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论文(优秀6篇)

教育的硕士需要写一篇论文,那么相关的论文内容应该怎么写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本文是勤劳的小编山仔帮大家找到的6篇教育硕士论文,欢迎借鉴。

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篇1

【关键词】课程设置;毕业论文;培养质量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设置的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它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自1997年首次招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来,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已经走过了10余个春秋,随着培养院校的增加,教育硕士的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并已初具规模。在国务院学位办、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专家指导委员会的管理和指导下,针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要求、教学(管理)实践、评价体系等一系列规范和要求,各培养单位之间不断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对整个教育过程有了日渐明晰的认识,初步达成共识,并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如何完善这一体系,继续提高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问题,仍处在不断摸索之中,本文主要从课程设置和毕业论文两个方面来探讨进一步加强教育硕士的培养。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教育制度的灵魂,教育政策最终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如何从课程设置上提升高等师范教育的质量是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须从教育硕士坚持的职业性方向出发,紧密结合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学实际,适当压缩政治理论和英语等公共课的课时比重,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专业性强、实践性鲜明的实践型课程,并增加观摩教学等内容。这样才能培养出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突出实践能力的特色鲜明的专业学位硕士。

1、从教育硕士实际出发,创造性的设置课程。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史面向中小学教师职业及课程教学实践需要的,因此教育硕士课程必须贴近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现实,要考虑到中小学课程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以及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实践需要,必须提供有助于中小学课程教学顺利开展的策略和方法,突出针对性和务实性,以适应和满足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现实需求为宗旨。教育硕士课程不仅要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纵深度和前沿性;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还要提高学生教育科研能力。为此,必须打破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以教师职业的实践需求为依据,创造性地设置课程。务实性与创新性这两个方面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对哪一方面的忽视或弱化,都会直接影响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科学性。

2、从教育硕士实际出发,针对性的设置课程。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以教师职业为依据,且其培养对象具有多学科专业的特点,这决定了其课程设置不可能像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那样围绕着单一性质的学科专业来组织安排,而是要围绕多重性质的学科专业需求来组织安排,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不仅要关注教育硕士研究生学科专业知识的纵深度,而且要关注其知识体系构建的宽广度、前沿性和应用性。教育硕士研究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和拓宽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既要进行跨专业或跨学科的学习,还要积极主动地了解限定教育科学的发展、变革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实践、教学方法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应用等问题,教育硕士课程设置既要拓宽教育硕士的知识背景,又要及时反映现代教育科学的发展变化及趋势,将现代教育思想、方法、手段纳入课程之中,使教育硕士在学习基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好的了解和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增强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和促进教育改革的能力。这就决定了课程设置的复合性。但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复合性并不意味着它没有范围和数量的限定,也不意味着众多科目的随意堆积,还必须本着重质量和高效益的准则,依据学生需求,少而精地、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

二、毕业论文

学位论文是教育硕士教学管理的最后的教学环节,也是教育硕士综合素质的全面体现。教育硕士的学位论文的质量可以全面地衡量教育硕士培养的效果,也可以从侧面体现出教学单位的教学管理水平,所以教育硕士毕业论文的质量是提高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1、结合教学实践进行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是论文写作的开端。能否选择恰当的题目,直接影响到教育硕士论文的写作和水平。题目选得不好,就可能走许多弯路,费许多周折,甚至难以完成学位论文。国务院学位办规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他们的本职工作,对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策略或方法。可以说,学位论文是教育硕士将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创造能力结合的集中表现。因此在学位论文选题时,我们不是以自己的研究课题和学术见解来框定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志趣,而是从教育硕士入学开始,就向他们宣讲国家有关文件的精神和要求,让他们理解专业课程设置与学位论文的侧重点,要求论文选题应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推行实证性研究,促使他们在课程学习开始就思考学位论文的选题方向。一般我们要求教育硕士首先自己选定几个题目,然后学员之间进行讨论,避免选题冲突,在自我研讨的基础上初步确定自己的论文主题,然后交导师审定。

2、论证开题报告

争取在校学习期间完成论文资料的收集整理根据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特点和课程学习的排,我们要求在第一学期中期就确定每位研究生的指导教师,使导师与研究生尽早接触;在第二学期开始就确定论文的选题范围,以使他们利用在校学习的时机尽早开始积累资料,确定论文主题和完成开题报告的论证。为保证教育硕士论文质量,我们高度重视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开题论证工作。开题论证是教育硕士能力培养和学位论文写作的关键环节,由于教育硕士导师队伍的水平参差不齐,真正具有教育学科背景和基础教育实践经验的导师不足,往往导致教育硕士论文选题不合理,论文写作难以顺利完成。我校教育硕士研究生主要采取脱产一年的培养模式,为此,我们要求导师组最迟在学员入学的第二学期末组织开题论证会,论证会成员要求包括教学论专家和基础教育一线专家,人数不能少于5人。

3、督促学位论文写作。

由于教育硕士多数为基层教学骨干,回单位后都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工作紧张,加上中学文献资料的限制,许多教育硕士回原单位后将论文的研究和写作搁置一边,寄希望于最后的突击,这必然会影响论文的质量。为保证学位论文质量,我们规定教育硕士在校撰写论文时间不得少于3个月,整个学位论文的撰写时间不得少于1年。学校开发并运行了研究生管理系统,研究生论文开题后管理系统自行记录时间,至答辩申请不到1 年的系统将不同意答辩申请,这一措施更加规范了学位论文的管理。实践证明这对保证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是非常有效的。为提高学位论文质量,我们实行学位论文预审制度。在申请论文答辩之前,由导师组对提交的论文进行预审,符合要求的方提交答辩申请,避免由于导师要求不一而导致论文水平差别太大,影响学位论文的整体质量。加大学位论文盲审力度,进一步保障学位论文质量。学位论文盲审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我校一直坚持实行学位论文双盲抽查评审制度。这一制度不仅给教育硕士学员一定的紧迫感,而且对指导教师也起到了督促作用。学校除了统一按比例进行抽检外,鼓励各学科方向自己进行论文盲审。对未达到硕士学位水平的论文要求其修改,并推迟其学位论文答辩。实践证明,这一措施对提高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教育硕士的培养目的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业务能力,而课程设置和学位论文这两个教学环节正是考核学生的实际业务水平,所以这两项工作也是各培养院校的重要工作之一,我们应该对这两项工作严格把关,提高教育硕士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行工作条例(第三稿)[A]. 2002.

硕士教育论文 篇2

(一)开放创新的人才选拔机制

经过几年的招生实践,我们深切体会到工程硕士和工学硕士在生源组织、报名条件、考试内容和方式、录取的标准、程序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等方面都出现了较大差异。如何改进工程硕士的人才选拔工作,遴选优秀的真正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学员、提高工程硕士的生源质量,需要我们摸索着进行大量开创性的工作。国家规定的工程硕士基本招生对象是“在职工程技术或管理人员;或在学校从事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教学的教师”,突出了“在职”特性,而且在年龄条件上没有上限。招生对象的年龄层次跨度大,与之相应的是招生对象在工作年限、行政技术职级、工作业绩等方面的差异也是相当大的。基于招生对象的这些特点,我们招生单位不能简单地从管理方便的角度出发,采取以国家统考成绩一刀切的形式确定工程硕士招生录取条件。我们尝试采用开放式招生模式与企业合作进行人才选拔。

(二)开放创新的教育培养模式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导师指导、论文评价所采取的特定方式的总和。开放创新的工程硕士教育是学校与社会(企业)共同参与和互动,与人才市场多样性需求相适应的教育。教育要进一步密切于社会的联系,主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适应以多变性和多样化为特征的人才市场,就必须进行从封闭式转向开放式的教育创新。

与我校合作办学的诸多通信行业企业多为上市股份制公司,企业方要求学校将开办工程硕士培养领域的课程设置等教学内容作为附件写入作办学协议之中。在培养方案设置上,强调科学、技术、工程、市场的一体性,既传授专业知识,也增加管理、经济和专业领域前沿知识。在课程设置上,采取学校出课程菜单,企业点菜的办法,并且根据具体企业的需要创设“特色菜品”。我校与福建省电信有限公司联合培养的“电子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两个领域的工程硕士之初,学校教授深入企业与企业方工程专家共同商讨、修改,课程设置在选修课中突出通信行业前沿“3G”技术的普及应用内容。最后双方以合同附件的形式将协商一致的内容固定下来。这种开放式的交流模式,改变了以往校园教学中教学对象被动接收的封闭式的教学培养模式。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高层次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同时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课程设置以“职业创新能力”为本位进行设计,课程体系以“知识体系+行业综述+前沿科技”的“模块化”形式构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鼓励学员在工程实践中运用知识创新。我校工程硕士班多在异地利用企业自身教学条件与企业合办,授课教师走出校园深入企业环境进行课程讲授。在与工程硕士学员的交流中可以及时了解企业工程实践中的新需要,为自己的横向科研创新找到好的合作课题。教师的授课内容对学员平时的日常工程实践有很强的针对性,易于工程硕士学员更好地接收与掌握,同时可以很好地激发学员的创新欲望。

工程硕士采取校企双导师共同指导的方式。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起着关键作用,导师指导的目的在于开拓思路、挖掘潜能和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在论文选题上,我们要求校内导师应与企业导师充分沟通,全面评审所选课题的立项背景、创新实践性等,论文选题要反映创新性的新思想、新技术和新方法,突出创造性成果特点。在论文指导的具体过程中,我们也在努力探索实现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的统筹培养。工程硕士为工学研究生的课题研究提供大量先进的技术资料、仪器操作手册等,并吸收有能力的工程硕士加入校内科研创新开发项目;工学硕士研究生以他们的理论知识帮助工程硕士提高论文的理论性,同时通过与工程硕士的交流了解行业技术实践动态。两类研究生的开放式统筹指导也可以成为产、学、研的重要结合点。论文评审标准上,除一般全面考核,重点的还是考核论文中是否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或新工艺,对企业的工程实践创新是否有实际效果。

硕士教育论文 篇3

下午好!今天,我很高兴,因为能有机会分享我校在相应领域与中国开展的国际合作,并谈谈中欧工程教育平台(Sino-European Engineering Education Platform,SEEEP)的实施进展。

一、瑞典皇家工学院与中国的合作进展

瑞典皇家工学院建校于1827年,是一所拥有近200年历史的工程大学。目前,我校有1.7万名在读本科生,2000名在读博士研究生,教职员工达到3300名。我校每年为230多名学生授予博士学位。客观而言,我校是欧洲排名前十的顶尖工程大学。毋庸置疑,欧洲是当前有创造力工程成果的主要产出地之一。特别要指出的是,根据2005年至2009年的调查数据,有近30%由中瑞学者合作撰写而成的论文,其瑞典学者均出自我校。这些论文都具有很高的影响因子。

目前,我们已与中国的若干所知名大学开展了国际合作。比如浙江大学,两校已经合作共建了光子学联合研究中心。应该说,浙江大学之所以会选择与我们开展合作,是因为双方前期已经建立了强有力的合作关系。再如清华大学,我们之间的合作是从去年开始的,我们共建了“云技术校园”,旨在把云技术和虚拟技术运用到工程技术领域,以促进教育、研究和创新。这些研究中心的共建只是我们国际合作的几个例子。

瑞典皇家工学院与中国大学的共建项目具体如下:

?誗光子学联合研究中心(Joint Research Center of Photonics,JORCEP)(2003,2010),合作方是浙江大学;

?誗分子器件联合教育和研究中心(Joint Education and Research Center on Molecular Devices)(2005, 2010),与大连理工大学的能源学院合作共建;

?誗创新驱动生物医学研究和教育联合研究中心(Joint Research Centre on Innovation Driven Biomedical Research and Education,JC IBRE(2011),与上海交通大学的生命科学学院合作共建;

?誗能源材料的联合研究中心(Joint Research Centre on Energy and Materials for Energy,JC-EME)(2012),合作方是上海交通大学能源材料学院;

?誗云技术校园(C-Campus@Tsinghua and KTH)(2012),与清华大学共建,该平台旨在运用云技术、虚拟技术至工程技术领域,以促进教育、研究和创新的全球卓越。

二、中瑞国际合作的特点

当前,无论是中国大学还是欧洲大学均面临着诸多全球性的难题和挑战。我们相信,如果各国的大学能够开展多元化的合作,必定有助于我们解决这些全球性的难题和挑战。我们认为,以研究、教育和创新三位一体的理念来推动双方大学的深度合作,能够让我们拥有全球视野,从而更好地解决新时代所出现的新问题。可喜的是,我们与中国开展的国际合作路径正在呈现如下五大特点:

第一,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个体研究者间的合作,正在迈入大学层面的战略性合作;第二,正在致力于开发培养全球公民的联合培养方案,旨在应对关乎人类共同利益的全球挑战;第三,努力整合研究、教育培训和创新,推进知识层面的多元合作;第四,大力推动和引导新生代的研究人员站在国际高度应对社会挑战;第五,激励创新驱动的研究教育。

三、中欧工程教育平台

2010年9月,第一届中欧工程教育论坛在中国上海召开。此次论坛的主要成果是欧洲科学技术网络集群与中国教育部决定合作建立中欧工程教育平台。该平台的成员不仅包括欧洲科学技术网络集群的会员单位,还包括中国教育部遴选出的18所中国大学。欧洲科学技术网络集群由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研究所和创新中心组成,至今已运作20多年,且已开展了若干研究和教育项目。

第二届、第三届中欧工程教育论坛分别在葡萄牙的里斯本和中国的哈尔滨召开。应该说,这三届论坛的召开均是为了探讨和寻求机构间更好的国际合作模式和路径。其中,在第二届论坛上,欧洲科学技术网络集群的会员单位提出成立中欧可持续工程博士生院的概念。三届论坛的召开日程、地点和行动议题如下。

第一届中欧工程教育论坛:2010年9月在中国上海召开。会议期间,中欧工程教育创新平台创建成立。该平台涵盖30所顶尖的工程技术大学,其中包括18所中国高校。同时,欧洲科学技术网络集群与18所中国高校分别签订了谅解备忘录。

第二届中欧工程教育论坛:2011年在葡萄牙里斯本召开。会议主要成果是形成合作的战略框架,中国教育部代表中国的18所大学与欧洲科学技术网络集群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包括9个具体的行动方案。

第三届中欧工程教育论坛:2012年9月在中国哈尔滨召开。会议成果之一是形成了学分互认和双硕士学位(dual masters)的方案,决定成立“中欧可持续工程博士生院”(Sino-EU Doctoral School for the Sustainable Future,SEDS),并确立了研究重点。

四、结语

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篇4

一、选题

专业学位论文选题是教育硕士学员开展研究工作的开始,也是导师指导教育硕士学员工作的重要方面。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得当与否,关系到专业学位论文的成败。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准备工作应尽早考虑,要求在入学第三学期着手进行。论文题目的选择可以是在教育硕士学员总结自己实践经验和充分查阅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并经导师同意后确定;或者是在导师对教育硕士学员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由导师首先提出,征求教育硕士学员的意见后确定。选题时一般掌握以下原则:

1.选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在学术方面具有开拓性,技术应用方面具有先进性,使研究课题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

2.选题应紧密联系基础教育实践,来源于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教材分析、教学案例设计等。论文字数不少于1.5万字。

3.要根据指导教师的专长、科研基础和实验条件确定选题,必要的实验设备要基本落实,必要的实验条件要基本具备。

4.要结合教育硕士学员本人的基础和特长,使教育硕士学员通过论文工作,得到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全过程的基本训练。

5.题目要大小适宜,难度得当,在时间安排上要留有余地,要有相当的把握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二、开题报告的内容

1.课题的来源及选题的依据。主要是教育硕士学员对其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着重说明选题的经过,该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对开展此课题研究工作的设想,同时阐明所选课题的理论意义、实用价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准备在哪些方面有所进展或突破。

2.对所确定的课题,在理论上和实际上的意义、价值及可能达到的水平,给予充分的阐述,同时要对自己的课题计划、确定的技术路线、实验方案、预期结果等做理论上的论证和技术可行性的论证。

3.课题研究过程中,拟采用哪些方法,目前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及其他各方面条件是否具备。

4.阐述课题研究工作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和措施。

5.估算论文工作量所需经费,说明经费来源。

三、开题报告的要求

1.开题时间:开题报告和论文工作应于第三学期。凡未按时开题者,推迟其论文答辩时间。

2.教育硕士学员要进行系统的文献查阅和广泛的调查研究,写出详细的文献综述,然后写出3000字左右的书面开题报告,并制定出详细的论文工作计划,经导师审阅、修改后进行开题报告。开题前教育硕士学员应将有关的参考文献和已做过的作为开题依据的各种理论分析、试验数据,事先印发给参加会议的有关人员。

3.开题报告必须在各自培养单位中进行,组成3至5人的开题报告审查小组,并邀请本专业的教师、学员参加,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审查小组成员应事先审阅提交的开题报告及有关资料,为开会做好准备。会议应发扬学术民主,对教育硕士学员的开题报告进行严格审核,对选题适当、论据充分、措施落实的,应批准论文开题;对尚有不足的,要限期修改补充,并重做开题报告;若再次开题不能通过,推迟其论文答辩时间。

硕士教育论文 篇5

关键词 专业学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统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6-0046-05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991年,我国设立了第一个专业学位——工商管理硕士(MBA)。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成绩显著。近几年,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到了关键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由于兼具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促进工业化发展,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力量。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对近十年刊登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上的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论文目录进行数量统计和分析,得出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研究的一般规律,明确当前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现状,并归纳出基本特征,为更好地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和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一)样本选择

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2011年十年间的目录进行检索,且对每篇论文进行诸篇查阅,以确保数据统计结果的准确性。剔除资料、培养单位介绍、信息窗等非学术文章,最终检索出有效样本302篇。

(二)文献基本情况

由表1、图1可以看出,近十年来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研究成果在数量上呈现出不断增大的态势。2003~2007年,论文数量总体呈现出第一次回升。与2003年相比,2007年论文的增长率为100%,也就是说论文数量翻了一番,说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强烈需求,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及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战略作用。2009~2011年出现论文数量的第二次回升。到2010年,论文数量明显回升,比2009年增长了22.58%,而2011年论文数量比2010年又增长了13.15%。

2009年和2010年是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史上的两个标志性年份。2009年3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范围。2010年,我国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数量大幅增加。同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28次会议召开。27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新增金融硕士等19种专业硕士学位类别。刘延东在会上强调要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而这次会议是历史上历届会议中颁发文件数量最多的一次,对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2月1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8次会议审议通过我国第39种专业硕士——审计硕士。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实现了加速发展,跨上了一个新的历史台阶。

表1 2002~2011年间论文数量统计表(单位:篇)

图1 2002~2011年间论文数量变化趋势图(单位:篇)

二、统计分析

将302篇论文根据期刊目录按照内容分析法进行归类,可分为11个大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研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研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与课程体系研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写作等相关研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与就业研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与实训研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科设置可行性分析研究、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社会关系研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学科建设相关研究等,详见表2。

表2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论文研究内容分类(单位:%)

如表2所示,关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研究的论文共有91篇,占总数的30.13%,所占比例最高,说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焦点。这一研究主要是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培养与实践的关系、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仅次于培养研究的是教育发展研究,论文共48篇,占总数的16%。研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与课程体系的论文共40篇,占总数的13.24%,讨论了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关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实践性研究的论文共37篇,占总数的12.25%。关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研究的论文占10.92%。关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写作等相关研究的论文共有21篇,占总数的6.95%;关于学科建设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社会关系研究的论文分别是11篇和10篇,分别占总数的3.64%和3.31%;关于招生与就业和师资队伍建设的论文数量相同,共4篇,分别占总数的1.32%;关于学科设置可行性分析的论文有3篇,约占总数的1%。

经过短短十年的发展历程,我国初步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体系,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我国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趋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培养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专业性和职业性特征不强。如何跳出传统的学术性培养模式,构建独具特色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模式是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通过对91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研究论文进行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论文主要探讨了校企联合培养、创新和构建培养新体系等问题,相同点是都将培养与实践联系在了一起,途径主要是通过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构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与实训基地,以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应用与创新能力,突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特点,将实践性贯彻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各个方面,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的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高层次专门人才。

在对11大类进行归类时发现,总体来看,目前的研究多是从宏观立场来看待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少有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的生源质量方面进行的微观研究,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六方面问题:第一,在专业学位教育领域较少有著名学者和研究者出现。论文的作者多为高校教师和在校学生,著名学者论文出现的概率偏低。通过查阅相关著作,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为题的著作几乎没有。第二,在论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没有涉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身心发展状况的论文。第三,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相关论文中,没有一篇是涉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论文。第四,涉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的论文很少。第五,在对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的研究中,较少涉及教材和案例的编写研究。第六,缺少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奖助学金体制的研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数量的增加改变了以往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占主体的现状,全日制专硕的经济来源较之以前的在职硕士大大缩小,大部分靠家庭支持和兼职,这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经济压力。因此,应当完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奖助金制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研究的基本特征

第一,从研究论文的数量上看,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文献总体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这与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规模息息相关。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经历20多年的发展之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教育部高教司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我国共设置了金融硕士等39种专业硕士学位。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数达2679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数509个,具有专业学位授予权的院校达到476所,累计招生85万人,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制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因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且是集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于一身的人才,受到社会各部门的欢迎,其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将取代以往注重理论和科研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硕士阶段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流。

第二,从研究队伍来看,研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学者有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人员,也有理论工作者;有专职研究人员,也有其他领域研究人员;有研究生教育研究的资深学者,也有以硕士生、博士生为代表的年轻学者。北京大学原校长周其凤的《总结经验 继续努力 把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文,从十年专业学位教育发展历程、十年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经验和今后工作方向三个方面阐述了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1]。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黄宝印的《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对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进行了历史回顾,并对其进一步发展进行了思考与展望[2]。李霞的《对完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主体的思考》一文,通过将实践性纳入到培养主体中作为补充和完善,对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主体进行了理性思考,以有效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3]。从以上整体情况来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研究队伍和研究群体在不断壮大。但是,这些研究多是以期刊论文或领导讲话的形式发表,专著较少。

第三,从研究视角来看,既有宏观性的专题研究,也有比较具体的微观研究;既有理论性较强的研究,也有比较偏重实践的问题研究。通过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关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与对策的论文进行进一步梳理统计后发现,从问题入手的研究少,局部研究较少,整体研究多。从问题出发提出对策和建议的仅有6篇,1篇是从军事人才体能训练的角度来论述的,而其中有9篇是从当前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整体出发来阐述的。

第四,从研究范围上看,关于国外和国内的研究都有涉及;对全国性的探讨既有东部发达地区的,也有西部地区的;区域性的调查研究既有重点院校的,也有一般院校的。但总体来说,表现出一定的不均衡性:普遍性探讨多,个性化研究少;重点高校多,一般院校少;东部地区多,西部地区少。

第五,从研究的效应和重视程度上看,大多数研究基本停留在对现有政策的解读上,缺乏创新的观点和理论,也缺乏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和对策研究,一般都是比较宽泛的论述。另外,当前我国对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尤其是“985”和“211”工程院校。在各大学建设方案的论文中缺少对专业学位教育建设情况的阐述。

第六,从研究方法上看,与国际社会相比,国内对于这个方向的研究多是从定性和两种观的角度来分析。例如,从招生考试制度、招生生源、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探讨,或者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对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要性的角度进行论述,理论论述多,很少有实践方面的具体阐述。而国外对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研究多是定量研究,且多是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出发,将劳动力市场需求视为分析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规模、结构的重要变量。

四、几点思考

(一)发展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意义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为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需求而设置的一种新的学位制度。我国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对专业技术人才巨大需求的机遇下,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促进了人才的多样化,为社会提供了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社会发展使得我国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传统高等教育所培养的研究型、教学型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社会迫切需要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出现。

其次,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促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扩大了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和规模,丰富了我国人才结构和规格,使高等教育从单纯的培养科研人才和高校教师,转向为社会各领域培养多样化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再次,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促进了我国学位与研究生结构的调整和完善。在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中,一直都是学术研究占主导地位,专业学位教育尤其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完善了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

(二)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途径

为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可以从以下七方面着手:第一,明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地位。改变传统上人们对专业学位的偏见,明确其在建设创新国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作用。第二,理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管理体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由高校自主办学,政府宏观调控,法律法规指引,其中,高校自主办学是实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基础。第三,优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生源。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自2009年扩招以来,人数大大增加,学生质量随之下降,可以通过规范入学考试办法等措施来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第四,强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保障和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创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奖助学金制度,完善评价指标等方面。第五,强化专业硕士学位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专业学位教育应当加强同社会职业部门的联系,主动适应社会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第六,实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毕业学历、学位证书一体化。改革与学位、学历制度不相符的各种劳动人事政策和制度,转变传统用人单位只重视学历证书,轻视学位证书的做法,加强和完善社会用人单位制度。第七,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促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其凤。总结经验 继续努力 把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1):1-3.

[2]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上、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6):4-8;2007(7):26-31.

[3]李霞。对完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主体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5):43-45.

Reflections on the Research of Master Students Education with Professional Degree of China Based on Statistic of “Academic Degrees and Post-graduate Education” from 2002 to 2011

CHE Ru-shan, ZHAO Jing

(School of Education,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esearch objectives of articles related to master students education with professional degree published in Academic Degrees and Graduate Education from 2002 to 2011, this paper launched the data statistic and content classification for the decennial periodical directory. The current researches mainly embodies in the cultivation mode, development problems and solutions, qualily and eveluation system, course and teaching,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practice development of the master post-graduate students with professional degree. And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researchers,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the research scope 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Based on the situation of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t is essential to realize the significance of developing the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nd ensure its development by reforming managment system, optimizing student source and streng-thening quality guarantee.

教育硕士毕业论文 篇6

关键词:医学论文;硕士学位论文;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319-02

硕士毕业论文是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三年的总结性成果,它不仅是评判研究生学习和学术研究工作优劣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最重要的科学标准。川北医学院自2006年获硕士学位授权,截至2012年12月已有3届毕业生,其中有很多毕业论文被广泛参考引用,有的还被评为四川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这对正处于研究生教育起步阶段的我校既是机遇又是考验,我校应将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视为学校发展的生命力,力争以此为特色创出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品牌。本文以2009级硕士学位论文为例,分析当前硕士学位论文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从管理角度出发探讨有效监控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方法,为提高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探索出一条新途径。

一、此次参与调查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1.论文创新能力较差

创新是硕士学位论文的灵魂。但我们所做的调查结果显示论文创新性在几项得分中偏低,具体表现在论文选题、研究方法、论文设计等方面缺少新见解和新思路。

2.论文写作能力欠缺

论文写作能力主要表现在论文中图表的规范性、参考文献引用的正确性、论文格式的统一性,以及论文中数字、计量单位、外文字母、标点符号的书写规范等方面。此次参加对外盲评调查的10篇论文,均存在计量单位、插图制表、文字表达不规范的现象。

3.文献收集整理利用的能力不强

以10篇论文在引用参考文献的数量、时间、外文文献比重等方面做分析。

从下表可以看出,总体文献引用数量和外文文献引用比重均较高。但由于外语水平的限制,一些研究生没有能力进行外文文献的查阅,因而对自己研究领域在国外的研究状况了解甚少,不能及时跟踪该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

4.科研设计能力有待提高

科研设计是研究者对研究课题的预期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研究方法的基本构想和计划安排,包括调查设计和实验设计等。比如在调查设计中抽样误差大小和样本含量直接相关,不少同学对样本含量的把握还不十分准确,这样就造成样本过大而造成调查不够细致,或样本过小而造成指标不够稳定、检验效能低等问题。

5.论文格式不规范

我校结合硕士研究生教育实际情况出台了《川北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要求》。但由于学生对论文格式规范性认识不到位、教师指导疏忽等多种原因,造成已经出台的文件不能按要求落到实处,60%以上的论文存在图表应用不当、参考文献引用格式有误、论文各部分顺序错乱等论文写作规范问题。

二、原因分析

1.指导教师水平能力参差不齐

硕士毕业论文质量最重要的就是取决于指导教师的有效指导。我校仍有少部分新聘用不久的指导教师,尤其是校外的兼职指导教师在科研、教学等方面力量比较薄弱,不能保证有效指导。

2.毕业生重视不够、精力投入不足

毕业生们在最后一年除了要撰写毕业论文外,还要应对来自就业、升学和出国深造等多种压力,甚至有的学生因为自己的导师科研课题多、临床工作繁忙,还要帮助导师完成导师的科研和临床工作,因此时间紧、任务重。

3.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

我校尚存在开题把关不严、中期检查走过场等问题。目前我校除了参加“双盲评审”的论文是评阅人由学校单方面联系,其他论文的评阅和答辩等均是学生自己联系专家。这就造成论文评阅和答辩的专家往往是学生指导教师的熟人、朋友,使得论文评阅和答辩流于形式。

三、提高我校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对策

1.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指导教师是学位论文的具体指导者,是影响论文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指导教师的学术水平、治学态度、科研能力和责任心等对论文指导效果有重要影响。我校现有硕士生导师211人,其中校外兼职导师62人。目前,我校已出台的《川北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考核与奖惩(试行)办法》、《川北医学院实施研究生培养“双导师制”暂行办法》等导师考核管理相关文件。文件明确规定:我校硕士研究生导师须每年进行考核,考核“优秀”的给予奖励,考核“不合格”的停止招生一年,三年之内两次考核“不合格”的将取消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考虑到硕士学位论文的重要性,建议学校将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考评作为单独的硬指标纳入硕士研究生导师的考核体系中去。

2.加大对研究生论文写作的训练指导

“语文”、“论文写作基础”、“信息文献检索”是为撰写论文奠定写作基础的三大基本课程。鉴于我校研究生教育在校授课时间短(仅有半学期课程学习时间)、学生临床实习任务重的特点,建议我校在研一下学期和研二阶段灵活开设一些“论文写作基础”和“研究生语文”等讲座,并将讲座视频投放在学校相关网站上,以供我校校外联合培养点的学生下载学习。另外,还可请相关领域专家编印一些语文知识、论文写作指导、信息检索指导等方面的小册子发放给学生,由学生自行学习。

3.完善学位论文质量监控管理体系

我校研究生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论文评阅、答辩等环节上还存在着一些失范现象。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应加强研究生处在学位论文管理中的监控作用,建立论文评阅和答辩专家库。由研究生处牵头联系校内外专家,对专家的科研水平、学术诚信、工作态度等做详细记录,并定期进行专家资格审查,对审查不合格的专家坚决从专家库中予以剔除,并不断引进优秀人才以壮大论文评阅及答辩专家队伍。

参考文献:

[1]宋国建,王倩飞,崔斌,等。医学院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初探[J].教育广角,2009,(6):87-88.

[2]张云仙,吴学东,姜禾娇,等。我校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分析[J].中国冶金教育,2002,(6):14-17.

[3]刘存祥。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校管理,2012,(5):259.

[4]党传升,罗梅娟,等。构建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7,(5):71-74.

[5]李安萍。地方院校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调查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8,(15):18-22.

[6]朱陶,李健,等。某海上石油海上钻井平台作业工人职业紧张现状研究[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2,(8):383-385.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