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春》教案【最新10篇】

《春》是一篇构思精巧、语言精美、富有诗情画意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这里是细心的小编小月月为大伙儿整编的10篇朱自清《春》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案 篇1

一、感受形象,体会感情

二、欣赏优美语言

一、导入

让学生谈谈春天给人的感受,列出词语,并一一写上黑板

二、检查预习工作

包括字词的注音,解释。多音字的辨别,易混淆的字词的辨别。

以及这篇文章的读后感。(预习中还有一项内容是摘抄好词好句的,放在分析课文时让学生讲解。

三、集体朗读

因为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扫清了字词障碍,朗读时应该不会有不认识的字词。但是在朗读过程中也许会出现一些多音字的读错情况,课堂上予以纠正。课后记。

四、分组朗读,再请个别同学起来读,别的学生予以纠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五、预习时已让学生们把这篇文章熟读成诵,所以在讲课时,学生们的思路已经较清晰了。这个时候就让他们来概括,问;

(1)课文可分几部分来读。。

明确:盼春—绘春—颂春(如有不同意见,只要言之有理,就予以肯定

(2)课文中描绘了几幅春天的图画?分别用自己的话概括。

明确:五幅。分别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六、让同学们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拿出自己画的画,说说理由。

七、找好词好句

让同学们把预习时已摘抄的好词好句读出来给大家听。讲讲理由。可以分三部分让同学们找

先找第一部分的

如:盼望着,盼望着(表达了作者盼春的急切心情)

如:欣欣然张开了眼(拟人手法)

教师在点评过程中穿插问题,如问:作者着眼于哪些景色的变化?这些景色的变化给人以怎样的感受?总写春天,作者着眼于山、水、阳光的变化,山色的朗润,一是春光明媚;二是山上的植物发芽变绿,山的颜色就由暗转明,由干=干枯变为润泽。水涨起来了,是冰雪融化,水量增大,水流加快,太阳光更加明朗红润,从宏观上感受到大地回春,生机勃发,表现出融融的暖意。)

接着找第二部分

先找春草图中的好词好句。

如“钻”写出了春草的冲破层土的挤劲,表现旺盛的`生命力。

如“做”“躺”“打”“踢”等动词写孩子们的嬉戏,烘托欢乐。

接着找春花图,同样让学生找。

如: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用拟人手法把争春争艳写活。

“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对应桃树,杏,梨,比喻贴切。

“象眼睛,象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互补,眼睛和星星都会眨,但星星是星罗棋布的,而眼睛是眉目传情的,两者一结合,就把野花写活了

接着找春风图。

如’象母亲的手抚摩着你”这既写了春风的温暖,又写了风的柔和。

‘酝酿”则形象的写了在阳光下这种芳香不断的加浓的过程。

这一段从触觉,嗅觉,听觉等方面,把无形,无味,无声的春风写的有形,有味,有声,有情有感。

继续找春雨图。

“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这三个比喻贴切,写出了春雨的特征:多而细密,亮而闪烁,柔而绵长的特点。

教师穿插问题。问:春雨绵绵,为什么还叫人别“烦恼”呢?(亲切而有趣)

再问,为什么先写傍晚时候的景象,不把这一句放到最后去说呢?

明确:一是要先说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气氛,这种气氛是一直贯到末句的;二是黄晕也是色,与上句的绿,青正连接。

最后分析迎春图。

“赶趟儿似的“照应前文,前文写百花争春,后文写人在争春。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用叠词表现动作次数多,读来有韵律。有节奏。

最后一部分。

同学肯定觉得都好。让他们先说好在哪,教师再明确:“象娃娃……”表现春天的新,象新生命的开始,给人以无限的希望。

“象小姑娘……”写春天的美,令人喜爱。

“象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三句的顺序,表现了春天成长的过程。

以上如有学生未找出的语句,教师可以由学生的发言引出问题,尽量把每一段的好词好句都让学生欣赏分析。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八、让学生们找找课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用拟人的有哪些?用比喻的又有哪些。

然后再提提有什么不理解或有疑问的地方。

九、最后,讲练习题。

布置第一课时作业,挑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图,把它画出来……为第二课时中的分析语句打下基础。

第二课时作业,背诵,练习题一,二,三。

《春》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笔下典型的“江南”春景。

2、品味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两句虚实结合的写法,和诗作中流露出的历史沧桑感。

三、教学过程:

1、解读“江南”春:

回顾课内外涉及“江南”春景的诗词作品,在意象上大都逃不开“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影子。加上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切构成了这首《江南春》的。意象群。

“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加上风中飘动的“酒旗”,一连串最具代表性的“江南”春景如画卷一般展开。千里江南,风光无限。

2、解读“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有别于前两首写“春”的诗歌,这首《江南春》的最后两句,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颇有难度。教师应在讲解时,简单铺垫相关历史信息:南朝时期,社会动乱,统治者和普通民众笃信佛教的不在少数,南朝梁武帝为其中代表。

六下的学生接触到的诗歌多为写景状物类,对于诗歌中“抚今追昔”的情感尚无接触。因此,诗歌后两句,教师应加以细解: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仿佛时光倒转,历史的画面逐渐清晰,楼台寺庙隐隐而来,又在烟雨中隐隐而逝,令人遐思无尽。

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发挥到极致。

3、补充拓展:

明代杨慎对“千里”二字颇有微词,认为其所涵括的江南春景太大,有夸张之嫌。而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中曾有问曰:“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请学生谈谈对“千里”二字的看法。

教师点拨:

1、明确诗词作品中“虚”的表现手法,诗词不是写“实”,需要艺术加工。

2、明确诗作后两句所承载的历史沧桑感,唯“千里”二字,方有与后两句相配的分量。

朱自清《春》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1)反复诵读,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感受春天的“新、美、力”。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

2、能力目标:

(1)品味作者用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描绘春天。

(2)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3)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感情。

2、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现景物的特征及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景物描写中抒情。

教学设想:

1、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品味作者描绘自然风景时那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美的熏陶。诵读中注重个性化朗读。

2、小组讨论理清文章的脉络,学习细致观察景物,领会写景的各种方法。

3、课堂延伸:查阅资料,找出有关描写春的诗句或片断描写,在课堂上讨论、分析。

教学准备: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2、查阅资料,找出有关描写春的诗句或片断描写,摘抄并准备在课堂上讨论、分析。

3、把自己认为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感受春的活力。

2、赏析课内外有关描写春的诗句或片断描写。

教学步骤:

一、 盼春天:

1. 导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现在严冬将至,但我们也可以在这严冬中找寻春的影子,因为冬天来了,我们离天春天越来越近了,那让我们共同来期待那富有生命力的春天吧?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听,春天来了……

2. 欣赏音乐《春天在哪里》

二、 找春天:

3. 问:春天在哪里呢?在这里,在我们身边。在古诗词句中,下面请同学们从所学过的古诗词中去找春天。(生回答出诗句——: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 问:“能不能告诉老师诗句写的是春天的什么景物呢?” 例:上面的例句写的是小草。

5. 问:“写草(或花、雨、风)怎么样?” 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写出了草旺盛的生命力。

三、 读春天:

6. (我们找到了春天,那么的美丽,那让我们共同来读一读作家朱自清笔下的春天,一起来感受一下那美丽的春景)放配乐朗诵,领会作者朱自清的感情基调。(引导朗读课文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

7. 分小组诵读课文。

8. 正音正字。

9. 师点拨:本文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

四、 诵春天:

10. 全体齐诵读课文,

要求:

(1)加深对文中形象而生动的句子理解;

(2)用明快的节奏,读出作者热爱赞美的感情。

11. 课外延伸:仿照课文结尾句子

春天还像什么呢?

例:春天是插花能手,用巧手装扮人生;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用画笔绘出五彩的世界。

12. 作业布置:

(1) 有感情的诵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及相关的诗词句。

(2) 把课文中自己认为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并说说理由。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案 篇4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从而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语文教学中去。语文学科由于自身的特点,教师不仅是课堂各种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促进者,也是学生的对话者。在《春》一课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运用cai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教师组织、启发、鼓励、指导学生按正确的思维方向、路线、探求未知领域的知识,使学生尽可能独自去开掘知识宝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通过知识的拓展延伸,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和感知课文,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课文的能力。

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1课。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课文语言之美。《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不但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春》之后继而学习后几篇课文来加深理解人们热爱自然的感情,并在诵读中体会、学习观察自然的方法,学会用形象的语言描写景物。因此,学好本文对学生学好后面几篇文章是很有帮助的。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了解写景的特点,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还要欣赏作品准确生动的语言。通过学习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学习这篇优美的散文。

1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感。

2 .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3.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1.感受作品优美的语言,学习观察、描绘、抒情的写作方法。

2.体会各种修辞方法和运用和效果。学习本文的语言艺术。

1.本课以合作、探究为主。结合自主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多读少讲。特别是描绘的几幅画面,让学生取代老师的重复教学活动,并从反复的读写活动中细细品味文中节奏明快、朴实清新、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读-讲-读-赏-读”。读书分三个层次:让学生熟悉课文,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深刻领悟作者表达的感情和文章遣词用语的妙处。夹在读书之中的“讲”与“赏”分别是指:“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理清文章的结构;“赏”,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实例赏析,体会作者选用词语和句子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感情。运用此法,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精要的指点下,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自己体悟,加深理解。

本文是篇美文,可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采用多媒体设备,欣赏配乐朗诵的录音,或给学生的朗诵配上音乐,提供春的精彩画面。

1.扫清文中的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搜集整理一些关于“春”的古诗句;了解朱自清其人其事。

1、(导语)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请你给大家举一两个例子。

全班交流,鼓励学生朗诵佳句。

课件展示,图文结合,欣赏感受诗的意境、春的神韵,为课文教学做情感铺垫。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绝句》,韩愈的《初春小雨》,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忆江南》,杜牧的《江南春》等等------

2、(导语)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

请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朱自清——生平经历、渊博知识、走遍世界、作品成就等等。意在引发学生对作者的敬佩之情。

课件作恰当展示:朱自清(1898.11.22 -- 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

诵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学习文学作品,更要在诵读中体会其美感。

1、朗读指导: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熟悉课文,这是朗读好的前提;细心体会,理解课文,这是朗读好的基础;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2、四人小组朗读交流:指正读音,互相间合作讨论朗读情感的处理。

3、学生代表朗诵展示,配以音乐《秋日私语》。

《春》的结构严谨精美,作者总写春天,继而又分几个方面描绘,最后又总写,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其构思布局,颇巨匠心。

问:美文都有一个精美的结构,《春》的结构严谨精美,你能发现文章结构的精美之处吗?

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理清课文的思路,讨论内容写在白纸上。

[明确]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春风图——风唱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颂春

盼春

绘春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感情。

《春》的语言秀雅清新,朴实隽永,令人感受到那“味道极正而且醇厚”的情致。

●合作探究:

1、问题设计:

a、你最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说说喜欢的理由。

或文中哪个句子、哪个词语运用最妙?说说理由。

或这幅春景图中,有人有物,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远有近,有高有低,你能说说这样描绘景物的妙处吗?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

[明确]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钻”字用得好,“钻”字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

“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2)“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

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烈,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地,绿绿的”放回原来的位置,作比较,体味不同的效果。

(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用比喻写花色的美,不直接说出红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而用“火”、“霞”、“雪”作比喻,不仅使色彩更鲜明,而且激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力。

(4)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叫)着。

“闹”字不仅有声音,而且有热闹的气氛,绘声绘态,表现出一派明媚的春光,烘托出一片热闹的气氛。

(5)花散(开)在草丛……

“散”有“分散”的意思,写出了野花之多。

(6)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母亲的手抚摸地感觉:温暖、亲切、慈爱、幸福、深含感情。

(7)四幅春景图写法和特征把握。

名 称

特 征

角 度

写 法

修 辞

春草图

嫩、绿、多、软

由物到人

正面与侧面

结合

拟人

春花图

多、艳、甜

由高到低

虚实结合

排比、比喻

春风图

和悦

触觉、嗅觉、

视觉、听觉

多感官描写

拟人、比喻

春雨图

细密、轻盈

由物到人,

由近到远

动静结合

排比、比喻

(8)课文最后三个比喻。

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9)体会“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

“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

“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b、文中你还有哪些疑问?

(这方面教师要有充分准备,必要时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学生领会。)

c、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感情?

惜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爱春:热爱自然,赞美春天

------

2、交流分享:(读一读,读出情,品一品,品出味)

美好的想象又需要借助生动精美的语言为它插上漂亮的羽翼,在读者头脑中腾飞,以便激起读者同样的想象,受到生命的启迪、人生的感悟、美的陶冶。

1、有气势、有感情地齐读一遍最后三节,。

2、在《秋日私语》的音乐声中,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分钟:你觉得春天还象什么?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

3、让学生抒发内心的感受。

1、把�

2、 继续搜集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选择一篇自己最喜欢的进行有感情地朗诵,准备班级诗文朗诵会。(也可准备朱自清先生的其它散文。)

练笔“我的四季情”,择一你喜爱的季节,写一300以上的随笔,题目自拟。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案 篇5

1.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能背一首描写这个季节的古诗吗?

《春晓》《村居》《咏柳》《惠崇春江晚景》等。

2.古代诗人看到如此美妙的世界,为我们留下许多赞美四季美景的诗。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江南春。

4.解题。

江南春:江南春天的美景。(课件播放江南春天的美景图)

5.了解作者杜牧。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在诗歌创作上,与晚唐另一位杰出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主要作品有《泊秦淮》《阿房宫赋》《山行》《清明》等。

1.读准读通。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正音。读准生字“郭”的读音。“莺”是后鼻音,“寺”是平舌音。

2.读好诗句的停顿。

(1)自主尝试读好停顿。

(2)教师范读。

(3)指名读,齐读。

3.把握古诗大意。

(1)默读古诗,圈画诗中描写的景物,结合注释了解“山郭”“酒旗”“南朝”“四百八十寺”。

(2)同桌互相说说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1.课件出示古诗。

2.指名读,齐读。

3.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请把描写景物的词语画出来。(莺啼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寺庙楼台烟雨)

4.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这些景物进行描绘。

(1)第一、二句:千里江南,到处是莺歌燕舞,到处是绿树红花,水村伴着山郭,酒旗在空中飘扬。

(2)第三、四句:好一派迷人的江南美景呀,可惜南朝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

5.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6.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前两句写今,抓住了黄莺、绿树、红花、水乡、山城、酒旗、春风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江南春天的画面;后两句是雨景怀古,通过对“寺”“楼台”“烟雨”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作者的哀愁,望着这充满历史悠远感的烟雨迷蒙之景,作者不禁心生感慨: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的寺院和楼台,还有多少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呢?

1.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课件出示“水村山郭酒旗风”“多少楼台烟雨中”等图片,根据图片配诗句。

3.指名背诵,男生背、女生背,齐背。

有关朱自清《春》的教案 篇6

教学对象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了解写景的特点,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还要欣赏作品准确生动的语言。通过学习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学习这篇优美的散文。教学目标

1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感。

2 .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3.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教学重点

1.感受作品优美的语言,学习观察、描绘、抒情的写作方法。

2.体会各种修辞方法和运用和效果。学习本文的语言艺术。

教法设计

1.本课以合作、探究为主。结合自主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多读少讲。特别是描绘的几幅画面,让学生取代老师的重复教学活动,并从反复的读写活动中细细品味文中节奏明快、朴实清新、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法指导

“读-讲-读-赏-读”。读书分三个层次:让学生熟悉课文,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深刻领悟作者表达的感情和文章遣词用语的妙处。夹在读书之中“讲”与“赏”分别是指:“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理清文章的结构;“赏”,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实例赏析,体会作者选用词语和句子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感情。运用此法,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精要的指点下,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自己体悟,加深理解。

媒体设计

本文是篇美文,可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欣赏配乐朗诵的录音,或给学生的朗诵配上音乐。

1.扫清文中的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朗rùn()wǎn()转酝酿()()

liáo()亮hōnɡ()托应和()黄yun () ()蓑衣斗笠()抖擞()涨()é

hè分散()

和huò散

huo散()文

2.了解朱自清其人其事。

朱自清(1898--1948),子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他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背影》、《绿》、《荷塘月色》等是最具代表性的佳作。朱自清晚年虽然身患重病,但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他的铮铮铁骨和高风亮节,赢得了无数人的敬仰。

一、导入: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请同学朗诵描写春天的诗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在泊《船瓜州》)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初春小雨》)。”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的(《江南春》)”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

二、听录音朗读。

要求闭上眼睛,感受一下,眼前会出现一幅幅什么样的画面。

三、初读:理清思路。

读法:(生读师作简评,其他同学注意教师的点评来理清思路。)

生读第一段师评:作者盼望春天到来,突出盼春。

生读第二段师评,宏观勾勒春天,绘春。

生读第三段师评,具体描绘春草的嫩、绿、软。

生读第四段师评:由春草写到春花的多、色、艳。

生读第五段师评:花美风柔。

读第六段师评:春雨寻常,细密轻盈。

生读第七段师评:春到人欢,人们在辛勤的劳作。

生读最后三句师评:赞春,春天娇美,充满活力。一篇课文一读一评,让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既组织了课堂教学又通过简评,学生很快地理清了作者思路——盼春、绘春、赞春。并了解绘春这一重点部分描绘出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这五幅画面。

钻、嫩、绿、满---草

春草图(草报春)

坐、躺、滚、踢、跑、捉---人

态:赶趟儿

春花图(花争春)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果实)

(遍地野花,像眼睛,像星星)

触:抚摸

春风图(风唱春)味:泥土气息草味花香

声:鸟声清脆宛转

笛声嘹亮

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春雨图(雨润春)状:斜织、薄烟

景:树叶儿绿、小草儿青、灯、人、房屋迎春图(人迎春):城乡老小舒活抖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四、再读:体会感情

读法:(带读、省略对比读、提问读等)

第一、二段采用带读的方法,师读一句生跟着读一句,注意朗读语气。

第三段用对比朗读法和提问朗读法。要求师读一句,从中省去关键的词,生按原文读,师省去的地方生加重读。如:“小草地偷偷从地里钻出来,嫩

嫩的,绿绿的”师删读成“小草从地里出来,”生重复读“小草偷偷地从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注---音轻读,.重读)又如“园子里,田野........

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师删除读成“园子里,田野里,瞧去,......

满是的”生按原句读。这样对比朗读生就从“偷偷地”、“钻”、“一大片一大片”这些关键的词品味出小草的长势、情态和色泽来。接着师问,人们在草地上干什么呢?生读原文回答“坐着,躺着,打两个滚”师又问“风怎样?草怎样?”生读原文答“风轻轻的,草软绵绵的”。对比朗读,一问一读,寓教于读中,寓学于读中,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小草的特点。

第四段师生共读,师读前半句,生读后半句。

如师读“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

生接着读“都开满面了花赶趟儿。”

师又读“闭上眼,树上仿佛”

生接着读“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师在要停读的地方故意或疑或抑或扬提醒学生接着读,这样师生配合默契地朗读,增加了朗读情调,又突出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第五段个别朗读,要求按书事先标明的符号读

第六、七段,竞赛朗读,女生读第六段,男生读第七段,看谁读的好。通过竞赛,让学生产生竞争意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最后三句齐读,短短的一篇课文,通过多种方法朗读,既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五、读完后请同学找出本文中�

从句子结构上看:有单句、复句。

从句型上看: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从修辞上看: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

六、刚才我们一起赏析了课文中优美的语句和生动准确的词语,下面请同学们摹写一段表写春天的图画(300个字左右)

七、精读:体会文章最精彩的地方

读法:练习背诵,要求自由朗读,从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段落或章节,以最快的速度背出来,看谁能背出全文。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分析:这个起笔,抒写了盼春的热切心情,为全文定下了活泼、轻快的抒情旋律和诗的氛围。接着,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粗略地勾勒了春天的轮廓画:“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由于抓住春天的特征来点染,给这幅轮廓画抹上了一种迷离的色彩,创造了一个动人的意境,引起读者对春的热烈向往:春天,该是怎样的美妙啊!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还眨呀眨的。

分析:读了这段文字,你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妍的春天之中,又仿佛在品赏一幅清丽明朗的水彩画。这幅画,远处可见五彩缤纷的花色,近处可听蜜蜂的低吟,上有蝴蝶的翻飞,下有野花活泼俏皮的眨眼。远、近、上、下,浓、淡、干、湿,虽是信笔点染,无事雕琢,却成为高妙的艺术珍品。为增强画面的色彩美,再三描摹花色;为使画面呈现生气,以眼睛眨与野花的神态构成一比。由于作家描绘画面,把美的情致注了进去,因此,几多诗意,几许春色,便从一幅动的、立体的画图中溢了出来。(注:还可以分析课文中很多精彩的句子)

全文通过多次不同方法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咀嚼、回味,课文的深层内涵,通过各具特色的朗读,抑扬顿挫,清浊徐疾的语气、语调变化,学生可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展开联想,创造形象思维,与作者产生共鸣。

板书:

一、盼春盼、来、近(总领全篇,开启下文)

一切。欣欣然张开了眼

总括轮廓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钻、嫩、绿、满---草

春草图(草报春)

坐、躺、滚、踢、跑、捉---人

态:赶趟儿

春花图(花争春)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果实)

二、绘春(遍地野花,像眼睛,像星星)触:抚摸

春风图(风唱春)味:泥土气息草味花香声:鸟声清脆宛转笛声嘹亮

三、赞春

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春雨图(雨润春)状:斜织、薄烟景:树叶儿绿、小草儿青、灯、人、房屋迎春图(人迎春):城乡老小舒活抖擞一年之计在于春三个比喻句:“新”“美”“力”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案 篇7

1、学习课文抓住特点有层次地描写春景的方法。

2、体会课文描写春景的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3、理解作者热爱看天、赞美春天的感伍。抓歌春光,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4、应掌握的词语:

(1)识记:迷藏散在草丛里巢应和笼着一层薄烟蓑、笠

(2)理解:欣欣然朗润吹面不寒杨柳风卖弄应和呼朋引伴黄晕烘托舒活

(3)运用:酝酿繁花宛转一年之计在于春花枝招展

教学要点:

扫清字词障碍;理清课文写景的层次;分析课文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春草图”,体会同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教学过程:

一、了解本单元的内部结构,明确本单元教学要求。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五单元。这个单元引读部分的四篇现代文都是散文,也可以看作记叙文。大家把课本打开,看目录的第4页:第五单元,先看引读部分。

大家研究一下四篇现代文的标题,想象一下课文的内容,说说这四篇课文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都是写季节的,写了春、秋、冬三季;都是描写景物的。

教师顺便交代;《春》是写的江南的春天,《春风》是写的北国的春风;《诗六首》中也有不少描写景物的句子。大家再看一看,“引写”和“基础知识及运用”与“引读”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引写”就是要运用“引读”中学到的有关知识去观察景物、描写景物;在描写时,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所以“基础知识及运用”安排了“修辞(一)”。

下面请大家把书翻到第179页,看一看本单元的“单元教材支配表“,看一看“引读”部分的教学要求,想一想,学习本单元的课文要达到什么要求?

明确:体会散文中词语的生动性和准确性;找出散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理解它们的意思,体会它们好在何处。了解各篇课文是抓住什么恃点写景的,又是怎样安排写景的层次的。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提到春天,我们眼前仿佛就展现出一派阳光明媚,春风和煦,万物苏醒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多少诗人用自己的彩笔来描写春天的美丽景色。

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杜甫的《绝句四首之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是通过哪些景物来描绘春天的?(鸟、柳树)

我们还学过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大家再一起来背一下:“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又是通过什么景物来描绘春天的?(春风)

其中哪一个字用得特别好?(绿)绝句只有四句,它往往只能从一两个角度,也就是选取一两种景物来描绘春天。但是写文章往往就不止选取一两种景物了。

在学习课文以前,请大家想一想,如果要你以“春“为题作文、你将选取哪些景物进行描写?(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我们来看《春王这篇散文,看朱自清先生选取哪些景物来描写春天的。板书课题、作者、体裁。

三、整体感知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听录音,体会感情,注意预习题四中加点的字的读音。

2、学生对不会读和不懂的字词提问,学生自己解答。

四、理清作者思路,分析课文结构。

讨论预习题二。

明确课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第1段)、给春(第2段至第7段)、顺春(第s段了第io段)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的顺序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春大尚未来临、热切地盼望她的到来;待她降临人间后,则尽情地欣赏大地回春的美好景象;最后赞美春天,颂扬青天,深化题旨。文章结构体现了作犬的思路。

五、研习课文。

1、学习第一部分。

(1)齐读课文第一部分。

(2)讨论:

①作者为什么连用两个“盼望着“?

明确:表达附排春天心情的急切。

②“近”和“盼“有什么关系?

明确:“近”准确地表达出春天还没有到来,照应了“盼“字。

(3)指名朗读,注意指导读出两个“着”、两个“了”的感情。体会两个“着”、两个“了”的作用。明确:给人以非常亲切、柔和的感觉,两个“了”中又充满了喜悦之情。

(4)学生有感情地阅读。有感情地齐背。理清课文第二部分的写景层次。

(1)再听第二部分的录音。

(2)讨论:

①第2段和第3至7段是什么关系?明确第2段是总写着景,宏观勾勒;第3段至第7段是分写,微观描绘。

②这一部分是怎样安排写景的层次的?

明确:先总写,从大处勾画春的轮廓;后分写,依次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图画。

2、学习课文第2段。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轻声跟读。

(2)讨论:

①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一切”是总写,山、水、太阳是扣住“睡醒”,从大处落笔分写。

②体会“刚”字的作用。

明确:“刚”照应“春天的脚步近了”的“近”。“近”是说靠近而未到,“刚”是说已到,才到。

③引导学生想象山“朗润”、水“涨”、太阳的脸“红”的情境。

明确:山“睡醒”的情态用“朗润”描绘,这时林木抽芽,山川变绿,使山色由暗淡渐渐明朗,由枯干转为润泽;水“睡醒”的情态用“涨”描绘,再现了冰消雪化后春水涣涣的样子;太阳“睡醒”的情态用“红”描绘,表现出春日融融的暖意。

④体会三个“起来了”的作用。

明确:照应“刚睡醒”“张开了眼”。

⑤本段的修辞方法及作用。

明确: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刚睡醒的样子”“张开了眼”生动地表现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欣欣然”的意思是欢欢喜喜地,赋予大自然的万物以人的感情,不仅人们喜欢春天,大自然的万物也喜欢春天。太阳的“脸红”则更使人感到春日的可爱。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根据板书有感情地背诵第2段。

3、学生轻声自读第3段至第7段,给五幅图画各拟一个小标题。

4、学习“春草图”。

(1)指名朗读第3段,要求读出感情。

(2)讨论:

①本段共四个句子,各是从什么角度描绘春草的?

明确:第1句是从“点”上描绘,第2句是从“面”上描绘,第3句写孩子们的植戏,侧面写春草带给人的欢乐,第4句以风衬草,从感受的角度表现春草的可爱。

②体会“钻”所表现的内容,弄清“偷偷地”在文中的意思。

明确:“钻”表现出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到,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这里的“偷偷地”是悄悄地、不知不觉的意思。教师可启发学生联系白居易的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去体会春草旺盛的生命力。

③体会“做嫩的”“绿绿的”和“嫩的”“绿的”有什么不同。

明确:“嫩嫩的”比“嫩的”更嫩,“绿绿的”比“绿的”更绿,准确地表现了春草“新”的特点。

④体会“一大片一大片”给人的感觉。

明确:使人似乎看到春草遍地萌发的旺盛长势,感到了春草的勃勃生机。

⑤作者用了哪些动词写孩子们在草地上的摇戏?这和写春草有什么关系?

明确:用了“坐”“躺”“打”“踢”“赛”“捉‘等动词。侧面表现春草带给人的欢乐。

③体会“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和“风很轻”“草根软”有什么不同。

明确:使用叠词有“非常”的意思,使语言准确生动,音节协调,节奏整齐,琅琅上口。

(3)学生自读,体会感情,然后根据板书的词语集体背诵。

六、复习巩固。

1教师小结本课内容。

2、学生根据板书齐背第1段至第3段。

七、布置作业。

1、“思考和练习”三1。

2、朗读课文第4段至第7段。

教学要点:分析“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理清每幅图画内部描写景物的层次,继续体会同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背诵课文的1、2、3段。

2、讨论思考和练习三1。

二、研习新课。

1、学习“春花图”。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门)讨论作者按什么层次描写春花的。明确:作者是按“树上”“花下”“遍地”三个层次,从高到低地描写春花的。

(3)体会写“树上”部分的语言和描写角度。讨论:

①“如果不写‘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些句子田拟人的方法描绘出各种花竞相开放,百花争春、百花争艳的情景,把“争”字表现得非常形象,把树写活了、下写这些句了,就显得平淡、呆板,缺少生气。

②“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句子顺序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明确:不能颠倒。因为这三种颜色是和上旬桃树、杏树。梨树的花的色彩—一对应的。

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写“树上”的花的?

明确:花朵多,花色艳,花昧甜。“仿佛”一词由实及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4)体会写“花下”部分的语言及表现手法。讨论:

①“‘闹’改为‘飞’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因为“闹”字中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喧闹沸腾的景象;如果用“飞”字,则无声无息,只能表现飞时的形态,而不能表现声响和景象。

②写“花下”只写了蜜蜂和蝴蝶,这与写花有什么关系?

明确:写“花下”的蜂闹蝶舞是侧面表现花儿的多、艳、甜。

(5)体会写“遍地”部分的语言。讨论:

①“遍地”和“杂样儿’哈从什么角度写野花?

明确:“遍地”写野花的数量多,“杂样儿”写野花的种类丰富。

②体会“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的妙处。

明确:这两个比喻描绘了阳光下野花闪闪烁烁、逗人喜爱的样子。这里没有明写阳光和风,但已离于描写之中了。因为有阳光,野花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亮;因为“风轻悄悄的”,野花摇摇摆摆,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又互补:眼睛和星星都有“眨呀眨”的共性,但眼睛没有星罗棋布的特点,不能照应“遍地”,星星又无眉目传情的妙处,两者一结合,真把野花写活了。

(6)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自读这一段。

教师指导学生按层次,抓住板书的重点词语背诵。

2、学习“春风图”。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学生轻声跟读。

(2)理清作者写春风的层次。

讨论:春风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把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的?

明确:借助其他事物,从触觉、嗅觉、听党三个角度来写春风。

(3)体会从触觉角度写春风的语言。

讨论:

①引用志南和尚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有什么作用?

明确“吹面不寒”写春风的温暖;“杨柳风”(拂动杨柳的风)写春风的柔和。

②“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个比喻给人的感觉。

明确:温暖和柔情。

①②总的是从触觉角度写春风的和阳

(4)研读从嗅觉角度写春风的部分。讨论:

①春风本身是无味的,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春风的味儿的呢?

明确:作者写了风里带来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再“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这就化�

②这些味儿和前文的“春草图”“春花图”有没有关系?

明确:“青草味儿”照应了“春草图”,各种花的香照应了“春花图”。

①②总的是从嗅觉角度写春风特有的芳香。

(5)根据(),学生自己分析:

①春风“轻悄悄的”,本身也没有什么声响,作者是怎样化�

②体会“应和”和“也”的作用。

明确:使四种声音浑然一体。组成一支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

①②总的从听觉角度写春风吹送的悦耳的音响。

(6)教师指导学生按层次、抓住板书的重点词语背诵这一段。

3、学习“春雨图”。

(1)指名朗读这一段。启发学生联系杜牧的名句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想象春雨的情状。

(2)研读直接状写春雨的部分,体会语言。

讨论:①“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表现了春雨的哪些特点?

明确:牛毛、花针、细丝都有细的共同特点,但又各有个性特点——牛毛多而细密,花针亮而闪烁,细丝柔而绵长。所以,这三个比喻表现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

②体会“斜”“织”“全”“笼”所表现的内容。

明确:“斜”含蓄地写了“轻悄悄”的春风,“织”照应了“像细丝”的比喻,“全”表现了开阔的视野,“笼”准确地写出“薄烟”的情状。

(3)研读写雨中自然景物的文字。

讨论:①为什么树叶儿会“绿得发亮”,小草儿会“青得通你的眼”?

明确:经雨一洗,灰尘没有了,又沾了迷蒙的细雨滴,色彩更艳。

②体会两个“儿”读起来的感觉。

明确:使人感到亲切、柔和。

(4)研读写雨中的人的文字。

讨论:

①为什么要先写“傍晚时分”的景象,不把这一句放到最后去说?

明确:一是要先说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气氛,这种气氛一直贯到未句;二是“黄晕”也是色,与上文的“绿”“青”正相接连。

②“‘黄晕’和雨有什么关系?”

明确:这里所见的灯光是隔着雨幕所见的光,没有写蒙蒙细雨,但也隐含其中了。

③体会“静默”二字所表现的境界。

明确:用拟人笔法传神地写出了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景象,表现出一种阅态的美,把人引入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

(5)指导背诵,方法同“春花图”“春雨图”。教师领背,学生轻声跟背。

4、总结以上四幅图画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及语言中所蕴涵的感情。

明确:以上四幅图画,从四个侧面描绘了春景的美c字里行间到处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这就是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已学习“迎春图”。

(1)学生轻声齐读这一段,体会感情。

(2)体会语言。

讨论:

①“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表示的意思。

明确:“城里乡下”说范围的广阔,“家家户户”表人数之多,“老老小小’信年龄之全。

②“也赶趟儿似的”的“也”照应前又何处?这里的“赶趟儿”是什么意思’!

明确:这里的“也”照应前文“春花图”中花的“赶趟儿”。前文的“赶趟儿”写百花争春,这里的“赶趟儿”写入在争春。

③“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如果写成“舒活筋骨,抖擞精神”,读起来感觉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一种写法读起来给人以动感,后一种写法读起来使人觉得呆板。

④“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有什么含义?

明确:写春天激励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造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感情。

(3)指导背诵,学生齐背本段。已讨论“迎春图”和前四幅图画的关系。

明确:这幅图画由景及人,颂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精神。

三、小结本课内容。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第4段至第7段。

2、“思考和练习”三2、3、4。

教学要点:

分析课文第三部分,继续体会散文语言的特与,总结全文,讨论练习。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用抽背、小组背、齐背等方式让学生背诵第4段至第7段。

2、讨论“思考和练习”?

二、研习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第三部分。

2、体会这部分的语言,理解这一部分和前文的联系。

讨论:①这三个比喻句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存?

明确:“刚落地的娃娃”表现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开始,给人以无限的希望;“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状写春天的美,令人喜爱;“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②这三个比喻句和前文有什么联系?

明确:“刚”照矿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中的“刚”;“花枝招展”使人想起“春花图”;“健壮”使人想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春草顽强的生命力。

③这三个比喻句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明确:这三个比喻句从“娃娃”写到“/j’姑娘”再写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成长的进程,排列有序,不能颠倒。

④这三个比喻句和“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两者都赞美春天有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它给予人们以奋发向上的精神、对美好生活的撞憬和辛勤劳作的力量,因而人们要抓紧这大好春光,抓紧生命的春天,认真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获取丰收。但三个比喻句着重用美好的形象感染,而“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则着重从思想上启迪。

⑤体会“领着我们向前去”一句中“去”字的作用。

明确:这一句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用“去”结尾,正与开头“东风来了”的“来”字相呼应。开头是春天在盼望中到来,末尾是进入春天的行列向前去,-“来”一“去”,一呼一应,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3、指导背诵,齐背这一部分。

4、研讨这一部分和第h部分的关系。明确:这一部分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力”。这个结尾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三、总结全文。

1、学生讨论,归纳全文中心思想。

明确: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抓住春景的持点,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2、分析课文写作特点。

明确:(1)缜密精巧的构思。(可联系全文的思路和各部分写景的层次作适当分析。)

(2)情景交融。(可联系在各幅图画的描写中所蕴涵的感情适当分析。)

(3)准确生动的语言。(可启发学生从词语、叠词置句、比喻、拟人等方面适当举例体会。)

四、当堂讨论“思考和练习”一、二、四。

五、学生自读,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案 篇8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作者赞美春天、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

2、能概括文中描绘的几幅画面,并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3、能揣摩作者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多种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好处,学会品味语言。

以朗读贯穿始终,在读中品味语言,品味情感。

通过批注与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语言赏析。

一、导入

播放《春天在哪里》音乐

听到这支曲子,我们也忍不住要四处寻觅春天了。都说春天是最美好的季节,你对春天

有什么样的具体印象和感受呢?

1全班交流对春季的具体印象和感受(可以引用古诗词或者成语)

诗句提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人人都喜欢春天,可是对春天的感受却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在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笔下,春天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整体感知

1、播放配乐朗读,要求带着问题听读文章。

1)明确生字词读音

2)课文围绕“春”描绘了几幅春景图?根据课文内容为这几幅春景图拟小标题(标题要求字数统一,简洁明了,争取控制在三个字左右)。

全班交流,明确:

1)读准下列字词的音(个别朗读)

朗润酝酿婉转嘹亮应和黄晕烘托静默舒活欣欣然

2)5幅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2、理清思路

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是描绘江南春景的散文,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哪几部分?

全班交流,明确:盼春(1)、绘春(2—7)、赞春(8)

2)既然本文描绘春天图景是主体,那为什么还要加上第一和第三部分呢?

明确:第一节充分表达喜爱春天、盼望春天早日到来的感情。盼春是绘春的基础。

第八节是在前文充分描绘春天美丽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赞春是绘春的升华。

3)前4幅春景图能否和第五幅调换顺序呢,前四幅之间是否也可以调换呢?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明确:前4幅写景,第五幅写人,人活动在美丽的春景中,让春景真正充满生机和活力。

春草是最先报春的,然后再是春花。春草和春花的生长是要靠风雨的滋润培养的。从植物写到天气,也符合人们的一般认知规律。

三、品析语言: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春草图”语段,�

学生先独立思考,同桌交换意见,完善回答,全班交流。

明确:(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教师可适时引导:假如你就是一株小草,经历了漫长寒冬,当你刚从有些松软的土地里苏醒过来,你会做些什么?你能说出“偷偷地”和“钻”这两个词语好在哪里?

“钻”,用得非常好,写草的旺盛的生命力。人盼望着春天,革从泥土里钻出来,盼望春天。嫩,写质地。绿,写颜色。

(2)“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最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

学生讨论后明确:放在句末,主要是为了强调朗读,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叠词同时也使句子变的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学生回答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进一步体味春草的生机勃勃和作者对春草的喜爱。

学生齐读第二段。

2、欣赏“春花图”

请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并用批注的方式说明理由。

学生品析,全班交流时同样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进一步体味。

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如“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句中的“闹”字可否换成“叫”,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闹”一字传神,不仅写出了声音,而且写出了情态。如“红杏枝头春意闹”。

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时要及时归纳赏析要点,注意表述的思路:

赏析切入点:a抓关键词。关键词主要指在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特别是动词、形容词的巧妙使用,能够突出人物或事物的特点或特征。b品修辞句。这是最常用的语言赏析切入点。如排比句的气势磅礴,比喻句、拟人句的生动形象,反问句的发人深思等。c析语言风格。如:简洁准确、生动传神、优美感人、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内涵丰富、富有文采、风趣幽默、感染力强、典雅、活泼、凝练、朴素。d找描写角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视觉、听觉等感官角度的描写等。

表述思路:我比较喜欢文中的“……”句话,因为……。

在阐述喜欢语句的原因时,还可以用“第一……第二……第三……”这种形式来呈现赏析语言的思路和答题的不同角度。

3、根据归纳的赏析要点,自读第四、五段,赏析春风、春雨图。

学生先自行通过批注找出美点,小组进行讨论,全班交流。

4、朱自清先生清丽的语言让我们沉浸其中,难以自拔。此时再看上课伊始我们为春景图拟的小标题,就发现它们是多么的单调无味,你能不能换上更生动传神的小标题呢?(标题要求字数统一,形象生动)

全班交流,板书出示比较。

如:1春草复苏图,春草萌芽图;2春暖花开图,百花争艳图;3杨柳随风图,春风依依图;4春雨绵绵图,如烟春雨图;5春勤人早图,人勤迎春图

5、声情并茂的集体朗读全文,体会课文蕴涵的情味美。

四、布置作业

1、整理收集的咏春的古诗句,写在积累本上。

2、仔细观察你的校园,写一篇《校园的秋》。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案 篇9

1. 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导语:

同学们,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好了,同学们在欣赏完这首旋律轻快的歌曲后,老师考考你们:这首歌歌唱了哪个季节?这个季节有怎样的特点?如果让你用文章来描写这个季节,你会怎样写?(学生各抒己见)好,同学们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春》,看看他又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2.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散文《春》、《荷塘月色》、《背影》《绿》等名篇。

3.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yùn niàng liáo chēng suō lì xī shū dǒu sǒu cháo

酝 酿 嘹 亮 撑 伞 蓑 笠 稀 疏 抖 擞 安 巢

二、整体把握文章。

1.配乐范读课文,朗读时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读时展示几幅春天的图画)

2.师生互动,共同讨论问题:

(1) 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 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 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

(3)假如你是一个画家,你能根据本文画出几幅图画,并且给每一幅加上小标题。如:____图。

文中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

春醒图——自然醒——第二自然段

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

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人迎春——第七自然段

(4)品味鉴赏:说出你最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或者最喜欢哪些词句?与大家分享。同时说明理由,可以用这样的格式:我喜欢____�

三、探究质疑:(第一部分)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探究质疑:(第二部分)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

(1)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2)这段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春草图 :朗读(齐读),思考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

(教师明确:嫩、绿、多)

(1) 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哪个好

“钻”和“偷偷”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四、总结升华:

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通过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准确、生动地描绘,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业:

a.积累词语。

b.背诵课文。

朱自清《春》优秀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朗润 酝酿 卖弄 嘹亮 黄晕 烘托 静默 舒活

欣欣然 繁花嫩叶 呼朋引伴 抖擞精神 花枝招展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朗润 卖弄 呼朋引伴 黄晕 舒活 花枝招展

掌握“酝酿”、“烘托”的语境。

3、掌握下列多音多义字:

涨 藏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生动地写景抒情。

三、情感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为我们所描绘的江南美景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主题思想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细致地观察春天的景物,抓住其主要特征绘出一幅幅春景图,展现了大地回春、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天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二、结构内容

第 一部分(1)盼春

第二部分(2-7)绘春 (五幅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 、迎春图)

第三部分(8-10)颂春

三、写作思路

《春》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的顺序跟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春尚未来临,热切地盼望她的到来。“盼望着,盼望着”的反复吟咏,将那种渴望 的心情抒写得淋漓尽致,也为全文定下清新活泼的基调和抒情的旋律。待到春天降临人间,作者则尽情地欣赏这大地回春的美好景象。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作 者集中笔墨从不同的侧面绘出春的色彩。最后以赞美作结,三个比喻各自成段热情洋溢地颂扬了富有创造力的美好春天,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四、写作特点

首先,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真切。例 如 写春草,作者突出了春草的旺盛生机,不但写小草的顽强生命力和小草的质地、色泽和长势,还写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又如写春风,突出的其和暖、清新的特点。总之,作者从不同角度,细致入微地观察春天,抓 住了春的特征进行描写。

其次,全文语言朴实清新,准确生动。例如:“水涨起来了”。春水用“涨”描述,表明春天水多,再现了冰消雪化后春水涣涣的样子。又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表明春草破土萌发,满山遍野的生长出来,显示了不可压抑的生命力。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这些词语凝练形象,作者锤炼词语的功力可见一斑。

全文句式也富有变化,在散句中夹着对称或排比的短语短句,叠词的运用也使描述更加有表现力。如:“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文中还有许多精彩动人的比喻句、拟人句。如形容春雨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连用的这三个比喻非常形象,不但细,而且亮,都是惹人喜爱的。这样的比喻非常贴切,而且能唤起读者对春雨的喜爱。结尾部分连用了三个比喻,同时拟人,不仅比喻很巧妙,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再到健壮的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的成长过程。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它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它“娇美”;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它有“无穷的活力”,这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意思。三个比喻各自成段,更能强调春的不同生长过程。最后说“领着我们上前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而真挚的感情。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对描绘景物特点、抒发感情有突出作用。

五、诵读指导教学方法建议

诵读不仅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法,也是学生常用的一种学法之一。这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尤其适合这种方法。 学生应当在预习中查字典词典,读准“预习提示”中有关字词的读音、勾画 出描绘春天的生动词语和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理解其含义和作用。再读课文时,应在理解各部分内容基础上,确定感情基调、语音语调的处理方法。第一 部分表达作者盼望春天到来的欣喜情感,可用欣喜愉悦的语调朗读;第二部分表达作者对春的喜爱欣赏的感情,应用轻松明快的语调朗读;第三部分表达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应用高昂的语调朗读。总之,通过诵读,可以创造一种情境氛围, 让学生体会文字的图画美、语言美、音乐美乃至情感美,得到美的感染熏陶。

六、在诵读的基础上进行揣摩

阅读优美的诗文,就是体验语言文字所创造的情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正如专家所说:“人们欣赏文学作品, 是从形象感受开始的,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觉和感情,使读者受 到艺术感染,于潜移默化中逐步体会到包含于其中的思想。”(《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文学鉴赏”条))“感受”就是体验。欣赏文学作品时的体验,最重要的两种心智活动就是审美联想和审美想像,它们是文学性体验也是文学欣赏的本质属性的体现。即使是文学修养很好的人,联想和想像也是不可绕过的“门槛”。

从文学作品的功能实现和生成规律来看,作品的语言文字,要还原为读者脑海中的艺术形象需要联想和想像,联想和想像是读者进入作品情境的又一必经之路,脱离联想和想像的阅读,就不是文学欣赏的阅读,而可能是其他性质的阅读(例如科学性的、专业研究性的);再有,作品的原有的画面、情境、意象,要衍生、迭生出新的内容,亦即象外之象、境外之境,也需要联想和想像。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看,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未必赶得上成人,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绝不比成人差,他们通过形象直观的思维探入课文的情境中,真切地感受、尽情地体验,这是他们的心理意识功能的特性所决定的,也是他们的阅读心理的优势所在。对学生来说,联想、想像的功夫做得越充分,对作品底蕴的感受、理解就越深刻。

通过联想与想象进行揣摩的方法可以贯穿于学习课文的全过程。如学习“春草 图”,想象自己来到了初春的田野、公园,与家人、亲友嬉戏追逐;学习“春花图”,想象或联想你到过的果园,在春暖花开的季节的景象;学习“春风图”“春雨图”,想象自 己置身在江南的乡间、田野之中享受春风的温情,感受春雨的沐浴。在想象与联想的过程中,还可以丰富、扩充文中描绘的意境,揣摩作者用词、用句的精妙,体会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感情。这种方法如果运用得好,将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语言感受力。

七、选取重点段落详细讲解分析

初一学生还不善于通过细致地阅读课文理解体会散文所描绘的优美意境。因此教师可选取一、两个重点段落作详细讲解分析,引导学生注意课 文细致描绘的地方,如本文的“春草图”和“春风图”,其他段落则指导学生自己阅读分析。这样,教师的讲解就起到了示范作用,启发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培养他们阅读的能力与习惯。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