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本页是爱岗敬业的小编首席为家人们整理的11篇张思德电影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是噙着热泪看完《张思德》这部影片的。张思德,憨厚纯朴,呐呐无言,用朴实和纯粹折服了周围的人,也让61年后银幕下的我肃然起敬,久久回味。
张思德是一个平凡的人。他1933年参军入伍,当过勤务员、通信兵、警卫员,最高职务是个班长。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搞过生产,烧过木炭。生命历程中,他没有惊人的事迹,也没有动听的话语,“普通、平常,像清凉山上的草一样,我们不注意到他们,往往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
张思德是不平凡的。毛泽东评价他“有思想,有道德,就是缺张嘴。”他纯净而不肤浅,憨厚连着忠诚。寡言的他一旦开口,让人再难忘记:“不管干啥子工作,都想着前线就在脚底下。”“硬不成一块铁,想当马掌还当不上哩!”“走进革命队伍是为了吃饱肚子,吃饱肚子长了觉悟,就该让更多的人吃饱肚子……”。别人不愿干的活,他干得有滋有味;最不起眼的工作,他也求尽善尽美。艰苦的日子,平凡的岗位,出头露面时他那么笨拙,功名职位前却那样淡泊。别人看不到的角落,被他收入眼底;最普通的人和事,悄悄装在心中。从不声不响的举止和点点滴滴的真情中,我们看到了一颗高尚的灵魂。张思德的可贵之处就是在平凡的生活工作中做着不平凡的贡献,在他牺牲后回想起来才能用“伟大”来形容他的一生。银幕上的他,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动人心魄的震撼力,是不计个人得失,乐于造福他人的奉献精神,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牺牲精神,这种震撼力来自心灵深处的向往和追求。张思德,以他的行动诠释了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他的生命谱写了一曲为人民服务的诗歌。
伟大生于平凡,平凡成就伟大,而将两者紧紧相连、融为一体的,正是那五个字——为人民服务。张思德29岁的短暂人生,13年艰苦卓绝的延安岁月,正是对这五个字的生动诠释。他朴实得像延河边的一粒砂,千万粒细砂聚在一起,就是砥柱中流的礁石。他微小如清凉山上一株草,千万棵小草共同摇曳,也能伸展勃勃生机。于是,窑洞里出了马列主义,黄土地哺育着一个政党,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着世界上最大的人民战争……。张思德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在他身上聚集了许多普通中国人身上的美德——朴实、善良、助人为乐,他就是这样一个既平凡又伟大的英雄。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很多东西:集体主义者的道德感,儒家传统的光芒,信徒的献身精神……。当年延安物质并不富裕,但人们精神世界是充实的,张思德就是那个年代的代表,民族的生命力也恰恰就在这个地方。但张思德不过是这伟大队伍中的一名代表,他的身前身后,一串长长的名字:雷锋、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从打江山到掌政权,从改革攻坚到加快发展,一个个平凡的生命延长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光华,我们的事业也由此一天天壮大。今天,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无论形势和任务有多么不同,都不能忘记这个本,丢了这个根。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曾经成就我们事业的精神动力,还将辉映着我们漫长而辉煌的征程。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看完张思德这部电影后,毛主席对他的评价在我耳边久久回响,一个普普通通的士兵,一个平平凡凡的工作岗位,为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
那是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张思德——一个烧木炭的士兵,他为了掌握好烧炭的火候,不分昼夜地巡回各窑,不怕温度高,爬到窑顶观察烟色,正因为他这种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所以他烧出的木炭质量特别好。
张思德爱人如已,助人为乐。他用一颗爱心去关心、照顾一个老人和一个孩子,让他们感受到了温暖。他和战友小白去挖窑,窑洞即将挖成时突然塌方,为救小白,自已却被埋在了窑洞里,光荣牺牲了。
虽然<>那是发生在60年前的事情,但是今天看起来却仍然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不管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应该学习他那种爱岗敬业、爱人如已、助人为乐的精神。
《张思德》这部影片是几年之前看过的,却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黑白胶片的背景,折射出朴实的故事情节,没有波涛汹涌却感情激荡,没有惊心动魄却热泪盈眶,如今忆起这部电影,还是有满满的感怀。
张思德确实很普通,就算到如今,也会是山上的一棵小草一样,默默无闻,不会引人注目。影片中的张思德是一个善良憨厚,纯净而又忠诚的小士兵,别人嫌弃的活,他干得有滋有味,尽善尽美;淡泊名利。最微小的人和事他都用真性情放入心底。毛泽东的伟大在于他思考中国革命的走向,而张思德的伟大则在于思考用自己的力量做好每一份工作,默默支撑起革命的事业。正如毛泽东在追悼会上深情地说到:“我们的队伍里到处是这样的人,普通、平常,像清凉山上的草一样,我们不会注意到他们,往往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可正是这些人支撑了我们的事业。”张思德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影片中一直平淡的讲述着他的生活,打过仗,负过伤,在大生产运动中纺线、烧炭,生活中的朴实和纯粹让观看影片中的我心底流过一束束清澈的泉涌,直到他最后在组织烧炭的工作中被炭窑冲没,我心里一下子汇集了所有的感情,即使没有枪林弹雨,即使没有钢枪战马,但整个画面充溢着伟大,充溢着悲壮,留下的,还有他那打着赤脚,在黄土地上努力奔跑的身影。
同样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想要做到一名合格优秀的党员,有时并不需要名声满天下,也不需要赫赫的军功战绩,需要的是一颗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心,一种正直纯粹的革命精神,默默的支撑着党的事业,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就好。值此建党90周年庆,我写下《张思德》影片观后感,铭记张思德,为这片红色记忆点缀上一抹平凡、纯粹的色彩。
记得初中的时候,学校便组织过一次看电影的活动,那次放映的内容正是《张思德》,当时电影中张思德的形象在我心中的地位就同雷锋同志的一样,他的舍己为公,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的英雄形象在我们当时看来完全不亚于在战场上英勇抗战的战士。
如今时隔多年重温关于张思德的片段,仿佛又再次将我的情绪拉回到了当年。
张思德,一名光荣的警卫战士,他很普通也很平凡,在那艰苦的日子里,他普通得只知道工作,他平凡得只懂得奉献,但在人民利益面前,他却用自己年仅29岁的生命承载了一切。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党员前辈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的奉献注意精神。
“为人民服务”,是张思德用短暂质朴而不平凡的生命做出的生动诠释,正如毛泽东在他的追悼会上留下的著名讲话《为人民服务》里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是的,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正如张思德同志。多年过去,张思德精神像一面鲜明的旗帜,引导着无数人谱写着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荣历史。为人民服务的崇高追求,使他不仅成为一位英雄,更成为一种精神——伟大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过去,靠这些优良传统排除了无数艰难险阻,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今天,作为新时代下的我们仍要继承和发扬这些优良传统。
站在今天的角度,“为人民服务”这一句话愈加变得充实而责任重大。“为人民服务”不仅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及其党员必须奉行的“宗旨”,而且写入了宪法,成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定义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建设的根本宗旨,是党的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区别了其他政党的最根本的标志,也是每位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在我看来,“为人民服务”并不应成为领导者的一句口号,人民真正想看到的是以人为本,以民为重的行动。所以,作为为人民服务者的主体仍将任重道远。
当然,为人民服务也不仅仅是领导者应有的作风,作为平凡大众的每一个我们,也应该将这种作风内化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像张思德、雷锋、焦裕禄、任长霞等等这些老一辈党员同志们学习,将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服务的精神落实的每一个平凡的实践中去,只有这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才会得到继承和发扬,我们所期待的和谐社会也才会更快得到实现!
毛泽东曾写过一篇文章,中曾说:“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提法西斯卖力,就比鸿毛还轻。”而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重。
张思德是警卫员,这天,他搭乘在骑着车上的幼儿园的小孩,一个叫做宋公明的小孩因为自己的父母被敌人打死,闷闷不乐。张思德变上去逗他,他居然喊了声:“爸爸。”张思德里面带他去河边洗澡,从此以后,张思德就把宋公明认为自己的干儿子。
在到延安之后,毛泽东实行精兵简政,而有一位从苏区跟到延安的。老革命不想被精简掉,所以绝食,而张思德看见后,找朋友刘秉钟借来眼镜之后,给这位老革命戴上,老革命能看清东西后,张思德马上认这位老革命为干爹,这位老革命立马把枣拿出来给张思德吃。
在一次打篮球比赛中,篮球飞出场外,张思德出去捡球,看见关大娘的猪跑了,便急忙去逮猪,张思德直到跑到河里才逮到猪,这一幕也让毛泽东看见了。
张思德被调到窑洞烧炭,张思德劝回了要走的小白,在与小白的配合中,弄好了窑洞的光面,突然,张思德听见一声巨响,是窑洞要塌了,张思德立马把小白退出窑洞外,壮烈牺牲。
张思德这种帮助人民的精神我们也应该学习,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帮助他人。
观《张思德》有感张思德,一个陌生的名字,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张思德生于1915年4月,在抗日战斗中,全力为人民服务。一个名叫宋光明的孩子,在战斗中失去了爸爸妈妈,成了一个孤儿。为此,孩子养成了不太爱说话的习惯。孩子认张思德为爸爸,张思德并没有生气,给孩子当了一个尽职的好爸爸。张思德工作干得很猛,毛主席对他的评价为识野菜有一套,作战勇敢,团结认真,只会傻干,不会说话。他的优点和缺点都是办事不吭声。
后来,因矿场倒塌,困在山洞中而死。他死时才29岁。毛主席说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重。望着张思德,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张思德为人民,为祖国付出了自己年青的生命。他虽然不是死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但他是为人民而死,他死得壮烈。望着他,我想起了自己不爱为人民服务的。坏毛病。记得有一天,我看见了一个残疾人,我没有去帮助他,而是一再地嘲笑他,假装他的样子,觉得十分好玩。更不用说认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人作弟弟或妹妹了。
但现在我一想起这件事,就觉得自己做得非常不对,心里很内疚。张思德爷爷,您虽然已经在沃土下长眠,但您那种精神永远激励着我前进,前进,再前进。
看完《张思德》这部影片,感觉非常好。这部影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用那么多动人的真实细节,塑造了革命队伍的各色人物。
张思德生活在一个革命大家庭里,这个家庭的每个人都很生动,特别是张思德和他老战友的这份感情,是以往电影中不多见的。电影《张思德》没有曲折的情节,热闹的场面,黑白胶片牵出平实瞬间,穿越60载岁月。一名普通的士兵,警卫——开荒——烧炭,艰苦的日子,平凡的岗位。出头露面时他那么笨拙,功名职位前他那样淡泊。三过草地的老红军,班长一当7年,一整编,又成了战士。别人看不到的角落,被他收入眼底,最普通的人和事,悄悄装在心中。他认保育院不幸失语的孤儿做儿子,用心血崔开朗朗童音;他拜炊事班精简下来的老兵当父亲,真诚的抚慰一抹晚晴。这些都让人非常受感动。这部影片让我见到了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张思德。尽管一切是那么平凡,然而,正是这种平凡产生了伟大。60年前,毛泽东主席的著名演说《为人民服务》,影响了几代人。
60年后,银幕上的他,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动人心魄的震撼力。撼人心魄的是张思德不计较个人得失,乐于造福他人的奉献精神,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牺牲精神。一个少说多干的张思德,用朴实和纯粹折服了周围的人,也让60年后银幕下的我们肃然起敬,久久回味。张思德诠释着崇尚的做人标准:“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张思德29岁的短暂人生,13年艰苦卓绝的延安岁月,正是对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的生动诠释。张思德不过是这伟大队伍中的一名代表,他的身前身后,一串长长的名字:雷锋、焦裕禄、孔繁森。从打江山到掌政权,从改革攻坚到加快发展,一个个平凡的生命延长中国共产党人的光华,党的事业也由此一天天壮大。然而,无论形势和任务有多么不同,都不能忘记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曾经是成就我们事业的精神动力,未来还将辉映我们漫长而辉煌的征程。
韩越杰
影片描写的是抗日战争后期,延安正处在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中,毛泽东的勤务兵张思德为人憨厚朴实,工作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一心一意为着革命的利益和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而默默地奉献。为解决中央机关冬季取暖问题,1944年他带领一班人到安塞县烧炭。在一次烧炭中炭窑突然崩塌,张思德不幸牺牲。毛泽东主席在他的追悼会上深情地说:“我们的队伍里到处是这样的人,普通、平常、象清凉山上的草一样,我们不注意到他们,往往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可正是这些人支撑着了我们的整个事业。毛主席的这篇讲话,发表时以《为人民服务》为题。这篇文章也成了共产党人行为准则和毛泽东思想的具体体现。
电影《张思德》将为人民服务具体化,让观众相信,为人民服务是快乐的,这个榜样值得我们世世代代学习。通过观看《张思德》影片,我深深体会到:一名普通共产党员默默奉献的伟大,伟大的事业,需要无数个张思德,伟大的人民,需要永远的“为人民服务”。在张思德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中国人骨子里的那种朴实、谦和、善良,是一种人内心本能的、涌动着的自我奉献的精神。
这部影片的现实意义在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丢,“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信念不能丢,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应当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一个叫张思德的同志,他曾说过一句话:“前线就在脚底下”,从这就足以看出他对名利的淡泊。万丈高楼平地起,测量大楼的高度只测量最顶的一块砖,可支撑这块砖的却是千千万万块砖,少了哪一块,大楼都会坍塌。
一个年过花甲的老革命,为了留在军队里,以绝食“抗议”。他不能说话,当他遇见张思德时,他在墙上写了个“家”字,又用脚跺跺地,这意思很明显,这里就是他的家。张思德不仅劝说他服从组织上给老革命安排,去养老的地方,还认老革命为干爹。这对一个孤寡老人是多么大的慰藉啊!百善孝为先,而张思德的行为不仅是一种普通的孝道,更是一种爱,一种对老人们的爱!他还说过一句:“不仅得让自己吃饱,还得让吃不饱肚子的吃饱了!”是啊,有些人一辈子就为了满足私欲而不择手段,又有多少饱食终日的人想到过别人的肚子?我想,生命的价值,并不在于别人为自己做了什么,而是在于你为别人做了什么!也许,张思德的话可能让人觉得很通俗,但他那话中的含义却很深刻。
片中曾经两次提出:“牺牲是什么意思呀?”的疑问。“牺牲就是死了。”这是张思德的回答。我想,他的回答可能更直白一些,但是,对于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死”,只是肉体的死亡,却是生命的升华,灵魂仍在人们心中活着。“牺牲就是睡着了”,这个回答更美好一点。张思德不就是这样吗?他牺牲了,但人们缅怀他,使他活在人们的心里,永远,永远。
张思德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战士,但在他牺牲后,毛主席专门写了为人民服务来纪念他。张思德是伟大的!他所做的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平凡的小事,但是众多个平凡小事积累起来就是不可或缺的,平凡中关心他人,在平凡中做出伟大。
从1933年参军,过草地,尝百草,编草鞋,送信,照顾孤儿,不忘战友,关心战友、哑巴炊事员、烧窑……最高的职位只是个班长,但是职称高又能怎样?张思德做着平凡的小事,但也不失自己的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平凡的小班长也比那些犯了错了的旅长、团长、营长更有意义!如若把张思德的价值拿出来与他人相比较,就会是对他的亵渎,如果他想有所彰显,又何必做那么多别人不记得、不知道的小事?毛主席在任他为警卫员时,让他说说自己的最大的优点,如果在现在或是换做其他人,为了职位或者某些利益,谁会说自己没什么优点?谁会真诚地袒露自己?毛主席替他总结了张思德的最大的优点是:不说话;最大的缺点是:不说话。这最大的优点让他变得有意义,那最大的缺点也就使他是平凡的,这就是性格决定命运。
说到命运,那时的个人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是交给党,交给革命,那么说张思德的死是为了人民利益,为人民服务,他的死是重于泰山的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看似很空,很大,只是个思想指标,思想空壳,并没有实质内容。但是归于生活,回到实际来看,这些不仅体现在那些惊天动地的政策为人、为民,更体现在那些平凡细微的小事上。我们因为正在享用着这些细小的关心和益处,所以没有觉察到它的意义,当它离开或消失时才会引得我们注意,因此,我们应该注意身边平凡的人,更要在平凡生活中小事去着手,平凡在不知不觉中变的有意义。我们可以平凡,但不可以没有意义。
张思德平时不说话,很木讷,肯吃苦,做实事,细心、关心、爱心、奉献之心,这些使他在做毛主席的警卫工作,是对他的肯定,是对革命的保障。主席在追悼会上说,他是个伟大的人,死重于泰山,成天跑来跑去,也许你们不认识他,那是因为有很多和他一样的凡的战士,他们都一样。但是不一样的是:张思德始终把平凡当做生活,不刻意去追求什么,去做什么,在平凡的小事中成就意义、价值。这些成就是不自觉的,也可以说是我们后人给他追加的。
时代需要英雄,需要有人做出一番事业。同时时代也需要像张思德这样的人,在默默无闻、点点滴滴的平凡小事中体现自己存在的意义。
最近观看了电影《张思德》,又重新感悟了“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每一个中国人对“为人民服务”这5个大字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可以说这5个字几乎贯穿了每一个人成长、受教育的全过程。出生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很多人至今都能流畅地背诵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
在二十世纪中前期,由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比较单纯,人们的思想很朴实,价值观念单一,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教育的口号,一种精神的提倡,深入人心,人们很习惯地认为那是对每一个中国人的教育和要求,也自愿自觉地贯穿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实际行动就是对“为人民服务”的理解和认识,但对其核心精神的更深层次的理解思考和讨论的比较有限。
到了二十一世纪国门打开的今天,社会前进,经济发展,信息繁杂,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精神生活也极为多彩。思想活跃,价值观念多元。因此当我们今天再来看电影《张思德》,重温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的时候,似乎有了不同于上个世纪的感受和思考,有了不同的价值观念的碰撞,因此也更加有讨论、思考的价值。
思考一如何认识个人价值的体现
在张扬个性、提倡实现自我的今天,似乎每个人都希望做出一番伟业,希望成为时代的英雄。在观看电影《张思德》的过程中,可以强烈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周围一些同志眼里表达的信息:“张思德明明可以争做排长、连长,甚至更高的职位,可以对革命事业有更大的贡献,但是偏偏要让他去烧炭。这样就埋没了个人的价值,妨碍了个人能量的发挥。你看人家美国大片,提倡的是要做英雄,宣扬的是个人英雄主义精神,鼓励的是极大发挥每一个人存在的价值。”这种想法反映的是当今一部分人的一种价值取向。它和传统教育所告诉我们的价值观似乎产生了强烈的碰撞。
是啊,张思德不过是给不愿离队的老人送去了关爱和温暖;只不过干些跑腿儿、给汽车换换轮胎的活儿;只不过是给犯错误的老乡刘秉钟多一些关心和鼓励。这能算是英雄吗?这能充分体现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吗?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在电影中找到的答案是,影片中的刘秉钟从看不上张思德,到他真诚地对张思德说,“我只佩服你一人,以后我就跟着你!”这不就是对张思德个人价值的认同吗!这不就是张思德存在的个人价值吗!那位被张思德称为老革命的哑巴老人之所以不愿意离开部队,是因为他把部队当作自己的家,他不愿意离开这个革命的家。后来在张思德的关爱中,他又找到了家的感觉。当刘秉钟说1933年一起入伍的革命战士有的当了团长、政委,就连他自己最起码也是个主任时,张思德却如数家珍地报出了一连串的名字,在他的脑海里铭记的都是为革命抛投入洒热血牺牲的烈士的名字。我接触到的看过这部电影的几个学生真诚地说:“这部影片好几个地方都让人热泪盈眶。”他们说,以前也看过不少关于父子情和亲情的电影,但没有像这样被感动得落泪。这说明他们认同了张思德。
时代需要英雄,需要有人做出一番事业。同时,时代也需要像张思德这样的人在默默无闻、点点滴滴不起眼的平凡小事中,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而这个价值不亚于英雄的价值,他们正是用自己朴素的“为人民服务”的行动感染、团结,带动了一批人,共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想做英雄和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为人民做小事情其实是不矛盾的,它们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个人存在的价值。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不愿意做为人民服务的小事情的人,是做不了英雄的。
思考二如何认识伟大与平凡
张思德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战士,但是在他牺牲之后,毛主席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纪念他。张思德是伟大的!张思德所做的都是一些很不起眼的平凡小事,但这些平凡的小事中有着伟大的闪光点。他把公众的事情、别人的事情看成是自己的事情,只要他看到别人需要,他就会积极主动去关心,去做。上前线跟日本鬼子真刀真枪地打仗,是英雄;张思德在后方做着非常平凡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小事,也是英雄。他说,不管在哪里,前线就在脚底下。是的,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需要做的事情做好,把前线放在自己脚下,就能在平凡中做出伟大。张思德是平凡的,但是谁又能说他不伟大呢!
为人民服务是具体的。有人说把公众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只要需要不管大小就去做,这是为人民服务;有人说,为他人做有利的事情就是为人民服务;还有人说,在本职之外做有利于社会的事情是为人民服务。在我们周围,在我们的工作中,有很多需要去做,但又是很平凡的小事情。如果看到了,又默默地去做了,并且坚持做下去,几十年如一日,他就是一个伟大的人。这就是为人民服务。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