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本文是爱岗敬业的小编给大伙儿整理的梅花魂教学反思精选2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他的著作《梦的解析》一书中,有着著名的论断———梦是某种愿望的达成。在大型舞剧《牡丹亭》第一幕闺塾•惊梦中,杜丽娘与丫鬟们在晨读,她们春情萌动,无心于刻板的学习,心随鸟儿一样飞向了墙外的世界。在春色宜人的后花园枕着春光入梦,在梦中与柳梦梅相见,两情相悦,身心相许。受封建思想的约束,人性要受到一定的压抑。青春年华正是谈情说爱的时期,可是他们却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要通过媒人介绍才能相互认识,甚至在婚姻大事上要由父母决定。压抑得太久的内心愿望,只能通过做梦来实现。杜丽娘年芳二八,正是情窦初开的年龄,希望与自己心爱的人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她梦见了她的意中人柳梦梅,从两人相遇时柳枝轻轻的触碰,到相识时眉目传情的细微处理,再到两人相爱时的深情舞蹈,都是在梦中完美实现。在一张荷叶做成的“床上”,他们缠绵悱恻,互相倾吐着爱慕之情,两情相悦,身心相许(见图1)。为了营造古典的文化意蕴,编导通过柳枝、荷花的巧妙运用,特别是荷花床的巧妙运用,表现出了他们爱情的清纯淡雅。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荷花高雅圣洁,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淡雅高洁,同时荷通“和”,寓意和和美美。特别是荷花床上两人“接吻”的动作设计两人对立相跪、柳梦梅身体前倾在上为阳,而杜丽娘身体羞涩的往后仰为阴,两人手掌相对盟誓生死相依。这一经典动作的设计营造出了含蓄典雅、纯洁美好的意境,很好地诠释了阴阳相和。最后一幕柳梦梅身穿着一件牡丹花纹的大红色长袍,缓缓从舞台在台口走向舞台的中间,两人徐徐升起、合穿一件衣服紧紧相拥、合二为一(见图2),此时舞台的背景也是大红的牡丹图案,营造出一个新婚的洞房,给人以祥和美好的审美感受。在第二幕写真•离魂当中,杜丽娘相思成疾,病入膏肓。知道自己不久就要离开人世,她在病榻前叫来丫鬟,取来柳枝为自己留下青春娇美的画像,并期许自己的画像有朝一日能为意中人见到。
就在奄奄一息即将阴阳相离之际,杜丽娘的父母撕心裂肺、极力挽留、痛不欲生,就在此时有一个扮演杜丽娘鬼魂的舞者,一袭白色的衣服吊着威亚、身体笔直从床边升起,很好的表现了杜丽娘已经离开了阳间,去了阴曹地府。第三幕魂游•冥誓,柳梦梅在街市上买下了杜丽娘的写真画像时,杜丽娘的游魂追随柳梦梅到达梅花观中,两人情深意切、海誓山盟。但是两人毕竟已阴阳相隔,索命无常把杜丽娘无情的带走,柳梦梅与杜丽娘难舍难分。由柳枝而延伸出来的水袖舞是柳梦梅内心世界的情感表达,柳通“留”,在古代通常是在友人或者情人分别时,折柳相送,表示挽留,道具柳枝的运用有着巧妙的隐喻功能和文化内涵。当我们将要由宗教转向艺术,转向舞蹈的时候,首先就要对超越有所准备。超越自然、超越自我的终极指向就是宗教的对象。文化产生的内在动因就是人的超越精神。一种文化如果没有超越,就是僵死的,没有活力的。宗教也是艺术,是舞蹈的一种内在精神。如果说宗教是“向人发出的吁求”,那么艺术也是向人和人的精神世界发出的吁求,它在这世界中播撒真善美的鲜花,并最终领着人类走向圣洁,走向超越。中国古代女性地位社会地位低下,个人命运无法自己把握,受到了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但是她们的思想和精神是自由的,他们同样渴望拥有自己的爱情、渴望社会公平正义。在生前压抑的情感和无法完成的愿望,驱使她们寄希望于死后化为鬼魂帮助她们来完成。这种灵魂可以脱离肉体的形神二元的思想观念,展现了中国文化独特魅力,表达了人们对于追求真正人性的深层思考。舞剧“牡丹亭”的结构中包含着欲望与道德的抗争,在阳间现实生活中体现出超我的一面,道德压抑着欲望,而在阴间的鬼域世界中体现出本我的一面,欲望冲破道德,走向了心灵、意识与精神的自由。舞剧中他们在阳间不能相见,他们借助了鬼魂(生魂和亡魂)在无数次的圆自己的梦,至真至纯的爱情最终感动的阴间的小鬼和判官,最终放杜丽娘还阳。在舞剧“牡丹亭”中存在着人间、地府、仙境三种空间,存在人、鬼、神仙三种生命形式。虽然在舞剧的主题不是“永生”,但是在一定的程度上表现了一种生命的公平、永恒、圆满的愿望。中国鬼戏仪式原型和梦幻原型中关于死、欲望的理念并不是中国鬼戏真正的命题,原型背后反映出来的关于“忠善者长生”的人生信念和“公平圆满”的生活愿望才是中国鬼戏真正的情感内核。[3]36杜丽娘本是忠善贤良的淑女、生命的陨落是非正常的,为了弥补遗憾、追求公平圆满的强烈情感始终贯穿着舞剧始终。舞剧“牡丹亭”忠于原著,通过丝丝入扣舞蹈的表演,展现了人性的美好,这种独特的审美理想很好地诠释阴阳相合,圆融归一,这个“一”也理解为回归了“人本”。
二、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是中国舞蹈审美追求之一,也是舞蹈创作在意象营造过程中的一个具体原则,还是舞蹈鉴赏中的一个审美标准。“虚”和“实”在舞蹈中是以象来体现。舞蹈的动态视觉意象就是一种“实象”与“虚象”的互渗交融。正如吕艺生先生所说:“舞蹈艺术的形象作为物理实在的人体,它的活动证明它的存在,但其艺术形象只在意象中存活,所展现的形象实际是虚幻的是并不真实的存在。它既有却无,既无却有。”所谓情景交融,是艺术作品中内在的思想感情与外在的景物相互融合,共同营造出艺术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情境。在民族舞剧“牡丹亭”序,春天姹紫嫣红开遍,编导设计了花神和树精,花神个个俏皮可爱,动作中设计多以小的跳跃,和点的顿挫来表现花神的灵动。文学里面有着比兴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舞剧中借用花神和树精,节奏清新明快,舞步跳跃俏皮,描绘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景象,让人感受到了杜丽娘春情萌动的内心真实世界。在第二幕写真•离魂当中,杜丽娘生命结束,变成了灵魂出窍飘然而去,让人倒吸一口凉气,把我们未曾见到的虚无变成了可视的真实存在。而杜府的门窗、以及小姐的床榻、家人为之痛哭流涕却的场面又是那么的写实,好像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件事情一样真实。在接下来“灵空”双人舞和群舞表演中,两人都身着白色的素衣,手拿柳枝互相缠绕,绵绵情意娓娓道来,好像彻底摆脱了人世间的禁锢,在另一个纯净、自由的世界里舞蹈,这个灵人的形象设计,其实就是舞剧编导虚构出来的,舞蹈中“灵空”的空灵虚幻情景营造,与主题双人舞蹈相得益彰。舞剧结构的精心设计,以及所呈现出来的意境,恰恰是杜丽娘与柳梦梅内心精神世界真实写照。在第四幕冥判•回生,杜丽娘向判官和小鬼诉说自己生死经历,阴间冥府鬼魅森严,小鬼们面目狰狞、牛头马面,判官,这些只是在民间传说中出现的虚无形象,在舞台上却如此活灵活现。判官拿着两面旗帜在舞台中间发号施令,掌握着人的生死大权,小鬼们个个毕恭毕敬在舞台上来回穿梭,营造了地狱的审判场景。杜丽娘在判官面前诉说着自己的故事,深深感动了小鬼们,小鬼们纷纷求情。杜丽娘的行为大胆,她冲向舞台的台口,纵身一跃跳入了乐池,以表她对爱情坚贞不渝、生死不改的决心。小姐生病杜府着急的心情,通过舞台上几扇门的开关、抓药家丁的匆忙脚步的设计,恰到好处的表现出来。舞美、灯光颜色的变幻,一场生离死别、扣人心弦的爱情故事,以舞蹈的形式给观众们带去了全新的视听享受。
不管是在第一幕闺塾•惊梦中的荷叶上定情的双人舞设计,还是第二幕:写真•离魂;第三幕:魂游•冥誓;第四幕:冥判•回生,清新淡雅的江南景色、委婉含蓄的词曲意境、欲说还休的肢体语言交相辉映,共同推进舞剧故事情节发展(见图3)。柳梦梅出现在杜丽娘的梦中,让我们感受到了杜丽娘的实、柳梦梅的虚。然而杜丽娘离魂的刹那,我们却发现杜丽娘变成了一个虚无的想象,这时柳梦梅却又成为了一个真实的书生再次出现。人鬼之恋穿越时空,人间、地狱、灵空,始终让人感受到了虚实两条线在交替进行。虽然观众知道杜丽娘在舞蹈中明明是已经死去,但是在舞台上杜丽娘的人物形象却又是那般情真意切。除了杜丽娘、还有索命无常、牛头、马面、以及判官等鬼神、鬼魂形态的多样性融于整部舞剧当中。这些形象都是历代人们对于鬼魂的不断加工创造而成的,多样的形态更多的是以精神的样式存在,深深地活在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里,而不是以物质的形态充分表现出来。都是舞蹈艺术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超现实延伸,也是编创者内心情感和精神的言说。
三、形神相依、气韵生动
“形神相依”是指舞蹈的外在动作形态与内在的精神思想相互依存。“气韵生动”是指艺术作品有血有肉、活灵活现,人物形态和生命状态熠熠生辉。就舞蹈艺术而言,气韵生动就是舞蹈动态节奏体现出来的一种韵律,使得所要表现的物象形神兼备,活灵活现,精神气韵高度协调统一。舞蹈依靠动作姿态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情感。民族舞剧“牡丹亭”不管是柳郎还是杜丽娘,以及花仙、春神、小鬼、判官、灵人,舞蹈动作外在的设计,都与所塑造的人物内在情感紧紧相扣。杜丽娘身旁的花仙灿烂绚丽,动作夸张,点的跳跃处理,以及身体的S曲线的扭动和手中飘带的甩动,这种外形动作的创编其实是杜丽娘那春情萌动的内心世界的外化。在第一幕:闺塾•惊梦中,杜丽娘第一个出场的动作设计是古典舞“拧倾”的一个动势,手脚极力往前探出(见图4),就给人以冲破藩篱,追寻自己梦想的感觉。杜丽娘在后花园里枕着春光进入梦乡。杜丽娘在闺塾中的一段舞蹈,与同伴们在书房中嬉戏打闹,俏皮可爱。她们与先生陈最良还开起了玩笑,捉起迷藏,先生顿感无奈,这段群舞就把杜丽娘的性格和内心情感表达了出来。在梦里,她与柳梦梅相遇。这是男女主角柳梦梅、杜丽娘第一次相遇。柳梦梅手持柳枝,杜丽娘擦肩而过,柳枝好像触碰到杜丽娘的衣襟,丽娘抬头一望,两人眼神有了第一次交流。可初见柳郎,大家闺秀杜丽娘不免羞涩,好像触电一般,她转头、遮面,想看又有点不好意思,一只手小臂内收,另一只手却向着柳郎伸去,身虽未动,但心已悄然飘向意中人,演员通过这些细腻的舞蹈动作,将少女初见情郎时的娇羞与欲罢不能的情感表达得恰到好处。杜丽娘的动作清新典雅,在气质上呈现出江南婉约的舞蹈风格,把一个有教养的大家闺秀塑造出来。柳梦梅的动作设计分寸有度,潇洒飘逸,不是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而是饱读诗书、温文尔雅的书生。情投意合的两人很快抛却生疏,默契十足、两相呼应的双人舞,演绎出了男女主角顿生好感、彼此钟爱的浪漫情感。第二幕:写真•离魂,杜丽娘弥留之际用柳枝为自己留下娇媚的画像,希望有朝一日能和心爱的郎君相见。舞蹈编导设计出了一组动作,杜丽娘一直扶在病榻前,有气无力作画。柳枝从手中掉落的一瞬间,既是画作的完成,也是生命的终结。在第三幕:魂游•冥誓,杜丽娘在花仙子的托举中前往冥府,她始终保持着一种飘逸的感觉,当游魂到街市上看到赴京赶考的柳梦梅买下她的画像时,她便不顾一切追随柳梦梅而去。在梅花观中杜丽娘趁柳梦梅熟睡之际,把自己的写真画像拿到手上仔细端详,一个是鬼、一个是人,杜丽娘明明就在刘梦梅的眼前,可是两人却不能相见。编导设计出了柳梦梅在舞台上奔跑的动作,既表现出了柳梦梅焦急的心情,又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其实编导是想通过这样的动作设计,让我们更加亲切的感受到,好像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个故事,女主角并没有死去,只是短暂的休克,柳梦梅听到这个消息焦急万分奔向杜丽娘。中国传统文化中好奇尚怪的美学传统,为人物形象的多样化提供了条件。鬼魂形象能上天堂下地狱,超越生死界限的特殊能力,在舞台上产生了奇幻之美。在小鬼的形象设计上,编导为演员设计了一个兽面的模型,结合了现代的光电设计,在黑暗中,舞者的身体是一副副骨架,双眼冒着红光,张牙舞爪的露出动物的野性。动作的设计上还采用了街舞的元素,节奏短促有力,常常打破原有的节奏,再加上音乐的衬托,制造出了阴森恐怖的气氛,把一个个冷酷无情、奇幻古怪的小鬼形象呈现出来。判官站在一面大鼓上面色赤红,一副红色的髯口随着舞蹈动作左右甩动,他手拿两面旗子,一面是死,一面是生,表情威严,动作干净有力,给人以大公无私,刚正不阿、大义凛然之气(见图5)。
关键词:《牡丹亭》 爱情哲学 愿望表达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04-0009-02
引言:
爱情,自古以来就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同样也是人类永远无法驾御的东西,他们只是在经历爱情到来的时候品尝到了它的酸甜苦辣。其实,爱情的本质是“男女之间基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共同的人生理想,在内心对对方的最真挚的仰慕并渴望成为终身伴侣的强烈、稳定、专一的感情”。《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为处在长期实行“禁人欲”、文化专制的封建社会下的佳作,之所以受到如此欢迎,主要就是因为其较为明显的歌颂了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的行为,同时以此来表示对封建礼教精神的坚决反对。本文即从《牡丹亭》中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入手,在其二者克服险阻,追求爱情的进程中同时探索其所体现出来的爱情哲学。
一、《牡丹亭》爱情主线简述
《牡丹亭》虽然在内容当中有许多超越现实的“梦境”,但这些梦境都是完全契合杜丽娘与柳梦梅爱情主线的,且最终都会结到一个圆满的爱情结局上。
1、“梦情”――杜丽娘与柳梦梅都在虚幻梦中见到对方
《牡丹亭》中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开始于两人分别相似的梦境:贫寒书生柳梦梅在做梦的时候见到一位佳人站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面,此美女告诉柳梦梅自己与他有姻缘之分,从此,柳梦梅在梦中终于现实中都经常思念她;杜丽娘作为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大家闺秀,才貌端妍,因为读到《诗经・关雎》引发情感伤春寻春,也是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并且在牡丹亭畔幽会。思春的杜丽娘开始愁闷,最终消瘦且一病不起,在弥留之际要求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并嘱咐丫环眷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此时二者虽然没有真正相见,但是精神已经相遇,为后来的“寻魂”做好了思想铺垫。
2、“寻魂”――柳梦梅根据梦境到现实中寻梦,探寻到梦中情人游魂并恋爱
在杜丽娘思春愁闷致死后,升任为淮阳安抚使的父亲杜宝委托丽娘生前的老师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热衷功名的柳梦梅几年后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时,在太湖石下拾得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的画像。至此,二人虽没有真正相见,但是杜丽娘的游魂终于找到了柳梦梅,于是时常魂游后园,和柳梦梅数度幽会。
3、“圆梦”――有情人终成眷属
为了让杜丽娘起死回生与其真正的结为夫妻,柳梦梅掘墓开棺,与丽娘结连理并共赴临安,但是不巧被陈最良发现坟墓被发掘,陈最良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临安应试后代丽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却被杜宝囚禁,但在发榜后成为状元,但杜宝拒不认女儿的婚事,此事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基于以上主线,
《牡丹亭》体现出了一系列爱情哲学问题,不仅有封建社会下青年男女对爱情自由的追求,更通过爱情表现了现实中勇于冲破封建束缚的愿望。
二、自由追求爱情以及大胆的欲望表达,爱情的坚持
对爱情的自由追求是《牡丹亭》所要体现给我们最主要的爱情哲学,这从杜丽娘与柳梦梅的身上都能体现出来。
(一)自由性――爱情需要自由追求
1、杜丽娘
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中,杜丽娘作为一位大家闺秀,在爱情上也应当是遵从“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但是杜丽娘却并不如此,她在梦境中梦到了柳梦梅,从此便开始了自己的“寻梦”过程,这一过程持续到了梦醒之后,就是杜丽娘个人内心情感的主动要求了。应当说,在《诗经》中她所看到的诗句,从一个侧面促使了她追求爱情自由,甚至发出死而不怨的强烈呼唤。即使是因情抑郁而病致死,仍是她爱情追求的开始,“魂魄游荡”的杜丽娘依然不间断的寻找,最终终于找到了她梦中相会过的情人――柳梦梅,且在最终与之共结连理。可见,作者不仅让杜丽娘在人间追求自己的爱情,甚至让其在阴间也仍能追求到自己阳间的幸福,目的就在于启示人们,爱情的自由是需要追求的,只要你肯努力,无论多困难,最终都会梦想成真。
2、柳梦梅
在柳梦梅身上,作者同样花大气力突出其对爱情自由的追求。作为科举制下一介书生,柳梦梅用在读书上的气力应该很足,似乎没有什么多余的时间去追求爱情的自由,等到功成名就,自然会有门当户对的婚姻上门。但是柳梦梅却不是如此,他将梦见的女子当做追求的目标,甚至做到为与其共结连理而掘墓。最终,作者让其梦圆成为状元,且与杜丽娘终成眷属,再次印证了其对爱情自由追求的态度。
(二)真实性――爱情中可以有大胆的欲望裹选
真正的爱情是真实的,应当剔除掉那些畏畏缩缩。在《牡丹亭》中,作者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较为真实地描绘出了爱情中大胆欲望表达的内容。杜丽娘在昏昏睡梦中见到柳梦梅之后,便开始了欲望表达,先是希望见到这一男子,不断做梦,甚至久梦成病。这虽然还不是直接的表达,但是却从杜丽娘的一系列行为中得以展现;而当杜丽娘的游魂在花园最终见到柳梦梅时,阻挡不住的爱情欲望终于倾泻出来――杜丽娘的游魂经常到花园与柳梦梅幽会,全然不顾大小姐的身份限制;即使直到与柳梦梅结合,杜丽娘依然还是十分大胆的进行着表达,甚至不顾地位、面子等与父亲闹翻,闹到皇上面前。可见,在杜丽娘,爱情的欲望是应当一触即发的,这是作者赋予她的,是作者的真实感受与表达。
(三)持久性――爱情贵在坚持
爱情与其他事物一样,也是具有发展性的,但是真正的爱情却是持久性的,或者说是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牡丹亭》中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就具有持久性,二人对爱情的坚持精神极其伟大。两人是在梦中结缘,但是此后却没有立刻相遇,而是经历了一个长期复杂且艰辛的历程最终安定下来:杜丽娘郁闷而死,游魂与柳梦梅的想见,掘墓结合,父亲棒打鸳鸯,最终走到一起。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挫折,每一次都可能让二人的爱情烟消云散,但是二人没有放弃,坚持到底,最终拥有了美好的结局。
三、现实中勇于冲破封建束缚的愿望表达
在封建社会中,“爱情”这个词基本没有存在的余地,因为在长期且牢固的封建礼教大山面前,在“门当户对”、“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重压下,爱情基本上是奢望。而汤显祖在那个封建社会即将没落的时候,在牡丹亭中提出他自己的爱情见解,其实很大程度上想要表达冲破封建束缚的愿望,这从以下方面可以看出。
1、杜丽娘感情的强烈性,对“父母之言”及师命的反抗
杜丽娘的父亲杜宝是按照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严格训练出来的代表,在丽娘的面前,他就象征着封建的传统礼制,他不仅自己在家实行封建家长的专制,还为杜丽娘请了一位陈腐的教书先生:杜丽娘的母亲作为封建社会的上一代牺牲品,也丝毫没有意识到女儿的想法与需要,反而如法炮制,把杜丽娘也教养成与自己一样的封建社会贤妻良母。在封建家长制的严格束缚之下,杜丽娘连后花园都没有到过,也不与外人接触,更不用说男人了。
2、对大家闺秀身份的挑战
杜丽娘作为封建社会的大家闺秀,为了爱情却可以不顾这一身份,着实是勇于挑战封建制度的“先锋”。封建社会的大家闺秀都是少言寡语,笑不露齿,不大声说话,严格恪守封建礼节且遵从父母的。但杜丽娘却并不如此,在梦到自己的爱情之后,她勇于追求,甚至在一命归阴后还对阎王据理力争,历尽艰难险阻而为情复生,放下身价与柳梦梅在十分简陋的环境下成婚……这些行为都是以往大家闺秀所敬而远之的,但是杜丽娘为了爱情都做到了。可见,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女人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的思想,正是这一思想,指引了杜丽娘最终走向了反叛世俗,勇于追求幸福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