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课堂教学改革论文优秀9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先在古代文学教改论文 篇1

先在古代文学教改论文

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古代文学作为主干课程,成为当下高校教学改革关注的重心之一,引发了众多教育研究者的讨论。与其他课程相比,古代文学与我国长达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存在着深刻地联系并在民众中具有着广泛而持久地影响力。在高校古代文学课程开展之前,学生通过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及日常大环境中群体文化的各种熏陶,大多就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与此课程有关的知识。由于此类知识产生于学生进入系统的高校课程学习之前,故而可称之为“先在”知识积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文科知识学习具有强烈的积累性和连续性特征,因而这种“先在”知识积累必然会对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产生潜在影响,需要加以重视。

高校学生在进入古代文学课堂之前,大多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代文学课程相关知识。这种“先在”知识积累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从非正式途径来看,大多与民众对于民族传统文化自觉或不自觉地重视与继承有关;从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标准来看,则和国民教育理念中对传统文化愈发重视的趋势直接相关。即使在现代社会,虽然社会形态和思想氛围已� 这导致了普通民众中存在着强烈地延续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在性要求。此要求表现于民众自发性教育及学 而又由于古代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又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主要承接载体,两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民众的民族文化延续要求就往往突出地表现于对古代文学知识的传承方面。例如,唐诗宋词中的部分名篇已� 而就当前我国大众性畅销出版物来看,古代文学类相关书籍 在这种社会氛围中,高校学生必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多个渠道获得了部分古代文学学科相关知识。不过,除个别有意识者之外,这种知识必然会因学习来源的多样化呈现出零碎化倾向。

另一方面,从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发展趋势来看,传统文化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外在表现之一,就是初高中语文课本中涉及中国传统文学和文化内容的篇目比重明显增加。仅以当前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本为例。此套教材高中版共34个单元,其中涉及古代文学文化方面内容的就占了16个单元,几乎将近整个教材篇幅容量的一半。而就这部分内容所涉及的对象来看,其时间跨度纵贯了从先秦至明清几乎整个中国传统时间段,其文体类型包括了诗词文乃至小说戏曲等古代文学和文化的主要承载体式,其所反映的文化信息更是从表层的生活内容直至时事政治乃至民族思想哲理层面。这些教材内容的编排方式显然是有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企图在内的。教育部所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对于当前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及评价标准的表述中就屡屡谈及“,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并对学生的学习程度作出了具体要求“,诵读古代诗词”“,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很显然,由于中国文化文史哲不分家的传统,文化史名篇往往就是文学史名篇,再加上诗歌本就是古代文学的主要形式类型之一,经过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受教育者必然会在进入高校课堂之前获得一部分有关古代文学课程的知识。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古代文学内容仍只是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内容的一部分,这种附属性地位决定了其所传递的学科知识信息仍呈现为非系统性和无序性。如上所述,高校学生必然会在古代文学课程学习方面存在着来源不一的“先在”知识积累。

教学活动是种互动的过程,学生的这种知识状况必然会对教学产生或深或浅的影响。可以说,这种“先在”知识积累既使得大学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具备了一定的展开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课堂互动过程的开展,但另一方面“,先在”知识积累来源中那种无序化和非系统性的积累特征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首先“,先在”知识积累既使得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具备了一定的实施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课堂互动过程的开展。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内容中关于作品的学习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毫无疑问,这些作品中的绝大多数在文学史发展过程中具有极高的声望和重要地位。也正是因此,它们其中的一部分篇目必然也会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所获得知识相关甚至相重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先在知识积累必然要对此部分内容的学习及整个课程的教学产生一定作用。就以人教版普通高中教材为例子,由于课本中明确谈到,在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对作家的艺术个性有一定认识”“,掌握一定古代诗词常识”“,掌握一定文言文知识,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能力”“,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文学作品”等等。

这些方面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积累使得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与古代文学学科相关的一定的知识,具备了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基本认知能力,这无疑能够使高校教师减少部分在基础知识教学方面所花费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课堂互动过程的展开,这种益处是无庸置疑的。其次,不可忽视的是“,先在”知识积累的非系统性和无序性对于学生“知”、“情”、“意”这三方面的唤起存在着不良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的“知”、“情”、“意”被唤起而参与的一种过程。由于“先在”知识积累与学生的情感及知识的联系比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要早,这种现在的某种程度上固定化的认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教学中情感的顺利唤起和知识的有效深化。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与民众自发的认识及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不同,其目的,是要让学生对于此门课程获得系统性认知。这种认知过程本就与“先在”知识积累过程中的无序化状态不同。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无序化阶段所获得最初印象往往会潜意识影响其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方式,这经常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引导增加了难度。

比如,部分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了“有句无篇”现象。由于某些文学作品在大众传播中已经耳熟能详,有些名作经过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使得学生对其形成了某种相对固定的印象,这容易导致高校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情感认知唤起方面的困难,有些甚至还影响到了对作品的整体性理解和对课程的全面认知。这种状况的出现往往与学生以前学习阶段所造成的认知印象中对作品的某一组成部分过于强烈而形成先入为主的印象、从而阻碍了对作品整体性的认知理解和情感性认同有关。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为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发现,由于在中学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重点是在该作品的艺术特色方面,作品讲解的重点就在于后两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艺术境界的高妙和对于“护”、“送”两字使用的“精炼巧妙”的理解,这使得很多学生对于此作品的印象多限于此,甚至形成了“前两句仅是后两句描写的基础,并不是很重要”的看法。这种看法无疑割裂了篇目整体,使得学生对全篇的理解支离破碎难以深入。更重要的是,使部分学生在学习古代文学课程时,在理解方法上出现了偏差,即重视单句而忽视全篇,甚至经过教师的再三强调和纠正,仍有学生难以完全摆脱这种认知行为。无可否认,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性教育的束缚有一定关系。本科以前教育中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是某种外在理解的强行灌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认知往往因之受到束缚,情感进入呈现出缓慢状态。而且,无论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还是在日常活动中,学生的“先在”知识积累更倾向于以名篇佳作为中心,具有片段性倾向。

因此,还使得学生容易因为这种先在性印象的过于强烈而冲击对于专业内容系统性的认识。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对象偏重于对文学大家名家的认知。能进入课本的作家,大多在中国文学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人教版高中课本为例,李白、杜甫、王维等这些著名文学家成为首选。而这类作家所能入选课本的篇目,除其艺术性思想性高超之外,也多数与该作品的社会影响力有关。如李白,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无庸置疑,其作品的浪漫主义风格也确实能够代表中国古典诗歌的典范类型,若就李白创作的作品全体而言,能够代表其浪漫主义诗风的作品为数并不少,但通观多年以来的语文课本却会发现,基础教育阶段屡屡出现的,却总是《将进酒》等众耳能详的篇目。这种状况的出现,显然和该作品在中国民众中的广泛号召力有关。很多人未必能够背诵《将进酒》全篇,但“人生得意须尽欢”、“千金散尽还复来”却几乎已� 课本篇目的选择,必然与这种社会因素有关。民众自发性的知识积累也类似于此。前面已经提到过,对于古典名篇的背诵是民众上下代之间进行文化传承时的最重要方式之一。

那么,所谓背诵对象,必然是具有着巨大的文化影响力。然而,高校教学首现要求的是专业知识传递的整体性,对于某些作品、某些作家或者文学史某个阶段过于强烈的先入为主的印象,无疑都会对课程教学产生一定阻力。再比如“有篇无系统”现象。本科前教育阶段中对文学名篇的认知是学生了解相关学科知识的主要来源,这本身已经使得名篇佳作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强烈印象,而高校中出于培养中学语文教师这一现实性目的,也把对名篇的学习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再加上当前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的课时又一再被压缩,更使得课程教学重点倾向于最具社会影响力的那部分内容,这容易使得学生对于古代文学课程的学习产生严重偏离:即认为,古代文学课程就是由这些名篇组成。这使得本课程的系统性学习要求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所以说,从学生知识积累的角度来看,他们自身现在的以对名篇名作的。认识为基础所形成的知识积累结构在无形中对于当前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产生了多方面影响,需要予以足够重视。正是由于学生的先在知识积累确实对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存在着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在当前进行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就不能不对此因素加以考虑,有效利用其正面影响,消除其不利因素。首先,从古代文学内容设置的调整来看,应根据课程教学的系统性要求,对授课内容的重难点予以妥善安排。

如前所述,由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偏重于“名篇佳作”,这已经对于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产生某些不良的影响。然而,更让人忧虑的是,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本身甚至还延续了这种偏重名篇佳作的倾向,甚至由此影响了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传授。“以往的文学史教材有一个共同的模式,就是多突出名家、名著,往往将文学史变成了名著的集成。”[1]虽然在这几年的教学改革中,已经有很多教材编写者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最新的几部文学史和文学作品教材如四川大学中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室编写的《中国文学》、罗宗强、陈洪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等,均有意识的扩大了对于“史”的过程中的一般性作家的重视。但是,就总体情况而言,由于高校古代文学专业课程课时的普遍压缩,名篇佳作依然占据授课内容的完全中心地位,文学知识的系统性广泛性目标并未能完全实现。在面对这种不利状况进行课程改革时,善加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以实现课程目标就成为一条出路。尽管“先在”知识积累对于高校授课效果有一定不良影响,但如前所言,其对于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仍是有重要作用的。高校教师应该通过对于现阶段基础教育内容的了解,在授课过程中对于内容的详略做出调整,学生曾经接触过学习过的部分内容,可以适当省略或只进行引导“,高校古代文学教师了解中学,首先要尽量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2]

其他内容则就会获得更充分的时间进行讲授。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课时与课程内容之间的矛盾。促进“史”和“篇”并重的课程目标的达成。其次,从专业教学的目的来看,应根据学生实际培养目标和择业方向的不同,把“先在”知识积累作为课堂教学引导的出发点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校学生既具有着知识接受者的身份,同时又因其所处的发展阶段而面临着人生未来职业道路的选择。就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来说,必须考虑到学生这种现实需求,应该在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在保证学生完成作为普通高校专业学生的基础主干课程学习目标的同时,需要思考学生从课程学习中所获得实际能力,实行分类教学。如,如果学生是以师范教育作为未来职业选择,则其课程教学必然要考虑在一般本科课程学习之外如何结合现阶段基础教育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接轨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实现两者在最大程度上的相互适应。在课程改革中,可以通过对于学生的“先在”知识积累的引导,促使其通过对高校课程内容与以前学习内容的融合而更好的体会职业技能要求的方向。

如果学生是以其他职业作为未来人生的选择,则对于学生的课程要求就更多的集中于“情”的熏陶和“意”的深化,学生的情感完善和思维扩展成为课程首要实现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先在”知识积累由于与学生情感具有更多的先天性共鸣,就可 很显然,以上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是需要高校教师紧密联系当前基础教育阶段实际状况,密切关注教育新动向,不断寻求教学方式方法的新突破的。“教学方法的最优化程序中的一个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问题是,合理地选择各种教学方法并使之达到这样的结合,即在该条件下,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3]古代文学课程改革只有通过这种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实现,使得这门古老的课程焕发新的生机。

教育教学改革的论文范文(推荐 篇2

教育、教学工作苦乐相伴。在教育的星空中,我是一颗凡星,虽不夺目,但却璀璨;在教改的浪潮中,我是一朵浪花,虽不壮观,但却是浪尖上最有活力的一朵。在身为人师的这些日子里,我学习着、实践着;努力着、进取着;奉献着、收获着;留下了串串清晰、生动的足迹。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1990年我踏上三尺讲台的第一天起,这句话就成了我工作的座右铭。

作为一名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是我的职责。平时对自身的师德修养比较重视,努力以自我的行为、作风和品质去感染熏陶和影响学生;年青的我,以认真踏实不断进取的精神对待自我的工作;以对学生的爱心和职责感,热爱尊重和严格要求全体学生;以虚心好学的精神与组内教师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日,我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学习课程新理念、在实践中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和“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人文教育”、“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等实践渗透在日常教学中,以使自我的教学与时俱进,体现新课程的精神。

在实践中,不仅仅增强了对教育科学研究的兴趣,还提高了研究本事和教学水平,更尝试着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收获颇丰。不断地将研究课,互观课上的精华延伸运用于日常教学实践,把仍在困惑着我们的许多问题,在认识中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努力处理好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本事,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本事。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在知识传授的同时,也不忘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仅有亲近学生,研究学生,才能展现自我,树立威望。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仅有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爱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教师对他的“亲”和"爱"。所以多年来,我总是在工作中不断思索,在思索中不断提高自我工作的艺术性。虽然因为工作的繁忙有时会影响自我的情绪,有时甚至忘记了微笑。但经过理论学习,反思与同伴互助,很快意识到自我应当怎样做。所以在处理问题时多溶入了些宽容、理解,多讲了些艺术性。我也最终发现,仅有我带着一颗真诚的心去走近孩子,关心孩子,即便是批评,也会被他们所理解。孩子们仅有真正理解了我这个他们所喜欢的教师,才会理解我。

每接一个班我都很用心的去教,对待特殊的孩子,我的方法就是给他信心,唤醒他内心的渴望,这就等于给他自我体内安了发动机。而运转发动机的“机油”就是我们给予孩子的赞誉和信任!

反思自我十八年来工作的历程,回顾前行中留下的串串足迹。我要感激曾热忱帮忙过我的领导们;要感激曾无私指导过我的老教师;也要感激曾悉心教育过的小朋友。正是无数个他们的存在,才使我体验到成长的喜悦、教师的欢乐和人生的价值……

课堂教学改革之我见的论文 篇3

【摘要】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理解是运用的前提,会用语文的习惯是学习语文的归宿与落脚点,即叶老所说的: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而能力的培养也好,习惯的形成也好,唯一的途径和方法是强化训练,这个训练的主体当然是学生自己。所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是语文学习自身的必然需要。而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学会而且会学,无疑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最高境界。现代教育论也告诉我们,基础教育要着眼于未来让学生终身学习,学会学习是教育的发展性目标。本文主要从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严把预习关;教师要有所不为,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注重课外阅读三个方面阐述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会学习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心然趋势。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预习   主体    阅读

【正文】

教学改革的今天,教师们都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其具体表现可以归结为“三少三多”:教师讲得比以前少了,学生的自学比以前多了;教师在课堂上占用的时间少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多了;教师满堂问的情况少了,学生提问的机会多了。这种局面的产生给人以如沐春风的感觉,也使人对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在教学中摆正教师和学生的位置是关系到教育教学思想的大问题,只有做好了给教师和学生“定位”的工作,才能谈得上如何去克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如何去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关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少教师在心目中有这样的模糊认识,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说得越多,做得越多,教师的作用体现得就越充分。其实不然。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讲得满嘴冒白沫,但学生的脸上仍是一片茫然。许多教育工作者都把这种教学概括为“高耗低效”的教学。我认为,要想使教学改革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就必须改变课堂教学。那么如何改变课堂教学呢?

一、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严把预习关。 二、教师要有所不为,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教学中“为所应该为”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样,教师在教学中有所不为,也是摆正教师位置的一个方面。只有放手让学生去做他们应该做和能够做的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保障,其结果是利于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同时,这样做也把教师从无效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利于改变当前语文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状况。大体说来,教师的“有所不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再去教。

课前应该布置学生进行预习,在阅读教学中,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了解和测评,并 对那些学生已经通过自学达成的目标(如生字的读音、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等),教师就不要再花费精力去讲,去教。当然,在除了预习以外的其他环节,对那些学生能够自达的初级的。、浅层次的目标,也应该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完成。

2、学生已经知道的不再让学生去学。

有些知识学生在预习中已经掌握,有的知识是他们具有相关的生活体验,有的是通过课外阅读和影视等媒体知道的。所以既然学生已经知道了这些知识,我们的教师就没有必要再按部就班地去演早已编排好的“教案剧”,否则,就是无视学生的存在和实际水平,拿学生当“傻子”去教了。

3、学生能合作达标的教师不再去帮。

随着各种“主体性”实验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教学过程中。而且,不难理解,在学生终身学习的过程中,与他人的合作学习也是获取知识的一种常见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但学生能够学会自己不能学会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互助合作及恰当地与人交际等多种能力。既然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达成一部分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师就不用也没必要再去帮助学生,否则,我们就会出于好心而做出不利于学生更好发展的事情。

4、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的不再去做。

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教师,学生某个字写错了,本来再练习几遍就可以改正过来,教师却罚学生把这个字写100遍;有的教师让学生整篇整篇地抄写课文,而课文中有大量的二类字,学生根本就不会写;有的教师这样来教育爱写错字的学生:“×××,你如果再写错字,就用教鞭打你的手!”吓得孩子一边写字,一边手不停地发抖……这些做法,有的是对学生学习知识没有好处,有的是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成长不利,这些事情,我们的教师都不要再去做。

5、学生不愿去做的不强迫学生去做。

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为广大学生所不愿接受,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的教学只注重了教材的要求,却忽视了学生的需要,忽视了学生的兴趣,有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学生早已厌烦,教师却还在乐此不疲地用。教学不但要考虑教学内容,更要考虑接受教育的对象——学生,考虑他们的兴趣和爱好,采取他们乐于接受的形式,不强迫学生做他们不愿做的事,这样的教育和教学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和教学,才真正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因为学生毕竟是教学的主体。如果我们的教师注意了这一点,我们的教学就会更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就会更好。

6、对学生的发展起不到良好效果的不要去做。

在教学中,无论我们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我们都是为了收到好的效果,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而在教学实际中却有不少违背这样的初衷的做法,如在一些评优课活动中,教师反复让学生进行演练,把答案背得滚瓜烂熟,其结果不但无助于学生掌握新的知识,还给学生以弄虚作假的印象。

三、注重课外阅读。

教材是个例子,它是学生学习规范语言的范例,是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载体。学生学语文首先要学好这些范文。但仅仅学好这些范文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不但要善于在课堂上让学生以教材为例子,学习语言的规律;以教材为拐棍,尝试语言的练习;由教材作迁移,形成语言的技能 ……而且要有点及面,让学生凭借课堂学习中认识的规律,掌握的方法,形成的技能,在课后纵向延伸,由一篇带一批,或体裁相同的,或内容相关的,或写法类似的……大量进行课外阅读,这样既可以在延伸阅读中巩固所学知识、技能,又可以在广泛阅读中运用学法,巩固学法,以便更好的阅读。

总之,只要我们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会学习,相信不久的将来,语文教学会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它定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第9期《教育理论与实践》

《为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现代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研究选讲》

《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师》

作文教改语文论文 篇4

作文教改语文论文

粗批略改重讲评_语文论文

作文教改,在很大程度上可说是如何使语文老师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放出来。二十几年来,我一直采用“粗批略改重讲评”的方法进行教学,也还颇有效果。

每次作文命题,我总要尽量结合单元写作训练,至少拟出三道难度有别、文体不限的题目。此外,还允许学生自由命题写作。我认为,这样做既注重了“中间”,又照顾了“两头”,让人人都有“文”可作;既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又可普遍提高学生的写作信心和能力。比如,教完第一册第一单元《灯》《谈谈记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几篇课文之后,我要求学生写一篇记叙文,便拟了《上学路上》《灯光下》《星光下》三道文题,让学生择写。结果全班除4人自己命题写作外,每道题都有十来个人写,而且文章都普遍有质量。由于平素对文题有些考虑,并积累了一些资料和卡片,所以,完成命题环节还比较轻松,费时也不多。

作审题指导时,只重点讲述一道、估计大部分学生可能写的,即有中等难度的文题,其余文题只略作解说,或不作指导。最后,要求学生量力而为,择写自己最有把握写好的一道文题。完成这一环节,只需15-20分钟,几分钟之后,全班学生几乎都可以迅速进入“写作”状态,而且每道文题都有人写。这样全班作文,往往题材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技法也多有讲究,尤其是思想感情表达比较真实和自然,有时一班竟会出现十几篇佳作。比如,教完第五册第三单元几篇小说之后,我曾拟了《雪花》《红霞朵朵》《故乡,一个春天的早晨》《从别里科夫的“套子”说起》共四道文题,重点指导了《故乡,一个春天的早晨》。一位学生写这道题,内容是大年初一正逢雪后放晴,他与弟弟去自己曾经念书的小学玩儿,只见校舍破败不堪,几乎全是危房。而学校对门山坡上的祠堂却修葺一新,祠堂不远处的大路旁还新盖了一座富丽堂皇的水庙。清晨,乡民们络绎不绝地去祠堂和水庙烧香拜佛。文章写出了一种独特而深沉的感受:不少乡民稍事富裕之后,总舍不得花钱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孩子念不念书也无所谓,却乐意大把大把花钱去求神拜佛。这不能不引起人们深深的忧虑!这篇文章选材立意都很好,只是表达比较粗糙,几经修改润色之后,我建议他投寄一张省报,结果很快就刊登了。

在完成以上两个环节时,如果老师操作较为顺利,调控比较得体,而且学生也能密切配合,那么,批改一班或两班这样的作文,虽说不一定是一种美好的享受,但起码可以避免单调和枯燥,至少不会感到劳累和痛苦。

作文批� 尽管不少同行探索、总结出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在实践中却很难推广和运用。有些学校规定,对学生作文可以批改一半查阅一半,老师的负担虽然减轻了,但效果并不佳。学生将自己辛辛苦苦写成的文章交上去之后,总希望得到老师的恰切评断。如果老师看都不看,仅写一个“查”或“阅”字了之,又怎能了解情况,作出评断呢?显然,这是对学生艰辛劳动的漠视和不尊重。老师的批阅评点是很重要的,有时甚至是一字之师哩!文章究竟好在哪里,差在何处,如果老师不看,那么,学生始终不得而知。况且大多数学生� 其结果常常造成两极分化:少部分基础较好,勤奋刻苦的学生文章越写越好;一部分基础较差又缺学习方法的学生就会越写越糟糕,即使再怎么努力也很难有长进。就连那大部分成绩中等的学生,也 如果老师对每个学生的文章都得精批细改,都得全面而准确地指出优劣得失,那也是既不可能又无必要的。

我对学生的作文历来是每篇都看,只是采用“粗批略改”的方法进行。一般是先将学生的作文拿来,迅速看一遍,然后凭最初的大概印象,或第一印象下一个简要的尾批,或给三两个眉批,多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有时也只画一些有特定含义的符号,如横线、箭头、问号等,多提示学生自己去推敲、修改。至于文中的明显病句、错别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等等,则随手改正或标示出来。这样,粗略批改一篇作文大致需要花5-12分钟。于是,除正常上课之外,利用一两天内零零碎碎的时间便可在不知不觉中,轻轻松松地批改完一班作文。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看一看大中专招生考试中作文评卷的操作情形,或许可以获得些许启示。那是有严格评分标准的,而实际操作时,谁也不会去从思想内容、到结构布局、到语言表达等等,一项一项地去死套,大多凭粗读印象给个分,虽然难免随意,难免遗珠,但绝大部分评判是客观、公正而准确的。我曾经半开玩笑似地公开宣称自己有一条最易操作又最为实在的评分标准,那就是:读一篇文章能留下深刻印象,就给85、90,乃至满分;如果一篇文章有一句写得精彩,就给75、80;如果一个词儿用得好,就给65、70。此外,字迹工整秀气,卷面整洁,加5分;字迹潦草,错别字多,减2分。不管反驳我的理由如何冠冕堂皇,但我敢肯定他实际上也是如我一样地操作的。因为写作是一个人多方面能力和水平的综合反映,与思想觉悟,生活阅历,知识结构,语言技巧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所以说,凭感觉、凭印象,即全面而综合地评判一篇文章的优劣得失也是很有道理的。

问题在于这样操作仍然难免高耗低效。为了优化批改环节,我对新接手一个班的前面三、五次作文的批改要精细一些,到了第四、五学期,就让学生自行修改;最后完全达到“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目的。这时语文老师也就基本上从繁重而艰辛的作文批改中彻底解放出来了。

在批改过程中,我常常作一些摘录,为讲评准备材料。待全班作文批改完了之后,再用三、五个课时备一堂作文讲评课。讲评作为作文教学的重点环节,不可不精心设计。首先,选出三、五篇写得比较好的',再反复看一两遍,认真修改润色一番,准备到班上念。最多念两篇,其余只点名表扬,让同学们课后传阅。在班上念范文,要经常变换,决不老念一个,或那几个经常写得较好的同学的文章。有明显进步的,有时可念写得成功的一段,或念写得精彩的一两句,或分析用得好的一个词儿,以便普遍激发写作兴趣,全面调动写作积极性。然后,再选出几篇写得比较差的,每篇只摘抄一两句,最多摘抄一段,不点名,只用小黑板出示,或临时抄到黑板上,师生一起分析、查找毛病,推敲并修改。最后,从批阅记录中拟出几个要点,到班上讲评。这些要点,一般都是在批改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比如,有次批改中,我先后形成、整理并拟定如下七个要点:1.写作态度认真;2.题材丰富多彩;3.技巧不乏可取之处。4.炼意上花功夫不够;5.叙述平淡,毫无感情投入;6.有偷懒抄袭嫌疑;7.基础知识方面不够扎实。讲评时,着重讲第1点和第7点。肯定成绩时,一般比较全面;指出缺点和不足时,一般一次只重点讲一个,而且估计这缺点或不足是学生下次作文时大多可以改正或者会引起重视的。比如,有次讲评,在肯定成绩之后,我只讲了一个“表达严重不清,不注意炼词、炼句”的问题,演示几个例子,师生一起讨论修改,学生听后,很有收获。有时只重点讲评一篇文章的优劣得失,如上面提及的那篇《故乡,一个春天的早晨》,从选材立意到布局谋篇,到表达修改,都讲;同时,还请那位学生谈写作体会。结果使全班同学很感兴趣,很受启发。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是一项十分繁复而艰辛的工作,如果我们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一切从实际出发,那么,不管采用什么方法,都能收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职专国际金融教改论文 篇5

一、《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

(一)课程内容多、理论深、范围广国际金融研究内容较多,

涵盖了国际收支、外汇、外汇市场、汇率、汇率制度安排、外汇管制、国际储备制度、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国际金融危机、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机构的基本概念、形成原理、控制方法、时滞效应等,具有内容多、理论深、范围广的特点,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二)课程时效性强国际金融市场瞬息万变,新的现象、新的事件、新的问题在国际金融领域中层出不穷。

近年来,国际金融理论得到了快速地发展,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市场理论、汇率决定理论和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理论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因此,国际金融课程具有极强的时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时常借鉴国内外在国际金融研究方面取得的新成果。

(三)课程实践操作性强国际金融课程的实务操作部分主要涉及到汇率的折算、进出口报价、外汇风险防范、进出口贸易融资、套利套汇等业务。

汇改以来,人民币与其他国家货币的汇率不断进行调整,汇率风险怎样防范以及在进出口中如何报价等内容在实际工作中越来越重要。

不少学生反映这个部分的内容很难理解,在具体操作中有难度。

实务操作部分的教学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却往往受到学生基础薄弱、课程自身复杂等方面的制约。

正是由于国际金融课程实务操作部分的“难理解”与“难操作”的特点,教师就必须依据工作内容和流程设计教学内容,选取来自于企业真实工作内容的案例,结合现实的国际金融现象进行讲解。

教学方法和手段要适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摒弃纯理论式的计算,计算内容要与实际工作相关,计算的难度要循序渐进,同时要加大学生自主练习的力度。

二、教学改革的方法与手段

(一)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在注重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的基础上,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或手段。

1.课堂讲授教学法课堂讲授作为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可以在讲授中突出重难点,把大量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所以同样适用于本课程。

2.多媒体教学法把更多的理论知识和其他信息,通过图文并茂的教学方式表现出来,达到立体教学的效果。

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创造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其独特的形、声、景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对解决系统的理论问题,理解复杂的逻辑关系和课程结构的展示效果很好。

特别是在需要丰富的数据资料、图表来说明和论证时,效果尤其明显。

如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中,多媒体的教学具有独特的优势。

3.设问启发式教学法对一些国际金融热点问题,可以采取设问启发式教学法。

例如进行“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分析”等热点问题的专题讨论、案例分析、政策效果分析等等。

可先由教师针对知识点或金融现象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分析、点评、总结。

设问启发式教学法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和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4.课堂互动教学法教师和学生通过经常性的交流沟通,相互促进,使教与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课堂45分钟不全由教师进行填鸭式的教学。

每一章节授课后学生和教师分别进行总结,学生先提出自己的问题或不清楚的知识点,或者是现实中的热点金融问题,教师可先让其他学生为提问的同学解答,之后再补充总结。

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基本问题,由学生通过思考、收集资料、课下讨论提出解决方案,教师对学生的解决方案做现场点评。

双向互动式教学方法增加了教师的动力和压力,促使教师勤于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讲课技能;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增进师生之间的思想与情感的交流,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实践教学为了强化学生的相关技能,可以借助校企合作单位的平台及校内的实训室、自主实验室等进行模拟股票市场、模拟期货市场、模拟外汇市场以及网上银行业务等仿真实践教学,通过实践,缩短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顺利进入工作岗位。

(三)网络教学网络学习是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扩充学习广度的有效方式。

课程任课教师可利用课程主页BBS论坛,腾讯QQ,采用网上答疑、讨论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的课外指导。

课外指导通过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能扩展学生的视野,充分满足不同学习程度和学习兴趣的学生要求。

三、课程考核方式

国际金融课程以往采用的闭卷形式进行考核,考试的内容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形式较为单一,且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可将国际金融课程的考核进行改革,考核内容分为平时成绩、综合实训成绩和期末成绩三部分。

平时成绩由学生的课后作业、课堂发言、小组讨论等组成,重点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占总成绩的20%;实训成绩主要借助国际金融实训软件,重点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占总成绩的40%;期末考试以开卷为主,试卷内容要实现多样化,

既要考核基本内容,又要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运用能力,占总成绩的40%。

初中数学教研教改论文 篇6

环境科学教改分析论文

一、环境科学专业教学现状

传统高等教育的“逻辑起点”是“高深学问”。在前苏联专才教育的影响下,环境科学专业的传统教育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例如:在教学体系上,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试验;在教学方法上,满堂灌,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全面能力的提高;在具体课程的安排上,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在各相关课程的内容上缺乏沟通,彼此重复、繁琐,学生听课感到乏味,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环境科学专业教学改革

教学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设施、教学管理诸多要素,其中,应把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以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同时考虑到各要素之间互相牵制、互相影响,教学改革还应以各个要素协调发展、系统最优化为目的。

(一)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方面,改革脱离行业实际的学科型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过去比较单一的以理论为中心的课程体系,重组课程结构,重点突出专业素质与专业技能。围绕培养目标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技能素质结构的要求,制定既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又让学生具备一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学计划。按专业岗位群的需要,采用模块化的形式,将专业技术课程拓展为污染治理工程技术、环境监测和环保产业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及恢复、环境管理等应用领域,使专业教学计划具有柔性,更加体现行业特点,所设课程涵盖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应大大提高所培养人才的适应性及加强具体岗位的针对性,考虑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还应尽可能辐射到相关的专业。

(二)教学内容改革

环境科学历史资料不多但发展迅速,现代环保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如何在学时相对减少的条件下,处理好原有理论与现代科技的发展及最前沿的研究内容间的关系,是教学改革中首先遇到的问题。课程性质决定教师在授课时内容深浅、新旧等问题,这在课程设置时要考虑。不管是培养哪一方面的环保人才,基础内容必须扎扎实实地教、学,包括基本理论、基本的知识、基本技能,这是当前高等教育中的立足之本,必须做到厚基础。而作为培养学生某一方面才能的课程才可以针对性较强地讲授某些知识,就水处理工程来说主要介绍处理方法技术,最重要的还是这些方法技术应用的案例,而对环境管理来说主要就是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等这些管理方法。环境科学快速发展的特点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事实使得环境科学的热点不断变更,在课堂上介绍热点问题、前沿动态及新思想、新工艺、新手段,可以缩短教学与环境变化、技术进步的“时间差”。环境科学作为一门涉及面广的学科,各课程具有交叉性,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各门课程之间的协调性。环境科学专业的课程杂、多,像《环境学概论》、《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毒理学》等,这些典型的专业课在教材内容上有很大一部分是重复的,如何减少内容重复,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地在现有的学时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了一个难题。笔者作为一线教师,深切体会到成立一个专业教研室的重要性。教师常常交流教学内容及心得,从而可以删减无用、少用、重复、过时的内容和知识点,合并部分内容。比如,我们可以将生态学知识、人口、资源问题并入《环境学概论》与《环境科学概论》。

(三)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是理工科课程重要组成部分,是如何实现理论———实践———理论这个认识过程的一个必经途径。实践教学的改革与优化,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重要保证,是教育质量的关键保证。从实践的特点来看,主要包括三部分:依附理论课进行的实验;与专业有关的单位实习;反映整个学习过程的毕业论文设计。传统的实验往往是对理论课上某些原理或现象而设计的简单型,绝大部分是验证性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减少示范性、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平时所有的环境专业实验室都开放,学生随时可以进入实验室,观摩高年级的同学实验,学习有关仪器的使用方法,作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在该实验过程中所有的环节都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在这中间他们碰到的困难,任何一个教师都有义务和责任进行指导。通过这些实验,学生掌握了环境方面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综合性的实验一般是针对某一个比较复杂的环境问题,实验教材上没有现成的方法,要求学生查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出具体的实验方案,常涉及多个环境理论与方法,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结果表明,这样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了过去学生单纯依赖试验教材做实验的现象,能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至于提高型的设计性实验,主要是在前两个层次实验基础之上,按照知识、技能、思维综合的原则,结合现代科技和环境手段的最新发展,选择一些更具有实践性或应用性的实验题目,进行综合训练的实验。每门实验课要求至少做一个实验,最后要求学生以课程论文形式写出实验总结报告。这类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使学生初步学会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其综合素质。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实习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是专业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环节。从实践工作经验来看,环境科学专业的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初的第一个月比较合适,这样学生实习的时间往往不止一个月,他们可以在第七学期末就开始考虑实习事项。实习宜采用集中和分散两种方式。集中实习都是在与学校签订的实习基地进行的,学生常是分成几个组,到不同的实习单位实习,一般一个星期后再交换实习单位,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见识,拓宽其知识面。开放式实习最适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是一种分散实习的方式。进行这种实习的同学首先必须根据实习要求,结合自己的特点和兴趣,找到合适的实习单位。有的已经签约的学生可以在以后的工作单位进行实习,提前接触以后的工作环境,尽快熟悉以后的工作内容,找出自身现有的知识能力结构与今后所从事的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之间的差距,以便在毕业前夕有针对性地对自己所缺的知识进行补充和完善。未签约的学生可以找到一个合适的单位认真实习,锻炼自己,证明自己,同时争取单位的认可,为最后签约单位创造机会。从实习的过程和结果来看,开放式实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成效明显。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整个本科阶段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指导教师常常在第七学期初就开始制定论文题目,最迟该学期中期学生可以见到导师公布的题目。学生此时便可以选择导师及题目,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始准备论文。但有一种情况例外,低年级开始协助教师进行科研的同学,他们具有一定的科研思维,有的同学对自己一直研究的课题比较了解,此时我们鼓励他们发现科研点,提出研究方向,报相关导师审批后可 这项工作应长期坚持,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做毕业论文时容易上手。

(四)其他教学要素改革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推行启发式、发现式、讨论式为主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尽可能采用现场教学、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技术服务等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让课堂教学变得“鲜活”起来;大力推广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用幻灯、实物,CAI课件提高教学效果,尽可能实现教学互动。在教学管理上,完善以学分制改革为主的开放灵活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从刚性、大一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向具有弹性、灵活性的教学管理模式转变,加大实训项目、选修课、课余活动学分所占比重,贯彻标准学制与弹性学制相结合的原则。改革考试制度,建立专业课程试题库,实施考教分离;逐步将实践项目单列考核,与理论教学同等对待;尝试用口试、答辩、现场测试、查阅环境资料、撰写环境调查报告、环保小论文等新的考核方式,取代过去一张试卷论成绩的考试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提高。

初中数学教研教改论文 篇7

电工技术精品教改分析论文

一、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

“电工技术”课程是面向河北农业大学工科非电类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门类复杂,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机电一体化、农田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包装工程、生物技术、畜牧兽医等近二十个专业。对于不同专业学生而言,他们不仅要掌握“电工技术”课程所包含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并能应用这些知识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如何协调不同专业需求,适应教学需要,课程组与各专业教学负责人深入探讨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电工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重新整合为:“直流电路、交流电路、时域电路、电气控制线路、变压器与电机学、仪表测量与安全用电”等6个教学模块,如图1所示,并配以相应的实验,以便于各专业选择与组合。“电工技术”课程定位于适应不同专业需求,柔性设置知识模块,灵活组合系列课程,并分别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和基本要求、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的学时数,满足了全校多个非电类专业的教学要求,得到各被授课院系的认可。

二、改进教学方法及手段,提升精品课程水平

1.教学方法改革

(1)“学而必知其用”观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对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对全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重点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新旧知识对比,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2)启发式教学。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避免死记硬背概念、原理,教师在课堂上主要多讲知识背景、知识重点,最后自然引出原理;在答疑时间里更注意引导学生自发的思维、学习习惯,避免了学生思维懒惰的发生,这些都贯穿了教师的启发式教学。

(3)“循环式”教学。通过实验实例得到感性认识,通过理论分析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依据理性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我们把这种教学方法称为“循环式”教学法,并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中。

(4)探究型教学。教师经常提出综合性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按设定条件提出解决办法,使学生从中领会自学的思路,学会独立解决问题。课程中讨论教学题目的设置、实施就是探究型教学方法的一种体现。

2.教学手段改革

(1)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灵活、恰当地利用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质量。实践证明,其成功的方式是将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教学有机结合。现代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形象生动、交互性强的优势,而传统媒体教学中教师通过口头、笔头表达能力、语音手势,甚至表情的相互传递能产生无穷的魅力,这又恰恰是现代媒体教学所缺少的。因此,只有将这两者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每一种媒体的优势,同时又要注意弥补其不足,才能真正将课程中的难点和抽象内容通俗直观地表现出来,使学生在充满趣味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2)利用网络教学系统。网络教学系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教学资源。课程的电子教案、教学大纲、授课进度表、习题与测试等都挂在校园网上,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答疑与辅导、资料的查找都可以在网络上完成。网络教学资源经常更新,运行机制良好,在教学中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同时,利用网络教学系统也解决了扩招后辅导相对短缺的问题。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精品课程的实施

课程组充分认识到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通过引进和自我培养相结合,努力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鼓励教师攻读高层次学位。目前,本专业有专职教师8人,其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如图2所示。课程组坚持由教授领衔、以教授为核心形成教学团队。同时,对于年轻教师的培养也刻不容缓,对此我们实施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一对一的指导模式,促进了年轻教师的'成熟。所有教师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以科研促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而且丰富了教学内容。由于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素质,课程组教师的授课水平大大提高,有5名教师在学校的“教师讲课大赛”、“多媒体讲课大赛”、“青年教师论文大赛”等比赛中获奖,发表了10余篇教改论文。

四、改革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建立新的实验体系

对于实验教学,我们建立了新的、更合理的实验体系。新的实验体系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由易到难,分别开设“基础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把实验分为基础、综合、设计、创新四个层次,从实验上切实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对实验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在对传统实验项目充实和改进的基础上,开设多种类型的实验,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大大地锻炼和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创新能力。同时,我们强调以学生为本,老师做学生的指路人,而不做学生的带路人。培养学生自己上网或去图书馆查阅参考资料,指导他们自己对电路进行反复实验,分析遇到的问题并尝试寻找解决办法,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地提高。

2.建立实验室开放制度

改革实验教学,必须将原来封闭的实验室变为开放的实验室,让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的整个学期内根据需要进行合理实验。实验室不仅在时间上开放,更重要的是包括器件、设备和实验过程的全程开放。在开放式实验教学中,学生在完成由课程规定的一些必要的基本技能训练实验后,可以自己设计条件允许的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在开放中,我们注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作风。开放不同于常规教学,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迅速捕获大量的信息,接触大量的知识,使他们知识、能力等全面快速的升华,这样才能培养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团队协作形式恰好为学生提供了这种成长的环境。这里不分年级、不分专业,大家的兴趣爱好不同,能力不同,涉及的内容和知识面很广,学生们来到这里,很快开阔了视野,在开放活动中,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背景和情况,安排他们合作,老同学带新同学,能力强的带能力弱的,对于某一个知识点,教师会专门做出具体的计划,使参与的学生水平迅速提高,许多获奖作品都是学生们合作努力的成果。

3.建立虚拟实验室

为了拓宽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扩大学生进行知识交流的范围,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方便参与的途径,解决时间、场地问题对开放的束缚,我们利用网络优势,建立了一个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教育性、服务性为一体的实验室教学网站,提供仿真软件的下载与使用,同时可以进行开放性实验、科技制作经验交流、学生科技作品资料展示、知识论坛等。虚拟实验室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探索空间。

4.实验独立设课、单独计分、单独考核

采用独立设课方式,既有利于更灵活地选择、更新实验内容,也有利于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实用性实验的开设。考核方式为实验操作考试,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含预习报告、实验操作情况及实验总结报告三部分,期末考试从实验题库中随机抽取设计题目,而后在实验箱上搭建电路实现,操作考试占总成绩的80%。目前,课程组已在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实施了实验单独设课的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认真完成实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普遍得到了加强。

五、注重配套教材建设,突出专业特点

教材建设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体现。建设精品课程必须重视教材建设,依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的精神:精品课程教材应是系列化的优秀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依据这一精神,课程组编写了适合不同专业特点的、完整的、体现大纲要求的统编教材。

1.配套讲授教材

(1)由课程组教师主编的“21世纪电学科高等学校教材”系列教材之《电工技术》于8月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

(2)由课程组教师主编的“高等学校‘十一五’精品规划教材”之《电工技术》于1月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

(3)由课程组教师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之《电工学》于207月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

(4)编写了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手册。

2.配套实验实训教材

实验教学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课程组教师根据课程实际情况,编写了配套的实验指导书,改革了实验教学内容,增加了新器件、新技术的内容,鼓励学生尽早投入科研活动;同时改革了实验辅助环节,通过开放实验室的办法加强学生积极探索、努力创造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探索空间。

3.配套多媒体课件

经过多年的努力,“电工技术”逐步完成了PowerPoint电子教案和CAI课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精益求精,形成了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其丰富、多样的信息承载形式,灵活方便的交互特点,深受广大学生欢迎,也得到同行及专家的高度评价。精品课程精在创新、重在实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精品课程为契机,进一步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通过开发和实施精品课程战略,全面提升课程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的提高,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学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电工技术教改分析论文 篇8

1兴趣

(1)基础扎实才能够为学生的兴趣提供保持动力。中学生因为有了学习了压力,对过去的初中数学知识需要进行系统的复习和回顾,因此学生可以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也是这个时候比较容易产生初中数学兴趣,激发初中数学兴趣,教师通过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能够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加轻松,改善学习的难度,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的初中数学兴趣应该从小就开始,在低年级的时候就应该对其引起重视,逐步的培养建立。通过内外动机相结合的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让学生可以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继续的保持住初中数学兴趣。

2自主

自主是一个人创新的前提,创新又是教学的目的之一,所以自主是我们实现教学目的必须要实现的一个内容。学生的自主能力可以由以下的一些方法来建立。

(1)创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应该创造机会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首先进行低难度的初中数学内容开始训练,衔接教学内容,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也可以增加一些任务的方式,以完成任务来进行训练,在不同的阶段中都增设一些学习目标,采取目标驱动的方法让学生开始自己设计学习的时间,经过方法和目标训练后,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性,就可以进行比较深入的内容,比如抽象的知识,这个时候教师仍然要作为学生的辅导者,在旁进行引导协助。

(2)提供自主学习时间。学生自主学习除了需要使用课堂时间之外,还需要课后的时间,课堂时间有限,只能够起到点拨的作用,而课后的训练和巩固才是主要的。教师需要从学生的未来考虑,因为课堂的时间有限,使用过多,就会影响教学进度,但是太少又不能够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精髓,如何利用好就是我们需要去权衡的问题,为学生有很多的时间自己支配,在自学过程中掌握经验和方法。

(3)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自主学习不是只有自己的学习,也需要有老师的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将各种学习能力进行有效的提升,让学生能够充分地自学,并且有很高的自学效率。自主学习不代表放纵。自主学生也是需要在教师的指导范围内的,完全的自主学习只能够是浪费时间。教师需要将学生的主体和自己的主导作用充分的结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教改课改经验 篇9

近段时间,我利用工作之余,积极投身到教研教改知识的学习当中。我认真学习了魏书生、李镇西等教育名家的教学实践经验、教学杂志上面有关教研教学的文章,以及介绍杜郎口教学模式的《课堂的哥白尼革命》一书。通过学习,我充实了自己的教学理论,开阔了自己的视野,迸发了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热情,现将学习中个人的片面认识,简要汇报如下:

一、加强修养 锻钢须硬自身

魏书生老师通过自己潜心研究教育,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他全新的教育理念,走出一条教学改革的新路。作为语文课老师,他长时间不进教室,不讲课,学生照样自觉主动的积极学习,取得优异成绩。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仍能从繁琐的班级管理工作中解脱,让学生成为自己的助手,从容应对班级管理。这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而读后认真思考,魏老师之所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不仅取胜于科学严谨的管理措施,还取胜于自己崇高的人格魅力。首先他用自己博大无私的爱感染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进行赏识教育,学生做错事没有斤斤计较,抓住不放。不仅不体罚学生,而是让学生唱歌或做件好事改正错误,在充满爱的教育中真正体现出在学生心中伟大地位,学生受到感染,主动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老师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学生才会承认自己所作所为,心悦诚服地接受惩戒。其次,他能身体力行,以他自身的行为做表率,毫不懈怠地带领学生无论是在严寒或是酷暑,从不间断地锻炼身体,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学生具有坚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形成坚忍不拔的坚强的意志。作为每一位教育学生的老师,我们的工作对象是长知识学本领有思想的学生,这决定我们的工作具有特殊性,我们要想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学生,我自己必须是一名德才兼备,勤奋好学、吃苦耐劳的老师,要想锻造出好钢材,自己先要有扎实过硬的技能。

二、沐浴书香 汲取知识营养

当今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知识实时更新,不学习不仅不能与呼唤学习型社会这一大需要相协调,还有愧于代表着进步与知识的“教师”这一称号,更不能很好地胜任我们的工作。纵观当今教坛,教育前辈和教育同仁就教学改革做出了不懈努力,有很多宝贵的成功经验无偿的供我们学习,我们只需采取正确的学习态度就能轻松获得成功。反思自己的教学,虽然有新课改理念的融入,但自己的教育技术手段还很落后,大多数情况下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靠激励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偶尔用上录音机就能使学生欣喜若狂,学习积极性大增,课堂教学效果极佳。试想,如果在先进教学模式下,我们把预设的课堂问题,以及参考答案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用影像画面创设课堂情景,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知识将会是怎样的享受,课堂效率和课堂效果将会有怎样的飞跃,而本人在教育技术的运用方面,知识几乎是空白,因此,我要从头再来,积极学习。

三、更新观念 践行教学改革

语文是一门与生活联系紧密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感受,老师的作用就是在课堂上采用恰当的引导方法,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联系生活体会,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表达出来。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语文课也不应是单调枯燥的串讲分析,汗流浃背的滔滔不绝,而应是科学设计教学环节,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能力,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简言之,即“变讲堂为学堂”、变“一言堂”为“众生堂”。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在欢快热烈的氛围中,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改革,在其“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中,通过预习、展示、反馈等环节,分层次、分步骤强化了各种训练,学生经过自主学习、互动学习、合作学习、展示学习,使他们熟练的掌握了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对比我的课堂,还有差距。学生已具备了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但采用诗歌、小品、快板等多种艺术形式回答问题的能力还不具备,教学改革虽有初步成效,但教改之路还任重道远。

今后,我要继续努力,践行教学改革,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活动的课堂、自由的课堂、和谐的课堂、激情燃烧的课堂、回旋着生命旋律的课堂。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