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荆请罪》是一篇历史小话剧,通过人物对话,讲述了战国时代赵国大将军廉颇向遭其侮辱却不与之计较的上卿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体会到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负荆请罪》是篇历史小话剧,它通过人物对话,描写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廉颇向上卿负荆请罪的故事,在挡道与避让、请罪与携手的对比之中,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
在教学本课时,我通过紧扣戏剧冲突,揣摩“潜台词”,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继而挖掘文本资源,认识中国的“和”文化。课前重视学生的预习作业,让学生读通、读准、读懂,为上课打好基础。课中启发诱导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思、乐想、乐说。
第一幕的教学主要抓戏剧冲突,这是阅读剧本的关键。我抛出一个问题:“蔺相如与韩勃在讨论什么问题?”学生很容易就了解到一个信息,即“韩勃认为蔺相如怕廉颇,而蔺相如自己却坚持说不怕”这就是戏剧冲突。我带领学生紧扣这个冲突,深入文本,揣摩台词,引出“和为贵”这一个中心。
第二幕的教学通过研究廉颇是怎样请罪的,抓蔺相如宽恕廉颇的细节描写,体会到廉颇请罪是诚心诚意的,蔺相如也是真心原谅廉颇的,彼此的真,彼此的诚,才有了负荆请罪这样好的结局。
整堂课上下来,虽然是流畅的,学生也是投入的,但总感觉少了什么。细细想来,感觉朗读不够,如果能注重指导朗读“潜台词”,借朗读来体会品质、升华情感,学生的心与课堂就更融洽了!
例如课文中第一处:蔺相如的两次“笑”。原设计是出示这两处“笑”,让学生模仿蔺相如的口吻,任选一句,继续往下说说他的想法,然后总结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现在想想,如果在学生说过之后,再指导朗读这两处“笑”,然后总结人品,是不是更好呢?第二处:分角色朗读。课上随机选了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了第一幕,但都没能很好地把握蔺相如、韩勃的语气,特别是蔺相如的两处“笑”,没能读出他的宽容大度。当时我怕后面的环节跟不上,草草地评了一下,让他们注意读出人物的语气,体现人物的特点,没再指导读,就进入到下一环节。如果我当时让学生评评读的不足,应该怎样� 第三处:蔺相如的五处“请”。这是蔺相如宽恕廉颇的细节描写,教学中,我只设计了学生从五个“请”字中体会到什么。如果当时我把这五处“请”出示出来,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话,再从“请”字中体会,学生是不是更能体会到其中的内涵呢?
还有 对“和”文化的拓展,显得有些仓促,没能与学生融洽地交流“和”文化,现在想想,有点遗憾。
我想,只有关注课堂,反思课堂,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爱上课堂。
《负荆请罪》这篇课文属于历史小话剧的剧本,文体特征极其明显。深入挖掘,里面不仅涉及到剧本的特点,还有戏剧的情节发展,剧本《负荆请罪》与历史“负荆请罪”的关系,人物形象与人物台词的联系等诸多问题。
所以我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教学生“怎样阅读剧本”。这样一来,目的明确而具体,在操作过程中,就容易精力集中,有效突破。
剧本在书写格式上固然有许多的特征,但是内容的实质,最主要的还是“戏剧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抓住戏剧的主要矛盾冲突,就抓住了剧本的关键。剧本的创作过程也是人物塑造的过程,所以,有无戏剧冲突、人物形象是否鲜明,是一个剧本成功与否的关键。这些剧本文体的特征,决定了剧本类文本的阅读方法不可能同于诗歌、小说类文体的阅读方法。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目标最终定位“用抓主要戏剧冲突、揣摩人物潜台词的方法阅读剧本,从而感受人物形象”。教学设计中,我紧紧围绕“阅读剧本的方法”这一核心教给学生具体可操作的阅读方法,再让学生通过两次阅读实践,以加深他们对方法的理解,也实现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方法的实践过程,是对文本的理解过程,也是对文体的感受过程。在教学过程的进行中,培养了学生文体把握的能力。今后学生再遇到剧本类的文本时,这样的方法可以被迁移到新的阅读实践中,发展其文体意识。
在第一幕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韩勃和蔺相如在讨论什么问题”的梳理,引导学生抓住第一幕的主要戏剧冲突。而后勾连第一幕中人物相关台词,并通过揣摩“蔺相如说和为贵”,“蔺相如两次笑”中的潜台词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在学生心中建构了“蔺相如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物形象。第二幕的教学中,廉颇大将军的身份同他肉袒负荆请罪的举动构成强烈的反差,抓住这一主要戏剧冲突,揣摩廉颇说:“蔺大人,请你用这根荆条狠狠地抽我一顿吧!”时的潜台词,学生联系廉颇的动作以及之后的台词,剖析了廉颇的内心世界,这样才建构了廉颇“知错就改”的形象。而通过对“蔺相如受了那么大的侮辱,为什么还会真心原谅廉颇?”这一人物间的戏剧冲突的剖析,学生对蔺相如“宽容大度、申明大度”的形象又有了更深的体会。
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我主要以“和为贵”作为线索,让学生认识到文中人物最终走到一起的根本原因的同时,同时也能认识到,人与人之间需要以“和为贵”,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以“和为贵”,“和”已�
在作业设计中,我给学生出示了几个来源于《史记》的文言句子,让学生结合所学的课文内容进行理解,学生们最后的理解是比较到位的,应该说这一堂课的学习,学生是有所收获的。
所以我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教学生“怎样阅读剧本”。这样一来,目的明确而具体,在操作过程中,就容易精力集中,有效突破。
剧本在书写格式上固然有许多的特征,但是内容的实质,最主要的还是“戏剧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抓住戏剧的主要矛盾冲突,就抓住了剧本的关键。剧本的创作过程也是人物塑造的过程,所以,有无戏剧冲突、人物形象是否鲜明,是一个剧本成功与否的关键。这些剧本文体的特征,决定了剧本类文本的阅读方法不可能同于诗歌、小说类文体的阅读方法。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目标最终定位“用抓主要戏剧冲突、揣摩人物潜台词的方法阅读剧本,从而感受人物形象”。教学设计中,我紧紧围绕“阅读剧本的方法”这一核心教给学生具体可操作的阅读方法,再让学生通过两次阅读实践,以加深他们对方法的理解,也实现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方法的实践过程,是对文本的理解过程,也是对文体的感受过程。在教学过程的进行中,培养了学生文体把握的能力。今后学生再遇到剧本类的文本时,这样的方法可以被迁移到新的阅读实践中,发展其文体意识。
在第一幕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韩勃和蔺相如在讨论什么问题”的梳理,引导学生抓住第一幕的主要戏剧冲突。而后勾连第一幕中人物相关台词,并通过揣摩“蔺相如说和为贵”,“蔺相如两次笑”中的潜台词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在学生心中建构了“蔺相如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物形象。第二幕的教学中,廉颇大将军的身份同他肉袒负荆请罪的举动构成强烈的反差,抓住这一主要戏剧冲突,揣摩廉颇说:“蔺大人,请你用这根荆条狠狠地抽我一顿吧!”时的潜台词,学生联系廉颇的动作以及之后的台词,剖析了廉颇的内心世界,这样才建构了廉颇“知错就改”的形象。而通过对“蔺相如受了那么大的侮辱,为什么还会真心原谅廉颇?”这一人物间的戏剧冲突的剖析,学生对蔺相如“宽容大度、申明大度”的形象又有了更深的体会。
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我主要以“和为贵”作为线索,让学生认识到文中人物最终走到一起的根本原因的同时,同时也能认识到,人与人之间需要以“和为贵”,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以“和为贵”,“和”已�
在作业设计中,我给学生出示了几个来源于《史记》的文言句子,让学生结合所学的课文内容进行理解,学生们最后的理解是比较到位的,应该说这一堂课的学习,学生是有所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