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6篇)

五年级的数学课件很有意思。一个完整的说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说教学目标、说教学内容、还要注意指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1

教学目标:

1、会用不同的方法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解决与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正确率达到75%以上。

2、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认真、细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用不同的方法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两种不同估计方法的合理性。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3分钟左右)

用数方格的方法数出下列图形的面积。

导入:下面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有办法知道下列图形的面积吗?

交流:你是怎么知道图形面积的?数方格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二、自学例11(15分钟左右)

1、明确给出的数学信息以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教材例11情境图

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怎样才能知道这个湖泊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

点拨:可以先数出图中湖泊所占的方格个数。

2、自学。

导入:你准备怎样估计?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收集学生不同的估计方法。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把图中湖泊所占的方格分成几类?

如何明显地区分开来?

2、有顺序地数出整格的个数,不满整格的如何处理呢?可以阅读数学书第22

页卡通的方法。

3、湖泊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与小组同学交流你的数法。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如何区分整格和不满整格的?

2、不满整格的你是怎么数的?

3、数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导学要点:

(1)把整格和半格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避免重复和遗漏。

(2)不满整格的可以全部看成半格计算;或者先数整格的个数,再把不满整格的也看成整格,数出一共有多少格。

(3)有顺序地去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全班交流

交流两种不同的估计方法,理解估计面积在一个范围内的合理性。

点拨:这个湖泊的面积大于多少公顷而且小于多少公顷?就是指面积大于整格数而且小于所有的格子数。

三、练习(12分钟左右)

(1)基础练习

练一练第1题

点拨:树叶上对称的,可以只数树叶的一半。

(2)针对性练习

练一练第2题、练习四第9题

提示:在边长1厘米的方格纸上画手掌的轮廓或树叶的轮廓。

(3)数学阅读

第24页的你知道吗

拓宽:长度单位有丈、尺、寸,质量单位有斤、两,面积单位有亩、分。

1公顷=10000平方米,1公顷=15亩,1亩=10000÷15≈667平方米。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2

教学内容:

教科书p7练习一第9~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进一步理解等式性质,能根据等式性质正确地解方程。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等式性质。

教学难点:

能根据等式性质正确地解方程。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什么是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18+17=35 x=1 12-Y=4 S+12=49

21-b<24 x=14+78 16+a=27+b a +b=6

b-8=100 X+10 4X=60

2、让学生说一说等式的`性质一和等式的性质二

(1)解方程。带“★”写出检验过程。

X+25=37 X-23=52 0、7X=3、5★

X÷0、5=12 48-X=25★ 4、8÷x=20★

集体订正,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使其明白算理。

3、在○运算符号,在□填数字。

(1)X-20=30(2)5x=2、4

解:X=30○□解:x=2、4○□

X=□ x=□

(3)3、6+X=5、7(4)4、8÷x=12

解:X=5、7○□解:x=4、8○□

X=□ x=□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使学生明白:根据等式的性质。

小结:通过把解方程的过程补充完整,启发学生简化解方程的书写,提高解方程的熟练程度。

二、指导练习

1、p7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

2、P7第11题:pp列方程求表中的未知数的值

学生看懂题意,列方程,解方程

3、P7第13题

学生口答练习

4、出示小黑板

判断题

(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2)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3)解方程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具准备

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元元=3元5角

3元×3=9元5角×3=15角9元+15角=元

用乘法计算:×3=元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计算?×3表示什么?

(3个或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把元看作35角

(5)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

(4)回顾对于×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7×4×425×7×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②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专项练习练习4

二、运用

1、填空。

2、做一做书p2

三、体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练习一1、2、3个人修改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教后反思:

学生基本能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但是在计算完后小数点经常点错。下节课要进行专项练习。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熟记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培养理解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自主实践、合作交流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培养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探究的条理性,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体验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3的倍数特征。

【教学难点】

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竞赛导入

1、请说出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

2、下面各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哪些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35 158 200 87 65 164 4122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有什么特征?

3、你能说出几个3的倍数吗?上面这些数中,哪些是3的倍数。你能迅速判断出来吗?

4、比一比。请学生任意报数,学生用计算器算,老师用口算,判断它是不是3的倍数。看谁的数度快!

5、设疑导入: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这节课就来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我相信:通过这节课的探索大家也一定能准确迅速地判断出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揭示课题)

二、猜想探索,归纳验证

1、大胆猜想: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1)交流猜想。(有的说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有的同学举出反例加以否定)

(2)整理认识。只观察个位上的数不能确定它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

2、观察探索:出示第10页表格。

(1)圈一圈。上表中哪些是3的倍数,把它们圈起来。

(2)议一议。观察3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学生交流)

(3)全班交流。横着看圈起的前10个数,个位上的数字有什么规律?十位上的数字呢?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只看个位行吗?

(4)问题启发:

大家再仔细看一看,3的倍数在表中排列有什么规律?

从上往下看,每条斜线上的数有什么规律?(个位数字依次减1,十位数字依次加1)

个位数字减1,十位数字加1组成的数与原来的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相等)

每条斜线的数,各位上数字之和分别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各位上数字之和都是3的倍数。)

3、归纳概括:现在你能自己的话概括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

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4、验证结论

大家真了不起!自主探索发现了3的倍数的特征。但如果是三位数或更大的数,你们的发现还成立吗?请大家写几个更大的数试试看。

(1)尝试验证。(生写数,然后判断、交流、得出结论。)

(2)集体交流。

教师说一个数。如342,学生先用特征判断,再用计算器检验。

一个更大的数。4870599,学生先用特征判断,再用计算器检验。

5、巩固提高。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4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的概念.

2.掌握循环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等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等概念.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一)口算

0.8times;0.5= 4times;0.25= 1.6+0.38=

0.15divide;0.5= 1-0.75= 0.48+0.03=

(二)计算

21divide;3= 15divide;3= 12divide;3= 10divide;3=

教师提问: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7

例7 10divide;3

1.列竖式计算

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教师用两种颜色的笔分别将商3和余数1描一遍)

使学生明确:因为余数重复出现1,所以商就重复出现3,总也除不尽.

所以10divide;3=3.33……

(二)教学例 8

例8 计算58.6divide;11

1.学生独立计算

2.因为余数重复出现数字3和8,所以商就重复出现数字2和7,

所以58.6divide;11=5.32727……

3.观察比较 10divide;3=3.33…… 58.6divide;11=5.32727……

教师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小数部分有的数字重复出现;有一个数字、有两个数字重复出现;)

4.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教师板书:循环小数.像3.33……和5.32727……是循环小数.

5.简便写法

3.33……可以写作 ;

5.32727……可以写作

6.练习

把下面各数中的循环小数用括起来

1.5353…… 0.19292…… 8.4666……

(三)教学例9

例9 一辆汽车的油箱里原来有130千克汽油,行驶一段路程以后用去了 .大约用去了多少千克汽油?(保留两位小数)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130divide;6=21.666……

asymp;21.67(十克)

答:小汽车大约装21.67千克汽油.

2.集体订正

重点强调:保留两位小数,只要除到小数点后第三位即可.

3.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除不尽的先用循环小数表示所得的商,再保留两位小数写出它的近似值.

28divide;18 2.29divide;1.1 153divide;7.2

(四)讨论: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会有几种情况出现?

1.除到小数部分的某一位时,不再有余数,商里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也就是被除数能够被除数除尽.如3divide;2=1.5.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

2.除到小数部分后,余数重复出现,商也不断重复出现,商里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如10divide;3=3.33……,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

三、课堂练习

(一)计算下面各题,哪些商是循环小数?

5.7divide;9 14.2divide;11 5divide;8 10divide;7

(二)下面的循环小数,各保留三位小数写出它们的近似值.

1.29090…… 0.0183838……

0.4444…… 7.275275……

四、布置作业

(一)计算下面各题,除不尽的用循环小数表示商,再保留两位小数写出它们的近似值.

9.4divide;6 38.2divide;2.7 204divide;6.6 6.64divide;3.3

(二)一列火车从南京到上海运行305千米,用了3.5小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保留两位小数)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5

教学目标:

1、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能用综合算式解答一般应用题;

2、培养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学习指导:

应用题解答的关键步骤,是分析数量关系和线段图比较。线段图比较直观,可以

把一道应用题的条件、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清晰地反映出来。画线段图既是

一个审题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过程,线段图画正确了,应用题

的数量关系也就清楚了。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也随之而出,问题迎刃而解。

学习重点、难点:

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网上连接电子信箱出示画面)服装工厂的工人正忙碌地生产着衣服。一个工厂的

生产必须制订一定的计划,然后按照计划去生产。在生产过程中还需要对计划的完成

情况进行计算了解。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帮这个工厂的计划生产完成情况计算一下:(出示简单的应用题)

1、根据线段图口头列式。

(1)服装厂计划做一批衣服,平均每天做75套,5天做多少套?

每天做75套

(2)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375套,剩下的要3天完成,平均每天做多少套?

计划做660套

已经做了375套平均每天做?套

二、主动探究,学习新知。

1、亮出目标。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47页第一、二行。

提问:谁能说一说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方法。)(投影)

2、板书课题:一般应用题(一)

3、教学例1。出示例题。

(同学们:如果我把练习(2)中“已经做了375套”换成“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

天做75套。就得到我们今天学习的例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47页,一起阅读例1。”

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3天做完。

平均每天做多套?

(阅读后,请带着“你是按照怎样的步骤去完成例1的解答的'呢?”这个问题去自

学课本47页和48页)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1、理解题意;

2、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

3、列式计算;

4、检验,写出答案。

⑴审题,弄清题意。(板书)

想一想(A)

A、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帮助理解题意呢?

答:可以用两种方法来帮助理解题意:

一种是摘录条件和问题。

另一种是线段图:

计划做660套衣服

前5天做好的后3天要做的

每天做75套每天?套

想一想(B)

B、问题中的“平均每天做多少套”是指哪些天的平均数?

答:问题中平均每天做多少套,是指剩下3天的平均每天做多少套,不是指全部数

量的平均数。

⑵根据刚才的题意分析,你能说说这道题的分析思路图吗?(板书:分析数量关系)

⑶根据分析思路图中的数量关系你们知道第一步先算什么?第二步再算什么?第三步算什么?并列出综合算式:(教师板书:列式计算)(请你们阅读课本47页,并完成第三步的算式,再写成综合算式)

㈠已做了多少套?(板书)综合算式:

75×5=375(套)

㈡后3天还要做多少套?

660-375=285(套)

㈢平均每天做多少套?

285÷3=95(套)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具准备

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元元=3元5角

3元×3=9元5角×3=15角9元+15角=元

用乘法计算:×3=元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计算?×3表示什么?

(3个或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把元看作35角

元扩大10倍35角

×3×3

10.5元105角

缩小到它的1/10

105角就等于元

(5)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2

×5

3.60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0.72扩大100倍72

×5×5

3.60360

缩小到它的1/100

(4)回顾对于×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

×2

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7×4×425×7×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②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l专项练习练习一4

二、运用

1、填空。

()0.74()

×3×3×2×2

()135()148

2、做一做书p2

三、体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练习一1、2、3个人修改

口算:

70×30

45×100

×10

×1000

5×10

×100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板书小数乘整数1

元35角

×3×3

10.5元105角

例2

0.72扩大到它的100倍72

×5×5

3.60360

缩小到它的1/100

教后反思:

学生基本能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但是在计算完后小数点经常点错。下节课要进行专项练习。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简洁 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抓住不同季节的典型景物。

2、表达自己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本单元课文中观察和描写的方法,表现季节的特点。

2、按照一定的顺序,运用描写的方法把内容写具体,表达自己的实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培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运用本单元课文中观察和描写的方法,表现季节的特点,把内容写具体。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一单元的课文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副生动精彩的画面,那神奇绚丽的自然之景让我们感到惊奇与敬畏,也激发了大家观察的兴趣,很多同学开始留心生活,开始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变幻多姿的四季之美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和谐与美:春天,万物复苏;夏天,骄阳似火;秋天,硕果累累;冬天,白雪皑皑。那么,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它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在这个季节里,你获得过哪些快乐?

二、描述画面,猜想季节

1、用简短的语言,抓住典型景物,表现季节的特点,但不允许说出季节的名称。

2、指名猜想同学们描述的是哪个季节,要求不仅说出是什么季节。

三、分组讨论,交流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

四、品位四季,引导口头表达

1、创设情景,学习表达

你们最喜爱的季节是什么?它最吸引你的是什么?为什么?

2、出示范文,引导表达。

要求学生朗读范文,说说文章为什么能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组织讨论,相机归纳:抓住春天的特点,抓住典型景物的形态、色彩、变化,从听到的、看到的、闻到的、触摸到的、想象到的等不同方面,运用比喻、拟人、对比得便法手法进行细致地描写,描写有序,语言生动,抒发真情。

3、鼓励学生抓住季节特点,根据自己的观察所得,变换观察角度和表达顺序,重选典型景物以及任务的衣着、开展的活动,改写、补充、续写范文,启发学生多角度构思,多角度描写,防止个避免学生习作千篇一律的现象。

五、描绘四季,鼓励动笔成文。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8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原始数据和分类整理的方法。

(2)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

(1)用投影制作出教材的复习题

(2)学生每人准备一枚一元的硬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已学过收集静止的数据,如:第1页的复习题(投影显示)。

1、点一名学生上来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其余的学生做在书上。

2、统计一下我们班同学寒假里读课外书的数量情况。

以前我们学习的是收集静止事物的数据,如复习题,但有的时候要收集的数据往往不是静止的,要随着时间的变化逐个收集和积累,这时就要采用另外的方法来收集和积累数据。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

(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二、探索研究

1、探索收集数据的方法。

放:例1中的路口在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录像,让学生看。

(1)小组合作,探索研究

①各种车辆的出现有没有规律?

②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准确无误地记下各种车辆通过的数据?

③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记录数据?

④汇报展示,统一方法。

(2)学生实际操作。

每人拿出一张纸写出各种车辆名称,然后听老师报通过的车辆,并画“正”字记载。

讲:你们纸上收集的数据是原始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路口的辆数和总辆数,需要把这些数据加以整理,制成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

2、数据的整理。

(1)统计表。

想:这个统计表该怎样制?要分几栏?

(2)条形统计图。

投影显示教材第2页空白的条形统计图。

想:

①图中的每格代表几?

②每种车的辆数如何用竖条表示出来?

③如果收集的数目较大怎样办?

做:让学生翻开书第2 页,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三、实践操作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币,按照刚学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进行,并填好书上的统计表。

2.课堂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1题。做练习一的第3题。

四、课外实践

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数的数据,并按照所学的整理数据的方法进行整理。

课后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依照他们积累的经验解决问题,是新课程观的具体体现。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

课题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认识分组整理和编制统计表的意义;②初步学会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③学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重点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放大例2的两张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复习一下已学过的简单数据整理和一些统计表的知识。

2.下面是某班数学兴趣小组中女同学测量身高的统计表。

姓名:

平均:

身高:(厘米)

独立之后思考回答问题:

①如何求出这组女同学的平均身高?

②这组女同学的身高有什么特点?

③最高的女同学比最矮的女同学高多少厘米?

④如果这张表上的女同学很多,又不能清楚地看出她们身高的分布状况,怎么办?这节课我们学习把原始数据按照数量的大小划分成几组,再制成统计表。

二、探索研究

1.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1)教师出示记录单,学生独立思考

①谁最高?身高多少?

②谁最矮?身高多少?

③身高大多在什么范围?(很难看出,要分组整理一下)

(2)小组讨论:

怎样分组整理?说说你的设想。

(3)分组整理的具体做法(对照着做):

①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学生找出记录单中原始数据的范围)。130~154厘米。

②把数据的范围划分成几组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制成表。(按5 厘米一组可分为五组,再分成“身高”和“人数”两栏制好表并出示例2的统计表)

③统计各组中的数目,填写统计表(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让学生填好统计表)。

(4)看书回答问题:

①看教材第3页,回答下面的三个问题。

②看教材第4页,“想一想”该怎么办?(说明记录单上的原始数据的重要性,不能随便丢掉)

三、课堂实践

1.调查本班学号1~32的学生的体重,并将调查结果按分组的方法进行整理。

2.课堂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4、5题。

课后反思:

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是现代化社会对人的最基本要求,是每一个人必备的技能之一。而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意义,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内的最好方法。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解决同一天中,时和分、分和秒形式的两个时刻与时间(段)的计算问题。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用时间线段图和竖式解决同一天中,时和分、分和秒形式的两个时刻与时间(段)的计算问题。

情感与态度:在学习中使学生明白时间的宝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用时间线段图和竖式解决同一天中,时和分、分和秒形式的两个时刻与时间(段)的计算问题。(加法计算)

教学难点:

学生对于题意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出示

小丁丁和同学约好上午9时15分在动物园门口集合,小丁丁早晨7时48分出门,路上用了1小时23分。

(1)在这段文字叙述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上午9时15分在动物园门口集合;

早晨7时48分出门;

路上用了1小时23分。

(2)9时15分、7时48分、1小时23分各表示什么,有什么不同?

9时15分、7时48分表示时刻,是指某一事件发生的时候。

1小时23分表示时间,是指某一事件经过了多久。

(3)出示问题“小丁丁几时几分到达动物园门口”这是求时间还是求时刻?

是求时刻

(4)今天我们就要来讨论关于时间的计算的问题。(出示课题)

[对于学生经常会混淆的“时间”“时刻”这2个数学用语进行简单的辨析。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明确地知道是要求什么?]

二、中心阶段

1、请学生试着计算。

2、汇报

(1)画图

(2)竖式算

注意:这步计算,“分”的计算满60要向“时”进1,因为分与时之间的进率是60。

答:小丁丁9时11分到达动物园门口。

3、比较2种方法得出2种方法都很好,都很直观、很简洁。

4、小结

我们可以利用时间线段图和竖式来解决某一时刻经过多少时间会到哪一个时刻的计算问题。

三、练习阶段

7时50分+45分=()时()分

8时26分+2小时37分=()时()分

15分18秒+3分52秒=()分()秒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10

一、班况分析

我班原有幼儿x人,新添x人是外地生,现有幼儿人数是x人。其中男生x人,女生x人。经过一年幼儿园集体生活,幼儿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他们学会了自我照顾和遵守各方面的规则,有了一定的安全意识,乐意与人交谈,能主动参与各项活动,他们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自理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良好习惯逐渐养成,认识能力有所发展。

二、本学期的工作重点

4岁以后,儿童心理发展出现较大的飞跃。4—5岁儿童心理发展的质变,主要在于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和行为的有意性明显地开始发展。他们对周围环境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动植物、自然现象等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喜欢向刨根问底的提问为什么?他们喜欢与同伴共同操作和探究,并进行相互商议和交流以满足好奇心和活动的愿望,4—5岁儿童在动作的灵活性和认知经验上强于3—4岁儿童,但在控制能力和认知活动的深度上又不如5—6岁儿童。因此,教师要很好地把握这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1、教育、教学方面:

(1)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兴趣,制定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引导他们学习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鼓励他们动手操作,学会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一年,

(2)尊重、信任、支持儿童,给儿童更多的自主权。对幼儿的尝试活动给予理解和支持,丰富环境创设的内容,扩大活动区的种类和空间,并根据儿童活动的需要、兴趣及教育要求随时撤换和更新活动内容,保证儿童有足够的游戏时间、空间和材料,扎实抓好班级的识字教学。

(3)提供儿童为集体服务的机会,鼓励幼儿参加班级劳动,如值日生工作、照料自然角、整理玩具等,认识为别人做事的意义,使儿童从完成任务的结果中获得满足感,增强责任感。

(4)幼儿的安全工作常抓不懈,把好接送关。活动时视线不远离幼儿,教给幼儿一些安全知识和技能。

2、保育方面:

(1)保持干净整洁的环境卫生,为幼儿营造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2)继续教给幼儿一些自我服务能力和自我保护的一些常识。全班人员要做到因人施教,注重幼儿的个别差异,对能力弱的幼儿给予特殊帮助,使他们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

(3)每天注意检查幼儿的喝水量,根据活动量的大小为幼儿及时增减衣服。

(4)加强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结合园里的运动会和生活自理能力比赛活动,进行有针对的训练。

3、家长工作方面:

(1)利用早晚家长接送幼儿的短暂时间与家长接触,了解和介绍幼儿情况,相互沟通提出建议等。

(2)运用家校互联平台,随时与家长取得联系,个别交换意见,互通情况信息。

(3)以家长园地形式向家长介绍幼儿园和班级活动安排和教育计划,宣传家教科学知识、指导方法,介绍家教经验经

(4)召开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有关制度;本学期园内的大型活动项目;对幼儿在上学期的生活、学习情况作详细总结;分析班级存在的不足,希望得到家长的谅解与支持。同时,教师还鼓励家长大胆提合理化意见,以便本班保教工作的改进。

三、班级特色教学

我们将结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形成本班的特色教学活动——农村自然材料与美术活动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我们生活在农村,我们身边有许多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些自然材料给了幼儿充足的创造空间,让幼儿在来自生活源泉的美术活动中体验创造的乐趣。

所以我们决定开展农村自然农村与美术活动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的研究,试图通过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农村自然材料,来提高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创造力。

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经验的积累,幼儿的创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就变的越来越强,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本学期具体目标及内容

1、健康教育领域:

(1)养成良好、有序的生活卫生习惯,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对有困难的事情能想方设法的去自己解决,从心理上减少孩子对他人帮助的依赖性,不以孩子最后问题解决的结果为评价,关注孩子解决问题的主动意识。

(2)培养孩子喜欢体育活动的意识,培养幼儿对环境和天气的适应性,提高出勤率。

(3)加强体育活动技能技巧的练习,掌握单双脚跳、手脚着地爬、单双手拍球50以上、能按口令上下肢协调轻松的走跑。有自我保护意识。

2、科学教育领域:

(1)喜欢观察、促进孩子通过自发的仔细的观察去了解更多的知识,鼓励孩子从中提出发现和问题,能通过比较发现两种不同物体的不同

(2)能主动的尝试和探索生活中和实验中的为什么。

(3)认识几种常见的动植物,爱护花草、爱护动物。

(4)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怎样保护环境,找出自己可以做什么,并能够坚持做力所能及的环保行为。

3、语言教育领域:

(1)培养孩子对图片的理解和讲述能力,和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开展组词和扩句活动,丰富孩子的形容词。

(2)在识字活动中请家长配合,在课后帮孩子找出没有掌握的内容,让孩子在老师复习的时候重点的学习这些内容,让孩子有目的的学习,减少对家长的依赖,逐渐培养孩子在集体中听课和学习的能力。

五、途径与方法

1、合理安排幼儿一日活动,做到动静交替,把知识渗透到各个环节。

2、根据主题和幼儿共同创设好班级环境,并及时更换。

3、努力做好家长工作,主动与家长交流,争取家长的配合。

4、拓展幼儿的知识经验,帮助幼儿丰富游戏情节,深入发展游戏。

六、每月安排

九月份:随机家访,了解幼儿假期生活。与幼儿讨论,布置教师环境建构区:游戏区、语言区、益智区、艺术区、科常区、阅读区。开展《身体畅想曲》的主题活动,引导幼儿感知班级环境的变化,激发升中班了的自豪感。在下旬开始建设《迎接国庆》的主题墙,充分的感受国庆的氛围。加强初期常规教育。通过家校联系册,与家长进行家园配合教育。

十月份:开展说说国庆节见闻的语言活动,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幼儿的爱国情感。开展《快乐的家》和《有趣的水》主题活动。

十一月份:开展主题活动《秋天的图画》主题活动,在这一主题中的蔬菜一族中请家长一起收集蔬菜,和小朋友进行制作蔬菜印章的主题游戏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可邀请家长一起参与,增进家长与幼儿之间的感情,并且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情况,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十二月份:继续《秋天的画报》主题活动,到室外观察秋天的菊花,动手种蚕豆,发扬小组合作精神,注重幼儿的个性培养。下旬开展《可爱的动物》主题活动,使幼儿能辨认出各种各样的动物,并了解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个性特征。

一月份:开展《快乐的冬天》主题活动,引导幼儿了解冬季季节的特征,并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创造地表现对冬季的感知和体验,知道冬天来了,要多穿衣服,同时开展自己穿衣服比赛。做好放寒假的总结工作,加强期末常规和假期的安全教育。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11

教学目标

1.理解的意义,掌握的计算法则.

2.初步培养学生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的意义,掌握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一)说出下面各小数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0.3 0.72 0.418 0.6 0.94

(二)演示动画:复习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个规律学习新知识.

二、指导探索

(一)理解意义

1.出示例2

花布每米13.5元,求买0.5米和0.82米各用多少元,该怎样列式?

2.演示动画:1

3.引导学生理解的意义.

教师提问:怎样求出 米花多少钱?

13.50.5

你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列式的?

单价数量=总价

这个算式和上节课学习的有什么不同?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板书: 求13.5的十分之五是多少.

练习:求0.82米布用多少元该怎样列式?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4.小结

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5.练习

(1)说出下面乘法算式的意义.

30.7 8.50.4 7.20.86 180.23

(2)列出乘法算式.

求21的十分之七是多少?

30的一半是多少?

副标题#e#

(二)学习法则

引导讨论:理解了的意义,下面我们研究怎样计算,同学们可以联系小

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及复习过的因、积变化规律进行尝试、讨论.

1.出示讨论题:

(1)你能把两个因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吗?

(2)转化成整数乘法后,两个因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积发生了什么变化?

(3)要得到原来的积,应该怎么办?

2.演示动画:2

3.学生独立完成.

4.练习:670.3 2.146.2

5.归纳法则

以上几题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计算法则: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

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反馈练习

(一)根据 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积.

1.118= 1.11.8= 0.1118=

1.10.18= 0.110.18=

(二)说出下面各题的积有几位小数.

0.40.6 15.860.7 380.6 0.540.23

850.327 1.570.28 1.80.23

四、质疑调节

(一)这一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由学生总结概括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二)提出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看法.(包括自己的问题、提醒别人要注意的地方、自身感

受等)组织学生答疑、解疑.

五、巩固发展

(一)不要计算,说出下表各栏的积有几位小数.

副标题#e#

(二)根据第一栏的积,很快地写出后面每栏中两个数的积.

(三)列竖式计算.

1.823 0.370.4 1.05625

(四)一个长方形长是1.35米,宽是0.48米,这个长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六、课后作业

(一)判断下面各个积的小数位数有没有错误.

56.738=2154.6 0.370.94=3.478

41.29.2=3790.4 0.786.1=47.58

(二)蒙古牛一般体重是0.326吨,身高是1.12米.新培育的草原红牛体重约是蒙古牛的

1.3倍,身高约是蒙古牛的1.1倍.草原红牛的体重、身高各多少?

七、板书设计

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例2.花布每米13.5元,求买0.5米和0.82米各用多少元,该怎样列式?

教案点评:

是小数乘整数知识的扩展和延伸,教学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复习中通过动画演示,从观察整数乘法算式得出积的变化规律

为理解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就是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和奠定了基础。

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和知识的迁移规律,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2.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我们解答过许多应用题,有一步计算的、也有两步计算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答较复杂的应用题,并归纳出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检验的方法.

教师板书:应用题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1

例1.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1.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题

(1)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意?如何分析数量关系?

(3)怎样分步列式?怎样列综合算式?

(4)怎样验证是否正确?

2.汇报讨论结果

(1)课件演示:一般应用题1(出示摘录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及线段图)

(2)提问:要求剩下的平均每天做多少套,要先求出什么?后3天做了多少套怎么求呢?已经做的套数怎么求?

(3)学生列式

分步:755=375(套)

660-375=285(套)

2853=95(套)

综合:(660-755)3

=(660-375)3

= 2853

= 95(套)

(4)教师小结检验过程.

方法一:按照原来的题意,依次检验每一步列式和计算是不是对.

方法二:把最后结果当做已知数,按照题意倒着一步一步地计算,看结果是不是符合原来的一个已知条件.

3.规纳概括

(1)课件演示:一般应用题2

(2)教师提问:这四步你感觉你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哪一步上?哪一步最重要?

(3)小结:解答应用题时,我们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解题意上,因为解题思路是根据题意确定的.第二步是最重要的,它决定着思路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一)四年级和五年级要给500棵树浇水,四年级每天浇50棵,浇了4天;剩下的由五年级来浇,浇了5天.五年级每天浇多少棵?

(二)李小胜拿3.2元钱买文具,买了4支铅笔,每支0.6元.剩下的钱买图画纸,每张0.2元,可以买几张?

(三)新丰农具厂赶制540件农具,前10天平均每天制32件,余下的要在5天完成,平均每天要制多少件?

(四)一个装订小组要装订2640本书,3小时装订了240本.照这样计算,剩下的书还需要多少小时能装订完?

1.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出示不同算法,请同学讨论是否正确.

四、质疑调节

1.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审题除了以上方法外,还有什么方法检验呢?解答应用题为什么要检验?(讨论)

五、课后作业

(一)学校买来280千克大米,计划吃7天,实际每天比计划少吃5千克,这批大米实际吃了多少天?

(二)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一辆大车从甲地到乙地计划行6小时,实际每小时比原计划多行10千米,实际几小时到达?

(三)装订小组计划装订一批书,每小时装订180本,10小时可以装订完.如果每小时比原计划多装订20本,几小时可以装订完?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13

教学内容:

分数与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能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4、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关心他人、先人后己等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商a/b(b≠0)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及3张完全相同的圆和剪刀。

教学过程:

一、设置疑问,揭示课题

1、请同学们计算下面各题,你能把商分为哪几类?

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分类:

2、师指出:两个自然数相除,不能整除的时候,它们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分数与除法(板书:分数与除法)

二、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1、创设情境,引入关系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今年的儿童节,学校要组织全校师生开展野游活动,到了野外,还要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联欢活动,前几天我同班主任刘老师对想要买的食品做了一些粗略的计划,知道买哪些东西了,具体怎么分还没有计算,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做一下详细的计划吗?

生:愿意!

师:好!那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吧!

师:请看我们班级为这次活动准备的食品

2、层层深入,感知关系

师:我想调查一下,最近谁要过生日?指一名同学说说你过生日的时候必须要买什么食品?(生:蛋糕)买了蛋糕是自己吃,还是同爸爸妈妈一起吃?

师:同学们愿意帮xxx同学分一分蛋糕吗?

生:愿意!

师:出示例题: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平均每人能分得多少?

师:这时,应该把什么看作单位“1”?

要把蛋糕平均分成几份?

怎样列式?(指名口述算式)

1÷3=

师:大家拿出练习本来计算这个商是多少?(用小数表示)

生:0.333…或

课件显示:1÷3=0.333…或

师:这个商用小数表示太麻烦了,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呢?

请大家看大屏幕大家看,每人得到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生:

师:对了!那么上面的算式1÷3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了,即:1÷3=(个)

(2)现在小组讨论:1÷3=中,你发现整数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与得数中的分子、分母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3)讨论完毕后,指几名同学代表自己的小组总结:学生口述的过程中,教师出示课件:被除数÷除数=

(4)师:现在大家会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了,那么,大家能把前面表格中的得数用分数表示吗?

生:会!

师出示:40÷47=?39÷47=?8÷47=?

3、巩固关系

师:“六一”联欢的时候,我打算买3张非常好吃的比萨饼,想和班主任刘老师、还有两名在这学期进步最大的同学A和B共同分享,大家能帮我们合理的分一下吗?

生:想!

师:大家看问题:我想把这3张饼平均分给我们4个人,每人分得这3张饼的几分之几呢?

①议一议:讨论如何分,有哪些分法?(让同学们充分考虑好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②剪一剪:想好后各小组可以行动了,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我们事先准备的三个完全一样的圆形和剪刀剪一剪,并把分好的四份摆在桌子上。

③拼一拼:分好后,请同学们每人取一份拼在一起,看看是一个“饼”的几分之几?

④列一列:怎样用算式表示自己分饼的数量关系?谁会列式?

⑤算一算:师指一名同学板演算式:3÷4=(张)

答:每人分得张。

请板演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根据什么这样写的?

⑥如果分别用字母a和b表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分数与除法的这种关系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师板书:a÷b= (b≠0)

师:大家考虑:这里的a和b是否可以是任何自然数?为什么?

生:不可

2、判断:“分数就是除法,除法就是分数”这句话对不对?

(最后教师总结:分数与除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个数)

四、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1、填空

2、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3、一个4平方米的圆形花坛分成大小相同的5块,每块是多少平方米?(用分数表示)

4、“六一”联欢的时候,大家都会带好多自己爱吃的食品,你们愿意与同学们共同品尝吗?如果愿意的话,请说说你的打算,并编一道符合这节课学习内容的题目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五、情感教育,教书育人

同学们,我刚才听了大家的各种打算,感到很欣慰,同学们都打算把自己的好吃的分给大家一起享用,我都盼望着过“六一”儿童节了,到那时,我也会准备一些好吃的礼物与大家一起分享好吗?但愿我们同学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能互相关心,团结友爱,亲如兄妹,让我们的班级成为一个温暖的班级体!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

a÷b= (b≠0)

3÷4=(张)

答:每人分得张饼。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4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例x、例x及练习第x、x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笔算,并且会运用该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小组讨论中探究、发现、感悟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提高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在理解小数乘法和小数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地进行笔算。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比较。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0.7×5 9×0.8 1.2×6 0. 23×3 14×3 1.4×3

口算后提问:从14×3和1.4×3的口算中,你有什么发现?

2.列竖式计算。26×7 1.36×12 30.8×25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3.引入新课。我们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那么小数乘小数又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二、自主探究

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出示教材第5页例3的主题情境图。

师:观察图片,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校有一个长2.4米、宽0.8米的宣传栏。现在学校要给它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

师:给宣传栏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该怎样计算呢?

全班交流,然后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我们该如何解决问题呢?

生:要算出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需要先求出宣传栏的面积。

师:那么怎样求宣传栏的面积呢?如何列式呢?生:2.4×0.8

师:这个式子中,两个因数都是小数,该如何计算呢?

生1可以用竖式计算:×0.8

生2:也可以把它们可作整数来计算(下左)。

师:那么如何求一共需要多少油漆呢?

生:算式是1.92×0.9,可以仿照上面同样的方法计算。(上右)

所以一共需要1.728千克油漆。

师:同学们能说说我们在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法时,要注意什么吗?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老师加以总结。

小结:所有小数右边的。数一律对齐,其他小数位从右往左依次对齐。

师:看一看算式的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呢?

生:两个因数中一共有2位小数,积也有2位小数。

2.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完成P6例4上面的填空。

(l)组织学生尝试完成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2)学生独立计算后,指名板演并汇报自己是怎样计算的,然后集体订正。

(3)教学例4. 0.56×0.04

师:这个算式中的两个因数都是两位小数,通过列竖式计算,我们能发现一个问题,即这个算式中,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那么如何点小数点呢?

学生讨论,教师板书。

师: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师:观察黑板上各题,小组讨论。(出示讨论提纲。)

讨论提纲:①小数乘小数,我们首先怎样想?

(把两个因数的小数点去掉,转化为整数乘法。)

②怎样得到正确的积?(因数扩大到它的几倍,积就缩小到它的几分之一。)

③积的小数位数和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能举例说明吗?

(教师以竖式中的因数的小数位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为例,说明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O补足。)

3.根据上面的分析,想想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回答上面的问题,归纳出计算小数乘小数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生:小数乘小数,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当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进一步得出“1看、2算、3数、4点”。

三、巩固练习

1.不计算,说一说下列各题的积有几位小数。

2.3×0.4 0.08×0.9 7.3×0.06

9.1×0. 03 0.25×0.23 45.9×3.5

提问:怎样判断积有几位小数?

2.用竖式计算。(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你是怎样计算0.29×0.07的?

3.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2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师:分别比较积和第一个因数的大小,你能发现什么?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总结。

师: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O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四、课堂小结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小数乘法时应注意什么?(学生发言,说说自己的收获,并回答问题,教师予以点评。)

作业:教材第x页练习二第x、x题。

板书设计:

小数乘小数

2.4×0.8=1.92 0.56×0.04=0.0224

1看、2算、3数、4点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15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

1、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运用:

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

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二、新课讲授

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右面这幅展开图。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

(3)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展开图,看看哪些面的面积相等,长方体中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观察后,小组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

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3)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交流反馈。

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

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和

0.70.4+0.70.4+0.50.4+0.50.4+0.70.5+0.70.5=0.28+0.28+0.2+0.2+0.35+0.35=1.66(m2)

方法二:长方体的表面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

0.70.42+0.50.42+0.70.52=0.7+0.56+0.4=1.66(m2)

方法三:(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

(0.70.4+0.50.4+0.70.5)2=0.832=1.66(m2)

(5)比较三种方法,�

三、课堂作业

1、 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3、完成教材第25~26页练习六第1、2、3、4、6、7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掌握了长方休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