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帮大伙儿收集的11篇小学教师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实施和深化,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和发展,但学校教育受社会的影响,受经济的冲击,让学校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学校的管理得不到应有的发挥,知识与能力的发展受到应试教育的桎梏,为了应试教育中成绩的提高而重视知识,把能力培养放在其次。
关键词:
小学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结合今年开展的高效课堂教学和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我认为,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以下一些细节上入手。
一、充分预设,提高教学准备工作有效性
进入新课改以来,“无法预设的精彩”――“课堂生成”被很多教师盲目拔高,导致很多教师不致力于课前的精心预设,而将课堂实际效益更多的寄希望于课堂上的随机生成,从而导致课堂上教学时间的浪费。其实对于更多的一线教师,尤其是更多的年轻教师来说,课前充分的预设对提高课堂实际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提高程序预设的有效性。备课强调独立钻研、自主备课与合作研究、集体备课相结合。教者首先要深入研读教材、感悟和把握住教材的内涵,自主备课时还要考虑到适合任教班级学生学法的研究与设计。在此基础上,带着自己的思考,加强同教研组教师的集体备课,共享收集的教学资料,拟定教学的重点难点训练点,商讨有效高效的教学策略。自主备课与集体备课的有机结合,能切实提高程序预设的有效性,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奠定坚实的基础。
2、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一直以来,课前预习这个环节最易被很多语文教师忽视。没有学生高质量的预习准备,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课堂教学。在今年的教学中,课前预习,发给学生一份学案,让学生有目的地预习,尤其是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如“不动笔墨不读书”,并通过课堂反馈提高预习质量的达成度;有针对性地提出某些预习题,进入独学状态,节省课堂上宝贵的时间;进一步重视独学的课堂检查。还要指导学生学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既有助于学习更好地把握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运用能力。
二、多元整合,提高课堂实施的有效性
教学准备工作只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能驾驭课堂,把预设变成精彩的呈现,才是关键所在。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握住以下几个关键,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教学目标
首先,教师应有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目标应根据教材、课时、班级学情正确定位,三维一体的目标落实到课堂应有所侧重;其次,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动态发展恰当地调整预设目标和生成新的目标,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应有所侧重;再次,教师应主动对目标的达成度自我评估。
2、师生角色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方法
关于教师教学语言的论文数量很多,内容也非常丰富、细致、深刻,这对提高教师对教学语言的认识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一种不好的教学语言现象还时有发生,即语言不自然、装腔作势、拉腔拉调,有的小学老师甚至整堂课都用朗诵或演讲的语气来给孩子上课,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中经常听到。而这种不良现象很少有文章指出,以至于有“以样学样”之嫌。笔者认为,尽管教学语言可以有多种多样的个人风格,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和方法,但追求语言的朴素美、自然美,应该是教学语言的本色调。
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现状
我们发现,有些老师在平时说话、上课时语言都很亲切自然,但一到公开课、示范课或说课比赛,语言就马上变得拉腔拉调,嗲声嗲气,表演味十足。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心理情绪有变化
公开课、说课比赛和平时上课不同,课前经过精心准备和一定的演练,有老师们的建议、领导的厚望和自己的期望。怎样消化、操作公开课?课堂上学生能配合好吗?一连串问题在教师的脑海中闪现。加上有很多同行、专家在现场听课,往日熟悉的学生也变得紧张起来了,这种特定情景的变化,角色、身份的微调,使得有些老师马上变得既兴奋又紧张。许多教师总是太想更好地表现自己,想着如何美一点,如何在大家面前表现得好一点,但另一方面又怕出问题,心理压力大,自然就产生了胆怯感和恐惧感,总是感到不自在。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一开口腔调就容易变形走样,容易被备课时想好的那些语言束缚住。有的教师因为怕乱套,也不敢临场发挥,下意识地就会把每句话的声调提高,语气加重,来给自己壮胆;甚至有些就用带有半背诵的形式来将备课的内容“诵”出来,因为这样起码可以防止出错。这样一来,其语言当然就会不自然。
(二)忽略了对象的特殊性
作为教师,应时刻记住,你的对象是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其相应的年龄特点和语言习惯。但在特定场合,教师往往由于心理紧张,容易忽略学生的特点,习惯于以老师的身份进入角色,驾轻就熟地用自己习惯的、早已准备好的书面语言来教学。比如,在讲《生命》一课时,肯定要涉及到对生命的感悟,对人生的理解,有的老师满堂都在讲有关生命的大道理。当然,道理本身是没错的,但学生能理解吗?其实,教师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与他们所关心的人和事相联系,然后再进行讲解,这样学生才会感到亲切自然。因为学生总是对离自己近的事物较熟悉,感兴趣,易理解。我们平时用多媒体、出示实物的方法也都是为了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这两者的道理有相通之处。
(三)教师集体效应的误导
什么样的教学语言才是美的语言,虽然有许多文章论及过,但是,理论与实践毕竟是有距离的。因此教师从日常实践中获得的信息更具有直观性和仿效性。当看到别的老师也是用这种略带夸张且有点变形的语言来教学(当然还有许多别的优点),并且还受到评论者的赞赏时,便在潜意识里认为这种语言是美的。从理论上来说,教师集体效应是教师群体互动的产物,而这种在实践情境中形成的认识更具开放性,更易取得认同,更有利于储存。其实,从本质上来说,问题还在于对什么样的教学语言具有自然美认识不清。
(四)教师本身的语言修炼不够
所谓语言的修炼,首先是一个文化内涵问题。一般来说,对教学内容有什么样的理解,就应该用与之相应的语言来表达。如果理解肤浅、有偏差,甚至有错误,其语言当然就谈不上美。但是,如果理解正确了,而语言不精当和确切,甚至词不达意,或者用词生僻、费解、空洞,其语言也谈不上美。其次才是语言表达技巧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需要细心体悟和长期训练才能解决的问题,它包括对作品基调的把握,语言节奏的处理,语气的选择等等。而节奏的形成又涉及对语速、音长、音顿、音强等技巧的处理。此外,语气也集中体现了对表达技巧中各种要素的要求,比如,节奏的快慢,语言的长短、刚柔、抑扬、强弱、轻重、缓急,还要结合重音的选择和处理,停连位置的选择,音强、音色、音长等技巧的恰当。很多老师由于上述问题没有很好地协调、解决好,所以影响到语言自然美的形成。
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方法
(一)声气运用问题
训练语言的自然美,涉及到许多方面,如前述的文化内涵、人的精神气质、情感情绪的变化等等,这里重点谈一些基本的技巧问题。我们在说话中,如果是短句子就容易说,如果是长句子就会有气不够用需要中途换气的感觉,很难做到一气呵成,所以我们常说的声断气不断,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做到声断气不断,就要求我们平时多做一些声气的训练。
(二)理解作品,确定表达基调
正确理解作品,确定准确的表达基调,这是对一部作品把握到位的基本要求。对作品的处理,要做到恰到好处,就需要我们平时加强阅读,提高自己对作品的鉴赏和感悟能力,做到准确把握作品所要表达的意思。
(三)多学习名家对作品的表达处理
小学教育呼唤高素质的科学教师。我觉得科学教师应该具备这些基本素质:
1.与时俱进的学科知识
《科学》内容异常丰富,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的基础,看似简单,其实奥妙无穷。科学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从书本上学、从生活中学,尽可能提高自身的学科知识水平,更要与时俱进,掌握国内外科学领域最前沿、最新颖的理论。
2.科学规范的操作技能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教师需要有扎实而科学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酒精灯、温度计的使用,怎样用玻璃棒搅拌、用秒表记时,看似简单,但足以表现自己的功底。只有教师科学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并加以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3.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
科学教师应该是一个智慧型的教师。这种智慧需要渊博的学识,更要随堂的机智。张洪鸣老师教导我们:在学生面前,需要你表现得让学生捉摸不定,你懂的要装作不懂,不懂的又要装懂,是是非非,真真假假,让学生不理解你是真懂还是假懂,把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起来。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表现得机智些,如将问题不露声色地还给学生,把时间留给自己,再在恰当的时候,解答问题,哪怕是科学上的未解之谜,也应该把科学家正在研究的情况告知于他们,激励他们好好学习,将来去攻克科学上的一个又一个难题。
4.尽心尽职的“保姆意识”
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服务。我把科学老师称为“垃圾老师”,瓶瓶罐罐是我的宝贝,办公室、家里的“垃圾”我总是看了又看,有时扔了还去捡回来:它还有什么利用价值?科学课上的哪个实验用得上?讲台里、橱柜中各种各样的物品,为我课上的教学机智提供了可能。虽然我说自己是“垃圾老师”,但孩子们却说我是“把垃圾变成宝贝的老师”。
二、科学教师的培养途径
小学科学教师面对的是小学生,除了自身需要基本的素质,教育教学水平和艺术尤为重要,需要掌握宽广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儿童心理学,掌握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培养小学科学教师,可以从相关的高等师范学校引进人才,也可以由现今正从事其他学科教学的小学教师中择优转型而来。
1.积极引进
虽然高等师范学校没有相应的专业与小学科学匹配,但生物、物理专业的学生有与科学相关的专业知识,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过“现代科学技术”,对儿童教育学和心理学了解颇多,可以积极引进这些专业毕业的学生成为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引领他们进一步了解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认识科学概念的特点,不断积累和生成教学机智,提升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他们将是以后“独领”的科学教师的生力军。
2.择优转型
一、当前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客观方面
1.小学体育教师不堪重负。据调查,当前我市的小学体育教师,无论是专职还是兼职的,课程量都非常之大。平均每周课时都在15节左右,最高的达18节,通常都是一个教师负责整个年段的体育教学任务,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较,就显得比较累了。除了教学外,还要组织做好全校性的体育大课间活动、课外性训练和参加各种比赛等,体育教师经常处于高负荷的运转状态。而且,多数学校没有把全校性的体育大课间活动、课外性训练和参加各种比赛计入体育教师的工作量。
2.小学体育教师待遇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职称评聘中,多数学校的体育教师是弱势群体,基本上要熬到20年教学工龄,还要持续出成果的基础上才可能评上小学高级,能不能聘上又另说。二是在实行绩效工资后,绩效多是向班主任及其他“重点”学科倾斜,体育教师又是弱势群体,应得的利益都没有得到保障。三是多数学校没有给体育教师配备服装、没有发放高温补贴等。
3.小学体育教师结构失衡。也是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年龄结构失衡,多数学校的体育教师都是40岁以上居多,30岁左右的青年教师偏少,青黄不接。二是性别结构失衡,男性体育教师占绝大多数,女性体育教师的比例不足。三是专业失衡,多数体育教师都是篮球、田径专业。乒乓球、武术、体操、游泳、健美操等“冷门”的专业教师严重缺乏。
(二)主观方面
1.个别体育教师敬业不够。应该说,绝大多数的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改革满怀信心并积极参与,接受了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观念,并应用于实践当中。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仍然有个别的小学体育教师,徘徊在课程改革的门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尤其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然坚守传统的教学理念,对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不理解甚至是排斥,重竞技、轻普及不能很好地面向每个学生,也影响长远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与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有悖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2.多数体育教师理论不精。由于体育教学长期受“重技术、轻理论”的影响,体育教师队伍大多是“技术型”、“经验型”,而“理论型”、“科研型”教师少,因此造成实践课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上室内理论课力不从心、费劲吃力,上课就是照本宣科,自己也不知所云,学生迷迷糊糊、一知半解。体育教师缺乏体育理论知识全面系统地学习,不仅影响他们自己的体育参与态度和能力,也直接影响他们对小学生进行体育教育。
3.部分体育教师能力偏低。主要是指教育研究能力偏低。虽然说绝大多数的小学体育教师曾经撰写过论文或参与过课题研究,但这些论文或研究,都是在职称改革大背景下的压力催生的,短期目的性较强,从而导致论文水平不高。我们看到的高水平的论文和课题并不多,七成以上的文章只是发表于区县级和校级的报刊杂志上,也有部分教师是因为工作负荷较重、学校没有学术氛围或是工作年限较短而从未写过教学论文,这就有待于向有经验的爱岗敬业的教师学习,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向科研型教师发展,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加强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邓小平说过“足球要从娃娃抓起”,这充分说明了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要更好地、更科学地抓好小学体育的发展,要把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根本、关键和前提来抓实抓好。
(一)配齐小学体育教师队伍
我们党和政府对学校体育的方针政策的落实工作主要是依靠体育教师去贯彻落实,而我市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逐年扩大,年轻教师偏多并且学历高,有工作激情和开拓创新精神,但是,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偏少,教师数量“隐性”缺乏,女教师严重缺编,师资队伍的规划和管理还有待于提高。因此,要把我市当前的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当作重点来抓,认真制定好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规划,努力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按照有关的要求重新核定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编制数额,按有关文件的要求“配齐配强体育教师”。
(二)提高小学体育教师待遇
稳定体育教师队伍,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校的领导要端正对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的认识,要利用各种机会,营造重视体育工作,尊重体育工作者的氛围,要关心、爱护体育教师,为其提供基本的工作条件,提高相应的劳保待遇,逐步改善其生活条件,并关心他们的职称晋升,使优秀教师愿意留,留得住。
(三)规范小学体育教师培训
提高体育教师的理论素质,是提高体育理论教学质量的关键。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应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也应该是全面的,由过去侧重掌握活动技术转变为理论,技术全面发展;由简单的“示范型”向具备高素质的“智能型”过渡。体育教师的理论素养应该包括以下方面:首先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其次,必须掌握生物学知识,心理学,活动训练学和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第三要掌握活动项目的有关理论及其比赛规则,第四还应具备社会学,文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
题目:浅析小学四年级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
关键词:语文; 阅读教学; 个性化阅读;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
正如法国著名心理学家卢梭所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 那是最愚蠢的”。然而, 大多数教师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较深, 仍拘泥于传统的阅读教学, 导致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无法实现, 基于此, 本文将结合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教材特点及阅读状况, 探索适合四年级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教学并提出若干建议, 从而实现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阅读的主人”。
一、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所谓“个性化阅读教学”, 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化特点, 让每个学生的特点、个性展现出来, 这就必须要强调和确立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表现在两个方面: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爱, 有自己独特的欣赏、鉴赏能力和水平。
首先, 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如《北大荒的秋天》, 在这一篇文章中写了金秋时节北大荒的原野、小河和天空三个部分, 不同的学生喜欢的部分也不一样, 有的觉得原野部分写的好, 有的觉得小河部分写的好, 当然也有的学生会觉得天空部分写的好, 对于自己觉得写的好的部分, 学生当然更乐意阅读, 也更愿意倾注感情的去朗读, 因此, 在新课程改革后, 我们经常能在语文课堂上听到这样一句课堂语:“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来读一读”。这就体现了语文老师对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尊重,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和学习基础, 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阅读材料。这样以来, 不仅增加了学生对阅读本身的兴趣, 而且也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 从而达到“在个性化阅读中讲求兴趣, 在兴趣中增进课文的理解”的双重效果。
其次, 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的方式。阅读的方式有朗读、辩论、表演、讨论等等多种形式, 每个学生个性的不同, 选择阅读的方式也不一样, 有的喜欢自己在室外大声朗读、有的喜欢在室内安静的阅读, 有的喜欢将阅读材料当作剧本通过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 还有的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讨论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俗话说:“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最正确的”, 在课外阅读时间, 老师就应该鼓励让学生尝试不同的阅读方式, 让其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确立教师的主导性
四年级语文教材特点的分析《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框”, 因此, 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并不意味着教师在阅读活动中主导作用的丧失, 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的启蒙者, 教师需要时刻注意保持自身的主导作用。另外, 因为四年级的学生年龄毕竟还小, 理解能力还存在一定的局限, 因此不免在阅读中会产生不正确甚至荒谬的理解, 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的引导和交流, 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 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质疑、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但对学生荒诞的想法要及时加以引导。例如, 在《卧薪尝胆》一课中, 有的学生就体会不到越王勾践坚强不屈的品质, 甚至觉得越王勾践过于愚蠢, 对于有这样想法的学生, 教师首先要做的不是斥责学生的这种想法, 而是要从“勾践不忘报仇, 不忘兵败的耻辱”方面来引导学生体会勾践的坚强不屈。
三、营造个性化阅读的氛围
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十分重要, 个性化阅读的开展同样需要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氛围。诗人舒婷曾说过:“诗歌是一粒种子, 花朵是你自己培育出来的”。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尽力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的阅读氛围, 让学生能够兴致勃勃的阅读、专心致志的学习, 鼓励学生主动去阅读, 增强学生的阅读自信, 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让学生通过自己选择的阅读方式将自己选择的阅读材料阅读出来, 可以不限次数的反复阅读, 从而使学生能够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在教学时, 教师可以借住现代多媒体设备, 播放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动画片课件, 生动形象的将文本内容演绎出来, 让学生通过“看”的过程初步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 在阅读之后, 可以再让学生通过组队的方式将文本内容“表演”出来, 这些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加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更能调动学生想要继续阅读的积极性, 从而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激活学生各具色彩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
综上所述, 个性化阅读的培养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鼓励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的参与, 赋予其主体地位, 但同时也要继续保持教师的主导性和引导性作用。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执行《课程标准》中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把阅读活动变成学生的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 学生就会在富于个性的阅读中发展阅读能力, 强化阅读体验, 从而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论文范文6篇导航: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怎么写
【摘 要】
问题意识就是思维能力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它的行为表现就是对事物的好奇、喜欢和探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具备了强烈问题意识的学生,才有可能关注知识方法及其研究过程。
【关键词】好奇心;意识;教学
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由于知识面窄,胆子小,上课或平时都很少有学生提问题,不会发现问题,也不会解决问题。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就忽略这点,常常就是一堂死气沉沉的教师演说课或就是华而不实的气氛活跃的,老师和学生的一问一答。因此,我认为要使在没有现代教学设备的农村小学语文课堂真正的活起来,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激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进行创造性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下面谈谈我这几年来在农村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好奇心,使学生想问
“好奇”就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就是创新的潜在动力,就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寻源、激发思考、引起探索欲望,开始创新活动。因此,我根据小学生这一特点,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引出探索的欲望。如:我在上《沙漠之舟》这课时,抓住“舟”字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舟”其实就是船,为什么偏偏在“沙漠”呢?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白这里用“舟”不但点出骆驼的功能,而且暗示了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生理特征。
二、创造条件,使学生敢问
在语文课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使学生敢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
1、创设积极宽松的教学情境。在农村语文课堂上,往往就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没有讨论、交流、课堂死气沉沉,我这几年尝试着,与学生多进行情感交流,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没有害怕感而敢于从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一种心理上的安全和愉悦,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给每个学生的提问投以微笑,关注和点头,允许他们在教师讲授的过程中插话。引导学生敢于对教师、书本上的观点,提出质疑,要积极提倡学生标新立异、勇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思考问题。允许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辩论,让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质疑促思。
3、与学生建立好的师生朋友关系。要在课堂上做学生的老师,知识的点播者,在课外要拉近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
三、教给方法、使学生会问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可见提问并不容易。学生从“敢问”到“会问”,有一个培养和提高的过程。需要教师的示范和引导。
1、以问引文。教师的提问要有启发性,要抓住关键之处。这样能够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中矛盾之处的注意。从而产生相关疑问。
安排不同的体育项目在小学体育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体育老师会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活动,比如,集体跑步,集体跳远等。老师组织这些活动的初衷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但是与此同时却也忽视了学生的想法。小学生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体育项目,很难在体育课中快乐学习。举个例子,小学的体育课经常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上课的,一个班级里面有男生也有女生,男生喜欢的体育项目和女生喜欢的体育项目是不一样的。如果小学体育老师将他们放在一起共同进行一项体育运动,难免会有一些人是不情愿的,不开心的。这就要求老师根据学生性别的不同将他们进行分类。比如说,男孩子可以进行一些打篮球,踢足球的活动,女生则可以进行踢毽子,跳皮筋等。根据学生的性别将学生分开,这样有利于根据学生不同的喜好让他们尽量去做自己喜欢的运动,从而在体育课中找到快乐。再比如,很多体育老师会喜欢组织男生进行打篮球或者是踢足球,似乎篮球就被贴上标签一定是男孩子喜欢的体育运动,而跳绳踢毽子只能是女生喜欢的项目,在实际教学中,难免会有一些特殊的学生,他们跟大多数人的喜好是不一样的,作为小学体育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类运动的同时,千万不可以实行“标签主义”,这样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对体育课程的兴趣。所以说,快乐的体育运动一定要是适合学生的,学生喜欢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其中感受到快乐。
2利用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
很多小学体育老师可能认为,体育课就是要运动。其实不是这样“,快乐体育”的推广就是告诉广大小学体育老师,生动的教学语言也是小学体育课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学生训练时,体育老师给予分享和鼓励,在学生遇到挫折时,老师给予安慰和支持,当学生感到无助时,老师给予帮助,当学生厌学时,用生动的语言魅力吸引他们的兴趣••••••这些都是小学体育课中语言的魅力。举个例子,当学生之间发生冲突,老师进行劝解时,可以说:古人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男子汉大丈夫要有气度。同学们一起看看,今天谁要是再打架,那就是小〖〗气鬼。这么一说,两名生气的学生都不想当小气鬼,就能够破涕为笑。再比如,某位学生跑步很有天赋,总是跑得很快。老师可以说,某某同学真是“身轻如燕”,跑步快得都快要飞起来了,老师都赶不上你啦。这位被夸奖的学生受到鼓励和赞扬会觉得备受鼓舞,从而更加投入练习。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就告诉我们,作为小学体育老师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用生动活泼积极向上赞扬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无论出于哪一种情绪下,都能够在课堂中感受到快乐。
3利用运动器材和场地吸引学生
适当的体育器材能够激发学生一定的好奇心。在很多小学体育课中,很多老师仅仅只会组织学生进行跑步以及跳远之类的常见的运动项目。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对体育课失去兴趣。体育老师可以适当地利用一些新颖的体育器材来调动学生的情绪。比如说,为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老师可以带来一根长绳,让两名学生负责摇绳,其他学生从左往右一次跳,到谁那里跳掉了,就要受到惩罚。再者,老师可以适当变换学习的环境,比如说扔铅球时候需要沙场等。这些体育课程地点和器材上的微小变化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加投入到教学中去,让小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中去,并且在课堂中找到快乐。
4结语
下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钟情于这片热土。
“如果说,园丁的梦是绿的,那么教师的梦是甜的;如果说,园丁的汗水在花瓣上吐艳,那么教师的汗水在心灵中结果。人民教师就是凭着一颗至爱之心,一种至诚之情,以美的语言、美的风范,美的情操、塑造了一代美的灵魂。”这是三年前,××小学新任校长在就职演说中的一段话。原创: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就是这位带领百尺小学教师实践“三个代表”,勇创佳绩的校长——周老师。
他是一位三十出头,才思敏捷、精力旺盛的年轻人,是浙江省名校长培养人选、省级教坛新秀、省优秀青年教师、是全县小学中屈指可数的中学高级教师;是县级优秀共产党员……这些荣誉是他一步一个脚印在他钟情的这片热土上辛勤耕耘的回报。
一校之长,身负重任,很不容易。学校要建二期工程了,建设的规划、资金的落实、材料的购置……哪一样不都得亲力亲为。在兴建二期工程期间,周校长,早出晚归,到处奔走。学校的经费紧张,周校长决定自行解决新教学楼的窗帘,亲自去许村购置窗帘布和辅料,并带领全体教师利用休息时间,一针一线精心缝制,而且他不仅自己参加劳动,还带家属来帮忙,为学校节省了千多元的经费。那劳动的场景让人感动不已,至今难以忘怀。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崭新的教学楼顺利落成了。当周校长看着拔地而起、漂亮美观的教学楼;看着学生们欢天喜地搬进宽敞明亮的教室,看着学校拥有了设施一流的语音、电脑、美术等专业教室、……他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那久积的劳累也已荡然无存。
学校要发展硬件是基础,然而更重要的是软件的建设。周校长深明此理,自从她上任以后,就确立了“为每个孩子积蓄成才的力量”这一办学理念。他认为,不管学生的先天条件如何,来到我们学校就要让她得到最好的教育,为她未来的成才积蓄力量。她深信要办好一所学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兴校”的指导思想,致力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近几年来学校飞速发展,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市级行为规范达标学校、教师论文有二十多篇获省级以上奖、五十多篇获市、县级奖,学生获奖更是不计其数,这都和周校长重视教师的培养密不可分。
周老师作为百尺小学的校长,不但在学校的管理上成绩显著,而且也是一线教学中的精英。在当校长后,他仍坚持担任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并在数学教学中卓有建树。我们常常看到她认真研究教材精心备课的情景;常常看到她在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的风采;常常看到他忙于教学改革,不断实践探索的身影……
(一)教育目标:从“精英”到“大众”
出于政治和科技竞争的原因,“做个科学家”成为20世纪60年代科学教育的目标,尤其是在美国。为了达成这一科学教育的目标,美国科技界与教育界共同研制了一批反映当时科学发展最新水平、呈现学科知识基本结构的小学科学教材;与教材内容改革同步,引进“发现教学法”和“过程”观念,试图以此两者为核心,为社会发展培养科技精英奠定基础。然而,只适合20%的学生的精英教材,对80%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资源浪费。现代科学技术在人类生存和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们更加明晰地认识到,科学课程应体现对所有学生的价值;对一个国家来说,普通民众高水平的科学文化素养,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因此,科学教育的目标逐渐由培养“精英”转移到提高“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上。科学教育目标的转换,对小学科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和能力构成了挑战。在“精英”模式下,教师需要传授体系完整、逻辑严谨的科学知识,教学所需的是充裕的知识储备,教师知识和教学是“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而在“大众”模式下,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同时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理解以及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如果教师缺乏科学素养,缺乏探究的实践和能力,仅靠书面化的知识系统,显然难以胜任教学要求。
(二)教学方法:从“过程”到“探究”
20世纪60年代的科学课程改革,强调科学的“过程”性。与“知识”取向所秉承的静态知识观不同,基于“过程”取向的科学课程反对科学教学中静态、僵化的知识灌输,希望中小学生通过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知识结构。然而,这一时期的科学观仍然以“静态知识”为主流,“探究”的最终目的仍然是为了掌握体系化的“知识”,体验“过程”与“探究”只是学习人类已经取得的科学成果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科学课程依然难以跳出唯“知识”的窠臼。伴随着对科学性质的重新认识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兴起,“探究”将“过程”取而代之。建构主义珍视儿童对自然世界的天生的探索欲望,希望通过儿童与他人共同的学习和研究建构知识,让儿童形成对科学本质的更现实的观念。同时,建构主义强调科学、技术发展史对儿童科学知识建构的价值,把科学史、科学哲学作为中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资源,“认为研究科学知识的创造和协商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知道科学中人性的一面”。建构主义理论和实践为中小学科学教育贯注了极大的活力与创造力,但也因过度强调儿童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否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导致科学教育的形式繁荣和实际教学质量的下降。于是自20世纪90年代始,“科学的探究”成为提高小学科学教育质量的新举措。“科学的探究”与“探究”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强调探究不仅仅是儿童自我建构的过程,这个建构的过程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规范,这个基本的规范即是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小学科学教师如何成为儿童科学探究过程中的“科学界的代表”,如何在学生的自由活动和教师的引导、讲授与活动、动手与动脑之间形成平衡,让儿童通过探究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提高科学素养,是当今世界教师教育中的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二应对与建构:关于小学科学教师素养的思考
没有高素质的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就谈不上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目标的实现,这已被反复证明。在当代科学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应该实现由“静态”到“动态”的转换,这也是小学科学教师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动态的教师素养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科知识。小学科学教师对科学学科内在的概念、原理、原则、方法等系统知识以及知识之间关系的掌握情况,决定了小学科学教师的素养层次。在学科知识方面,小学科学教师需要关注小学科学课程所涵盖的相关学科的结论性知识,更要关注对科学学科性质的理解,以及科学知识和技术与个人发展、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为了实现对科学性质的理解,教师需要通过学习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经历科学探究实践;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增强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掌握科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质,形成一定的提出问题、观察实验、收集信息、形成猜想、技术设计、交流合作和科学思维的能力”。唯有如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才有可能将系统的学科知识内容贯穿于具体的科学探究任务之中。第二,引导儿童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探究”作为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强调他们经历过程、体验过程、在思考与探索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思想方法;除此之外,探究式科学教学还旨在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思考和探究,在智慧的积极参与中,理解现象、探究本质、交流观点、建构知识。毫无疑问,把科学探究简化成课程上的科学教学,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正如美国著名科学教育专家阿瑟•A•卡琳所说:“虽然探究教学是模仿科学家进行研究所经历的一般过程,但由于儿童受到发展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像职业科学家那样进行探究,中小学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是比较简单的形式,学生在探究中能够理解自己在做什么,使科学探究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关键是教师,教师制订教学计划、准备材料、设置情境、进行引导、提出问题、提供信息、讲解、解释———教师要为儿童在真实世界里动手做科学探究进行各项准备。这些是教师引导儿童进行科学探究所负的责任。”
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的不仅仅是丰富的知识和对一般科学探究方法的理解与掌握,更重要的是能够将科学探究的内容、方法和过程与特定年龄段和不同能力层次孩子的现实以及特定的教学情境联系起来。引导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加以强化的能力。对于小学科学教师来说,要想形成这种基本的探究教学能力,一方面,需要教师在职前与职后专业学习过程中形成探究习惯,把知识的系统学习融入科学研究的过程;另一方面,小学科学教师还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心理与生理发展规律、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将前科学概念转化成科学概念的机制和特点。一旦具有扎实的学科基本功,同时对学科课程中不同分支学科间关系、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学科内容与学生发展之间关系形成了深度理解和把握,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生成和积累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高水平的小学科学教学素养的形成也就指日可待了。第三,教育、心理学知识。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是形成教师专业知识的基础。新的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标准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观念,形成一定的科学文化积淀,包括新的科学世界观、科学探索观、科学教育观,同时关注有关儿童发展的最新研究进展,关心自己所处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并把自己的观察、思考和学习融入专业实践之中。小学科学教师在教育学、心理学方面所需要的,并非仅仅是纯粹的系统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很难直接运用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与学校生活中。因此,如何把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与小学科学教学的特点和性质结合起来,与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并转化成教师对学生、学科教学的态度和能力,对于小学科学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教师职前和职后教育的核心任务,即是培养小学科学教师基于教育理论建构自己对小学科学及其性质的理解,形成恰当地处理知识的确定性与教学现实的情境性之矛盾的能力。第四,对科学哲学与科学史的学习与把握。把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纳入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必修课程体系之中,是当今国际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基本趋势。20世纪80年代之后,“如何通过科学教学使学生能够获得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从而不仅学到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一直是国际科学教育界的核心话题。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等课程,是有助于教师形成对科学性质理解的基础学科。正如论者所言,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给我们提供了科学发展的历史、科学研究范式转换的轨迹,以及科学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失误,有助于我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与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科学与技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功过得失,以及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而言所存在的局限性和破坏性”。对科学哲学、科学史的了解和理解,有助于提升小学科学教师对科学性质的洞察力。
人们常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一、新颖的设计话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形成要新颖有趣,具有说服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以讲故事导入新课,以歌舞导入新课,以美丽的画面导入新课等等,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浓厚的兴趣不仅能使人对学习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因此要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如学习《山爷爷》一课时,分两组来朗读山爷爷前后的变化,读后开始讨论,山爷爷前后有什么变化,并用两个字分别概括山爷爷的前后变化,“荒山”和“绿袍”是最贴切的概括,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到植树、种草、绿化环境是多么地美好,植树让我们遮挡炎热的阳光,种草,可以在草地上嬉戏,增强了他们爱护环境的意识,又培养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兴趣因此也提高了。如学习看图学文《五彩池》时,为了达到激发兴趣,深化知识的目的,导入时我用多媒体教学,电视上出现了五彩池色彩斑斓的画面,课文用投影,朗读用录音,在学生基本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课文内容与画面完全结合起来,课文文字浅显易懂,形象生动,画面绚丽、优美,让学生全身心都得到了美的享受,犹如身临其境,不知不觉中就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四、开展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在活动中产生,兴趣的培养也离不开活动,低年级小学生活泼好动,因此可结合学生的生活,选用适当的形式,尽可能开展一些活动,以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如新年快到了,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自制贺卡活动,并在卡片上画上画,并写上自己的祝福。做《狼和小羊》的游戏,在沙地上默写词语,最棒的可以得到一朵大红花或一面小红旗。这样可以把智力游戏和动手操作结合起来,一方面激发了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巩固了学习效果。
五、巧妙的评价,激发学习兴趣
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偏面,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点带面。不管学生原来的作业写得是否干净工整,回答问题是否正确,只要这次他们努力去做了,并有了一点点的进步,教师就应予以肯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语文知识的掌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用一颗慈爱之心、耐心教导,循循善诱,期待学生的成长,使学生体会到被人认可和欣赏的快乐,从而激励学生不断地进步。
小学美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
创造思维能力
邮政编码:474710 作
者:朱晓宏
单
位:桐柏县吴城镇邓庄小学
小学美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一提起美术课,不少老师认为:美术课只要让学生依葫芦画个瓢,画出几张画,一堂课不就解决了。其实,并非这样简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水平,即人在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问题中找出新关系,寻找新答案的过程,这种思维具有新疑性、独创性、发散性,美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绘画中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去想象
情感,事实说明,发散性思维对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很有益处。
二、提高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情景(1)在学生课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实践性强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特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源泉,学生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创造思维的萌发,更取决于学生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多感才能多知,如:三年级《我们的百草图》一课,让学生来写生校园内花草树木如完全写实,照搬画面肯定不好看,因此,在写生中引导学生观察的是自然中的物体的结构、形状,经过艺术概括,去取精,创造出的是比现实景物更有个性,更为鲜明的形象。
(2)在动脑动手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一年级《太阳》这课,要求学生用橡皮泥摆出太阳形态、颜色,这并不难,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看过课本上太阳的基础上,学生们迫不及待的动手,许多同学把对未来太阳的发展变化憧憬于设计中,好多同学改变了原来太阳的形状和结构,大胆地想象,运用夸张表现手法,摆出极有个性的太阳,这一课给同学提供了展示才能的机会,学生不仅是动手制作,动脑思考,立意的思考,升华了主题思想,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难能可爱的创造思维
创造需要勇气,需要有一定的气氛烘托,在创造活动中,有的学生怕自己作品特殊,怕同学笑话,更怕得不到老师认可,因此,提倡学生有创造意识,老师敢于表扬标新立异的同学,表扬作业有独到之处的同学。
三、教师自身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等一系列活动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教师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创造者,要不断提高新的教学方法,创造出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力争使更多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获取最新信息,更新旧的观念,才能使自己保持艺术创造,教学中的青春活力。课堂上教师须画带画,示范都因直观性强易于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如果教师具备浓厚的业务功底,有潇洒的画风,有独特的创作精神,不仅得到学生敬佩,还对学生产生较大影响。
创作力人人都有,只有将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宝贵资源,积极开拓才能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在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邮政编码:474710 作
者:朱晓宏
单
位:桐柏县吴城镇邓庄小学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要扎扎实实,贯穿每节课的教学和作业之中,日积月累就可以收到显著的效果,在长期的教学中,我总结出如下的经验,具体操作如下:
一、在学生课业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小学课本中写生占45——50%,写生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写实功底及训练造型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乏味、呆板,如果加一些新的方法,启发学生的创作激情,将会产生另一种教学效果。如教《我的家具》一课,首先展示实物与范画《传统的写生效果》,强调对写生物的美感,以及取舍,再展示不同角度和不同表现手法的家具。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欣赏提高写生的兴趣,然后演示作画步骤,让学生练习作画,最后要求学生画出不同的绘画语言,表达自己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受。由于这种教学方式寓教于乐,寓教于趣学生感到新鲜,所以课堂效果很好,学生想象力丰富,画出的教具形式各异,令我赞叹不已,另外,在一般性临摹和写生课中的教学中还可贯穿一些想象和创造性的设计内容,这样有助于学生创造的发展,难以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2、在工具使用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要,灵活地运用竹签废瓶子、废钉子创作出不少好作品,我还引导学生对各种刊物所介绍的新工具进行尝试,把自己精心创作的作品展示出来,请学生欣赏,以提高他们的兴趣,在教学中,我经常提问学生“用什么工具画这画好?“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多种工具结合使用的方法,还可以激发学生有新工具的兴趣进行材料创新。
三、在美术课创作的表现形式上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在美术课上除了演示一般绘画形式外,还介绍一些特殊的表现形式。如出示一些典型的作品及学生的优秀作品分析其表现形式,让学生通过观察以及老师的介绍,懂得哪种表现形式以及灵活应用,我还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这样通过长期坚持不懈,学生视野扩大,思维活跃,敢于想象,去创作形式多样的习作,而美术创作的多样化是提高创作质量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措施。
综上所述,美术教师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艺术教育的本质,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同时,还要逐步培养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情感,加强品德意志锻炼,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最终,提高创造能力,发明家王文光先生说:“学生走出校门之后,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的才能高低,取决于他们的创造能力的高低”,这话有一定道理的。所以,我们的美术教育一定要在常规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新世纪输送更多的高智能、高素质人才。
【摘要】农村学校是整个教育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是实现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同时,大力提升农村教师教学教研能力,提高农村小学办学水平,是服务一方百姓,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需求;也是农村教师成就自我,改变自我形象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农村教师;教学教研;能力提升
一、农村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现状及原因
(一)城乡教育资源失衡
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下降。近十年来,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迁移,很多孩子随父母进城读书,致使城镇学生人数猛增,农村学校学生人数锐减。为应对这一情况,城镇学校年年从农村学校考调教师,使农村学校相对优秀的教师流失,优质师资不稳定,留下来的教师大多是超过考调年龄或教学成绩不太理想的年轻教师,少数教师得日和尚撞日钟,备课马虎、上课无目的,混着过日子思想严重,加上农村教师相当一部分是代转工教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教育教学理论,自身素质不高,造成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下降,影响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同时由于农村小学一至六年级要开齐,而每个年级学生人数相对较少,班级多,自然需要大量的教师来担任;但在师资配置上教育主管部门严格按照学生人数配备教师,造成农村师资搭配不合理,师资相对缺乏。
(二)农村学校教师人数少,各教学点分散,难统一开展教研活动。
部分学校对教研活动不重视,教研活动流于形式、走过场,教师迫于制度的约束被动参加教研活动。学校开展的教研活动基本是小范围内听听课,评评课。加之平时疏远学习,不能较准确地从理论的高度去看课、评课,使看课、评课浮于浅表面,缺乏统一的教研活动目标,教研效果低下。
(三)农村教师由于课时负担重、杂,缺乏主动探究意识。
农村学校既要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又要保证统考科目的教学质量。因此在保证语文、数学两门基础课的教师后,其它的。课程基本上采取搭配的方式分给每个教师,教师课时量重、科目杂。特别是村小教师,由于教学任务重,只注重完成语文、数学等主要考核科目的课时任务,忽视其他科目的教学。对教学缺乏主动探究意识,新课程标准把握不到位,不能深挖教材、根据班级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就参照专家编写的教案,上课依样画葫芦、人云亦云者居多,这样的课堂可想而知,是名符其实的低效课堂。为了能达到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的考核指标,只有采用时间加汗水的办法,占用学生大量的休息时间及其他课程教学时间,严重制约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农村学校缺乏长远发展的目标。
由于教师数量不足,课时量大,学校经费不足等原因,对教师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加上个别校长本位意识浓,害怕培养的人才远走高飞,不愿花大力气培养人才。教研活动开展的初衷仅仅为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对教研活动的内容、目标、形式无统一规划安排,随意性强。
二、农村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对策初探
(一)学校重视,长远规划。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制订中长远计划与制订学年学期计划相结合。首先学校认真学习、研究国家对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依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规划提出本校发展思路,即把我校打造成农村里的名校。有了这样的目标,学校除了在硬件方面去突破而外,还需要一支能教书、会教研、懂科研的教师队伍。学年初,除了配合上级教研部门开展的教研活动而外,学校还特别重视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例如,常规的五课活动(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说课)是教师每学期必修功课之一。教研活动定时间、定人员、定地点。通常的流程是:教研组集体备课后,一位教师执教,同组教师听课,听后上课教师课后说课,主评教师结合新课程标准评课,其他教师谈想法,谈改进意见。看似普通常规的教研活动,我们把它做实做牢做细,不走过场。又如开展每学年的各学科赛课,充分发挥了教研组的团结协作能力,凝聚了集体智慧,更培养了每位组员的大局意识,集体意识。再如,为了使班级健康持续发展,开展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为提高教师的阅读兴趣,培养专业素养,开展有偿读书活动等等。
(二)教学点连成片,教研活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农村学校教学点分散,可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把距离相对较近的两所或三所村小连成片,教研活动统一进行;对距离相对较远的村小,中心校征订一些专家讲座或课堂实录光碟分发给他们,要求各村小组织学习,中心校实时监控。每学期开展同课异构活动,集中展示学习效果。即中心校教师与村小教师各备同一节课,互相观摩,取长补短,检查学习效果。充分发挥中心校骨干教师的作用,采取送课下乡或集中办讲座的形式组织统一学习;利用中心校班级多的优点帮助村小教师磨课,尽快提高村小教师分析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
(三)让教师享受参与教研科研的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使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因此,学校除了从制度上刚性要求教师必须参加教研活动而外,还应该引导教师自觉自愿地参加教研活动。首先,学校考核时对积极主动参与教研活动,且效果好,并取得一定成绩的教师在评先评优方面优先考虑。例如优质课获奖、优质论文获奖、各种比赛获奖均以加分的形式体现。其次,加强教研组建设。教研组内成员间不设防,有问题及时进行交流,资源共享。采用影子培训模式,即组内优秀教师传、帮、带新教师或业务不熟悉教师,实时跟进与监控。组内谁取得成绩人人享受胜利果实,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再次,教师通过参加教研活动,拓宽了教学思路,获得了教学灵感,提高了教学技能。教学观念得以更新,教学方法更符合班级实际,教学成绩得以大幅度提高。
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研活动,教师的教学语言更精炼、更生动;教师的课堂教学更贴近了本班学生实际,更能体现教师个性,课堂效率提高了,占用学生休息时间或其他课程的时间大大减少。
提高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自身持之以恒的努力,需要学校搭建、创造展示的平台。相信通过双方的共建,定能开创农村教育的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