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达梅林,姓名莫勒特图·那达木德,又名业喜,汉名孟青山,蒙古族,内蒙古哲里木盟达尔罕旗腰茫哈苏木塔木扎兰屯人。“嘎达”蒙古语中意为家中最小的兄弟,这里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嘎达梅林教案8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嘎达梅林》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内蒙民歌,整首歌曲采用了内蒙非常独特的羽调式写成,乐曲大气,情绪深沉内敛。同时这首歌曲也是一首颂歌,歌颂了内蒙的民族英雄嘎达梅林,鉴于学生平时对民族音乐了解甚少,所以想借此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音乐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这节制作简单,但内容和容量都是很丰富的,上开始,没有任何的话语和开场,一段优美的马头琴版本的《嘎达梅林》就已经缓缓流进学生的耳朵和心田,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我注意观察了同学的表情,学生都很投入。真是优美的音乐瞬间就可以抓住每一个人的心灵。音乐结束,教室里出奇的安静,我知道学生依然还沉浸在马头琴的琴声里,稍等片刻,学生开始了简单的交流,我的问题也产生了:刚才听到的乐曲中主奏乐器是什么?这应该算是我本的导入,我认为很成功。用优美的音乐抓住学生的耳朵,所以后我越发真切的感受到选择音乐的重要性。
导入的顺利为后面的授开了个好头,接下就为大家介绍乐曲中所出现的主奏乐器马头琴,同时为大家隆重介绍了马头琴演奏大师齐宝力高,凭借高超的演奏技艺闯进了世界音乐家梦寐以求的维也纳金色大厅,学生听到这些马上产生了对中华民族音乐的崇敬和期望。学生对马头琴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我马上转入了本的重点:歌曲《嘎达梅林》,首先学唱歌曲,要求学生轻生哼唱歌曲的旋律,从自己对音乐的再创作中加深对歌曲的印象和熟悉度,我觉得这很重要,当然对歌曲的学唱由于时间关系进行的比较肤浅,后我觉得还可以更深入一些,在整节的时间安排上还可以再投入一些时间,(fsir)因为学生的亲身实践比什么都的真切。
本的第二个环节我设计了欣赏几个版本的《嘎达梅林》,因为这首民歌太有特点,很多歌手都演唱,每个人的处理也都各有不同,我想通过欣赏不同处理的版本让学生更加丰富对歌曲的理解和认识。第一个版本是腾格尔,我觉得这个版本找的非常好,他的演唱太有特点,并且采用了内蒙最原生态的演唱方法,事实证明学生对这个版本也是颇感兴趣。说到内蒙原生态的演唱方法,我又加入了呼麦的介绍,原想通过视频介绍,但考虑到时间关系只是一带而过,其实我想这是一个很好学习实践的环节。第二位是廖昌永,华人第一男中音,我选的是他在金色大厅的演出片段,想通过他激发学生的自豪感,通过他的成长之路让学生明白永不放弃的道理。
最后是一个电影片段,我想音乐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感受和理解,所以设计这个环节的意义也在于此。
《嘎达梅林》是一首短调蒙古族民歌,具有叙事性的特点,歌颂了民族英雄嘎达梅林带领牧民起义,反抗王爷的英雄事迹。前我让学生搜集大量的资料,关于嘎达梅林的故事、蒙古风土人情、马头琴的资料,因为地域的特点,所以学生对马头琴并不陌生,这就给我上带了很多的便利。开始,我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去了解关于马头琴的故事以及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动人故事,在这一环节中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在了解马头琴的故事的时候,用的时间有些过长,影响了整节的进度。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音乐教学的一个主线,在这一中,我通过让学生体会音乐美、故事美、情感美方面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这种美的气氛中去不断地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当然这节最大的一个不足就是部分学生上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堂行为较差,我没有及时地给予制止,让他们更加地放肆,还有一点就是对表现好的学生没有及时地给予表扬,对他们的激励还不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初二数学教学反思初冬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
1、培养学生用圆润、连贯的声音唱歌及正确地理解歌曲内容。
2、了解蒙古族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
3、教育学生热爱民族英雄,学习英雄为祖国、为人民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点:准确表达歌曲感情。 教学难点 :长音的保持。 教学手段:讨论法、视唱法。
教材分析:对“嘎达梅林”的解释,最普遍的解释是:“嘎达”是英雄的名字,“梅林”是王府中一个职位很低的官名。也有人解释为:英雄的名字叫那达木德,又名孟亥山,蒙古族人,1892年生,1931年牺牲。“嘎达”是幼子的意思,“梅林”是官衔。总之,对“ 嘎达梅林”的解释还要做深入细致的考证工作。
《嘎达梅林》这首内蒙古民歌 ,唱的是历史上一个真实的故事:
1929年前,蒙古族封建王公达尔罕企图出卖旗地,便勾结东北军军阀强行开垦土地。这一暴行引起蒙古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嘎达梅林代表人民的利益到沈阳去控告。但是,事与愿违,不仅控告无效,他反被捕入狱并被判处死刑。嘎达梅林的妻子牧丹闻讯后,带领群众劫狱,救出了嘎达梅林。嘎达梅林率众起义,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封建贵族统治的大规模武装斗争。后来,嘎达梅林被蒙奸李守信陷害,在辽河畔被敌人包围,后在战争中壮烈牺牲。
原歌歌词有五百多段,人们经常演唱的四段歌词是由作曲家安波整理译配的。个词运用了形象化的比兴手法,抒发了人民对英雄崇敬怀念的感情。
歌曲的旋律采用了蒙古族常用的五声羽调式作基础,用上下句单乐段结构的曲式写成。两个乐句的节奏完全相同,上句的旋律起伏宽广,情绪激昂。下句基本上是上句的变化重复,旋律低沉。总起来看,歌曲的节奏舒展从容、稳健有力,旋律宽广豪迈、庄严肃穆,既表现了广大群众对英雄崇敬爱戴的感情,也突出了英雄高大的形象。 教学过程 :
(-)欢迎大家到蒙古包作客。(大屏幕显示:蒙古草原风情图片)
在北方蒙古高原上,长期生活着一个古老民族――蒙古族,他们分成许多部,过着游牧和狩猎生活。蒙古族又是个善战的民族,嘎达梅林就是蒙古族历史英雄人物之一。
1
1、 找一个学生讲述历史上一件真实的故事:
1929年前,蒙古族封建王公达尔罕企图出卖旗地,便勾结东北军军阀强行开垦土地。这一暴行引起蒙古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嘎达梅林代表人民的利益到沈阳去控告。但是,事与愿违,不仅控告无效,他反被捕入狱并被判处死刑。嘎达梅林的妻子牧丹闻讯后,带领群众劫狱,救出了嘎达梅林。嘎达梅林率众起义,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封建贵族统治的大规模武装斗争。后来,嘎达梅林被蒙奸李守信陷害,在辽河畔被敌人包围,后在战争中壮烈牺牲。
2、 放电影《嘎达梅林》片段。
(二)学唱歌曲。(大屏幕显示:歌名《嘎达梅林》,背景是骑马善战)
1、教师范唱,学生感受歌曲情绪。
2、跟琴视唱
1、2段歌词。(注意长音唱够拍)
3、 视唱3段,注意换气的地方唱得要准确。
4、 视唱4段,分析有几个乐句及乐句之间的关系。
5、 完整演唱歌曲。
6、 听录音,体会歌曲情绪。
7、 再完整演唱一遍歌曲。
(三)分组讨论,介绍有关蒙古族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共分5个组,课前每个组已准备好了自己的内容,并制作成课件)
每组派一名代表到电脑前展示课前准备的内容。
一组:内蒙古的风光片。
二组:蒙古族是怎样待客的?并表演。
三组:蒙古族的服饰及生活习惯。
四组:蒙古族的音乐(歌曲、乐曲、乐器、音乐家等)、舞蹈。(带动全班学生跳蒙族舞蹈。)
五组:蒙古族的一些重大活动(那达慕会等)(介绍完后,一个学生演奏古筝曲《喜奔那达慕》)
(四)我们充分了解了蒙古族,就让我们有感情的再演唱一遍歌曲《嘎达梅林》吧!
2
(五)口风琴齐奏《嘎达梅林》。
(六)小结:这节课,我们充分了解了蒙古族的音乐、舞蹈、风土人情等,如果同学们有机会可以到内蒙古看看,和蒙古族人民结成好朋友。
三、课后记:
本节课通过充分展示蒙古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使学生非常感兴趣,很好的完成了歌曲的学习。
教学思路:
这使一节唱歌课,我想让学生们在一节课当中,不但学会这首歌曲,而且还要更广泛地了解蒙古族。
1、 首先通过大屏幕展示图片,一下把学生带到蒙古草原来; 2. 讲解蒙古族的特征,引出“嘎达梅林”; 3. 电影片段使学生感受歌曲演唱时的情绪; 4. 顺其自然,学唱歌曲,解决难点;
5、 分组讨论、展示,给学生主动参与及表现自己的机会; 6. 通过以上各种活动,学生更能很好的演唱歌曲; 7. 展示器乐教学,所以让学生用口风琴吹奏这首歌曲。
3 音乐欣赏《嘎达梅林》教学设计
---------------------------
教学内容:
认识马头琴、欣赏《嘎达梅林》 教学目标:
1、认识马头琴,初步感受其深沉、浑厚的音色和独特的草原气息。
2、了解《嘎达梅林》的历史故事及《嘎达梅林》多种音乐题材的表现形式。
3、初步了解蒙古的风土人情。 教学重点:认识马头琴及其音色。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乐曲的感受与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有很多家长来到我们班,希望咱们大家好好表现,咱们一起度过欢乐的“音乐四十分”。我给大家带来的见面礼是:请大家欣赏一段音乐,并回答问题: 。 乐曲的名称是?(板书:嘎达梅林)
、多媒体所展示的画面表现的是我国的哪个少数民族? 、 乐曲的主要演奏乐器是什么?(板书:马头琴)
二、新授部分:
(一)蒙古族风土人情。
你能谈谈你所了解的蒙古族吗?
蒙古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自治区,地处高原,地哉辽阔,平均海拔在一千米以上。
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1000万人。中国的蒙古族人口为581万人(2000年人口普查),在我国少数民族人口里排名第六。
蒙古族自称“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 吃:以肉食为主,多吃肉块、炖肉、手扒肉、羊背子、烤全羊。
奶食以马乳为主。
4 穿:四件套(首饰、长袍,腰带。靴子。)
住:主要居住在蒙古包。圆形为主,冬暖夏凉。易于拆建。 语言:使用本民族语言学家规范的蒙古文。
传统节日:每年七八月间,蒙古笔举行那达慕“娱乐游戏”之意。包括摔跤、射箭、赛马三项竞技。
歌舞:传编的有马刀舞、盅碗午、鄂而多斯舞。 民歌:分长短调两种。 乐器:马头琴。 宗教信仰:喇嘛教。
(二)认识马头琴
1、刚才乐曲演奏的主要乐器是什么呢?(马头琴)
2、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马头琴:(课件展示)
3、它为什么被称为马头琴?
马头琴是蒙古族特有的拉弦乐器,因为琴头上刻有马头而得名。
4、谁知道马头琴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有草原上有一个叫苏和的放牛娃。一天,他看到路边有一匹刚生下来的小白马,非常可怜,就把它抱回家去养着。小白马一天天长大了,他们就象一对好朋友,一时一刻也不分开。有一年,苏和带着他心爱的小白马去参加草原上的赛马会,并得了第一名。王爷要苏和把小白马卖给他,苏和不肯,狠心的王爷赶走了苏和,抢走了小白马。小白马想念苏和,跑了出去,被王爷命人乱箭死。苏和日夜思念着小白马,一天晚上,他梦见小白马回来了,轻轻对他说:“我的小主人,我真想你啊!你拿我身上的东西做一把琴吧!这样,我们就永远在一起了。”苏和含着眼泪拿小白马的骨头做了一把琴,琴杆顶上雕刻了马头。从此,苏和天天拉琴,就象小白马在唱着歌。就这样,马头琴传遍了整个草原,成为蒙古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乐器。
5、简介马头琴:
追溯马头琴的历史,非常久远。元朝初期,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在1275年5月就到了内蒙古多伦县。仕元十七年他回国时,把马头琴带到了欧洲,对西洋拉弦乐器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马头琴一般为独奏乐器,有时也用于民乐队演奏。演奏方法和其它拉弦乐器不同,弓子不
5 是在两根弦中间演奏,而是在两弦的外面演奏。
6、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马头琴独琴,体会它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马头琴的发音柔和浑厚,音色宽阔低沉,富有草原风味。)
(三)欣赏《嘎达梅林》
认识了马头琴,我们不得不提到,用马头琴演奏的蒙古民歌《嘎达梅林》。
1、《嘎达梅林》是什么意思?
“嘎达”是英雄的名字,“梅林”是王府中一个职位很低的官名。还有一种解释是:英雄的名字叫那达木德,又名孟亥山,蒙古族人,1892年生,1931年牺牲。“嘎达”是幼子的意思,“梅林”是官衔。
2、 《嘎达梅林》既然是英雄的名字,那《嘎达梅林》这首有名的蒙古民歌,为什么代代相传?(唱的是历史上一个真实的故事)
1929年前,蒙古族封建王公达尔罕企图出卖旗地,便勾结东北军军阀强行开垦土地。这一暴行引起蒙古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嘎达梅林代表人民的利益到沈阳去控告。但是,事与愿违,不仅控告无效,他反被捕入狱并被判处死刑。嘎达梅林的妻子牧丹闻讯后,带领群众劫狱,救出了嘎达梅林。嘎达梅林率众起义,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封建贵族统治的大规模武装斗争。后来,嘎达梅林被蒙奸李守信陷害,在辽河畔被敌人包围,后在战争中壮烈牺牲。(请同学们电影片断)
4、人们怀念英雄,就把这一动人的故事编成了民歌,在草原上代代流传。请同学们猜猜由这故事改编成的民歌最早有多少段歌词?(500多段)。 现在我们所听到的四段,是由作曲家安波整理改编的。
5、请同学们认真欣赏民歌《嘎达梅林》,谈谈你对歌曲的感受?
(歌曲的节奏舒展从容、稳健有力,旋律宽广豪迈、庄严肃穆,既表现了广大群众对英雄崇敬爱戴的感情,也突出了英雄高大的形象。)
三、拓展延伸:
1、为了这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人们还用各种形式表达着对嘎达梅林的赞美与追忆。刚才同学们看到的电影《嘎达梅林》。就是我国著名的导演冯小宁根据这动人的故事而创作的。整个电影获得了极大好评,并获得了中国“优秀故事片奖”。
2、你还知道《嘎达梅林》的哪些音乐表现形式?
6
3、作曲家辛沪光,以《嘎达梅林》这首民歌为素材,用音乐中的一个大型形式来全面而深刻的反映这一历史事件。交响诗《嘎达梅林》就这样诞生了。
3、简介交响诗
这首交响诗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草原主题;第二部分斗主题(包括第一次战斗和第二次战斗);第三部分民歌主题。我们欣赏音频:
[草原主题]:乐曲一开始仿佛把人带入那一望无垠的内蒙古草原,紧接着双簧管吹出了一段抒情而优美的草原主题。但在快结束时,这个主题失去了原有的抒情,而使人感到其中隐含的辛酸、哀痛和激动。为什么?因为这毕竟是在被封建奴役下的草原。 [斗争主题]
①第一次战斗:一声刺耳的音响,预兆王爷要出卖土地——人们被惊醒,愤怒、紧张——嘎达梅林领导人民反抗的战斗场面——再现草原主题意味战争初胜。
②第二次战斗:欣赏前先提问:发挥你的想象并回答,作曲家是怎样用音乐来告诉你战斗失败了?欣赏完后讲解:叛徒的出卖——嘎达部队被包围——战斗更激烈——一声沉重而漫长的音响,英雄倒下了——奏出哀乐。
[民歌主题]
最后欣赏民歌主题,请仔细欣赏并回答问题。这首民歌主题一共出现了几次?每一次在情绪上有什么变化?这首民歌主题为何要重奏多遍?
4、当然,老师这里还有以《嘎达梅林》民歌改编的舞蹈以及蒙古族人民去年2008把马头琴喜迎奥运的图片
四、布置作业:
有关《嘎达梅林》的题材很多,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收集。我们下节课学唱歌曲。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走进了蒙古,认识了马头琴,也看到了我们英雄的《嘎达梅林》,英雄可以牺牲,但他的精神永存不朽。让我们一起颂读对他的怀念吧:
嘎达梅林是一首诗,一首用音乐凝成的诗,是一首赞歌,一首英雄的赞歌,让我们记住英雄,歌颂英雄,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唱响这首优美动人的颂歌!
A、维吾尔族
B、蒙古族
C、侗族
D、壮族
答案:
B、蒙古族
解析:
《嘎达梅林》是蒙古族长篇叙事民歌。资料唱的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左右,在蒙古东部哲里木盟一位蒙古英雄嘎达梅林,率领人民起来反抗封建王爷和反动军阀的斗争故事。
著名的《嘎达梅林》最初是以长篇叙事诗和民歌的形式在草原上传唱的,取材于蒙古族英雄嘎达梅林领导的人民起义——向封建王爷和军阀作斗争的历史故事。之后,音乐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交响诗和大提琴协奏曲等多种演奏方式(还有一部同名电影)。我所介绍的是自己很喜欢的马头琴演奏。开始的《嘎达梅林》是以一阵急促沙哑的马头琴开场的,音乐营造的落日余晖中,马头琴如泣如诉的泛音更像是天空的呜咽,大地的长鸣……
这首内蒙古民歌讲述了七十年前蒙古民族英雄嘎达梅林为保护草原和百姓,率领各族人民奋起反抗,向封建王爷和军阀斗争的事迹。原歌歌词有五百多段,人们经常演唱的四段歌词是由作曲家安波整理译配的。歌词运用了形象化的比兴手法,抒发了人民对英雄崇敬怀念的感情。歌曲的旋律采用了蒙古族常用的五声羽调式作基础,用上下句单乐段结构的曲式写成。两个乐句的节奏完全相同,上句的旋律起伏宽广,情绪激昂。下句基本上是上句的变化重复,旋律低沉。总起来看,歌曲的节奏舒展从容、稳健有力,旋律宽广豪迈、庄严肃穆,既表现了广大群众对英雄崇敬爱戴的感情,也突出了英雄高大的形象。
歌词:
南方飞来的小鸿雁呀,不落长江不呀不起飞。
要说起义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北方飞来的小鸿雁呀,不落长江不呀不起飞。
要说起义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天空上的鸿雁从南往北飞,是为了追求太阳的温暖呦。
反抗王爷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利益。
天空上的鸿雁从北往南飞,是为了躲避北海的寒冷呦。
造反起义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利益。
相关阅读:
民歌《嘎达梅林》的`作者问题有着诸多不同的传说和争论。为了弄清这个问题,笔者曾多次回家乡作过调查。嘎达梅林与我同乡,都是科尔沁草原达尔罕旗(通辽市科左中旗舍伯吐)人。经过漫长的走访调查,最后明白了《嘎达梅林》民歌的编创、修改及流传发展到此刻的整个历史过程。该民歌的最初创作人是著名民间说唱艺人桑杰胡尔奇。
1931年初,嘎达梅林的爱人牡丹面临流产的危险,不得不和嘎达梅林分离,牡丹派女警卫到附近村里打听消息,以便找个适宜的住宿地方。女警卫先到哈拉呼扎兰艾里(此刻的解放屯),听说村里有个梭奈(蒙古语是密探子,专门为嘎达梅林通风报信的人)。说起来也挺巧,这家探子的邻居正给老母亲举办60岁大寿宴庆,请来了当地民间艺人桑杰胡尔奇(拉着四线胡说唱的人)。
那天晚上,桑杰胡尔奇边拉着四胡边说述唐朝的故事,而且说唱民间歌曲,很多时候还自编自唱,唱起民歌“陶格陶格”时,那悠扬的四胡声和动听的歌声,使逃难中的牡丹想起了嘎达梅林,一夜无法入眠,**猜您喜欢内蒙古盟市**,就想着:为什么不给嘎达梅林作个歌曲留下,来赞扬他的精神?她越想越激动,刚熬过这不眠之夜后,一大早就听到了嘎达梅林牺牲的消息,她悲痛万分,原本想了一夜要为嘎达梅林写歌曲,听到这个消息后,更有信心了,忍着悲痛求房东把桑杰胡尔奇请来。牡丹问:“胡尔奇阿爸,您一年拉胡说唱能挣多少?”桑杰胡尔奇回答:“不多,就是个四五只羊两三担粮食,**猜您喜欢内蒙古风光摄影**,十几个大洋,有时候有几双鞋和靴子。”经过一番谈话后,牡丹直接说出了自己的意图:“我很欣赏您的艺术才华,我给您两到三年的收入,求您给编作一支歌曲,至于歌名及资料一会儿告诉您。”桑杰胡尔奇从未理解过这么重的礼物和工钱。牡丹虽然内心很悲痛,外表却滴水不漏,沉重地对桑杰老人说:“胡尔奇阿爸,我对您抱有很大的期望,相信您能帮我,主要目的是编创一曲歌颂嘎达梅林的歌子,并唱出来让众人听得到,我就心满意足了,没别的意思。”
一说起嘎达梅林,桑杰胡尔奇很激动,便欣然答应下来。桑杰胡尔奇最初编了几段《嘎达梅林》歌子,和往常一样边拉着四胡边说唱着。他一开始把歌词配在民歌《秀英》的曲子上,结合了四胡说唱的独特腔调,悠扬动听。每次故事会开始之前,他就先唱起《嘎达梅林》,原歌词是:“南方飞来的大鸿雁要落南湖还是落到北湖,要说惹事的嘎达梅林是反抗王爷还是造反出走。北方飞来的小鸿雁,要落北湖还是落到南湖,要说嘎达梅林是为反抗军阀还是为了蒙古族的土地。”就这样,《嘎达梅林》就慢慢传唱开了。
经过几代人不懈努力,《嘎达梅林》不仅仅成为科尔沁人民爱唱的民歌,而且在各族人民中间广为流传,更是成为我国民歌艺术领域中的宝贵财富。(科尔沁是著名的蒙古族地域文化--科尔沁文化的发祥地,历史上科尔沁草原是成吉思汗之弟哈斯尔的领地。蒙古语中,科尔沁的意思是“造弓箭者”科尔沁草原是中国四大草原之一,地处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南坡,松辽平原西端。即从大兴安岭到松辽平原。)
设计理念:
《嘎达梅林》选自六年级。这一单元是本套教材系列单元“五十六朵花“的最后一个单元,是“五十六朵花“系列的总结,要求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的音乐和风俗人情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因此,本节课以情境教学为主线,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和拓展,将本节课教学内容设计为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新课教学,感受与鉴赏——拓展延伸、开拓视野——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其中还包括风情篇、歌唱篇、欣赏篇,这样的设计一是尽可能让学生克服那种不善表现较被动的上课状态,激发其表现和表演的欲望。二是将课堂教学模式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获得个性化体验,让学生在歌声中享受快乐,让学生了解蒙古族民族风情,有兴趣的学习、理解、表现蒙古族音乐,从而达到为学生终身学习、享受音乐、弘扬民族文化奠定基础的目标。
教材分析:
内蒙古民歌《嘎达梅林》讲述了七十年前蒙古民族英雄嘎达梅林为保护草原和百姓,率领各族人民奋起反抗,向封建王爷和军阀斗争的事迹。原歌歌词有五百多段,人们经常演唱的四段歌词是由作曲家安波整理译配的。歌词运用了形象化的比兴手法,抒发了人民对英雄崇敬怀念的感情。歌曲的旋律采用了蒙古族常用的五声羽调式作基础,用上下句单乐段结构的曲式写成。两个乐句的节奏完全相同,上句的旋律起伏宽广,情绪激昂。下句基本上是上句的变化重复,旋律低沉。总起来看,歌曲的节奏舒展从容、稳健有力,旋律宽广豪迈、庄严肃穆,既表现了广大群众对英雄崇敬爱戴的感情,也突出了英雄高大的形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嘎达梅林的历史故事及《嘎达梅林》多种音乐题材的表现形式,并能够演唱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
二.能力目标:认识马头琴,初步感受其深沉、浑厚的音色和独特的草原气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步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及历史传说,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热爱。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自己的初步经验。应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在歌唱教学的基础上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更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这段时间应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关注并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教学重点:
深情并茂地演唱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
教学难点:
歌曲声音、气息、一字多音、情绪的把握。
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与鉴赏能力。
为突破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课前的准备有: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风情篇)
1、课前播放《内蒙古草原风光》音乐片段
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生活着五十六个能歌善舞的兄弟民族。和汉族一样,民歌也是各少数民族音乐中最基本的音乐形式,下面,老师给大家演唱3首少数民族歌曲片段,请大家仔细听,猜一猜它们分别是哪个民族的民歌?
A《北京的金山上》藏族
B《掀起你的盖头来》维吾尔族
C《蓝蓝的天上白云飘》蒙古族
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去一个神秘的地方,那里有不一样的蓝天,不一样的草原,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有没有同学刚才注意到老师播放的风光短片?大家从风光片中都看到哪些美丽的画面?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共同走进这美丽、辽阔的大草原,一起踏上我们的音乐之旅。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范唱几部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民歌,给予学生最直接的感官刺激,同时加上师生互动交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师生交流、共同探讨
提到蒙古族,你们能想到什么呢?大家可以从饮食、服饰、房屋等方面谈谈你们对这个民族的印象。
师生共同交流
每年七八月间,蒙古族将会举行那达慕大会。包括摔跤、射箭、赛马三项竞技等活动。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活动,从古至今,草原上有许多了不起的英雄人物,也因此而产生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这节课,我们也来认识一位草原的英雄,他为了保卫草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的故事代代流传,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看音像资料及和老师共同交流,了解蒙古族的风俗民情,激发学生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拓宽音乐文化知识面,并设置疑问,为下一环节的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教学,感受与鉴赏。
(歌唱篇)
1、启发学生在歌声中寻找答案
让我们在歌声中寻找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吧
播放《嘎达梅林》
提问1:这位民族英雄的名字叫什么呢?
学生回答:嘎达梅林
提出问题:那么嘎达梅林为什么会成为草原上的民族英雄呢?
2、播放视频《讲解嘎达梅林的故事》
下面我们有请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董卿阿姨来告诉大家吧。
3、学唱歌曲
让我们用歌声来纪念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吧!
①引导学生酝酿情绪,初步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特点
613︱631︱6——‖
啊啊啊
2、教师弹奏旋律,学生朗读歌词
3.学唱歌曲旋律
4、引导学生试填歌词
教师解决难点部分①长音、气息的把握②一字多音
5、这样一首歌颂英雄的赞歌应该用什么样的情绪去演唱呢?
悲壮、悠扬、赞美、歌颂等等
6.全体学生声情并茂的演唱《嘎达梅林》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部分歌曲教学是本课的重点,集情感体验、知识认知、能力培养为一体。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对蒙古风情已有所了解,并产生喜爱之情。当学生有了较为深刻的情感体验时,再进行认知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以寻找“民族英雄”为线索层层递进,逐步渗透,引导学生体会歌曲意境,这一片段同样采用了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方式,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欣赏篇)
1、提出问题:这样的一首歌颂英雄的赞歌,如果选择一样蒙古族的乐器来表现这首歌曲,你会选择哪样乐器?
2、教师引导:以猜谜的形式
有匹马儿歌声美
只有头来没有腿
没有腿,跑的快
跑遍草原人人爱
歌中唱的是什么乐器呢?你能猜出来吗?
学生回答:马头琴
3、出示马头琴图片,讲解马头琴的构造以及音色特点。
4、分别对比欣赏马头琴独奏、齐奏《嘎达梅林》,引导学生模仿演奏。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由马头琴演绎的《嘎达梅林》,用心来体会蒙古族这件独特的乐器带给我们的震撼!
A.播放马头琴独奏《嘎达梅林》
B.播放马头琴齐奏《嘎达梅林》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不同形式演绎的《嘎达梅林》,让学生深刻体会马头琴的音色特点。)
三.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1、播放《草原英雄小姐妹》
蒙古族这样一个马背上的民族不仅诞生了像嘎达梅林这样伟大的民族英雄,还有向你们这样的`少年小英雄,你们知道是谁吗?
2、布置作业:利用网络、媒体、书籍等手段查找关于《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将草原英雄故事进行引申,鼓励学生通过各种形式自己去了解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热爱。)
3、推荐欣赏
交响诗《嘎达梅林》(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从而提高其审美情趣)
四、归纳总结,完善认识。
今天这节课上我们不但欣赏了来自这片辽阔草原的蒙古族音乐,也认识了从这片草原上诞生的民族英雄以及他的传说,让我们记住英雄,歌颂英雄,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最后让我们再次唱响这首优美动人的颂歌!
【教学内容】:
1、认识马头琴欣赏马头琴独奏《嘎达梅林》.
2、欣赏歌曲《嘎达梅林》。
【教学目标】:
1、欣赏马头琴演奏的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感受歌曲悲壮的情绪,并熟练演唱歌曲。
2、认识马头琴,初步感受其深沉、浑厚的音色和独特的草原气息。
3、通过欣赏多三位歌唱家演唱的《嘎达梅林》,引导学生从多个艺术角度去理解和感悟《嘎达梅林》,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和热爱。
4、简单了解蒙古族相关的风俗、文化。
【教学重、难点】
马头琴《嘎达梅林》和民歌《嘎达梅林》都是本课欣赏的重点。《嘎达梅林》有多种音乐形式,包括民歌、叙事诗、大提琴协奏曲、电。影音乐及交响诗等,根据本单元内容的系统性,我把马头琴《嘎达梅林》和民歌《嘎达梅林》作为重点内容,难点是如何让学生感受不同歌唱家所演唱的《嘎达梅林》所表达的感情和情绪的不同。
【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马头琴曲和歌曲《嘎达梅林》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五十六朵花》的内容。
蒙古族民歌历史悠久,内容非常丰富,《嘎达梅林》是一首短调蒙古族民歌,具有叙事性的特点。它描写并歌颂了蒙古英雄嘎达梅林为了保护草原,率领牧民起义,与当时残酷的封建王爷、军阀英勇战斗的悲壮事迹。在教学中,我在欣赏马头琴曲的基础上学唱了歌曲。并在此基础上欣赏了不同音乐题材的《嘎达梅林》。并详细介绍了蒙古族代表性乐器马头琴。
2、教材中的地位
本单元是“五十六朵花”的系列总结,以前对于蒙古族的音乐介绍和欣赏的少,本单元的内容安排上,此内容不太偏重,但蒙古音乐学生还是特别喜欢的,因此我把蒙古族音乐的欣赏单独安排了一课时,让学生能初步了解蒙古族的风俗人情和民族音乐。
从各民族音乐体系来说,四年级教材上册安排了傣族的民族音乐,五年级安排了羌族的歌曲,而蒙古族音乐尽管在教材中曾有出现,但也不是作为重点。因此我认为作为一首以蒙古民歌为素材的音乐作品,它也应当承担起帮助学生了解蒙古民族民间音乐的作用。
【课型】欣赏综合课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音画结合视屏
【教学方法】
1、想象体验法(因为马头琴《嘎达梅林》是表现蒙古族历史故事的作品,体验音乐音响,想象音乐形象是这节课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在体验中审美,在想象中理解音乐内涵。
2、情景创设法(通过音画结合的方式,创设情景,让学生体验音乐,学习音乐欣赏的方法,解决重点和难点。)
3、自学法(歌曲采用自学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体现了主体地位。)
4、律动练习法、
5、对比欣赏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蒙古民歌《我从草原来》风光片。
二、师生音乐问好。
三、导入新课、交流蒙古族的风俗人情: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欣赏的歌曲大家熟悉吗?它是那个民族的歌曲,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大家对蒙古族都有那些了解呢?谁来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蒙古族的风俗人情。)
师:同学们了解的可真不少,在刚才的歌曲中还唱到了蒙古族的。一样乐器,同学们听出来了吗?
四、讲马头琴的故事,认识马头琴。
1、认识马头琴。(课件出示马头琴图片)。
师:马头琴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种传统乐器,因在琴杆的顶上雕着一个精致的马头而得名。它是蒙古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乐器,几乎家家都有。马头琴的声音非常好听,不光人们爱听,就连骆驼听到这琴声都不肯走开。马头琴的琴声甘美、浑厚、悠扬、动听,表现了蒙古牧人的深沉情怀。马头琴的由来还有一个很动人的故事……
2、讲述马头琴的故事。(课件出示音话结合)。
请学生讲述马头琴的故事。
五、欣赏马头琴独奏曲《嘎达梅林》。
师:也许是浸染了马的灵性,其音色空灵中有奇绝之境,感人肺腑。马头琴,尤可模仿马的嘶鸣,萧萧然,几可乱真。马语中常有悲声,而马头琴也如马语,深情悲悯之情,令倾诉者翻卷衷肠。有人曾经说过:对于草原的描述,一首马头琴曲的旋律,远比画家的色彩和诗人的语言更加传神。这话十分贴切,当一首悠扬的马头琴曲在人们耳边奏响时,你随着那旋律闭目冥思吧……下面我们来欣赏马头琴独奏曲《嘎达梅林》。
1、播放马头琴独奏曲《嘎达梅林》。
师:欣赏了刚才的乐曲,他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在音乐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我感受到了乐曲中透露着一些悲壮。
2、我仿佛看到了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
师:为什么这首乐曲会有悲壮情绪在里面呢?因为我们方才欣赏的一段马头琴独奏实际上是一首内蒙古民歌《嘎达梅林》。这首民歌唱的是历史上一个真实非常悲壮的英雄的故事。让我们在深情悲悯的马头琴曲中来了解这个故事吧。
2、在马头琴曲中讲述嘎达梅林的故事。(课件播放)
师:1929年前,蒙古族封建王公达尔罕企图出卖旗地,便勾结东北军军阀强行开垦土地。这一暴行引起蒙古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嘎达梅林代表人民的利益到沈阳去控告。但是,事与愿违,不仅控告无效,。嘎达梅林的妻子牧丹闻讯后,带领群众劫狱,救出了嘎达梅林。嘎达梅林率众起义,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封建贵族统治的大规模武装斗争。后来,嘎达梅林被蒙奸李守信陷害,在辽河畔被敌人包围,后在战争中壮烈牺牲。
五、欣赏蒙古民歌《嘎达梅林》。
(一)欣赏蒙古族歌手腾格尔演唱的《嘎达梅林》。
1、播放。(音画结合欣赏)
师: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有我国著名蒙古族歌手腾格尔演唱的《嘎达梅林》。(课件出示)听听腾格尔是怎样用歌声来讲述这个故事的。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学生谈感受,谈体验。
生:深情的,怀念的,悲壮的。
生:还有蒙古人的粗狂,和豪情在里面。
生:隐含的辛酸、哀痛和激动。
(二)欣赏女高音歌唱家彭xx演唱的《嘎达梅林》。
1、播放。(音画结合欣赏)
2、学生谈感受,谈体验。
(三)欣赏蒙古族歌唱家齐峰演唱的《嘎达梅林》。
1、播放。(音画结合欣赏)
2、学生谈感受,谈体验。
(四)谈谈三位歌唱家对歌曲的情绪处理,找出异同。
师:听不同歌唱家演唱的民歌嘎达梅林,他们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你连一连。(课件出示)
腾格尔悲壮豪迈的
彭xx赞美雄壮的
齐峰深情怀念的
师:三位歌唱家尽管处理歌曲的方法和情绪不同,但他们都是表达了对英雄的崇敬和怀念的'感情。这首原歌歌词有五百多段,人们经常演唱的四段歌词是由作曲家安波整理译配的,下面我们也来唱唱这首草原歌曲。
下面我们也来唱唱这首草原歌曲。
六、学唱歌曲《嘎达梅林》。
1、学唱歌谱。(课件出示乐谱)
(1)、随琴自学乐谱。
(2)、完整演唱曲谱。
3、学唱歌词。
A歌曲第一段:
(1)随琴(张嘴不出声)演唱。
(2)小声演唱,
(3)同桌之间互相唱一唱。
(4)唱给老师听一听。
(5)处理学生在演唱中出现的问题。(长音的气息和连贯)
B完整演唱全曲。
师:带着对这首歌曲的理解,让我们充满感情的,唱给在座的老师们好不好。
七、拓展:
1、引导学生跳起蒙古族舞蹈,表现歌曲。师生随音乐律动。
2、师:《嘎达梅林》这个真实而动人的故事,不仅激发了音乐家的创作热情,也激发了我国著名导演冯小宁的创作热情。电影《嘎达梅林》也诞生了。整个电。影获得了极大好评,并获得了中国“优秀故事片奖”。(电。影剧照)建议同学们有机会可以看一下。
八、课堂小结
师:嘎达梅林是一首诗,一首用音乐凝成的诗,是一首赞歌,一首英雄的赞歌,让我们记住英雄,歌颂英雄,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唱响这首优美动人的颂歌!(播放独唱的《嘎达梅林》)
欣赏综合《嘎达梅林》教学反思
中卫市第五小学韩慧
这节课在设计时本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补充与拓展。以音乐要素为主线,通过体验不同艺术表现形式对嘎达梅林这位蒙古族英雄的塑造,让学生了解怎样用音乐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在教法与学法上的突破使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会懂得听辨;会产生更多、更新的感受;会有很多可以与他人交流的话题;会引发他们思想深处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思考…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很多优秀的、经典的作品
都是扎根于民族音乐的沃土,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民族音乐的兴趣与愿望——
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最大的收获:
1、将民歌、电影音乐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教学中,帮助学生更直观地
理解音乐的意义。
2、突出音乐本位原则,充分聆听体验音乐作品;
3、提供开放式的音乐学习情景,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
不足:
1、在音画结合讲嘎达梅林的故事环节,我没能溶入情感,直白,语言贫乏,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2、在视屏欣赏民歌环节,没有引导学生结合MV画面去理解音乐情绪和内涵,使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歌曲情绪。或无法表达自己所想。
3、学唱歌曲环节时间的把握不太好,以至于延长了上课时间。
改进的方法:
1、继续深挖教材,做到吃透教材。
2、注意上课语言的锤炼,既富有感染力,又要精练。
3、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
《嘎达梅林》是一首短调蒙古族民歌,具有叙事性的特点,歌颂了民族英雄嘎达梅林带领牧民起义,反抗王爷的英雄事迹。课前我让学生搜集大量的资料,关于嘎达梅林的故事、蒙古风土人情、马头琴的资料,因为地域的特点,所以学生对马头琴并不陌生,这就给我上课带来了很多的便利。开始,我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去了解关于马头琴的故事以及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动人故事,在这一环节中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在了解马头琴的故事的时候,用的时间有些过长,影响了整节课的进度。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音乐教学的一个主线,在这一课中,我通过让学生体会音乐美、故事美、情感美方面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这种美的气氛中去不断地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当然这节课最大的一个不足就是部分学生上课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课堂行为较差,我没有及时地给予制止,让他们更加地放肆,还有一点就是对表现好的学生没有及时地给予表扬,对他们的激励还不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课题:第五单元歌曲《嘎达梅林》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用圆润、连贯的声音唱歌及正确地理解歌曲内容。
2、了解蒙古族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
3、教育学生热爱民族英雄,学习英雄为祖国、为人民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点:准确表达歌曲感情。
教学难点 :长音的保持。
教学手段:讨论法、视唱法。
教材分析:对“嘎达梅林”的解释,最普遍的解释是:“嘎达”是英雄的名字,“梅林”是王府中一个职位很低的官名。也有人解释为:英雄的名字叫那达木德,又名孟亥山,蒙古族人,1892年生,1931年牺牲。“嘎达”是幼子的意思,“梅林”是官衔。总之,对“ 嘎达梅林”的解释还要做深入细致的考证工作。
《嘎达梅林》这首内蒙古民歌 ,唱的是历一个真实的故事:
1929年前,蒙古族封建王公达尔罕企图出卖旗地,便勾结东北军军阀强行开垦土地。这一暴行引起蒙古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嘎达梅林代表人民的利益到沈阳去控告。但是,事与愿违,不仅控告无效,他反被捕入狱并被判处死刑。嘎达梅林的妻子牧丹闻讯后,带领群众劫狱,救出了嘎达梅林。嘎达梅林率众起义,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封建贵族统治的大规模武装斗争。后来,嘎达梅林被蒙奸李守信陷害,在辽河畔被敌人包围,后在战争中壮烈牺牲。
原歌歌词有五百多段,人们经常演唱的四段歌词是由作曲家安波整理译配的。个词运用了形象化的比兴手法,抒发了人民对英雄崇敬怀念的感情。
歌曲的旋律采用了蒙古族常用的五声羽调式作基础,用上下句单乐段结构的曲式写成。两个乐句的节奏完全相同,上句的旋律起伏宽广,情绪激昂。下句基本上是上句的变化重复,旋律低沉。总起来看,歌曲的节奏舒展从容、稳健有力,旋律宽广豪迈、庄严肃穆,既表现了广大群众对英雄崇敬爱戴的感情,也突出了英雄高大的形象。
教学过程 :
(-)欢迎大家到蒙古包作客。(大屏幕显示:蒙古草原风情图片)
在北方蒙古高原上,长期生活着一个古老民族――蒙古族,他们分成许多部,过着游牧和狩猎生活。蒙古族又是个善战的民族,嘎达梅林就是蒙古族历史英雄人物之一。
1、 找一个学生讲述历一件真实的故事:
1929年前,蒙古族封建王公达尔罕企图出卖旗地,便勾结东北军军阀强行开垦土地。这一暴行引起蒙古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嘎达梅林代表人民的利益到沈阳去控告。但是,事与愿违,不仅控告无效,他反被捕入狱并被判处死刑。嘎达梅林的妻子牧丹闻讯后,带领群众劫狱,救出了嘎达梅林。嘎达梅林率众起义,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封建贵族统治的大规模武装斗争。后来,嘎达梅林被蒙奸李守信陷害,在辽河畔被敌人包围,后在战争中壮烈牺牲。
2、 放电影《嘎达梅林》片段。
(二)学唱歌曲。(大屏幕显示:歌名《嘎达梅林》,背景是骑马善战)
1、教师范唱,学生感受歌曲情绪。
2、跟琴视唱1、2段歌词。(注意长音唱够拍)
3、 视唱3段,注意换气的地方唱得要准确。
4、 视唱4段,分析有几个乐句及乐句之间的关系。
5、 完整演唱歌曲。
6、 听录音,体会歌曲情绪。
7、 再完整演唱一遍歌曲。
(三)分组讨论,介绍有关蒙古族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共分5个组,课前每个组已准备好了自己的内容,并制作成课件)
每组派一名代表到电脑前展示课前准备的内容。
一组:内蒙古的风光片。
二组:蒙古族是怎样待客的?并表演。
三组:蒙古族的服饰及生活习惯。
四组:蒙古族的音乐(歌曲、乐曲、乐器、音乐家等)、舞蹈。(带动全班学生跳蒙族舞蹈。)
五组:蒙古族的一些重大活动(那达慕会等)(介绍完后,一个学生演奏古筝曲《喜奔那达慕》)
(四)我们充分了解了蒙古族,就让我们有感情的再演唱一遍歌曲《嘎达梅林》吧!
(五)口风琴齐奏《嘎达梅林》。
(六)小结:这节课,我们充分了解了蒙古族的音乐、舞蹈、风土人情等,如果同学们有机会可以到内蒙古看看,和蒙古族人民结成好朋友。
三、课后记:
本节课通过充分展示蒙古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使学生非常感兴趣,很好的完成了歌曲的学习。
教学思路:
这使一节唱歌课,我想让学生们在一节课当中,不但学会这首歌曲,而且还要更广泛地了解蒙古族。
1、 首先通过大屏幕展示图片,一下把学生带到蒙古草原来;
2、 讲解蒙古族的特征,引出“嘎达梅林”;
3、 电影片段使学生感受歌曲演唱时的情绪;
4、 顺其自然,学唱歌曲,解决难点;
5、 分组讨论、展示,给学生主动参与及表现自己的机会;
6、 通过以上各种活动,学生更能很好的演唱歌曲;
7、 展示器乐教学,所以让学生用口风琴吹奏这首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