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本页是勤劳的小编sky为家人们整理的11篇六年级数学教案,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分数应用题中最基本的,不仅分数除法应用题以它为基础,很多复合的分数应用题也是在它的基础上扩展的。因此,使学生掌握这咎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对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例1只涉一个数量,要求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求的是已知数量的一部分,属于部分与整体的问题。在这里用线段图帮助学生题意,明确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求2500的是多少。从而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解答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对单位1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已经掌握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本课让学生分清把谁看作单位1。借助线段图分析题意,学生在画线段图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教师要适时指导。
【教学目标】
1、经历对实际问题的探究的过程,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的解答方法。并能正确地解答。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解答。
【教学难点】正确地确定单位1
教学过程备注
活动一: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
教师出示例1:20xx年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2500平方米,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是什么意思?(是把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五光平均分成5份,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占其中的2份。)
教师然后让学生试着画一画线段图,分析题意。
全班与教师一起画线段图,借助于线段图理解题意,要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求2500的是多少。
列式为:2500=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活动二:巩固练习。
1、教师出示做一做。
这是一道关于两个量之间的,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的问题。在解答时,教师也先让学生画线段图分析。
然后再独立解答。
2、完成练习四中的部分练习。
活动三:课堂小结。
板书: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根据题意列出关系式。
(1)一个数的3/4等于12.
(2)男生人数的11/12等于220人。
(3)甲数的5/8是40.
(4)乙数的4/5刚好是1/6.
2、解决问题
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 ,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 ,六年级学生小明的体重为35千克,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1)看看题目中所给的三个条件是否都用得上,并说说为什么。
选择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确定出单位“1”,并引导学生说出数量关系式。
小明的体重× =体内水分的重量
(2)指名口头列式计算。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1.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这一例题和复习中的题有什么不同和相同呢?想一想。
(2)有几个问题?都和哪些条件有关?
(3)读题、理解题意,并画出线段图来表示题意
(4)独立解决第一个问题。
2、全班汇报
(1)学生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式,并写出等量关系式。
小明的体重× =体内水分的重量
(2)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它们的数量关系是一样的;不同点是已知条件和问题变了)。
(3)列方程来解决问题。这道题什么是单位“1”?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怎样求?(引导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式,将未知的单位“1”设为χ,)
(4)用算术解来解答应用题。(根据数量关系式:小明的体重× =体内水分的重量,反过来,体内水分的重量÷ =小明的体重)
3、解决第二个问题: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 ,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启发学生找关键句,确定单位“1”。
(2)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解法进行计算,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
(3)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题意的,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出示线段图)
爸爸的体重× =小明的体重
①方程解:解:设爸爸的体重是χ千克。
χ= 35
χ=35÷
χ=75
②算术解: 35÷ =75(千克)
4、巩固练习:P38“做一做”(学生先独立审题完成,然后全班再一起分析题意、评讲)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不必计算(每题15分)。
(1)一个数的2/5是40,这个数是多少?
(2)一个数的3/8是24,这个数是多少?
(3)甲数是100,占乙数的4/5,乙数是多少?
(4)甲数是乙数的2/3,已知甲数是12,乙数是多少?
2、解决问题(40分)。
某校有女生160人,正好占男生的8/9,男生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注重学困生的提高。
小组内订正、互评,做到兵强兵。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应用题中“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我们知道了,如果关键句中的单位“1”是未知的话,可以用方程或除法进行解答。
设计意图:
本堂课我设计了“题目——线段图——等量关系式——解决问题”这样四个环节来教学例题的第(1)个问题,以使学生很清晰地掌握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教给他们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
第1~2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1—7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复习题。(投影片)
(1)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2)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9个11是多少?8个6是多少?
(3)计算:
计算时向学生提问:这道题的什么特点?计算时把什么做分子?使学生看到三个加数都相同,计算时3个3连加的结果做分子,分母不变。
2、引出课题。
分数加法是否也有简便算法?今天我们学习分数乘法。(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出示例1,指名读题。
(1)分析演示:
师:每人吃块蛋糕,每人吃的够一块吗?(不够一块)接着出示如课本的三个扇形图。问:一个人吃了块,三个人吃了几个块?使学生从图中看到三个人吃了3个块。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答3个人一共吃了多少块?(教师在3个扇形下面画出大括号并标出?块)订正时教师板书:+ + = = =(块),(教师将3个双层扇形图片拼成一个一块蛋糕的图片)
(2)观察引导:
这道题3个加数有什么特点?使学生看到3个加数的分数相同。教师问:求三个相同分数的和怎样列式比较简便呢?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教师板书:。再启发学生说出表示求3个相加的和。
(3)比较和12×5两种算式异同:
提示:从两算式表示的意义和两算式的特点进行比较。(让学生展开讨论)。
通过讨论使学生得出:
相同点: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
不同点:是分数乘整数,12×5是整数乘整数。
(4)概括总结:
教师明确: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两算式的意义?(引导学生说出都是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教学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1)推导算理:
由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导入。
问:表示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求3个的和。板书:+ +学生计算,教师板书:提示:分子中3个2连加简便写法怎么写?学生答后板书:(块)教师说明:计算过程中间的加法算式部分是为了说明算理,计算时省略不写。(边说边加虚线)
(2)引导观察:的分子部分、分母与算式两个数有什么关系?(互相讨论)
观察结果:的分子部分2×3就是算式中的分子2与整数3相乘,分母没有变。
(3)概括总结:
请根据观察结果总结的计算方法。(互相讨论)
汇报结果:(多找几名学生汇报)使学生得出是用分数的分子2与整数3下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根据的计算过程,明确指出: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约分进约得的数要与原数上下对齐。然后让学生将按简便方法计算。
(启发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学习总结、归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反馈练习:
(1)看图写算式: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乘法中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2)口答列算式:
=()×()
3个是多少?5个是多少?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3)计算:
先让学生讲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然后教师提示:乘的时候如果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若乘得的结果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四)作业。
练习一5、6题。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试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8页“数学欣赏”。
【教学目标】
1、通过选择生活中有趣而美丽的图案,供学生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认识数学的美、体会图形世界的神奇。
2、引导学生尝试绘制美丽的图案等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研究图形的经验。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培养审美意识;
2、绘制美丽图案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1、三角尺、直尺、彩笔、圆规、硬纸板、剪刀、图钉、胶带。
2、课件1:生活中美丽图案的视频(课前拍摄我们身边的美丽图案)。
课件2:课本上美丽图案制作的动画演示。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播放视频或(图案图片)——(包装盒上的图案、门上的图案、建筑物上的造型图案、商标图案、……等)
2、你看到的这些生活中的美丽图案,你想说什么?
在你的周围你还见到了哪些有趣的图案?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欣赏和制作美丽的图案。
二、 欣赏美丽的图案:
1、课件展示教材中的图案(也可以选择一些其他的图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如何得到的,是由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方式得到的?
小组内进行交流。
小组代表汇报研究结果。(汇报你发现的这些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基本图形变换过来的?通过怎样的操作得来的?)
多媒体动画演示图案形成的过程。
教师小结。其实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基本的图形通过变换而来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找到其规律。
三、绘制美丽的图案。
小组内讨论下面美丽图案是由哪个基本的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而来的?绘制的步骤应该是什么?
要绘制的图案:
2、组长汇报交流的结果。
3、多媒体再次演示绘制的步骤,并阅读课本上绘制的方法;
绘制的步骤:
讨论绘制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操作活动:开始绘制图案活动,播放轻松音乐,教师巡回参与指导。
四、作品展示和评价
作品展示:把学生画的图案全部张贴在教室的四周,全体学生下座位参观作品。
学生评价:
①、选对你印象最深的作品进行评价(可以是画得好的,也可以是画得不好的)。比一比看谁评价得好。
②、教师系统评价:
学生表现
作品优点、缺点
需要改进的地方
提出希望
五、课堂小结:
1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2教师激励学生,提出希望。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影片中的美丽图案,激起学生对美丽图案的探究欲望,唤起学生审美意识。
通过再次欣赏课本上的美丽图案,观察图案的构成,使学生认识数学的美、体会图形世界的神奇,再次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讨论,以及各种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智力。体验合作、探究学习的乐趣,真实感受图形特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研究空间图形的能力、初步的空间观念,体验活动成功的喜悦。
通过每位学生的作品展示,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让学生对别人作品多种形式的进行评价,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交流和教师的总结性的评价中,提高了自己的审美的能力,使全体学生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进步。
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愉悦,知道自己本节课学习了那些知识,还有什么不足,今后应该注意的问题。)
六、课外拓展:
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美丽的图案?请从中选出一个你感兴趣的画下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走入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数学。)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运用先约分再相乘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如何先约分再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5个12是多少?
用加法算:12+12+12+12+12
用乘法算:125
问:125算式的意义是什么?被乘数和乘数各表示什么?
2、计算:
问: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计算?
3、小结:
(1)整数乘法的意义,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被乘数表示相同的。加数,乘数表示相同的加数的个数。
(2)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法则是分子相加作分子,分母不变。
二、新授
教学例1。
出示例1: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块蛋糕,每人吃块,3人一共吃多少块?
用加法算:(块)
用乘法算:(块)
问:这里为什么用乘法?乘数表示什么意思?
得出: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
都是求几个相同的和的简便运算。学生齐读一遍。
练习:说一说下面式子各表示什么意思?(做一做第3题。)
问:那么分数乘以整数方法应该是怎样算?(通过观察例1,得出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学材简析】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总复习第2课时《百分数的整理与复习》。“百分数”这一单元主要包括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以及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等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概念和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分数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总复习时,应将复习重点放在百分数的应用方面,同时要注重与分数乘除法问题的对比,分析百分数问题与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在解题思路上的一致性,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深化学生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促进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优化。通过总复习,既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也可借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设计理念】
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发芽率、合格率等。所以同学们必须熟练掌握本单元的基础知识,才能轻松地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基础上,经历体验问题的形成和解决过程,引发学生对百分数问题的结构特征,解题策略和规律的深层次思考,克服学生消极接受的惰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主动构建自身知识体系。
【教学策略】
本节课通过获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集体交流,小结方法等环节,引导学生自己对百分数应用题进行整理和复习,深化了学生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优化。数学教学不应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应重视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据、获取数学信息,并从中选取有用的信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生活化”、“数学化”得到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百分数单元知识的归纳和整理,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感受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百分数问题。
2、在百分数知识的迁移与综合运用中使学生经历一个整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3、在百分数单元复习的过程提升数学思考。发展学生思维,激发起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4、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过程与方法:
经历百分数的回顾和应用过程,体验归纳整理、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乐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百分数的意义,以及与分数、小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找准量和率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教学中的重点。
难点:税后利息的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百分数的意义。
教师谈话:我们上段时间学习的哪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百分数的相关知识。(板书:百分数的整理与复习)
1、复习百分数的意义。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叫百分比或百分率。)
2、判断:“4/5=80%,4/5米=80%米。请同学们说明理由。(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两个数的比;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的比,后面不能带单位名称。)
3、复习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的互相转化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小数化成百分数:先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添上百分号。
百分数化成小数:先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分数化成百分数: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再化成百分数。
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化简。
【设计意图:通过整理使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进行回顾,使学生把各类知识联系起来,系统性的建构知识。百分数和小数、分数的互化,让学生自己探索,再通过“做一做”,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互化的规律,从而找出快捷的互化方法。为后面学习百分数的计算和应用打下了基础。】
(二)根据信息,请同学们提出相关的百分数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
老师今年36岁,丁俊同学今年12岁。
问题:1、老师的岁数是丁俊同学的百分之几?
2、丁俊同学的岁数是老师的百分之几?
3、老师的岁数比丁俊同学的大百分之几?
4、丁俊同学的岁数比老师的少百分之几?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根据给出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独立解答,不仅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问题的结构,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三)复习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
我校男生人数比女生少10%。
问: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指名回答)
2、已知女生人数有500人,求男生有多少人?
(单位“1”是已知的)
3、已知男生人数有450人,求女生有多少人?
(单位“1”是未知的)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变式练习,运用对应思想,数行结合思想,转化思想等,让学生在“联”中求“变”,掌握解决问题的各种思路与方法,达到熟练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复习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折扣、纳税、利息。
1、商店有时降价出售商品,叫做打折扣销售,通称“打折”。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
问:什么等于折扣?
2、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
问:应纳税额等于什么?
3、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利息与本金之间的比值叫做利率。
问:什么是利息?如何计算利息?在计算利息时要注意什么?
4、计算:王叔叔20__年买了2000元国债,定期三年。三年国债的利率为5.4%。由于买国债可以免交5%的利息税,王叔叔可以免交利息税多少元?到期时,王叔叔可以取回多少钱?
【设计意图:让学生敏锐的数学眼光和灵活的数学思维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得到训练和发展,同时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问题结构更加明晰,思路更具条理性,也再次突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
(五)综合练习:
1、方方说:“书价是30元,书店给打了九折。”毛毛说:“我付的钱数是方方所付钱数的50%。”园园说:“我付的钱数是方方所付钱数的13”丁丁说:“我付的钱数是方方所付钱数的1.5倍。”请问他们各付了多少钱呢?
【设计意图:创设开放性情境,为学生提供信息,并让学生选择相关信息来解决实际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通过对比,渗透了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思想,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使不同层中的学生都能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2、昨天我们班有2人请假了,大家能计算出昨天我们的出勤率吗?
问:出勤率等于什么?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不应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应重视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据、获取数学信息,并从中选取有用的信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新鲜感,增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我们今后要用99%的努力+1%的灵感去创造100%的成功。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整理与复习
意义互化应用找准单位“1”
单位“1”是已知(用乘法计算)
单位“1”是未知(用除法或方程计算)
20xx年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姓名:沈金鹏
学号:134080303
院、系:数学学院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20xx年1月22日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2.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行走的方向和路线。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
2.探索和发现确定位置的有效方法。
情感态°价值观:
1.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行走的方向和路线。
教学难点:
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使学生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
课时安排: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
第1课:位置与方向㈠
教学内容:教材第19、20页相关内容及练习题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解决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
方法。
2.学会通过测量描述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并会根据描述在
平面图上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掌握画图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重点: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根据描述标出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共同探讨
教师:多媒体课件,直尺、量角器等。教、学具准备:学生:直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交流例题1中有关台风的消息。
⑴同学们听说过台风吗?你对台风有什么印象?
⑵播放有关台风的消息:目前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
师:听到这侧消息,你有什么感想?
启发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关注台风的位置和动态。
2.导入新课
现在台风的确切位置在哪里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
[板书课题:位置与方向(一)]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台风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关注到确定位置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的展开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㈠教学题例1
1.投影出示例题1。
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从图中信息?
(启发学生观察时关注以下几方面的信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哪里;以哪里为观测点;图中台风中心的个体位置在哪里。)
2.交流确定台风中心具体位置的方法。
⑴让学生尝试说说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
⑵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引导。
提问:东偏南30°是什么意思?
(东偏南30°表示的是台风中心位置相对于A市所在的方向,也就是台风中心位置与A市的连线和正东方向的夹角是30°,即正东方向往南偏30°。)
⑶小结确定位置的方法。
提问:如果只有一个条件,能够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吗?
引导学生得出:要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必须知道两个条件,即物体所在的方向和物体在这个方向上距离观察点的距离,简单地说就是要用“方向+距离”的方法来确定物体所在的具体位置。
3.组织计算。
师:现在我们知道台风中心所在的具体位置了,那台风大约多少小时后到达A市
呢?
学生独立计算,组织交流。
600÷20=30(小时)
(二)教学例题2
1.投影出示例题2。
提问:在例题1的图中,B市、C市的具体位置应该标在哪里呢?请你在例题1的图中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2.尝试画图。
⑴学生独立思考怎样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⑵小组交流作图的方法。
⑶尝试画图。
教师巡视交流,参与部分小组讨论,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3.组织全班交流。
投影展示学生完成的作品。
组织交流和评议,通过交流明白在图上标出B市、C市位置的方法。
B市:先确定方向,用量角器量出A市的北偏西30°(量角器中心点与A市重合,量角器0刻度线与正北方向重合,往西量出30°);再表示距离,用1cm表示100km,B市距离A市200km,在图上也就是2cm。
C市:先确定方向,直接在图上找到A市的正北方向,再表示距离,用1cm表示100km,C市距离A市300km,在图上也就是3cm。
4.算一算。
台风到达A市后,移动速度变为40千米/时,几小时后到达B市?
200÷40=5(小时)
5.总结画图的基本步骤。
交流:你们认为在确定物体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总结:
(1)确定平面图中东、西、南、北的方向。
(2)确定观测点。
(3)根据所给的度数定出所画物体所在的方向。
(4)根据比例尺,定出所画物体与观测点之间的图上距离。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体会在图上确定位置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价值和魅力。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20页“做一做”。
这道题物体所在的具体方向和距离都没有直接给出,需要学生自己测量和计算。⑴让学生独立进行测量、计算、填空。
⑵组织交流。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测量方向的,怎样计算距离的。
2.教材第21页“做一做”。
⑴学生独立进行画图。
⑵投影展示,组织评议。
⑶交流画图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知道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关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在平面图上标明物体位置的方法是先确定方向,再以选定的单位长度为基准来确定距离,最后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标出名称。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建构,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数对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通过课堂的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3、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在方格纸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
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教学用具:
动物园示意图的方格纸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提出学习目标。
1、复习:先用数对表示班级某一位同学的位置,再说说数对的第1个数字表示什么?第2个数字表示什么?
2、揭题,提出学习目标。
让学生先说说,再出示学习目标:
(1)方格纸上什么线表示列,什么线表示行。
(2)利用方格纸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二、展示学习成果
1、认识方格纸的列与行。竖线是列,横线是行。
2、自主学习,小组内展示。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建构,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数对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通过课堂的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3、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在方格纸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
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教学用具:
动物园示意图的方格纸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提出学习目标。
1、复习:先用数对表示班级某一位同学的位置,再说说数对的第1个数字表示什么?第2个数字表示什么?
2、揭题,提出学习目标。
让学生先说说,再出示学习目标:
(1)方格纸上什么线表示列,什么线表示行。
(2)利用方格纸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二、展示学习成果
1、认识方格纸的列与行。竖线是列,横线是行。
2、自主学习,小组内展示。
(1)独立学习课本3页例2,并完成问题1和问题2。小组之间互相交流、探讨。(教师相机进行指导,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重在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思维方法和错例,特别是引导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80页~第81页。
教学目标:
1、同学们要经历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2、我们还要理解观察点、遮挡点、可视区域等词语的意思。
3、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教学重点:
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能运用“观察的范围”的相关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过程:
一、古诗引入,导入课题。
1.我们在小学学了五年的古诗,那么你们积累了那些古诗呢?谁能说一说。谁还记得王之涣写的诗《登鹳鹊楼》?齐读。
这首诗中哪一句描述诗人登高远望时的感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作者为什么要说:欲穷千里目,须“更上一层楼 ”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 范围”,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
2.引入课题:观察的范围(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秋天到了,桃树下落了一地桃子,小猴闻到香味,在墙外向里张望 。可是前面一堵墙,小猴子能看到墙内的桃子吗?
2、看,小猴子爬到了这个位置,能看见地上全部的桃子吗?你猜想小猴看见多少个桃子?看来,光靠眼睛看是不准确的,你们能不能想出办法,准确找到猴子看到多少桃子呢?说说你的想法。
3、在A点时,我们把猴子的眼睛看作“观察点”,(板书:眼睛 观察点)。
4、阻碍小猴子观察视线的是什么?(墙) 它的最高处在哪里?(墙的右上角 )
5、我们把阻碍视线的这个最高点叫“阻碍点“(板书:阻碍点)。
6、观察点和阻碍点进行连线,这条连线和地面的交点,就是离墙最近的点。
连接观察点、墙的右上角、到地面的交点的线是一条什么线?(虚线) 这条虚线就是观察的视线。为什么要把视线画成虚线?(视线是看不见的,所以要画虚线)
7、这条线能往上画一点吗?往上画会怎么样?(观察范围变小)
这条线能往下画吗?往上画会怎么样?看来,这条线必须穿过围墙的。右上角 。
8、小猴子想看得更多桃子,该怎么办?(再往上爬)
9、如果小猴子继续往上爬,爬到B处、C处,你能找到墙内离墙最近的点吗?(打开课本第80页,画一画)
10、汇报
11、观察点的变化,直接影响观察范围 的变化。那么,怎样确定观察范围 呢?
先看( 观察点),再找(阻碍点),连接这两点,延长到(地面的交点)确定观察范围(齐读一遍)。
12、我们把三次观察的结果放在一起,你发现了什么?
观察的范围与观察的高度有关,还与什么有关?
(观察的范围与观察的高度、观察的角度有关)
小猴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越 多 ;说明小猴看到的范围就越 大 。
可见,观察点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板书:观察点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
13、联系古诗:现在你明白王之涣为什么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吗?
你能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究其中的道理吗?说明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下面,请同学们 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1.完成课本80页试一试第1题。
2.课本80页试一试第2题。变化的楼房。
(1) 如果客车继续向前行驶,那么他所能看到B楼的部分是如何变化呢?生:逐渐缩小
(2) 客车行驶到位置2时,司机还能看到建筑物B吗?为什么?
3.小猫捉老鼠。一天小花猫出来散步,迎面遇到了一堵残墙,有一只聪明的小老鼠就躲在这堵残墙的后面。
(1)请你在图中画出小老鼠可以活动的区域。(学生在课本上操作)
(2)如果你是小猫,你希望自己的位置怎样变化?如果你是小老鼠,你希望小猫的位置怎样变化?
(3)比一比:小猫的位置改变后,它的观察区域分别有什么变化?说一说你的发现。
4.(1)在黑夜里把一个球向电灯移动时,球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
(2)晚上与家长在路灯下散步,当走向路灯时,你的影子是如何变化的?远离路灯 时呢?
5、在城市建设中,规定两幢楼的距离不能太近。为什么?
6、小丽能看到甲楼上的A点吗?能看到甲楼上的B点吗?
7、填空
(1)观看物体时,站的越( ),观察到的范围就越( )。
(2)路灯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是,离路灯越近,物体的影子就越( );离路灯越远,物体的影子就越( )。
(3)红红和芳芳分别住在同一栋房的4楼和8楼,她们观看夜景,( )比 ( )观察的范围要大。
8、判断题
(1) 同样的电线杆离路灯越远,它的影子就越长。( )
(2)人远离窗子时,看到窗外的范围变大。 ( )
四、归纳整理,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观察的范围与什么有关?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观察的范围与什么有关?怎样确定观察范围?
教案点评:
采用游戏引入的形式,寓教于乐,即感知了圆的形成过程,渗透了集合思想,初步领悟了画圆的要领,同时密切了师生情感。根据几何知识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看、想、说、画、议等形式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实践活动。不但从感性到理性认识了圆,同时还发展了空间想像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一)教师用投影出示下面的图形
1.教师提问: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
2.教师指出: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平面上的直线图形.
(二)教师演示
一个小球,小球上还系着一段绳子,老师用手拽着绳子的一端,将小球甩起来.
1.教师提问:你们看小球画出了一个什么图形?(小球画出了一个圆)
2.小结引入:(出示铁丝围成的圆)这就是一个圆.圆也是一种平面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的认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周围哪些物体上有圆.
(二)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学生拿出圆的学具.
2.教师:你们摸一摸圆的边缘,是直的还是弯的?(弯曲的)
教师说明: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3.通过具体操作,来认识一下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先把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这样反复折几次.
教师提问: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了什么?(在圆内出现了许多折痕)
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折痕总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圆的中心一点)
教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 表示.
教师板书:圆心
(2)用尺子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看一看,可以发现什么?
(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教师指出:我们把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 表示.(教师在圆内画出一条半径,并板书:半径 )
教师提问:根据半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半径应具备哪些条件?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
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3)同学继续观察:刚才把圆对折时,每条折痕都从圆的什么地方通过?两端都在圆的什么地方?
教师指出:我们把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 来表示.(教师在圆内画出一条直径,并板书:直径 )
教师提问:根据直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直径应具备什么条件?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多少条直径?
自己用尺子量一量同一个圆里的几条直径,看一看,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4)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
长度都相等;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也都相等.
(5)讨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的长度又有什么关系呢?
如何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反过来,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几分之几?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