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充实而忙碌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我们都知道毕业前要通过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正规的、比较重要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毕业论文怎么写吗?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计算机毕业论文【优秀9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NTFS是WindowsNT引入的新型文件系统,它具有许多新特性。本文旨在探索NTFS的底层结构,所叙述的也仅是文件在NTFS卷上的分布。NTFS中,卷中所有存放的数据均在一个叫$MFT的文件中,叫主文件表(MasterFileTable)。而$MFT则由文件记录(FileRecord)数组构成。FileRecord的大小一般是固定的,通常情况下均为1KB,这个概念相当于Linux中的inode。FileRecord在$MFT文件中物理上是连续的,且从0开始编号。$MFT仅供FileSystem本身组织、架构文件系统使用,这在NTFS中称为元数据(Metadata)。以下列出Windows2000Release出的NTFS的元数据文件(我将要给出的示例代码的部分输出结果)。
FileRecord(inode)FileName
--------------------------
0$MFT
1$MFTMirr
2$LogFile
3$Volume
4$AttrDef
5.
6$Bitmap
7$Boot
8$BadClus
9$Secure
10$UpCase
11$Extend
Windows2000中不能使用dir命令(甚至加上/ah参数)像普通文件一样列出这些元数据文件。实际上FileSystemDriver(ntfs.sys)维护了一个系统变量NtfsProtectSystemFiles用于隐藏这些元数据。默认情况下,这个变量被设为TRUE,所以使用dir/ah将得不到任何文件。知道这个行为后使用i386kd修改NtfsProtectSystemFiles后即可以列出元数据文件:
kd>xntfs!NtfsProtect*
fe213498Ntfs!NtfsProtectSystemFiles
fe21349cNtfs!NtfsProtectSystemAttributes
kd>ddntfs!NtfsProtectSystemFilesl2
fe2134980000000100000001
kd>edntfs!NtfsProtectSystemFiles0
kd>ddntfs!NtfsProtectSystemFilesl2
fe2134980000000000000001
kd>
D:\>ver
MicrosoftWindows2000[Version5.00.2195]
D:\>dir/ah$*
驱动器D中的卷是W2KNTFS
卷的序列号是E831-9D04
D:\的目录
2000-04-2719:3136,000$AttrDef
2000-04-2719:310$BadClus
2000-04-2719:3167,336$Bitmap
2000-04-2719:318,192$Boot
2000-04-2719:31<DIR>$Extend
2000-04-2719:3113,139,968$LogFile
2000-04-2719:3127,575,296$MFT
2000-04-2719:314,096$MFTMirr
2000-04-2719:31131,072$UpCase
2000-04-2719:310$Volume
9个文件40,961,960字节
1个目录51,863,552可用字节
需要指出的是ntfs.sys将元数据文件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打开,所以在打开NtfsProtectSystemFiles后,如果使用ReadFile等产生IRP_MJ_READ等IRP包时将会导致PageFault(详见GaryNebbett的《WindowsNT/2000NativeAPIReference》)。
以上的讨论均是基于$MFT文件而讨论的,即基于$MFT中的FileRecord(inode)讨论的。为更好的继续以下的讨论,这儿我列出FileRecordHeader的结构:
typedefstruct{
ULONGType;
USHORTUsaOffset;
USHORTUsaCount;
USNUsn;
}NTFS_RECORD_HEADER,*PNTFS_RECORD_HEADER;
typedefstruct{
NTFS_RECORD_HEADERNtfs;
USHORTSequenceNumber;
USHORTLinkCount;
USHORTAttributesOffset;
USHORTFlags;//0x0001=InUse,0x0002=Directory
ULONGBytesInUse;
ULONGBytesAllocated;
ULONGLONGBaseFileRecord;
USHORTNextAttributeNumber;
}FILE_RECORD_HEADER,*PFILE_RECORD_HEADER;
下面我将讨论如何定位$MFT。稍微有点操作系统知识的人都会知道引导扇区(BootSector),其物理位置为卷中的第一个扇区。以下由dskprobe.exe(Windows2000ResourceKit中的一个小工具)分析的第一个扇区(当然也可以使用WinHex等其他应用程序):
file:d:\Sector00.bin
Size:0x00000200(512)
Address|00010203-04050607:08090A0B-0C0D0E0F|0123456789ABCDEF
---------|-------------------------:-------------------------|-----------------
00000000|EB52904E-54465320:20202000-02080000|?R?NTFS.....
00000010|00000000-00F80000:3F00F000-3F000000|.....?..?.e.?...
00000020|00000000-80008000:90C04100-00000000|....€.€.惱A.....
00000030|04000000-00000000:091C0400-00000000|................
00000040|F6000000-01000000:049D31E8-BB31E894|?.......?杌1钄
..
..
..
000001F0|00000000-00000000:83A0B3C9-000055AA|........儬成。U?
这512字节为如下的格式:(摘自GaryNebbett书中,本文许多代码均来自或参考此书。)
#pragmapack(push,1)
typedefstruct{
UCHARJump[3];
UCHARFormat[8];
USHORTBytesPerSector;
UCHARSectorsPerCluster;
USHORTBootSectors;
UCHARMbz1;
USHORTMbz2;
USHORTReserved1;
UCHARMediaType;
USHORTMbz3;
USHORTSectorsPerTrack;
USHORTNumberOfHeads;
ULONGPartitionOffset;
ULONGReserved2[2];
ULONGLONGTotalSectors;
ULONGLONGMftStartLcom;
ULONGLONGMft2StartLcom;
ULONGClustersPerFileRecord;
ULONGClustersPerIndexBlock;
ULONGLONGVolumeSerialNumber;
UCHARCode[0x1AE];
USHORTBootSignature;
}BOOT_BLOCK,*PBOOT_BLOCK;
#pragmapack(pop)
各个字段的详细意义从字段名中即可大致清楚。在linux-ntfs的GNU工程(/projects/linux-ntfs)中也有详细的文档,限于篇幅我不将其列出。可以使用如下代码读出卷中的第一个扇区:
hVolume=CreateFile(drive,GENERIC_READ,FILE_SHARE_READ|FILE_SHARE_WRITE,0,
OPEN_EXISTING,0,0);
ReadFile(hVolume,&bootb,sizeof(bootb),&n,0);
bootb是一个BOOT_BLOCK结构,在我的卷中如下格式(请对应Sector00.bin分析):
DumpBootBlockatbelow:
BytesPerSector:200
SectorsPerCluster:8
BootSectors:0
SectorsPerTrack:3F
NumberOfHeads:F0
PartitionOffset:3F
TotalSectors:41C090
MftStartLcom:4
Mft2StartLcom:41C09
ClustersPerFileRecord:F6
ClustersPerIndexBlock:1
VolumeSerialNumber:E8319D04
BootSignature:AA55
以上的MftStartLcom其实是$MFT在卷中的簇(Cluster)号。簇是NTFS的基本单位,最小单位。一个只有1Byte的文件也要占用一簇的空间。NTFS使用Lcom(LogicalClusterNumber)来代表NTFS卷中的物理位置,其简单的从0到卷中的总簇数减一进行编号。对于一个特定的文件NTFS则使用Vcom(VirtualClusterNumber)来映射Lcom实现文件的组织。从MftStartLcom的值4可以知道$MFT的Lcom为4与SectorsPerCluster、BytesPerSector的大小即可定位$MFT的位置。得到$MFT的位置后,如果遍历$MFT中所有的FileRecord即可以得到卷中所有的文件列表(前面已经提到FileRecord只是简单的从0开始编号)。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已经可以对文件组织有最简单的认识,但如何得到文件的信息呢,如文件名等等。NTFS中所有文件包括普通的用户文件、元数据文件均用同样的方式组织数据、属性等。我将nfi.exe(来自WindowsNT/2000OEMSupportTools)的输出结果列出,作为我叙述的开始:
D:\>copyconfile
testforntfs^Z
已复制1个文件。
D:\>nfid:\file
NTFSFileSectorInformationUtility.
Copyright(C)MicrosoftCorporation1999.Allrightsreserved.
\file
$STANDARD_INFORMATION(resident)
$FILE_NAME(resident)
$DATA(resident)
D:\>echotestforattr>file:ATTR
D:\>nfid:\file
NTFSFileSectorInformationUtility.
Copyright(C)MicrosoftCorporation1999.Allrightsreserved.
\file
$STANDARD_INFORMATION(resident)
$FILE_NAME(resident)
$DATA(resident)
$DATAATTR(resident)
nfi的输出结果$STANDARD_INFORMATION、$FILE_NAME、$DATA等在NTFS中称为属性(Attribute)。属性分为常驻属性(ResidentAttribute)与非常驻属性(NonresidentAttribute)。文件的数据也包含在属性中,似乎与属性这个名称有点混谣。不过这又让NTFS有了更加统一的组织文件的形式。这也同时让NTFS有MultiStreams的特性(上面也演示了这个特性)。通过指定的FileRecord定位给定的Attribute的实现代码如下:
template<classT1,classT2>inline
T1*Padd(T1*p,T2n){return(T1*)((char*)p+n);}
PATTRIBUTEFindAttribute(PFILE_RECORD_HEADERfile,
ATTRIBUTE_TYPEtype,PWSTRname)
{
for(PATTRIBUTEattr=PATTRIBUTE(Padd(file,file->AttributesOffset));
attr->AttributeType!=-1;
attr=Padd(attr,attr->Length)){
if(attr->AttributeType==type){
if(name==0&&attr->NameLength==0)returnattr;
if(name!=0&&wcslen(name)==attr->NameLength
&&_wcsicmp(name,PWSTR(Padd(attr,attr->NameOffset)))==0)returnattr;
}
}
return0;
}
GaryNebbett提供的这个FindAttribute函数在Attributename(即第三个参数)不为空串时可能会出现bug,主要原因是_wcsicmp对UNICODE字符串比较时应该是以\0结束的标准的C字符串。我在提供的代码中已经纠正了这个错误。
下面我将通过使用SoftICE来分析这段代码得到$MFT的$FILE_NAME属性来得到$MFT的filename。这个示例同样适用于得到其它文件的$FILE_NAME(如上面的file)、还有其它的属性如$DATA等等。
:bpxFindAttribute
BreakduetoBPXFindAttribute(ET=6.89seconds)
:locals
[EBP-4]+structATTRIBUTE*attr=0x00344D68<{...}>
[EBP+8]+structFILE_RECORD_HEADER*file=0x00344D38<{...}>
[EBP+C]enumATTRIBUTE_TYPEtype=AttributeFileName(30)
[EBP+10]+unsignedshort*name=0x004041BC<"$MFT">
:?file
structFILE_RECORD_HEADER*=0x00344D38<{...}>
structNTFS_RECORD_HEADERNtfs={...}
unsignedshortSequenceNumber=0x1,"\0\x01"
unsignedshortLinkCount=0x1,"\0\x01"
unsignedshortAttributesOffset=0x30,"\00"
unsignedshortFlags=0x1,"\0\x01"
unsignedlongBytesInUse=0x2D8,"\0\0\x02\xD8"
unsignedlongBytesAllocated=0x400,"\0\0\x04\0"
unsignedquadBaseFileRecord=0x0,"\0\0\0\0\0\0\0\0"
unsignedshortNextAttributeNumber=0x6,"\0\x06"
file参数我传入的是$MFT,从$MFT的Lcom=4可以得到其在卷中的物理地址,这在上面已说明。你也可以使用dskprobe(我机子中为第Lcom*SectorsPerCluster=4*8扇区)得到底下SoftICE的输出结果:
:dd@file//以下的注释可对照文中开头列出的FILE_RECORD_HEADER定义。
0023:00344D38454C49460003002A6D4AC04D00000000FILE*...M.Jm....
0023:00344D480001000100010030000002D800000400....0...........
----
|__AttributeOffset
0023:00344D580000000000000000043400060000FA0D..........4.....
0023:00344D6800000010000000600018000000000000....`...........
----------------
||_指出这个Attribute的长度。定义如下。
|_根据AttributeOffset得到的Attribute头,定义如下。00000010指出这个Attribute为StandardInformation
0023:00344D7800000048000000182C1761D001BFB03CH........a.,<...
Attribute头如下定义:
typedefstruct{
ATTRIBUTE_TYPEAttributeType;
ULONGLength;
BOOLEANNonresident;
UCHARNameLength;
USHORTNameOffset;
USHORTFlags;//0x0001=Compressed
USHORTAttributeNumber;
}ATTRIBUTE,*PATTRIBUTE;
typedefstruct{
ATTRIBUTEAttribute;
ULONGValueLength;
USHORTValueOffset;
USHORTFlags;//0x0001=Indexed
}RESIDENT_ATTRIBUTE,*PRESIDENT_ATTRIBUTE;
typedefstruct{
ULONGLONGDirectoryFileReferenceNumber;
ULONGLONGCreationTime;//Savedwhenfilenamelastchanged
ULONGLONGChangeTime;//ditto
ULONGLONGLastWriteTime;//ditto
ULONGLONGLastAccessTime;//ditto
ULONGLONGAllocatedSize;//ditto
ULONGLONGDataSize;//ditto
ULONGFileAttributes;//ditto
ULONGAlignmentOrReserved;
UCHARNameLength;
UCHARNameType;//0x01=Long,0x02=Short
WCHARName[1];
}FILENAME_ATTRIBUTE,*PFILENAME_ATTRIBUTE;
ATTRIBUTE_TYPE是一个Enum型定义。其中00000010为StandardInformation。30为FileName。因为FileNameAttribute总是一个常驻Attribute,所以我将RESIDENT_ATTRIBUTE定义也给出。OK,现在可以继续Dump下一个Attribute:
//dd@file+file->AttributeOffset+length(StandardInformationAttribute)
:dd@file+30+60
0023:00344DC8000000300000006800180000000300000...h...........
--------------
||___这里的NameLength与NameOffset指FileNameAttribute名。不要与$MFTFileName混谣。
|_指出这是一个FileNameAttribute。
0023:00344DD80000004A000100180000000500050000J...............
--------------------
|||_根据ValueOffset的值,得到FILENAME_ATTRIBUTE的具体位置。
||_ValueOffset值
|_ValueLength值
0023:00344DE82C1761D001BFB03C2C1761D001BFB03C.a.,<....a.,<...
0023:00344DF82C1761D001BFB03C2C1761D001BFB03C.a.,<....a.,<...
0023:00344E0800004000000000000000400000000000.@.......@......
0023:00344E180000000600000000002403040046004D..........$.M.F.
----------
||___找到$MFT的FileName了吧。
|_NameLength
0023:00344E2800000054000000000000008000000190T...............
0023:00344E3800400001000100000000000000000000..@.............
这儿给出了DumpAttribute的一个具体方法。最后我将给出遍历FileRecord的代码,在给出代码前应该说明一下$MFT中$BITMAP属性。NTFS的这个Attribute相当于LINUXEXT2的s_inode_bitmap数组(Linux2.0版本)。所以很容易明白$BITMAP的作用,即每bit指出相应FileRecord的在用情况。以下是DumpAllFileRecord的代码:
BOOLbitset(PUCHARbitmap,ULONGi)
{
return(bitmap[i>>3]&(1<<(i&7)))!=0;
}
VOIDDumpAllFileRecord()
{
PATTRIBUTEattr=FindAttribute(MFT,AttributeBitmap,0);
PUCHARbitmap=newUCHAR[AttributeLengthAllocated(attr)];
ReadAttribute(attr,bitmap);
ULONGn=AttributeLength(FindAttribute(MFT,AttributeData,0))/BytesPerFileRecord;
PFILE_RECORD_HEADERfile=PFILE_RECORD_HEADER(newUCHAR[BytesPerFileRecord]);
for(ULONGi=0;i<n;i++){
if(!bitset(bitmap,i))continue;
ReadFileRecord(i,file);
if(file->Ntfs.Type==''''ELIF''''&&(file->Flags&3)){
attr=FindAttribute(file,AttributeFileName,0);
if(attr==0)continue;
PFILENAME_ATTRIBUTEname
=PFILENAME_ATTRIBUTE(Padd(attr,PRESIDENT_ATTRIBUTE(attr)->ValueOffset));
printf("%8lu%.*ws\n",i,int(name->NameLength),name->Name)
}
}
}
本文引用GaryNebbett的些定义可能对Windows2000版本有些很小的出入,不过Internet有其神奇的地方,虽然Microsoft不提供这些信息,但诸如linux-ntfsGNU工程等均是学习NTFS的一个很好的资料,本文也参考了很多它提供的文档。另外MarkRussinovich的《InsideWin2KNTFS》、《InsideNTFS》、《ExploringNTFSOn-diskStructures》等也是很好的NTFS资料。本文仍未涉及NTFS中目录的组织(B+树)等等,可能的话我会另行介绍。文中介绍的完整代码可到下载。出现的错误也欢迎来信指教(tsu00@)!
最后感谢AntonAltaparmakov,感谢我的同事在出差时抽空给我买到GaryNebbett的书。感谢我看到的所有资料的原作者们。感谢他们!
参考资料:
1.GaryNebbett《WindowsNT/2000NativeAPIReference》
2.Linux-NTFSProjectNTFSDocumentationVersion0.4
关键词:计算机漫话
计算机技术发展太快,本文与读者见面时,文中的一些数据肯定又有了新的变化,请引用者注意以最新报刊资料为准。1997.12.5停笔
计算机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97年的畅销书《数字化生存》,将世界电脑化数字化,人类已经完全离不开数字和电脑。随着数字化生存时代的到来,我们的世界的确越来越数字化,先是文字,而后是声音,紧接着就是图像的数字化。多媒体,无纸办公,无纸出版,无纸贸易,电子数据交换,电子转帐,电子商务,网络世界,...。电脑以指数增长形式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商界,计算机生意越做越火,声势一浪高过一浪,各类电脑公司层出不穷,随时有亏本倒闭的,同时也有新公司开张;在服务业,近年来兴起的与计算机有关的服务性行业正向着产业化方向迅猛发展;在出版界,电脑类图书和多媒体光盘火爆,…。
计算机的火爆,有人为之欢呼雀跃,从火爆中获得乐趣和成功;有人却被陷入了无限的困惑之中,不断涌现出一些计算机人和电脑神经质。伟大的报告文学作家,教育了一代人的《哥德巴赫猜想》的作者徐迟先生,迷恋于电脑网络中不能自拔。大多数人应该如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电脑狂潮,当该对计算机有些了解之后自定。
1计算机概述
自从1946年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立亚克”在美国费城大学正式投入运行以来,计算机技术已经走过了51年的发展历程。“埃立亚克”是个庞然大物,耗资50万美元,重30吨,占了四层楼,运算速度每秒5000次,功能还不如现今几十元一个的函数计算器,但比当时的手摇计算机快了1000倍,军方为此欣喜若狂,将它用于计算弹道火力表赢得了战争的主动权。“埃立亚克”的怪脾气是7分钟要炸一个电子管,以至于需要100多名紧急维修工程师手拿电子管随时准备楼上楼下冲锋陷阵。1956年晶体管的发明给计算机带来了新生,1971年Intel(目前全世界最大的计算机芯片生产商)公司创立,很快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微处理器。微处理器的出现,是计算机技术划时代的革命。
70年代早期的美国,计算机是大公司和巨型机构的专宠,被关在空调房间里由少数几个技术专家操纵。一小撮20多岁血气方刚的计算机迷,受不了这种高技术宠物的侵犯人权式的压迫(一般人不能随便使用),他们奋起反抗,掀起了一场计算机革命。他们强烈主张“计算机解放”,要求把计算机使用权力还给人民。他们大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大造革命舆论,大肆宣讲要去掉计算机的神秘色彩,计算机属于全人类。
1976年,美国人乔布斯和他的伙伴用20美元买来一片6502CPU,在汽车库里装出了第一台配置完整的个人电脑--苹果Ⅰ型,从汽车库里走出了苹果公司。1981年IBM推出开放式结构的IBMPC,随后COMPAQ、AST等数不清的IBM兼容机电脑生产厂家应运而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20年过去了,计算机走出了空调房间,放到了办公桌上,搬进了书房,塞进了手提包和衣兜里,PC风靡全球。今天,北京的许多大学,同宿舍的同学凑几千元买台PC已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巨大的家用电脑需求市场为各类电脑公司提供了无限商机。
世界计算机发展走过了51年,我国计算机事业开创了41年。1956年成立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任筹委会主任。1959年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1959年9月我国仿制成功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随后相继研制成功了一批晶体管计算机,80年代研制成功了锒河巨型计算机。
六、七十年代的中国,计算机可能还是凤毛麟角,也许要历史清白政治可靠的人,才有机会去折腾这一高科技怪物,并且很可能是在亲戚朋友都不能打听的绝对高度封闭保密环境下进行的,我们周围的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和工程技术干部,基本上没听他们提及过科研和工作中应用计算机的情况,有关资料记载也不多见。
国际上PC机出现后,随之涌现出了一批国产品牌如“长城”、“浪潮”、“联想”、“东海”、“同创”、“方正”等等。真正在我国工程界广泛应用计算机仅是80年代中期之后,并且是日本PC-1500袖珍计算机在国内掀起的计算机热。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PC机在国内的发展已经与国外同步。
毫无疑问,计算机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发明,计算机技术是本世纪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然而,计算机进入各行各业的应用领域,进入普通人的家庭,从而对整个社会产生巨大影响,乃至于全人类已经一刻也离不开计算机的今天,功勋当归个人电脑(即PC机),没有PC,就没有今天五彩缤纷的计算机世界。
PC发展带动了软件业的兴起,使得Microsoft等一大批软件公司如同雨后春笋迅速遍布全球。倡导计算机革命的年轻人们获得了巨大成功,同时起家的计算机软件商获得了更大的成功,软件天才比尔盖茨一跃成为当今世界首富,个人资产多达365亿美元。他们都为计算机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领域的新名词新概念层出不穷,一转眼就出来一些词典上查不着的新名词。Wintel,是软件统治者Windows与芯片霸主Intel的合作总称。最近又出了一个新词(实际是一新动态):DigitlCity,直译为数字城,业界译成“信息城”,与《数字化生存》有相同含义,说的是近年来在美国和欧州,兴起了一种新型的信息服务,将一些大城市的资料、当地新闻、当天报纸、当地娱乐活动、电视节目和重大活动都做成“网页”,在商业网络“美国在线(AmericaOnline)”提供实时服务,将城市信息化与Internet结合起来。国内的一些网也有类似的效仿,服务对象是普通人民大众。通过Internet的“电脑接入”,以知识性、娱乐性、艺术性、秩闻趣事等加强社区联系,满足社会需求。
计算机是为提高计算速度而发明的,然而今天的计算机仅有5%用于真正的计算。人类社会步入了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在信息化过程中的作用将举足轻重。信息作为一种财富,同物质、能量一起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融合了计算机、通信和信息处理技术。信息技术的使用越来越方便,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革命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空间和知识的理解,也改变了人们对传统计算机概念的理解。
2计算机硬件
计算机技术经历了从MC(MainframeComputer)到PC(PersonalComputer)的发展阶段,现在又面临着NC(NetworkComputer)的挑战。计算机硬件不断向着小体积、高性能、低成本方向发展,更新换代频繁,性能每三年翻一番,降价幅度达20-50%/年,只要你翻开计算机类报刊,随处可见计算机降价的消息,随时都有高性能的新机型推出。从40年代到90年代,计算机的性能提高了1亿倍,价格降低了1亿倍,两者因素合起来,进步的倍数达10的20多次方。
90年代初期的品牌386PC机型,4MB内存,40-80MB硬盘,其售价也在2-3万元人民币,这个价格在今天购买性能和配置都是当今最高档的名牌PC机也足有富余。93年的大众机型是386,94年是486,95年升为Pentium(586),96年直奔PentiumPro(高能奔腾,俗称686或P6),97年上半年还是MMX(MultimediaExtension,提高了CPU的多媒体处理能力,增加了多媒体扩展功能),到了下半年则时髦Pentium(多能奔腾)。装有MMX的CPU新增加了57条多媒体专用指令,在不改变CPU体系结构的情况下,可使多媒体处理速度提高1.5-4倍,所谓多媒体电脑中的解压卡在96年还有市场,97年只有傻子才会在自己的计算机中装一块只占硬件插槽而无多大用处且常与其它硬件发生冲突的解压卡。目前组装一台高档PC机,也就6-7千元人民币。此外,还有NC(网络计算机)、NetPC(网络PC机)和TVPC(电视PC机)之争。PC机圈子之外的巨型机、小型机、工作站、并行机、服务器等等,同样是花样百出,不断推陈出新,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计算机硬件如此日新月异,以至于许多人早就想买一台PC机家用但又一直无限期地在等待,一天一个样,今天买了明天就过时且价格狂跌,真的让许多人不敢轻易购机。PC机配置趋向高档化。内存的标准配置是:386机为4MB,486机为8MB,Pentium为16MB,PentiumPro为32MB,且可扩大至128MB。硬盘容量的增长幅度更大,90年代初为20MB,93的大硬盘是200MB,95年流行硬盘为540-1000MB(1GB),96年为1-2GB,97年已上市硬盘最高容量达9GB,真的称得上是海量存储。软盘的容量90年代初为360KB,93年以后基本上都用1.44MB的软盘,现在的高档软盘是100-120MB。硬盘的价格在93年约为1MB/10元,目前大约在1MB/0.4-1元左右,且容量越大其单位容量的价格越低。内存价格94年约1MB/200-300元,目前约1MB/20元。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应用,PC机的基本配置少不了光驱(CD-ROM)。95年作为486机标准配置的倍速光驱,两年后的今天在市场上基本见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8-16速光驱。CD-ROM运行只读光盘,一张光盘的容量为650MB,成本极低,以至于一张盗版光盘可能含有数千元至数万元程序软件,售价仅15-30元人民币。可以预测,可擦写光驱很快也会装备PC机。另外,DVD-ROM将迅速上市。新一代的DVD(DigitalVideoDesk)-ROM容量高达4.7GB以上,必将取代CD-ROM。DVD技术标准的倡导者--东芝、松下和日立等公司,已于96年生产出面向PC机厂商的DVD-ROM驱动器。
还有一些五花八门的与计算机有关的硬件设备同样层出不穷。上网络用的Modem(调制解调器),95年还只是2.4kbps和9.6kbps,96年的标准是14.4kbps,97年初的标准是28.8kbps,目前已升为36.6kbps或56kbps。96年28.8kbps的外置式Modem售价2000元上下,目前为600-800元。扫描仪、绘图仪、数字化仪、喷墨/激光打印机等等外设,也都是价格狂跌,性能大幅度提高。96年下半年在中国全面上市的数字相机,开创了一个数字化的摄影天地。数字相机拍照,不用胶卷,所拍图像直接输入计算机处理,直接在Intranet上传递。
计算机走出了阳春白雪的误区,再也不需要在什么空调房间里闭门不出了。最近延生的国产全容错计算机系统,可在高温(+60℃)和低温(-40℃)及颠簸的恶劣环境中可靠地工作。计算机的神秘面纱已被揭去,中学生可将它玩得入侵美国军方的网络系统。
3计算机软件
软件是计算机的灵魂,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软件按计算机的专业分类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3.1系统软件
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各种语言处理程序、数据库处理系统以及各种工具软件,其中操作系统又是占统治地位的系统软件。PC机的操作系统软件一直是Microsoft不同版本的MS-DOS和Windows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全球PC用户中装机量90%以上,其它为IBM的OS/2和一些装机量小、绝大多数用户不太熟悉的操作系统。苹果电脑是自己独立的一套操作系统。国内是否要搞自己独立版权的操作系统,一直也存在争议,但一直也未停止过研究。网络操作系统是UNIX、Novell的Netware、IBM的OS/2WarpServer和Microsoft的WindowsNT,各有千秋。大型计算机网络的操作系统一般用UNIX,近年兴起的Intranet(企业网、内部网)或较小的网络系统,由于Microsoft强大的PC用户群和应用软件,使得WindowsNT占了很大比例。据最新资料,WindowsNT1997年在全球的销售量已远远超过UNIX,比例约5:1。国内自主版权最新版本的操作系统COSIXV2.X,是基于微内核的新一代的操作系统,其网络系统软件CONETV2.0可运行于多各网络环境中,与UNIX等网络操作系统有通讯接口,但实际应用并不多见。
操作系统向着开放、兼容和网络化方向发展。苹果电脑被称为富有个性的贵族产品,多用于彩色出版系统,是一种易学易用操作简单在多媒体和网络服务器等方面优于PC的个人电脑,一向自以为是,软硬件自成体系,然而在坚持多年的封闭之后,终于顺应潮流走向开放。97年7月14日在北京“’97苹果电脑环球技术报告会”上,苹果公司向人们展示了交互式多媒体、Java、Internet、MacOS及苹果新一代操作系统Rhapsody(狂想曲),示范了以OpenStep为基础的YellowBox开发环境如何方便开发商一次性编写可同时在五种平台(MacOS、Windows95、WindowsNT、PowerPC适用的Rhapsody和Intel适用的Rhapsody)上运行的应用软件,公开表示:今天的苹果电脑公司已经坚定不移地走上了技术开放之路,提供跨平台的应用方案。
由于越来越多的软件生产商推出了基于网络的软件产品,越来越多的计算机应用已经PC化,而在大型商务应用系统中UNIX工作站仍占相当比例,PC与工作站之间如何协调一致地工作,这是世界上众多计算机软硬件公司都在努力解决的课题。97年7月11日,太平洋技术软件(中国)有限公司在京举办“美国NetManage公司’97新产品及演示会”,声称他们推出的ChameleonUNIXLink97是目前世界上最完整的PC-to-UNIX解决方案,为Internet/Intranet环境中创建了一种更行之有效的将PC与UNIX更好地结合在一起的解决方案。
SUN公司1995年5月推出Java语言,与Internet和NC一起迅速成为业界最为风光的话题。Java用于Internet,它的与平台无关性、易操作性和可移植性,被称为Internet上的世界语。1996年10月SUN推出JavaStation,从软硬件和芯片方面积极推进Java计算,IBM、Microsoft、Borland等硬件软件公司纷纷宣布支持Java。Java的出现是对传统软件的巨大冲击,其平台无关性似乎对选择什么样的操作系统已经不重要了。
系统软件中的各种编程语言、处理程序、数据库处理系统以及各种工具软件,内容实在太丰富,专业性很强,一般用户不太问津,本文在此从略。
3.2应用软件
系统软件之外的所有软件统称为应用软件。应用软件是利用计算机及其提供的系统软件为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而编制的计算机程序。由于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应用软件也就多种多样十分丰富。常见的应用软件有:用于科学计算的程序集,字处理软件,管理、财务类软件,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辅助教学软件,各种图形软件。各专业最关心的是本专业的应用软件。
CAD应用软件是工程类专业的重头戏,正朝着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由于Internet/Intranet企业级应用的发展,在CAD产品中增加网络功能就成为必然。较新版本的的CAD软件里可浏览Web主页、发E-mail、查看网上图纸、在网上与同事或用户共享图纸资料等。97年上半年Autodesk公司向全球的AutoCADR14即具备这种网络功能。MapInfo新的网络版本也提供了Web浏览功能。
软件正在向着直观、简便、强功能、跨平台、网络化上转变。
4计算机网络
所谓计算机网络,是指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计算机与专门的外部设备用通信线路互连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网络系统,从而使众多的计算机可以方便地互相传递信息,共享硬件、软件、数据信息等资源,是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互相渗透不断发展的产物。计算机网络技术是60年代未70年代初开始发展起来的,由于它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因此其发展速度很快。
谈到计算机网络,最让人激动不已的是近年来靡声全球正在真正影响人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生存文化内涵、伦理道德规范、法律规章制度、外交社交通信…的Internet(互联网络,1997年7月18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对Internet作出规范性权威性命名:“因特网”,本文直呼Internet,以免与不同译名混淆)。
从广义上讲,Internet是遍布全球的联络各个计算机信息网络平台的总网络,是成千上万信息资源的总称。概而言之,是网络之间各种类型的资源以在线的方式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数千万台计算机上,任何一位拥有计算机的用户通过网络或者通过电话线路都可以方便地访问网络,与全球所有网络用户交换信息。
4.1Internet的由来
Internet源于美国1969年国防部高级研究所计划局(ARPA),为军事目的建立的军用实验网络,名为ARPANET,初期只有四台主机,其设计目标是当网络中的一部分因战争原因遭到破坏时,其它部分仍能正常运行。80年代初期ARPA和美国国防部通信局研制成功用于异构网络的TCP/IP协议并投入使用,从而使更多的不同系统不同地域的计算机互联成为可能。该协议的建立为随后的网络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86年在美国国会科学基金会(NSF)的支持下,用高速通信线路把分布在各地的一些超级计算机连接起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形成了Internet。Internet服务于民用的最初目的是科研与教育,它是美国最大的科研教育网。1987年连入Internet的主机约1万台,1989年达10万台,1992年超过100万台,目前已达2000多万台,网上PC机8000万台,覆盖186个国家和地区,连接网络13万个、大型图书馆600个、400个学术文献库和100万个信息源,全世界每30秒就有一人加入Internet,每天约有2000台主机加入Internet,入网用户已达1亿,且以每月15%的增长率在全球漫延。香港一个弹丸之地入网用户超过50万,80个港府部门积极准备上网招标;日本入网用户500万;芬兰达104万;美国3000万至4000万。
中国是加入Internet的第71个部级网络,1994年5月,以“中科院-北大-清华”为核心的“中国国家计算机网络设施”(TheNationalComputingandNetworkFacilityofChina简称NCFC,又称中关村网)与Internet联通。目前中国已建成的部级网络还有:国家教委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示范工程CERNet,邮电部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科学院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网络CASNet。截止到1997年10月底,我国接入Internet的计算机已达25万台,入网用户人数60万,中国电信预测到2000年将达300-400万。
有人预计,1998年将有1亿用户使用Internet。Internet中无限增长的信息资源,其内容之丰富无论怎样形容都不过分。入网的用户可以是信息的消费者,也可以是信息的提供者。随着一个又一个的连接,Internet的价值越来越高。Internet以科研教育为主的运营性质正在被突破,商业化趋势日益明显。许多人利用Internet传递商业信息,进行商业活动,更多的人则正在考虑如何利用Internet大赚一笔,Internet正在向商业网过渡。
4.2Internet的故事
美国著名软件厂商CA公司的CAWorld’97主题报告以E-mail传送真人的魔术表演开始,一位从观众席上请来的金发碧眼女郎,躺在一架类似扫描仪的设备上,“输入”计算机后,奇迹般地被“送到”了纽约。
97年6月28日,昔日拳王泰森嘴咬今日拳王霍利菲尔德,成为世界体育史上的一大丑闻,此事与电脑毫不相干,但全球数以千万计的人却是通过Internet观看了这一丑闻。当天即有数个泰森咬人的网站诞生,许多人将自己的震惊、遗憾、愤怒、鄙视统统发到网上去,这是电视和其它媒界都做不到的。
南京金网公司一位工程师的一台索尼收录机坏了,不知从哪儿换零件,试着在Internet上给索尼的。COM地址发了一个求助的E-mail,过了几天,居然收到了索尼寄来的零件。
网上求医救人的故事是电脑用户家喻户晓的。1995年3月,北大女生朱玲患病生命垂危,学友在Internet上发了一个求救的E-mail,不到2小时就收到回信。随后的一周内,全球1000多名医学专家“网上会诊”,怀疑铊中毒,对症下药后迅速转危为安。95年2月,北京军区总医院收治一个山东女孩,上肢进行性坏死控制不住,其病况在Internet上后10小时即收到反馈珍断意见,共收到300多封回函,都是来自世界各国很有名的医院。
无独有偶,97年5月,哈尔滨市第一医院收到来自美国的网上求助,美国一3岁女孩患急性早幼粒型白血病,医生已宣判活不过一星期,中方收信后立即组织专家会诊,当天回复医疗方案,并通过国际专递送去中药,使病情缓解。
见之于报端不断有类似的信息报导,网上治病救人,没有国籍阶级民族之分,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交易,体现了人道主义的真实意义,很感人。
4.3Internet的功能
Internet的基本功能是:电子邮件传送,数据库检索,共享软硬件资源,文件传输服务,信息查询,商业应用等。
E-mail(电子邮件,国家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命名为:电子函件,本文用E-mail)是目前Internet上应用最为广泛最受用户欢迎的功能之一。E-mail不仅使用方便、快捷、灵活,不需要对方当时接听电话、等待对方电话线路空闲等限制,而且费用低廉,因而倍受关注,应用越来越广泛。E-mail地址类似于用户自己家的门牌号码,或者更准确地说,就是你在ISP(InternetServiceProvider,Internet服务提供商)的服务器上租用了一个信箱。传统的信件是由邮递员送到你的家门口,而E-mail则需要自己查看邮箱,但你不必离开家门一步,别人要知道这个地址,随时可以在全球任何一具备Internet环境的地方给你发邮件。
最近有人帮忙为长江委清江地质大队联系出国考察事宜,就是我们在计算机上用几次E-mail交换信息联系成功的。《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刊物目前的大部分稿件都是通过E-mail收到的,十分方便快捷。E-mail的费用非常低廉,发一封去国外的E-mail其费用仅相当于在国内寄一封平信。
邮箱里有没有邮件?只有上网状态才知道,总不能整天守着电脑吧。现在,一种新的寻呼业务“E-mail寻呼”出现了,当E-mail送到用户的电子邮箱时,其用户机就会立即提醒机主,机主即可直接在寻呼机上阅读E-mail,从而实现了微机的“移动通信”。
E-mail的发送可以是指定信箱,也可以是一组自己选择的信箱,还可以是广义的信箱,例如上面提到的求救E-mail,显然是面对全球许多信箱,这是其它任何一种通信工具都难以达到的功能。
4.4Internet的魅力
Internet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信息网,也是全人类最大的知识宝库之一,尤其是其中的WWW(WorldWideWeb,万维网),是本世纪90年代获得伟大成功的高科技成果。Internet上的Web浏览器Navigator(导航者,Netscape公司提供)和InternetExplorer(IE,探险者,Microsoft免费赠送),意思是在Internet上可以随便行走,使用者不受时间、地域、内容限制,自由选用信息,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享用信息的个性需求,使人类向“各取所需”理想境界前进过程中的一次突破;而Internet方便的信息,为所有的人提供了为人类作贡献的更广阔的空间,向“各尽所能”迈进。Internet上的BBS论坛,则更能满足那些具有强烈显示欲和发表欲的个性。“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是人类为之长期奋斗的崇高目标,信息的共享与共献,是这个目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网上购物、经商、电话、电视、会议、咨询、会诊、教学、侦察、竞选、征婚、求职、求学、求医、广告、广播、炒股、棋类比赛、、传递多媒体信息等等,无所不能。
网络在不断发展,Internet、Java和NC的与平台无关性,使那些对Wintel(Windows+Intel)一统天下恨之如骨的电脑软硬件厂商十分得意,终于有了反击的机会,ORACLE、IBM、SUN等NC联盟迅速形成。以Internet为核心的网络计算模式的建立,也许以廉价、易用、低维护及摆脱Wintel的统治不依赖任何硬件和软件结构的“中性”设备--NC将成为现实,那时的真正霸主是Internet。Internet魅力无穷。
4.5Internet的危险与罪恶
Internet功能强大,信息丰富,助人为乐,一网把地球全打尽。然而,Internet的危险和罪恶也同时存在。报载:1996年“黑客”在一年内曾渗透到五角大楼的电脑系统中达16万次。1988年一位大学生编写的“WORM”病毒一夜之间使北美的大部分计算机网络陷入瘫痪。1996年9月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主页被入侵的“黑客”篡改为“中央愚蠢局”,导致节点被迫关闭数日。1997年新年钟声敲响之际,“黑客”侵入美国空军专用电脑网络,致使五角大楼的防务网络关闭24小时。IBM声称,每天有6种病毒被编写出来,而病毒在网上传播的速度是目前传播媒体最快最容易的。北大学生利用Internet救了同学的命,另一学生则在嫉妒心的驱使下借Internet假冒同窗之名拒绝了美国某大学的入学邀请,使他人痛失出国深造的机会。
执不同“政见”者在报上撰文声称网络是一埸豪赌,只有掌握了上帝的网址的人才可能是唯一的赢家。理由是各种犯罪将挥师网络,信息垃圾、电脑病毒、黄毒、泄密、盗窃(目前这些负面效应均已经存在)都将追随而至,所有安全措施都是防君子不防小人,并且“黑客”的技术水平远非一般用户可比。
忧患者进一步悲观地提请人们:建造一个网络千辛万苦,管理好网络更是困难百倍,远比治理这个地球复杂。一支越来越庞大的警察和军队,一批水平越来越高的科技队伍,都丝毫没能减轻犯罪、环境污染、人口爆炸、核威胁等问题,治理地球都力不从心,何况更自由更隐蔽的网络。
此观点,可以大家评说,有矛就有盾,也是人类社会的自然发展规律。但是,要将进了“网”的社会从“网”中拉出来,要把这张“网”收起来,显然比管理网络更难,除非“鱼”死“网”破,人类毁灭。
4.6Internet的未来
Internet两年前还罩着一层神秘的光环,现已渗入到了各行各业,走进了平民中间,正在以令人眩目的速度向你靠近。Internet正在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及社会产生巨大影响。Internet的规模、范围及影响随时都在增长。Internet无国界,网上商业、金融无需任何手续,不交关税,跨国经营,符合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美国各大企业为Internet投入巨资,组建合资企业,实施卫星通信计划,预计2001年将发射288颗卫星,使Internet、商业、金融和媒体服务全天侯覆盖全球。美国100多所大学与IBM等企业合作,计划推出Internet2,比现在的Internet速度快100-1000倍。
我们经由电脑网络相连时,拥有了数字化的邻居,民族、国家的许多价值观将会改变。在这一交往环境中,物理空间变得无关紧要,而时间所扮演的角色也会迥然不同。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数字化的世界。未来的信息社会,无疑将建筑在一个巨大的网络应用平台上。信息技术正在加速渗入社会各个领域,无论企业还是个人,其竞争能力乃至生存能力,都将与网络息息相关。
Internet是信息的载体,更是文化的载体。人类的进步,一直伴随着各国、各族间的文化交流,Internet上英语内容占了90%,阻碍了这种交流。
使人们充满信心的是语言互译工程UNL(UniversalNerworkingLanguage通用网络语言,全称是多语种通信环境工程)的启动。此项工程由联合国大学组织实施,网上语言障碍有望消除。UNL工程的核心是设计一种中间语言,为每一语种开发一套称之为“转换器”和“逆转换器”的软件,一种语言经转换器变为UNL语言,再经逆转换器把UNL变为另一种语言,从而实现语言自动互译。UNL工程已于1996年下半年启动,总目标是用10年时间建立一个可供世界各国克服语言障碍的多种语言转换环境。首期工程是在3年内为13种语言(阿拉伯文、中文、英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德文、印地文、印度尼西亚文、意大利文、葡萄亚文、日文、蒙古文)使用人数超过1亿以上的大语种建成语言互译环境,在1998年达到自动互译。
汉语是UNL的第一批受惠语种,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积极参加了这项工程的开发。电子部计算机与微电子发展中心(CCID)被选定作为中国研究开发单位。具体任务是:1)100000条中文词典的开发,2)中文词典与UNL中通用词典(UL)的链接,3)利用UNL规范开发汉语分析和生成规则,并在转换器和生成器中实现汉语与UNL的转换。
我国计算机业界近两年来加快了Internet上中文信息的开发,目前国内Internet服务商为用户提供的网络界面已全部中文化,网上的中文信息也逐渐多了起来。半年前在国内的网上基本上还查不到很有价值的信息,现在已经很丰富了。在浏览器IE上输入“科技信息”,可以查到若干关于科技信息的网址,选择所需超链,链入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可以按作者姓名、主题词、论文题目等等检索条件查找您需要的题目。例如,在作者姓名中输入“韦港”,立即查出韦港在《水力发电》、《系统工程的理论与实践》、《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刊物中已发表过的论文数篇,着实过了一把瘾。输入“杨建”,则查出作者“杨建”的论文上千篇,显然名“杨建”的作者太多,需加入其它辅助条件才能将查询范围缩小。
出版界的第一次革新是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实现了激光照版;第二次革新是从纸载体到光盘(CD-ROM),实现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活动影象的多媒体出版;第三次革新是当前流行的Web出版(即网络出版),网上信息可随时更新,众多读者可以在网上同时浏览阅读,并实时交互,真正实现了“零等待”。美国几乎每周都有报纸、杂志和电视台宣布入网,目前已有90%的报刊开设了网络版。我国《人民日报》等报刊也有了网络版。可以相信,更多的出版物将占领网络阵地,为全球提供各类信息。
美国克林顿政府早在1995年底就宣布:今后与美国政府打交道的贸易伙伴,须通过Internet的方式进行贸易联络,以确保信息传递的可靠性;克林顿总统在96年提出的“教育行动计划”中谈到“所有的学校和教室都必须联到信息高速公路上去,而且要与计算机、优秀的教育软件和经过良好训练的教师一道,服务于美国的教育”。
计算机全球联网已经不在话下,可气的是它居然还可以与天上的宇航飞机联网,在不久的将来会形成宇宙网络。生活是一张网,社会是一张网,Internet更是一张网,整个世界都将被奇妙精彩而又富有内涵的“网”一网打尽,您有思想准备吗?
新的国际歌:全世界计算机(无产者)联合起来,Internet(International共产主义的理想)就一定要实现。有名人说:Internet的未来究竟是什么样,即使是天才也很难预料。
电脑的主要用途将从单机应用转向网络应用,这一大趋势已不可逆转。Intranet被称为是新一代的MIS,Internet时代已经到来,信息社会正在发展。业界惊呼:中国错过了文艺复兴,没赶上工业革命,今天,决不能再与信息革命的大潮失之交臂,要与发达国家并肩从信息高速公路上迈入信息社会。将要跨入21世纪的人们,面对计算机世界,您有危机感吗?
让我们记住江总书记对计算机业界的赠言: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
资料来源:
1《计算机世界》报,1996年1月-1997年11月24日各期
2《软件报》1997年1月-11月各期
3《中国电脑教育报》1997年1月-11月各期
4《中国计算机用户》1996年1月-1997年11月各期
5《计算机系统应用》1996年1月-1997年11月各期
毕业设计指导方法绝不是在一个环节上机械重复劳动,那样必然缺乏对学生的综合训练,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隐没学生的创新性。在毕业设计方法上对毕业设计的指导不够得力,一方面可能造成因疏于指导,导致放任自流;另一方面或因框得过死,不留余地,致使学生只能按部就班,缺乏创新,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提高。因此,创新毕业设计指导方法是毕业设计质量提升的保障。
2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举措
(1)从制度建设上激发教师指导毕业设计的工作热情。有效的毕业设计制度建设和落实是提高教师思想认识的根本途径。首先,建立优秀毕业设计指导老师遴选制度。每年根据毕业设计过程考核(教师投入的时间、中期检查结果等)、学生评教以及最终毕业设计成绩等级综合评价指导老师,将评价结果作为遴选优秀指导教师的重要参考依据。其次,建立弹性工作量认定制度。经过调研,很多应用技术型高校计算机专业一个完整的毕业设计周期是14周左右,指导老师指导一名毕业生的工作量1课时/周,那么指导教师所得工作量是14课时/人。可是,教师还要承担许多其他的教学工作量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一些教师为了完成任务,往往是“轻指导质量、重学生数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院可以采用指导教师弹性工作量认定制度,将教师在整个毕业设计表现划分为优、良、中、合格、不合格等5个等级,每个教师指导毕业设计工作的最终工作量根据等级系数(优、良、中、合格、不合格系数分别是2.0、1.5、1.2、1.0、0)折算而成。这样,指导教师即使指导学生数较少,但通过努力,保证质量,同样可以获得很高工作量认定,有效使教师更加“重质量、轻数量”。最后,建立学生评价指导老师制度。课题教学中,学生评教制度普遍得到运用,其结果直接作为年终推优、职称申报的主要依据,收到良好效果。目前,很少应用技术型院校计算机专业在毕业设计环节实行学生评价指导老师制度。宿迁学院计算机系大胆启用该制度,让每位学生从“德、能、勤、绩”综合评价指导老师。为了评教更客观,防止“师生互赞”不正常现象发生,最终的评教结果还要与学生最终毕业设计成绩比对之后生效。对于失真现象,要追查相关教师或学生的责任。上述这些制度建设和落实举措,不仅提高了指导教师的思想认识,更让指导毕业设计的质量与教师个人荣誉、工作量认定、年终推优、职称申报等切身利益挂钩,大大激发了他们指导毕业设计的热情。
(2)面向计算机实际应用,实行师生双向选题机制。选题应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基础、兴趣,结合现在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同学生一起来拟定题目。以往,毕业设计选题往往因与市场实际需求脱钩,造成毕业设计题目太陈旧、老化,达不到毕业设计训练目的。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一方面由于部分的选题工作是老师先拟订好题目,有些题目已经不适合当下市场动态需求,所做毕业设计题目无实际价值,从而挫伤学生积极性;另一方面,有部分学生自拟题目虽紧跟应用需求,但往往因毕业设计任务工作量过大或过小,甚至不切学生基础实际而无终而止。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师生在选题时充分沟通。在选题开始时,由师生一方先提出初步选题,然后让对方提出修改意见,教师在选题时重点把握好选题是否有新意、是否可行、是否有应用价值等;而学生则根据自身基础和兴趣最终确定是否选择该选题。例如作为计算机专业指导教师,根据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最新进展,为学生提出的关于无线网ZigBee技术应用、基于Android系统的手机控制软件、洪泛法无线路由算法改进等题目。而学生则根据自身基础与兴趣将上述题目结合某个具体应用,如将上述教师拟定题目方向具体确定为:无线网ZigBee智能路灯控制技术、基于Android系统手机版的车辆北斗定位软件开发、基于ZigBee无线技术的洪泛法路由算法改进与实现等。应用技术型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是相关技术更新很快,师生通过双向磨合选题,使得最终选题既能结合学生基础和兴趣,又能针对应用实际,从而让师生双方最大程度达成一致,为接下来的毕业设计成果更有生命力和市场前景打下基础。
(3)师生协作、循序渐进,创新毕业设计指导方法。再好的选题,如果没有创新的指导方法,毕业设计指导也可能沦为机械重复劳动,最终致使学生只能按部就班,缺乏创新,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提高,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在具体实施中,首先是针对每个学生基础采用师生协作、循序渐进式指导。如,有学生选择“无线网ZigBee技术应用”方面的选题。那么,首先开题以后一段时间内(如:一周时间内),要求学生完成查阅有关ZigBee技术方面的资料任务,并汇总多位学生所查阅到的文献,接下来由指导教师与学生协商将资料分类并再分发给不同学生,并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内(如:一周时间内)师生围坐到一起,轮流让学生汇报所学到的最新内容和体会,期间,教师和其他学生可以随时互动提问,要求被提问教师或学生做出解答,通过师生明确分工、共同协作,加快了基础阶段的学习进度。这样再持续一段时间(如:再两周时间内)相互学习之后,指导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具体选题安排他们先做一些小实验,再做一些中等难度实验,进而持续延伸到综合性实验,在这个实验过程中,教师不仅注重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更要为学生给予方法和思路上的充分交流与指点。通过这种方法不仅让所有学生动手能力得以最快速度提升,而且锻炼了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师生团结协作意识。通过上述师生协作、循序渐进式推进,指导教师全程参与指导,既要扮演好自身角色,也要及时掌握每个学生毕业设计进程,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更多时候是不能替代学生毕业设计工作,而是要给予方法上的指导,最大程度挖掘学生潜能和创新意识。创新毕业设计指导方法,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能力提升环节。
3改革效果
改革现有计算机毕业设计方法对于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年来,我们坚持人才培养质量观,积极探索并改进现有毕业设计指导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成效。每年指导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设计大多数均在良好以上,30%以上被认定校级优秀等级;多名教师被授予校级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20多篇论文获省毕业设计一、二等奖;先后2次获得省优秀毕业设计创新团队称号;毕业设计期间师生协作发表了30多篇高质量论文,同时获得10多项国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了20多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毕业生质量不断得到提升,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这些成绩的取得,一方面要从学校、院校层面加强毕业设计制度建设和落实,另一方面从教师自身角度要有不断改革意识和方法。只有这样,应用技术型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才能不断提高,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
4结语
如何有效提升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是该专业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上述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方法不仅可以应用在计算机专业上,也可以推广到其他实践性较强的工科专业。虽然改革后教师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增加了,但只要我们本着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本的教学理念,那么任何付出都应该加以鼓励和尝试。
【关键词】 高职;计算机;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最后一个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在此期间可较为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高职毕业生提高专业综合能力及职业熟练度;同时,毕业设计( 论文) 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所以,毕业设计( 论文)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是其它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但是,近几年由于扩招、学生就业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普遍下降,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如何改革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提高毕业设计( 论文) 的质量,是一项值得我们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下面具体以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为例来进行改革探讨。
1.毕业设计(论文)现状
1.1 时间安排上存在问题
我院的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论文)一般是安排在第六学期的第二个阶段(即第六学期的第6周—第14周),总共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在此期间学生需要完成查阅相关资料、选题、调研、毕业设计、撰写论文、最后答辩等工作,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具有实用性的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论文)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难度。
1.2 重视度不够
高职学生在校的最后一个学期,因为就业的压力,绝大部分时间花费在应聘工作上,而对于毕业设计( 论文) 则疲于应付,心有旁骛,无法专注于论文设计与论文写作上。部分学生只是把它当成一次形式上的综合作业来对待,没有在相应的时候内完成对应的任务,经常出现临时抱佛脚的现象,临近答辩该定稿的时间还在匆忙的修改作品和论文。
1.3 选题局限
我院毕业设计课题大多是由教师给出毕业设计题目,学生选题并进行毕业设计。在选题方面,往往会出现以下的现象:课题缺乏工程背景、课题内容陈旧,学生只需要将系统界面稍作改动,将别人的论文稍作修改,就可以变成自己的系统和论文。
有些教师给出的题目本身来自生产实际的应用性课题,但由于在毕业设计期间大部分学生的思想状态比较松弛,导致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不敢把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只能安排给学生一些辅助性的工作,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1.4 监管不到位
毕业设计大部分时间由指导教师组织管理,学校仅限于对毕业设计相关表格,如任务书、开题报告和论文的检查。由于受到学生找工作、去就业单位顶岗实习等特殊情况的影响,指导教师只能通过电话或电子邮箱等方式联系学生,很难准确把握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度和困难。学校对毕业设计过程管理不严,且对已经签署就业协议的学生的毕业设计采取迁就的态度,毕业设计整个过程缺乏详细的过程管理计划和专门的监督管理条例。
2.具体改革措施
2.1 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前期准备工作
提前做好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各项准备工作。在每年的9月初就应该布置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给出整个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各个阶段的时间安排,明确强调本学期的工作重点,使大家心中有数,提早安排毕业实习工作。在12月初,给出“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工作日程”表,日程表要详细安排从毕业实习初期到次年5月中旬有关毕业实践各个环节的工作进度和要求。
2.2 采用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紧密结合的多元设计模式
2.2.1 联合就业单位,共同指导毕业设计。在学生联系好了工作单位,与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的前提下,学校应支持毕业生到工作单位去做课题,完成毕业设计。学生所做的毕业设计课题必须经系里审批,还要请用人单位指定一名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毕业答辩时邀请校外指导教师一起进行毕业答辩和成绩评定。
2.2.2 校外企业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这部分学生毕业设计题目应与专业方向及实习单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由于这部分学生大多不能经常返校与指导教师沟通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可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手段相互沟通,指导教师应该详细布置期间应完成的任务,并定期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进展情况。
2.2.3 校内实习与设计。对于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用工合同,且未能找到校外实习设计单位的学生,应由指导教师帮其选定课题,并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努力创新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解决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完成实习与设计任务。
2.3 以竞赛及考证的方式替代毕业实习与设计
近几年来各类组织举办了不少与计算机类专业有关的学科竞赛活动,还有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积极备考国家及知名公司组织的计算机类认证考试如“软件水平考试”、“思科认证考试”、“Oracle认证考试”、“微软认证考试”等。对于学生参加全国或省市级计算机竞赛并获得一、二、三等奖,学生参与教师的部分科研项目,学生通过高水平认证考试几种情况,其钻研难度和深度,基本上能满足高职毕业设计的要求,对于这部分学生学校应允许其在按规定要求做出相应的完善和补充之后,可以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这有利于优秀的学生提前毕业,顺应学分制教学改革,也有利于优秀学生积极参加学生科技活动。
3.改革预期目标
通过对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进行改革。对于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应提前部署,同时加强毕业设计的管理与指导,将毕业设计形式由单一模式转化为多元模式,将学生被动的接受任务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寻找任务,鼓舞每个学生勤奋学习专业课程、努力拓展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大型专业竞赛和获取权威证书提高专业竞争力。将学生毕业实习与择业就业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及家长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联系实习、设计单位。用人单位可将实习和设计工作作为考察和锻炼学生的机会,这也是解决企业自身生产科研课题的一个有效途径,从而达到学校、学生及企业的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
[1]姜桂洪等。高职教育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探索[J].职大学报,2009(2).
[2]王占九。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特色的高职毕业论文(设计)范式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0(3).
关键词:毕业设计;产学研模式;教学质量;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9-6579-04
工科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是本科生毕业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对本科四年学习的深化与升华,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毕业设计也是检验理工科高校对人才培养成效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多方面总结,是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地方本科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组织协同创新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地方高校的办学存在着同质化的趋势。为了培养特色鲜明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不少地方本科院校都加强了对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力度,倡导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改革毕业设计教学,为此过往有不少学者就“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模式展开过探讨、实践,并取得许多经验。如,梁静(2006)[1]将“产学研”模式运用于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类专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上,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了教学质量;姚国胜等(2006)[2]介绍了常州工学院化学专业充分利用高校所在地周边地区集化工生产、科研、教育于一体的优势条件,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论文)模式实践的情况;伍栖等(2007)[3]提出一种“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论文)培养的新模式,并将其应用在独立学院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中且取得初见成效;李向民等(2009)[4]等探讨了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了一种“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论文(设计)模式,并指明了运用该模式展开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李飞等(2012)[5] 分析理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投入不足等难题,着重探讨了“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模式的可行性、团队组建、实施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任勇(2012)[6]分析了独立学院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工作的现状,在指出其中问题与原因的同时提出了改进思路与措施。
对于实施“产学研”结合模式开展毕业设计的问题,以往学者在选题、指导方式、激励措施、质量评价等方面展开了多项研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参考,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譬如,实施这类教学改革的多为国内重点高校,其办学时间久、师资力量强、生源素质高且学校所在地多为省会或重要经济城市,工商企业云集,高校与企业的联系密切。各名校的改革方案多从本校自身特点出发并结合高度发达的地方经济情况而展开研究,其经验有很强的局限性,对地方本科院校虽有参考意义,但不能照搬;又如,实施教改的专业多见为化工类、机械类等传统产业,鲜少见有信息类专业,特别是计算机类专业——以智力劳动为主,并需要结合高效的管理行为的高新技术产业;再如,“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改革较常见诸于独立学院或高职高专类院校,但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这类院校与企业的“产学研”结合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学生派出到这些企业开展毕业设计其选题相对简单,难度较小,合作的深度也较浅,对本科院校的参考意义有限。因此,该文针对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理论偏离实际等问题,从毕业设计的选题,联合指导教师团队,学生团队组建,毕业设计指导方法,论文答辩等方面探讨了新模式的构建方式和具体的运作方法,为地方高校的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 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多由地方上的师专升格而来,本科办学时间短,肩负着培养大量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所急需的高级人才的重任,通常多为传统的教学型高校。在这种高校里,理工科,特别是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要求均较高的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设计问题较为集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⑴师资力量欠缺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校扩招的主力军,常年的扩招,摊薄了原本就非常有限的教师力量。对于计算机类专业,重点高校培养的博士毕业生原本是地方高校师资的重要补充来源,但是由于这类专业应用性强,本就为数不多的高素质的博士毕业生经常早早被各地的高新技术企业、跨国公司高薪聘去,真正愿意到科研条件较为欠缺的地方高校任教的十分稀少。师资补充不上来,就直接导致了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师生比常年不达标。
更为关键的是,不少地方高校对教师的科研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校教师的职称晋升、评优评先主要的考核指标就是科研业绩,这种政策导向直接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开展,毕业设计这种费时费力且难出成效的实践教学工作对于高校教师们而言就形同鸡肋,难以引起重视并提升其指导质量。
⑵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经费短缺
地方院校由于办学时间较短、底子薄、投入不足,可供学生展开实践教学的仪器设备、场所通常都难以满足要求,而有限的资源又经常优先提供给基础性专业课、必修课的实践教学使用。经费投入不足也是制约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以我院为例,学院拨付给工科类学生每人160元的毕业设计实验经费,连补充最基本的实验耗材都不够,为了出成果只能将经费集中于少部分尖子生使用,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则损害了大部分学生的利益,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学生在毕业论文阶段得不到有效的训练,其毕业论文的质量可想而知。
⑶与学生就业时间冲突,学生投入不足
通常本科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设计安排在大学四年的最后一个学期,这段时间正是公务员考试、考研、教师招聘考试、企事业单位招聘的关键时期。大四学生面对严峻的升学与就业压力,不得不奔忙于各类考试与各地的招聘会之间。甚至,不少企业不顾及学生学业,要求签约学生立即到岗上班。升学、就业与毕业设计在时间上出现了冲突和矛盾,学生大多只能顺从于就业压力,无法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学习上,
3.3适度调整考核标准与程序
“产学研”结合模式下指导的毕业设计有其特殊性,因此最终的考核——毕业论文评审、毕业论文答辩——也应有别于在校内完成的传统学术型论文,在评价上需结合实际并适度倾斜。首先在选题的评价方面应首先考察学生选题的新颖性、实用性,对于密切结合研发的具有较大实用价值且是研发过程中的重点或难点的选题,应该给予肯定;在毕业设计工作完成情况的评价上,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工作量,并对于毕业设计的原创性、真实性予以认真的考察,即毕业设计必须是学生亲自动手解决的研发过程中的若干具体问题;评审人的构成方面,可聘请企业中经验丰富的研发工程师、项目经理等人员与校内专家一起组成考评小组,企业专家的参与将增强评判的客观性、公正性,也将强化学生毕业论文中实用性的评价;学生毕业设计的考核也应包含团队协作能力的评价,在企业进行研发工作,如完成一个软件项目,本身就是一个团队作战的过程,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也应该进行考察,引导学生重视团队协作;最后,毕业设计的成果形式也不应仅局限于毕业论文,可将学生在“产学研”过程中实际参与或完成的智力成果都纳入评价范围,如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计算机软件登记、各类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工程设计报告、项目需求分析报告等。
4 “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实践
惠州学院计算机科学系从2004年成立起就一直非常重视与惠州市及周边地区的企业开展“产学研”结合。主动与旭日集团电脑部、用友软件有限公司等当地十多家IT企业输送实习生,充分利用以往积累下来的资源。从2005年起,每年都组织学生到上述企业开展毕业论文、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共同开展协同创新。在校内指导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的双重指导下,通过“产学研”结合模式完成毕业设计,并初具成效。从客观数据上分析,参加“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学生其毕业设计成绩得分较高,且易取得突出成果。以2005级为例,该年级学生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的共计有30余人,占毕业生总数的近20%,其中9人的毕业设计被评为“优等”,2人的毕业论文获选校级优秀毕业论文。从学生主观感受上看,学生直接到企业参与企业的研发课题,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自信心陡增,对学习的满意率也有大幅提高,这一点可从毕业论文的“评教”得分上得以体现。我系对参加“产学研”结合模式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展开了调研,汇总“评教”得分,将其与不参加“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学生的“评教”的得分进行了对比,具体情况如表1。
注释:①“I类”为参加了”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学生,“II类”为非”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学生;②“评教”得分百分比=I类(或II类)学生中评该等级的人数/I类(或II类)学生的总人数×100%
此外,计算机科学系还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如高校派出教师到企业担任科技特派员,企业遣员工到高校进修,申报、设立横向课题对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行合作攻关等,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5 结论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的重要实践环节,“产学研”结合模式为师生创造了一种开放式的教育环境。通过这种协同创新,将地方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科研、生产三条主线中,使得三者融合成为一个互相交叉、相互渗透、互助提高的有机体,是一种对地方高校工科专业毕业设计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广东惠州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牢牢抓住毗邻的深圳、东莞、惠州等诸城市重点发展信息产业、云计算产业的契机,在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中,摸索并实践了一套毕业设计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其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在毕业设计得到质量大幅提高的同时,提升了工科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产学研”结合模式,顺应了信息时展的趋势,使学生走进企业、走进研发第一线,面向实际,走出了以往过于偏重书本理论,偏离具体实际应用的误区。
⑵有效地缓解了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资源紧缺的矛盾。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提高了企业与生产单位实验设备、研发装置的利用率,缓解了地方院校实验设备、实验场地的紧张状况。
⑶有利学生就业。“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可让学生提前深入企业研发、生产的第一线,尽早明确自己的就业目标,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同时,该模式也可使学生较为充分地了解企业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直接实现了地方高校与企业用人需求的紧密对接。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明显提高,进入企业后培训、适应时间大大缩短。
⑷建立、巩固了产学研基地,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以及高校与地方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产学研”结合模式,为地方高校教师
深入企业研发第一线提供了机会。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教师能及时了解当前行业发展的趋势、动向、最新技术以及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教学案例,为教学改革提供原动力;另一方面,有利于高校教师与企业研发人员共同探讨研发、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难题,校企合作申报科研课题,共同攻克技术难关,提升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 梁静。 关于计算机类专科学生毕业设计阶段产学研模式的思考[J].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3):29-31.
[2] 姚国胜, 陈建欣。 以产学研结合为基础 加强高校毕业设计[J]. 常州工学院学报,2006, 19(1): 86-89.
[3] 伍栖, 赵初元, 杨子华。 “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新模式在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的应用研究[J]. 计算机教育, 2007(10):65-67.
[4] 李向民, 任宇石, 张晓芬。 “产学研结合”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研究[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1(4):134-136.
[5] 李飞。 开放教育中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规范和提高的探索——以广西广播电视大学为例[J].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23(3):63-65.
[6] 任勇。 独立学院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分析[J]. 计算机教育,2012(14):84-86.
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在教学上的运用,标志着教学媒体质的飞跃。计算机的应用,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将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由于计算机是人脑的延伸,是人脑思维活动的模拟,是对人类思维活动的结构、功能及其规律的把握,因此,其在教学上的运用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符合现代化教学规律的要求。
多媒体是90年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形象、视频图像、动画和声言等运载信息的媒体集成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的一种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是信息领域的又一次革命,在教学上,它既能向学生快速提供丰富多彩的集图、文、声于一体的教学信息,又能为学生提供生动、友好、多样化的交互方式。
多媒体教学可产生优良的视听效果。因为人的视觉、听觉是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获得的信息也最大。多媒体教学有利于信息传递和学生对信息的接受、储存。其特有的优势对学生产生一定强度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果没有注意,感知就不会产生强烈观察力。而观察力是在感知过程中并以感知为基础形成起来的,离开了感知也就没有了观察。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引人入胜,可以不断提高学生注意的品质,使学生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
以往的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学生、媒体三个要素构成的,缺一不可。大多数教学媒体都具有直观性,但各有所长,也各所短。传统教学媒体中有教师语言、课本、板书、实物、模型、挂图等,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多媒体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集中全部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从中获得直接、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恰当地选用教学媒体,能更好地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加快师生间的信息传递,优化教学过程,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做好思想动员工作
每年在大四第一学期毕业设计(论文)开始之前都要召开学生思想动员和指导老师研究方向和命题介绍大会,目的是为了营造一种良好的毕业设计(论文)氛围,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毕业设计(论文)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同时让学生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方向和题目来展开毕业设计(论文)。
加强选题管理
加强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管理,题目类型以工程应用型和设计型项目为主,选题难度适中,分量足,综合训练效果好,选题范围倡导产、学、研结合,鼓励和教师的科研实际相结合,鼓励校企联合。在管理流程上导师申报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在供学生选做之前应通过教研室、计算机专业学术委员会、毕业设计指导小组的审核,刷掉与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有偏差,内容过于陈旧的题目,对含义不清,实用价值不大,概念太大的题目勒令整改,从而保证毕业设计题目具有很强的专业特性和时代性。对于分量不足、难度低的题目由系主管领导认定后,不予审核通过,对于大而难的题目指导老师可化解为若干子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时鼓励学生到实习单位做毕业设计。表1和表2分别统计了近三年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情况,反映出选题更加多样化和合理化。
重视管理环节
为加强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保证质量,信息学院修订和补充了原毕业设计(论文)的相关规定、教学计划和大纲等,很好的解决了近几年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对课题选择、过程管理、成绩评定等方面均做了明确的规定。
拟题全部提交到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中,经毕业设计(论文)主管领导审核批准后,供学生与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中进行“双向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课题,若一题被多名学生选择,由指导老师根据自己的选择原则确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遵循“师生双向选择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领导小组调剂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当学生本人志愿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领导小组调剂分配有矛盾时,学生应服从分配。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流程图如图1所示。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监管,学院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制度,要求指导教师每周安排至少二个半天的时间现场指导学生,根据指导教师自报的指导时间和地点进行抽查。
指导教师因故不能在固定时间和地点指导学生,应提前告知系主任并通知学生更改指导时间。要求指导教师应随时掌握所带毕业生的动向和思想动态,掌握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进展情况。指导教师对照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填报指导教师完成的工作,对所带学生的网上毕业设计管理负责,督促学生按要求及时更新信息、上传文档。系主任在各个阶段及时组织专家或负责人对系统中的材料进行检查,对缺项或不能按进度提交材料的学生和指导教师予以提醒或批评。
把好“答辩关”和“抽检评选关”
把好“答辩关”,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抓起,要求指导教师对学生在网上提交答辩的毕业设计(论文)初稿进行仔细推敲,认真指导修改。学生方面,应用型毕业设计必须做出具体硬件或软件,要能演示,方允许参加答辩,理论研究型论文最好能够有仿真实验结果的演示。实行院、系、小组三级答辩,每年均成立由院督导参与的院答辩委员会,各系按照学院要求成立系答辩委员会和专业答辩小组,采用推荐与随机抽取相结合的方法选出一部分学生参与院级和系级答辩,答辩过程和成绩评定严肃认真。把好“抽检评选关”,学院开展了毕业设计(论文)抽检与评优工作。抽检工作由学院随机抽取,送专家评审,将评审意见向有关指导教师反馈,对质量不过关的毕业设计(论文)坚决不予通过;评优工作在系部推荐的基础上,学院再组织领导、专家进行评审,经分管院领导批准后,将评优结果予以公示。
重视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和指导团队的培育
对于学习成绩好、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要提前进行重点培养,力争使他们的毕业设计(论文)达到校优秀的标准,甚至可以参加省级毕业设计(论文)评优活动。另外,尽早在教师中组建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团队,确定培育题目和团队成员,并进行相应的政策支持,增加指导教师和毕业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结语
以上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使我院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得到了切实提高,培养和训练了学生如下几方面的综合能力:查阅和综合分析各种文献资料、掌握使用工程技术规范和手册、图标等技术资料的能力;阅读和翻译专业外文的能力;计算和设计能力;实验或测试以及数据处理的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设计说明书(论文)的撰写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基本技能,去发现、分析、解决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以及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基本能力。
通过不断地探索和改进,近几年我院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断提高,管理过程更加规范,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和继续深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也普遍受到了社会的好评。
计算机毕业论文,答辩过程:1
凡参加答辩的学生必须仪表整齐,口齿流畅简捷地介绍毕业设计(论文)的名称、来源、任务内容、可行性分析、方案论证及制定,设计过程、工作原理、试验情况、设计的难点、创新点、新颖性、应用价值及社会经济效益、结论等,重点要突出,答辩挂图必须用0号或1号标准图纸。时间为15分钟。以上材料最好要制作Powerpoint幻灯片在多媒体教室进行答辩。
答辩过程:2
根据上述介绍进行实际操作演示(含有硬件系统,不能在现场进行实际演示的课题,各答辩组可另行安排;校外课题不能演示的必须持有单位应用证明或验收报告等材料)。
答辩过程:3
主答辩教师(即论文评阅教师)就论文对答辩学生进行提问,一般为3个问题,然后其它答辩教师提问,且问题不应超过3个。答辩教师的提问必须简捷有序,气氛和谐,以免造成学生心里紧张而引起答辩失误。
答辩过程:4
学生就答辩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有序、准确、简单扼要的回答,整个提问和回答的总时间对本科生控制在25分钟以内,对专科生控制在20分钟以内。
答辩过程:5
学生就答辩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有序、准确、简单扼要的回答,整个提问和回答的总时间对本科生控制在25分钟以内,对专科生控制在20分钟以内。
答辩要求:
①答辩场内应保持安静,非答辩人员(工作人员除外)未经允许不得入内。
②评阅论文的教师必须在答辩前一天就所评阅论文的设计方案、可行性、新颖性、创新性、设计的合理性、程序设计的质量、数据处理、参数计算的准确性公正、实事求是的写出综合评语,给出评阅成绩,并准备好要求学生答辩时回答的问题。
未来的计算机技术将向超高速、超小型、平行处理、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尽管受到物理极限的约束,采用硅芯片的计算机的核心部件CPU的性能还会持续增长。作为Moore定律驱动下成功企业的典范Inter预计2001年推出1亿个晶体管的微处理器,并预计在2010年推出集成10亿个晶体管的微处理器,其性能为10万MIPS(1000亿条指令/秒)。而每秒100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将出现在本世纪初出现。超高速计算机将采用平行处理技术,使计算机系统同时执行多条指令或同时对多个数据进行处理,这是改进计算机结构、提高计算机运行速度的关键技术。
同时计算机将具备更多的智能成分,它将具有多种感知能力、一定的思考与判断能力及一定的自然语言能力。除了提供自然的输入手段(如语音输入、手写输入)外,让人能产生身临其境感觉的各种交互设备已经出现,虚拟现实技术是这一领域发展的集中体现。
传统的磁存储、光盘存储容量继续攀升,新的海量存储技术趋于成熟,新型的存储器每立方厘米存储容量可达10TB(以一本书30万字计,它可存储约1500万本书)。信息的永久存储也将成为现实,千年存储器正在研制中,这样的存储器可以抗干扰、抗高温、防震、防水、防腐蚀。如是,今日的大量文献可以原汁原味保存、并流芳百世。
新型计算机系统不断涌现
硅芯片技术的高速发展同时也意味着硅技术越来越近其物理极限,为此,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正在加紧研究开发新型计算机,计算机从体系结构的变革到器件与技术革命都要产生一次量的乃至质的飞跃。新型的量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纳米计算机等将会在21世纪走进我们的生活,遍布各个领域。
量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是基于量子效应基础上开发的,它利用一种链状分子聚合物的特性来表示开与关的状态,利用激光脉冲来改变分子的状态,使信息沿着聚合物移动,从而进行运算。
量子计算机中数据用量子位存储。由于量子叠加效应,一个量子位可以是0或1,也可以既存储0又存储1。因此一个量子位可以存储2个数据,同样数量的存储位,量子计算机的存储量比通常计算机大许多。同时量子计算机能够实行量子并行计算,其运算速度可能比目前个人计算机的PentiumⅢ晶片快10亿倍。目前正在开发中的量子计算机有3种类型:核磁共振(NMR)量子计算机、硅基半导体量子计算机、离子阱量子计算机。预计2030年将普及量子计算机。
光子计算机
光子计算机即全光数字计算机,以光子代替电子,光互连代替导线互连,光硬件代替计算机中的电子硬件,光运算代替电运算。
与电子计算机相比,光计算机的“无导线计算机”信息传递平行通道密度极大。一枚直径5分硬币大小的棱镜,它的通过能力超过全世界现有电话电缆的许多倍。光的并行、高速,天然地决定了光计算机的并行处理能力很强,具有超高速运算速度。超高速电子计算机只能在低温下工作,而光计算机在室温下即可开展工作。光计算机还具有与人脑相似的容错性。系统中某一元件损坏或出错时,并不影响最终的计算结果。
目前,世界上第一台光计算机已由欧共体的英国、法国、比利时、德国、意大利的70多名科学家研制成功,其运算速度比电子计算机快1000倍。科学家们预计,光计算机的进一步研制将成为21世纪高科技课题之一。
生物计算机(分子计算机)
生物计算机的运算过程就是蛋白质分子与周围物理化学介质的相互作用过程。计算机的转换开关由酶来充当,而程序则在酶合成系统本身和蛋白质的结构中极其明显地表示出来。
20世纪70年代,人们发现脱氧核糖核酸(DNA)处于不同状态时可以代表信息的有或无。DNA分子中的遗传密码相当于存储的数据,DNA分子间通过生化反应,从一种基因代玛转变为另一种基因代码。反应前的基因代码相当于输入数据,反应后的基因代码相当于输出数据。如果能控制这一反应过程,那么就可以制作成功DNA计算机。
蛋白质分子比硅晶片上电子元件要小得多,彼此相距甚近,生物计算机完成一项运算,所需的时间仅为10微微秒,比人的思维速度快100万倍。DNA分子计算机具有惊人的存贮容量,1立方米的DNA溶液,可存储1万亿亿的二进制数据。DNA计算机消耗的能量非常小,只有电子计算机的十亿分之一。由于生物芯片的原材料是蛋白质分子,所以生物计算机既有自我修复的功能,又可直接与生物活体相联。预计10~20年后,DNA计算机将进入实用阶段。
纳米计算机
“纳米”是一个计量单位,一个纳米等于10[-9]米,大约是氢原子直径的10倍。纳米技术是从80年代初迅速发展起来的新的前沿科研领域,最终目标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意志直接操纵单个原子,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
现在纳米技术正从MEMS(微电子机械系统)起步,把传感器、电动机和各种处理器都放在一个硅芯片上而构成一个系统。应用纳米技术研制的计算机内存芯片,其体积不过数百个原子大小,相当于人的头发丝直径的千分之一。纳米计算机不仅几乎不需要耗费任何能源,而且其性能要比今天的计算机强大许多倍。
目前,纳米计算机的成功研制已有一些鼓舞人心的消息,惠普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已开始应用纳米技术研制芯片,一旦他们的研究获得成功,将为其他缩微计算机元件的研制和生产铺平道路。
互联网络继续蔓延与提升
今天人们谈到计算机必然地和网络联系起来,一方面孤立的未加入网络的计算机越来越难以见到,另一方面计算机的概念也被网络所扩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Internet在过去如火如荼地发展,其影响之广、普及之快是前所未有的。从没有一种技术能像Internet一样,剧烈地改变着我们的学习、生活和习惯方式。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有计算机网络直接或间接地与Internet相连,使之成为一个全球范围的计算机互联网络。人们可以通过Internet与世界各地的其它用户自由地进行通信,可从Internet中获得各种信息。
回顾一下我国互联网络的发展,就可以感受到互联网普及之快。近三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omNIC)对我国互联网络状况的调查表明我国的Internet发展呈现爆炸式增长,2000年1月我国上网计算机数为350万台,2001年的统计数为892万台,翻一番多;2000年1月我国上网用户人数890万;2001年1月的统计数为2250万人,接近于3倍;2000年1月com下注册的域名数为48575,2001年1月的统计数为122099个,接近于3倍;国际线路的总容量目前达2799M,8倍于2000年1月的351M。
人们已充分领略到网络的魅力,Internet大大缩小了时空界限,通过网络人们可以共享计算机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信息资源。“网络就是计算机”的概念被事实一再证明,被世人逐步接受。
在未来10年内,建立透明的全光网络势在必行,互联网的传输速率将提高100倍。在Internet上进行医疗诊断、远程教学、电子商务、视频会议、视频图书馆等将得以普及。同时,无线网络的构建将成为众多公司竞争的主战场,未来我们可以通过无线接入随时随地连接到Internet上,进行交流、获取信息、观看电视节目。
移动计算技术与系统
随着因特网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以及计算机处理能力的不断提高,新的业务和应用不断涌现。移动计算正是为提高工作效率和随时能够交换和处理信息所提出,业已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移动计算包括三个要素:通信、计算和移动。这三个方面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移动计算概念提出之前,人们对它们的研究已经很长时间了,移动计算是第一次把它们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它们可以相互转化,例如,通信系统的容量可以通过计算处理(信源压缩,信道编码,缓存,预取)得到提高。
移动性可以给计算和通信带来新的应用,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面对无线移动环境带来的挑战。在无线移动环境中,信号要受到各种各样的干扰和衰落的影响,会有多径和移动,给信号带来时域和频域弥散、频带资源受限、较大的传输时延等等问题。这样一个环境下,引出了很多在移动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中未遇到的问题。第一,信道可靠性问题和系统配置问题。有限的无线带宽、恶劣的通信环境使各种应用必须建立在一个不可靠的、可能断开的物理连接上。在移动计算网络环境下,移动终端位置的移动要求系统能够实时进行配置和更新。第二,为了真正实现在移动中进行各种计算,必须要对宽带数据业务进行支持。第三,如何将现有的主要针对话音业务的移动管理技术拓展到宽带数据业务。第四,如何把一些在固定计算网络中的成熟技术移植到移动计算网络中。
面向全球网络化应用的各类新型微机和信息终端产品将成为主要产品。便携计算机、数字基因计算机、移动手机和终端产品,以及各种手持式个人信息终端产品,将把移动计算与数字通信融合为一体,手机将被嵌入高性能芯片和软件,依据标准的无限通信协议(如蓝牙)上网,观看电视、收听广播。在Internet上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自然不会把汽车仅作为代步工具,汽车将向用户提供上网、办公、家庭娱乐等功能,成为车轮上的信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