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细心的小编为大伙儿分享的8篇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的相关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以菲利普夫妇对待兄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本质。在教学时,我抓住课文中对菲利普夫妇态度变化的缘由──“福音书”来教学生理解课文。
在教学时,我先让同学们带着感情反复阅读课文,大致理解内容后,我说道:“莫泊桑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叙述于勒写了一封家信,菲利普夫妇把它当作拯救全家命运的‘福音书’,急切盼望发了财的于勒从美洲回来给他们家带来好运。假如这篇文章中没有这封信会是怎样的情景?作者写了这封信又起了什么作用?”
带着这个问题,我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组讨论,讨论的气氛相当浓厚,同学们把自己的意见小组中发表出来,讨论后,我让每个组选一名代表在全班发言。
第一组一学生说:“这封‘福音书’充满了矛盾。我们的根据是于勒抛开‘买卖很好’的生意不做,而要去南美‘作长期旅行’,这不合情理。‘作长期旅行’为什么不能给家里人写信呢?既然能‘作长期旅行’为什么不能回家一趟呢?又说‘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还说‘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显而易见,这是一封矛盾百出的信件。这封信也不是什么‘福音书’,我们认为它是一封宣布于勒生意倒闭的‘破产书’,完全不能给菲利普一家带来什么好运。”
第二组一学生回答:“菲利普夫妇把这封信当成一份把全家从苦难中拯救出来的‘福音书’,这完全是他们一厢情愿。于勒真的发了财,也可直接往家里寄钱,大可不必等到回来时才把钱带回来。我们认为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刻划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
第三组一学生说:这封‘福音书’在全文中也是一条重要的穿插线索,于勒的形象完全靠它来改变。在没有写这封信前,于勒是一个‘坏蛋’、‘流氓’、‘无赖’……一封家书,他的形象完全颠倒过来,变成了一个‘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有办法的人’。因而我们认为这封‘福音书’在塑造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的变化上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四组一学生发言:“于勒的这封‘福音书’对菲利普一家生活也同样起了个不小的变化。尽管它漏洞百出,但菲利普夫妇‘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还把它当作女儿找丈夫的‘保险书’,而且每个星期‘都要衣冠整齐到海边’去等候发了财的于勒回来。他们把这封信当成了向人炫耀的资本,当成了他们生活的精神寄托。这种在虚无的基础上建立的寄托必将化为泡影。”最后我小结道:“作者写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家书,完全是为了刻画菲利普夫妇贪婪势利的性格特征的需要,这也是‘福音书’所产生的作用。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真正态度,完全取决于金钱,这在他们见到卖牡蛎的于勒的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其中菲利普夫妇的形象已经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把握人物形象是学习小说的主要人物,因此我这样设计本课的学习目标,本文是如何刻画菲利普夫妇的形象的。但实际操作中0911班却出现了问题。
这一环节我要求小组合作完成,首先自读课文,在文中勾画描写菲利普夫妇的语句,并将人物的性格特征写在旁边,紧接着小组讨论,由4号同学主说(6人小组),其他同学补充,1号最后总结归纳。如果本组意见已经成熟,可以将关于菲利普夫妇形象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派代表发言说依据。这种形式极大的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各小组争相把本组的意见写在黑板上,而且能看得出来在写的同时,还力求工整、美观。一般小组都写到了,自私、庸俗、虚荣、势利等等。11组的答案别出心裁,价值观扭曲。当时看到这个答案我觉得似乎有点别扭,但又说不出为什么,11组代表在说依据时,说到菲利普夫妇过于看中金钱,以至于忽视了远比金钱重要的亲情。同学们似乎也非常认同这个说法,于是就不了了之。
下课后,安子乾找到我质疑:“老师,我预习的。时候查了资料,《我的叔叔于勒》创作的时间应该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那个时候就是主张金钱至上。既然整个社会都对金钱狂热,为什么还是价值观扭曲呢?当时应该是不追求金钱才扭曲!”安子乾的质疑一下子点醒了我,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千万不能脱离人物生活的社会环境。在金钱至上的社会里,女儿可以不认自己的父亲(巴尔扎克《高老头》),金钱可以成为人们评判事物的唯一标准(契诃夫《变色龙》)。如果站在现代人的立场上,对这样的价值观毋庸置疑应该批判,可是在当时这确实就是一种主流的思想意识,因此说菲利普夫妇价值观扭曲多有不妥。
课上在谈到菲利普夫妇的所作所为时,同学们普遍流露出一种不屑。但如果将人物置于19世纪法国社会中考察,其实菲利普夫妇身上有着小市民阶层特有的悲哀。第二天上课,我第一时间纠正了菲利普夫妇形象价值观扭曲的错误,并且告诉同学们考察人物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背景。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的作品。小说展示了于勒从穷到富、再到穷的升沉过程,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几次变化,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穷则兄不认弟的景象,揭露并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那么,在教学本课时,如何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小说的主旨,在此基础上再来突破重点呢?
我首先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我要求学生按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梳理内容,并为之各拟一个小标题。在学生分析了相关内容后,我就进行了点拨:“从小说里,我们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反复无常的态度完全着眼于金钱。由此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那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从情节的梳理上,进而分析了小说的主旨。
接着,我们又探讨了小说的人物形象。从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到在你眼中,菲利普夫妇是一对什么样的人,他们身上有哪些共性,还有哪些不同的方面,我们师生之间进行了共同的探讨,我不时在旁边给予点拨。很多学生谈出了个人独到的看法,课堂气氛很活跃。
然后,我又因势利导。“刚才同学们对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得很精辟,那么,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应该是谁呢?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于勒是主人公吗?请同学们探讨一下。”
思考了一会儿后,一生站起来了,说:“我觉得主人公应该是于勒。因为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于勒的穷到富、再到穷的变化,来反映小说的主题的。”另一生接着站起来了说:“我不同意这个意见。我认为,主人公应该是菲利普夫妇。小说里于勒的命运构成了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我们从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态度的变化上,才真正地可以看出小说的主题,因为从他们的身上根本就看不出一点亲情,兄不认弟的根本原因是于勒穷了,金钱在这里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由此,我们才可以看出小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里的人与人之间那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所以我认为应该是菲利普夫妇。”
学生就此讨论,我见火候已到,首先肯定了这闪烁着同学们思维火花的回答,然后顺理成章的告诉同学们:评判作品中的某一人物是不是主人公,关键是看这一人物形象是否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主题思想。本文里,情节围绕于勒的命运展开,但于勒只是一个线索人物,在菲利普夫妇的身上,才体现了主题,所以,小说的主人公应是菲利普夫妇。
这一节课上成功之处有二:一、找准了切入点,从学生最感兴趣、也最容易读懂的情节分析入手,让学生归纳出菲利普夫妇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只认识钱,我再指出其根本原因是当时金钱至上的社会观念,再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二、探究问题是在学生对已学知识有了自己的见解后,再顺理成章地提出来,让他们进行探讨,所以,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见解,来谈出不同的看法。如探讨主人公是谁时,学生在分析了人物形象后,再联系前面所讲的主题思想,就自然而然的能得出结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了。这样就很自然地突破了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由此我认识到,我们不能在课堂上贸然地抛下一个探究性的问题,要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因势利导,适时地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这样,学生才能谈出他们的那闪烁着智慧火花的独到见解来。
虽说带的普通班,但我在授课时从没有因为这些学生成绩差而忽视对教学的创新。他们的基础差,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创新能力差,只是不可能他们回答问题时的准确率不高或者回答不到点子上,但我自认为只要认真设计教案,课堂中也会有出彩的地方。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作品《我的叔叔于勒》写于19世纪后期,当时正是列强加紧扩充势力的时期,亚非拉各国人民正处于被奴役、被压榨的水深火热之中,法国中下层人民也正处于“拜金主义”的烘烤之下,这篇振聋发聩的短篇著作,较深刻地揭露了那个时代和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小说通过菲得普夫妇在金钱万能的腐蚀下精神堕落的描写,揭露与批判了在资本主义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而这种关系则是通过对人物的一系列的刻画来实现的。所地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首先从全篇入手,让学生先把握这篇课文的曲折情节(让学生根据课后第2题的提示,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来整体感知这篇课文的情节),然后让学生理顺小说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最后探讨小说的主题。课文上完之后,整体感觉较为良好,在授课过程中的几个环节引起我的'反思:
在引导学生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时,有的同学就问:谁是小说的主角,全班同学形成了两派,一派认为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一派认为菲得普夫妇是小说的主人公。
说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的同学认为,小说人物之间的联系是围绕于勒是否有钱展开的。于勒有钱时,菲得普夫妇盼于勒归来,对于勒赞不绝口,分文不值的于勒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于勒没钱时,菲得普夫妇躲于勒,怕于勒归来,骂他是个贼是个流氓。于勒是否有钱决定着菲得普夫妇对他的态度,而态度的变化正是揭示了小说的主题,亲兄弟之间也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说菲得普夫妇是小说主公的同学认为,小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夫妇俩的语言、神情、心理,通过他们的言行的变化我们可以体会到他们复杂的内心世界,更能凸现夫妇俩自私、见利忘义、冷漠、爱慕虚荣的性格特点,这些性格特征正是反映的主题。
课堂上乔景龙、张攀、袁园等五六个同学都参与了这场讨论,他们发表看法时有理有据,这个问题是我意料之外的,教参中并没有提到,我只是从参考资料中偶尔看到过说菲得普夫妇是主人公,可在课堂作业中说到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我还真一时难以下决定。然后,既然无法找到正确答案就不告诉学生唯一答案,让让他们在课堂中留下遗憾,说不定更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最后我只是作为了一个小结: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可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他的过去和未来,而集中笔墨表现菲得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上,从而刻人物的性格特征。对于名著,作为赏析者,由于角度不同,观点也就不同,不是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吗?同学们可以保留自己的观点。课后还有的同学来问我这个问题,就证明了这一悬念。
《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小说──一篇构思巧妙、含义隽永、引人入胜的小说精品。这篇小说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这一主题。它围绕于勒的命运构成了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但于勒却是文章的暗线。虽然作为暗线处理,但整篇小说中于勒无处不在。清洁跌宕曲折,围绕着于勒的贫富变化,一步步推向高潮。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安排时间让学生弄清文章的构思,并在写作中借鉴。同时,对人物进行评析、讨论。人物形象分析充分了,文章的主题就显现出来了。在分析文章结构时,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双线交织,情节完整而紧凑。尤其是合理的板书设计,让学生一目了然。继之,我又巧妙构思,写了一个“人”字,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正直、宽容,才是做人的本性。以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因为,我深深地认识到:语文课堂,应注意学生正确人生观与道德观的培养,不能只是一味地灌输死知识,语文离不开生活。
总之,本节课的安排合理有序,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们感情投入,积极发言,课堂气氛活跃。但是,面对当今社会,一些人被金钱蒙住了大脑,在金钱的`驱使下,他们丧失了做人的本性,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所以,一味的说教未免有些苍白无力。应就这一现象,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联系实际,认识光明面,如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教育学生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安排《我的叔叔于勒荣归故里》这一续写,要求围绕主题,握住作者情感的脉搏,遵循人物性格特点。
所以,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应集众家之长,补几之短,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作到驾驭教材游刃有余,让课堂成为培养学生素质的快速通道。
今天刚刚上完踏上讲台后的第一次公开课《我的叔叔于勒》,后来听课的同事问我:“我看你怎么一点儿也不紧张?”我说怎么不紧张,跟学生说第一句时都不知说什么好了。只是一进入课文,心思都在听学生说,和学生对话上,就这样一节课就过去了。课后反思,如果有从容的话,可能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坚持民主、求实的教学态度,二是深刻、准确的把握教材。
民主更能促进学生思考,更能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也能更好地协调二者的关系。教师首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学生的知识、认识水平去理解教材,才能发现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然后倾听学生的声音,触摸学生的感受,用尊重、宽容的眼睛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用学生的语气跟他们对话、交流。教师只是用教师的高度适时地去点拨而已。教学的最终目的远不是一两个知识点的获得,而是学生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收获方法,收获思想,这是教学求实的需要。任何凌驾于学生需要之上的,越俎代庖的提示、演练都违背教学的本来目的。这一点得到申青竹老师的肯定和指点。她告诉我老教材也要用新理念来教,教学要有自己的特点,教学中的亮点要让学生去点……
民主、求实的态度只是教学的。前提,具体到一节课上,一定要深刻、准确地把握教材。作为一篇3000字的小说,要把对作品中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的理解,尤其是主题地深入探讨,加上学会学习小说的方法在一节四十分钟的课堂之内完成,注定要舍弃,注定要凝练,注定要储备更多的理解。这一点孙平老师把她独到的、精准的理解传递给了我,才使得上课时能放得开,还能收得拢,多些从容。
课上我虽然敢读、敢说,其实我很为我的普通话汗颜;尽管我最终选择了以探讨主题为主,可对小说三要素在这一课上的定位还是不够清晰;自己的语言也不够精练。这些还需要今后多学习,多磨练。
最后想说的是,一节课,无论多么独到的设计,多么精彩的开场白、过渡语,多么绚丽的课件,都要统一到学生的学上,都要教师自己认可,理解并把握。因为课是自己上,结果要学生能学会。
以上都是自己平时努力的方向,真正体现在平时每一节课上还需要做更多的努力。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本册第三单元第二课。这一单元收录的四篇文章都是小说。在前几册的语文教材中,小说这种文体虽曾出现过,但真正系统的来认识和学习还是开始。通过塑造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揭示人性的假恶丑,彰显人性的真善美,这是小说的主要功效。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它对人物内心活动揭示之深刻,对人物性格刻画之细腻,是其他文学形式所无法比拟的。让学生通过对小说的阅读,在享受审美愉悦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同时引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这便达到了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相得益彰的结合。本单元既承载前四册零散小说篇目学习之系统化,又下启本册第五单元古典小说学习之基础性,这对于养成学生阅读小说的习惯,提高阅读能力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态度变化,在细腻入微的语言、神态描写中揭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反映出了多元化的主题思想,给人启发,耐人寻味。初读本文,情节曲折回环,引人入胜,看似简单容易。但要引导学生深入细致的品味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挖掘文字内涵中的思想。因而,在第一课时疏通了情节线索的基础上,本节课中通过一些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为深入理解文章的多元主题做铺垫。这便是本课时学习设计的主旨所在。
最近刚上完《我的叔叔于勒》,三个课时结束了本文的教学。学生很感兴趣,文本容易理解,课堂学生发言积极,热热闹闹的,自我感觉上得很成功。我从文体特点出发,抓住小说的三要素人物(谁是主人公及人物性格特点)、情节(四部分梳理)、环境(平静的大海、紫色阴影的大海及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最后将“作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这一主旨归纳给学生。第三课时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巧妙的构思(分析文中安排“我”这个“当事人”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时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通过有感情朗读来体会。三个课时上得很流畅,自我感觉思路也很清晰,学生应该完全听懂了。
可是当我看了2009年湖北赤壁市“文本价值的教学选择”课题研讨纪实——两篇“同题异构”《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实录时,才发现自己是盲目自信。相比而言,自己的教学对文本的解读只停留在单一的价值选择上,犯了单一化、片面化的错误。对文本的处理过于简单了,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教”。学生只是单纯地理解文本并记忆知识,却没有让他们从文本中跳出来,站在其他的角度来思考,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突然发现自己走入了一个误区,过分地注重了考试分数,注重知识能力目标和过程、方法目标,而渐渐忽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隐性目标。
反思自己的教学,现谈谈自己的不足和收获。
如何选择核心教学价值?
任何一个文本,其价值往往不仅仅体现在一个方面,何况是经典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其本身具有非常丰富的文本价值,如:第一,小说从一个家庭的视角反映了19世纪后期法国乃至欧洲社会的基本状貌,可以作为研究19世纪法国和欧洲历史的一类素材;第二,小说集中体现了作者莫泊桑的文学创作特色,是研究作者莫泊桑文学成就的实证材料;第三,小说构思别具匠心,情节变化多端,描写生动细致,刻画人物世态惟妙惟肖,是读者鉴赏文学作品的经典样本;第四,小说揭示的主题丰富而深刻,在人性人情以及对金钱的认识等问题上能给读者以无限的思考,因而小说同样具有持久的社会教学功能;等等。
看到专家分析出这么丰富的文本价值,我深感惭愧。由于自己没有对文本深入研读,只感知到最显着的'东西,而教给学生也只能是浅薄的、“人云亦云”的所谓“价值”、知识。而这些显着的知识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实际已经了解甚至掌握了,那我的三节课只是把那些东西热热闹闹地演了一遍,学生记得更牢固而已。想到此,不禁为自己的浅薄、不负责任而惭愧。通过学习这篇小说,我应该使学生收获些什么?很显然不是学生已经知道的,而是要让学生在自我感知基础上获得新的知识或体验。
面对如此丰富的文本价值,通过学习我明白语文老师应该要有所选择,选择恰当的内容作为核心教学价值。核心教学价值根据新课程理念,应遵循两个宗旨:一是为学生而教——教到学生的需求上,教到学生的心坎上。考虑的重点是,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这篇小说可以知道些什么,还有哪些内容是模糊或者是未知的。教学只有建立在学生已知基础上并引导学生澄清模糊、解决未知,才能给学生真正的阅读效益。如这篇的小说的故事情节很直白,不是学生最想要的,所以老师可以简单处理。而关于这篇小说的人物以及主题,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可以形成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是不清晰的,不完整的,需要在课堂的学习交流中使认识得以清晰完整。小说的主题是多元的,给学生的价值观肯定带来影响,这就需要老师给予恰当引导。小说的构思艺术学生可能知道是好的,但好在哪里,为什么好,这些又是他们难以体会的,这是学生的未知内容。二是因教材而教——准确而有创意地挖掘文本价值,使学生知识上有积累,能力上有提高,思维上有发展。《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将人物置于自然而奇崛的事件过程中,并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独特方式表现人物,进而揭示耐人寻味的主题。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教学《我的叔叔于勒》的重点应该在人物和主题上,难点是分析小说的构思艺术,而价值观教育则是阅读这篇小说的隐性目标。核心教学价值因此得以确定。
核心教学价值的选择,即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意味着完成教学目标的选择。而要做到教学目标的定位准确、恰当,离不开我平时很难落实的“三备”呀。备课标、备文本、备学生,一样都不能少。钻研精神还是不够。此时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要给学生半桶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甚至更多”这句话说得一点没错。一位教育名家曾经还说过,要用一辈子来备一节课。这句话更深邃地道出了对于教师来说,学习的重要性,钻研的重要性!
深入研读文本不够,缺乏自己的阅读体验和阅读判断直接造成了阅读教学效益低下。另外教学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围绕目标结合文本作细致的分析,不能急于追求结论,学生如果缺乏真实的个体阅读体验同样不会取得良好效果。对于文章的主题,切忌直接归纳给学生,或者只做单一的引导,而应该设计合适的问题,让学生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获得多层次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