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编辑帮大家整编的7篇说课稿,欢迎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尊敬的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老师,您好》。
一、 教学内容:
《老师,您好》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第七册第一单元中的一首抒情诗,赞美了教师事业的崇高和美好,抒发了孩子们对老师的感激、热爱的思想感情。
全诗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描写和咱美教师事业的崇高和美好;另一条是孩子们对老师的无限感激和真诚祝愿。两条线索交错发展构成了明快的节奏和鲜明的主题。
二、说学情:
学生通过前面三年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质疑习惯和抓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对于含义深刻的词语的理解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所以面对这首抒情诗,学生通过多读能了解本首诗的含义。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教学目标和实验目标:
教学目标:
1、 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理解和掌握本课重点句子。
3、 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实验目标:
利用教师节这一契机,以筹备教师节庆祝活动为目的,让学生去搜集资料,调动已有知识和情感,加深对教师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热爱教师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和掌握本课重点句子。
难点是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五、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情况,我确定本课的学法主要为以下三点:
①注重学生读书的个体情感体验,充分运用读、思、议、练的方法学习课文,做到以读的为本,注重读的效果;
②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③注重课堂交流。做到师生间交流,学生间交流,共同体验成功的欢乐。
六、教学方法:
本文的教学我选择了“激情导练”为主要教法,主要依据有两条:依据之一是我认为激情导练法最能体现老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完美统一,以情带动学生的理解和感悟。依据之二是我觉得这种以导练为主体的训练程序,最适于突破本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七、说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学生课前走访教师。
八、教学时间:
2课时,本次说的是第一课时的设计安排。
九、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本课教学时,我以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为主线,主要从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完成学习目标。
(一)谈话导入,调动情感。
1、汇报走访教师的感想,主要谈谈他们教书育人的。感受。
2、教师在你们心目中的形象?
(二)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就要来了,我们中队决定举行一次庆祝教师节的活动,大家来出出主意,你想出什么节目?生自由交流。想唱的就唱两句,想说的就说两句。
相机引导出诗朗诵。
(三) 提供诗稿、自由练读
1、 师配乐范读。
2、 小组合作,自由练读。
(1) 自学生字词,分析字形,简单记忆。
(2) 小组互读,纠正读音,初步确定朗读感情。
(3) 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小组表演,生生互评。
(四) 教师指导,提高朗读
1、 分句训练。
(1) 自由读,体会一下,你最喜欢哪一句话,说说为什么。
(2) 其他学生补充说明这句话的精彩之处。
(3) 指名朗读这句话,生点评。
(4) 生竞赛读这句话,达到朗诵水平。
2、 如上,对相关句子进行训练。
3、 重点部分,拓展训练。
(1) 生质疑:哪些句子不太理解?
(2) 指名读这些句子,师生共同解决。
(3) 再读句子,抒发感情。
(4) 重点句子: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撒向茁壮的新苗。带学生理解“春晖”、“朝霞”、“春蚕”、“理想的丝线”、“甘露”、“茁壮的新苗”的象征义。
(5) 相机出示句子: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① 指名读;
② 理解“浸透”、“蕴含”的表层意思。
③ 换一种句式,读一读,比一比,体会有什么不同?
④ 根据你搜集的资料,来证明这句话。
⑤ 饱含感情地再读一读。
4、 齐读。
(五) 补充资料,增强积累
1、 调动学生积累,说说赞美教师的诗句。
2、 师出示有关赞美教师的诗文,小故事。
(六) 小练笔
1、 你们一定也有好多话想对教师说,你是不是也仿照课文写一首诗,长短不限,我们来个新的节目——诗歌联诵。
2、 各自起笔。
3、 主动朗读,师生点评,以鼓励为主,提出改进性意见。
4、 修改后进行诗歌联诵。
(七) 作业:
1、 抄写优美词句
2、 小组合作,排练诗朗诵。
十、说板书设计:
本课在设计板书时,紧紧抓住重点词语展开。板书设计重点突出,脉落清晰,既展示了教师的教路,又体现了学生的学路,对文章的内容和中心都有所提示还体现了诗歌独特的形式,对学生理解诗歌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本人说课的题目是《雷雨》,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4。这是本教材阅读鉴赏4个单元中戏剧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现将自己对本课教学的一些设想介绍如下,望请诸位专家、老师指正。
一、戏剧单元教学重点:鉴赏品读剧本
了解作品中的戏剧冲突及其实质,品读戏剧语言,把握人物形象及其所表达的主题。
二、戏剧单元教学理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高中生要“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在教学《雷雨》这一篇目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赏评戏剧的方法与独特的审美感受和体验。
三、教学设想定位为赏读评析篇目。
四、总体教学思路:我读我评我写。
以演读评析为主,以演读促赏评,以赏评促演读。写只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另一有意义的尝试。
五、设计原因:
1、戏剧教学应以分角色演读(有条件可表演)为主,而本单元的戏剧篇目有两篇为元代杂剧,高一学生不易把握。本篇为本单元唯一的一篇中国现当代戏剧,若再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则其学习兴趣不浓,收获甚微。而让学生去演读赏评则有望改观。
2、高考作文文体不限。可利用这一剧本为范本,让学生了解戏剧的相关知识,学写剧本,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而这一环节的设定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赏评本剧的热情,因为只有懂了剧本,方有可能写好剧本。
六、本课教学目标:
1 学习戏剧有关知识,了解戏剧语言的特点。
2 了解剧中矛盾冲突及其实质,分析、品读戏剧的语言,进而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及所表达的主题。
3 认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认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灭亡的必然趋势。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怀。
七、重点难点:品读个性化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八、教学媒体的运用:
这一篇目的教学以分角色演读、评析为主,通过演读评析来解决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而要让学生自主地出色地完成角色的演读与把握,也实非易事。更何况课本虽是节选部分,但文字量仍很大,篇幅也较长。为了方便教学,故引进教学媒体。
教学课件是辅助教学的有利手段。借助多媒体展示剧本中的重要台词,方便学生反复品读,促使学生对复杂的剧情、复杂的人物心理有较清晰的认识,从而能较准确地把握各角色,入情入境地演读剧本,评析各角色。
九、课件特点:
1、多为文本课件,方便学生准确掌握知识,明确教学中的内容要点,进行巩固练习。
2、三个图表课件,有助于梳理剧情,把握复杂的人物关系。
3、图片课件为精选剧照。选取原因在于可以激发学生表演朗读的热情,通过观看剧照促其入情入境。
十、教学课时安排为三课时
十一、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介绍戏剧知识。速读课文,熟悉剧情,把握复杂的矛盾冲突。分角色自读课文。
第二课时 分角色演读,品读人物语言,评析各角色,把握人物形象。
第三课时 总结人物形象,归纳主题。了解戏剧语言,学写剧本。
十二、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说明(附教法):
第一课时 初步感知剧情,认清矛盾冲突。
1、由于本单元第一篇课文是《窦娥冤》,文学常识方面主要介绍的是有关元杂剧的知识,所以本课时有必要总体介绍一下戏剧知识,以进一步完成戏剧知识上的积累。这一点可利用文字课件方便、快捷、准确地介绍给学生。(师讲解)
2、介绍作者以及与课文相关的剧情。让学生了解、崇敬作者并从整体上把握剧情,形成心理上的一种冲动--渴望学习本剧。此环节难点在于了解全剧复杂的人物关系可借助图表来完成。(师讲解)
3、速读课文,熟悉节选剧情,把握复杂的矛盾冲突及其本质。此环节让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自主解读,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初步领会矛盾冲突是戏剧的灵魂,以增强文体意识、方法意识、培养学生掌握戏剧文本阅读鉴赏的一般方法与基本能力。这里仍需借助图表来完成,一目了然。(提问总结)
4、分角色自读课文。在自读课文之前,先观看精彩剧照,激发学生演读热情,为第二课时演读评析做好准备。(图片课件展示)
第二课时 演读赏评,品读人物语言,评析人物形象。
1、分角色演读。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展示学生才华,检验学生把握剧本能力。(演读)
2、评析演读(自评,生评,师评)以锻炼培养学生赏评分析能力。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品读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的过程。因为唯有品读把握得好,才能评析得到位。此环节教师要注意加以引导。剧中第二场周、鲁的形象较易把握,难点在于分析第一场戏,其中对周朴园这一人物的分析又是重中之重。这一重难点主要是通过关键性问题的设定来突破。
①体会周朴园微妙的心理变化 ②讨论周朴园到底爱不爱侍萍
③三十年来,周朴园如何对待“死去”的鲁侍萍?
《小螃蟹找工作》选材自大班《建构式课程》,。孩子与动物有着天然之缘,他们喜欢与动物为伍。他们聆听动物故事,怀抱毛茸茸的动物玩具,翻看各种动物卡片和图书……触目所见,随处有动物。孩子们对动物世界充满着兴趣和好奇,动物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亲密伙伴。然而,现实的动物,尤其是野生动物,又离孩子很远。孩子并不能时时接触,充分了解,真正走进现实的动物世界。而小螃蟹这一动物形象是幼儿所熟悉喜爱的,而且有着鲜明的外形特征,较易引发幼儿的多种联想。纲要中指出“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大班语言活动《小螃蟹找工作》恰恰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生活,让幼儿在讲述中懂得每个人各有优点,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因此,我们设计了这一活动。
在“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这一学习脉络中,我们选择小螃蟹这一容易获得的资源,让小螃蟹以找工作的方式走进孩子的生活,走进孩子主动学习的情境,成为他们观察的对象,游戏、表达、表现的主角。孩子不但熟悉小螃蟹,亲近小螃蟹,而且有目的、有意识地认识、了解小螃蟹,走进小螃蟹的生活世界。
关于本班幼儿经验的思考:
每一个幼儿对于生活的周围环境有着十分浓厚的探索兴趣,尤其对于动物世界充满了好奇。可爱的小猫、机灵的小狗,憨厚的乌龟------,在幼儿的眼中都是非常的可爱,是他们童话世界中的人物,也是孩子们生活世界中的一部分。秋游活动我们曾经组织家长和小朋友去了上海西郊动物园,见到了很多孩子们喜欢的动物,许多孩子对于动物的兴趣十分浓厚,常常把自己知道的一些有关动物的故事等讲给好朋友听,结合孩子们的兴趣,同时考虑到大班幼儿的认知特点,这次主题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去探索动物的生活习性、生活习惯,初步认识人类与动物共存共荣,为爱护动物和维护动物生存的环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们利用孩子收集来的动物图片和亲子调查表等与孩子们分享了关于动物的生活习性,动物的本领等,孩子们非常乐意交流自己的想法。
关于活动环节设计的思考:
第一环节中,主要通过谜语的方式引出小螃蟹,与孩子们共同分享小螃蟹的特征。
第二环节中主要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让幼儿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一起和小螃蟹体验整个找工作的过程以及找到合适工作后的愉快心情。
第三环节中主要是设置了动物职业介绍所的形式,提升幼儿动物特殊本领的经验,同时在帮助其他小动物找工作的过程,发展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关于目标的思考:
认知目标:了解螃蟹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并根据其本领寻找合适的动作,与此同时拓展延伸到其他小动物根据自己的本领找工作。
情感目标:感受小螃蟹找到工作后的快乐心情,同时也意在激发幼儿乐于助人的情感,表现在帮助小螃蟹想办法的过程。
活动亮点的分析:
每一环节设计基本能凸显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性,同时能够根据故事内容进行开放性的提问并注重环节过度的无痕,以及及时地总结和提升幼儿的经验。
内容与要求:
1、能根据螃蟹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为其选择合适的工作,感受小螃蟹找到合适工作后的快乐心情。
2、了解动物的特殊本领与各类工作的关系。
重难点分析:
重点:理解故事,根据螃蟹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为小螃蟹找工作。
难点:了解动物特殊本领与各类工作的关系。
环境创设与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螃蟹找工作》、动物职业介绍所背景
活动流程:
兴趣激发――交流讨论――――拓展延伸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
身穿硬硬袍,手拿小剪刀,走路横着跑,嘴里吐泡泡。
提问:
1、你们猜猜这个小动物是谁呢?
2、那你们知道螃蟹身体上都有些什么奇特的地方呢?
小结:小螃蟹有八条腿,两个大钳子,嘴里还能吐泡泡呢,本领可大了。
二为螃蟹找工作
过渡语:螃蟹妈妈有三个孩子,三个孩子的本领都很大,有一天呀,孩子们对妈妈说:我们已经长大了,想找一份合适的动作了。
1、猜猜-讲讲
你们能猜到小螃蟹们可能到哪里去找工作了呢?(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表达)
2看看-说说
师: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小螃蟹到底都去了哪里找工作了?
a、出示图片一:猜猜这里是什么地方呢?小螃蟹为什么要到理发店找工作呢?
小结:因为小螃蟹长了两对大螯,这两对大螯象两把剪刀一样,所以当理发师最合适不过了。很多小动物都愿意来找小螃蟹理头发。
b、出示图片二:这里你们都去过吗?我们通常去这里干什么呢?猜猜螃蟹到这里想找一份什么样的合适工作呢?
小结:原来小螃蟹在饭店里找到了工作,他用八只手来帮忙,一手拿饭菜、一手拿毛巾、还用大螯开瓶盖,本领可真不小,有了小螃蟹的帮忙,饭店的生意可红火了,来饭店吃饭的人也越来越多,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小螃蟹可真开心。
c、出示图片三:还有一只小螃蟹,走着走着来到了一家日用品商店,他看到洗衣粉、洗洁精的袋子上到处都是泡泡,小螃蟹突然想到了什么?
小结:原来小螃蟹嘴里会吐泡泡的,这个本领帮助它找到了做广告的工作。它自己觉得这个工作是适合自己的,三个孩子都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别提多开心了!
三拓展延伸
小螃蟹有自己特殊的本领,动物世界里的其他小动物也有自己的本领,他们得知小螃蟹找到了合适工作的消息后,他们都替小螃蟹高兴,于是他们也想要找份合适的工作,那我们一起去动物职业介绍所看看都有哪些小动物要找工作呢?
出示ppt,交流讨论
提问:你想为哪个小动物找工作呢?你觉得它做什么工作最合适?为什么?
小结:谢谢你们帮助这么多动物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小动物们很开心,帮助别人的同时,我们自己也觉得很开心。
自我评析:
小螃蟹找工作是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将螃蟹的特点与各类工作联系起来,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小螃蟹找工作》开展活动。通过生动、有趣、环环紧扣的故事情节,以幼儿共同参与的形式,展现小螃蟹找工作的曲折历程。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所萌发出的灵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小动物的本领为它们找到了很多合适的工作。
活动过程中,我注重对幼儿进行开放性的质疑,鼓励一问多答,以此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和创新思维。导入时,我采取了边观察讲述边理解的教学策略,让幼儿从自己的观察中来了解故事。第一段小螃蟹来到理发店,提问:“小螃蟹在理发店能做什么工作?”(幼儿:理发师、洗头的)继续追问:“为什么”,在回答的过程中,幼儿能够将螃蟹的特点和工作联系起来,比如大螯可以剪头发,其他的脚可以快速梳理头发等等,再观察到小狗的脸被螃蟹的脚给抓破后知道因为小螃蟹的脚又多又尖,会把客人的脸抓破,所以不适合当理发师……
反思调整:
在活动中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从整堂活动来看,为其他动物找工作的这个部分,孩子们的合作意识还没有完全体现,没有过多的讨论与协商,整个活动幼幼互动没有充分地体现。
如果要针对这一环节作调整的话,可以在每组设置一个职业介绍所,里面有2—3只小动物要找工作,这样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想要找的小动物,有同一意愿的小朋友就可以在一起商量讨论,既增加了孩子们的自主性,又促进了孩子间的交往、合作等,也可以避免大家设计得都一样。
各位领导,前辈,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
作为一个年轻教师,今天能得到一次名师指路的机会,非常荣幸。真诚的感谢所有的老师们。
在国培学习了这么久,聆听了很多专家教授们的高屋建瓴,收获满满。在今天的说课设计中我也尝试着学以致用,下面我将通过对学习前后的教学设计比较,来进行说课,也算是我这段时间学习的汇报。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按三个步骤来进行说课,分别是说教材,说学法和说教学流程。
一、说教材:
有余数除法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是在学习平均分刚好分完的基础上而引申到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又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本节课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有余数除法的表达形式很抽象,二年级学生的尚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概括能力还不强。因此,本节课以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逐步抽象概括出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建立有余数除法的数学模型。
新课标对数学课堂的提出的“四基”目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基于这样的认识我确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动手实践体会平均分后有剩余情况,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知道有余数除法算式中各部分所表示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经历有余数除数知识形成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全面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平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理解有余数除法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渗透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
二、说学法:
在杨良春老师的课,他提到课堂是以学生为本,所以我们要从凸显学生主体的视角出发,建立了每节课的学法。
所以本节课我采用的是让学生操作感知,有余数除数的产生的必要性。 然后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建立有余数的除法模型。最后在有层次的练习中,巩固应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然后通过小组交流得到能力的提升。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当然老师主导的作用也必不可少。
三、说教学流程(见)
本节课我将按照以下四个环节来进行导学。
一、活动导入,初步感知。
如果按照一堂常态课的设计,我会先给出问题:6个面包每3个一袋,可以装几袋?然后类比推进到7个面包每3个一袋,可以怎么装?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想通过这样的对比活动来感知有余数产生的必要性,实现表内除法到有余数除法的过渡。
在学习了阎教授的新课程的解读一课,她提出课改改革的本质之一就是课堂的开放性。于是我做了这样大胆的尝试,我把活动的素材换成同时出现3种不同的食物,分别按种类每3个一袋,可以装几袋?
对比之前的设计,丰富的素材让学生更能体会有余数除法产生的必然性,也增加了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学习也变得更多样化了。
作为本节课第一个合作活动,我会给出明确的合作要求。
活动一:将三种食物(6个面包,7个苹果,8个糖)按种类每3个装一袋,你会怎么装?
(1)动手操作:独立分一分,用简洁的方式表示。
(2)说过程:同桌互相说一说平均分的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分一分的过程中,自己经历平均分后正好分完和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让余数的概念在动手操作中初步感知,并且能通过同桌互相说,互相纠正补充,能规范有余数除法的表达。
赵雄辉教授说到,让学生自主学习后的“展示”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们可以在展示中抓住某些课堂生成的资源来突破重难点。
比如,在汇报展示中,学生会有不同的方法来表示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比如“圈一圈,摆一摆”的方法。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老师始终记得自己的主导地位。老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追问来挖掘问题的本质,决定课堂的走向。因此我会追问:
1、为什么剩下的1,2个为什么不继续装?以此来突破余数的含义。
2、将上面平均分的情况进行分类,你会怎么分?为什么?目的是区别有余数除法和表内除法的情况。
3、生活中你能找到像苹果,糖果这样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吗?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广泛性。
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是通过学生的合作,汇报,质疑,补充。老师的追问就达到了初步感知的作用,开放的数学课堂会产生未曾预约的精彩。
因为合作要求中提到用简洁的方式表示,当然也有学生补充了用除法算式的方法。此时学生会发现平均分正好分完的情况是可以用已学知识来解决的,但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就会与已学知识产生矛盾,所以有余数除法产生的必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我趁机赶紧追问:
4、你会用算式表示苹果,糖果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吗?
学生并不能马上确定用哪种算式来表达,因此我将安排第二个合作活动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会提示学生其余两种我们选苹果的分法情况来写一写算式。
二、主题探索,建立模型。
活动二:
小组合作:把7个苹果,每3个装一袋,可以装2袋,还剩1个。用算式表示。
1、先独立思考,用你喜欢的算式表示。
2、结合图,在组内互相说一说算式中每个数字所对应的含义。
3、组长分工,准备汇报。
我们知道感知表象只是进行数学学习的第一步,我们要给学生建立起数学模型,设置这样的小组合作活动是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通过从已知知识的类比迁移,通过小组合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模型。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喜欢的算式表示,给予学生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不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然后让学生结合图,说出每个算式中数字的含义则是学生通过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真正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接下来小组展示环节,我们就可以看到数学模型从模糊到清晰的的建立过程,提高数学的符号意识。
汇报反馈:
方式1: 7-3-3=1(个)
方式2:7÷3=2(个) 多1个
方式3:7÷3=2(个) 1(个)
从学生的汇报情况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学生在本堂课中的发展,有的学生进行了表内除法的顺向迁移,有些学生还是停留在加减运算,甚至还有学生手足无措的无法完整的表示,掌握了这样的学情,我们接下来的问题串才更有针对性。
追问1:你喜欢哪个算式为什么?
比如:有学生会所喜欢第一种,就会有学生反驳:如果是100个面包平均分给3个人,那这样写太麻烦,除法算式更简洁。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简洁美,有余数除法的模型也逐步清晰了。
在学生争论第二种和第三种哪种更好的时候,我会给出数学家是这样表示的
7÷3=2(个)。.。.。.。 1(个),强化学生数学的符号意识。
此时有余数的除法就清楚的呈现在眼前了。
7÷3=2(个)… …1(个)
提问2: 你知道这个算式各部分名称是什么?为余数起名。揭示主题:顾名思义,这种算式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在操作感知和已知知识的基础上,给学生大胆表达的机会,时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学生会取出很多名字,“剩数”“多数”,肯定他们的想法,数学家们给出余数这个名字。
追问3: 余数表示的含义是什么?你能完整的说说这个算式的含义吗?
让学生在此理解这个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含义。
提问4:糖果的分法你能用有余数除法的算式表示吗?最快最迅速的应用。
提问5:有余数除法与表内除法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对比观察,揭示本质。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操作,观察,对比活动,有余数除法的模型就牢固的建立起来了。
接着我们就进入了第三个环节。
三、巩固实践,深入理解。
基础练习(见)是模仿性练习,利用类比的思想,及时巩固有余数除法的模型,素材的选择也从生活素材推广到数学图形,丰富有余数除法的类型,比如有余数为1,2,3等等,体现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提高练习:(见)原来设计的是举出生活中有余数除法的例子。设计意图是让孩子们感受到有余数除法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但是后来我结合这节课的重难点反思,这节课主要在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原来的设计要求太好,从时间上考量,有余数除法的计算要花费时间,所以我决定给出既有的有余数的模型,而且与原来的有余数除法两个单位不同,这次选择的是两个单位相同的这种模型,再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去发挥,学生举例的形式也不至于太单一,只要想哪些情境能用这个解决即可,当然老师要引导学生的举例的多样性,比如平均分和包含两种形式都要概括,等等,最后来概括哪些情况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
(生活问题,周期问题等等)
四、拓展提升,综合应用。
在这堂课的末尾我设计了一道综合拓展题,力求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学生通过摆小棒,进行观察,比较,交流得出结论,也是为下节课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埋下伏笔,体现了数学知识连贯性和系统性。
用一堆小棒摆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为什么?
(1)分析题意,提取信息。学生动手试一试,进行猜测。
(2)追问:5根可能吗?
(3)追问:6根呢?7根呢?
(4)再追问:那你认为最多可能剩几根?
(5)得出结论: 所以有哪些可能呢? 1,2,3,4根。
(6)提升: 那么如果是这堆小棒摆了4个5边形,有剩余,这堆小棒可能有多少根呢?
本节课从装东西(初步感知),到观察特点分析(感知清晰),到抽象概念(形成算式),再应用概念,遵循了学生概念形成的一般规律,同时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体验到数学的科学性,数学的模型思想,数学的价值性等等。
通过不同时期我对这节课的设计,我深刻意识到在一个月学习,我成长了不少。感谢国培,感谢老师们。这就是我这节课的所有内容,谢谢大家的聆听。
一、说教材
《XXXX实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必修1《XX》中第4章第1节的资料。本节首先是以“问题探讨”的形式展示了渗透作用的实验现象,学生经过分析现象认识半透膜的作用;然后经过分析“水分进出红细胞”的现象以及探究“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使学生认识到细胞膜和原生质层都相当于半透膜;最终经过离子运输的实例认识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其中本节的“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是全书的第一个“探究”活动,经过这项活动,学生能够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等环节得到必须的体验和感悟,将为学习后面的探究活动打下必须的基础。
二、说学情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对物质交换有了很肤浅的了解,经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分跨膜运输实例的基础,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并且还具备了必须的认知本事,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经初步建立,学生具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基础,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构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动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研究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过程与方法目标】尝试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探究活动的参与过程中,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方法,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养成与他人交流,取别人之长的品质;初步构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必须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重点】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五、说教学方法
教法:问题导学法、分组讨论法、多媒体直观教学法、讲授法等;学法: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经过分析、观察、讨论等方式,构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六、说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首先简单复习上一节课所学动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和规律,然后联系生活实际:在日常生活中,白菜放置时间长了,以及萝卜条放在盐水中,都会萎蔫;而卖菜的阿姨经常向青菜上洒水,青菜变得坚挺……这些生活现象说明了什么生物学原理呢
学生会类比动物细胞有吸水和失水的现象而很容易说出:这些现象说明了植物细胞也会吸水和失水。
(二)新课讲授
继续设疑: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否跟动物细胞的一样呢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分析动植物细胞的结构。顺势ppt展示植物细胞的结构图,引导学生说出二者结构最大的不一样:(植物细胞最外层有细胞壁,成熟植物细胞还有中央大液泡),同时引出“原生质层”这一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细胞液的概念及其与液泡的关系,为后面学生顺利作出合理科学的假设埋下伏笔。
之后,引导学生思考:若要研究植物细胞如何吸水和失水,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植物细胞中原生质层是否也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引导学生分析上述问题有探究价值,之后引导学生作出大胆推测,并给出科学依据。(因为细胞膜和液泡膜都属于生物膜,与红细胞的细胞膜在组成上和结构上都十分相象,所以由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组成的原生质层也应当是半透性的,相当于半透膜。)
作出假设: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依照课前分组,小组讨论实验基本思路,教师巡视,之后小组代表发言,引导其他小组顺着该组同学设计思路继续推测实验预期结果。
教师进一步引导小组进一步讨论该实验的具体实验方案,包括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用具和基本步骤。教师巡视指导。
讨论完毕,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其他小组对该小组方案进行评价并提出意见。教师重点强调实验材料的选择:最好是有颜色的和有中央大液泡的材料,综合起来最佳的材料是紫色洋葱鳞片的外表皮;并强调前后对照实验更有利于观察细胞形态的动态变化。
引导学生参考教材中的操作步骤,结合实验方案,分组动手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完成下头表格。
一、说教材
《摆一摆,想一想》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中《100以内数的认识》单元的最后一课时。教材设计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把某一数量的圆片分别摆在数位表的个位和十位上,得到不同的数,比如说有两个圆片,可以把这两个圆片放在个位上,那么这个数是2,都放在十位上,那么这个数是20。一个放在十位上,一个放在十位上,这个数就是11。通过实际的操作,进一步巩固数位及位置的概念,还能通过读一读这些数,说一说数的组成来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摆一摆,想一想》这个活动设计的相当巧妙,这样用不同数量的圆片摆出来的数,在数的个数和数的组成上还有一定的规律:如从1个圆片到9个圆片,摆出来的数的个数是一个一个多起来,十位上和个位上的数之和等于圆片的个数等等。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与理解,结合实践活动课可以稍微提高数学要求的这一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 通过动手摆一摆的实践活动,得出不同的数,巩固100以内数的认识。
2、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关擦黑每一组数的特点,探索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能力。
3、 通过找规律,直接写数,发展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说教法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思考,给学生留有一个比较充分的探索空间。在这节课中,我想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摆出不同的数)——整理数据(由学生说,师板书摆出的数)——分析数据(观察摆出的数)——解释数据(找出一些规律)——假设,预测——(不摆,直接说出可以摆出哪些数)这样一些环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会数学地思维。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先通过动手实践摆出不同的数,再对这些数进行分析研究,找出规律,在此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学生在玩中通过自悟,感受了许多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如:排列组合的思想,有序的思想,并在活动中进一步认识了十进位、数位和位值的概念。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 复习数位表。
前边我们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谁能告诉大家,在数位顺序表里,从右边起第一位是哪位,第二位是什么位?第三位呢?
2、 猜一猜
老师手里有2个圆片,准备摆在十位或者个位上,猜一猜,我会怎么摆?表示哪个数?
为什么2个圆片可以摆出不同的数来呢?
3、 那么更多圆片能摆出哪些数呢?
(由于摆圆片这个活动要求学生对数位和位值的概念比较熟悉,所以在活动开始前,我先对数位表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再通过猜一猜这个游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数位的位值概念,也激起了学生用更多圆片摆数的兴趣。
(二)、动手实践,找出规律。
根据我想达到的教学目标,我把这一过程分成三个活动。
活动一:用3个圆片摆,找出摆圆片的方法。
1、 请小朋友们拿出3个圆片,把它们摆在十位或者个位上,看看能摆出哪几个数?把数写在纸上,读一读。
2、 你摆了哪几个数?你是怎么摆的?
3、 你觉得怎样摆,才能使摆出来的数不遗漏呢?
(在这个活动中,要让学生找到按一定顺序摆圆片的方法,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后面的活动中,正确不遗漏的摆出各个数,对学生能从这些数中找出规律有很大的帮助。)
活动二:用4个、5个圆片摆数,观察这些数,找出一定的规律。
1、 请你用4个圆片,用刚才的方法,摆一摆,写出这些数。
2、 你摆出了哪些数?
3、 观察用2个、3个、4 个圆片摆出来的数,你发现了什么?
4、 不摆,你知道5个圆片可以摆出哪些数吗?你是怎样想的?
(在摆4个圆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观察这些数,让学生主动去发现规律并大胆地说出来,用5个圆片摆数在这里起过渡的作用,在学生初步找出规律后,鼓励学生不摆,直接写出可以摆出的数,为后面直接写出用6个、7个、8个、9个圆片摆出的数作铺垫。)
活动三:四人小组合作,写出用6个、7个、8个、9个圆片可以摆出的数。
1、 自由选择任意6至9个圆片,直接写出可以摆出的数。
2、 四人小组交流,我用几个圆片摆出了几个数,分别是哪几个数?
3、 讨论:你是用什么方法写出这些数的,怎么来验证写得对不对?
(活动三是要求学生在知道规律后,不用摆,直接写出可以摆出的数,让学生利用归纳的方法来得出答案,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这样的三个活动,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发现规律,并能利用发现规律。
(三)、课后拓展。
1、 刚才我们发现多一个圆片,摆出老的数就多一个,9个圆片可以摆出10 个数,那么10个数可以摆出几个数呢?
2、 11、12、13、……个圆片可以摆出几个数呢?
(学生发现的规律只适用于1~9个圆片摆数,不具有普遍性。每个数位最多可以摆出9个圆片,所以10个圆片也只能摆10 个数。这个练习的用意是想进一步激起学生对用圆片摆数的兴趣,课后对用圆片摆数的规律进行研究。)
一、说教学资料:
《饮食与健康》是首师大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关爱健康》的第一课时,本课的主要目的是先引导学生认识食物中包含哪些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然后指导学生学习几种鉴定食物营养成分的简单方法,最终向学生进行合理营养的教育。本课资料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食物中包含的主要营养成分。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鉴定食物中的三种营养成分。由于食物中包含的营养成分,一般不容易直接观察出来,需要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鉴定。根据学校的仪器和设备情景,教材选择了鉴定蛋白质、脂肪和淀粉等三种营养成分的方法。
第三部分:向学生进行合理营养的教育。在这部分资料中,主要介绍了中国居民平衡膳食报它的结构、儿童少年中的营养不良状况以及营养午餐的事实、合理营养的原则等。
第四部分:让学生应用合理营养的有关知识,进行科学配餐活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指导食物中包含的主要营养成分
2、学会鉴定蛋白质、脂肪、淀粉等三种营养成分的简单方法
发展目标:
1、关注自我的健康,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鸡蛋白、馒头、向日葵种子、花生、碘酒、酒精灯等
三、说教学策略、方法及过程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的体现必须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职欲望。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经过营造趣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动起手来,参与到实验中去,并且能够进取地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地探索新的连线方法等。下头,我具体说一下这节课的几个环节
(一)、认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开始上课后,教室谈话:人每一天都要吃食物,你明白这是为什么吗?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进行简单汇报。教室之后问:你都明白食物中包含人体需要的哪些营养成分?在给学生一些时间进行交流,然后汇报,最终教师小结食物中所包含的营养成分。
这一环节主要经过学生交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进取地思考,使学生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有更多的认识。
(二)、鉴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学习检验食物营养成分的方法
谈话:我们怎样来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呢?
(学生讨论检验的方法)
2、介绍实验方法:
实验一:把蛋白质放在酒精灯上烧,问道难闻气味,检验蛋白质
实验二:把花生米在纸上摁压,检验脂肪
实验三:给食物点上稀释的碘酒,检验淀粉
3、组织学生分组进行食物营养成分的检验
(教师在此处能够给同学们创设“矛盾”,比如让同学们猜一猜土豆里面包含什么营养成分,让同学们的想法产生分歧,来激发同学们的进取性)
谈话:用实验的方法,能够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