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简短优秀7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这次为您整理了教学反思简短优秀7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教学反思 篇1

一、于看似矛盾处发掘空白点

《风筝》一课,最明显的看似矛盾之处,就是课文第二段写做风筝时,将风筝称作“幸福鸟”。为什么要将风筝称作“幸福鸟”?不解决这个问题,全文的理解感悟就不可能深刻。一词之别,却给了我们很多的拓展空间。

在教学该段时,便围绕风筝与“幸福鸟”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先让学生默读该段,初步感受做风筝的情景,并谈谈读后想到了什么;再根据学生说的情况,抓住幸福鸟,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谈如果是你,你把风筝叫作幸福鸟的原因是什么;不同的学生,原因肯定是不一样的。这样一来,不仅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更拓展了幸福鸟的丰富内涵,一个人的憧憬、幸福变成了所有人的憧憬、幸福;然后配乐朗读,让学生再次感受为什么把风筝叫“幸福鸟”。

这样,就为全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氛围。看似矛盾之处有着空白等着我们去发现。

二、于情境凸现中发掘空白点

课文第三段写的是小伙伴们放风筝的情景。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放风筝的就是自己?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凸现情境,把某个情节作适度的夸张,从而让学生的感受更强烈。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一个“放”字,虽然不起眼,如果细心体会一下,却能让放风筝的人激动万分。此时正是将放未放之时,心情应该是很特别的,既有点担心、紧张,怕放不下去,又充满希望,希望一次就能放飞成功,更希望风筝能越飞越高。

怎样读“放”才能把这种心情表现出来?很多学生都放过风筝,都知道该怎么放,自然也就知道该怎么读,才能表现出这种心情。一个“放”字,不仅让学生想起了自己放风筝时的情景,更体会到放时的激动紧张、充满希望的心情。通过学生的朗读,尤其时是全体快速而又响亮地朗读“放”的时候。将“放”的情境进行放大处理,情境就一下子凸现在学生们的心中,此刻,放风筝的就是我。不仅让学生的情感有了切入点,更在读中留下空白去回味。

三、于言有未尽间发掘空白点

课文第三段写放风筝,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初读这句,觉得没有什么,再多读读,觉得这句话只说了一半。村里人这么夸奖,放风筝的我们怎么可能一点反应都没有?作者没有说出来的,便是很好的空白。

听着这样的赞扬,放风筝的小伙伴心情肯定是不一样的。在教学时便进行了这样的设计。你就是放风筝的小伙伴,你听到这样的赞扬,会是怎样的心情。学生的答案是多样的,有的激动、有的'兴奋、有的自豪、有点觉得幸福……,这样一来,放风筝的快活不言而喻。

四、于无中生有里发掘空白点

风筝飞上了天,会遇见谁呢?课文虽然没有交代,我们自己根据课文可以设想。它会遇见飞鸟,它会遇见云彩。

天空中多了这样一个新朋友,云彩会高兴地说什么呢?飞鸟会怎样跟它打招呼?学生的回答是精彩的,它们会把最美好的祝福、赞扬送给幸福鸟。创造性地挖掘教材的空白点并进行情景创设,得到的便是学生情感、思维与个性的创造性发挥。

五、于意味深长处发掘空白点

《风筝》一文的结尾是意味深长的: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尤其结尾的“……”,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幸福鸟究竟找到没有?小伙伴们还会伤心吗?他们还会充满希望吗?找到了小伙伴们会怎样?找不到又会怎样?他们仅仅是在寻找一只风筝吗……,一个省略号,包含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不同的学生,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与感悟。在学生不同感悟的交流碰撞中,我们会得到更多。

空白是有待师生去发现、填充的活动空间。为学生的情感、思维世界提供了广阔且具多种可能的空间,在较大程度上将尊重文本、尊重学生、尊重教师三者和谐地书包范文融合在一起。空白点的发掘有着多种方法,以上几法只是就《风筝》这篇课文而言。空白,依托教材,但却不局限于教材,甚至超越教材。挖掘出了文本中的空白,就等于在课堂交往中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间。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在空白这一空间中有充分展现的自由,思维情感既有所依托,又没有限制。文本中的空白,便是我们所寻求的这样的空间。一个又一个的空白,可以让课堂交往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而空白的流动性、生成性更可以让课堂交往丰富多彩。

关于教学反思 篇2

从孩子都画西瓜想艺术活动的“示范”

绘画活动要不要“示范”,是幼教中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前些日子在听随堂课,艺术活动“趣味的圆”引发了对此问题的思考。“趣味的圆”是让幼儿对圆进行想象添画。导入活动中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有的说圆是泡泡,有的说是盖子,有的说是西瓜,有的说是太阳……圆能够变成小猪、小鸡、太阳、花……孩子们想得很多。在孩子想象的过程中,教师让两个孩子进行了一个想象的“示范”画,一个孩子把圆添画成西瓜,另一个孩子把圆添画成小鸡。由于孩子的经验问题,“示范”小鸡时出现了一只小鸡两张嘴的现象。接下来在幼儿的添画中,发现了几乎每个孩子都画了西瓜,也有不少的孩子画了小鸡,并且翻版了两张嘴的小鸡呢。

我想,假如今日的活动不让孩子来“示范”画西瓜,那么会不会每个孩子的作品都出现西瓜呢?假如教师能利用两张嘴的小鸡“示范画”,引导孩子明白正面小鸡的眼、嘴的画法及侧面小鸡的。眼、嘴的画法,孩子的作品中也许就不会再出现两张嘴的小鸡了。孩子们个个画西瓜,说明了示范确实存在着框住孩子思维的现象,孩子们照画两张嘴的小鸡,说明了示范是孩子积累作画技能技巧的有效途径。那美术活动到底要不要“示范”呢?

从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方面来说,尽量不要示范作画,经过欣赏等其他途径来让幼儿感受,以期待不出现统一模式的幼儿作品。从积累绘画技能方面来说,必须的示范画是要的,美术是需要必须的技能技巧的,这是孩子创新作画的基础,仅有肚中有“货”,才能创新。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所以,个人认为,简单的就不要示范。示范是要让孩子学新的技能,要与创新相结合,示范是为了让孩子明白如何下手,如何创新。

不知大家怎样认为呢?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3

一、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

1、重视探究学习

新课标强调,探究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适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为了能让学生知道为什么“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个道理,笔者让学生动手摆小棒,结果发现:用小棒摆出三角形后,只能余1根或2根,不可能余3根。通过动手操作和教师的适当指导,学生很快理解了“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2、重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课堂上适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提升。

3、检查反馈,精讲点拨

通过检查反馈,精讲点拨,可以帮助学生解惑,同时还能指导学习方法,弥补知识欠缺。这一环节既是“补差”的过程,又是“培尖”的过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此过程中有所提高,获得应有的发展。

4、巧设练习,巩固提高

课堂作业要难易适度,作业量要适中,题型应既有必做题、选做题,又要有思考题。教师要通过巡视,了解哪些学生真正做到了“堂堂清”,哪些学生需要课后“开小灶”,使课外辅导更有针对性。

二、及时、适当的评价是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必要环节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对同学或自己课堂学习的情况作中肯的评价。教师可以用掌声、语言、手势、表情,也可以发放小奖品来鼓励做得好的学生,使他们日后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体会,以及打算如何改进,使他们在比较、反思中发现问题,学会思考,进而有所收获。

课堂教学反思 篇4

《小蜗牛》是一篇童趣盎然的科普童话。课文通过小蜗牛与蜗牛妈妈的三次对话,向我们介绍了小树林里一年四季的变化,同时巧妙地告诉我们小蜗牛爬行速度很慢的特点。课文语言浅显,通俗易懂,很适合一年级小学生阅读。

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学生已经被这个小故事吸引,被妈妈的爱吸引,被小蜗牛的韧劲吸引。尽管小蜗牛一次次空手而归,但学生能感受到小蜗牛的快乐,能感受到蜗牛妈妈对小蜗牛的教育,能感受到四季的变化。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本节课我本着这一原则,在教学中把图画及角色朗读有效地融入到其中,使学生在美丽的图画和丰富的想象中学习知识,了解自然,让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提高了学习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所以,课堂上我非常重视词语的积累和语言的表达。抓住“碧绿碧绿”引导学生积累ABAB式的词语,抓住“旁边”“已经”训练学生表达。通过让学生模仿课文对话练习自己眼中的四季,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对话。

总之,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教学反思周记 篇5

在大力提倡让课堂活跃起来的今天,在鼓励学生敢说会说的同时,在放手让学生合作讨论的同时,也该让学生在课堂上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在不少的课堂上,发现了同样的一种倾向,有时一个同学的发言还没有结束,其他同学就迫不及待地举起小手,一边还大声喊:“我来,我来……”。有时老师刚提出了作业要求,明明是一听就懂,可总有那么几个同学对老师的提醒根本不入耳,有时老师刚纠正一个同学的错误答案,另一个同学又重复了同样的错误……凡此种种,都是学生不认真倾听老师或同学的发言引起的。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导致了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而且也违背了全员参与的原则。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呢?

一、教师要明确要求。

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要抓住机会郑重其事地向学生强调:听和说同样重要。说是表达自己,让别人听明白,要善于表达;倾听也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听是尊重别人,弄懂别人的意思。因此,说要大胆,听要专心。同时,老师可向同学表白:老师欣赏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同样也喜欢专心倾听的学生。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再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那就更好了。学生在明确要求之后,一般都能等待别人把话说完并努力去思考,理解同学的发言,即使同学回答有错,在老师的提醒下,学生也会“耐心”等待。

二、要发挥示范作用。

课堂上无论学生的发言是对还是错,是流畅还是吞吐,教师都要专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偶尔可作提示,但不可打断学生的发言。教师在评价学生也应努力做到先肯定,再指正,寻找学生发言的闪光点。这样,学生无形中受到了潜移默化:听别人发言,首先要找到值得自己学习的内容,其次才是指正、补充等。

只要我们在课堂上坚持要求明确,坚持榜样示范,课堂上学生的倾听意识就会在其间慢慢流淌!

教学的反思 篇6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与深化,广大教师把研究的方向聚集在大力发展创新精神,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在课堂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上。课堂教学学生主题地位的实现,就是教师角色的转换,转化成为教师导,学生演,使主导和主体达到统一。

融入到教学中,就以唱歌为例。我发现一些学生唱歌平铺直叙,一些学生大声喊叫,这样长久下去肯定会使他们的嗓音受到损伤。我们知道学生正处在发育阶段,声带生长还没有定型,所以,应指导科学的练喉。每每上课前,总有些看似单调的发声曲,我们在教学时可以通过画画和相应的几句谈话,让学生比较直观的感受到发声曲的意境。

记得贝多芬说过:“音乐可以使人们的精神迸发出火花”,音乐教学中应贯穿这一主线音乐形象的整体性,从教学氛围到教师范唱、范奏;从学生的演唱到每首歌曲的处理,都应强调音乐形象的整体性,使学生能在美好的音乐中,受到教育、感受到音乐的美。

唱歌的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我们要充分挖掘音乐本身的美感再去感染学生。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与深化,广大教师把研究的方向聚集在大力发展创新精神,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在课堂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上。课堂教学学生主题地位的实现,就是教师角色的转换,转化成为教师导,学生演,使主导和主体达到统一。

融入到教学中,就以唱歌为例。我发现一些学生唱歌平铺直叙,一些学生大声喊叫,这样长久下去肯定会使他们的嗓音受到损伤。我们知道学生正处在发育阶段,声带生长还没有定型,所以,应指导科学的练喉。每每上课前,总有些看似单调的发声曲,我们在教学时可以通过画画和相应的几句谈话,让学生比较直观的感受到发声曲的意境。

记得贝多芬说过:“音乐可以使人们的精神迸发出火花”,音乐教学中应贯穿这一主线音乐形象的整体性,从教学氛围到教师范唱、范奏;从学生的演唱到每首歌曲的处理,都应强调音乐形象的整体性,使学生能在美好的音乐中,受到教育、感受到音乐的美。

唱歌的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我们要充分挖掘音乐本身的美感再去感染学生。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 篇7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加深理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自读自悟

合作交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己结合文后的注释,体会理解诗的大意思;在学生自学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及不懂的地方。对于古诗的。意思只要求学生大体理解即可。在相互的交流中,学生取长补短,加深了对古诗诗意的理解。

二、结合图片指导阅读,加深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图片想象画面朗读诗歌,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然后有人经过这里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就这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读,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

三、反复朗读,体会意境。

古语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对于古诗学习很是重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接读、对读摇头晃脑读等,反复朗读古诗,从读通读懂,到学生能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诗的意境。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步:感悟美景,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第二步: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学习中的合作伙伴。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引导学生互相评议,教师鼓励性总结,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