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论文范文3000字优秀9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这里是整理的企业文化论文范文3000字优秀9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企业文化理念论文 篇1

【关键词】企业文化 管理特质 人本管理 能本管理 创新

一、企业文化是一种成功的企业管理方法

企业文化概念的提出是管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0世纪80年代管理学出现众多理论学派,如社会系统学派、决策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等,这些学派从不同的视角解决了某些管理中的难题。虽然美国管理学理论较为开放和前卫,但仍然不能解决美国企业发展的新问题,经济持续下降,而同时代远在亚洲的日本经济则呈现与美国相反的格局。为探究日本经济成功之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日裔教授威廉・大内远赴自己的祖国,通过调查上百家日本企业,找出了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及对美国企业提出的挑战,写出了具有重大影响的著作《Z理论》。威廉・大内教授第一次提出了“企业文化”的概念。从此,企业文化成为一个新的管理名词,企业文化的研究亦成为当今近三十年来管理的一个热门话题。

建立企业文化,创造与其他企业不同内容、形式、特点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内容,是当今管理界的共识。因而,企业文化被认为是企业走出困境的一剂良方。由此可见,企业文化有无及优劣,已成为评价一个企业好坏的标准。同时,客观上也是一个企业成败的关键所在。

企业文化之所以是一种成功的管理方法,是因为它吸收管理学优秀的成果,并把它们集大成。对企业文化内涵的认识,如霍夫施泰德的“洋葱皮理论”、埃德加・沙因的“三层次结构理论”和我国张德教授提出的“三层结构”、复旦大学博士杨懿在其博士毕业论文中提出的“四个层次结构”等,都有不同的观点。

从他们各自不同的认识中,可以提炼出企业文化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虽然营销学派、行为科学学派和制度学派从不同的角度建立了企业管理较为完善的体系,但人们习惯上认为他们是一个互有特点和效用的独立的理论,都是有效的,但不能兼容。而企业文化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和理论,它能兼容并蓄,取众家之长,融百家之精华,效力大于任何一个独立的理论。

企业文化不仅吸收了管理学理论的精华,同时也将其内容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以管理学对人的认识为例,18世纪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大工业时代科学技术较为落后,其企业管理水平较为低下,管理者主要凭经验进行管理,对人的认识只是机器的附属物。因此,经验管理方法是把企业员工看作“机器人”作为假设前提的。19世纪20年代,随着以电力为动力的工业出现,虽然企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提高,但激烈的社会矛盾也随之出现。对工人技术要求的提高使工人的期望报酬不断提高,而资本家贪得无厌,相对降低工人劳动报酬,使资本主义社会劳资关系十分紧张,冲突不断出现。以泰勒为代表的管理学家从科学主义出发,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研究,泰勒改变了传统观念,并提出人不只是会说话的机器,而是追求物质利益的人,即“经济人”。随着社会发展,社会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建立在“经济人”基础之上的科学管理理论对一些现实性问题已无法解释,行为科学随之产生,其代表人物有美国哈弗大学教授埃尔顿・梅奥、美国学者马斯洛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克雷戈。行为科学学派将企业员工设想为有各种需求的“社会人”,企业管理者应该努力满足员工不同的社会需求,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提高劳动效率,并且要认识到“情感的力量”是企业效率的决定因素。二战之后,行为科学管理受到了多方面的置疑,这一时期形成了众多管理理论,被称为“管理理论丛林阶段”,其主要管理流派有以巴纳德为代表的社会系统学派、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以德鲁克为代表的经验学派和以伯法为代表的管理科学学派。这些理论都比较重视科学决策和预测,主张运用数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管理,强调理性因素,这一时期,不论是哪种流派都假设人是理性的。因此,对人的认识称为“理性人”或“复杂理性人”。管理学将人定义为“理性人”,充分肯定了人的自主性、创造性及能动性。然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人们的目标已不再是追逐单纯利益,转而对事业、人文、精神、价值、生命等更加重视,而“理性人”恰恰在这些方面没有过多估计,一个提倡自我价值实现的时代已经来临。人文时代的到来,是管理学的一个新的高度,而人文管理的核心是发现并开发人文能量,将个人作为整体(团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追求共同价值观,以塑造优秀的群体意识,人文管理是管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重视人,将人作为管理的主题,它倡导的是为每个人提供必要的内外环境,发挥人的创造和发展空间,将管理提升到新的高度。

从“机器人”到“经济人”到“社会人”再到“理性人”,企业管理从“人本管理”,最后落脚到现代企业文化所提倡的“能本管理”,这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每次对人的认识更迭都闪烁着人类的大智慧。

由此可以看出,企业文化的产生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而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管理学“进化”的结果。它浸透了管理哲学思想,通过不断地“扬弃”,使管理学与社会、企业、团队、个人诸方面高度统一。企业文化既是管理方法的创新,同时也标志着管理科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二、企业文化管理的全员性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一个企业必须有共同追求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使企业发展源泉与全体员工个人利益息息相关。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形成了共同的信念,最终成为企业全体员工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规范,由此形成一个企业的文化。

不同企业文化的形成,有其独特的过程和历史文化背景。一个企业文化的提出与其初创者的特性是分不开的。如松下公司是在其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的倡导下,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企业文化。戴尔公司企业文化带有美国文化的特色,同时体现初创者戴尔的奋斗历程。台塑集团企业文化精髓“勤劳朴实”是其初创人王永庆先生年轻时创业生活经历的写照。

可以说,成功企业经营,往往有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且都有其优秀的企业文化。成功企业家与优秀企业文化有着密切的内部联系。成功企业家是优秀企业文化的倡导者、疏导者、引导者,对形成一个企业文化特色起着巨大作用。但我们不能将企业文化简单地称为企业家文化或老板文化,企业家提出的经营理念、文化理念、价值理念如果得不到全体员工的认可并形成一种工作作风和习惯,就不能成为全体员工的行为规范,也只能称之为一种先进的口号而已。优秀的企业家往往会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将自己总结的经营思想、文化理念、价值观念演绎为企业制度和工作程序,并以此对企业经营发挥巨大作用。

在这方面,日本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是一个能把自己思想贯彻到全体员工并获得成功的典范。他为了让全体员工与企业共命运,要求公司所有的人员朗诵本公司的“纲领、信条、七大精神”,并在一起唱公司歌曲,每年年终,公司至上而下动员员工提出下一年的行动口号,然后进行总结,形成下年度公司总口号。全公司在统一口号下行动,形成公司上下一致的奋斗目标、行为方式和道德观。松下幸之助作为公司总裁并不是将个人信仰强加于公司全体员工,而是在总经营理念之下,调动全体员工共同参与文化建设,最终形成鲜明的松下文化。

因此,我们可以说任何一个企业文化的形成,都是群体意识的体现。企业文化需全体员工不断传承,当企业初创者离开企业或死亡,这种体现企业个性的文化还将延续,还需在新的环境中不断创新,企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需一代又一代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使企业文化永远辉煌。

从长远历史观点而言,企业家文化或老板文化只是企业文化过程中的一种短暂现象,不能代表企业文化的全部,企业文化的全员性是企业文化持续发展的载体和源泉,也是本质特征。忽视这一点,将不利于企业文化建设,也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现代企业文化的核心――能本管理

“人本管理”是以“社会人”作为前提而提出的,其实质是强调以人为根本,把人作为企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能本管理”是建立在“人本管理”基础之上的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和模式。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的目的就是要将人的能力作为企业最大、最宝贵的一种资本,实行能力本位,并以人的能力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的作用就是要充分依靠人的能力和有能力的人,创造优良环境使有能力的员工实现其个人价值,并在员工能力充分体现的同时,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基于能本管理的原则,企业文化建设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第一,改变用人的传统观念,努力营造“能力至上、能力为王”的氛围。“能者有其位”,最终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

第二,建立与能本价值观念相适应的制度和方法,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法和观念,改变一切与能本价值观相冲突的所有制度与观念,充分体现能本价值观第一的理念,保证能本作用的发挥。

第三,知识经济时代,不学习就意味着落后,员工的落后自然会影响企业的进步。能本管理作为企业文化的纲领,在强调能力价值观的同时,应积极引导员工努力学习,使所有员工重视能力的提高,增强员工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使员工自觉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努力营造学习氛围。

四、企业文化的灵魂是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科技飞速发展,市场变化多端,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越来越残酷,创新是企业面对复杂变化的市场环境最有效的方法,企业文化建立应将企业创新作为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企业应重视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采取多种手段和方法鼓励员工创新,并给予激励,还要给员工创新留有充分的空间,鼓励冒险。创新往往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但同时可能寻找到巨大的商机,创新可能会暂时遇到风险和失败,但同时会给企业创造新的发展机遇。在此,企业文化也要提倡创新,建立创新型企业文化,使企业时时创新、事事创新、人人创新,这样的企业才是活力四射的企业,才是不败的企业,也最终会成为成功的企业。

对企业文化主要管理特质的研究,将有利于引导企业端正认识,积极提高探索适合自己企业的文化,不断追求卓越。

参考文献

[1] 张德:企业文化建设[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杨懿:转型期中的中国民营企业文化研究[D]. 复旦大学,2005.

[3] 威廉・大内:Z理论[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企业文化论文范文字 篇2

公司企业文化对企业来说相当于思想对于人。如果一个人再强壮但没有思想,那他只是一个四肢发达的人而已。所以对企业来讲,为什么设备资金差不多,有的会发展,有的不发展,甚至有的设备资金都很雄厚但最后都没有发展起来,公司企业文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们思想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人就需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那么,公司企业文化就需要随着企业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和员工的思想行为观念的变化去发展和变化。既然要发展和变化,就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发展的方向性和措施。

对于企业来讲,特别是老的企业和国有企业,在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这是由于我国的国情和企业的历史背景所决定的。

改革开放30年来,企业的改革与实践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开展的,这就要求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也要与之相适应,不能采用不符合国情、企情、员工情的创新。也就是说创新的基础要基于我国的国情和企业的历史背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企业文化论文范文字 篇3

摘要:对于企业发展而言,企业文化一直是非常重要的核心内容。煤化工企业本身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企业文化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当前企业发展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进行全面有效的落实,让煤化工企业更加全面的持续发展,同时也满足新时期煤化工企业实际改革的建设需要。本文从煤化工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角度分析了相关工作开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供大家参详指点。

关键词:煤化工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分析

一、引言

企业只有重视文化建设工作,才能让企业的发展具备一个良好的发展方向。我们应该从思想意识层面上为企业内部构建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更加有效的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推动企业内部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于企业自身而言,企业文化是受到全体职工认同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同时也是企业内部管理工作所推崇的工作理念。在当前煤化工企业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也可以鼓舞广大职工的士气,让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得到良好的精神支持保障。在新时期新的发展环境下,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也面临的新的需求,我们更需要加快落实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围绕新的工作环境的新挑战,提出行之有效的新工作路径,切实有效地实现煤化工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开展的高效能。

二、煤化工企业文化建设策略

第一,正确认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对于煤化工企业发展的意义。通过文化建设工作落实,可以正确的引导广大职工的思想理念,消除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提升内部整体凝聚力,让企业的工作队伍本身具备更强的战斗力。只有从思想理念上重视和认同文化建设工作,这样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才能具备一个良好的支持和执行效果。第二,正确引导职工的价值观。对于现代企业发展来说,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是对于意识层面上进行构建的重要工作内容。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对于一些具体的工作作风、价值观等问题进行充分的分析,并同时围绕企业的实际情况,确保职工自身的思想意志受到积极的影响。职工本身的价值观和企业的价值观有可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而这种不一致的情况也是影响职工工作满意度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我们应该予以重视和严肃解决的一个问题。只有在企业内部构建一个良性的情感氛围,让职工本身对于企业具备更强的认同感。这样职工本人的决心和发展信心才可以得到更好的保障,进而形成强大的发展动力和向心力。第三,完善企业文化建设制度。对于煤化工企业本身的发展来说,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在明确其重要性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制度进行合理的完善。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可以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进行更好地推进,并且对一些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为相关工作的执行提供一个可靠的依据。针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实际需求,我们应该进行充分的从业务流程以及管理制度等多方面的角度,对于企业自身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进行更好的规范和约束。只有明确了相关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让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更加规范,同时也能更好的争取工作开展的支持配合力度。第四,塑造企业精神。对于企业本身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来说,企业精神状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企业精神是围绕企业发展方向和特点的基础上,对于企业本身价值观念的内在追求。企业应该围绕自身的实际经营特点,引导团队合作精神的完善,让企业本身成为一个精诚合作的团队,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也应该关注如何将人性化理念进行更好落实,真正的让职工本身的归属感得到更好的强化和提升,让企业真正的企业精神得到更好的体现和阐述。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也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地展开文化建设工作。对于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来说,应该不断丰富其工作内涵,进一步地优化和提炼新的企业文化精神,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树立更加健康、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内涵,更好地展现当前煤化工企业自身的特色,大力推进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公益,无私奉献。在企业精神创新上,也要对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度的融合,让企业文化更符合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具备更多的现代化特征。第五,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有效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也要积极的进行创新,并且围绕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来展开相关文化建设工作。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创新也应该围绕时代的特点,不断的对于内部企业文化进行提炼和优化,突出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内涵,同时围绕企业的自身特色,积极的发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公益的使命和责任。创新是保证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与时俱进的一个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当前煤化工企业发展中所必须要重视这一方面内容。只有认同了创新、突出了创新、展现了创新,企业文化本身建设工作的开展才会迸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产生更加强大的影响力,真正为煤化工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在当前煤化工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已经成为企业建设中的重要工作内容。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围绕煤化工企业的工作实际需求和特点,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不断的推进落实,真正让煤化工企业的发展获得一个良好的思想基础和保障,并且利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推进,提升煤化工业的软实力,打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内部的凝聚力和整体战斗力。

参考文献

[1]谢梅。企业文化的作用机制分析[J].中华文化论坛,2003,(1):29-30.

[2]刘梦烨。煤炭中小企业构建企业文化创新企业管理策略探讨[J].知识经济,2017,(10):114-115.

[3]王吉平。创新企业文化建设载体[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6,(24):1.

[4]杨卫明,_忠,周密。以“陀螺”模型践行卓越企业文化[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6,(24):19-22.

[5]杜鸿雁。企业文化的全面建设对企业发展的深层次影响及意义[J].赤子:上中旬,2014,(21):41.

企业文化毕业论文 篇4

关键词: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 工程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C40 文献标识码: A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条件下,仅仅依靠国家的投入已经不能够实现高等学校的发展目的。为此,为了促进高等学校的发展,一定要实施新的策略。产学研结合是企业实践和学校教学相统一的模式,跟其他模式的人才培养相比较而言,产学研结合对化工人才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因此,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思想,积极地探究跟学校的发展现状相符合的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和规律。

1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

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并且要切实增强双方的信任与了解。截止到目前,学校已经初步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基地和化工人才教育基地。通过各种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建立了校企稳定和长期的合作关系,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为学生的实习建立了良好的平台,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2产学结合, 建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产学研合作,学校不但能够明确社会与企业对对人才的实际要求,而且能够把工科实验室的场地与费用问题解决,与此同时,还可以把高校教师弱工程化的问题解决。从而及时地调整课程的内容、人才培养的规格、招生的规模,以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建立实践和理论相统一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等教育的关键环节就是实践性教学,实践性的教学注重人才的创新素质与动手能力,而学生这种素质和能力的具备,需要实践与理论的统一,要求对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优化。为此,这就需要结合高校的专业要求,把校企资源加以整合,建立合理和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师在培养应用型化工人才的过程中,需要大大地提高实践内容教学的比例。在教学实验当中提高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比例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和实际生产的统一,激励学生在毕业论文中增加应用型题目与设计型题目的比例,让学生的毕业论文和实践统一起来。经过进一步地努力,在学生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建立了贯穿企业文化的教育模式。比如,在大一设置了化工导论课,以使学生初步地认识本专业和企业的轮廓;在大二和大三创设了认识实习和金工实习环节,通过校内教授、校外实习基地参观和校内实习基地学习相统一的形式,使学生感受企业文化和接触生产实际;在大四应用产学研合作基地,引导选学生走进企业实习,以使学生熟悉整个生产的流程,感受理论知识、企业文化和实际生产相统一的关系;在大四学生的毕业论文中增加实际研发题目的比例,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上这种教育模式,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够统一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增强实践教学的效果,建立了比较可靠的、形式多样的校外实践基地,初步建立了企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相统一,企业和学校相统一的实践教学体系。

3研学结合,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学校在培养本科人才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激励高年级的学生参与科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学生在在实践当中应用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增长了专业知识,增强了创新意识,有效地培养了创新能力。凭借产学研的优势与化工专业雄厚的理论基础,注重教学、生产与科研的互相结合,实现了良性的发展,这大大地提高了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在研究一些纵向课题的过程中,教师注重跟企业的联系,在承担横向研发项目和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的过程中,也奠定了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在教授毕业论文方面) 的基础。这些项目的实施为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和科研创新提供了题目来源,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打下了基础。这是确保化工专业的学生在设计毕业论文时一人一题的前提条件。近些年以来,在科研与教学之间相互影响的作用日益明显,在教学中,科研成果进入了课堂,进入了实验,进入了毕业论文设计。良好的教学资源与人才培养环境,再加之产学研合作这种有效的教育模式,为培养具备创新性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连续三年以来,毕业生都保持在95%以上的高就业率。

4产学研结合, 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应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培养人才,教师队伍是根本。由于高校的教师科研、教学的任务都比较重,致使一些教师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企业,因而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比较差。比如,教师缺乏把实验技术向实际产品转化的能力,或者是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低等。为此,通过制定政策和建立产学研基地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策略,让教师走进企业基层,实时地洞察企业对人才的规格要求,以及企业尖端科技的应用与发展现状,把实践和学习理论知识有效地统一起来,以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近些年以来,为了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滁州学院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与制度,比如鼓励教师走进企业实习,以及激励青年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等,这大大地提高了教师实践与学习的热情。此外,注重让青年教师组织实习指导,在组织实习指导的过程中,实施产学研合作、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当作实习指导教师和实施老带轻的模式,以有效地提高化工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 1] 潘艳秋, 张述伟, 韩 轶。 密切产学研结合, 培养化工创新人才[ J ] . 化工高等教育, 2009, ( 6) : 42- 45.

[ 2]李江, 张 莉。 产学研结合长效性分析与探索[ J ] . 化工高等教育, 2007, ( 3) : 23- 26.

[ 3] 李文军, 李东升, 毛 成, 等。 校企优势互补, 激活实践教学资源[ J ] . 化工高等教育, 2010, ( 2) : 49- 51.

[ 4]谭海鸥。 大力开展产学合作教育, 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 J] . 中国高等教育, 2008, ( 7) : 57- 58.

企业文化理念论文 篇5

摘 要 企业文化,是企业职工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培养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以及行为规范。它是一种管理文化、经济文化、微观组织文化。当前,企业文化已如楔子一般牢牢契入到企业管理中心和企业腹地。要让企业文化触角真正触动企业的精髓和血脉,有必要探寻或洞悉企业文化的企业主体风貌。

关键词 企业文化 培育 管理

国际经济学家预言过,世界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中心主题,不是别的理论,一定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并不陌生的管理科学,这是继泰罗的科学管理、梅奥的行为科学、西蒙的决策理论之后,一种新的管理学说,目前已经在我国各类企业得到广泛认可并被深入采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职工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培养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以及行为规范。它是一种管理文化、经济文化、微观组织文化。当前,企业文化已如楔子一般牢牢契入到管理中心和企业腹地。要让企业文化触角真正触动企业的精髓和血脉,有必要探寻或洞悉企业文化的企业主体风貌。

那么,谁是企业的主体?无论在社会主义企业的国企央企,还是在合资或民企,企业的职工就是企业的主体。本人拟从企业家、企业文化者、企业职工三个层次的培育,来浅谈企业文化主体的塑造。

一、企业家的培育

在企业文化术语中,“管理”是常用术语。企业家,同时也是企业管理者,检验一个管理者是否具备一流智慧,主要看他是否拥有几种迥然不同的观点和思路,而同时又能在正确时间,实施最正确的行动力。企业家可以拥有不同观点,但一定要有统帅本领和卓越决策力和行动力。

企业文化在培育过程中第一个环节,就是对企业家的培育。本文所指的企业家是企业的经营者、决策者、法人代表。企业家的决策和指挥就像箭靶中的箭心,必须招招命中,不偏离航向和轨道,这就需要对企业家的精心培育和塑造。企业家的培育至关重要,它是使企业从传统管理跃升到具有现念和战略思维的文化型管理家的重要标志,更是制导着企业兴衰存亡的精髓和要诀。在企业文化实践中,企业家要在理论和实践上加强自己内功修养的磨练,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找着手塑造。

科学家的头脑风暴。企业家要培育自己的文化体系,首先要导入理念文化,而理念文化可以从企业精神、经营方针、企业格言等形式方面去拓展。企业精神是企业的灵魂。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家自己是什么样的风格,就会把企业精神引导到那个方向和途径。企业家要以价值观念为基础,以价值目标为动力,把企业经营哲学、管理制度、道德风尚、团体意识融汇到自己的管理风格中,对企业职工实施管理风暴,让企业文化步入良性轨道。随着管理体系日趋科学化,管理现实要求企业家要具备的科学头脑不仅是作为一种处世哲学和工作思路,更是一种思维视角和竞争武器。

战略家的决策眼光。有人对我国当代企业家做过问卷调查,在喜爱阅读的书一栏中,普遍填写的是《资治通鉴》《孙子兵法》《登峰造极》。我们知道,国际管理思潮已经过了“古典管理”“行为科学”“决策理论”到“企业文化”阶段。战略这个字眼,指的是对重大事件,带全局性的或决定全局的谋划,这个概念最早运用于军事活动之中,现在被广泛运用于企业管理中。企业家在激烈的商场管理中,要具有战略眼光,组织的决策机制就是战略思维的组合。

艺术家的学识修养。国际诺贝尔经济奖得主都普遍认为:现代企业的决策不仅仅是经济决策,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决策。文化是一种认同,良好的风气,和谐的氛围,形成一种统一的价值观,一旦有员工行为和企业文化不相吻合,就会有无形的氛围力量和监督目光在提醒他应该如何做。企业家自身具备艺术家的学识和修养,就能从文化参透,培育员工的价值理念。企业家只有体察民族和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才能制定出产生重大经济效益和良好社会效益的科学决策。

二、企业文化工作者的培育

现代管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得到全体职工认同并遵守的一些理念,这些理念包括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还有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中体现的总和。

企业文化内涵具有两层涵义:一是它的理论层面,它涵盖的包括企业精神、企业管理制度、职工素质;另外所指是它的操作层面,就是企业文化展示出的文化活动,包括文化形式的宣传、产品的广告行为等运作方式。这是一种观念、制度和思维方式,也是一种运作过程。在这个运作过程中,企业文化工作者是这个过程中承上启下的一架过渡“桥梁”。培育企业文化,忽略了这座“桥”,就会使企业文化的连续性出现隔阂,企业文化的层次面出现断层。

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工作者肩负着双重使命:对内,他们要与企业家、企业职工一起共同培养和造就企业的团队精神和凝聚力,为实现企业目标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动力;对外,他们要运用现代管理理论知识,在企业家指挥下,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扩大企业影响力,为企业效应树品牌闯新路。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要培育合格高素质的企业文化工作者,不妨从以下三种意识的树立来找准着力点。

树立市场意识:企业经营策略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对市场的审时度势和企业文化工作者信息捕捉。树立竞争意识:企业文化建设的许多任务,将由一群有强烈竞争意识的企业文化工作者来担纲领衔。树立使命意识:具有一种企业主人、时代主人的角色意识和勇挑重担、敢担风险的自觉意识,对企业拥有忠诚度、使命感和责任感。

企业文化是一种理论,一种理论若要为一个民族所接受,必然也会为这个民族所改造和内化。这里要注意的是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相互交融、互不替代的辩证关系。企I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虽有区别,但不能等同,在对人的管理这一大前提下,二者在方向上是一致的,在内容上是参透的,在管理过程上具有相融性。

三、企业职工的培育

企业职工是企业文化宣传的对象、企业文化实施中的承载者、企业文化培育发展的动力源。现代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企业职工对企业文化的入耳入眼入脑过程,将穿越三大阶段。

服从阶段(入耳阶段):职工态度的形成和改变肇始于两个方面:一是出自于自愿,二是出自于一定压力的服从。在这个阶段,企业家要进行果敢的企业决策,以舆论导向、制度规范、情感投资多管齐下,让企业文化观念被职工自觉接受。

同化阶段(入眼阶段):让企业职工对所在的企业有一种亲近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关注情结,让企业文化成为家文化的外延。

内化阶段(入脑阶段):企业职工已把自己作为企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呼吸,共命运,形成命运共同体共识,企业文化内涵已投影并积淀在职工心中。企业职工对企业文化有了全新认识之后,可以助推企业文化对职工的渗透力。

启动激励功能:被员工认同的企业文化就是让他们有归属感,成为员工成长的激励因素。企业文化以尊重人为中心,由全体职工共同创立的企业精抻,对职工产生着持久的强烈的激励作用。职工会从中会受到鼓舞,并汲取力量,进而自觉地把个体精神与企业精神融合在一起。要让员工有归属感,首先就要启动激励机制,发挥他们的优势,给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

启动教化功能:企业员工素质有优劣之分,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从整体上促进员工素质的提高,起到教育和培养员工的作用。在教化功能上,企业一线班组长是最为重要的骨干群体,起到纽带和链接作用,是落实企业管理者各项任务的执行层,要教化员工执行管理者的意图,上层决策层的所有意图和纲领,都要由一线员工执行层来具体实施,而一线班组长,是强化执行力的骨干力量。

启动凝聚功能:通过理念、制度宣传在员工中形成一种无形的纽带,“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让员工们团结一致,与企业共生共荣。启动凝聚员工意志的功能,企业职工要学会欣赏别人和让别人欣赏,凝心聚力共创佳绩。

要从企业精神入手来培育企业职工凝聚力。企业职工凝聚力培育举足轻重,企业精神是连接职工与企业的粘合剂,确立了企业精神,职工就有了统一的思想意志和行为准则,从而就能上下同欲去抵御各种物质困扰和精神侵蚀。

要从企业个性入手培育职工自豪感。企业的个性是一个企业有别于其他企业的生产经营特色显示,它一般体现在企业的产品、服务、经营等方式和企业形象等方方面,企业在培育自身个性中,要注重企业价值观塑造和培育。

要从企业形象入手培育职工归属感。企业形象由主体形象、辅助形象和统一的视觉形象等多部分组成,企业职工通过对形象展示、形象认知到对形象一种自觉依附,他们会认为自己就是企业形象的代言者或缩影,这是职工对企业一种由衷皈依和信赖。归属,是理想的寄寓和身心的依托,它是梦境,也是家园。

综上所述,我国当代企业文化建设,好似高山上一支跋涉的劲旅,一个又一个缺氧区和断层带将会给跋涉者制造风险和挑战,但是,攀登的进程让他们心向往之。可以说,我国企业文化的崛起进程,就是中国企业文化孕育、成熟过程。当下,在“中国梦”蓝图下,在中国经济全球崛起的背景下,我们分明听见了企业家、企业文化工作者、企业职工稳步挺进的脚步声!

参考文献:

[1] 王雨彬。论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相互融合[J].现代企业教育,2012(11).

企业文化理念论文 篇6

企业文化理论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管理新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管理科学理论丛林中分化出的一门新学科。企业文化的实践出自日本,而理论的提出却源于美国的管理学家和企业界。企业文化不同于企业的文化或文化活动,也不能同传统的政治思想工作划等号。现实中企业的文化或文化活动实质上是企业文化现象。

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来源于“以人为中心”的企管科学,引进探讨于80年代中期,兴起于90年代初期。具有多层次、多内容、多方位综合文化体的特征。企业文化的结构可分为表层、中层、深层三个层次。其表层为物质文化层,包括厂容厂貌、科教设备设施、企业文体活动、企业劳保福利、企业的地理环境;中层为行为文化层,包括方针目标、厂风厂规、职工教育机制、政治思想工作、外界文化影响等,这属于企业文化的精神“软件”;深层为观念文化层,是企业精神和职工群体意识。

它包括企业的最高利益、价值观念、理想追求、奋斗目标等。这是整个企业文化的核心和基础,是整个企业文化的精神支柱。这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机系统。在这三层之外是社会环境,它是企业所处的外部文化环境,它包括与企业关系不直接、不紧密的“一般性环境”和与企业关系密切的“企业交往环境”。企业交往环境包括企业的同行厂家、竞争对手、用户、协作单位、与企业有联系的农村、商业、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部门、主管部门等,它们与企业文化结构是处于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关系。

伴随企业经济行为而生的企业的文化行为,当它还没有被人们自觉地意识到、人还没有成为管理的中心的时候,只能说它是企业的文化现象。这种企业文化现象可以说是行为文化,处于企业文化的中层,或许是引发企业文化理论产生的重要契机之一。

企业文化现象是大量而普遍存在的。例如,在我国高度集中的旧经济体制下,企业的文化表现为大工厂文化。它是以工作中的“等”、“靠”、“要”,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为其鲜明特征的,职工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企业只是国家机关的附属物,全国于是成了一个大工厂,各企业只是工厂的车间,其文化现象因而毫无个性,毫无特色。改革开放以来,虽不少企业逐步走上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道路,企业的文化也呈现出多样性的色彩,但由于产权关系没有明晰,人力、智力这个最宝贵的资源财富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个时期,自觉的认识和利用文化力量来增强其竞争能力的厂长经理为数极少。

党的十四大将“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列入了政治报告,标志着企业文化的春天已经到来。这说明我国的企业文化已从大量的现象上升到理论并发展成为执政党的意志,从民间进入政界,从自发传播发展为自觉建设。

二、企业文化建设探讨

1.企业家要肩负起文化使命。企业文化更多的是企业家文化。美国管理学家戴维斯说:“确立并在必须时重建信念的总是身居组织最上层的个人”。美国管理学家沙因说:“企业文化是由领导者创造的,领导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创造、管理和必要时改变企业文化。……文化与领导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领导者所要做的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创造和管理文化,领导者最重要的才能就是影响文化的能力”。所以,企业家在企业中,不但要承担开发经济资源的责任,更重要的是要承担起开发文化资源的任务。

企业家的文化使命包括培育心理环境、建构观念体系、改进思维方式、引导企业行为、塑造文化形象等五个方面。企业家通过开发这些文化资源,促使企业在物质文化上形成:美丽干净整洁厂貌、完善文体设施、合理劳保福利、先进技术设备、系统教育设施;行为文化上形成:优良传统厂风厂规、完善规章制度、明确行为规范、职工素质高、党团员模范行为发挥、群众关系密切、领导班子团结;观念文化上培育企业精神和职工群体意识。

2.培育和塑造企业新价值观。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中的核心部分,它对一切企业活动发挥着导向的作用。因此,企业必须从观念入手去解决问题。企业的新价值观念包括开拓观念、市场观念、用户观念、效益观念、时间信息、企业重要资源观念、竞争观念、人才第一观念等等。观念转变是有层次的,要区别对待,分层引导。对企业,要着重引导树立市场经济的观念;对企业家,要着重引导树立开拓观和竞争观;对企业群体,要着重引导树立自立自强的自主意识;对职工个体,要着重引导树立当家做主的主体意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对待工作态度上,要转变中国工人把高薪、高奖金列为头等需要的观念,学习日本职工对企业的兴衰表现出强烈的关心,长年保持不懈的工作积极性;在对待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上,改变长期以来把集体主义当作“大锅饭”的观念,吸收日本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的有效成份,完善我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为达到“两个转变”,应在企业内部形成超越学历的职工之间竞争,形成广泛的技术培训机制和长期的竞争机制。

总之,观念变,一切皆变。当企业树立新的价值观以后,就会从守业转向创业;从重视产量、产值转向重视质量、品种、效益;从重视物的管理转向既重视物更重视人的管理;从重视企业的有形资源转向既重视企业的有形资源更重视企业的无形资源。

3.创造人才成长的文化氛围。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其基本点是“以人为本”。人才的成长既要靠外部的社会环境,也要靠企业内部一定的企业文化氛围。创造企业文化氛围,首先要各级领导、全体职工群众都牢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才难得”、“要珍惜人才、爱护人才”的思想,并将这种思想化为自觉行动;其次,根据岗位责任标准,给每个职工安排相应岗位,使每个愿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的职工都有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用武之地。特别是要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大胆启用优秀青年人才,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第三,要努力造成一种既有压力又有动力的激励机制。包括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奖励制度、培养使用制度。要积极开展评选企业优秀科技人员、优秀拔尖人才、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企业家和专家的活动,评选各类人员中青年应占一定的比例。同时,要大力宣传表彰他们的先进事迹,予以破格奖励,包括授予荣誉称号、破格晋升职务、优先分配房子、破格晋升工资等;第四,领导者首先要树立起人才第一观念。作为领导,要有爱才之心,懂用才之道,有识才之眼,荐才之德,容才之量,护才之魄。

4.围绕培育和塑造企业新价值观,积极开展各项“工程”建设,建立强有力的新文化。一是制度工程。即建立适应并保护新文化成长的各种规章制度,使之成为新价值观念的基石。企业决策程序是制度工程建设的最重要部分。在中国企业,现有决策基本步骤是:由总经理(或厂长)发起和提议;最高管理层具体讨论研究;若是重要的决策,上报政府批准实施。这种决策程序说明,企业在行政上仍从属于政府,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是子母关系,企业厂长、经理长期以来仍习惯于依赖政府,独立决策特别是独立做出完好的决策的能力很弱。这种决策程序应当改变,建议学习日本决策程序:由中层管理者提议;研究和横向征询意见;纵向征询意见和批准后付诸实施。这是建立在民众基础上的决策,它吸收了众多无权决策者的合理意见。这种决策程序是为远期目标而产生的,意见一旦达成一致,计划的贯彻执行相当迅速。

二是心理工程。即培养职工积极向上的心理、顽强进取的心理、锐意改革的心理。使广大职工具备改革和发展的心理环境。对于企业家来说,观念与制度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再正确的观念与制度,如果没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那也是一事无成的。因此,必须重视心理环境建设;抓企业精神,使员工在精神上保持一种亢奋状态,从而形成群体活力;改善物质条件和企业形象,努力把个人、企业和团体的命运同整个民族的兴衰存亡联系一起,搞“命运共同体”、“企业一家”,以增强企业职工的凝聚力。

三是舆论工程。即利用各种工具,宣传企业的新文化、新观念,尤其是宣传企业英雄人物的价值观。企业模范是企业群体中的一面旗帜,他的言行是一本活的教材,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必须充分挖掘企业模范人物的文化力量,对企业员工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化薰陶,以培养一代新风,造就一代新人。同时,要抓系统灌输、舆论引导,灌输落后的危机感,奋斗的自强精神,振兴民族的使命意识,从而培育起现代企业意识。

四是教育培训工程。即向职工灌输企业的新价值观,全面提高职工思想素质和技术素质,使职工成为新文化的认同者,成为一个企业化的人。

五是福利工程。即在劳保、住房、幼托、食堂、医院、疗养、购物等方面为职工谋福利,使职工安居乐业,并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神,从而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企业文化理念论文 篇7

关键词:先进文化理念 企业管理 创新措施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所取得的成就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我国的企业已经彻底走出传统的“大锅饭”老路,向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步迈进。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企业如果想要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站稳脚跟,长远发展,不能仅仅依靠企业的硬实力,即生产设备或者是生产原料,也要依靠企业本身的软实力,也就是员工的思想境界以及先进文化理念。两者缺一不可。那么,如何对企业进行管理方面的优化,就是我们现在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1.通过观念的创新来实现管理上的创新

如果想要在管理上找到创新突破口,就要首先使用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方式,使得管理的水准得到大幅度提高,并在进行这种先进的管理方式以及管理理念的同时,对其进行强化,使得这种观念的持久性得到大大加强。针对现代的企业进行相应的管理,对于企业本身的认知要十分明确,同时在确立制度的时候要做好统筹规划以及安排。在迎接崭新管理观念和方式的时候,要把旧的、不合时宜的管理方式大胆抛弃掉。

2.通过理念上的创新落实细节

管理理念虽然只和管理观念相差一个字,但是理念相对于观念来说更加强调的是微观的部分,以及对细节的把控。因此,管理理念相对于管理观念来说在企业管理的实际操作中更加实际以及形象。企业的管理理念可以说是整个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也可以说是一种具象化的精神追求。这种管理理念如果能够让员工真心接受,成为员工行动的准则以及指导,就可以成为激发员工主观能动性的有力工具,也能使企业不断获得发展以及壮大的源泉。因此,对于企业管理理念的接受程度以及鉴定程度,将能够直接对企业产生影响。

3.以人为本,树立思想

无论是怎样的企业、经营的内容有什么样的变化,人力资源始终是企业中最为宝贵的资源,也是企业资源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资源。企业如果想要基于先进文化理念对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就无可避免的要把人放在这种管理制度的首位,把以人为本的这种观点彻底融入到当前的创新管理机制当中。在对待人才的方面一定要勇于破除陈规陋习,对人才的引进不拘泥于传统,“不拘一格降人才”。同时,在引进了人才之后,企业就要充分激发他们的潜力,给他们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对于现代的企业来说,人才是决定一个企业生死存亡的根本,是企业在当前全球一体化市场下的最重要的竞争依靠。甚至可以这么说,在当前的社会下,谁能抓住人才这个关键点,谁就能在当前的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管理创新中最重要的一条。

同时,在大规模招揽人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以人为本和所谓的“人治”是两个完全不相同的概念。所谓的人治,就是以人情代替法律,凭借好恶对企业的制度进行篡改。在这种制度下,个人的权力已经完全凌驾于企业的规章制度之上,企业由法制变成了随意管制,这样的话企业根本不可能有长久的发展。因此,一个基于先进文化理念的企业管理创新措施就应该是对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进行统筹以及规范,按章办事、依法办事,在奖惩分明的基础上实行层级管理制度。这样的话,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以及工作效率可以得到大幅度的加强,在工作上的潜力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4.创新合作是企业间的最佳手段

企业创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活动,仅仅凭借这单一的企业或者组织进行闭门造车式的创新活动是很难以实现企业整体的创新的。因此,只有构建合适的创新互助网络,开展企业间的创新合作,才能使得企业的创新意识得到大幅度加强,这也是企业未来进行创新的主流模式。在当前知识爆炸的时代下,企业之间的战略同盟以及纽带关系变得比以往的任何时期都要强大,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已经摆脱了那种“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敌对关系,转而成为了“竞争对手+商业伙伴”的复杂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新技术、新科技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扩散开来,使得世界性质的知识技术革命变得更加可能。因此,把竞争关系和合作关系着一对矛盾体进行统一,就成了当前基于先进文化理念的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措施。

5.总结:

面对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严峻形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企业不能够仅仅依靠硬件的优势以及落后的管理观念来对抗全球经济的动荡。只有在全新的思想观念引导下,企业的管理才能走向更高一级的台阶。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就是基于先进文化理念的企业管理创新措施必然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唯一的出路。

参考资料:

[1]卢朝丽。小议勘测设计单位的企业文化建设[J]. 现代营销,2010(11).

[2]宋芳。地勘单位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J]. 东方企业文化,2011(2).

[3]凌玉军。浅析地勘单位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策略[J].山东国土资源,2004,20(2).

[4]胡笑花。地勘行业企业文化建设之我见[J].管理观察,2010(24).

[5]张启胜。员工行为修养与企业价值观培育[J].中外企业文化,2008(3).

企业文化理念论文 篇8

企业文化的内涵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其自我丰富和发展的内涵趋势表明企业文化是一种新型的价值管理方略。

公司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早期称谓,最早见之于1980年秋的美国《商业周刊》,其时认为公司文化主要指公司价值观,公司运用共同价值观“为公司的活动、意见和行动树立一种榜样……通过经理的实践逐渐灌输给职工,并传至接班人。”1982年,肯尼迪和迪尔在其著名的《公司文化》一书中,对企业文化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他们认为企业文化由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典礼和仪式、文化网络五大要素构成,其中“价值观是任何公司文化的基石,作为一个公司取得成功的哲理精髓,价值观为全体职工提供了对共同方向的意识和他们日常行为的准则。……这些成功的公式决定(偶尔也出自)公司的典型英雄人物、有关公司的神话、仪式和典礼。事实上,我们认为公司之成功往往是由于它们的职工能够识别、接受本组织的价值观并按此行动”。。日本拓植大学今西伸认为:企业文化就是“特定企业中具有固有特征的价值体系”,它由价值观体系、行为体系、经营风尚三要素构成。。1985年出版的美国学者劳伦斯·米勒名著《美国企业精神》一书,从分析美文化的精神实质,提出了重创美国企业文化的八条基本价值原则:目标原则、卓越原则、共识原则、整体原则、效绩原则、实证原则、密切原则、正直原则,被誉为未来美国企业文化的基石。

对企业文化概念的内涵,尽管不同时期的国外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但把企业价值观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则已达成共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企业文化概念的发展就是企业价值观由抽象不断走向具体、走向丰富、走向完善的过程。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和实际运作中的管理方式,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管理即以共同价值观的培育及其作用—包括价值观外化和展开为各种具体形式,如英雄人物、典礼仪式、行为体系、经营风尚、企业凝聚和精神等,这些因素交互作用—为手段的价值管理理论和实际运作中的价值管理方式。这句话有两重意思:其一,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理论和可运作的管理方式,其二,这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具有特殊性,它是以共同价值观的培育及其外化作用来达致企业的管理目标的。

管理科学自19世纪末产生以来,经历了古典学派、行为学派、现代科学学派和企业文化学派四大阶段。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发端于美国。70年代末日本经济的腾飞与美国经济的衰微形成鲜明反差,美国人开始对现代管理科学的极端理性主义管理进行反思,希望寻找到得以摆脱困境的管理新方略。在客观需要和主体反思的双重催化下,企业文化理论以其蓬勃的生命力诞生了。诚如《底得优势》一书作者彼得斯和奥斯汀所说:管理学界正孕育着一场“恢复基本原则的革命”。④

企业文化理论是以理性与非理性有机结合的企业价值观为核心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价值管理方略,它不仅是对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的辨证否定,而且是对以往一切管理理论的批判继承。在此值得指出的是:企业价值观并不排除理性,而是反对那种抛弃非理性因素(如心理、情感等)的纯粹理性主义管理思想。企业文化理论认为,人不仅是追求物质利益的“经济人”,也不仅是追求友谊、亲密感的“社会人”,而且是生活在某种文化背景下并受它影响和熏陶的“文化人”,企业管理应该以营造文化为己任,通过共同价值观的培育,形成企业的精神灵魂,以此贯串到经济、技术、生产指标、规章制度、组织机构、战略决策等具体的因素和行动中去,以实现企业和社会协调一致的发展。和以往的管理理论相比,企业文化具有两大鲜明的特征: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非”理性倾向(与数据化、机械化的极端理性主义管理比较而言)和注重实务研究倾向。

企业文化的价值至上主义和重视实务研究倾向,对80年代以来西方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批判理性主义”和“恢复常理”一度成为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主要口号,人们反对过去那种把组织结构搞得过分严密和规章制度订得过分严格的做法,主张“见物,但更要见人”;注意厂歌厂服、纪念仪式等企业形象的塑造,以激发职工的荣誉、自豪感、培养以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精神,主张频繁的非正式沟通,注意改善职工之间、管理者与职工间的关系,并在企业内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培育新价值、树立新精神。企业文化的务实倾向表明企业共同价值观虽然是精神因素,看不见摸不着,但绝非虚幻的和假想的,而是现实存在的,务实倾向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倾向。80年代以来,很多有影响的管理学著作均十分重视管理实务的研究。如《一分钟经理》和“优势丛书”等。其中《一分钟经理》以“一分钟目标”、“一分钟称赞”、“一分钟指责’三条“诀窍”为主线,运用简明生动的手法将管理中实质性的领导艺术问题加以概括,打破了传统管理理论框架,精致实用,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名噪全球的《寻求优势》的副标题就是“美国杰出企业的成功经验”,书中重点分析了美国43家企业的经营管理,总结出八条基本经验(了、又异八条基本的价值准则):贵在行动、接近顾客、自主和企业家精神、依靠人来提高生产力、以价值观为动力、紧守专业、精兵简政、宽严相济。其中以第一项“贵在行动”最为重要。

企业文化传入中国是80年代的事。国内学者对企业文化的研究颇为投入,然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意见纷纭,处于一种几乎有多少研究者就有多少种企业文化概念的状况,所谓“企业文化研究等于思想政治工作”等类似的概念混乱往往把企业文化研究导向误区,甚至陷于泥潭。对此本文第三部分将展开分析。理论上经之很长时间的吵吵嚷咬之后,现已基本安静下来,进入反思阶假,开始有了些研究成果的出现和积累。如管益忻同志的《塑造现代价值观—推进市场经济发育的中心环节》.一文,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出发,认为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我国企业经历着文化转型尤其是价值转型,在这一转型期必须搞好价值观的重塑,它是“解放生产力的中心一环”、“塑造现代化制度的灵魂工程”、“人的积极性的第一生长点”、“培育具有高尚品德的四有新人的关健”、“再造多种(亚)群体文化(如企业文化)的荃础’、“推进市场经济发育的原动力”。并就价值重塑工程应当坚持的方针、原则、方法和当前应着重抓的几个热点间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相当富有启发性。

作为以企业共同价值观的培育及其外化作用为手段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企业文化领导了80年代的世界管理潮流,其深刻影响是有目共睹的,但我们也必须以冷静的理性思考企业文化在管理学说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企业文化只是管理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和一派学说,而不是管理学的终极和顶峰。企业共同价值观的作用不是自发的,它必须通过作为主体的人、物质性的中介和客体的综合系统的作用才能发挥其深入持久的影响;管理学说史上的各种学派和学说均有其真理性的一面,而企业文化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发展阶段和有着自己独特个性的一派学说是无法涵盖一切的。德国经济学界的权威学者e·海能在《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的展望》一书的最后,警告对企业文化抱有万能幻想的人们说:“企业文化理论在企业组织实践中的有效性是不确定的,对此不能作出骗人的‘保证’……有企业文化意识的经理可能是企业发展的指路人,但是他仅仅指出方向,而不能得出目标”:希望这句话能对我国现阶段的企业文化研究有所苦醒。

企业文化学说这一“泊来品”进入中国的时间已十年有余,它曾在管理学界引起不小的冲击波。但目前我国企业文化的研究现状如何呢?荃本概念混乱,理论研究消耗于无休止的争论,理论研究无从积累;研究者往往浮于表面,关注争论而不是关注实际,理论与现实脱钩、理论本身漏洞百出、千疮百孔;由基本概念的混乱而导致的无休止的争论背后是一片虚空,理论成为空中楼阁,无法回应现实。。限于篇幅,本文对此不再多说,仅就国内流行的两种典型的企业文观点谈谈笔者的一点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长期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思想成果和精神力量,它包括企业全体职工所共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等方面内容”。或者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形成的、并为绝大多数劳动者认同信守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行为道德准则的综合反映”。

上述两种说法作为企业文化和一般介绍是可以的,但若作为企业文化的定义就有间题了。按照他们的看法,企业文化是包括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准则等方面的思想成果和精神力量,是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行为道德准则的综合反映。在这里,价值观念虽然都被看作企业文化的一个因素,但其核心作用并未突出出来;不管人们对此持何观点,也许他们默认了价值观在企业文化中的核心作用,但遗憾的是他们在给企业文化下定义时思想没有明确到位,这就导致了定义的含糊、多义;尤其应该指出的是: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这一根本属性在国内已有的同类企业文化定义中没有得到丝毫反映,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企业文化若不是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要它又有何用处?

另一种观点认为:“企业文化是由职工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创造出来的,它是企业职工必须共同信守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企业风尚、理想的目标、崇高的信仰、规章制度,以及企业职工必须共同珍惜和奉献的企业物质财富,包括厂房、机器设备、资金、技术、产品等崛;或者说,“企业文化是企业之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企业在其生产经营实践中培育出来的具有本企业自身特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这是一种包罗万象的“企业文化”,因而也是大而化之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既是价值观念、道德准则、企业风尚、理想的目标、崇高的信仰,又是规章制度,还是包括厂房、机器设备、资金、技术、产品等的物质财富,也就是所谓“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按他们的意思,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所拥有的一切。这样的定义给人的感觉如把堆在地上的马铃落、青菜和沙子等一股脑儿装进一个叫做“企业文化”的袋子里。如果是这样,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的自身特色何在?老实说,此类定义很少能给人带来什么启示。虽然人们在论述企业文化的本质时常常会指出“企业文化的实质就是价值观”;“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管理方式”,。但为什么不在定义中反映这一无疑是最重要的本质呢?定义必须抓住本质,反映本质,这是常识,忽视了这一点,定义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就无从说起了。

以上是对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的一点初浅看法。就企业文化这一概念而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这是完全正常的,但在各种不同理解墓础上又必须达成一定的共识,对其本质有一致确认,否则便会使这门科学缺乏坚固的基石,地基若已不牢,何以建构大厦?墓本概念的歧异使理论陷于无休止的争论,消耗了推动理论发展的力量。笔者认为,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一种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是一种新型价值管理方略。它通过企业共同价值观的培育及其外化作用来创造融洽的文化氛围,使职工们受到保障并能为企业的成功作出贡献。国内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走出现阶段的研究困境和实践危机,使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超然于混乱的概念之争,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建立起以市场为核心价值观的现代企业文化,以推动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更好地服务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注释

① 转引自黄孟落、马孜学主编《外国经济管理的最新趋势》,新华出版社,1988年版,第76页。

② 肯尼迪和迪尔:《公司文化》,三联书社,1989年第一版,第40页。

③今西伸:《关于日本企业文化的探讨》、《日本研究》1988年第3期。

④彼得斯和奥斯汀:《底得优势》,企业管理出版社,198右年8月第一版导言,第3页。

⑤见《企业文化》1994年第3期。⑥见上书196页。

⑦参见邵鹅:《中国企业文化研究的危机与重构》,《企业文化》1994年第3期。

⑧王光铸:《企业家应对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作出贡献》,《今日企业》1989年第2期。

⑨韩城岚,《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页。

企业文化毕业论文 篇9

第一、选题是撰写毕业论文的第一步,它实际上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也就是确定论文论述的方向。如果“写什么”都不明确,“怎么写”根本无从谈起,因此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合适的论文选题。

第二、电大学员毕业论文的写作一方面是对这几年所学知识的一次全面检验,同时也是对学员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的全面考察。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非常重要,既要考虑论文涉及的层面,又要考虑它的社会价值。

二、毕业论文选题的原则

(一)专业性原则

毕业论文选题必须紧密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从那些学过的课程内容中选择值得研究或探讨的学术问题,不能超出这个范围,否则达不到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目的。我们学得是工商管理专业,选题当然不能脱离这个大范畴,而且在限定的小范围内,也不能脱离工商管理、企业经营去谈公共事业管理或金融问题。学术研究是无止境的,任何现成的学说,都有需要完善改进的地方,这就是选题的突破口,由此入手,是不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

(二)价值性原则

论文要有科学价值。那些改头换面的文章抄袭、东拼西凑的材料汇集以及脱离实际的高谈阔论,当然谈不上有什么价值。既然是论文,选题就要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也就是要具有先进性、实践性和一定的理论意义。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我们可以选择企业管理中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的论题,或是对提高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有普遍意义的议题,还可以是新管理方法的使用。毕业论文的价值关键取决于是否有自己的恶创见。也就是说,不是简单地整理和归纳书本上或前人的见解,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用新的事实或新的理论来丰富专业学科的某些内容,或者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现实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可能性原则

选题要充分考虑到论题的宽度和广度以及你所能占有的论文资料。既要有“知难而进”的勇气和信心,又要做到“量力而行”。”选题太大、太难,自己短时间内无力完成,不行;选题太小、太易,又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也不行。一切应从实际出发,主要应考虑选题是否切合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是否可以收集到足够的材料和信息,是否和自己从事的工作相接近。一定要考虑主客观条件和时限,选择那些适合自己情况,可以预期成功的课题。一般来说,题目的大小要由作者实际情况而定,很难作硬性规定要求。有的同学如确有水平和能力,写篇大文章,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当然是很好的。但从成人高校学生的总体来看,选题还是小点为宜。小题目论述一两个观点,口子虽小,却能小题大做,能从多层次多角度进行分析论证。这样,自己的理论水平可以发挥,文章本身也会写得丰满而充实。选择一个比较恰当的小论题,特别是与自己的工作或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不仅容易搜集资料,同时对问题也看得准,论述也会更透彻,结论也就可能下得更准确。

三、毕业论文选题的方法

第一、 浏览捕捉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对占有的论文资料快速、大量地阅读,在比较中来确定题目的方法。浏览,一般是在资料占有达到一定数量时集中一段时间进行,这样便于对资料作集中的比较和鉴别。浏览的目的是在咀嚼消化已有资料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寻找自己的论题。这就需要我们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全面阅读研究,主要的、次要的、不同角度的、不同观点的都应了解,不能“先入为主”,不能以自己头脑中原有的观点决定取舍。而应冷静地、客观地对所有资料作认真的分析思考,从内容丰富的资料中吸取营养,反复思考琢磨之后,就会有所发现,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实际确定自己的论题。

第二、 追溯验证法。这种方法要求学员先有一种拟想,然后再通过阅读资料加以验证来确定选题的方法。学员应该先有自己的主观论点,即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初步确定准备研究的方向、题目或选题范围。这种选题方法应注意:看自己的“拟想”是否与别人重复,是否对别人的观点有补充作用;如果自己的“拟想”虽然别人还没有谈到,但自己尚缺乏足够的理由来加以论证,那就应该中止,再作重新构思。要善于捕捉一闪之念,抓住不放,深入研究。在阅读文献资料或调查研究中,有时会突然产生一些思想火花,尽管这种想法很简单、很朦胧,也未成型,但千万不可轻易放弃。

第三、 知识迁移法。电大学员通过两年或者三年的学习,对某一方面的理论知识(经济或者法律或者其它)有一个系统的新的理解和掌握。这是对旧知识的一种延伸和拓展,是一种有效的更新。在此基础之上,学员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会用所学到的新知识来感应世界,从而形成一些新的观点。理论知识和现实的有机结合往往会激发学员思维的创造力和开拓性,为毕业论文的选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

第四、 关注热点法。热点问题就是在现代社会中出现的能够引起公众广泛注意的问题。这些问题或关系国计民生,或涉及时代潮流,而且总能吸引人们注意,引发人们思考和争论。电大学员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大部分也都会关注国际形势、时事新闻、经济变革。选择社会热点问题作为论文论题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不仅可以引起指导老师的关注,激发阅读者的兴趣和思考,而且对于现实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将社会热点问题作为论文的论题对于学员搜集材料、整理材料、完成论文也提供了许多便利。

第五,调研选题法。调研选题法类同于关注社会热点这样的选题方法,但所涉及的有一部分是社会热点问题,也有一部分并不是社会热点问题。社会调研可以帮助我们更多地了解调研所涉问题的历史、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对问题的现实认识将更为清晰,并可就现实问题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电大学员将社会调研课题作为毕业论文的论题,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和数据,而且可为解决一些社会现实问题提供一个很好的路径。笔者认为这是电大学员毕业论文选题的重要方法。

四、毕业论文选题范围

同学们可依据以下几个研究方向,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范围,进行论文的设计和写作。 1、企业管理理论

在本方向尽可能围绕有关企业管理理论的前沿问题和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热点问题展开,如以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一般内容、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及效率、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与变革、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等问题为论文选题的参考,进行毕业论文或学年论文的写作。

2、企业战略管理

在本方向尽可能围绕有关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前沿问题展开写作论述。比如竞争优势的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企业战略态势的选择、企业成长战略的选择、企业技术战略的创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可以作为论文的选题的核心展开。

3、人力资源管理

在本方向尽可能围绕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前沿问题,紧扣“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展开论述。比如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人力资本投资与回报的价值分析、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体系的构建、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引进、的激励模式、培训模式的构建,企业文化建设,绩效与薪酬管理(尤其是高管人员的薪酬模式)等问题,都可以作为论文选择的主题。

4、市场营销管理

在本方向尽可能围绕有关市场营销管理理论的前沿问题,紧扣“顾客主导”的市场营销理念,以实现顾客价值为主导思想展开论文的写作。比如顾客主导型企业营销战略选择、顾客价值管理、市场营销方式与渠道的选择与创新、品牌的管理与建设等等都可以作为论文的写作主题。

5、运营管理

在本方向尽可能围绕有关运营管理理论的前沿问题,紧紧围绕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的科学方法,展开论文的写作。比如可以以6西格玛(6sigma)管理方法、产品开发与工艺选择、生产系统的布局、生产流程再造、流水线生产作业计划、产品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周期性生产类型的作业计划和总体计划等等问题作为论文的主题进行论述。

6、决策与信息管理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