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9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即V=Sh。
2、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6题求体积部分,并指名板演。
二、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三第4题。
学生独立练习,强调选取有用信息,培养认真审题习惯。
2、练习三第5题。
(1)指导学生变换公式:因为V=Sh,所以h=V÷S。也可以列方程解答。
(2)学生选择喜爱的方法解答这道题目。
3、练习三第10题。
指名说说解答第10题的思路:根据两个圆柱的底面积相等这一条件,先求出其中一个圆柱的底面积。利用这个底面积再求出另一个圆柱的体积。
4、练习三第8题。
(1)学生读题后,指名说说对题意的理解:求减少的土方石就是求月亮门所占的空间,而月亮门所占的空间是一个底面直径为2米,高为0.25米的圆柱。
(2)在充分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练习三第9题
(1)学生独立审题后完成。
评讲:要怎样才能判断出800ml的果汁够倒三杯吗?必须先求出什么?怎么求?(需先求出圆柱形玻璃杯的容积,用公式V=Sh)
5、练习三第11题。
此题既可以用外圆柱体积减内圆柱的体积,也可以用圆环的面积乘高。
(3)三、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中未做完的习题
第五课时特别关注
练习三第4题,在教学中必须应该特别关注。
关注理由:
1、有多余条件,是培养学生收集有用信息的契机。
这道题中出现两个圆柱体的高,分别是花坛的高0.8米和花坛里面填土的高0 .5米。学生该如何合理做出选择呢,关键要通过问题来思考。因为问题是求“花坛中共需要填土多少方”,所以应该选用“填土的高度是0.5米”这条数学信息。
在课堂中,我还要求学生思考,如果要用上“0.8米”这个条件下,可以怎么改变问题。有的学生说“可以问花坛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还有的同学说“可以求花坛中空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通过这样的训练,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提升他们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有容易忽视的条件,是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契机。
一般习题中的数据是用阿拉伯数字呈现,可这道题的问题是求“两个花坛中共需要填土多少方”,这里隐含着一个极易被学生忽视的数据“两个”。其实,配套的插图中也明显绘制出了2个花坛,但在做题中许多学生仍旧会出错。所以,应抓住此题,培养学生良好审题的习惯。如在做这类习题时,建议首先将单位圈出来,以确保列式时单位统一。还可以将问题划横线,以提醒自己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等。
学生巧解
——巧求削去部分的体积
今天,全班同学做这样一题:一块长方体木块体积是20立方分米,它的底面为正方形,边长为2分米。现在,将它削成一个的圆柱体,求削去的部分是多少立方分米?
我因为做得既对又快,最终获得全班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对比,我发现自己的方法比同学们巧妙。
同学们的解法是先求长方体的高(即圆柱体的高),用20÷(2×2)=5分米,然后求圆柱体的体积,列式为3.14×(2÷2)2×5=15.7立方分米,最后求削去部分的体积是20—15.7=4.3平方分米。
而我在做这一题时,想起上学期在正方形中画的圆,圆的面积占正方形面积的157/200的结论。因为直柱体的体积都可以写成底面直径乘高,而长方体和削成的圆柱体高相等,所以削成的圆柱体体积也应该是长方体体积的157/200。所以直接用20×(1—157/200)也等于4.3立方分米。
:
知识整理
1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形成支识网络。
2我们学习哪些知识?用合适的方法把知识间联系表示出来。汇报同学互相补充。
复习概念
什么叫比?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什么叫解比例?怎样解比例,根据什么?
什么叫呈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的关系?
什么叫比例尺?关系式是什么?
基础练习
1填空
六年级二班少先队员的人数是六年级一班的8/9一班与二班人数比是( )。
小圆的半径是2厘米,大圆的半径是3厘米。大圆和小圆的周长比是( )。
甲乙两数的比是5:3。乙数是60,甲数是( )。
2、解比例
5/x=10/3 40/24=5/x
3 、完成26页2、3题
综合练习
1、 A×1/6=B×1/5 A:B=( ):( )
2、9;3=36:12如果第三项减去12,那么第一项应减去多少?
3用5、2、15、6四个数组成两个比例( ):( )、( ):( )
实践与应用
1、如果A=C/B那当( )一定时,( )和( )成正比例。当( )一定时,( )和( )成反比例。
2、一块直角三角形钢板用1/200的比例尺画在纸上,这两条直角边的和是5.4它们的比是5:4,这块钢板的实际面积是多少?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比例的意义
比例 比例的性质
解比例
正反比例 正方比例的意义
正反比例的判断方法
比例应用题 正比例应用题
反比例应用体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区分比和比例。
2、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稍复杂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求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并能正确地解答这类应用题。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正确、灵活地解答这类百分数应用题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出示复习题: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 。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2、学生找出这道题目的分率句,确定单位“1”,并根据数量关系列式:1400×(1+ )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3
1、出示例题: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2、出示自学提纲:
(1)读题,找已知条件和问题,明确这道题是把谁看成单位“1”。
(2)思考:从“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这句话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3)学生讨论后分小组交流,并独立列式计算:
3、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① 今年图书增加的部分是原有的12%。
② 今年图书的册数是原有的120%。
第一种:1400×12%=168(册)
1400+168=1568(册)
第二种:1400×(1+12%)
=1400×112%
=168(册)
4、 通过这道题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都要用乘法计算)
(二)、巩固练习:完成p93“做一做”第1题。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每题25分)
1、(1)出示练习:
①油菜子的出油率是42%。2100千克油菜子可榨油多少千克?
②油菜子的出油率是42%。一个榨油厂榨出油菜子2100千克,用油菜子多少千克?
(2)分析理解:
a、出油率是什么意思?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b、第(1)题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应用什么方法计算?第(2)题是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这个数,可以怎样解?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2、教科书练习二十二的第1、3、4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查看,小组内订正。
四、课堂回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本部分内容是“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这部分内容与“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应用题相似,只是相应的分率转换成了百分率。因此,在复习上,我安排了与例题较为相似的分数应用题,通过对题目的改变,让学生了解二者的联系。因为题型及解题方法几乎都相同,学生学起来也会较为容易。
教学后记
一、 教材分析
1、 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百分数(二)、圆柱与圆锥、比例、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习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2、教学目标
①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②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③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④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⑤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⑥经历对“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问题的原来”,会用“鸽巢问题的原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⑦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⑧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⑨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3、教学重点
①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②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③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④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⑤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⑥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⑦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问题”,会用“鸽巢问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⑧对小学阶段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
4、教学难点
①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②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③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④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⑤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用“鸽巢问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⑥通过对小学阶段所学数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熟练掌握和运用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
5、教具和学具
三角板 直尺 圆柱、圆锥的实物及模型 方格作图纸
二、教学措施
1、充分利用现有教具,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2、积极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和经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学的轻松快乐,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学习的效率。
3、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好课、上好课,批改好作业,以积极认真的态度来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
4、抓好单元检测,把好单元教学关。
5、加大培优辅差的力度,以激励表扬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展开竞争,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课堂上多提问,课下多关心,作业做到面批面改。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全班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课时安排
(一)负数 5课时 第一周
(二)百分数(二) 7课时 第二、三周
(三)圆柱与圆锥 10课时 第四、五、六周
(四)比例 12课时 第七、八、九周
自行车里的数学………… ……………1课时
(五)数学广角 5课时 第十周
(六)整理和复习
1.数与代数………………………………10课时左右 第十一、十二周
2.空间与图形……………………………9课时左右 第十三、十四周
3.统计与概率……………………………4课时左右 第十五周
4.综合应用………………………………4课时 第十六周
稍复杂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教学目标:
1、 掌握稍复杂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答方法。
2、 提高学生迁移类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 把下面各数化成百分数。
0.63 1.08 7 0.044
2、说说下面每个百分数的具体含义,是怎么求出来的?(哪两个数相比,把谁看作单位“1”)
(1)某种学生的出油率是36%。
(2)实际用电量占计划用电量的80%。
(3)李家今年荔枝产量是去年的120%。
二、新知探究
1、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出示例2的情境图,让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条件提出用百分数解决的问题。
(1)计划造林是实际造林的百分之几?
(2)实际造林是计划造林的百分之几?
(3)实际造林比计划造林增加百分之几?
(4)计划早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
2、让学生先解决前两个问提。解决这类问题要先弄清楚哪两个数相比,哪个数是单位“1”,哪一个数与单位“1”相比。
3、学生自主解决“实际早林比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的问题。
(1)分析数量关系,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用线段图表示出来。
(2)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理解“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的?(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的公顷数与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相比的百分率,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是单位“1”。)
(3)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根据分析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列式计算出结果。
方法一:(14-12)÷12=2÷12≈0.167=16.7%
方法二:14÷12≈1.167=116.7% 116.7%-100%=16.7%
(4)小结解题方法:像这样的百分数问题有什么特点?解决它时要注意什么?(这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问题,它的解题思路和直接求一个数是另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的分析思路基本相同,都要分清哪两个量在比较,谁是单位“1”,但是这里比较的两个量中有一个条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必须先求出。
(5)改变问题:问题如果是“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该怎么解决呢?
学生列出算式:(14-12)÷14
(再次强调两个问题中谁和谁比,谁是单位“1”。使学生体会到,用百分数解决问题和用分数解决问题一样要注意找准单位“1”。)
三、当堂测评
1、练习二十二第1、2题。
四、课堂质疑、谈表现
这节课都学到了什么?
还有什么不懂的?
自己表现得又怎样?
相对自己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
紧扣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再通过讨论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尝试,并理解两种不同解法的含义。
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1.复习整本书所学的图形和几何知识,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知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2.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复习整理“图形与几何”的知识,巩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进口
老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复习的内容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首先,想想我们在“图形与几何”这一节中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生可能会说
我们所学的平面图形包括矩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包围的图形,以及曲线包围的图形;mdash圆是一个轴对称图形,有许多对称轴。
我知道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一个圆有无数的直径和无数的半径;在同一个圆中,所有直径相等,所有半径相等。
我们进一步学会了观察物体,可以画出从前面、左边和上面看到的形状,知道观察的范围和距离有关。helliphellip
老师:学生们讲得很好。相信只要你注意观察,努力学习,你会有更多的新发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复习需要复习的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形成感性认识,在脑海中呈现相关表征,逐步构建知识体系。
二、流程
老师:我们来说说“圆”在生活中的应用。
生1:元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轮子做成圆形是因为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相等,所以轮子在平面上滚动很平稳。
2:年出生的学生在观看表演时会自动形成一个圆圈,因为每个观众(圆圈上的点)和表演者(圆圈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相等。helliphellip
老师:圈子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我们还学习了圆的周长和面积。你还记得周长公式和面积是怎么得出的吗?告诉学生小组中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来给大家讲一讲?
学生可能会说
我们测量了一些圆的周长和直径,然后求出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知道了这个固定值就是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最后总结出了圆的周长公式C=πd或C=2πr。
在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我们把圆形纸片平均分成了若干份,然后把这些小扇形拼成了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当于圆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圆的半径,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得出圆的面积=πr×r,即S=πr2。
师:讲得很好。除了关于圆的知识,我们还学习了观察物体,你能完成下面的练习吗?(课件出示:教材第100页“独立思考”第3题图)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汇报,重点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好办法。
师:观察物体时,观察的范围是怎样变化的?
生:观察的范围随着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师:你能结合生活中的观察范围变化的实际例子说一说吗?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在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复习整理后,及时让学生结合生活举出事例,趁热打铁进行针对性的巩固,随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下一步教学内容。
三、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了“图形与几何”,但是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是无止境的,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只要你们努力,相信就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设计意图:以呼吁的口号结束,倡导学生不要死学知识,而应活用。
一学期已经过去,能够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本学期,我担任六(1)班和六(2)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我,结合二个班学生的实际情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为了克服不足,总结经验,使今后的工作更上一层楼,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出如下总结:
一、学生基本情景
六(1)班有48名学生,他们的成绩和基础还算稳定,六年级上册期末测试成绩班级平均分为65分,两极分化较为严重,优秀人数在15人左右,不及格的也有13人左右,其中低分的在30分以下的有6人。但他们的课堂纪律比较好,学习方面大部分学生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及时完成作业,对数学这门课程有必须的学习兴趣。
六(2)班有47名学生,六年级上册的期末考试班级平均分为55分,远比其他二个班的均分要低,原因在于优秀人数不多,不及格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一半,低分层30分以下有4人,大部分不及格的在40分左右。学生学习缺乏动力,表现为拖欠作业,做作业过程中偷工减料等。
二、教育教学情景
针对以上二个班级的不一样情景,我在教学工作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努力抓好常规教学,深入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虽然我已经教过六年级对本册教材比较熟悉,但应对新的不一样基础上的学生,根据教学资料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做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让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用最浅显显懂的语言和最容易让学生掌握的方法讲解知识要点,让大部分的学生能容易理解;课后及时对该课用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力求准确把握重点,难点。并注重参阅各种不一样教参,多看教学光盘,制定贴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不断归纳总结提高教学水平。
2、改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本事和教学质量,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在课堂上异常注意调动学生的进取性,以理解为前提,让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加强师生交流,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习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体现新的育人理念,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真正实施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之中。课堂教学以人为本,注重精讲多练,强化他们探究合作意识上课时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在课堂上异常注意调动学生的进取性,加强师生交流,有时让学生上讲台来讲解题目做小教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尽量用一些简便诨谐的语言,让学生感觉学数学也有乐趣;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本事,注重综合本事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
3、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景,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景及时改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4、坚持听课,从资深的老教师那里学到更好的教学方法,同时在网上搜索同一课程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景设定更为适宜的教学设计。如蒋美萍教师的小组合作学习法;李菊英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深厚,以及平时对学生良好的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林明珠教师对一堂课精巧的构思,课前问题的精妙设计,以及在教学过程数学思维的严谨性,逻辑性等都让我对自我的教学有了更多的启发。
5、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利用中午时间为不一样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一样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
三、教学中有待改善的:
1、在课堂中“师生互动”的力度不够,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2、对培养优秀生的拔尖工作和中等生的培优的工作做得欠缺一些。
3、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不足,缺乏与家长的交流。
4、对个别学困生的辅导还不到位,提高不明显。
经过前面的总结使我认识到:教师要严格的要求学生遵守纪律,从而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教和学能顺利进行,异常是对小学生来讲教师的严格要求就更重要了,教师仅有经过加强教育,耐心的辅导,加上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中,才能在教学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一个学期,两个班的学生成绩都有所提高,六(2)班的班级平均分也由之前与同年级平行班相差十几分到此刻相差无几。总体而言,这学期的教学有得有失,对于“得”我会把它当作自我的财富,对于“失”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去改善,力争把教学工作做得更好。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一如既往地勤勉,务实地工作,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争取把工作搞得更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教学内容:教材60~61页内容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一些测量活动,掌握简单的室外工具测量和估测的方法,并把所学★WWW.BAIHUAWEN.com★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1、学习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
2、学会步测和目测,体验步测和目测的价值。
教学准备:卷尺、测绳、标杆
一、认识测量工具
教师播放农民在平整土地;工人在兴修水利、建造房屋时进行测量的场景。
师: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这些场景?你知道测量的工具有哪些?
教师说明:测量土地时要用到标杆、卷尺、测绳等工具.
二、测量方法研究学习
1、利用工具实际测量
师:如果要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可以怎样来测量?
教师小结:测量较近的距离,可以用卷尺或测绳直接量出.
师:如果要测量学校操场跑道的长度应该如何来测量?测量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演示“实际测量”)
(1)两个人先在A点和B点各插一根标杆;
(2)第一个人在A点指挥,第三个人把另一根标杆插在C点,使它和B点的标杆同时被A点的标杆挡住;
(3)用同样的方法再把另一根标杆插在D点……
(根据测量距离的长短来确定分段测量的段数.)
(4)把所有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定出了一条直线.
测定直线以后就可以用卷尺或测绳逐段量出所要测量的距离了
2、步测和目测
(1)步测
师:你知道1步的长度如何测量吗?
组织学生学习书本上的内容,明确测量方法。
提醒学生在实际进行步测时,要注意迈步均匀,防止步子忽大忽小,向前走时尽量保持直线进行。这样测量出来的结果相对准确些。
教师演示1步的长度:从后脚尖到前脚尖的距离.
教师演示步测的过程:先量出几十米的一段距离,用均匀的步子沿直线走上3、4次,记好每次走的步数,然后再算出平均每次走的步数,再算出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2)目测
师:你现在能不能坐在座位上估算一下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
师:这种只用眼睛来估量一段距离的方法叫做目测.
教师出示图片“参照图”,帮助学生练习目测.
教师说明:目测时容易受地形的影响,如在开阔地,容易把距离估测的偏短,而在狭长的地方又容易把距离估测的偏长。
三、实践活动
1、测定直线.
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分组按照课前分别指定的两点之间测定直线,在地面上画出直线,并量出两点间的距离。
2、步测
(1) 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平均步长
A:先在操场上量出一段距离(如50米):让学生反复走3次,并要求记下自己每次所走的步数,填在表格里。
B:指导学生依次算出走50米的平均步数,以及自己的平均步长。
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可以让学生交流每个人步测的平均步长,总结身高高的学生通常平均步长一些,身高矮的学生平均步长相对短一些。
(2) 步测学校操场的宽
可以让学生先走一走,并记下所走的步数,然后根据自己的平均步长算出操场的宽。
结合天天练P38页的实际测量,可以组织学生测量篮球场的长和宽。
(3) 比较步测和工具测量的结果。
用工具测量操场的宽,并将用工具测量的结果和步测的结果进行比较。
3、目测
教师先测定50米的距离,每隔10米插上标杆,估计10米、20米、30米……各有多长,然后拔掉标杆,根据指定的目标练习目测.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知道步测和目测与利用工具测量有什么区别?
总结:在缺乏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要求无需很精确时,可采用步测或目测.
课堂作业:完成天天练38页内容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3~24页。
教学目标:
1、在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中,经历认识圆柱和圆柱侧面展开图的过程。
2、认识圆柱和圆柱侧面展开图,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获得学习的愉快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一个带商标纸的罐头盒,一个圆柱图,小鼓、卫生纸、小木头段、圆台形物品。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柱体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让学生交流自己带来的物品,说出它的名字和形状。
2、提出:想一想,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形状是圆柱的物体?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引出今天的课题。
二、认识圆柱
1、让学生先观察自己带来的圆柱体物品,再闭着眼睛摸一摸表面。然后交流摸的感受。
2、讨论:圆柱有几个面?各有什么特点?重点使学生了解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3、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介绍圆柱的各部分名称并在图上标出来。
4、让学生拿一个圆柱形实物,指出它的底面、侧面和高。
5、提出: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圆柱上下两个圆的大小相等呢?给学生充分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
6、分别拿出圆柱体小木棒、卫生纸卷、瓶子、小鼓等物品,让学生判断是不是圆柱体。
三、圆柱侧面积
1、拿出一个带包装纸的罐头盒,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沿着侧面的一条高把包装纸剪开,再展开,会是什么形状?
2、教师照教材的样子,把罐头盒的商标纸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然后展示并把商标纸贴在黑板上。
3、分别提出教材中说一说的两个问题,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
4、提出“议一议”的问题,让学生讨论,由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四、尝试应用
1、师生共同测量出罐头盒的周长和高。
2、让学生根据测量的数据尝试计算出它的侧面积,并全班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
五、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读题,并判断用哪张纸比较合适。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2、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自己计算罐头盒包装纸的面积,然后交流学生的计算方法和结果。
3、第3题,用字母给出圆柱的半径或直径和高,求圆柱的侧面积。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订正。
六、布置作业:
练一练
板书设计:
圆柱的侧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