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科技小论文(9篇)

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中学生科技小论文(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学生科技论文 篇1

——摘自王绶琯院士在2012年1月7日北京科技俱乐部活动委员会会议上的发言

历史上,许多杰出科学家的首次创造性高潮都出现在30岁以前,例如20世纪的100年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共计159人次,其中30岁以下的占29.9%、40岁以下的占67%。因此,必须要从中学阶段开始,为有潜力的、对科学研究有兴趣的年轻科技后备人才提供一个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以使他们为在30岁以前充分激发自己的创新力而作好准备。

1998年,出于对国家未来科技人才培养的责任感,我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原北京天文台台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绶琯先生联合61位老科学家共同倡议,希望能让那些学有余力并且喜爱科学的优秀高中学生进入“科学社会”,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研实践活动”,让科学家的“大手”拉起中学生的“小手”,以期培养未来的优秀科技人才。这一倡议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科普领导小组、中国科协青少年工作部(现为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技术交流中心、北京市科委、北京市科协、北京市教委和北京青少年科学基金会的支持,以及北京四中、人大附中、景山学校、北大附中等学校的积极支持和参与。1999年6月,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以下简称“科技俱乐部”)正式建立。从此,科技俱乐部在主任王绶琯院士和常务副主任、原北京市科协常务副主席季延寿先生主持下,为展露才华的科学苗子早期发现和重点培养开展了艰辛的工作。王先生以耄耋之年始终坚持着不懈探索和辛勤工作,他和王乃彦、匡廷云、郑哲敏、林群、黎乐民、周立伟院士等许多老科学家一起为培养21世纪的科学英才而呕心沥血;几百名第一线的科学家们在承担着国家重点科研课题的情况下,欣然接受科研导师的聘请。十多年来,科技俱乐部的基地学校从当初的4所,发展到现在29所,共有1 500余名高中学生参加过科技俱乐部的活动。科技俱乐部的学术指导中心也从当初的几所发展到现在的103所,先后有153个科研团组的650余位科学家担任了学生的科研导师。

科技俱乐部的宗旨和目标

科技俱乐部的建立,旨在为学有余力并且对科学研究有兴趣的优秀中学生和“科学社会”之间搭起一种“以科会友”的桥梁。而科技俱乐部开展的“科研实践活动”,重在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发掘和提高,这不仅是为中学生们创造机遇,同时也是一种早期发现和培育科学人才方式的实验。科技俱乐部活动的目标,一方面是帮助参加活动的每一个学生“走近科学”,通过科研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日后成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打下基础。同时,通过学生与学术导师间的“教学互动”,让具有科研潜质而且热爱科学研究的学生发现自我、树立信心,帮助他们“走进科学”,成为未来的优秀科技人才。

科技俱乐部活动内容和组织实施方式

科技俱乐部活动最核心的部分是让学有余力且对科学研究有兴趣的高中学生参与到真正的科研项目中,跟随科学家导师和科研项目的研究人员,在科研第一线开展“科研实践活动”。与在学校接受的科学教育课程不同,与科研人员一起参与真正的科学研究过程,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发展对科学研究的兴趣、真正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并且能够通过科研人员的言传身教和对真正科学研究过程的体验,让学生在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加深对于科学研究事业以及对于自身的理解,确定自我未来发展的方向,使那些具有天分的学生选择科学和技术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促进未来科技人才的发现与培养。

科技俱乐部的活动开展得力于两方面的支持,即支持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的学校以及接纳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研究机构和科研人员。科技俱乐部与参加活动的优秀中学建立共建关系, 共同在学校里建立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基地。基地学校推荐本校有志于科学的高中学生成为科技俱乐部的“学生会员”,参加科技俱乐部主办的各项活动。 同时,科技俱乐部活动邀请科研机构或科研团组担任“学术指导中心”,接纳学生会员参与到真正的科研项目中开展“科研实践活动”。

学生会员在1年左右的时间里,利用假期及周末时间到学术指导中心参加“科研实践活动”(通常每个项目1~3个学生)。具体活动内容由学术导师负责安排,要求学生以主动学习的方式了解所参与项目的整个内容以及贯穿其中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同时学生将在导师指导下参与设计并完成1项课题的研究。“科研实践活动”的开展,力求在相对宽松、自由的氛围中为学生创造体验科研、接触科学家的机遇,使他们得以自然地求师交友、“走进科学”。

学生在完成课题研究后写出学术论文和心得体会,作为参加“科研实践活动”的总结。为了检验学生参加“科研实践活动”的效果,考查学生的领悟力、思辨力、创造力,并从中发现出表现突出的“科学苗子”,科技俱乐部设计了有针对性的评议办法。评议的对象为在科研实践中经学术导师评定为优秀并得到基地学校推荐的学生会员。

中学生科技论文 篇2

摘 要:本文通过针对课题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育网络教研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和成果展示研究”,运用行动研究法的思路,对“重庆市中学生物理科技小论文大赛”活动的由来、如何操作、成效怎样、研究心得、问题与展望进行阐释,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物理教育教学质量,初步探寻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关键词:中学生物理;科技小论文;行动研究;初步报告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6-0001-4

为更好地推动重庆市中学物理的新课程改革,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激发广大中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展示我市初中、高中物理学科课改成果,重庆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和物理青蓝网,连续5年组织开展了5届重庆市中学生物理科技小论文大赛。下面向读者作一初步的汇报,愿大家有所启发和收获。

1 重庆市中学生物理科技小论文大赛的缘由

1.1 物理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们开展重庆市中学物理教育教学的调研,发现存在一些典型问题。学生学习物理不积极,不主动,能听懂课堂的内容,却不能很好地解决有关的问题,学生课堂上是机械地听和记,课后被动地完成习题作业,缺乏实践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的观念没有得到较好转变,部分教师对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没有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没有创造机会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去分析解决新的问题。对于研究性学习和学科小课题研究,绝大多数学校有想法但尚未付诸行动。

1.2 物理教育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存在这样的问题,有以下原因:一是教师的观念不易转变,如何从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人才观等多方位深入地体会课程标准的要求,并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加以落实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学生没有亲自实践体验,缺乏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没有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不会积极思考、大胆质疑,缺少交流展示的平台和机会,无法体验成功的喜悦。三是考试评价的压力。学校领导和教师担心中考、高考成绩不好,影响学校的社会声誉,倾向于用苦教苦学来提高教师们认为的教学质量。

1.3 问题的解决

通过举办中学生物理科技小论文大赛,可以给学生和物理教师搭建非常好的机会和平台,在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激发广大中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等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2 重庆市中学生物理科技小论文大赛的操作实施

2.1 组建小论文评审委员会

通过积极沟通协调,遴选赞助学校,组建小论文评审委员会。委员会下设论文评比组、组织宣传组、后勤保障组,分别负责小论文评比、评比过程的通知、简报、结果公示和评比前的分类统计、评比后的证书打印快递工作。

2.2 拟定通知组织实施

拟定并向各个区县教研机构物理教研员、委属中学物理教研组长下发通知,各区(县)接到通知后,按照要求,做好科技小论文参评组织工作。通知明确了参赛对象:初二、初三、高一、高二年级学生。给出参赛论文内容:科学报告(包括科学考察报告、环境调查报告、科学观察日记、科学实验报告、科技制作或科技发明报告等);科学猜想或创新观点;实验现象探究,家庭小实验探究;科技书籍、报刊阅读心得或有创见的读书笔记。评比不收任何费用。

2.3 大赛评比程序

评比第一阶段由各区县、直属校初评,择优选出的论文按规定数量以电子稿件形式上报参评,论文应有指导老师所写的50字以内的评语和签名。第二阶段,由工作人员将小论文作者的信息全部隐去而以编码代之,将一定数量的论文打包发到评委邮箱,评委个人按评比条件评出一、二、三等奖,要求评委对每一篇论文进行网络搜索,凡有抄袭行为的论文一律取消评奖资格。第三阶段,评委集中在一起,对所有一等奖论文进行审议,获特等奖的要经过全体评委投票表决。

2.4 表彰方式

对一、二、三等奖获得者颁发获奖证书,获奖名单在物理青蓝网上公布,对获得一等奖的论文作者进行介绍,并附学习或生活照片,进行鼓励和宣传。对指导学生获特等奖的指导教师,也在物理青蓝网上进行宣传与表彰。对组织工作突出的教研员和辅导教师颁发组织奖。优秀论文上传物理青蓝网,供教师、学生查询,也供下学年学生写作小论文学习参考。

3 重庆市中学生物理科技小论文大赛成效显著

3.1 学校、教师、学生对此项活动的关注度逐年增加

全市重点中学积极挂名赞助此项活动,活动规模不断扩大,重庆市参与活动的区县、学校个数逐年增加。2012年重庆巴蜀中学投入经费1万元赞助开展“巴蜀杯”小论文评比,参评论文245篇,一等奖43篇;2013年重庆南开中学投入经费1万6千元赞助开展“南开杯”小论文评比,参评论文465篇,一等奖65篇;2014年重庆一中投入经费2万元赞助开展“一中杯”小论文评比,参评论文445篇,一等奖77篇,特等奖3篇;2015年重庆八中投入经费2万元赞助开展“八中杯”小论文评比,参评论文454篇,一等奖63篇,特等奖3篇;2016年,重庆11中投入经费3万元赞助开展“11中杯”小论文评比,参评论文766篇,一等奖 82篇。

3.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物理核心素养

学生通过对生产生活的观察思考,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获取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并写出科技小论文。这个过程中,他们观察思考,手脑并用,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实践性、积极性与以前相比都大有进步。活动中提高了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问题的形成和处理开始有了较好的程序性和规范性。对于提高学生的“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核心素养,毫无疑问,科技小论文的写作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3.3 转变教师观念,激发教师潜能,实现自身价值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小论文写作,转变观念,大胆实践,获得了自我价值的再发现,实现自我发展的一次飞跃。大渡口区一位教师,指导一名学生写的小论文《树叶为什么落下时大部分是反面朝上》被评为了特等奖,使得领导与同事对他刮目相看,同事纷纷向他讨教指导学生写出高水平文章的经验,他还给全区物理教师交流如何指导学生写好小论文,带动了区域内一帮青年教师热心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和每年的科技小论文撰写,小论文质量越来越高。

3.4 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重视科技小论文的评比

大赛有效地促进了家校一体地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家长们为让自己的孩子写出得奖论文,纷纷利用周末带孩子走进大自然、走进博物馆收集素材。重庆11中的学生家长为物理青蓝网投来了稿件,文中热情地说道:感谢物理专委会和青蓝网的工作人员,感谢你们辛勤的付出、精心的耕耘,为孩子提供了一块营养丰富的试验田,让他们能茁壮成长。从这里,让孩子思想起飞,去到科技的远方!

3.5 科技小论文集结成册

我们将5届的科技小论文评比资料汇总,按照通知、获奖公示、简报、学生心得、优秀论文集结成册,收录初中优秀论文(含教师、评委评语)50篇,共108页,高中优秀论文(含教师、评委评语)27篇,共86页。

3.6 网络宣传锦上添花

我们的5届中学生科技小论文大赛,通知、评审结果公示、学生论文展示、学生写作心得等,都在物理青蓝网上面挂出,供重庆市乃至全国的师生们点击、了解、学习,无疑大大增强了活动的影响力,也极大地激励、唤醒着广大师生参与这项有意义的活动。

4 重庆市中学生物理科技小论文大赛的行动研究成果

4.1 科技小论文的意义

写作科技小论文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写作的论文,都是来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是在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各科知识,而且通过研究创新,知识的深度加深了,也扩大了知识面。

写作科技小论文可以加强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有效地掌握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掌握研究方法,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如论文《三种洗衣粉洗净度之研究》就需要多人合作,讨论如何研究,控制哪些变量等等。

写作科技小论文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如,学生写的环保论文《化学与环境污染》等等。一名同学在获奖感言中写道:在科学的海洋中不断地探索自然的奥秘是我每天的幸福和快乐所在,感谢祖国、父母和恩师培养教育我,希望我以后能在科技方面有更多的提高,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未来的工作中,回报国家,回报社会。

写作科技小论文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有的论文会涉及课本外的知识,学生可以到图书馆、互联网上查阅资料,进行自学,还通过实验,用手机拍照收集证据,很多小论文都是图文并茂,论据充分,也极大地锻炼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学生的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表述出来,可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加了学习的动力。

4.2 学生的小论文还有不足之处

有的论文题目太大,研究问题不够深刻。学生在选题时没有充分、认真地考虑,题目的范围太大而不易把握,无法深入。有的论文立意本身就是错误的,完全凭自己的想象在写,如《永动机的制造》等。有的论文论点不够明确,论据不够充分,论证过程不够严谨,从而导致论文质量不高。有不少的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写小论文,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认真观察、思考生产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没有养成钻研问题的习惯,缺少教师的鼓励和指导。

4.3 更好地开展小论文活动的一些对策

转变教育观念,大力支持学生的小论文活动。我们不应该从应试教育出发,把学生圈在课本知识之中,抑制他们的创造力,而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出发,放手让他们去参加有益的课外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个观念的转变,需要学校领导、班主任老师、科任课教师共同进行。

各学科的任课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应注重从身边的实例展开分析研究,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科学研究并不神秘,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以及物理学习的浓厚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地、生动活泼地学习,鼓励学生多做课外小实验。一旦发现学生有写小论文的念头,老师要在选题、讨论、修改、成文等方面指导学生写作,要给予鼓励和支持。

多组织学生观看科技电影、科技电视节目、阅读科技杂志,了解科技方面的新进展。写作科技小论文之后,要组织竞赛评比,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具有辐射作用,带动更多的学生来写作小论文。对好的论文可以不断修改,使之完善,投到相应的杂志发表。需要做实验或进行社会调查的,应强调安全第一。

5 问题与展望

5.1 存在的问题

我们的活动是通过群众性的学会来组织开展,不收取学生费用,每一年都会面对经费问题。这项活动本来就是工作之外的事情,区县物理教研员、物理教师对这项活动的意义认识还不够,参与面还不是很广。学生主要是写与物理学科有关的论文,学科单一。对学生科技小论文的方方面面研究还不够深入。

5.2 对未来的展望

得到更多学校领导和教师的理解、认可和大力支持,是坚持不懈地开展这项工作的重要保障。争取得到重庆市的科普基地的大力支持,依靠科普基地,争取专项经费,加强科技教育宣传和表彰工作,都可以更好地推动这项工作。加强课题研究,申请专项课题,有助于这项工作的开展、提炼、升华。随着高考制度的重大改变,今后高中将不再分文科、理科,高中各学科新课标的修订、新教材的修订,已经加入了许多实践性的内容。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将会推动这项活动的积极开展。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但愿不仅仅是物理学科,其他的数学、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等等学科,在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上,有效整合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各个学科都能转变教师观念,为学生提供实践、研究、写作、交流、评比的平台,让学生个性化健康成长,则是学生成长的福音,也是家长、教师、社会最大的愿望。

结束语

开展这项活动,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项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同学们学会观察社会、生产、生活,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锻炼广大中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物理核心素养,以适应社会和科学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也为了转变物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物理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功在千秋。坚信在各位积极进取的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教育会得到越来越好的发展。

感谢重庆巴蜀中学、重庆南开中学、重庆一中、重庆八中、重庆11中的大力支持,感谢重庆市各区县物理教研员、直属中学教研组长的认真组织,感谢参与活动的同学们以及指导教师,感谢各届评委,感谢课题组全体成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走进新课程》丛书编委会,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严先元。教师怎样作教育行动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林素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 成功(教育),2012(02):58.

科技论文初中生范文字 篇3

漫步于尘封的历史,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幅辉煌灿烂的画面。

你看,神舟飞船在向我们款款走来,它的笑容洋溢着我们中国人的自信与喜悦。“神五”的飞天在告诉世人:我们,中国人,一样可以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奋斗去太空遨翔与探索,同样可以实现“嫦娥奔月”的美丽梦想。中国人几千年以来的飞天梦终于实现了,难道我们不该自信吗?虽然,现在我们国家的航天技术还不能够像美国一样可以载着人们在天旅游。但我相信凭借着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与探索,在不久的将来一定可以实现在天“自由飞翔”的梦。

你听,磁悬浮列车就如离弦的箭向前驶进,奏响了它欢悦的“歌曲”。现在高速公路、飞机与磁悬浮列车可供我们选择,有谁还会感慨涉足远程的辛劳呢?且不说磁悬浮列车,就拿我们较熟悉的飞机来说,大家都会由衷地感谢它给我们带来的莫大方便。

记得512汶川地震中伤亡惨重,情况危急,倘若不是靠飞机来传输紧急药品与生活必需品的话,谁知道又会有多少亡灵向天际飘去呢?是的,在危难时刻飞机给了我们生存的希望。再者,你刚才还在计划着要去某地,坐上那列车,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已到达了目的地,这不得不让我们怀疑是在做梦吧?但,这就是现实,是科技的发展给了我们梦一般的现实。

而这所有的一切,难道还不足以说明科技的发展为我们的社会带来了长足的进步?使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更大的提高?

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的世界因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更精彩。

中学生科技论文 篇4

一天清晨,小雨淋淋,一条小路上,几乎爬满了蚯蚓。我很好奇,为什么蚯蚓会爬到地上来?他们是团体开会吗?突然间我想到了一个问题:蚯蚓到底喜欢干燥还是潮湿呢?

我用盒子装了几条蚯蚓回去,蚯蚓到底喜欢干燥还是潮湿,我要好好研究一下。我把蚯蚓放到了一个长方形的盒子里,两边都放上泥土,一边洒一些水在泥土上,模仿下雨时的泥土。一边仍然是干的泥土,盒子中间空一点空间出来,我的实验是:蚯蚓到底喜欢干燥还是潮湿。我把蚯蚓放在盒子中间的空地,蚯蚓的一边是干燥;的一边是潮湿的。看他们爬向那一边,就明白是喜欢干燥或潮湿。

第二天,我翻开两边的泥土,数了一下,看那边得蚯蚓多。我一共捉回十条蚯蚓,在潮湿的泥土里就有了九条蚯蚓,可我无论怎样找,都找不到,最终一条蚯蚓,哦!原先它从盒子的缝隙中爬了出去。

经过这个实验,我明白了蚯蚓喜欢潮湿。下雨时,空气中的湿度高,所以才蚯蚓爬出了地面。因为蚯蚓要保住自身的水分,所以地面干燥时,他就不会出来了。

中学生科技论文 篇5

关键词:高等院校;科技论文;质量管理与控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138-02

一、引言

科技论文作为高等院校教学阶段中最具创造性、综合性的核心环节,一直以来都是各高等院校关注的焦点,而科技论文的质量高低也一直都是衡量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高等院校科技论文质量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下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方面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探讨高等院校科技论文现状及原因,并结合各高等院校自身情况及教育教学特点制定出相应的质量管理与控制策略,对于提高高等院校科技论文质量、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等院校科技论文质量现状分析

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开始逐渐被各高等院校所重视。科技论文作为高等院校教学阶段中的核心环节,重要性日益凸显。虽然许多高校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对科技论文进行规范化、统一化的管理,但各种各样的问题还是层出不穷,如: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差,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管理制度的执行不严。

1.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差。由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被过度强调,高等院校部分专业学生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未能得到应有的培养和提高。主要表现为学生检索、搜集文献的手段单一,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弱以及语言表达和逻辑能力较差。

2.师资队伍建设滞后。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增加过快,一名指导教师带多名学生的情况屡见不鲜,某些专业师生比例严重失调,指导工作的任务十分繁重。许多高校的教师在承担了大量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要进行教学研究和自我充实,使部分教师用于指导毕业论文的时间相对较少、精力不足。部分教师知识结构老化,科研能力较差,指导水平低也是造成学生科技论文质量滑坡的原因之一。

3.管理制度的执行不严。尽管各高等院校对于科技论文从选题到答辩各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一套相对完善的管理规定,但贯彻落实工作通常受到忽视,缺乏督促教师的认真指导、师生定期交流,使论文撰写质量日趋下降。由于管理不严,使各项规定形同虚设,管理制度的监控作用未能很好实施。

三、高等院校科技论文质量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性

高等院校科技论文作为实践教学的核心环节,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知识、技能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训练,同时也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积极作用。不单只是检验一所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高等院校科技论文质量也是学生由学校向社会过渡的重要准备工作。科技论文的撰写工作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科学的管理与控制,如果管理与控制中存在问题,势必会对科技论文的质量造成负面的影响。

四、影响高等院校科技论文质量的深层次影响因素

造成高等院校科技论文质量下降的表面原因是社会的大环境变化,但从管理学角度去寻求解答,高校管理部门对科技论文的管理存在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1.组织松散是影响因素之一。各式各样的指导组织很多只是形式上的组织关系,实则上下脱节,无法形成合力。如有的学校以系为主,成立论文评审委员会,但真正抓论文指导的是各教研室,评审委员会没有实质上的作用。指导队伍也缺乏统一标准及要求。学生按人头分摊给老师,而不是针对学生本身的特点及实际情况选择特长、专业对口的指导教师,同时对指导教师的要求在指导质量、指导程序等方面缺乏科学的量化标准。

2.缺乏有效计划是影响因素之二。很少有高校平日将论文写作列入教学计划,对学生的论文写作技能进行培养。有的学校虽然开设语文类课程,但也很少涉及到论文写作方面的相关知识。由于长期没有受到相关训练,学生的写作基本功日渐单薄。这也是导致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差的主要因素。

3.领导层思想、方法、手段的滞后是影响因素之三。部分领导思想观念滞后,认为学生的科技论文只是一份作业,领导的不重视必然导致最后过程形式化。思想观念的滞后必然导致领导方法、手段的滞后。实际情况中,因知识老化,个别老教授对学生选择的前沿课题感到力不从心,但有的高校却有明文规定对指导教师的资历资格进行了限制,使部分对前沿课题颇有心得的教师爱莫能助。

五、高等院校科技论文的质量管理与控制策略

各高等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结合科技论文设计环节的具体情况,制定较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贯穿从选题、开题、写作到答辩的全过程,以保障科技论文质量的提高。

1.保障体系分层管理。通过建立指导教师、教研室、院、校这四层质量管理组织,在不同层面上对论文实施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与控制。指导教师负责科技论文撰写过程中的具体指导及论文的学术规范审查工作。教研室负责监督各工作阶段的任务完成情况。学院负责确定指导教师及论文程序的细化。学校层面主要负责组织协调、监督考核及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2.完善规章制度体系。一是完善管理制度,如一些关于论文选题、答辩、成绩评定等规则以及指导教师在各阶段论文指导中应遵守的原则和程序的相关制度。二是规范文档格式,明确各类型科技论文在各阶段的各项文档书写规范。

3.建立全方位监督体系。加强科技论文监管是提高论文质量的重要途径。首先要求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对各项已完善的规章制度进行贯彻落实。同时,在学生科技论文完成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指导教师应做到全面的监控,督促学生规范论文的内容、格式、学术规范,及时指出论文存在的问题。最后,由各级质量管理体系对学生的论文形式、格式及学术规范进行审查。

4.重视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对教师指导学生论文的态度、数量及质量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评价,并将结果与教师的职称评定、绩效工资考核等方面挂钩,充分调动教师对论文工作的积极性。

六、结语

我国高等院校科技论文写作环节的淡化,已经引起了不少教育界人士的关注。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这种情况的危害性,努力改变目前的状况。改进高校科技论文写作,首先应该从管理角度着手,把握住各个流程环节的控制,从管理的几个环节做出科学的安排和改进。我们可以从提高科技论文的质量管理着手,通过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使我们高等院校的科技论文写作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江腊生。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跟踪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36).

[2]李百齐。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J].成才之路,200,(120).

[3]郭力帆,乐征宇。高校理工科毕业论文质量规范化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77).

[4]康星华。高校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浅谈[J].教育与职业,2007,(4):180.

[5]易清霞,杨春凤。地方高校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管理策略[J].现代企业教育,2012,(7).

[6]孟梅,范世东,陈永志。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7,(44):499.

[7]高玉华,丁涛,李刚,刘健。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02).

[8]杜道流,邓道贵。高校扩招后中文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监控和管理问题探索[J].文教资料,2009,(1):103.

中学生科技论文 篇6

关键词 中学生 化学小论文 论文选题

1 中学开展化学小论文写作的背景与意义

新课标强调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开发和利用化学课程资源,开展丰富的化学教学活动,促进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已具备一定写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中学生开展化学小论文撰写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运用和整合知识的能力。在课后,学生回忆课堂知识,通过写作用自己的语言转述相关知识,有利于将知识内化理解;同时又能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做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使所学知识更加系统化。写作的过程还可以锻炼学生的书写表达能力。学生将自己的想法用书面语言表达的过程,就是他们培养逻辑思维、提高论述能力,转变学习方法,增加学习化学的信心和兴趣,促使自主探究、钻研化学知识,提高综合素质的过程。

教师通过查看学生的化学小论文,可以更好地去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而且可以将学生论文中的素材进行有效利用来优化课堂教学。化学小论文作为一种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作业,使教学过程更富有创造性。同时促进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与学习,更有效地开展化学教学。

2 化学小论文选题的原则

选题是化学小论文写作的首要环节,它决定论文的写作方向和主要内容,关乎着准确理解课程内容本身的意义与价值。所以,选题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同时要依据相关课堂教学的课程目标,以及相关知识的属性。选择出能够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有所提升的写作主题。

2.1 可行性原则

写作的主人是“学生”,选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写作的主题感兴趣,他们才会真正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写作,才能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而不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敷衍了事。此外,教师在设定写作主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化学知识水平和写作能力,选择的主题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但也不能过于简单,失去写作价值。首先,如果写作主题偏难,学生会不知道如何下手,为完成任务而上网下载,进而摘抄,根本不明白自己写的是什么,更别提有收获了;其次学生还有其他课程作业,若写作主题偏难,势必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但如果写作主题过于简单,如:让学生对于一些课堂上已经讨论解决了的问题进行再次的分析总结,往往会使学生感到乏味甚至厌倦。毫无创造性可言的机械式重复,不仅使学生失去写作的兴趣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所以在设置写作主题时,要在学生实际能力的基础上使写作富有一定的挑战性。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创造力。同时,教师应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化学知识与化学能力的差异,有层次性地设置写作主题,将选题分为简单、较简单、有一定难度,正确引导学生选题。使每个学生在写作中都有不同的收获。

2.2 目的性原则

化学小论文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作业是普通课程作业的延伸与升华。目的是要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所以写作一定要紧紧围绕课程目标来进行。不可只考虑学生的兴趣,放任学生完全自主选题,想写什么就写什么。选择写作主题时要从课程目标出发,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写作,做到劳有所获。学生的认知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往往凭自己的兴趣进行写作,这样的写作虽也会有一些收获,但是多流于表面,没有实质性的收获,甚至有可能脱离写作目标。例如,有些学生对一些化学家的故事很感兴趣,他们将从网上下载的文章摘抄成一篇小论文,其实就是一些化学家生平事迹的罗列。此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仔细挖掘这些化学家生平故事中,有关他们如何实验、探究获取真理的方法和过程。使学生从中学习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曲折性,和科学家们持之以恒、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总之教师应该从教学目标出发,同时再结合学生兴趣设置写作主题,使学生自觉地进行目的性的写作。

2.3 针对性原则

化学小论文的写作,作为一种师生间交流的媒介,实施目的在于使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使同学问进一步交流学习。因此教师要以挖掘学生在课堂及课程作业中无法反映的思想、感想为目的来设置写作主题。如:结合学生的解题思路,学生在教学重点、难点的理解掌握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感悟;学生对生活、社会中与化学相关的现象的看法等方面来设置相关写作主题。这类小论文的写作首先利于教师充分了解自己在教学上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在学习方法和习惯上存在的问题和解题的思维误区,并能针对所存在的问题,适当调整、改变教学的方法及策略;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正确有效地指导。其次使同学们相互借鉴学习方法,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交流解题思路,培养发散思维,最终使教学变得高效。

3 化学小论文选题的新视角

3.1 辩证思考发现误区

掌握教学的重难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核心。由于中学课业繁重,化学课课时安排有限。往往一节课结束后,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对教学的重难点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对一道题的解题思路,遇到的问题,反思辩证的过程,发现的思维误区,以及如何修正自己的思维误区,最终得到正确结论的过程写成小论文,这样不仅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自己不懂的问题,而且可以使教师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忽略的细节,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认真细致。例如,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氧化还原反应中有关用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练习题:MnO2+4HCl(浓)=MnCl2+Cl2+2H2O中得失电子的数目的计算。学生的思维误区是:将失去电子的数目记作4个,原因是反应前有4 mol的氯原子。反思辩证的过程:由于反应后只有Cl2中2 mol的氯原子化合价发生了变化,MnCl2中2 mol氯原子化合价并未发生变化,也即反应中有2 mol的浓盐酸表现还原性,有2 mol表现酸性。换个角度,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得到和失去电子的数目相等,失去电子的数目也应该是2。总结规律:类似于这种反应物中元素化合价部分发生变化的反应,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原子个数要依据生成物来确定。学生通过小论文将自己的思想反映给老师,使得老师对学生的指导,更有导向性。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辩证思考能力。

3.2 分享方法交流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发现一些学生平时学习很用功,不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且额外找题练习,可在考试时成绩往往不太理想,学生也会因此问老师,为什么自己很努力,成绩却很一般。付出但得不到相应的回报,难免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另外一些学生,恰恰相反,仅仅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学得轻松快乐,成绩却很好。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学习方法,好的学习方法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将自己掌握各类性质化学知识的方法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使学习方法存在问题的学生及时转变学习方法,找回学习的信心。使学习好的学生相互借鉴学习方法,争取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加强了同学们在学习上的交流,促进了学生的合作学习。

3.3 发散思维更新实验

新课程非常重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为了切实落实新课改对学生实验能力和素养的要求,在完成教材中提供的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充分了解实验原理的情况下,寻找满足实验的其他化学物质,进一步巩固一些物质的化学性质。例如,在对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中氨的喷泉实验进行教学后,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1)除了氨气能形成喷泉实验外,还有哪些气体适宜做喷泉实验;(2)假设烧瓶里全为C02气体,怎么样也能形成喷泉;(3)假设喷泉实验装置中,烧瓶中只有一根长导管,无胶头滴管,采用什么措施也能形成喷泉;(4)假设2个烧瓶中分别充满纯氨气和带有空气的不纯氨气,形成喷泉后的溶液浓度是否一样?学生可将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写成小论文,从而进一步巩固实验原理和实验的注意事项,达到巩固和掌握实验的要求。

3.4 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化学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在进一步学习化学知识、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1《化学与生活》中的主题1化学与健康时,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写一篇关于《常见药物的成分与疗效》的小论文,同时可以根据民生热点写一篇:《添加剂:瘦肉精的成分与作用》或者《三聚氰胺的成分和作用》的小论文。

3.5 紧跟时代关注科技

科技论文初中生范文字 篇7

昔,借浑仪,观绚丽星河,听筒车,击历史长河,今,凭“嫦娥”,览月背之景,乘高铁,睹山河万里。

溯古观今,科技之力贯穿中华之魂。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背后是科技的推动。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点燃中国梦。

科技为灯,照我盛世和平梦。当一架架战机飞过天安门,一辆辆战车驶入阅兵场,我们感受到了祖_工事业的强大。今日的我们能远离战火,享岁月静好,皆因钢铁长城筑国之屏障。数百年前,夜郎自大的清帝紧锁国门,使全国科技远远落后于世界的脚步。当英美的机械声响起,用炮火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愚昧软弱的统治者用一篇篇条约书写了中国近代史的屈辱篇章……彼时他们没有科技,没有能力,在历史的浪涛下被迫艰难前进。而如今的新中国着眼于时代大局,从“一五”到“十三五”,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改变了科技落后的面貌,才有了中国如今国际地位的提高。可见,科技点燃和平梦。

科技为光,耀我千年复兴梦。古代中国是当之无愧的科技大国。文化,思想,科技都走在世界前列。当世人观蚕蛾,中国的土地上已经出现了华美的丝绸;世人持陶瓦,中国的土地上已经有了细腻的瓷器;当世人为地震所扰,中国的土地上已有了先进的地动仪。当四大发明飞越历史的星河,我们不难看出古代中国科技之繁荣。既有复兴,我想,复兴的钥匙,就是科技的复兴。

科技为火,燃我华夏复兴梦。无可争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历史的经验使我们明白,科技发展必然推动经济的'繁荣。在大数据时代,科技永远是发展的首要驱动。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的进步,更便捷的生产降低了生活成本。科技更促进了新产业的出现,作为一代年轻产业,计算机行业以它深厚的科技底蕴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这背后我看到的是科技助动的繁荣。科技助推中国梦。

神舟飞船在太空飞翔,北斗卫星为我们指明方向。当科技之火点亮文明的古国,东方巨龙正展现出它的创新与活力。科技筑我中华魂,科技燃我中国梦。

中学生科技论文 篇8

关键词: 生物教学 自学习惯 督促和评价

高中生物新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老师要培养学生不断获取和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自学能力。

一、在平时教学中有意培养学生的多种自学习惯

大凡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都掌握了较好的自学方法,且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因此,我在平时教学中就有意培养学生多种自学习惯。

1.养成不先预习不听课、不先复习不做作业的自学习惯。课前预习可使学生对新课有了大概了解,哪些难懂的地方需要在课堂上问老师也能做到心中有数,这既提高了学生听课的效率,又提高了教师授课的针对性。课后及时复习不仅有利于对新知识的消化吸收和强化记忆,而且有利于提高完成作业的效率。

2.养成勤查工具书的自学习惯。中学生物学教材中涉及许多生物学理论、学说和定律,生物学现象,动植物和微生物名称、名词,生物学著作和生物学家等知识,由于在教材中没有做详细的注解,学生在自学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疑惑不解的名词术语,那么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查阅工具书。

3.养成爱思考、爱质疑的自学习惯。我启发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边阅读边思考,善于发现疑点,敢于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不发现问题的学习就难以深入,学生提不出问题,主要是因为习惯让思维顺着教师讲解的逻辑系统进行,而没有构建自身的知识逻辑结构。这种情况下知识的内化效果就比较差,在学习中容易产生错误,形成学习障碍。所以,养成爱思考、爱质疑的自学习惯非常重要。

4.养成博览群书的自学习惯。中学生从课本中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我引导学生多读一些与生物科学有关的报刊和课外书籍,通过摘录、剪贴建立自己的“生物学资料库”。这不仅可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还可吸取更多的课外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5.养成阅读的自学习惯。自学的主要形式是阅读。阅读有预习阅读、课中阅读、复习阅读和课外阅读等形式。预习阅读是学生在教师未授课时事先阅读相关课文。为了提高预习阅读的有效性,老师可先拟好预习提纲,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纲纵览全文,了解梗概,并在阅读后做出解答和提出疑难。然后再精读细读,对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用笔圈点勾画,并运用批注法在课文空白处批注提纲要点和感想,做到重点落实。课中阅读是教师随教学进程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一个或几个重点的相关段落。为了使学生对所阅读的重点段落做到字斟句酌,我常变换形式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思考。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强化记忆,我指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法进行专题阅读,对不同章节出现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组合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课外阅读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眼界、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还能加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6.养成勤用网络进行学习的自学习惯。信息技术的出现,不仅为学生自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渠道,还给学生自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只是工具,能对自学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但如果没有自学的习惯,那么无论信息技术运用得多么熟练,自学能力都不能提高。如前所提,“不预习不听课,不复习不作业”,勤查工具书或权威网站、爱思考爱质疑都是现代学生要养成的自学习惯。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自学的过程中,会巩固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体会到信息技术的无穷魅力,体验自学获得生物学知识的喜悦。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协同家长控制学生上网的时间、上网内容,使信息技术主要运用在学习上。

7.养成写生物科技小论文的习惯。生物科技小论文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确定的题材,通过实际观察、调查、实验等收集资料,独立撰写的具有一定见解的生物科学技术文章。中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活动并撰写科技小论文,不仅能树立学生科学的态度、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自然科学现象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解释和分析一些生物现象并进行研究,便于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生物学素养。老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多写小论文,生物科技小论文的写作应针对不同的题材,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撰写不同体裁的文章;指导学生如何选好题材,以及观察类、实验类和调查报告类科技小论文如何收集资料等问题。写小论文的题材难易适当、大小适宜,具有可行性,引导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题材,选题时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选择难易适当的,学生能胜任的题材,同时要考虑到与题材相关的实验材料、仪器设备、时间、产地等可行性条件,切忌脱离实际。我们要努力通过上述办法去培养学生写生物科技小论文的习惯。

二、通过教师的督促和检查评价来促进学生的自学习惯的养成

学生自学离不开督促和检查评价,评价能作为学生评判自学效果的依据,也能激发学生自学的热情。学生自学情况到底怎样,指导的预习或阅读是否真正得到了落实,等等,老师必须进行及时检查、督促和进行评价,以鼓励和推动学生的自学行为和自学习惯不断养成和提高质量。例如,我在每节新课前,都要利用预习提纲中的问题先提问学生。对学生的生物科技小论文等,也定期组织全教研组教师进行评选。

除了对传统课堂学生的自学进行检查、督促和评价之外,还要对进行网络自学的情况进行评价。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在学生机完成学案后,电脑会直接对学生的答案评判。每个学生都可以了解到自己的自学的情况,并弄清下面听课的要点所在。教师根据教师机收集到的结果,对学生进行总体评价,学生在这种探究心理的驱使下,去深入研究学科知识,扩充相关知识,并进行知识的重组和整合,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提高知识质量。

中学生科技论文 篇9

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无人超市”应运而生。有人因能享受私密的购物体验而赞成,也有人因顾客与导购间的温情交流缺失而排斥。

选购商品从本质上讲有关顾客的隐私,无人超市顺应了顾客对无干扰购物环境的需求,而店内设置的监控,一方面是善意提醒顾客诚信购物,另一方面准确记录顾客对商品的挑选,为快速完成购物和精确付款体供了保障。它同时也为商家节省了人力成本,方便商家根据顾客喜好、需要调整商品种类和数量。“无人超市”处处体现着文明进步带来的快捷和便利,也展现了未来生活的一隅图景。

质疑的声音集中在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交流无法被机器取代上。诚然,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人们对温暖的呼唤愈渐强烈。但“无人”并非意味着彻底去人工化,“无人超市”也并非完全充斥机器。机器被用于交流,替人服务,而无论机器前还是其背后都是人。有人在机器后为你全心全意地服务,又何患人心冷如机器?

回溯服务相关行业的发展,“无人”实是趋势。二十多年前无人售票公共汽车开始出现的时候,其受到的质疑不亚于今天的无人超市。人们质疑没有售票员,乘车员能否自觉投币,当然也有人质疑没了售票员与乘客之间的寒暄,公交车也就缺失了人情味。如今二十年过去,无人售票的公共汽车已然成为城市基本交通系统的支柱,乘客之间让人心中一暖的让座依然保持着人情味。

归根到底,“无人超市”的体系中,便捷与温情并非二选一的选项。在现有阶段,人们对温情的渴望纵与科技发展有冲突也无妨,这矛盾反过来也推动着科技发展更顺应人性。温情的确无可替代,但科技的发展未尝不能还人温情。

超市无人的创意,可谓有勇;科技发展却不有违人性,可谓有智。“无人超市”是趋势,也是未来。让我们期待无人超市取得更广阔的发展天地。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