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关爱留守儿童论文范文(通用4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为了更好地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全面地成长,认真落实上级领导部门对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确保我校留守儿童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下去,依据我校我班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年度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我班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普遍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档案,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本班学生组织关爱小组,要加强关爱,形成合力,大力宣传,不断提高我班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水平和成效。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使留守儿童建档率达100%;
2、关爱留守儿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从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帮助留守儿童,促进留守儿童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长,乐于学习。
三、主要措施
㈠健全机制,加强关爱。
首先成长关爱留守儿童小组,明确工作任务,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并努力实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计划,逐步使关爱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充分发挥班集体作用,使班级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1、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教师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学校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寄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实施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和其他学生家长。配对帮扶教师和学生家长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促使更多的帮扶老师成为“家长”。凡寄宿在校的留守儿童,教师要经常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和学习情况;非寄宿的儿童,教师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在校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的阴影,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在校儿童一样,在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爱护下健康成长。
5、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教师每月至少与留守儿童谈心两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不认真、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的“问题”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6、开展人文关爱活动。
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各种竞赛活动等,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7、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班级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
四、工作安排
三月份:
1、讨论并制定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2.开展教师家访和学生谈心活动。
3、留守儿童信息更新。
四月份:
1.开展师生结对活动。
2.档案信息更新。
3.开通留守儿童亲情电话。
五月份:
1、召开一次留守儿童家长会。
2.继续开展师生结对活动。
3、留守儿童“五一”联欢会。
六月份:
1.留守儿童主题班会活动。
2.留守儿童减免落实情况
检查。3.留守儿童工作经验交流及论文撰写。
4.班级及学校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编者按】2016年“两会”期间,委员、代表提出了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诸多建议,包括学制、招考、教育扶贫、留守儿童、职业教育、民办学校、教育信息化、校园足球、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内容,农村教育和留守儿童是讨论的重点与热点话题之一,具体涉及农村教育扶贫和精准资助的问题、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比例提升的问题、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安全健康的问题、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和“支持计划”落实的问题等方面。为了深入宣传“两会”精神,推进“两会”精()神的学习与落实,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本期刊发徐兆宏校长《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需要“精准”发力》一文,以飨诸位读者。
2016年“两会”刚结束,但关于教育的热点话题和讨论仍不绝于耳。教育作为实施民生工程的重点项目,牵动亿万中国人的心,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在“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政协教育界别联组讨论会上指出,当下教育部的最大压力是学生的安全问题,近期发生的校同伤害案件、未成年人暴力案件让人很痛心。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问题更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很多委员感慨,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问题确实已到必须给予重视、直面攻坚的时刻。2016年“两会”所提出的“教育要精准扶贫”战略举措,是顺应时代要求、大快人心的政策导向。笔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问题需要“精准”发力,要从根本上寻求解决问题的“良方”。否则,再瑰丽的教育梦想也会因种种缺憾而变成“水中花,镜中月”――无法实现。概括地来讲,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问题需要在如下方面“精准”落实:
一、政策“精准”发力
对留守儿童受到伤害的问题――这一社会之痛,国家在过去诸多相关文件和要求,然而在法治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政策的颁布与实施若仅仅停留在文件的上传下达上,而不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往往很难奏效。十以来,党和国家将“依法治国”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留守儿童的关爱和保护方面,、总理等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做出重要批示,明确地提出要求。
2016年2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国家从宏观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保护工作进行政策“精准”制定,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保护工作的重要体现。《意见》是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保护为切人点的第一份系统性地明确未成年人保护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的国务院法规性的文件,是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重大制度创新,为健全、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制度,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遵循。
众所周知,农村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一样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同其他儿童一样享受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享受义务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但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亲情关爱和有效监护,一些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出现极端行为,遭受意外伤害,甚至不法侵害,需要全社会给予特别的关心与爱护。若没有“精准”的国家政策和制度作为法律执行的依据,留守儿童的关爱和保护就存在很多难以逾越的鸿沟,显得鞭长莫及,最终导致解决留守儿童受到伤害的问题――这一社会症结,愈将变得“一团糟”,可谓“剪不断,理还乱”。
2016年颁布实施的《意见》,依据未成年人两部专门法律,即《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蓝本,结合当代特定历史时期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总结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试点经验,设计了包括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等各个流程、环节在内的救助保护机制,细化了应急处置的措施,强化了监护干预的措施,有利于及时保护处于危险处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有效地遏制侵害农村留守儿童权益、冲击社会心理底线的极端事件发生。
从上述意义上来说,政策“精准”发力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关爱问题的前提,是今后工作得以顺利推进的“方向标”。
二、责任“精准”到位
在2016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语言大学石定果教授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更是直言不讳。她认为造成目前这种不良局面的原因,主要存在如下方面:一是现在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家庭教育偏重突出孩子个体的独占性,很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缺陷;二是学校教育出了问题,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质量,忽视学生道德素质培养,造成一些孩子的是非观念模糊,人生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扭曲;三是社会环境出了问题,网络上大量的不健康信息,以及社会上很多不良的诱惑,影响孩子的道德判断标准和社会价值取向。
笔者认为,只有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层面上让责任“精准”到位,才能实现总理所强调的“决不能让留守儿童成为家庭之痛、社会之殇!”的良好愿景。
留守儿童之“痛”的根源在于“留守”,没有父母的陪伴,孩子的天空灰暗、多变,长期缺乏父爱、母爱的温暖,会导致留守儿童缺乏身心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这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和性格形成造成很大的影响。相比之下,留守儿童往往更容易变得性格内向、情感饥渴、自卑自弃、孤独无靠、不爱学习、易受伤害,甚至敌视社会,难以与他人正常交往。
父母是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只有父母切实地履行关爱子女的责任,更多地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交流在一起,父母与孩子的情感纽带才会不断裂、不褪色。
《意见》明确指出,要强化家庭监护的主体责任。外出务工人员要尽量携带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或父母一方留家照料。暂不具备条件的,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亲属,或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的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外出务工人员要与留守未成年子女常联系、多见面,及时地了解和掌握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状况,给予更多的亲情与关爱。父母或受委托的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的,村(居)民委员会、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要及时地予以劝诫、制止;情节严重或造成严重后果的,公安等有关机关要依法追究其责任。
笔者所在区域的政府领导很有远见,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强化各方面的责任机制,鼓励外出打工者回镇创业或务工,既方便照顾子女,也在经济收入上不吃亏。让更多的孩子与父母亲一起生活,减少了留守儿童的绝对数量,是当地政府实施责任“精准”到位的出发点和归宿。
当然,学校和社会的责任也不可小觑。强化学校的管理责任,建立、健全学校留守学生专项工作考评机制,全面落实“控辍升学”的责任倒逼机制。强化社会的关爱责任,营造全社会关注、关心和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对流浪未成年人的社会救助工作,公安、民政等部门要进一步强化职责,建立切实可行的多方联动责任机制,做到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保护全覆盖、不留死角,这是责任“精准”到位的具体表现。
三、行动“精准”高效
关爱留守儿童,给他们正常的成长空间,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从全国各地报道的信息来看,不少地区的行动精准、高效。
厦门市针对每年暑期留守、流动儿童教育托管需求突出、安全事故高发的实际,将每年七至八月份设立为“厦门市留守、流动儿童安全特别关爱月”,并重点解决留守儿童放学后失管、失教的突出社会问题。同时,设立“儿童之家”、“家庭关爱服务中心”、“四点钟学校”等平台和场所,为留守、流动儿童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托管服务,建立和完善学校、家庭、社区有效衔接的服务网络。
贵州省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在关爱对象、关爱内容、关爱责任和关爱措施等四个方面行动、精准发力,做到精准定位到村、精准识别到户、精准建档到人。注重、关怀心理情感,建好“视频通话”等亲情关爱平台。引导父母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开展“爱心妈妈”、“家长”和假期探亲等活动,特别是做好学校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建好农村寄宿制学校,推进“四在学校幸福校同”建设,改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将关爱设施的建设与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社会力量参与、家庭合理分担的经费投入机制,及时传播政府和社会精准关爱的正能量。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站在对学生负责的高度,笔者认为,教育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对留守儿童要严慈相济,用爱去滋润,用心去呵护,用情去温暖。这样,就能让“留守儿童”走出心灵的荒漠,走进亲情的绿洲,从而让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健康、快乐成长。
由于社会经济的转型,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务工,子女与其祖辈或者亲属在一起生活。由于远离父母,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孩子在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容易出现偏差,学习受到了影响。如何让留守儿童“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成了学校的最重要、最紧迫的大事。为此,我校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全面分析,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现简述于下。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道德行为问题。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往往对事物分不清好坏是非,不能正确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不良的影响,造成一定程度的道德缺失和不良行为。如行为自私、任性,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不良行为。
2.学习成绩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大多数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或亲友临时监护,这些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或责任心不强,没有能力或没有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指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纪律涣散,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3.心理健康问题。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父母的关爱,致使部分留守儿童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
4.安全问题。关于留守儿童安全事件的报道有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尽到了责任,而且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留守儿童在校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成了“自由人”,同时由于孩子自身在心理上缺乏防范意识,生理上也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因此,这些孩子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极易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
二、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但我认为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监护不力、管理不到位,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许多问题。由于较长时间父母不在身边,年迈的祖父辈文化水平不高,既没有教育的精力,也缺乏教育的艺术。
2.父母在外、缺乏亲情抚慰,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由于不在父母身边,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缺乏与父母之间深层次的感情沟通,缺失的情感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孤独、自卑、精神压抑、性格孤僻,不愿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导致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
3.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的家庭,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孩子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
4.学校、家庭不合拍,导致学校、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盲区,留守儿童在家中由祖辈或者亲属照看,在学校让老师、学校监管。不少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应该是由学校完成的,并不是取决于家庭。
三、我校开展留守儿童培养教育的实践
我区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发源地,是生活教育理论集大成之地。鉴于此,我校大力发掘生活教育理论中对留守儿童培养有益的因素,教师大力发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展开了长期的大量的实践。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1、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陶行知f“生活教育的内容与范围,主要指康健的生活教育、劳动的生活教育、科学的生活教育、艺术的生活教育、改造社会的生活教育等。生活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有计划的生活,就是有计划的教育。”通过开展唱爱国歌曲、读经典文章、讲传承故事主题活动等方式营造氛围,让孩子们埋下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种子,树立远大理想。学校学期分班级按照高、中、低三个层次,还组织学生观看1―3场爱国主义电影;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学会自立。建立红领巾广播站,利用课间、中午时间播放校内外好人好事和时事新闻;在楼道悬挂名人画像,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建立了走廊文化和围墙文化,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学习教育。
2、人格品质教育方面:陶行知给生活教育的定义,是指“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他说,在生活教育中,一方面生活决定教育,另一方面生活与教育又是密不可分的,是紧密结合的。“生活教育的内容与范围,主要指康健的生活教育、劳动的生活教育、科学的生活教育、艺术的生活教育、改造社会的生活教育等。” 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品质、高度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作风,使他们成为一代新人。
3、心理情感教育方面:针对留守儿童心理情感问题,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孩子们健康的心灵,让他们在感受到远方父母的爱,身边老师的爱,社会的爱。开通亲情电话, 在学校设立学生与在外务工的父母直通电话,保证每个孩子每个月与在外务工的父母通话一次以上,中、高年级每期给爸爸、妈妈写一封家信,畅通亲子关系;增进同学、亲子感情; 在城区学校请来专职心理辅导教师讲课,针对心理情感问题开展咨询辅导,及时对学生心理进行疏导;每个月开展一次集体交流谈心,让同学们感受到同学、老师、学校集体的温暖;建立心理情感健康档案。
4、行为养成教育方面:向军训学习,规范管理,寓教育于日常生活学习之中,让孩子们从小养成守纪律、讲文明、讲卫生、讲秩序、讲礼貌的行为习惯。参照军队的内务要求,请来退役军人对学生进行队列、队形、内务整理等方面的训练,被子、毛巾等各类生活用品干净整洁、整齐划一、摆放有序;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卫生和行为习惯普遍较差的状况,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设立红领巾监督岗,开展清洁、纪律班级流动红旗评比活动;在学校食堂、厕所、寝室等醒目位置,张贴行为卫生习惯标语,营造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的氛围。
5、身体健康和安全教育方面: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问题,关系到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和谐。我校通过对留守儿童进行身体健康体检,根据身体状况存在的问题,合理安排膳食营养,同时加强健康和安全教育。给孩子们改善伙食,每天保证一顿肉、一个鸡蛋。食物包括五大类:谷类、薯类;肉、蛋、奶;大豆及其制品;蔬菜;纯热能食物,包括动植物油脂、食用糖等。培养良好饮食和生活习惯。采用情景教育等方式,帮助孩子们掌握日常生活中避险方法。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现阶段义务教育中的一大难题。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义不容辞。但仅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共同关注。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让孩子们在关怀中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 社会学习理论 电视媒体 留守儿童 成长。
社会学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阿伯特·班杜拉(a.bandura)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主要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这一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相互作用论、观察学习理论和强化理论。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笔者以永州市东安县紫溪镇中心村的留守儿童为调查对象,设计了一套关于电视媒体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影响的调查问卷。
一、问卷发放和回收情况
本次调查问卷分为两大板块,根据调查对象的不同分为:留守儿童卷与监护人卷。其中,抽取紫溪镇塘夫中心小学的100名小学生,发放问卷100份,收回100份,其中有效问卷98份,有效回收率为98%。抽取紫溪镇的100名监护人,发放问卷100份,收回97份,其中有效问卷92份,有效回收率为92%。本次参与问卷调查的留守儿童中,男性46人(46.9%),女性52人(53.0%),男女性别比例基本平衡。在所抽取的留守儿童中,父母都外出务工比例较多,占42.9%,由于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男主外女主内,因而调查中父亲一方外出打工(40.8%)的情况较多,母亲一方外出打工仅占总体的16.3%。所调查的留守儿童有很大一部分是与(外)祖父母(73.5%)或者母亲生活在一起。紫溪镇中心村的电视普及率较高,有线电视的质量较好,频道数量较多,留守儿童能与电视媒介进行较充分的接触。本次调查的留守儿童大多每天观看一个小时以内的电视节目占32.7%或者一至两个小时的有24.5%,两个小时以上的有31.4%;同时,把观看电视作为课余时间的休闲活动的留守儿童占30.6%,由此可见,留守儿童与电视媒体的接触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普遍的。从监护人的调查问卷得出的数据显示,有52.2%的留守儿童有沉迷于电视节目的现象。
二、运用社会学习理论解读电视媒体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一)运用相互作用理论分析电视媒体对留守儿童造成的不良影响
在班杜拉的研究中,环境和行为会相互影响,环境又有潜在和实际之分,潜在环境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实际环境则是个体本身的行为创造出来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三大因素,而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本身处境则是更为恶劣:一方面家庭父母关爱的缺失,另一方面农村学校所提供的教育环境较为恶劣,同时农村社会环境也给留守儿童造成诸多的不良影响因素。根据调查数据反应,有52.3%的留守儿童将课余时间花在看电视上,减少了学习与外出活动的时间,一方面不能够保障学习的任务的顺利完成,另外一方面,长时间呆在家里看电视,而较少出门活动的时间,缺乏必要的运动,对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不利,同时,因看电视而缺乏与同龄人之间的交流,会对留守儿童的交际能力有一定的影响。笔者将选择课余活动为看电视的留守儿童与选择看书和看报的留守儿童之间进行外出活动情况比较,宁愿在家中看电视经常不愿意外出活动的留守儿童(28.6%)所占比例远远低于课余活动为看书和报纸的留守儿童(71.4%)。由此可见,电视导致了一部分留守儿童放弃了外出的机会,或者是减少了外出活动的时间。留守儿童的课余时间一般都在家中度过,所调查的留守儿童有很大一部分是与祖父母(73.5%)或者母亲生活在一起,母亲在孩子心目中一般是慈祥的、温柔的,是一个呵护者,父亲则更多的是一个严厉的管教者,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隔代的教育也存在着较多问题,祖父母年事已老,不论从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跟不上孩子的步调,加上大部分被调查者自身的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进行不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由此可知,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的缺失促使了他们将大部分的课余时间用在看电视上。为使留守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父母亲或监护人要努力创造和保持一种和谐美满的家庭环境,养成生活有规律有秩序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运用观察学习理论分析电视媒体对留守儿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
观察学习理论说明:榜样在形成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上的起着重要作用。观察学习理论着重强调榜样示范和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人们既可以通过直接经验达到学习的目的,也可以通过观察所获得的间接经验引发学习,学习程度由浅入深,从动作的模拟到语言的掌握,从态度的习得到人格的形成,都可以通过观察来完成。留守儿童处在模仿能力强的年龄阶段,他们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会在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情况下模仿一些行为,电视中的部分行为成为留守儿童们模仿的对象,通过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会特意模仿电视中的形象,也有些留守儿童把自己化身为自己喜爱的动画人物,模仿其动作与话语。那么,电视节目内容的选择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有着重要影响。电视里是一个流光溢彩的世界,有积极向上的也有消极萎靡的,接触不同的电视节目内容,会对孩子们产生不同的影响。据调查,有34.8%的留守儿童经常和监护人一起观看电视节目,有39.1%的留守儿童偶尔与监护人一起观看,也就是说,将近四分之三的留守儿童是在监护人的陪同下观看电视的。孩子们除了观看动画片之外,还会看和家长一起观看一些如:《西游记》等神话剧(87.0%)、爱情剧(8.7%)和部分综艺节目(4.3%)。在良好的环境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给留守儿童以正确方向和巨大力量,引导他们积极向上。因此,父母或监护人要为留守儿童在电视节目选择上给予指导和关心,选择的节目要有利于留守儿童的成长,有利于他们去模仿和学习好的语言和行为习惯;同时,家长也要严格要求自己,通过对某些电视节目的学习来改变自己生活中的不良的习惯,营造出一个“相互尊重、相互谦让、与邻里友好相处、关心别人”的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这样更有利于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运用强化理论巩固电视媒体对留守儿童的所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
留守儿童问题是在社会的发展中所产生的,其主要成因是父母的社会流动,这种社会流动不仅对个人具有意义,而且对整个社会结构也会产生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如果他们在成长中偏离正轨,势必增加社会的负担,影响社会前进的步伐。因此,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体系,帮助留守儿童全面健康成长刻不容缓。根据班杜拉的强化理论,强化分为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三种,而外部强化的作用最为明显,在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中,正确地采用适合的强化手段能巩固已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笔者认为,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做工作:
第一,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出台和采取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来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各级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完善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切实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如为留守儿童提供与父母亲团聚的方便。各级政府及基层单位应该合理的运用农村书屋这一资源,建立完善的借阅机制,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良好文化休闲场所;同时与部分高校进行长期合作机制将各类图书进行回收再利用。
第二,营造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舆论环境,全面客观地报道留守儿童问题。首先,各电视台以及各大媒体可以策划相关节目,为留守儿童提供关怀,起到媒体的舆论作用,以营造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舆论环境。其次,开展和倡导以帮助农村留守儿童为主题的义务支教活动。在面向农村、以大学生为主题的义务支教活动组织中,招募一些富于爱心、乐于助人、有一定心理学知识的大学生们组成专门面向留守儿童的义务帮教队伍,给留守儿童和家长提供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方面的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