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秋节,夜幕降临,我们全家坐在阳台上赏月。凉风送爽,月亮悄悄地爬上了房顶。如雾如烟的月色笼罩了整个城市,远处的房屋定格在溶溶的月色中,显得格外宁静宜人。
如盘的圆月犹如一个脱水而出的玉轮冰盘,不染纤尘,那么清洁,明亮。恐怕再好的画家也调不出这种颜色。它温柔,安详地注视着大地,在星星的衬托下,轻轻地向我们微笑,祝福。多少个明月当空时,在外的亲人不顾千里迢迢赶回家中与家人团聚,让家人感到一家团圆的温暖与幸福。
妈妈也沉醉在这迷人的月色中,她告诉了我许多有关月亮的诗句。有思念亲人的“月是故乡明”表达相聚别离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还有表达爱情的“月亮代表我的心”。我想月亮就象一个美丽纯洁的天使,给黑暗的夜晚带来了无私的光明。
“月亮为什么有时圆有时缺呢?”我望着那轮皎洁的明月好奇地问妈妈。”因为月亮本身不发光,它反射太阳的光,当月亮全部照亮的那一面面向我们时,我们就看到一轮圆月,当月亮没有被全部照亮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就是象被咬了一口的月饼一样啊“。妈妈笑着回答。”真奇妙呀,月亮上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我陷入了沉思。
皓月当空,月亮是那么神秘,美轮美奂,月光下的夜色让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月儿呀,明年的中秋,我们还在此相见!
“快看!月亮🌙出来了!”咦?这是在干什么呢?噢,原来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
今天的月亮🌙又大又圆。大得像一个大玉盘,原来,这也是月亮的别称呀。看着又大又圆的月亮,我想起李白的《古郎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月亮还很圆,圆得比一个大皮球还大,像天上的镜子。月亮又白又亮,月光皎洁,洒在水面上,水面马上变成了一个镜子。洒在人们身上,像为他们穿上了一层薄薄的银纱。月亮有时像一个听话的小孩子,没有风时,它就在天上静静地待着,它有时也像一个不听话的小孩儿。风儿轻轻地刮,当然会把风吹来,月亮老躲在云里,像在和我们玩捉迷藏,有时我走三步,它也走三步,我退四步,它也退四步,怎么也甩不掉它。
在月光下,我们吃月饼,有苹果味的,有绿豆味的,还有豆沙味的。而我却喜欢豆沙味的,因为豆沙甜。
其实,我们的月亮也有未解之谜呢!比如月亮上面会出现荧光,比如远看,月亮上还有迷迷糊糊的人脸呢。
夜是那么静,月是那么朦胧。月又悄悄地来到人间,她亲了亲孩子们粉嘟嘟的脸,消失在天际……
中秋节,夜幕降临,一轮明月徐徐升上天空,照得大地分外明亮。
我和爸爸妈妈出来赏月。月亮像是知道今天是中秋节,故意比往日丰满明亮,圆圆的。月亮好像在逗我,我走,月亮也走,我停,它也停,真有意思。
月亮上有一块小黑影,那可能是嫦娥姑娘吧。旁边的小黑影可能是玉兔吧?真想和他们会会面,看看玉兔是怎么来捣药的,真想拿根胡萝卜给小兔子,跟它一起好好玩一会。那个力气很大的吴刚呢,他是不是在一旁看着小兔子玩耍呢?今天是中秋节,吴刚是不是还在拿一根大斧头在砍大树啊?不过这是不可能的事,因为他们是神话中的人物,离我也太远了。不过,我想长大些,就乘着飞船飞到月亮上去,好好看一眼美丽的嫦娥姑娘,逗逗那个会捣药的小玉兔,然后告诉吴刚,不许偷懒,故意不砍树哦。
可是听爸爸说,月亮上那些黑乎乎的影子不是嫦娥姑娘跟玉兔,可能黑影是山吧!可我还是喜欢那些美丽的传说。
我小声地哼着歌,陶醉在这迷人的月色里。
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今晚的月亮真圆,玉盘般的皓月当空照,静静地泻满一地清辉,一切都显得那么飘渺和美好。
在傍晚,下了一场雨,是整个大地变得清爽起来,到处都弥漫着清新的空气。树叶上的水往下滴落,发出一声声清脆的声音“滴答”“滴答”,仿佛是那一场雨的余韵。
我和谢文静与好了再东亿百货门口见,并买了荧光棒。我们回家拿了灯笼在下面玩,提着灯笼在小巷了来去,感觉自己好像古代那时报时间的人。接着,我妈来了,她提议我们去金河湾。在路上,我和谢文静偷懒,把灯笼交给了妈妈提,自己却在一边说笑。妈妈说,有些灯笼用电池,比用蜡烛的贵很多。我才不管多少钱呢,灯笼只要好玩就行,用蜡烛的比用电池的好玩多了!这时,我们抬头看了看天上,月亮真圆,就像一颗夜明珠镶嵌在天空。尽管被乌云遮住了一些,但丝毫没有减少月亮的光亮,月光泻在地上,浅浅的、淡淡的,给整个大地,大地上的一切都披上银纱。而云朵就好似她的舞裙,有了舞裙,在夜空翩翩起舞的月亮显得更加美丽。我们提着灯笼,边走边唱歌。我妈特别喜欢唱音乐书上的《大中国》,虽然《我的祖国》她也会唱,但却在后面跑调了。到了弯角,那些灯都亮了,好美,不过要是没有这么整齐就好了,这样就很像天上的星星。之后我们还逛了很多店铺,有的商品好漂亮。等我们回家,蜡烛也快没了,但荧光棒还是在发光。
夜,渐渐的静了,各家的灯也渐次熄灭,只剩夜空的月亮,静静地向大地洒着银光。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墨客骚人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