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本文是漂亮的编辑帮助大家找到的新高考II卷高考作文:青少年自己的空间【优秀10篇】,欢迎参考。
安静一下不被打扰
戴耳机是因为“周围的世界有时太嘈杂了”,但嘈杂的岂止是声音,我们更需要的是安静的心灵。我们都有这样的成长经历:到了一定年龄,我们都渴望拥有一间自己的小屋,不受别人的干扰,独享自己的秘密。公共空间再大,也不能没有自己独立的空间来安放自己“安静”的心灵。学习知识需要专心,拿到试卷需要细心。“专心”“细心”,哪个不需要“安静”的心灵?
“安静”不一定就指无声或不嘈杂,也指不受干扰的清醒的认识。我们为什么这么渴盼“安静”了?因为这种安静被打扰的现象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让我们陷入焦虑。这种打扰不仅是指大爷大妈们激情四射跳着的广场舞,不仅是指司机们不合时宜的高分贝喇叭声,不仅是指图书馆内旁若无人的高声喧哗,也不仅是指沉迷于手机中令人眼花缭乱的信息;更多的是指人们内心深处本应固守的价值观在受到波动。你看:当你学习累了想要休息时,看到别的同学还在埋头学习,你是不是对自己应不应该离开课桌而焦虑?当你想要选择自己的爱好做自己的专业时,发现这个职业的`就业前景渺茫,你是不是对自己应不应该继续钟情于这个专业而焦虑?当你看到有人好像很轻松就挣得大钱的时候,想到自己还如此辛苦,你是不是对自己应不应该放弃急功近利的做法而焦虑?
我们都会面临选择,一定的焦虑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我们总处于焦虑中,不能保持心灵的安静,那么,即使我们拥有自己的空间,也不可能真正拥有独立的思维。没有独立的思维,又谈何思想的沉淀?又如何助力人生的成长?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安静”就是不要功利心太强。你内心浮躁很大程度上就是不想吃亏,想要尽快看到好处。须知,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地筑牢基础,不可能有巍峨不倒的大厦。有些人看起来很轻松就获得成果,其背后是巨大的努力在支撑,这努力既包括体力上的,也包括心力上的。有人不择手段,铤而走险,即使很快牟取巨额利益,也不应该成为我们效仿的对象。
我们追求“安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拒绝参与公共事务,拒绝与别人来往。而是说,我们在与别人交往的时候,不能被周边形成的一定舆论带偏自己的方向。我们经常说“宁静以致远”,指的就是心灵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才能想得更宽、更远、更全面。你能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了,你不就更容易接近真理了吗?看来,有时我们是需要远离一些干扰,静下心来好好沉淀一番,让我们的成长更顺利、更健康。
非空间无以成才,非安静无以致远
新时代“屏奴”在满是海量信息的“黑洞”里和信息大爆炸的泥淖中精神内耗,青少年们的课余时间被各种各样的课外辅导班或堆叠如山的作业填满,而大人们的生活空间也被工作塞满……
此间有不少人勇于挣脱“牢笼”,萌生“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对啊,我们不是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停下是为了更好的出发,只有给自己留下适当的空间,才能放松自我,沉淀自我,最终实现自我的成长。
学会给自己留下空间,放松自我,人生才会张弛有度。
“水满则溢,日满则亏。”在快节奏的今天,我们的空间似乎被分数的高低、竞争的忧惧、生活的无措填满,由此产生了被焦虑压力裹挟的窒息感。而王维学会给自己留下空间,漫步松林,坐看云起,摆脱凡尘成诗佛;宗白华学会给自己留下空间,在看云放空中领略云卷云舒之美,成为一代美学大家;汪曾祺学会给自己留下空间,静赏草木人间,成为文学大家。学习需要留空,生活需要留白,适时松一松紧绷的琴弦,方能张弛有度,游刃有余。
学会给自己留下空间,沉淀自我,成功才会水到渠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树苗有了成长的。空间方成参天之木,江流懂得沉淀自我方成浩瀚大海。史铁生盛年瘫痪,学会在地坛里寻一处空间,扶轮问路,用笔去不断探寻生命的意义,留下向死而生的箴言;李子柒告别都市,学会在田野中寻一处空间,致力非遗,用心呈现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工艺,发扬中华文化;吴磊抛下明星包袱,学会在娱乐圈内寻一处空间,新疆骑行,领略新疆的风土人情,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学习需要留空,生活需要留白,懂得沉淀自己,方能跃上时间的虎背,采撷成功的硕果。
反观当下,孩子们的空间被培训班塞满,我们的空间被作业试卷塞满,大人们的空间被工作塞满……“我想静静”非一人之愿,“留有空间”非一我之求。尼采曾言:“我们走的太快,是时候停下来等等自己的灵魂了。”虽然人生是一场义无反顾的向前,但懂得停下修整,留白以待,才可以让有限的时间寻求更多无限的精彩。
没有空间的人生,灵魂就没有松弛感。正如没有土地,草木就没有了根基,一切枝繁叶茂,春华秋实便无从谈起。作为新时代青年,学会给自己留下空间,放松自我,沉淀自我,最终实现自我的成长,就让世界拥有它的脚步,让我保有我的茧。
沉静下来,成就非凡人生
在人的成长之路上,会遇到各种困境与挑战,不免会产生“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并渴望有独处的空间。事实上,我们想要的独处就是要使自己沉静下来,这里的“沉静”即指心灵的平静。只有沉静下来,我们才能心如止水,不怕打扰,这时所享受的空间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我们才能真正地放松、沉淀和成长。
曾国藩年轻时做事难免心急气躁,每遇急事就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于是他的老师就送给他一个字——静。他逐渐领悟这个字的真谛,懂得了静的智慧。于是,每天都要让自己沉静下来,思考如何修身、治国,终成一代名臣。那么,作为青少年,如何做到心灵沉静,不怕打扰呢?我们需要在成长的道路上确立目标,沉淀自己,与时代共舞。
沉静下来,确立目标,沉淀自己。
人生需要目标来指引我们前进。充分认识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确立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会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古人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尤其在青少年阶段,我们更应树立远大理想,并将远大目标切分成实操性较强的小目标,每天反省自己,落实目标。因为一个人的人生目标就像一座高楼大厦,实现它必须有牢固的基础、可行的框架和方案。把一个个小的目标落实了,才有可能最终实现大的目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与其枕着不切实际的空想做美梦,或者这山望着那山高地怨天尤人,不如从认清自己、确立目标、专注当下开始。你只管沉静下来,确立目标,用心耕耘,剩下的时间会给予你答复。
让我们沉静下来,确立目标,把自己放在对的位置上,慢慢去沉淀自己、锻炼自己,做好身边的小事,不负青春,砥砺前行,成就非凡人生。
沉静下来,与时代共舞,铸就祖国美好明天。
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用行动诠释了沉静的真谛,而我从他们身上领悟了人生的意义:在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英勇事迹中,我听到了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无畏呐喊;从八方驰援武汉的申请书里,我读出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命运与共的'情怀;从聂荣臻的英勇奋战中,我悟出了屈原“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的忠贞之情。他们沉静下来,深入思考人生的价值,走出小我,胸怀天下,与时代共舞,为铸就祖国美好明天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正是这些默默无闻、勇敢无畏的人,沉静思索人生,用小梦融大梦,才成就了国泰民安的盛世。青年学子更应当沉静下来,将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紧密相连,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铸就祖国美好的明天。
你与我,身为祖国青年,身为世界青年,应沉静下来,乘青春之桨,扬帆远航,熠熠生辉!
我们需要一个安静的空间
《大学》有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确如此,个体成长亟需自我独立的领域。用以放飞,沉淀,以及茁壮成长。然而,如今,一代新生的青年被过度的“关心”包围,被无尽的时空压迫至无法呼吸,使得成长变得无比被动和无奈。在这个时候,一面寂静的领地,一个安静的空间,更显弥足珍贵。
在寂静的领地中,我们可以独立思考,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深厚的学识。的确,在课堂上,师生共享的互动与情境中的探索,对于学生的成长过程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然而,为了真正将知识融入自我,我们仍需要独自消化课堂上的教诲。假如有一片空间,能让我们在学校周围的林荫之下、山坡之上,甚至更远的田野之中,静静地拥抱大自然,去遐想,去回味。一旦这成为习惯,我们对学科的理解将更加深入,思维也将更加敏捷。
比如在阅读《乡土中国》时,如果能让我们安静地理顺全书的思路,寻找阅读此书及社会科学类书籍的策略;而阅读《红楼梦》时,如果能让我们安静地品味其中的角色,体验作者的情感,那么,从语言的欣赏中,我们将找到阅读小说的乐趣和方法。是的,分享的价值是不可忽视的,情境中的洞察同样珍贵,然而个体在独立思考中的领悟更是无比珍稀。然而现在浮躁的社会之下的某些“整本书阅读”,却并不读整本书。
同时,在寂静的领地里进行独立思考,我们才能领会社会生活的核心。随着网络的普及,各类媒体的`声音熙攘,虽然让我们获取信息的速度更快,却也让我们的思维变得迟钝。时尚化和流行的观念使我们的想法变得肤浅和单一。这时候,对于尚未积累足够社会经验的年轻人来说,更需要走入现实生活,亲自观察并思考。更何况,一旦走上社会,年轻人会遭遇各种挑战和困境,甚至可能会经历人生中最为黑暗的时刻。
在这种时候,深思熟虑和坚定的年轻人,静静地梳理事情的来龙去脉,通过独立的摸索,最终会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样,不仅自身的命运得到改变,自我也获得了一份坚韧,一份冷静,对生活的理解也增加了一份真实的感知。
此外,在寂静的领地里体验人生,我们才能使自己的情感世界变得丰富多彩。现今的年轻人,从教室到宿舍,从校园到单位,大多是不太扎实的学术教条,更多的是空洞的表达,讲的是空中楼阁的“生活秘诀”,甚至人生中最美的初恋也演变为只看中车子房子的“实用价值”。没有心跳,没有回味,没有童年的羞涩,没有追求过程的苦恼,没有狂风暴雨中的心灵碰撞,没有柴米油盐中的诗意与远方。
此时此刻,我们应该静静地思考,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安静地聆听自己的心跳,品味让我们激动的时刻。唯有如此,我们的情感世界才能日渐丰满,人生的体验才能变得真实,心灵世界才能如大海一般波澜壮丽,绚烂多姿。
的确,年轻一代的成长需要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在这片领地里,他们可以吸纳学习的知识和能力,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因此,作为父母、老师和所有关心青年的人,应理解青年一代的需要,尽量减少对他们的打扰,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安静地放松,沉淀,成长。
安静的力量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手机铃声、电视广告、汽车喇叭、人群嘈杂……这些声音不仅打扰了我们的注意力,也影响了我们的心情和健康。尤其是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正处于一个成长和学习的关键时期,需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来思考、创造和放松。
安静一下不被打扰,是很多青少年的。心愿。他们希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可以自由地阅读、写作、画画、听音乐、做梦……在这个空间里,他们可以摆脱外界的压力和干扰,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培养自己的品格和气质,体验自己的成长和变化。
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也是一种智慧。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接收到大量的信息,但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有用和有价值的。有些信息甚至是错误和有害的。如果我们不加以甄别和筛选,就会被这些信息所迷惑和误导,失去自己的判断和思考能力。因此,我们需要有一个安静的时间来反思和总结,区分真假和好坏,提高自己的知识和素养。
安静一下不被打扰,更是一种美德。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都想要成功和出色,但并不是所有的成功和出色都是真正的成功和出色。有些人为了追求名利和地位,不择手段地欺骗和伤害他人,失去了自己的良心和道德。有些人为了迎合潮流和风口,盲目地模仿和跟风,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因此,我们需要有一个安静的心态来审视和调整,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展现自己的真实和魅力。
安静一下不被打扰,并不意味着孤僻和逃避。相反,它是一种积极和主动的选择,是一种对自己负责和尊重的态度。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分地沉溺于安静中,忽视了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我们应该在安静与热闹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在内心与外界之间建立一个桥梁,在个人与社会之间实现一个融合。
三重“静”界
诸葛亮在写给其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三次提到“静”: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可见,古人早已把“静”作为做人与成才的重要条件。这份“静”,来自于外在与内在两个方面,如果德行甚高,还能“香远益清”。
先说外在。
古有孟母三迁,今有史母偷听。著名作家史铁生年纪轻轻就双腿瘫痪了,脾气暴怒无常。即使是面对美好的事物,他也会突然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墙壁,而母亲则悄悄躲出去,偷偷地听着他的动静,生怕他做出什么危险的举动。等一切沉寂,又悄悄地进来,当作什么都没发生一样。这份“静”,是一个母亲给予儿子最体面的尊严。
再说内在。
三年前第一次疫情复工后,湖北的一对夫妻在集贸市场卖卤菜,他们七岁的女儿则在案板下上网课。案板上,摆满了各种卤菜;案板下,堆放着各种物料。在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集贸市场,案板下影影绰绰的灯光,照亮了小女孩的脸。当吵闹不可避免,即使是一个孩子,也可以拥有闹中取静的卓然心态。有网友说:案板上是生活,案板下是未来。
最后说“香远益清”。
去年的'今天,在沈阳某考点,一位外卖小哥骑送餐车到达。快到考试时间了,停好车后,他先找到交警,“我没有陪考家长,请替我保管下手机”。然后拿着资料快速跑进了考场。这位外卖小哥身穿运动服,送餐车上贴满了励志车贴——“生命因坎坷而精彩”“这次一定顺利上岸”“先努力优秀,再大方拥有”,连车帽上也贴着“前程似锦”“必胜”等字样。
我们可以想象,在餐厅门口等餐的时间里,在小区里匆匆赶路的脚步中,在卸下一身疲惫的午夜时分,他一定在默诵着英语单词,在演算着数学难题,在推导着物理公式……身旁是车水马龙,内心却是“学须静也”。
我们还可以想象,那些在大街小巷见到这位“怪异”的外卖小哥的人,是不是也有准高考生,是不是也有正处于人生十字路口的断肠人,是不是也有渴望一份从容恬静的失意者。外卖小哥求学的香气远远散播,静以修身的境界使人感到清雅,这便是“香远益清”。
人生也是如此,偶尔需要一个人安静下来,重新审视眼前的航道,仔细聆听内心的声音,那声音是否仍然坚定如初?
也许,“静”界不止三重,它既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亦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以及无限可能。
动静相生,空盈互用
“谁是静静”,这句对“我想静静”的神回复,在略带调侃的谐音梗中,其实也传达出几分现代人的无奈。有时候,答非所问正是没有答案的另一种表述。网络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用海量信息的碎片将人们团团包围,在众声喧哗之下,“我想静静”,真不是想到就一定能做到。
技术进步带来的物质繁华,已经使当今世界变得更加拥挤。闪烁的霓虹、熙攘的车流、匆忙的脚步,无不展现着城市里躁动的情绪与激烈的竞争。许多人一直在路上,风尘仆仆,疲惫不堪,却纠结于目的地未到而不敢停歇。随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响起,成人的压力又开始向下一代传导,当求知的兴趣演变成分数的渴望,校园也不再是青少年眼中的“象牙塔”。
整个社会,上上下下都弥漫着焦虑和不安,想要闹中求静,又谈何容易?
我们常常会羡慕古代文人,择一处僻静之所,似乎很简单就实现了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地栖居”。刘禹锡在陋室,“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归有光在项脊轩,“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仔细想来,并非住所之静给人以安静,而是有了人的安静之后,才有了住所之静,恰如陶渊明诗所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所谓安静,并非一定要远离尘俗去寻找。
真正的安静,肯定是心静。须知身“静”不等于心“静”:还清了贷款的房奴,躺在终于完全属于自己的房子里,依然会发现自己睡得不安稳。原因无他,“心为形役”而已。身“静”向外,心“静”向内,闭目塞听可以让我们隔绝对外界的感知,但不能平复意识的纷扰。所以,真正的安静,必须起源于内心的信仰。拥有了坚定的信仰,不管承受何种巨大的挫折,面对何种极端的考验,一个人都做到镇定自若。就像海面的风再大,但对一定深度以下的海水也不会有丝毫影响。
美国学者皮克耶尔在《安静的力量》一书中说:我们每个人的骨子里,其实都需要一个空旷的空间,一个停顿;一段音乐正是有了休止符才能让人产生共鸣。这个“空间”当然不是物质意义上的,而是精神意义上的,所谓“空旷”,当然也是指“心空”。“诗佛”王维诗句“夜静春山空”,深得禅理。佛称“空王”,禅须“静修”,可知“空”“静”相通。故欲求心“静”,先求心“空”。
由心空到心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孔子“四十而不惑”,孟子“四十不动心”,“不惑”“不动心”,说的。正是心静。四十岁方能做到,足见其难。青少年年龄尚小,身心皆未发育成熟,而个性逐渐显露。在逆反心理的支配下,“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愿望十分强烈,但某些行为并不可取。比如自我封闭,拒绝交流;沉迷游戏,逃避现实;只管学习,不问其他,等等。究其原因,应该是未能正确理解“心静”之法。
心“空”的要旨,在于割除欲望的杂草,屏蔽诱惑的噪音,沉淀烦恼的渣滓,整治戾气的污染。时时清空内心,在安静中积蓄能量,以更强劲的动力去驱策自我,一颗心可以重新变得丰盈。由此可见,“空”“静”只是手段,“盈”“动”才是目的。知空而不知盈,知静而不知动,偏执一端,人生便会误入歧途。
让我们谨记心静的秘诀:动静相生,空盈互用。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把握好节奏,踏着坚实的步伐,渐行渐远。
给成长以空间,给思想以自由
很多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经常提到希望能够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他们的这一需求值得老师和家长重视。当代青少年需要“安静”的成长环境,给成长以空间,给思想以自由,他们才会更健康地成长。
“安静一下不被打扰”,是青少年休息的需要。为什么青少年希望安静一下不被打扰?因为他们在现实中被打扰了太多。父母老师以关心和爱的名义,为他们安排好了一切,他们所有的时间都被挤占得满满当当,时刻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之下,像一个高速旋转永不停歇的陀螺。他们从精神到身体,都太累了。
“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也是青少年成长的需要。冬天的树看似停止了生长,但根系通达延展,汲取着来自黑暗深处的无限潜能。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树经历了冬的静默休整,才有了春的盎然生机,夏的绿荫如盖,秋的'硕果累累。人生亦有四季,这是成长的规律。青少年亟需一点独立的时间和空间,用来休整身体,按摩心灵,愈合伤口。虽然这期间没有补课,没有刷题,但磨刀不误砍柴工,他们是在积蓄力量,会让下一刻元气满满,更有活力。
“安静一下不被打扰”,更是青少年成材的需要。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欧内斯特·卢瑟福曾发现一位学生深夜还在做实验,当他得知对方从上午到下午再到晚上一直都在忙于实验,不但没有表扬,而且还严厉地批评道:“你整天忙于做实验,那么什么时间思考呢?”是啊,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没有了思考,只能成为学习的机器,成为工作的机器,而不会有创造力。
2005年,我国的科学泰斗钱学森曾经发出过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孩子从青少年开始,就被打扰太多。他们始终是在执行老师和家长的安排,没有了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他们试卷上的分数越考越高,但是却牺牲了自由,被扼杀了创造性,成为了“工具人”。
无论古今中外,一些做出过巨大成就的名人伟人,都有独处的习惯。他们或“躲进小楼成一统”,或关掉手机断掉网络与外界暂时不去联系,这样不被打扰地独处,不但可以让他们暂时远离喧嚣,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很多名著的写作,很多伟大思想的孕育,都经历过类似的过程。
在国画中,留白是一门艺术,具有独特的美感。只有不成熟的画者,才会把整张画纸都画得满满当当。生命也是需要留白的,每个人都需要安静独处的时间。尊重青少年“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需求,给他们一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他们的思想才会更加自由,他们才会成长得更好。
觅一方寂静地,臻千里成长路
挂满灰尘的老式风扇转个不停,泛黄的墙壁上倒影着一届又一届的回忆,夏夜的蝉鸣见证了多少个埋头苦读的夜晚。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终日奔波在书本与饭菜之间,我们的夜晚只有听力的洪亮和纸张翻动的清脆。犹如一条鱼儿,在翻滚的浪潮中,我们被簇拥着前进。
无比渴望,时光能失忆片刻,在停摆中赠与我们一个缝隙——一个独属于自己的安静空间,一方不被打扰的寂静之地。
这方独属于自己的寂静空间,它可以是空无一人的,是清早无人的教室,是午后空荡的长廊,是假日家中惬意的小屋。它也可以“坐落”在熙攘人群中,是晚自习上思绪飘荡的自我沉浸,是喧闹中戴上耳机的与世隔绝,是于长安大街上自得其乐的踽踽独行。它的形态有万千,它的实质唯有“静”,一种不被惊扰的精神之静、心灵之静。
于此方寂静之地,我们可以拂去满身压力,暂得一份放松。
人类的悲欢,总能相同。压力的存在,自古固然。也许来自于山河动荡,也许来自于天灾人祸,也许来自于时局晦暗。而对于处于盛世中华、平静校园的我们,压力,或许是父母的望子成龙的殷殷期冀,或许是师长的耳提面命的不倦教诲,或许是来来自于自身的满腔抱负。于此之时,我们急切地呼唤一个独属自己的不被打扰的空间。何也?因为人,不是永动的机器,总是需要喘息的空间,需要偶尔的放松。
当时局风云变幻、动荡不安之际,在迷茫中苦思冥想,在徘徊中痛苦挣扎,朱自清于如水的月光与诗意的荷塘中,独自漫游,曾一度抚平了波动的心绪。当战乱频繁、官场晦暗之际,抱负不得舒展,理想渐近破灭,陶渊明于松菊犹存的简陋之所中,涉园成趣,觅得凡尘俗世里一份乐天安命的宁静。而我们,当面对来自外界或自身的压力时,我们可以在这个安静的'空间中,舒缓焦虑、放松心情,获得一种更健康的生长。
于此方寂静之地,我们可以理顺思想“队列”,凝聚一份沉淀。
当面对纷繁复杂、快速变化的世界,当经历节奏紧凑、大步向前的学习生活时,或许,我们总是有种被推着前进的感觉,有种过于“顺势而行”的感觉。我们总是被动地大量吸纳,却忽视了自我的思考与总结。如此,便空有浩浩荡荡的思想“队列”,却无法将其内化于己。那么,停下来,躲进属于自己的安静空间,化被动为主动,沉心思考,梳理纷杂的思想“队列”, 凝聚沉淀,让大脑变得更丰盈、内心变得更富足,获得真正的进步。
梭罗在远离都市的瓦尔登湖畔,躬耕不辍,平静了内心的喧嚣,沉淀了精神的丰盈。村上先生在日复一日的独自晨跑中,挖掘内心世界的奇妙,沉淀了小说的技巧。常书鸿、樊锦诗等一代代莫高窟人,扎根荒远的大漠,从青春到白发,沉淀了敦煌的文明,沉淀了乐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一些路,只能一个人走。一些路,必须一个人走。唯有辟得一方寂静地,方可远离喧嚣,回归生命的本真,沉淀知识、精神或伟大的力量。
而当我们得以放松、得以沉淀时,心灵的健康和思想的进步便产生了,如此,成长也随之而来。于这方寂静地,终臻得自我的成长之路。
然而,我们需要时刻警醒的是,这个属于自己的安静空间,并非是一个逃避现实的空间。它存在的意义,是为了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们更需要明白的是,凡事过犹不及。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沉湎于这个空间。当实现小我之后,我们应当勇赴时代之浪潮,将在这个自我的小空间获得的能量,用以在家国的大空间里奉献力量,不仅是达到个人的成长之路,更是与众人一起,助力家国的千里成长路。
墙上的挂钟,走了一圈又一圈。晚风中,古今的心绪如此相似,千载的呼唤汇聚一处。我们行吟河泽之畔,我们迈步纷繁尘世,寻觅一方寂静之地,臻得千里成长路。
深耕于心,静待花开
人们常说静水流深,每一处深潭都静静绽放着,虽不耀眼却依然夺目。深耕,是安静下的专注,是专注中的沉淀,是沉淀后的成长。只有深耕于心,才能静待花开。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每一个青年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人杰,可面对喧嚣的大千世界,涉世未深的少年们真的能如鱼得水吗?我们曾见证过霍去病的所向披靡,孙权的功成名就,李白的桀骜不驯,张爱玲曾说“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快乐也不那么痛快。”成名于少年固然让人羡慕,但大器晚成未尝不可。少年们不妨给自己一点时间,让自己安静一下,去静心学习、沉淀知识、成长自己。
深耕于心,那是一种别样的专注。
身处闹市,仍能遵循本心,专注于自己。张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作《二京赋》,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司马迁即使身受宫刑,在狱中也要发愤完成《史记》。陶渊明于喧嚣中开辟出了自己的一方小天地,品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生活。管延安以匠人之心追求技艺的极致,让海底隧道成为了他实现梦想的舞台,弘扬工匠精神。他们做到了深耕于心,专注于行,最终“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深耕于心,那是一种静心的沉淀。
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属于自己的精彩。在喧嚣浮躁的时代,我们看到了时代的发展,看到了五花八门的诱惑,看到了潜藏的机遇,青少年很容易急功近利,迷失自己,放弃学业,沉迷网络,触碰法律的底线,我们听过太多这样的案例,唯有安静下来,去思考、去深耕、去沉淀,方能不断精进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
深耕于心,那是一种踏实的成长。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一种对内心的深耕,是踏实的成长。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所走的每一步都意义非凡,屠呦呦钻研抗疟疾药物数十年,扎根于古书,踏实研究,最终成功提取青蒿素,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沈忠芳投身导弹研制60余载,隐秘而伟大,平静而神圣。
跨越时间的长河,一个个鲜明的人物都在诉说着成长的故事。只有经过时间的洗礼,静心沉淀,方能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春来夏往,秋收冬藏,我们依旧来日方长。吹灭浮躁灯,一身都是月,愿我们新时代青年都能深耕于心,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