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论文:怎样备好一节课(优秀5篇)

现如今,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教师论文:怎样备好一节课(优秀5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教师论文:怎样备好一节课 篇1

一、讲评内容

作文评讲是教师在作文批改后,将自己对本文以及学生作文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向学生讲述:

①观念认识的创见性。在讲评时,应该关注体现出来的创建性。创建性既是结果,也是过程,是创新意识,有了创新意识,才会有创见,而创新意识在写作文中的体现首先就是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等。对于作家是如此,对于学生也是如此。在作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是看一篇作文是否中心突出,关键在于作文表达的思想是否是结合自己生活的实际。

对于小学的学生来说,不能过度要求他们有多么高深的认识,只要他们的主题有较为独到之处,是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就可以说是有创建性了。

②作文的创建性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鼓励学生摆脱传统观念和思想定势的束缚,勇于异想天开,标新立异,不断的积极开动脑筋去思考,在自己的作文中体现出更多的创新性,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素质就会在一次一次创造的实践中得到有效的开发。

③对主题内涵的理解。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知主题就是思想,就是观念。让学生从小接受这样的训练,头脑中形成思想定势,于是日后自己的作文中也照方法,作文中一定要有一个鲜明的思想,再用现成的材料填充,把生活中受触动的人和事,物和景,自己的某些想法和感觉,尽可能完美的表达出来,主题也是自然在其中了。这样写出来的作文,这样产生的文章主题,是比较生动活泼的,个性化,令人感动。

二、评讲要求

在评讲前教师要有一个具体的准备,是作文教学一个计划。教师在语文教学计划中应该制订合理的作文教学计划,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程序,一定要与语文教材相结合。

在作文评讲中能有所遵循,讲什么,怎样评讲,都心中有数,前后有序,成为整个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的评讲课会更有实效。另外还要做好资料准备。所谓作文评讲,就是讲解和评价学生的作文,如果不结合具体鲜活的学生作文实例,评讲就无法进行。

在评讲中教师要在批阅学生作文中找出有针对性的作文按类别、内容进行评讲,促进学生找出自己的长短处,然后学生交流,培养学生的作文乐观性。在此教师还必须注意到每个学生,发掘他们作文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这样,作文评讲才会对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再就是在作文评讲时重点要突出,它可以是这次学生作文中反映出的问题,此时应当抓住问题的重点评讲。

但要注意,重点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能拉大网。有的教师习惯于把几大要素作为重点,尤其是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等,这不是突出重点,而是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不强,感觉欠敏锐的表现。在作文评讲时,教师还要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不能搞一言堂,应与学生交流,讨论,让学生也加入到评讲过程中,也就是说可以自议,自讲,自改,自议就是相互间的评议;自讲主要是指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过程的讲述,以构思到定稿;自改则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学生当场提出对作文修改的意见。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可以交替进行,鼓励学生主动发言,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要尊重,要加以肯定和表扬,使学生踊跃发言。

三、评讲方法

在评讲作文时,教师要有现代教育思想的方法,结合本班学生实际,综合评讲。综合评讲就是面对全体学生的作文,做全面的、概括性的评讲。它的好处是可以涉及到作文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缺点,做到点面结合,无论是哪方面的内容都得与教学计划有机的结合。

教师在评讲中还可以典型评讲,就是在学生作文中找出典型例文,做细致分析,找出长处,为大家做榜样,最好不提学生名字。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评讲,方式可以有讨论和主讲,学生对典型的作文已经了然于胸,并有自己较为独到的看法,那么主讲式就比较容易深刻;而采用讨论式,学生的发言更广泛,气势更活跃。二者各有所长,可以机动处理。

总之,作文评讲教学是学生作文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的、健康的发展,也是学生作文素质乃至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同时也是提高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

教师论文:怎样备好一节课 篇2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备课改革。目前,农村小学师资紧、课程多,教师任务重,大都承担了多门学科的教学,为应付检查照抄旧教案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教案流于形式,把动态的学生排除在教案之外,仍是知识灌输为目的的旧备课模式的翻版。另外,一些老教师教法陈旧、思想观念转变慢,新课改对他们来说只是“穿新鞋走老路”;部份年青教师刚走上教学岗位,没有经过系统的理论培训,凭着对工作的热情和个人喜好备课、上课,他们某些观点新奇,但得不到理论支持;骨干教师虽然走在了课改的前沿,但他们好的观点和做法仅仅在每学期的一两次教研课中体现,大多数教师难以很快消化和实践。对此,我校领导教师开始了新课程下的备课改革:改变过去的单人单学科孤军奋斗的局面,让教师合作,集体研究,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才智,加以优化整合,并在课堂中实践操作,予以完善修补,反思总结,最终形成共性与个性有机结合的详案。经过长期的探索,我校设计出了“A+X+1+Y”备课模式(即:个人预案+集体讨论+集体详案+随记和后记),并在我校六年级教师中展开实验。

一、“A+X+1+Y”备课模式

1、众“A”争鸣,个性发挥。

集体备课的前提是教师独自写出“个人预案”。每位教师生活阅历、教学经验、教学风格互不相同,因此我们要求六年级教师钻研教材、设计“个人预案”时,不必写详案,而是个人在某个环节的独特见解,或是对他人教案某些认同章节的摘录、修补。充分展示出了他们独自的教学风格,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势,这正是集体备课的良好开端。

2、集体讨论,资源共享。

我校在六年级教师中以学科为单位,成立语、数、常科三个备课小组,分单元确定中心发言人、定时间、定主题进行“集体讨论”。采取先逐人谈设计意图、教法学法指导、学生参与情况,后共同探讨的办法,确立共性的东西,形成共识,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中心发言人把讨论过程及内容作好详尽的记录,整理形成材料并作总结发言。

3、众智归“1”,整合实践。

中心发言人从总结材料入手,把优秀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设计,融入本单元教案,诉诸笔端,形成一套完整的“集体详案”(“1”),再分发给组内成员,组内成员便可以利用经优化组合的教案进行实践了。

4、“1”中突破,个性创新。

通过“个人预案”——“集体整合”——“集体详案”这一强强组合的备课过程,无疑是“众人拾柴”。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个性的差异,以及课堂偶发事件等因素造成同一堂课的教学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再好的教案都是静态的,他需要教师动态的驾驭和表演。因此我们要求六年级教师课前根据个人的教学经验,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进行合理取舍,再次优化组合,方可走上讲台,这样教师走出了同一教案的束缚。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把遇到的新问题及处理办法作好随堂记录 (随记),课后再进行反思总结,把意见和心得写入后记栏(后记),这样一堂课才最终完成了个性创新。

二、备课管理与变革。

备课改革必然引起备课管理的变革。过去,学校领导以“旁观者”的身份管理教师的备课和课堂教学,同时备课检查局限于数量和篇幅,这种做法,脱离了对教案实用性的评价,严重束缚了教师的手脚,扼杀了教师的创新意识。因此,我们必须进行备课管理的改革,具体作法如下:

1、专人负责,分科指导。

我校领导和骨干教师分科牵头,组织教师学习《课标》,了解教材编写意图和学科特点,分单元、分章节作好探讨主题导向和讨论方法指导,帮助备课组教师寻找理论依据,督促教师参与热情。

2、重备课过程管理。

采取“一查、二听、三考核”的办法,管理六年级教师的备课研究过程。

一查:查“个人预案”。检测教师是否认真钻研教材,运用新课改理念。

二听:听“集体讨论”。检测教师是否积极参与讨论,理念是否运用恰当,各自的经验和心得是否得到交流。

三考核:对备课组的讨论过程、集体详案、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个人随记和后记量化打分,表彰好的做法,激发教师的探究积极性。

3、重建评价标准和体系。

对教师、教案和课堂教学的评价,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评价标准、评价体系不当,容易使评价结论失真,打消教师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因此,我校重新建立了评价标准和体系:

(1)、评价标准:

①活用新课程理念。“A+X+1+Y”备课模式不是新理论和方法的简单罗列,它要求教师讨论探究出什么地方该用什么方法,怎样用,才能达到为课堂教学服务的目的。

②活用“集体详案”。它要求教师使用“集体详案”教学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发挥自己的风格,再次优化组合教案,在指导学生活动和处理课堂偶发事件中突破、创新。

③“随记”详实,“后记”认真“反思”。“随记”是否有针对性地记录了教学双边活动的过程。“后记”提出的改进方案是否符合实际,有利于后阶段教案设计。

(2)、评价体系:

他评——自评——综合评价。

①他评:包括主管领导评、听课教师评、学生评等方式,有条件可邀请学生家长参与进来。形成多角度,多层面的评价材料。

②自评:教师是教学案的设计者和表演者,对自己教案和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最清楚,他们的评价更切合实际,更有针对性。

③综合评价:主管领导组织参评人员对大家的评价意见进行综合,得出的评价结论克服了片面性,接近教师的真实水平,最具说服力。

4、教案展评,回收保管。

“A+X+1+Y”备课模式下最终形成的共性与个性有机结合的教案,不再是六年级教师的个人资源,而是全校教师的同共财富。展评教案的目的就是要让我校每一位教师参与进来,既为他们提供讨论学习的机会,也让他们提前接触课改,自觉摸索,提高了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展评后,学校将教案打印一式两份,分别由学校和教师保管,一轮轮的授课后,一批针对性、实用性结合的优秀教案便积累下来,成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一笔巨大的财富。

三、“A+X+1+Y”备课模式的成效。

1、“A+X+1+Y”备课模式,确保了课堂教学质量提高。

在备课改革中,教师系统的学习掌握了新课改理念,刻苦钻研了备课的每一环节,备出的每一堂课都有质的飞跃。并在实践中改进了教法和学法指导,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2、“A+X+1+Y”备课模式,让领导和教师尝到了甜头。

(1)“A+X+1+Y”备课模式下,学校领导积极参与到备课改革中,强化了课改意识,不仅提高了教学宏观管理水平,也能亲自实践上好创新优质课。2003年11月底,我校领导在县局组织的创新优质课大赛中,说课和上课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2)在学校和上级组织的创新优质课大赛中,我校六年级教师设计的教案不仅思路新颖、清晰,教法学法指导到位,而且实用价值高,屡次荣获大奖,他大大超过了未实施集体备课年级的整体水平。

(3)“A+X+1+Y”备课模式下最终形成的详案,可多次使用,教授同样的教材时不必重新大刀阔斧的备课,只须根据学生实际作进一步修补,可收到较好的效果。从而减轻教师负担,大大提高备课的实效性和教师的备课积极性。

3、“A+X+1+Y”备课模式,提高了教师教研和科研水平。

“随记”和“后记”的撰写,促进教师对整个教案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反思”、自我评价

(1)经常“反思”形成变通能力。随记和后记中总是记录着教师对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办法和学生的奇思妙想,通过“反思”,教师自觉探索最佳方案,长此以往,变通能力逐渐形成,从而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而不是扼杀学生创新的火花。这样,我们培养的孩子就是创新的人才,而不是知识的奴隶。

(2)经常“反思”提高了鉴赏能力。教师在总结自我得失的同时,提高了鉴赏能力,在听他人的课时,就能够总结出他人课堂教学的优劣来,并分析取舍,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3)经常“反思”,丰富教学经验。在反思过程中程累素材和心得,不再为写论文而头痛,不再把写论文当作任务来完成,而是有感郁积于心中,不吐不快。写出的论文有了实践经验的滋润,就更加生动、真实、有说服力了。

“A+X+1+Y”新备课模式的指引下,我校六年级教师的教案设计、课堂教学、教研和科研等方面水平明显高于学校其他年级教师,他们已成为我校课改的领头羊,必将带动其他教师共同进步。

总之,以上措施是我校在新课改理念下的几点初步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些微薄的成绩。但我们觉得,在“怎样切实有效地减轻教师负担?如何加强备课过程的管理?如何建立一套更加合理、完善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还需作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我们将一如既往,使我校的课改工作再谱新篇。

教师论文:怎样备好一节课 篇3

摘要:

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学学时欠缺等问题,集体备课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总结独立学院集体备课存在的不足,探索新的集体备课模式对整合教学资源、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增强教学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集体备课模式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和创新,是当今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作为一种新型、独特的办学模式,独立学院为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也给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挑战,为解决这些问题,创新独立学院集体备课模式就显得十分必要。

1、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的现实必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是指教师们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认真阅读教材,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拟定教学计划,交流教学方法,撰写教学教案,制定教学课件等一系列的教研活动。所以,集体备课就是让大家在相互交流中学习,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团队力量来完成教学准备工作的一种重要形式,而这种博众家之长的备课方式正是解决独立学院思政课诸多问题的需要。

1.1集体备课是解决独立学院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的需要

独立学院思政课的师资队伍一般由母体学校委派教师、独立学院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三部分构成。这三部分教师往往来源复杂,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教学内容难以统一,教学效果也有高有低。集体备课就为协调教学进度、统一教学内容、研讨教学重点和难点、查找教学漏洞、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学实效性提供了保障。

1.2集体备课是解决独立学院教学学时欠缺的需要

“05方案”实施以来,多数独立学院认真贯彻落实“05方案”的要求,把规定的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纳入到教学计划之中。实际上,由于受到办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几门课程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学学时和学分减少的问题。在教学学时欠缺、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通过集体备课可以整合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难点,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

1.3集体备课是解决独立学院教师经验不足的需要

独立学院专任教师以年轻教师为主体,他们中有很多人是应届硕士研究生或博士毕业生,这些青年教师大多存在教学经验不足、教学任务繁重、学习时间有限、培训机会较少、业务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问题。集体备课把有经验的教师和没有经验的老师安排在一起,为新教师学习老教师的教学经验、管理方法、教学技巧提供了机会。集体备课也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便捷、最持久又最现实的一种方式。

2、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

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是现在各高校普遍采用的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室都或多或少地开展了相关工作,但总的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集体备课活动基本上还处于一种比较随意的阶段,有的学校的集体备课甚至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意义。综观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集体备课,大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学校重视不够,缺乏管理机制制定

科学合理的集体备课制度对规范集体备课活动,提高集体备课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有的独立学院由于经费缺乏、管理经验相对落后、管理者思想认识不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不够等原因并没有制定集体备课制度。在没有政策支撑的背景下,思政课教师们只能单打独斗、闭门造车,全凭一个人的力量从事教学研究。有的学校尽管制定了集体备课制度,但是并没有具体的活动计划,开展活动的随意性也很大。再加上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缺少对备课效果的检查与监督,导致集体备课很难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

2.2教师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

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它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集大家之智慧来弥补各自存在的不足。但是,由于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并没有真正认识到集体备课的意义,对集体备课还缺乏足够的思想理解和认识,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的误解:认为集体备课只是少数人的事,“与我无关”。有的学校采取的“轮着来”的备课方式也让一些老师产生了误解,认为一人一次,就是轮着的人备,没轮着的人就可以袖手旁观,甚至可以坐享其成。因此,教师们参与备课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够,导致很多学校仍然处于单兵作战的状态。

2.3备课模式单一,效果不明显

虽然集体备课已经成为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经常性的教研活动,但大部分学校都把集体备课的重点放在备教材、备教案方面。在许多学校看来,集体备课只要掌握了教材的内容,明确了教学的重、难点并在此基础上撰写教案就完成了任务。教师和学生的情况则很少纳入到备课的范围,对如何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如何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针对文理科学生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如何“因材施教”并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也很少涉及。具体到如何备课,采取什么样的模式来备课就更不重视了。年复一年的采用单调乏味的集体备课模式直接导致教师参与备课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

3、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模式探索

传统的备课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教学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必须突破这种单一的备课模式,创新灵活多样的备课模式以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团队合力。

3.1专题型备课模式

专题型备课模式是指教学团队在集体备课时预先选定一个专题,大家围绕这一专题仔细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学参考书,搜集、选择教学案例,补充教学资源并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撰写教案、制作课件,最后在集体备课会上展示自己的专题教学内容,由其他教师进行集体审阅,提出修改意见的备课模式。这种备课模式特别适合教学学时不足、教学任务繁重的独立学院。通过专题备课,教师团队不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将教材体系转化为了教学体系,还突出了教学的重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

3.2案例型备课模式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已经越来越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视和广大学生的喜爱。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时代性很强的课程,与各种社会现象紧密相连,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也需要不断地补充和添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经典教学案例。案例型备课模式就是教学团队以一个专题或一个章节为教学核心,大家一起挑选、编写符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案例,研讨怎样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教师如何进行点评和总结,最后合力编写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资源库的备课模式。这种备课模式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的能力,最终增强了思政课的吸引力。

3.3问题型备课模式

问题型备课模式是指教学团队根据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研究的备课模式。传统的问题型备课模式往往把重点放在组织教师集体讨论学生具体的知识点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事实上,仅仅解决这些具体问题对学生的帮助并不大,只是起到了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某一知识点的作用。从当前独立学院思政课的现状分析,思政课的主要问题应该是如何解决学生对这门课程不重视、不感兴趣的问题。所以,问题型集体备课的备课内容首先应该是备学生目前的思想问题,弄清楚学生的具体想法及不喜欢思政课的原因。其次,针对学生提出的具体问题对症下药,共同研讨解决方案。最后才是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具体知识点的问题。学生思想困惑的解决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前提,只有解决了根本的问题,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创新备课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因此,除以上三种集体备课模式,独立学院还可以选择视频学习型、文件学习型、优秀教师示范讲座等模式对集体备课的组织形式及方式进行创新。

总之,独立学院通过创新集体备课的模式,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教学优势,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使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得到持续的发展。还可以起到整合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增强教学实效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赖平。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课建设思路之坚持集体备课锤炼教学团队[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院,2009,(3).

[2]姜勇。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制度初探[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1,(10).

[3]姜勇,朱新翔。拓宽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的内容[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2,(1).

教师论文:怎样备好一节课 篇4

常有业外朋友问:“你教了这么多年的书,可以不备课了吧?”这个问题,可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一位历史教师的话来回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这话真的只可为知者道,不足为外人言也。一次完整的备课,要经过课前备课、课间备课、课后备课这样的过程,这个过程没有止境。

一、课前备课

即授课前的备课。这个环节要完成研读文本、确立目标、选择教法三项任务。

备课应从研读文本开始。教师要养成独立研读文本的习惯,提高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切忌在解读文本前或草草读一遍后,就查阅相关资料——如此,很容易被别人的解读所左右,甚至面对众说纷纭的解读无所适从,无法形成对文本的独立见解。当确信自己对文本有了独立的见解后,再参阅别人的解读。如见观点基本相同的,可以增进自信;如见观点不尽相同的,可以补充不足,丰富自己的解读;如见观点截然相反的,可以促进思考,或修正自己的观点,或坚持自己的观点。只有这样,面对学生的质疑时,方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常有教师经不住学生问,于是干脆不给学生提问的机会,这除了课堂机智不足外,没有认真、独立解读文本,或解读文本的能力不够,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如何解读文本,文艺批评家们自有一套理论体系,我的方法很笨,就是不断地读,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反复读的目的有二:一是读出自己的见解,二是寻找带领学生进入文本的钥匙。什么是进入文本的钥匙?下面试举两例加以说明。

比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中,雅·伊瓦什凯维奇的《肖邦故园》一文初看似乎杂乱无章,反复阅读文本,我发现了两句话。第一句是:“在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心弦的一个旋律,往往会反复出现在成熟的艺术家的作品之中,在这里,还会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第二句是:“肖邦之家最大的魅力之一,正是在于我们能感受到同肖邦‘促膝谈心’。”其中的两个词“渊源”和“魅力”,令我眼前一亮,对文本的理解便豁然开朗。全文可以概括为:肖邦音乐的渊源所在、魅力所自,原来看似杂乱无章的文本其实自有其条理在。“渊源”和“魅力”可视作进入文本的钥匙。

又如,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中,梁衡的《把栏杆拍遍》一文,文本很长,光辛弃疾的词就引了八首,这无疑增加了文本的难度。反复阅读后发现,文中有三个重要句子。第一句是:“老实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第二句是:“辛词比其他文人诗词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第三句是:“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做一个词人。郭沫若说陈毅‘将军本色是诗人’,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第三句概括前两句,同时引出下文,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总结全篇,这可视作进入该文本的钥匙。

当然,进入文本的钥匙有的比较明显,有的很隐蔽、不易发现,对此我还是那个笨办法——反复读,一旦发现了进入文本的钥匙,教学便可举重若轻、事半功倍。

确立目标要因文、因材(教材)、因人(学生)而异。文,即文本,是制订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我们知道,散文有散文的教学目标,小说有小说的教学目标;即使相同文体的文本,教学目标也因文本的具体内容不同而有别。所谓因材(教材)而异,是指因文本所在的教材而异,一个文本选人什么教材,放在哪个专题(单元),自有编者的意图。教师在教学前,要分析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比如,胡适的《我的母亲》和梁实秋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同在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活生生的‘这一个’”专题,两文的教学目标应大致相同。杨绛的《老王》,分别被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人,同一个文本,在初中和高中承载的教学目标显然是不同的。一篇《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和选修教材《史记选读》都选——必修三将其编排在“寻觅文言津梁”专题,参考文本后的练习设计,可知教学目标指向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而《史记选读》将其放在“摹形传神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专题,从专题名称便可看出教学目标指向《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当然,制订教学目标的时候应考虑并尊重教材编者的意图,这并不是说教师不能作必要的调整。因人而异,主要指因学生而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是老生常谈,之所以成为老生常谈,正说明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依然没有真正得以体现。教师都知道备课必须备学生,不然谈何因材施教?但是以班级组织教学的特点,年级统一进度的要求,统一考试的压力,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难度也确实不小。许多教师备课首先考虑的是进度,现在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要月考,进度不一致就无法应对这种统一考试。其次考虑的是程度,不是学生现有的程度,而是为应试所需要达到的程度,采取的大多是死灌、强练的方法。也就是说,最应因人而异的教学目标,实际最难做到。尊重教学规律,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挣脱应试的束缚,制订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师的胆识和智慧。但我们要坚信:尊重教学规律,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一定会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了,也就无需担心学生的应试成绩。再说,和终身受益的语文能力相比,暂时的应试分数又算得了什么呢?

选择教法,首先考虑的仍是文本特征,这就和厨师选择烹饪方法首先得考虑食材特点一样。一般来说,押韵的古诗文适合诵读法。杨乃济先生在回忆他的语文老师王锡璠的教学时说,“王先生长于讲授古典文学,朗读课文时依照古人‘吟诵’的腔调,有板有眼”,“也正因讲授古文古诗时不断地‘吟诵’,在不知不觉中,王先生向我们传授了不少的音韵学知识”。当然,并不是一个文本只适合一种教法。比如《雷雨》,精彩的片段可以用诵读法;也可以用活动法,指导学生排演课本剧;还可以用赏析法,赏析剧本台词、矛盾冲突、人物性格,这就给不同特长的教师选择不同教法提供了可能。在选择教法时,教师还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擅长诵读的,可多用诵读法;擅长说理的,可多用分析法;善于引导启发、反应敏捷的,可多用问题探究法。总之,教学方法不可单一,单一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产生疲劳感,教师既要有自己擅长的教学方法,也要熟练掌握多种教学方法。

对于教过的文本,千万不要重复前一轮教学的老路,要力求常教常新,要在前一轮教学的基础上有所变化、改进。变化、改进是必然的。对教师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提高了学识,丰富了阅历,积累了经验,改变了观念,这些都会影响教师的文本解读和教法选择。就学生而言,不仅基础不同,受时代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对问题的看法也不同。在社会变化发展如此迅速的时代,相隔三年,各届学生的差异是明显的,原先的教法可能不适合现在的学生,教法的变化、改进是适应学生的需要。选择教法前,不要先看原来的教案,以免受原教学设计的影响。当教学思路初步形成后,再看看先前的教案尤其是教学后记,以借鉴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使每一轮教学都能在前一轮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完善。我教《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教学设计明显不同的有三次:

第一次,我设计的问题是:林黛玉见到了几个重要人物?为什么要走如此曲折的路线?这种设计完全遵照课本上的“预习提示”:“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这一事件为中心,以她进贾府第一天的行踪为线索,通过她的目睹、耳闻、心感介绍了贾府一大批重要人物,初步展现了贾府——这一全书典型环境的概貌,拉开了红楼梦故事发展的序幕。”这样的设计按部就班、线索清楚,能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但课堂不够灵动。

第二次,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1)你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最没有耐心看的、想跳过去的是哪些内容?

(2)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3)作者是借谁的眼睛来写这些内容的?换一个人行不行?

这三个问题是基于自己阅读感受和思考的结果,我相信“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学生的阅读感受和我的阅读感受应该有相同的地方。结果,学生说最没有耐心

看的和最想跳过的,是环境描写、人物的服装描写和繁琐的礼节描写——这与我的预测基本一致。这样的问题,贴近学生的阅读感受,他们愿意参与讨论。相比而言,第一次教学设计是被动地接受“别人”的思路,而这一次教学设计则完全是“我”的。

第三次,使用的是苏教版教材,教材编者为这一文本所在板块拟了一个标题——“总借俊眼传出来”,我直接利用这个标题设问:小说一共写了几双“俊眼”?各传出了什么?这个问题从教材中直接拿来,有趣味,能激发学生思考。

二、课间备课

即教学过程中的备课。多数情况下,1课时不能完成一个文本的教学,在前一节课和后一节课间,往往还需要读一读文本,想一想余下的问题,做到上课时成竹在胸;有时,在教学过程中会产生新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当堂无法解决,下课后需要继续备课。这就是课间备课。这个环节有时要再次深入解读文本,有时要调整教学目标,有时要改变教学方法。文本阅读再细致,教学设计再周密,疏忽总在所难免。教学中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会不断碰撞出新的问题,有的问题还出乎意料之外。

比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中,《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有这样一段文字:“我们越是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的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部作品和每一个思想的独特性、个性和局限性,看出它全部的美和魅力正是基于这种独特性和个性——与此同时,我们却相信自己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世界各民族的成千上万种声音都追求同一个目标,都以不同的名称呼唤着同一些神灵,怀着同一些梦想,忍受着同样的痛苦。”原以为这句话不难理解,但课堂上,有学生问:“独特性、个性与那么多个‘同一’矛盾吗?”我没有料到。

有的问题,虽在意料之中,也有准备,可是一经学生提出,真正解决时,发现并不那么简单。还是《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紧接着上述文字之后,是“在数千年来不计其数的语言和书籍织成的斑斓锦缎中,在一些突然彻悟的瞬间,真正的读者会看见一个极其崇高的超现实的幻象,看见那由千百种矛盾的表情神奇地统一起来的人类的容颜”。有学生问:“那个‘超现实的幻象’是什么样的?那个‘统一起来的人类的容颜’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在我的意料之中,备课时思考过,可回答时,却有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感觉。

事实上,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意料之外还是意料之中,难以言传还是可以言说,都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对症解决。这就需要再次解读文本,直至把问题想清楚,然后再思考怎样对学生说清楚。有时,教师对学情分析不足,对课堂的变化估计不足,原来的教学目标难以达成,教学方法难以实施,课间备课时就要调整教学目标,改变教学方法,使之更适合学生的特点。

三、课后备课

即一个文本教学完成之后的备课。我们都知道,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从科学的角度看,因教学过程的动态多变,有时难免出现科学性的错误,哪怕是及时纠正了的错误,也是错误。从艺术的角度说,教学是遗憾的艺术。一节课,即使自我感觉比较成功,也会有遗憾。比如,讨论上文提到的“‘那个统一起来的人类的容颜’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时,我说:“读到这里,我脑子里出现了一个画面……”没等我把话说完,有学生打断了我,说:“我也想到一个画面,是一个广告,红十字会的广告:一个爱心,爱心里面是许多人的照片,然后就看到各种各样的表情,汇聚成爱心。”该生说完后,我告诉学生,我脑子里出现的画面是一个新闻节目的片头,片中多国首脑的影像一一闪过。为了体现原文中“数千年来不计其数”,我又补充说,我们还可以想象秦始皇、华盛顿等也一一闪过。课后反思,我发现,我的画面并不比学生的画面更能帮助理解原文,更为不妥的是,文章讲的是研读世界文学,是“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地阅读世界文学作品之后,便可“看见那由千百种矛盾的表情神奇地统一起来的人类的容颜”,可见我联想的画面是不确切的,无论从科学性还是从艺术性看,都有缺憾。我记下了这一缺憾,并提醒自己:下一轮再教,描述的画面改为学生知道的世界文学殿堂中的人物形象和在世界文学史上作出贡献的不朽作家的形象。

以每届学生三年一循环计,下一轮再教要三年之后。三年之后,前一轮教学的成功和不足可能遗忘,必须即时记下,以供下一轮借鉴。所以一节课后,或每个文本教学结束后,不仅需要记下成功之处,更需要记下不足和反思。

课后备课是长期的、持续的,仅写教学后记还不够,平时所见所闻所读,如发现对某一文本教学有用的资料要随时保留,对某一个文本教学有新的感悟要随时记下,以助下一轮教学。我读菲茨杰拉尔德的《为什么去中国》(山东画报出版社)和伊莎贝拉·伯德的《1898:一个英国女人眼中的中国》(湖北人民出版社)两书,发现书中对三峡的描写非常精彩,不禁联想到刘白羽的《长江三峡》,发现三位作者描写的时间差不多各相隔三十年。保留这些材料,到教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祖国土”这一专题时,把三个不同的文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发现每隔三十年三峡发生的变化,可以丰富“祖国土”的内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后,读刘再复的《红楼梦悟》,书中分析了《红楼梦》中不同的眼睛,我颇受启发,记下所受启发,下一轮再教,我除了问:小说一共写了几双“俊眼”?各传出了什么?还会再问:这些“俊眼”有什么不同?这样看来,确实每节课都要用终生的时间来备。

最后还想说的是,现在网络资源丰富,文本解读、课件、教案应有尽有,这对教学有利有弊。对网上的资源,我想借用鲁迅先生的话,“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切不可上网下个教案和课件就去上课。文本,要常读常新;教法,要力避重复。唯有不断阅读,丰富自己,教学才有源头活水。如此,每次都会教出不一样的精彩

教师论文:怎样备好一节课 篇5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过去是就教材而备教材,强调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多是以教师的“解读”牵动或代替学生的“解读”,可以说学生是接受式的学习。

新课程理念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强调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那么面对新课程教师怎样备课呢?下面我谈谈个人的看法,与大家共勉。

1、备教材生成的价值。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资源,也是师生沟通的中介。充分的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是新课程的基本主张。我们说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研究教材的价值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材的价值在于生成性。研究教材要从知识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来考虑。

2、备语文资源的开发。语文教学要从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注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思考课内与课外的联系,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语文的资源无处不在,但要遵循课外服务于课内,课外是对课内的补充和延伸。就一篇课文来讲,理解的角度不同,需要的资源也不同,教师代替不了学生的需要。 课堂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自我开发。因为教师是资源,学生也是资源,资源的开发是师生互动合作的过程。教师做不了最好,但要做的更好,尽可能满足于学生。有一句话说的好“教师不在是一桶水,而是源源不断的江河。”

3、备教学过程的构建。变程序式课堂教学为建构式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在尊重、理解、相信学生的基础上建构的。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策略者,教师对每个教学环节应有个合理的分析,研究教材的特点,研究学生的心理。

4、备学习方式的选择。从理论上讲教学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接受式,二是自主式。接受式强调的是结果,自主式强调的是过程。现代教学主张由结果走向过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通过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讨论、自主选择、自主创造、自主领悟、自主体验的过程,激发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创新精神,开发了学生的潜能。那么在备课时如何运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呢?我想,首先从教材的整体上把握,弄清文体形式、内容按排、练习设计(如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作文都有各自的特点)。

5、备师生问题的生成。没有问题课堂教学是没有生命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是展开合作交流的导索,有问题才有自主、创造、发现、体验。 反对教师的串问,但不能否定教师的问。教师的问要问的得法,问到关键,问的有价值。教师要少问,尽量把问题留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的问,可以问的新奇、独特。问题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切入点是多层次的、多角度的(如阅读中的题目、段落、篇章、词句),但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序进性,体现情境性、启发性、艺术性。

6、备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是一种对话,包括人与人的对话,人与文本的对话,人与自然的对话,对话是多维的、立体的、网络的。对话是通过活动来实现的。 学习活动分为内含的和外显的。内含的如:思维想象、自我对话、师生的情态对话等。外显的如:谈话式、问答式、品读式、讨论式、合作式、竞赛式、表演式、游戏式、观察式等,具体一点说就是听、说、读、写、问、画、演、唱。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