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心得体会【精选4篇】

学习“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心得体会(精选4篇)

学习“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心得体会 篇1

8月8日电 经签批,国务院近日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国家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战略任务和改革举措。

《规划》强调,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确保如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规划》描绘了未来五年科技创新发展的蓝图,确立了“十三五”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跃升,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进入前15位,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与20xx年相比,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5.3%提高到60%,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5.6%提高到20%;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专利申请量比20xx年翻一番,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

《规划》提出建设高效协同的国家创新体系,并从培育充满活力的创新主体、系统布局高水平创新基地、打造高端引领的创新增长极、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网络、建立现代创新治理结构、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等六个方面提出了总体要求。努力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环境保障。

《规划》围绕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增添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的核心引领作用,重点强化六方面的任务部署。一是围绕构筑国家先发优势,加强兼顾当前和长远的重大战略布局。二是围绕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培育重要战略创新力量。三是围绕拓展创新发展空间,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四是围绕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五是围绕破除束缚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六是围绕夯实创新的群众和社会基础,加强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

《规划》从落实和完善创新政策法规、完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加强规划实施与管理等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强调完善支持创新的普惠性政策体系,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等。

学习“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心得体会 篇2

22个国家重点专项规划之一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今天发布。《规划》共分8篇27章,明确提出了未来5年我国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战略任务和改革举措。

《规划》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出“十三五”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即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跃升,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进入前15位,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

《规划》明确提出到20xx年,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达到1.1%;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达到20%;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专利申请量比20xx年翻一番。

《规划》围绕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增添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的核心引领作用,重点强化6方面的任务部署,一是构筑国家先发优势,加强兼顾当前和长远的重大战略布局;二是围绕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培育重要战略创新力量;三是围绕拓展创新发展空间,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四是围绕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五是围绕破除束缚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六是围绕夯实创新的群众和社会基础,加强科普和创新文化(20.920, 0.75, 3.72%)建设。

学习“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心得体会 篇3

8月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下称“规划”)。该规划是国务院确定的22个国家重点专项规划之一,对我国未来5年科技创新做了系统谋划和前瞻布局,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细化落实。规划共分8篇27章,从创新主体、创新基地、创新空间、创新网络、创新治理、创新生态六个方面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要求,并从构筑国家先发优势、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拓展创新发展空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等六个方面进行了系统部署。

规划提出12项主要指标,其中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从现在的18位提升到第15位,科技进步贡献率从现在的55.3%提高到60%,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现在的15.6%提高到20%。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到20xx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三步走”目标。《“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作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前制定的最后一个五年规划,它有何新特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德培认为,规划突出顶层设计,坚持有序推进,充分体现了需求驱动和创新驱动的紧密结合,特别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进一步确立了迈向创新型国家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的总体目标,进而部署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

科技部创新发展司司长许倞认为,首先这是一个科技创新的规划,它不仅关注科学技术研究、改革和发展,更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从创新的全链条进行的一次整体规划。其次,规划更加注重科技的超前引领性,更加关注依靠创新构建先发优势。第三,规划非常关注经济新常态、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问题。第四,规划体现国家战略意图和重大部署,比较体系化地提出在深海、深蓝、深空、深地等能够拓展国家战略利益、保证国家战略优势的领域的考虑部署。

近些年,国家陆续发布了多个涉及科学技术的规划,但《“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是国家首次将“科技创新”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顶层规划。

一直参与规划制定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部部长吕薇深有体会地说,“这体现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科技与创新的结合。”她表示,创新是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到成果转化和市场开拓的全过程,创新不仅仅是科技概念,更重要的它是一个经济概念。规划体现了科技和经济、科技和创新的结合,它不仅包含了科技政策,还包括经济政策、财税政策、贸易政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知识产权保护等,实际上它是一个政策包。

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看来,在22个专项规划中,科技创新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指出,从国际上看,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能力的竞争,中国必须牢牢抓住这一轮科技革命引领产业变革的机会。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不管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产业结构调整,背后都需要依靠创新,其中科技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他认为,未来中国的发展对于创新的期待和需求非常高,而本次出台的规划覆盖面很广、涉及领域很宽,可以说有针对性地回应了这种需求和期待。

据悉,在制定规划前,科技部花费一年多时间,专门组建三十多个不同课题进行前期研究,包括对《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施行情况进行评估,对国家重大专项的中期评估,对当前我国科技发展状况的技术预测等。

学习“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心得体会 篇4

到20xx年我国国家综合创新能力要进入世界前15位,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5.3%提高到60%……国务院近日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描绘了未来5年科技创新发展蓝图,确立了“十三五”科技创新总体目标。

为了实现目标,由上百家机构和上千名专家参与编制、历时两年多完成的《规划》提出了什么路径?记者就此采访了几位参与《规划》编制的专家。

构筑国家先发优势

据科技部创新发展司司长许倞介绍,《规划》是我国历次科技发展规划的文件名中第一次加入“创新”二字,以前大都是叫“科技发展规划”。“这说明国家不仅关注科学技术研究本身,而是更多面向国民经济的主战场,关注创新的全链条和各要素。比如以前规划中很少提到科技金融问题,此次规划不仅大篇幅提到科技金融,还提到如何支持各类风投机构的发展等。”

创新被摆在如此“显著”的位置,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看来,是一种必然选择。“世界上许多科技突破正在酝酿着一场新的产业革命,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机会参与甚至引领的产业革命,这个机会必须抓住。”他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态文明建设等,都需要科技创新提供强大支撑。

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我国到20xx年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在今年的“科技三会”上,提出,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这是我国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最后一个科技创新五年规划,也是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号角的第一个科技创新五年规划。因此,我们非常注重规划的前沿性和引领性,构筑先发优势、引领性发展。”许倞说,比如重大科技项目的部署,无论是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机,还是国际上刚刚兴起的脑科学和类脑研究等,引领性都非常强。

《规划》还要求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技术体系,突破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的技术瓶颈,如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同时,《规划》系统地提出了深海、深地、深空、深蓝等能够拓展国家战略利益领域的高技术部署。

强化创新源头供给

原始创新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一类创新,也是我国科技创新的短板和薄弱环节。《规划》提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将把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作为重中之重,持续加强前瞻部署,强化创新源头供给,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根据《规划》,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好奇心驱动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引导科学家将学术兴趣与国家目标相结合,并切实加强对非共识、变革性创新研究的支持力度。”许倞说,面向基础研究领域和重大全球性问题,在充分的前期研究基础上力争发起和组织新的国家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同时,还将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科技创新基地。《规划》提出,优先在具有明确国家目标和紧迫战略需求的重大领域,在有望引领未来战略的制高点,布局建设一批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的国家实验室。

创新少不了人才,《规划》提出要促进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科技管理、科技创业人员和技能型人才等协调发展。为此,将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改革评价激励制度,健全人才流动机制,推进科研去行政化;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

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区域创新是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石和有力支撑。“由于创新要素的布局和创新能力的差异,各地区的创新发展不可能齐步走。此次规划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分层次地设计了一些区域创新举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部部长吕薇说。

《规划》针对区域创新作了四个方面的部署:支持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一步优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区的布局;推动东中西和东北地区一批省份率先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在部分地区深入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在打造区域创新高地的同时,《规划》还体现出全球视野,要求打造“一带一路”协同创新共同体,全方位融入和布局全球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创新治理。“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任何一个创新体系都不能闭门造车,必须开放,这样才能保持知识和人才的全方位流动,才能使资源配置最有效。”薛澜表示。

薛澜指出,未来我国将完善科技创新开放机制,通过与科技发达国家建立创新战略伙伴、与周边国家建立创新共同体等方式,使中国企业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在国家层面营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吸引海外创新资源进入中国,进行技术移民。此外,还将积极参与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等领域一些重要的国际创新规则的制定。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