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论文(优秀3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论文(优秀3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大学生就业难论文 篇1

(一)高校扩招导致供过于求在正常条件下,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应该相辅相成。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开始扩招,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更多的学生进入到高校学习。数据表明,1998-2009年间,中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数量的年均增长率为17.22%,远远超过同期GDP的增幅。由于高校扩招速度过快,从供需的角度而言,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用人岗位需求量远低于高校扩招后所输送的人才数量,这将会导致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岗位相对不足,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题的产生。自2008年至今,国内外经济受金融风暴影响,一些企事业单位减员增效,用工数量减少,加重了高校毕业生供过于求的状况,就业难题愈加突出。同时,由于扩招之后,大部分的高校将面临硬件设施不足,科研经费、教师资源短缺等问题。这些问题将会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恶化,教师授课任务加重,授课质量得不到保证等,进而导致学生的整体素质下降,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从而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二)教育体制弊端制约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严格地讲,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为更多的青年人尤其是农村青年提供了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不仅促进了教育的公平性,还从整体上促进了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提升。但是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培养方式继续沿用旧的培养模式,继续以高层次、研究型、理论型的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方面的工作还很欠缺,导致学生较难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另外,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采用的依旧是“一学定终身”的培养方式,学士、硕士、博士不出校门一气贯通,毫无社会实践经验。一旦找不到工作,不仅给社会压力,还会给学生本身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

(三)学生就业能力欠缺《人力资源蓝皮书: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4》指出,中国大学生毕业半年内的工作稳定性差。据调查,2013届大学毕业生34%在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离职的人群中98%是主动离职,主动离职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和“薪资福利偏低”。离职率反映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稳定性,主动离职率偏高会影响到大学生自身的职场发展。个人离职原因反映出大学毕业生的职场认识和适应性有待提高。大学生的职场成熟度和适应性欠缺,也反映了学生在校教育期间就业能力不足的现状。当前用人单位主要注重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存在着职业目标不明、学习能力不强、实践能力低下、专业能力不足、品格养成欠缺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将会阻碍其求职就业。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解决之策

(一)国家政策层面1.改革经济发展模式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实质是就业质量问题,提高经济生产效率将能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就业。研究表明,总体上,大学生就业比重与技术进步、资本深化、产业升级这三大效率变量的正向关联性表明,保证经济增长路径沿着效率提升的方向延伸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根本着力点。为此,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效率增长路径上来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重要途径。如果经济增长的路径与大学生就业增长路径相互背离,那么其他的政策举措有可能是徒劳的。2.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当前政府部门已出台多项举措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许多还只是权宜之策,只能解决当前的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许多专家学者认为解决问题的根源在于改革教育体制,降低高校招生规模,调整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发展高等继续教育和在职教育。3.资助特殊专业领域的人才高校招生、专业培养设置要依据经济市场要求来调整,但是不能忽视了特殊领域的人才培养。有的高校因为某些专业学生就业率低,而取缔该专业的招生。高校如此“治标不治本”的举措也是“无奈之举”,学生就业难不是就业能力差,而是专业的就业面太窄。因此,特殊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资助其成才就业,在市场不认可或市场需求量少的情形下,保持对研究领域的人才储备。

(二)高校层面1.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市场变化从供需角度来看,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供需之间存在着结构性矛盾。这种结构性矛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学扩招的结构不合理引起的。为了尽可能地减少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的不利影响,我国高校应该更加理性地对待各专业的招生,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一致、进度一致,而应有差别地对待。在专业设置和各个专业的招生上应考虑市场需求情况。人才需求预测,主要还是市场统计,学校自身也有预测。此外,扩招还要理性看待专业冷热的问题,进行适当调整。2.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高校要加强就业工作的建设,加大就业硬件设施的投入,壮大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搭建良好的就业平台。首先,国家出台的就业政策是高校就业工作的行动指南,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要认真学习、领会政策内容。其次,就业指导部门应将就业政策贯穿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深入、全面地了解本校的大学生就业情况,因地适宜地做出相应的就业指导策略,分门别类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搭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向选择的平台。再次,还要及时研究改进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方式与内容,组织培训,采取有效措施指导大学生就业。3.注重职业生涯教育高校要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学工部门做出科学的评估,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使学生准确地定位自我,更好地规划求学和生活的方向,为将来走向职场或继续求学深造打下良好基础。学校应当设立职业生涯教育的相关课程,由就业指导教师或者学生辅导员做好该方面的工作。如一年级,加强学生自我适应的引导;二年级,加强学生自我定位的思考;三年级,加强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四年级,加强学生求职技巧的指导。

(三)毕业生层面1.注重个人就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是就业的主体,就业能力强的毕业生的就业过程更容易。在学习期间,应当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打好专业基础,培养科研学习能力。同时大学生应当主动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同时也要注意培养个人素养,如诚信、道德、责任心、团队精神、沟通协调能力等,这是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的重要因素。2.提高毕业生职业适应力毕业生要明确自身定位,注意调整心态。一般来讲,刚入职的毕业生由于缺乏工作经验,所从事的岗位与自己的设想存在落差。因此,需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对自己当前的工作岗位做出正确定位。这不仅需要锻炼自己的抗压能力,还需要学习以恰当的心态来应对新环境的挑战。

(四)用人单位层面1.增强校企合作用人单位的需求其实就是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用人单位要与高校信息畅通,使双方能及时地做出反应,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适合企业的需求。企事业单位与学校共同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与学校长期合作,为毕业生创造实习平台和就业机会。2.承担培养企业精英的社会责任用人单位要承认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各方面存在的不足,不能因为应届毕业生能力稍微欠缺就拒招。企事业单位要主动承担培养人才精英的社会责任,学校是理论基石,而企事业单位是实践的基地,人才的培养都是经过经验能力的日积月累方长成参天大树。企业在用人的时候不拘一格,方能为自身、为社会输送精英。

总之,导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有各个方面的原因,而落实教育制度改革,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培养高素质高校毕业生才能有效地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论文 篇2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指导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2-0120-02

一、 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一)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就业总量和结构

我国经济发展正在进行结构调整和改革,使得市场吸纳的就业人数和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大学生的岗位需求不足;再加上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中小企业数量太少,未能为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同样资本投入情况下,大企业所能吸纳的劳动力要少于中小企业,国有企业所能吸呐的劳动力也要少于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会雇佣更多的劳动力,对就业的贡献也更大……而我国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却因发展问题还未真正成为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力军”。

(二)就业机制尚未成熟,完善的大学生就业市场还未建立

“大学生就业机制从计划经济时期的统包统分制度已经转变成了以市场导向为主、政府宏观调控为辅、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机制。这种机制的变化把大量的毕业生推向了市场,但同时相关的户籍制度、人事档案制度、工资制度、福利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步伐却未能跟上这种就业机制的变化。”这些都成为大学生就业的瓶颈。大学生在就业时必然会将地区、城市、单位性质等列为他们参照的重要因素,这就导致了“千军万马走独木桥”和“孔雀东南飞”现象的产生。

(三)部分用人单位招聘条件过高,存在人才浪费现象

部分用人单位或者没有根据岗位实际需求,对学历要求过高;或者要求应届大学生有一定时间的工作经验,给大学生求职设置不必要的障碍;还有部分用人单位存在性别、地域等方面的歧视。

(四)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与市场需求联系不紧密 有的高校因人设课,有的高校仅仅考虑学科发展的需要,忽视了市场对本专业的实际需求,学习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学生虽然花了很多时间去学习知识,在就业时却无法发挥其专业优势;而有的高校则一味追求开设热门专业,导致专业趋同,虽然培养出了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但学生的质量却无法保证,导致就业情况不尽人意。

(五)高校就业指导力度不够,忽视对学生的日常教育

有些高校从事就业指导的师资力量不足,通常由学院辅导员和就业指导中心为数不多的老师负责,精力不够,专业水平不高,仅限于“就业服务”,致使学生在整个学习期间缺乏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就业时既没有做好充分的能力和思想准备,又没有很好的求职知识和经验,竞争力不强。

(六)部分大学生和家长在教育和就业观念上存在问题

我国传统文化“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依然深入人心。在过去几十年,大学生被认为是天之骄子,是精英,只要上了大学就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阶层,捧上铁饭碗,很多家庭都希望通过孩子上大学改变命运。正是由于长时间形成的传统就业文化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和家长即使在就业形势严峻时还抱着过高的就业期望和一定的依赖心理。因此,有些大学生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缺乏认识,求学时没有主动提升能力,综合素质不高,难免在就业时四处碰壁。

二、 大学生就业困难指导对策

(一)提升职业指导人员自身素质,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在大学生求学和就业过程中,职业指导人员如果能够提供直接、全面和有针对性的指导,将给大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提供很大的帮助。而要做到这一点,提升职业指导人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是十分重要的。各高校应该大力拓展渠道,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措施,让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都有机会参加职业指导的学习和培训,提升他们的工作水平。同时,尽量能够按生均比为学生配备职业指导人员,并制定一定的考核和激励机制,让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更加有效和规范。

(二)要与政府相关部门、其他职业指导机构以及用人单位保持密切联系

职业指导是一项内容很广的工作,庞杂而又细致。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有很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如果仅仅限于高校足不出户,是不可能了解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的。因此,作为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必须与政府相关部门、其他职业指导机构以及用人单位保持密切的交流与联系,广泛了解当前就业市场的需求,以便能为学生提供最新、最准的信息。

(三)要将职业生涯教育贯穿到大学生求学的每一个阶段

如前所述,很多高校的职业指导仅限于就业服务,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校教育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过程,学生能力的养成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教育。因此,必须把职业生涯教育贯穿到学生求学的每个环节,让他们一开始就对就业有明确的认知,能够在求学过程中认识自我,尽可能对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进行探索,形成明确的目标并为之而努力,做好思想、心理能力方面的准备。只有这样,在就业的时候才会因为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从而增加成功求职的机会。

(四)因人而异进行深入指导

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有他们的共性,作为个体,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成长背景和个性,所以,隐藏在相似的就业困难表象背后的原因可能千差万别。例如,一个就业观念或者就业能力存在问题的学生,有可能主要是因为家庭方面的原因,也可能是自己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面对这些情况,在进行职业指导时,要在“以学生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深入分析学生的个人成长过程和家庭背景,全面考虑影响学生思想观念的各种因素,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指导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大而化之的空话,提供实际的可操作性的方法,这样才能为迷惘的指导对象提供最有用的帮助。

(五)将职业生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

开设职业生涯指导课、进行相关咨询等,都是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直接方式。而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各种平台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兴趣,提升综合素质,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日积月累的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因此,要将职业生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途径紧密结合起来。如通过广泛开展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接触他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环境,将会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提供宝贵的经验。而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研究能力等,则可以通过参与一些相关的竞赛和活动得到锻炼和提高。

(六)促进职业指导人员专业化的同时,在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方面形成全员育人的局面

职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化固然重要,但并不意味着学生职业指导的责任仅限于由专业的职业指导人员来承担。专业任课教师等其他教育人员的加入,也是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充分就业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高校需要在学生就业问题上承担多大责任,这个问题曾经引起了很多人的争论,多方意见不尽相同。高校不可能对学生的就业问题负全责,但是,应该由高校承担的教育和培养责任,高校不可推卸。专业任课老师的加入,可以发挥他们较为熟悉这一领域各类资源的优势作用。因此,高校在职业生涯教育方面必须形成全员育人的局面,形成合力,为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的解决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注释]

杨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薛晓峰:《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莫海兵:《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年第13期。

张小明:《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参考文献]

[1]李晓。大学生就业难的思考及对策研究[C].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胡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J].长沙大学学报,2009,(7).

[3]谢作诗,杨克瑞。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J].教育研究,2007,(4).

大学生就业难论文 篇3

>> 辽宁产业结构调整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 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对大学生就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经济结构调整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民工荒”、大学生就业难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分析 产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的关联性 河北省经济结构调整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产业结构调整对高职学生就业的影响与对策 浅析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 论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对高校发展的影响 浅析就业信息采集对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性 高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研究 浅谈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对就业质量的影响 知识结构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信心的影响 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 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发展对河南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产业结构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浅析高等教育结构性失衡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西安市产业结构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 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的模式分析 浅论高校共青团活动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04-12.

[2]吕西忠。三维视角下就业力与结构问题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258-259.

[3]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EB/OL]..

[4]吴建伟。河南省高校专业结构现状分析及调整对策[J].科教文汇,2013(1):40-42.

[5]高振强。美国高校服务―学习:内涵、模式及原则[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2):122-127.

[6]尚蕊。高校专业结构设置及调整对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