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见面,交际双方都希望尽快消除生疏感,缩短相互间的感情距离,建立融洽的关系,同时给对方一个良好的印象。那么,怎样通过交谈才能较好地做到这一点呢?
通过亲戚、老乡关系来拉近距离
由于亲戚老乡这类较为亲密的关系会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使交际双方易于建立信任感。特别是突然得知面前的陌生人与自己有某种关系,更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故而,若得知与对方有这类关系,寒暄之后,不妨直接讲出,这样很容易拉近两人的距离,使人一见如故。现在许多大学里面,都存在一些老乡会、联谊会等组织,这些老乡会、联谊会就是通过老乡关系把同一地方的学生召集在一块,组织起来。同时也通过老乡会来相互帮助、联络感情、加强交流。从人的心理上来讲,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有一种“排他性”,对自己的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往往不自觉表现出更多的兴趣和热情;跟自己无关的则有一定的排斥性。因而在交谈中这类关系的点出就使对方意识到两人其实很“近”。这样,无论对方位在你上或你下,都能较好地形成坦诚相谈的气氛,打通初次见面由于生疏造成的心理上的“设防”。毛泽东同志就常用这种“拉关系”的技巧。建国后接见民主人士时,凡是与他有点亲戚关系的,以及通过师生、故友的关系有些瓜葛的,往往是刚一见着面,没出两三句话,他就爽直地和盘托出其间丝丝缕缕的关系,在“我们是一家子 ”的爽朗笑声中,气氛亲热了许多,使被接见者倍感亲切。
以感谢方式来加强感情
我的一个同学在跟一个高年级学生接触时的头一句话就是:“开学时就是你帮我安置床铺的。”“是吗?”那个同学惊喜地说。接着两人的话题就打开了,气氛顿时也热乎了许多。那个高年级同学的确帮过我们许多人,不过开学初人多事杂,他也记不得了。而我这个同学则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这些,给对方很大的惊喜,也使两人的关系拉近了一层。一般说来,每个人都对自己无意识中给别人很大的帮助感到高兴。见面时若能不失时机地点出,无疑能引起对方的极大兴趣。因此,初次见到曾帮过自己的人时,不妨当面讲出,一方面向对方表示了谢意,另外无形中也加深了两人的感情。
从对方的外貌谈起
每个人都对自己的相貌或多或少地感兴趣,恰当地从外貌谈起就是一种很不错的交际方式。有个善于交际的朋友在认识一个不喜言谈的新朋友时,很巧妙地把话题引向这个新朋友的相貌上。“你太像我的一个表兄了,刚才差点把你当作他,你们俩都高个头,白净脸,有一种沉稳之气……穿的衣服也太像了,深蓝色的西服……我真有点分不出你们俩了。”“真的 ”这个新朋友眼里闪着惊喜的光芒。当然,他们的话匣子都打开了。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个朋友谈话的灵活性。他把对方和自己表兄并提,无形中就缩短了两人之间的距离,接着在叙说两人相貌时,又巧妙地给对方以很大的赞扬,因而使这个不喜言谈的新朋友也动了心,愿意与其倾心交谈。
剖析对方的名字来引起对方的兴趣
名字不仅是一种代号,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人的象征。初次见面时能说出对方的名字已经不错了,若再对对方的名字进行恰当的剖析,就更上一层楼。譬如一个叫“建领”的朋友,你可以谐音地称道:“高屋建瓴,顺江而下,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可谓意味深远呀!”对一位叫“细生”的朋友,可随口吟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或者用一种算命者的口吻剖析其姓名,引出大富大贵、前途无量之类的话,这也未尝不可。总之,适当地围绕对方的姓名来称道对方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国际商务礼仪英文教程》由九章构成,涵盖了国际商务活动礼仪的方方面面,内容丰富多彩,文字流畅易懂,是一本适于经贸类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好教材。
内容简介
《国际商务礼仪英文教程》从服饰仪表、见面问候、拜访接待、西式宴请、面试礼仪、办公室礼仪、电话礼仪、书信礼仪等方面入手,介绍跨文化交际中的基本礼仪常识。所介绍的知识力求全方位覆盖具有普遍性的国际商务礼仪规则,并在此基础上注重交际细节和文化差异;信息量充足、语言难度适中。集合了数位编者在“国际商务礼仪”课程的一线教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也参照了Emily Post和杨俊峰教授等中外礼仪专家的诸多著作或教学成果。全书的教学可设54学时,其中讲授36学时,实践18学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或减少学时。
《商务礼仪指南 》
作者
(美国)佩吉·波斯特(Post.P.)
(美国)彼得·波斯特(Post.P.)
内容简介
正确的商务礼仪并不是死板的“规矩”,它是以考虑周到、尊重他人和诚实的方式在商业活动中对待他人。人们对穿着牛仔裤上班已经习以为常,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对礼仪已漠不关心。无论你所处的工作环境是正式的或非正式的,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绝对是你获得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在各种商务场合中得体和正确的礼仪,不但令同事愉快,合作伙伴信任,还会帮助你与商业伙伴建立起广泛、牢固的合作关系,推动大家奔向共同的目标。
谁都免不了出错,不是没有及时回邮件,就是不小心飙出一句脏话。但这些错误可能无伤大雅,对吗?在言行举止上,我们真的需要做到尽善尽美吗?不客气地说,我们确实需要如此。
佩姬·波斯特(Peggy Post)和彼得·波斯特(Peter Post)重新编写了其祖辈埃米莉·波斯特(Emily Post)的经典著作——《商务礼仪指南》(The Etiquette Advantage in Business)。他们认为:“在许多工作场合中,举止得体不仅能令你表现得更友善和自信,使人们更乐于与你共事,还能提供给你许多重要工具,帮你和你的公司达成目标”。
社会习俗在飞速改变,家庭与办公室的界线愈发模糊,即使最精通礼数的人也时常感到困惑。因此,礼仪指南这类题材经久不衰,比如中世纪,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1530年曾为男孩写过一本礼节指南的书,其中包括不乱动、不挠痒等细节。“礼仪小姐”和波斯特家族等礼仪专家持续受到信任和追捧。《石板》(Slate)杂志“亲爱的普鲁登斯(Dear Prudence)”以及《金融时报》“亲爱的露西(DearLucy)”等专栏也层出不穷。
在当今办公环境中,恼人琐事依旧屡见不鲜。比如,你的邻座打开一份怪味四溢的便当,你的同事对着手机怒吼……你该如何应对这些情况?职场规则不断改变,难道这意味着基本的礼仪标准也随之发生变化?
其实不然。波斯特家族在书中这样总结:“良好的商务礼仪并非是一套亘古不变的‘规矩’。事实上,多数人所说的商务礼仪只不过是一些常识,比如要考虑周到、尊重他人,并在商务场合中以诚待人。”马丁母子的书则帮我们区分了礼貌和礼节:“礼貌是举止得体的原则,礼节则是在特定场合中需要恪守的规则”。因此,礼貌待人这项原则并不会改变,但是礼节会不断演变。懂得这一点,你就不难区分二者。
书名:商务礼仪英语作者:杨文慧等编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我国商务交际礼仪的资料不多,且资料的专业性、实用性不强的现状,为适应日益丰富的商贸活动的需要,向从事对外经济贸易的工作者、教师和学生奉献此书。本书为适合各阶层读者的需要,在文字上力求简短、通俗、易懂,并配以中英文对照、注释,方便读者结合工作和实际进行学习、掌握和运用。
一、从来不要代替客人点餐
商务西餐礼仪中要特别注意从来都不要代替客人点餐,如果您看到客人犹豫不决,或者是客人主动要求帮助,您可以要求餐厅的服务员为客人提供建议,推荐合适的菜品,千万不可擅自主张为客人点餐。
二、点餐的顺序
当服务员接受点餐时,要注意一定要让客人先点,您需要等到客人点完之后再点。这样做的有两个好处:第一是表示对客人的尊重,第二是可以了解客人的喜好和用餐顺序。特别是第二点至关重要,譬如客人没有点开胃菜,而您却点了开胃菜,这样当您在享用开胃菜的时候,您的客人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您,反而这是对客人的大不敬。
三、菜品的选择
上面提到您需要等到客人点餐之后再点餐,主要是为了了解客人的喜欢和用餐顺序,其实这也是为了创造出迎合客户的用餐环境。假如您的客人是一个素食主义者,那么您在同客人一起就餐时最好也迁就对方,同样选择素菜,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您可以传达出您同客人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性,这样会增加您的亲和力。
所以在客人点餐时要用心倾听,看看客人都点了些什么菜,然后自己所点的菜品数量一定要同客人所点的数量相当,菜品的风格最好也同客人所点的相似。譬如客人点了开胃菜您也要点开胃菜,不然客人也不好意思在您面前让您看着他吃菜;又譬如客人点了一份烤牛排,那么您最好就不要为了省几块钱而去吃冷盘青菜沙拉。
四、酒并不是必须的
商务西餐中是否应该饮酒呢?其实这并没有特殊的规定。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像商务午宴多半都是不会点酒的,因为下午还要继续工作,如果喝了酒多多少少会影响工作效率,对个人形象也会产生负面影响。而如果是商务晚宴的话,就可以根据情况适当喝一些酒,毕竟工作时间已经结束了。当然,您也可以象征性地询问一下客人是否需要点酒,很多情况下客人也都会自然回绝您。
无论什么时候,在商务西餐中,您喝酒的速度一定要比客人慢,喝的份量也要比客人少,更不能喝醉,否则就不仅仅是闹出笑话那么简单了,可能您在客人心目中的形象也会全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