导致大学生自己独立生存能力差,也抑制了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上升,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创造的价值极低,如果当代大学生的财务来源主要来自于自身的创造,那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有不可估量的变化。据查资料得知,大学生生活费的主要来源显示:家庭提供生活费的来源占大学生的88.82%;自己赚钱作为生活费的的人很少占大学生的4.74%;除此之外都是用其他来增加收入的。
1.2消费结构的不合理及缺乏消费理性。
大学生是具有独立的购买能力的个体,据了解调查显示,在消费心理和购买行为上有以下不良行为倾向:
1.2.1资金结构安排不合理,在人际交往、休闲娱乐、恋爱等方面消费较多,而在学习上的消费较少。作为大学生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学习,所以我们应将大部分的生活费安排运用到生活必须和学习中,精神追求固不可少,但我们要适量的在其投入资金来帮助我们的身心发展,认清作为大学生的首要任务。
1.2.2消费缺乏理性观念,片面追求时尚,消费心理不成熟,不根据自己资金来源和资金的实力有计划地消费,而盲目自费,自身消费意志力较差,容易在同学之间形成攀比、冲动消费的习惯,我们要更具自身的经济实力来策划和制定有效地消费计划,不要置前消费导致资金供不应求,因为很多事情是善变的,当遇到正真有利于自己发展的东西时无法支付而导致错失良机,不仅给自己带来心理上的影响,更会抑制自身的发展。
1.3存在很多理财误区。
1.3.1投资理念不成熟。大部分学生在学期开始时都要将钱全部以活期存款的形式存入银行,没有投资理财的想法;要么将钱投资于风险较高的金融行业中,比如炒股、炒汇、买等,由于我们并非是金融行业的投手,也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来做基础,更没有实践经验,更不了解其中的行情,不能很好地控制风险、行情不好带来巨大损失,以后失去了生活费,不能够更好的投资于学习中,失去了更多的积极向上的机会,再次,如果有个小资本的投资就没有了考虑的机会,就而失去了更多,其实很多小资本投资也是不容忽视的,既能为自己带来相关的经验,更能带来一点微小收入。
1.3.2没有处理好短期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勤工俭学成为大多数大学生赚钱的渠道,但是不少学生没有认清学习和勤工助学的重要性,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勤工俭学上,忽视学习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最后没有自己合适的工作,导致长远的利益与短期利益的轻属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最后导致失去更多创造财富的机会。
1.3.3部分学生金钱观发生扭曲,在盲目消费后为了充实自己的可用资金,不惜用违法手段来获取经济来源,来支持自己供不应求的货币资金。比如参与传销组织、聚众等,很多学生甚至走上了杀的犯罪道路上。这样不仅扭曲了个人的行为观念还给家人带来很多的担忧和焦虑,也为自己以后的发展埋下了不可挥去的一幕。
2.造成大学生理财观现状的原因分析。
2.1社会环境的影响。高校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21世纪由于我国经济迅速的发展,步入了经济建设的轨道,传统的消费观念与现今的观念相互产生了矛盾,消费方式同时有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正处于学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很容易被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影响和左右。社会上不正确的消费观,使大学生形成了盲目消费、奢侈的消费心理。我国大学生缺乏独立理财的校园与社会环境。现实中,大学生做兼职的学生比例相对很较少的,在这种大环境下想让学生有很好的理财观念简直是痴心妄想的事情,再加上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现今很多大学生都用银行卡来方便自己的消费,消费卡的方便使得大学生没有了消费的理性。
2.2家庭因素。现今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都是娇生惯养的,家长把孩子视为家庭的重点照顾对象,部分的经济来支持自己的子女成长,对子女的消费基本上实行有求必应的政策,把孩子上大学的费用视为必须的、责无旁贷的一项巨大支出,家庭竭尽所能,削减其他开支也要尽最大的责任,保证这一项支出。而家庭的经济来源从来不要求大学生担心,因而许多学生不知金钱来的之不易,更不可能意识到理财对大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2.3学校理财教育的缺位。在现今社会教育的形势下,高校放松了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优良传统的思想教育。在日常管理方面,学校在一定程度上认为,学生花的是自己的钱,对浪费等问题并没有太大的要求与管理,对大学课程设置考虑不周的原因,教学脱离学生实际发展,不能有针对性地结合大学生的实际理财情况进行思想教育,以致大学生得不到更好的教育与引导,使得当代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中存在诸多的理财问题。
三、当代大学生应如何理财
1.可以在适当时间参加一些勤工俭学的活动,以增加消费收入来源,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例如家教、实习等工作。也有些同学可能会做一些劳动力和技术型的工作以获取应有报酬,例如打工、写作等工作。有两点是需要说明:一是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取应有报酬是光荣的,没必要感到羞耻;二是这些事情不应当以影响学业为基础,毕竟学习才是学生的主要工作,因为赚钱而荒废了学习,一般来说是不值得的,也是非常愚蠢的。当然,如果你是比尔•盖茨那可另当别论。
2.学会利用社会中的金融工具增加自身的收益。有一部分同学手上还是有部分闲置的钱财,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选择定利货币市场基金、用期存款或者其他金融工具来增加自己的财务收入,但具体的选择要看不同的情况而定。如果你还有半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才毕业,手上有一笔暂时用不上的资金,与其活期存款倒不如定期存款,毕竟利息会多一点。当然也可以买一点风险较低的货币市场基金,流动性很高,预期收益率要高于银行定期存款,安全性也非常的不错。如果你本身就是财经类专业,切对股票或基金比较相对熟悉,风险承受的能力也比较强,或者你根本就是抱着交学费的态度,你也可以少投入一点在股票或者基金里。特别提示:投资股票基金前请慎重选择。
3.制定理性的消费计划。人的天性中就有强烈购物的欲望,很多人喜欢逛街,看见喜欢的东西就想买下来的欲望。可是超市中惹人喜欢的好东西实在太多了,你能每一件都买下来吗?再说了,喜欢的东西买回来后,有多少会是以后能够为自己用得着的?仅 泰山不让细土则能成其大,江河不择细流方能就其深!必须知到大钱来源于小钱的积累,当年李嘉诚先生也是少见的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我想曾经他的工资也不是很高,工作也并非想象的心仪,我们怎能看不起小钱的作用呢,所以我们要对每一分钱更加的珍惜,懂得它的来之不易,才能够为自己创造更高的货币资金。
5.将有效的资金投入到有效地应用中。读书人爱书固然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你买的书你都看了吗?我们总是雄心勃勃地要学习这个,要学习那个,学习是好事。于是,我们在书店会“以学习的名义,买下这本,买下那本”。我们绝对不反对买书,但是,同学,你买的书你看了几本?书的价格我不用说大家都知道,与其买了置之一旁,不如买一本就认证的学习消化一本。有时甚至不禁有“书非借不能读也”的感慨,当然,借书也不失为学习的一种好办法,所以我们要达到一定的目的但不能�
6.在校园内多开展关于丰富的理财活动,如模拟理财,大学生理财规划设计,为校园的环境逐渐形成良好的理财氛围,学校要注重大学生理财的思想建设问题,多在校园内广播、电视宣传理财的相关内容,还可组织理财方面的讲座,或以讨论交流形势定期开座谈会,在交流中发现与总结最近大学生理财观念中存在的问题并为解决困难提出相关的建议。
四、结语
大学生作为当代的消费主力军,在现代社会引领消费时尚、改善消费结构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的消费现状、消费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当前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面对未来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不断增大的状况,我们更应该趁早建立理财观念、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做好长期的理财规划,能有效合理的利用金钱。
参考文献:
[1]王旭林。关于大学生个人理财若干问题的思考[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1.
[2]杨谦。大学生个人理财调查分析[J]财金晚报,2011,(10).
[3]刘位璐。融营销背景下银行个财务发展[J].财税金融2012,(6).
[4]朱清香、辛晓。个人理财投资组合策略实证分析[J].资理财,2011(2).
一个亿万富翁不如
100个百万富翁家庭
勤奋苦读的牛嘉林在美6年,先后获得市场学、金融学学士学位。
临近毕业的那段时间,牛嘉林以美国一家知名银行作为实习基地,研究银行提供的28种不同功能的信用工具、各种理财渠道、几百种投资品种和各式各样的理财方式,写出毕业论文《月薪2000元,如何通过投资理财,5年内成为百万富翁》。论文令行长非常惊讶,当即邀请尚未毕业的牛嘉林到该银行兼职工作。
牛嘉林在银行参加了为期9个月的私人银行理财顾问的集训。9个月的集训使牛嘉林创造了个人总资产达到130万美元。成功的经历和系统的训练模式,让牛嘉林发现了家庭投资理财致富的有效路径。
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05年,美国开始推进积极的个人和家庭信贷消费政策,促进了美国社会中产阶级的快速发展。牛嘉林亲身参与并见证了这近30年美国的中产阶级比例从15%发展到80%。因为家庭投资理财的需求快速放大 ,也随之催生了大量的投资理财顾问。成为中产阶级家庭的标志是家庭总收入的50%以上来源于资产性收入,整个过程实际上是全民普及财商教育的过程。
牛嘉林后来担任上述知名银行的国际信贷部主任,也曾辅导和帮助过9家公司的成功上市和运营。其间,牛嘉林开始思索:与其用两年时间成就一个亿万富翁,不如每年成就100个百万富翁家庭。
2006年,牛嘉林创建中国第一家家庭财商教育机构——金朝阳财富教育。他们接触到各阶层人士:公务员、工薪阶层、商人,发现绝大部分人收入结构单一,主要来自工作、生意或简单的投资。55岁之后个人的学习能力和竞争力逐步下降,收入减少,生存压力增加,退休养老严重依赖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国在社会养老方面的负担越来越重。
牛嘉林将金朝阳明确定位为家庭投资理财,并提出,衡量投资理财成功的标准不仅仅是金钱的多少,还包括家庭生活的品质、夫妻双方能为彼此的梦想贡献自己的力量等。普通中等收入阶层也能通过投资理财,将每一份劳动成果进行积累,逐步建立财产性收入。
为了亲身体验中国的投资环境,探索出一条可复制的家庭理财教育之路,牛嘉林用100万元人民币作为种子资金开始投资,且不再追加任何本金。根据中国的金融环境、投资机会,逐步建立起涵盖10种以上投资品种的资产配置组合,6年时间,这100万日益膨胀。她用实践证明:美国的投资模型在中国同样可以实现预期的收益。
牛嘉林的成功经历彻底颠覆了只能是有钱人或专业人士才有资格(或资本)投资的传统思维模式,让普通工薪阶层看到
将财富的信传递下去
牛嘉林清楚地认识到,要想在短时间内,用最快的速度将财商传播给最多的人,仅凭一己之力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她亲自培训了近300名教练,并和教练一起带动3000名义工助教。牛嘉林还将自己8年学习、20多年实践的经验总结成行之有效的财富规律,慷慨传授给教练及广大客户。
此外,牛嘉林在金朝阳创造了一套以体验式为特色的学习系统,导入沙盘游戏、案例演练等新型教学方式,简单实效。她要求金朝阳所有讲师和教练不准推荐任何产品给学员,用中立立场训练学员成为理财投资者,自己掌握财富命运。
如何帮助他们抵御风险?金朝阳课程设定了各类投资品种的评估标准,如,住宅房产评估十大标准,写字楼评估48条标准,商铺、股票都有标准,同时还有十大购买原则、十大风险提示和注意事项等。
标准就像尺子,可以衡量出标的物的价值。标准不能排除所有的风险,但可以帮助投资选择到优质的产品。原则就是底线,这些底线是不能触碰的,比如房产过了10年的就坚决不买,无房产证的房产坚决不买,ST类的股票坚决不买。
根据自身经验,牛嘉林总结出了投资理财的五大定律。当初公司管理层提出将以上五大定律、投资标准、原则进行专利注册,牛嘉林不同意,她说:好的理念就应该让大众受益,看,圣经不会申请专利!财富是创造出来的,而不是竞争得到的!
很多受益于这个平台的人感谢牛嘉林,但她总说:“不用谢我,我只是一个信差,之前有人将一封关于财富的信递给了我,我相信它就去学习和操作了。现在我将这封财富的信递给你,你相信就去学去做。每一位读懂这封信的人都有义务把信传下去,这是对平台最好的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