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下是细心的小编帮助大家收集整理的8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的相关文章,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
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2。学习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
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理解本课的目的。
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三,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幽静:隐蔽,僻静的小路。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
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
吟咏: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2,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3,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四,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有关句子。
3,再读读画线的话,体会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古桥诉说的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4,交流感受:
结合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家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5,体会写法: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读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访友。
二,读文感悟,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访问了哪些朋友
2,再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3,交流感受,随机教学:
(1)第4自然段:重点点拨对树的有关句子的体验。
①"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鸟儿不是在啁啾,而是在"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闪光,而是在"与我交换眼神"。一声"呼唤",一个"眼神",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之间的默契和情谊。
②"我脚下长出的须根,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a,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b,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人树相融的感受。
c,感受幻境,体会写法。
(2)第5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
"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 你好,……"
a,朗读,读得亲切,热情,像是在对老朋友打招呼。
b,这一组句子是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内容一致,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c,体会写法:排比的句式,拟人的手法。
(3)第6自然段:难点是体验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①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轮回,世事的变迁。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只有像作者那样用心地去感受,才能感受得到。
②"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大自然就这样在循环中生生不息,从而作者感受到了世事的变迁,生命的轮回。可见,作者是用心在感受。
(4)第7自然段: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真是变幻莫测,令人陶醉。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
①雨大吗 下雨时的情景什么样子 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概括。(电闪雷鸣,瓢泼大雨等)
② 如何理解"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
③齐读。
三,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1)"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香气。"
"撞了个满怀"形象地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那种感觉。因为风中含着"露水",所以特别滋润心脾;也因为风中含着栀子花的气息,所以在滋润中还带着一丝甜蜜。这"走出门"后给作者的第一感觉就不同寻常,说明了"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同时,也间接地点明山中访友是在初夏的一个早晨。
(2)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四,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1,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位山中朋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有表情地朗读。
2,你从众朋友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3,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
4,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
五,背诵积累,提升感悟:
1,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2,假设你是一处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你最想成为什么景物 你最想与游人说什么 (发挥联想,5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古桥: 如老人,弓着腰,俯身凝望
鸟儿呼唤我的名字
树林: 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树,我的知己
山泉: 清凉,要我梳妆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山中访友
溪流: 邀我唱喝 快乐,幸福
瀑布: 雄浑,有气势
悬崖: 身躯挺拔
白云: 谈风景
学习目标
1、了解和认识辩论,对辩论产生一定的兴趣,能积极尝试,参与辩论。
2、写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要有真情实感,注意环境描写与心理活动的刻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读题引入
1、读课本“口语交际”,理解辩题。
2、确定观点,准备辩论
先确定自己是持反对还是赞成的观点,再选择支持自己观点的事例,准备5分钟。
小组辩论
(1)八人为一组,进行辩论,每组推荐一人准备参加全班辩论。
(2)辩手根据同伴的提示,对自己的发言进行补充修改。
班级辩论
(1)说明要求:在辩论中要做到态度诚恳,语言得体,阐述观点要言之有理等。
(2)分组:根据所持观点将全班分为两组。
二、辩论
师生点评辩论情况。
三、课堂小结
肯定双方说得对的地方,以使对问题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明确要求
1、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体现人们相互关心的事。出示习作要求:
2、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是怎样发生、发展、变化的?
3、习作时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
二、要表达真情实感
举例启发
(1)结合习作要求,从课文中找出适合的内容,作为示例。引导学生体会、交流。
(2)教师总结、点拨。
三、搜索题材
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请打开你记忆的闸门,搜索那些令你感动的故事。
启发学生从时间(懂事的时候、上学前、去年、今年、上个月、上星期、最近……)、地点(家里、学校、邻居家、外婆家、公车上、郊外……)、人物(父母、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老师同学……)等角度去搜索题材。
四、布置习作
根据习作要求,完成习作。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一、名言激趣
1、出示名言,激发修改兴趣。
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鲁迅
我把《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修改了三十几遍,然后才满意。我把《老人与海》的手稿读过将近两百遍才最后付印。
──海明威
2、交流习作
大声朗读习作,根据教师的`批阅内容,同桌间交流,互相讨论、评点。
二、佳作共赏
这次习作要求大家写生活中相互关心令人感动之事,写出真情实感,并且注意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看到好文章或精彩片断的同学请举手,或者自荐。
1、请写得好的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或习作片断,其他学生认真听,适当做笔记。学生自评。
2、听了这篇作文,你最欣赏的是什么?有没有写出真情实感?哪些情节描写得比较具体?是怎样写具体的?学生评点,教师总结。
3、教师推荐好文,师生共同评议。
三、指点迷津
1、教师提出批阅中发现的问题,师生讨论如何修改。
2、动手修改
3、学生根据受到的启发,分头修改自己的习作。
课时教学要求
1、学习写景部分(第2至第5自然段),领略林海的美。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3、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按照作者刚进森林、深入林中和看到林场的顺序理清了课文层次,并且学习了第1段。请大家回忆一下,第1段写了什么内容?
2、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到第5小节,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作者深入林中看到的景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呢?(板书:岭、花、林)
二、学习第2小节(“岭”)
1、指句读第2小节,引导思考:大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
2、在学生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岭”的特点。(板书:多温柔)
3、抓住重点词语,初步体会“岭”的特点。
师:你们是从哪里看出“岭”多?又从哪里知道“岭”温柔的呢?
(1)学生读写“岭”多的句子。
理解“疾驰”“看不完”等词语的含义:突出岭多,而且绵延数千里,面积很广,这正照应了课题中的“海”字。
(2)学生读写“温柔”的句子。
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等词语,体会岭“柔”的特点。
4、指导朗读,在读中深入体会“岭”的特点。
师:我们来读这一段。你们看,怎样才能把“岭”多和温柔的特点读出来呢?
出示幻灯片: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师:读一读这句话,从“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这些词语中,你们能明白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写出“岭”姿态很多,各不相同。
师:怎样才能把“岭”的“姿态多”读出来昵?
(1)师生共同讨论,达成共识:要读出“姿态多”,应该通过朗读把“岭”的各种姿态表现出来:“高点儿的”声音稍高一些,“矮点儿的”声音稍低一些,“长点儿的”拉一点儿长音,“短点儿的”要读得急促一些。 这样借语调低长短的变化来表现“岭”的千姿百态。
(2)反复试读,范读,指导学生读出“岭”多的特点。
师:你们再读一读,从“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这些词语中,还能明白什么?
出示幻灯片: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的,矮的,长的,短的……”
学生读这两句话,通过对比,进一步理解:“高点儿的,矮点儿的”等词语中的“点儿”说明“岭”与“岭”之间差别都不大,毫无孤峰兀立之感。那里山势平缓,线条柔美,给人一种“柔”的感觉。
师:我们再来读这句话,怎样才能的把“岭”的温柔也读出来呢?
指导读好“点儿”,要读出温柔、亲切的感受。
再读“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一句。
师:你们试读一下,怎样读才是“温柔”?——怎样读又是“那么温柔”呢?
5、明白作者表达的方法。
抓住“云横秦岭”这一词语,理解作者拿秦岭的“险”来作对比,突出大兴安岭的“柔”。
6、总结学习方法。
(1)读这一段,找出“岭”的特点。(找特点)
(2)读这一段,读出“岭”的特点。(读特点)
(3)了解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明写法)
三、学习第3、第4小节(“林”)
运用上述学习这一部分。
1、自由读第3、第4小节,思考:“林”的什么特点?
2、师生讨论概括“林”的特点。(板书:广 绿)
3、抓住重点词句,初步体会“林”的特点 。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落叶松的海洋”等词句写出了“林”广;“多少种绿颜色呀”“只有画家才能描出那么多的绿颜色呢”等语句写了“林”绿。这些词句突出了林的浩瀚与茂盛。
4、指导朗读,深入体会“林”广和绿的特点。
师:我们来读这一段,谁能把这一大片森林读成绿色的海洋,把大家带到林海里去看一看呢?
(1)指导朗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一句。
“目之所及”怎么理解?——读这句话,把“林”的广读出来!——你现在相象自己就站在大兴安岭,你的面前就是“波浪起伏”、浩瀚无边的林海,这就是“目之所及”吧!读!
(2)指导朗读第4小节。
师逐一追问:林海中的浪花指什么?——白桦的树干“泛着”……是什么意思?(翻腾、涌动)——白桦树真的是在涌动吗?(不是)——白桦树是静止的,可作者为什么说它的树干像白色的浪花呢?
出示幻灯片:
“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学生联系上文,反复研读,仔细揣摩、体会,来读懂这句话。
学生的理解有两个层次:
①抓住关键词语“在阳光下”“闪动”理解:白桦的树干是白色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闪,远远望去,像粼粼的波花,所以作者说它像浪花。
师:仅仅是白桦的树干在阳光下闪动就像浪花吗?你们再读一读,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②抓住“大片青松的边沿”,学生对此有了新的理解:青松在岭上,像大海;白桦在山下,树干银光闪闪。在青松的陪衬下,白桦的树干像泛着的浪花。
师:谁能用生动的语言把这一段写的美景描绘出来呢?
学生组织语言,描述美景。
师: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把林海读“活”,好吗?
四、学习第5小节(“花”)
此段仍运用上述学法,学生自学并交流体会。
1、默读,概括“花”的特点。(板书:多 美)
2、读课文,读出“花”多和美的特点。
师生讨论交流学习体会:
(1)抓住“河岸上”“松影下”等词语理解:“河岸上”说明山下有“花”,“松影下”说明山上有“花”。从山下到山上,漫山遍野都是“花”,“花”非常多。
(2)“不缺乏色彩”“招来小蝴蝶”等词语说明“花”香、“花”美。
(3)“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小河”这句话,是写什么呢?为什么要写这句话?
引导联系上文理解:大光安岭的“岭”多,因此两山之间的河也多,河岸上“花”也多。这句间接写“花”多。
(4)师读“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一句,学生闭目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①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大兴安岭比作一位美丽少女,表达了喜爱之情。
②山上青松,山下白桦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使学生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二)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诗的结构。
(三)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并把思想感情读出来。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口述目标。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学习,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
3、集体讨论重点词语。
教师可将学生小组讨论后仍不理解的词语投影出来,指导全班同学共同理解。
追寻:跟踪寻找。
昔日:从前,课文中指革命时期。
茁壮:健壮。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文中是指高楼大厦大量出现。
满目琳琅:一般写作琳琅满目,比喻优美珍贵的东西很多。文中用来形容各种家用电器的摆设。
奥秘:奥妙神秘。
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
(三)理清全诗结构。
1、让学生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
2、学生通过认真朗读,可以说出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二部分(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三部分(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
3、分三部分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四)学习第一部分。
1、自由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枣园、延河、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
2、接着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
3、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理解。
学生能够说出诗人实际上是在追寻延安精神,那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
4、在理解了诗句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五)学习第二部分。
1、让学生自由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思考“我们毫不犹豫地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2、接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两句诗。
学生结合前两句“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可以说出“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这种落后的生产条件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应该“毫不犹豫地丢掉”。“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从字面上看是说延安的宝塔山高耸入云,恰如脊梁一般。从深一层看,宝塔山代表延安,也代表延安精神,它是我们民族的支柱、精神脊梁,是我们绝对“不能丢”的。
3、理解了这两句话,教师可进一步提问这一部分中还有哪些诗句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学生可以很快找出另外一句话:“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4、教师可进一步引导:“破旧的茅屋”指什么?“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又指什么?
学生可以理解出“破旧的茅屋”是过去贫穷的生活条件,今天,生活富裕了,经济发展了,这种贫穷的生活也一去不复返了。当年在“温热的土炕”上,共产党人、革命战士同老百姓同吃同住,聊家常,那种在革命战争中亲密的军民关系,火热的斗争生活,是我们忘不了,也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
5、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同时,还应该通过自己的范读和导读来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六)学习第三部分。
1、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三部分,边读边想:“延安”指什么?学生可以说出延安指的是延安精神。教师可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样?请学生画出有关句子。
2、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学生通过刚才的朗读,可以找到这句话:“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教师可将这句话用投影打示出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灵魂指什么?“展翅飞翔”指什么?然后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可以说出,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思想,于是便不能去创造光明美好的未来,以此来领会延安精神的重要。
(七)总结全文。
教师可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延安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学生可以说出延安精神指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八)朗读建议。
这首诗节奏明快,格律严谨,韵律清晰,是练习朗读的好材料。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此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提高朗读能力。朗读时,可以这样停顿:
延安,/我把你/追寻,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像/茁壮成长的/小树,
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追寻你,/延安/叮咚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
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
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
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沙尘暴时风沙肆虐,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治理就会导致更大的灾难。《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一位老人将荒山变成青山的故事。
二、初步感知,朗读课文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通读课文,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
3、思考下列问题:
(1)这片土地上都有些什么景色?
(2)这片土地在美改造之前是什么样子?改造之后又是什么样子?
(3)老人为什么绿化这片山地,如果不绿化行不行?
(4)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后果会怎样?
4、提出不懂的问题。
5、全班汇报,检查学习情况
三、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老人既然这么辛苦为什么不去城里的女儿家享福?
2、为什么老人说“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3、“青山是不会老的。”你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
四、写一写
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五、作业
1、会写本课的4个生字
2、写一写你对青山的感受。
一、教材解读:
课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先写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为大瀑布主持葬礼;接着写了大瀑布发生变化前后的不同景象,大瀑布被葬送的原因以及人们为它举行葬礼的情形;最后,又回到课文开头的场景,写菲格雷特总统在葬礼中号召人们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先写结果,后写起因与经过。这样从一开始就把读者的心紧紧地抓住,这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此外,本课还采用对比的手法,把昔日瀑布的雄伟壮观与如今奄奄一息的情景作对比,把昔日游客流连忘返的热闹场面跟如今乘兴而来、失望而去的痛心结局对比,强烈地反映出葬礼的“特殊”与必要,震撼着每一个读者的心。
教学重、难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瀑布给人们带来的骄傲、惊叹和它的消亡带给人们的惋惜、无奈、震惊以及大瀑布前后景象的对比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想想我们该为此做些什么?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有一条雄伟壮观的大瀑布即将离我们远去,巴西总统菲格雷特还专门为此举行了一次大瀑布的葬礼。就让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2、板书课题:《大瀑布的葬礼》
3、齐读课题。
4、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些什么?
5、生汇报。
6、师:同学们通过预习懂得了这么多东西,老师发现大家真会读书!那么菲格雷特总统在这次葬礼上会说些什么呢?想不想知道?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得方式读最后一段。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最后一段。
2、通过读书,你能猜测到菲格雷特总统在葬礼上会说些什么吗?
3、生汇报。(预设)
生:演讲辞的内容可能会写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给巴西人民带来的欢乐和骄傲,以及那个时候很壮观的情景和塞特凯达斯瀑布快要毁灭的时候的情景。
师:也就是说,演讲的内容可能会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你认为是哪两个方面?
生:一个是塞特凯达斯瀑布壮观的一面,一个是塞特凯达斯瀑布即将枯竭的一面。
师:(板书:昔日 如今 )也就是说演讲辞中会讲到昔日的塞特凯达斯瀑布,也会讲到现在的塞特凯达斯瀑布。还会讲到什么?
生:他会叫巴西人民保护自然生态,爱护他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使悲剧不再重演。
师:对!他会呼吁巴西人民保护自然生态,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4、老师也很像知道菲格雷特总统在葬礼上会说些什么?不过很可惜,老师找了很多地方也没有找到,怎么办呢?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写菲格雷特总统的这篇演讲辞。有信心吗?
三、学习课文。
(一)昔日的大瀑布
1、 师:菲格雷特总统在回忆大瀑布给巴西和其他国家人民带来骄傲和欢乐时,具体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4.5自然段。
2、学生自读课文,
3、感受到了什么?
4、汇报感受。
5、大家感受得都很深刻,你能通过读把你得感受读出来吗?
6、生练读。
7、指名读。评价。
8、 想不想看看塞特凯达斯达瀑布,让我们一起欣赏。(出示课件)看着塞特凯达斯的样子,你想说些什么?(太壮观了………)
9、是呀!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啊!看了瀑布,我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这段话读得更好!
(出示课件,打上文字:“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汹涌的河水紧贴悬崖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尤其是每年汛期,大瀑布的气势更是雄伟壮观,每秒钟有一万立方米的水从几十米的高处飞流直下,落地撞开万朵莲花,溅起的水雾飘飘洒洒,水声震耳欲聋。据说在30公里外,瀑布的巨响还清晰可闻。)
7、背诵积累:这么美得瀑布,愿意把它记在脑海中吗?让我们边看录像边试着把它背下来吧!
8、过渡:昔日如此雄伟壮观得大瀑布,现在怎么样了呢?
(二)如今的大瀑布
1、默读第8自然段。
2、现在的塞特凯达斯瀑布怎么样呢?谁能用一个词语概括一下。(逐渐枯竭)
3、让我们来看看现在的大瀑布吧。(出示课件:现在瀑布的图片。)此时此刻,你得心情如何?
4、同学们,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齐读第8段。
(三)葬送的原因
1、昔日雄伟壮观的瀑布现在却奄奄一息,这到底为什么?(出示昔日和现在的瀑布对比图,下面写上大大的红字:为什么?)
2、默读课文第7段,找到葬送的原因。
3、生汇报,师总结。。报÷刻比读。齐读。 4.
(四)完成演讲辞
1、此时此刻,同学们一定会有许多话想说,把自己当作菲格雷特总统借助这个演讲辞得格式,把自己想说的都倾诉进自己的演讲辞里。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怀着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
昔日的塞特凯达斯瀑布___________,如今的塞特凯达斯瀑布_________。
应该清醒了,热爱大自然的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开始同桌两人练习说演讲辞。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读。
四、拓展延伸
1、同学们,菲格雷特总统在演讲的最后说,愿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悲剧不再重演!但我们看到在实现这美好愿望得过程中,还有一些不尽人意得地方。
2、你都知道哪些破坏环境的事?
3、 听了这些消息,你想说些什么?你想呼吁什么?谁来说一句最精辟的话,最有诗意的话来做一则环境保护方面的公益广告语?
五、板书设计:
大瀑布的葬礼
昔日 雄伟壮观
如今 奄奄一息
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自己的家园
《跑进家来的松鼠》
【教学目标】
1、读通全文,用摘录关键语句的方式了解松鼠在我家所做的三件事,并能列小标题;
2、感悟松鼠的可爱,作者一家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对松鼠喜爱之情的写作方法,
学习指南:
①自由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②快速浏览课文,想想:作者具体写了这只松鼠跑进我家来做了哪三件事? 用 —”划出关键句。
2、检查词语
3、 交流关键句。
①咱们家的松鼠是在储备冬粮呢。 但松鼠继续千方百计地贮存冬粮。 ②原来松鼠起了个大早,忙活了一个早晨,把蘑菇全晾上了。
③原来,松鼠把这些东西叼到烟囱里给自己垫窝了。 4、出示加上动作的词:(齐读),找出关键词作为小标题。
(偷)方糖 (窃)面包 (储)榛子 (叼)骨头
(挂)鹿角 (晾)蘑菇
(藏)手套 (垫)头巾
学习指南:
1、你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作者一家喜欢这只跑进家来的松鼠?圈圈画画,做好批注。
2、读出喜爱之情。
3、交流你的意见。
“哈哈大笑”(与对我的态度相对比)
(2)(请个别学生读爸爸说的话)从爸爸的话中,你还听懂了什么呢? 从朗读中引导学生抓住“咱们家”“天性”来理解。
① “咱们家的松鼠” “咱们的松鼠”:爸爸已经把松鼠当成了我们家的一员了。为松鼠备冬粮而自豪,对松鼠的宠爱。将它看成家里的一份子。
②“天性”:是啊,爸爸把松鼠贮存冬粮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很普通,很正常,一点没责怪的意思,还夸他不甘落后。
③“不甘落后”不甘心落于别人的后面。 自豪,赞扬。
④朗读句子。那这话该怎样读才能读出爸爸对松鼠的喜爱呢。 齐读。学生齐读。
教材分析
本文是我国著名的编剧、导演、作家吴祖光先生与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的女儿──吴霜女士(即文中的“霜霜”)发表在《收获》杂志1991年第3期上的一篇回忆录。文章以“我”的口吻,娓娓叙述了“我”在“艺术和生活”舞台上成长的故事,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
本课语言风趣而又充满童稚,描写细致而又生动,要体现的是艰辛,而笔下却处处流露着乐观。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降生、模仿、身段、造就、抗议、风度、炼就、毅力、不解之缘、暗无天日、眼冒金星、一反常态、为所欲为、暑去寒来、不在话下、切切私语、无言以对”等词语。
2、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3、感受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2、体会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高山流水》、《月光曲》抚慰我们的心灵,《蒙娜丽莎》带给我们“神秘的微笑”,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同样舞台艺术也有着神奇的吸引力。究竟舞台的魅力有多大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我的舞台》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吴霜,吴祖光、新凤霞之女,著名歌唱家。剧作家。早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是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后留美6年学习西乐。代表作品《光明三部曲》《别为你的相貌发愁》《女人漂亮》《父女惊魂》,著有《别问我的父母是谁》《吴霜看人》等作品以及电视剧《新凤霞传奇》等。
三、出示自学问题
1、作者对“舞台”有怎样的感情?找出文中的句子,用横线划出。
(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2、再找出与这句相照应的句子读一读。(结尾句)
四、交流、讨论
学生找出以下句子,随机交流。
1、我还没有出生,便和舞台结下了不解之缘。
(1)你从哪里看出舞台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
(2)读了句子,你感受到什么?
是啊,在娘胎时,“我”就“登台唱戏”;一出世,就亮开嗓门唱;这些精彩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我”的艺术天分。
2、一次,小花猫看得兴起,竟蹿上了床。我为赶它下“台”,脚下没留神,一个倒栽葱,摔下床来,直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儿来。
“我”刚会走路,就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我”的观众无处不在,奶奶、爷爷,就连小花猫也成了“我”的观众。一个活泼可爱、热爱艺术的孩童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我”的家里是多么热闹,作者笔下的场景是多么生动有趣。谁能读出有趣?
指导朗读。
3、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的满头是汗,也兴趣盎然。
“兴趣盎然”指我看戏的兴趣很浓,“憋闷”一词写出了“我”热得难受。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对评剧的钟爱,不难看出“我”的成功离不开艺术的熏陶,母亲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深深地影响了“我”,小小年纪就随母亲到处奔波,艺术的种子早已埋在了“我”的心里,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一幕。
那么,你知道文中的“我”──也就是本文的作者的母亲是谁吗?
五、引入资料
介绍新凤霞,同时推荐新凤霞名言:“台上做戏,台下做人。不屈为至贵,最富为清贫。”
六、小结
1、“我”在艺术上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特别是离不开母亲的影响,母亲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但是,“我”的成功更离不开“我”在艺术舞台上练就的勇气和力量。
2、快速浏览课文,勾出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我”在艺术生涯中磨练自己的勇气和力量?
全班交流。
3、为什么一向心疼自己的奶奶此时却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呢?其中包含着奶奶什么心愿?
4、全班交流。
七、拓展训练
1、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说说自己在学习成长之路上得到的锻炼和收获。
3、展示自己课外收集的艺术家们不为人知的艰辛的成功之路。
八、总结全文
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同时,课文还含蓄地阐述了“老实做人,认真演戏”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