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要怎么写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本文是编辑帮助大家分享的11篇科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设计意图:
热胀冷缩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但幼儿对这一现象还缺乏感知,于是,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猜测、寻找、自我探索以及运用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课件,让幼儿在动中学习、趣中思考、奇中发现、乐中获取。初步感知、理解“空瓶吞蛋”这个有趣实验中所蕴含的热胀冷缩、压强的原理,激发幼儿从小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活动目标:
1、积极探索空瓶吞蛋的方法,初步感知热胀冷缩现象的存在。
2、遵守实验的规则进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大胆地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发现。
3、能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生活中的科学小秘密。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空瓶吞蛋》。
2、煮熟了的鹌鹑蛋若干、饮料瓶、足量的热水
活动过程:
(一)、出示多媒体课件,激发幼儿的兴趣
课件展示两个蛋宝宝玩。一个在瓶口很小的瓶子里欢快地跳舞。另一个也想到瓶子里找他的朋友一起跳舞,可是它太大,而瓶口太小,怎么也进不去,怎么办?
引导幼儿大胆设想。
(二)、老师演示空瓶吞蛋完整过程,幼儿仔细观察。
1、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看到的实验现象。
2、引导幼儿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实验过程。
3、展示多媒体课件并归纳总结原理:
瓶身加热使空气宝宝变胖→用蛋堵住瓶口不让空气宝宝跑掉→当瓶身冷了后,空气宝宝变瘦,外面的空气宝宝又想再进来→蛋被挤进瓶里了。
(三)、幼儿动手操作并交流分享。
实验前,老师强调具体的实验规则,并要求幼儿按规则进行试验。
实验中,引导幼儿将自己的感受讲给同伴、教师听,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及操作过程。
(四)拓展思维,提出新的挑战――思考如何从瓶里取出蛋。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让蛋宝宝都进到瓶子里了,但这个蛋宝宝太调皮了,它现在呀又想出来了,你们怎么办呢?”
鼓励幼儿动脑思考出不同的方法。(如:再用热水烫;挤压瓶身。)
活动目标:
1、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领,我就是我,谁也代替不了。
2、发现自身长处,大胆讲述喜欢自己的理由。
3、提高与他人交流的自信心。
活动准备:
故事课件、花环、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班里,你喜欢谁?为什么?
二、结合课件讲故事。
1、讲故事前半部。
(神秘状)它是谁呢?(出示青蛙课件)
你喜欢青蛙吗?为什么?
结合课件讲故事。
青蛙为什么难受?他真得很没用吗?他有没有别人不会的本领呢?
2、讲述故事后半部。
你们猜猜,现在青蛙会是什么表情呢?
讲故事至最后,问:现在青蛙为什么又高兴起来了呢?山羊对它说了什么?
那么野鸡、小松鼠有哪些本领呢?
最后青蛙是怎么对自己说的?
三、大胆讲述自己的本领。
1、相互交流
你喜欢你自己吗?想想自己有哪些本领?
2、轮流讲述喜欢自己的理由
教师追问幼儿——自己有哪些本领?会为自己做什么?还能为别人做什么事情等。现场幼儿展示(如:跳舞、唱歌、武术),老师及时鼓励。
四、召开“赞美会”,感受赞美与被赞美的快乐。
你有没有发现其他的小朋友身上也有很多优点呢?可以用我喜欢谁,因为他能……的句式说出来。
ⅹⅹ,听到这么多小朋友赞美你,你们感觉怎么样?
五、随音乐自信表演。
放音乐《大家一起来》跳到前面来,面向大家做一个自信的动作,他们会更加喜欢你。
教师小结:如果有人问你“你喜欢你自己吗?”你应该怎么告诉他?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旨在让幼儿发现自我,认识到自己的长处,能大胆的说出:"我喜欢我自己",让幼儿感受自己的独特性。在设计此活动时,我考虑到这是个偏重语言领域的活动,于是我把幼儿的"注意听"与"大胆说"作为这次活动的重点,力争在问题的设计和提出上具有启发性,激发幼儿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的欲望。同时,注重了语言、艺术与健康不同领域内容的整合。
活动过程中,我注意用教师的语言和眼神与孩子进行交流,为幼儿积极创设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氛围,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创造力和表现欲望。活动中还注重幼儿的个别差异,特别对性格内向的几名幼儿采取重点帮助、重点引导的形式,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使其能自我欣赏,产生积极情绪,从而自信起来。活动中,多数幼儿在老师的层层引导之下,在大家面前说出了自己的本领、展现自己的特长。但有三个小朋友脸上带着犹豫、不自信的表情,不敢说出自己的本领,也可能没有找到自己的长处。于是在第三个环节中,我引导幼儿多多发现这些小朋友的身上的优点,表扬她、赞美她。通过大家的赞美,让这些小朋友开心地笑了,增强了自信心。所以在结尾时孩子们都声音洪亮的说出:"我喜欢我自己"!让幼儿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独特性。看到孩子们自豪的样子,我也非常高兴,因为达到了我预设的目标。活动结束后,有一个女小朋友怯怯的说:"老师,你说看宿舍的王老师喜欢我吗?她说我一直睡不着就不喜欢我的,可是我一直睡不着的"。幼儿很轻易的把问题又想到了别人是不是喜欢自己,所以在我觉得,要想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节活动没有结束,而恰恰是一个起点,今后我会携手其他的老师和小朋友,共同创造一个积极、活泼、欣赏、赞美的氛围,培养并巩固幼儿健康自信的心理。
在这次活动后,我们还要注意引导孩子们生活中去体验成功的快乐、发现别人的长处,并学会赞美、帮助别人。所以我觉得要想组织好一次教育活动更重要的是将教育渗透到幼儿生活当中,老师掌握心中大目标、控制眼前小目标和随机接受新目标的能力。
但在这次活动中,老师的随机教育能力和指导性语言的运用方面还存在许多的问题,我会在平时的日常教育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结合理论,努力使自己的摸索、实践过程缩短,以便自己不断地、迅速地得以提高。
活动目标:
1、通过比比、尝尝、数数等活动,了解牙齿的一些简单的特征工功能。
2、知道保护牙齿的方法,了解换牙的一般常识。
3、发蔚县幼儿的感官,培养探索自身奥秘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镜子人的手一个、食品若干。
2、牙齿模型一个,有关牙齿三兄弟(门牙、犬齿、臼齿)形状、功能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引出主题;"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嘴巴里的牙宝宝。"
(二)运用感官进行探索,了解牙齿的一些简单的特征、功能。
1、数一数(知道牙齿的数量)。
(1)"知道你嘴巴里有多少牙宝宝?让我们请镜子帮忙,照一照、数一数。"(幼儿自己数,同伴之意相互数)
(2)"你们嘴巴里上面有几颗牙?下面呢?一共有几颗牙?"
2、比一比(知道牙齿的名称)
(1)"你们嘴巴里的牙宝宝模样长得一样吗?张大你的嘴巴看一看,比一比"。
(2)"守在门口的叫什么名字?有尖尖的头的呢?最里面肥肥胖胖的又有什么名字?"
3、尝一尝(知道牙齿的功能)"牙宝宝模样不一样的,名字不一样,它们的本领也不一样,让我们来尝一尝,看看它们的本领到底有什么?"给舍图片、模型小结:现在我们小朋友嘴巴里的牙齿有差不多有20颗,每天你开口笑的时候,第一个看到的是门牙,它负责将食物咬断,门牙旁边有尖尖的头是犬齿,它负责将食物撕碎,最里边肥肥胖胖的叫臼齿,它负责食物过口腔的最后一关将它们完全磨碎后吞进肚子里。
(三)了解的换牙的一般常识。
1、刚出生的婴儿有牙齿吗?你有没有的换过牙?
教师小结:刚出生的婴儿没有牙齿,这样,吃奶时就不会咬痛妈妈的了。大约长到七个月大小时,小宝宝就开始要吃些主食了,这时,也开始长牙了。我们称它为"乳齿",到六岁开始换牙,新长成的称为"恒齿",全部长成有32颗呢。
2、人会的是牙,那动物会不会的换牙呢?
丰富知识:动物也会的换牙,马和狮子一生的。换一次牙,蛇和鳄鱼则一生的是好几次牙。
(四)了解护牙的一般常识
1、假如人没有牙齿会怎么样?
2、牙齿会生病吗?我们怎么样保护牙齿?
师生共同小结:当我们牙齿痛、有蛀牙时就必须去找牙医治疗。不过最重要的是平时的保健,吃完东西要立刻刷牙、漱口同,才不会蛀牙喔!
活动延伸:
1、回家找资料查查还有哪些动物也要的换牙,它们一生换几次虎?
2、看看老爷爷、老奶奶的牙,想一想为什么他们又要掉牙了?掉了还会再长吗?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活动背景
自从体育区有了各类民间体育玩具后,孩子们个个玩得不亦乐乎。在玩耍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对转陀螺游戏情有独钟。于是我便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生成了主题活动“有趣的转动”,并在科学区提供了各种形状的纸片和积木,让幼儿制作、探究。有趣的是,我发现孩子们在制作、玩耍时,一般都会选择圆形的纸片制作陀螺,选择其他形状纸片的幼儿少之又少。其实,只要中心点确定正确,不管什么形状的纸片都能旋转起来,而且在旋转时都会呈现出圆形。为了使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有关转动的感性经验,我设计了“旋转的纸片”这一活动,旨在让幼儿在猜猜、做做、说说中探索、发现各种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都会呈现出圆形,同时借助这一载体,使幼儿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活动目标
1.探究、发现各种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都会呈现出圆形。
2.在讨论、记录、交流中积累和提升有关转动的经验。
3.乐意针对问题作进一步的探究,体验愉快的情绪和探究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纸片(中心有小孔)、可制作陀螺的塑料小棒、蜡笔等各若干。
2.实物投影仪。
3.猜测记录表人手一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探究兴趣
1.投影展示各种图形,幼儿观察讲述都有哪些图形和我们玩转陀螺的游戏。
2.请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什么形状的纸片比较适合做陀螺。
二、在做做、玩玩中发现圆形的纸片在转动时也是圆形的
1.提出制作与观察的要求:先选一张圆形的纸片把它做成陀螺玩一玩,看看它转动起来是怎样的。
2.幼儿制作、玩耍陀螺,引导幼儿观察陀螺转动起来是怎样的。
3.请幼儿说一说陀螺转动起来是怎样的。
幼A:我的陀螺转动起来是歪歪斜斜、摇摇摆摆的。
幼B:我的陀螺先是慢慢的,后来越转越快,最后就停下来了。
幼C:我的圆形陀螺转起来也是圆形的。
幼D:陀螺转动起来它的形状有点模糊。
(评:在这里,教师因势利导,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先选圆形的纸片制作陀螺,这样既有利于幼儿习得制作陀螺的方法,也有利于引导幼儿更多地关注陀螺在转动时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为下面的环节作好铺垫。)
三、在猜猜、试试、说说中发现不同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都呈现出圆形
1.出示记录表,介绍记录方法:
“问号”表示想一想,“小手”表示试一试。把我们的猜想画在问号下面,等一会儿把尝试后的结果画在小手下面。
2让幼儿猜一猜三角形、椭园形、正方形的纸片转动起来是什么形状的,并把自己的猜想记录在表格中。
3.个别介绍自己的猜想。
幼A:三角形转动起来是三角形、椭圆形转动起来是椭圆形、正方形转动起来是正方形,不会变的。
幼B:它们转动起来都会变成圆形。
幼C:转动起来会变成花形。
幼D:正方形会变成圆形,三角形还是三角形.
(评:“猜测与假设”有助于激活幼儿的思维。动手前先动脑,幼儿的思维会处于一种激活状态+这无疑对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里,我对幼儿的任何猜测都不作评价,而是留待他们在接下来的环节中,通过自己的'操作来发现与验证。)
4实验验证并记录结果。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不同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是什么形状的,并把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5.表达与讲述。一方面请猜想与实验结果一致的幼儿进行交流,另一方面特意请刚才猜想错误的幼儿到上面来展示自己的验证结果,从而帮助幼儿自我建构正确的知识。
幼A:我试下来发现三角形、椭圆形、正方形的纸片转动起来都是圆形的。
幼B:我猜对了,这些图形转动起来都是圆形的。
幼C:我发现三角形转得很快很快的时候,当中是圆圆的,边上还有一圈花边呢!就像一个荷包蛋。
幼D:三角形不容易转起来的。
幼儿E它们在快要停下来的时候,就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了。
(评幼儿在探究之后,都有一种表述的潜力’和倾向,通过对探究过程与结果的表达和交流,以及与同伴间相互的信息交换,孩子们不但建构了有关图形转动的正确知识。还在无形中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6.结合幼儿的讲述,教师简单小结。
活动延伸
1请幼儿去活动区试试其他的物体在快速转动时,形状会发生什么变化。
2在纸片上涂上美丽的颜色,在区域中观察、感知陀螺转动后色彩的变化。
活动总评
本次活动中.教师将幼儿科学教育要实现的核心价值,从追求使幼儿掌握知识,转移到了使幼儿乐于探究解决问题、乐于获得知识、知道如何去获取知识,这些有益于幼儿终身发展的大目标上。
纵观整个活动,教师汲取了“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始终从幼儿的自身需求出发,立足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幼儿在猜猜、试试、讲讲中建构知识、提高能力。由于受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影响,幼儿常常用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猜测实验结果,因此幼儿的猜测有时贴近实验要求,有时却不着边际,但我们看重的是猜测可以让幼儿的思维动起来。如:猜想过程中,有的幼儿认为不管是什么形状的纸片,转动起来都是圆形的;有的则认为纸片是什么形状的,转动起来也就是什么形状的;还有一部分幼儿的猜测则漫无边际。对幼儿的任何猜测,我们都不作任何评价.而是留待他们在接下来的环节中,通过自己的操作来发现与验证。正是有了多种多样的猜测,幼儿才会产生迫切想知道答案的欲望,才会主动去探索、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验证过后.有的欢喜雀跃,有的恍然大悟,还有的则观察得更仔细,发现得更多。这一切都悄悄地向幼儿传递着一个信息,那就是: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就要亲手试一试。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获得的就不仅仅是知识经验.还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各种能力也在探究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分类,让幼儿进一步掌握动物的不同特征,并理解动物的基本概念。
2、发展幼儿分析、概括的能力。
3、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及爱护动物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音乐游戏磁带;2、各种动物卡片、挂饰若干;3、动物的家背景图。
三、活动过程:
1、激趣导入 :
以幼儿喜爱的动画形象狮王辛巴引出课题,设置悬念,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2、观看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根据动物的特征尝试分类:
①师:小朋友,如果你是辛巴你会怎样给动物分类,幼儿自由讨论。 ②幼儿分组操作图片,尝试给动物分类。
③各组幼儿相互交流分类的理由,教师引导幼儿比较不同动物的异同。
3、观看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总结概括不同动物的不同特征,并形成概念。
4、幼儿操作动物图片,进行分类调整。
5、引导幼儿根据已往的知识、经验进行交流讨论,进一步丰富幼儿与动物有关的知识,并激发幼儿爱护动物的情感,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①师:除了这些动物,小朋友还认识哪些动物,它们属于哪一类?
②师: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该如何对待动物?
6、游戏:动物找家:
玩法:设置游戏场景。
第一遍游戏:一名幼儿扮演猎人,其他幼儿挂胸饰扮演各种动物,音乐响起,幼儿随着音乐做相应动物的模仿动作,猎人来时,"动物"赶紧跑回自己的家。
第二遍游戏:幼儿互换胸饰,增设难以归类的动物,增加游戏难度,让幼儿来进行猜测与比赛。
7、知识扩展观看《动物世界》多媒体课件,丰富幼儿有关动物的知识,引发幼儿进一步探索动物奥秘的欲望。
8、结束活动:
教师小结,激发幼儿继续探索动物奥秘的兴趣。
对小班幼儿来说,科学活动常规的培养显得特别重要。它是幼儿顺利进行科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孩子们只有养成了良好的科学活动常规,才能保证科学活动更好的开展,保证孩子们能够更好的获得科学知识。本学期,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对幼儿的科学活动常规进行了研究和培养,包括以下几点:
一、学习听取简单的指令。
科学活动中学会听指令,并学习按照要求去进行操作和观察。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科学活动朝着目标而努力,因此我班在三月份重点给孩子巩固了听指令的学习常规。
比如:科学活动《堆高》中,我要求孩子“把你们拼搭好的作品放在桌子上,不需要的材料收回篓子里,然后找一个空位子坐下来吧。”这一要求就是指令,孩子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保证下面环节的进行。当然,这一要求在其他各科教学中也同样是一个基本的常规要求,是养成孩子各种良好习惯的前提。只有在各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渗透这一点,孩子才能更快的形成良好的习惯,才能保证孩子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在科学活动中,观察活动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有趣的管子》的活动中,教师就提出:“每人找一个管子,说一说你手上的管子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久而久之,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就会有明显的提高。
其次,摆放和整理活动材料是十分重要的`活动常规,让孩子明白自己操作的材料要收拾好才能离开,这样既可以使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也方便了别人。这一要求在各项活动,特别是生活活动中成果更加明显。
二、幼儿尝试大胆、主动的回答问题。
1、选择幼儿熟悉、生活化的活动内容及材料,引起孩子的兴趣:
(1)活动内容:
为了吸引孩子,提高孩子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我们对每次科学活动的教案严格把关,并根据我班幼儿的现有水平进行了修改和调整,以让幼儿更好的开展活动。《好玩的石子》、《剥蚕豆》等都是幼儿熟悉的活动内容,幼儿会参与兴趣更大。
(2)活动材料:
首先,活动材料应更加形象生动。
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对抽象的内容很难理解,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形象生动的活动材料更加感兴趣。我们在活动中提供材料时充分注意了这一点。《光脚旅行》中,我们事先布置好几种场地,如:水泥地、海绵地、草地、地贴、地毯、石子地等等。这些都是孩子们所熟悉的场地,更能够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其次,活动材料应该简单、更加生活化。
小班幼儿活动材料的选择不能够太复杂,这样就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导致幼儿对活动本身不感兴趣,而被材料的复杂所干扰。
另外,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没有中、大班幼儿丰富。因此,在为他们提供材料时,应该更加注意到他们的生活经验,选择他们所熟悉的、经常用到、或者看到、接触到的材料,这样才能够更加吸引孩子,引起他们的探索欲望。比如:《好吃的西瓜》活动中,西瓜、餐巾、点心盘、刀、抹布等等材料都是孩子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孩子们看到了这些就会觉得更加亲切、会更愿意摆弄,起到更好的活动效果。
再次,活动材料应该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最近发展区。
提供活动材料时,任何材料都应该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最近发展区。小班幼儿的活动材料应在幼儿的操作中起到最大的作用,所以要考虑到许多方面,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点之外,还有许多的地方是需要引起关注的,但是不管如何,都是围绕一个目标,就是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最近发展区。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提问考虑幼儿最近发展区,适合幼儿现有水平:
首先,围绕幼儿的兴趣点,对提问进行调整。
在教师提问上,我们紧紧围绕幼儿的兴趣点,比如:《谁的力气大》这一活动中“为什么有的人可以搬动积木,有的人却不可以呢?”“我们是身体的什么地方用力啊?”“我们用力气还可以干什么呢?”等等就可体现这一点。从结果来看,从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和动作入手,幼儿有了比较深刻的体验之后,与别人交流的愿望更加的强烈了。
其次,提问设计应该简洁、具体化。
由于小班幼儿自身经验的限制,对比较抽象、复杂的词语难以理解。因此,教师的提问更加应该注意到简洁和具体化。《剥蚕豆》中,“蚕豆是什么样子的?”等等,这样孩子们就能更好的理解和回答问题。
再次,教师增强提问的艺术性和生动性。
要想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认真倾听他人的讲话,必须增强提问的艺术性和生动性。孩子们对提问感兴趣,就会自然而然的去倾听他人时如何回答的。《剥蚕豆》中,“剥开蚕豆的外衣,里面是什么?”这样的提问比较生动,适合小班孩子。
3、以鼓励、表扬等正面教育形式帮助幼儿树立自信:
在幼儿操作和观察之后,我充分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开始注重自身语言、语气、语调上的变化,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孩子们能够自然的随着我的教学思路去想,去说。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发现我班的孩子能够主动地回答老师的问题了。
在《我的小手》中,我要求孩子们去观察自己的手,并说一说:“你的小手是什么样子的?”“你是怎么用你的小手去玩的?”当孩子们回答出来,哪怕是说出一种简单的特征或者一种玩法,我都给以了表扬,鼓励孩子再动脑筋去想。长期之后,孩子们获得自信,就敢于更加大胆、主动地参与到讨论中,才会更加主动地回答问题。
三、幼儿学习整理操作材料。
及时整理操作材料这一活动要求应从最初就要开始培养,让孩子明白自己操作的材料要收拾好才能离开,这样既可以使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也方便了别人。这一要求在各项活动,特别是生活活动中成果更加明显。需要我们在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中都要注意培养,只有坚持,才能让孩子们的这一行为变成一个自然而然的、自发的习惯。孩子形成良好的整理材料的习惯,各项活动将会开展更加的顺利,孩子也能更加投入的参与到活动中去。
四、幼儿学习认真倾听他人讲述。
教师在活动中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自己首先要在别人说话时认真倾听,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会认真倾听。
教学目标:
1. 利用各种多面体展开图,制作有变化的多面体。
2. 巩固做纸工的各种制作符号。
3.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协作。
教学重难点:粘贴边与边时要轻,要粘贴平整。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做好的成品。
2. 学生准备:剪刀、胶水、刻刀、手工材料。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提问:今天,我们就来自己制作多面体?
制作六面体:教师拿出六面体的手工材料。重点讲解粘贴最后一条边时要轻,要粘贴凭证
学学做做:
1. 学生制作有变化的多面体
拿出手工材料,根据自己的喜好制作有变化的六面体或其他多面体。
指导制作时,需提出增添附加物的做法是在多面体做成后,再将附加物加贴上去的。挖去一部分或切折,压印都必须在展开图上先做好,然后再把展开图折叠成多面体。
2、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小组。
3、学习 组织学生自评或互评,从掌握要领,外形美观,创新三方面对作品进行全面的。
教材分析
数是幼儿早期数学概念发展的重要基础,中班幼儿是通过实际操作感知数的形成的。本次活动,利用牌子上的数为三位小朋友找家,对中班小朋友有一定的挑战性。幼儿在多次尝试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提升。
活动目标
1.幼儿能运用已有生活经验,根据数经验为三个朋友找到家。
2.体验活动中的乐趣。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与家长一起收集过关于自己所居住的小区的资料,已有一些小区认识的经验。
2.物质准备:幼儿人手一张优化操作卡、笔。
活动建议
1.谈话活动,引出活动主题。
这几天我们都在收集关于自己所居住的小区的资料,谁能告诉大家你住在什么地方?(具体路名几号几弄几室?)
2.呈现问题情境,引导幼儿解决问题。
有三个小朋友,它们出去玩儿,但是走迷路了,手里只有自己家地址的牌子,你们能帮助他们找到家吗?
看看三个朋友手上的牌子写了什么?帮助幼儿认识上面的文字和数字以及表示的意义。
教师将三个朋友手上的牌子写出来,方便幼儿识记。
谁能为小明找到家?小红的家在哪里?小兰的家又在什么地方呢?
幼儿自由讨论,决定如何才能帮助小朋友找到家。
3.幼儿操作,巩固所学知识经验。
幼儿人手一张操作卡和一支笔,独立完成。教师巡回观察,个别幼儿进行引导。
4.活动延伸
开展送信的活动,引导幼儿进一步理解门牌号上数字符号的意义。
说说自己家的门牌号码和好朋友家的门牌号码。
教学理论指导:
1、重视运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动手、动脑,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传授给学生一些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及学习方法,尤其是一些创造性的学习方法,如发散思维等。
3、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点拨引导,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处于发散与聚合的交替状态,即创造性思维状态。
教学内容分析:
《水》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本课主要有三个活动,一是学生间交流有关水的认识,二是识别水和其他物体,三是给物体分类。提供机会展示学生有关水的初始想法,形成有关水的知识网状图。通过让学生借助感官识别水和其他物体,初步学习对周围物体进行分类,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对水、空气和其他物体进行初步的比较,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学情分析:
根据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对认识一种事物的方法往往比较单一,特别是刚接触科学课,他们还不懂得用多种感官去发现事物的特点,对于7种物体进行观察,学生往往是无从下手,也不知道做些什么的,因此这堂课让学生对观察方法的运用意识的教育是关键,还要懂得记录,能够让学生养成合理的探究习惯。
教学方法:
1、探究体验法:本课在设计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有结构的材料,积极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小组合作法:在找水和给材料分类这两项活动中,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的,学生在小组的群体中以平等的地位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合作,取长补短,他们在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不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培养了他们与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是一种无色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体积的物体。
2、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通过摸、听、闻、看等观察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对比,从观察物体所得的特性对物体进行固体、气体、液体的分类。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汇总、提炼不同物体所具有的不同特性,并根据物体的特性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用来装四种液体)石头、树叶、白醋、红墨水、白糖水、水、活动记录表。
教师准备的材料:课件、糖水、水、纸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一段水流声音:猜猜这是什么声音?
2、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和了解水的有关知识。(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听水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二、新课教学
(一)填网状图,提取课前认知
1、播放一段有关水的视频,填写网状图。
2、讲述:现在我们知道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用途:灌溉、发电、饮用、洗漱等;水和动植物的生命息息相关,没有水动植物就面临死亡;更重要的是我们知道了水是一种无色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物体。(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水的视频,提取学生有关对水的认识填充网状图。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帮助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梳理。
(二)游戏探究,培养观察能力
1、刚才我们认识了水,现在来做一个找水的游戏。老师这有7个袋子,每个袋子中装着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可能是:石块、树叶、水、白醋、空气、红墨水和白糖水。我们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你有哪些方法来观察辨认这些物体?
2、提问: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辨认(预设:用手摸、用耳朵听、摇一摇)在辨认的同时要及时记录下来(出示记录表)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调动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3、出示活动要求:
(1)、学会合作,学会倾听,活动有秩序,声音小,速度快,动作轻。
(2)、学会使用实验用品,不要让实验用品污染环境。
(3)、养成卫生好习惯。
(4)音乐停止,立即停止实验。
4、学生活动,填写活动记录表
5、提问:在这些物体中,哪些是我们可以比较容易辨别出来的?辨别的依据是什么?哪些比较难辨别?原因是什么?
6、学生汇报并阐述理由
7、提问:如果可以打开黑色袋子我们可以利用哪些观察方法来辨别?(预设:用眼睛看)下面请大家打开袋子,再来观察一下。
8、学生活动并填写活动记录
9、汇报观察结果并说明判断理由
10、提问“如果可以打开透明袋子我们可以利用什么方法观察?(预设:用鼻子闻)
11、学生活动填写观察记录,汇报观察结果
12、提问:现在只剩下白糖水和水了,我们能用什么方法分辨呢?(预设:用舌头尝味道)
13、学生活动填写观察记录,并汇报观察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辨别7种不同物体的活动,调动学生运用不同器官进行观察,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的学习过程。做实验时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做,都能积极参与到小组的所有活动中去。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物体分类
1、活动:同学们知道了通过多种观察方法将这些物体辨别出来,真了不起。下面请同学们把这7种物体进行分类,把你认为是同一类的物体放在一起。并请记录员在记录表的物体名称一栏用○、△、□等符号圈起来。
2、汇报分类结果和分类的理由
3、出示物体的分类及标准:液体:像水、醋、红墨水……没有固定形状的叫液体。固体:像石头、树叶……有固定形状的固体。像空气……同样没有固定形状的叫气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对物体进行分类,再充分交流和汇报。明确分类的标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意识。
三、拓展延伸,激发情感思考
1、出示世界地图照片,问蓝色的表示什么?地球表面70%的面积被水覆盖着,看来地球上水很多。
2、出示一段干旱和水被污染的图片,看完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预设:我们要节约用水、要保护水资源免受污染)
3、生阐述自己的感想。
【设计意图】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播放水污染和干旱的图片树立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并让学生思考保护水资源的措施。
四、设计特色简述:
本节课由流水声直接导入:
1、在提取学生对水的认识,先给学生观看一段有关水的视频再填充有关水的网状图。
2、在辨别水的环节中我选择了小石子、树叶、空气、红墨水、白醋、白糖水和水7种物体,让学生逐步通过手摸、耳听、眼看、鼻闻和嘴尝等多种感官来观察和辨别7种不同的物体,在教学到鼻闻和嘴尝时一定要在知道该物质安全卫生的情况下。
3、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五、板书设计:
水是一种无色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液体。
物体:固体、液体、气体
一、设计意图:
根据《纲要》的指出,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把幼儿放在主动发展的位置,积极地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这次优质课评比,我的内容是《数的守恒》,这个内容已有两位老师上过,中班能力较强的幼儿都已参加过教学活动,我考虑到幼儿现有的实际水平,选择了能力中下的幼儿。但在制订目标时,我降低了难度,选择了5以内数的守恒。数的守恒主要是让幼儿能通过观察、数数、探索性总结出物体的数量不受物体的大小、颜色和排列形式等因素的影响。
二、活动目标、重难点
本次活动我的活动目标有两个(1)引导幼儿排除外部因素(颜色、大小、空间排列形式、空间距离)的干扰,并理解体验5以内数的守恒。(2)培养幼儿对数的兴趣,从而发展幼儿的思维想象能力。
根据幼儿的认知理解水平,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应归结为:不论物体的大小、颜色、排列形式有何不同,与物体的数量是无关的
三、活动准备
情景表演(两只小兔争萝卜)、课件、卡纸做的三角形若干
四、教法与学法
新《纲要》提出: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索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本次活动教师将充当幼儿的支持者和引导者,让幼儿通过分组交流探索的结果,初步理解数量的守恒。本次活动我使用了情景学习法、观察法和操作法,目的是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得出结论。本活动自始至终让幼儿探索性发现问题,使幼儿一直处于活跃、积极的学习态度,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幼儿大胆思考、积极创造的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让幼儿在学习中能愉快轻松,从中学到知识,但教师注重了知识的掌握,没考虑到让幼儿学到的知识得到深化。运用。针对原活动中的不足之处,我把新教案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三个环节。
五、流程
1、在第一个环节中,我设计了情景表演法,让两个小兔为争萝卜而吵架,然后请幼儿帮忙为他们解决到底谁多谁少,从中渗透数的守恒概念。
2、第二环节让幼儿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教师有目的的提出问题后,幼儿通过自由观察发现问题,即小动物的数量相同,但有许多地方不同。再由教师引导逐一观察发现有的大小不同、有的颜色不同,有的排列形式不同。从而得出结论:物体的数量与大小、颜色、排列方式无关。
3、第三环节让幼儿动手操作,让幼儿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幼儿的大胆创新能力,我为幼儿准备了1个形状2种颜色和2个大小的三角行,让幼儿用数量相等的图形排列出不一样的对行。如横排、竖排,三角行等。
4、带领幼儿到生活中,再次验证数的守恒。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今后还将发生变化。
2、人在生命的不同年龄阶段,身体的特点各不相同。
3、人也有生命周期,人的一生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4、人的寿命长短和是否健康生活有很大关系。
过程与方法
1、收集并整理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体生长变化的资料。
2、预测今后的身体还将发生什么变化。
3、调查不同年龄段人身体的特点。
4、分析研究人一生中身体变化的规律,以及影响寿命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珍爱生命、健康生活是十分重要的。
2、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识人的生命周期,知道人的生命周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教学难点】我们的出生与生长变化,指导学生了解人一生的身体变化特点。
[教学准备]
1、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学生课前收集的有关自己从出生到现在每年的身高、体重、牙齿以及能力发展的变化。
2、教师演示器材:岁一9岁我们的生长变化”班级大表,“各年龄段人的身体特点”班级大表,婴儿、幼儿园或小学儿童、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身体特点、活动能力的影像资料。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所有的动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人的生命周期是怎样的呢?
二、学习新课
1、我们的出生与生长变化
(1)我们是从哪里来的;
(2)我们刚出生时是什么样子的;
(3)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说明以上这些都是学生所能收集到的数据和事实,在对数据和事实收集、整理时可以按下表的格式。因人的个体差异较大,表格中的内容是大致情况,不作为标准,仅供教师教学参考,教学时按学生汇报的情况填写。)
2、我们的一生
(1)调查身边最熟悉的人,把握不同年龄段人的身体特点。活动分为四步:
(一)、找出身边最熟悉的人;
(二)、弄清他们的年龄段;
(三)、把他们归到不同的年龄组;
(四)、观察他们的身体特点。
(2)人可以按年龄划分不同的阶段,比如:儿童、青年、中年、老年。怎样划分呢? 了解和比较他们的不同。(比如儿童组和青年组;青年组和中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然后再通过交流,对人一生的身体特点有较全面的把握。)在小组比较的基础上,最后全班汇报、交流、汇总。
(3)教科书第3'7页大表中的内容要在各组比较的基础上填写,经过综合、概括得出各年龄段的特征。
3、指导学生总结出人的生命周期和植物、动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这样共同的四个阶段。(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人也有生命周期。)
4、教师小结:人的健康是建立在平时健康生活的基础上的,特别是儿童少年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其健康情况会影响到人的一生,一定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关爱生命,珍惜健康。
板书设计:
7 我们的生命周期
15岁以前都叫儿童(其中不满1岁的为婴儿,12岁一15岁的为少年)
16岁一35岁为青年
35岁一60岁为中年
60岁以后为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