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技术论文优秀2篇

机器人是具有一些类似人的功能的机械电子装置或者叫自动化装置,它仍然是个机器。本文是细致的小编给大伙儿收集整理的2篇工业机器人技术的相关文章,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工业机器人技术论文 篇1

浅谈工业机器人及其应用

作者简介: 赵旭(1990――)男 安徽蚌埠人 现在是四川大学制造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08级学生

机器人是具有一些类似人的功能的机械电子装置或者叫自动化装置,它仍然是个机器。机器人按照用途可分为工业机器人、农业机器人、医用机器人、水下机器人等。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87年对工业机器人给出了定义“:工业机器人是一种具有自动控制和移动功能,能够完成各种作业的可编程操作机”。美国和日本的定义也与此类似。ISO 8373定义为:位置可以固定或移动,能够实现自动控制、可重复编程、多功能多用处、末端操作器的位置要在3个或3个以上自由度内可编程的工业自动化设备。这里自由度就是指可运动或转动的轴。

现代工业生产的自动化领域里,例如材料的搬运、机床的上料及卸料、整部机器的装配,都可用机器人来完成某些部分的工作。今天在工业上用的机器人并不是科幻小说、电影中所渲染的那种人型怪物。实际上,它们的外表都不像人,只是它的动作具有手指、手腕、手臂的特征而已。工业机器人可以在高温、高压、有毒等环境下工作。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保障了人的健康和安全。

工业机器人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只是工作只限于上下料阶段,此后机器人进入了缓慢发展期,知道80年代,为了满足汽车行业蓬勃发展需要,出现了电焊机器人、弧焊机器人、喷涂机器人以及搬运机器人等四大类工业机器人产品并已成熟、并形成产业化规模。而这一年代被称为“机器人元年”。并且出现了装配机器人及柔性装配线。90年代装配机器人及柔性装配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现代机器人与数控技术(NC)、可编程控制器(PLC)�

工业机器人由于其作业的高度柔性和可靠性,操作简单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工程机械、机车车辆、电子和电器、计算机和信息以及生物制药领域。

目前出现的工业机器人还只限于从事一些预先经过程序编制的活动,但也能在生产线的许多工作中,也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随着机器人的性能不断提高,可以替人们做更多的工作。

工业机器人按其结构形式及编程坐标系主要分类为关节型机器人、移动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和直角坐标机器人等。按主要功能特征及应用分类为移动机器人、水下机器人、洁净机器人、直角坐标机器人、焊接机器人、手术机器人和军用机器人等。下面以点焊机器人为例来说明:

点焊机器人应用非常广泛,主要用来焊接薄板材料,点焊作业占汽车工厂的车体组装工程的大半。点焊机器人手臂上所握焊枪包括电极、电缆、气管、冷却水管及焊接变压器,焊枪相对比较重,要求手臂的负重能力较强。如图所示为点焊机器人示意图,该机器人运动轴为六轴关节式,电动机M1驱动回转台旋转,实现第一轴的运动;电动机M2推动臂架2的摆动,实现第二轴的运动;电动机M3带动驱动臂架12的摆动,实现第三轴的运动;电动机组M4、M5、M6通过实轴或空心轴,实现驱动手腕的动作。为了保证结构在运动过程中保证尽可能无间隙和一定的刚性,避免大的惯性扭矩,并一直保持高速,直到传递到工作端才进行减速,第一轴采用了摆线针轮减速器,第二轴、第三轴使用了滚珠丝杠,手腕部件的各驱动轴均采用了谐波齿轮减速器。此外,为了抵消惯性力影响,在第二轴、第三轴上设置了平衡汽缸。

在确定了点焊机器人机械结构的几何模型后,就可以进行其机械运动的仿真分析,既能比较真实地模拟机器人所完成的点焊操作的运动过程,又可进行点焊动作的运动分析和确定合理的运动范围。为使点焊轨迹不发生偏离,以实现正确焊接,在进行点焊操作作业时,机器人首先是进行平移的动作,完成焊枪和焊点间的位置修正;然后进行焊枪和焊点间的角度误差修正,实现点焊过程的规范操作。此类机器人回旋机械臂类似于人的手臂,在水平方向具有顺应性,可吸收点焊操作中的水平误差和角度误差;而在垂直方向上具有较大的刚性,便于点焊操作,如果在手部施加水平方向的作用力,会使机械臂作微小的转动,进行微调点焊操作。 从而实现自动纠正并减小位置与角度误差,使点焊操作能顺利地完成。

上述用于点焊操作的机器人主要技术指标是:1.重复定位精度达±0.30mm;2.自由度数为6个;3.各轴运动速度为80°~120°/sec或1.25~1.45m/sec;4.柔性手臂转角范围为±90°。通过选用不同型号的控制器,可用于点焊和连续轨迹焊接作业;调配手腕部所夹持的相应工具,也可进行加工、装配等其他多种操作。

采用工业机器人进行点焊操作,可用于比较复杂的、恶劣的工作环境,以及不易实现自动化、劳动生产率比较低的场合,可以在一个工位完成几种操作,实现提高生产率和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特别是代替人类在各种不适合人体工作的特殊环境下更显示出了它的优越性,可大大提高人类的创造性劳动能力,扩展人类的生产和活动范围。

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我国机器人发展的基本概况。我们国家在机器人的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这个时候才开始进行机器人的研究。但是这时候的研究,基本上还局限于理论的探讨阶段;真正进行机器人研究的时候,是在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将近这二十年的发展;发展最迅速的时候,是在1986年我们国家成立的863计划是高技术发展计划,就将机器人技术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的主题,国家投入将近几个亿的资金开始进行了机器人研究,使得我们国家在机器人这一领域得到很快地、迅速地发展。

目前主要单位像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原机械部的北京自动化所,像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还包括中科院北京自动化所等等的一些单位都做了非常重要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很多的成果。而且从目前这几年来看,我们国家在高校里边,有很多单位从事机器人研究,很多研究生和博士生都在从事机器人方面的研究。目前我们国家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工业机器人、水下机器人、空间机器人、核工业的机器人,都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总体上我们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我们国家在机器人的产业化方面,目前还没有固定的成熟的产品,但是在上述这些水下、空间、核工业,一些特殊机器人方面,我们取得了很多有特色的研究成就。

除了传统的工业机器人外还有外形更像人的机器人,能像人一样行走、唱歌、跳舞,甚至能和人做简单的交流。例如日本的ASIMO和索尼的SDR-4XⅡ;和能有人的表情的机器人,比如美国科学家研制的一名叫做K-bot的女机器人。由于关键技术的解决,以及应用的需求,就促进了机器人学本身的一个主题的发展――智能化,现在科学家正在机器人智能化的道路上前进。

机器人是人类的得力助手,能友好相处的可靠朋友,将来我们会看到人和机器人会存在一个空间里� 机器人会不会产生抢饭碗的问题?我们相信不会出现“机器人上岗,工人下岗”的局面,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实际上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和危险的环境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有更好的岗位去工作,去创造更好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财富,而由机器人来做这些危险环境的工作。展望未来,机器人将是一个与20世纪计算机的普及一样,会深入地应用到各个领域,所以很多专家预测,在21世纪的前二十年,是机器人从制造业走向非制造业的发展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智能机器人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目前国际上很多国家,也对机器人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的估计提出了新的认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机器人技术,涉及到多个学科,机械、电工、自动控制、计算机测量、人工智能、传感技术等等,它是一个国家高技术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准。

参考文献

[1] 熊友伦 .机器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2] 《走进未知世界 仿造人类智能: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发展》董克、刘明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第1版

工业机器人技术论文 篇2

探讨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机器人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中,替工人进行一些复杂、繁重的体力劳动。目前,机器人是一种制造业与自动化设备中的典型代表,这将会是人造机器的“终极”版。它的应用已经涉及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传感器与知识化等多个学科和领域,这是目前,是我国乃至世界高新技术成果的最佳集成,因此,它的发展是与许多学科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以现在的发展趋势来看,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同时在技术操作中,他也变得越来越标准化、规范化,提高工业机器人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工业机器人发展越来越微型化、智能化,在人类生活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智能化 应用领域 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TP2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复杂的需求,工业机器人在应用领域中越来越广泛。一方面,工业机器人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代替工人危险、复杂、单调的长时间的作业,例如在机械加工、压力铸造、塑料制品成形及金属制品业等各种工序上,同时还应用于原子能工业等高危险的部门,这已经在发达国家中应用比较广泛。另一方面,工业机器人在其他的领域应用也比较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提高了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能,其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应用的范围已经突破了工业,尤其在医疗业中应用比较好。

一、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程

第一代机器人,一般指工业上大量使用的可编程机器人及遥控操作机。可编程机器人可根据操作人员所编程序完成一些简单重复性作业。遥控操作机制每一步动作都要靠操作人员发出。1982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装配线上为机器人装备了视觉系统,从而宣告了第二代机器人―感知机器人的问世。这代机器人,带有外部传感器,可进行离线编程。能在传感系统支持下,具有不同程度感知环境并自行修正程序的功能。第三代机器人为自治机器人,正在各国研制和发展。它不但具有感知功能,还具有一定决策和规划能力。能根据人的命令或按照所处环境自行做出决策规划动作即按任务编程。

我国机器人研究工作起步较晚,从“七五”开始国家投入资金,对工业机器及其零部件进行攻关,完成了示教再现式工业机器人成套技术的开发和研制。1986 年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开始实施,智能机器人主题跟踪世界机器人技术的前沿,经过几年的研究,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成功地研制出了一批特种机器人。

我国工业机器人起步于70年代初期,经过30多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70年代的萌芽期,80年代的开发期和90年代的适用化期。

上世纪70年代是世界科技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人类登上了月球,实现了金星、火星的软着陆。我国也发射了人造卫星。世界上工业机器人应用掀起一个高潮,尤其在日本发展更为迅猛,它补充了日益短缺的劳动力。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于1972年开始研制自己的工业机器人。

进入80年代后,在高技术浪潮的冲击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机器人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七五”期间,国家投入资金,对工业机器人及其零部件进行攻关,完成了示教再现式工业机器人成套技术的开发,研制出了喷涂、点焊、弧焊和搬运机器人。1986年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开始实施,智能机器人主题跟踪世界机器人技术的前沿,经过几年的研究,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成功地研制出了一批特种机器人。

从90年代初期起,中国的国民经济进入实现两个根本转变时期,掀起了新一轮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技术进步热潮,我国的工业机器人又在实践中迈进一大步,先后研制出了点焊、弧焊、装配、喷漆、切割、搬运、包装码垛等各种用途的工业机器人,并实施了一批机器人应用工程,形成了一批机器人产业化基地,为我国机器人产业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我国工业机器人经过“七五”攻关计划、“九五”攻关计划和863计划的支持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工业机器人市场也已经成熟,应用上已经遍及各行各业。

我国未来工业机器人技术发展的重点有:第一,危险、恶劣环境作业机器人:主要有防暴、高压带电清扫、星球检测、油汽管道等机器人;第二,医用机器人:主要有脑外科手术辅助机器人,遥控操作辅助正骨等;第三,仿生机器人:主要有移动机器人,网络遥控操作机器人等。其发展趋势是智能化、低成本、高可靠性和易于集成。

二、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机器人是先进制造技术和自动化装备的典型代表,是人造机器的“终极”形式。它涉及到机械、电子、自动控制、计算机、人工智能、传感器、通讯与网络等多个学科和领域,是多种高新技术发展成果的综合集成,因此它的发展与众多学科发展密切相关。当今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一是工业机器人性能不断提高(高速度、高精度、高可靠性、便于操作和维修),而单机价格不断下降。二是机械结构向模块化可重构化发展。例如关节模块中的伺服电机、减速机、检测系统三位一体化;有关节模块、连杆模块用重组方式构造机器人。三是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向基于 PC机的开放型控制器方向发展,便于标准化,网络化;器件集成度提高,控制柜日渐小巧,采用模块化结构,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易操作性和可维修性。四是机器人中的传感器作用日益重要,除采用传统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传感器外,视觉、力觉、声觉、触觉等多传感器的融合技术在产品化系统中已有成熟应用。五是机器人化机械开始兴起。从94年美国开发出“虚拟轴机床”以来这种新型装置已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之一,纷纷探索开拓其实际应用的领域。

总体趋势是,从狭义的机器人概念向广义的机器人技术概念转移,从工业机器人产业向解决方案业务的机器人技术产业发展。机器人技术的内涵已变为 灵活应用机器人技术的、具有实际动作功能的智能化系统。机器人结构越来越灵巧,控制系统愈来愈小,其智能也越来越高,并正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

三、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前景

我国工业底子薄,工业机器人发展一直处于一个初步发展阶段,虽然我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研发工业机器人,但是技术力量不足与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对此,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细分起来,有如下几点:

首先,我国基础零部件制造能力差。虽然我国在相关零部件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无论从质量、产品系列全面,还是批量化供给方面都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高性能交流伺服电机和精密减速器方面的差距尤其明显,因此造成关键零部件的进口,影响了我国机器人的价格竞争力。

第二,我国的机器人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虽然已经拥有一批企业从事机器人的开发,但是都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缺乏市场的品牌认知度,在机器人市场方面一直面临国外机器人品牌的打压。国外机器人作为成熟的产业采用整机降价,吸引国内企业购买,而在后续的维护备件费用很高的策略,逐步占领中国市场。

第三,认识不到位,在鼓励工业机器人产品方面的政策少。工业机器人的制造及应用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水平,我们必须从国家高度认识发展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重要性,这是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作者: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机电学部09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班学生)

参考文献:

[1]任俊。面向熔射快速制模的机器人辅助曲面自动抛光系统的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钟新华,蔡自兴,邹小兵。移动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设计及控制算法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S1期。

[3]张中英。基于遗传算法的机器人神经网络控制系统。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4]李磊,叶涛,谭民,陈细军。移动机器人技术研究现状与未来。机器人,2002年05期。

[5]杜玉红,李修仁。生产线组装单元气动搬运机械手的设计。液压与气动,2006年05期。

[6]徐晓峰。基于串行通信技术的机器人实时控制研究。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看了“工业机器人技术论文”的人还看: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