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学好一篇古文,让古文翻译成是最佳的方式,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去接受古文中枯燥的知识和文法,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清明》古诗词鉴赏5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1、原文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丹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2、作品赏析
(1)、注解:
①青鸟:神话中鸟名,西王母使者。这里指梅道士。
②赤松: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这里也指梅道士。
③金灶:道家炼丹的炉灶。
④仙桃:传说西王母曾以仙桃赠汉武帝,称此桃三千年才结实。
⑤童颜两句:意谓如果仙酒真能使容颜不老,那就不惜一醉。流霞:仙酒名。李商
隐《武夷山诗》:“只得流霞酒一杯。”这里也指醉颜。
(2)、韵译:
高卧林下正愁着春光将尽,掀开帘幕观赏景物的光华。
忽然遇见传递信件的使者,原是赤松子邀我访问他家。
炼丹的金炉灶刚刚生起火,院苑中的仙桃也正好开花。
如果仙人真可以保住童颜,何惜醉饮返老还童的流霞。
(3)评析:
诗以隐士身分而宴于梅道士山房,因而借用了金灶、仙桃、驻颜、流霞等术语和运用青鸟、赤松子等典故,描述了道士山房的景物,赋予游仙韵味,流露了向道之意。
清明日
作者: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清明日》赏析注释:
①青娥。妇女用青黛画的眉,代指美女。此句意谓:美女艳如画中丽人。
②郁会,郁金香,香草名。
③繁花,繁盛的春花。
④骄,骄逸,不受控制。偏,旁侧。憾,车前帷幔,是古代高官坐的车。
⑤“鸡骇”句.古俗,寒食、清明以斗鸡为戏。
⑥柘弹,柘材制造的弹弓。
⑦黄鹂,黄莺。
《清明日》赏析:
诗人温庭筠以旁观的眼光写了几个场景:晨露末消,如画美女便结队春游,去时露水打湿了她们的衣裳,归来已春风和煦,柳丝飘舞了;沿途达官贵人的马车横冲直撞地驰过;斗鸡场上剐从笼中奔出来的斗鸡急躁不安地呱呱乱叫;时而又从皇宫内苑飞出几粒打鸟的弹子。在描绘官内、宫外一派游乐盛况时,温庭筠对上层社会耽于游乐的侈靡风气也略有微讽。全诗画面转换迅速,节奏明快,色彩秾丽。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朝代:宋代
作者:欧阳修
原文: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清明节与上巳节的时候,西湖风光很好。满眼都是一片繁华景象。谁家的车马在抢道争先?一辆有着红色轮子和金色花朵的车子,为了超前,绕从道旁的柳树行中奔驰而过。
游人在日暮时分相随归去。醒的醒,醉的醉,相互招呼,喧哗不已。从西湖弯斜的堤岸一直到城头,沿途都是开放的鲜花。
注释
①上巳:节日名,古时以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人们多到水边嘻游,以消除不祥。
②争道:游人车辆争先而行。
③朱轮:漆着红色的轮子。汉制,太守所乘之车,以红漆涂轮。
④钿车:嵌上金丝花纹作为装饰的车子。这句是说装着朱轮的钿车在绿柳之下驶过。
⑤相将:相随,相携,即手牵手。
⑥醉醒:醉酒的人和酒醒的人。
赏析:
这首词是写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上巳”,节日名,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历来有到水滨踏青的习俗。《梦梁录》卷二载:“三月三日上已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东京梦华录》也记载:“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这就可以看出是郊外人们游春的盛况。西湖景色迷人,是游人的最佳去处。其盛况如何,作者一开始点明节令后,就说:“满目繁华。”用一句话来概括当时红男绿女、车水马龙、熙来攘往的情景。接下去便作具体描述:“争道谁家”是说在人群里,不知是谁东推西挤抢道前走,这就把那种闹哄哄的人群拥挤的场面活绘出来了。不仅行人众多,而且车辆也川流不息:“绿柳朱轮走钿车”,“朱轮”是用红漆涂过的车轮;“钿车”是用金属、宝石锒嵌作装饰的轿车。这是说,在绿柳那边,还有红色轮子、光彩闪耀的轿车来来往往呢!这两句回应了“满目繁华”句,是“满目繁华”句的具体描写。这里作者没有直接写西湖风光,而是写游人争先恐后涌到西湖边来,从这个侧面来表现西湖景色对人们的吸引力。
上片是写人们在清明上已来湖边游春的情景,下片则是写他们日暮兴尽而归的路上景象。人们经过一天的游春活动,到日暮时,相随而去。他们有些在节日野宴中喝得醉醺醺的,“醒醉喧哗”句,颇有份量。它把那些不管是醉的、醒的、歌唱着的,嬉笑着的,高谈阔论的,各种欢乐的声音,各种欢乐的姿态,都包括在里面。总之,一片喧哗声伴着人流而去。这里作者没有写游宴如何欢乐热闹,但这两句实际上已展现出了上文所提到的“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的热闹情景。结句,再从远距离来写归途中的人流:“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人们沿着弯转高低的路走向城头,一眼望去都是花。这里的“花”是泛指,一方面是指深春路边的野花正开,一路不断,花伴人行;另一方面是人流中如花一般的姑娘们,她们头上带着花;人们衣着的艳丽和朱轮钿车的秀色等,意思是花花绿绿直到城头之意。所以句中用个“总”字。
此词从开始到结束都贯穿着“繁华”、“喧哗”的节日气氛,把读者也卷入这气氛之中,领受节日的欢乐。读完这首词,再回头看看第一句:“清明上已西湖好。”就不难看出,作者是借节日的繁华来赞美西湖好的。词中每一句都有丰富的内涵,全词构成一幅生动壮美的游春图。
清明
黄庭坚〔宋代〕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译文
清明时节,桃红李白,含笑盛开。田野上那惊长满杂草的坟墓令人感到凄凉。春雷滚滚,惊醒了冬眠中的龙蛇百虫;春雨充沛,滋润郊野旷原,使草木变得青绿柔美。古有齐人出入坟墓间乞讨祭食以向妻妾夸耀,也有介”推拒做官而被大火烧死。不管是贤者还是平庸之辈,千年之后又有谁知道呢?最后留在世间的只不过是满目乱蓬的野草而已。
注释
桃李笑:用拟人手法形容盛开的桃、李花。蛰(zhé):动物冬眠。“人乞”句:《孟”》中有一则寓言。说齐国有一人每天出外向扫墓者乞讨祭祀后留下的酒饭。回家后却向妻妾夸耀是别人请自己吃饭。这是一个贪鄙愚蠢的形象。“士甘”句:用春秋时介”推宁愿被烧死也不愿再出仕的典故。蓬蒿(hāo):杂草。丘,指坟墓。
鉴赏
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
首联出句点题:“佳节清明”,似无新意;继而写景,“桃李”春风“野田荒垅”,意象格调迥异,再对举喜“笑”和悲“愁”,意境顿出。突兀的情感,鲜明的对比,读来令人悚然。 “清明”对于“桃李”来说,自是“佳节”,因为向前看有一大番好的前程,即便是眼下,也绽尽春光,引领季节的舞台,缘何不“笑”呢?只是这“笑”越张扬,越能对比出下句的悲凉。 “野田荒垅”似乎更适合于“清明”这个节日本身。累累埋骨,处处荒冢,忠奸贤愚冤怨节烈,统归于黄土,怎会不“生愁”呢?大地无言,只能却披衰败荒芜的外衣,由诗人、世人解读它的哀伤。由此看来,首联起笔写景,淡定散阔,别有境界;感情平抑内敛,为下文的议论人生蓄势张本。
颔联描写清明时节生物的活跃情景。“雷惊天地龙蛇蛰”,写的是动物的活动。春雷震响,天地惊动,动物于冬眠中被惊醒,雷声告知它们春天已经到来,于是它们便纷纷走出蛰居之处,活跃于春的气氛之中。 “雨足郊原草木柔”,写的是植物的生长。春雨贵如油,是说春雨能像乳汁一样,让草木迅速生长。雨足之后,郊原上的草木自然就萌发柔嫩了。
以上两联写了桃李、荒冢、龙蛇、草木。颈联的两个典故,两种活法。“人乞祭余骄妾妇”说的是古代那个专靠到坟茔地里乞讨人家祭祀剩下的供品以饱食终日且炫耀于妻妾的人,“士甘焚死不公侯”说的是拒官隐居虽被烧死亦不甘心妥协于社会的正直之士。一样人生,两种境界,不置可否的对比中,暗含着诗人对介之推高蹈品格的肯定与赞扬。
尾联生发疑问:蓬蒿荒丘,遗骨一土,千载万世,谁知谁是贤愚?即便是活在当下,谁又辨贤愚?“知谁是”的反问中,浸透着诗人的满腔愤懑;以景做结的末句里有悟透生死的通达。这种通达,是贬谪失意的心灰意懒,是不满现实的讽刺反击,是坚守人格操守的格格不入。
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这首诗的景物的描写、感情的抒发,无不得力于对比。不但桃花与荒冢有对比、齐人与介子推有贤愚之比,而且自然界的蓬勃春景与人生的无味黯淡也是一组鲜明的对比。
黄庭坚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名篇《陋室铭》赏析
刘禹锡,唐代中叶著名的文学家、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家。其诗文是我国思想文化遗产中的重要财富。
刘禹锡的诗文流传下来的有八百篇左右,《陋室铭》便是其中之一。
全文如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第一段的意思是:山不在乎高,有了仙人便有名气;水不在乎深,有了神龙就有灵验;这虽然是一间陋室,但是我的道德是芳香的。这一段,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我有高尚的道德操守,所以住的陋室也不显得简陋。这个主旨,文章开篇并没有点明,而是分成三层,徐徐写来,逐步点题。作者先用一组形式匀齐的排句作为两层铺垫,再引出揭示主旨的第三层。文章用山和水比附室,用不高和不深比附陋,用仙和龙比附主人,用名和灵比附德馨。这样写,文章有波澜,有曲折。这种十分新颖的“旁起”的写法,别开生面,具有独创性和引人入胜之妙。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段的意思是:苔痕爬上台阶,满阶碧绿;草色映入眼帘,满目生机。谈谈笑笑,都是博学多才的士子;来来往往,没有文化浅薄的布衣。在这斗室中可以弹弹素琴,看看佛经;没有丝竹的繁响扰乱我的清听,没有官府的文书劳累我的身体。这一段,承接上段的文意,正面描写与陋室有关的情况,点明陋室不陋的原因,并落实“惟吾德馨”四个字,是全文的中心。
本段也分三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第一层,除了表明作者一切听其自然,怡然自得的心境之外,还说明作者不愿广为交游,前来造访的人不多。这个对偶句中的“上”和“入”两个字,用得非常传神。有了这两个字,便把静景写得既有精神,又有韵味。从中流露出作者对陋室周围景色的喜爱之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第二层,前一句实写,后一句虚写。这两句在于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是第三层。前者用散行句式,是从正面说的;后者用的是骈俪句式,是从反面说的。骈散句之中,又有呼应,有对照:“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相呼应,相对照;“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相对照。一正一反,相映成趣,行文的缜密,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一层还写出了陋室主人的清心寡欲,随遇而安。
第三段,作者采用类比的手法,以著名的政治家诸葛亮的茅庐和著名辞赋家扬雄的草玄堂和自己的陋室作比,意思是说,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也都是陋室,由于它们的主人品德高尚,因而陋室不陋;那么自己的陋室难道不是如此吗?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加重了主题的分量,使作品又多了一层波澜。
第四段只有一句话: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出自《论语子罕篇》(“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各朝代多把孔子创立的儒学奉为至高无上的经典,把孔子的言论视为金科玉律。本文以孔子的话作结,是为了“援古以自重”,用来突出“君子居之”、陋室不陋的主旨。作者有意不引“君子居之”四个字,只引“何陋之有”,而把“君子居之”这层意思暗含其中。这样写,不露痕迹,很有余味。
《陋室铭》是一篇脍炙人口、流传百代的`佳作,它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文中所表现的作者重视道德品质的修养,强调洁身自好,不羡慕富贵荣华,不追求物质享受,都是有进步意义的,应当肯定。但是,其所表现的自命清高,与人无患、与世无争的情调却是消极的。
《陋室铭》尽管只是仅有八十一个字的短文,它的立意、布局、语言都很有特点。从立意来看,虽然是为陋室作铭,但没有直接描述陋室如何简陋,而是采取因人及物的手法,从其它几个方面加以映衬,因而感到新颖脱俗,不落窠臼。从布局来看,本文是用议论的的笔墨开篇。以双重比喻起兴,作为蓄势而后揭示主旨;主旨一经揭示,便层层扣紧,先用衬托的手法,再列举史实和引用古语的的写法,逐步加深主旨,句句坐实主旨,使得全篇首尾呼应,统体浑成。从语言上看,有排句,有对偶,有散行;以四言句为主,中间杂有五言句和六言句;除用单句结尾不押韵外,通篇押的是一个韵脚,而且两句一押,两句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样写,语句参差错落,音调铿锵谐美,节奏鲜明顿挫。
《陋室铭》篇幅虽然短小,但内容精粹,情味隽永,不愧出自大家之手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