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下是可爱的小编帮大伙儿整编的7篇电影红高粱的观后感范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红高粱》讲述的是一个很老的故事,老的不是我这个年纪的人喜欢去看的。一开始听到《红高粱》这个名字,以为是诉说一个很完美的感情故事,在红色的高粱地里,有一对青梅竹马分分合合最终又到了一齐,是一个唯美的感情故事。或许像我们这一代人看惯了情情爱爱的电视电影,什么都能联想到情与爱,恰不知这个故事截然相反。
《红高粱》讲述的是抗战时期的故事,却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抗战故事。
一个苦命的女人即将嫁给一个麻风病的老头,一个轿夫爱上了这个苦命的女人。其间发生的一切讲述他们了的感情平平淡淡,也讲述了那时人们的生活简简单单。这个故事是发生在那些长满茂盛高粱的高粱地里,也给故事增添了一翻韵味。
这个故事一开始讲的却是重男轻女的思想,女儿无用处,为改善生活把女儿卖给一个将死的麻风病老头,难道自古女人的命就这么贫贱!我想控诉的是:那时的女人没有地位,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爹娘为了点钱就把女儿给卖了,也太过于绝情了。故事中的女主角凤莲把自我交给了轿夫余占鳌,即使不算是感情,可是这个男人起码比麻风病老头要好上不明白多多少少!这一幕可是是想告诉观众女人要的只是一个能够照顾自我得好男人,而不是为了金钱而把自我给卖了。却也庆幸,老头被杀了,幸福来到了。我们要相信幸运之神一向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做的是好好对待生活,生活是不会对我们吝啬的。
感情有了结果,孩子慢慢长大了;上等的高粱酒酿成了;生活越来越红火。当日子过的和和美美的时候,总会有那么点事发生。日本人的车辆践踏了平和的高粱地,于是乎这个村庄不再平静,日本人的残暴,与中国人的善良构成鲜明的比较。日本人残忍的要屠户剥人皮,这样惨绝人寰的事想也明白仅有日本人才会做。不然发生在中国的细菌战又怎样会出现呢?
这个故事也是在告诉我们,让我们谨记历史的惨痛,日本人的惨无人道,我们中国人要自强不息,不能输给小日本!
说实话,关于这个故事我看的不是很懂,也并不是很明白。但故事中的道理常人都是明白的,讲述了人性、自由、生活、团结,更是对当时人们生活的赞美,那样的淳朴简单,没有虚假伪装的一面,直面现实。并不是每个故事都能够这么直白的讲述一些真理的,像我们这一代的人需要多看些这样题材的电影,才会懂得那时人们的生活,才会真正了解电影所要表达的真理,是抨击现实,还是赞美历史……
《红高粱》这个片名切合这个故事,故事的开始发生在高粱地,故事的结尾也离不开高粱地,这片高粱地留给了村庄的人们财富和历史的印记。
九儿是一个可怜苦命的女孩。命运多舛、身世凄苦的九儿在那个黑暗、封建、贫穷的年达注定会吃很多苦、遭很多罪,可她偏偏还得不到一个宠爱她、保护她、关心她、尊重她的家人,这就无非将她一步步逼到了绝境。
九儿的爹是一个爱财如命、酗酒贪吃、自私自利的小人,为了让自己过上安逸自在、吃喝不愁、吸毒有余的神仙日子,他不惜棒打鸳鸯毁了九儿的爱情,然后将自己的亲生女儿卖刀单家,嫁给一个病入膏肓、即将入土的伪善之人。九儿的哥哥随了父亲不着调的性子,自私狭隘、自顾不暇的他不仅不能给与九儿一时温情不说,他还伙同父亲一起变本加厉的折磨、压榨九儿,这让人觉得愤懑又辛酸。
九儿又是一个坚强、独立、勇敢的女性。孑然一身、无依无靠的九儿大义凛然地走进了单家的大门,面对病恹恹的丈夫,面对步步紧逼的大嫂,面对无一人可信的下人,九儿只能一个人人深一脚浅一脚的去摸索自己的生存之道。遇到难事了就自己去处理分析,受到委屈和欺压了就只能自己打落牙齿和血吞。尤其是当被土匪花脖子抓去的时候,九儿表现的异常从容和镇定,尽管她心里已经吓得六神无主了,但她还是很勇敢的在和劫匪斗智斗勇,她甚至不惜忍痛对自己下手,然后用锋利的指甲在脖子上划出血淋淋的伤口,以此来吓唬花脖子自己染了疾病。九儿这样临危不惧、勇敢无畏的模样真是美极了。
九儿更是一个心怀天下、无谓牺牲的革命战士。为了让心爱的人和最爱的孩子虎口逃生,为了让无数英勇的斗士躲避日军攻击,为了保护村子里那些淳朴善良的乡民,九儿选择孤身一人引开敌人,最后更是利用高密响当当的高粱酒与敌人同归于尽了,她这样英勇就义的精神很是让人钦佩。
我喜欢九儿,因为她是那么独立、那么顽强、又那么坚韧;我也很欣赏九儿,因为她是那么温柔、那么干练、又那么善良。因此我希望自己可以和九儿一样,做一个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独立女性。
电影《红高粱》是根据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的,是张艺谋“摄而优则导”的一鸣惊人之作。本片曾获得多项大奖,同时也捧红了不少演员。一向想好好地看一下这片子。
以为从没有看过《红高粱》,但当我再次听到那狂放的将近吼出来的歌声“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莫回头,莫回头……”时,我才依稀记起,第一次看《红高粱》是在小学的时候。当时什么都不懂得,只记得有一大片的高粱犹如一波又一波的海浪随风起伏,一碗又一碗的红酒洒向空中,洒出了上世纪中国三四十年代一伙农民古朴与野性。
《红高粱》所描述的并一个不完整的故事,如果必须要把它凑成一个故事的话,那也是一个很乏味的故事。《红高粱》主要是透过颠轿、野合、祭酒和埋雷炸日本鬼子等故事情节来向观众展现出一种敢爱敢恨,敢生敢死,没有太多理性羁绊的原始生命力。
看完《红高粱》后,影片里最后那个画面在脑海中还是挥之不去,那是在这部片子里我最喜爱的地方。那机枪招来的爆炸和爆炸所招来的日全食的漫天红,姜文所饰的“我的爷爷”站在日全食之景里,那已不仅仅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我的爷爷”,而是一个超现实的,有点神化的人物。那是展现了人们对那个疯狂而无序的年代里的英雄的追求。《红高粱》正是以这种超现实的、超自然的神话赢得大家的喜爱,让人们压抑在内心已久的人本有的野性得到了释放。
在影片里,无处不表现出了那种张扬狂放的原始生命力。比如开头那段搞笑的,很吸引观众的颠轿。一群汉子裸露真上身一边高歌一边颠轿,而轿里的是一个弱小女子,这构成了极大的反差。不管是出嫁或迎亲的,都没有陪嫁人也没有迎亲人,在中国,这是不合乎情理的。还有,“我爷爷”的一泡尿竟然酿成了好酒十八里红。等等,似乎都是一些不合乎情理的事情。然而,恰恰是这些不合乎情理的事情把人们那种原始的生命力展现了出来,古朴与野性,张扬与狂放。
成功的艺术不必居于生活的真实性,它只要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就好。在拍摄《红高粱》那个年代里,人们对现实的生活缺少的就是那种张扬狂放的个性,而《红高粱》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这天回到家,一口气读完了莫言的《红高粱》。内心各种情绪激烈地交织在一齐,久久不能平复。
一向感觉自己是一个很具有包容性的人,很少有个性厌恶的事物,不太爱对事物作出评价,总觉得万物表现的状态总有其内在规律,不能说绝对的好,也不能说绝对的坏。正如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个性是在欣赏完他人的作品之后我不太敢轻易发表自己的看法,总觉得自己水平不够。很多时候,在向他人道出的时候,也仅仅变成了很俗的一句:很好,你自己去体会吧。
读完《红高粱》也是,怕自己拙劣的见解和浅薄的文字会有损这篇中篇小说,但心中燃烧着一团火焰,不吐不快。
不说小说的结构安排之精巧、莫言的文字功底以及叙事功力之深厚等这些语文考试答题时的条条框框,只谈感受。
《红高粱》给我一种很不一样的感觉。我是一个泪点以及笑点都极低的人,经常看一部影片或一本书看得泪如雨下。虽然在读《红高粱》的过程中也无数次鼻子发酸,但总是有一口气堵在心里,一种无法名状的愤怒、委屈、痛苦交织在一齐的麻团堵在心口,让我无法释放自己的情绪。眼眶通红却流不出眼泪的感觉。
读《红高粱》的过程中,有三次因为太难过而读不下去,起身平复情绪。
第一次是奶奶家的长工罗汉大爷被剥皮的情景。罗汉大爷是条汉子,直到被剥成肉核依旧没有屈服,日本人毫无人性,残暴得丧尽天良。
第二次是伏击汽车队时,“我”的奶奶死在日本人的枪林弹雨之下的情景。
第三次是事情过去很多年后,“我”的爷爷重新回到奶奶死去的那片高粱地上的情景。
在那个年代,生命显得尤为卑微而珍贵。随便一颗子弹便要去一个生命,而那些牺牲在枪口刺刀底下的生命都闪着铮铮铁骨。
高密东北乡已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地名,红高粱也不再是一种普通的农作物。抗战期间,山东高密甚至整个中国时时都在上演着这种悲壮的牺牲,献血也侵透了这片神州大地。
很佩服小说里的奶奶,大胆而果断,充满正义感。
回过头来想想,真就应庆幸自己生在了祖国和平而强盛的年代。
记不清在哪里看到一句话,大概意思是:好的文学作品必须是反映现实的。过去的历史是血淋淋的历史,是无数双眼睛见证的,像记忆中的烙印一样。无法磨平,更不允许篡改。尊重事实是人最起码的良知。
不知为何,突然间想到了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红,是张艺谋最擅长使用的颜色。《红高粱》中的红色是热烈而奔放的;《我的父亲母亲》中红色是温暖而幸福的;《菊豆》中的红色是炽热而渴求的。但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红色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充满着血腥与悲惨。
第一年的盛夏,颂莲刚刚嫁入陈府。俯拍拍摄地点——乔家大院,给人以深沉压抑的感觉。整个画面色调偏暗,按时人物命运的悲哀。四院第一次亮起红灯笼,采用蒙太奇的短镜头链接,将整个过程拍摄的极为仪式化。红色的光充满着血腥。拉镜头使我们看到了全景,无边幽蓝的黑夜里,只有红灯笼的光微弱的亮着,封建气息扑鼻而来。当颂莲拿着灯笼看镜中的自己时,特写的眼泪突出了主人公的无奈。
转眼深秋。两个片段的链接十分恰当,背景音响采用锣鼓声,自然过渡到下一个季节。颂莲发现婢女雁儿和老爷有染时,对于雁儿眼神的特写表现了人物心里极大的渴望。后来近景拍摄雁儿幻想自己捶脚时也生动的体现了这一点。三太太楼顶唱戏的镜头也极为巧妙,艳丽的红色和房屋的青灰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为三太太不屈的性格埋下了伏笔。二太太卓云的菩萨脸蛇蝎心的形象也逐渐暴露,声画分离的一声惨叫表现了颂莲心中的怨恨。
隆冬到来。整个电影发展到了高潮。颂莲与飞蒲互相回头的背光近景极为巧妙,笛声也恰到好处。捶脚声不断响起与颂莲假孕相互交融。最后的封灯镜头是清一色的深灰,人物命运渐渐陷入无法回转的局面。颂莲误杀雁儿,醉酒后对二太太喊出三太太与高医生私情一事,又使情节再掀波澜,对二太太的特写镜头表现了她内心的及其阴暗与狡诈。红色运用最多的镜头是三院闹鬼一事,所有红灯笼燃起,给人以沉重的压迫与血腥之感。
次年夏天。五太太入府,对于少女面部的特写,表现了她内心的惊恐。最后,由燃着灯笼的四院逐渐拉镜头,直至荧幕全黑。
这部作品无疑是张艺谋的经典之作,整个影片没有春天,一次次点灯灭灯,一次次捶脚声的响起,死人屋的反复出现,处处都是张艺谋的惊心布局。大红灯笼,红的血腥,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人的侵蚀。影片的震撼感意犹未尽。
大概在一个月前,看了电一影《红高粱》,当时就想写点感想,这几天网间疯传莫言是诺奖大热门,今天中午又看了一遍。晚上,小说《红高粱》的作者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趁机赶风头说一说。
之前,我并没有在意电一影《红高粱》是由小说《红高粱》改拍的。所以对其中的微词都是针对编剧和导演。这是对广大小说被改成电一影的作者的不重视,深感抱歉。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我并没感到丝毫的自豪和骄傲,但有点庆幸的是,诺贝尔奖也许会因此不是敏一感词了吧,诺贝尔文学奖是断然不会了,还会成为这段时间的喉舌媒体关键词大肆鼓噪。不知道诺贝尔和平奖会不会因此也不再敏一感呢。如果继续敏一感,这无疑是给诺贝尔奖一操一作机构一记响亮的耳光,拍马粘了一手屎。
一个月前看《红高粱》,是对早期张艺谋抱有一欣赏态度去看的。但一习一惯于挑一毛一病的我看着看着就觉得不对劲。
得麻疯病的酒厂老板用一头大一毛一骡子从九儿她爹手上换来一个如花似玉的大闺女。没多久就惨遭毒手,死了。轿夫鸠点雀巢成了酒厂主人九儿的老公。后面就是一些弘扬主旋律的无聊堆砌。虽说无巧不成书,但这电一影中的一些巧还是超出了我能承受的范围。所以不喷不快。在那个时代,麻疯是人人谈之色变的一种恶一性一病。俗称癞子。我小时候听老人讲,以前如果村里有人得麻疯,要被赶出村去的,更有甚者,用一种叫粮杆的农具夹一着脖子拖了丢下河去。村里有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不得而知也无从考证。当时是当作真事相信了,震惊于前人对生命之冷漠之余,对麻疯的恐惧也让人背部发冷。但电一影〈红高粱〉里的李大头,得麻疯竟然继续开酒坊,巧得让人受不了。另一处,轿夫往酒缸里洒尿,严重的食品污染事件,作坊的大工头竟然说酒成了,味道特别好。不知道是以肮脏当高尚呢,还是别有用心的反讽。通观整部影片,找不出反讽的迹象,所以原因只能是前者。而这究竟小说中原始情节还是剧本创作时改的,就得而知了,也不想知道了。联想到价格屡创新高且销量一路凯歌不断的某些酒,我就别有用心的猜想,这些酒会不会也是加了尿的呢?
极少追剧的我噙着泪水看到了六十集的红高粱大结局。主角是一个有血有肉,敢爱敢恨的女人!
九儿命运多舛,从小家庭毫无温暖可言,败家无赖的父亲,软弱至自尽的母亲,不成器的哥哥。在这乱七八糟的环境中,长成十七岁的少女,她心灵手巧,剪的窗花小有名气,主要是她非常坚定的与张家少爷俊杰谈着甜蜜的恋爱,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在各种阻力跟前,她不卑不亢的化解危机,与俊杰父亲的交涉,恶土匪的智斗,在与有正义感的民国县长的辩论中还赢得好感,认作干亲。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如大多数人一样,在命运的安排下,九儿嫁到了酿酒大户单家,直接开始了两个寡妇当家的日子。九儿一改往日因病导致的沉闷的单家大院,里里外外彻底清理,阳光顿时普照了所有的伙计!在各种的斗智斗勇中,她都坚定与人友善,保持正直。被名利冲昏的二叔三叔,在找茬儿过程中被九儿感化,唤醒了犹如槁木生存着的寡妇大嫂,都不再敌对,两次在恶匪花脖子的手里全身而退,最主要的贡献是,三番两次周旋于县长和义匪余占鳌之间,化解矛盾,最终在大是大非中,顾全大局的撮合此有冤仇的二人统一战线,一起抗日!
九儿与被敌人控制了的不知情的女儿诀别时,这个柔弱的母亲只能好好的记下女儿的模样,赶出城拦截住失去理智的一心救女儿的余占鳌,才撕心裂肺的大哭“我闺女没了!”这种画面,谁还能忍得住泪水?
与余占鳌和张俊杰的关系,九儿处理的分寸那么得体,理智的影响着尤其余占鳌沿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在被敌人包围的关键时刻,她最后一次做了明确的判断,只身引开敌人,选择与县长夫妇一样,自杀式的与敌同亡,掩护了自己人!
在和平时代,善良,识大体,坚定,智慧,带给亲友,同事正能量的你,没有理由不拥有美丽人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