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研究性论文(精选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是编辑为家人们收集的护理研究性论文(精选7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护理教育研究范文 篇1

关键词:健康教育;护理干预;脑梗死

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是脑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缺血、缺氧,进而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其表现形式有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和脑栓塞。脑梗死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现已成为临床上的常见病及多发病[1]。同时,脑梗死是一种高致命、高复发的危险疾病。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对健康知识和健康技能的需求也随着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而增加,健康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与康复。所以,如何做好脑梗死患者的健康教育,减少脑梗死的复发,这是我们护士的重要职责。我科从2013年9月开始对43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了系统化的健康教育跟踪,并与同期42例未进行健康教育跟踪的患者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采取健康教育跟踪能够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复发,现将研究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3年9月至2015年3月期间收治住院脑梗死初发的患者85例,其中男49例,女36例;年龄55~75岁,平均年龄63.8岁。对这85例首次脑梗死患者设立健康档案。同时,按随机原则对该85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成健康教育跟踪组(n=43)和无干预对照组(n=42)。

1.2研究方法

无干预对照组除医师出院给予口服药物治疗宣讲外,不给予任何的健康教育方面的护理干预。健康教育跟踪组,给予患者以下健康教育宣教内容,并打印成书面内容下发给患者;同时保证每两个月进行一次电话健康教育的跟踪护理,跟踪周期为1年。

1.3健康教育跟踪的内容

1.3.1健康教育护理培训

为了保证对脑梗死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笔者对科内1O名护理人员进行脑梗死专业知识及如何实施健康教育培训学习,通过培训学习,使考试达到标准要求,具备了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素质。

1.3.2建立健康教育计划

以护士长、主管护士、责任护士为系统,针对每一个脑梗死初发患者的各自特点,制定有针对性,全面但重点突出的健康教育计划。

1.3.3健康教育内容

患者入院后, 应给予热情接待,

(1)做好入院宣教:向患者介绍负责护士、主管医生、科室情况、住院环境等。告知患者如有不适和要求,可找医护人员帮助解决。向患者介绍所患疾病性质和治疗方案。鼓励患者振作精神,积极配合治疗,定能取得好的结果,同时让患者充分信任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在与患者的交谈中,应尊重患者、同情患者、关心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为患者提供轻松环境, 帮助患者尽快适应住院生活,安心养病。(2)基础知识教育:利用宣传栏、疾病专题讲座、个别教育指导等方法向患者深入浅出地介绍脑梗死的概念、病因、诱发因素、治疗方法及康复指导,提高患者及家属的防病意识、康复意识,丰富其保健知识,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并主动配合康复治疗,提高从医性。(3)用药指导教育:脑梗死病程相对较长,很多患者有长期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长期的药物治疗往往对治疗缺乏耐心,并且由于文化程度、家庭支持、职业、经济条件等原因,导致服药依从性的下降。护士通过耐心地指导、讲解遵医服药的重要性。(4)心理教育:患者突然由健康变为肢体瘫痪、语言障碍等,预料不到的打击使脑梗死患者常存自悲、孤僻、焦虑、抑郁、急躁、固执甚至强制性哭笑等病理心态[2]。①通过与患者的接触和交谈,掌握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社会背景、经济状况、家庭情况及心理反应和情绪状况。 ②根据患者的心理反应, 分析患者的心理需求,做好心理护理。让患者知道心理因素对疾病转归和康复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帮助患者减轻和克服消极悲观心理,保持良好的心情,以主动、积极、健康的心态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共同战胜疾病。(5)饮食指导:①给患者宣教合理膳食的重要性。采取低脂、低盐、低胆固醇、丰富维生素的饮食。少食动物脂肪、甜食、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多食清淡食物、新鲜蔬菜和水果、豆制品、鱼虾类。②鼓励患者多饮水,适当喝茶。注意早晨起床后先喝一杯水后再活动,以减少血液黏稠度,有利于血液循环。③指导患者饮食应有规律,勿暴饮暴食或过分饥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④告知患者应戒烟酒, 以免引起血管改变,而致血压升高,不利疾病康复。(6)出院指导患者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时休息,保证睡眠,注意保持愉快的心情,稳定情绪,避免过于紧张和焦虑;同时,建议患者合理的膳食,坚持锻炼;叮嘱患者定期复查血糖,血脂,血压,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最后对患者强调注意脑梗死再发的先兆,如出现手指麻木,短暂的失明,说话困难,眩晕,步态不稳等现象,应立即到医院就诊。(7)对出院的患者采取每两月一次的电话健康教育的跟踪护理,强调上述健康护理内容,同时根据当前患者的病情康复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健康教育内容整改,并记录在案。

2 结 果

2.1健康锻炼的情况

对照组自觉进行健康锻炼率为21.43%(9/42),健康教育跟踪组为81.40%(35/43),健康教育跟踪组健康锻炼率高于对照组(X2=18.95,P

2.2治疗依从性情况

对照组定期门诊随访并按时按量服药率71.43%(30/42),健康教育跟踪组为95.35%(41/43),健康教育跟踪组按时按量服药率高于对照组(x2=3.84,P

2.3再入院情况

对照组患者有47.62%(20/42),健康教育跟踪组为11.63%(5/43),健康教育跟踪组再入院率低于对照组(x2=8.32,P

2.4脑梗死再况

对照组患者有21.43%(9/42),健康教育跟踪组为4.65%(2/43),健康教育跟踪组脑梗死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x2=19.32,P

3 讨论

脑梗死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并极易导致患者死亡[2]。据统计,目前死于脑梗死的患者高达100万以上,而存活者中,则有75%以上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残疾,大大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表明[3]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和康复措施对促进脑梗死后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 脑梗死的发生率正在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虽然目前的医学技术日趋完善,抢救率也大大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高致残率则给患者的身心带来了严重的伤害[4]。 临床实践显示, 早期的康复治疗和及时的健康指导可有效促进脑梗死患者预后, 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5-6]。脑梗死患者多伴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存在脑梗死复发的易患因素。如果脑梗死再发,患者致残的可能性增加,这样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痛苦,也给家庭带来困惑,给社会带来负担。健康教育对于以人为本的护理实践,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不仅在医院,而且在家庭,社会中也起到重要作用。无论什么人,都有对健康的需求,渴望对健康知识的了解,所以要求我们医护人员要通过各种方法,如印发健康手册,电视讲座,板报等把健康知识传播到社会各个角落,使人人都了解健康知识,重视健康。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健康教育将更加被脑梗死患者及家属所接受,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也越来越显著。经过系统的健康教育,大部分患者和家属掌握脑梗死的有关知识,学会如何自我康复、保健,能按时服用降压药及降糖药物,经过科学的、持之以恒的训练,都能达到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能力,降低残疾程度的目的[7]。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系统化健康教育跟踪护理干预,患者不但脑梗死复发率降低了,其主动锻炼、主动服药的积极性也增加,总体上来讲,该护理干预内容对患者的康复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6―145

[2]潘晓凤,陈国华,张继龙,等。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国康复,2005,20(6):342―343.

[3]刘荣梅。早期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偏瘫恢复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0,16(34):9-10.

[4]陈桂华,刘惠茹,付小芹,等。早期情志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和康复护理依从性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191-193.

[5]金宝莲,武芬慧。实施临床路径的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05,18(12):2143.

护理教育研究范文 篇2

关键词: 护理专业 体育教学 运动损伤

运动损伤是指发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的意外伤害,不仅损害学生的身体健康,影响正常学习与生活,而且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有影响。尤其是女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在体育锻炼中更容易发生运动损伤。运动损伤的发生有各方面的原因,并有一定的发生规律。体育教师了解和掌握运动损伤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及其预防措施,对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意义[1]。本文以许昌卫校和开封卫校护理专业若干女生为调查对象,对运动损伤的发生率及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并根据其原因提出几点预防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许昌卫校和开封卫校2006级、2008级和2009级护理专业女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抽样,两校三个年级各发出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06级376份、08级388份、09级395份。发放问卷1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159份。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调查对象分06、08、09级三个组别。被调查学生的体育课模式是:09级为基础课,08级为选项课,06级不开设体育课但参加学校的各项体育比赛。运动损伤调查表内容涉及运动损伤发生率及原因。

1.2.2数据统计

将有效问卷在统计软件SPSS11.0的支持下进行x检验。

2.研究结果

级升高而降低。

3.讨论分析

3.1运动损伤发生率分析

从表1的调查看:运动损伤的发生率随年级升高而降低,原因分析:09级新生大多数在中学由于升学压力大,缺乏体育锻炼,体质明显下降。又因09级体育课为基础课,在体育课中练习的项目较多,练习密度较大,体育达标的项目也较多,容易发生运动损伤。08级学生的体育课为选项课。经过一年学校体育课的适应,不仅身体素质有所提高,而且掌握了一些体育锻炼方法,加之自我安全防护意识不断增强,对易发生损伤的技术动作或身体部位也较清楚,因而损伤发生率较09级低。对06级学生而言,学校没有开设体育课,除了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比赛和课外体育活动外,很少自觉地参与体育锻炼,因此06级的女生损伤发生率最低。

3.2运动损伤原因分析

从表2的调查可见:两校护生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3.2.1准备活动不科学(占24.2%)

(1)不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做得不充分。运动中负担较重部位的功能没有充分地调动和改善,因而容易发生运动损伤。(2)缺乏专项准备活动。如短跑练习,准备活动的内容只做上肢的运动而忽略下肢。(3)准备活动的运动量过大。准备活动量太大,到进入正式运动时身体机能已经下降或疲劳,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发生损伤。(4)活动距正式活动时间的间隔过长,生理作用已减弱或消失。

3.2.2学生身体素质差(占19.6%)

护理专业女生大部分来自农村,而且在中学时为了应付中招文化课考试,体育课形同虚设,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少,导致身体素质下降。进入中专后,除了学校体育课比较规范外,课余生活也比较丰富,比如早操、课间操及校内的各种体育比赛等,参与次数的增多使她们极易发生运动损伤。

3.2.3动作技术错误(占18.6%)

女生的身体素质普遍较差,尤其是上肢力量较差,这给女生学习体育技术带来一定的难度,常因动作要领掌握不好,出现错误动作,这也是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例如:在篮球传接球时,由于手形不正确引起手指扭挫伤。

3.2.4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差(占13.7%)

由于护理专业班级人数在70人左右,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负责的学生人数过多,部分学生在教师讲授特别是老师反复强调的容易出现损伤的运动项目及动作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又不认真观看正确的动作示范,导致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均较差,运动损伤增多[2]。

3.2.5运动场地不合格(占13.2%)

这也是造成损伤发生的客观原因。如田径场上煤碴打滑,跑道高低不平、年久失修,结板生硬,沙坑过硬,球场多为水泥地而,不能满足运动的需求等是运动损伤发生的客观原因。

综上所述,造成损伤的原因多种多样。预防运动损伤比发生损伤后再去治疗更为重要,因此,在预防体育教学中出现的损伤是十分重要的。

4.预防措施

4.1重视体育理论和基本技术教学

在上体育理论课时,体育教师除了向学生讲解一些体育基本知识外,还要给她们灌输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方面的知识。对运动技术要领要讲解清楚,突出重点、难点,还要对容易发生损伤的动作反复提醒学生,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使学生掌握全面的体育运动基本知识、自我保健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4.2重视运动前的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的目的是在普遍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的前提下,动员机体各系统器官的机能,克服惰性,提高全身的物质代谢水平,加强肌肉韧带的柔韧性和弹性,降低肌肉的粘滞性,以适应机体运动的需要[3]。很多学生不认真或根本不做运动前的准备活动,为运动损伤的发生留下隐患。体育教师要根据练习项目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做好准备活动,防止运动损伤事故发生。

4.3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是预防损伤的重要条件。我们应该抓紧身体素质的练习,坚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在规范技术动作的同时,加强女生大腿、小腿和足踝关节的力量训练,注意全身肌肉的协调发展与提高。

4.4加强场地器械管理与维护

加大体育经费投入,改善体育运动场地质量,定期对所辖的体育场地器材及时进行检查维护,为减少和避免运动损伤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

参考文献:

[1]曾凡强,黄晓丽,李可兴。湖南省女大学生运动创伤调查与分析[J].长沙铁道学  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2):132-3.

[2]欧美珍,陈琳伟。对非体育专业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与防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33,(3):102-5.

护理研究报告 篇3

【摘要】目的:探析儿科护理中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50例儿科的患儿,随机性质的把患儿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观察组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方法,对照组使用常规的静脉穿刺护理的方法,然后通过观察来对比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和现象。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无论是在操作技能和并发症等方面都有着明显差异。

观察组的应用效果明显的比对照组要好,有着很强的护理效果,能够更好的促进儿科的患儿的治疗,有着良好的临床推广意义。

【关键词】儿科护理;静脉留置针;应用效果

静脉留置针被广泛的应用在临床护理中,尤其是对于儿科的护理,静脉留置针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静脉留置针是让患者实现静脉输液的目的,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大多部分是需要实施长期治疗的、静脉补液、静脉穿刺比较困难的现象,能够有效的改善此类患者的病情,促进患者更好的痊愈。

静脉留置针相对于静脉穿刺有着多项的优势,包括操作流程简单、不容易穿破血管、套管较为柔软、在静脉中留置的实践较长等优势。

1资料和方法

一般资料选取

我院儿科患儿50例,其中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患儿,其中男患儿有26例,女患儿有24例,年龄在5到11岁之间,患儿的住院时间都是在10到20天之间,两组患儿在性别、住院时间、年龄上没有明显的差异,可以作为对比的。对象,完全符合规定。

两组患者在进行穿刺治疗之前都要做好消毒工作,充分的保证患儿的身体健康。

观察组的患儿在治理过程中采用的是静脉留置针,而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采用的是传统的静脉穿刺治疗,常规静脉穿刺护理中首先是对患者实施皮试和体征的检测,最后在完成输液后进行拔针,

而观察组的患者实施静脉留置针的时候要充分的观察患者的药物皮试、静脉穿刺和体征检测等,两组的患者都需要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治疗,

这样充分的保证患儿能够实现无菌的操作,减少发生感染的频率,防止发生并发症的现象出现。

护理的工作人员还要加强巡视工作,如果发现患儿出现不良的反映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做好预防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还要做好交接班和护理记录工作,按照三查七对的方法实施工作,最大程度的做好患儿的护理工作,在两组的患儿完成护理工作之后,要采用病情记录和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来分析两种护理方法的治疗效果,让两组患儿家属都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做出评价。

2儿科护理中留置针的具体应用

在进行留置针工作中,首先要以穿刺点消毒常规消毒皮肤,范围是在穿刺点为中心直径6-8厘米,然后在按照标准来实施穿刺工作,用食指与拇指把留置针的针柄握紧,让针柄和患者静脉之间的角度设置为十五度和三十度之间,然后把针刺入,

在回血状态良好的情况下后退针芯1-2mm再将外套管送入血管中,通过左手把留置针外套管固定住,在用右手把针心拔出来,最后用透明的敷贴规定留置针的时间,采用正确的封管操作能够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在封管工作中首先要注意一定是采用正压封管,

将封管液3-5ml从肝素帽的处的输液针头内缓慢推注2-3ml,再边推余液边拔出输液针头,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管腔呈现一个充满的状态。

最后留置针保留的时间是4d左右。

在留置针工作结束后,护理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其关系着患儿是否会引起并发症和感染的现象发生,所以在护理工作中要使用无菌操作,随时观察患者的情况,如果发生红肿、干燥、渗出的情况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

3结果

经过对比发现静脉留置针的护理效果较好,最后通过患儿家属对两种护理方式进行评分,静脉留置针的护理得到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两组实验的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明显的低于对照组。

静脉留置针的应用能够有效的节省成本,减少患儿的疼痛,并且穿刺的成功率较高,所以静脉留置针的护理效果更为理想。

4讨论

在儿科护理中采用静脉留置针的护理效果明显比常规的穿刺要好的,但是在静脉留置针护理中要加强预防和消毒工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概率,防止出现感染、堵管的现象发生,发生堵管的现象多数是因为血液把留置针堵塞了,

最终药物没有办法进入到体内中,静脉炎很容以导致患者的血管脆弱,所以密切的观察和护理对患儿的健康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静脉留置针护理工作中,要选择和患儿符合的穿刺部位和型号,工作人员的手法尽量要熟练,

这样能够充分的减少患儿的痛苦,在穿刺过程中要最大程度的保证针头无菌和对皮肤的消毒,在留置工作结束后要观察患者的病情现象,充分的预防并发症现象的发生,只有把静脉留置针的方法做好,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静脉留置针的临床价值。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提高,这就导致家长对医院的要求更高,在穿刺治疗中多数要求一次性穿刺的成功,所以采用静脉留置针的护理方法,能够实现穿刺成功率较高,

并且比较容易固定,最大程度的减少了患儿的疼痛,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工作人员除了做好巡视工作,还要加大和患儿的沟通交流,减少患儿的心理压力。

5总结

总之,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效果是非常理想的,能够有效的减轻患者的疼痛,减少成本的支出,但是在静脉留置针护理工作中要做好消毒工作,采取无菌的操作流程,最大程度的减少并发症现象的发生。

静脉留置针在儿科的护理工作中有着十分理想的效果,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盛敬伊,史囯晶,苏丹。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2)

[2]叶秋棠。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与体会[J].医学信息,2014,(24)

[3]张爱萍。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4,(24)

[4]周凌芸。小儿静脉留置针两种固定方法的效果观察[A].2012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12

[5]黄长桂。大隐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观察[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1)

[6]闻云。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4,(33)

护理研究 篇4

【关键词】心理护理;研究;概述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现代护理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生物医学”模式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即整体护理模式,尤其突出了心理因素。整体护理,作为新兴的护理工作模式,要求护理人员除了加强对病人自身的关注外,还需要把注意力放到病人所处的环境、心理状态、物理因素等对疾病康复的影响因素上。心理护理则是整体护理中核心部分,它是心灵的钥匙,如何做好心理护理,使病人具有良好的心境,积极地配合治疗及护理,更便于整体护理的具体实施。所以,研究心理护理在整体护理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从整体护理中的心理护理涵义出发,针对目前整体护理中的心理护理的影响情况进行概述,为整体护理今后的具体实施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心理护理是整体护理中非常重要的核心部分

由现代护理模式发展来看,整体护理的特色主要是通过心理护理体现的,其中心理护理是关键,其贯穿于整体护理的始终。护理专业的本质是对人类的关怀和照顾。“关怀”是离不开心理活动的,也就是说护理专业是对人类的关怀,包括躯体、心理、社会的全方位照顾,因此,心理护理既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有其特殊的规律和要求。现代整体护理要求护理工作者有更多的时间了解病人,观察和诊断病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国外学者Lo等人认为,整体护理包括相互联系的4个维度:躯体护理、心理护理、社会护理、精神护理。目前研究者们已经把心理护理作为整体护理的核心成分之一,它存在于所有的护理活动中,与其他3个维度不可分割。Pegram认为心理护理是使躯体护理的方法得以顺利实施,并以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为核心的方法、措施和过程。国内学者陆斐认为心理护理是护理人员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在护理过程中通过人际交往,以行为来影响和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其康复的方法和手段。杜召云认为心理护理是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在护理过程中,护士通过与患者密切交往,以良好的语言、情绪和行为去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使患者在信念上由悲观变为有希望;在意志上由懦弱变为坚强;在情绪上由消极变为积极;在心理控制上由盲目变为自觉;在接受治疗上由被动变为主动,以达到促进患者心身早日康复的目的。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心理护理的理解不同,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他们都一致认为心理护理是指护士与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一种相互关系,二者通过语言与非语言行为的信息交互,从而实现患者积极适应,主动配合治疗的策略和过程。它是护理常规工作之一,在严重疾病或伤害时,护士为患者提供的直接帮助和持续支持,要求护士在为病人主动参与配合护理活动;要求护士深入接触病人,主动自觉地发现病人的问题,从而提供确切可行的护理与服务。这就要求护士必须掌握心理护理相关知识,只有掌握好心理护理相关知识,才能很好地在整体护理中实施心理护理,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使病人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2.心理护理是实施临床护理前提与关键

病程中,心理护理的基本任务在于观察病人的情况和需要内容,不同科室的病人,病人的不同阶段,其需求也各不相同。护理人员应当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因时而异做好心理护理工作,才能使临床护理顺利进行。

2.1心理护理在儿科中的应用

儿科中的患者都是非常特殊的群体,生理和心理都还不健全。整体护理中,就需要医护人员不仅要对患儿的心理表现进行心理护理,同时也要对家长的不同心理表现进行护理。高平市人民医院周晓琴对468例患儿,年龄均在14岁以下,包括小儿肾病综合症38例,小儿肺炎300例,腹泻19例,新生儿78例,其他33例。全部病例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护理过程中均恰当的实施了心理护理——创造良好第一印象、培养语言沟通技巧、掌握患儿的心理发展规律等等,结果表明:护理人员准确观察患儿的心理特点,不断满足患儿及家长的心理要求,细致入微的心理护理,促进患儿的早日康复,完善儿科的整体护理水平。

2.2心理护理在外科中的应用

外科手术操作较多,风险性大,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薄弱。许多人面对手术,总存在不安,恐惧的心理;手术后,患者又由于手术的刺激、出血、疼痛而精神高度紧张。由此可见,心理护理在外科护理中就显得十分重要。

第89医院骨科创伤中心对2002年3月—2004年7月21例外伤性截肢患者施行心理护理,这些患者的平均年龄37.8岁,截肢部位:上肢5例,下肢14例,双下肢2例。通过评估患者的心理反应、确立护理问题、实施护理措施及其评价,最终得出:在治疗中对患者适时运用心理护理,其实质就是从心理、社会因素着手改变患者的心理状况,从而促进康复。截肢患者适当的心理护理及正确的指导其功能康复训练,可缓冲他们的紧张情绪,使他们走出自身的误区,走出孤独、恐惧、焦虑不安的境地,正视疾病、无畏残疾、心情舒畅,对未来生活继续充满信心和勇气,与正常人的生活融为—体。

2.3心理护理在内科中的应用

内科慢性病患者居多,慢性病人一开始大都有侥幸心理,一旦明确诊断,又易产生急躁情绪。病人随着病情变化,有时高兴、有时悲伤、有时满意、有时失望;紧张、焦虑、忧愁、愤懑、急躁、烦闷等消极情绪也经常出现。有些病人,由于饱受长期的疾病折磨,人格特征也往往发生变化,常常有动作迟缓、情感脆弱、谨小慎微、被动依赖、敏感多疑、自我中心等表现。他们过分关注机体感受,过分计较病情变化,一旦受到消极暗示,就迅速出现抑郁心境,有时还可产生悲观厌世之感。因此,对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据宁波市北仑区柴桥医院统计分析,通过在内科病房整体护理中心理护理的应用,内科病房中,具有疑虑心理的患者从70%减少到1%—2%,具有抗药心理从35%降至5%。通过心理护理,对病人进行有针对的开导,及时消除不利于治疗的心态,把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有机地结合起来,治疗效果有显著的提高。

2.4心理护理在妇产科中的应用

妇产科里,患者都是女性,女性的性格特点较男性更为柔弱,顾虑心较重,对周围环境的改变、疾病的带来痛苦、周围人员的言语举止都较为敏感,入院后,患者很容易因为一点小事就产生害怕、恐惧、忧虑、多疑,烦躁不安,多愁善感等心理。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妇产科护理中应用心理护理,可以明显减轻上述症状,使患者早日康复。

茌平县人民医院周四清研究表明,剖宫产术中,针对2003年1月—12月的596例剖宫产患者的不同心理需求,实施了整体护理,通过良好的心理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不仅增加了剖宫产手术的安全性,还将母婴的危险减小到最低,有效降低了伤残儿的出生。

2.5心理护理在临终护理中的应用

临终护理,是指病人处于疾病末期,癌症晚期,治疗不再生效、死亡即将来临之际,使他们在有生的日子里过的舒适和有意义.并帮助家属解除抑郁和悲痛所提供的全面、周到的护理。随着我国整体护理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临终护理范围扩大,护理对象不仅包括住院的重危患者,也包括昏迷、失去交谈能力、存活不到24h的重危患者及其亲属。

临终阶段,以医疗为主转变为对症护理为主,以治疗疾病转变为关怀病人。因此,心理护理扮演主要角色。临终阶段的病人多数都是神志清楚,思维正常,周到的护理,可让他们从容地、庄严地接受死亡的来临。这就需要护士们高标准的服务,使临终者得到最大关怀、安慰、鼓励、照颐,以最佳的护理减少患者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满足患者身心需要,维护其尊严,并动员家属共同做好护理工作,让病人平静、舒适地度过一生最后的时刻,安详离去。

综上所述,从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的应用情况来看,心理护理具有广泛性、情境性和个体性。它是整体护理的核心成分贯穿整体护理的始终。广泛性体现在它在医疗过程中无处不在,小至病程的整个过程,大到由医院到社区和家庭;情境性性体现在病程的不同时期都需要恰当的心理护理参与;个体性表现在针对不同类型、不同个性的患者,心理护理方式也有所不同。从在临床护理的应用情况来看,心理护理是整体护理可以顺利实施的奠基石。如果没有心理护理,整体护理中的各个环节就会脱节,就失去了“以病人为中心”这个最根本的目标。从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和社区护理的应用情况来看,心理护理的实施,明显改善了医护关系,大大降低了医疗费用和劳务负担,的确让许多患者远离了疾病,走向了健康。

(二)两种试验的基本操作步骤的区别

通过对上述两种试验的过程进行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动物胶重量法的试验步骤较为繁琐和复杂,且试验过程较长,不利于掌握。总结后发现,在本文中采用动物胶重量法进行试验的过程中共涉及了十五种试剂,经历了八个试验步骤,总耗时约为八至十个小时,其中结果显现时间为两个小时左右,而硅钼蓝光度法则仅用了八种试剂,经历了三个试验步骤,总时长为两到三个小时,结果显现阶段仅需十分钟,对比结果显示硅钼蓝光度法试验具有试验步骤相对简化,操作过程简单,试验耗时短等特点,这样采用硅钼蓝光度法对岩石和矿物中的低含量硅进行测定,不仅有利于技术员的学习和操作,也一定程度上试验的效率和准确率的提高。

(二)两种试验的最终试验结果差异

动物胶重量法的硅含量的检测结果并不能直接得出,需要通过一定的公式计算得出试验后的二氧化硅的含量,然后根据化学元素中的质量比推算出式样中的硅含量,这种试验结果的表达形式不仅不够直观,而且误差还比较大,并且在试验中我们看到,经动物胶重量法测定的硅含量的是存在一定的允许误差的,因为试验原理中我们已经了解到硅酸胶体过滤时会穿过滤纸,使低含量硅的测定结果偏低,所以这种允差是对滤纸上遗留的硅酸含量的补充,但是不得不承认这种试验结果的形成是不够科学的。

而硅钼蓝光度法则不同,其试验结果快速准确,试验中的步骤并没有导致硅的不正当流失,并经检验结果中存在的误差都在国际允差范围内。所以,通过对两种试验方法的最终试验结果的对比,硅钼蓝光度法还是远远优于动物胶重量法的。

综上所述,通过采用动物重量法和硅钼蓝光度法两种不同的方法对岩石矿物中的低含量硅进行试验分析,我们看到这两种试验无论是从原理、步骤还是结果上都是有着较大的差异的,而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看,硅钼蓝光度法都要优于传统的动物重量法,具体表现为试验的操作更加简便易行,试验结果的准确程度也较高,并且其试验中剩余的试剂还可以进行其他化学元素的检验。所以,通过对比分析,我们认为硅钼蓝光度法是一种更加适合的硅含量的检测方法,尤其适用于低含量的岩石矿物中的硅检测,必将在日后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应用,以上仅为笔者拙见,诸多不足,还望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卢映飞。浅谈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分析方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05)

护理教育研究范文 篇5

文章编号:1003-1383(2013)03-0441-04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3.03.059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护理就是护理人员在病人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过程中,除对其进行医疗护理外,还对病人及其家属传授相关疾病的医疗护理、预防方法及自我保健的知识,通过宣传教育和交流互动,提高对疾病防治及自我保健的意识,能够自觉地行使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良好的生活方式,消除影响健康的各种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方式也在不断地扩展,为探讨适合我国医疗现行体制与有利于健康教育发展的护理健康教育模式,笔者就“教育模式转变护理健康教育的职能、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效果评价、护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及应用前景”等问题作一综述。教育模式转变护理健康教育的职能传统教育的概念是指学校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也泛指对社会上一切有教育作用的活动,对受教育者传授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经验的知识。教育是有目的和要求的,就健康而言,健康是指机体发育良好,功能活动正常,适应环境能力强,反应敏捷,身心协调的一种精神状态。健康教育也就是按照这种精神状态,传授相关的健康知识,改变不良的卫生习惯,从而达到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刘明慧[1]研究认为,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从护理健康教育评价,其实健康教育是一种干预,它为人们提供改变行为和生活方式的相关知识、技术及服务,使人们有能力作出决策,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健康教育”一词面世之前,我国卫生部门专设有卫生教育所,其职责是卫生宣传教育,也就是常说的“卫生宣教”,具体执行的部门挂靠卫生防疫站宣传科。“卫生宣教”与“健康教育”意思相似,但前者只是面向“普及卫生知识”,教育效果评价无从谈起。而后者具有目的和具体操作规程,通过行为干预,达到提高健康认知能力的目的。对于教育模式的转变,高德彰等[2]认为,从卫生宣教过渡到健康教育,是观念和工作模式的转变。不难理解,卫生宣教在于普及卫生知识,健康教育则是建立健康行为,其操作体系是从知识灌输转变到计划的实施。许多疾病与人们的不良习惯有密切关系,对这些疾病不能单靠药物来治疗,还要靠健康教育来改变病人的不健康行为。对疾病状态下的人群进行与疾病有关的医学护理知识教育,对普通人群进行疾病预防,增进健康知识的教育,两者共同构成了健康教育完整的概念[3]。 WHO对健康教育十分关注,提出了新型的“健康”定义,指出心理治疗、预防保健、康复咨询、健康指导是医院发展的趋势[4]。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院的医疗观念也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使医疗服务由单一的医疗服务向医疗—预防—保健—康复转化,以个体服务向群体服务转化,以单纯的技术服务向社会全方位服务转化,医院在诸多的工作中,健康教育展示出举足轻重的角色,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已成为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策略之一[5]。现代护理学赋予护士

基金项目: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自筹经费科研课题(合同号:Z2011139)。

作者简介:陆柳雪(1972-),女(壮族),广西德保县人,副主任护师,学士学位。

的根本任务是“帮助病人恢复健康,并帮助健康人提高健康水平”,这明确了护士教育的义务,健康教育成为护士的职责。在医院工作条例中,强调要向患者及其亲属提供面对面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服务,“为病人创造一个整洁、肃静、舒适、安全的医疗环境”[6]。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已不停留在以“患者为中心”的传统观念上,而在进一步地向“咨询—预防—保健—护理—康复”一体化发展,护理健康教育程序也在向“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实施方法、效果评价”方向拓展,并进入多样化、科学化、规范化轨道[7]。 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效果评价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较多,学者钟勤[8]认为,疾病的预防治疗、护理和康复知识;器械性治疗、临床检验、用药指导、心理卫生等,都是医院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林清然[9]报道,美国医院健康教育内容更具体、更全面,不但介绍护理机构、医院设施、就医指南,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介绍,具体到解剖、病因、病理、治疗、护理、预后、康复、功能锻炼等。就手术而言,具体到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活动、用药指导、并发症的预防、康复锻炼、居家护理、饮食调理等。在教育方法上,王玲玲等[10]认为,健康教育要有针对性,对各类住院病人的不同健康问题,内容要有所选择,对慢性患者、病情稳定者,重点介绍治疗效果、病情现状、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对常见慢性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症状、并发症、生活起居、饮食等进行一系列健康教育。[11]认为,教育形式要多样化,除采用口头讲解、书面材料、示范训练等方法,在具体做法上要与护理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护理操作时边实施边讲解,这是最直接、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沟通与交流是最主要的手段,在向病人宣教时,注意做到少而精,短而明,注意使用通俗易懂的日常用语,具体指出病人应知道的内容[12]。良好的健康教育效果取决于教育的时机,当入院病人处于心情不定、顾虑重重、或正在病重急诊、疼痛不安的情况下很难接受教育。此时应让病人住院,经检查治疗,病情稳定后选择合适时机,结合病情进行宣教,病人才能专心倾听,提高认知能力[13]。正如学者郑维英[14]总结的那样,做到“适时宣教、按需宣教、反复宣教,”健康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刘建萍等[15]对20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进行高血压基本知识与服药依从性的健康教育,通过对照研究,实验组的健康信念综合度和服药依从性分别为61.67%和40.75%,高于对照组的33.00%和15.50%,表明护理健康教育既提高了病人的健康信念,也提高了治疗用药的依从性。在评价指标方面,目前多数医院单纯采用“卫生知识知晓率”指标,我们认为该指标只是其中之一,评价指标应建立在患者掌握知识、转变态度、改变行为或掌握某些相关技能、促进健康行为形成,提升健康水平等方面。刘斌报道[16],在开展系统化整体护理中,与病人建立一种指导与合作的共同参与型护患关系,通过针对性健康教育指导,解决病人存在的实际问题,病人的满意率由92.6%上升981%,满意度得明显提高。用这些指标的满意率来评价健康教育效果也许最能够说明问题。学者温丽芳[17]在对医院护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价中,指出其近期效应能协调医患关系,使患者配合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医疗质量;远期效果是增强人们自我保健意识,减少疾病发生,提高健康水平,显示出医院健康教育的巨大潜力,肯定护士在健康教育中发挥的作用。护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及应用前景随着医院健康教育模式的转变,如何搞好医院健康教育工作,一直是医院领导及医护人员关注的问题。国内诸多专家、学者都对医院健康教育的对策作出有益的研究,也探索出一些特色模式和值得借鉴的经验。陈启超等[18]认为,要把医院健康教育工作搞好,还应在管理上将健康教育纳入医院年度工作计划的议事日程,经常讨论。同时建立医院健康教育考核评价体系,以期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给予指导,工作各个环节的指标要做到量化、标准化、制度化。南京总医院医务部以健康教育为基础,在构建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中,着重规章制度、组织机构、信息系统、考核系统等四个方面的建设,在患者及家属、医务人员、系统帮带、社区人群等四个群体中,建立立体网状式的全面医疗健康教育体系[10],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健康教育的模式有计划性、自主性、护理程序、健康信念等,计划性健康教育为临床普遍采用的模式,一般是根据科室护理的特点,制定不同病种标准健康内容,由责任护士实施。范丽凤等[19]通过有计划地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教育培训,结果患者的糖尿病知识评分、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的依从性、自我血糖监测、自我管理能力均明显提高,血压和糖代谢控制明显改善。自主性健康教育是让患者自行选择,根据自己病情提出相关问题,由护患双方共同制定,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观念,使受教育者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20]。在护理健康教育改革探讨中,有提到“优势内容递增教育法”,其核心内容是根据患者的需求,不断激发其学习兴趣,以达到自己希望掌握的知识,这其实是自主式健康教育的一种补充,对患者而言,教育效果、满意度及主动咨询方面可能优于计划性健康教育。但有的则认为,计划性健康教育只是按计划的教育内容照本宣科,会使听众失去学习兴趣,教育工作容易流于形式;自主性健康教育模式强调的只是患者主动参与的理念,没有一个可操作性的系统模式。有人认为护理程序才是一种科学的、逻辑的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理论及工作方法,不仅适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也同样适用于健康教育,运用其对患者实施教育,是提高健康教育实效的一种有效方法[21]。在临床整体护理中,护理健康教育又有新的扩展,有不少学者把企业的PDCA管理循环方法应用于健康教育工作并作有益的尝试。PDCA循环管理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护理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用中文表达是按策划、实施、检查、处理的顺序循环管理,将每一次循环的起点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并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戴莉敏等[22]采用这种循环程序结合全程健康教育形式,对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并与常规随访模式管理对照研究。按既定的时间随访观察,结果全程健康教育形式管理的知识掌握情况、糖尿病自我行为评分、生化指标等均较常规随访模式管理优。学者黄敏[23]也把该管理模式应用到乙型肝炎病人的健康教育管理中,经与常规健康教育比较,观察发现PDCA管理健康教育干预后,乙型肝炎病人的健康行为方式、肝功能指标恢复效果都较常规健康教育好,患者的满意度非常高。表明循环程序结合全程健康教育形式能提高患者自护行为及生活质量。健康信念模式理论运用于护理健康教育,更充分体现教育行为改变的实质。王井霞等[24]报道,近年来健康教育在我国教育领域更加广泛,教育过程呈现一体化,教育对象也进一步扩展,形式上研究更加深入,显示出护理健康教育应用的前景更加宽广。

综上所述,护士的根本任务是“帮助病人恢复健康,帮助健康人提高健康水平”,明确健康教育是护士的重要职能;疾病的预防治疗、护理和康复知识;器械性治疗、临床检验、用药指导、心理卫生等,都是医院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育形式有口头讲解、书面材料、示范训练等方法,实施教育要与护理活动有机地结合,口头讲解是直接、简便、有效的方法;效果评价应建立在病人掌握知识、转变态度、改变行为等指标上;护理程序式是能循序渐进提高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模式,适用于临床护理,也适用于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应纳入医院工作计划的议事日程,以期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给予指导。同时强化医院健康教育技能的培训,拓宽医院健康教育思路,逐步将其扩展到全民健康教育中去。

参考文献

[1]刘明慧。基层医院健康教育形式及方法探讨[J].社区医学杂志,2010,8(24):6768.

[2]张玥,高德彰,孙月刚,等。病人教育的起源、现状及发展方向[J].中华护理志,2000,35(6):366368.

[3]李旭,刘箴。肿瘤病人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1995,30(12):747749.

[4]郑海智,曹秀风,白智刚。医院健康教育的开展与实施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4):3486.

[5]张艳萍,韩雪。现代医学模式下医院健康教育问题的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27(1):4446.

[6]刘丽,胡敏,韩韬。医院健康教育评估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展望[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09,4(增刊):4952.

[7]武美娥,厉兆春,孙清海。浅谈医院健康教育[J].中国医药指南,2008,6(5):158159.

[8]钟勤。社会发展对医院健康教育的需求[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364366.

[9]林清然。美国医院系统化健康教育的启示[J].广东医学,2008,29(7):12321233.

[10]王玲玲,杨国斌,汪春晖。强化健康教育 促医疗质量持续提高[J].医院管理杂志,2010,17(1):9395.

[11].基层医院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08,3(9):141.

[12]刘化侠,李蓉琼。提供有效的病人教育[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8,17(3):128129.

[13]何永芳。护理过程中健康教育的时机选择和语言运用[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3):268.

[14]郑维英。患儿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1):26.

[15]刘建萍,何晓俐,任晓丹。健康教育对提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的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9):5860.

[16]刘斌。我院实行整体护理模式病房的初步实践[J].广西医学,1999,21(6):5253.

[17]温丽芳。基层医院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7,16(12):11971198.

[18]陈启超,陈清蓉,陆高刚。建立医院健康教育考核考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6,17(1):8182.

[19]范丽凤,陆菊明,田慧,等。全程糖尿病教育模式的构建、组织与管理[J].现代护理,2005,11(8):575579.

[20]张锦玉。我国护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现状与发展[J].护理杂志,2009,26(1A):3233.

[21]魏碧蓉。基于PDCA循环的护理本科毕业论文过程管理[J].中华护理教育,2010,7(6):264265.

[22]戴莉敏,贡浩凌,方英,等。 PDCA循环结合全程健康教育对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随访的效果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0):882885.

[23]黄敏。 PDCA管理模式在乙型肝炎病人健康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全科护理,2012,10(2):475476.

护理教育研究范文 篇6

关键词:高等护理;护理教育;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109-03

现代医学护理技术迅速发展、卫生保健服务体制改革和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走向国际标准化轨道的趋势,对于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和知识结构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1]。护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中实验教学部分对于护士实践技能与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是培养创新型高素质护理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2]。

一、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还处于发展阶段,尤其在实验教学方面有诸多不成熟的地方,其中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实验内容、评价体系、实验室建设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完善[3]。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强化能力的培养。应用型人才重点是培养应用型知识与实践技能。因此,面对国家发展需要,应注重应用型护理人才的培养。

二、我国高等护理实验教学现状

1.培养目标不能顺应时展。肖国华[4]等认为我国高等护理实验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上存在问题,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仍然停滞在操作技能上,认为操作技能水平代表了学生的能力,从而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少之又少。

2.课程设置无法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2011年护理学正式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而多数院校课程结构仍以生物医学模式为课程的基本框架,过分依赖于医学学科模式,注重学科之间的相对独立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之间相互独立重复存在,护理特色未在课程设置中体现出来,培养模式比较单一[5]。

3.教学方式过于传统。高校实验室教学一直以来均采用由教师主讲、示范、护生操作这样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以及护生的需求[6]。授课方式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且课程平淡无奇,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现有的护理实验课程的考核体系在分值上不占优势,容易使学生们忽视此模块。在对于实验课程的考核上,教师按照评分细则逐条对学生操作的进行评判,致使学生对于技能操作的熟练程度和标准化过于关注,无法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护理观,更不利于护生沟通、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7]。

5.实验教学资源有待改善。现代医疗工作中采用的大多是一次性物品,而实验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物品,不能保证实验课与时俱进。专职教师长期脱离临床,教学中缺少临床经验和实例[8];查阅相关资料,属于被动接受别人的间接经验,且相关资料与新技术新产品中的时间差会导致相对信息滞后。且护理实验课的操作多依托于模拟人,导致学生操作时无人应对,简单模拟沟通内容,缺少变化性。

三、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实验教学改革

1.改革与完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整个护理专业的灵魂,它对教育活动、教学内容、形式和环节等方面起着定向和规范的作用,是专业教育的直接出发点和归宿[9]。改变以往的重视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培养理念,树立以护生全方位发展和社会需求相结合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培养综合素质强,知识结构合理广泛、专业技术能力和适应性强,能独立承担临床护理以及社区养老机构卫生保健的突出护理学特色的实用型人才[10]。

2.完善课程体系。我国护理实验课课程设置大致分为三类,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以验证性实验居多。而在近几年的不断探索中,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也突出了优势。如郭娟[11]将综合性实验应用于护理实验教学中研的究认为,综合性实验涵盖面广且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在课前让学生自己动手准备实验用物,适当缩短理论授课时间,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所学知识并进行练习,互相指出不足之处。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培养评判性思维能力。

3.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

(1)教学模式改革。我国护生的学习步骤为在校实验课学习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实习前短期综合培训―实习―毕业前综合训练这样的模式进行。我国学生往往没有一个中间的过度阶段就投入到真实的临床环境中,使学生对于临床的各种不适应增多,不利于以后的继续学习。对护生来说,早期接触临床,建立临床思维结构框架,能够弥补我国传统护理教育教学模式的不足,并且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方面进行完善[12]。

(2)教学方法改革。改变以教师为主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如PBL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教学反思日记法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自觉的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13]。

4.改善实践技能考核体系。相应增加实验课所占比重,使学生重视实验教学。改变传统的过分强调细节的考核方式,转变为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方式。针对社会对新时期护理人员的要求,着重在知识的综合运用上,沟通交流,应变能力之上进行考察。高婧[14]等认为可以尝试优化整合实验课技能操作评价指标、探索开展动态式和全程化评价模式,可尝试实验报告等级评价、学生课堂表现评价、团队协作评价等。

5.优化实验教学资源配置。良好的实验环境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引进先进的仪器与教学模型,不断丰富教学资源,改善实验室环境,将实验室建设成为高度的虚拟仿真病房,充分营造出医院的临床护理工作环境;对于实验用物尽量与临床同步,使学生能够很好的熟悉临床护理工作流程和工作要求,进入实习阶段能够更好地胜任医院临床护理工作[15]。尽可能在没有安排实验课的基础上延长实验室的开放时间,供护生们进行操作练习。

6.提高教师整体综合素质。参与教学的教师团队需要不断学习,了解临床新知识、新技术、新进展,注意收集和整理与临床结合紧密的护理技能发展动态,并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真正做到实验教学与临床实际零距离。鼓励教师以新的教学手段来营造欢愉悦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上学习知识;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起相应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16]。

总之,护理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及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17]。对于实验教学的改革,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各项操作技能的充分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为下临床做充实的准备;同时对于教师来说也是极大丰富了教学的形式,促进教师在教学方向的创新。但是我国现在护理教育实验教学改革仍处于实验教学阶段,并没有整合完善,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情景教学课下准备工作量大,学生时间不好支配;角色扮演中的患者与家属可能实验操作弱于扮演护士角色的学生;扩建实验教学基地,由于学校之间资源分布不均,实验室建设也有参差不齐的情况等;我们对这些不足之处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案,促进我国护理实验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玲玲,姜安丽。护理学本科教学内容的构建[J].护理研究,2008,22(9):2333-2334.

[2]张金勇,单志军,高玉霞。改革护理实验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室科学,2013,16(2):55-56.

[3]董晓红,李艳微,贾佩华,等。以研究为特色的护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12(1):66-26.

[4]肖国华,王丽,沈学清。护理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中华护理教育,2010,7(3):113-115.

[5]杨丽,仰曙芬,隋树杰,等。国外护理课程设置对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3):4-5.

[6]朱建华,蒋新军,李东雅,等。情境领导理论在护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5,29(4):1251-1252.

[7]易霞,刘红华,袁群,等。从培养能力型、实用型护理人才看基础护理学考核模式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3):95-97.

[8]尹娅萍。我国护理教育发展现状的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5(5):515-516.

[9]姜安丽。我国高等护理教育改革 10年实践与发展的思考[J].护理杂志,2007,24(1):3-6.

[10]刘东玲,杨培常,李伟,等。护理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0,24(10):2705-2707.

[11]郭娟。综合性实验在《妇产科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9):1305-1306.

[12]谈益芬,王胜香,李佳,等。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基础护理实验教学改革[J].全科护理,2014,12(16):1523-1524.

[13]邓颖,王艳玲,吴瑛,等。基于问题的学习和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成人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3,10(4):147-149.

[14]高婧,邵珍珍,吴小婉。护理学专业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的现状与趋势[J].护理研究,2015,29(1):260-262.

[15]汪爱琴。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临床护理综合实训课程建设初探[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4,14(11):77-78.

护理研究报告 篇7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和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

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

创新点和难点

1 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相关概念

人口老龄化

养老方式

养老服务

理论依据

需求理论

福利多元理论

新公共服务理论

产业融合理论

2 青岛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调查研究情况

调查研究基本情况

调查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情况分析

青岛市居家社区养老发展存在的问题

宣传不到位

供需不平衡

专业人才短缺

医养结合不深入

消费引导不足

3 青岛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SWOT分析

青岛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优势

区位特点独特

可优化现有资源

服务项目多样

上门服务快捷且专业

青岛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劣势

处于起步阶段

对服务机构要求高

工程量大

青岛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面临的机遇

政府重视发展养老服务

社会资本参与注入活力

老年人口增加拉动养老需求

信息技术发展带动发展

青岛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面临的挑战

传统养老观念根深蒂固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