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业是一个容易产生污染的行业。随着化工业规模的迅速发展,污染更加严重,化工业面临环境保护的形势严峻。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化工专业论文【精选4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1.1各课程设计单独开展,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
以往课程设计的开展,分别在各课程结束时,作为一个总结性和综合性的教学环节来进行,不同学期、不同设计内容、不同课程间独立开展,导致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学生进行的只是局部的训练,缺乏一个整体的概念。比如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时,学生对化工制图、材料、设备的强度计算、各设备元件的选择与设计及标准不是特别清晰,最后所得的工艺及工艺尺寸计算数据甚至被弃之一旁;而在化工设备课程设计时,则需要对化工工艺问题有一个整体把握,依据计算所得工艺参数及工艺尺寸来指导设备设计与选型,这些都要用到化工原理和化工工艺学的知识。
1.2各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较短,学生仓促而就
这四门课程作为化工类课程的重要组成,其教学内容繁重,在课程结束时留给课程设计的时间就显得极为有限。而每门课程设计对学生来说其工作量都是极大的,且对于化工类学生来说又都是极其重要的,是学以致用、理论结合工程实际的重要一环。在短短的1~2周的课程设计期间,教师首先要下达设计任务书(布置设计任务),而后进行设计课程的专题指导和答疑工作。接着学生要查阅、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及实际工程信息,准备相关化工标准、手册以备随时查阅。设计期间学生要完成的工艺流程图和主设备图各一张、复杂设备的不同视图、若干零件图及一份详细的设计说明书(包括设计工艺核算、设备设计及各零件计算)。学生要在短期内完成这一系列任务,时间仓促,难以对设计内容整体把握和系统思考,对于设计细节考虑不周,导致略微改动已有图样的情况有之,原图照抄照搬情况亦有之,完全没有达到课程设计与实际结合的训练目的。
1.3独立课程设计内容单薄,系统综合性差
由于要考虑时间安排的限制,以往的课程设计会选取化工单元操作的一小部分作为设计任务,以达到任务量与时间安排的匹配。这往往影响了学生对于化工生产过程整体性与系统性的掌握,在设计过程中难免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难以加强学生在化工生产基本原理、工艺流程设计、单元操作设备及核算方法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以上问题影响了实际教学效果的强化提高,难以达到化工课程设计学以致用、由理论入实际化工生产过程、培养创新型化工人才的目的。
2整合四门课程设计,设立化工专业综合课程设计的可行性
2.1设立化工专业综合课程的必要性
化工原理、化工设备、化工制图和化工工艺学作为化工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其侧重点不同,但在实际设计中紧密联系。化工工艺学主要研究原料化学反应的过程和方法[4],从化工热力学、动力学的角度分析反应原理、反应影响因素,据此确定其工艺条件;并据反应特点设计工艺流程。化工原理则是以单元操作为对象,讲述其能量传递、动量传递、物质传递的基本原理,以及其操作过程对管道、容器设备等的条件要求,为设计部门提供参考依据。这两门课讲述的是化工工艺方面的知识。化工设备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单元操作中所用设备及其设计过程[5]、设计方法,这些设备的结构、形式、尺寸直接决定了它们是否能达到工艺设计中所要求的条件参数。也就是说工艺设计以及工艺核算是化工设备设计的前提,化工设备设计又是保障工艺条件实现的基础,而化工制图是化工设备设计的直接手段。首先根据化工工艺学确定生产工艺,再由化工原理的知识进行选型论证后,经过工艺核算确定设备的型号,最后依据化工设备的知识并借助化工制图的手段拿出设备图。由此可看出,四门课程的紧密联系及其不可分割性,完成任何一个独立的课程设计都要交叉运用这四门课程所学知识,这就为整合四门课程设计提供了基础。
2.2时间安排集中,各科教师联合指导,避免短板,可极大提高教学实践效果
本校惯例,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在每门课程结束之时,结课考试之前,时间短而分散,各科任课老师“各自为战”,如此仓促的开展课程设计其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整合四门课程,设置化工综合课程设计后,时间可由原来的2周改为6周。课程设计时间大大延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认真、从容、细致地对所学四门课程用课程设计的方式做一次有系统、有目的的大总结,避免了学生因时间紧而仓促开始草草收场的应付现象。整合开展化工类专业综合课程设计还便于四门课程教师开展协同教学、互补教学,弥补了化工原理、化工工艺老师对设备、制图方面的不足,化工设备、制图老师对工艺设计的生疏。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可及时有效地给予更专业、更全面的解答,极大的提高课程设计的效率和教学效果,真正地实现在课程设计实践中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2.3课程设计选题的针对性更强,学生课程设计训练的系统性更强
整合后,课程设计任务书的编写与下达可由四科教师共同讨论,综合考虑来完成。可以有目的的选取设计对象,对学生进行侧重训练;也可根据实际应用,灵活设置课题。在设计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综合考量自己所做设计的可靠性、经济性和实际可行性。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设计行业的规范和标准,准确查阅设计手册和资料。这可有效的避免以前课程设计选题的随意性与设计过程的不完整性,使学生在了解生产工艺流程的基础上,进行塔设备的设计和换热器(泵)选型,然后立即对该塔设备和换热器(泵)进行强度校核及图纸绘制,同时引入计算机编程、AutoCAD等软件锻炼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经历一次完整的化工单元操作设计的全过程,有机会将所学知识得以实际综合应用,为后续毕业设计及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并使学生深刻理解化工原理课程的工程性、实践性和应用价值。
2.4可协调四门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开设时间及授课内容的关联性
考虑到学生对课程知识的遗忘性,有必要协调四门课程的开设时间,将四门课程调整到同一个学期来开设,在该学期结束时统一时间开展课程设计,这对于化工专业的课程设置来说是完全可行的。在授课内容上,平时的授课中可有意强化课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综合思考意识。
3结语
化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多是实验合成、分析、处理等,一直以来各自为政的毕业设计使得各实验室实验药品浪费严重,实验设备老化损耗特别快,毕业设计完成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也非常严重,因此,改革毕业设计的完成形式迫在眉睫。以上只是毕业设计(论文)在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指导教师或是学生,这既有大环境的问题,也有个人的原因,要想一朝一夕完全改变也不现实。目前针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改革主要是改革毕业设计的题目设定(比如建立学生自拟题目机制、设立创新性题目、从实践中提炼毕业设计真题等等),或是对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模式等提出解决方案,这些做法虽然可以增强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但是对化工专业而言,在实际工作中所强调的团队化协作意识没有涉及,而“团队协作”却是现实中非常重要的工作能力。针对以上提出的各种问题,笔者提出一种新的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思路,即基于工作过程将毕业设计(论文)以团队化的形式完成。
二、基于工作过程实现化工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团队化的构想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不仅建构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也为高职生毕业论文工作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指导。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改革的核心是用“完整的行动模式”(即学生以小组形式独立制定工作和学习计划、实施计划并进行评价)替代按照外部规定完成给定任务的“部分行动”模式。让学生经历接受任务、独立工作、展示成果和总结谈话这一完整的“工作过程”。毕业论文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掌握陈述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的综合检验,也是帮助学生实现职业能力发展由“初学者”向“高级初学者”跃升的一种综合训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高职生毕业论文,正体现了这种“综合性”的本质要求。分析化工各专业的特色与学生的特长,基于工作过程的理论,提出一种新的完成化工毕业设计(论文)的方案,即基于工作过程实现化工专业毕业设计项目团队化的构想(如图1)。构建以项目为目标的伙伴团队、完成化工专业毕业设计的新形式,打破了传统的各专业仅做本专业设计题目的思路,以有多年实际工作经验的企业工程师和理论知识扎实的教师共同组成的团队指导小组(同时也是毕业设计的考核小组)为核心,进行毕业设计改革的工作。
(二)对存在问题的改进
该理念所设计的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主体不再是一个学生,而是一个团队,这样的完成形式首先使题目的范围扩大,题目数量下降,指导教师的工作量下降;其次,团队协作成员组可以相互帮助,发挥团队的功效,遇到问题小组讨论,协商解决;第三,指导教师也不再是单个老师,而是由企业工程师和高校教师共同组成的指导小组;学生获得的指导不仅来自理论知识,还有实践的经验。当然,学生团队的工作不是所有人完成一个任务,而是明确的分工合作,一人一块,分步协作。
(三)实施方案
以某高校化工学院不同专业(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应用化工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作为教改目标,以面向工作过程为导向,毕业设计项目团队化为手段,模拟工作过程;使各专业学生组成团队,分工合作,互相配合。通过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使学生熟悉工作过程,适应团队合作,要求小组成员以流水线的方式相互配合、齐心协力,最终完成全方位的毕业设计(论文)。严格设计考核答辩体系、用各成员认同的阶段评价考核指标对设计项目分阶段工作和整体完成情况进行衡量,能约束团队的每个成员,使各个成员的具体目标与设计项目目标联系起来。指导教师也不再是一个老师,而是指导考核小组,按照阶段评价考核指标对每个成员的完成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同时,指导考核小组应通过定期约谈等方式,在项目团队中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和管理机制,以保证毕业设计完成的整体效果(如图2)。
三、结语
关键词:群众文化;工作方法;意义;内容;形式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362-01
群众文化工作是整个文化工作的基础,群众文化工作方法又是做好群众文化工作的可靠保证。因此,对群众文化工作方法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对于做好群众文化工作,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思考价值,又具有重要的实践参考作用,本文对此发表几点浅见,以期引起关注与讨论。
具体而言,群众文化工作方法,可以分解为以下三个理论层面进行系统化的研究与解读。
一、群众文化工作方法的重要意义
要做好群众文化工作,运用好群众文化工作方法,就要明确地认识到群众文化工作方法的重要意义。首先是群众文化工作本身的重要意义。群众文化工作,是整个文化工作的根基。也就是说,离开群众文化工作,其他所有的文化工作都将失去根本意义。群众文化工作涉及的范围广、触及的层面深、要求的水准高,它涉及到全民综合素质培养和提高的大问题。
其次是方法论的重要意义。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按不同层次有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哲学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根本的方法理论。一般说来,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用世界观去指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支柱,就是认识论和方法论。
再次是工作方法的重要意义。工作方法是人们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或完成一定的任务而采取的路径或措施、手段或办法。又分专门的工作方法与普遍适用的工作方法两种。工作方法是达到既定目的或完成工作任务的必要保证。
最后是群众文化工作方法的重要意义。群众文化工作,既属于群众工作范畴,又属于文化工作范围,具有双重性、交叉性、边缘性等特点,因此群众文化工作方法,对于群众文化工作的优劣成败,具有十分重要,甚至是决定性意义。
二、群众文化工作方法的主要内容
要很好地把握并运用群众文化工作方法,还必须全面、准确地掌握并理解群众文化工作方法的主要内容。
内容是群众文化工作方法内部诸要素的总和,其中主要之点,有以下几项:
(一)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实事求是,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工作方法,也适用于当今群众文化工作。同志再一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指导思想,强调以实干促发展、以实效为标准、以实绩论英雄,强调“五官联动摸实情”:“眼睛亮能发现问题、耳朵灵能掌握信息、嗅觉敏能见微知著、嘴巴勤能指出问题、手脚快能解决问题……”为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群众文化工作必须注重调查研究,要经常深入第一线,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到有的放矢。(二)密切联系群众。群众文化工作,顾名思义,是人民大众的文化工作,所以密切联系群众是群众文化工作方法的题中应有之义。群众路线是我党处理同人民群众关系的根本态度和领导方法。是在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础上,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同志阐述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当前正在进行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再一次强调了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三)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是对立统一的规律与一分为二的二元论。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做到一般与个别相结合、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四)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核心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历史地看待一切人物和事物。
三、群众文化工作方法的必要形式
群众文化工作方法的形式,既为内容服务,又反作用于内容,它与内容形成一对范畴,二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
群众文化工作方法的必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亲密接触法。群众文化工作者,必须与广大人民群众亲密接触,与他们交朋友,做到手牵手、心连心,了解他们不同人群、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不同文化需求、不同文化兴趣、不同文化爱好与特长。然后再千方百计满足他们。
(二)亲情服务法。群众文化工作者要真正把广大人民群众作为群众文化工作的主体,把自己作为主导,做到主导为主体亲情服务,而不是发号施令,更不是高于群众之上的“教师节”。
(三)亲和互动法。群众文化工作者要以群众文化活动为载体,在组织、辅导各种相关的群众文化活动中,与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平等互动,共同分享群众文化活动的快乐,共同提高文化素质。要以自身的亲和力形成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与人民群众一道,共创群众文化工作的辉煌。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辞海[M]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本文作者:姚金环李延伟李凝蒋锡福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以往的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模式是先由实验指导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然后进行实验过程演示。这种保姆式的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为此,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方法必须改进。化工原理实验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工程性很强的实验课程,如何上好该课程,上课时讲解哪些内容,哪些内容该细讲,哪些内容该粗讲,这是实验指导老师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由于在课前学生都经过了充分的预习,对实验的目的、原理都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因此这些内容要粗讲[2]。而对于实验中涉及的一些设备,如离心泵、列管式换热器、流量计等等,这些设备只是在理论课堂和预习时了解一些,而没见过实物。所以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后,实验指导老师先用较短的时间对实验进行简单的讲解。然后引领学生熟悉实验装置,详细了解设备的组成、流程等等。并在此期间向学生提问,一方面考察学生的预习情况,另一方面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减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错。比如:离心泵特性曲线的测定实验。介绍泵的使用时可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了防止气缚现象的发生,开泵前需要做什么工作?开泵前,调节阀关闭还是打开?实验结束后,是应该先关泵还是先关出口阀?实验过程中,在保证没有危险的情况下,尽可能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指导老师在实验时,要多走动、多观察、少动手,如果发现学生操作时存在问题,要启发性的提醒学生,让学生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和可能产生的后果。指导老师在指导过程中,给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进行打分。其分数也作为最终实验成绩的一部分。实验结束后,实验的原始数据指导老师需要用红笔签名。签字时,若发现学生的原始数据有涂改的地方,指导老师也要用红色笔圈上,注明“有改动”。这样的处理是防止学生照搬他人数据,随意篡改数据,保证实验的真实性。
实验报告的撰写
实验报告是对实验过程的总结。以往很多学生在撰写实验报时抱怨化工原理实验报告内容太多、太长,撰写一份实验报告要花费很长时间。而且,许多老师在批改实验报告时发现,学生抄袭现象严重。一方面体现在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直接照搬实验教材;另一方面由于化工原理实验数据处理比较复杂,学生抄袭他人原始数据,进而整个数据处理过程也照抄他人。为了减少撰写实验报告的时间,保证试验报告的真实性和质量,培养学生独立处理数据的能力,学生最终的实验报告在预习报告的基础上进行,在预习报告后面粘贴有指导老师签字的原始数据表,学生需要做的主要任务就是利用学习过的基本原理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并进行结果分析。数据处理时要有完整的公式、计算过程、计算结果。数据的处理及相关制表和作图要求学生采用Excel、origin等化工常用的数据处理和绘图软件进行。培养学生掌握图表绘制软件,实现用计算机表述实验数据[3,4]。经过这样改革以后,学生很清楚自己在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每一个阶段的学习重点。同时也提高了化工原理实验教学的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