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在社会,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报告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报告。本文是勤劳的小编为家人们整编的电力行业形势分析报告(优秀3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但是,由于近几年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和媒体广告多样化的冲击,广播电视报的发展乃至生存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省会城市广播电视报广告经营额1999年比1998年下滑幅度一般都在10%-30%左右,有的甚至下滑接近一倍,地市级广播电视报2004年比2003年下滑幅度达到30%左右。尽管济宁广播电视报广告收入仍然艰难递增,但面临的市场趋势也非常严峻。竞争对手逐年增加,除了省报当地版、当地报、周末版等,还有一些不花钱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小信息报、小彩报等。有的在媒体广告的宣传中采取低价位、多打折、高回扣等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始终把规范广告经营作为报社重要的工作之一,坚持广告与创收同步提高,积极拓宽市场领域。
搞好报纸定位 强化经营意识
广播电视报是生活娱乐性报纸,家庭渗透率强,读者信誉度高,阅读周期长。所以,要针对特点把开拓市场的立足点定位在:房产、家庭轿车、生活日用品等与家庭生活息息相关的广告内容上。
另外,采编人员要努力提高报纸质量,把报纸办出特色。在读者满意的前提下,全身心关注、理解和支持创收,后勤人员要为创收人员提供便利。报社所有人员要拧成一股绳,才能出效益。也可以说,在市场经济年代,报社采编工作是基础,发行工作是根本,广告创收是目的。只有思路对头,才能为广告经营打下扎实的基础。
改善运行机制 选贤任能
广告创收的竞争,实际是实力的竞争,而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智慧。
2002年济宁广播电视局实行局(台)合一的改革机制。所有的电视广告和报纸广告统一扎口管理。由于管理严谨,发挥了人才优势,2002年的广播电视报广告创收突破了300万元大关,达到了358万元。从实践看,广告人员不仅要有编辑人员的知识涵养,还要有较强的经营意识,要有任劳任怨,吃苦耐劳的品质,更要有开拓创新,敢于碰硬,无私奉献以及不怕吃官司的度量。其实,选拔一个优秀的广告人才并不比选拔一名优秀的编辑人才更容易。“不能写稿的人去拉广告”,这是一种陈旧的思维方式。实际上,现在的广告业务人员不仅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要会写文章,如市场调研、广告文案等业务文字稿。我们在选拔广告人才时采取了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方式,没有报社正式编制,工资与广告创收总额挂钩,按比例提取。每月一结算,没有广告进账就没有工资报酬,实行自然淘汰制。济宁广播电视报在2002年招聘的业余广告人员已成为一支精通业务的生力军,至今活跃在社会各个行业,积极努力培育广告市场,开发广告资源。这支队伍年广告创收总额占全年任务的近1/2,但是费用都是从创收任务中提取,不用报社负担。用人体制活,广告业务人员的职能充分调动起来,就能适应广告市场竞争的新形势,广告收入不断增长。
完善管理 公平竞争
激励广告创收,引入竞争机制,关键是政策倾斜。济宁广播电视报规定,一切为创收让路,广告统一扎口,为广告部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广告工作成绩如何,不是凭广告占用报纸的版面大小,主要看广告实际收入,广告款能不能入账,最终体现在广告效益上。为此,我们制定了广告最低收费标准,实行统一价格,总编和业务员一视同仁,并且由局监察室统一审核,对每期报纸所刊登的广告逐条检查,广告合同一式四份,交款与否,价格高低,一目了然,从而避免了错登漏登现象的发生。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我们办报的立身之本。我们坚持广告宣传的正确导向,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规,严格依法开展广告经营活动,规范广告的做法。抵制虚假广告,维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广告真实、合法、健康发展,提高报纸广告的信誉和知名度。报社总编重视并亲自抓广告,经常组织报社广告工作人员学习国家《广告法》及有关法规,反复向广告业务人员强调“四不准”,即不准搞虚假广告,不准搞违规广告,不准搞人情广告,不准搞新闻广告。一旦发现类似广告,坚决严肃处理,一切后果自负。为此,业务人员在接收广告的时候先进行初审,即对有关合法手续以及广告内容初步审核,不违背广告有关规定再签订合同,不能只认“钱” 不认“法”。在之前,由广告部主任进行复审,分管社长终审,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搞好经济效益,对含有不良倾向的广告、虚假广告和浮夸成分的广告,一律不予刊登。由于严格自觉执行广告法规,坚决抵制假、冒、伪、劣广告,维护了广播电视报的信誉,受到社会好评,济宁广播电视报广告部连续两年被省报协评为“广告经营管理先进单位”。
办好“精品园 ”关注大集团
广播电视报最为吸引人的版面是封面,以及铜版纸的所有彩色版面,冲击力大,关注率高。《济宁广播电视报》为了增强广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精心设计这块“精品园”,使之美观大方,受到企业和商家的欢迎。今年上半年,济宁广播电视报完成的190万元的广告任务中,有三分之一左右属于“黄金版”的广告收入。我们认为办好“黄金版”广告,不仅为企业和商家广告信息、展示产品形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另外,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始终是我们精心维护的合作伙伴。前几年,广告业务人员一味地去“拉”广告,引起企业的反感。近几年,广播电视报积极培养业务人员到企业和商家帮助搞策划,进行市场调研和创意,并取得了较好的广告效果,使企业尝到了甜头。在去年的创收任务中,有近 1/2的广告是靠为企业作广告策划和创意所得的。例如 :济宁移动公司近两年始终是广播电视报的协作大户,每年投入广告费100万元。这是该报创刊以来,年度最大的一笔广告经营收入。济宁广播电视报每期用一整个铜版彩面刊登该公司的广告,每期共同设计、排版、定稿,在社会上收到了非常理想的效果。该公司所属的各大商店在全市消费者中树立了良好的服务形象。
立足本地 面向全国
电吹风市场研究报告电吹风研究报告是报告大厅在对要从事电吹风行业或者要进入投资之前,对电吹风行业的相关因素以及具体的行情金星具体研究、分析、调查以及评估项目的可行性、效果效益等,从而提出建设性意见以及建议对策。为电吹风行业投资决策者或者是主管总结下研究性报告! 电吹风研究报告主要是对分析电吹风行业需求、供给、经营特性、获取能力、产业链和价值链等多方面的内容,整合行业、市场、企业、用户等多层面数据和信息资源,为客户提供深度的电吹风行业市场研究报告,以专业的研究方法帮助客户深入的了解电吹风行业最新情况,发现投资价值和投资机会,规避经营风险,提高管理和运营能力。
电吹风研究报告必须对电吹风行业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对研究过程中所获取的电吹风最新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分析,通过图表、统计结果及文献资料,或以纵向的发展过程,或横向类别分析提出论点、分析论据,进行论证。
电吹风研究报告分:电吹风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研究的内容和假设 、研究的步骤及过程以及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电吹风研究报告内容的逻辑性是整个研究思路逻辑性的写照,没有一个好的研究基础以及研究渠道方法,是写不出电吹风科研报告。
然而,世通华纳与尼尔森的此次合作,意义绝非移动电视归属范畴变迁那么简单,它至少还意味着世通华纳本身正着力实现从小众化向大众化、边缘化向主流化媒体的过渡,也昭示了操盘手崔斌要从传统电视广告市场分一杯羹。
“一种媒体如果只是广告主的辅投放,就永远不能成为主流媒体。新媒体的问题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眼睛只盯着眼前的‘小饼’,电视的大蛋糕却没人去切,所以我就推动做收视率调查,切电视的蛋糕。”北京东四环外一 处闹中取静的咖啡室内,面对记者,35岁的崔斌毫不掩饰自己的勃勃“野心”。
熟悉中国报业尤其是京沪报业市场的人应该不会忘记崔斌:24岁独立承包经营《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广告业务,凭一己之力为报社广告收入连续两年翻番立下汗马功劳;26岁出任《京华时报》副总,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大报高管,也为自己赢得“广告天才”的名号;29岁主导上海《青年报》变革,使《青年报》由一张“学生报”一举跻身上海报业三强。然而在2006年底,崔斌突然离开他已经打出一片天地的报业江湖,“空降”户外新媒体。再露面时,已经是国内最大的公交移动电视运营商之一――世通华纳的常务副总裁、董事,主管销售与市场。
检视崔斌并不漫长的职场生涯――“与传统体制渐行渐远,离市场越来越近”――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暗合了中国传媒业大势。“站在潮头,顺势而为;积极获取,有备而来”,对自己由新人到新锐的蜕变,崔斌的解读也颇耐人寻味。
“广告天才”前传
有人将天才分为两种:前者属于技术性的层面,先天具有某种才能,且该项才能达到了很少人能到达的境界;后者则属于策略性的层面,往往是对自身现状有理性而准确的把握,认识到某一种选择是自己唯一的出路后,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切实可行的方法,到达极少数人的境界。毫无疑问,崔斌属于后者。
1993年,崔斌因文学特长被保送至吉林大学文学院,他却将目光瞄准了广告,理由是“广告可以将文学与经济相结合”。当时不要说吉林大学,全中国的高校设立广告专业的也寥寥无几,崔斌只能“自学成才”。
到大二时,崔斌已经收获颇丰。大二那年暑假,崔斌将长春市所有书店和图书馆里有关广告学的书籍搜罗一遍,闭门研读,之后牺牲了半年多的休息时间编写出了第一本广告专业图书《中国广告人实务》,这本书立足于国内广告现状,对广告的实际操作做出了相关阐释。两年后,崔斌又与人共同编写了用于大学教学的《广告学引论》,至今该书仍作为部分高校的教材。此间他还编写了《企业国际经营实务》的国际广告部分。
崔斌深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大二时又忙里偷闲创立了“吉林大学广告协会”,吸引了吉大各个院系百余名学生参与。协会组建不久,便被中国广告协会认定为集体会员单位,成为第一个被该协会认定为集体会员单位的大学生协会。借助于协会这个平台,崔斌有机会与日本电通等国内外知名广告公司进行学术交流,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更重要的是,崔斌很早就有机会广泛参与国内的广告活动,与业内知名学者黄升民、喻国明等交流学习。
大三假期,已经在国内广告界小有名气的崔斌开始为找工作“热身”。拿着一本《吉林大学校友录》,崔斌按图索骥,逐一拜访已经干出名堂的校友,并以毛遂自荐的方式走访了中国广告联合总公司、北京广告公司、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各家单位。1997年一毕业,崔斌便顺利地进入了《人民日报》海外版。
“在中国第一大报进行相应的广告实践,等于抢占了一个制高点。同时,站在《人民日报》的高度,也有益于审视全国媒体的发展情况。”崔斌解释自己的初衷。
扫地打水半年以后,崔斌向领导提出要承包经营海外版部分版面的广告业务并得到批准,开始了真正的广告实践。《人民日报》海外版当时的发行量只有8万份,且面向世界多个国家发行,广告经营的难度可想而知。当时,为了避免客户“以貌取人”,毛头小伙崔斌推进业务的主要方式就是每天在办公室打电话、发传真,需要出头露而时就让年长的部下顶替或者交给各地的人。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和孜孜不倦的努力,24岁的崔斌居然挺了过来,并为海外版实现2000万的广告额立下汗马功劳。 随着报纸广告收入连续两年翻番,崔斌在人民日报社大院里开始有了名气,也引起了吴海民的注意。
“京华”的荣光与失落
2000年11月,人民日报社编委会决定将原《中国引进时报》改办成一张都市报,社长吴海民开始在全国物色人才,广告方面他看上了崭露头角的崔斌。
2000年底的一天,在吴海民那间窗户上带着窟窿的办公室里,两人促膝长谈。室内冷风嗖嗖,吴激情如火。崔斌被吴海民关于京城报业市场的分析以及新报纸前景的描绘彻底打动。
让崔斌下定决心加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民日报》作为党报的变革能力有限,生产模式单一造成了广告价值的天花板,海外版的广告只能在2000万元左右浮动,难以再有大的突破。而《京华时报》由人民日报社与社会资本合作,作为《人民日报》探索市场规律、参与市场竞争的有益尝试,《京华时报》在体制机制上具备了传统报纸无法比拟的优势。
2001年初,崔斌就任《京华时报》副总经理兼广告中心主任,成为七个创始人中最年轻的一个。崔斌认为,“既然报纸和广告都是商品,就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其他新商品上市前要推广,报纸上市也应该如此。”于是,崔一反新办媒体低调介入、循序渐进的传统,报纸还没“出生”就大打“阵地战”,实施了立体化、多媒体、全覆盖的广告轰炸,大肆传达该报的理念――“《京华时报》,北京人的都市报”。当时北京每个地铁站都竖有两块《京华时报》的广告牌,800个广告牌遍布各个交通要道,还有三条线路公交车车体流动广告。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北京交通广播电台均打出了《京华时报》创刊的广告,《人民日报》、《环球时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等强势平面媒体也均对《京华时报》的创刊作了报道…--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广告攻略为报纸的发行定下了成功的 基调,加之“水银泻地”式的发行策略,2001年5月28日报纸首发即达30万份。与此同时,崔斌为《京华时报》组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广告经营队伍,制定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广告经营运作流程,报纸创刊前就做出了1000多万元的订单,创刊半年后实现收入3000万元,报纸由此顺利进入高速发展期。在此期间,崔斌也从吴海民等人身上汲取了许多理念,尤其是有关都市报的办报理念对其后来操盘上海《青年报》的改版产生了很大影响。
但阳光背后有阴影。
传媒与资本的联姻,看似简单,实则繁复,“京华”与北大青鸟也不例外。双方的合作模式在当时堪称创举:按照50%对50%的比例合资成立京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将广告和发行等经营性活动纳入其中,报纸的生产环节则由报社独立运行。但由于报社和公司实行一体化运作、一体化决策,在传媒投融资政策法规尚不完善的背景下,报社与资方往往各怀心事。报社势大,资本财大。势大压人,财大折人。事后回顾,崔斌坦言当年自己在一些事务和关系的处理上确实存在问题,但是对一个只有二十六七岁的年轻人,又怎么能求全其在复杂的矛盾纠葛中滴水不漏?
2001年底,《京华时报》胜利到来之时,崔斌直接调入投资方北大文化集团出任总裁助理,之后是在低谷中飘摇的一年。
崔斌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起伏形象地喻为“跳空高开,又回补跳空缺口”,而“调整的平台”在2002年底出现。当时,上海《青年报》寻找资本改版,崔斌为项目进了可行性研究,并组建了一直精干的队伍,向北大文化集团融资6000万,奔赴上海筹办新报纸。
“蝶变”上海滩
2003年前后,北京、南京、广州等地的报业市场硝烟弥漫、竞争激烈,上海报业却多年来一成不变,被业界暗评为“不思进取”,“封闭、简单、无味”,而这正是切入上海报业市场的机会――随着全国报业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撬动上海报业市场的“铁板”只是迟早的事。但谁能夺得一席之地,就要看谁下手快、下手狠了。北大文化此时重金砸向上海滩,不可谓不快,不可谓不狠。看到了这一点,崔斌意识到自己的机会来了。
但机会往往也意味着挑战,虽然此前崔斌在“京华”锻造了传媒市场化运营的能力,但毕竟只是负责报纸经营的某一环节,要操盘并改造一份具有半个世纪历史的老牌报纸确实要难得多。难度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青年报》是一份学生报”的印象在上海人心中根深蒂固,如何在不改变报名的前提下将其从学生报改造成市民报,从传统守旧改造成主流新锐;二是如何在《新民晚报》、《新闻晨报》、《新闻晚报》、《东方早报》乃至当时正在活跃的生活服务类周报的前后夹击下突围,重塑《青年报》的品牌强势。
经过精准的市场调研,结合各地成功市场化媒体的经验,崔斌为《青年报》设计了全面创新的品牌策略。改版后的《青年报》定位为“上海人的都市早报”,把“化蝶之变”作为品牌创新的精髓,“延续激情、活力再现”、“一变应万变”等则是精髓的外在口号与表现。为此,崔斌为《青年报》导入了全新的CI设计,以破茧而出的蝴蝶为LOGO,寓意为“化蝶而出,翩翩飞舞”,《青年报》在变化中恢复活力与生机。
崔斌认为,在上海报业市场,短期内想撼动《新民晚报》、《新闻晨报》的强势地位并不现实,因此,他将《青年报》卡位在“报业三强”,并将其品牌推广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推广,“强调‘我们来了’,上海报业变革了”,“这一阶段我们强调它规模化的概念,强化它像空气般无处不在、像蚂蚁般无孔不入”。第二阶段,“新主流媒体”,在活动策划上掀起风暴,形成“欢乐购物节”、“维权队伍”、“传媒论坛”等三大品牌,加大与市民阶层的融合。第三阶段,“上海报业三国演义”,强化上海报业“三强”的理念,获得广告主的认可。至此,《青年报》将完全脱离“学生报”的烙印,作为强势媒体品牌的形象开始凸现。
同时,崔斌将他多年对报业生产价值的思考和经验加以总结提炼,提出了报业生产的广告价值理论,并对传统的报业“二次销售”理论提出质疑。崔斌认为,报业生产的终极产品就是广告价值,而广告价值是报纸广告的“有效性”和报纸的“影响力”结合的综合体。影响力可以拆分为四个方面,就是对广告客户、广告受众、报纸读者和广泛的社会公众产生的影响力,具体可以在三个环节展开,就是内容影响力、发行影响力和推广影响力。而有效性主要指报纸有效发行,对广告客户、广告受众、报纸读者产生有效性。内容和推广环节对有效性贡献不大,但内容可以留住读者的眼球,占有读者更多的时间,有效性也会增强。
改版后的上海《青年报》成为崔斌全面实践“广告价值理论”的平台:在内容上以本地新闻为主吸聚影响力;在发行上着力发展订阅客户,进一步做实有效发行;在推广上,掌握品牌宣传的节奏,令推广活动形成常规性品牌。同时,在广告价值的销售环节,《青年报》采用灵活的多元化、多层次广告模式,并以广告价值为中心设置组织结构。
事实证明,崔斌的判断是对的。第三方数据显示,上海《青年报》2003年底改版以来,仅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发行量增长超过400%,广告收入增长近380%,广告市场份额提升3.5倍,并实现了在轨道交通、公交、飞机、高档娱乐场所、上海中心城区等重要场所在发行上的诸多领先。而2005年CTR和慧聪广告统计数据显示,《青年报》广告收入达到3.2亿元,同比增长率达到56.07%;广告面积已居第三位,接近第二名《新民晚报》的面积。
在个人的“平台调整期”,崔斌再次创造了辉煌。
再战新媒体
如果说当年离开《京华时报》更多的是一种无奈之举,那么离开上海《青年报》则完全是崔斌的主动选择。“《青年报》虽然是经营主导。但毕竟是国企,具备一切国企的弊病,同时又受到传媒产业政策的种种限制。而作为一名职业经理人。如果始终一脚在体制内,一脚在体制外,个人发展的‘天花板’也很难突破。”2006年底,崔斌回到北京,加盟世通华纳。
在众多向其抛橄榄枝的民营企业里,世通华纳实力并非最强。而崔斌在传统媒体浸淫多年,思维定势起初也令他对公交移动电视戴上了有色眼镜,觉得“经营那几辆破车有什么意思,又不是什么主流媒体”,但是有两件事刺激了崔斌,让他开始反思。
一个是江南春的意外成功。崔斌与江南春很早就是朋友,2003年江南春“成事”以前,两人曾经有过一次长谈。崔斌在听了江有关楼宇电视的计划后,认为“不太理想”,力劝江“要控制风险”,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江南春“竟然成了”,并由此引发了户外新媒体的蓬勃发展。这件 事对崔斌触动很大。“你不看好的不见得不成功。我们必须克服传统思维的惯性,不能太经验主义地去判断事情。思维定势有时是一种负担,限制你实现大的突破,而任何新事物、新经济模式的发展都是对传统思维的突破。”
2006年,世通华纳已经拿到两笔融资,共计4500万美元。资本市场已经看好它了,崔斌认为自己也该认真地考虑一下它的价值所在。
根据传媒业所依赖的根本,崔斌将传媒业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即:Media1.0阶段和Media2.0阶段。Media 1.O阶段的主要媒体形式就是电视、广播、报刊等依赖于内容而存在的传统媒体。在中国的特殊媒体环境下,Media1.0媒体由于对内容存在巨大的依赖性,导致了其或多或少受到政策因素的制约,商业化经营模式并不完全。Media2.O媒体如楼宇电视、公交移动电视等户外新媒体,则摆脱了内容对媒体发展的束缚,转而通过媒体传播渠道的构建来完成信息的传递,同时产权结构清晰、较少受到“滞后”的传媒政策的限制,会得到超常规的发展。但尽管都长了一张LCD的脸,公交移动电视并不是简单的“类分众”媒体――相对于楼宇电视的“小众高端”,公交移动电视则是“大众广谱”的。崔斌认为,根据实际受众占目标受众的比例高低不同,信息传播的模式可以分为全效传播、显效传播、有效传播与弱效传播等几种典型模式,公交移动电视使得受众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中,并通过垄断性的媒体接触将信息无损耗地传递给目标受众,因此是最接近全效传播的媒体,具有极高的媒体价值。
崔斌所提出“全效传播”理论不仅准确地概括了媒体形态的演变特征,而且将公交移动电视与分众区别开来,改变了世通华纳“分众追随者”的定位,为其业务发展找到了突破的方向和传播策略的理论支撑体系,崔斌这个“空降兵”也在世通华纳站稳了脚跟。
然而,近几年户外新媒体市场在分众效应的鼓动下涌入大量资本,存在泡沫已是不争的事实,当市场的大潮退去,裸泳者必然会显露出来。另一方面,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必将进一步触发这一市场的分化,而分众与新浪的合并又向市场传递了一个不太好的信号:江南春无心恋战,是否意味着户外LCD的泡沫正在破灭?还有准会坚守这一阵地?作为世通华纳销售与市场业务的负责人,崔无疑又将面临一次巨大的挑战。但崔斌在“危机”二字之中看到得更多的依然是机会,“根据资本密集度,我们推测车载移动电视将会取代分众媒体成为新的领导性媒体”,而高达5000万美元的第三轮融资到位,更坚定了崔斌强者愈强的信心。
不论是“京华”还是《青年报》,崔斌都是“只种树不摘桃”,这一次,他希望世通华纳能在他的手里修成正果。“这也是我的一种情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