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析报告范文(精选8篇)

行业的特征是直接决定公司投资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行业分析是上市公司分析的前提,是联接宏观经济分析和上市公司分析的桥梁。这次为您整理了行业分析报告范文(精选8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行业发展状况分析范文 篇1

[论文摘要]财务经济分析很重要,但是在理论上却发展缓慢,同时严重脱离实践。本文认为,传统的分析框架制约了财务经济分析的发展,因此本文从实践出发,对财务经济分析的内涵、目的进行了探讨,给出了一个系统的财务经济分析框架。

一、引 言

一直以来,人们十分重视财务分析,从最初的经济活动分析到财务分析再到现在的财务经济分析,许多专家学者在不断地对其进行探索研究,像张先治教授提出了财务分析具有独立性和边缘性的特点,樊行健教授更是创造性地提出了财务经济分析,这些都是对财务分析有益的探索。然而要更好地解决财务分析在实践中的应用,必须有一个确定的财务分析的框架结构,虽然有许多文献对其进行探讨,但一直都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传统教学和实践中则一直采用的是“四要素”即偿债能力、资产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框架结构,这个框架结构内容太窄,层次太低,无法满足现实中分析主体的需要,同时在理论上也会带来很多误解,因此要使财务分析学科有进一步的发展,必须对财务分析进行重新架构。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实践出发,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才能解决问题。

二、原因分析

(一)分析主体多元化,衍生分析多样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需要进行财务分析的主体不断增加,不同主体进行财务分析的目的也各不相同,企业经理为管理而进行分析,投资者为投资进行分析,债权人为贷款而进行分析,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主体为着不同的目的进行分析,研究主体和目的的多元化使得财务经济分析学科没有一个固定的分析框架。再加上财务经济分析领域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扩大,在资本市场、企业重组、绩效评价、企业评估等方面应用越来越广泛,衍生出投资分析、收益质量分析、盈利预测分析、信用分析等细化的、专题性的分析目标,使得财务经济分析框架日益模糊,难以确定。

(二)学科名称不定,学科归属不清

与其他学科有确切的名称不同,财务分析领域的名称极其混乱。有称会计分析的,有称财务报告分析的,还有诸如财务报表分析、财务分析、财务经济分析、经营分析等,这是因为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引入的是前苏联的经济活动分析学科,后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才由经济活动分析转化为财务分析,但在引入国外财务分析类教材时,名称各种各样,导致了目前这种状态。这些名称看似相同,但在内容上又有一定的差异,使得人们常常对财务分析领域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模糊不清。

财务分析学科不仅名称不定,而且还存在学科归属不清的问题。由于财务分析最早起源于银行对贷款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后来又发展到对损益表的分析,这使得一部分学者认为财务分析是会计学科的延伸。还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财务分析应当放在财务管理学科里面,是财务管理的一部分。但是不管是将财务分析放到会计学科下,还是放到财务管理学科里,它们都无法向财务分析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所以财务分析在理论上发展缓慢。

三、基于实践需要的财务分析内涵

(一)从分析主体来说,最终目的是分析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财务分析内涵难以确定主要是因为财务分析的主体多种多样,财务分析的目的也不尽相同。本文认为要确定财务分析的内涵,必须从实践出发,抓住核心,对财务分析主体和目的进行高度逻辑概括。财务分析主体可以分为企业内部分析主体和企业外部分析主体,对这两类主体分析目的进行归纳,我们发现这两类主体进行财务分析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企业历史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分析,分析未来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展望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企业管理、投资决策和其他一些目标提供依据。由此可见,不论是内部分析主体还是外部分析主体,尽管它们的分析目的不同,但都要判断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就是财务分析内涵的核心。因此财务分析领域的研究对象是影响企业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判断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二)从学科来说,目的不同,分析手段不同,是独立学科

通过分析主体—分析目的—分析内容的思路,我们理清了财务分析的内涵,它把企业财务作为起点和终点,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所有影响企业财务的重要经济因素,能够充分体现这个内涵的只有财务经济分析这个名称。

在明确了财务经济分析内涵的同时,我们也解决了财务经济分析的目的。虽然不同的分析主体有不同的分析目的,以及还有许多细化的、专题性的分析目的,但是它们都统一到一个相同的最终目的:即判断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虽然财务经济分析学科与会计学科、财务管理学科有着密切的,千丝万缕的关系,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务经济分析的主体、目的和内容得到了扩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会计学科和财务管理学科的新学科。

四、财务经济分析的内容框架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在实践中财务经济分析的目的是对企业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预测,而目前的财务分析领域的内容体系大多是仅仅评价企业历史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需要对财务经济分析体系的内容重新架构,使其从理论上满足实践的需要。根据财务经济分析的内涵,我们认为财务经济分析体系包括3个部分:

(一)对企业已有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了解

在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时,首先要对企业的背景以及竞争业绩进行了解,包括企业的性质、实际控制人的教育水平和管理能力、市场占有率、企业的盈利能力等。在这个部分,分析人员主要是进行资料收集以及对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报告信息进行理解。财务报告是对企业历史状况的一个综合反映,因此通过对财务报告的研读,根据财务指标的计算和关键数据的变化来掌握企业当前的状况。

(二)对影响企业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进行分析

在掌握了企业当前状况以后,要想判断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要对在未来一段时间影响企业状况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本文将这些因素按照从大到小,从外到内的次序对这些因素分层进行讨论。

⒈环境分析

任何一个企业都受到它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经济环境好时,企业普遍受益;经济环境不好时,企业普遍萧条。因此做财务经济分析时,首先要对宏观经济状况有一个初步的判断,对国际经济状况和国内经济状况有所了解,并要分析现有经济状况对企业有何影响。

⒉行业分析

所有的企业都属于相应的某个行业,而行业的特点决定了行业内的竞争程度,进而决定了行业的利润率,而行业的利润率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同时企业在本行业中所处的位置不同,所采取的战略也不同,对其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也有影响。

⒊竞争者分析

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还取决于他的竞争对手在未来的表现,如果竞争对手强,则对企业未来财务目标的实现是个威胁;如果竞争对手表现很弱,则有利于企业未来财务目标的实现。因此,对竞争对手的未来目标、现行战略、能力、可能采取的行动等也需进行分析。

⒋企业自身分析

除了对企业的外部环境、行业结构特征以及竞争对手要进行分析外,企业本身对其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更加重要。因此除了要对企业本身的财务报告进行分析外,还要对企业拥有的优势资源进行分析,包括资本规模优势、营销优势、研发优势、企业文化优势等,这些对企业未来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均有重要的影响。

(三)对企业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评价

通过对企业现在状况的把握,以及对未来影响企业的各个方面的重要因素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预测、评价,从而满足各方面分析主体的要求。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财务经济分析是一个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系统框架。在这个体系里,我们从企业历史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出发,分析影响企业的内外因素,从而得出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是一个完整的分析体系,在这个体系里,每个部分都有着丰富的内容,需要理论研究者不断地去充实和完善。对这个分析体系而言,并不是所有的分析主体都要将其全部分析,但所有的分析主体都能在这个分析体系里找到自己所需的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金昌。 简论建立财务分析学的必要性[j].会计研究,1994(5).

[2] 杨有红。 关于建立财务分析学的思考[j]. 会计研究, 1994(6).?

[3] 陈共荣, 龚慧云。 构建现代企业财务分析学的思考[j]. 经济理论与实践, 1996(5).

[4] 樊行健。 试论财务经济分析学科的构建[j]. 会计研究, 1999(5) .

[5] 张先治。 构建中国财务分析体系的思考[j]. 会计研究,2001(6).

[6] 王玉春。试论财务分析学科的研究对象[j].财贸研究,1995(5).

行业分析报告 篇2

1、定义

・智能家居又称智能住宅。通俗地说,它是以住宅为平台,融合了自动化控制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网络通讯技术于一体的网络化智能化的家居控制系统;

・智能家居既包括单个住宅中的智能家居,也包括在房地产小区中实施的基于智能小区平台的智能家居项目,完整的智能家居系统产品应是包括了硬件产品、软件产品、集成与安装服务、售后在内的一个完整服务过程(见图1)。

2、组成

智能家居开始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并且在欧洲有很大的应用。进入21世纪,在新加坡、韩国、日本及我国香港、澳门等地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90年代后期,智能家居的概念开始在国内出现,发展至今,智能家居包括了子系统(见图2、3)。

3、功能+特性

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智能家居系统应具有6项功能。根据不同实际情况,业主会选择不同功能(见图4),不同特性(见图5)。

二、智能家居市场概况

1、智能家居在国外的发展状况

1984年,世界上第一栋智能建筑在美国诞生。此后,智能家居在美国、德国、新加坡、日本等国都有广泛应用。截至2004年,国际智能家居产品销售额已达148亿美元;

美国的x-10系统是全球第一个利用电力线作为信息传输媒介的灯饰及电子电器的控制产品。x-10采取集中控制方式实现各种功能,设计户型为单体别墅,应用多为旧房改造,仅在美国便有超过400万个家庭在使用:

欧洲设备安装总线协议EIB是电气布线领域使用范围最广的行业规范和产品标准。EIB的控制方式为对等控制方式,方便扩容与改装,其元器件均为模块化元件。在中国市场上ABB公司和西门子公司也推出了各自的EIB楼宇智能控制系统,但是EIB在国内应用不多的主要原因是其工程要求较为复杂、严格,且价格较高。

2、智能家居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1)总体情况

目前行业内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各个厂商按照不同的接口标准和协议生产设备,不同设备无法实现互联互通。

楼宇对讲企业(安居宝、视得安、冠林)和家电企业(海尔,TCL)都涉足其中,导致行业竞争激烈、多数企业规模较小,在研发和市场推广方面难有很大投入。以上市公司安居宝为例,2012年公司智能家居系统收入1800万元,只占总收入5%。此外,国外厂商在国内发展也较为谨慎,并没有对行业起到实质的带动作用。

总体来看,我国智能建筑仍处于起步阶段,智能家居用户群主要集中在高端住宅区,且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区域,尚未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

(2)在我国,智能家居企业大多数是由楼宇对讲企业的业务延伸而发展起来的。其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萌芽期/智能小区期(1994年-1999年):这是智能家居在中国的第一个发展阶段,整个行业还处在一个概念熟悉、产品认知的阶段,这时还没有出现专业的智能家居生产厂商,只有深圳有一两家从事美国x-10智能家居销售的公司从事进口零售业务,产品多销售给居住国内的欧美用户;

开创期(2000年-2005年):国内先后成立了五十多家智能家居研发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深圳、上海、天津、北京、杭州、厦门等地。智能家居的市场营销、技术培训体系逐渐完善起来,此阶段,国外智能家居产品基本没有进入国内市场;

徘徊期(2006年-2010年):2005年以后,由于上一阶段智能家居企业的野蛮成长和恶性竞争,给智能家居行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包括过分夸大智能家居的功能而实际上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厂商只顾发展商却忽略了对商的培训和扶持导致商经营困难、产品不稳定导致用户高投诉率。行业用户、媒体开始质疑智能家居的实际效果,由原来的鼓吹转而变得谨慎,市场销售几年出现增长减缓甚至部分区域出现了销售额下降的现象。

2005年-2007年,大约有20多家智能家居生产企业退出了这一市场,各地商结业转行的也不在少数。许多坚持下来的智能家居企业,在这几年也经历了缩减规模的痛苦。正在这一时期,国外的智能家居品牌却暗中布局进入了中国市场,目前活跃在市场上的国外主要智能家居品牌都是这一时期进入中国市场的,如霍尼韦尔、施耐德、Control4等:

融合演变期(2011年-2020年):进入2011年以来,房地产受到调控,市场明显看到了增长的势头,智能家居的放量增长说明智能家居行业进入了一个拐点,由徘徊期进入了新一轮的融合演变期。

从应用发展现状来看,中国智能家居还在初步进入融合演变阶段。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缺乏规范的、统一的行业标准;产业核心技术有待突破;应用模式有待创新,产品稳定性和智能化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产业链不完整,缺乏完善的社会合作体系;跨产业的合作困难重重和市场推广力度不够。

目前国内智能家居主要的市场还是一些高端市场:别墅(零售、工程)、智能小区(工程),增长最快的市场是:智慧酒店(工程)和智能办公(工程),但是普通住宅智能家居(零售)市场却发展很慢(见图6)。

3、我国智能建筑行业市场规模持续保持较高的增速

根据《2011年智能建筑行业发展纲要》的统计(见图7),我国建筑智能化的市场空间在2007年约为1600亿元,而到2011年已经扩大至4500亿元;预计2012年将超过5000亿元,年均复合增速高达25%以上。

4、我国智能建筑面积占新增建筑面积总体比例较低,发展潜力巨大

建筑智能行业发展潜力极大,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其产业带动作用更是不容小觑。据统计,目前,智能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美国为70%,日本为60%,而中国:2006年仅为10%左右,2014年有望提升至33%左右(见图8)。

5、当前,制约智能家居进人普通住宅的重要原因是价格偏高

截至2012年底,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人均年消费性支出分别为24,565元和16,674元。而市场上中高端智能家居系统一般在10万元以上,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价格依然偏高(见图9)。

三、智能家居下游应用及要求

根据智能家居的应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要求:

1、系统性:智能家居必须是一整套系统,并且可以实现多种不同的功能,而且可以长期稳定的运行。否则只能算是智能家居的单产品叠加或者微智能产品,算不上智能家居系统。

2、可靠性:各个产品和主机之间可以独立运行,互不干扰;系统发生故障,需要有一定的容错和备份功能;抗干扰能力。

3、实用性:主要体现在产品设计简单、安装调试简单、软件操作简单,容易快速学习和使用。

4、安全性:智能家居产品和主控系统以及信号传输和服务器以及用户名和密码和端口的安全性。

四、智能家居行业展望

灯光控制:对家里的灯光进行遥控开关、遥控调光、场景开关等功能。

电器控制:对家里的电视、空调等实现遥控开关、场景开关等功能。

电动窗帘控制:遥控、手控电动窗帘的开关,用场景实现窗帘的开关。

背景音乐控制:遥控、手控背景音乐的播放,用场景实现背景音乐的播放。

可视对讲:通过单元门口机可以呼叫网关,进行可视对讲。

门禁开锁:通过单元门口机可以呼叫网关,网关可以进行开锁、开门操作。

户户可视对讲:可以和小区内其他用户进行点对点视频通话。

行业分析调研报告 篇3

运动品牌连锁行业调研是开展一切咨询业务的基石,通过对特定运动品牌连锁行业的长期跟踪监测,分析市场需求、供给、经营特性、获取能力、产业链和价值链等多方面的内容,整合运动品牌连锁行业、市场、企业、用户等多层面数据和信息资源,为客户提供深度的运动品牌连锁行业市场研究报告,以专业的研究方法帮助客户深入的了解运动品牌连锁行业,发现投资价值和投资机会,规避经营风险,提高管理和运营能力。

运动品牌连锁行业研究是对一个行业整体情况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包括行业生命周期、行业的市场容量、行业成长空间和盈利空间、行业演变趋势、行业的成功关键因素、进入退出壁垒、上下游关系等。

关于运动品牌连锁行业市场调研中主要包含以下几点核心内容

调研企业通过自身营销及庞大互联网市场,掌握市场宏观微观经济,为国内外的企业单位、

研究机构和社会团体提供专业可靠的市场情报、商业信息、投资咨询、市场战略咨询等服务。

2、研究报告使用人群

我公司报告使用者范围较广,包括企事业单位,个人或团体。

3、运动品牌连锁行业市场调研报告内容

运动品牌连锁行业市场调研报告书主要研究运动品牌连锁行业市场经济特性(产能、产量、供需),投资分析(市场现状、市场结构、市场特点等以及区域市场分析)、竞争分析(行业集中度、竞争格局、竞争对手、竞争因素等)、工艺技术发展状况、进出口分析、渠道分析、产业链分析、替代品和互补品分析、行业的主导驱动因素、政策环境、重点企业分析(经营特色、财务分析、竞争力分析)、商业投资风险分析、市场定位及机会分析、以及相关的策略和建议等。

4、调研方式和数据来源

行业发展状况分析范文 篇4

财务分析是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基于企业运营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等多个角度,以会计数据和资料为研究依据,为外部投资者和内部信息使用者等提供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种财务工具。

2财务分析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作用

2.1财务分析是评价企业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重要依据财务分析通过一定的会计数据支撑,将会计报表转化为对企业利益相关者有用的财务信息,使企业管理者借助财务数据了解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制定未来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使外部利益相关者更便捷、及时的掌握企业的内部发展状况,做出正确的投资或贷款决策。

2.2财务分析是企业价值分析的有效工具财务分析为企业提供了会计数据,企业管理者根据这些会计数据作出分析和定位,确立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位,了解企业在同行业中的发展水平和在市场中的发展状况,合理确立企业的价值,对企业的发展进行有效定位。

2.3财务分析可以为企业正常运行提供参考财务分析考虑了企业的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出具财务分析报告,这种财务指标能够为企业的运行发展提供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同时,如果企业的运行状况不佳,管理者可以从财务分析数据中发现问题,合理分析企业存在的发展风险,为企业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提供参考意见

2.4财务分析能够反映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预测未来发展方向企业财务分析提供了企业的营运能力、偿债能力、获利能力、成长能力、财务综合状况等指标,涵盖了企业发展过程的各种数据,使企业管理者比较全面和直观的了解企业目前的营运状况、现金流量状况、偿债能力状况、成长状况等,基于这些数据资料,管理者可以对企业的综合状况进行考量定位,给予客观准确的评价,并能够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进行有效预知。

3新时期企业财务分析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企业的非财务指标不完善,对非财务性指标重视度不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进步,单纯的财务指标已经不能全面的揭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适时弥补非财务指标,具体包括:

①产品市场占有率:随着企业由萌芽期进入成长期、成熟期,企业规模向着日渐扩大的方向发展,产品生产线也必将拓展,但是企业目前并没有衡量企业市场占有率的指标,企业的市场发展缺乏有效数据的支撑和指引,企业拓展生产线将会是盲目的发展,可能会引起无序的经营状态。

②产品质量指标:一方面,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企业不了解产品的生产标准造成盲目生产;另一方面,企业在生产完成投放市场之后,没有考虑到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愿望;再者,产品质量不合格,企业要承担退货的风险,并向消费者补偿损失,企业目前缺乏相应的退货率及投诉率指标。

③产品适销率:企业生产的产品要迎合消费者的消费诉求才能使产品畅销,由于缺乏相应的衡量指标,企业无法准确判断产品的销售状况,造成大量研发新产品,产品又大量滞销积压。

④新产品开发能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迅速膨胀,单纯以规模效益取胜,往往忽略了企业文化、品牌价值、市场信誉等非财务指标的构建,导致企业内部建设出现“空壳化”现象,最终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而导致企业发展受阻,停滞不前。

⑤技术创新能力: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多数企业虽然在发展进步,但并没有注重产品技术的创新,并没有将重点放在研发能力上,只能生产出一种或者两种主打产品,随着技术的更新进步,必将落后于其他企业,导致大多数企业的寿命都比较短暂。⑥全员劳动生产率:企业员工在企业发展中占据重要的角色位置,企业的生产发展水平主要取决于企业员工的劳动效率。然而,大多数企业没有重视企业员工劳动生产率的衡量,甚至企业并没有建立这方面的衡量指标。

3.2财务分析方法落后,分析内容不足企业通常使用比率分析、比较分析等比较陈旧的财务分析方法,适合于传统阶段的财务分析。随着企业的战略调整及发展进步,原有的财务分析方法已经不能全面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造成财务分析提供的数据不准确,进而误导信息使用者。财务分析的内容主要侧重于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分析,而往往忽略对现金流量表的分析,财务分析的内容具有片面性和狭隘性,往往只注重会计数据的堆砌,而忽视了对会计信息的反应和分析。

3.3财务分析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能够代替手工劳动的电算化的财务分析方式,这种财务分析工具能够轻松的处理各种会计数据,同时为企业节约生产成本。但是这种方式在一些企业中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应用和推广,有些企业还会因为自身财务人员电算化水平有限而选择采用传统的人工分析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无疑会增加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成本,增加人员浪费的情形,同时,也会因为人工核算分析而导致分析结果错误。

3.4企业财务人员专业素质有限

①财务人员通常情况下注重会计数据的具体核算和财务报表的出具,固定刻板的进行数据整理,而往往会忽略对财务报告的具体分析。

②财务人员专业知识掌握不到位,具体运用时,不能正确的出具财务报告,或者会计数据核算错误,更别提做到财务分析,为相关使用者提供数据信息。

③一些能做到进行财务分析的企业也存在问题,通常财务分析是有部门财务经理进行整理分析的,其他财务人员基本不参与,这就造成了财务分析结果存在人为的主观因素,财务经理一人独断,对问题的分析比较狭隘和片面。

4完善企业财务分析体系的路径

4.1增加非财务分析指标,完善财务指标体系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具体指标构建如下:

①产品市场占有率:代表企业生产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通常情况下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越高,表明企业的产品越畅销,企业本身的经营实力越强。因此,企业必须将产品市场占有环节做好,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占有率指标,这样才能够提高经营效益,获得更多的企业利润。

②产品质量指标:现在社会越来越注重对消费者权益的维护,产品质量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事关企业的生存发展。要着手于产品的生产过程,确定合理的产品质量测量指标,例如规定产品的合格率及品质指标,以量化指标的方式更容易把握产品质量的“度”,有了具体的产品质量量化指标,企业就能够把握产品质量的问题。

③产品适销率:一般情况下,企业的产品适销率越高,代表企业生产的产品越畅销,越能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为了使企业避免遭受产品滞销的风险,必须建立产品适销率指标,有效的衡量企业产品销售状况。

④新产品开发能力:企业应注重新产品的开发,积极培育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掌握必要的开拓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够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拓宽企业的发展道路。

⑤技术创新能力:只有掌握了技术创新能力,企业的发展才不受技术问题的钳制,企业在同行业中才能凸显优势,才能拥有竞争对手所没有的核心技术,在企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⑥全员劳动生产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越高,员工的工作越有效率,所创造的企业收益越高。因此,企业要加快该指标的构建,使其能够准确的衡量员工的工作效率,为人力资源决策提供参考基础,节约企业人力资源成本。

4.2完善财务分析方法,补充财务分析内容基于企业财务分析方法比较陈旧的情形,要根据财务状况,及时改变传统阶段的财务分析方法,适应企业战略调整及发展进步的步伐,与时俱进,及时调整财务分析方法,并建立多元化的分析方法体系,丰富财务分析方法的运用。财务分析的内容不能只侧重于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分析,而更加注重对现金流量表的分析,减少财务分析的内容的片面性和狭隘性,改善目前财务分析在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另外,要更加重视对会计信息的反应和分析,使其能够为企业的内部管理者和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有效的财务分析内容。因此,在财务分析的内容方面,企业自身要加快建立完备的内容反映体系。

4.3要进一步强化电算化的运用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运营水平要随之进步,要多鼓励运用电算化的方式进行财务分析,这种财务分析工具能够轻松的处理各种会计数据,同时为企业节约了生产成本。针对这种方式在一些企业中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应用和推广,以及有些财务人员电算化水平有限的情况,要增加对企业财务人员电算化的培训,强化电算化运用的重要性,从而节约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成本,在减少财务人员的浪费的同时,避免因为人工核算分析而产生分析结果错误的情况。

4.4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对于企业财务人员存在的问题,要积极思考问题的解决策略,针对不同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①提高财务人员财务分析意识,改变财务人员通常情况下只注重会计数据的具体核算和财务报表的出具,固定刻板的进行数据整理,而往往会忽略对财务报告的具体分析的局面,使其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自己的业务范围。

②加大投资对财务人员进行定期财务培训,使财务人员掌握具体的专业知识,具体运用时,能够正确的出具财务报告,减少会计数据核算错误,及记账错误的行为,为做好财务分析提供基础依据,并为相关使用者提供数据信息,使他们能够根据企业财务分析结果做出正确的决策。

行业发展状况分析范文 篇5

【关键词】消费金融 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 发展重点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消费金融日益成为国家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居民消费金融服务需求不断增长,消费金融服务也成为商业银行日益倚重的一类优质业务。当前,我国消费金融快速发展,市场前景广阔,商业银行消费金融服务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对未来银行业的发展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201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4283美元,我国居民消费模式从生存型向基本需求型转变,国内消费结构面临再一次升级,私人购车、旅游、出口留学等消费需求大幅上升。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化的加快,储蓄率下降,消费增长是必然趋势。当前,国家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政策导向十分清晰,为消费增长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和内部环境。消费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结构升级会为消费金融服务带来具大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面临难得的市场发展机遇。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消费金融服务发展现状

(二)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能力不足,消费金融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近年来,虽然我国商业银行消费金融服务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目前银行业消费金融服务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能力不足,在规模、产品和服务等方面还不能满足个人消费的需要。

以理财产品为例,据中国社科院陆家嘴研究基地金融产品中心统计,2011年全国共发售银行理财产品20270款,同比增长105%,呈现井喷性增长。但各家银行间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推出的理财产品大多数仅是将原有银行存贷款及中间业务重新组合,很少有实质性突破的产品。受到政策、配套环境以及自身能力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商业银行理财新产品的开发速度、功能均滞后于市场需求,产品创新落能力不足,缺乏针对个人客户的业务发展方针,难以满足客户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二)把握在支付方式变革浪潮中的发展良机

1.支付服务渠道多元化。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多种支付工具的出现大大丰富了人们支付方式上的选择性,支付服务渠道日趋多元化。根据央行统计数据,我国银行卡消费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09年银行卡渗透率突破30%,卡基支付已经覆盖了整个消费支付领域,在促进消费方面的作用不断显现。以电子支付为代表的支付变革对传统银行业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缴费终端支付、电话支付、网上支付、手机支付等新兴支付渠道方兴未艾。特别是手机移动支付,是将进一步引发支付革命的工具创新。随着移动通讯功能的扩展和大量的支付行为者已与手机绑定,移动支付客观上已具备了大规模扩张的条件,届时,随时、随地、随身的电子钱包将成为现实。而商业银行若能把握住这一有利契机,将会带来支付市场的新一轮变革和市场份额的重新划分,对银行业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

2.电子支付平台发展迅速。电子商务的出现也让电子支付平台迅速成长,用户数量不断扩大,交易额急剧攀升。特别是08年金融危机后,第三方支付产业以低成本、高效率和广覆盖的优势迎来了发展良机。目前,中国的第三方支付市场中企业集中度非常高。非独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如支付宝、财付通等依托自身C2C购物网站交易额的不断攀升以及背后集团公司的强大资源和实力支持,在商户和用户的开拓方面进展都很快。目前,第三方支付平台可以提供包括信用卡还款、充值付款、公共事业缴费等多种金融服务,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迅速发展对银行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银行在支付领域中一直处强势地位,支付公司在业务上离不开银行,但随着网上商城的火爆,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工具渐成买家和卖家的日常工具,银行的网上支付功能逐步弱化。2012年6月,建设银行率先推出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善融商务”,成为商业银行进军电商平台的标志。此后,各大银行纷纷跟进,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展开竞争。商业银行做电商平台,对于夺回更为广阔的支付市场,提高用户粘性,获取源头数据,均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快消费金融服务创新,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商业银行需加大消费金融服务创新力度,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开发创新,最大程度满足消费者需求。创新管理技术手段,运用电子化、自动化的方式,降低消费金融服务成本。同时,银行业需要大力培养专业型消费金融服务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升消费金融服务能力。消费金融服务的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从注重服务姿态到注重产品和流程,再到现在所推崇的以客户为中心。而以客户为中心,并非像上世纪八十年代把顾客奉为上帝,而是要为客户提供尊严的、便捷的、有效的、安全的服务,以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驱动产品创新、流程设计和差异化服务设计。因此,要达到以客户为中心的目标,则需要加强消费金融服务创新,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四)加强风险控制,促进消费金融服务健康发展

资产质量是商业银行发展的生命线,加强风险控制,提高资产质量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对银行业发展尤为重要。我国消费金融法律制度不健全,信用环境欠缺,特别是在经济下行期间,商业银行资质量受到严峻考验。商业银行应注重完善规章制度,加强执行力度,优化流程设计,不断加强风险防控力度。当前,银行卡的安全性备受社会关注,商业银行应加快银行卡更新换代,推广和普及金融IC卡,从源头上提高银行卡安全性。同进,要不断完善网络支付体系,提高网络支付安全,全方位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促进消费金融服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祝红梅。中国消费金融市场发展概况[J]消费经济。2011(6).

[2],白钦先。消费金融发展的理论解释与国际经验借鉴[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1).

[3]杨鹏艳。消费金融的理论内涵及其在中国的实践[J]经济问题探索。2011(5).

[4]张学江,荆林波。我国消费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及政策选择[J]南京社会科学。2010(11).

[5]朱小黄。消费金融恰逢其时[N]金融时报。2012-3-1(2).

行业发展状况分析范文 篇6

太阳能作为新的能源,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下,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最近世博会上,世博主题馆示意图建一座“太阳城”的梦想,正在中国馆等上海世博园区标志性建筑的屋顶上闪闪发光。除了屋顶,在园区道路两侧和世博村,各种各样的光伏发电装置将得到规模化应用。这不仅形象演绎着上海世博会科技、绿色的理念,也生动反映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改善能源结构的努力。所以,研究下太阳能产业的国内外发展状态,对发展趋势预测,具有现实意义。 一、国外太能能行业发展现状 日本、德国和美国是推动光伏发电系统最有力的国家。资料显示,欧盟希望在2010年安装3GW的光伏发电装置,2030年增加到200GW左右。美国预计2020年光伏发电累计安装量达到36GW。日本计划到2010年安装近5GW。 日本1994年实施“朝日七年计划”,目前已安装了近7万个太阳能屋顶,预计到2010年要安装100万个太阳能屋顶。德国2000年通过可再生能源法,以固定优惠收购电价鼓励可再生能源,并于2011年4月进一步补充修订可再生能源法,使得德国2011年光伏发电系统设备大幅增加,并一举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光伏发电系统装设地区。根据Solarbuzz提供的数据,2011年,德国光伏发电系统装设容量为361MW,同比增长152%,已占全球总量的39%;日本以278MW的装设容量占全球30%。德日两国装设容量占了全球2/3以上。目前我国电池产品也主要出口到上述两国。美国于1997年宣布百万屋顶计划,计划到2010年在100万座屋顶上安装光伏发电和光热系统。 过去十年,随着世界光伏市场需求量大幅增加,加上大规模制造技术的不断提升,推动了世界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光伏电池产量从1995年的78.6MW,提高到2005年的1727MW,年均增幅达到32.4%。可以预见,未来15年世界光伏生产规模将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长,甚至有更为乐观地估计,到2010年,全球太阳能产量将增长4倍,销售收入增长3倍,利润增长3倍。 世界光伏电池制造主要集中在日本、德国、美国、西班牙等发达国家,其中日本2005年光伏电池产量达到833MW,占据了世界光伏市场份额的近半壁江山,中国大陆进入了世界光伏制造十大国之一,2005年光伏电池产量为128MW,列世界第四位,占世界市场分额7.4%。 今年五月,负责再生能源的突尼斯工业部国务秘书在新闻会上宣布:在2009-2014年有关能源和环境的总统计划范畴内,突制订了Prosoles计划,预计到2014年为至少5000户房屋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政府和突电力公司将通过提供多项鼓励措施,支持住宅业使用光伏发电。该项计划内,国家能源基金(FNME)将为申请安装光伏装置的居民提供安装投资成本30%的费用,突电力公司STEG则免费提供逆变器,居民还可获得一笔5年期的3000第纳尔贷款,并通过STEG电费帐单逐期偿付。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突近年来所实施的第三期节能计划取得了良好成效,2007年合理利用能源相当于节约了700吨石油,占全国能耗的8%。2008-2011年第四期计划目标是使能源合理利用率提高至20%,使可再生能源达到全国年能耗的13%。 可见突尼斯队太阳能产业发展的重视。 二、国内太能能行业发展现状-以热水器为例 随着全球传统能源供应的日趋紧张,新能源不仅受到众多企业的追捧,也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其中太阳能产业尤其备受青睐。据太阳能协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太阳能热水器的产量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2009年太阳能热水器年产量突破4000万平方米,占世界的50%,保有量达1.45亿平方米,占全世界总量的70%左右,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国和使用国。仅力诺瑞特一家企业的年推广集热器面积就相当于整个欧盟安装面积

行业分析报告 篇7

中国家用空调生产开始于 1978 年,当年产量只有 223 台。随后,由于中国生产水平的限制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制约,直到 1980 年产量尚不足 2 万台。进入上个世纪 90 年代,空调行业发展迅猛。据统计, 2002 年全国空调产量达到 3135 万台,比 2001 年增长 30 %。

1998 年以来,空调在中国居民家庭中逐步普及, 2003 年全国 30 个城市居民家庭中空调的保有率达到了 55.9 %,和 1998 年相比,增长了 15 个百分点。

第一阶段( 1978 年以前):空调需求小 洋品牌一统天下

这一时期中国家庭对空调的需求几乎为零,中国也没有自己的空调生产企业。中国为数不多的空调均来自国外进口。

第二阶段( 1978 ― 1997 年):春兰一枝独秀 日资品牌强劲

春兰空调的问世,改变了中国空调市场主要依靠进口产品的局面,从此也奠定了春兰在中国空调业的龙头地位。 1997 年,春兰的市场保有率达到 18.9 %,成为中国空调市场的第一品牌。而以日立、三菱、松下、夏普、三洋为代表日资品牌立足高端,占据了中国空调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CMMS98 数据)。

第三阶段( 1997 ― 2000 年):国产品牌扩张迅速 日资品牌市场份额逐渐下降

以格力、海尔和美的为主要代表的国产品牌不断扩展,春兰的优势地位逐渐减弱,日资品牌的市场份额逐渐下降。

第四阶段( 2000 年至今):国产强势品牌雄霸市场 韩国品牌成长迅速

进入 21 世纪,一大批二三线品牌逃离空调市场或被并购,国内空调市场已由众多品牌“鱼龙混杂”的阶段发展到如今以海尔、格力、新科、美的等几大品牌主导市场的局面。一份权威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 2003 年格力、美的、海尔、新科等行业前十强空调厂家占据了整个市场 85 %份额,而剩下 15 %的份额则被 200 多家小企业所分割。

日资已弱,“韩流”乍起。据有关资料显示,2003冷冻年LG空调因为“中国本土化”的策略而获得了迅猛的销售增长,产销量已突破150万台。

二、 2002 ― 2003 年度品牌竞争格局

(一)整体市场竞争分析

1、 领导品牌优势明显:

以海尔、格力、美的为领导品牌,其市场份额大并且消费者忠诚度高。领导品牌坚持“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概念创新高频次传播”的市场路线。一方面,在 2002 年均推出以数码智能感温的空调产品, 2003 年推出了氧吧、杀菌、健康空调。同时,对服务升级,使产品综合质量多方面领先其它品牌。另一方面,适度运用媒体传播策略,高频次广告投入、口碑宣传塑造品牌亲和力。从而保持在产品和品牌两方面的领先优势,牢牢占据中高端市场,以保证自身适当的利润空间和发展后劲。

2、 细分市场国外品牌占优:

细分市场品牌虽然市场份额较小,但消费者忠诚度高,说明其在某一细分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如区域细分市场或人口细分市场)。在空调市场中,我们发现,在图二中,位于 B 区域的品牌大多是外国品牌,这些品牌在中高端人群中具有竞争优势,在细分市场上,这些品牌成为上述领导品牌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3 、跟随品牌充当补缺者:

位于 C 象限的品牌,市场份额小,并且消费者忠诚度低,缺乏竞争力,难以和领导品牌直接竞争,处于市场补缺者的地位。

3、 问题品牌市场地位下滑:

位于 D 象限的品牌,市场份额大,但品牌的消费者忠诚度低,说明其在产品生产、产品定位到营销策略等一系列环节上可能存在问题,需要引起注意。在空调市场上,春兰是最早进入空调市场领域的国内品牌之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中国空调市场的第一品牌,高居各品牌之首( CMMS2003 秋季数据),但近几年来,其市场地位日益下滑。

(二)市场竞争深度分析

1、 品牌成长力分析

空调市场容量的不断扩大,为品牌的成长提供了平台,在空调市场上,海尔、美的、格力三大品牌的市场份额继续扩大,空调市场向品牌产品集中的趋势已经显现出来。国际著名品牌 LG 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拿下了 5.4 %的市场份额,仅次于海尔、美的、格力和春兰四大品牌,并且凭借其较高的品牌忠诚度,在品牌竞争力上跃居第四位。国内企业也纷纷涉足空调领域,如彩电巨头 TCL 、微波炉霸主格兰仕、 VCD/DVD 巨头新科等都来抢占空调市场,以期占有一席之地。

A 区域:强势品牌 市场份额大并且成长指数大于 1 ,市场份额继续扩大;在空调市场上,三大品牌的市场份额继续扩大,空调市场上的名牌效应已经显现。

B 区域:成长性品牌 市场份额小但成长指数大于 1 ,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强势品牌。在空调市场中, LG 、海信和奥克斯如果能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则很可能成为强势品牌。

C 区域:衰退品牌 市场份额小并且成长指数小于 1 ,如果不采取有效策略,则可能被挤出市场。

D 区域:问题品牌 市场份额大的成长指数小于 1 ,通常是由强势品牌转变而成的,如果采取恰当的策略,该区域的品牌可能重新成为强势品牌;否则,则有可能落入 C 区域,成为衰退品牌。

2、 消费区域特征分析

1. 华北区:

空调发展最为成熟的市场,其典型特征是:空调的保有率高,但最近两年内的购买率和未来一年的购买率均比较低。在华北市场上,品牌竞争格局主要表现为海尔、 LG 双雄争霸。二者占据了 4 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LG 成为海尔最强大的竞争对手。

2. 东北区:

空调还处于市场导入阶段,其典型特征是:空调的保有率低,从绝对值来看,最近两年内的购买率和未来一年内的预购率在 6 大区域中均最低,但从相对值看,其基数小,成长性较大。在该市场上, 海尔一支独秀,占据东北空调市场 30 %的份额, LG 超过格力成为第二大品牌;

3. 华东区:

华东区是空调市场容量最大的一个区域,乃“兵家必争之地”,虽然其空调的保有率已经达到 65.6 %,但仍然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最近两年购买率和未来一年购买率均较高。在该市场上,品牌竞争激烈,没有处于明显优势地位的品牌。其主要原因是华东区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多个市场,在不同市场上,各主要品牌的地位不同:夏普在上海( 16.5 %),海尔在济南( 22.1 %)、大连( 39 %)、福州( 19.4 %),春兰在南京( 15.7 %)、杭州( 12.1 %)和苏州( 15.6 %),海信在青岛( 59.3% ),奥克斯在宁波( 17.3 %)的市场份额均位于第一。

4. 华中区:

空调在华中区的发展状况与华东区相似,空调仍然处于增长阶段,保有率较高,并且增长势头强劲。在该区域内,格力领跑空调市场,其市场份额接近 25 %,美的和海尔跟随其后,但对格力的优势地位尚未形成强力冲击。

5. 华南区:

华南区位于空调发展增长阶段的中期,其典型特征是:空调保有率中等,发展势头较好。在该区域内,美的处于市场领导者的地位,并且没有其他的品牌足以动摇其优势地位。

6. 西南区:

空调在西南区的发展状况与华南区类似,空调处于市场增长阶段的中期。在该区域内,格力具有相当的竞争优势,海尔、美的尚未对格力形成强力冲击。

三、主 要品牌竞争手段分析

1、 海尔 凭借“海尔”冰箱的坚实品牌基础,从 1992 年到 1995 年,海尔品牌逐步延 伸到电冰柜、空调等制冷家电产品继而向其它家电产品延伸,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海尔家电王国的形象。 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构成了海尔品牌市场竞争力的两大基础。

2、 格力 格力电器是唯一一家坚持专一化经营战略的大型家电企业。 格力在成立之初 由于自己实力较弱,所采取的是 “ 农村包围城市 ” 战略,集中开发中南、华东等地区。 格力始终坚持两个“坚决”信念:一是坚决不打价格战;二是坚决走专一化道路。

3、 长虹 1996 年涉足空调领域,截至 2002 年末,长虹在空调研发制造领域已累计投 入资金近 10 亿元,建成了中国西部最大的空调研发生产制造基地。 2003 年 3 月,长虹投入 3800 万元巨资打造长虹博士团队。

四.空调市场未来发展走势

行业分析调研报告 篇8

一、全市建筑业企业生产运行情况

全市xxxx年资质内建筑业企业73家,比去年同期增加8家。其中,具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建筑企业50家,具有劳务分包资质企业23家。全年建筑业企业在生产发展中呈现以下特点:

(一)生产形势良好,总产值稳步增长。xxxx年,全市完成投资施工项目472个,增长19.2%。固定资产投资为225.85亿元,增长了24.8%。其中,房地产投资为27.7亿元,增长了106.1%。由于投资总额和施工项目全面增长,推动了建筑企业生产稳步增长。xxxx年,全市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169898万元,比上年增长29.1%。其中,建筑工程产值114029万元,同比增长42.4%,占建筑企业总产值的主体地位;安装工程产值52217万元,同比增长23.5%。

(二)新签合同额快速增长,企业生产规模继续扩大。全市全年资质内建筑业企业签订合同额224184万元,同比增长49.2%。其中,本年新签合同额170391万元,同比增长25.8%,占总合同额的76%。这主要源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增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大幅增长和城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新签订合同额的增加,使得土建工程量加大,为建筑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保障了企业生产的发展后劲。

(三)房屋施工规模继续扩大,新开工面积明显上升。xxxx年,全市建筑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89万平方米,比去年增长18.9%。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153万平方米,增长29.7%。

(四)竣工产值和竣工房屋面积平稳增长。建筑业企业完成竣工产值126825万元,同比增加16284万元,增长15.3%;房屋建筑竣工面积904713平方米,同比增加19745平方米。

二、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建筑企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目前,我市建筑企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总承包企业不强,专业承包企业门类不全,劳务分包企业发展滞后,没有龙头企业。在依靠科技创新、科技进步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做大做强建筑企业的大背景下,我市大多数建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没有有效突破科技创新的瓶颈,拥有的还仅仅是常规技术。例如:博展中心、市民文化中心以及体育公园这样的工程我市的建筑企业就没有办法承接。由于传统建筑业科技含量低,从而造成了我市建筑业企业仍处在成本高、消耗量大、产出率低、竞争力差的尴尬局面。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