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优秀2篇

《小石城山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散文,《永州八记》的最后一篇。这篇散文写景生动形象,抒情自然,说理直接,将自己内心怀才不遇的苦闷寄予在景物描写中,借景抒情,情曲旨远。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下面是人美心善的小编帮大伙儿收集整理的2篇《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欢迎借鉴。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翻译文中重要的句子。

2、感受小石城山的特点。

3、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4、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重点:

1、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

3、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教学难点:

1、古代被贬文人在作品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象征

2、作者对“造物者”的讨论的理解。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想:

《小石城山记》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一,是他被贬永州时的游记。作者在描写小石城山土堡、山石、山洞的同时,赞叹天地造化的神奇,更抒发了身世的感慨。放情山水,寄托情志,借对山水的感慨来浇胸中的块垒是文章的一大特点。文虽短小,但旨趣深远;既可陶冶性情,也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该文的特点。

这篇文章也是《唐宋散文选读》(语文选修2)的第一篇,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对指导学生进行选修课的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设计采用“发现(discover)-探究(develop)-表达(describe)”(简称“3D”)的探究学习方式。

文言文教学,不论是必修还是选修,都应该注意文言词语的积累,文言句式的学习,加强文言课文的诵读和翻译,让学生具备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设置了词语积累、句子翻译、课文诵读的环节。

我们认为,选修课的教学毕竟不同于必修课的教学,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选修课更应当注意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联系学过的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在教学方法上,更应该重视采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在培养目标方面,选修课更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以,我们将“夯实基础,注重拓展,突出探究,落实人文”作为选修课教学的主要策略。

本设计的思路是,在落实文言词语和翻译重点句子的基础上,从课文中发现有探究价值的话题(中国古代文人的被贬),然后拓展视野,回忆学过的作品,适当补充课外知识,引导学生探究古代被贬文人思想、情感表达的方式,从而认识到写作是排遣忧愁、抒发情志的重要工具,也认识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通读全文,把握知识点。

一、导入:

之一:古人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古往今来,祖国山川的美丽景色,无不成为骚人墨客吟咏的对象。文人们在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余,不可避免得要渗入个人的情感、意识或品行,如李白的洒脱不羁,杜甫的忧国忧民,苏轼的豪放旷达……那么,柳宗元于山水之中,又是寄寓着什么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城山记》,走进永州的山水,走进柳宗元的情感世界!(板书文题和作者)

之二:说到唐宋山水游记,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就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幻灯片一),它们写于柳宗元参加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到永州的十年之间。我们曾学过《小石潭记》(幻灯片二),这是作者写水的,那我们今天来看《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小石城山记》,看作者是如何写山的。

之三: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对对联:中国有哪些著名的山?明确:庐山,泰山,华山,雁荡山,峨嵋山,白云山。中国有哪些著名的水?明确:天池,西湖,太湖,青海湖,千岛湖,日月潭。

请拟一幅对联表达对锦绣河山的赞美:(要求宽对,PPT播放风景名称。)

参考:

庐山,泰山,华山,雁荡山,峨嵋山,白云山,山山明秀。

天池,西湖,太湖,千岛湖,青海湖,日月潭,水水瑰奇。

2、教师引导: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历代文人,纵情山水之间,徜徉松林之中,汲取创作灵感,感悟人生哲理,抒发胸中郁闷。李白气壮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苏轼意怀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柳永神伤于“杨柳岸,晓风残月”。华夏河山,哺育了一代代文豪;而文人墨客,又发掘了中华一处处胜景的情韵。

今天,让我们和唐代宗师柳宗元一起,发现永州小石城山的美景。

二、作者作品相关简介:

1、对于柳宗元,大家已不陌生了。而一提到他,很多人都说他是个诗人,这毋庸置疑。其实,他首先是散文家。

众所周知,柳宗元与韩愈,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人,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堪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散文家。柳宗元对散文贡献巨大。在唐中叶,他就与韩愈发起领导了古文运动,提出了一系列文学主张。他们主张“文道合一”、“以文明道”,要求文章反映现实,在形式上突破骈文束缚,句式长短不拘,务去陈言等。

2、而柳宗元散文最大成就的取得,恰恰就是在他被贬永州之后。

在永州的十年,是柳宗元生平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独寂寞郁闷的十年。为了医治心灵的创痛,他经常流连山水,正如他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说:

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可以说,柳宗元将自己的心放入了山水,也将自己的命运交付给了山水,于是,中国散文史上,游记散文第一次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登上了历史舞台,而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更成为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的扛鼎之作,其依次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些作品,把一山、一水、一石、一草、一木都摄入笔端。作者那生花妙笔,使这些无情之物变得有灵有性,不仅寄托了情怀,也体现了作者的人格。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中,山水诗始于谢灵运,而山水游记散文,应该说始于柳宗元。

在初中,我们曾学过《小石潭记》,这是作者写水的。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小石城山记》,看看作者是如何写山的!

三、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注意一些字音)

2、师: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山水游记散文,全文由两个段落构成。请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再听我的朗读(MP3)。在听的过程中,可以参照课文的旁批,思考一下这两个段落各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明确:第一段,记叙和描写,描绘了小石城山的景致;第二段,议论和抒情,作者面对景物时,引发的联想和思索。

本文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自然形成了写景和议论抒情两个部分(板书:景情)

写景为议论抒情做铺垫,而议论抒情则是对写景的点化。

这种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手法,开创了唐宋游记散文即事入理,无我相融的风气,成为后代作家学习的典范。从《岳阳楼记》到《醉翁亭记》,从《游褒禅山记》到《石钟山记》,无不从柳宗元这里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四、品读课文

(一)赏景

1、在山水游记散文中,作者,描绘景物的关键,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那么,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抓住了小石城山的什么特点来描绘的?请大家自由阅读第一段,然后用文中的一个字来回答。

明确:奇(板书)

2、那么,小石城山的“奇”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在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四个方面

(1)土堡的形状: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2)山洞的深窈: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3)山石疏密有致的分布:其疏数偃仰。

(4)树竹的奇坚: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

(这四个方面板书,而表现小石城山的“奇”的语句,先让学生翻译,之后其重点字词、句式大致讲解)

3、小石城山的美景,在作者眼里,真是天然造化,鬼斧神工。在这样偏僻的地方,发现如此的美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明确:“类智者所施设也”(好似智者的有意安排)

(二)体情

面对如此的奇丽之景,作者不仅发出了“类智者所施设也”这样的感叹,而且,更进一步地在第二段通过议论而引发联想、思索和抒情。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议论的。

1、现在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在该同学朗读的过程中,其余同学重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中,以什么作为议论的话题?

明确:“造物者的有无”

2、设问:此句中的“智者”与第二段中的“造物者”所指是否同一呢?

明确:第一段的“智者”和第二段的“造物者”所指应该一样,都指创造美景的神灵或上苍,还包括“神者”,这样可以避免行文的重复。可以看出,“类智者所施设也”一句在文中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3、设问:作者在本段中对造物者有无的怀疑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用课文的原字句回答。

明确: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久疑;二是诚有,三是果无乎。

4、设问:既然作者曾很长时间怀疑造物者的有无,为什么作者看到小石城山后会相信造物者确实有呢?如果思考不出来,请大家到第一段中寻找答案

明确:那是因为像小石城山这样的美景是“类智者所施设也”,这么鬼斧神工的奇丽风景只有神灵才能创造得出来,绝非人力所能为,所以作者相信造物者确实有。

5、设问: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作者由相信造物者确实“有”又怀疑造物者是否真的存在呢?思考时,请大家抓住句中表达作者对造物者态度的那个字,“怪”,作者为什么要怪造物者?

明确:那是因为造物者将本来应该放置在中州的山水放置在了偏僻的永州,这种安排对于像小石城山这样的美景来说是不公平的,作者由造物者这种不公平的安排怀疑造物者是否真的存在。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是在为小石城山有这样的美景却被弃置而愤愤不平。

可以看出,作者在这里并没有给出关于造物者有无的确切答案,也许作者的用意并不在于讨论造物者的有无。

6、设问:那么,作者的用意何在呢?思考这个问题,请大家回到本段的第一句,为什么作者说“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作者为什么要怀疑造物者的存在?人在什么时候才会怀疑上苍的存在,对上苍发出疑问和呼喊?请大家调动平时的阅读经验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这个问题。

参考:司马迁在《屈原贾生列传》中用文学性的话概括了这种现象,这样一段话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们处境艰难就追念本源,所以人在劳累、辛苦、疲倦、困惫时,没有不喊天的;在疾病、痛苦、凄惨、惊惧时,没有不呼父母的。)

请大家想,与柳宗元的身世遭遇和本文的写作背景相联系,什么样的事情才会让柳宗元这样有远大抱负的革新家感到身心疲惫“劳苦倦极”以致于要向上苍发出疑问?

明确:被贬官。因为柳宗元遭遇到这么不公平的待遇,在永州的十年都愤懑之极。所以,“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一句作者运用象征手法,以小石城山的奇石自比,抒发了个人的身世之叹,愤懑之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柳宗元在议论中以造物者的有无为话题,但他的本意并不在讨论造物者的有无,而在于借这个话题,用曲笔表达个人内心的身世之叹愤懑之情。[板书:愤]

五、总结全文,提升境界

之一:古代被贬文人,具有独特的表达情感的方式。他们寄情山水,以文显情。既排遣了心中忧愤,也成就了自己的文学大业,更为中国文学增添绚烂的光彩。

我想,被贬的文豪们,他们真正把写作当成了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超越了功利。写作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了他们生命的一部分!真不知道,没有写作习惯的人,不喜欢用文字表达自己情志的人,怎么渡过这样寂寞、悲愤、抑郁的谪居生活啊!

同学们,让我们像古人那样,我手写我心,把写作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当成生命的一部分吧!

我又想,柳宗元被贬永州,乃有《永州八记》;苏轼被贬黄州,乃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白居易被贬江州,乃有《琵琶行》;欧阳修被贬滁州,乃有《醉翁亭记》。真是“诗人不幸,诗家幸”;文人不幸,文学幸啊。古人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确实是这样啊。假如我们的人生总是一马平川,那将会是怎样枯燥、黯淡的人生呢?由此,我想到著名史学家史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一段精彩论述。让我们一起背诵这一著名的论断来结束这一课吧?

(学生集体背诵《报任安书》中“盖文王拘¨¨¨”一段。)

之二:解读“贬官文化”。余秋雨先生曾经在《文化苦旅》中提到“贬官文化”一词。“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如果柳宗元不是被贬到永州,就不会有“永州八记”的问世。你能否再举一例,并谈谈你对“贬官文化”的看法。

附:

(一)主旨及特色

1、文章主旨

文章以凝炼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小石城山的奇观景物,并借以抒发了自已被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悲愤心情。

文章的前半段描写小石城山的奇异景色,后半段借景抒情,以佳胜之地被埋没不彰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斥逐,蛰居蛮荒,英雄无用武之地。字里行间,隐隐含有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瞆不明的强烈讥刺。

2、文章特色

⑴凝炼而生动的语言

⑵后半篇的议论抑扬宛转,余味无穷。

⑶將个人的身世之感放入山水景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

二、《报任安书》励志部分:

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文意,感受小石城山的特点。

2、能力目标: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3、情感目标: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教学重点、难点:

1 www.jiaoxuela.com 、重点: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2、难点: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学情分析:

1、高二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再加上有工具书的帮助,因此已具备了自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学生已经积累了一部分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对文言实词的活用现象、常见的文言句式等古汉语基础知识有一定的认识。

3、由于文言文距今年代较远,且高二文言文学习难度相对较高,所以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还不够浓厚,只求掌握文言知识点,对文章内容则不太关注。

教材分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鋂潭记》、《钴鋂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小石城山记》是最后一篇。作者借描绘小石城山的形状、布局和奇异的景色,议论造物者的有无,同时倾吐了自己横遭贬谪、壮志难酬的悲愤。粤教版教材把本文置于选修二《唐宋散文选读》的第一课,让学生品读山水游记鼻祖柳宗元的作品,体会文中的人文情怀与志向的表白,以及物我相融的意境与言志载道的风格。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到唐宋山水游记,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就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它们写于柳宗元参加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到永州的十年之间。我们曾学过《小石潭记》,是写水的,那我们今天来看《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小石城山记》,看作者是如何写山的。

二、诵读感知,理清层次。

生齐读课文,思考: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山水游记,全文由两个段落构成,这两个段落各主要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明确:第一部分,记叙和描写,描绘小石城山的景致;第二部分,议论与抒发作者面对景物时的联想和情感。本文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自然形成了写景和议论两个段落。

三、诵读想像,品赏奇景。

生读第1段,思考:

1、在山水游记中,作者描绘景物的关键是抓景物的特征,那么,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笔下的小石城山有什么特点?请用文中的一个字答。

明确:“奇”。

2、小石城山之“奇”表现在哪些方面?(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明确:三个方面。小石城山的形状,山洞的深窈,山石树木分布的情态。

3、小石城山的美景在作者眼里真是造化、鬼斧神工,在这样偏僻的地方发现了如此的美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明确:“类智者所施设也”。这么鬼斧神工的风景只有神灵才能创造得出来,非人力所能为,作者感叹此景只应天上有。

四、诵读探究,领悟深情。

面对如此之景,作者不仅发出“类智者所施设也”这样的感叹,而且更进一步在第二段通过议论表达联想和情感,下面我们来看作者是如何议论的。

生齐读,思考:

1、作者在本段中对造物者有无的怀疑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用课文的原字句回答。

明确: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久疑,二是诚有,三是怪。

2、柳宗元在议论中以造物者的有无为话题,但他的本意并不在讨论造物者的有无,那么,作者的用意何在呢?

明确:借题发挥,用曲笔表达个人内心的身世之叹与愤懑之情。

3、本段还有一个句子表明了作者的态度:“是二者,余未信之”,作者为何这样说?作者不相信这两种说法,那么作者相信什么呢?(小组讨论)

明确:柳宗元不相信第一种说法,表明他并不满足于在游山玩水中优游度日,对这种生活现状他是不满足的,他想摆脱现状;柳宗元不相信第二种说法,那就是他不承认永州只有奇石而没有人才,他觉得永州也有人才,比如说柳宗元自己,他应该到中州实现他的抱负。

4、小结:本文第一段描绘了小石城山的奇景,第二段是作者由景而发的议论,暗含了作者的愤懑之情和坚守之志。明代著名文论家茅坤评价本文“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诗以言志”,“文以载道”,作为古文运动的领袖,柳宗元在自己的`文章中很好地实践了言志载道的主张。

五、品读意境,深化情感。

1、眼前的景物如何引发作者的联想?或者说景物的处境和柳宗元的身世之间的相似点在哪里?

明确:景美但无人问津,才高却被弃置(被放逐天涯)。

2、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融汇了自己的感情,我们甚至可以从景物中找出一种来作为柳宗元品格和处境的写照,这是哪一种景物呢?

明确:“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这些嘉树美箭显得更加的奇美,而且深深扎根在石缝中更加坚实。环境极其恶劣,才能极其优秀,这些嘉树美箭正是柳宗元人格的写照。

3、小结:由此可以看出,作者不仅在第二段因景而生情,而且第一段描绘景物时还融了自己的个性特征和情感。所以,这篇文章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是:由景生情,融情于景,真正做到了物我相融。

正是言志载道的风格与情景交融的意境,作者将自己的志向和感情投射到景物上,使得柳宗元笔下的山水景物不仅停留在自然山水的层面上,这种自然山水包含了作者的志向和感情,而具有了精神文化历史的含量,从而使自然山水向人文山水升华。

六、动手实践,延续情感

1、余秋雨先生曾经在《文化苦旅》中提到“贬官文化”一词。中国文学史上那些出神入化的文章,多是被贬官之人所作。如果屈原不是被流放,就不会有传世名著《离骚》的问世。同样,如果柳宗元不是被贬到永州,就不会有“永州八记”的问世。你能否再举一例,谈谈你对中国“贬官文化”的看法?

2、修改、完成学案。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