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到中秋份外明,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晚上爸爸妈妈和我一起到文化公园看灯展。
远远望去,文化公园里面就好像是天上的星星落入了凡间似的。走近一看,原来是那五彩缤纷的灯笼:挂在侧门口最显眼的是那个具有中国色彩的中国结大灯笼;各种各样的“水果”和“动物”们都纷纷爬上了通道两边的墙上了,正好奇地对着观看的人们一眨眼一眨眼的;中心公园那边的更是今年人气最旺的“神州七号火箭”,看它的样子就好像是准备要一飞冲天的样子!5个“福娃”也来到这里忙碌地进行着各项比赛,就连那6只精灵的“米老鼠”也来趁热闹,它们正在举行着风帆比赛呢!“嫦娥”姐姐也带着玉兔,从月亮里面的“广寒宫”偷偷地逃了下来,提着灯笼站在正门口迎接着来来往往的游客们。文化公园里面的灯笼,每个都是栩栩如生、惟妙惟俏,形象逼真的。
距离文化公园不远处的珠江边——十里江堤,这里更是人山人海的,树在灯的照射下,显得更绿了,微风轻轻一吹,它们好像是在翩翩起舞似的,美极了。原来在珠江边观看月亮是最美的!
今晚真的是:赏花(花灯、花草)、赏月(又圆又大的月亮)、赏秋香(秋天浓浓的香息)!
称月饼为月光饼
小时候,我们住在乐清一个叫泮垟的乡下地方。那些年我们家特别穷,经常米都吃不上,家里晒了一屋的大头菜当饭吃;我妈是城里嫁过来的,咽不下大头菜,就把盐炒起来,就着大头菜吃。实在没路走了,爷爷去打围塘,拉煤,我爸就去了湖北采石场做粗工。奶奶跟我说,到了八月十五,你爷爷和你爸都会回来。但往往到了那天,只有爷爷能回来。
奶奶对中秋特别讲究。中秋前几天,奶奶就让我们去河塘里挖青滋泥,做成一对烛台形状的泥胚,在泥胚顶端各预埋一截香梗。到了八月十五,青滋泥阴干了,“烛台”也制成了。
温州人称月饼为月光饼。我的邻居们早几天前就开始做月光饼了,有“麻月”、“三锦”、“空心饼”等等,做好后一个一个地摆开,晾在米筛里。“麻月”很大,圆径有一尺左右,实心的,饼上撒满芝麻;“三锦”小一些,饼里面有饴糖、瓜子、核桃等馅,表皮酥脆,一碰就有饼皮散落下来。我十岁前只见过,没吃过这种饼;“空心饼”是中空的,外面稍裹些芝麻的白色小饼,个比荸荠稍大一点。这种饼,我至今不知道是什么味道。他们做好月光饼,晾一晾,就用一种厚厚的黄纸包起来,用红绒绳系起来,开始提着月光饼走亲访友。条件好一点的人家,还带上芋头、粉干,再好一点的,还会加上一刀猪肉。我们家只有在八月十五下午开始做月光饼,面粉是借来的,只够做一个“麻月”,饼上的芝麻清清楚楚,大约四到五颗。大人们告诫说,这时的“麻月”还不能吃,要到晚上拿到“月光佛”下面晒晒才能吃。
对着月亮恭敬礼拜
傍晚,圆月从东山顶升空,还带着点红晕,就像一个冒热气的月光饼。奶奶在小院子里摆出一张小桌子,桌子中间放上“麻月”,再放上几样现成的东西——舍外园子里摘下的柚子、灯笼果,河里摘的菱角之类的。
奶奶在柚子上插上三炷香,然后喊我们把“泥烛台”拿出来,插上一对蜡烛。一大家子人站在桌子后面,小孩们站前排,大人站后面,对着月亮恭敬礼拜。奶奶神情特别严肃,有祭词:“月光佛,你先吃,吃了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我们根本无心关注祭词,目光爬上桌子上的“麻月”,再穿过闪烁摇曳的烛光和袅袅香烟,盯着天空中的月亮,心里想着:月光佛,你快点晒我们的月光饼,晒好了我们可以吃饼。
1、赏月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文人士大夫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2、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
3、燃灯
中秋之夜,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广东张灯最热闹,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出各种形状,上糊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在这里,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个节日,这个节日就是我们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中秋节。这中秋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了,因为这一天我们家就会做许多事,我们小孩子会吃好吃的,下面,就让我讲一讲在中秋节这一天我们在家中都会干嘛吧。
在中秋节的这一天,我们做得事中,就两种是一定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吃月饼。再过中秋节的前几天,我们家都会准备好材料,准备这些材料可不是自己做的呦,我们可不会打月饼,我们会送到专门大月饼的地方,用这些材料做各种不同的月饼,有:绿豆沙月饼,有五香月饼,还有一些我不太清楚的月饼。
然后在这一天,我们家里如果来了一些人,我们也会邀请他们一起跟我们吃月饼,每逢在一块吃月饼的时候,我们都是争相恐后的比赛吃月饼,看谁吃的多,嘿嘿,因为我们的胃口小,所以,最多也就只能吃2个,不过,有我小弟弟在,我就永远不是最后一名!
那么另一件必做的事情,就是在这一天,最浪漫的事情:赏月。我们在中秋的这一天晚上,都会到房顶上一起赏月。这个时候,我们就会边赏月的同时,听一些关于月亮的传说,其中我们最喜欢听的也就是经常听的故事:嫦娥奔月。于是,每每讲完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再去赏月的时候,就会隐隐约约的看到月亮上有一个人影,在上面自由自在的跳起舞来,好像是在庆祝中秋节的到来呢!
这就是我们给你们介绍过的节日:中秋节,你们喜欢吗?
喝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吃藕盒子
中秋食藕,也是寄团圆之意也,尤其是吃“藕盒子”。江浙人多将藕切片,每两片间下端相连,中间夹肉、文蛤等调制而成的馅,外拖面煎至金黄,此又称藕饼,与月饼有异曲同工之妙。目前市场上藕的品种主要有两种,即七孔藕与九孔藕。江浙一带较多栽培七孔藕,该品种质地优良,肉质细嫩,鲜脆甘甜,洁白无瑕。中医认为,藕经过煮熟以后,性由凉变温,对脾胃有益,有养胃滋阴,益血的功效。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中秋佳节。历法说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每逢八月十五人们仰望夜空,看到较之其他月份的更圆、更皎洁的圆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他乡的游子,也以此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因而,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中秋”最早记载于《周礼》,其意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里面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自古关于中秋节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中秋节的习俗
其一,与农业生产相关。“秋”字的含义是:“庄稼成熟曰秋。”农历八月,各种农作物逐渐成熟,农民们为表达因丰收喜悦的心情,便以八月十五这天作为节日进行庆祝。因为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节”。
其二,《礼记》有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因而早在春秋时代,帝王有祭月、拜月的活动。后来达官贵人和文人学士也相继效仿,渐渐传到民间。形成举国欢庆的节日。
相传后羿射日成功,拯救了人民,获得王母娘娘所赐两颗仙丹。如若服一颗就会长生不老,两颗就会即刻升仙。后羿大喜,想与自己的爱妻——美丽善良的嫦娥——一同服用。
后羿把仙丹交给嫦娥,让她先珍藏起来,以择良辰吉日,沐浴更衣再一同服用。然而此事,被后羿的手下蓬蒙所知,趁一日后羿不在家,就持剑闯人女眷居所,逼嫦娥把仙丹拿出来,嫦娥自知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趁其不备,把仙丹全部吞人腹中。嫦娥吞下仙丹,身子马上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空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神仙。
后羿回来不见爱妻,得知因果,伤心欲绝的他仰望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朦胧中他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思妻心切,便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并逐渐演化出众多中秋节的习俗。
今天是中秋节,晚饭后,我和爸爸、妈妈坐在阳台上,边聊天边赏月。
天上一轮金黄的明月又圆又亮,仿佛是一个大玉盘,那玉盘把银广撒向大地,皎洁的月光,如薄纱般轻柔,天上的云很淡,风很轻,醉人的桂花香气在微风的吹佛下一阵阵飘过来,让人不由得醉了。
我们拿出月饼,瓜果,妈妈突然提议,我们来个吟诗比赛吧,要每句诗中都要带有“月”,谁要是接不上或者是没有带“月”字,要受罚。于是,我一马当先地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秦时明月汉时关,月落乌啼霜满天。”“海上生明月,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爸爸,你胡诌啥呢?你输了,罚你唱歌。”……
我们吃着香甜的月饼,闻着阵阵的花香,欣赏着皎洁的月光。多么美丽惬意的夜晚啊!全家人团聚在一起,我感到特别的幸福。
月饼是久负盛名的中国传统糕点之一,中秋节节日食俗。月饼圆又圆,又是合家分吃,象征着团圆和睦。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唐朝。北宋之时在宫廷内流行,后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发展至明朝则成为全民共同的饮食习俗。月饼与各地饮食习俗相融合,又发展出广式、京式、苏式、潮式、滇式等月饼,被中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爱。
中国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饮食习俗。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赞美月饼,从中可知宋时的月饼已内有酥油和糖作馅了。到了元代,相传人们曾利用馈赠月饼的机会,在月饼中夹带字条,约定八月十五夜,同时行动,杀死赶走蒙古“鞑子”。到了明代,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更加普遍。明·沈榜《宛署杂记》载:“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
嫦娥奔月
传说,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不死药,蓬蒙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羿回到家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吴刚折桂
抬头仰望明月,可见当中有些黑影,在我国便传说这就是吴刚在伐桂。唐代,演绎出吴刚砍桂的神话,传说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这株桂树不仅高大,而且有一种神奇的自愈功能。
有一位西河人姓吴名刚,本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而他也不断的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