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教学设计(优秀11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里是细心的小编征途为大家收集的11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的相关文章,仅供借鉴。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3、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教学流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图片,请同学们仔细看。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过度:是啊,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难,那金黄的沙土成了人们心中隐隐的痛,但是,却有一位81岁的老人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了这一切。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个平凡老者的不同寻常的故事。

板书:16

青山不老

3、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老人。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先来检查一下词语: 土坑 淤泥 肆虐 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指名----齐读)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口头回答)适时补充(一位老人十几年如一日坚持在深山造林的故事)

三、创造奇迹

1、过度:是啊,一个老人竟能够用自己的双手把一片荒芜之地变成一片茂盛的森林,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板书:奇迹

2、师:现在就让我们先来感受这个奇迹带给我们的震撼。请看:(出示图)出示第一自然段: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一段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生机勃勃、绿意盎然,到处是绿色等;

师:哪些字眼给了你这样的感觉?(全)

师:把你的感受送到句子中——指名读

师:如诗如画的景色啊,这真是一个奇迹,我们一起来读。

3、那么,老人还创造了哪些奇迹呢?请同学们自由读

4、5两个自然段,画下相关的句子

4、交流(随机出示2个句子) 出示:

⑴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课件出示:

——生谈感受 (评:老人的举动让你受到了震撼)

——自由读 师:请大家也自由去读读这句话,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课件点击数字

师:同学们,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些数字上,我们来换算一下:“一亩”有多少大?(667平方米)我们平常上课的教室又有多大?(50平方米)

师:这3 700亩林网就相当于我们5万个教室差不多大。

师:这就是“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谁能够读出这种奇迹?先自由练练 ——自由读这一句——指名读(强调数字)——齐读过渡:老人还创造了什么奇迹?

预设2: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师:是的,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我们一起来读出这种奇迹——生读

引读:

师:是啊,参天的杨柳,绿色的波浪,如臂如股,劲挺山腰,这一切都是这位老人创造的奇迹——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三)奇迹背后

1、师: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啊,那么这位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奇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2、3自然段,用波浪线画下来。

2、自由找

3、交流(预设)这是当时的大环境(板书)

(一)大环境

师:请同学们也去读读这一段话,读着读者,哪些词语马上跳入了你的眼帘?

预设:干旱、霜冻、沙尘暴

肆虐、盘踞之地、风吹沙起

师:通过这些词语你们感受到什么?

生:补充板书:恶劣

师:老师这儿有一则资料,大家看:(出示资料) 你觉得这地方的环境怎么样?

师:是啊,这里可称作穷山恶水、荒无人烟、死亡之地。带着这种感受来读这些词语——生读

师:如此恶劣的环境,难怪,县志载:(课件出示: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师:你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师:在如此险恶的环境里,这位老人却创造出这一片青山秀水。这的确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二)小环境

师:谁再来说说,老人还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了奇迹?

生:

师:这是当时的小环境,(板书)可见老人的生活非常的——艰苦

补充板书:艰苦

师:还有吗?

师:是啊,面对五位老汉的离去,老人没有离开,依旧选择了——(课件出示)种树;

1、面对老伴的过世,他也没有离开,还是选择了——种树

2、面对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选择的还是——种树。

3、老人没有离开,他不走,是因为——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他不走,是因为——他觉得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师:是啊,青丝都变成了白发,死亡也带走了他的亲人,他不走,那是因为——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他觉得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2、师:他不走,还因为什么?默读

5、6自然段

预设2: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评:是啊,在老人心中,树与土的关系是如此的亲密啊)

预设3: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师:“另一种东西”你们觉得是什么东西呢? (对土地的热爱、对家园的热爱、坚持不懈的毅力)

3、小结:是啊,老人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让我们一起读出心中的感动吧!

生接读——他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此时此刻,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真正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再造奇迹

1、“青山不老,精神永存!”这位老人是晋西北的农民,他淳朴顽强、不善言表。可是,你们知道吗?在老人的心中却有着千言万语。面对渐渐干涸的河流,面对皲裂的土地,他有许许多多的话要说。他想对乡亲们说,他想对年轻人说,他也想对我们说,今天,就让我们在这儿,说出老人心中的话。

2、学生写话,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4、老人对我们殷切的

5、其实,有一个人在聆听了老人的故事后,用心写下了一篇文章,我们一起来读。课件出示:《心的宣言》)

(五)总结

同学们,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地球对于我们也只有一个,热爱生命就要热爱地球,热爱家园。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像那位晋西北的老人那样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让青山不老,绿水长流!最后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

情再读课题——青山不老!

七、板书设计:

16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奇迹

小环境──艰苦

《青山不老》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青山不老》是新课标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组的第四篇课文。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要求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这篇文章语言生动优美,现实和过去相互对照,叙述与描写互相辉映,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可贵精神。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均来自偏僻的山区农村,整体看语文基础比较差,参差不齐,学习主动性不强,大部分胆子较小,不敢勇于回答问题。

1、学习兴趣与基础。只有少部分人喜欢语文学习,大部分学生不太喜欢语文学习。整体上学生基础不够扎实,两极分化较大。

2、课堂发言情况。课堂上绝大部分学生回答问题不够主动、积极,还有少部分从不发言。

3、朗读感悟的基础。大部分学生对课文感悟不深少数基础较好的学生朗读水平还可以,但有很多学生的朗读能力差到令人不敢相信。,朗读水平一般而且积极性不高。

4、主动学习情况。绝大部分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不足,预习课文的任务不完成;课堂自主学习效率不是很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青山不老的意思,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认读、理解词语的意思达到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围绕学习目标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对比图片,导入新课

1、播放土地沙漠化的课件,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出示青山图,提问:这幅画面又让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3、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观看图片、畅谈感受。

2、观看图片,畅谈感受。

3、朗读课题,激发兴趣,进入新课学习。

通过图片的对比,感受奇迹,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读阅读提示,找出本课要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自学课文:

(1)这位老人创造了咋样的奇迹?

(2)这一奇迹是在

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3)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检查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1、在阅读提示的启发下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根据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交流字词,概括课文内容。

让学生自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老人创造了咋样的奇迹?重点引导:

(1)窗外是参天的杨树。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提问:这段描写有什么作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15年啊,绿化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感知老人所做的事有多么了不起。

(3)杨树、柳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引导学生切实感受老人所种的树在防风沙及水土流失方面所起的作用。

2、组织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这些奇迹的?

3、组织讨论: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引导学生从老人身上所体现出的精神上去思考作者这样说的含义。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 篇3

一、初探课文,认识老人

1、谈话导入:

同学们,老师想和大家交流一个话题:一个人到了七老八十的年龄,该怎样度过晚年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就绿化荒山,植树造林,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青山不老》,板书课题。

2、认真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3、检查自学情况:

默读课文,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预设交流点:

⑴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板书:

离世

⑵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板书:

过世

⑶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⑷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板书:

再也出不来了

二、再读课文,感受青山之美,环境之恶

1、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再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预设交流点:

⑴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让学生计算3700亩林网相当于多少个教室的面积。

⑵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读完这段话,你觉得这段话的内容怎么样?(优美、树木郁郁葱葱、绿意盎然)让我们带着这种美认真地读一读。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读这段话。出示杨树、柳树课件欣赏,让学生感受林海的美观。引导板书(美丽壮观)

⑶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板书作用(保持水土)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2、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和老人所处的环境艰苦:

⑴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处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

⑵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①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干旱、霜冰、沙尘暴。

②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⑶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⑷那么,老人的生活环境又是怎样的呢?

你能想象出老人战胜恶劣环境的困难树种的一个场景吗?

三、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所以,作者在离开老农的小院时,深有感触。你能找出作者的感触吗?

2、出示: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老农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另一种东西”是什么呢?

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这青山会老吗?

⑴以“青山是不会老的”写一段自己的感想。

⑵每人想一句宣传环保的口号标语

四、总结课文

同学们,让我们学习这位老人,用自己的双手植树造林,绿化家园,让绿色流进每一人的心中!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出示图画,激情导入

1、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师:瞧,同学们,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

自由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五个,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扛上肆虐盘踞绿洲归宿奇迹宏伟价值命运

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

?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2、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找出来进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预设: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学习第3自然段)

?用自己的话,概括老人创造的奇迹,再说说自己对老人的看法。

?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把这句话多读几遍,联系课文内容边读边想,并背诵下来。

再读全文,积累句段

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杭州市大关苑第二小学沈建炬)

B案

课前准备

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初探课文,认识老人

1、猜字激趣。

课件出示老字。

这个字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吧,谁来说说看。

《说文解字》中也是这样解释的:七十曰老,言须发变白,告诉了我们老的本义。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揭题读题。

2、自学课文。

认真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3、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语。

(2)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预设交流点: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板书:离世)

《青山不老》 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1)识“炕、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2)能够利用导读解决疑难,培养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3)能够运用写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并从中获得感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重难点】

1、能通过阅读捕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解决疑难。

2、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预设流程】

一、导入课文

师:滋养我们黄种人的土地是肥沃的,这片土地孕育了一代代勤劳朴素的中国农民。今天我们将跟随记者梁衡走访一位晋西北的农民,在课文《青山不老》中了解他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提出质疑,初谈老人印象

1、自读课文

师:

1)请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把你认为比较难理解词句多读几遍。

2、再读课文,初谈印象

师:青山是不会老的,但养育青山的人是会老的。文中作者所要拜访的就是一位老人,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答案。(画出描写老人的词句)

生:瘦小、让人同情、敬佩、伟大

3、深入课文,重识老人

师:老人果真如同学们刚刚所说的那样吗?让我们走近老人,拜访这位护林使者。

(一)感受老人人生的酸楚

师:谁来说数这个老人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

生:1、外表:旱烟 瘦小

2、年龄:65——81

3、居住环境:孤独

师:找——体会——归纳,你感受到了什么?

(二)感受老人的壮举

师:这样的老人在中国的晋西北还有很多,可仅凭这一点,不会让作家写成这篇文章。那么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呢?

预设一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读完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十五年如一日”的执着

师生:①十五年,他失去五位与他共同坚守岗位的`护林伙伴,多少泪水——读

②十五年,他失去了与他朝夕相处的老伴,却来不及说一声再见——读

③十五年,多少次梦中惊醒,多少次泪如雨下,却无助孤独——读

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和老人所处的环境艰苦:

⑴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处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

⑵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①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干旱、霜冰、沙尘暴。

②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⑶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⑷那么,老人的生活环境又是怎样的呢?

你能想象出老人战胜恶劣环境的困难树种的一个场景吗?

(2)“8条沟、七条带、3700亩”的顽强

①多少崎岖坎坷,多少次跌倒又爬起,他绿化了——

②3700亩,那是一条一条的,像互相挽住的臂膀,绵延多少坡,怀抱多少坎啊!读——

(3)升华:这就是一个用瘦小的身躯扛起来的一个奇迹,读——

预设二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师:读完这段话,你觉得这段话的内容怎么样?

生:(优美、树木郁郁葱葱、绿意盎然)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美认真地读一读。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出示杨树、柳树课件欣赏,让学生感受林海的美观。引导板书(美丽壮观)

预设三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师:你体会到什么?

预设:树的茁壮、顽强、勇敢

生:一层层的树经历了一次次的泥沙的侵袭,一层层的梯就是他们与泥沙抗争的有力证明。老人铁锹下的孩子,就像这老人一样顽强而永不言弃。

师:保住了这些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老人创造的是一个——学生接“了不起的奇迹”。

感受老人的悲情

四、照应前面,总结课堂,领悟“青山不老”

师:老人已是81岁高龄,看着他的背影,你想说些什么呢?你能把体会写下来吗?

生: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老人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这是一种为了造福人类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是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山水共存;

是老农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

是老农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

是老农这样含辛茹苦地做,不是简单地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个山沟里的人们,甚至可以说是为了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气概永远流传。

师: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说青山是不老的吗?

师: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就是“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句话。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这就是我们对课文中“青山不老”又一个新的认识。同学们,只要有千千万万的人具有老人这样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这青山会老吗?

教学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白了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粗知不是浅知,粗知不是少知。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句、学词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略读课文应该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把在精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在这节课上还应该有更多的小组交流自己读书心得的机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更加努力。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梁衡的“新闻四部曲”之一《没有新闻的角落》,以“我”进村采访的所见所闻为线索,聚焦大山深处的普通人。文章叙述了一位山野老人,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沙漠,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的感人故事,由衷地赞美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义。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因此把学生学习重点放在阅读策略上,围绕略读导读关键问题“课文为什么要以青山不老为题”展开,在读找、讲、思、议的过程中,通过关键句,解读“青山不老”的两层意思。

(二)教学目标

1、能借助鱼骨图,讲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通过抓关键句,评析语句内涵,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并能用事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展提升阅读力。

3、能体悟老人的高大形象和高尚情怀。

(三)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2009年为了庆祝祖国60华诞,全国举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而出人意料的是,一位晋西北的山野老人,一个手端一杆旱烟的瘦小老头却得到了很多人的提名,推荐人是著名的新闻记者---梁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梁衡写的人物报道:青山不老。

来,我们一起读课题。

第二板块:出示单元导读页,明确学习目标

1、首先我们得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青山不老》这篇略读课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关键句,并画出来。

3、交流。

第三板块:抓关键句,把握主要观点

1、作者是怎么一步步得出这个观点的呢?请你边读边找关键句,完成《语文作业本》第一大题。

2、校对作业本题目。我们发现这张鱼骨图的上面一排讲的是老人15年来——克服的困难,下面一排讲的是老人15年来——创造的奇迹,他所创造的奇迹其实就是——这片青山。

3、现在你能借助这个鱼骨图简要地说说文章写了关于老汉的什么事?

作者在讲好这个故事的时候,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青山是不会老的。

第四板块:抓关键句,学习表达观点的方法

1、“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至少包含了两层意思,请你默读课文,找出关键句,谈谈自己的观点,“青山为什么不会老的?”

2、学生交流。

预设一:学生谈到青山本身是不会老的。

请你从文中找到老人的青山会长久不老的依据。

学生找出关键句,进行交流。

我们怎样根据找到的句子,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呢?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是怎么示范的。

指名读。如果把这段话分成两部分,怎么分?前面在写什么?后面在写什么?师生合作读这两部分。

所以,作者的方法就是:先把事实说清楚,再发表自己的观点。

现在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交流:根据刚刚找到的关键句,运用作者这种方法,把你的观点说清楚“老人的青山为什么不会老?”

这是我们找到的“青山不老”的第一层意思,那另一层呢?请你用同样的方法,找出关键句,谈谈自己的观点。

预设二:学生谈到老人的精神不会老。

请你从文中找到老人精神不会老的依据。

交流学生的想法。

3、是啊,老人在这么险恶的环境、艰苦的生活下,用了15年……

你们从哪里看出这是了不起的奇迹?作者运用了……(一连串的数字)

也许同学们对这些数字没有感觉,我们来看:三千七百亩林网相当于148个鹤浦小学,4万多个普通教室……通过这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数字,你觉得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请你带着这个感受读读这句话。我们一起读。

同学们,在老人十五年如一日的坚持下,以前这里风沙四起,如今这里……以前这里是怪物盘踞之地,如今这里……以前这里的大风能逆吹牛马使倒行,如今这里……这就是了不起的奇迹。这就是奇迹背后的故事。

5、现在,请你连起来说说青山不老的另一层含义。

6、相信现在你会回答《语文作业本》第二题了。请把它完成吧!

7、同学们,老人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他不朽的精神,让我们带着对老人的崇拜之情再读读这句话——十五年啊……

此时此刻,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真正领悟到——青山……

第五板块:总结全文,情感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抓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也学到了用事实来表达观点的好方法。

其实这样的植树英雄还有很多,课后可以去了解《从伐木劳模到植树英雄--马永顺》、《吕梁“植树英雄传”》、《“野人”张侯拉》……正是有这些植树英雄,我们的大地才会青山不老,绿水长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根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这篇课文的重难点就是通过抓关键句理解“青山不老”的两层含义,并初步了解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方法。因此,我依托导读中的关键习题和作业本中的鱼骨图,再次巩固运用第三单元学过的“有目的地阅读”策略进行整体感知,借助鱼骨图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接下来通过以一扶一放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抓关键句,学习作者用事实表达观点的方法,循序渐进地理解“青山不老”的两层含义,从而掌握阅读方法。

这节课的重点:一是再次操练和巩固之前学过的阅读策略,让学生学以致用;二是整节课的教学紧紧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的落实,通过扶放,有重点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反复操练,逐步学会抓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用事实表达观点的方法;三是将《语文作业本》落实到课堂学习中,关键习题与课文教学紧密结合。

一开始我在教学设计时往往找不准“着力点”,教学往往会偏向课文内容的讲解,忽视方法的学习,所以最后学生的学习效果总是差强人意。在磨课团队的帮助下,我们关注单元语文要素,聚焦“语言文字运用”,找准“着力点”,设计层层递进的语文活动,整节课才能突出重点,实现一课一得。通过一次次磨课,我领悟到课堂教学扎实有效,学生才能真正的学有所得。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篇7

【教学过程】

一、初探课文,认识老人

1、谈话导入:

同学们,老师想和大家交流一个话题:一个人到了七老八十的年龄,该怎样度过晚年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就绿化荒山,植树造林,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青山不老》,板书课题。

2、认真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3、检查自学情况:

默读课文,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预设交流点:

⑴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板书:

离世

⑵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板书:

过世

⑶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⑷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板书:

再也出不来了

二、再读课文,感受青山之美,环境之恶

1、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再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预设交流点:

⑴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让学生计算3700亩林网相当于多少个教室的面积。

⑵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读完这段话,你觉得这段话的内容怎么样?(优美、树木郁郁葱葱、绿意盎然)让我们带着这种美认真地读一读。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读这段话。出示杨树、柳树课件欣赏,让学生感受林海的美观。引导板书(美丽壮观)

⑶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板书作用(保持水土)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2、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和老人所处的环境艰苦:

⑴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处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

⑵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①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干旱、霜冰、沙尘暴。

②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⑶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⑷那么,老人的生活环境又是怎样的呢?

你能想象出老人战胜恶劣环境的困难树种的一个场景吗?

三、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所以,作者在离开老农的小院时,深有感触。你能找出作者的感触吗?

2、出示: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老农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另一种东西”是什么呢?

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这青山会老吗?

⑴以“青山是不会老的”写一段自己的感想。

⑵每人想一句宣传环保的口号或标语。

四、总结课文

同学们,让我们学习这位老人,用自己的双手植树造林,绿化家园,让绿色流进每一人的心中!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简单易懂,我是按照学习提示中的问题设计这节课的,在每一个教学环节我都注重点拨,引领学生对课文内容层层深入。教学思路清晰,由老人年龄的“老”到老人精神的“不老”,始终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了略读教学敢于放手的特点。

谈话导入课文之后,我让同学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能表现老人年岁老的句子,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重点词语:离世、过世、出不来了。紧接着把话题转移到“奇迹”上,再读课文,找出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引导学生感情朗读那个概括性的句子:“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为了让学生感受老人功劳之大,让他们计算一下3700亩相当于49358个教室的面积,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在学生充满对老人的敬佩之情的基础上,再读概括性的句子,重读“了不起”,学生读得相当有激情。接下来再找出具体描写这个“奇迹”段落,围绕这两个段落,老师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山林的美观、壮大,作用多(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蓄养水源)。并闭眼想象林海之美,借助课件加深感受,深深体会老人创造奇迹的不平凡。而后又转移话题,让学生找出这一奇迹是在什么环境下创造的,课件展示晋西北恶劣自然环境,并想象老人与恶劣环境作斗争的一个场景,明白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决心。

最后,从作者感触较深的句子中,理解“另一种东西”,“青山不老”的含义,让学生谈感想或思考宣传口号,激发学生环保意识,学习老人绿化家园、美化荒山的精神。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篇8

【课前准备】

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探课文,认识老人

1、猜字激趣:

课件出示“老”字。

这个字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吧,谁来说说看。

《说文解字》中也是这样解释的:“七十曰老,言须发变白”,告诉了我们“老”的本义。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揭题读题。

2、自学课文:

认真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3、检查自学情况:

⑴ 认读生字词语。

⑵ 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预设交流点:

① 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板书:

离世

② 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板书:

过世

③ 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④ 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板书:

再也出不来了。

二、再读课文,感受青山之美,环境之恶

1、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再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预设交流点:

⑴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课件展示林海,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读这段话。

⑵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⑶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2、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

⑴ 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处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

⑵ 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①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干旱、霜冰、沙尘暴。

② 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⑶ 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三、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默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一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

2、集体交流:

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老农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另一种东西”是什么呢?

小结:是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这青山会老吗?

⑴ 以“青山是不会老的”写一段自己的感想。

⑵ 交流练笔内容。

⑶ 总结课文:

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广阔的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青。

四、积累拓展

1、赏读课文,摘抄自己欣赏的词语、句子、段落。

2、阅读相关文章。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 篇9

一、教材简析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积累精彩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握关键词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强决心,进一步增强保护环境,植树造林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把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准备

1、课件,西北地区土地少化和绿色山林的视频。

2、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状况的文字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激情导入

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教科书光盘)

4、那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青山不老》,请大家与老师一同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课件出示:

(1)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2) 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速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1)体会“老农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老农通过15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将原来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荡漾的青山。(惊叹)

(2)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师引读:(15年啊,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180个月啊,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5476个日子啊,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②“小环境”──艰苦

要创造这样的奇迹,年轻力壮的人都不一定能坚持,而这位老人已经多少高龄了?(81岁)耄耋之年的老人。那么这位老人又是在怎样的小环境下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呢?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说在你的生活环境中80多岁的老人应该是怎样生活的?那么这位晋西北的老人又在干什么呢?(引读中心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从结果在此体验奇迹:

一位年过80的老人,在环境如此恶劣的晋西北土地上坚持植树造林15年,并且还将继续下去。难怪我们在黄土高原上能看到那样的景致。(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配乐读。)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

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升华,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同学们,这位老人15年如一日地植树造林,造福后代,他的精神永垂不朽,学到这里,相信大家又很多的话想对这位老爷爷说吧,赶快拿起笔写写吧!

我想轻轻地对这位爷爷说: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件出示:

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升华,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生齐读)

(五)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小环境──艰苦

奇迹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 精神。回顾课中比较有效的策略主要有这么几个:

一、“提示”引路,课堂结构求简。

这一课的提示是“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教者利用这一课的提示开始了学习的流程,让略读课文的教学做到简约而丰满。

二、利用文本,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故在学习时,整个课堂以大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来统领,整节课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先找找课文中描写青山的语段,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在15年如一日的植树中,老人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理解这一句时,我先与学生算了一笔帐,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这3700亩林网,足足有48100间我们的教室。从直观上让理解了老人的不老的奇迹。然后再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层层深入。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水到渠成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来体会老人“不老”的精神。在课前理解“老”的基础上,教者再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存在不足

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较单一,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要是能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环境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学生可以会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3、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

4、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但是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多样,但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更好的语文课。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篇10

【课前准备】

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探课文,认识老人

1、猜字激趣:

课件出示“老”字。

这个字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吧,谁来说说看。

《说文解字》中也是这样解释的:“七十曰老,言须发变白”,告诉了我们“老”的本义。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揭题读题。

2、自学课文:

认真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3、检查自学情况:

⑴ 认读生字词语。

⑵ 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预设交流点:

① 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板书:

离世

② 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板书:

过世

③ 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④ 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板书:

再也出不来了。

二、再读课文,感受青山之美,环境之恶

1、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再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预设交流点:

⑴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课件展示林海,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读这段话。

⑵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⑶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2、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

⑴ 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处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

⑵ 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①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干旱、霜冰、沙尘暴。

② 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⑶ 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三、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默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一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

2、集体交流:

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篇11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青山不老 课文原文(附全文注音)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课文分析】

《青山不老》是一篇阅读课文,而语文阅读教学其实就是一种对话,而对话的实质在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走进文中情境,感受文本形象,感受文本或悲壮、或优美、或激昂的美的过程。对于略读课文,这应该放手让学生透进语言文字自主感悟。

【课前准备】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画,激情导入

1、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师:瞧,同学们,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青山不老主要内容、段落大意与中心思想

自由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五个,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扛上、肆虐、盘踞、绿洲、归宿、奇迹、宏伟、价值、命运。

二、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2、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找出来进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预设:

⑴ 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青山不老》词语解释

⑵ 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学习第3自然段)

用自己的话,概括老人创造的奇迹,再说说自己对老人的看法。

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把这句话多读几遍,联系课文内容边读边想,并背诵下来。

三、再读全文,积累句段

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教学反思:

上《青山不老》这一课时,我在总结前几篇阅读课文教学和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后,试着把握好阅读读文教学的“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教本”变成“学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略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体现课程理念创设了条件。那么略读课文的教学是否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

通过本节课证明,学生是不能完全放手的。因为小学生,他们认知水平的提高与学习方法的运用都离不开老师适时、适当的指导。但是,略读课文也不能过多的指导,以前我总是放不开手,生怕学生什么也不会,而过多给予引导,这样就大大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了。

本课教学时,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问题“老人在什么情况下创造了奇迹”和难以理解的句子,“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等,进行启发,把握引导学生的“度”,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同时本课还找准了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习。

联系实际、际深入思考是本课的一个成功之处。通过本个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第一个是开课开始增强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联系资料或实际情况谈晋西北沙化现象,引发思考。第二个是在感爱老人生活艰辛时,让学生联系自己家庭生活情况想象如果只有“三间房”什么家具也没有的情况下您会怎么过?还让学生想象一下自己的爷爷在子女三番五次接他进城而他却坚持在山里生活时,你会对爷爷说些什么?通过这种想象,使学生体会老人的精神。

教无定法,但对阅读课文老师的恰当引导会让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的。

[NextPage第二则]

16、青山不老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点:

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预设: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或其他资料,初步感知我国晋西北地区环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感受更加直观。

二、检查自学情况,播放幻灯片,出示词语。

三、配合录音轻声跟读(注意读准字音、语调和停顿)

设计意图:纠正学生发音,停顿及朗读感情。

四、播放音乐,学生配乐轻声朗读,解决问题。并哟个自己的话概括总结。

1、这位老人创造了一个生么样的奇迹?

2、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奇迹的?

3、青山为什么不会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因音乐的带动联系课文内容,加强理解与体会,帮助学生抒发情感。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为第六单元配乐诗朗诵奠基基础。

五、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课件“说说本课的大致内容?”要求一眼简练,重点突出。

(1)学生总结回答,其他学生给予补充。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明确要求,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六、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七、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八、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九、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十、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设计意图: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与阅读课外资料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增强。

十一、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① 阅读,勾画。

② 同桌交流。

③ 大声诵读。

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设计意图: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学生在勾画、诵读、欣赏中,感受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积累了好词佳句,又在读后感受的交流中深化了认识。】

十二、板书设计:

16、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