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助于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
以人为本的中学教学管理主要从教师的角度和学生的角度出发,制定符合教师和学习实际情况的教学管理策略,并且在管理的过程中,根据教师和学生的需求适当的改变教学管理的方法,以进一步适应教师与学生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管理者制定的教学管理策略是完全符合教师和学生要求的,进而教师与学生会积极的配合管理者的教学管理,充分调动了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和学生也会按照管理者提出的相关管理要求进行教学和学习,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教师和学生的良好发展。
2.有助于及时发现管理中的问题,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在中学的教学管理中,管理者坚持以人为本,能够及时的发现管理中的问题,有助于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由于管理者在教学管理中出现问题,自身没有发现,而作为被管理者教师和学生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管理者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教师和学生才愿意进行沟通,使管理者能了解到管理中的问题,并且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确保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教学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二、以人为本的中学教学管理策略分析
以人为本的中学教学管理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即教师和学生。由于教学管理的管理对象就是教师和学生,因此管理者应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入手进行管理,这样才能够进一步做好教学管理的工作,促进教师学生以及学生的长远发展。
1.以教师为本的中学教学管理策略。
在中学教学管理中,首先需要坚持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结合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管理策略,具体应该做如下几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关注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素质的提高。教师在教学中,有提高教学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需求,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为教师提供多种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素质的途径,像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培训,选派教师外出交流,加强各个学校之间教师的交流等等,进而全面满足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素质的需求。二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进一步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教学管理者可以结合本校教师的情况,采取绩效工资制度,即对在教学中表现突出的教师提高工资,采取以资鼓励的方法,激励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另外,在对教师进行教学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还应该充分的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教学成果,并且对教师的学术科研以及教学效果给予肯定。
2.以学生为本的中学教学管理策略。
在中学教学管理中,管理者还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由于中学的一切教学行为最终的受益者是学生,因此管理者需要根据实际发展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首先,教学管理者需要主动地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由于中学生的心理素质还不成熟,在思想上容易出现偏颇,管理者应该对学生进行关心,主要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问题,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这样,有助于确保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中,更加顺利,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其次,在针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中,管理者应该了解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每个学生有每个学生的特点,应该实行个性化的管理方法,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对学生进行不同的管理。在学生班额大的情况下可以班级为单位来向班主任分配相关工作,通过班级教育管理效果的比较来实现对个性化教育效果的验收。
三、结语
从离退休职工管理服务工作面临的现状看问题,只有全面了解问题的由来,才能从根本上认识问题的所在,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1.我单位一直注重离退休职工的管理服务工作,把离退休职工队伍的和谐和稳固作为离退休职工的管理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
离退休职工随着逐年的增长,形成了一支庞大的队伍。它虽然不是整体工作的中心,却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大局工作。同时,由于大部分离退休职工子女及亲属在同一单位,对离退休职工管理服务工作质量的优劣直接引起他们的关注,因此,离退休职工的管理服务工作也牵动在岗职工的队伍。
2.另一方面,由于许多离退休职工还未走向社保管理,这样对于他们的各项福利待遇和医疗费的报销还都有单位负责。
而各项福利和医疗费的管理和报销原则既要参照相关的社保医疗目录来确定,同时又要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指定相应的有关政策。为保证离退休职工切身相关利益,这就需要离退休职工管理服务这项纷繁复杂群众性工作做的细致入微,客观参照社保医疗报销的相关规定,结合单位实际情况把离退休职工利益最大化,切实落实好离退休职工的切身利益。举一例子,企业一离休职工为参投保人,他的医药费先由个人账户支付,最后进行统筹,按比例报销。若个人账户用完将无法报销,住院设定报销上限,超过的也将无法报销。因此需要离退休职工管理服务工作切实解决医疗报销事宜,让离休职工老有所医。
二、离退休管理服务工作和社保的融合
对离退休职工管理服务工作的现状有了深刻认识后,才能透过现象制定出解决的方案。使离退休职工管理服务工作深入人心,切实解决离退休职工存在的问题。
1.更新观念,重新认识离退休职工管理服务工作和社保工作的关系。
只有从本质上改变观念,认识二者间的相关性。在其中找到恰当的切入点,再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宜的方案,使离退休职工的医药报销问题得到好的解决。
1.1在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互动达标理论有助于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护士工作满意度的提高使其能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升护理服务质量,从而促进病人满意度的提高。
1.1.1在国外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Bragg等在精神科运用互动过程模式为新毕业护士建立支持小组,在小组会议中,护士通过与科室大夫的沟通、互动、交流设立共同的目标,从而缓解了新毕业护士的工作压力,提高其工作满意度。Mary以互动达标理论作为指导,运用感知和互动两个概念,与社区护士共同找出其存在的压力和问题,通过实施想象、放松、提升自信、时间管理等措施使社区护士减轻焦虑,提高应对机制,最终达到促进社区护士健康,提高其工作满意度的目的。
1.1.2在国内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魏红等对慢性肝病科护士的研究显示,护患在交流中共同制定护理目标、设计护理活动,护士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病人达到健康目标的同时,其自身的个人能力、主观能动性、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提升了成就感,实现了专业价值,提高其内在工作满意度。护士工作满意度和离职意愿呈负相关,工作满意度的提高,能够减少护士离职,稳定护士队伍,确保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
1.2在护理管理服务模式中的应用
2005年美国护士资格认证中心明确了专业护理模式制定的意义及标准,并指出互动达标理论是专业护理模式制定的指导理论。
1.2.1在国外护理管理服务模式中的应用
Khur-shid将互动达标理论应用在多学科合作中,从而构建新型的临床护理路径,为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的病人服务。结果显示,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改善医疗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病人和医护人员的满意度。Topps等运用互动达标理论中感知、时间概念研究条形码给药系统在儿科的应用效果,儿科护士普遍认为,尽管条形码给药系统在管理药品方面耗费时间而且不方便,但是能提高病人的安全。因此,对护理管理模式的评价,能够探索其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效果,促进护理管理持续改进,保证护理质量。
1.2.2在国内护理管理服务模式中的应用
北京军区总医院以互动达标理论为理论依据,参照国外护理模式的发展,结合国内现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病人参与型护理模式并通过了实践验证。即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鼓励病人及家属参与护理决策和自理,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病人自理能力及促进其健康。由此证明,病人参与型护理模式不仅体现了医学模式的转变,也体现了国内护理模式在国外护理理论基础上的应用与发展。
1.3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护理质量是衡量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护理管理的核心。
1.3.1在国外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Messmer等将互动达标理论中的3个概念———个人系统的感知概念、人际间系统的沟通及互动概念应用于护士和住院医生的合作,研究者为护士和住院医生提供3个情境剧本护理儿科模拟病人,录像资料显示医护之间的合作越来越真诚和自如,参与者也证实了增强互动协作能够提高护理质量,挽救模拟病人。
1.3.2在国内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陆彩萍等通过应用互动达标理论中个人系统和人际间系统的相关概念,增强护理管理者和护士之间的沟通、互动与交流,制定了压疮护理管理方案,即及时完成申报高危压疮的评估,每周全院压疮跟踪评估及每月护理质量反馈压疮评估结果,由此杜绝了院内压疮的发生,确保了压疮护理管理质量,提高了护士的工作责任心和自我成就感。李漫天等将King达标理论运用于手术室的专科建设,护士长和护士在互动的基础上,强调护士的积极参与,与护士长共同达标并监督达标过程,提高了护士的专科技能和护理质量,为病人及医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2局限及展望
关于社会改革深化的时代大潮与电视艺术理论批评与美学建设自身深化的关系问题。
这两者深化的对应关系,即电视艺术理论批评建设与美学的深化应当取决于并对应着整个社会改革大潮的深化,本来是老生常谈的一条原则。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理之一,就是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理论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理论的生命在于它或迟或早能指导实践。但是,较长时期以来,无论是文学还是电视艺术领域,每当创作的实践顺应整个社会变革思潮的前进,冲破了现成理论框架的束缚,即现成的理论已经阐释和概括不了新鲜的创作经验,甚至已经证明现成的某种理论指导是有悖于创作的发展时,我们往往不是科学地考虑理论自身应当如何调整、充实和发展,而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创作“越了轨”。这种僵化的思维定势不仅妨碍了创作的繁荣,而且也自然损害了理论自身的声誉和尊严。
物极必板。于是创作界有了一种责难理论、甚至排斥理论的呼声,理论界自身似乎也有人提出了一种索性主张建设“与创作实践根本不搭界”的“纯理论”的主张。而日新月异的创作现实,又总是对应着社会变革的历史大潮的,因此这“纯理论”也就自然与社会改革“不搭界”了。
我不否认,文学、电视艺术理论建设尤其是美学建设确实都应有专门人才侧重于对艺术本体进行高层次抽象思维的“纯理论”建设。而我们民族传统的文艺理论之所以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演绎能力都还不够发达,恐怕也多少与我们缺乏这种“纯理论”建设有关。这一点,只消把刘勰的《文心雕龙》、陆机的《文赋》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贺拉斯的《诗艺》作个比较,便看得非常清楚。黑格尔曾指出中国哲学思辨不发达,连孔子的著述也只是“道德箴言”。翻一翻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也可以发现一个发人深思的现象:在中国,代数学很早就很发达,而几何学则不然。这大概是因为代数重在“求算”,而几何则重在“求证”。凡“求算”的都很早就算出来了,如南北朝时代的祖冲之,就早于欧洲人一千多年推算出圆周率π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并著有《缀术》、《九章术义注》等书。但凡“求证”的则很晚才证出来,如古希腊就已发现的几何学上的欧几里德定理,我们一直到明朝才由徐光启在《几何原本》中译介过来。这些都足以证明我们民族文化传统中实际存在的这一弱点。说它是弱点,因为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从这个意义上讲,呼吁整个电影理论建设中应有专门人才去从事这种“纯理论”建设,以促进理论思维的深化和提高,自有其合理性和迫切性。
但即使是这种“纯理论”建设,我以为也必须对应整个社会改革深化的大潮,也必须从整个社会改革深化的大潮中自觉汲取动力。从发生论的观点看,无论是文学界还是电影界,新的理论研究思潮和新的批评方法的崛起,从根本上讲,都是既起因于对整个社会改革、开放的时代思潮的观照,又是整个社会改革、开放的时代思潮在审美领域里抽象思维成果的直接体现。试想,没有社会改革、开放的总背景,西方文艺理论批评的一些新鲜思维成果,如阐释学、现象学、符号学和意识形态分析、精神分析方法等等,能引进到我国新时期的文艺理论批评领域里来吗?文学、影视艺术理论批评的日趋细密化、理论化、科学化,是对应着整个社会改革的深化,理论批评自身也随之深化的必然结果。而且,一个国家电视艺术理论批评与美学的建设,无论是实践性强的理论建设还是所谓的抽象性强的“纯理论”建设,都不能脱离这个国家的国情和它的经济实力及文化传统。因此,在我国,理论批评要深化,要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也需要建立自身的尊严和相对独立的品格。但无论如何,文艺理论批评思潮的深化,只有更自觉地对应整个社会变革思潮的深化,并自觉地从中汲取动力,才是有源之流,才能形成浩博之势。
二
关于借鉴西方影视艺术理论和整个文艺理论的间接思维成果与对我国电视艺术创作的直接科学抽象的关系问题。
这一问题实际上是前一问题的深化。无疑,理论的建设和发展既是一个历史积累和横向借鉴的过程,也是一个对现实的创作实践经验进行直接抽象并上升为理论的范畴和逻辑体系的过程。这两者虽有区别,但归根结底是统一在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由于直接从创作实践经验中进行科学抽象并建构理论体系的任务极其艰巨,而任何个人的才智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包括刘勰那样的大师,也很难说全靠这种直接抽象建构他的理论框架。这就需要借鉴和吸收古代和外国的间接思维成果。新时期社会开放和文化开放以来,西方文艺理论批评的一些新鲜思维成果被介绍进来。这是大好事。因为从宏观上讲,开放带来的认识线索的多维化和理论批评的多样化,是以承认事物本身(包括影视艺术)的复杂性、整体性为理论前提的,它打破了那种僵化的大一统的简单的理论批评模式。从微观上讲,开放引进的西方文学理论批评的新鲜思维成果,有助于电视艺术学科领域的理论研究走向细密化、科学化,以利于对电影活力(从创作到发行放映乃至批评研究)的各个环节和局部进行深入的、精细的研究剖析,推动我们电视艺术理论思维的日益全面和科学。但我感到,文学、影视界有一批最富创造力、最有潜力的理论新秀,其兴趣和希望似乎较多地寄托在对西方文艺理论间接思维成果的吸收上,他们往往倾其精力研读和套用这些间接的思维成果,写出了一批不仅在观念上、方法上,乃至在思辨上、文风上都“东施效颦”式的文章。甚至有人还从西方生吞活剥地“借”来一种批评模式,然后用以“读解”某一部中国电影或电视剧,最终证明西方批评模式的“正确”和“灵验”。这是不足取的。倘陶醉于此,我很怀疑在理论上能真有建树。因为建设新理论的难点,恐不仅只在如何借鉴和吸收间接思维成果上,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今天的时代水平上把间接的思维成果消化,并同直接的对我国创作实践经验的科学抽象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科学。我国著名的电影美学家钟惦fěi@①先生生前就反复强调过:“电影美学的时代使命和历史使命,既要从银幕上去寻求,更要从银幕下受其感染的观众中去寻求。”(注:《电影美学·1982后记》第344页,中国文联联合出版公司1983年版。)此言极是。
我这样说,是基于确实感到这种结合有加以强调的必要。当然,西方文艺理论批评的新鲜思维成果,自有其不可否认的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但从宏观的战略意义上看,我们仍须保持一种科学的、清醒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例如,有一位青年学者著文介绍说,西方的文艺理论表现为越来越远离创作实践,它们仅仅对文艺现象作形而上的阐释,并以脱离形而下的创作经验而自豪。这种鄙视创作实践并不以指导创作实践为己任的理论,虽然很难说它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因为实际上它最终还是要以各种形式作用于文艺思维和文艺实践的),但它的弊端和不足也是明显的。有时连一个一说就明、一道就破的文艺现象,也要用一连串的繁琐概念加以玄虚的描述。至于西方美学中各派分庭抗礼,各执一端,相互否定而在理论范畴和逻辑体系上较少渗透互补的情况,更是多有存在。因此,有鉴于我们的国情和文化传统,我仍然主张既注重纯粹思辨的理论演绎能力的培养,也更注重用对直接经验的归纳来弥补其不足,并以此来沟通理论与实践间的信息交流;主张既注重借鉴和吸收间接思维成果,也更注重直接从现实经验中进行科学抽象;主张既注重防止以整体意识和大一统观念去制约电影电视艺术理论思维的多元化发展进程,也更注重提醒潜心从事于影视艺术理论批评与美学研究的某一学科分支的微观研究的同志,能正确估量本学科分支的微观研究在提高全民族电影文化水平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两者相辅相成,结合互补,才能较少片面性。
三
关于我国电视艺术理论批评与美学的建设,乃至整个电视文化的建设,需要具备一种“着意于久远”的战略眼光的问题。
应当承认,无论从整个社会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的需要看,还是从电影创作日趋繁荣呼唤理论引导的需要看,我们的电视艺术理论批评都是有愧的。造成这种滞后现状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恐怕有一条是很重要的,即我们缺乏一种“着意于久远”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眼光。
四
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美学体系,是老一辈文艺家、电影家的夙愿。我的恩师钟惦fěi@①先生,早在五十年代,便“不甘寂寞,想写一本电影美学”(注:《中国电影艺术必须解决的一个新课题:电影美学》见《钟惦fěi@①文集·下》第83页,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但一场反右斗争的扩大化,令他蒙冤罹难。二十余载,只能在写检讨中过日子。直至年逾花甲,才在新时期抱病组织班底,受命主编《电影美学》。只可惜,仅仅出完《电影美学·1982》和《电影美学·1984》,病魔便夺走了这位“松竹梅品格皆备,才学识集于一身”的电影美学家宝贵的生命。但他留给我们的千古文章,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美学体系,也为我们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电视艺术美学体系,指明了方向和要领。我们应当认真继承,反复领会,付诸实践,受用无穷。
在周扬为《电影美学·1982》所作的序中,钟惦fěi@①融入了自己数十年来对电影美学研究的思考成果(据笔者亲身经历,知周扬这篇序的起草者即是钟惦fěi@①)。他指出,八十年代初,“哲学美学研究之风大甚,而艺术诸门类则多忙于自身的实践,无暇顾及这方面的事情,这种状况应该改变。”这篇序精辟地阐明了建设中国电影美学所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一是“电影美学的根本问题还是由电影与社会的关系决定的。”“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建成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私有观念并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高度发达的社会,这既是我们的政治纲领,也是我们的审美理想。”“没有这样的审美理想,电影美学就将失去它崇高的目的和本身应当具有的魅力。”二是“我们的电影,正如其它艺术一样,是为人民的,首先是为劳动人民的。”“近五十年和更长时期的中国电影,应该成为中国电影美学的研究对象。所谓精通业务,就是要懂得业务自身的历史和现状。轻视自己的传统和经验是不对的。”三是“电影是一门国际性很强的艺术,我们决不可以闭目塞听,固步自封”,要善于吸取西方电影美学中适合中国国情的营养,“为我们所用,而不是‘随风飘去’”。四是要“建立良好的学风”。“美学上有些问题争论了几百年,几千年,至今没有结论。我们的学术和艺术正是在这种争论和不同艺术风格的竞赛中逐渐有所进步和有所突破的。”(注:见《电影美学·198()2后记》第1~4页,中国文联联合出版公司1983年版。)
上述四条,从指导思想到研究思路、再到学风建设上,为电影美学研究及其学科建设提出了极为重要、精辟的意见,是我们后学者创建电影美学体系的宝贵精神财富。此外,新时期以来,钟惦fěi@①还就电影美学课题,发表了一系列闪烁着真知灼见光芒的论文,如《中国电影艺术必须解决的一个新课题:电影美学》(注:见《钟惦fěi@①文集》第83页,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电影美学问题·序》(注:见《钟惦fěi@①文集》第196页,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回声——电影美学札记之一》(注:见《钟惦fěi@①文集》第230页,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拟〈电影美学〉序言》(注:见《钟惦fěi@①文集》第254页,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电影美学的追求》(注:见《钟惦fěi@①文集》第294页,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论电影美》(注:见《钟惦fěi@①文集》第414页,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论社会观念与电影观念的更新》(注:见《钟惦fěi@①文集》第453页,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电影美学·1984编后记》、《平安里美学——又说〈乡音〉》、《致〈电影美学〉写作组诸同志》、《电影学的思考方向》等。他深刻指出:“美学是一门边缘性的学科,电影美学尤其如此。它不仅涉及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诸方面,并且在通常情况下显得更突出,而且在艺术诸门类中也具有边缘性,使它既从诸联系中认识它之所以成为综合艺术;又从区别中把握电影的特性。这就是我们的美学不等于政治,却比政治更深;不等于世界观,却比世界观更具有实在的内容的粗略叙述。不比诸姐妹艺术源远流长,造诣高而且深,却使诸姐妹艺术在银幕上发出难以磨灭的异彩。电影美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艺术家可以不承认它,但更严峻的还在于它是否承认艺术家。”
这段话,字字珠玑,不仅对电影美学建设,而且对电视艺术美学建设,都具有明鉴作用,足以令我们深长思之。
五
论及电影美学,钟惦fěi@①先生还有一句名言:“我们的电影美学一刻也不能脱离我国的广大观念。这是我们的电影美学意识中最根本的意识。”这话,同样适用于受众面更广的电视艺术美学。
电影观众学即电影接受美学,是电影美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再玄妙的电影,倘无观众,是无法实现其价值的。新时期以来的电影创作,提倡适应大众的审美需求,无疑是一种进步。但是,也出现了那种以“玩艺术”为宗旨的令大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发行拷贝数几乎为零的如《雾界》这样的作品。因此,我们必须劝导电影艺术家们,万勿躲在象牙塔里,孤芳自赏,脱离大众的审美需求,搞贵族艺术,这是决无出息的。但这只是重要的一方面。同等重要的另一方面,是必须着力于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下功夫提高大众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须知,适应大众的审美需求乃是为了提高大众的审美素养,在提高的指导下去适应,适应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这才是全面、正确、辩证地认识和处理精神生产和文化消费关系的正途。
勿庸讳言,无论在电影领域,还是在电视艺术领域,时下对“观赏性”的认识,都存在着必须引起严重关注的片面性。
一种是远离大众审美需求,无视观赏性。如前所述,这较易识别,其谬误显而易见。
另一种是盲目追求观赏性,片面抬高观赏性的地位和价值。这往往是在“尊重观众”的唯物史观旗号下堂而皇之地进行的,因此,较难识别,常常以假乱真。其实,所谓观赏性,与思想性、艺术性原本不是同一逻辑起点上抽象出来的同一范畴里的概念。前者是以观赏者的接受效应为逻辑起点抽象出来的概念,属接受美学范畴:后两者均为以艺术品自身的品格为逻辑起点抽象出来的概念,属作品美学范畴。按照语言学、逻辑学的规范,要求在同一逻辑起点上抽象出来的概念,才能在一定范畴里进行推理,从而保证判断的科学性。显然,硬将观赏性与思想性、艺术性拉到同一范畴在同一层次上进行推理、作出判断,是欠科学的。更何况,观赏性虽然与思想性、艺术性有联系,但决定它的主要因素不是艺术品自身的历史品格和美学品格,而是观赏者的人生阅历、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譬如,电视连续剧《孔子》,在山东大学从事儒学研究的教授们那里,看得津津有味,观赏性甚高;而在文化素养较差的城市“盲流”那里,却知音寥寥,观赏性甚差。由此可见,观赏性与作品本身关系并不直接;决定它的,倒是观赏者的人生阅历、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再,观赏性还是个变量,而非恒量。昔日的“毒草”,今成“重放的鲜花”。如老舍的《茶馆》,五十年代演出,因其舞台上烧了纸钱,适逢“一化三改造”刚过,于是被斥为“替资本家招魂”,观赏的结论是“毒草”;而新时期以来,只消于是之先生在北京人艺舞台上一站,便被观赏者赞为“一身都是文化”,《茶馆》成了传世之作。且,即便在同一历史条件下,审美接受空间不同,观赏效应亦迥异。评委们评奖,在审看间里正襟危坐、专心致志地看,与回到家里一边喝茶一边聊天一边看,其观赏效果能一样吗?惟其如此,以接受美学为一门严格意义上的学科计,倘给观赏性下一定义,则至少应表述为:它虽然与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有联系,但主要取决于观赏者的人生阅历、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以及观赏者与作品发生关系的历史条件、文化背景、审美空间的一种综合效应。这是极为复杂的。
我这样分析观赏性,绝非咬文嚼字,更不是玩概念游戏,而是事关电影美学和电视艺术美学建设的大计。理论思维与美学思维的失之毫厘,势必造成创作实践里的谬以千里。此类教训,历历可鉴。
强调科学地认识与清醒地追求观赏性,不仅因为这攸关电影和电视艺术接受美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且还因为这关系到全民族的美育。美学与美育,关系密切。美学是美育的理论指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大众的美育水准,直接影响着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文明的水平。本世纪之初,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石破天惊地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的口号,兼容并包,广纳人才,造就了一个为中国新文化运动乃至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好组织准备的新北大。而新中国诞生之后,我们曾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误把美育当成资产阶级的东西,在教育方针里剔除了美育。教训是深刻而惨痛的。只消看一看“”种种毁灭人性、践踏人的尊严的丑行劣迹,便令人痛心疾首。事实雄辩地证明:就人的综合素质而言,德育、智育、体育当然重要,但美育却万万缺少不得;德育不能代替美育,而德、智、体三育之中,却都须贯穿美育。美育对于开发人的智力、培养人的道德情操、激活人的创造能力、提升人的综合素质,都极为重要。据说,当代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发现: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仅源于智商,更源于情商,且情商的作用远甚于智商;不仅源于左脑,更源于右脑,且右脑的能量大约为左脑的十万倍。电影和电视艺术是两门受众面极广的艺术,它们作用于大众的审美神经,正、负面效应都极明显。如果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美学观为指导,始终把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纳入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范畴,那么,我们的电影和电视艺术创作就能面对着市场经济大潮下强大的媚俗思潮而保持清醒、明智的头脑,处理好适应与提高的辩证关系,从而立于不败之地。相反,如果片面地认识和追求观赏性,盲目地媚俗从俗,那就势必弱化、消解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艺术精神,败坏大众的审美情趣,其后果不堪设想。因为中华民族赖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便是靠极具东方美学神韵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艺术精神。所以,电影接受美学和电视艺术接受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便应是科学地认识和清醒地追求观赏性。
“苍茫的若尔盖草原,狼族即将被人类赶尽杀绝。一只绝望的母狼为了与人类做最后的抗争,不惜带着一窝幼崽服毒自尽。然而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仅存的一只小狼被来到草原写生的李微漪救起,带回了城市。”———《我家小狼初长成》的作者李微漪讲述了小狼的故事,让阅读者感受生命的神秘与神圣,也让阅读者对生态理论、生命价值、善与恶具有更多的别样体验。不同于《狼图腾》对狼族的直奔主题的旁观者的讴歌赞美,《我家小狼初长成》作为李微漪抚养小狼成长的实录,进入小狼的内心世界,更具有现实感,体现了对生命对生态更开阔的视阈;同时,正如作者在扉页上写道:“将一个由人类抚养的狼孤儿送回族群,是一种史无前例的奇妙传递,是一种诚心与狼握手言和。”从这样意义上,《我家小狼初长成》现实故事里又蕴涵了生态伦理的寓言意味———“救起带到城市”到“送回狼群”的过程,充满了动人心魄的细节,读来让人涌动着生命的感动。在本书的前言中,作者从“生态”一词的希腊文语源分析,指出:“‘生态’一词原本来源于ECO,即‘家’‘住所’之意。在草原度过的大半年里,我深深体会到了‘家’这一词的沉重含义。这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共同家园。” 一、生态崩溃———小狼出世的残酷之境 在书中,作者写出了生态崩溃造成的残酷之境,既有人类对自然资源涸泽而渔造成的草原荒漠化、动物生存环境日趋恶劣的严酷现实,也写出了人类贪婪无度造成的恶的膨胀造成的人类自身社会生态环境的严酷。在中国最美丽的草原湿地,密如织网的铁丝围栏被人类占据,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出没的区域被牧场包围。人类垦殖、近亲繁殖、疾病和自然灾害使野生物种濒临灭绝。而野生动物栖息地的退化和丧失,食物的短缺,过度放牧的家畜与狼群争抢同一块土地,导致人狼之间的激烈冲突。小狼的故事就在这样的背景中展开。残忍的四月,一对狼夫妇生育了第一窝小狼,他们想尽办法要让洞里的六条小生命看见草原上的第一缕阳光。草原生态的恶化让公狼的觅食成为难题,“多少天没有饱饱地吃过一顿了,母狼的乳汁少得可怜,没睁眼的小狼崽们饿得嗷嗷直叫,小狼们一出生,饥饿就如影随形”,“公狼在草原上一次次徒劳地狩猎,然而饥恶却像挥之不去的魔鬼纠缠着这个脆弱的狼家庭,如果再没有食物,他们将失去一个个新生的幼崽。”公狼铤而走险去牧场偷羊,成为“一张晾晒在肮脏墙壁上的狼皮”。母狼无法忍受怀里呜咽的小生命跟她一起挨饿,潜入牧场,被牧民投毒,而猎人们找到了狼窝,“六只还未睁眼的幼狼挤在狼洞中瑟瑟发抖”,母狼死后,小狼崽们被牧民装进麻袋,带回了牧场。小狼初生就遭遇这样的惨烈之境。而遭遇这样惨烈之境的背景就是草原生态的恶化。在书中,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观的细腻描写反映了草原现状和作者的生态观。 二、抚养幼狼———人类的反省与救赎 牧民在书中描写得不多,但每一个都有个性,“老阿爸”的形象具有符号意义。他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表白了生态恶化中人类纠结的罪恶感和赎罪心理。而作者抚养幼狼的行为,更是人类自我救赎的寓言。而这一过程的推进,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也在变化中。正如作者在《前言》中写到的:“起初,我只打算对一个特殊而又壮美的生态系统做一个简单的记录,但很快,我觉得之境的灵魂被这个地方勾去了,连准备也来不及,就被甩出时空,失落在一个遍地芳草的蛮荒世界。虽然与现代社会隔绝,可是我与其他牧民一样,在这块土地上,在自然的心脏中扎了根,与自然保持着一种热烈而融洽的关系。”牧民老阿爸一句“人和狼都是不得已”啊,写出了草原牧民的纠结与深深的赎罪心,而作者,“怀抱着这一出生就受到人们诅咒的小小异类孩子”,作为草原“局外人”的反思也许更直指人心:“人破坏了狼的栖息地,狼侵犯了人的安宁,杀戮、诅咒、报复、遗孤,……这一切终究能怪谁?”在书中,作者不断反思人类破坏生态的暴戾和凶残,表露出作为人类对狼族的歉疚和赎罪心理。作者写出了小狼濒死求生(相当于人类的婴儿期)、顽皮成长(相当于儿童期)、初长成(少年期)三个阶段。作者充满母爱的笔下流淌着浓浓爱意,让本书的小狼成为当代生态文学中具有生命感染力的形象。 三、纪实写作———观察笔记式的小狼成长实录 作者在书中写道:“每当夜深人静,我就把和小狼的故事与情感写成日记。最初只是对小狼成长状态和身体恢复情况的一些记录,后来一些有趣的成长故事和观察也成了我日记的一部分。”本书具有纪实写作风格,是观察笔记的写法,对小狼的生理、心理做了翔实的记录。作者全方位地记载了小狼生理、心理成长的过程,这一过程的记录,真实客观地写出了狼的幼儿时期和成长的细节,这在文学作品中具有独特性。 作者对小狼成长的每一个细节都作了观察日记式的记录,这种科学观察记录在客观描述的同时,还蕴涵着作者的情感。作者笔下的小狼犹如一个顽皮可爱的孩子。比如对小狼感官渐次成熟的记述,具有科普作品的探索性和趣味性。书中对小狼眼睛蓝膜褪尽之前触觉、嗅觉、听觉感官的变化和小狼认知发展过程做了记载。读来趣味横生。小狼的认知发展,三个月是分界线。作者记载小狼第一个月的睡眠:它很淘气贪玩,但精力有限,往往玩上一会儿就困倦了,打着哈欠扒在沙发边缘,使出吃奶的劲儿努力往上爬,可爱至极。我轻轻托着它圆滚滚的小屁股助它爬上来,小家伙疲惫地哼唧着钻到我怀里,眼皮沉沉,很快就进入了梦乡。……从第一次在我怀里睁开迷蒙双眼,我的怀抱就是它最本能的向往。我轻轻用手护住它的身子,在柔柔的呼吸声中感受这份异样的亲情……这样的对小狼的观察记录书中比比皆是,使本书具有情感性的同时,具有科普作品的特点。 值得关注的是,作者对人类文化意象中的狼和人的关系做了反思。书中谈到人类文化中狼形象的历史文化典故有“狼子野心”、《说文解字》中的“狼”字、格林童话中的狼,等等。对“狼子野心”的阐释,作者认为“野心是对自己应有生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身为野狼拥有野心本就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作者给小狼起名为“格林”,也表达了对格林兄弟童话《小红帽》的反思和批判,她认为,格林童话《小红帽》影响了无数人从小对狼的偏见、莫名惧怕和仇视,“狼外婆”的恐怖形象深入人心,影响了没有辨别能力的儿童,作者想为名为“格林”的小狼写一部真实的“格林童话”,记录它从小到大的经历。#p#分页标题#e# 作为生态文学中具有独特性的以“抚养幼狼回归自然”的独特主题的文学作品,《我家小狼初长成》以具有纪实特点的传奇经历的叙述成为具有生态寓言意味的作品,会在现代生态文学史上留下重要的足迹。
实训设备管理系统属于典型的信息管理系统,目前比较成熟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技术主要有3类:基于C/S架构的应用程序开发技术,基于B/S架构的动态网页技术,以及结合C/S架构和Web技术的复合应用程序技术。这3类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技术各有优缺点,本设计通过综合考虑罗定职院电子信息系实训设备管理的需求以及未来发展的需要,选择基于C/S架构的应用程序开发技术来实现实训设备管理系统的开发。系统的开发平台选择MicrosoftVisualStudio2008,后台数据库选择SQLServer2005,后台编程语言选择C#语言。
2系统设计
2.1系统架构
结合具体情况分析,本系统采用基于C/S结构的设计模型。C/S架构可以充分利用两端硬件环境的优势,将任务合理分配到客户端和服务器来实现。在数据库应用中,数据的储存管理是由服务器程序和客户端应用程序分别独立进行的,对于前台程序的用户来说,数据的储存管理功能是透明的。在C/S体系下,数据库受到独立的专门管理。
2.2系统总体设计
根据对实训设备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将系统划分为若干功能模块,从而确定了系统的总体设计结构图。系统划分为4大功能模块:系统维护管理、设备信息管理、设备使用管理、设备借还管理,每个功能模块又划分若干个子功能模块。
3系统功能实现
根据系统总体设计结构图,系统划分为4大功能模块,以下是对这4大模块的具体功能及其实现作具体的介绍。
(1)系统维护管理:
该模块包括4个子模块:添加系统管理员、修改登录密码、显示帮助信息以及安全退出系统。系统维护模块主要实现添加或删除系统管理员账号,修改登录密码以及安全退出系统等操作。
(2)设备信息管理:
该模块是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包括4大子模块:新增设备入库、设备信息查询、设备信息统计、设备维护管理。其中新增设备入库子模块实现储存新增的设备信息,包括设备编号、设备名称、型号规格、设备供应商信息、设备单价、购买时间、存放地点、使用方向等信息。设备信息查询子模块能够实现通过设备编号和设备名称等关键字查询设备,获取待查询设备相关的一切信息。设备信息统计子模块能够实现具有相同属性的多种设备信息的统计输出。设备维护管理子模块实现设备报修、设备保养、设备报废等设备维护信息的登记,管理员通过查询相应的设备维护信息就可以及时对设备做出相应的维护。
(3)设备使用管理:
该模块也是系统的主要模块之一,包括设备使用登记表和设备使用情况查询两个子模块。其中设备使用登记表子模块实现登记设备使用的相关信息,包括使用时间、使用班级、使用用途、指导教师、使用前后设备状况等。用户可以通过设备使用情况查询子模块查询设备的使用情况,能够及时获取闲置设备的信息,更好地安排教学、科研活动。
(4)设备借还管理:
该模块包括设备借出登记、设备归还登记以及设备借还信息查询3个子模块。其中设备借出登记子模块能够有效管理借出的设备,登记的信息包括借出人、所在部门、借出时间、借出用途、预期归还时间、借出审核人等。设备归还登记子模块登记的信息包括设备归还时间、设备归还审核情况、归还审核人等。管理员能够通过设备借还信息查询子模块集中管理借出的设备,清楚地知道逾期未归还的设备信息以及设备的借还历史情况。
4结束语
我虽工作多年,但对管理学还是知之甚少,所以非常感谢集团领导给我们提供了这次培训学习的机会,让我对管理学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也非常感谢培训老师毫无保留的倾囊相授的无私精神。
通过这一个多月对《现代管理学》的学习,让我了解到管理学是一门很深奥的知识,任何组织都需要管理工作的支持,而且任何管理工作都是在某一特定组织进行并为该组织服务的。法约尔说管理可以分为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它的研究对象是合理组织生产力,完善生产关系,维护上层建筑。
管理有两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具有科学性和管理共性,社会属性具有阶级性和管理个性。自然属性就是合理组织生产力,管理水平和生产水平的相适应。社会属性就是管理建立有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管理为所有者服务。管理学的来源有这么三种类型:技术型、制度型、魅力。
管理是一门科学,是有大量学者和实业家在总结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基础上,借用许多科学家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它是一套管理理论体系,它为指导管理实践提供了原理,原则、方法和技术。人们掌握了系统化的科学的管理知识,就有可能对组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正确的解决办法。
虽然管理是一门科学,但它只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管理科学并不能向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答案。由于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解决的是组织和环境的适应问题。而不同人的心理特点和素质不同,组织就面临的环境又很复杂多变这就要求管理者能审视度事,随机应变。管理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就必须灵活地、巧妙地运用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
管理学对人性的假设由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假设向“复杂人假设”转变的。而复杂人是指人们通常有多种需求和不同的能力,往往把满足需要中的一种或几种需要结合在一起,作为自己的目标。人是复杂的,既不是单纯的经济人,也不是完全的社会人,而是因时、因地、因各种主观条件变化而采取适当反应的复杂人。早期管理思想中,把人当作会说话的工具,认为人总是好吃懒做,好逸恶劳,毫无责任心,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强调人追求经济利益的本性,使管理学与经济学的人性假设趋于一致。之后,梅奥从霍桑实验"中认识到除了对经济利益的需求外,人们对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求也很重要,因而否定了经济人假设,提出了社会人假设。其他行为科学理论的代表人也从不同侧面强化了社会人假设,其中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社会人假设发展为一个精典而又精致的需求模型。由此可看出管理学知识这门学科的应用面之广。
在学习了管理学后,我更深刻的意识到了一个企业或是团队的成功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因此,管理不仅是一种知识,也是一种实践;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综上所述,这是这一个半月我学习管理学的心得体会,我也将会应用于今后的实践工作中,希望能够取得更多的收获。
1.1科室通过开座谈会、健康教育、由护理人员为患者认真讲解科室发展情况、技术特色、服务内容、病区管理,增进护患情感,有利于密切护患关系。同时科室还开展了定期上门随访服务,了解患者出院身体的恢复情况、指导正确用药,使患者备感关切,护士的自身价值也能够得到充分体现。让护士感到在这里有一种安全感,能够被接受,能够得到科室的关心和帮助,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她们在这种温暖的环境里更加大胆细致、真心投入地工作;而且也愿意与科室人员促膝交谈,把自己的想法和一些有利于工作的好建议积极交流,成为科室真正当家作主的人,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大大增强。
1.2增强护理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至关重要的。团结友爱互助象征着科室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景象,科室优良团队的合作来自于每一位护士彼此的真诚交流与互帮互助、相互理解、相互激励。如:利用“5•12”护士节、“七一”党的生日开展为患者送关爱活动,为患者送鲜花、蒸鸡蛋,把“5•12”护士节作为科室每年爱心奉献日,已坚持开展4个年头,收效显著。在这些活动中,护士积极动脑筋、想办法,以实际行动参与到这些活动中,使护士在活动中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和力量。在为患者送去温暖的同时,也为自己带来了快乐,护士们深深融入到这个大家庭中,极大地增强了护理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强化质量控制,减少差错事故
2.1护士长是科室护理工作的直接管理者和监督人员,工作中应从严从细抓好每一个工作环节,大到护理新技术,小到科室的1张纸,都要亲力亲为。①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用制度规范一切护理工作。②在执行制度中要督查每位护士有无投机取巧、是否落实护理措施到位,在督查中一方面检查护士,一方面听取患者的心声。③征求医生的建议,因医生与护士紧密相连,医生最能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些护理措施采取的是否到位、及时等。通过三方面的督查,科室每月召开护理质量与缺陷讨论会,以此作为量化管理、质化管理,对发现的严重问题跟踪检查,直到全部整改。如交接班、无菌操作、三查七对、护患沟通、护理告知等,切实杜绝有可能发生的差错事故。科室利用每天的晨会不断强调护理安全,对科室重点患者要重点观察、重点关注,责任到人,必要时实行专人护理,避免护理纠纷。
2.2我院经过2012年等级医院评审后,科室更加坚持按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做好各项工作,以“二甲”为动力扎扎实实抓好工作中的每一细小环节。首先继续坚持护理业务学习,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讨论分析学习,熟练掌握科室开展新技术的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全面掌握科室配置的各种仪器操作,并且定期进行考核,大力营造钻研业务、努力向上的学习氛围。其次,良好的沟通不仅能体现护士的道德修养,也能弥补、减少一些护理纠纷的发生。因此,工作中护士应运用灵活有效的沟通技巧,细致入微地为患者认真讲解、解释。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患者应该多帮助,反复讲解,不厌其烦地回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对于刁钻古怪的患者,护士应先保持冷静,认真倾听患者的各种不满与发泄,然后再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去详细讲解,直到患者完全理解;对于身份高、架子大的患者,护士应不卑不亢从容地与患者沟通,不能因患者的身份高而一味地顺从。
3创造发展空间,提供交流平台
护士长要善于观察和发现科室护士的特长和潜力,把优秀的、有长处的护士运用到刀刃上,并适时给予展示的机会,如组织晨会交班、开专题会、护理查房,如口才好的护士让其组织护患座谈会、实施健康教育;技术操作灵巧的让其为疑难患者操作服务;头脑反应灵活的让其多护理危重患者。总之,要利各自所长,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创造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为医院培养优秀护理人员。
1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学生临床经验缺乏本专科护生经历高考的锻炼,理论水平相对中专生较高,接受能力强,对于管理学理论学习在理解方面具有优势,但是现阶段源于我国的实际国情,还有很多学校的护理管理课程的开设只限于课堂理论教学,没有到临床中开展实习教学,因此要求学生准确地把握《护理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学以致用或者解决医院护理管理中的一个个现实问题,对于没有护理管理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讲的确有些困难,也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大为降低。
教学方法单一《护理管理学》中包括丰富的管理理论及原理,相对于有限的学时而言信息量非常大,因此教师教学的主要采用讲授法,才能以较高的效率介绍更多的知识,但是这种以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法”,令本来就比较枯燥的理论更加乏味,尤其是长期单调的教学方法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临床护理工作的特点要求护理管理者必须具备多种能力,其中最基本的就是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这种被动的学习中,语言表达能力欠缺,懒于思考,学习主动性较差,对于课堂的参与性低,当面对一些案例讨论,需要同学们发表自己的观点时,很多同学采取回避的态度,即使发言时也表现得很不自信。
教师授课师资不足《护理管理学》作为护理学和管理学的交叉学科,对授课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不但需要精通护理学基本理论和知识,还要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管理学的培训和进修,才能胜任部分章节的授课。加上课程本身理论性强,学生的兴趣难以激发,因此对授课教师的要求更高。但是目前部分院校该课程的授课教师整体师资还不足,有些院校还存在一门课程都由一位教师负责讲完的现象,这些与课程本身的特点和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不仅如此,师资单一导致教学风格单一,管理学是一门不精确的学科,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对学生而言,教师多样性就是一种教学模式的改革。
实验教学资源匮乏学习《护理管理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分析和解决临床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但是目前部分院校教学完成全部停留在教室,缺乏临床医院环境支持,导致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2改进措施
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转变《护理管理学》课程价值在于将管理的方法用于护理实践工作中,因此作为护理专业领域的从业者,上至教学领导,下至专业教师,首先应该转换教育思想,按照交叉学科课程的教学规律去设计课程,应该将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研究、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大量知识的传授。
注重师资培养该课程属于交叉学科,这就要求授课教师既懂得管理学,又熟知护理学,还要具备驾驭教学的能力,而客观现实中这三者者兼具的人才往往也是护理专业教学中最缺乏的师资。我们可以从中青年教师中挑选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良好的临床综合能力与教学能力的教师来担任主讲教师,同时广泛吸取不同背景的教师充实到教学队伍中。过去很多院校主要由基础护理教研室的教师承担《护理管理学》教学,现在可以安排有一定临床管理经验的教师,长期从事医院护理管理实践的护理部主任、护士长参与教学,把工作中碰到的实际问题与理论相结合,生动形象地传授给学生。特别是一些综合性大学中人文资源可以得到很好地利用,例如聘请管理学院的教师负责该课程概论部分的讲授,不仅对学生是一种优势资源的应用,对护理专业教师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机会。
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在《护理管理学》的教学设计中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教师注重由“教”向“导”的转变,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角”作用,改进教学方法。例如在《护理管理学》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首先需要精心选择案例并布置给学生,这样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当开展课堂讨论时教师必须从一个讲演者、解惑者和裁判者的角色转换为一个参与者、组织者和协调者的角色,学生则由一个被动的接受者的角色转换为一个主动学习者的角色,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被调动起来,主动参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