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和盾的集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优秀2篇】

这里是整理的《矛和盾的集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优秀2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矛和盾的集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

学校

海宁南苑小学

执教教师

陆红

学科

语文

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矛和盾的集合》

主要过程及内容

我们的评价

课前问好(略)

一、猜谜导入

t:同学们,脑袋里有很多成语对不对呀?我们一起来看图猜成语,看谁的头脑最灵活,好不好?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幅图上画的是一个树桩。你猜到是什么成语了吗?一起说吧!

s:守株待兔

t:能干!接着看。这是——   有人已经猜到这个成语了,有吗?

s:掩耳盗铃

t:真聪明,果然如此。再来猜猜看,这是什么呀?

s:矛和盾

t:这让你想到哪个成语了呀?

s:自相矛盾

t:是的。从这个成语我们就知道了,矛的长处是可以进攻,盾的长处是可以防守。现在请你拿出手来跟我一起写一写,跟我一起书空,好吗?(板书:矛   盾)

s:(学生跟随教师书空)

t:现在请你在练习纸上写上“矛”和“盾”字。开始吧!写字的姿势要注意。

s:(学生写字,教师巡视。)

t:你们写字的速度都很快,好,请把你们写好的课文纸放在边上好吗?

猜谜语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陆老师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巧妙地抛出课题。

主要过程及内容

我们的评价

二、揭题释题

t:同学们,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今天啊,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也和矛、盾有关。不过这篇课文呀,写的可是一个聪明人的故事。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课题。

s:矛和盾的集合(齐读)

t:预习过课文了吗?

s:预习过了。

t:那么,看看这些词语你能不能读正确。课件出示:

(※在word文档中无法做到在圆圈内标注明文字。)左边圆圈里的词语是“矛、雨点般、戳、进攻”右边的词语是“盾、左抵右挡、招架、自卫”

t:自己先准备一下吧!注意自己读的时候,声音和节奏可以和别人不一样,这样就可以听清自己的声音了。

s:学生自由读词语,巡视个别指导。

t:教师指名读词语。

s:矛、雨点般、戳、进攻

t:这里有个字特别难读,是个翘舌音,我们一起读准了。

s:戳(chuō)

t:能做个“戳”的动作吗?

s:学生做动作。

t:读另一边的词语。

s:盾、左抵右挡、招架、自卫。

t:你有发现吗?

s:“左抵右挡”的“抵”是第三声,她读成了第一声。

t:你的耳朵真灵,真会发现。我们再来读一读。

s:左抵右挡

t:这样就读正确了。仔细看一看,两边词语的摆列你有什么发现吗?

s;一边是跟“矛”有关,一边是跟“盾”有关。

t:你看,你也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描写“矛”的这些词语和描写“盾”的这些词语我们还可以对着读呢!男女生合作一下好不好?女生读“矛”,男生就紧接着读“盾”。我们试一试:

女:矛。

男:盾。

女:雨点般。

男:左抵右挡。

女:戳。

男:招架。

女:进攻。

男:自卫。

t:是啊,通过读词语,我们知道了:矛的长处是……

s:进攻

t:而盾的长处是……

s:自卫

t:这两种武器的功能完全不同,可是课文却告诉我们要把它们结合在一起。(课件出示

同学们,平时,你们什么时候听到有人说“集合”这个词?

s:体育课上的时候需要“集合”。

t:课文中的“集合”和平时所说的“集合”有什么不同呢?到底是一个什么意思呢?就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认真地读一读课文,并从课文中找到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来说说“集合”意思,行吗?

三、读课文、学课文、悟课文。

s:学生自由读课文。

t:这位同学找到了这样的词语就马上划下来了,真能干,继续读。

s:学生大声读。

t:同学们边读边划的这个习惯真好,哪个同学能来说说找到了哪个词语或哪一句话能说说“集合”的意思的?

s:“合二为一”。

t:她找到了“合二为一”,这个词语在第几段?能把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读一读吗?

s:“坦克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合二为一)

t:还有其他的词语和句子吗?

s:“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t:哦。发明了“坦克”就是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

t:还有不同的词语吗?再找找。陆老师提醒大家,这个词儿在课文的最后一段呢!

s:“集于一身”(师板贴:集于一身)

t:同学们,你们看:把不同物体的长处集于一身、合二为一,其实就是这篇课文当中“集合”的意思。是不是这样的?那么发明家是怎么把矛和盾的长处集于一身、合二为一的呢?让我们看一场他和朋友的比赛吧!

t:谁来读读这段话。(课件出示)

s:“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t:你们感觉到这是一场怎么样的比赛呀?

s:我觉得是一场非常激烈的比赛。

t:你想说什么?

s:是一场很紧张的、很激烈的比赛。

t:哪些词语能够看出这是一场紧张的、激烈的比赛?你说——

s:左抵右挡。

s:如雨点般。

t: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刺的速度——

s:很快。

t:刺的速度非常密集。

s:难以招架。

t:实在是“难以招架”呀!陆老师现在就想做做这位发明家,你们就是我的对手。我们来一场比赛好不好?

s:好。

(师生合作表演)

t:(教师伸出一只手)你们看,这就是我的“盾”。你们的“矛”在哪里?

s:(学生伸出手指头)

t:(教师“左抵右挡”)

s:(学生“如雨点般刺来”)

t:哎,我实在是“难以招架”呀!我现在要和你们换一换。你们是发明家了,我的“矛”要向你们刺来。

(师生再次合作表演)

t:什么感觉?

s:很累……实在是“难以招架”呀!

s:我觉得有可能会被累死。

s:不容易。

t:这场比赛实在是太紧张太危急了。能不能读好这句话。

s:“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t:这发明家呀,就是从这场比赛之中得到了启发,一步一步思考,最后发明了坦克。同学们赶快找一找,课文的哪几段是写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的。

s:二、三、四。

t:赶快读读二、三、四段,然后请你看看发明家到底发现了什么问题?右想出了什么解决的办法?听明白了吗?好,赶快读一读。

s:学生自由读。

t:发明家首先发明了什么问题?

s:盾太小了。

t:他想到什么解决的办法?

s:把盾做成一个铁屋子。

t:(板贴、看图)同学们你们来看,这就是那个铁屋子,现在发明家就躲在这个铁屋子里,对方的矛再一次像雨点般刺来,你觉得结果会怎么样呢?

s:盾不会被矛刺到。

s: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结果矛都断了。

t:是啊,一枪都没有戳到发明家,矛也断了。想到这样一个办法,发明家实在太高兴了。让我们带着发明家的这一想法一起读读这个段落。

s:“如果矛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了。”

t:我觉得他最像这个发明家。因为他在读这个句子的时候,脸上是带着非常高兴的笑容的

s:(学生再读这个句子)

t:做成个铁屋子是不是就大功告成了呢?

s:不是。

t: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接下来写一写呢?可不可以呀?拿出你的练习纸,赶快写一写。

s:(学生填表格)教师巡视:老师发现,这名同学特别能干,他在写以前是先看书的,可以先看看书再把它写下来。

t:(展示学生作业纸)他用上了课文的中句子写的,可以。再看——(幻灯片投影展示)

t:他是把课文中的句子变成了自己的话写下来的,你觉得怎么样?好,好在哪里?

s:用自己的话,抄课文可不行。

s:节约时间。

t:这样写就更加简洁了,对不对?这是谁写的,请你写在黑板上。

t:(继续展示学生的作业纸)他写的是:“他想的办法是把矛从铁屋里伸出去”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s:他只用了课文中的一部分。

t:用了课文中的一部分跟课文是一样的吗?你打开课文再对照一下,看看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s:课文中是写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他写的是把矛从铁屋子里伸出去,顺序有点乱了。

t:仔细看“矛”字。你有发现吗?

s:课文中的“矛”是有上引号和下引号的。

t:课文中为什么用双引号呢?

s:因为这个“矛”带有特殊的含义。

t:有什么含义呀?

s:因为矛就是枪口或炮口。

t:你看,多会发现呀!这的“矛”已经不是真正的“矛”了,而是指——

s:枪口或炮口。

t:这个同学真的很能干。仔细看看你的作业纸,“矛”上的双引号有漏下的吗?(指导学生订正)这个双引号可不能省呀!

s:学生订正。

t:同学们,现在发明家已经把矛和盾结合在一起了,可是他还不满足。他接着又发现了什么问题呢?想出了什么办法呢?

s:这个铁屋子不会跑。

t:他想出的办法是——?

s: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t:读到这你又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s:履带是什么?(课件出示图片理解)

s:(读准词语“履带”这个词语并阅读关于履带的资料)

t:发现了吗?有了履带,坦克就可以想到哪儿就到哪儿了。

t:同学们,发明家发现了问题,他想的和别人不一样,做的和别人不一样,果然就完全不一样了。现在陆老师就想请你们做做发明家,我和你们一起合作来读读课文的2——4段。好吗?

(师生合作读)

t:发明家和朋友进行一场比赛,就在他难以招架之时,他突然想到——

s:

s:“盾太小了,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了。”

t:想到这个办法他高兴极了,可是转念一想,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s:“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的进攻呀?”

t:这可怎么办呀?他苦思冥想,终于想到新的办法了——

s:“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t:读得还不错。同学们,一切发明都源于发现。发明家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发现问题,一次又一次解决问题,最后终于发明了——

s:“坦克”

t: 现在谁能用上自己的话,把发明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明坦克的过程说一说呢?

s :(学生自由练说)

学生汇报

s:首先,发明家发现了盾太小了,躲避不了对方的进攻,所以他要把这个盾修建得大一点,像铁屋子一样大。可是新的问题又来了,这铁屋子是可以保护自己的命,可是却无法进攻,所以发明家又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是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可是问题又来了,这次的问题是铁屋子不会跑,所以发明家安上了轮子和履带。

t:说的怎么样呀?

s:(学生鼓掌)

t:同学们就是像他所说的那样,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就产生了威力无比的坦克。这坦克呀,可是在战场上——

s:大显神威(师板贴)

t:读第五段你们看看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s:(学生自由读)

t:指名读。

s:学生读。

t:听了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s:我看见了他们跑来跑去、哇哇直叫。

s:我看到坦克威武的样子

t:想不想看看坦克威武的样子,我们来观赏一下。

s:(观看视频)

t:现在特别想说什么?

s:坦克太威武了

s:坦克太厉害了

s:太厉害了,肯定能把所有的敌人都打败。

t:是啊,同学们,你看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就发明了如此神威的坦克,多了不起呀!其实真正了不起的是谁呀?

s:发明家。

t:我也觉得是这样的。现在,我们能不能用上黑板上的词语,你们可以选用这些词语来夸一夸这了不起的发明家呢?

s:(学生在练习纸上练习)

学生汇报

s:你把矛、盾的功能集于一身,发明了坦克,真棒!

t:“功能”这个词语用得真好!

s:发明家你真棒,把矛的进攻、盾的自卫合二为一。

s发明家你让矛和盾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你真棒!

教师订正句子。

s:发明家你真厉害,你把矛和盾的优点集于一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教师订正句子。

s:(读给身边的同学听)

t:这坦克真是十全十美了、没有问题了吗?

s:太笨重、不会飞

s:坦克不会飞上天,如果飞机投下炸弹,坦克就逃不掉了。还有,就是敌人可以用先进一点的武器从炮口飞进去。

t:他还发现了这其中的很多问题呢!其实,发明家就是像你们这样不断地深入思考,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最后产生了许多新的发明。(教师补充坦克资料)

t:(课件出示:谁擅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学生读。)

t:说的多好呀!“谁擅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四、布置作业

学习伙伴的话。

这一部分的揭题方式巧妙生动、扎实有效。陆红老师擅于把数学知识迁移到词语的教学上来,形象地让学生知道了“矛”和“盾”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的优势。为下文“集合”做好铺垫。

陆老师匠心独具地把课题“集合”的意思引导学生发现,体现了新课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的理念。但是这一部分,陆老师的语言过于啰嗦,评价语有些简单没有起到真正激励学生的作用。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评价经常犯下的错误。

在这里,陆老师犯了一个错误。学生说“刺的速度很快”是对的,教师却说“刺的速度密集”。我们在上课时也在不经意间给学生错误的引导,作为教师应该多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

陆老师用生动形象地模拟比赛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如雨点般刺来”和“难以招架”感觉。从而进一步明白矛和盾的长处。

①学法的指导。

②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

陆老师没有采用生硬地讲解来向学生说明双引号的作用。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双引号的意义。学生轻松自然地学会使用双引号,印象一定会十分深刻。

补充资料的时间恰到好处。并在朗读中学会“履带”一词,图文对照,记忆深刻。

理清学生思路。

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陆老师在课堂上十分注意对语言文字的品读。对学生说话的指导扎实、有效。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同时,培养他们探究的意识,这同样是这节课的意图。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知道科学家成功的道理。

《矛和盾的集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2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大家已经初读了课文《矛和盾的集合》,我们不但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而且也读通了课文,了解了大意,提出并解决了一些问题。

下面我们再来与课文中的词语宝宝打个招呼吧。课件出示词语

2、如果把课文比喻成一个湖的话,上节课大家还只是在湖面上观光游览,吹吹风,看看水波什么的,还没有潜入水里去看个究竟。这节课,大家该做什么呢?

3、我们从哪里钻到课文这个湖里去研究呢?

师:其实呀,“钻进”课文的方法很多,比如,可以从题目钻下去,也可以从插图钻下去,还可以从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钻下去。今天,我们就从课文的题目“钻下去”吧!请读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4、课题中强调的是哪个词?“集合”是什么意思?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1、过渡:矛和盾的这一次交锋,不再是自相矛盾,而是把它们的优点集中在了一起。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两个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矛和盾互相集合会变成什么了呢?矛和盾的集合,厉害吗?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文中哪部分回答了这两个问题。

2、把矛和盾的优点集中在一起碰撞出了“坦克”这一新鲜事物。坦克具有矛和盾的什么特点?请从第五自然段中找出一句话来解答这个问题。

3、课件出示坦克图片和课文中的句子。看着这幅图片,说一说:哪里是坦克的“矛”,哪里是坦克的“盾”?

4、你见识过坦克的威力吗?汇报收集的资料。

5、请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话,说说“合二为一”的意思。

6、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描写了坦克的“大显神威”? 用笔画出课文中的句子,再读读!出示课文片段

师:从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语我们可以看出坦克的“神威”?

(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哦。你是从德国兵的害怕和失败看出来的。你能读出德国兵的害怕吗?

师:听你朗读,我感受到了德国兵的一点害怕。谁来朗读,让我们更强烈地感受到德国兵的害怕?

师:读得很好!我仿佛看到了德国兵逃跑的场面,坦克的确是“大显神威”呀!来,我们一起读读。

(从“庞然大物”这个词语体会到,坦克大显神威)。

师:哦。你从坦克本身的庞大体会到坦克“大显神威”。你能读出坦克“庞然大物”的那种气势吗?

(从“首次”体会到坦克大显神威)。

师:“首次”是什么意思?这个句子中,还有哪一个词语是“第一次”的意思?

师:坦克第一次上战场就这么厉害,当然能让我们感受到它的“神威”。 谁来读出坦克第一次就这么厉害?

师:读得不错!大家都想读?那自由练习练习吧。

7、同学们,当时的情境的确如此,张老师从当时的一份报纸中看到这样一段更为详细的报道,请自由读一读。课件出示

师:大家读了这段话,都在笑,笑什么?

师:看来大家都觉得这一段话写得很具体、生动、形象!我也这样认为。可是,为什么课文不这样写,而只是用了短短的47个字来写?

师:大家看看课文的题目,再想一想。

师:你体会得真好!的确,文章什么时候该详,什么时候该略,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确定。大家才上三年级就能体会到这一点,不简单。

三、学习第1~4自然段

过渡:坦克一出现在战场上,就显示出强大的威力。发明家是怎样想到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大显神威的坦克呢?请大家默读1-4自然段,一边默默地读,一边细细地想,一边轻轻地画,思考这个问题。

1、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说说这个问题。其余同学注意倾听,想一想他说得怎么样?

2、刚才这位同学在回答问题时,提到一个带“然”字的词语——忽然,这一点很关键!请大家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课文有几个带“然”字的词语,把它画出来。出示有“忽然、固然、当然”的句子

师:请大家读一读这三个句子,这三个带有“然”字的词在这句子中是什么意思?

师:从“忽然”这个词语,我们知道了发明家产生想法的情形。板书:产生想法

师:“固”是本来的意思。“然”呢?

师:那,我告诉大家吧,“然”是“这样”的意思。“固然”就是本来这样的意思。但是在这里“固然”重点不是说明铁屋子好,而是要说什么?

师:“固然”和“却”连在一起,重点是在讲“却”后面的意思——“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怎么办呢?

师:大家真能干,从一个“固然”读出了发明家修正想法的过程板书:修正想法

师:从“当然”我们知道了,安上轮子和履带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发明家想法的延伸。板书:延伸想法

师:刚才,同学们从这三个带“然”字的词语了解了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是:产生想法——修正想法——延伸想法。你能用上这三个关键词语,说说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吗?请和同桌相互说说。出示:忽然……固然……当然……

师:说得真好,不但用上了三个带“然”字的词语,还抓住了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把课文1-4自然段的内容说得清清楚楚。这些内容都是围绕课文的题目来写的。

师:那,我们再一起读读课文的题目吧!

四、学习最后一段,揭示道理,拓展思维

过渡:为什么这次矛和盾相处在一起,不再自相矛盾而是变成威力无比的坦克呢?我们再来看看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请齐读——课件出示:

1、这里的“谁”可以指哪些?请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师:除了课文中的坦克,还可以指什么?

2、“集合”使我们的生活更精彩了。看看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是集合别人优点的产物?

师:这个“谁”除了指这些物体外,还可以指什么?

3、是呀,可以指人!这个“谁”可以是你,是我,是他。那,我们小组讨论讨论:如果可能,你希望将哪些长处集于一身?

4、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很丰富,也很美好。我相信,只要你们善于集合别人的优势,就能成为强者,胜利者。祝大家梦想成真!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示吧。

5、至此,我们从题目“钻进” 课文,细细地把课文研读了一遍。请大家再读读课文题目,看看这篇课文题目强调的是什么呢?(集合)

6、同学们,其实“集合”,不仅仅是一个词语,也是一门学问,大家到了高年级,还会在数学中学到许许多多关于集合的知识(板书“?”);“集合”,不仅仅是一个道理,也是我们生活中永远也离不开的法宝,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有了“集合”,我们的生活将更加丰富多彩,你看,我们学习的教室,生活的城市,没有哪一样东西不是集合的产物(板书“!”);“集合”,也不光限于相互融洽的事物,有些事物,尽管看似矛盾的,但也可以如矛和盾一样,可以集合在一起,形成新的东西(板书“。”)。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带着这样三个标点符号(?!。),到生活中去寻找集合的学问、集合的法宝,创造出更多新生事物来。

五、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大家从课文的题目钻进课文中去研究,又回到课文题目中来,读得深透,读出了滋味,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因为我和聪明的你们“集合”在这里,学了一篇关于“集合”的课文,懂得了“集合”的道理,让“集合”成为智慧的种子,伴随我们去开创美好的未来吧!这节课就上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25、矛和盾的集合

产生想法 ?

修正想法 !

延伸想法 。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