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领域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这里是小编帮助大家找到的教育管理论文范文参考6000字优秀10篇,仅供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键词:远程教育;毕业论文;论文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27-0046-02
一、概述
远程教育是指使用电视及互联网等传播媒体的教学模式,它突破了时空的界线,有别于传统的,需要安坐于课室的教学模式,使学员不需要到特定的地点上课,透过电视广播、互联网、辅导专线、课研社、面授(函授)等多种不同渠道就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在线学习。
现代远程教育主要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以及运用这些技术所建立的具有双向交互功能的教学平台进行教学。它的发展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远程教育的教学中,毕业论文是完成专业培养目标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有效手段。高校想要更好的完成毕业环节的教学设计,把好毕业论文的质量关,需要规范毕业论文的基本管理制度以及选题、指导和答辩等相应环节的关键内容,同时应着力建设络管理系统,学生可以依托系统进行论文写作,指导教师能够基于系统进行远程指导,教学管理人员也能应用该系统对毕业论文进行全面的管理。这样的管理平台,既能规范毕业论文的流程,强化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过程性管理和监控,也能够充分利用各种网络通信工具,促进师生之间基于网络的交互,为学生远程学习提供丰富的支持和帮助。
本文围绕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管理模式、应用对象和管理流程,对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功能构架进行了阐述,这对引导远程教育实践机构充分利用网络和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毕业论文的质量提升有较好的现实意义。
二、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管理模式
远程教育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应以网络为支撑,由远程教育实践机构统筹规划、控制,学习中心、函授站组织实施。其中,实践机构全面负责毕业论文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包括制定毕业论文时间安排、确定毕业环节、安排指导教师、及最终的审查、评估成绩;各学习中心、函授站负责本教学点的毕业论文的组织与运行,督促学生及时做好毕业论文的各环节。
三、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应用对象
管理系统应以用户为导向的原则进行针对性的设计,主要设计包括管理员、学生、教师、教学站在内的四个用户。
(一)教学教务管理员和系统管理员
教学教务管理员对有资格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进行审核,查看学生学分是否达到要求、是否缴费等,负责安排专业指导教师,并向系统提交学生和专业指导教师的基本信息,解决好论文设计过程中师生的诉求,协调好教师与学生的工作,对教学教务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存档。
系统管理员负责权限分配,对学生、指导教师、教学站的权限进行管理,对毕业设计各过程中的数据做好备份和维护工作,按论文设计时问安排及时设定系统功能开放关闭时间等。
(二)学生
管理系统中学生自身的信息,按阶段完成毕业论文的任一流程,包括选题、定题、上传开题报告、上传论文初稿、上传论文终稿等。
(三)教师
管理系统中教师的信息,按阶段完成毕业论文的指导流程,其中包括提供选题方向,与学生协商交流后的定题审核,在论文设计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指导、答疑,并对每一阶段给出得分和评语,开题评审、初稿评审以及终期评审。
(四)教学站
管理系统中本站信息及本站学生信息,随时查看论文设计流程,督促学生及时做好每一环节,协调好远程教育实践机构与学生关系,解决论文设计中的一系列问题。
四、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管理流程
对于初次参加毕业论文的学生,可以采用选配课的方式由学习平台进入论文管理系统,其中包括:设置毕业论文资格所需学分线、生成毕业论文资格名单、选配课、缴费、同步数据到论文管理平台;对于已参加过而未通过的学生实行毕业论文重修报名。整个毕业论文设计流程包括:选题、定题、上传开题报告、上传论文初稿、上传论文终稿、成绩评定、成绩公布。
(一)前期准备
前期准备主要包括:教学教务管理员根据学期教学计划制定毕业论文工作时间安排;教学站管理员根据学院安排,组织学生查看相关文件,了解毕业论文设计的步骤、完成时间和具体要求。
(二)选配课(重修报名)和缴费
系统根据设置的条件学分线生成符合的学生名单,将毕业论文作为一门普通学分课程选配课,进入缴费环节。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只有成功缴费之后才有资格进入毕业论文环节。
(三)选题、定题和开题
学生可先白定或在给定的范围内选择课题名称,然后根据所选方向进行修改,与指导教师交流后最终确定论文题目。在上传开题报告后,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确定论文的主要内容及进度安排,教学站管理员可以随时查看统计学生的开题情况,督促学生及时上传开题报告,教学教务管理员及时督促指导教师进行审核、指导。
(四)论文初稿和终稿
学生上传论文初稿之后,指导教师可以下载查看论文初稿,对论文的内容、结构、格式进行审查、修改,填写指导意见。学生可及时查看指导教师的意见,根据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在截止日期之前形成论文终稿。
(五)成绩评定、公布和导出
指导教师在成绩评定时间内对论文进行打分,教学教务管理员及时公布成绩,对于成绩有异议的学生可以申请复核,最终确定的成绩通过专用接口同步到学习平台。
(一)职业教育的新要求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技能人才培养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主题。依靠低成本廉价人力资源打天下的就业岗位全球战争时代已经过去,目前我国的就业市场的竞争已经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我国企业的产品目前还处于“中国制造”阶段,离“中国创造”的差距还十分遥远。当前,中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着重在学校教育。而作为肩负有“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高职院校应该做些什么呢?可以做些什么呢?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它既不是单纯的职业科学,也不是单纯的教育科学,是两者结合的交叉学科。其培养目标是技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教育内容是以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态度为主的。这些特点为我们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时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的顾明远教授早在2005年的“高职教育人文论坛”中指出,“如果高职教育纯粹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和课程,而忽略了对学生作为‘全面的人’的教学,当学生走向社会工作岗位,他们可能很容易上手某项技能,成为熟练工,但由于他们在人文素质培养上的缺失,使他们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在激烈竞争中同样处于‘弱势’,最后面临的依然是‘解聘’①。可是,现今的高职院校的改革中,怎么协调人文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仍旧是摆在教学管理人员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二)政府的支持与政策的保障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口到2020年将达到1480万人,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总规模(含高等职业教育)将达到达到3550万。高职在校生的人数占到了高等教育人口的41.69%。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第六章中,国家对有关职业教育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首先,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其次,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三,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最后,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这些举措,都为我们的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人员提出了要求与挑战。我们必须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在和企业的合作中,切实进行管理的创新,才有可能真正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二、教学管理改革的理念:改革什么
教育的本质是使人成为“人”,高职教育既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又具有教育本质的共性,也应是“成人”教育,即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公民,促进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理智的与技术的和谐发展。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各项活动都是围绕促成“人”的发展,包括了教师的个人成长和学生的成才。在教学管理改革中,教学管理者应该具有怎样的理念呢?怎样才能实施有效的目标管理?以“不管”来达到管理的效果呢?
(一)服务的理念
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怀特海曾说,“没有纯粹的技术教育,也没有纯粹的人文教育,二者缺一不可。没有人文教育的技术教育是不完备的,而没有技术教育就没有人文教育……”②。在高职教育的教学与教学管理中,过度关注的是学生的“一技之长”的发展,而忽视了人文教育。教学管理中,无形中便形成了一种“依法治校”“靠制度约束人”的管理文化。在对教师的日常管理中,也是以各种教案模板,统一的教学计划进度表来进行教学管理。教学行政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信息服务,汇集、协调,沟通、综合,研究、参谋等工作决定了教学管理部门是以服务其他职能部门为主的。教学管理部门虽然和其他行政部门一样,是服务于全校师生的职能部门。但是,教学管理部门是直接为全校师生提供服务的,它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影响着各项教学政策的实施与学校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提高“教学管理部门”的服务意识是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
(二)学术理念
教学管理部门是否能为学校的教学决策提供一些新的思想与观点,能否真正发挥教学管理的功能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呢?教学管理结构中的科研部门是否能为学校的教学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研究?这都离不开教学管理人员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只有在具备一定的理论修养的基础,才有可能在常规的教学管理中去发现问题,深入领悟。而不只是简单的执行学校的各项教学政策与文件,疲于应付管理中的琐事。建立以“教学学术”为主导的管理理念。教学管理人员为广大教师创立“教学学术”的教学氛围,建立以“教学学术”为主的教学管理制度。首先,教学管理人员本身要有科研的眼光与科研的意识。其次,教学管理部门要为教室们创造一种为教学服务的科研热情和提供科研的条件。最后,要建立以学术科研为主导的教师评价制度。高职院校科研的主要精力大部分集中在学科自身的发展上,需要教学和科研管理部门在组织和管理上做出相应的指导与帮助。教学管理中采取恰当的激励和评价机制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调动其教学和研究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一种以学术为中心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三)以师为本的理念
“博洛尼亚之所以有了大学,得益于罗马法学者欧内乌斯,巴黎大学的出现肯定与经院哲学的创始人阿贝拉德有关”③,教师的地位在学校的发展中是十分重要的。作为教师特有的迷人风格成就了这些著名的大学。教师的师德魅力在新时代的高等教育中有着同样的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管理中,应该强化“以师为本”的管理思想。张楚廷校长提出,“一般教师除了工资之类的物质条件外,他们更看重的是文化环境,学术环境,更注重自己作为独立学人的尊严。”④在职业院校招生局势严峻的情况下,“没有学生何来的老师”的论断,固然有它的道理。可是一味的把学生的地位摆得比老师还重,甚至在老师和学生发生矛盾的情况下,不顾老师的尊严,这样的态度与理念也是需要摆正的。只有充分的尊重了教师的地位,让教师的权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才能调动教师的教学的积极性。更何况“尊师重道”本就是一种品品德,是我们在做学工工作的时候应该注重的。没有这一种品德与文化,学生管理工作也是问题百出的。倘若行政管理部门以管理者的姿态凌驾于教师之上,教师成了学校最没有话语权的群体,学校的管理部门应该加以反思。作为教师,也应该提高自身修养,来树立作为高校教师的形象。(四)反思的理念哈佛大学的校长在做350年校庆讲话的时候,谈及的是其担忧和可能的危险。忧思精神是我们值得借鉴的。高职院校从创立到发展,固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可是我们的管理部门是否看到存在的危机与问题并加以落实和解决。正如张楚廷校长所言,“一个成熟的名族,一所向上的大学,是必然经常要看到自己的危机与落后面的。”⑤在生源紧张的局势下,高职院校要得以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在现实中去反思。唯有如此,才会有其发展的生命力,才能站稳脚跟,并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无论是作为教师,还是教学管理人员,也是如此。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何真正去落实教学的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计划是否得到有效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各项目标是否符合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学管理的各项制度和文件是否得到了有效执行,教训研究与改革是否有序进行着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教学管理人员应该反思和不断进行探索的。
三、教学管理改革理想:改向何方
(一)树立人性化的教学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不明确教学管理理念应当树立四种意识:服务意识,过程意识,动态意识和全面意识,从而真正发挥教学管理机构的功能。在教学管理过程中首先应该,明确教学管理部门是以服务的姿态,为了学生的成才与教师的成长及学校的健康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其次,在教学管理中,有关注整个教学管理的过程,而不是局部的某一方面,从教学计划的实施到最后的评价评估。再次,教学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诸多环节。最后,要全面把握教育教学的相关政策及发展趋势,站在学校发展的全局来看待教学管理中的问题。
(二)建立稳固的质量保障评价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党的十八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加紧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中的第三条明确指出要: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作为教学管理部门要关注的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人才培养的重大任务落在在高等院校,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需要对其做出反应与决策。首先,要有激励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什么的方法才能促成学生的创新思维呢?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否就应该只注重技能的训练呢?如张楚廷校长所言“如果英语律师业和美国律师业的水准存在令人遗憾的差异,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可能是美国的法学院强调实际的训练,而英国的大学注重对法律的理解。”⑥如果我们过分注重了技能的训练,学生极有可能成为了机械的受训者,没有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是无法成为职场需要的合格人才。古代中国科学也是偏于发明而乏于发现、重于实用而轻于思辨,这些也是现在职业教育所缺失的。这种“实用主义”的文化和引导,体现在学生身上则表现为:只对专业和专业相关课程感兴趣,非专业课或专业核心课的课堂没有生机,学生管理人员也只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参与了专业类课程的学习。因此,教学管理者应该在这些方面,给予教师合适的引导和激励机制。在对教师的评价中,鼓励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既关注课堂也关注课堂外的教育。逐步从传统的课堂教学管理中解放出来。其次,要关注教学过程的管理:要树立评价意识,让每个学生能体验到成功和快乐。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又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既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又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要使评价从单纯的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转变为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尤其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变化与进步。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既关注“过程性评价”又重视“终结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情感意识,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重视情感、意志、动机、信念等人格因素的价值。教师要从心灵深处抠除优、良、中、差的等级烙印,与学生情感互动,心灵沟通,共同发展。教学管理部门在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中,都不可忽视这些因素。最后,落实教学质量管理及评价。进行各项教学质量的改革,最终离不开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我们要“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⑦高职院校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价也应该是多方位的,这对教学管理部门提出了积极创新并落实教学质量评价的各项指标新的要求。
(三)组建教学科研管理型的教学管理队伍
随着教学管理部门的理念改变,对教学管理人员自身的能力要求也要发生转变。教学管理部门自身应该是一个对教学管理工作充满了热情和有一定科研感悟能力的人。因此逐步增加一些善于教学又懂管理的教师融入到教学管理队伍中来,同时也积极鼓励现有的教学管理人员进行教学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多开展教学类的学术交流活动。以教学管理人员的教学科研氛围来影响和带动其他教师一起参与到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研中来。教学管理人员除了有自己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应该对课程的一般理论、对教学的一般理论有更好的理解与素养。对于其他系部的专业的知识和理论也应该有所研究,并且需要有计划地提高自己的教学管理水平。现在高职院校管理中的学术性缺失已经比较明显。学校的科研,应该是与教学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可在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高校教师知道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也有大量的时间来从事科研,可是却不知从何下手。学校对科研的重视不够,科研经费投入就很难保障,自然就缺少很多科研工作的培训,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其实,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进行并不矛盾,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可以纳入科研的课题,科研的进行可以帮助更好的改进教学。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有着忧患意识,只有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落后与不足,才能迎头赶上,至少可以缩小一些差距。多一点科研的意识与激情,主动参与科研工作。尽管从事科研工作的大环境不是那么的令人满意,但是目前可以坐的是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的水平和科研的意识。
(四)落实各项管理制度
首先,完善教学计划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各专业的教学计划是否得到了很好的实施,是否达到了理想的效果,是否能够适用市场的需要,这都是教学管理部门需要进行监督,管理及评价的关键要素。其次,加大教学运行管理力度。教学过程管理的直接目是使教学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教学管理工作的“管”是为了以后的“不管”,是由教学型的教师队伍过渡到教学研究型的教师与教学管理队伍过渡的重要保障。再次,教学质量的评价包括了教师课堂的教学评价与学生的学习评价。构建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教学管理人员的教学和服务管理水平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最后,加强教学基本建设管理。教学基本建设与管理也是教学管理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为教学管理的成功实现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五)寻找学院的特色,以特色的管理和专业立校
高职院校要在如今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找到生存与发展的更好道路,就应该探索适合高职院校特色的教学管理方式。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的学风建设一直是高职院校所缺乏的,也是需要学校的各部门齐心协力,积极配合,才能办出有自己特色的高职院校。大学的特色成为了高职院校的生命线。每个专业有每个专业的特质,人才培养的时候务必充分研究专业的特质。纵观现在的高职院校,什么专业受欢迎一点,大家就纷纷开办什么专业,哪还有什么特色可言?有的甚至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更加不利于专业本身的发展。某些专业的开办率竟然已经达到100%,可市场已经基本饱和。如果在专业的设置上,整合一下资源,每个学校都具有自己的特色专业,而且把专业特色做强、做大,至少在省域范围内做成一流的专业或者专业群。比如,长沙民政学院的殡仪类专业,已经办出了其专业的特色,若其他专科类院校都在自己的专业建设上丰富自己的内涵,做强、做大,做出至少一个具有竞争力的专业,何尝没有为学生的专业选择坚定信心呢?2010年,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在95%以上,但依然存在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人力资本浪费等现实问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滞后于人才市场需求。从2009年开始,省教育厅开始实行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抽查制度,引导职业院校加强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语
(一)全民教育时代成人教育的发展目标全民教育时代的成人教育显然不能仅仅是实现对于教育对象的教育,可以说除了要达到一般意义上的教育目标,实现人的发展之外,在全民教育的大背景下,成人教育还担负着发展全民教育、引导人们进行终身学习的使命。就此而言,成人教育的发展目标其实就是使得成人教育能够和全民教育接轨,使得全民教育纳入到一个新的教育体系。
(二)全民教育时代成人教育管理的不足正是由于成人教育在全民教育的背景下还承担着发展全民教育特殊使命,因而,成人教育管理的不足其实就有两种意义上的不足。其一,作为成人教育管理活动与不断发展的时代要求之间的差距。由于成人教育一开始更多地是教育活动的主办方对于受教育者单方面的组织与管理,相对于一般的学校教育而言,受教育者与管理者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因而,所谓的对于教育教学的管理,其实更多的是对于主办方派出人员的管理;对于学员的管理,事实上更多的只是对于其成绩的管理而不是对于人的管理。在这个意义上,成人教育除了具有一般教育管理的不足,显然更存在着探索的不足。而其中最大的不足则是受教育者基本无从参与管理,甚至是还没有被管理。在这种情况下,所谓通过教育活动进行自身的提高与发展,更多的其实只是知识的简单积累和文凭等级的提升,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人素质的提升。同时,还必须注意的是,成人教育的规范程度显然与正规的学校教育还有着一定的差距,因而,对于其管理的规范程度和其管理的研究,当然也都相对较弱,因而,当社会发展日益形成新的管理需求,成人教育的管理就显现出了与这一要求的更大差距。尤其是当前成人教育的文凭越来越贬值的情况下,这种差距也就自然而然地因为成人教育本身面临的困境而显得尤其突出。其二,成人教育管理与其承担使命的差距。成人教育可以说是曾经为我国的教育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这并不表明主办方一直存在着使命意识。因而,当全民教育时代来临的时候,成人教育的主办者和管理者就未必能够都意识到自身还承担着发展全民教育特殊使命,因而,在管理上当然也就不可能具有同样的使命意识。这就使得原本只是对于教育者进行管理而受教育者与管理者之间缺乏必要沟通的传统管理模式更加暴露出自身的不足。由此形成了成人教育管理与其承担使命的巨大差距。
二、全民教育境遇下成人教育管理的创新
(一)进一步加强成人教育的使命意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最终必然要求全面推行全民教育,而成人教育则因为其自身的特点而为全民教育提供了基础,并有利于全民教育从中吸取经验。因而,不论是教育管理部门,还是成人教育的主办方,成人教育的参与者,都必须进一步强化这种使命意识,通过这种使命意识来探索与强化成人教育的教育管理活动。成人教育管理更多地引导人们从成人教育发展到全民教育。
(二)进一步实现理论创新正确的理论指导是取得成功的基本前提。虽然进行规范的、科学的成人教育管理早已成为研究者的共识,成人教育的主办方也力图在成人教育教学过程中加以规范的管理。研究者必须更好更快地进行相关理论的研究,在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成人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及时总结经验,提升为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用于指导成人教育管理的开展。另一方面,作为成人教育管理的实施者,则必须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理论学习,形成系统化的理性认识,用于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三)必须用系统理论规范和强化成人教育管理方法的选择正是由于成人教育管理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活动中普遍关注的问题却并没有一个专门的理论来解决成人教育管理的具体问题,因而,依据现有的理论认识,结合相关的管理要素来选择恰当的方法,无疑成为了进一步优化成人教育管理的基本要求。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成人教育管理的实施者,究竟应该如何进行相关的选择呢?就目前来说,成人教育管理的基本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取向:行为主义取向、人本主义取向和管理者效能取向。依据行为主义取向的观点,外部环境决定受教育者的成长和发展情况,受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错误行为,并不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而是没有掌握正确的行为的结果。所以,依据这种模式的观点,在正常的教育教学管理当中,应该不断强化正确的行为,不断弱化错误的行为,这应该是作为成人教育管理的实施者的管理内容。而人本主义取向的课堂管理,与行为主义取向相比,则是将被管理者和受教育者的自主决策能力放在首位,认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被管理者和受教育者对自己的行为可以做到准确控制,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应该重视被管理者和受教育者的需求和情感,给他们以最好的发展机会,去提高被管理者和受教育者的归属感、成就感,对自己的行为加以完全的认同。至于管理者效能取向的成人教育管理,则是从管理者自身出发,强调提高管理者自身的管理知识水平,进而实施良好的管理。三者可谓是各执一词,各言其是。因而,由此形成的具体的教育管理方案显然也具有明显的差异。而针对我国成人教育的基本情况,我们认为,要想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显然必须同时考虑到管理者、被管理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等不同的主体,在此基础上来加以进一步的选择。由此,为了进一步提高成人教育的管理质量,除了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使管理者管理素质和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显然还需要根据成人教育管理的要素加以选择、规范和设计。对此,首先要注意成人教育管理目标设计与实施方案的关系,使得成人教育管理目标设计与实施方案能够与发展全民教育保持一致,使之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教育事业的长期发展的需要,在全面整合教育教学资源的前提下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形成针对性的管理方案。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管理;价值取向;人本管理;科学管理
作者:于博
怎么看待教育管理的价值,就有怎样的教育管理价值观,不同的教育管理价值观会形成不同的教育管理价值取向,产生不同的教育管理方法、组织形式、评价机制、激励手段等。可以说,教育管理价值取向对教育管理的成败有直接的影响。而目前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有人本管理与科学管理两种。笔者先是对两种教育管理价值取向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两种教育管理价值取向结合的作用,希望对当前的中小学教育有所帮助。
1.中小学教育管理价值取向
中小学教育管理价值取向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人本管理,另一种是科学管理,以下分别对这两种教育管理价值取向进行阐述:
1.1人本管理价值取向
人际关系学派认为,很多管理理论过分强调管理的科学与严密,没有认识到人的作用,久而久之,人逐渐成为了机器的附属品。其中比较典型的学者就是梅奥,他主张重视人的因素,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他进行了大量的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研究。总的来说,人本管理价值取向有如下特点:其一,注重人际关系研究,霍桑实验就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人际关系研究,这个实验让管理者转变了以往单纯注重效率的观念,认识到人际关系对个人和组织效率的影响。其二,注重满足人的需要,人家关系理论研究者认为,需要是激励人们的动力,人的行为都有动机,而动机来源于人本身的需要,是其社会和心理层面的反映。大量的行为科学理论家对人的需要开展了研究,其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与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是我们比较熟悉的。
上世纪70年代之后,行为科学理论的影响日深,对教职员工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教育管理学家十分关注,并针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开展了研究。教育管理学家们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自我调控与完善,善于进行自我激励;在教育管理实践中,分析和研究学生的需要层次和结构,进而对校内外的人际关系予以改善。
1.2科学管理价值取向
科学主义在教育管理中比较常用,其来源于企业,带有浓重的市场气息。对教育管理而言,教育管理可以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科学主义思潮在教育管理的应用起源于20世纪初期,当时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水平,生产对工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具备了较高素质的工人开始为子女的受教育权利斗争,很多国家都普及了义务教育。而普及义务教育的结果就是学校数量剧增,教育投入大量增加。但是,当时的教学效率却不高,这让政府和企业界都是十分不满,于是要求教育管理人员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量化、考核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管理人员放弃了传统教育价值取向,接受了与市场经济属性相适应的科学管理价值取向。
总的来说,这两种教育管理价值取向都有其局限性,人本管理过分强调人的因素,认为通过人际关系的改善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实际上这存在很大的难度,是不切实际的,很难在现实中操作;科学管理建立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认为人只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对于人的其他需求视而不见,本身就带有很强的片面性。
2.结合人本管理与科学管理的作用
人本管理价值取向看重人的情感及心理因素,重视满足人的社会和心理需要;科学管理价值取向关心的是怎么才能更有效率。当代学科高度分化、高度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很多学者认识到依靠单一的价值取向不可能全面解决教育管理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管理思想就不得不通过融合来提升教育管理的实际效果,促进教育管理的专业化、民主化。布莱克·穆顿在其《管理方格》一书一种就提出了“管理方格理论”,该理论研究的是企业领导方式及有效性的理论,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极端的领导工作方式的出现。无论是极端的科学管理、极端的人本主义,还是极端的人际关系、极端的生产为中心,都难以圆润地解决中小学教育管理问题。“管理方格理论”既高度关注工作,又关心人际关系,满足人的需要,以实现两者的有机协作为目的。
同样认为人本管理与科学管理应该结合的还有系统教育管理学说,其建立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理论的基础上,其认为学校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社会、学校、社区之间是密切相联的,学校的教育质量、效率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该学说一方面从整体、系统的角度来看待学校的内外环境、要素,另一方面认为教育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由诸多子系统组成的开放型的系统。长期受到儒家文化与小农经济的影响,我国的教育管理一直有浓重“人治”的痕迹,缺乏科学管理的洗礼;而我们的“人治”并不尊重人的需要,也没有深入研究人际关系对教育管理效率的作用,只是简单粗暴的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对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管理来说,融合人本管理与科学管理两种价值取向不但可以完善我国教育管理的制度基础,还能够更好地激发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在实际的中小学教育管理中,我们应该以科学主义为基础,以人本主义为主导,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进中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
3.总结
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关系到中小学教育事业能否顺利发展,对其价值取向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两种教育管理价值取向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两种教育管理价值取向结合的作用,以期更好地促进中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安利民。中学教育管理中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2]陈君。略论中小学教育管理价值取向[J].哈尔滨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07).
关键字:高校教学管理的思维变革行政论文
高校具有机械性特点的传统行政型教学管理,已经不适应时代进步和教育发展的要求,适应性思维范式将成为新时期高校教学管理的指导思维。教学管理适应性思维范式是一种强调适当分权、对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的变动采取灵活应变态度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对我国高校当前和今后的教学管理改革有暑许多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行政型教学管理;机械思维范式;适应思维范式;教学管理改革
一、传统行政型教学管理弊端主要体现为机械性特征
培养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职能,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服务于教学活动的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的核心。教学管理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根据—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过程。教学管理的实质,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高效率地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我国高校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是利用行政方法进行教学管理的一种模式,它强调按照权威性的行政法规和既定的规范程序实行教学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具有集中统一、有章可循的特点,可以避免各行其是、任意行事,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后来,它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也逐渐产生了一些缺点和弊端。有的学者把当前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概括为“三多三少”:行政权力的管理多、学术权力的管理少;共性管理多、个性管理少;低层次的管理多,高层次的管理少。其中,低层次的管理即主要只是满足于教师在“教”,学生在“学”,满足于教学不出问题。而高层次的管理则是要真正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中心任务来完成,不仅注重教师在“教”,学生在“学”,而且更注重“教”和“学”的实际效果。
行政型教学管理弊端,归根结底就是“机械性”三个字。我们可以借用教育组织决策机械思维范式来分析这一特点。孟繁华教授认为,教育组织决策的机械性思维范式就是将重点放在对人类知识的起预示作用的因果关系上,对周围的事物全神贯注,实施“有效”决策,这种认识世界的方法是从牛顿的经典科学中获得的。机械决策思维范式特征可以概括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决策主体方面。决策者高度集权;在组织机构上遵循金字塔的等级制度;学校追求表面化、数字上的效益,较少考虑社会责任。第二部分涉及方法系统。采取完全程序性的、线形的、一元性的方法进行思考;信息的采集来自内部;指导控制的手段应用权威等。第三部分涉及决策对象。决策对象永远是被动的,或者说是控制型的,其工作表现为服从、僵化、埋头苦干和各行其是。
利用机械性思维范式来分析行政型教学管理的弊端,我们把它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决策和计划的封闭性。行政型教学管理强调行政管理者的权威性,往往根据上级指示,依据权力意志作出教学决策,制订教学计划、教学改革措施和教学评估标准,编排、指挥教学人员,忽视专家、学生和其他有关人士的参与。决策的民主参与程度不高,透明度低,有时甚至具有一定的“暗箱操作”特点。不仅如此,在决策和计划后,缺乏完善配套的宣传、咨询、反馈、监督和评价机制,从而呈现为一个封闭状态。
2.计划内容的高度统一性。在高校,多年来我们按照行政命令和国家计划,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课程设置、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和统一的考试形式。这种模式有其合理性,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它曾经起过非常大的作用。但计划内容的高度统一容易导致课程结构呆板、选择空间狭窄、教学内容陈旧,与培养具有创见、讲求个性的现代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要求并不相符合。
3.计划执行的强制性。行政型教学管理实行从上到下的直线式管理,强调权威与服从,上、下级之间,管理者和师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平等交流和协商,缺少对管理对象特点、要求的分析和把握,按任务实施管理控制的成份多,按针对性原则开展引导服务的少。学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和各级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往往成为支配教学运行的核心和主体,处于教学第一线的师生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
4.评价分析的形式化。行政型教学管理中,计划的制定及其实施效果的评价都是以决策者为中心,被管理者的评价往往只是作为一般信息的收集工作,而不是作为改进工作和参与决策的重要手段。目前被管理者(学生)的教学评价主要是期中教学评估。但是,由于评价指标体系欠科学、信息收集不全面,定性方法用得多、定量分析用得少,以及评价结果落实不到位等原因,评价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此外,有的学校将教师和课程的综合评价简单化为单纯对教师的评价,缺乏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评价。而对教学计划的学年评价和整体评价就更少。
二、教学管理的思维范式转变成为时代必然
强制性的教学管理只能维持规范化条件下的常规运行,面对外界环境和管理系统要素的变化而出现的问题和新情况的适应性比较差,难以进行及时有效的协调和控制。时代进步和教育发展呼唤教学管理的思维范式转变,即从机械性思维范式转变为适应性思维范式。
1.适应性思维范式提出的现代科学基础
孟繁华教授在《教育管理决策新论》一书中认为,教育组织决策的适应性思维范式提出是以现代科学为方法论基础的。20世纪初以来,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标志,现代科学诞生和发展起来。随后二、三十年间,以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以及后来的耗散结构、协同学和混沌理论为标志的大量交叉学科发展了起来。这样,历史上曾经起过主导作用的,以主观规定性和线形方式传播知识的管理方法,已经不再具有完整意义的适应性,管理方法趋向多元化成为时代的潮流。我们根本没有可能发现绝对严格的因果依赖性,只能以可能性加以预测和判断。科学家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原则上不能精确认知的世界,概率和统计方法的广泛采用就是基于这种现实。这就是所谓的统计决定论。在管理决策领域,与过去的机械决定论一统天下的情况不一样,统计决定论成为研究者应该遵守的方法论。以统计决定论所体现的科学认识和人们的价值认识这两条轨迹的融合,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组织决策的适应性思维范式。高校教学管理也是一种重要的组织决策,同样需要遵守科学认识和价值认识融合的原则,也就是需要以适应性思维范式为指导。
2.适应性思维范式提出的时代条件
21世纪是人类走向知识经济,走向开放和全球化的世纪。对中国来说,最大的时代特征莫过于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这一转变所引发的社会震动是巨大的。经济领域资源配置机制的根本转变也对教育、政治、文化乃至人们日常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产生了相对深刻的影响。在高等教育领域,原来大一统的教育教学管理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国家和社会对用人标准的变化、学生和家长求学需要的提升、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教育收费办法的调整等,都使高校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者处在一个不断变动的环境中。同时,教学管理系统内部人员、知识、财力、信息等要素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之中。原来注重维持规范化条件下常规运行的强制性教学管理,难以顺利适应外界环境和管理系统要素的变化。某种程度上,一成不变的机械性教学管理已经成为教学改革深化的重大阻碍。
3.适应性思维范式提出的教育背景
近几年来,在我国高教界进行了两项非常重大的改革:一是管理体制改革;二是高校扩招。目前,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取得重大成果,高校的合并组建等工作已经基本结束。内部管理尤其是教学管理问题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里高校工作的核心内容。教务处谓之“高校第一处”,教学管理也似乎可谓“高校第一管”。然而,无论教学管理问题如何千头万绪,核心都是管理者的管理思维方式。是依然固守行政型教学管理以及相应的机械性思维范式,还是审时度势,大胆转变观念,更新思维方式,以适应变动的教学管理环境和内部要素关系,关系到新一轮教学管理改革的成功与否。特别是自1999年以来,高校扩大招生,成为众多院校的热门话题和发展机遇。它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自不待言,但遇到的困难也不少。从表层看来,问题主要是师资力量缺乏,教学生活设施不够,图书资料紧张等。中观来看,主要的问题是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等面临着重大的调整。而微观上讲,这些表层和中观的问题背后,核心的问题是管理思维和管理观念问题。能够适应环境、突破常规、扬弃传统的思维方式将使得人们有动力、有胆略、有方向去解决上述的许多问题。
三、适应性思维范式的特征及对教学管理改革的几点启示
教育组织决策的适应性思维范式强调尽量把握事件发展的统计因果关系,对一因多果或一果多因的“多”尽可能用概率来描述。联系到教学管理的特性,针对行政型教学管理的弊端,我们把教学管理的适应性思维定义为:一种强调适当分权、对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的变动采取灵活应变态度的思维方式。它的基本特征如下:第一,决策计划的开放性。决策者适当分权,如扩大二级学院的决策和管理权,教师和学生有权参与决策、计划和管理等。第二,计划内容的多样性。在宏观层面的统一标准指导下,各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方法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创造和个性化。学分制便是这种多样性的典型。第三,计划执行的弹性化。允许在计划执行中根据信息反馈、中期评价等,进行及时妥善的局部调整,如课程组织、课程难度、教学要求等,以缩短教学计划的修改周期。第四,评价分析的科学性。评价分析教学效果应采取科学的标准、规范的程序、负责的处理,在师生得以实质性参与的基础上进行。
适应性思维范式对高校教学管理改革至少有如下启示:
1.下放管理权限,提高二级学院的管理权力
目前,我国高校教学决策机构上,仍然是按照等级制设计决策的来源和分配。一般管理层次由上而下:校长主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教务科、教研科、教改科等)二级学院(系)。工作基本上是自上而下地下达指令和自下而上请示汇报的。校长享有一般教学事务的最后决定权,教务处是作为协助和落实校长决策的职能部门存在的,这两级机构有相当大的决策和管理权力。相反,二级学院(系)的权力相对较小。应对这种集权式的体制作出改革,转变校长和教务处的职能,增强其宏观的规划和指导职能,将一部分管理权力下放到二级学院,允许二级学院在具体的工作实际中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
2.引进现代管理方法,增强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
与传统行政型教学管理相应的机械性思维同时又是一种经验性思维,管理者注重的往往是传统的延续、历史的类比、经验的积累、单向的回忆,以及主观的判断和想象等,缺乏对现代新兴管理方式的运用。适应性思维则是要求本着一种开放的态度,适应形势的发展和要求,在教学和管理中引进系统科学、控制论、信息论、决策科学等现代科学理论和管理方法。同时,运用网络化手段,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经验,建立决策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决断系统、监控系统等完善的决策体制,使决策和管理增强科学性和规范性,减少盲目性和经验性。
3.师生参与管理,建立教学管三方制衡机制
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存在明显的权力失衡,特别体现在管理者和管理对象之间。适应性思维指导下的新型教学管理尊重管理对象的主体性。教师和学生,拥有充分的决策、监督等参与权力。管理者从过去的“大包大揽”转变为加强引导和服务,大力倡导师生参与管理。这并非削弱管理者的权力,而是建立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三者之间权力制衡关系,以促进教学管理更加良性和高效运行。应当注意的是,教、学、管三方的权力制衡具有目的共同、手段互助、交往平等等特征。学生要多一些谦虚、理智和建设性,管理者和教师要多一些理解、宽容和支持合作。
4.推行弹性学制,营造创新性人才成长的有利环境
弹性学制有利于克服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教学计划统得过多,培养模式单一,学时偏多,专业面窄等弊端,可以适应学生的不同情况和学习要求来安排教学,在保持必要的统一性的前提下,突出教学的个性化要求,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弹性学制是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较好的激励、竞争机制。当然,弹性学制的实施要考虑国情、校情,一些高校先行的试点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孟繁华.教育管理决策新论:教育组织决策机制的系统
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刘邦奇,齐平.现代教学管理系统[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3)金含芬.学校教育管理系统分析[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4]冒荣,刘义恒.高等学校管理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孙灿成.学校管理学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6]肖菊蓉.论高校素质教育的教学管理创新策略,转引自<大学素质教育与教学——理念·模式·运作>[C]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教代会提案工作可以有效促进决策实施过程的管理
对决策实施计划执行阶段的管理,就是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过程。其基本要求是全面、均衡地完成决策实施计划。全面是指组织整体和组织各部门都要按要求完成计划;均衡是指根据计划时效要求做好工作,以免前松后紧或不能如期完成。按此要求,需要组织各部门及其成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特定任务单元的目标要求,并据此开展组织、领导和控制工作,以保证整个决策目标的最终实现(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提出的目标管理方法).
决策实施管理学主要有如下内容
一是决策实施的前期管理,包括实施计划的组织落实、资源配置和宣传动员等内容。首先,依据实施计划,把相关指标依次分解,规定涉及单位与人员的责权,做到人人肩上有责任,个个心中有目标,从组织上保证决策实施。其次,要保证组织中各部门、各层次获得必要的资源和条件,拥有调配资源权,从物质上保障决策落实。再次,实施重大决策前,广泛动员,释疑解惑,使决策实施的重要性、必要性、任务目标和实施方法等深入人心,达到戮力同心、齐心协力的效果,从精神上保证决策实现。这一阶段对应于教代会提案工作的宣传、征集、立案、交办阶段的工作。提案征集结束后,提案工作委员会对提案进行研讨,依据内容分为行政管理、教学科研、人事师资、校园文化、民生保障、后勤服务等六类,再依据关注度、科学性、可行性、规范性等分为提案和建议两大类,进行编号、登记、复印后按照“归口办理”的原则分送分管领导阅批,依领导批示意见分送相关部门处理,并限期一月内提出书面办理意见。对涉及两个或多个部门事项的,依据管理权限确定主办和协办部门,要求协作完成提案办理工作;对事关重大、办理部门不确定的提案,提交教代会执委会、校长办公会或党委会研究办理。
二是决策实施的中期管理。常言道,计划赶不上变化。在实施中,会因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导致阶段性结果与决策目标发生偏离。其因有三:执行人员未按规定完成任务;变化出人意料,使执行遇到困难;备选方案及其计划本身不合理,使决策无法按要求完成。此阶段与教代会提案工作的督办阶段相对应。为推进提案办理工作,应设立提案督办小组,包括校教代会工代会代表、教代会执委、提案工作委员会成员等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相关提案承办部门的办理情况进行检查和督办,以保证教代会提案的办理和落实。
三是决策实施的后期管理。决策执行过程完成后,要审视完成效果———问题是否得到解决,预期目标是否实现,得出经验和教训,予以奖惩,以指导今后的决策实施工作。本阶段相当于教代会提案工作的评比表彰阶段,评选表彰优秀提案和提案承办先进单位。对选题具有普遍性,调研充分,问题明确、论证合理、可操作性强、形式规范的提案评为优秀提案,颁发证书和奖品,以增强提案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同时,由分管校领导牵头,校教代会执委、教代会工代会代表、提案人代表、提案工作委员会成员等组成提案办理评选小组,在充分调研和征询提案人、提案承办部门等各方意见的基础上,以现场打分的方式,按得分高低评出提案承办先进单位。对于不按时答复提案的,办理不积极或应付、推诿、扯皮,致使代表及提案人不满的相关部门及承办人,提案工作委员会将如实通报,提出批评。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教育;特色化
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于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开始进行试点招收生,在2011年成为可授予管理学与艺术学学位的正式专业。经近十年的发展,全国已有近百所院校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初步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硕士、博士、博士后教育为附体的专业教育培养体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在探索中渐趋成型。但科归属不明确、人才培养同质化等难题一直困扰着专业的发展。有特色的专业教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文化产业教育的现状
(一)国内文化产业教育的概况
2002年以来,文化产业管理教育蓬勃发展。从办学规模来看,全国有近百所院校设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其学校类型包括了综合性大学、艺术类院校、师范大学、财经类大学、理工类大学以及其他特色型大学等六类;从专业设置和方向名称来看,基本可以分成六种类别:一是直接按教育部同意试点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二是文学、历史类本科专业下设立的文化产业管理方向。三是一些艺术院校、电影院校和公共管理学科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下设立的影视制片管理、文化经纪人、文化艺术管理、群众文化管理等方向。四是一些艺术院校结合自身的艺术学科优势,在音乐学专业和美术学专业下设立文化艺术管理或艺术管理与策划方向。五是借助国际贸易学科优势设立国际文化贸易方向。六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名义招生,但下面设立文化事业管理方向;从学科建设来看,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已经基本完成框架建设,相应的机构建制、课程教学、学术研究都取得较大成效。学科的规范化建设步伐逐步健全,培养目标逐渐清晰,培养规格逐渐明确;从人才培养模式来看,主要形成了复合型与特色型管理人才的两种培养模式。这两种模式的形成,主要是由综合性大学和特色性大学在专业设置方向上的差异所导致的。前者如山东大学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其以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为主;后者如中国传媒大学的文化产业管理方向,其以培养传媒行业管理人才为主。
在发展同时,亦有诸多问题。学科定位模糊、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师资水平与教学需求脱节、人才培养目标宽泛,专业学习形式大于内容、教材建设滞后等诸多难题深深制约着文化产业管理教育的发展。
(二)内蒙古文化产业教育的概况
内蒙古文化产业管理教育的规模还处于起步阶段,全区仅有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三所高校开设此专业。内蒙古大学在其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管理系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文化艺术管理方向),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于2005年开始招生。内蒙古师范大学在其历史文化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于2008年开始招生。内蒙古财经大学在其旅游学院会展经济与文化产业管理系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于2012年开始招生。三所高校的招生规模,皆为每年40-50人,在籍专业学生总人数不过200人。从学科建设来看,三所高校皆依托其固有的优势学科体系开设,内蒙古大学的文化产业管理教育突显其艺术背景,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文化产业管理教育以文史见长,内蒙古财经大学的文化产业管理教育以经济管理为优。在人才培养目标来看,三所高校皆强调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内蒙古文化产业管理教育虽初露峥嵘,但亦有许多问题。例如:专业整体建设起步晚,基础差,缺乏积淀;各高校办学专业优势突出,综合竞争力偏弱;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缺失的教育现状,缺乏科研支撑,无战略前瞻优势等。
二、内蒙古文化产业管理教育的特色分析
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教育的特色,主要是由满足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相关利益者的利益需要,与拥有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这两者共同决定的。在此基础上,结合民族地区的民族性、地域性特点,即是内蒙古文化产业管理教育的特色之路。
首先,按照营销学的原理,特色就是指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系统差异。因此,学校要具备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特色,就需要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市场进行细分,选好进入的目标市场并进行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培育定位。这种核心竞争力,是各高校办学的导向与基础。各高校的文化产业管理办学过程中,应首先剖析自我供给的产品构成,明确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延伸产品的内涵。高校文化产业管理教育为市场所提供的核心产品即能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及满足文化产业需要的教育、科研服务。高校文化产业管理教育的形式产品即为人才培养的模式、学科建设的方式、本校的品牌、学科优势、师资结构、校友资源、行业资源等。高校文化产业管理教育的外延产品,即专业办学及人才培养的创新,专业的声誉、口碑,对行业形式发展的引导等。在各层次分析得出本校文化产业管理教育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后,进行目标市场细分,根据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目标市场定位;同时依据目标市场的需求进行自身文化产业管理教育产品的开发与生产。
其次,按照相关利益者原理,一种产品及其产业链要能持续发展,必须使所有相关利益者分享合理的利益。在此理论的基础上,文化产业管理教育主要分为人才培养与教育科研服务两个层面的利益相关者。在一个竞争性的人才供给与需求市场上,学生的招生、培育、就业涉及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竞争对手、学校四个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在竞争性的教育与科研服务的市场上,教育与科研服务的供给与需求涉及教师(科研人员)、需求用户、竞争对手、学校四个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因此,学校要选择进入既能满足用人单位需要,又能发挥自身教学科研资源优势,还能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特别是能持续吸引与满足学生和家长需要的教育市场,即要做到使相关利益者都乐于接受或满意学校的教育产品。
再次,内蒙古地区的民族性、地域性优势是文化产业管理教育的重要核心竞争力。北方民族及蒙古族在繁衍生息中,开创出有别于农耕文化的游牧文化、草原文化,并在与农业文明的长期历史互动中,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内蒙古不仅拥有独特的文化资源,而且北方民族及蒙古族的物质遗存、非物质文化都数量巨大。这些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与运营,将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市场;内蒙古地跨三北,拥偎京津,北与蒙古、俄罗斯接壤,南近华北诸省,地域优势正逐渐彰显。内蒙古的东部地区受辽宁半岛城市群影响,中部地区在京津冀城市群辐射圈内,西部地区的呼包鄂城市群正强势崛起。独特的文化资源与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成为内蒙古文化产业的最大差异化竞争力,同时也是内蒙古文化产业管理教育核心竞争力系统中的重要因子。
因此,内蒙古文化产业管理特色教育实现的路径,就是在内蒙古民族文化资源与地域优势的基础上,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需要、科研项目招标单位需要,更好地满足毕业学生与家长需要,最优配置学校教学资源的人才招生、培育、就业与科学研究的投入产出系统。其计量指标具体表现在:毕业生就业率高、薪酬高,教师获得更多、更高等级的研究课题;毕业后工作好引致生源充足,学校也可以优选学生;教师与学校有积极性坚持办好这一专业等方面。
三、内蒙古文化产业管理特色教育实现的具体路径
内蒙古文化产业管理特色教育的实现路径,主要是各办学主体将自身优势与内蒙古的地域性、民族性融合在一起,聚焦细分市场,提供差异性供给,并使相关利益者的利益最大化。主要通过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两个层面来实现。
(一)从单纯的学校资源角度供给转变到相关利益者共赢的学科建设
内蒙古开设文化产业专业的院校大多从自身的学科背景及优势资源,进行文化产业的学科建设。这固然能彰显院校学科发展的差异性,但是却忽略了相关利益者因素。以课程体系为例,内蒙古文化产业管理本科教育的课程从内容上主要分为六类:1、文化基础与文化资源类课程,如文化资源学;2、一般管理类及文化产业管理类课程,如文化产业学;3、文化创意与策划课程,如文化产业项目策划;4、政策法规类课程,如经济法学;5、语言类课程,如专业外语6、信息技术应用与管理类课程,如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三所高校的课程设置虽各局优势,但形式大于内容,基本还是各教所长。单纯地从自身供给出发的教育,学生是否能有效接受?民族生预科生是否能很好完成高等数学课程?艺术类学生经济管理教育缺失是否可行?单纯地从自身供给培养出的人才,是否符合用人单位需要?
因此,内蒙古文化产业管理的学科建设应由单纯从学校资源供给角度出发考虑专业与学科发展的“单厢情愿战略”,转变到实施全面考虑学生成长利益、用人单位发展利益与学校自身资源优化配置利益的“和谐共赢战略”。
(二)定位目标市场,形成垄断竞争的人才培养模式
内蒙古文化产业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都为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反映了办学单位努力进入一切文化产业管理教育的机会市场。这就导致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同质化,人才需求市场选入完全竞争状态。因此,内蒙古文化产业管理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从缺乏市场细分转变到实施市场细分,根据自身优势与目标市场需要进行定位。各办学院校在目标市场的需求上,突显自己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性,使人才需求市场出于垄断竞争状态。
参考文献:
[1]叶取源,乇永章,陈昕主编。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8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胡惠林,陈昕主编。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10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7
[3]中国经济管理基础课程教学高层论坛组委会组编。第二届中国经济管理基础课程教学高层论坛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旅游学:新理论、新场域[M].复旦大学旅游学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5]林 .高校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选择[J].理论导刊,2008(4)
[6]郭小婷。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国内研究综述与探析[J].职业时空,2011(1)
[7]赵欣,翁钢民。河北省文化产业专门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河北学刊,2012(5)
[8]李志雄。文化大发展背景下“文化产业”学科体系的建构[J].现代传播,2012(5)
[9]张培奇,胡惠林。探索与发展的十年: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学术研究述评(上、下) [J].学术论坛,2013,36(1-2)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视角下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改革与实践
质量代表着一种品质和效应,从商业角度看,对于质量的优化控制和管理已成为一种管理态度和管理意识,质量上的“零缺陷”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质量管理哲学[1]。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等教育内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逐渐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教育阶段发展的必然产物,其目的是培养适应新形势下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要。毕业论文(设计)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三大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深入研究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可以有意识、系统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并使之在写作过程中巩固专业知识、领悟研究方法,锻炼科研能力。国家教育部办公厅曾明文指出,毕业论文(设计)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高校部分领导、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不够重视,有人还认为应该取消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管理过程不规范、不严格,缺乏一套完整的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体系,导致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问题凸显,质量呈现下滑的趋势。因此,探索本科应用型人才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高的新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企业质量管理理论引入毕业论文(设计)实践教学改革中,探索寻求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教学思路,以适应外部需求多元化的社会环境,成为本科应用型人才毕业论文(设计)改革与实践的目的所在。
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是由美国管理专家米兰·菲根鲍姆首先提出的,是基于传统的质量管理办法和程序逐渐发展完善而成的一种有效的现代质量管理新观念和新模式。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质量是顾客对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感知的优良程度”;质量评价的主体是“顾客”;“企业依存于‘顾客’”,企业管理的重要外在功能是向“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和周到的服务;通过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资源,本文由毕业论文网收集整理以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能够使企业和社会均受益,从而保证企业获得成功与持续发展[2]。
质量管理的过程是目标实施建立的过程,不仅是对于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一种管理方式,而且是意味着一种从上到下的系统结构:质量管理过程是与质量目标相挂钩的,并且关注生产领域质量的结果;质量管理是对产品质量价值长时间的追加过程;质量管理赋予高层领导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确定权,同时提供培训;质量管理过程包括对于实际中产品的反馈及其信息收集,以改进目前的管理水平;质量管理过程强调顾客满意度;质量管理的过程建立在活动组织、产品、服务和文化全方位视野之上[3]。
作为一种组织战略,全面质量管理模式被世界各行各业推崇,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广泛引入这一理论。它的核心观点有两个:顾客导向和持续改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标准是让顾客满意。顾客分为外部和内部两种。前者包括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政府等外部接受产品或服务的组织和个人,而按照“下一道工序就是顾客”的原则,学生、教师以及其他在学校内部依次接受产品或服务的部门和人员都是内部顾客,其中学生是最重要的[4]。
二、普通本科院校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必要性
面临市场竞争和挑战,普通本科院校必然要遵循“优胜劣汰”的法则,“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求。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围绕“做”的目标,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1]: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做”,满足生产和服务的“做”和各部分有效协调、提高质量的“做”。这一理论贯穿于教学系统中的所有活动,涉及到学校中的全体参与人员,并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始终,最终目标是实现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5]。普通本科院校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通过整体调控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和环节以保证教学质量的管理过程。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中,质量管理目的是培养具有科研意识、实际动手能力强的“产品”,使之更好地适应企业内大环境中的具体要求,实现高校与企业零距离接轨。因此,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实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改革全面质量管理,依托一个有效的领导团队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毕业论文(设计)过程进行有效的全程监控和管理,对于不同阶段的质量或教学效果进行反馈,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实现高校质量和效益最优化非常有必要的。
三、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
其次是教师队伍的建设。大家都公认,什么样的将军带出什么的兵。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优劣,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着重抓好这样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我校开展“立高尚师德,树教育新风”、“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敬业•好学•爱生”等系列活动,组织教师观看《师德启思录》,撰写教学论文。每次专题教育活动,都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行查问题、找差距,在广大教师中开展比师德、比技能、比奉献竞赛活动,从而进一步树立以德立教、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师育人的高尚师德风范。二是扎实教学基本功。学校通过“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课堂教学大比武比赛”搭建“成长平台”,让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增长才干。三是开设对口培训和交流。每学年我校分别对新教师以不同形式培训,并进行总结,力争帮助新教师尽快站稳讲台,实现一年合格、两年胜任、三年成熟的目标,组织全校班主任召开专题讲座和经验交流,大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把握教学管理的关键———培植和谐向上的团队文化
以人为本,团结合作,是现代教学管理的标志。人与人之间总有差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背景和独立的人格。无论工作方法、观念及反映的表达方式,都因人而异。学校是一个组织,它虽然是由个体组成,但运作时如果各个成员能够同心协力,使组织的整体功能得到发挥,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团队精神。一个优秀的团队应该是成员间有良好的合作、沟通、建立互信、尊重、优势互补、彼此负责,为实现共同目标和绩效做出承诺的集体。首先,领导班子带头创和谐。《论语》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第一是校长与班子成员之间要人和。学校虽是校长负责制,但并不是校长一个人说了算。校长应发扬民主,襟怀坦荡,严以律已,宽以待人;以诚取信,以德取信,以谦取信,靠人格的力量去驾驭人。要做到果断而不武断,严格而不刻薄,谦和而不迁就,公心而不昧心。同时,每个班子成员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到揽事不揽权,到位不越位,补台不拆台,与一把手密切配合,做好工作。二是中层与中层之间要事和。每个中层干部各自分管一个方面的工作,共同对校长负责,应该尽力把事情做好,携手共进,维护全局。三是从自身做起,搞好团结,形成合力。特别要处理好分工与合作的关系,以工作大局为重,以团结为重,会上形成的决议,每个人都必须无条件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在教师之间树立团结的榜样。其次,学校领导要关爱教师,关心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农村学校教师群体大致会有三种情况的老师:第一类是进取心很强,工作能力也较强,积极向上,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教育教学成绩显著。第二类是有一定的工作责任心,工作能力一般,教育教学成绩平淡。第三类是工作能力一般,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教育教学效果较差。学校领导如何充分调动全体老师的积极性,使第二、三类型的老师向第一类型转化或靠近,这就讲究领导方法和艺术了。但最重要的是学校领导应该有宽宏的容人气量。要善于合理用人,做到“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人尽其才”;同时要善于聆听不同的意见,众长以补已之短。对老师的实际困难与合理需求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满足;创造机会让年富力强的老师在教育教学工作充分展示才干,树立榜样;对新老师或工作上失误的同志多做谈心沟通,并指出其今后的努力方向。只有这样,学校内部才会减少内耗,使杂音变成合音,使阻力化为动力,凝聚力才能进一步增强,学校的管理才能达到和衷共济的效果。
三、突出教学管理的重心———提升质量管理的效能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而教学管理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教学质量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重中之重,我校在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同时,明确要求校长必须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的建设,牢固树立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观念,把提高教学质量工作列入学校重要的工作日程。
(一)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把握减负提质维度
早年,我校有个别领导班主成员在抓教学质量时存在疑虑,认为这样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造成不良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我利用行政会重新学习教育部、省、市等上级文件,认真领会教育局关于抓好教学质量的有关指示精神,要求全体教师对“减负”工作进行大讨论、谈体会,从而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并达到以下两点共识:1.“减负”只是减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2.“减负”不能以牺牲学校的教学质量为代价。每个教师要正确处理好“减负”与提高质量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减负”与考试评价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减负”与培养学生学习意志毅力的关系。镇中心校对全镇中小学各年级的课外作业时间提出了具体的指引,并在每学期定期或不定期对各学校的科目设置、课时安排和学生作业量进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二)加强校风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抓好校风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一所学校如果没有形成优良的校风,难以取得优秀的教学成绩。因此,我校十分重视打造一个环境优美、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以期加强养成教育、熏陶学生的行为修养,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学校每月开展“文明班级”、“学习标兵”等争先创优活动,使学校充满着“勤学守纪、团结向上”的育人氛围,从而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目前,我校的校风、日常规范、名人格言、中华传统美德等内容,在校园内耳濡目染,随时警醒、激励着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审美、学会做人。一些原来后进的同学在环境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启迪和教育,学习态度改变了,学习成绩也有明显的提高。
(三)建立健全教研网络,向校本科研要质量
1.丰富切合农村实际的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主题,以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为载体的一种教师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交流的和谐文化氛围。校本教研不仅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快捷方式。几年来,我校的校本教研的氛围已基本形成,学校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校本教研工作计划,以科组牵头,安排星期二数学、星期三语文、星期四英语开展教研活动,各科组长以主人翁的精神组织好相关学科的活动,如每学期的公开探索课、教学专题探讨、课堂教学竞赛等。每次活动做到时间、内容、人员、效果、检查“五落实”。为实施新课标,改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学校努力营造有利教师成长的环境,每学期举行公开课周、学科专题研究会、“培优扶困”活动探索等形式,进一步丰富校本教研活动内容,为全体教师提供互相交流的平台,创造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机会;让老师们在活动中对本身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提高。
2.积极实施“两个为主,两个互动”的课堂教学方法
“两个为主,两个互动”课堂教学方法是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而产生,与新课改的要求一脉相承。它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本镇各学科课堂结构模式为抓手,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目标的探索与研究。“两个为主”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练中学,在学中练;教师在堂上要充分发挥点拨、引导作用而全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两个互动”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种教学方法目的是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师生与教学媒体之间互动的一种新型素质教育教学机制,课堂“互动”中进一步突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堂教学理念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近几年,我校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积极尝试“两个为主,两个互动”的课堂教学方法,探索“20+20”的课堂结构模式(即教师讲授时间等于或小于20分钟,学生自主活动不少于20分钟),优化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校教导处组织好“三课”活动(即领导或骨干教师的示范课;全体教师的过关课;没过关教师的跟踪课),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努力追求“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的教学景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开展“培优扶困”活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二专;学生;管理教育;思考
当代社会的发展为学生管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加强和改进二专职院(指在高考录取中第二批次录取考生的专科学校,更多的是职业技术教育类的学校,下同)学生管理指明了方向。如何从思路、队伍、载体、机制、方法等方面创新二专职院学生管理工作,创造性地做好二专职院学生管理教育工作,是二专职院每一个工作者必须直面的现实。笔者认为必须对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和学生思想状况有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卓有成效的对策和措施。
一、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状况浅析
毋庸置疑,二专职院学生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另一方面也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缺乏调查研究,对学生思想的现状和动态不了解、不调查,管理与学生实际脱节,导致做工作不受学生欢迎;二是管理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方面的业务型人才不多,在学生中有较高威信和创新意识、受学生欢迎、有较强综合实践能力的管理者匮乏;三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还较为呆板单一,主要是以强调外在规范管制,用规章、制度、条例来约束学生为主,对学生行为的自我约束引导不足,导致学生管理工作疲于应付;四是各部门之间学生管理工作缺少协调配合,部门“各自为战”,难以形成整体效果;五是缺少一个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环境氛围。
二、学生思想状况浅析
教育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要深入了解二专职院学生的特点,把握二专职院学生成长规律,使学生管理教育工作贴近二专职院学生,贴近实际。纵观二专职院学生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
二专职院学生多数朝气蓬勃,政治上积极追求进步,比如争取参加社团活动,参加党校培训学习。对于将来,他们能够认识到,要能够实现就业,必须要有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这些都是非常可贵也是非常喜人的。
(二)思想道德素质存在着一些道德缺失的状况
具体表现如下:一是存在“三不”现象:一不知道为什么要上大学;二不知道怎么就进了大学;三不知道进大学后该干什么。对所学专业了解不深,没有明确的方向。二专学生很多在过去的学习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校基础就比较差,没有学习的动力和热情,更缺乏学习目标,人生目标的暂时性缺失导致对上大学机会不珍惜、不用心。大一的时候尽情地玩,等到了大三时,突然看到了社会竞争的残酷,看到了自己少得可怜的知识储备,开始为自己的将来感到压力、感到手足无措。二是理想信念模糊,一些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理想,不知道自己肩负着什么样的重任。同时,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个人利益考虑得较多,缺乏社会责任感。三是部分学生诚信、法纪意识淡漠,如随意编造借口请假、考试作弊、为获取助学金虚造家庭情况等。四是社会公德意识较差。长时期的应试教育注重知识灌输,忽略社会公德意识教育,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缺乏修养,如乱扔垃圾、集体场合不守秩序、不爱护公共财物等。五是艰苦奋斗精神淡化。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们经济收入水平提高,这些“在蜜糖罐里成长起来的”一代,“生活铺张浪费并相互攀比”[1],花钱大手大脚。六是部分学生心理上承受着各种压力,如学习的压力、就业的压力、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情感压力等,导致各种心理问题产生。
三、对策与建议
(一)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学生思想的动态发展情况
有效的学生管理的前提在于掌握学生思想的动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加之互联网带来的资讯的丰富,各种各样的思想鱼龙混杂,不同的文化之间相互碰撞。这对于随时在线上网、思想意识辨别能力又不强的学生来说,在思想上往往找不着北,产生迷惘。同时,在二专职院学生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和环境,进入大学后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现实问题,这些现实问题往往是他们思想问题的根源。在学生管理中我们应当仔细分辨哪些是思想认识问题,哪些是实际困难。许多“思想问题”实际上是由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引起的,比如:学业有困难;不会处理与同学、老师、异性的关系;不会规划个人职业生涯;健康状况不好;发生了个人或家庭生活的重大变故;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等。我们的学生管理要做到有的放矢,对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不能视而不见,要主动去了解、去发现,因为只有真正认识二专职院学生的现实问题,才能真正解决二专职院学生的思想问题。如果不顾实际,就会拉大我们和学生的距离,也就会出现有了问题不找老师而通过非正常渠道解决的现象了。这就需要我们分析新形势、把握新特点、做出新判断,努力探索二专职院学生的思想观念变化,力争在“第一时间”把握学生的思想脉动,掌握学生思想的动态发展情况。
(二)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素质的学生管理队伍
学生管理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素质高的教师队伍。首先是学生管理队伍———班主任。班主任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搞好学生管理教育的关健在班主任。学生管理队伍建设的重点在提高管理能力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两个方面。所以,一方面二专职院要开展对管理队伍的培训,使其尽快提高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二专职院要在学生管理队伍中积极开展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的“三育人”工作,树立“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的观念,引导学生管理者自觉履行职责和义务,以身示范,在学生成才中起引路作用,要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引导学生管理队伍紧紧围绕学校改革、发展和教师思想、工作实际,通过加强思想理论教育,落实教书育人工作,努力提高学生管理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打造一批优秀的学生管理队伍[2]。同时,还要抓好另外几支队伍的建设,如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就业指导队伍及学生党员干部队伍的建设。
(三)对二专职院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必须要有创新
首先,思路要创新,要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和改进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的新思路。要知道,大部分学生早已熟悉和厌倦了现存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单一方法。要彻底改变学生管理教育工作就是“我说你听”的传统思维,改“说教”为“交流”,改“谈心”为“交心”,作为管理教育工作者要有学生管理工作的亲和力和人格魅力。学生管理教育工作不同于行政管理,不能靠权力来推进,更多的是要靠教育管理者的人格魅力、教育的说服力和事迹的影响力。只有和学生有了亲近,道理才能入耳入脑入心。所以,做二专职院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一定要把对学生的释疑解惑和排忧解难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及时给予学生开导和帮助。其次,在学生管理教育工作过程中要发挥二专职院学生的自我教育的管理作用,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唯有如此,才能提高二专职院学生教育管理实效。再次,方法要创新,要让学生乐意听、乐意说、乐意玩,寓教于乐,潜移默化。这当中很有必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二专职院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热点、焦点问题的讨论交流,通过讨论使二专职院学生既明辨是非,又受到教育。同时,学生是高职院校教学活动的主体,要鼓励学生参与管理,组织他们参加各种志愿者组织,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同时还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解决在实践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既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拉近学生和工作的距离,锻炼学生的社会工作能力,又丰富学生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
(四)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挥好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生管理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3],在推进学生管理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因此,必须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学生管理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努力回答学生普遍关注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创新教学方式,如参观学习、社会实践等多种模式,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把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引向深入,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在这当中也要把握好学生的行为规范、思想准则和成才取向。
(五)二专职院学生管理教育工作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大学是引领文明的地方。一个校园的环境既是院校的办学理念、传统、校风、学风的综合体现,也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育人环境方面上,要把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好,用学校的文明风尚去影响青年。二专职院更应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构建符合自身职业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当然,校园文化是诸多因素的集合。首先,校园文化环境应是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政治环境,激励引导学生拥护党的领导,激励和引导学生进步向上。其次,校园文化环境还是良好的道德环境氛围。在校园中,倡导良好的行为规范,人人讲文明,个个有礼貌,充满健康积极的正能量,社会上的腐败风气、低俗行为在大学没有市场。再次,大学校园文化环境还要高扬团结爱国民族精神的旗帜,始终奏响爱国主义的主旋律。最后校园文化环境还是展现外来文明的窗口,展示当今世界多样化的文化。二专职院学生通过这样的环境既开拓视野、认识世界,也提高辨别能力。总之,“在优秀的、向上的校园文化精神环境中,促成同学们在信仰、行动、价值取向向上”[4],管理教育工作也收到较好的实效。
(六)二专职院学生管理教育工作要作为系统工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
二专职院学生管理教育工作是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责任,是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任务。事实上,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管理的实效性是不能单单通过课本上的知识教学来深入贯彻的。因此每一个教职员工都有责任和义务做好二专职院学生管理教育工作,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管理本身就是一个育人的过程。全员育人,要求的不仅仅是理论课教师、工作干部,还是每一位干部、每一位教师、每一位行政人员、每一位后勤工作人员共同的责任,要把学生管理教育融入学校工作的各个部门,“形成学生管理的集团军”[5],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有了这样的观念,才能共同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蔡欢欢,梁保恩,谭序光,等.新时期高职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4):187-189.
[2]李贺体,王守武,曹杰.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问题及思考[J].科技信息,2013(1):167.
[3]杨芳.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J].教书育人,2006(6):42-43.
[4]吕梅苓,刘东会.校园的板报德育阵地[J].俪人:教师,2015(6):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