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项脊轩志》精品教案设计(优秀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 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来欣赏一篇在文学史上既有地位又有特色的散文——《项脊轩志》。
为什么说这篇文章有地位呢?
因为自古以来,“文以载道”作为正统文章家的标准统治着文坛。文章必须传达儒家思想,否则不算文章。到归有光生活的明代中期,文坛上又出现了一股恶劣的文风,即盲目拟古,在形式上也模仿古人。这样,在内容上和形式上的双重限制(两座大山)实际上把散文引向了一条死路。
这时,大胆站出来,横扫这股恶劣文风的大手笔,就是归有光。给文坛吹来新风气的代表作品就是这篇《项脊轩志》。
本节课,我们主要任务是鉴赏这一散文名篇。
二、 鉴赏分析
1、鉴赏内容
鉴赏就是对作品的“品评”,也即在阅读过程中渗透我们 阅读者的主体意识和情感体验。鉴赏是阅读的最高层次,它又是以阅读理解为基础,其核心是审美,也就是挖掘作品中美的因素,达到某种美感享受。
(散文是一种潇洒活泼、优美灵空的文学样式,它是人类以艺术的语言对自己的日常心态、生活作审美的概括,可以说人生有多少丰富,那散文就有多少丰富。那么,我们如何来鉴赏散文那?)
2、鉴赏方法
①联系背景,知人论世(投影)
散文是显示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不同时代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特色,同一时代的作家也会由于其风格思想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情调。即使是同一作家也可能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个人情感的变化而写出不同风格不同情调的作品。例如像李清照。
本文作者归有光,从小勤学,爱读司马迁的《史记》,传说他曾五读《史记》。他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继承唐宋八大家之余风,开创清桐城派散文之先河。
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家人等小事。笔中含情,感染力特别强。
[1] [2] [3] 下一页
[1]
作者借平凡之景抒情,叙琐屑之事寄情,处处写轩,却处处意不在轩而在人,借轩写人,借轩抒情。明末清初黄宗羲《张节母叶孺人墓志铭》评:“予读震川文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今事无巨细,唯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06 次) 时间:2004/11/28 11:01am 来源:东方雪
第一课时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个单元的现代散文:《纪念刘和珍君》《故都的秋》《道士塔》——
生:《泪珠和珍珠》。
师:如果允许我们自作主张,可以按照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给这四篇散文的体例加以描述的话,那么,我想可以把《纪念刘和珍君》叫叙事散文,那么《故都的秋》叫什么?
生1:抒情散文。
生2:写景散文。
生3:写景抒情散文。(众笑)
师:不要笑,写景也是为了抒情,这三种书法都是一回事,都没问题。那么,《道士塔》呢?
生4:文化散文。
生5:历史散文。
师:这两个词要辨一下了。哪个说法比较妥帖?
生4:当然是文化散文准确,因为这篇文章不是写中国历史,也不是,就是说,写了中国历史只是为了关注中国文化的。而且,历史是文化的构成因素,文化包容历史。
师:说得不错。如果要说这是历史散文的话,恐怕与《史记》《资治通鉴》的差别还很大。就从内容的角度来命名——文化散文。(众人表示赞同)那最后一篇——
生6:哲理散文。因为它是写人生感悟的。
师:但是我觉得它与周国平的哲理散文不一样,它更多是从生活的层面感悟的,哲理性不是很强。所以叫抒情散文,好吗?
生6:这个不要紧。只要是明白了一种认识,有了看法的散文,应该是哲理散文,尽管它叙述比较多。但是作者不是书法个人情感,是有观点的!
师:恩,有道理,我被你说服了。那就听你的!
师:好。中国的散文源远流长,可以说,在古代诗歌诞生之时,散文也出现了。大家可曾知道:散文为什么叫“散文”?
生7:因为内容比较多,比较杂,什么都可以写。
生8:写得随意。
师:你说的是结构上看上去松散。
生9:有时我读散文就觉得它往往会离题,但是好文章是不离题的,这也大概是“散”吧。
师:你说的还是内容、材料上的感觉。其实散文最大特点是形散——
生:神不散。
师:我觉得用“神聚”比较好。什么叫“不散”?否定的描述是不准确的,以前我们做的习题中,概括语段就是要把否定句剔除掉的吧。正面说,才可以给人清晰的印象。“形散神聚”,这还不是散文之所以叫“散”的真正原因。真正原因应该是:诗歌讲究压韵,而散文则不压韵,声律上显得散乱却很自由。下面你们要听我对散文的发展罗嗦一番,并且还要把我罗嗦的话写在笔记上——
(生动手准备)
师:一、先秦散文主要分两大类:一是诸子散文,如《孟子》《庄子》,大家说还有什么?
生:《荀子》《墨子》《老子》《韩非子》。
师:算不算《论语》。
生10:算。也算是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了。
师:好。另一类散文是历史散文。比如《春秋》《左传》《国语》。大家说《战国策》算不算?
生11:当然算。
师:它反映的是战国的历史,但是成书于西汉,笼统的说,可以归到先秦散文里。我要着重说的还有一篇很棒的散文,就是秦相李斯的《谏逐客书》,是写给嬴政的一封信。针对秦王嬴政将其他各诸侯国的人才驱逐出境,发表了广揽贤才为秦国服务的主张,非常华美。鲁迅都说“秦无文章,唯李斯《谏逐客书》一篇而已。”但是这封信是秦王朝建立前写的,我们也可以将它归到先秦散文一类。
师:二、汉魏六朝散文。这阶段散文秉承了先秦散文的发展体式,有历史散文、政论散文等。历史散文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前四史”。政论散文呢,我们就学过贾谊的《过秦论》。另外还诞生出一种诗歌与散文结合的一类散文,叫赋,赋有大赋和小赋之分。大赋可以说是鸿篇巨制,洋洋洒洒,但内容上大都记述皇家生活,“劝百而讽一”,赞美一百处,最后提一条建议:园林固然美丽,皇帝您老人家出游,也别忘了保护龙体之类。所以现实感差了一些。不过当时写大赋的文人有不少。比较出名的“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前三位大赋都写得很大。张衡是天文学家,也是文学家,他的小赋篇幅虽小,但是有现实意义,针对性强。六朝散文主要以书信、奏章、辞赋为主。我们学过的有《出师表》《归去来兮辞》等。另外,才高八斗的曹植写过《洛神赋》,其中有“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写出洛神步履轻盈,身材婀娜之美。南朝被称过“江郎才尽”中的“江郎”,也就是江淹,在名篇《别赋》一开头就来一句非常煽情的话:“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可惜生花的妙笔一旦失去,再也写不出美丽的散文里。还有一个我非常敬重的任务,他叫嵇康。在我们看的《遥远的绝响》里,曾记述过嵇康写过一封比较有名的书信,跟他的好朋友山涛绝交,叫《与山巨源绝交书》,很有趣,自己不跟他来往了,却把儿子交托给他抚养。山涛也欣然应允。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魏晋风度吧。
师:说得比较累了。还要不要讲下去了?
生:要!
师:隋王朝与秦朝一样短命,文学上总把它附着在强大的唐王朝一起来说。隋唐散文是中国散文的转型期。我们看初唐的魏征的《谏太宗十思书》时,大概有个印象,内容是有的,形式上还是比较华丽,这是宫廷文学的作风。到“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振作起来,极力批判六朝以来形成的绮丽虚弱的文风,与柳宗元发起古文运动,声若洪钟,振聋发聩。他们的文章说是“古文”,其实是自己的创造,自由而实在,韩愈的《师说》多有现实意义啊,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还有“永州八记”《黔之驴》等,清新,现实,暗含讥刺,却又体现为人请命的深沉。真君子也!杜牧这人比较有才华,《阿房宫赋》说是写历史,何尝不是他早已觉察到衰落的唐王朝的政治嗅觉的表现呢。这是第三阶段。
师:第四阶段是宋代散文。任何一朝的散文都要解决形式与内容之间脱离的关系。欧阳修就大力割除形式主义文风,他做进士考试的主考时,就明确宣布“玩形式只能玩死自己的前程”之类的话,使“西昆派”无处遁形。实际上,欧阳修、苏轼等人散文眼光很宽广,取法范围也很大,他们对骈文并不那么深恶痛绝,相反还颇有喜好,所以他们的散文兼收骈文之长。在语言风格上,他们特别强调“切意”,虽也关心修辞,讲究章法、节奏,但都要符合“达意”的要求。不过相较于韩柳的散文,可以感觉到北宋几位大家散文的感情强度及语言张力是有所减退的。宋代理学兴起,在程朱看来,无论韩柳还是欧苏,尽管他们标榜儒道,却还是文人气过重,他们的文学追求仍然有害于道。随着理学渐盛,宋代散文也不得不走向衰落。
师:最后说明清散文。受到唐宋散文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明清散文基本上规唐仿宋,但复古中不断孕育变化。明代散文与诗歌相似,走过了一个类似马鞍形的发展历程。明初散文比较繁盛,代表人物是宋濂、刘基、高启和方孝孺等,《明史》本传称宋濂为“开国文臣之首”,他的一篇《送东阳马生序》是历来学子必读篇目。文中写他求学的时候要跑几十里路,在大雪天达到馆舍的时候,脚已经失去知觉,别人用温水浇灌,才复苏。问老师问题是要看老师脸色的。你们现在呢?老师基本上是你们奴隶了。刘基就是跟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军师了,他的一篇《卖柑者言》极有讽刺意义,直指当权者高高在上、飞扬跋扈以至社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现实。随后是“台阁体”盛行近百年,明代散文步入低潮。直至明代中叶,文坛酝酿着新变。先是李东阳为盟主的“茶陵派”,继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又将复古革新运动推向了高潮,为晚明狂士之文和晚明小品文的出现作好准备。另有以袁宏道三兄弟为代表的“公安派”,提出了以“性灵说”为核心的文学主张,提倡“独抒性灵,不拘一格”,文章清新洒丽,但也过于俚俗肤浅,之后钟惺、谭元春为首的“竟陵派”力倡“幽情”“别绪”,企图另辟蹊径。但他们又被后代正统文人讥为亡国之音。不管如何,晚明小品文以其清俊灵巧、富有情韵和具有时代特色而著称于世。除了公安派、竟陵派的作家外,还有徐渭、王思任、陈继儒、张岱等都是小品文的重要作家。清代散文也分三个时期:先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侯方域、魏禧、汪琬等的学者散文,接着是中期以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散文,后期以龚自珍、魏源、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为代表,提倡“新文体”,为“五四”时期文体改革的先导。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曾国藩的家书,看看他的文章究竟与哪一派有联系。
师:累啊。也快下课了。课后请大家熟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预习题请课代表中午抄在黑板上。
[打包下载] [引用该文] [发表评论] [转寄该文] [关闭窗口]
此文章相关评论:
该文章有17个相关评论如下:(点这儿论坛方式查看)
------------------------------------------------------------
szw6998 发表于: 2004/11/28 11:45am
文学史吗?
顶部
董隆 发表于: 2004/11/28 03:03pm
下面引用由东方雪在 2004/11/28 11:01am 发表的内容:
第一课时
……
师:累啊。也快下课了。课后请大家熟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预习题请课代表中午抄在黑板上。
导入 课文需要这么长时间啊!东方兄,是不是讲散文史呀。
顶部
东方雪 发表于: 2004/11/28 03:39pm
第二课时
师:上一节课我们谈了中国古代散文的进化历程。理解散文怎么来的,曾有过哪些主张、哪些样式、哪些手法,对我们学写散文是很有帮助的。还需要大家多读一些古代优秀散文篇章。上节课布置了一道思考题,“课文内容可以用‘一间破屋,两种情感,三个女人’来概括,说说自己的理解。”现在来检查一下——
生1:一间破屋就是指项脊轩,两种情感在第二段上写了“喜”与“悲”,三个女人指的是自己死去的亲人有三个:祖母、母亲和妻子。
师:好,没什么异议吧?
生2:我觉得题目不好,怀念的应该有四个女人,还有一个“老妪”。
师:那是不是还有叔叔伯伯一些人呢?我想站在思念的角度上,怀念应该如第一个同学说的祖母、母亲和妻子。是吧?
师:好了,这篇文章我们就学到这里了,好吧?
生:啊?不行!
师:为什么?
生:太简单了,内容太少了,考试过不了关的。
师:同学们真是好孩子啊。一篇文章只知道写了什么还是远远不够的,要善解其中味,才算是真正的消化。这节课我们就来慢慢品味品味。怎么品味呢?还是从内容开始——
师:一间破屋,是怎样的一间破屋?
生3:是一间狭窄的下雨时候雨水就会漏下来的破屋。
师:是狭窄还是狭小?
生3:狭小。
师:怎么看出它狭小?
生3:“方丈”,就是一丈见方,相当于现在10个平方,只能一个人住。所以很小。
师:下雨漏下的是雨水,不下雨的时候漏下的是尘泥。连放一张桌子东挪西挪,狼狈不堪。一个读书人的书斋简陋如此。你们家里像这样吗?
生:不!
师:珍惜啊。归有光没有掩饰家境的清寒,也不是哭穷。这么一写,不仅写出小屋特点,读来也很有情趣。
师:除了小、漏,两个特点,还有没有小屋修葺前其他特点了?
生4:老。说了小屋的历史有百年之久。另外还有暗。因为门朝北开,光线不充足,中午后就昏暗了。
师:好。修葺之后的项脊轩是怎么样的?
生5:问题解决了。不漏了,通过放一堵墙来反射日光,也亮了……
师:打断一下,什么样的墙?
生5:院子四周的墙,墙上应该刷白石灰的。
师:就叫“粉墙”了。好,关键问题解决了,但是小、老没法解决,还是给人阴森、陈旧的感觉。
生6:不是。他在小屋前种上一些树,美化了环境。所以,小和老的局限也没有了。作者的心情很高兴的。白天读书应该比较舒服,惬意,晚上,特别是月圆的晚上,景色也很美。
师:说的好。写三五之夜的景色注意到了动静结合,别有清雅。来读一下。“三五”——
(生齐读)
师:老师一直想啊,老师自己的房子也小,但是精神生活丰富,这物质上简陋也就荡然无存了,正是应了那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啊。
(学生呈鄙视状)
师:这一段大概就是写第二段的“喜”了,那作为过渡段的第二节,又引出下文的“悲”。主要悲在什么地方?
生7:失去亲人。
生8:还有分家。
师:说到分家,我的心也禁不住悲凉起来。想当年,我们弟兄三人分家,姐姐嘛,按农村的规矩,已经是人家的人,就不参与财产的分割了。那天晚上,我爸爸召集我们开一个家庭会议,我从来没见过他那么严肃过。爸爸语调沉重,说:“你们都成家了,不能在合一起过了。自己都要有小家庭。今天就把分家的事情说一下。”我问:“爸,在一起不是很好吗?”爸爸说:“傻孩子,树大分杈,人大分家嘛。说是分家,实际上家里也没啥分的,两间楼房,老大、老二每人一间,你呢,在外地,就不需要了。田地呢,都是老大和老二的,每人一半。最重要的是债务啊。老大老二结婚的时候都借了不少钱,老大是五千,老二是两万五。造房子的债还欠外边一万三。这些是不是老大老二两个人来分摊?”大哥说好。大嫂跳出来,说:“不公平啊。我们还我们结婚的那五千,他们的自己来。”二嫂立即回应:“我们结婚的时候钱都不值钱了。再讲,你结婚时花的还不是全家的钱吗?”二哥拉过二嫂的胳膊,让他不要说。我当时真想跳出来说,所有的债务都归我,但是我确实没有那么多钱,现在购房贷款还没多少呢。父亲说:“好了,这样吧,所有债务除以三,分别由老大、老二和我们承担。老三没花什么钱,也没得什么。就这样吧。”大家都不做声。于是我把记录的文案让他们一一签字。第二天就是分农具,修建厨房。父母也搬出了楼房,住到那堆放杂物的小屋去了。跟书上说的“异爨”后的“鸡栖于厅”情景多么相似啊。想起这个,我都不想回家去探亲了。
生9:那说明你不孝!
师:为什么?
生9:你应该把父母接到你这里来住啊!
师:他们来住过一段时间,说很不习惯,比如进家后换拖鞋,再比如有时我们吃快餐,他们就说这一盒居然要十块,你这败家子!后来自己买菜又说这青菜居然还要五毛,家里的连五分都卖不出去。后来他们就走了。所以还是你们现在好啊,独生子女以后不存在分家的的悲伤了。
师:我是因这篇文章而感动啊,不知道,你们是不是也会被其中的细节感动了?
生10:我觉得最后写枇杷树,睹物思人,怀念妻子,我觉得很凄惨。我那次到外婆家,外公已经不在世,看着他的遗像,我都要哭的。现在文章这么写,树越是有生命,越是茂盛,作者就越想念啊。
生11:祖母来说的几话,对发奋读书的归有光充满关心。想想,我妈妈天天跟我说学生,我还觉得她唠叨。不应该啊。
师:能有这样的感悟、唤醒,很好。
生12:我有一个地方不明白。归有光母亲为什么不跟自己孩子一起睡觉呢?而把孩子交一个老太婆带呢?
师:大家怎么看?
生13:大概她身边还有孩子的。
师:这推断有点道理。据说归母一共生了八个孩子,有两个夭折。归母就是因后来节育手术不当而死的。死的那年,归有光才八岁啊。母亲隔门相问,老妪作答,一方面看出老妪心有坏恩,另一方面归有光听到这里,也引发对母亲的思念。母亲的形象在他脑海里是一片模糊,但是我想在归有光心里一定是最美丽的!
(学生鼓掌)
生14:我觉得祖母拿象笏来,是给了归有光读书的压力。这样做不好。
生15:我们现在学习压力也很大。
师:那要看怎么对待这压力。归有光没有抱怨,相反是把它看作是激励。我们是不是要学习他这种调节心态的本领啊?
(下课)
师:该说还有很多,但是我说一句这篇文章对我们写散文的启示: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小事可以打动别人,关键在于自己首先感动。下一节处理这课的相关练习。
顶部
东方雪 发表于: 2004/11/28 03:41pm
第三课时的内容就是书后习题,主要是词语。还有一本配套练习上的。不再详述。
这节课上完后我感觉有以下不足:
一是学生文章读得还不熟。
二是字词解释还不到位。
三是如何把以小见大手法迁移到写作中来还需要探讨。
顶部
东方雪 发表于: 2004/11/28 03:45pm
关于第一课时,基本上没有涉及到课文,但是我觉得应该把散文的沿革说清楚了。我们的课堂上缺少文学史、现代汉语等课程的必要的概述,学生所学知识很少能成结构的。这是个问题。
顶部
毓君 发表于: 2004/11/28 06:37pm
设计精巧,点拨自然,好课啊!叹服。
顶部
开开心心 发表于: 2004/11/28 06:49pm
下面引用由毓君在 2004/11/28 06:37pm 发表的内容:
设计精巧,点拨自然,好课啊!叹服。
顶部
szw6998 发表于: 2004/11/28 07:17pm
看来东方老师上课也在变啊,不是一味的狂灌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8 07:25pm
第二课时开始分析文章结构,同时有学生质疑和老师反驳。而后老师谈感受,接着反问学生的感受,由此展开讨论,这课堂的流程是比较顺畅的。
东方的这堂课给我启发很大。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8 08:23pm
望东方再多传几个。
顶部
东方雪 发表于: 2004/11/28 08:23pm
谢谢楼上几位。老实说,上这课前也在网上看了一些教案,没有什么适合自己的。于是就在心里盘算,自己上。到现在我的教案都没写好,也不想写了。
我恪守:文本是师生交流的媒介。
只要能在文本里找到老师,找到学生,找到对方,这就够了。
小师妹说,你这样上,基础知识会被忽略。这话很有道理,所以得上第三课时。第一课时实际上是整个第六单元明清散文的导语 .不是这课专门搞的东西,本想半节课说掉的,谁知道搞了一节课。就算第一课时了。
我现在对课时没了感觉,至多是对一篇课文。
斑竹说罐,我是这样处理的,如果学生确实不知道,那只能罐,是不是,你能启发什么呢?学生可能知道的,让他说,自己再补充。比如说小屋是什么样的小屋,学生说不全的,只能自己补出来,不一定要再找人说了,浪费时间。老师一说,学生思路也清楚的。我在想,现在我们教学生课堂对话,他们到大学是不是很不适应呢,郁闷。
边城与毓君都高抬了。这篇文章的细节还没有深入下去,比如想象,就根本没有。三五之夜可以说上一段想象作文的。但实在没时间了。有的遗憾只能到其他文章分析里了。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8 08:39pm
我说的是实话,就是你对文本的处理很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比如对文章细节的把握,结构的把握。
我现在上课有时候是没有让学生分析结构的,这到底好不好,我还在思考。
但就你的这堂课看,对某些细节的把握还是很能启发学生的。
确实,你和我都没注意字词的分析,其实对学生来说,文言字词还是很重要的。
顶部
东方雪 发表于: 2004/11/28 08:44pm
一有时间我就整理,如果高二老师每人弄一课,也就差不多了,呵呵,有点偷懒的意思了。
结构上,我倒没有什么新奇的地方,就是按照课文顺序一路下来,至多心里知道了课文分那两部分。连文学常识都没讲,现在课越来越生活化了。而高考越来越学院化,这才是我担心的事情。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9 08:41pm
“现在课越来越生活化了。而高考越来越学院化,这才是我担心的事情。”
这也是我担心的。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9 08:42pm
希望更多老师参与探讨。
教学目的:
1 学习常用实词和虚词“顾”“稍”“置”“去”“归”等的用法。
2 学习文言文中词类现象(名词作状语)的一般规律。
3 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
4 分析归有光散文的一般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归有光散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目标:解题,介绍作者, 读课文,讲解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本课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
二。介绍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
三。解题:
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四。听录音,正音正句读:
㈠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渗漉(shènlù) 栏楯(shǔn) 兀(wù)坐 修葺(qì)
B 斑驳(bó) 异爨(cuàn) 老妪(yù) 汝姊(zǐ)
C 阖(hè)门 长号(háo) 偃(yǎn)仰 婢(bì)女
D 扃牖(jiōngyǒu) 呱呱(gū) 门扉(fēi) 象笏(hù)
㈡。断句练习:判断下列各句断句是否准确。
1、 日过午/已昏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3、鸡/栖于厅
4、吾家/读书久不效
5、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6、述诸/小妹语
7、然/自后/余多在外
正确的是:1.3.5.7
五。讲解第一段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一句是什么句式?
答:判断句,用来判断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是什么,具有什么属性或属于什么范围的句子。译文中,能翻译出“是”,相关内容一定做谓语。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表判断的词有:
①也,用“……,……也”的句式,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②用“者”“也”表示,其句式为“……者,……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③用“者”表示,句式为“……者,……”,如“陈轸者,游说之士”;
④用“是、乃、为、即、则、非、亦、必、诚、皆、本”等词语表示,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⑤不用标志,直接用主语和宾语组合,如“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2、“室仅方丈”中“方丈”一词是何意思?
答:“方丈”是一丈见方的意思,也就是平方丈。这个词也另外用来指佛寺或道观中主持住的房间,并借以指寺院的住持。
3、“使不上漏”、“雨泽下注”和“以当南日”中“上”“下”“南”几个方位词的用法是否相同?
答:“上”“下”是名词做状语,意思是“从上面”“向下”;而“南”还是名词,做定语。
4、指出下列词语在各句中的用法。
①以
A 以当南日 B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 臣是以无请也 D 以啮人,无御之者
②胜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予观乎巴陵胜状
C 何可胜道也哉 D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E 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③时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小鸟时来啄食
C 秦时与臣游 D 谨食之,时而献焉
5、“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三五”表示“十五”。古人记时,往往以两个数字的乘积表示应有的数量。再如“年方二八”,表示为十六岁。“桂影”指月影,神话传说,月中有桂花树,所以用桂代月。
六。朗读本段,边读边翻译。
七。分析与板书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第二、三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第二段:
1、“然余居于此”中“然”和“居”应怎样理解?
答:然,但是,表转折;居的用法是居住,作动词,它的其它用法还有:
①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③居官守法
④二者必居其一
⑤昂其值,居为奇货
⑥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意思:①经过 ②处于 ③当,任 ④占据 ⑤存储 ⑥坐
2、本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答:起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多可喜”转景入画,“多可悲”点人事兴衰。
二。分析第三段
(一)分析第一层
1、释义:
①先是:即“先于是”,在此以前。
②……为一:成为整体,“一”是数词作名词。
③“而”的用法:
A 墙往往而是 B 客逾庖而宴
C 呱呱而泣 D 而庭阶寂寂
E 某所,而母立于兹 F 余扃牖而居
释义:A修饰连词,“地” B顺接连词 C修饰连词 D转折连词 E“尔”,你 F修饰连词
④东犬西吠: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鸡栖于庭”是什么句式?
状语后置句式。栖,读音同“期”,居住,停留。
3、本层写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答:写与诸父饮,后庭院一再变迁,家境没落,表现一个“悲”字。
(二)分析第二层
1、妪:老妇人。
2、乳二世:乳,名词做动词,喂乳。
3、“厚”的用法:
①先妣抚之甚厚
②水之积不厚
③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④遂厚葬之
意思:①好 ②深 ③忠厚 ④优厚
4、“先”的用法:
①争先恐后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
④先妣尝一至
⑤先达德隆望重
意思:①前面 ②率先 ③在……之前 ④逝世的 ⑤前辈
5、“所”的用法;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②鱼我所欲也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所以动心忍性
意思:①地方 ②……的东西 ③被 ④用来……的方法
6、分析:试概括本层的主要内容。
答:本层简间接追述往事,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三)分析第三层
1、束发:古人男子十五岁要把头发束起来,表示成丁。
2、“过”的用法:
①大母过余
②非寡人之过也
③过故人庄
④有过之,无不及
⑤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⑥从轩前过
意思:①看望 ②过失 ③拜访 ④超过 ⑤犯错误 ⑥经过
3、“若”的用法
①久不见若影 ②仿佛若有光
③噤若寒蝉 ④若夫乘天地之正
⑤不思而言,童子不若
意思:①你 ②像 ③像……一样 ④至于 ⑤比得上
4、“效”的用法
①吾家读书久不效 ②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③斯用兵之效也 ④东施效颦
意思:①成功 ②任务 ③效果 ④效仿
5、“当”的用法:
①他日汝当用之
②以当南日
③木兰当户织
④今当远离
⑤旗鼓相当
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⑦安步当车
⑧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意思:①一定②“挡”,遮挡③对着④将要⑤对等⑥把守⑦当作⑧如果
6、分析:本层写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写自己怀才不遇,表现了愧对亲人的思想感情。
四。读本段文句,指译难句,板书总结。(略)
第三教时
教学目标:分析最后三个自然段,并总结。
教学过程:
一。分析第四段:
1、“故”的用法:
①轩东故尝为厨
②公问其故
③温故而知新
④西出阳关无故人
⑤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⑥此物故非西产
⑦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意思:①从前②缘故③旧的④老交情⑤所以⑥本来⑦仍然,还
2、“殆”的用法
①殆有神护者
②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③思而不学则殆
④丧失殆尽
意思:①大概②危险③“怠”,懒惰④几乎,差不多
3、分析:试概括本段内容。
答:本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和项脊轩四遭火灾未焚毁的往事。
二。分析最后两段。
1、“为”的用法:
①余既为此志
②庭中始为篱
③吾从板外相为答应
④轩东故尝为厨
⑤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⑥窃为大王不取也
⑦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⑧唯弈秋之为听
⑨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⑩为富不仁
①写②做③作④作为⑤被⑥认为⑦替⑧宾语前置的标志⑨是;呢⑩为了
2、“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归宁,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3、“书”的用法:
①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②书非借不能读也
③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④得鱼腹中书
⑤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⑥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⑦或凭几学书
⑧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意思:①信件②书籍③文书④字条⑤写⑥奏章⑦书法⑧《尚书》
4、“余久卧病无聊”中“无聊”与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
答:相同。这里指没有精神寄托。现代汉语也是指因精神不好而烦闷。
5、“制”的用法:
①增其旧制
②其制稍异于前
③其牙机巧制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因地制宜
意思:①规模②式样③构造④控制⑤制定
6、正文与附记写作时间大约隔多久?
答:大约十六七年。35岁中举后即离开项脊轩定居嘉定;29岁时魏氏卒,故为文当在18岁,35-18=17。
7、最后一句在文中有何表现作用?
答:作者回忆妻子手栽的枇杷,睹物思人,表现自己内心无限惆怅的心情。
三。齐读附文,分析板书:
四。中心:作者以项脊轩为线索,追忆了许多可喜可悲之事,写出了对这座百年老屋的亲切感受,也写出了对亲人的深挚怀念,同时也寄寓了自己功业未就的忧愤心情。
五。写作特色:文风朴实,感情真挚,叙事曲折,自然动人。
1、景物描写富有诗意(第一段)
2、细节描写真实感人(老妪与我的交谈)
3、骈散结合的语言,收到了很好的抒情效果(如描写景物的句子)
六。作业
1、读文。
2、归纳词性活用的词、特殊句式、通假字。
3、完成一词多义的练习作业。
【教学目标】
1.掌握“归”“稍”“置”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3.学习本文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
【导入新课】
1、出示教学目的
2、以归有光《寒花葬志》引入
新授课阶段
一、作者简介:
归有光(1506-1571)清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姚鼐视其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字熙甫,号项脊生,人称震川先生,昆山(江苏昆山)人。明代著名散文家。出生于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少年好学,一生仕途坎坷,前后历8次会试。嘉靖迁居于嘉定安亭,读书讲学,远近从学者常达数百人。60岁时中进士,初任浙江长兴县令,后被大学士高拱推荐,任南京太仆寺丞,留在北京掌内阁制敕房,参与撰修《世宗实录》,66岁卒于任上。
二、朗读课文
三、译文参考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子。室内仅一丈见方,只可容一人居住。它是一间上百年的老房子,(屋顶墙上的)泥土常漏下来,雨水也往下直灌;每次移动书桌时,看来看去没有可安置的地方。又加上(屋门)朝北,不能直接受到阳光的照射,一过中午,(屋里)就昏暗下来。我稍微给它修补,使它不从上面漏雨、落灰。室前新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矮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日光反照,屋子里才明亮起来。
在庭前我又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图书摆满了书架,我安居在室内,有时长啸吟唱,有时安静独坐,听到自然界各种声响;庭前、阶下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庭中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
我在这里居住,有许多可喜的事,但也有许多可悲的事。在这以前,院子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室外设置了许多小门,隔墙到处都是。东西各家的狗相互对叫,客人得越过邻居的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庭中开始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用墙隔离,总共变动了两次。
家里有一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阁中居住过。这位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仆女,在我家曾做过两代人的乳母,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轩的西边和内室相连,母亲曾到轩中来过。老婆婆时常对我说:“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还说:“你姐姐小时候,我抱在怀中,她呱呱地哭;你母亲听见了用手指轻敲着房门说:‘孩子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在门外一一回答。”老婆婆的话没有说完,我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
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中读书。一天,祖母来看我,她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看到你的身影。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临走时,她用手轻轻地掩上轩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人长期以来读书没有得到功名,这孩子成立,就可以等待了呀!”不一会儿,又拿了一个象笏到轩里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日后你会用到它!”回忆旧日这些事,就像昨天刚发生,真叫人忍不住放声悲号啊!
项脊轩的东边以前曾经是厨房,人们到厨房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在里面读书,时间长了,能根据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竟然没有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吧……
我已经作了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到轩中,向我问及一些历史故事,有时伏着桌子学写字。妻子回娘家去省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逐渐破败,也无心修理。此后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近生病卧床,闲极无聊之际,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那格局和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长期羁留在外,不常回到轩中居住。
庭前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下的,今天已高高矗立,枝叶繁盛,像伞盖一样了。
四、整体感知
《项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为两截文字。前半段悼念母亲、祖母,补记及于发妻魏氏。正文至于“殆有神护者”,悼念母亲、祖母,作于18岁;35岁左右写补记,内容及于发妻魏氏。文章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三世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迁变兴废,一条是归有光的悲喜感情。所用素材看似碎而不相连缀,可它们都发生在项脊轩。作者借一小轩把所见所闻所感的物事、人情穿连起来,再用自己悲喜的情怀加以统摄,使过滤而成绝响。全文两个部分。
第1部分:围绕项脊轩的迁变,叙述或可悲喜的小轩苦读及亲情。涉及人物,祖母、母亲。
第2部分:围绕项脊轩的兴废,补记或可悲喜的寒门婚姻及爱情。涉及人物,妻子。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以日常琐事平淡中见真情的写作特色。
2、学习本文善于选取富有特征的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以朱自清《背影》引入正题(幻灯投影)
二、听课文朗读录音
三、检查学生字词预习情况(幻灯片演示)
四、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
(1)文章的文体“志”也就是“记”,属记事类,本文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明确:涉及到的重要人物有:作者自己、老妪、母亲、大母、妻;涉及到的重要事情有:项脊轩的修葺、自己的读书生活、诸父异爨、先妣及大母的事迹、遭火不焚、亡妻旧事
(2)文章是怎样将这些零散的材料组合成一个整体的,特别值得注意文章的前后两部分不是同时期完成的,后两节是补记的。(学生讨论)
提示:
(1)注意文章中与项脊轩变化有关的句子;
(2)注意文章中对亲清的描写
明确:文章通篇以项脊轩的变迁为经,以人事变迁、亲情离合为纬,经纬交织,既书写了难忘的人世亲情,也书写了青年主人公归有光在轩中的读书生活及理想抱负。
教师可概括为:“轩”的变迁,情的离合(以板书表现,幻灯片演示)
五、分析、鉴赏作者对悲喜感情的表现手法。
(1)作者写先母问儿,大母过轩,亡妻生前时至轩中问古事、凭几学书、转述诸小妹语都是生活小事,而且人物的言语也不多,却感人泣下,这是为什么?(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
①人物的言行切合人物的身份特点;
②事情虽小却足以传递先母的慈爱,祖母的疼惜之情、期待之清;亡妻与自己的相依情深;
③这些人事亲情的离合变化又是在家道中落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对于一个大家庭来说,兴旺时的繁华安逸生活也许算不了什么,但衰颓困顿中的相互支撑更显的不易,弥足珍贵。(学生要理解到第③小点有一定难度,需要一定的启发)
(2)写平常事要抓住容易传递情感的细小处,即抓住细节描写,本文中有哪些细节让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讨论)
教师举一两例,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如小鸟啄食,人至不去;先妣叩门问寒,老妪门外应答;大母以手阖门,持象笏至;妻凭几学书等)
(3)作者在回忆先妣、先大母时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作结;而在补写的回忆亡妻部分已妻子亲手所植的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作结。二处都很感人,但在表达上有何不同?(提问)
明确:前者为直接抒情;后者融情于景,借物抒情,意在言外更为含蓄。
六、小结:以上抓住本文以生活琐事体现真挚情感的特点,分析了其中的细节描写以及作者抒发情感的表现手法,可算是完成了鉴赏本文的基本任务,当然也有人从别的角度解读本文,倒也自成一家之说,如从作者在轩中“偃仰啸歌”到背负重托“束发苦读”,再到补写部分的“卧病无聊”看出一个旧时代知识分子追求功名的辛酸,结合他的生平倒也不无道理。总而言之,看似平淡如话,文字也甚为简略的《项脊轩志》包藏了多么丰富的情感内涵啊,这种从生活实感出发,以真情感动人心的创作风格正是以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与前后七子的大不同之初,当然归有光也不是只写家室琐事,他也论道议政的较为严肃之作,但他最擅长、影响最大的还是像《项脊轩志》这类的文章。
七、拓展阅读,分发材料《先妣事略》,安排学生自读交流。
问题:
①写了关于母亲的哪些事情问题
②哪些细节特别感动你
八、朗读《项脊轩志》回忆亡妻一节,体会本文平淡中见真情的写作特色。
九、布置作业。
《项脊轩志》
教学目的:
1 学习常用实词和虚词“顾”“稍”“置”“去”“归”等的用法。
2 学习文言文中词类现象(名词作状语)的一般规律。
3 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
4 分析归有光散文的一般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归有光散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文言文教学三读法
第一课时
目标:解题,介绍作者,认读课文,讲解第一段。
教学过程 :
一。教学导入 :
本课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
二。介绍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
三。解题: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四。听录音,正音正句读: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渗漉(shenlu) 栏楯(shun) 兀(wu)坐 修葺(qi)
B 斑驳(bo) 异爨(cuan) 老妪(yu) 汝姊(zi)
C 阖(he)门 长号(hao) 偃(yan)仰 婢(bi)女
D 扃牖(jiongyou) 呱呱(gu) 门扉(fei) 象笏(hu)
.断句练习:判断下列各句断句是否准确。
1.日过午/已昏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3.鸡/栖于厅 4.吾家/读书久不效
5.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6.述诸/小妹语 7.然/自后/余多在外
正确的是:1.3.5.7
五。讲解第一段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一句是什么句式?
答:判断句,用来判断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是什么,具有什么属性或属于什么范围的句子。译文中,能翻译出“是”,相关内容一定做谓语。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表判断的词有:①也,用“……,……也”的句式,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②用“者”“也”表示,其句式为“……者,……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③用“者”表示,句式为“……者,……”,如“陈轸者,游说之士”;④用“是、乃、为、即、则、非、亦、必、诚、皆、本”等词语表示,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⑤不用标志,直接用主语和宾语组合,如“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2.“室仅方丈”中“方丈”一词是何意思?
答:“方丈”是一丈见方的意思,也就是平方丈。这个词也另外用来指佛寺或道观中主持住的房间,并借以指寺院的住持。
3.“使不上漏”、“雨泽下注”和“以当南日”中“上”“下”“南”几个方位词的用法是否相同?
答:“上”“下”是名词做状语,意思是“从上面”“向下”;而“南”还是名词,做定语。
4.指出下列词语在各句中的用法。
①以 A 以当南日 B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 臣是以无请也 D 以啮人,无御之者
②胜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予观乎巴陵胜状
C 何可胜道也哉 D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E 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③时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小鸟时来啄食
C 秦时与臣游 D 谨食之,时而献焉
5.“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三五”表示“十五”。古人记时,往往以两个数字的乘积表示应有的数量。再如“年方二八”,表示为十六岁。“桂影”指月影,神话传说,月中有桂花树,所以用桂代月。
六。朗读本段,边读边翻译。
七。分析与板书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第二、三自然段
教学过程 :
一。第二段:
1.“然余居于此”中“然”和“居”应怎样理解?
答:然,但是,表转折;居的用法是居住,作动词,它的其它用法还有:
①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③居官守法 ④二者必居其一
⑤昂其值,居为奇货 ⑥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意思:①经过 ②处于 ③当,任 ④占据 ⑤存储 ⑥坐
2.本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答:起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多可喜”转景入画,“多可悲”点人事兴衰。
二。分析第三段
(一)分析第一层
1.释义:
①先是:即“先于是”,在此以前。
②……为一:成为整体,“一”是数词作名词。
③“而”的用法:
A 墙往往而是 B 客逾庖而宴
C 呱呱而泣 D 而庭阶寂寂
E 某所,而母立于兹 F 余扃牖而居
释义:A修饰连词,“地” B顺接连词 C修饰连词 D转折连词 E“尔”,你 F修饰连词
④东犬西吠: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鸡栖于庭”是什么句式?
状语后置句式。栖,读音同“期”,居住,停留。
3.本层写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答:写与诸父饮,后庭院一再变迁,家境没落,表现一个“悲”字。
(二)分析第二层
1.妪:老妇人。
2.乳二世:乳,名词做动词,喂乳。
3.“厚”的用法:
①先妣抚之甚厚 ②水之积不厚
③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④遂厚葬之
意思:①好 ②深 ③忠厚 ④优厚
4.“先”的用法:
①争先恐后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 ④先妣尝一至
⑤先达德隆望重
意思:①前面 ②率先 ③在……之前 ④逝世的 ⑤前辈
5.“所”的用法;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②鱼我所欲也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所以动心忍性
意思:①地方 ②……的东西 ③被 ④用来……的方法
6.分析:试概括本层的主要内容。
答:本层简间接追述往事,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三)分析第三层
1.束发:古人男子十五岁要把头发束起来,表示成丁。
2.“过”的用法:
①大母过余 ②非寡人之过也
③过故人庄 ④有过之,无不及
⑤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⑥从轩前过
意思:①看望 ②过失 ③拜访 ④超过 ⑤犯错误 ⑥经过
3.“若”的用法
①久不见若影 ②仿佛若有光
[1] [2] 下一页
《项脊轩志》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明了作者身世对本文感情基调的影响;
2.疏通字词,正音并学习重点字词意义。
重点难点:1.常用文言词语意义,用法
2.对思想感情的理解。
课型:新授。
教法:朗读,讲解,提问,总结。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新课
明代有一位著名的散文家曾被当时的人们誉为“今之欧阳修”,他的散文被誉为“明文第一”,这位作家就是归有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他的代表作《项脊轩志》。
二。 作者介绍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曾在嘉定(现上海嘉定)讲学二十余年,学生很多 ,称他为“震川先生”。唐宋散文以唐宋八大家成就最高,清代散文的主流则是桐城派。归有光的。散文对清代影响很大,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将归有光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由此可见归有光文学地位之高。
归有光是明代主要文学流派唐宋派的代表人物。唐宋派提倡学习唐宋文,推崇文从字顺的语言风格,针对复古派对前代散文的剽窃,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唐宋派主要成就在散文方面,以归有光散文成就最高。
归有光自幼苦读,9岁能文,可惜仕途不顺,35岁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8次!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活到老学到老),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悲哀可想而知)。归有光屡试不第的悲惨遭遇使得他在回忆书斋,回忆对自己期望值极高的亲人时,自然而然的带有一种悲凉
[4]
目标:
1、 积累文言字词
2、 体味作者平淡的文字中的深情,学习作者捕捉生活细节、运用白描写人的手法。
重点:体味平淡文字中的深情。
两课时
一、 介绍归有光:幼年丧母,仁途坎坷。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他的散文的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先批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
二、 解题
1、 “志”着重于记人,“记”着重于记事。本文着重于记事还是怀人?(存疑)
2、 项脊轩:归有光的书斋名。命名的几种解释。
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三、 感知全文。
1、 听读全文,注音,纠音,标出疑难点。
项脊(jǐ) 尘泥渗漉(shènlù)
修葺 (qì) 垣墙周庭(yuán)
旧时栏楯(shǔn) 偃(yǎn)仰啸歌
冥然兀(wù)坐万籁(lài)无声
迨(dài)诸父异爨(cuàn) 逾(yú)庖而宴
家有老妪(yù) 先大母婢也(bì)
先妣(bǐ) 呱呱而泣(gū)
以手阖(hé)门 象笏(hù)
令人长号(háo)不自禁(jīn) 余扃牖而居(jiōng yǒu)
2、 本文着重于记事还是怀人?写了有关项脊轩的什么事、什么人?为什么写?怎么写?
主要篇幅是怀人。写了已逝世的母亲、祖母、妻子。为什么写这些人物?
一间书房与上述人有什么联系?文章是怎样把书房与这些人建立联系的?
四、学习第一段。
1、某生读第一段。其余同学疏解字词意义。
2、对于字词的理解,学生质疑。教师补充。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室仅方丈
又北向(倒装句)
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
垣墙周庭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珊珊可爱
3、 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a、 项脊轩的修葺经过。b、项脊轩环境幽雅。c、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d、项脊轩之喜。
怎样的概括更能表达作者原意?
综合:项脊轩经过修葺幽雅怡人。
4、 为什么写这个?由文字表层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由物到“我”。物皆着“我”色。要看到物内之“我”。
物:项脊轩经过修葺幽雅怡人。
我:高尚的志趣,恬淡的心境。
五、接下来,读下面的文段,梳解字词。(略)
初步感知:作者写了什么事或物?表现了一个什么“我”?
人(事、物):分家、母、大母、妻
我:感怀(悲)
怎样由书房之景转入写人?写这些人物由一个什么字来统领?为什么这些人物给作者一种“悲”感?
六、作者是笔下的人物是怎样的?作者的情感又是怎样的?请读出你认为能写出人物形象、或饱含作者情感的句子。学生自主思考,然后与旁边的同学交换意见,再派代表发言。
教师适当提示、引导或补充。
1、对母亲的刻画及作者的情感。
1) 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姬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问饥问寒的情景。
讨论:“某所,而母立于兹。”这一细节能否表现人物精神?这样的细节描写是否败笔?(作者幼年丧母,对母亲的回忆几近为零,追念亦无从依凭,以至于连别人旁述的母亲的点滴足迹亦深深记取。或曰,母亲早已逝去,然而母亲的遗踪如今仍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这一切怎能不引起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呢?这一细节看似平淡,实蕴深情。)
2)“妪亦泣”,侧面赞美了母亲的品德,照应“先妣抚之甚厚”。
2、对祖母的回忆及作者情感。
1)概括事件:叙述了作者束发读书轩中,祖母前来探望的情景。
2)人物形象:“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话语中既有嬉笑怜爱之态,又含疼宠之情,并有赞许之意,人物情态跃然纸上。“比去,以手阔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这一段描写,细致入微地写出了老祖母复杂的内心活动。临走的时候,轻轻阖门,生怕屋外有什么动静会干扰孙儿读书。一个小小的动作,表露了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同时,看到孙儿如此发愤,想见将来必有成就,喜悦之情不能自已,因此哺哺自语,又想到自己年岁大了,怕等不到孙儿获取功名那一天,激动之中,又稍带有几分伤感。“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一个细节,几句话语,就把祖母对孙儿的勉励、期待之情摹写得十分真切。
3)作者情感:既有深深的怀念,又有自我激励之意,或许还有辜负亲人的期望的沉痛。
3、回忆妻子。
1)琐事一:“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有问即有答,有学即有教。从字里行间,我们似可以听得见项脊轩中传出来的欢声笑语。再说,作者安贫乐道,他的妻子问的是大事,学的是书法,志趣既然相近,伉俪间感情之融洽自可想见。这一层从正面写。
2)琐事二:“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表面看来,这一句话突然冒出,似与上文全不相关,然而细细体味,文脉似断而实连。“吾妻”转述的是诸小妹的话。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缘故。那么“吾妻”为什么会经常提起“阁子”呢?上面“时至轩中……”那一句话就是答案。可以想见,“吾妻”经常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光是“阁子”,而且还有阁子中的人,他们在阁子中柔密无间的生活。这一层从侧面写,对前一层既是补充,又是深化。
3)作者之情:“其后六年……其后二年……”这一层,交待了妻子亡故之后的一些事情。句句记实,字字含情。第一句,说“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项脊轩原先是既窄小,又破旧,作者“稍加修葺”,再作美化,独居陋室,自有无穷乐趣。现在呢?因为“吾妻死”,室坏也不想修了。作者没有说妻子亡故以后自己如何悲痛,如何怀念。但读者从前后的对比中自能体会到作者对妻子那种真挚的感情和深切的怀念。二、三两句写两年以后重修项脊轩等事。妻子亡故,已有时日:但复葺旧室,全然不见当年的热情。这一段记叙,语言平实,而无限伤感溢于言外。“庭有批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这一句话,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七、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刻画人物、传达情感的?
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用白描手法,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寥寥几笔,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侧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分析略)
八、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分析: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第一小节先写项脊轩的小、老、破、漏和昏暗,既而写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宁静和恬适,表现的是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和高尚的志趣、恬淡的心境。“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起了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而这些事又都与项脊轩有关,都表现了作者的悲哀之情:一是写了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破落,表现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二是写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三是写了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四是写了亡妻生前在轩中的生活片段和轩以后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真挚情意。作者正是这样把经过选择的零散的材料集中到一定的空间中来,尽管这些材料看来互不关联,可它们都发生在项脊轩,作者用这一小屋的历史把物境、人事、所见、所闻、所感等等,有序地贯穿起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经过滤,使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东西产生内部联系,在“形”、“神”上都得到和谐的统一。
〖补充〗书中省略的一段内容:
项脊生曰①:“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其余清台②。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③。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④?余区区处败屋之中,方扬眉瞬目⑤,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⑥?
注释:
①项脊生:作者的别号。②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清,秦代蜀地的一寡妇名。丹穴,朱砂矿。利,利润。甲,第一。史载,“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能守其业,用财自己,不见侵犯。秦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③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玄德,刘备的字。陇中,即隆中,诸葛亮隐居之地。④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方,当。二人,指寡妇清和刘备。昧昧,不明的样子,指不被人知道。隅,墙角落。也,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世,世人。之,指代二人。⑤余区区处败屋之中,方扬眉瞬目:区区,渺小的样子。败屋,破旧的房屋,这里指项脊轩。扬眉瞬目,眼睛一睁一困。⑥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人知之者,定语后置,知之之人,知道他的人。其,指人知之者。谓,认为,以为。坎井,一说是浅井,一说是废弃的井。
这一段是作者的议论,这里既有自我解嘲,又将自己与历史伟人相比较,表明自己不甘
于永远处在“败屋之中”的志愿。
作业:熟读课文,积累字词。
自学指导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的主要经历和作品的主要题材及风格。
2、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3、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4、体验文中流露出的真挚的亲情。
【学法建议】
1、要重视诵读。本文是归有光的抒情名篇,感情真挚强烈,应通过诵读读出文气,读出意蕴,读出感受。
2、要重视对文章的鉴赏。应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整体感受文章,并进行合理的体验想像,作出自己的个性解读。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著有《震川文集》。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四人中他的成就最高。
2、背景知识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泾,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清朝姚鼐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他反对一味泥古,提倡唐宋古文。他的基本观点是:以《史记》为代表的秦汉文章虽好,但唐宋间文章未必不佳,所以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曾”,属文时应“出于意之所诚……非特求绘藻之工为文章”。当然,他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他的散文的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思子亭记》、《寒花葬志》。其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明文综序》),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归有光从小勤学,爱读司马迁的《史记》,相传他曾用五种颜色的笔圈点《史记》。他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但有他自己的特色。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3、预习思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项脊轩( ) 垣墙周庭( ) 珊珊( )
偃仰( ) 兀坐( ) 迨诸父异爨( )( )
先妣( ) 门扉( ) 栏楯( )
(2)“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3)文中写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者的悲情?
合作探究
1、 层次结构
全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
文章开头,具体地写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旧称“ ”,“ , ” 见其小; “ ”直接点明旧;“ , ” 见其破漏;“ , , ”则见其阴暗。这样写,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不漏、不暗了。作者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怡然自得。
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
后面四节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作者写了“ , ,
”这三个典型的细节,写出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这是可悲事之一。 ,是可悲事之二。 ,是可悲事之三。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最后两段, ,是可悲事之四。
2、艺术特色
(1)文气贯通,浑然一体
文章写于不同时期,思念的人有三代,但作者以 为线索,把人物、事件串联起来,又把自己的感情灌注其中,使得文章浑然天成,毫无松散凌乱的感觉。
(2)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写出真情实感。
表现大家庭的破败衰落,作者选取了自己感受最深的细节,不言感慨而感慨自见;写祖母,也只是平平常常的几句话和“ ”“ ”两个动作,就表现出责备、疼爱和喜悦交织的复杂情感。
2、 本文的结尾,不言悲而悲不可禁,说说这样的结尾妙在何处。
达标检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可容一人居: 顾视无可置者: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室始洞然: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
客逾庖而宴: 凡再变矣:
先妣抚之甚厚: 某所,而母立于兹: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扃牖(jiōng) 修葺(qì) 栏楯(shǔn) 栖息(xī)
b.象笏(hù) 先妣(bǐ) 阖门(hé) 老妪(ōu)
c.尘泥渗漉(shèn) 长号(háo) 异爨(cuàn) 冥然(míng)
d.万籁(lài) 偃仰啸歌(yǎn) 逾庖(yú) 呱呱而泣(guāguā)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室始洞然(宽畅的样子)
②桂影班驳(错杂)
③先妣抚(抚摸)之甚惜
④妪每(每次)谓余曰
⑤风移影动,姗姗(美好的样子)可爱
⑥吾妻来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⑦其制(形式、制式)稍异于前
⑧或凭几学书(学写字)
⑨旧时栏楯(横的叫栏,纵的叫楯)
⑩瞻顾(泛指看,有瞻仰、回忆之意思)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⑩ b.②⑤⑥⑦⑧⑩
c.③④⑤⑧⑨ d.①③⑥⑦⑨⑩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今已亭亭如盖矣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室西连于中闺
d.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3、翻译以下句子:
①.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②.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③.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④.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
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先妣事略(有删节) 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①,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②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外祖与其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③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纑④,灯光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⑤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⑥。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注】①孺人:明代七品以下职官的妻子封为孺人,后来也用于对妇人的尊称。 ②殇:未成年而死。 ③姁姁:xù,温和的样子。 ④缉纑:将麻析成缕再搓成线。 ⑤问:慰问,问候。⑥洒然:整齐的样子。
(1)对下列两组语句中加点字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逾年,生女淑静 客逾庖而宴
②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 以二子肖母也
a、两个“逾”意思相同,两个“子”意思也相同。
b、两个“逾”意思不同,两个“子”意思也不同。
c、两个“逾”意思相同,两个“子”意思不同。
d、两个“逾”意思不同,两个“子”意思相同。
(2)下列语句中“以”字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①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 ②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③娘以指叩门扉
④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⑤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a②③ b①⑤ c③④ d①④
(3)下面的内容,全部能说明母亲具有勤于操劳品德的一组是( )
①大者攀衣,小者乳抱 ②之吴家桥,则治木棉 ③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 ④入城,则缉纑 ⑤室靡弃物,家无闲人 ⑥户内洒然 ⑦率人人得食
a①③⑤⑥ b②④⑥⑦ c②④⑤⑥ d②③④⑥
(4)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先妣事略》的一项是( )
a、“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这是用儿时的无知来反衬今日的深切悲痛。
b、“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从侧面道出了母亲的为人宽厚。
c、“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这一笔道出了母亲去世前牵挂幼子的慈爱。
d、“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中“余则茫然矣”道出了自己当时因年幼,对母亲事迹记忆不多的痛苦心情。
(5)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先妣事略》和《项脊轩志》的一项是( )
a、两篇文章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借助写生活中的琐事,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文中没有一笔直抒感情的笔墨。
b、《项》文主要表达了自己怀旧念亲之情,因而以一个“旧”物为线,将材料穿起来。
c、《项》文中既写了可喜之事,也写了可悲之事。《先》文中则无可喜之事,只写可赞之事。
d、《项》、《先》两文,内容互为照应,都描述了亡母生前对仆人的宽厚。
(6)翻译下列语句
①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
②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