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
设计意图:
小朋友们,你喝水的时候被杯子烫过吗?你知道为什么热水倒入杯子,杯子就会烫呢?想知道为什么吗?那就让我们一起玩一玩有关传热的科学活动《黄豆宝宝赛跑》。一起探索其中的奥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让幼儿知道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它的传的热性能是不一样的,铁制品的传热速度比陶瓷、塑料制品的快。
2、、发展幼儿对探究科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准备:
铁做的汤勺、陶瓷汤勺、塑料汤勺若干;黄豆若干;汤碗若干;黄油若干和热水若干,记录纸每组1张。
教学过程:
1、出示黄豆在汤勺上赛跑引起幼儿的注意。
师:我们来看黄豆宝宝赛跑吧!(演示黄豆在汤勺柄上滚下来)你们看黄豆宝宝跑得快吗?(快!)
2、用少量黄油把黄豆分别粘在铁、陶瓷、塑料的汤勺柄上,让幼儿观察。
师:现在黄豆宝宝还会跑吗?(不会)但是老师可以让它们跑起来,而且请你们仔细观察那个汤勺上的黄豆宝宝跑得最快。
3、老师示范试验:在汤碗上倒一些热开水,然后把粘有黄豆的三种汤勺放在汤碗里,让幼儿观察汤勺柄上黄豆的变化(过一会,铁上的黄油会首先融化,黄豆会顺着黄油跑下来,接着是陶瓷上的黄豆跑下来,而塑料上的没什么变化)
提问:为什么铁勺上的黄豆宝宝跑得最快呢?(因为油受热融化了,所以黄豆宝宝就跑下来了)为什么铁勺上的油最快融化呢?(因为铁的传热比较快,陶瓷的传热比较慢,而塑料的传热更慢,所以铁勺上的黄油融化得最快,铁勺上的黄豆宝宝也就跑得最快了。
4、幼儿分组操作实验,教师协助指导:幼儿用一点黄油把黄豆宝宝粘住,然后分别把三种汤勺放进汤碗里,然后观察并做记录。
5、结束实验,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实验结果。
6、小结:不同材料的传热的快慢不相同,金属材料的传热较快,塑料、 木头等材料传热较慢。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不相同。
活动延伸:
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玩一玩。
教学反思:
教师能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提高幼儿感知事物的能力、使幼儿在认知、能力和情感方面都得到发展。鼓励幼儿轮流表达自己的观察和发现。这样教师可以在幼儿意见和观点的基础上,把幼儿的探究和发现简明整理出来。应该注意的是,概括和整理应基本上用幼儿的原话,教师不附加任何幼儿没有的经验或不能理解的概念。
总之,我们要通过幼儿科学教育,萌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为幼儿终身的学习和发展做准备。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探索蛋宝宝有的为什么会跑得快有的却跑不快。
2、比较快慢,学习用数字记录快慢。
3、幼儿大胆尝试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生蛋、熟蛋两个,课前装饰成蛋宝宝,两个大盆标上生熟标志混一起的生蛋和熟蛋若干,两个碗、记录纸、笔。
【活动重难点】
重点:让幼儿明白生蛋滚不快,熟蛋滚得快。
难点:引导幼儿学会边操作边记录。
【活动过程】
一、课题导入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个小客人,你们看看是谁来了?
出示两个生熟不同的蛋宝宝跟幼儿打招呼,并说明来意。
师扮蛋宝宝说:我是生蛋宝宝,(我是熟蛋宝宝)我们今天来就是想请小朋友帮帮忙,帮我们把我们的同伴给分出来回到自己的家。
师出示混一起的生熟鸡蛋一盆
二、幼儿交流探讨区分
师:现在请小朋友说说看怎么把他们区分开
(幼儿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区分鸡蛋的生熟,比如摇晃着放耳边听听看,看看表面蛋壳有什么不一样,再还可以转转看)
三、幼儿尝试区分生熟蛋
幼儿分组把生熟鸡蛋区分并做记录
师:刚才小朋友都用了自己的'方法区分出了生蛋和熟蛋并作了记录,现在老师来看看生蛋宝宝和熟蛋宝宝是不是都找对自己的同伴了。
四、蛋宝宝比赛跑步
出示小跑道,请一幼儿拿来两个标着不同记录的鸡蛋同时轻轻推动一下鸡蛋,看看滚动情况如何,如果一样快说明两个是同样的一家人,否则就不是一家人,并请幼儿用数字作记录。再请幼儿拿两个鸡蛋进行比赛,以此类推进行分类。分出有不一样的快慢速度后做上标记放两个篮里。
师检验生熟:
敲开一个跑得慢的鸡蛋在碗里幼儿看,再敲开一个跑得快的鸡蛋幼儿看,得出结论是:生鸡蛋跑得慢,熟鸡蛋跑得快。
五、幼儿操作游戏比赛
幼儿各拿两个鸡蛋在桌上轻轻滚动的速度来区分,重新检验刚才区分的鸡蛋生熟是否正确。
游戏结束师总结:
本次活动幼儿都很能干,知道了区分生蛋宝宝和熟蛋宝宝,生蛋熟蛋宝宝也特别表扬我们小朋友,谢谢小朋友的帮忙。
课后延伸:
此次活动后留一些蛋宝宝在区域角,让幼儿在区域角再玩一玩蛋宝宝跑步比赛,并用自己的方法记录游戏结果。
【活动目标】
1、初步指导瓶子和瓶盖的作用,能选择瓶口的特征(大小、有无螺纹)选择适当的瓶子。(重点)
2、尝试拧紧瓶盖,获得用拧、按的技能,发展手部的动作。(难点)
【活动准备】
1、手偶巧虎。
2、收集的各式瓶子。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小朋友,你们看今天我们班来了谁啦?巧虎妈妈带着巧虎要去旅游了,准备了好多的东西放在瓶子里,可是不小心瓶盖都没有了,这下怎么办?没有了瓶盖,瓶子好用吗?为什么?
2、幼儿讨论瓶盖的作用(没有瓶盖,东西会掉,不卫生,不方便)
二、幼儿动手操作,尝试根据某种特性选择瓶盖。
1、我们一起来帮帮巧虎妈妈吧,帮她的瓶子找到合适的瓶盖。
2、幼儿操作完交给巧虎妈妈检查是否正确
3、提问:怎
三、幼儿尝试拧、盖的的方法去盖瓶盖。
1、师:我们换种方法,把瓶盖盖紧瓶子。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呢?
2、幼儿操作。(请一位该好的小朋友,你的瓶子盖住了吗?怎么用小手把它盖住的?)
3、提问:你们发现瓶盖与瓶口之间的额小秘密吗?里面一圈圈的是螺纹,有螺纹的要用拧。
4、请一位盖的小朋友。提问:你的瓶盖是拧上去的吗?那你是怎么盖上的?没有螺纹的瓶子不用拧的方法,用盖。
四、游戏:送回家
现在小朋友们帮巧虎妈妈的瓶子都找到了瓶盖,我们先把它们送回家吧。巧虎妈妈谢谢各位小朋友。
【教学反思】
教师引题还是较为成功,抓住幼儿的注意力。但当幼儿回答瓶盖的有些作用后,教师的引导性不够,还是较为直接的告诉幼儿瓶盖的其他作用,而且在这一环节师小结也不够科学、到位,体现不出科学的严谨性。在第二环节幼儿自动操作的时候,场面混乱,当教师抛出问题的时候,只有部分幼儿在进行参与,个别幼儿已经开始玩自己的瓶子。如果教师能在这里巧妙的说句话或者在设个环节,将幼儿的注意力在拉回来,效果也许会好些。在第三环节,在老师的引导下,个别幼儿回答了盖紧瓶盖的方法,教师也做了一定的小结。之后应该再请幼儿试一试,加强幼儿掌握盖紧瓶盖的方法。
最后一个环节,教师请小朋友送回瓶子宝宝的时候,应该讲清楚内容,交代清楚该怎么送回,秩序也会更好些,而不是简单的一句送回家,结果幼儿就全部乱糟糟的往箩筐里乱放。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现象
2、愿意参加科学活动,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伴。
3、通过玩玩、讲讲发展幼儿的思维,激发求知欲。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一个杯子,一根搅拌器。
2、白糖、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苹果片、橘子瓣等)大豆、红豆、绿豆、小石子,沙子等。
活动过程:
1、告诉幼儿今天老师带来了好多东西,引起幼儿观察与学习的兴趣。
1)观察教师实验:
教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白糖,让幼儿观察白糖放进水里怎么样了?
(看不见了、溶化了)
2)教师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小石子,让幼儿观察小石子放进水里怎么样了?
(还能看见 、不溶化)
问:请小朋友想一想,你平时见到的什么东西放进水里也能溶化?(盐、果珍、奶粉等)
教师小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能溶化,变得看不见了,而有的东西放进水里不能溶化。
2、让幼儿做小实验(任选一种)
1)介绍活动材料,让幼儿知道实验材料的名称。
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片、红豆、绿豆、大豆、小石子、沙子等。
2)让每个幼儿试一试,选择一种材料放进水里,观察结果如何。
3)交流实验结果:知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看不见了,溶化了,有的东西不溶化能看得见。
3、提问个别幼儿
请个别幼儿说一说你把什么东西放在水里了?怎么样了?
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活动延伸:
教师继续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物质溶解于水的现象,鼓励幼儿多做小实验,通过实验掌握更多的知识。
设计意图
小班年龄的幼儿的注意力仍以无意注意为主,凡是生动、活泼形象的事物都容易引起他的注意,所以家长会常常发现这种现象,比如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玩自己喜爱的玩具或游戏时,周围一旦出现什么新异的刺激,他马上就会分散注意,他的有意注意水平仍然很低,一般只能维持3-5分钟。所以小班幼儿的活动,大致以简单易� 但是,因为他们的年龄特点,设计活动时,必须采用有趣的形式。通过有条理的步骤,一步步深入,试着让他们达到活动的目标,收获活动的知识。
活动目标:
1、听便各种声音,能够大胆用语言表达。
2、有目的的倾听,有准备的猜想。
3、大胆参与活动,体验探索的乐趣。
4、知道不同物体碰撞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学习分辨。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认知准备:已经认识过米、红豆、核桃。
教具准备:PPT课件、红绿灯牌子、音乐。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不同物体碰撞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学习分辨2种声音。
教学难点:
自然讲述探索结果。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幼儿与客人老师打招呼,消除紧张感。
2、教师(出示罐子):你们看,今天金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好多好多的罐子!(摇动没装东西的罐子)罐子里面都东子吗?你怎么知道没有?(不停摇动,引导幼儿)
幼儿:因为没有声音。
3、教师:哦,没有东西就没有声音。(打开盖子)看看到底有没有东西哦,有东西吗?没有!小朋友们真聪明。
二、基本部分
1、教师(向罐子内装东西):老师来变戏法喽,你们再听听,听听有没有声音。
2、教师(摇动罐子):猜猜,有东西吗?你怎么知道哒?有声音就里面有东西了对吗?现在老师这里有那么多罐子,你去找一个里面都东西的罐子,罐子都封住的不可以打开,今天要用耳朵,用你的小耳朵去找找那个管子里面是有东西的,你拿一个有东西的去做到位置上好吗?赶快来找找。
3、幼儿寻找
4、教师:找到了吗,找到了就坐回去。(幼儿回座位。)
5、教师:谁的罐子里有东西的?(教师摇动罐子)谁的罐子里有东西哒?大家都有哒?(罐子双手捂住放在胸前)好了,罐子宝宝保护好,罐子宝宝一直让他发声音它也会哑掉的哦。罐子宝宝有声音的对吗?那里面声音一样吗?(摇动罐子)听!听听,你的东西和他的东西一样吗?
(幼儿摇动罐子说出:不一样。)
6、教师:不一样,不一样我们来找找朋友哦。不可以打开看的哦,今天统统是用耳朵来找的,保护好自己的罐子宝宝。
7、教师(请一个幼儿上前):我们请一个宝宝上来,现在请其他宝宝来为你的罐子宝宝里面的东西找好朋友,找到好朋友会很热闹的哦,找不到好朋友会很孤单的,耳朵听好哦,保护好你的罐子宝宝哦,听听他的。(上台幼儿摇动手中罐子。)
8、教师:谁是他的朋友,请你听一听,是他好朋友,赶快站上来,和他站在一起。哦,好朋友坐在一起。
9、教师:现在他们已经是好朋友了,现在我来帮你们找朋友好不好?请你们听听,谁和我是朋友。(摇动手中有东西的罐子):耳朵要灵的哦,仔细听好。你是不是我朋友啊,是我朋友,一个人很孤单的哦,要跟朋友在一起的。来,我们是朋友,我们一起来摇一摇。请坐,做到哪里去?对了,坐在一起。
10、教师(请剩下的幼儿上台):你们是好朋友吗,我们来听听看啊,一个一个摇,才听的清哦,一个一个摇。(幼儿一个一个摇动罐子。)
教师:一样吗?一样的。一样吗?一样的。你们也坐在一起。
11、教师:你们知道吗?老师今天在这些罐子里啊,放了这三样东西。(出示PPT图片)这是什么啊?米宝宝,我们吃饭烧饭的米宝宝;还有一种,你看这是什么啊?哦,是豆宝宝。豆沙就是这个做的,是红豆宝宝;还有一种是——核桃宝宝。放了这三种东西,你猜猜,谁是核桃宝宝(分别摇动罐子)这是核桃宝宝吗?哦,是米,真聪明,是米宝宝吗?这个是嘛?哦,是的,你们真聪明。那这是什么宝宝呢?红豆宝宝。听听,是红豆吗?(分别摇动)这个是什么宝宝?米宝宝。这个呢?核桃宝宝。
三、结束部分:
1、教师(询问幼儿):你刚才是拿了什么宝宝啊?核桃宝宝。你们是拿什么的啊?米宝宝。你们是什么啊?哦,红豆宝宝。现在,我们要来做游戏了。做什么游戏呢?请听好了啊,你看,我们要玩警察叔叔红绿灯的游戏喽。(拿卡片反面红色)警察叔叔拿出这个,大家都不好出声的哦,警察叔叔翻过来,就你来出声,会不会?先看看哦,来保护好自己的罐子宝宝。眼睛要看仔细哦。(翻一张卡片)谁摇啊?对,是米宝宝,小朋友们真聪明。不是的不好摇的哦。(翻回卡片)诶,停!(翻过另一张卡片)来看看(幼儿摇)对,(翻过卡片)这样呢?(幼儿停止)(再翻最后一张卡片)现在呢?
2、教师(准备卡片):现在我们开始喽,速度很快的。核桃宝宝摇一摇,米宝宝摇一摇,红豆宝宝摇一摇。(两遍游戏)
3、教师:好,我要来唱一首歌了,然后和警察叔叔一起让你们发声音的,这个声音会很好听的哦。开始喽!红豆宝宝请你摇一摇,米宝宝请你摇一摇,核桃宝宝请你摇一摇,我们大家一起摇一摇。来了啊,很快的啊!(歌唱速度加快!三遍)恩,真好!小朋友们真仔细。现在老师啊请来了一个乐队。乐队的声音也是很快的哦,所以你的耳朵要很亮,眼睛也要很亮的哦。所以耳朵要听好,眼睛要看好哦。
4、教师(好,全体起立):乐队还没来,我们一起来排练一次。(播放PPT音乐)
5、教师:乐队来了哦~~听好。(伴随音乐一起游戏,背景音乐为《如果感到快乐你就拍拍手》)恩,很好,我们和客人老师们再见好吗?好,摇摇声音和下面的老师再见。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看似简单,调理清晰,但是,等我真正把活动上完后,才发现其中的问题。事实证明了,看似简单的'东西,做起来未必简单。
首先,我在拿到这个活动的时候,我在看活动过程时,发现,应老师所设计的活动非常周密,她好像不仅把活动大致流程处理了,而且还把与小朋友之间的互动也考虑进去了。这个就是作为新教师的我与一个名师的区别。处理细节总是那么心思缜密。对于我们幼儿教师来说,如何上出一节出色的教学活动,关键就是看活动过程是否清晰,有条理;与小朋友们之间的互动及一些活动中所出现的突发事件,对于突发事件又是如何处理。如果说这些能做到比较好。那么,也就是说,能从新教师转变成一个成熟、稳重的老教师了。
在这个活动中,我把其中一个小小的环节省略了,就是(教师:那我们好朋友的罐子放在一起好吗,现在把罐子放在一起。)所以,导致我摇手中的罐子让小朋友们辨认声音的时候,他们也跟我一起摇动。自顾自,没有听到要求,辨认出是那种东西的声音。而且场面也有些乱,难以控制。这也验证了,活动环节不能随便删减,少了任何一个,在受教时都会出现一些瑕疵,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不足之处:
在与小朋友互动时,没能配合融洽。一开始部分,我把东西放进罐子的时候,他们都知道我放了什么进去了,都把名字说了出来。这是我在课前准备的时候,疏漏了,让幼儿知道了,这样大大减少了孩子对活动的兴趣了。让孩子跟着你预设的内容走,还不如你跟着孩子的反应走,不要试图去改变孩子,要学着改变自己。这样,教学活动才会不断提高,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从问题反应教学,收获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活动目标
1、根据故事内容,初步感知纽扣的特征(颜色、形状、大小、扣眼数量),并知道纽扣是多种多样的。
2、通过观察、比较,能根据纽扣的特征进行配对。
3、能与同伴交流探索的过程与结果,体验操作中的快乐。
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能根据纽扣的特征进行配对。
活动准备
1、教具:PPT、动物穿衣服的大图
2、学具:动物衣服的图片(上面有一颗扣子图片)人手一份、不同样子扣子的可粘贴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纽扣图片,讲述故事引起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一个和纽扣有关的故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有一只小老鼠出来散步,走着走着,他看见前面有一个东西向他滚过来,捡起来一看,哦,原来是一颗纽扣。
提问:咦,这是一颗什么样子的纽扣呀?谁能来说一说?(圆形的、白色的、上面有两个洞眼)
嗯,观察得真仔细,那这颗扣子会是谁的呢?小老鼠决定去问问他的朋友们。二、观察画面,感知发现纽扣的颜色、形状、扣眼数量、大小的不同。
(一)引导观察画面,发现纽扣的颜色不同。
小老鼠在路上看见谁?(小狗)那小老鼠捡到的纽扣是小狗丢的吗?为什么?两颗纽扣哪里不一样?
小结:小狗的纽扣的颜色是黄色的,和小老鼠捡到的不一样,纽扣不是小狗丢的。
(二)引导观察画面,发现纽扣形状的不同。
小老鼠又看见谁了?(小白兔)小老鼠捡到的纽扣是小白兔丢的吗?
小结:小白兔的纽扣是三角形的,小老鼠捡到的纽扣是圆形的,纽扣不是小白丢的。
(三)引导观察画面,发现纽扣扣眼数量不同。
小老鼠这次见到了谁?(小猫)纽扣是小猫丢的吗?你是怎么发现的?
小结:小猫的纽扣颜色、形状和小老鼠捡到的一样,可是纽扣上的洞洞数量不一样, 小猫的纽扣有 4 个洞洞,小老鼠的纽扣只有两个洞洞,纽扣也不是小猫丢的。
(四)引导观察画面,发现纽扣大小不同。
接下来小老鼠又遇到了谁?(大象和蜜蜂)纽扣是他们丢的吗?
小结:大象的纽扣比小老鼠的大,蜜蜂的纽扣比小老鼠的小,都不是他们丢的。三、观察画面,感知发现小老鼠捡到的纽扣与妈妈的纽扣相同。
师:那纽扣到底是谁丢的呢?小老鼠回到家,发现了什么?(妈妈衣服上的纽扣丢了。)你们和小老鼠一起观察他手上的纽扣和妈妈身上的纽扣一样吗?有哪些地方一样?
小结:小老鼠捡到的纽扣与妈妈纽扣的颜色一样、形状一样、扣子上的洞洞数量一样、还有大小也一样,是妈妈的纽扣。
四、操作感知,体验配对活动的乐趣。
1、师:刚才我们帮小老鼠找到了丢扣子的人,小老鼠和老鼠妈妈可开心了。可是小老鼠的好朋友们的纽扣还没找到,他想请你们帮助他,给他的朋友找扣子。请你从盘子里找出一颗正确的纽扣补上去。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根据需要介入指导。
3、小组或个别幼儿分享操作作品。五、活动结束
今天小朋友们都帮助小动物找到他们丢的纽扣了,你们真棒!老师这里还有一颗纽扣,我们一起出去找找是哪个小动物丢的吧。
《纲要》指出:“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绘本故事《一颗纽扣》的内容简单有趣,小老鼠找纽扣的故事情节更具有趣味性,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加上活动中不是直接讲述绘本故事,而是将绘本中的动物呈现到小朋友眼前,更具直观性和操作性。
绘本中的价值点和数的知识点巧妙衔接,让故事更好的为数学 活动服务。同时结合《纲要》精神在活动中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引导幼儿把自己融入到游戏角色中,在游戏里活动中加深对故事的体 验和理解,通过一颗纽扣引发幼儿不断观察和比较不同动物纽扣的不同特征,最后进行匹配,对幼儿的观察思考情感等能力有一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