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并理解“驿使、危在旦夕、心急如焚…”词语的意思。
能力目标:熟读古文和译文,对照理解古文的内容。
通过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含的深刻的含义。
情感目标:使学生懂得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的深刻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文,感悟其蕴含的深刻含义——欲速则不达
三、教学课件准备:
模块一:晏婴的简要资料
模块二:一组词语
模块三:文本中“快快准备…”一句话
模块四:后续故事资料
模块五:填空练习
模块六:故事的古文
四、教学过程:
(一)聊人物,导入课文
1、聊人物,拉近学生跟文本的距离
A、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晏子使楚》这篇课文中的晏子吗?晏子又叫晏婴。(板书:晏婴)谁来说说故事中的晏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B、播放课件模块一。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资料,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了晏婴和景公之间关系非同一般,为后文学生学习景公为何这样急,以致于乱了分寸埋下了情感的基础)
C、晏婴聪明过人,有勇有谋,他成了景公的左膀右臂。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发生在晏子和景公之间的小故事,叫《欲速则不达》(板书:欲速则不达)生齐读课题。
2、解课题,设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
A、指名说“速”是什么意思?“达”是什么意思?
B、本来速度快应该早点到达啊,可是为什么“速”的结果却是“不达”呢?学了课文我们就会明白了。
(二)交流预习情况
播放课件模块二:开火车读词语
(三)品读课文,了解故事蕴含的含义
1、指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提出问题:读了课文你觉得景公是个怎样的人?(板书:景公)
景公为何这样急?(随机板书:急)
A、自由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划一划,写一写
B、同位,前后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
C、指名说
D、抓住“飞奔”“危在旦夕”词语理解,体会情况万分危急(板书:危在旦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借助资料,通过齐景公的动作、语言,体会齐景公对晏婴的情深义重。
3、质疑问难、品词析句。通过齐景公的言行,设身处地体会他的心理活动。探究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不信任外部条件,只靠自己,反而想快却达不到目的。
4、朗读古文,感悟古文的凝练,读出古文的韵味。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播放《欲速则不达》动画。孔子说:“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关于“欲速则不达”还有一个小故事呢。这节课中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课文是——《欲速则不达》。学生齐说课题。
2、教师板书课题。
3、课题什么意思呢?(想要快,却达不到目的。)
4、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
二、初读质疑
1、请同学们先自己朗读课文,注意读书时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把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出来。
2、同学们读的都很认真。这里有几个生词老师想提醒大家注意一下。出示:“驿使”、“驺子”、“驭马”。指名领读。从这几个词中你发现了什么?(“驿”“驺”“驭”都带有“马”字旁)意思上呢?指名解释这几个词的意思。“缰”与 “僵”、“疆”比较,组词。
3、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根据学生提问,整理问题并板书:为什么着急?能赶回去?)
(1)齐景公为什么这么着急?(因为丞相晏婴病重,危在旦夕)危在旦夕什么意思?如果学生补充资料,评价:你不但从课文中找到了根据,还借助资料找到了依据。
(2)齐景公不能赶回去见晏婴最后一面。有依据吗?评价:你根据事情的经过做出了判断,这是你的推测。事实呢?老师查到了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关注矛盾点,引发质疑
1、在解决这两个问题时,同学们有没有产生新的问题呢?(为什么晏婴病重齐景公这么着急?)
生补充资料
老师课前也查阅了一些资料。出示晏婴图片。喏!这就是晏婴。
(课件引入资料:晏婴是齐国的三朝宰相,辅政长达四十年。他全心全意辅佐着齐景公,使齐国达到“兴盛”,却过着清贫的生活,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臣。)想想,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晏子使楚》一文里凭着聪明才智回击楚国人、捍卫国格的晏子就是他。
从中可以看出什么?(齐景公对晏婴情深义重)
2、从哪儿能够看出来?请同学们再来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
(1)“景公听了,急得霍地站了起来。” 你关注了齐景公的动作。“霍地站起来”是怎么站起来?(突然地、猛然地)谁来扮演一下景公做一做这个动作?为什么要这样表现?能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2)第三自然段
对比句子:快快准备好车良马,让驺子韩枢为我驾马,火速回去!
准备车马,驾马,火速回去。
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字面上、意思表达上)(两个“快”连用,更能表现出景公十分焦急。而好车良马、驺子驾车可以看出齐景公为能够火速赶回去做了充分的准备,是最佳选择)我们从他高声喊的动作以及他的语言中也能体会到齐景公对晏婴情深义重。谁来读读这句话?齐景公是一国之君,他说的话一言九鼎,应该怎么读?
3、齐景公为火速赶回做了如此充分的准备,我们跟结果来对照一下。此时有没有产生什么问题?
指名读第四、五自然段 在这两句话中有两个“嫌”字。“嫌”什么意思?第一次嫌什么?第二次嫌什么?同学们,此时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会嫌驺子驾车慢、马不努力向前呢?因为齐景公心急如焚。“心急如焚”什么意思?我们联系上文看看,导致他心急如焚的原因是什么?景公的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可是他觉得驺子和马也和他的心情一样吗?所以他不信任驺子和马,最后弃车徒步跑开了。他放弃的是什么?(正确的方法)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着急的时候?结果怎样?原因是什么呢?
刚才同学们解释了课题,欲速则不达就是想要快,却达不到目的。学习完了课文,谁再来谈谈对这个课题的理解?(齐景公因为对晏婴的感情情深义重,所以心急如焚,导致他不信任外部条件,没有选择正确的方法,所以导致想快却适得其反,最终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
四、总结拓展
1、学完了课文之后,你从中收获了什么?在这个短短小的故事中却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2、刚才我们学习了这个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故事,想不想看看原文?
3、出示原文,自读。读了古文,你有什么感觉?老师来读读,好吗?配乐。
4、刚才我们先学习了译文,再来读古文。这是一种学习古文的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来看一看。(出示课件)谁来读读?根据金钥匙的提示,自己读读试试。
5、指名读。
6、这篇古文仅用了74个字,表达了我们现代文180多个字所要表达的内容。这就是古文的语言之凝练,朗读之韵味,正是古文的魅力所在。在我们的小学课本和课外读物中有许多古文,希望同学们能够多读、多诵!
7、延伸:
《欲速则不达》这样一个古代故事对于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课下找一找生活中这样的小例子,下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课中还出现了一些难字、词,如:晏婴、驺子、韩枢、缰绳、焚、驭,启发学生在预习课文时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如果预习时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放在理解课文时,通过师生共同查资料、讨论来解决一些极生辟和难理解的词语。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驿、丞、婴、焚、缰、驭。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2、熟读译文、古文,并通过学习译文理解古文文意。(了解古文文意即可,不做一对一的直译,以学习现代文内容为主。)
3、通过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辩论,引出课题并解题。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个话题快好还是慢好?举个例子说一说,也可以结合《挑山工》和《和时间赛跑》发表自己的看法。(给学生分成两大组)
生1:快好,可以节省不浪费时间,做题时快点做就能多做几道。
生2:慢好,这样能使事情做得好,俗话说:慢工出细活。
生3:我认为快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所以我们应该抓紧时间。
(学生的回答,可能多种多样,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其实无论是快还是慢,我们都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决定怎样做事情并合理安排时间。
师出示: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师:这是《论语》当中的一句话,你们能试着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稍做说明即可,在学习课文时再深刻理解。)
师:关于欲速则不达还有一则小故事呢,你们想知道吗? 生:(齐)想。
师:(师板书课题)请大家看课题,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想提出什么问题吗?
(引导学生解题,着重点欲、则、达。)
二、初读课文,理解字词。
1、范读(文中出现的年代、人物都离现在较远,根据这种情况,所以教师先范读。学生在听读中检查自己预习中出现的问题。比如:预习当中读不准的字音,读不通顺的语句等。)
2、(对于在预习过程中没有解决的词语,可以先让学生交流一下,教师给予认定或做适当的补充,允许学生带着没有解决的字词继续学习。)
三、精读课文,指导朗读。
1、分成小段指名读课文。
师:同学们,通过读课文,你能简要地叙述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2、师:对于景公的做法,你想发表一下意见吗?
设想1:学生可能会直接说出景公有点太心急了。这时可以引领学生去课文中找一找能表现景公心急的句子,然后进一步加深理解。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反映景公心急的词句。
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例如:霍地、十分焦急、心急如焚)
(教师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味,读一读、悟一悟,重点指导读的声音、表情。)
设想2:也可能有的学生从主公关心丞相的角度,说明景公心急情有可原,以至乱了分寸。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证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师生共同交流得出结论:我们遇事要冷静思考,选出最佳的解决办法。
四、再读课文,探究道理。
1、指名读全文。
师:通过学习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学生可能从词、句、篇的角度来提问题)
2、教师把问题归类:(1)课堂上能解决、有价值的问题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完成。(2)不需要解决的、解决不了的问题鼓励学生查资料完成。(3)学生能独立完成的留成作业。
3、教师归纳性提问:同学们景公是过于心急了,那么通过学习这则小故事,你能用自己的话或是从书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说一说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吗?
4、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欲速则不达的理解,可以举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自己的看法。
5、补充练习:下面这些做法你赞成吗?为什么?
事件 看法 理由
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线上山。
平时玩得多了,快考试了,赶紧晚睡早起的学吧!
父母为了让我早日成材,让我跳级上学,从一年级跳到三年级,然后五年级
我要做一个和时间赛跑的人。
四、古文、译文对照,理解古文文意。
师:这是这篇古文的译文,同学们想知道古文是怎样记录这则小故事的吗?
1、范读古文。学生体会古文的语调和韵味。
2、读一读金钥匙,了解一些学习古文的方法。
3、自由练习读古文,对照译文,试着说一说古文的文意。
五、拓展延伸,培养能力。
1、齐景公能很快地赶回都城吗?为什么?
2、如果你是齐景公身边的一个侍从,当看到齐景公嫌马跑得不努力,自己下车步行时,你打算怎样说服他回到马车上去?(答案是多元的)
六、作业布置
1、书面:把口语训练内容写在日记本上。
2、搜集处理:搜集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试读,不懂的问题可以请教老师、家长或借助一些工具书理解。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着重设计了三个环节。一个是导入环节,结合本单元的主题和学过的两篇课文,谈一谈对快与慢的认识和理解,学生说法不一,但都头头是道,各有各的见解,理由也很充分,课堂气氛热烈异常,然后通过老师的小结引导,很自然的引出了课题。二是在探究道理环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欲速则不达,我除了让他们结合实际谈外,还用表格的形式补充了几个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道理的基础上能够合理利用时间,也以此来巩固单元所要完成的教学目的。这也是本课的一个亮点,学生不仅发表了看法,也充分说明了自己的理由,因为设计教学时,我结合了前两篇课文,所以使得单元教学紧密相联。三是拓展延伸,培养能力环节。第一项训练是在课上我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对景公的做法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说明理由,通过此项训练,学生不仅更深刻地理解了课题,而且锻炼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第二项训练,给学生拓展了学习空间,让学生亲自走进当时的情境中去说服景公回到马车上,这样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边演边说,课堂气氛活跃,掀起了阵阵高潮。
《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本节课遵循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依据阅读教学的客观规律,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读书训练为主线的理念。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对文章进行深入探究。重视预设和生成的同时,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学过程中,把读书训练始终放在重要位置,以“读”为本,使学生在多种形式读书的基础上领会和感悟,然后再带着不同体验读文。在引领学生阅读感悟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教学目的
1.了解“欲速则不达”的故事经过,探究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2.用心体会齐景公求“速”时的动作、语言,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3.朗读古文,感悟古文的凝练,读出古文的韵味。
教学重点 用心体会齐景公求“速”时的动作、语言,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 了解“欲速则不达”的故事经过,探究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成语故事,题目是《欲速则不达》。
2、谁知道 “欲”什么意思?用“欲”组词或说诗句,并说出“欲”在词、句中的意思。“欲速”是什么意思?(想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师巡视,并板书。
同学们,我们一起看黑板上有几个字很难读,刚才大家读书的时候出现了问题,我们一起再来看看。
驭、驿、驺 这些字都是“马”字旁,跟马有关。 怎么跟马有关?
3、请同学们再快速的读一遍课文,看看有没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一会儿提出来。
师梳理:为什么这样着急? 急成什么样?真不知道走路比驾车慢么?
三、研读课文,解决问题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根据自学提示,默读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
1、联系上下文,解决提出的问题。
2、借助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3、划出重点语句,作批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小组交流。
汇 报:
(一)解决“为什么急”?
1、“丞相晏婴病重,危在旦夕,请大王伙速赶回,否则恐怕难以见上最后一面了。” 你从哪感受到了什么?(体会当时情况的紧急,指导学生朗读。)
①请学生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谈晏婴与齐景公的关系。(出示晏婴的资料)
②驿使飞马而至,到景公面前,会怎样报告?请你填一填:一名驿使从都城飞马赶来,( )地向景公报告说:“丞相晏婴病重,危在旦夕,请大王伙速赶回,否则恐怕难以见上最后一面了。”
③现在你就是从京城飞马而来赶来报信的驿使,带着你的感受赶快读一读。
(二)解决怎样急?
看来景公与晏婴的关系是相当不一般,已经把晏婴看作是自己的左膀右臂了。齐景公听到这个消息,怎样着急?
景公得急是一步一步的,谁能按照顺序说一说。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
1.景公听了,急得霍得站起来。
①你从哪感受到了什么?景公当时会想些什么? ——读出你的感受。霍地站起”,体会他当时心情,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
②评读。
2.引导:景公现在还来不及想更多的事情,又一个驿使飞马而至,催请景公速回。看到这种情况,同时两名驿使报信,景公此时怎么样?谁接着继续汇报?
① 出示句子:“景公十分焦急,高声喊道:“快快准备好车良马,让驺子韩枢为我驾车,火速回去!” 抓住“高声喊道”。
师引导:我们从那哪里感受到他十分着急?——高声喊道,怎样读?——把着急的心情读出来?
② 师范读,请学生想象画面——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指读。
③ 老师这里有两句话,请大家读一读,你怎么体会?句子对比,使学生体会齐景公十分焦急的心情,引领学生读出着急、命令的语气。
④学生练读。师引导:a/晚到一分钟,就有可能失去见到最亲密的朋友的机会,在此时刻,你是景公,怎么读——齐读
b/迟到一分钟就有可能失掉聆听最忠诚的大臣最后的教诲,你是景公,在这焦急时刻,你会怎么读——齐读。
引导:此时此刻,景公心里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速回。
3.谁继续读你画的句子?自己读“驺子驾车跑了大约几百步,景公心急如焚,嫌驺子驾得太慢了,就夺过缰绳,亲自赶起车来。”
①你从哪感受到了什么?
②如果你是景公,你的心理是怎样想的?体会“心急如焚” 。抓出“太慢”、“夺”等词语,体会齐景公心急如焚,好像火在心中烧一样。——自由读
③景公亲自驾车真的比驺子快吗?(不是)你怎么知道?现在他是太过于焦急,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这一句。
你能从文中找到根据吗?(这个同学真不错,能够通过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4、一心火速赶回的齐景公最后弃车而跑,(出示:他驾车驭马行了几百步,又嫌马不努力向前,索性弃车,自己徒步跑开了。)自由读这一句话,你是怎么看待他“弃车而跑”的行为?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我仿佛听到了一些嘲笑(惋惜,着急)的意思、为什么你要这样?能谈谈吗?
原来是——后来是——此时——选择的方法越来越差,你知道后来的结果么?小结板书。
(三)同学们,你们知道结果怎样吗?老师这里也有一些资料,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1.学生回答,说资料。
2、出示资料,学生读:
齐景公在回程的过程中四次急得从马车上跳下来,最后是边走边哭,导致车子比预计的晚了将近一天才到都城,晏子已经去世了……进了晏子家,他伏在晏子的尸体上放声大哭,说:“先生不分白天黑夜的规劝我,细小的过失也不放过。灾祸没落在我的头上,却落在先生的身上。齐国危险了,百姓将向谁去诉说啊!”
3.此时景公多么想见见晏子一面,齐景公真的不知道徒步走比驾车慢吗?那他怎么会选择了这么差的方法呢?为什么?
因为他心急如焚,头脑已经不清醒了,你觉得怎么样?他此时已经急得失去了理智(板书)。想快为什么反而达不到目的呢?自己试着填一填。
(1)句式训练:齐景公一心想要________,可是因为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看来我们要冷静。
(2)这就叫欲速则不达。
(3)小结课题:回读课题。
(4)带着你的感受读题目。(我听出了思索的意味)
四、单元小结: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的主题是“快与慢”,希望同学们慢慢学习本单元之后,会对时间有新的认识。下面,就看看谁能充分利用时间读熟课文下面的古文。
五、古文诵读
1.同学们,从三年级开始,我们就会在成语故事的下面发现许多的古文,那时我们通过《掩耳盗铃》、《井底之蛙》的学习知道了学习古文要把文章读熟,还记得丁丁冬冬上学期教给我们的金钥匙么:我们赶快来看看吧!
(出示金钥匙)
2、师:你们看,我们在学这篇课文时,用的是哪个方法?
3、学生练读,感悟古文的特点。
4.你觉得古文与现代文比起来,怎么样?(简练…这些都是古文的特点)在读古文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停顿。
5、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读出古文的韵味。
6、自由读。
六、小结
这个古文片断仅用了74个字,就表达了我们现代人用180多个字表达的内容,语言之凝练,朗读之韵美,正是古文的魅力所在。在我们的教材和课外读物中有许多古今对照的文章,希望同学们多读多诵。
板书设计:
欲速则不达
晏 子 景公
危在旦夕十分焦急 邹子驾车
心急如焚 亲自赶车
失去理智 徒步跑开
教学反思:
老师们下午好!
周二,我在我四年级组老师的帮助下做了《欲速则不达》一课。非常感谢小学语文教育专家满老师在听完课后又对我的教学进行了细致的指导,从教材理解到教学环节的设计乃至我的教学风格,满老师都做了精致的评点,并提出了一些看法,现在我把我对这节课的一些教学心得,与各位老师交流:
1、 教师要有大语文观,要胸怀语文课程,不是烂熟一课书,要做教育家不做教书匠;
在教一节课文时,教师是否想到这篇课文都对学生的哪些思维训练有帮助?在学生的语感培养上,对学生的学习生涯又有什么启发?一篇课文在语文教材中的位置,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在学生九年义务教育中),本课重点培养学生的哪些思维,对今后学生的语文学习有哪些帮助?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应考虑到,教师的站位要高一些。
《欲速则不达》一课是四年级下册第十单元“快与慢”主题单元的第三课,主题课文是现代文,下面附有古代原文,在初中、高中课本里都有呈现,但目标却差之千里。这在我原上课前是没有想到的,在听满老师评课后,我有对这节课进行了纵向的比较。
仅以语文课本为教材已是远远不够的,“大语文”观,就是要有选择、有重点、有目的地去阅读,每节课有每节课的训练重点,要实效到位,而不能面面俱到。
大课堂观。一节课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是微不足道的,但在今后学生的思维发展、阅读能力这一节课能否给予学生启发?我想,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能够较清晰的认识到学生思维训练的点,在语文课上以读促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2、 教师要敢于创新,不墨守陈规,在扎扎实实教语文的同时,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教师要善于思考,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清晰把握学情,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各种情感及思维活动,创设质疑情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启发学生有感情朗读,引导学生在情趣中、品味中习得语言,积累语言。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运用了以读代讲地方法,让学生一步步走近了齐景公的心理,理解了齐景公的心理一步步的“急”,并读出了文本所蕴含的情感。但是,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这样一篇短小,仅有180多个字的文章在四年级的第十单元,教师引领过多,不敢放手,学生亦步亦趋的跟着老师,这样没有更有效的利用时间,让学生的智慧和能力没有充分得到发挥、提升,满老师在听课后,指导我们理解教材,提出在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时,可以抓住重点画面,比如:处理第一幅“报信”的画面创造好情景就好,要重点处理景公“十分焦急”的画面,让学生充分想象,脑子里产生“景公赶车”、“景公徒步走”的画面,然后指导朗读就可以分层次的去感悟景公的心情,这时在处理课题“欲速则不达”就水到渠成了。
欲速则不达
教材简析:这是一篇古文的译文。文章虽然短小,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那就是题目所概括的---欲速则不达,即: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通过本文的教学,使学生悟出这个道理。
[教学目标]
1、了解“欲速则不达”的故事经过,探究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2、理解重点字词,用心体会齐景公求“速”时的动作、语言,理解课文内
容,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欲速则不达”的故事经过,探究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设计思路]:
欲速则不达选自《韩非子》主要告诉人们一个道理:遇到事情要冷静,选择正确的方法,否则就会事与愿违。教育学生遇事要冷静,采用适当的方法,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得又快又好。
教学从课题入手,理解题意,接着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课文讲谁欲速不达?自然引出齐景公这个人物,并交流有关齐景公的资料。在交流资料时指导学生学会筛选最重要的内容。
在理清楚了文中的人物关系之后再学习课文。课文先介绍了晏婴病重,危在旦夕,先理解字意(旦、夕)词意(形容危险随时可能发生)以及文中的意思(晏婴病得很厉害,随时都可能离开人世。)从揭示情况非常危机。
接下来重点抓住景公的内心活动和外在行为作为学习的主线,景公内心由急---十分焦急-----心急如焚,而他的行为则表现为:霍地站起----大声高喊(好车良马,韩枢驾车)-----夺过缰绳,亲自驾车-----弃车徒步,行为非常可笑。
教学过程中,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比较,从而揣摩、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理解人物的行为变化,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水到渠成的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景公之所以欲速不达就是因为他遇事焦急,晕头转向,不知所措,放弃了最好的办法,导致事与愿违没能够见上晏婴的最后一面而痛哭流涕。接下了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表演加以强化与升华。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把字典作为老师引进课堂,从而培养学生自觉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如当地一次读到“景公急得霍地站起来” 时,可能有学生读成霍地(“的”音)和霍地(“第”音),老师不轻易下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翻字典确定读音,从而明白有些字不能够只凭感觉去读,常翻字典很有好处。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理解题意:
1、这节课我们学习“快慢”这一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欲速则不达(师板书,学生齐读课题)。
2、通过预习,你知道“欲速则不达”的意思吗?(先理解字意再理解题意)
二、检查预习情况,理清人物关系:
1、课文有哪些人物?他们之间有又怎样的关系?
(齐景公、晏婴、两名驿使、驺子韩枢)
(学生有重点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景公和晏婴的资料,明白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
2、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生字新词:
晏婴
驿使
丞相
韩枢
大王(在古音中读dai wang,戏剧、旧小说中对国王、或强盗首领的称呼。)
4、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逐段品析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
第一节:1、指名朗读第一节,思:这一段主要讲什么?
(景公正在游玩,突然驿使来报,晏婴病重,请景公速回。)
2、那些词句看出情况非常紧急?(突然、飞马赶来
危在旦夕请景公速回
难以见上最后一面)
3、理解“危在旦夕”(字面意思与文中的意思)
4、指导朗读第二、三节:
1、景公听了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有何反映?(急得霍地站起来。
查字典确定“霍地”的读音,通过动作理解词义,并从中体会出情况的突然,景公的着急)(板书:急霍地站起)
2、正在这时又有一名驿使飞马而至,比较两名驿使有何不同?
(驿使1:飞马赶来,报告消息,请景公速回。
驿使2:飞马而至
催 请景公速回。
可见情况越来越紧急,可以想见都城内晏婴的情况非常糟糕,已经急不可待了,所以用了一个“催”字。)
3、朗读体会。
4、如果你是景公,你会有什么表现?(学生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5、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生读句子,教师板书:十分 交际 高喊 好车良马 韩枢驾车)
朗读比较:
1)景公十分焦急,高声喊道:“快快准备好车良马,驺子韩枢驾车,火速回去!”
2)景公十分焦急,喊道:“准备车马,驺子驾车,火速回去。”
(从“高喊,快快 好车良马 韩枢驾车”以及感叹号可以体会景公十分焦急,并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6、如果景公就按照这样的办法做下去,结果会怎样?(能够快速回城,也许能见上晏婴一面)但是,情况并非如此,景公又有什么寻常举动呢?
第四、五节:
1、自由朗读,画出描写景公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词句,并说说你的体会。
2、学生交流,体会景公的行为之荒唐,教师随机板书:
(心急如焚 亲自驾车 弃车徒步)
3、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其焦急不堪?(急火攻心 急不可耐
急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乃至失去理智……做出了错误的行为)
4、指导朗读。
5、教师揭示结果:景公在回去的路上四次下车奔跑,边跑边哭终于因为速度太慢,没能够见上晏婴最后一面。他扑在丞相的尸体上悔恨不已……(如果学生有相关的资料也可以说一说)
四、总结课文,明确道理
1、回顾板书,说说景公究竟错在哪里?
2、如果你是驺子韩枢,你会对他说什么?
3、生活中你有过欲速不达或者把事情做的又快又好的事情吗?(学生界和生活实际谈,从而教育学生要处理好、快与慢的关系从而提高做事效率。)
五、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课文。
1、小组分角色读。
2、小组为单位表演课文。
六、按照金钥匙提示学习古文。
重点字音:传骑(ji)趋(cu)驾烦且之乘(sheng )
景公遽 (ju )起夺辔(pei)代之御(yu )
附板书:
欲 速
急
十分焦急
心急如焚?
则(齐景公)不 达
霍地站起
高喊
亲自驾车
弃车徒步
好车良马
韩枢驾车
[教学理念]
本节课遵循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依据阅读教学的客观规律,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读书训练为主线的理念。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对文章进行深入探究。重视预设和生成的同时,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学过程中,把读书训练始终放在重要位置,以"读"为本,使学生在多种形式读书的基础上领会和感悟,然后再带着不同体验读文。在引领学生阅读感悟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详细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欲速则不达"的故事经过,探究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2.用心体会齐景公求"速"时的动作,语言,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3.朗读古文,感悟古文的`凝练,读出古文的韵味。
教学重点
用心体会齐景公求"速"时的动作,语言,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
了解"欲速则不达"的故事经过,探究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欲"字,调动学生已有认知,用"欲"组词或说诗句,并说出"欲"在词,句中的意思。
2.板书"速"字,请学生思考"欲速"是什么意思
3.想快结果是"不达","则"是什么意思 学完这个故事我们就会明白。
齐读课题《欲速则不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纠正读音。
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质疑,教师归纳)
3.带着这几个问题默读思考并画批。(教师出示自学提示)
4.小组交流学习收获。
三,研读课文,解决问题
(一)了解齐景公为什么急。
1.请学生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谈晏婴与齐景公的关系。
2.抓住"晏婴危在旦夕,恐怕难以见上最后一面"这个句子,体会当时情况的紧急,指导学生朗读。
(二)体会齐景公怎样焦急。
1.抓住齐景公的动作"霍地站起",体会他当时心情,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
2.体会"十分焦急".
通过句子对比,使学生体会齐景公十分焦急的心情,引领学生读出着急,命令的语气。
学生练读。 学生换位读。 学生齐读。
师: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齐国的故事,当时的大王是景公,丞相是晏婴,在他们两人之间有一个小故事,大家想了解吗?(想)
师:那么今天我来学习《欲速则不达》。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遇到不会的生字可以问问老师,我很愿意帮助大家。开始吧。生读书。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都读得特别认真,可是有这么几个词的读音不太准,谁能来当小老师教教大家?(随机板书驺子驭马驿使)指生领读生字。
师:请同学们仔细看看这三个词,你发现了什么呢?
生:都是马字旁。
生1:都是跟马有关的。
师小结。
师:生字解决了,相信这次你会把课文读得更棒,谁来试试?生接读课文。
师:谁能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生:课文讲了晏婴丞相病危,齐景公想快点赶回去。
师:那么他能很快回去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他的技术不如驺子的好。
师:他为什么想快呢?
生:因为丞相得了很重的病。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查资料。
生1:课文中“危在旦夕”也说明了。
师:你真会读书。是的晏婴危在旦夕,说明当时的情况非常紧急,那你能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吗?生读文。
师:晏婴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我们学过的《晏子使楚》,大家还记得吗?谁来说说讲了什么事?生回答。
师:晏子出使楚国之后,他的聪明才智传遍了各个诸侯国,再也没有人敢瞧不起齐国,齐国也慢慢地强大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景公越来越离不开他,甚至把他当作了左膀右臂。这里讲到的晏子就是我们课文中的晏婴。就在此时,晏婴危在旦夕,你说景公他怎能不急啊?他都急成什么样了?
生:景公听了,急得霍地站起来。
师:你觉得他读地怎么样?
生:不够着急。
师:那你来。生读书。
师:你还从哪里看出他急了?你觉得他读地怎么样?你来试试。
师:看看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从哪儿看出不同?谁能读一读?生读句子。
师:“快快”读得不错,还有哪个地方不同?
生:句号变成了叹号。说明了语气更强烈。
师:此时,你就是景公,晚一分钟,你将失去最亲密得朋友,怎么读?指生读。
师:此时,你就是景公,晚一分钟,你将失去这么好的一个忠臣,怎么读?指生读。
师:此时,你就是景公,晚一分钟,你将失去一个功臣,失去半壁江山,怎么读?一起来。生齐读。
师:对,就是这么焦急,这么高声喊道的。你还从哪儿知道他急的。呢?你能把这种急切的心情读出来吗?生读句子。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好,很有感情。
师:哪个词读得特别好?都不是嫌驺子驾车一般的慢了,而是太慢了,还有一个动作。生齐说。
师:此时,他已经顾不上自己一国之君的身份了,他真的驾车比驺子快吗?(不快)为什么你觉得他不如驺子驾车快?
生:因为驺子是专门驾车的。他肯定不如驺子驾车快。
师:当他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是谁驾车?(韩枢)由此可见,他还是比较清醒的。那么,你是怎样来看待他弃车而跑的行为的呢?(学生说)能不能通过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师:选择的方法越来越差,那结果如何?(没有赶上见丞相最后一面)是啊,结果正如大家所料,谁来读一读?生读。
师:此时,景公多么想再看一看晏子,听一听他的规劝啊!可是一切都晚了。
师:这种性急却没有达到目的的行为,就叫做“欲速则不达”。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欲速则不达”的情况呢?生自由发言。
师:是啊,同学们都遇到过这种欲速则不达的情况。平常,我们在学习生活中要脚踏实地,有计划地完成我们的事情。在我们小学课本和课外读物中有很多古今对照的文章,希望同学们课下多读多诵。相信你们一定能感受到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预习提示:
自读课文,把课文读准确,读流利。自学生字、生词。
教学目标:
1、熟读古文和译文,对照着理解古文文意。
2、通过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涵的深刻含义:欲速则不达。
教学重点:
熟读古文和译文,对照着理解古文文意。
教学难点:
探究故事中蕴涵的与时间有关的深刻道理,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对“欲速则不达”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题目。
2、请学生根据题目提问题和猜一猜文章的意思。教师随即梳理问题,并相机出示: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3、学生谈对题目的理解。
二、学法引路
1、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欲速则不达》是一篇古文的译文。文章虽然短小,却蕴涵着深刻的道理,那就是题目所概括的`:欲速则不达。请同学们回忆学习《井底之蛙》一文的情形,想想用什么方法能比较快的理解古文文意?(生谈自己的经验。)
2、教师出示“金钥匙”内容。
三、熟读课文
1、请学生选自己适用的方法自读《欲速则不达》的古文和译文。要求:熟读古文和译文,对照着理解古文文意。(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2、指名分读古文和译文,师生共同正音。
3、请同学领读自己认为难读的句子。同桌互读古文和译文。
4、师生合作读古文和译文。
5、生质疑自学有困难的字词含意,师生共同解疑。
6、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大意。
7、师生共同分析齐景公的“欲速”表现。
四、探究明理
1、学生思考并回答:齐景公能很快赶回都城吗?为什么?
2、教师创设情境:“如果你是齐景公身边的侍从,当看到齐景公嫌马跑得不努力,自己下车步行时,你打算怎样说服他回到马车上去?”
3、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并推选发言人。帮发言人补充,完善发言内容。
4、各小组发言人汇报,师生随即评价。
5、师生共同解决解题时还遗留的问题。
6、请学生结合课题用一句话说说读文的感受。
五、拓展延伸
1、教师板书:快与慢。请学生结合本课再谈理解。
2、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生活中“欲速则不达”的事。教师也可补充实例。
六、布置作业
1、将《欲速则不达》与《效率专家爸爸》对比阅读,总结自己的体会。
2、继续积累与时间有关的名言警句。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并理解“驿使、危在旦夕、心急如焚…”词语的意思。
能力目标:熟读古文和译文,对照理解古文的内容。
通过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含的深刻的含义。
情感目标:使学生懂得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的深刻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文,感悟其蕴含的深刻含义——欲速则不达
三、教学课件准备:
模块一:晏婴的简要资料
模块二:一组词语
模块三:文本中“快快准备…”一句话
模块四:后续故事资料
模块五:填空练习
模块六:故事的古文
四、教学过程:
(一)聊人物,导入课文
1、聊人物,拉近学生跟文本的距离
a、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晏子使楚》这篇课文中的晏子吗?晏子又叫晏婴。(板书:晏婴)谁来说说故事中的晏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b、播放课件模块一。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资料,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了晏婴和景公之间关系非同一般,为后文学生学习景公为何这样急,以致于乱了分寸埋下了情感的基础)
c、晏婴聪明过人,有勇有谋,他成了景公的左膀右臂。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发生在晏子和景公之间的小故事, 叫《欲速则不达》(板书:欲速则不达)生齐读课题。
2、解课题,设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
a、指名说“速”是什么意思?“达”是什么意思?
b、本来速度快应该早点到达啊,可是为什么“速”的结果却是“不达”呢?学了课文我们就会明白了。
(二)交流预习情况
播放课件模块二:开火车读词语
(三)品读课文,了解故事蕴含的含义
1、指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提出问题:读了课文你觉得景公是个怎样的人?(板书:景公)
景公为何这样急?(随机板书:急)
a 、自由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划一划,写一写
b 、同位,前后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
c、指名说
d、 抓住“飞奔”“危在旦夕”词语理解,体会情况万分危急(板书:危在旦夕)
《欲速则不达》教学反思
第十一单元的主题是“快与慢”。“快与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快”是相对于“慢”而言,“慢”是相对于“快”而言,主观感觉起很大作用。解决“快”与“慢”的矛盾,应从主观上努力:一是要树立时间意识;二是想方设法提高效率。《欲速则不达》这篇文章从反面说明了过于性急反而达不到目的,方法不当会适得其反。通过本文的教学,应让学生悟出这个道理。
本节课中,我注意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激活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使学生一直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如:导入新课时,我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快好”还是“慢好”?引发学生自主争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在课文即将结束时,组织学生讨论:齐景公能很快赶回都城吗?为什么?这时,为了拓展学习空间,我创设了一个情境:“如果你是齐景公身边的一个侍从,当看到齐景公嫌马跑得不努力,自己下车步行时,你打算怎样说服他回到马车上去?”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及表达的机会,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活跃。这不仅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课文,还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欲速则不达”,我除了让他们结合实际谈外,还让学生讨论:挑山工为什么不像游人一样走直线?难道他们不知道走折尺形路线比游人走直线路程要长一倍吗?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道理的基础上能够合理利用时间,也以此来巩固单元所要完成的教学目的。学生不仅发表了看法,也充分说明了自己的理由。
在学生体验、感知时,能够为学生创设个人思考、自由表达的空间,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谈自己所想,说自己所感,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他们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欲速则不达》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古文的译文。文章虽然短小,却蕴涵着深刻的道理,那就是题目所概括的:欲速则不达。即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通过本文的教学,应使学生悟出这个道理。
备课时我努力遵循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依照阅读教学的客观规律,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读书训练为主线的理念。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对文章进行深入探究。重视预设与生成的同时,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学过程中,把读书训练始终放在重要位置,以“读”为本,使学生在多种形式读书的基础上领会和感悟,然后再带着不同体验读文。在引领学生阅读感受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预设与生成是辨证的对立统一体,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只有精心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而在课堂教学中,“课堂生成”是灵动的,是预设生成和课堂激活生成的结合体,它伴随着教学的整个过程而随时都会产生。
下面就结合我的课堂教学,谈谈我粗浅的想法:
一、抓住课堂生成的源头
我认为,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就应当预设课堂教学中会生成的问题和情况,进而引导学生紧扣课堂教学目标进行正确深入探讨。在本课时的教学中,在揭题、解题后让学生对课题质疑。预设学生可能会问①谁欲速?他为什么欲速?怎么欲速?为什么欲速则不达?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如果质疑和教学是“两股道上开的车”,课堂教学生成的机会便失之交臂。
二、抓住课堂生成的时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独具慧眼善于抓住课堂生成的时机,把“课堂生成”巧妙引入到课堂教学的目标上。 我也正是这么做的,课前,我深入地钻研教材,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每部分的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和学生探讨、交流齐景公怎么欲速时,让学生抓住“心急如焚”一词去默读课文,勾画相关句子,抓重点词、联系上下文,把自己的感受、体会、收获批注书上。在反馈、交流中,抓住学生在回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引导, 虽然学生的回答还有些零碎,但我努力引导孩子从重点词入手,抓齐景公的动作、语言深入体会文本的内涵,不让孩子们的理解浮于表面,从简单的字面理解切入,努力抓住学生的回答引发问题,体会齐景公过于急切,没有选择正确的方法是欲速则不达的原因。也让孩子们认识到遇事要冷静思考,选出最佳的解决办法。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我们只有善于把握生成的教学资源有效引领,才会使教学既胸有成竹又不乏灵活机智的创造,才会使课堂演绎得更精彩。
《欲速则不达》教学反思
《欲速则不达》是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中第三篇主题课文。它是一篇古文的译文,文章虽然短小,却蕴涵着深刻的道理,那就是题目所概括的:欲速则不达。即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通过本文的教学,应使学生悟出这个道理。另外,朗读古文,感悟古文的特点和魅力,也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
针对教学内容和四年级学生特点,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引导学生使用有效学习方法,以自读自悟为主,教师引导体会为辅,力求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扎实教学。
1、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本节课中,我注意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激活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使学生一直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如:导入新课时,我就提出一个生动有趣的问题:“快好”还是“慢好”?引发学生自主争论,使学生在读课文之初,就有问题要思,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在课文即将结束时,组织学生讨论:齐景公能很快赶回都城吗?为什么?这时,为了拓展学习空间,我创设了一个情境:“如果你是齐景公身边的一个侍从,当看到齐景公嫌马跑得不努力,自己下车步行时,你打算怎样说服他回到马车上去?”让学生进行模拟表演,给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及表达的机会,学生边演边说,课堂气氛活跃。这不仅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课文,还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注重知识、拓展延伸。
本节课以阅读教学为主要内容, 导入新课时,我先让学生回忆读过的成语故事或积累的成语,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检查初读时,设计了学习词语的环节,对几个后鼻音的生字指导准确朗读,对两个古代的专用词语 “驿使、驺子”,进行释义。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也将词语教学贯穿始终,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危在旦夕”、“心急如焚”等词语。字词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元素,在掌握了本课生词的基础上,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更准确、轻松。教学时我还注意把本单元的课文内容联系在一起,使得单元教学紧密相联。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欲速则不达”,我除了让他们结合实际谈外,还让学生讨论:挑山工为什么不像游人一样走直线?难道他们不知道走折尺形路线比游人走直线路程要长一倍吗?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道理的基础上能够合理利用时间,也以此来巩固单元所要完成的教学目的。学生不仅发表了看法,也充分说明了自己的理由。
3、传授方法、加强朗读。
在四年的学习中,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因此传授给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对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习古文兴趣有很大作用。设计教学时,安排了范读古文、自由朗读古文等环节,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古文语言的韵味和精炼;再结合“金钥匙”中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译文理解古文。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从景公为什么急、怎样急、景公能尽快赶回都城吗三方面,抓住描写景公动作、语言的词语,体会景公焦急的心情,并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进而通过景公的行为感悟到做事情急于求成,不讲求正确方法,是达不到目的的。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基本能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一,导入新课。
1.板书"欲"字。读什么 能用它说个成语吗 在你说的这个成语中,"欲"是什么意思呢
2.板书"速"字,请学生思考" 欲速"是什么意思 (想快)
3.想快结果却是"不达"——不能到达,这是为什么呢 学完这个故事我们就会明白。齐读课题《欲速则不达》(学生读完一遍后提醒:注意合理停顿,再读。).
二,初读感知。
1.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2. 能读这三个词语吗 (驿使。驺子。驭马)想想这三个词语有什么共同特点 你们知道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吗
3.你们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吗 (如果生回答啰嗦,师:可以说得简单点吗 老师告诉你们一个方法,要抓住"谁怎么样或者谁干什么"来说。哪个同学再来试一试 再抽生说,有点进步,师肯定。师:如果再简单点该怎么说呢 来,看大屏幕,你能根据课文内容把这些空白处填上吗
课件出示:(齐景公)得知(丞相晏婴病重,危在旦夕)的消息后,十分焦急,就叫(驺子韩枢)为他驾车,后�
4.填得非常好!一起来读一读。
5.这晏婴到底是谁 他和景公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 (请学生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谈晏婴与齐景公的关系。)哦,怪不得景公在风景秀丽的东海之滨,玩得这般高兴,得知晏婴病危,急着要马上赶回去。
三, 研读感悟。
过渡:丞相晏婴危在旦夕,齐景公究竟是什么样的反应呢 你们能用书上的一个字来概括吗 (板书:齐景公 急)同学们真能干!请同学们继续努力!请看大屏幕:
1,屏幕出示要求:细读第2—5自然段,把表现齐景公"急"的词语,句子勾一勾,在旁边写写批注。好,开始。
2,学生自读,勾画,批注。
3,学生交流。(同学们都完成了吗 很好。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同学们完成得怎样。)
★体会齐景公怎样急。
生:景公听了,急得霍地站起来。大屏幕出示该句。你是从哪个词语感受到齐景公的"急"的 你能读一读吗!连抽一至二名学生评,再读。……师:晏婴病重,危在旦夕,这消息对于景公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一起读——
体会"十分焦急".
生: 景公十分焦急,高声喊道:"快快准备好车良马,让驺子韩枢为我驾车,火速回去!"
这儿描写了齐景公——(示意学生说"十分焦急"课文是怎样表现齐景公的"焦急"的 你能用自己的读把齐景公的焦急表现出来吗 抽生评:你觉得这位同学读得怎样 (生评后,师:说得有道理,你能试试吗 )
师:我觉得这位同学"……"读得不错。
师:(大屏幕出示下面句子)为了把这个句子读得更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对比一下,看看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一样 (通过句子对比,使学生体会齐景公十分焦急的心情。不同之处有二:"快快""!")
师:同学们真能干,一下就发现了这两个句子的不同之处。我们再来读一读,再体会一下两个句子在语气上的不同。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景公十分焦急,起……
师:嗯,有进步!怎样才能把齐景公焦急地心情表现得更准确,更充分呢 请同学们看着书上的句子自己练练,再体会体会。(乘学生自己练习揣摩时,将第二句单独出示在大屏幕上)
生自由表现一两遍; 抽生读。
生读后,师:嗯!齐景公是一国之君,他的话就是命令,不容违抗,他高声喊道:——(读下去)
师:晏婴危在旦夕,如果晚一步,景公可能就再也看不到自己最能干,最忠实的大臣了!他高声喊道:——(读下去)
师:失去晏婴,无异于景公失去一条臂膀,齐国失去国之栋梁,景公危也! 齐国危也!他高声喊道:——(示意学生一起读)
★体会"心急如焚" .
抽生答。(四,五自然段)
你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齐景公心急如焚的 说说想法。(嫌……嫌…… 夺
徒步跑)
(4)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生齐:能)
(5)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可是表现我们全班朗读水平的关键时候。读之前,我想请个给大家提个醒,读得时候要注意些什么。(重点在加点词要重读)齐读。
四, 讨论深化。
过渡:晏婴病,景公急;驿使再催,景公焦急;急上加急,景公心急如焚!景公能尽快赶回都城吗 为什么呢
(1)抽生说。(不可能)
(2)拓展资料。同学们说得好,事实确实如此,请看大屏幕,师讲述:
(3)是啊,晏婴去世了,再也不能规劝景公了,景公有难事,也无法再请教晏婴了,景公怎能不悲痛欲绝!好车,良马,驾车高手齐景公全都具备了,可惜他一时急昏了头,丧失了理智,一心想要快点,却偏偏选择了不正确的方法,结果事与愿违,达不到快的目的,这真是—— (指课题)欲速则不达(指导读)
师:要是在景公心急如焚,不知所措的时候有人劝劝他就好了,那样景公就能见上晏婴最后一面了。假如当时你就在齐景公身边,你会怎样劝说他,让他放弃自己不正确的做法呢
比如,当景公嫌韩枢驾车太慢时,我们该怎么劝他。来,谁来劝
(抽生谈)
——生a:景公啊,韩抒可是最好的车夫,他肯定比你会驭马,还是让他来吧。
师:可是景公怎么就是觉得车马不快呢 他心里急啊!
——生 b:景公啊,这可是好车良马啊,你的脚力怎能和马相比呢,你还是上车吧。
师:可景公想快点见到丞相,他可是危在旦夕了啊,景公心里就是急啊!
—— 生c:景公啊,心里越是急越要冷静下来,否则急昏了头就于事无补了啊。
师:听了同学们的劝告,相信景公心里会明白:遇事切不可心急,过于心急,反而达不到目的。
四,古文诵读 .
过渡:这是一篇选自《韩非子》的寓言故事,想读读原文吗 (出示注音原文)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读出古文的韵味。
2.学生练读,感悟古文的特点。
3.齐读。
小结:这个古文片断仅用了74个字,就表达了我们现代人用180个字表达的内容,语言之凝练,朗读之韵美,正是古文的魅力所在。在我们的教材和课外读物中有许多古今对照的文章,希望同学们多读多诵。
板书设计:
欲速则不达
齐景公 急 霍地站
焦急 高声喊
心急如焚 嫌……嫌……
夺, 徒步跑
景公十分焦急,高声喊道:"准备好车良马, 让驺子韩枢为我驾车,火速回去。"
景公十分焦急,高声喊道:"快快准备好车良马,让驺子韩枢为我驾车,火速回去!"
齐景公边走边哭,………….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古文的译文。文章虽然短小,却蕴涵着深刻的道理,那就是题目所概括的:欲速则不达。即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通过本文的教学,应使学生悟出这个道理。
学情分析:
虽然本课是古文的译文,但文本通俗易懂,对于已具备一定语文学习能力的四年级学生来说,能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体会人物心理,进而感悟文中所蕴涵的道理。在教学古文时,要引导学生对照译文理解古文文意,培养学生读古文的兴趣。
教学目标:
1、了解“欲速则不达”的故事经过,探究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2、用心体会齐景公求“速”时的动作、语言,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3、朗读古文,感悟古文的凝练,读出古文的韵味。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欲速则不达”的故事经过,探究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2、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3、朗读古文,感悟古文的凝练,读出古文的韵味。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1、回忆积累的成语。
2、板书课题,指导书写。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出示阅读提示,指名读。
2、生按阅读提示初读课文。
3、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词语,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指导“丞、婴、缰绳”等字读后鼻音;
理解“驿使、驺子”等词意思;
认识晏婴、韩枢等人物。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研读课文,感悟寓意
(一)了解景公为什么急。
1、师:同学们,齐景公想要快速赶回去的原因是什么?
2、反馈:“丞相晏婴病重,危在旦夕,请大王火速赶回,否则恐怕难以见上最后一面了。”
(1)理解“危在旦夕”。查字典明确“旦”是早晨的意思;“旦夕”是时间很短的意思;“危在旦夕”是说危险将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
(2)通过“火速赶回”、“最后一面”等词体会事情紧急。
(3)指名读驿使的话。
过渡:景公接到报告时,正在东海游玩,他把国家大事交给了晏婴,晏婴辅佐景公把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可这样一位忠臣眼看就要离景公而去,听到这个消息,景公有哪些表现呢?
(二)体会景公怎样急。
1、快速默读课文2—5自然段,找出景公表现的句子,划下来。
2、反馈交流,指导学习方法。
(1)“景公听了,急得霍地站起来。”
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反映景公当时的心情?理解体会“霍地”。
板书“霍地站起”。
(2)在“霍地”一词下面做上记号,指导读的时候突出这样的重点词。
3、读一读3—5段中你划出的景公表现的句子,找到最能体现景公心情的词语,做上记号,边读边体会。
4、继续交流。
(1)“景公十分焦急,高声喊道:‘快快准备好车良马,让驺子韩枢为我驾车,火速回去!’”
体会为什么“十分焦急”;找到重点词语“高声喊道”、“火速回去”,指导朗读。
板书“高声喊道”。
(2)“驺子驾车跑了大约几百步,景公心急如焚,嫌驺子驾得太慢了,就夺过缰绳,亲自赶起车来。”
理解“心急如焚”。说说生活中你遇到过的心急如焚的事情。
找到重点词语“夺”、“亲自赶起车来”,体会景公心急如焚。
板书“亲自赶车”。
师:景公亲自赶车就比驺子快吗?既然最好的驺子为他驾车,为什么他还嫌慢呢?
学生练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3)“他驾车驭马行了几百步,又嫌马不努力向前,索性弃车,自己徒步跑开了。
你怎么看待他“弃车而跑”的行为?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板书“徒步跑开”。
(三)景公能尽快赶回都城吗?
1、师:同学们,你们能根据景公的行为猜到事情的结果怎样吗?
出示资料,指名读。
2.齐景公真的不知道徒步走比驾车慢吗?那他怎么会选择了这样的方法呢?
3、景公这样做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四)感悟寓意。
1、师:景公一心想要快,这就叫“欲速”,欲是“想要”的意思;速是“快速”的意思。
2、把“欲”、“速”的意思写在书上。
3、理解成语“欲速则不达”的意思是说:想要快,反而达不到目的。
4、师:在你积累的成语中哪个成语的意思和“欲速则不达”的意思相似?你还知道哪些俗语也表达了这个意思?
5、出示《论语》中语句,齐读。
四、诵读古文,指导学法
1、出示古文。
(1)师范读。
(2)生练读。
(3)对照译文指导朗读,感受古文特点。
(4)齐读古文。
2、出示“金钥匙”,齐读。
五、课后延伸,巩固积累
1、把《欲速则不达》这个成语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找一些短小精焊的古文读一读。
六、板书设计
欲速则不达
霍地站起徒步跑开
高声喊道亲自赶车
《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修改稿
师: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发生在2000多年前齐国的故事,当时大(dài)王是景公,丞相是晏婴。晏婴貌不出众,却凭介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一心辅佐景公,并为齐国昌盛立下汗马功劳。想听他们的故事吗?(生: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欲速则不达》。欲:想;速:快速、火速;则:结果;不达:不能达到目的。
师:你能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生:这句话是说,想快却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师:读题。
翻开书,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师:看看这些字你都掌握了吗?
出示:
( ) ( )
驿 使 韩 枢
( ) ( )
驺 子 心急如焚
( ) ( )
驭 马 霍 地
师:谁来简要地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说课文主要内容)。
师:齐景公能很快赶回都城吗?为什么?
生:不能,路途远,他跑一定很慢。
生:不能。因为他太(一心)想快了,以至都慌了。
师:看看他为什么想快?
生:读①自然段。
师:“危在旦夕”如何理解?
生:危险在早晚之间。
师:带着你的理解,再来读读。
师:《晏子使楚》你们还记得吗?自从晏子出使楚国后,他的经历迅速传遍诸侯,晏子便成为雄辩和不辱使命的象征。因为晏子的存在,诸侯没有人敢轻视齐国,齐国在晏子的治理之下,逐渐强盛起来。这样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危在旦夕,景公听了,能不想快点见到晏子吗?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一心想快?
生:景公听了,急得霍地站起来。从“霍地”可以看出他想快。
师:你是从动作描写来看出来的。
“霍地”如何理解?
生:突然地、猛然地、忽地……
师:还从哪个地方看出景公就想快?
生:从“十分焦急、高声喊道”可以看出他就想快。
师:你是从神态描写看出来的。
生:景公说“火速回去”。“火速”也能体现景公一心想快。
生:从“快快准备好车良马,让驺子韩枢为我驾车,火速回去。”这个句子能看出他就想快。
师:你是从语言描写中看出来的。
看这样的两句子有什么异同?
出示:
“准备好车良马,让驺子韩枢为我驾车,火速回去。”
“快快准备好车良马,让驺子韩枢为我驾车,火速回去。”
生:(汇报)语气不同。……
生:多了“快快”说明了景公当时很着急,有点慌了。
师:你抓住了叠词来体会的,很好!
师:此时,你就是齐景公,晚一步,你就要失去一位亲密朋友,你怎么读?
生:(读)“快快……回去!”
师:此时,你就是齐景公,晚一步,你就要失去一位好大臣,你的国家就要失去半壁江山,你应该如何读?
生:(读)——>(齐读)“快快……回去!”
师:我们表演一下怎么样?谁愿意来试试。
为了表示出对大王的尊敬,我们在前面加上个“报告大王”好吗?
师:还有什么地方让你看出他就想快?
生:“好车良马”也能看出他一心想快。
师:这是选择的工具,既选好车,又选好马。还有吗?
生:“心急如焚”。
师:你是从心理描写看出来的。还有补充吗?
生:“景公心急如焚,嫌驺子驾得太慢了,就夺过缰绳,亲自赶起车来。”从“夺”、“亲自”、“驾”也能看出景公一心想快。
师:是驺子韩枢真的驾很慢吗?(生:不是。)驺子韩枢是专门给皇帝掌管车马的很好的侍从,景公平时不驾车,他的技术肯定不如韩枢。这种作法足以让我们看出景公当时心情急切。
生:“弃车”、“徒步跑”也能看出他想快。
师:是马不够努力吗?
生:不是。是急性的景公心里太急,赶车技术又不好,才弃车而选择徒步的。
师:徒步就累(没有工具,用脚走。)试想,徒步可能比车快吗?
生:不可能
师:想知道故事结果吗?
出示:
齐景公在回城的过程中四次急得从马车上跳下来,最后是边走边哭,导致车子比预计的晚了将近一天才到都城,晏子已经去世了……进了晏子家,他伏在晏子的尸体上放声大哭;说:“先生不分白天黑夜地规劝我,细小的过失也不放过。灾祸没落到我的头上,却落在先生的身上,齐国危险了,百姓将向谁去诉说啊!”
师:读到这里,谈谈你感受?
生:景公真的挺可气,如果坐马车也许会见到晏子最后一面。
生:景公选择做法不聪明。
生:我想景公当时一定是急昏了头,丧失了理智。
生:我觉得我们做事不能太着急。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生:我挺为景公惋惜的,他一心想快,结果却没到达。
师:根据你的理解,试填这样的一首短诗。
此时,
他多么想 ;
他多么想 !
而这一切都晚了。
只因,
他 ,
却 ,
留给他的只有 ,只有 !
师: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这就叫 。
生:欲速则不达。
师:生活中你听过类似的故事吗?
生:拔苗助长。
师:再来看看原文。
出示原文:
欲速则不达——《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齐景公游少海,传骑从中来谒曰:“婴疾甚且死,恐公后之。”景公遽起,传骑又至。景公曰:“趋驾烦且之乘,使驺子韩枢驭之。”行数百步,以驺为不疾,夺辔代之御。可数百步以马为不进,尽释车而走。
注释:传骑——骑马传递公文的人。谒——进见。婴——齐国大夫晏婴。疾甚——病重。遽——急忙。烦且——良马的名。乘——马拉的车。驺子——古代管车马的官。辔 ——缰绳。御——驾车。尽——终于。释——放弃。
师:读读看。
生:(读古文)。
师:古文,给你什么感觉?
生:精辟、短小、难懂、简洁……
师:这些都是古文的特点。听老师读,好吗?
生:(练读)
师:看这句话,你能猜猜它的意思吗?
出示:
景公遽起,传骑又至。
生:景公听了,急得霍地站起来。这时又一个驿使飞马而至,催景公速回。
师:说得真好,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句子的含义都在上文中呢,第几句话的意思就是上文第几自然段。
师:看看上边有多少字?(生:28个。)这句古文几个字?(生:8个。)
师:看出古文短小、精僻了吗?
师:语言之灵便,朗读之韵美,正是古文魅力之所在。同学们闲暇时多读读古今著作,相信你们一定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
沙岗子中心小学 张杰
师:《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出示课件)“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句话是说: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贪图小利益不能成就大事业。其中欲速则不达中还有一则小故事呢?想知道吗?(生齐:想。)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课文《欲速则不达》。齐读。
师:翻开书,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师:看看这些字你都掌握了吗?
出示:
( ) ( )
驿 使 韩 枢
( ) ( )
驺 子 心急如焚
( ) ( )
驭 马 霍 地
师:谁来简要地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一次齐景公到东海游玩,手下告诉他晏婴病重,让他马上回去,他让驺子韩枢驾车,可一会景公嫌韩枢驾得慢,自己驾车,后来又觉得马不使劲,自己跑向都城。
师:还记得老师课前布置大家的任务吗?
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生: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
生:提出问题。(能当时解决的,当时解决,有价值的提炼出来,课上交流解决。)
师:那么,本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几个问题。
①景公为什么急?
②景公急成什么样?
③景公怎么做的?
④到底谁快?
师:说说你知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联系上下文,思考所提问题。
生:借助资料解决问题。
生: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师:带着这些问题,用上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再读课文,并把自己的收获在书上做好批注。可以开始吗?
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后)说说景公为什么急?
生:因为有人告诉景公,晏子病重了,让他快点回去,要不就看不到晏子最后一面了!
师:能用书上的话说吗?
生:(读第1自然段)
师:齐景公是一国之君,而晏婴只不过是个丞相,说丞相有病,让大王火速赶回,你知道景公和晏子又有什么关系吗?
生:晏婴尊称晏子,辅佐景公当上了齐国大王。
生:晏婴身材矮小,但机敏过人,曾代齐国出使楚国面不辱使命。
师:说晏子危在旦夕,你能读出危急的语气吗?
生:(读1自然段)。
师:景公听了能不急吗?他都急成了什么样?
生:(读)景公听了急得霍地站起来。
师:霍地——表示突然的动作,谁再来读读。
生:(读)(全班读)
师:这消息如同晴天霹雳,景公听了,急得霍地站进来。这时又一个驿使飞马而至,催景公速回,怎么读景公说的话?
生:(读)景公十分焦急,高声喊到:“快快……回去!”
师:高声喊到,怎么读?
生:(再读)
师:看这样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出示:
“准备好车良马,让驺子韩枢为我驾车,火速回去。”
“快快准备好车良马,让驺子韩枢为我驾车,火速回去。”
生:(汇报)语气不同。……
生:多了“快快”说明了景公当时很着急,有点慌了。
师:怎么读?
生:(再读)
师:此时,你就是齐景公,晚一步,你就要失去一位亲密朋友,你怎么读?
生:(读)“快快……回去!”
师:此时,你就是齐景公,晚一步,你就要失去一位好大臣,你的国家就要失去半壁江山,你应该如何读?
生:(读)——>(齐读)“快快……回去!”
师:景公又是怎么做的?
生:(读后2个自然段)。
师:齐景公先让( )驾车;然后( )驾车;最后( )。
师:齐景公自己跑,真的能很快赶回都城吗?
生:不能。
师:用你的读,展示故事结果行吗?
出示:
齐景公在回城的过程中四次急得从马车上跳下来,最后是边走边哭,导致车子比预计的晚了将近一天才到都城,晏子已经去世了……进了晏子家,他伏在晏子的尸体上放声大哭;说:“先生不分白天黑夜地规劝我,细小的过失也不放过。灾祸没落到我的头上,却落在先生的身上,齐国危险了,百姓将向谁去诉说啊!”
师:读到这里,谈谈你感受?
生:景公真的挺可气,如果坐马车也许会见到晏子最后一面。
生:我想景公当时一定是急昏了头,丧失了理智。
生:我觉得我们做事不能太着急。
师:根据你的理解,试填这样的一首短诗。
此时,
他多么想 ;
他多么想 !
而这一切都晚了。
只因,
他一心想要 ,
却 ,
留给他的只有 ,只有 !
师: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这就叫 。
生:欲速则不达。
师:再来看看原文。
出示原文:
欲速则不达——《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齐景公游少海,传骑从中来谒曰:“婴疾甚且死,恐公后之。”景公遽起,传骑又至。景公曰:“趋驾烦且之乘,使驺子韩枢驭之。”行数百步,以驺为不疾,夺辔代之御。可数百步以马为不进,尽释车而走。
注释:传骑——骑马传递公文的人。谒——进见。婴——齐国大夫晏婴。疾甚——病重。遽——急忙。烦且——良马的名。乘——马拉的车。驺子——古代管车马的官。辔 ——缰绳。御——驾车。尽——终于。释——放弃。
师:读读看。
生:(读古文)。
师:古文,给你什么感觉?
生:精辟、短小、难懂、简洁……
师:这些都是古文的特点。听老师读,好吗?
生:(练读)
师:语言之灵便,朗读之韵美,正是古文魅力之所在。同学们闲暇时多读读古今著作,相信你们一定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教学目标:
1、熟读古文和译文,对照着理解古文文意。
2、通过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涵的深刻含义:欲速则不达。
教学难点:
1、熟读古文和译文,对照着理解古文文意。
2、探究故事中蕴涵的与时间有关的深刻道理,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对“欲速则不达”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题目。
2、请学生根据题目提问题和猜一猜文章的意思。教师随即梳理问题,并相机出示: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3、学生谈对题目的理解。
二、学法引路
1、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欲速则不达》是一篇古文的译文。文章虽然短小,却蕴涵着深刻的道理,那就是题目所概括的:欲速则不达。请同学们回忆学习《井底之蛙》一文的情形,想想用什么方法能比较快的理解古文文意?(生谈自己的经验。)
2、教师出示“金钥匙”内容。
三、熟读课文
1、请学生选自己适用的方法自读《欲速则不达》的古文和译文。要求:熟读古文和译文,对照着理解古文文意。(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2、指名分读古文和译文,师生共同正音。
3、请同学领读自己认为难读的句子。同桌互读古文和译文。
4、师生合作读古文和译文。
5、生质疑自学有困难的字词含意,师生共同解疑。
6、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大意。
7、师生共同分析齐景公的“欲速”表现。
四、探究明理
1、学生思考并回答:齐景公能很快赶回都城吗?为什么?
2、教师创设情境:“如果你是齐景公身边的侍从,当看到齐景公嫌马跑得不努力,自己下车步行时,你打算怎样说服他回到马车上去?”
3、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并推选发言人。帮发言人补充,完善发言内容。
4、各小组发言人汇报,师生随即评价。
5、师生共同解决解题时还遗留的问题。
6、请学生结合课题用一句话说说读文的感受。
五、拓展延伸
1、教师板书:快与慢。请学生结合本课再谈理解。
2、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生活中“欲速则不达”的事。教师也可补充实例。
六、布置作业
1、将《欲速则不达》与《效率专家爸爸》对比阅读,总结自己的体会。
2、继续积累与时间有关的名言警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齐景公情随事移,越来越焦急,终于失去理智的心情,懂得事情越紧急,就越不能性急图快的道理。
2、独立认字学词练句。认字6个,写字4个。
3、理解“危在旦夕、心急如焚、徒步、索性、焦急”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读相应的古文片段,感知古代汉语的特点。
4、继续练习写批注笔记。
教学过程:
一、组织辩论,引出课题并解题。
1、辩论“快好还是慢好”。
2、出示“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揭示课题。
3、解题。
4、对课题进行质疑。
二、初读课文,理解字词。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2、总结把查找到的资料简单标注在课文旁边的。批注方法。
3、轻声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断句。
4、同桌互相交流对生字新词的认识。
5、检查生字词的掌握。
三、精读课文,指导朗读。
1、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什么?
2、引导学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齐景公能很快赶回都城吗?为什么?
3、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齐景公会弃车而徒步跑回去呢?画出反映齐景公心急的词句。
4、出示第二、三、四自然段反映景公心急的句子,指导理解“霍地”的意思,对“焦急”一词进行词语置换体会用词的准确性,理解“心急如焚”的意思并指导造句。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三、四自然段。
6、总结抓住重点词进行感情朗读的方法。
四、再读课文,探究道理。
1、齐读全文,思考:从《欲速则不达》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如果让你乘从时空穿梭机回到两千多年前的齐景公身边当一名侍从,你会怎么说服齐景公回到马车上不要徒步跑回去呢?请写在课堂笔记上,下节课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
教材简析:
《欲速则不达》是北师大第八册第11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快与慢”。“快与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快”是相对于“慢”而言,“慢”是相对于“快”而言,主观感觉起很大作用。解决“快”与“慢”的矛盾,应从主观上努力:一是要树立时间意识;二是想方设法提高效率。《欲速则不达》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简洁,从反面说明了过于性急反而达不到目的,方法不当会适得其反。
学情简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本课篇幅短,其义显。学生已学过《晏子使楚》及其已具有一定的课外查找资料的能力,因此学生要理解课文内容并不难,但是其揭示的道理却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借助资料,通过齐景公的动作、语言,体会齐景公对晏婴的情深义重。
3.质疑问难、品词析句。通过齐景公的言行,设身处地体会他的心理活动。探究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不信任外部条件,只靠自己,反而想快却达不到目的。
4.朗读古文,感悟古文的凝练,读出古文的韵味。
教学重、难点:
质疑问难、品词析句。通过齐景公的言行,设身处地体会他的心理活动。探究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策略: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质疑问难法,引导学生关注矛盾点,引发问题意识,采用品词析句法深入读书。在同伴互助中,解决一些浅层次的问题,,引发更深入地思考,关注新的矛盾点,产生新的问题,更深入地读书,进而发展思维。在读懂文章的同时,受到启发,达到文道统一的目标。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晏婴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播放《欲速则不达》动画。孔子说:“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关于“欲速则不达”还有一个小故事呢。这节课中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以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新课。)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课文是——《欲速则不达》。学生齐说课题。
2.教师板书课题。
3.课题什么意思呢?(想要快,却达不到目的。)
4.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
(从课题入手质疑,引发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质疑
1.请同学们先自己朗读课文,注意读书时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把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出来。
2.同学们读的都很认真。这里有几个生词老师想提醒大家注意一下。出示:“驿使”、“驺子”、“驭马”。指名领读。从这几个词中你发现了什么?指名解释这几个词的意思。“缰”与“僵”、“疆”比较、组词。
(采用归类识字的方法,扎实生字基础。)
3.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根据学生提问,整理问题并板书:为什么着急?能赶回去?
(1)齐景公为什么这么着急?危在旦夕什么意思?
(2)齐景公不能赶回去见晏婴最后一面。有依据吗?事实呢?老师查到了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
(从学生的疑问入手,引发问题意识,学生探究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关注矛盾点,引发质疑
1.在解决这两个问题时,同学们有没有产生新的问题呢?为什么晏婴病重齐景公这么着急?
生补充资料
老师课前也查阅了一些资料。出示晏婴图片。喏!这就是晏婴。
(课件引入资料:晏婴是齐国的三朝宰相,辅政长达四十年。他全心全意辅佐着齐景公,使齐国达到“兴盛”,却过着清贫的生活,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臣。)想想,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晏子使楚》一文里凭着聪明才智回击楚国人、捍卫国格的晏子就是他。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2.从哪儿能够看出来?请同学们再来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
(1)“景公听了,急得霍地站了起来。” 你关注了齐景公的动作。“霍地站起来”是怎么站起来?(突然地、猛然地)谁来扮演一下景公做一做这个动作?为什么要这样表现?能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2)第三自然段
对比句子:快快准备好车良马,让驺子韩枢为我驾马,火速回去!
准备车马,驾马,火速回去。
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我们从他高声喊的动作以及他的语言中也能体会到齐景公对晏婴情深义重。谁来读读这句话?齐景公是一国之君,他说的话一言九鼎,应该怎么读?
3.齐景公为火速赶回做了如此充分的准备,我们跟结果来对照一下。此时有没有产生什么问题?
指名读第四、五自然段 在这两句话中有两个“嫌”字。“嫌”什么意思?第一次嫌什么?第二次嫌什么?同学们,此时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会嫌驺子驾车慢、马不努力向前呢?因为齐景公心急如焚。“心急如焚”什么意思?我们联系上文看看,导致他心急如焚的原因是什么?景公的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可是他觉得驺子和马也和他的心情一样吗?所以他不信任驺子和马,最后弃车徒步跑开了。他放弃的是什么?(正确的方法)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着急的时候?结果怎样?原因是什么呢?
刚才同学们解释了课题,欲速则不达就是想要快,却达不到目的。学习完了课文,谁再来谈谈对这个课题的理解?
(采用质疑问难法,引导学生关注矛盾点,引发问题意识,采用品词析句法深入读书。在同伴互助中,解决一些浅层次的问题,,引发更深入地思考,关注新的矛盾点,产生新的问题,更深入地读书,进而发展思维。在读懂文章的同时,受到启发,达到文道统一的目标。)
四、总结拓展
1.学完了课文之后,你从中收获了什么?在这个短短小的故事中却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2.刚才我们学习了这个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故事,想不想看看原文?
3.出示原文,自读。读了古文,你有什么感觉?老师来读读,好吗?配乐。
4.刚才我们先学习了译文,再来读古文。这是一种学习古文的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来看一看。(出示课件)谁来读读?根据金钥匙的提示,自己读读试试。
5.指名读。
6.这篇古文仅用了74个字,表达了我们现代文180多个字所要表达的内容。这就是古文的语言之凝练,朗读之韵味,正是古文的魅力所在。在我们的小学课本和课外读物中有许多古文,希望同学们能够多读、多诵!
(引导学生感悟古文的凝练,读出古文的韵味,同时渗透学习古文的方法。)
五、课后延伸:
《欲速则不达》这样一个古代故事对于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课下找一找生活中这样的小例子,下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当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出“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时,再引导他们寻找生活中“欲速则不达”的实例,让学生把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使他们感悟到在生活中“欲速则不达”这样的毛病很多人都会犯到,它或多或少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一定的负面作用。让学生在遇到急事能保持冷静,急中生智,找到正确的方法。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简评:
本课教学主要采用质疑问难法,引导学生关注矛盾点,引发问题意识,采用品词析句法深入读书。在同伴互助中,解决一些浅层次的问题,,引发更深入地思考,关注新的矛盾点,产生新的问题,更深入地读书,进而发展思维。在读懂文章的同时,受到启发,达到文道统一的目标。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真正解决了他们困惑的地方,参加听课的老师在评课时也肯定了这种教学方法。
[教学理念]
本节课遵循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依据阅读教学的客观规律,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读书训练为主线的理念。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对文章进行深入探究。重视预设和生成的同时,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学过程中,把读书训练始终放在重要位置,以"读"为本,使学生在多种形式读书的基础上领会和感悟,然后再带着不同体验读文。在引领学生阅读感悟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详细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欲速则不达"的故事经过,探究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2.用心体会齐景公求"速"时的动作,语言,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3.朗读古文,感悟古文的凝练,读出古文的韵味。
教学重点
用心体会齐景公求"速"时的动作,语言,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
了解"欲速则不达"的故事经过,探究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欲"字,调动学生已有认知,用"欲"组词或说诗句,并说出"欲"在词,句中的意思。
2.板书"速"字,请学生思考"欲速"是什么意思
3.想快结果是"不达","则"是什么意思 学完这个故事我们就会明白。
齐读课题《欲速则不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纠正读音。
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质疑,教师归纳)
3.带着这几个问题默读思考并画批。(教师出示自学提示)
4.小组交流学习收获。
三,研读课文,解决问题
(一)了解齐景公为什么急。
1.请学生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谈晏婴与齐景公的关系。
2.抓住"晏婴危在旦夕,恐怕难以见上最后一面"这个句子,体会当时情况的紧急,指导学生朗读。
(二)体会齐景公怎样焦急。
1.抓住齐景公的动作"霍地站起",体会他当时心情,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
2.体会"十分焦急".
通过句子对比,使学生体会齐景公十分焦急的心情,引领学生读出着急,命令的语气。
学生练读。 学生换位读。 学生齐读。
教学目标:
1、熟读古文和译文,对照着理解古文文意。
2、通过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涵的深刻含义:欲速则不达。
教学重点:
熟读古文和译文,对照着理解古文文意。
教学难点:
探究故事中蕴涵的与时间有关的深刻道理,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对“欲速则不达”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解题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题目。
2、请学生根据题目提问题和猜一猜文章的意思。教师随即梳理问题,并相机出示: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3、学生谈对题目的理解。
二、学法引路
1、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欲速则不达》是一篇古文的译文。文章虽然短小,却蕴涵着深刻的'道理,那就是题目所概括的:欲速则不达。请同学们回忆学习《井底之蛙》一文的情形,想想用什么方法能比较快的理解古文文意?
2、教师出示“金钥匙”内容。
三、熟读课文
1、请学生选自己适用的方法自读《欲速则不达》的古文和译文。要求:熟读古文和译文,对照着理解古文文意。
2、指名分读古文和译文,师生共同正音。
3、请同学领读自己认为难读的句子。同桌互读古文和译文。
4、师生合作读古文和译文。
5、生质疑自学有困难的字词含意,师生共同解疑。
6、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大意。
7、师生共同分析齐景公的“欲速”表现。
四、探究明理
1、学生思考并回答:齐景公能很快赶回都城吗?为什么?
2、教师创设情境:“如果你是齐景公身边的侍从,当看到齐景公嫌马跑得不努力,自己下车步行时,你打算怎样说服他回到马车上去?”
3、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并推选发言人。帮发言人补充,完善发言内容。
4、各小组发言人汇报,师生随即评价。
5、师生共同解决解题时还遗留的问题。
6、请学生结合课题用一句话说说读文的感受。
五、拓展延伸
1、教师板书:快与慢。请学生结合本课再谈理解。
2、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生活中“欲速则不达”的事。教师也可补充实例。
六、布置作业
1、将《欲速则不达》与《效率专家爸爸》对比阅读,总结自己的体会。
2、继续积累与时间有关的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欲速则不达
急速
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学会生字“驿、丞、婴、焚、缰、驭”。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2、认知目标:熟读译文、古文,并通过学习译文理解古文文意。(了解古文文意即可,不做一对一的直译,以学习现代文内容为主。)
3、情感目标:通过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通过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辩论,引出课题并解题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个话题“快好”还是“慢好”?举个例子说一说,也可以结合《挑山工》和《和时间赛跑》发表自己的看法。(给学生分成两大组)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其实无论是快还是慢,我们都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决定怎样做事情并合理安排时间。
师出示: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师:这是《论语》当中的一句话,你们能试着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学生稍做说明即可,在学习课文时再深刻理解。)
师:关于“欲速则不达”还有一则小故事呢,你们想知道吗?生:(齐)想。
师:(师板书课题)请大家看课题,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想提出什么问题吗?(引导学生解题,着重点“欲”、“则”、“达”。)
二、初读课文,理解字词
1、范读。(文中出现的年代、人物都离现在较远,根据这种情况,所以教师先范读。学生在听读中检查自己预习中出现的问题。比如:预习当中读不准的字音,读不通顺的语句等。)
2、对于在预习过程中没有解决的词语,可以先让学生交流一下,教师给予认定或做适当的补充,允许学生带着没有解决的字词继续学习。
三、精读课文,指导朗读
1、分成小段指名读课文。师:同学们,通过读课文,你能简要地叙述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2、师:对于景公的'做法,你想发表一下意见吗?
设想1:学生可能会直接说出景公有点太心急了。这时可以引领学生去课文中找一找能表现景公心急的句子,然后进一步加深理解。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反映景公心急的词句。
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例如:霍地、十分焦急、心急如焚……)
(教师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味,读一读、悟一悟,重点指导读的声音、表情。)
设想2:也可能有的学生从主公关心丞相的角度,说明景公心急情有可原,以至乱了分寸。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证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师生共同交流得出结论:我们遇事要冷静思考,选出最佳的解决办法。
四、再读课文,探究道理
1、指名读全文。
师:通过学习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学生可能从词、句、篇的角度来提问题)
2、教师把问题归类:
(1)课堂上能解决、有价值的问题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完成。
(2)不需要解决的、解决不了的问题鼓励学生查资料完成。
(3)学生能独立完成的留成作业。
3、教师归纳性提问:同学们景公是过于心急了,那么通过学习这则小故事,你能用自己的话或是从书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说一说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吗?
4、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欲速则不达”的理解,可以举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自己的看法。
5、补充练习:下面这些做法你赞成吗?为什么?事件看法理由。
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线上山。平时玩得多了,快考试了,赶紧晚睡早起的学吧!
父母为了让我早日成材,让我跳级上学,从一年级跳到三年级,然后五年级……我要做一个和时间赛跑的人。
五、古文、译文对照,理解古文文意
师:这是这篇古文的译文,同学们想知道古文是怎样记录这则小故事的吗?
1、范读古文。学生体会古文的语调和韵味。
2、读一读“金钥匙”,了解一些学习古文的方法。
3、自由练习读古文,对照译文,试着说一说古文的文意。
六、拓展延伸,培养能力
1、齐景公能很快地赶回都城吗?为什么?
2、如果你是齐景公身边的一个侍从,当看到齐景公嫌马跑得不努力,自己下车步行时,你打算怎样说服他回到马车上去?(答案是多元的)
七、作业布置
1、书面:把口语训练内容写在日记本上。
2、搜集处理:搜集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试读,不懂的问题可以请教老师、家长或借助一些工具书理解。
执教的《欲速则不达》是北师大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备课时我努力遵循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依据阅读教学的客观规律,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读书训练为主线的理念。上完课,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一、突出工具性,体现人文性
北师大版教材倡导的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渗透学法指导,从而在感悟、品味语言文字,感受其内在人文性的同时,突出并强化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因此,教,是为了不教。在这节课上,我顺学而导,重视“金钥匙”中所应掌握的学法指导:
1、结合旧知,联系具体语境理解字词
开课,我就扣住一个“欲”字让学生组词或说诗句,并说出“欲”在词、句中的意思,目的就是让他们在调动以往旧知的同时,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境去正确理解其在文中所表示的意思,同时认识并感悟到理解字词的方法——联系具体的语意环境。
2、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课文
在课文中我设计了这么一个引导性的问题:“景公亲自驾车真的比驺子快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可是怎样去寻找回答的依据呢?学生顺着我的引导,很快找到了上文中所写到的景公高声喊到:“……让驺子韩枢为我驾车,火速回去!”学生从“让驺子韩枢为我驾车”中体会到,在情急之下,景公理智而清醒地提出让驺子驾车,很显然,驺子韩枢必为景公所信任,问题的答案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景公亲自驾车,便是心急办坏事。同时我相机指导:“这个同学能够联系上下文解决问题,理解课文,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
3、抓重点字词,正确理解并体会课文
比如:在体会景公心急的第四自然段,我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发现重点字词,通过对“心急如焚、太慢了、夺过、亲自”等词语的品读、感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景公“急”。
4、借助资料,思考提出的问题
“景公为什么急?”“景公能尽快赶回都城吗?”这两个关键性的问题,仅从文本中是难以全面理解的,我利用“金钥匙”中“借助资料”“联系已有知识”(联系上册学过的《晏子使楚》)的方法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二、“读”中尽显语文课堂魅力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而“读”就是最有效的刺激。我带领孩子充分阅读文本,从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中去感悟课文、感悟人生。“读”中尽显语文课堂魅力。例如我是这样指导学生的朗读:
“晏婴危在旦夕,恐怕难以见上最后一面,这样的忠臣,眼见着就要离开他而去了,齐景公能不急吗?他急成什么样?怎么读?”
“这消息,对景公来说,犹如晴天霹雳,怎么读”
“景公是一国之君,他的话一言九鼎,怎么读?一起来”
“此时,你就是齐景公,晚一分钟,你就要失去一位最亲密的朋友,怎么读?”
“此时,你就是齐景公,晚一分钟,你就要失去一位最忠诚的大臣,怎么读?”
“此时,你就是齐景公,晚一分钟,你的国家就要失去半壁江山,怎么读?”
我一层进一层的引领学生朗读——理解体会,入情朗读;鉴别比较,入境朗读;相机提升,有效朗读;想象表达,入境朗读;逐层推进,深化朗读。充分体现出了在教学过程中,把“读”的训练始终放在重要的位置,以“读”为本的理念,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的基础上领会和感悟,读出了自己的情感体验的同时,更深入的探究了故事中蕴涵的深刻道理。
三、重视评价作用,促对课文的深化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实施评价,应该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上课时,我非常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互评,更重视我自身对学生朗读、回答问题的评价,例如:
1、在引导学生通过读把对齐景公“弃车而跑”的行为的感受读出来时,我是这样评价的:“我听出了你在为他惋惜”“我听出了你在为他着急”“我仿佛听到了一些嘲笑的意味”;
2、在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课题时,我是这样评价学生的朗读的:“我听出了思索的感觉”“我听出了规劝的意味”“你们读出了这个题目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这样的评价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而是通过评价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回头看这节课,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
1、因是借班上课,而课前不能接触学生,学生无法收集相关资料,而是由我直接提供背景资料,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上有所欠缺;
2、在学生练读,感悟古文的特点这一环节,一个学生说:“古文很容易理解”,当时可能因自己的应变能力不够,没有很好的纠正,只是说了句:“是吗?”课后我在想学生为什么觉得古文容易理解呢?其实一个问题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我们先读古文,后读现代文,你还会觉得古文容易理解吗?”
3、有些环节的呈现还欠明显。
欲速则不达
教材简析:这是一篇古文的译文。文章虽然短小,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那就是题目所概括的———欲速则不达,即: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通过本文的教学,使学生悟出这个道理。
[教学目标]
1、了解“欲速则不达”的故事经过,探究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2、理解重点字词,用心体会齐景公求“速”时的动作、语言,理解课文内
容,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欲速则不达”的故事经过,探究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设计思路]:
欲速则不达选自《韩非子》主要告诉人们一个道理:遇到事情要冷静,选择正确的方法,否则就会事与愿违。教育学生遇事要冷静,采用适当的方法,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得又快又好。
教学从课题入手,理解题意,接着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课文讲谁欲速不达?自然引出齐景公这个人物,并交流有关齐景公的资料。在交流资料时指导学生学会筛选最重要的内容。
在理清楚了文中的人物关系之后再学习课文。课文先介绍了晏婴病重,危在旦夕,先理解字意(旦、夕)词意(形容危险随时可能发生)以及文中的意思(晏婴病得很厉害,随时都可能离开人世。)从揭示情况非常危机。
接下来重点抓住景公的内心活动和外在行为作为学习的主线,景公内心由急———十分焦急—————心急如焚,而他的行为则表现为:霍地站起————大声高喊(好车良马,韩枢驾车)—————夺过缰绳,亲自驾车—————弃车徒步,行为非常可笑。
教学过程中,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比较,从而揣摩、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理解人物的行为变化,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水到渠成的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景公之所以欲速不达就是因为他遇事焦急,晕头转向,不知所措,放弃了最好的办法,导致事与愿违没能够见上晏婴的最后一面而痛哭流涕。接下了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表演加以强化与升华。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把字典作为老师引进课堂,从而培养学生自觉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如当地一次读到“景公急得霍地站起来”时,可能有学生读成霍地(“的”音)和霍地(“第”音),老师不轻易下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翻字典确定读音,从而明白有些字不能够只凭感觉去读,常翻字典很有好处。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理解题意:
1、这节课我们学习“快慢”这一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欲速则不达(师板书,学生齐读课题)。
2、通过预习,你知道“欲速则不达”的意思吗?(先理解字意再理解题意)
二、检查预习情况,理清人物关系:
1、课文有哪些人物?他们之间有又怎样的关系?
(齐景公、晏婴、两名驿使、驺子韩枢)
(学生有重点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景公和晏婴的资料,明白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
2、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生字新词:
晏婴
驿使
丞相
韩枢
大王(在古音中读dai wang,戏剧、旧小说中对国王、或强盗首领的称呼。)
4、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逐段品析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
第一节:
1、指名朗读第一节,思:这一段主要讲什么?
(景公正在游玩,突然驿使来报,晏婴病重,请景公速回。)
2、那些词句看出情况非常紧急?(突然、飞马赶来
危在旦夕请景公速回
难以见上最后一面)
3、理解“危在旦夕”(字面意思与文中的意思)
4、指导朗读第二、三节:
1、景公听了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有何反映?(急得霍地站起来。
查字典确定“霍地”的读音,通过动作理解词义,并从中体会出情况的突然,景公的着急)(板书:急霍地站起)
2、正在这时又有一名驿使飞马而至,比较两名驿使有何不同?
(驿使1:飞马赶来,报告消息,请景公速回。
驿使2:飞马而至
催请景公速回。
可见情况越来越紧急,可以想见都城内晏婴的情况非常糟糕,已经急不可待了,所以用了一个“催”字。)
3、朗读体会。
4、如果你是景公,你会有什么表现?(学生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5、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生读句子,教师板书:十分交际高喊好车良马韩枢驾车)
朗读比较:
1)景公十分焦急,高声喊道:“快快准备好车良马,驺子韩枢驾车,火速回去!”
2)景公十分焦急,喊道:“准备车马,驺子驾车,火速回去。”
(从“高喊,快快好车良马韩枢驾车”以及感叹号可以体会景公十分焦急,并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6、如果景公就按照这样的办法做下去,结果会怎样?(能够快速回城,也许能见上晏婴一面)但是,情况并非如此,景公又有什么寻常举动呢?
第四、五节:
1、自由朗读,画出描写景公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词句,并说说你的体会。
2、学生交流,体会景公的行为之荒唐,教师随机板书:
(心急如焚亲自驾车弃车徒步)
3、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其焦急不堪?(急火攻心急不可耐
急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乃至失去理智……做出了错误的行为)
4、指导朗读。
5、教师揭示结果:景公在回去的路上四次下车奔跑,边跑边哭终于因为速度太慢,没能够见上晏婴最后一面。他扑在丞相的尸体上悔恨不已……(如果学生有相关的资料也可以说一说)
四、总结课文,明确道理
1、回顾板书,说说景公究竟错在哪里?
2、如果你是驺子韩枢,你会对他说什么?
3、生活中你有过欲速不达或者把事情做的又快又好的事情吗?(学生界和生活实际谈,从而教育学生要处理好、快与慢的关系从而提高做事效率。)
五、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课文。
1、小组分角色读。
2、小组为单位表演课文。
六、按照金钥匙提示学习古文。
重点字音:传骑(ji)趋(cu)驾烦且之乘(sheng)
景公遽(ju)起夺辔(pei)代之御(yu)
附板书:
欲速
急
十分焦急
心急如焚?
则(齐景公)不达
霍地站起
高喊
亲自驾车
弃车徒步
好车良马
韩枢驾车
教学目的:
1、学会认读生字5个,会写生字4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危在旦夕、心急如焚、徒步、索性、焦急”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了解“欲速则不达”的故事经过,用心体会齐景公求“速”时的动作、语言,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4、探究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5、朗读古文,感悟古文的凝练,读出古文的韵味。
教学重点:
了解“欲速则不达”的故事经过,用心体会齐景公求“速”时的动作、语言,、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探究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2分钟)
1、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则成语故事,学生说!(欲速则不达)(师板书:“欲”),请同学们观察这个字应该注意些什么,并在作业本上写两遍吧!
2、师:“欲”这个字同学们都不陌生,在许多词语或古诗里都有这个字。(出示PPT)(齐读):欲言又止,畅所欲言,跃跃欲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师:说说这里的“欲”字是什么意思?(生:想要、将要)其实,“欲速”的。“欲”是同一个意思。
4、那么,“欲速则不达”就不难理解了。(引导说):想要快速地完成任务,结果却没有完成。(板书:欲速则不达)
5、师:这则故事究竟讲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二、感知故事(5分钟)
1、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学生自读课文)
2、师:刚才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出示PPT:词语)
(指名读—齐读):晏婴、危在旦夕、齐景公、心急如焚、韩枢徒步
3、这几个词恰好是文章的关键词(板书:关键词),谁能结合这几个关键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名说)(板书:晏婴、齐景公)
4、师小结:用关键词概括主要内容是一种很好的概括方法。(补充书:用关键词概括主要内容)
5、同学们,这件事情的起因是什么呢?(生:晏婴病重、危在旦夕)出示PPT:
丞婴病重,危在旦夕,请大王火速赶回,否则恐怕难以见上最后一面了。
师:(板书:危在旦夕)“危在旦夕”什么意思?生说(形容危险就在眼前)。出示PPT。
6、师结:俗话说性命关天,事情来的如此突然,你能读出事情的危急吗?(抽读—齐读)出示PPT:
丞婴病重,危在旦夕,请大王火速赶回,否则恐怕难以见上最后一面了。
三、细读理解(22分钟)
1、
(1)听了役使的话,齐景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学生说(急)(师板书:急),出示PPT:景公听了,急得霍地站起来。
(2)师:你从哪个词语体会到景公着急的?学生说(霍地),你能读出他的感受吗?
(3)师:为什么一个丞相快死了,国王会如此着急,同学们是否有此疑问?(生说)还记得这把金钥匙吗?一起读。出示“金钥匙”(47页)
2、了解背景,可以帮助理解课文内。有时课文某些句段交代了事情发生的背景;有时,需要从课外查找背景资料。
3、读了“金钥匙”,为了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课文,高老师找来了一则课外资料,同学们快速浏览下吧。(出示资料):谁来读读红色字体部分?(指名读):
晏婴,又称晏子,夷维人(今山东高密)。春秋后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曾任齐国丞相50年,辅佐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齐景公与晏婴的关系非同一般,晏婴辅佐齐景公把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随着时间的推移,齐景公越来越离不开晏婴了,甚至把他当成了左膀右臂。
4、小结:现在明白齐景公为什么着急了吗?这样一个忠臣眼见着就要离他而去了,景公怎能不急呢?再读:(出示课件):
景公听了,急得霍地站起来。
5、师:从你们的读中,我仿佛看到了齐景公一下子就从椅子上站了起来。那后来齐景公又有怎样的表现?(出示自学要求):
A、默读3—5自然段,用“—”勾画出表现齐景公情绪变化的词语。
B、在画线的词旁边,简单批注自己的感受。
C、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这些词句。
6、学生汇报。
(1)a、后来齐景公又有什么表现?出示ppt:
景公十分焦急,高声喊道:“快快准备好车良马,让驺子韩枢为我驾车,火速回去!”
B、(补:关键词是)(板书:十分焦急ppt)你(批注)的感受是什么?从哪里看出来的?(ppt)现在你就是齐景公,你来高声喊出他的十分焦急?(生读—齐读—(或再指名读))、c、师小结:其实,我们能从一个词或一个标点就能准确的感受到人物的内心,让我们再读这段话。(齐读)
景公十分焦急,高声喊道:“快快准备好车良马,让驺子韩枢为我驾车,火速回去!”
(2)接着说,景公还有什么表现?关键词是?(板书:心急如焚)心急如焚什么意思?学生说。(出示PPT):
心急如焚:心里急得象着了火一样。形容非常着急。(如:心如火焚、心急火燎)
你从哪些动词可以看出齐景公心急如焚?(太慢、夺过)读出景公的心急如焚吧!(同桌读——齐读)出示PPT:
驺子驾车跑了大约几百步,景公心急如焚,嫌驺子驾得太慢了,就夺过缰绳,亲自赶起车来。
(3)a、齐景公还有哪些表现?学生说。(弃车而跑)(ppt出示):
他驾车驭马行了几百步,又嫌马不努力向前,索性弃车,自己徒步跑开了。
b、你是如何看待景公弃车而跑的行为的?(学生说)
师总结:这时的他肯定已经急得!(生说:失去理智)原来好车良马,驺子驾车;后来好车良马,亲自驾车;此时好车良马也不要,改徒步跑了。选择的方法越来越差,速度越来越慢,那么你们知道事情的结局吗?
四、猜想结局:
1、景公能尽快赶回都城吗?(指名说)
2、师小结:齐景公在回城的过程中急得四次从马车上跳下来,最后是边走边哭,导致车子比预计完了一天才赶回都城,此时,晏子已经去世了。
3、小结板书:学到这里,你们明白了“欲速则不达”的含义了吗?它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五、感知古文特点
1、其实,这则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故事在古文中仅仅只用了74个字就完成了。自己读读吧!、(出示课件):
欲速则不达
齐景公/游少海。传(chuán)骑(jì)/从中来/谒(yè)曰:“婴/疾甚/且死,恐公/后之。”景公/遽(jù)起,传骑/又至。景公曰:“趋驾/烦且之乘(shèng),使/驺子/韩枢/御之。”行/数百步,以/驺为不疾,夺辔(pèi)/代之。御/可/数百步,以马/为不进,尽/释车而走。
(1)读了这篇古文,给你什么感觉?学生说。(短小、简洁??)
(2)师小结:这些都是古文的特点。老师给大家范读一遍,愿意听听吗?
(3)同学们自己练习读一读吧!
(4)(出示PPT):、景公遽起,传骑又至。
看看这句话,你能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子吗?(读一读)
景公听了,急得霍地站起来。这时又一个驿使飞马而至,催景公速回。
(5)同学们找的真准确。那我们做个互动游戏,老师读古文,你们读现代文吧!
(注:可布置课后作业)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欲速则不达”这则故事,孩子们也明白了欲速则不达的含义,希望你们在学习中、生活中再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板书设计:
欲速则不达
晏婴齐景公、关键词概括主要内容
危在旦夕、急
↓
十分焦急
↓
心急如焚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八册十一单元的主题课文。这是一篇古文的译文。文章虽然短小,却蕴藏着深刻的道理,那就是题目所概括的:欲速则不达。即:过于性急反而达不到目的。通过本文的教学,应使学生悟出这个道理。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七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欲速则不达”、“危在旦夕”、“心急如焚”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4、能够联系课文,速读相关的文言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齐景公焦急的心情,进一步体会齐景公与晏婴之间的深厚感情。
2、弄清“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教学策略:
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1、生字卡片。
2、有关课文内容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学习新课以前,老师有个问题想问你们:战国时候,我国分为哪七个诸侯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发生在齐国的一个小故事。(板书课题:欲速则不达)
2、指名起来读题目,并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和句子要多读几遍。
2、检查读课文,纠正字音。
3、检查生字和词语的掌握情况。
4、整体感知,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小故事?
启发导入:齐景公为什么要急着赶回都城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
三、精读课文,体会齐景公的焦急之情,进而感受齐景公与晏婴之间的深厚感情。
(一)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
2、通过学生交流,多媒体出示课文一二自然段。
3、指名读。
4、交流:齐景公急着往回赶的原因是什么?
(理解并板书:危在旦夕)
5、讨论:课文还有哪些地方写出齐景公急着往回赶的原因?
(另一名驿使飞马而至,理解“飞马而至”)
6、小结并指导朗读:可见情况万分紧急,危在旦夕的丞相晏婴随时可能死去,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1、指名读;2、再指名读;3、齐读。)
7、小结:晏婴病重,齐景公是这么着急,齐国有那么多大臣,他们病了,齐景公也会这么着急吗?(生答)你了解晏婴吗?(生谈)
是的,晏婴的雄才大略曾经为齐国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使齐国一度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势力最强的国家,作为三朝丞相的晏婴对于齐国是举足轻重的。没有了晏婴,齐国可能随时被别的国家吞灭;他的离去,对齐国将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齐景公对晏婴是情深义重的。现在晏婴危在旦夕,齐景公怎能不着急?!他是怎样做的呢?请你一边读一边从课文中划出齐景公齐景公着急的句子。
(二)学习三四五自然段
1、边读边划:从哪些句子看出齐景公很着急?
2、交流,并同时出示有关课文内容的多媒体课件。
3、体会:读这些句子,你体会出什么?是怎样体会的?
(板书并理解:心急如焚。)(理解“霍地”、“高声”“让驺子韩枢为我驾车驭马”、“夺过”、“亲自”等)
4、指导朗读,带着体会读出心急如焚的感受。
5、进一步理解:把这四段话连起来再读一读,看看齐景公的心情是怎么变化的?他采取的行动有什么特点?目的是什么?
(景公心情越来越急,方法是一个接一个地变化,目的只是想快点赶回都城。)
6、指导朗读:带着这种体会,读出齐景公的着急之情。
(1、一生读后评价;2、再指一生读;3、齐读)
五、拓展延伸:
1、思考:齐景公现在这样做能很快地回到都城吗?为什么?
2、小结:齐景公是心急之下,乱了方寸。看来,做事情越是心急,事情越是办不好,这真是“欲速则不达”啊!(板书划上箭头)
3、齐景公怎样做就能很快地回到都城了呢?(生谈)
4、小结:是啊,不管事情多急,先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再采取合理的方法,这样才会很快达到目的。
六、整体感知课文,复习巩固。
1、自由读课文。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了齐景公听说晏婴危在旦夕后心急如焚的表现,,请大家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再来体会齐景公的心急如焚。
2、学习古文。
师:《欲速则不达》这个小故事原文是一篇古文。请大家对照课文读一读,不认识的字要划出来。
3、出示多媒体课件带拼音的古文。
(1、教师读;2、指名学生读;3、学生自由读;4、齐读)
七、布置作业:
课后把这段古文读熟,并且再找一些古文来读一读。
一、组织辩论,引出课题并解题。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个话题“快好”还是“慢好”?举个例子说一说,也可以结合《挑山工》和《和时间赛跑》发表自己的看法。(给学生分成两大组)生1:“快好”,可以节省不浪费时间,做题时快点做就能多做几道。 生2:“慢好”,这样能使事情做得好,俗话说:慢工出细活。
生3:我认为“快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所以我们应该抓紧时间。
(学生的回答,可能多种多样,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其实无论是快还是慢,我们都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决定怎样做事情并合理安排时间。师出示: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师:这是《论语》当中的一句话,你们能试着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稍做说明即可,在学习课文时再深刻理解。)
师:关于 “欲速则不达”还有一则小故事呢,你们想知道吗?生:(齐)想。
师:(师板书课题)请大家看课题,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想提出什么问题吗?
(引导学生解题,着重点“欲”、“则”、“达”。)
这节课我着重设计了导入环节,结合本单元的主题和学过的两篇课文,谈一谈对“快”与“慢”的认识和理解,学生说法不一,但都头头是道,各有各的见解,理由也很充分,课堂气氛热烈异常,然后通过老师的小结引导,很自然的引出了课题。 教师在教学中,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良好的氛围。本节课,我还意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激活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使学生一直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如:导入新课时,我就提出一个生动有趣的问题:“快好”还是“慢好”?引发学生自主争论,使学生在读课文之初,就有问题要思,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文即将结束时,教师注意拓展学习空间,让学生进行模拟表演,给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及表达的机会,使学生不仅深刻地理解了课文,也锻炼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