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这次为您整理了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5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教师寄语:
拼搏创造奇迹,奋斗书写辉煌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作品内涵,感悟作者对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品味重点句段,学习人物速写的方法
3、品味课文语言特点:方言的运用和多种写作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重难点:
情节分析语言品味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发蔫()擅长()绰号()刷浆()难堪()
一瞅()发怔()褒贬()怵()抠()
2.解释下列词语。
发蔫:
擅长:
阔绰:
天衣无缝:
发怔:
大名鼎鼎:
3、查找资料,简介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思考:
4、“泥人张”、“杨七”、“杨八”各自“奇”在哪里?
5、他们各自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试着分别用一句话概括。
三、精读课文,局部研讨。
6、动手找自己欣赏的语句与大家共同赏析。
7、品味下面的语句,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①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么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
②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8、“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手艺人的能耐全在手上”揣摩这些话,看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围绕这一话题,小组内展开讨论或辩论。
四、拓展延伸
9、说说你周围有什么“俗世奇人”?讲一讲,让同学们听一听。
五、课堂小结
收获:
疑问:
六、达标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A、起哄哄动B、屏障屏气
C、行当行头D、阔绰绰号
2、下面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露陷能耐发怔喝采享有盛誉褒砭不一
结帐惊怵营造裤裆横冲直撞眼刁耳尖
①_________ ②_________ ③__________ ④__________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天津人好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____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
②曹小山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___刷子李的全身。
③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_____起这团泥巴来。
A、擅长搜索摆弄B、善于搜查摆弄
C、擅长搜索玩弄D、善于搜查玩弄
4、下列句子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谁也想不到当年那个貌不惊人的男孩如今已是大名鼎鼎的企业家。
B、高占敏操作计算机非常熟练,已经达到了天衣无缝的程度。
C、这部小说描写特别生动,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
D、美国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是二十世纪物理学出类拔萃的教学设计师。
《俗世奇人》之:好嘴杨巴
《俗世奇人》之:好嘴杨巴
津门胜地,能人如林,此间出了两位卖茶汤的高手,把这种稀松平常的街头小吃,干得远近闻名。这二位,一位胖黑敦厚,名叫杨七;一位细白精明,人称杨八。杨七杨八,好赛哥俩,其实却无亲无故,不过他俩的爹都姓杨罢了。杨八本名杨巴,由于“巴”与“八”音同,杨巴的年岁长相又比杨七小,人们便错把他当成杨七的兄弟。不过要说他俩的配合,好比左右手,又非亲兄弟可比。杨七手艺高,只管闷头制作;杨巴口才好,专管外场照应,虽然里里外外只这两人,既是老板又是伙计,闹得却比大买卖还红火。
杨七的手艺好,关键靠两手绝活。
一般茶汤是把秫米面沏好后,捏一撮芝麻洒在浮头,这样做香味只在表面,愈喝愈没味儿。杨七自有高招,他先盛半碗秫米面,便洒上一次芝麻,再盛半碗秫米面,沏好后又洒一次芝麻。这样一直喝到见了碗底都有香味。
他另一手绝活是,芝麻不用整粒的,而是先使铁锅炒过,再拿擀面杖压碎。压碎了,里面的香味才能出来。芝麻必得炒得焦黄不糊,不黄不香,太糊便苦;压碎的芝麻粒还得粗细正好,太粗费嚼,太细也就没嚼头了。这手活儿别人明知道也学不来。手艺人的能耐全在手上,此中道理跟写字画画差不多。
可是,手艺再高,东西再好,拿到生意场上必得靠人吹。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到了需要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左右逢源的时候,就更指着杨巴那张好嘴了。
那次,李鸿章来天津,地方的府县道台费尽心思,究竟拿嘛样的吃喝才能把中堂大人哄得高兴?京城豪门,山珍海味不新鲜,新鲜的反倒是地方风味小吃,可天津卫的小吃太粗太土:熬小鱼刺多,容易卡嗓子;炸麻花梆硬,弄不好硌牙。琢磨三天,难下决断,幸亏知府大人原是地面上走街串巷的人物,嘛都吃过,便举荐出“杨家茶汤”;茶汤粘软香甜,好吃无险,众官员一齐称好,这便是杨巴发迹的缘由了。
这日下晌,李中堂听过本地小曲莲花落子,饶有兴味,满心欢喜,撒泡热尿,身爽腹空,要吃点心。知府大人忙叫“杨七杨八”献上茶汤。今儿,两人自打到这世上来,头次里外全新,青裤青褂,白巾白袜,一双手拿碱面洗得赛脱层皮那样干净。他俩双双将茶汤捧到李中堂面前的桌上,然后一并退后五步,垂手而立,说是听候吩咐,实是请好请赏。
李中堂正要尝尝这津门名品,手指尖将碰碗边,目光一落碗中,眉头忽地一皱,面上顿起阴云,猛然甩手“啪”地将一碗茶汤打落在地,碎瓷乱飞,茶汤泼了一地,还冒着热气儿。在场众官员吓懵了,杨七和杨巴慌忙跪下,谁也不知中堂大人为嘛犯怒?
当官的一个比一个糊涂,这就透出杨巴的明白。他眨眨眼,立时猜到中堂大人以前没喝过茶汤,不知道洒在浮头的碎芝麻是嘛东西,一准当成不小心掉上去的脏土,要不哪会有这大的火气?可这样,难题就来了——
倘若说这是芝麻,不是脏东西,不等于骂中堂大人孤陋寡闻,没有见识吗?倘若不加解释,不又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说不说,都是要挨一顿臭揍,然后砸饭碗子。而眼下顶要紧的,是不能叫李中堂开口说那是脏东西。大人说话,不能改口。必须赶紧想辙,抢在前头说。
杨巴的脑筋飞快地一转两转三转,主意来了!只见他脑袋撞地,“咚咚咚”叩得山响,一边叫道:“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说完又是一阵响头。
李中堂这才明白,刚才茶汤上那些黄渣子不是脏东西,是碎芝麻。明白过后便想,天津卫九河下梢,人性练达,生意场上,心灵嘴巧。这卖茶汤的小子更是机敏过人,居然一眼看出自己错把芝麻当做脏土,而三两句话,既叫自己明白,又给自己面子。这聪明在眼前的府县道台中间是绝没有的,于是对杨巴心生喜欢,便说:“不知者当无罪!虽然我不喜欢吃碎芝麻(他也顺坡下了),但你的茶汤名满津门,也该嘉奖!来人呀,赏银一百两!”
这一来,叫在场所有人摸不着头脑。茶汤不爱吃,反倒奖巨银,为嘛?傻啦?杨巴趴在地上,一个劲儿地叩头谢恩,心里头却一清二楚全明白。
自此,杨巴在天津城威名大震。那“杨家茶汤”也被人们改称做“杨巴茶汤”了。杨七反倒渐渐埋没,无人知晓。杨巴对此毫不内疚,因为自己成名靠的是自己一张好嘴,李中堂并没有喝茶汤呀!
一、“口技”激趣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
师问:在座的各位有没有关注过宁波五套的阿国电影?
学生用宁波话齐答:“来发讲啥西!”
对,大家真是太熟悉不过了,以宁波方言来演绎各国的经典故事,听起来,亲切够味儿,一个词:过瘾!初次见面,大家可能不知道,老师我也有个绝活儿:能表演口技。不相信?(随口吹了声鸟叫)(众生笑)老师我还可以流利地说出几句外地方言,你们有兴趣听哪个地方的方言?
“上海话——”学生异口同声。
老师模拟上海方言。
接着应生之邀模拟广东话(1、2、3、4)和四川话。
学生兴趣高涨之时,老师话锋一转,引出学习内容:“老师刚才的所谓表演只不过是雕虫小技,真正的行家里手、真正的俗世奇人,请同学们看──他在课文里。”
板书:刷子李
点评:老师富有感染力的方言表演大有单口相声之妙,大大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异常热烈活跃,借班上课的老师为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走好了关键的一步。
二、感知阅读
请同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阅读完毕后,合上书本,完成填空题目:
( )码头有个手艺高超的( ),人称( )。一年的一天,他收了个徒弟名叫( ),徒弟( )次跟师傅出去干活,便由对师傅( )变成佩服得发怔发傻。
〖点评:教师以独出心裁的填空方式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情况,既避免了对课文零打碎敲的肢解,又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同时又引出了本文的核心人物——奇人刷子李,可谓一箭三雕。学生对该填空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为他们的记忆力好,文章的情节性较强。认真读一遍课文,即可顺利过“关”。成就感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理解故事、分析人物做了有力的铺垫。〗
三、理解性阅读
1、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概括对刷子李的总体印象,并说明理由:
学生列举“奇”“绝”“妙”“神”等词语,并说明了理由。
筛选认为“奇”最佳,理由简单又明了:标题就是“俗世奇人”。
2、“奇”表现在哪里呢?
生一:刷子李刷墙时衣着很奇特:一袭黑衣。一般来说,做粉刷时,白色的泥浆容易溅到衣服上。而刷子李的黑衣上从来不沾哪怕是芝麻大的一个白点,这又足见他的刷墙技术高超,简直到了神奇的程度。
师:评得好!这位同学认为刷子李的“奇”表现在两个方面:规矩和技术。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二:我想补充以下刷子李的规矩“奇”,他一天只刷一间屋,每刷一面墙休息一下,喝茶、抽烟。
生三:干活时黑衣上出现了白点就不收工钱。
师:刷子李这位民间手艺人身上所体现的超脱之处让我们心底暗暗称“奇”,事因难能,所以可贵。刷子李行为、个性中的可圈可点之处在文章中还有所体现,哪位同学再来补充一下?
生四:刷子李心思缜密,徒弟曹小三头一次跟他出门干活,老是关心师傅黑衣黑裤上有没有白点。当曹小三看到“破绽”,不敢说又忍不住偷看时,刷子李对他的心思了然于心,一语道破又语重心长地告诫小三:“你以为人家的名气全是虚的?那你在骗自己。好好学本事吧!”
师:是哦,做师傅的,能洞察徒弟的心思,奇!(伸出大拇指)
生五: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描写刷子李刷墙的动作。这蘸浆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好赛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的清脆一响,极是好听。我觉得这刷子李简直不像是在刷墙!
师:那像干什么呢?
生五:恩──(挠头,笑)像画画儿!也像跳舞!(学生笑)
师:是啊,一个普通的民间手艺人,不是把刷墙当作自己谋生的手段,糊口的行当而敷衍了事,得过且过,而是视为艺术沉浸其中陶醉其中。这是何等的境界!梁启超说,无论做什么样的一件事,只要强烈要求完美,努力做到最好,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根据同学们的分析,刷子李这位奇人的“奇”有以下表现。
(PPT展示)
行为奇
奇规矩奇
个性奇
师:关于刷子李的行为奇、规矩奇,大家已经找出了很多的依据,哪位同学还能补充一下体现刷子李个性奇的语句语段(学生思考,片刻后,有人举手)。
生六:我认为第四自然段有一处细节能够体现刷子李的“个性奇”。刷子李到英租界镇南道给李善人新造的洋房刷浆,“派头十足”。“照他的规矩一天只刷一间屋子”,这可以看出刷子李的傲骨。
师:能具体说说吗?怎么给李善人刷墙壁就有傲骨了呢?
生六:你看,你看,这李善人是英租界的啊,是个大官啊!
师(微笑颔首):这位同学对语言极有悟性!好一个“傲骨“之说!这是一种没有奴颜没有婢膝的铮铮铁骨!这是一份不卑不亢不趋炎附势的超然洒脱!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他们的一腔正气令人击节赞叹。这不,有人为了表现自己对刷子李的敬仰,就写下了一副对联送给他,可惜,由于年代久远,只剩下了上联(PPT出示上联):谈生意,满腔正气显派头
师:同学们能对出下联吗?
(学生极有兴趣、思考、动笔,有多人举手)
生七:做粉刷,全身技术显本领
生八:带徒弟,数条规矩见品行
生九:刷墙壁,一手绝活露本事
……
〖点评:此教学环节是本课教学中最出彩的部分。教师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分析人物的“奇”,意在培养学生结合语言环境与生活环境建构人物形象的阅读习惯。同时引领学生关注细节,尤其是分析刷子李的个性奇这一环节,学生跟老师的思想碰撞后,新思维作用于文本,从刷子李不因服务对象的不同而改变规矩和行为,来判断其为人其个性。一个“英租界李善人”作为切入口,可谓微言大义,一字褒贬。学生能够领略汉语言文字的魅力,还体现在对联教学环节,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对对子是中国古代私塾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语言从对课开始有一定的道理。本课教师显然不是让学生学习对对子,而是通过此种饶有趣味的方式让学生归纳概括刷子李性格、人品、技艺等方面的特点。此教学环节,既以对联熏陶感染了学生,又能以此为契机,理解文本,品位语言,分析人物,课堂有所生成。〗
四、赏析性阅读
1、刷子李的言行举止、规矩个性给你怎样的启发?
2、本课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
(两题任选一题,分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
学生讨论、分析。
组一代表:我们组讨论的是第一个题目。我们认为,一个人要有真才实学,要有一技之长,才能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另外,还要有足够的自信,一个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人,怎么能取得别人的信任呢,就象刷子李,他的一身黑衣不是自信的最好表现吗,这也是最好的广告啊!(学生笑)另外,还有,就是──(左顾右盼寻找救兵。有位同学小声打招呼,老师示意她站起来回答。)
组一女生:就是我们无论做什么,都应该心无旁骛,努力做到最好。做人也是这样,我们要做个有骨气的人,做个最好的人。(学生笑)
师:是啊,刷子李不仅墙刷得好,做人也有自己的原则,很有人格魅力。第二组的同学哪位来反馈一下讨论结果?
组二代表:我们组讨论的是第二个题目。我们认为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好像是有点方言的味道。还有就是人物的动作描写也很传神,比如刷子李刷墙的动作;再有就是文章有很多地方是写曹小三眼里看到的刷子李,这叫──(同组同学提醒:侧面描写)对,侧面描写,这比直接写刷子李怎样怎样好,更真实可信,更有艺术性。
师:同学们能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来评价文章和人物,很好。是啊,《俗世奇人》奇绝!妙绝!奇在人物,妙在情节、语言。刷子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冯骥才先生写人的高超技艺更让我们拍案叫绝;本色朴素而又幽默传神的语言更是余音绕梁。(师范读第一段中的“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儿,靠边儿呆着”)(生为老师说书式的朗读打动,鼓掌)
〖点评〗
选择题体现了教师教学民主意识,两个题目难度相当,从不同角度赏析文章,第一题重在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人物,领略人物的魅力,第二题则是写作方法的探讨,本文的语言和塑造人物的方法确实很有特色,理应关注。教学本文,老师选择的方法是阶梯式阅读:感知阅读,理解阅读,赏析阅读。这是最后的环节,也是阅读的最高境界。有人说,最浅层的阅读只看到情节,稍有层次的读到了语言的张力,最高境界的阅读是通过语言文字的载体体察人物内心深处的冲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立足文本,结合现实,体察到刷子李带给人的心灵的震撼,认为只有拥有一技之长方能立足社会,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感受到了刷子李人品的高尚,这是他们的内心与作品人物碰撞的新生物,由此可见,阅读可以成为再塑价值观念的过程。学生对语言的粗略品位,对描写人物的方法的感知,则是写作技巧方面的渗透,也许是一鳞半爪,但学生能自主发现、自主借鉴,是内心的自然的呼唤,不是外在的施压,长此以往,一定能提高表达交流的能力。语文素养,不就是这样,如细雨一样,散落于学生的手中,口中,心中吗?
《俗世奇人》教学反思
经过对这节课的认真准备,我对新课标的理解加深了,了解了更多教学手段,锻炼了自身素质,自我感觉在课堂教学上有一大进步。课后反思,总结如下:
有所进步的地方:
1、对本科组的教学标志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2、教学灵活性增强了。在设计教案时,为了讲清楚文章的奇妙之处,我安排了人物之“奇”、语言之“奇”、情节之“奇”三个环节。但在实际授课讲到语言之“奇”时,我发现时间拖长了,但学生仍沉浸在语言文字的魅力中,有意犹未尽的感觉。我就临时决定砍掉后面的情节之“奇”这一环节,因为我觉得与其让学生平平的学两个环节,倒不如认真地钻透一个方面的知识,这样他们的收获应该更大。另外,一堂课上得好不好,应该可以从学生的脸上看出来。如果学生面容愉快,那么这堂课应该就是成功的,如果学生眉毛紧锁,表情困惑,那么这堂课很大程度上就是失败的。所以教师还应该学会课堂观察,只有观察仔细了,才可以从学生的表情上了解到自己上得好不好,从而作出自我反思、及时调整。
3、对“如何上自读课”的问题上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因为自读课不像讲读课,不需要老师去精讲,老师在自读课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导点拨。所以在同备课组的老师的帮助下,设计了一份学案,这份学案并不是机械地将课后习题摆上去,而是将教案处理成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案。使之作为沟通学与教的桥梁,将讲读课的思想及其方法延伸,让学生的学习反馈立竿见影,起到“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有待改进的地方:
1、上课过程中,老师的强势地位过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因为在课堂上,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外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样的上课更有效。而这节课在让学生反思质疑这一块上则较薄弱。
2、在对学生阅读方法的传授上显得不足。“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可见,方法的传授的确比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虽然在本节课上也教学生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来快速获取信息,但总觉得没落到实处。另外,本篇文章写人叙事的技巧及语言的运用上都值得学生借鉴,但上课时我在这方面点拨得较少。
3、应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语言讲解上应精练简洁、生动活泼,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同时作为语文老师,这样也才能在语言表达上给学生作个很好的示范。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巩固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2、 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3、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较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1、 说一说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 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是要注意什么?
3、练习:1991—20xx年沙尘暴总天数的变化情况(幻灯片显示)
(1) 让孩子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沙尘暴情况,它有什么危害。
(2) 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3) 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我们能够怎样解决问题。
(4) 关注现实生活中环保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4、P127统计9、根据1997-20xx年全国每年出生人口数统计图回答问题。
(1) 学生独立完成后请交流。
(2) 分组讨论,每组自由选择一小段时间(如:1998—20xx的变化情况)
(3) 汇报交流各自的研究情况。
(4) 让学生体会到从统计中发现问题,并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再次认识统计的作用。
P131 14 根据我国1997—20xx年博物馆数量统计图回答问题。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按照地点的转换概括作者回忆的事件;知道回忆性散文形散特点;
2、默读课文,说出本文的线索,知道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重点:读课文,概括事件。
教学难点:结合本文,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说些前置,引入新课:
在所教你之师中,哪位老师给你的印象最深,概括说出你们交往中难忘的几件事。学生自由汇报,教师明确,怎样把这几件事联系起来,写成回忆性文章呢?我们看看文学泰斗鲁迅先生是怎样写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的。(板书课题、作者、回忆性散文)
二、出示学习目标,积累文学常识
1、齐读学习目标,教师板书形散神聚
2、积累文学常识:
学生分享交流课前的前置作业一:搜集整理鲁迅的资料和《朝花夕拾》,以及以前学过的鲁迅的回忆性散文。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结构,理顺序,知“形散”:
1、检查前置作业(幻灯片:生字词语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挟持 绯红 畸形 不逊 匿名 诘责 教诲 喝彩 模糊 从深恶痛疾 杳无音信
Ying花 wan如 zhang故 wu呼 qi然 托ci 落di 标zhi lan漫 油光可jian yi扬顿挫
2、小组合作学习:组内朗读课文,并做好点评。
点评:每人读一段,读准字音吗,声音洪亮,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韵味。
3、独立学习:速读思考,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分段并概括每部分的内容,采用批注形式完成。
学生汇报:第一部分(1-3):东京见闻,交代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第二部分(4-35):写在仙台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第三部分(36-38):离开仙台,叙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4、教师小结:本文空间和时间跨度很大,是按照地点的转移进行记叙的,你在写作上收到什么启示?学生汇报,教师明确:按地点的转移叙述不同事件,作者取材广泛,不收时间空间的限制,体现了散文的“形散”。
四、跳读课文,理线索,概括事件,知神不散
1、合作探究: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跳读课文,概括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
2、各组展示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进行补充质疑。
{见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与藤野先生{相识:往仙台、初到仙台
{相处:添改讲义、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问裹脚、匿名信事件、电影事件{告别:惜别
{怀念藤野先生。
3、根据对事件的概括,说说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学生汇报:和藤野先生的交往
4、本文表达作者对藤野先生怎样的情感
学生汇报:对藤野先生的深沉的怀念之情。
教师明确:围绕和藤野先生交往这条线索叙述事件,体现了作者藤野先生深沉的怀念
层次分明,详略得当,把看似散乱的一大堆材料,贯穿成文,这就体现了散文的“神不散特点。
5、对你的写作有何启发?学生自由汇报。
五、写法总结:
总结本文的形散神聚特点:地点转换安排结构,时间为线索叙述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
六、写作提升:列提纲:
仿照本文的形散神聚特点列提纲:按照什么顺序安排结构?
回忆与老师交往的哪几件事,表达什么情感。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回忆录的特点:写真人真事,记叙中可穿插抒情、议论。
2、学习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人物活动为线索选材组材的方法。(重点)
3、了解母亲的形象特征。知道人物具有的优秀品质和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突出人物的优秀品质。(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这堂课我们学习新课《回忆我的母亲》,这是一篇写真人真事的回忆录。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同志的母亲钟太夫人是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她一生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忍顽强,并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革命事业,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伟大母亲。钟太夫人以85岁高龄于1944年去世,朱德同志极为悲痛。当年就写了这篇朴素感人的文章。文章真实而细致入微地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追述了母亲对他的深刻影响,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与感激之情。
二、自主学习
1、走近作者。
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其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选集》。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佃农(diàn) 祖籍(jí) 溺死(nì)
私塾(shú) 衙门(yá) 劳碌(lù)
妯娌(zhóu) 和睦(mù) 差役(chāiyì)
横蛮(hèngmán) 不辍劳作(chuò)
3、理解词义。
好劳动:劳动好手。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辛劳,不怕别人埋怨。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为富不仁:贪财好利,没有好心肠。不仁,不同情别人。
节衣缩食:省吃省穿,泛指节俭。
支撑门户:勉强维持家庭。
东挪西借:这里借一借,那里借一借,表示千方百计地维持家庭生计。
聊叙:姑且谈谈。聊,略微。
不辍劳作:劳动做活的事从不停止。
慰勉:安慰勉励。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什么是回忆录?回忆录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回忆录,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一般运用记叙和描写的方法,追述本人或所熟悉的人物过去的生活经历或社会活动。回忆录在写法上的特点是内容真实可靠,不虚构。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可以写一件事的全过程,也可以记录某些生活片段。以记叙为主,可兼有描写、抒情和议论。语言表达上追求朴素自然,不求过于华丽。
(2)文章可分几个部分?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大意。
明确:第一部分(第1段),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2—15段),叙述家庭情况,着重写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2—8段),概述家庭情况,着重写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和坚强不屈的性格。
第二层(第9—13段),母亲理解儿子,鼓励支持他投身革命。
第三层(第14—15段),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深刻的影响(这两段也可归入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16—17段),写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并表达了作者以尽忠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崇高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感情?哪一种感情是全文的基调?
明确:有“爱”“敬”“哀”“思念”“怀念”“歌颂”“感谢”等。其中,“爱”是基本感情,是贯穿全文的感情。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而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
(2)这篇课文记叙了母亲的哪些事件?
明确:记叙了母亲煮饭,种田,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和气待人,周济亲戚等小事。记叙了母亲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的事情。
(3)结合这些事件的具体内容,分析和概括朱德的母亲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明确:优秀品质:①勤劳(第4、5、13段);②俭朴能干(第6、12段);③宽厚仁慈(第7段);④坚强(第8段);⑤有远见(第10段);⑥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第12段)。
(二)深层探究
母亲一生值得回忆的事情很多,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些事件来写呢?这些事件又是如何串联起来的?
明确:作者精选的这些事件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的本质特征: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坚强不屈的性格。在文章中这些事件又不是零碎的、孤立的,文章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标明事件的时间并按顺序安排记叙的内容。如课文第二部分中,记叙了庚子年(1900)受灾农民“吃大户”,乙末年(1895)除夕被迫分家,光绪三十一年(1905)母亲送子读书等,甚至引用侄儿、外甥的来信,也标明时间。这样,虽然文章所记的内容时间跨度大,事件多,但脉络清晰,有条不紊。
四、板书设计
回忆我的母亲
具体示例:煮饭,种田,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和气待人,周济亲戚,同情革命,支持革命
优秀品质: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坚强不屈的性格
感情:怀念、赞扬、崇敬、悲痛
五、课外拓展
朱德的母亲去世后,延安各界举行公祭,挽联甚多。请列举一副。
示例:党中央的挽联是:八路公助,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
毛泽东同志的挽联是: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不愧劳动阶级完人
周恩来、刘少奇、陈云等同志的挽联是:教人成民族英雄,举世共饮贤母范;毕生为劳动妇女,故乡永葆好家风。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质朴的语言,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重点、难点)
2、了解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手法对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重点)
3、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由爱母亲升华到爱中国普通劳动人民的思想境界。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回忆了朱德母亲一生的主要事迹及优秀品质,掌握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和文章的感情基调。这节课,我们一起在本课学习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回忆录这种体裁的特点,欣赏本文的语言特色,提高阅读水平。
二、自主学习
(1)作者由衷地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明确:从两个方面来写: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并“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母亲留给儿子的这些,确实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产,而作者也深深懂得其价值,写了自己的深切感受,从而对母亲发出由衷的感谢之情。
(2)如何理解“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的含义?
明确: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离我而去”的万分悲痛之情和无限热爱的真挚的感情。
(3)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起来的?谈谈你在这方面的体会。
明确:朱德是领袖,是革命家,他心里不仅装着人民,还装着党和国家。作者深知母亲逝世的哀痛是“无法补救的”,因此就要寻找补救之法,以报答母恩于万一。于是,从母亲的平凡,想到劳动人民的平凡,想到“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再进一步想到“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再通过一个设问句,使报答母亲深恩的感情上升为更博大的感情:“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文章倒数第二自然段表达了作者宽广的胸怀、崇高的精神。作者把爱母亲的感情与爱党、爱人民、爱民族的感情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大大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三、合作探究
(一)品析语言
(1)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明确:用词准确,语言朴实但深藏着朱德因母亲去世的悲痛,和对母亲无限的怀念。
(2)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明确:语言朴实无华,表现了母亲识大体、吃苦耐劳的高贵品德和儿子对母亲的敬佩、感激之情。
(3)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明确:一个“竟”字,含义非常深刻,既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深情怀念与终生遗憾,又寄寓了作者把民族、人民、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的崇高品质。
(4)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明确:以“强健的身体”“勤劳的习惯”等来表达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真切、真实、真挚。在实实在在的叙述中,充满对母亲的深深敬爱和怀念之情。
(5)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明确:生活中,人们表达对亲人的感情都是无须多加修饰的,同时又是最生动的。此段平白如话的语言,把一个儿子在失去母亲以后的悲痛表达得十分深切。
(二)写法探究
(1)这篇课文是回忆录,主要记叙母亲的生平事迹,但有的地方有议论。请找出来,看看这些议论有什么作用,议论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明确:课文第14至17段都是议论。这些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把事件蕴涵的意义揭示得更透彻,把作者悼念、赞颂母亲的感情抒发得更加深切。这些议论的语言以记叙为基础,饱含感情。
(2)本文在记叙中适当穿插一些议论、抒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以记叙为主,适当穿插一些对人物、事件的议论,抒发作者的感情,这是传记体文章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特点。这些议论可以突出人物的品质,揭示事件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本文第14、15段正是这样,这两段承前文所叙,以抒情的笔调,写出母亲所给的宝贵财富,在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感情真挚深沉,并点明了母亲“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原因。
(三)体验与反思
文如其人。朱总司令朴实、谦逊、忠厚诚恳,写出的文章也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激情澎湃的语言,没有运用很多的修辞手法。有的同学因此认为本文不是一篇好文章,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本文的内容是表达母亲去世后儿子对母亲的怀念,而母亲又是一位勤劳朴实的农民,所以在写法上语言质朴,没有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也没有激情澎湃、慷慨激昂的语言,更没有抒情性很强的句子,但这并不影响作者抒发对母亲的感情。如果运用华丽的语言,反而不得体。作者写这篇文章,只是为了把自己心头对母亲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抒发出来,把对母亲深深的敬爱和怀念之情渗透在对母亲的回忆之中,自然成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真挚深沉的爱,无心于语言的考究,真情实感更加动人,质朴自然。
四、板书设计
回忆我的母亲
写作特色:记叙、议论、抒情自然结合
语言质朴而深沉
五、课外拓展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是本文的开篇,采用倒叙式的开头方式。假如要你以“美好的回忆”为题写一篇叙事散文,请你模仿这种方式写一个开头。
示例:每当我闲暇之余翻开相册,第一张映入眼帘的就是我们舞蹈队跳《喜鹊窝》的照片,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集体呀!它让我怀念起我们八月份的北京之行。
六、教学反思
《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同志在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是一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的散文。这篇课文通俗易懂,学习的难度不是太大,主要以学生的自学为主,不需要做过多的分析。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并感受文章语言朴素优美的魅力。但是在教学中,学生整体气氛显得不那么活跃,积极性不够。个人认为,在提高学生积极性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同桌之间讨论等。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限度地调动思考问题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