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我国在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以下是可爱的小编有缘人为大家整理的15篇产业经济学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产业经济学经典论文
摘 要
企业投资项目经济可行性评价是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核心内容。以现金流量为定量基础的净现值、内含报酬率等动态评价指标在项目经济评价中的推广应用,弥补了静态评价指标的局限性。但由于投资项目涉及的时间周期长,投资金额大,因此在项目可行性评价中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是动态指标的动态运用。文章通过案例说明:在投资项目净现值的计算中,根据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对现金流量和贴现率的测算都应该进行及时修正,才能提高经济可行性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效地避免投资风险。并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指出企业基础管理、市场调研和预测、国内国际经济信息的掌握等都是影响项目现金流量和贴现率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投资项目 动态 经济 分析
投资,是商品经济及其发展过程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来说,投资是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和经济技术水平的根本途径;对于企业来说,投资是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盈利能力,增强企业实力的基本手段。企业进行扩大再生产投资,大多是通过具体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来实施的,投资项目一般都具投资金额大、期限长、风险高、不可逆等特点,一旦失误,将给投资主体造成无以挽回的经济损失,甚至是致命的打击,投资失误是吞噬人类财富的最大黑洞。因此,投资者和经营者都十分重视投资项目决策过程中的技术经济分析。可以说,在确定投资方向之后,对投资项目的经济效果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是决定项目命运的关键,是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核心部分。在常规论证方法的基础上,本文将对投资项目动态经济分析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探讨。
投资项目的经济可行性评价,通常是通过一系列的评价指标来进行的。常用的经济评价指标分为两类:一类为静态评价指标,这类指标比较简单,可操作性较强,容易被企业经营者理解和运用,在实际中用得比较广泛。如投资回收期、会计收益率等。但由于此类指标均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因而影响了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常会对投资决策带来负面影响。另一类为动态评价指标,这类指标由于以现金流量为基础,并运用了贴现技术而使其科学性大大增强,已成为现代理财学的立论基础,并在我国企业财务决策的实践中被推广使用。常用的动态评价指标有:投资项目的净现值、现值指数、内含报酬率等等。动态评价指标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静态评价指标的不足。企业进行投资项目的经济评价,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论证项目的经济可行性,是为了在变化莫测的市场竞争中多几分胜算。为了在实践中达到这个目标,仅用动态指标替代或补充静态指标是不够的,动态指标还必须动态运用。即:必须用动态的观念、动态的信息、动态的方法来进行动态指标的测算和评价。所以在投资项目经济评价工作中绝不仅是简单地找几个数字按指标的计算公式套进去一算,便根据计算结果作出项目好坏取舍的结论,而应该以动态的观念、动态的方法来对待所用的每一个数据。这就要求决策者至少在以下几方面从更深的层面来考虑问题。
一、项目现金流量的动态测算
投资项目的动态经济评价都是基于项目现金流量来测算的。一个投资项目从立项到项目寿命终结一般都要经过较长的投资和收益期。项目的现金流量根据发生的时间阶段不同分为初始流量、营业流量和终结流量三部分。其中,初始流量因其发生的时间阶段比较前,一般在估测时偏差较小;终结流量虽发生的时间阶段较远,但其现金流量较小,贴现后对整个项目的影响不大;关键在于营业流量的测算。营业流量也称营业净流量,它是项目建成后在漫长的收益期内的现金流入量扣除现金流出量之后的净额,是按计息期分期测算的。从经济分析来说,要求项目收益期的营业现金净流量的现值能完全弥补投资额的现值,并有余额,才是可行的项目。若以一年为一个计息期,某项目的收益期为十年的话,那么每年的营业净流量预测值与未来的实际情况差异过大,就会使投资项目经济可行性评价的实际意义大打折扣。
年营业净流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年营业流量=年营业收入(1-所得税率)-年付现成本(1-所得税率)+年折旧所得税率
从这个公式来看,每年的营业收入、付现成本、折旧额、所得税都是影响营业流量的直接因素。其中折旧和所得税率变动较小,收入和付现成本却是受企业和市场众多因素的影响而随时变动的。如果不能用动态的观念和动态的方法来测算,就无法得到可靠的评价。
例:某投资项目初始投资为380万元,当年投资当年收益,第一年只能完成设计能力的一半产量。项目寿命期为五年,五年后估计可收回固定资产残值等终结流量40万元。企业提供的资料表明,自第二年达到设计能力后,每年的营业收入可达3200万元,每年的付现成本为2840万元(含流转税费),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等非付现成本为每年60万元,所得税率为33%;若取贴现率为15%,则该项目的净现值(NPV)为381万元。以NPV是否大于零为项目的取舍标准,项目是可行的。计算见表一、表二:
表一:营业净流量计算表 (单位:万元)
项目 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
营业收入 1600 3200 3200 3200
减:付现成本 1450 2840 2840 28402840
折旧和摊销30 606060 60
税前利润 120300 300300 300
减:所得税40100100100100
税后利润 8000200200
营业净流量110260260 260 260
表二:现金流量及净现值计算表
项目 筹建期 收益期
第一年初第一年末第二年末第三年末第四年末第五年末 净现值
初始投资(万元)-380
营业净流量(万元) 110 260260260 260
终结流量(万元) 40
现金流量合计(万元)-380110 260260260 300
折现系数(i=15%)1 0.86960.75610.6575 0.5718 0.4972
流量现值(万元)-380 95.656196.586170.95148.668 149.16381.02
但实际上在投资后的五年内,营业收入和付现成本是绝不可能一成不变的。在长达五年甚至十年的项目收益期内,很多因素都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变化。该项目的付现成本中原材料成本占85%左右,原材料价格或原材料消耗水平是影响项目收益的最为敏感的因素,原材料成本略有上升,对营业净流量将产生非常大的冲击,有可能使NPV发生逆转而导致整个项目投资失败。
假如该项目在运行的第二年原材料的市场价格上涨了10%,使当年的营业净流量从原来估算的260万元下跌为100万元;第三年由于市场上出现了性能更好的替代产品,使产品销售价格下挫5%,又使当年营业净流量下跌为-40万元;第四年企业采取各种促销手段,使销售量增长,又使营业收入回复到第二年的水平,并且通过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消化因促销而加大的销售费用对成本的负影响,使付现成本不再继续高升,在亏损一年后即扭亏为盈,第四、第五年均保持税前利润60万元的水平。
通过表三、表四的计算,结果是:考虑到收益期内收入和成本的变化后,该项目的NPV为-90万元。也就是说,企业在经过努力,尽力改善自身的经营状况后,该项目的经济可行性仍是不容乐观的。这种情况是非常现实的。
表三:营业净流量计算表(单位:万元)
项目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
营业收入 16003200 3040 32003200
减:付现成本 14503080 3080 30803080
折旧和摊销30606060 60
税前利润 12060 -100 60 60
减:所得税 40 200 0 7
税后利润80 40 -10060 53
营业净流量110 100 -40120 113
表四:现金流量及净现值计算表
项目 筹建期 收益期
第一年初第一年末第二年末第三年末第四年末第五年末 净现值
初始投资(万元)-380
营业净流量(万元) 110 100-40 13
终结流量(万元) 40
现金流量合计(万元)-380110 100-40 13
折现系数(i=15%)10.8696 0.7561 0.6575 0.57180.4972
流量现值(万元)-38095.656 75.61 -26.368.61676.0716-90.35
当然,实践中完全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即企业的经营形势向着收入增加成本降低的方向变化,使一些原� 但是,从会计学的谨慎性原则来说,做财务预算时应该把收入尽可能估计得保守些,而把成本费用尽可能地预算得全面充分些,以最大可能地增强风险承受能力。会计年度财务预算尚且如此,对于长期投资项目的经济评价来说,就更应该遵循这一原则,才有可能避免投资失误给企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二、项目贴现率的动态估计
在采用贴现技术对投资项目进行动态经济评价时,贴现率的估计对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十分重要的问题。贴现率的选用本身有质和量两方面的要求必须予以考虑。首先,从质的方面考虑:实践中常用的贴现率一般有三种:一是采用银行贷款平均利率作为贴现率,这是投资项目获利水平的下限标准;二是以行业平均利润率为贴现率,体现了本行业投资利润率的标准。若低于这一标准,即使投资项目不亏本,也会使行业平均利润水平下降;三是以企业的平均资金成本为贴现率,说明项目的资金利润率若不能高于企业的资金成本,实际上是无利可图的。因此,在采用内含报酬率作为投资项目的经济评价指标时,常用这三类利率指标作为基准指标与项目的内含报酬率进行对照比较。其次,从量的方面考虑,在项目现金流量相同的前提下,贴现率的不同会给经济评价带来相反的结论。一般情况下,选用的贴现率偏高,会使项目的净现值偏低,反之则反。
应该进一步思考的是:在进行投资项目的经济评价时,不论选哪一种贴现率指标进行贴现计算,在贴现率的量化上,都不能在整个项目寿命周期内一成不变,而应该根据宏观和微观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在不同的情况下分别采用不同的贴现率对投资项目进行动态经济分析。这样做的要求很高,难度也很大,但唯有这样才能使经济分析和评价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假定上述例子中,原来是采用企业近年的平均资金成本15%作为投资项目的贴现率,经过对宏观经济形势、国家财经政策、行业相关政策及企业运行情况的预测和分析,专家认为在今后的几年内国家将继续维持积极财政政策,银行贷款利率仍维持较低水平,同时由于企业进行再投资近年内对股利分配政策会有一定影响,使企业资金的平均成本有所降低;项目后期(第四、五年)估计资金成本又有一定幅度的回升。经过分段计算的项目净现值为-64万元。计算见表五。
这一结果比原来不考虑贴现率变动的情况,净现值增加了26万元。虽然结果仍然未达到可行方案的标准,但考虑到贴现率的变动,并将它运用到经济评价中去,显然比在一个长达多年的。时期内始终采用同一贴现率的思路要进了一大步。对于投资额更大、寿命周期更长的投资项目,假如不考虑贴现率的变动,那 么项目经济评价的质量是不可信的。
表五:现金流量及净现值计算表
项目 筹建期 收益期
第一年初第一年末第二年末第三年末第四年末第五年末 净现值
初始投资(万元)-380
营业净流量(万元) 110 100 -40120 113
终结流量(万元)40
现金流量合计(万元)-380110 100 -40120 153
估计贴现率%158 1212 12
折现系数10.86960.8573 0.71180.6355 0.5674
流量现值(万元)-38095.656 85.73-28.47276.26 86.8122 -64.01
三、实践中影响动态估计的重要因素
从理论上讲,上述问题都不难理解,然而在投资项目经济评价的实践中要真正达到这样的要求,难度还是很大的。作为投资主体的企业来说,投资项目的成败往往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影响动态估计的各种因素,准备各种对策,尽可能提高项目经济评价的可靠性,从根本上避免投资失误。
1、企业内部历史资料的真实积累是投资项目动态经济评价的基本前提。
企业为求发展而进行项目投资,其经济可行性评 企业改制后,决策者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基础管理是企业生存之根本,而不是应付检查的形式。基础管理的好坏决定着历史资料是否真实可靠,历史资料是否真实可靠又直接影响投资项目能否正确决策,进而影响企业能否把握发展机遇。在这个价值链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给企业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如果说,要求企业对投资项目在今后若干年内的经济运行状态作出精确度很高的预测是一种苛求的话,那么要求企业对以往的经营状况作出准确无误的定量描述应该是现代企业管理起码的要求。因此,狠抓基础管理,确保历史资料的真实性,是正确进行投资决策的基本前提。
2、准确把握市场命脉是投资项目动态经济评价的基本要求。
市场给企业提供了施展身手的舞台,企业在市场中遵循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则拼搏求胜。可以说市场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土壤,企业对自身植根的这片土壤的了解程度 我国大量的中小型企业目前对市场的了解仍然处于起步状态:他们掌握的市场情况从范围上看是狭窄的,从时间上看是以往的,从来源上看是源自于自身的感受。这就决定了这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总是处在被动挨打的局面。中小型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必须要在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方面加大投入。从市场调研的范围来说,不仅要调研分析同类产品市场,还要考虑相关产品和替代产品的市场情况;从市场调研的时间来说,既要了解市场的过去和现状,更要掌握市场的发展趋势,用动态的观念、动态的方法搜集动态的市场信息;从调研和预测的方法上说,要用科学的手段,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动态的市场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运用。这样,企业在进行投资项目经济可行性评价时,才能科学、客观、准确地测算项目未来的收入、成本、利润及现金流量,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动态经济评价。
3、国家经济政策和经济调控手段是影响投资项目动态评价的基本因素。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出台和变动,利率、汇率、大宗物资指导性价格等经济调控手段的利用和变动,都是企业无法驾驭的,却又是与企业命运密切相关的重要因素。企业的决策层必须认真学习、研究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了解经济调控手段的变动规律,掌握宏观经济周期及产品寿命周期等经济知识,把握相关资源价格变动和金融市场利率变动的一般规律。唯有如此,企业才有可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相对准确地选定适用的贴现率进行投资项目经济可行性的动态评价。
4、对国内外经济信息的掌握程度是投资项目动态评价的基本保证。
我国加入WTO后,所有的企业都面临着国际市场的机遇和挑战。在进行投资项目可行性经济评价时,除了考虑国内市场的状况和趋势,还要对相关产业及产品的国际市场态势有所了解,扩大信息的覆盖面,更全面的掌握信息和利用信息,使投资决策多增加一份成功的把握。
此外,作为政府来说,要为企业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服务。其中最重要的是及时为企业提供最新国内外经济信息,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引导企业在动态的经济环境中及时转变经营理念,调整经营战略,有效提高投资决策的成功机率。
产业经济学的论文最新15篇
[关键词] 产业经济学 西方 理论 发展 中国特色 构建
一、西方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及进展
1.“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
西方产业经济学分为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其中哈佛学派的核心观点为SCP范式,即 “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便是此范式的主要构成要素。市场绩效的产生由市场行为引起,市场行为被企业所在市场结构所决定。在这一范式下,行业集中度高的企业总是倾向于提高价格、设置障碍,以便谋取垄断利润,阻碍技术进步,造成资源的非效率配置;要想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限制垄断力量的发展,保持市场适度竞争。
2.新产业组织理论:SCP范式的修订和补充
新产业组织理论兴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此理论对企业在市场上的行为进行了着重研究,致力于紧密结合产业组织理论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数学方法与博弈方法是此理论的主要研究方法,也就是说,对于此理论的研究主要以理论模型的建立来对企业行为的合理性进行探索,同时对经济福利问题进行强调。
在上述发展之外,新产业组织理论对产业组织的具体问题有了新的发展。以产品差别为例,在新产业组织理论中,以模型的建立为依据,产品差别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垂直产品差别,一类是水平产品差别。在古诺双头垄断模型下对进入壁垒问题进行考察,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满足能力决定了企业所拥有的优势,并且企业所能够承受的沉没成本的多少决定了企业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能力的大小。在博弈理论下,对厂商的竞争在不确定性问题和不确定条件下进行研究,可竞争理论诞生了。在此理论下,不赞成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强度对市场竞争的维持,提出企业市场的多少并非由较好市场绩效的市场结构所决定,认为可竞争性市场是进入市场的成本非常低,且已经在市场中的企业存在可感的潜在压力时的市场,在这种可竞争性市场中良好的市场绩效才会产生。
3.产业组织理论: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是与新产业组织理论同时发展起来的理论,与传统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相比,芝加哥学派所提倡的理论是截然不同的。在芝加哥学派中,其分析方法依据严格的经济理论,并对理论的经验证明进行着重强调,认为SCP中的结构、行为、绩效三个因素之间的单向因果关系是不科学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双向的、互动的;在市场经济发展方面,认为应该放任自由,而不是以政府为主导进行干预。
4.新制度经济学:“后SCP”流派
科斯、诺斯、威廉姆斯、阿尔钦等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对经济问题的研究以制度角度来进行,是新制度经济学这个新兴流派的主要特点。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其研究内容包括企业“黑箱”内部的产权机构、组织结构的变化、市场绩效受到前两者的影响,简言之,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已经深入到产业组织内部。所以说,在研究企业行为方面,与其他学派相比,新制度经济学拥有一个全新的理论施教,不仅对深化了产业组织的理论,更催化了其对企业行为产业的结果。对我国在产业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有着巨大的启迪意义。
二、构建中国特色产业经济学的设想
1.在研究对象方面
第一,概念方面。在我国,在研究产业经济学时依然继续沿用行业、部门等过时的概念,并没有以市场的角度来进行,也就是说还没有明确产业的概念。
第二,重点确定方面。与产业组织的内部研究相比,更加重视对产业之间关联关系的研究,因而在产业组织方面的研究缺乏深度。
第三,内容构成方面。使一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等原本不与产业经济学相关的内容纳入到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之中,导致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内容过大、过杂,模糊了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为了使上述问题得以解决,从而保证产业经济学的路径回到正轨之上,使市场机制和企业组织的运作机理得以突显出来,首要问题就是纠正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在学科体系方面
为了使中国特色在产业经济学中体现出来,必须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为依据,主体内容替换为企业组织和市场交易机制来对产业经济学的卢纶逻辑体系进行构建,同时压缩目前的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同,将关注点转移到研究和检验产业运作的实证上来,在对产业经济学体系进行探索时必须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层次差异相结合。
3.在方法论体系方面
规范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是研究经济学的两个基本的方法。其中,在规范研究中必须对经济事物的逻辑合理性与伦理价值观进行强调;在实证研究中,研究重点必须放在经济事物的实证检验方面。定量研究,指的是在考证理论与实践时的主要方式是经济计量、实证检验和模拟试验等,这是研究现代产业经济学的主要方法。我国在研究产业经济学时应当对这些方法进行吸收、借鉴。
4.在教育教学方面
在进行财经教育教学活动时,必须将当前的市场发展现状融入产业经济学的课程之中,对产业经济活动中产生的新为题进行探索,不断更新、创新产业经济学的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同时,将企业在市场决策中所遇到的新问题
纳入到研究范围之中。
参考文献:
[1] 马广奇:产业经济学在西方的发展及其在我国的构建[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10
[2] 刘志彪:产业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和研究方法[J].《中国经济问题》2002.1
一、山西煤炭经济发展现状
(一)煤炭经济发展现状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未来几十年内,煤炭依然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将难以改变,这就是中国的国情。山西作为全国最大的能源基地,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山西能源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能源生产、外调大省,对促进山西经济的发展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山西以煤炭为主的矿藏资源得天独厚,到目前在各种资源中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的有煤、煤层气、铝土矿、金属镁等七种,储量居全国前十位的有34种。如煤炭的探明储量达2600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1/3。其中:炼焦用煤占全国57%,无烟煤占全国43%。山西焦煤资源储量丰富、品种齐全、煤质优良,而且开采条件好、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方便。根据全国煤炭市场供求形势判断,2010年山西省煤炭市场将承接上年的发展趋势,煤炭市场供需基本平稳;无烟块煤、优质主焦煤以及肥焦煤等稀缺品种,市场前景看好;受煤炭成本增加压力推动,煤炭价格有望走高;电煤同市场煤价格快速靠近,差距进一步缩小。
(二)山西省煤炭市场运行状况分析
2007年同煤集团塔山矿、晋城煤业集团赵庄矿等矿井相继建成或投产,再加上对地方煤矿改组重建及采煤方法改革,山西省煤炭产量约为6.2亿吨,同比增加3000万吨,增幅减缓。随着山西省内发电新机组的陆续投产,将新增装机容量300万千瓦,增加煤炭需求500万吨。其他工业用煤、炼焦用煤、民用煤保持2006年水平,山西省内煤炭市场总体需求增加不多。由于国家严格控制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节能降耗的要求,山西省外煤炭市场需求将有所增加但增速放缓。煤炭企业生产成本增加。根据国家已经出台的一些政策,新增成本有: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基金平均15元/吨,煤炭开采生态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10元/吨,煤矿转产发展资金5元/吨,煤矿生产安全费用15元/吨,资源价款2.14-8.10元/吨煤储量,还有煤炭采矿权价款、煤炭探矿权价款,合计将增加吨煤成本近70元。煤炭成本的大幅上升,必将推动煤炭价格的上涨。另外,山西省煤炭价格在全国煤炭市场中仍处于中下游水平,也为价格上行提供了空间。
二、山西煤炭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煤炭资源衰竭
随着浅煤层资源的减少,煤炭采掘条件将日益严峻,开采成本将会上升。资源已经枯竭的部分矿区,面临转型等一系列问题凸显。山西煤炭资源开采强度远高于其他地区,资源枯竭问题日益严峻。近年来,全省重点煤矿已有1个局,7个矿因资源枯竭被迫关闭,直接减少生产能力达1600万吨。预计到2020年,仅五大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将有39处矿井面临资源枯竭,全省三分之一的地方国有煤矿和一半的乡镇煤矿将因资源枯竭而闭坑。
(二)资源浪费严重
山西煤炭的显著特点是:储量庞大、品种齐全、煤质优良、埋藏面浅、容易开采。全省含煤面积多大6.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0%,119个县(市、区),94个有煤炭资源。全省现有煤炭资源储量为2652亿吨,占全国的26%。有关煤炭的“数字”让我们感到光荣,而与此同时资源浪费与破坏却让人触目惊心。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累计开采煤炭80亿吨,消耗的资源量却高达200多亿吨。每开采1吨煤约损耗与煤炭资源共生、伴生的矿产资源8吨,每年因采煤排放的煤层气约60亿立方米,相当于“西气东输”一期工程输气量的一半。
(三)环境污染严重
煤炭在开采、加工、利用过程中排放的大量废气、废渣、废水、对环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污染。2009年重点开采地临汾市曾被评为全球不宜居住城市之首。采矿工人的肺病患病率日益攀升,严重的环境污染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采空区引起地表土地塌方,煤炭对地上地下水资源造成间接破坏,对农业生产造成了直接的威胁。山西省采空区面积达5000平方公里,严重地质灾害面积2940平方公里,每年新增沉陷区面积约94平方公里,发生地质次生灾害的范围涉及1900个自然村上百万人受影响;矿井废水严重污染地表水体,受污染河流总长达3753公里;全省煤矸石堆存量达11亿吨以上,每年新增5000万吨。
(四)煤炭安全生产基础薄弱
近年来,不断报道的煤矿安全事故让我们触目惊心。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安全生产技术装备落后的问题。为了减少投入成本,许多小企业设施简陋,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从而导致了事故的发生。2006年11月13日,由于煤矿井下黑火药燃烧引起晋中市灵石县王禹乡南山煤矿发生的煤矿重大伤亡事故,造成数人死亡。2007年3月18日,由于井下未形成矿井通风系统,造成局部瓦斯积聚达到燃烧浓度,电缆短路产生火花引燃瓦斯,苗匠煤矿井下发生特大瓦斯燃烧事故,21名遇难矿工均系一氧化碳中毒。山西煤矿事故多发死亡人数占到整个工矿企业事故死亡人数的70%以上。
三、发展山西煤炭经济的应对措施
(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首先要确定山西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转变观念,探索符合山西省情,具有山西特色的新发展战略。打破“能源立省”的传统思维,以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学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石,通过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强资源环境管理,逐步建立起一个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发展为目标,具有较强发展后劲和市场应变能力的煤炭工业体系。
(二)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和机制创新
要增强自身的活力,煤炭企业就必须转换经营机制。以山西焦煤集团为例,在管理制度上推动大型企业应有的体制改革和创新,旗下的子公司与总公司之间有章可循,并不断完善适应煤炭工业发展和经营环境的大集团管理体系。
(三)加强山西煤炭工业的资源环境管理
采取“污染集中治理制度”,将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环境不能改善,就意味着无法坚持可持续发展。在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环保工程的规模效益和协调作用;制定排污交易制度,在控制排污量的前提下,界定环境产权,给污染者即煤炭企业以压力,可由政府发放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将一定量的排污权卖给污染者,促使污染者受到压力的同时谋求改变,从而采取积极措施改善环境,减少对人们生活环境的污染。
(四)规范煤矿开采秩序
在煤炭开采的过程中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推进安全生产规范化、制度化、人性化管理。对新开设的矿井加强监管力度,对设备陈旧或是安全欠缺保障的矿区要给予帮助与扶持。同时构建安全生产责任制,将责任具体到个人,人人肩上有责任,这样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
多年以来,山西的经济发展定位一直是明确的,那就是以发展煤炭及重化工业、建设能源基地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战略定位。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山西的这个位置不容变动,“全国发展一盘棋”,山西最多是个“象”,要保住“国民经济”那个“帅”,“象”只能走“田”。但是,市场经济改变了原有的游戏规则,现在那个“帅”可以过“河”了,可是“象”却还在“田”里走,变成了一只傻“象”、呆“象”,这就是目前山西的经济发展现状。山西旅游资源之丰富堪称全国第一,但山西的旅游资源被利用之差,也可称全国第一。凡是知道山西的,一般说“那是个产煤的地方”,说到山西人,一般都说“煤老板”。可以说,煤代表了山西的整体形象,也毁了山西的环境价值。
近年来,山西煤炭行业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支持下,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通过实施关井压产、关闭破产和安全专项整治,使煤炭供需总量基本平衡,经济运行持续好转。但是山西煤炭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山西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努力转变发展观念,从“能源立省”的陈旧模式中跳出来,以更高的视点、更宽广的视野确立山西省煤炭经济发展新战略,坚定不移地确立把山西煤炭工业发展的具有国际化、健康化、内涵化、高效化和文明化的多重特点,将山西只靠挖煤强省的模式转变为多种经济强省的新型模式,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努力谱写山西煤炭经济新型发展,和谐发展的新篇章。
产业经济学个人简历模板
姓 名:大学生个人简历网
性 别: 女
出生年月: 1987年8月
工作经验: 应届毕业生
毕业年月: 7月
最高学历: 研究生
毕业学院: 西安财经学院
所修专业: 产业经济学
居 住 地: 江苏省 南京市 鼓楼区
籍 贯: 安徽省 巢湖市 庐江县
求职概况 / 求职意向
职位类型: 全职
期望月薪: 面议
期望地点: 江苏省 南京市 ,江苏省 南京市 ,江苏省 南京市
期望职位: 银行 投资理财 财务
意向概述: 期望从事经济金融类工作,能够学以致用。
教育经历
时间 院校 专业 学历
9月 - 207月 西安财经学院 产业经济学 研究生
9月 - 207月 安徽理工大学 金融学 本科
工作经历/社会实践经历
时间 工作单位 职务
3月 - 209月 中西部经济发展规划研究院 助理经济规划师
年3月 - 2009年4月 中铁四局二公司 财务助理
校内奖励
获得时间 获得奖项 学校
10月 校三等奖学金 经济管理学院
12月 资源环境研究生论坛征文三等奖 经济学院
校内职务
担任时间 职务名称 学校
202月 - 年12月 宣传部部长 经济管理学院
2006年9月 - 6月 英语俱乐部副部长 外国语学院
大学期间努力钻研掌握金融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从事企业机关的投资和理财能力,具有良好的`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具有调查研究、综合分析的能力,善于交际组织和协调。有很强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善于观察。在实习之中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这些也是我以后不断进步的宝贵东西。
项目经历
年3月-2011年6月,《陕西省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农业科技项目2011年第一季度监测评价报告》, 主要在关中地区,铜川,杨凌,渭南,西安地区进行了实地调研,项目模式“公司 合作社 基地 农户”,在每个项目上对基地进行考察,在每个项目上访问5名农户,广泛听取农户意见,汇总后向上级部分反馈。调研结束后,编写《陕西省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农业科技项目2011年第一季度监测评价报告》以及英文翻译部分。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手 机:
QQ/MSN:
[摘 要]产业经济学课程改革的研究历来是大学教育重点关注的问题,也有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本文将从产业经济学课程的分析方法入手,运用现代产业组织理论SCP分析框架分析重庆旅游业的发展情况。通过分析实际案例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课程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 SCP分析框架 旅游业
产业经济学作为介于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中观经济学,目前已成为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课程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主要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有关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原理、研究方法以及具体应用。但是,在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教学方式滞后、教材内容陈旧、实践教学缺乏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产业经济学的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无法实现课程的培养目标。
一、相关研究综述
为了更好地做好产业经济学的课程教学,实现课程培养目标,近年来我国有许多学者对产业经济学课程改革做出了研究,有关教学方式改革的研究:杨向阳(2008)指出产业经济学教学方式相对单一,应该改变以讲授为主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加强讨论环节的教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喻言(2008)提出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案例的互动讨论中,加强全班同学的互动性。李桂娥(2010)指出在课堂上不仅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可以产生富有成效的相互影响。有关教材内容改革的研究:柯颖(2011)提出我国目前产业经济学教材的编写案例内容主要借鉴发达国家,缺乏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产业经济问题及案例研究,教材内容应该反映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实践的本土特征。
上述研究表明,以往学者希望通过教学方式、教材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来提高产业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即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但是,这些研究都忽略了产业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教学和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在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中,应该注重研究方法的教学和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才能提高学生分析研究能力,更好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本文将以SCP分析框架教学为例,指导学生具体分析重庆市旅游业在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方面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产业经济学课程改革的目标。
二、现代产业组织理论SCP分析框架
SCP分析范式是著名的哈佛学派产业经济学分析范式,该范式主要是由贝恩(Joe Bain)及其弟子梅森(Edward Mason)创立的,经过后来多位经济学家的贡献得以发展完善,在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期间,一直占据着产业组织学的主流研究阵地。该框架的基本观点是:市场结构决定市场中的企业行为,而市场中企业行为又决定了市场绩效的各个方面。其具体分析框架如下图所示:
三、重庆市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运用SCP分析框架对重庆旅游业进行分析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按照SCP范式,按照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以及市场绩效的相关指标依次分析重庆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分析过程如下:
(一)市场结构
在分析重庆旅游业市场结构方面的问题时,应该指导学生结合市场集中度、规模经济水平、产品差别化程度和进入、退出壁垒指标去分析旅游业实际情况。经过分析,得出以下几个主要问题:第一,旅游业市场集中度低。从2006年以后的5年间,重庆市旅游企业数量的年均增幅达到17%,但是,在旅游企业数量增加的同时,却出现了行业利润下降的趋势。除了中国青年旅行社、中国国际旅行社等全国旅行社外,重庆本土化的大型旅行社集团数量不超过5家,小、散、弱、差、浅成为重庆市旅游企业的诟病,市场集中度偏低导致旅游企业竞争力不强。例如,2006年全市旅行社总数虽然有223家,但是绝大多数属于中小规模的旅行社,经营业绩普遍较差。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调控政策不完善,不能有效地促进旅行社之间、旅游酒店之间的兼并;企业发展的后续资金不足,不能扩大经营规模。第二,产品差别化程度低。从地理空间位置来看,重庆处于中国中西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带,整个西部地区包括陕西、四川、云南、贵州,资源特征以相类似的山、水、林、洞等自然生态观光为主,辅以地方文化与民族风情,表现出较强的同质性。地区之间的旅游发展呈现出较强的雷同性,使得重庆地区的旅游失去比较优势,区域竞争力不强。
(二)市场行为
指导学生分析重庆旅游业市场行为方面问题时,应该从旅游企业的价格战略、产品战略、销售战略和压制竞争对手战略入手。具体问题如下:第一,旅游景区门票定价不合理。目前,许多旅游景区的门票价格定得过高,如大足石刻、武隆仙女山,许多中低收入者无法承受如此高昂的门票,减少了他们前来旅游的次数。另外,许多景区还施行价格歧视政策,当地居民可以免费旅游,而外来游客却要付费旅游,将当地人与外地人实行区别对待。第二,旅游产品营销策略不当。一方面,景区只在某些节假日免费开放,使得游客们都集中在免费开放的时期去旅游,结果造成游客扎堆,不能轻松地享受旅游。另一方面,一些旅游景区推出当地的特色制品,价格高昂,而且还反复要求旅客购买,希望从中牟取暴利,违反了商品交易的基本规律,不利于旅游产品的长期推广销售。
(三)市场绩效
在分析重庆旅游业市场绩效方面的问题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资源配置效率、企业规模合理性和技术进步方面入手。具体问题如下:第一,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重庆是旅游资源的密集区,景观丰富。但是,由于旅游开发规划不科学,导致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第二,旅游资源地理区域不平衡。由于地理空间的差异性,使得大部分旅游资源集中在都市周围、乌江画廊与黔江民族风景协作区,这些旅游区的游客量占到了总人数的70%左右。第三,旅游人数与周边省份存在较大差距,以四川为比较对象,2011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34977.82万人次,而重庆只有22019.03万人次,重庆旅游收入仅仅为四川的一半。
四、促进重庆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第一,提高旅游业的市场集中度。旅行社的发展路径应该是大型旅行社集团化、中型旅行社专业化、小型旅行社网络化。第二,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在经过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做好相关旅游规划。第三,提高差别化,发展特色旅游。重庆在制定旅游发展政策时,应该立足于旅游资源现状,发展特色旅游,促使重庆向“旅游强区”发展。打造世界级旅游品牌。重庆已获得“世界温泉之都”荣誉称号,应该牢牢抓住这个机遇,重点发展温泉旅游建设项目,综合布局,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建设具有地区特色的温泉旅游项目,如:北碚区柏联SPA温泉、沙坪坝区融汇温泉等。第四,要改进产品营销策略,采取正当竞争行为。根据游客需要开发旅游产品,杜绝恶性竞争行为,造成产业链效率低下。
综合以上运用现代产业组织理论SCP框架分析重庆旅游业发展的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知道如何运用学过的产业经济学理论知识去分析国民经济中产业发展问题,怎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际的案例分析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实践能力,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推动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完善和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向阳。对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2008,(12).
[2] 喻言。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实践问题探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5).
[3] 李桂娥。研究型教学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6).
[4] 柯颖。我国高校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初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
[5] 侯茂章,朱玉林。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1,(4).
[6] 潘冬南。新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研究――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J].大学教育,2012,(11).
[7] 张玉蓉,樊信友,漆明亮,郑涛。重庆高校开拓型旅游创意人才的培养策略研究[J].大学教育,2012,(9).
1研究方法
1.1分部门能源消费CO。排放强度估算方法广东省各部门能源消费CO。排放强度的计算方法参考《IPCC2006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R为广东省i部门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费CO。排放量,Mt/万元;C为i部门的能源消费CO排放量,Mt;X为i部门的产值,万元;N为k燃料的低位热值,kJ/kg或kJ/m。;为消费的化石燃料类型数,种;C为k燃料的CO排放系数,kg/TJ或m。/TJ;A为i部门k燃料的消费量,kg或m。,对于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和其他服务业有分燃料类型的能源消费量统计数据,而除建筑业外第二产业的其他部门缺少分燃料类型的能源消费量统计数据,故本研究采用估算数据。为确保测算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各种化石燃料的低位热值及CO排放系数尽量采用适用于我国国情的数据(见表1),具体资料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8》_1、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关于公布2009年中国区域电网基准排放因子的公告》[以及《中国温室气体清单研究》]。本研究得到的广东省各部门CO。排放数据,只包括化石燃料消费引起的排放量,同时没有包括CO。以外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1.2EIOLCA模型本研究基于EIO-LCA模型建立了广东省2007年的部门能源消费C02排放矩阵『】,具体计算见式(2):BR(IA)Y(2)式中:B为各部门的能源消费CO。排放矩阵,b为B中元素(i为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部门的序号,J为产品或服务使用部门的序号,i一1,,,一1,,,为投入产出表中的部门数Mt(以COz计),B的各行向量之和表示部门i在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过程中的CO直接排放量,各列向量之和表示部门J在生产中因使用部门i的产品或服务而产生的CO隐含排放量;R为对角矩阵,对角元素为R;(卜一A)为列昂惕夫逆阵,反映了经济的中间投入产出结构以及生产技术水平,其中f为单位矩阵,A为直接需求矩阵,a为A的元素,表示第J个部门增加~个单位的最终需求时所需要的i部门的产出,取值为2007年广东省(进口、调进)非竞争投入产出表中J部门对i部门产品或服务的直接消耗系数;Y为对角矩阵,对角元素为y,,表示J部门产品及服务的最终需求量(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出口、调出),万元。
1.3数据来源与处理本研究使用的主要数据资料有2007年广东省价值型投入产出表Dg]、分部门能源消费量。。由于投入产出表和能源消费量中的行业统计分类不完全对应,笔者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为基本参考,调整投入产出表的135个部门为43个部门,具体分类如表2所示。2007年广东省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只统计了各部门总的进口及调进产值,而未建立具体的进口及调进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矩阵,笔者按照WEBER等[2使用的比例等同法,假设各中间使用部门和最终使用部门对进口及调进产品的使用比例等同于对国内产品的使用比例,将各部门总的进口及调进产品进行分解,建立(进口、调进)非竞争投入产出表,得到43个部门的直接需求矩阵以及各部门产品或服务的最终需求量。《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给出了广东省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以及其他服务业不同燃料类型的能源最终消费数据,但未给出工业分行业的不同燃料类型的能源消费数据。而《广东统计年鉴》只统计了工业分行业的能源消费总量(以标准煤表示),却没有细分至分燃料类型的能源消费量。笔者利用上述数据基于双比例尺度(RAS)法,以工业分行业的终端能源消费总量为列目标向量,工业不同类型能源的消费总量为行目标向量,取全国工业分行业终端能源消费量分配比例为初始条件,经多次迭代运算,以估算广东省工业分行业的不同燃料类型的能源消费量。
2结果与讨论
2.1基于部门生产的CO排放分析
广东省各部门能源消费的CO。直接排放量计算。2007年,广东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能源消费的Co。直接排放量分别为4.O9、31O.45、50.65Mt,所占比例分别为1.12、85.O1、13.87。可见,能源消费CO直接排放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这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能源消费的CO直接排放量最大,达184.02Mt,占排放总量的50.39;此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交通运输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能源消费的CO。直接排放量也较高,占排放总量的比例分别为12.29、11.66、3.90、2.4O;其余38个部门能源消费的直接CO。排放量之和仅占排放总量的19.36。因此,从部门生产的角度看,应重点针对这5个部门的生产制定CO减排政策,以控制生产中因能源消费而产生的CO。排放。广东省各部门单位产值的CO直接排放量(以下简称CO直接排放强度)计算结果。根据各部门的CO直接排放强度对表2中43个部门进行分组:直接排放强度小于0.37t/万元的为低碳强度组,0.37~3.70t/万元的为中碳强度组,高于3.70t/万元的为高碳强度组。2007年广东省各部门CO直接排放强度平均为0.37t/万元,各部门的直接排放强度差异显著,高碳强度组只有1个部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其直接排放强度为4.98t/万元;中碳强度组有5个部门,分别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交通运输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其余的37个部门都属于低碳强度组。可见,要降低广东省的CO。直接排放强度,首要应当提高中、高碳强度组部门的能源利用效率。刘畅等_2]的研究指出,科研经费支出的增加有助于高耗能部门能源效率的提高;滕玉华等_23]的研究发现,外商直接在我国投资引致的研究与开发溢出对我国东部地区的能源效率表现出明显的影响。由此可得,提高科研经费支出,加强节能技术的开发利用,引进外商的直接投资都有利于提高广东省中、高碳强度组部门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CO直接排放强度,从而实现能源消费的CO减排。
2.2基于最终需求的Co。排放分析
广东省各部门能源消费的CO隐含排放量计算结果见图2。2007年,广东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能源消费的CO隐含排放量分别为4.88、313.03、47.29Mt,所占比例分别为1.34、85.729/6、12.95。可见,能源消费CO隐含排放也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这其中建筑业的排放量最大,为67.18Mt,占排放总量的18.40。此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能源消费的CO隐含排放量也较大,分别占排放总量的7.96、7.34、6.69、5.64。与能源消费CO直接排放量的部门分布情况相比,能源消费CO隐含排放量的部门集中度相比较低,其余38个部门能源消费的CO隐含排放量之和占总量的53.97。广东省各部门单位最终需求引起的CO隐含排放量(简称CO。隐含排放强度)的计算结果亦。根据计算结果对43个部门的CO隐含排放强度进行分组:隐含排放强度小于0.57t/万元的为低碳密集组,0.57~5.70t/万元的为中碳密集组,高于5.70t/万元的为高碳密集组。由图2可见,2007年广东省各部门的CO。隐含排放强度平均为0.57t/万元,高碳密集组只有一个部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其隐含排放强度为7.83t/万元;而中碳密集组有20个部门,其余的22个部门属低碳密集组。根据广东省2007年(进口、调进)非竞争投入产出表中J部门对i部门产品或服务的直接消耗系数得,中、高碳密集组的部门具有密集使用COz直接排放强度高的部门的产品的特点。因此,要降低各部门的CO隐排放强度,其根本仍立足于提高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高能耗部门的能源利用效率。不同的最终需求类型对各部门能源消费的CO隐含排放量的贡献具有明显差异。建筑业的CO。隐含排放主要由省内资本形成引起;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这些部门的CO。隐含排放主要由省外需求(出口及调出)引起;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属第三产业的部门的CO隐含排放则主要由省内消费需求引起。统计各部门不同最终需求类型的CO隐含排放情况得出,由出口引起的CO隐含排放量最大,为135.94Mt,占排放总量的37.22其次是由调出、资本形成、最终消费支出引起的,其各自的CO隐含排放量所占比例分别为27.57、19.23、15.98。可见,广东省能源消费CO排放主要是由省外的需求引起的。
对于高碳密集组,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最终需求能源消费的CO。隐含排放量并不大,其主要因省内居民消费需求所引起的。对于中碳密集组,建筑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交通运输业、塑料制品业这6个部门的CO。隐含排放量均超过10Mt,这些部门的产品或服务需要引起的CO2排放量较高。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交通运输业、塑料制品业这5个部门的最终需求大部分来源于省外,仅这5个部门的产品因出口国外的需求引起的C02隐含排放量之和就为59.95Mt,占广东省排放总量的16.41,而这5个部门产品因调出省外的需求而引起的CO隐含排放量之和为39.70Mt,占排放总量的10.87。可见,对于这些部门应当从产业政策、税收政策上对其规模扩张和产品出口量进行适当限制,防止高碳耗能产品从广东省大量低价地出口及调出。与上述5个部门不同,建筑业的最终需求主要来自于省内资本形成,其引起的CO。隐含排放量为65.63Mt,占广东省排放总量的17.97。魏一鸣等_2依据2002年我国122个部门投入产出表计算得到投资的行业需求结构,指出建筑业是投资支出的主体。若投资率过高,导致建筑业的最终需求增加,大规模的土建工程需求消耗大量高耗能产品,会造成大量的CO隐含排放。而有研究者采用完全分解的Laspeyres指数分解模型,对1995-2008年广东省的能源消耗强度进行分解,发现1995年以来的14年间,广东省建筑业的能源消费强度不降反升。由此看来,对于广东省建筑业的发展需要进行有效指导,防止重复建设、过度建设以及不合理规划导致的能源浪费,从而减少建筑业的CO隐含排放量。
对于低碳密集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以及其他等4个部门的CO。隐含排放量均超过10Mt,这些部门的产品或服务需要引起的CO排放量较高。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这2个部门的最终需求主要来源于省外,这2个部门的产品因出口及调出的需求引起的排放量为42.93Mt。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以及其他这2个部门的最终需求主要来源于省内,这2个部门的产品因省内居民消费需求引起的排放量为22.88Mt。与中碳密集组不同,低碳密集组中这几个排放量比较高的部门在引起大量的CO。隐含排放的同时,为广东省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例,该部门为满足出口或调出的需求而引起1tCO。隐含排放量的同时,也能为广东省带来0.93万元的增加值。而根据张治军朝的`计算,在广西人工林的固碳成本约为0.07万元/t(以CO计)。可见,对于这些部门而言,可以通过支付人工林的建设等简单的固碳方式,来间接解决部门CO隐含排放量大的问题。
3结论与建议
从通过基于EIOLCA模型建立的2007年广东省部门能源消费CO排放矩阵分析可得:
(1)不论是从部门的生产视角,还是从最终需求视角看,广东省能源消费CO排放都集中于第二产业。其中,CO直接排放量集中于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占排放总量的5o.39,而CO隐含排放量最大部门为建筑业,占排放总量的18.4O。
(2)从部门生产的CO排放分析看,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是CO直接排放强度最高的部门,直接排放强度达4.98t/万元。提高高耗能部门的能源利用效率是减少CO排放量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3)从部门最终需求的CO排放分析看,广东省能源消费CO排放主要是由省外的需求引起,占排放总量的64.79。不同最终需求对各部门的CO隐含排放量的贡献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建筑业的CO隐含排放主要由省内资本形成引起;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这些部门的CO。隐含排放主要由省外需求引起;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属第三产业部门的CO隐含排放则主要由省内消费需求引起。对于不同的部门,应当针对其CO。隐含排放的特点,制定相关的减排策略。
resume number: updating date:
name: andy nationality: china (mainland)
current place: guangzhou height/weight: 178 cm?72 kg
marital status: married age: 36 years
career objective
application type: jobseeker
preferred job title: senior management: investment 、enterprise management/management consultant: 、marketing analysis/research clerk:
working life: 7 title: no title
job type: full time expected start date: in a month
expected salary: ¥8,000--¥12,000 preferred working place: guangzhou shenzhen dongguan
work experience
companys name: guangzhou daystar industry co., ltdbegin and end date: XX-07-
enterprise nature: private enterprisesindustry: real estate / construction
job title: investment manager
job description: investment manager
reasons for leaving: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background
name of school: shanghai university
highest degree: master date of graduation: XX-04-01
name of major 1: industry name of major 2:
education experience: start date end date education organization majors certificate certificate no
XX-08 XX-04 shanghai university industry economics ba 123
language ability
foreign language: english level: good
language ability: skilled
chinese level: good cantonese level: normal
relevant skills and abilities
have the character of dispassion, persistency, honesty, self-motivated; like game of go, playing basketball, movies; quick-learning-and-understanding ability. etc.
self-recommendation letter
resume
personal data
name: gender:male
major:industry economy master degree:economics
birth date: 1974.11.3 birth place: hengyang, hunan province
work experience: 4 years email:
mobile:
work experience
XX.8-XX.5 kingdee software (guangzhou) co., ltd. job: k/3 erp system maintenance &customers training
XX.8-XX.8 jiecheng group job: teacher (teach finance mathematics and advanced mathematics);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XX.8- guangzhou daystar industry co., ltd job:investment analysis
educational background
XX.9-XX.7 jilin university major: applied mathematics
main subjects: advanced mathematics, linear programming(operational research),functional analysis,probability & statistics, math modeling,, c&c++ program, etc
XX.9-XX.3 shanghai university major: industry economics
main subjects: industry analysis, strategy management, senior economics,service economics, business economics, enterprise management, etc.
research item/paper
XX.2-XX.4 justwin software technology co.,ltd. job: erp (ipm) j3 consultant
XX.5-XX.8 subject: research on the control of shanghai natural resources consume,
note: a item of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XX, of shanghai “the tenth five-year scheme ”
XX.4~XX.6 smr(shanghai) group, design project to analyze the consumption condition of beer in shanghai for tsingtao beer group to provide valuable consumption information about the competitive beer market.
XX.9~XX.10 development regulation of restaurant of shanghai in next three years; analyze supply and demand of restaurant in shanghai and predict the tourists during world exposition.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condition of restaurant in shanghai. put forward with th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and measures of restaurant.
XX.11-XX.12 subject: industrial innovation: the bridge from enterprise innovation to country innovation. note: published on《inquiry into economic problems》no.4, XX.
master’s dissertation: research on chinese manufacture no-br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 br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bachelor’s dissertation: digital disposal on the satellite picture brim information
foreign language /computer abilities
cet-6,fluently communicate in english;skilled in computer; master applied software such as word, excel, powerpoint and access; utilize internet efficiently. master spss.
产业经济学经典论文
摘 要
企业出资项目经济可行性点评是项目可行性研讨的核心内容。以现金流量为定量根底的净现值、内含报酬率等动态点评目标在项目经济点评中的推广应用,补偿了静态点评目标的局限性。 文章通过事例阐明:在出资项目净现值的核算中,依据未来或许呈现的状况对现金流量和贴现率的测算都应该进行及时修正,才干进步经济可行性点评的精确性和牢靠性,有用地避免出资风险。并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指出企业根底办理、商场调研和猜测、国内国际经济信息的把握等都是影响项目现金流量和贴现率的主要要素。
关键词:出资项目 动态 经济 剖析
出资,是商品经济及其开展过程 关于一个国家、一个区域来说,出资是进步归纳经济实力和经济技术水平的底子途径;关于企业来说,出资是扩展生产运营规模,进步盈利能力,增强企业实力的基本手法。企业进行扩展再生产出资,大多是通过详细的固定资产出资项目来实施的,出资项目一般都具出资金额大、期限长、风险高、不行逆等特色,一旦失误,将给出资主体造成无以拯救的经济丢失,乃至是致命的打击,出资失误是吞噬人类财富的最大黑洞。因而,出资者和运营者都十分重视出资项目决议计划过程中的技术经济剖析。可以说,在确定出资方向之后,对出资项意图经济效果进行剖析、猜测和点评是决议项目命运的关键,是项目可行性研讨的核心部分。在惯例证明办法的根底上,本文将对出资项目动态经济剖析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探讨。
出资项意图经济可行性点评,通常是通过一系列的点评目标来进行的。常用的经济点评目标分为两类:一类为静态点评目标,这类目标比较简略,可操作性较强,容易被企业运营者理解和运用,在实践中用得比较广泛。如出资回收期、会计收益率等。 另一类为动态点评目标,这类目� 常用的动态点评目标有:出资项意图净现值、现值指数、内含报酬率等等。动态点评目标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补偿了静态点评目标的不足。企业进行出资项意图经济点评,其底子意图是为了证明项意图经济可行性,是为了在改变莫测的商场竞赛中多几分胜算。为了在实践中到达这个目标,仅用动态目标代替或补充静态目标是不行的,动态目标还有必要动态运用。即:有必要用动态的观念、动态的信息、动态的办法来进行动态目标的测算和点评。所以在出资项目经济点评工作中绝不只是简略地找几个数字按目标的核算公式套进去一算,便依据核算成果作出项目好坏取舍的定论,而应该以动态的观念、动态的办法来对待所用的每一个数据。这就要求决议计划者至少在以下几方面从更深的层面来考虑问题。
一、项目现金流量的动态测算
出资项意图动态经济点评都是依据项目现金流量来测算的。一个出资项目从立项到项目寿数完结一般都要通过较长的出资和收益期。项意图现金流量依据发作的时刻阶段不同分为初始流量、运营流量和完结流量三部分。其间,初始流量因其发作的时刻阶段比较前,一般在估测时误差较小;完结流量虽发作的时刻阶段较远,但其现金流量较小,贴现后对整个项意图影响不大;关键在于运营流量的测算。运营流量也称运营净流量,它是项目建成后在漫长的收益期内的现金流入量扣除现金流出量之后的净额,是按计息期分期测算的。从经济剖析来说,要求项目收益期的运营现金净流量的现值能完全补偿出资额的现值,并有余额,才是可行的。项目。若以一年为一个计息期,某项意图收益期为十年的话,那么每年的运营净流量猜测值与未来的实践状况差异过大,就会使出资项目经济可行性点评的实践意义大打折扣。
年运营净流量的核算公式如下:
年运营流量=年运营收入(1-所得税率)-年付现本钱(1-所得税率)+年折旧所得税率
从这个公式来看,每年的运营收入、付现本钱、折旧额、所得税都是影响运营流量的直接要素。其间折旧和所得税率变化较小,收入和付现本钱却是受企业和商场很多要素的影响而随时变化的。如果不能用动态的观念和动态的办法来测算,就无法得到牢靠的点评。
例:某出资项目初始出资为380万元,当年出资当年收益,榜首年只能完结设计能力的一半产值。项目寿数期为五年,五年后估量可收回固定资产残值等完结流量40万元。企业供给的材料标明,自第二年到达设计能力后,每年的运营收入可达3200万元,每年的付现本钱为2840万元(含流通税费),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等非付现本钱为每年60万元,所得税率为33%;若取贴现率为15%,则该项意图净现值(NPV)为381万元。以NPV是否大于零为项意图取舍规范,项目是可行的。核算见表一、表二:
表一:运营净流量核算表 (单位:万元)
项目 榜首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
运营收入 1600 3200 3200 3200
减:付现本钱 1450 2840 2840 28402840
折旧和摊销30 606060 60
税前赢利 120300 300300 300
减:所得税40100100100100
税后赢利 8000200200
运营净流量110260260 260 260
表二:现金流量及净现值核算表
项目 筹建期 收益期
榜首年头榜首年底第二年底第三年底第四年底第五年底 净现值
初始出资(万元)-380
运营净流量(万元) 110 260260260 260
完结流量(万元) 40
现金流量算计(万元)-380110 260260260 300
折现系数(i=15%)1 0.86960.75610.6575 0.5718 0.4972
流量现值(万元)-380 95.656196.586170.95148.668 149.16381.02
但实践上在出资后的五年内,运营收入和付现本钱是绝不或许原封不动的。在长达五年乃至十年的项目收益期内,很多要素都发作不以人的毅力为搬运的改变。该项意图付现本钱华夏材料本钱占85%左右,原材料价格或原材料消耗水平是影响项目收益的最为敏感的要素,原材料本钱略有上升,对运营净流量将产生非常大的冲击,有或许使NPV发作逆转而导致整个项目出资失败。
假设该项目在运转的第二年原材料的商场价格上涨了10%,使当年的运营净流量从本来预算的260万元跌落为100万元;第三�
通过表三、表四的核算,成果是:考虑到收益期内收入和本钱的改变后,该项意图NPV为-90万元。也就是说,企业在通过努力,极力改善自身的运营状况后,该项意图经济可行性仍是不容乐观的。这种状况是非常现实的。
表三:运营净流量核算表(单位:万元)
项目榜首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
运营收入 16003200 3040 32003200
减:付现本钱 14503080 3080 30803080
折旧和摊销30606060 60
税前赢利 12060 -100 60 60
减:所得税 40 200 0 7
税后赢利80 40 -10060 53
运营净流量110 100 -40120 113
表四:现金流量及净现值核算表
项目 筹建期 收益期
榜首年头榜首年底第二年底第三年底第四年底第五年底 净现值
初始出资(万元)-380
运营净流量(万元) 110 100-40 13
完结流量(万元) 40
现金流量算计(万元)-380110 100-40 13
折现系数(i=15%)10.8696 0.7561 0.6575 0.57180.4972
流量现值(万元)-38095.656 75.61 -26.368.61676.0716-90.35
当然,实践中完全或许呈现相反的状况,即企业的运营形势向着收入添加本钱下降的方向改变,使一些本来以为不行行的项目实践上却有利可图。可是,从会计学的谨慎性原则来说,做财务预算时应该把收入尽或许估量得保存些,而把本钱费用尽或许地预算得全面充分些,以最大或许地增强风险承受能力。会计年度财务预算姑且如此,关于长期出资项意图经济点评来说,就更应该遵从这一原则,才有或许避免出资失误给企业带来不行拯救的丢失。
二、项目贴现率的动态估量
在选用贴现技术对出资项目进行动态经济点评时,贴现率的估量对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十分重要的问题。贴现率的选用自身有质和量两方面的要求有必要予以考虑。首要,从质的方面考虑:实践中常用的贴现率一般有三种:一是选用银行借款均匀利率作为贴现率,这是出资项目获利水平的下限规范;二是以职业均匀赢利率为贴现率,体现了本职业出资赢利率的规范。若低于这一规范,即使出资项目不赔本,也会使职业均匀赢利水平下降;三是以企业的均匀资金本钱为贴现率,阐明项意图资金赢利率若不能高于企业的资金本钱,实践上是无利可图的。因而,在选用内含报酬率作为出资项意图经济点评目标时,常用这三类利率目标作为基准目标与项意图内含报酬率进行对照比较。其次,从量的方面考虑,在项目现金流量相同的前提下,贴现率的不同会给经济点评带来相反的定论。一般状况下,选用的贴现率偏高,会使项意图净现值偏低,反之则反。
应该进一步思考的是:在进行出资项意图经济点评时,不论选哪一种贴现率目标进行贴现核算,在贴现率的量化上,都不能在整个项目寿数周期内原封不动,而应该依据微观和微观不断改变的经济形势,在不同的状况下分别选用不同的贴现率对出资项目进行动态经济剖析。这样做的要求很高,难度也很大,但唯有这样才干使经济剖析和点评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假定上述例子中,本来是选用企业近年的均匀资金本钱15%作为出资项意图贴现率,通过对微观经济形势、国家财经方针、职业相关方针及企业运转状况的猜测和剖析,专家以为在往后的几年内国家将持续保持积极财政方针,银行借款利率仍保持较低水平,同时因为企业进行再出资近年内对股利分配方针会有必定影响,使企业资金的均匀本钱有所下降;项目后期(第四、五年)估量资金本钱又有必定幅度的回升。通过分段核算的项目净现值为-64万元。核算见表五。
这一成果比本来不考虑贴现率变化的状况,净现值添加了26万元。虽然成果依然未到达可行方案的规范,但考虑到贴现率的变化,并将它运用到经济点评中去,显然比在一个长达多年的时期内一直选用同一贴现率的思路要进了一大步。关于出资额更大、寿数周期更长的出资项目,假设不考虑贴现率的变化,那 么项目经济点评的质量是不行信的。
表五:现金流量及净现值核算表
项目 筹建期 收益期
榜首年头榜首年底第二年底第三年底第四年底第五年底 净现值
初始出资(万元)-380
运营净流量(万元) 110 100 -40120 113
完结流量(万元)40
现金流量算计(万元)-380110 100 -40120 153
估量贴现率%158 1212 12
折现系数10.86960.8573 0.71180.6355 0.5674
流量现值(万元)-38095.656 85.73-28.47276.26 86.8122 -64.01
三、实践中影响动态估量的重要要素
从理论上讲,上述问题都不难理解,然而在出资项目经济点评的实践中要实在到达这样的要求,难度还是很大的。作为出资主体的企业来说,出资项意图成败往往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因而有必要认真剖析影响动态估量的各种要素,预备各种对策,尽或许进步项目经济点评的牢靠性,从底子上避免出资失误。
1、企业内部前史材料的实在堆集是出资项目动态经济点评的基本前提。
企业为求开展而进行项目出资,其经济可行性点评最为底子的依据是企业的前史材料,前史材料的堆集又靠企业日常的根底办理工作。企业改制后,决议计划者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根底办理是企业生计之底子,而不是应付检查的形式。根底办理的好坏决议着前史材料是否实在牢靠,前史材料是否实在牢靠又直接影响出资项目能否正确决议计划,进而影响企业能否把握开展机会。在这个价值链中,任何一个环节呈现问题,都会给企业带来不行补偿的丢失。如果说,要求企业对出资项目在往后若干年内的经济运转状态作出精确度很高的猜测是一种苛求的话,那么要求企业对以往的运营状况作出精确无误的定量描述应该是现代企业办理起码的要求。因而,狠抓根底办理,保证前史材料的实在性,是正确进行出资决议计划的基本前提。
2、精确把握商场命脉是出资项目动态经济点评的基本要求。
商场给企业供给了发挥身手的舞台,企业在商场中遵从优胜劣汰的竞赛规矩奋斗求胜。可以说商场是企业赖以生计的土壤,企业对自身植根的这片土壤的了解程度 我国大量的中小型企业目前对商场的了解依然处于起步状态:他们把握的商场状况从规模上看是狭隘的,从时刻上看是以往的,从来历上看是源自于自身的感触。这就决议了这些企业在商场竞赛中总是处在被动挨打的局面。中小型企业要在商场竞赛中取胜,有必要要在商场调研和商场猜测方面加大投入。从商场调研的规模来说,不只要调研剖析同类产品商场,还要考虑相关产品和代替产品的商场状况;从商场调研的时刻来说,既要了解商场的曩昔和现状,更要把握商场的开展趋势,用动态的观念、动态的办法搜集动态的商场信息;从调研和猜测的办法上说,要用科学的手法,用定性剖析和定量剖析相结合的办法对动态的商场信息进行整理、剖析和运用。这样,企业在进行出资项目经济可行性点评时,才干科学、客观、精确地测算项目未来的收入、本钱、赢利及现金流量,才干进行实在意义上的动态经济点评。
3、国家经济方针和经济调控手法是影响出资项目动态点评的基本要素。
国家微观经济方针的出台和变化,利率、汇率、大宗物资指导性价格等经济调控手法的利用和变化,都是企业无法驾御的,却又是与企业命运密切相关的重要要素。企业的决议计划层有必要认真学习、研讨国家微观经济方针,了解经济调控手法的变化规则,把握微观经济周期及产品寿数周期等经济知识,把握相关资源价格变化和金融商场利率变化的一般规则。唯有如此,企业才有或许在一个适当长的时期内相对精确地选定适用的贴现率进行出资项目经济可行性的动态点评。
4、对国内外经济信息的把握程度是出资项目动态点评的基本保证。
我国加入WTO后,一切的企业都面临着国际商场的机会和挑战。在进行出资项目可行性经济点评时,除了考虑国内商场的状况和趋势,还要对相关工业及产品的国际商场态势有所了解,扩展信息的覆盖面,更全面的把握信息和利用信息,使出资决议计划多添加一份成功的把握。
此外,作为政府来说,要为企业供给多功能全方位的服务。其间最重要的是及时为企业供给最新国内外经济信息,为企业发明良好的经济运转环境,引导企业在动态的经济环境中及时转变运营理念,调整运营战略,有用进步出资决议计划的成功机率。
参考文献一:
[1]田洪川,石美霞。制造业产业升级对中国就业数量的影响研究[J].经济评论,,(5):68-78.
[2]Gerefifi,G.InternationalTradeandIndustrialUpgradingintheApparelcommodityChain[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1(48)37―70.
[3]Kaplinsky,R..GlobalizationandUnequalisation:Whatcanbelearnedfromvaluechainanalysis[J].JournalofDevelopmentStudies,,37(2):117-145.[4]JohnHumphrey,:linkingindustrialclusterandglobalvaluechainresearch.IDSworkingpaper,i20.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79-86.
[6]Syrqum,CheneryHB.ThreeDecadesofIndustrialization.TheWorldBankEconomicReviews,!989(3):152-153.
[7]希克斯。经济学展望[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8]RanadevBaneiji.ExportsofManufacturesfromIndia:AnAppraisaloftheEmergingPattem.Kielerstudien.InstitutfurweltwirtschaftanderUniversitatIdel
[9],structuralchangeandsearchunemployment[J],ViennaUniversityofEcononiics&B.A,2000.
[10]Gali.J.Technology,employmentandbusinesscycle:Dotechnologyshocksexplainaggregatefluctuations?[J].AinericanEconomicReview,1999,89(1)
[11]Labini,PS.WhytheInterpretationoftheCobb-DouglasProductionFunctionMustBeRadicallyChanged?[J].StructuraIChangeandEconomicDynamic,1995,6:485-504.
[12]Hufi5nan,GW,Wynne,MA..TheRoleofIntratemporalAdjustmentCostinaMultisectorEconoinics,I999,43:317-350.
[13]CIower,R.W.TheKeynesianCounter-Revolution:aTheoreticalAppraisal.F.F.HahnandRBrechling(Eds.).TheTheoryofInterestRates.Macmillan,London,1965.
[14]Malinvau(l,E.TheTheoryofUnemploymentTeconsidered.BasilBlackwell,Oxford,1977.
[15]FabienPostel-Vinay.TheDynamicsofTechnonlogicalUnemployment.IntemationalEconomicReview,,43:737-760.
[16]DavidDeaton,PeterNolan.TheNatureofUnemploymentunderTechnicalProgress-inDerekL.Bosworth(Eds).TheEmploymentConsequenceofTechnologicalChange,theMacmillandPressLtd,1986.
[17]WassilyLeontief,FayeDuchin.TheFutureIm,OxfordUniversityPress,1986.
[18]DavidSimpson,JimLove,JimWalker.TheChallengeofNewTechnology,WestviewPress,1987.
[19]ZimmennanICTheemploymentconsequencesoftechnologicaladvancedemandandlabour(16):253-266.
[20]杰里米。里夫金。工作的终结――后市场时代的来临。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1]Banga,Raslimi.InipactofLiberalisationonWagesandEmploymentinIndianManufacturingIndustries[J].IndianCouncilforResearchonInternationalEconomicReIations(ICRIER).2009.
[22]Aghion,P.andHori,1994,61:477-494.
[23]AtharHussain.TheoreticalApproachestotheEffectsofTechnicalChangeonUnemploymentTheEmploymentConsequenceofTechnologicalChange,theMacmillandPressLtd.1983.
[24]DavidDeaton,PeterNolan.TheNatureofUnemploymentunderTechnicalProgress.inDerekL.Bosworth(Eds).TheEmploymentConsequenceofTechnologicalChange,theMacmillandPressLtd,1986.
[25]OECD,Technology,ProductivityandJobCreation,Paris,.
[26]ClasErikssonJsThereaTrade-offbetweenEmploymentandGrowth,OxfordEconomicPapers,,49:77-88.[27]BharatTrehan.ProductivityShocksandtheUnemploymentRate,EconomicReview,,45:13-27.
[28],InsitutdeTecherechesEconomiquesETSociales(IRES)DiscussionPaper,,No.031.
[29]Pissarides,C.A.1990.EquilibriumUnemploymentTheory.BasilBlackwell,London.
[30]AghionP,P.Ho,1994,61:477-494.
参考文献二:
[1]莫辉辉,王姣娥。复杂交通网络一结构、过程与机理(M).北京:北京管理出版社,.
[2]吴建军。城市交通网络拓扑结构复杂性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3]WattsDJ.The“New”ScienceofNetworks[J].AnnualReviewofSociology,,30:243-270.
[4]Albert.R,BarabASiA.L.StatisticalMechanicsofComplexNetwork[J].ReviewofModemPhysics,2002,74(Jan):7-97.
[5]BaglerG.AnalysisofTheAirportNetworkofIndiaasaComplexWeightedNetwork[J].PhysicaA,2008,387:2972-2980.
[6]周蓓。四川省航空旅游网络空间特征及其结构优化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100-104.
[7]曾小舟。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中国航空网络结构实证研究与分析P].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
[8]焦敬娟,王娇娥。海航航空网络空间复杂性及演化研究[J].地理研究,:926-936.
[9]赵鹏,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多方式城市交通网络的协同研究一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与城市轨道交通网络[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10]StefanLammer,BjomGehlsen,DirkHelbmg.ScalingLawsintheSpatialStructureofUrbanRoadNetworks[J].Physica,2006:89-95.
[11]陈明星。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交通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关系研究[D].安徽:安徽师范大学,2006.
[12]赵金山,狄增如,王大辉。北京市公共交通网络几何性质的实证研究[J].复杂系统与复杂科学,:4548.
[13]赵俊红。天津市公共交通网络复杂性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14]杨扬。北京市公共交通网络复杂性分析[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15]王少华,钟耳顺等。北京交通网络拓扑结构及可达性格局历史变化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9-12.
[16]SienkiewiczJ.,HolystJ.A.StatisticalAnalysisof22PublicTransportNetworksinPoland[J].theProfessionalGeographer,1990,42(1):72-83.
[17]李江,郭庆胜。基于空间拓扑关系的城市交通网络层次结构推理[J].测绘信息与工程,2003:29-31.
[18]LatoraV,MarchioriM.IstheBostonSubwayaSmaU-worWNetwork[J].PhysicalA,2002,313(1):109-114.
[19]李进。交通网络复杂性及其优化研究[P]天津:天津大学,2009.
[20]王杨超。上海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复杂网络特性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9:33-36.
[21]张晋。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结构特性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22]王海燕。基于复染网络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形态分析[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23]刘伟。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研究轨道交通线网对城市交通网络影响。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二009.
[24]胡一。基于复杂网络的交通网络复杂性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
[25]王云琴。基于复杂网络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连通可靠性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
[26]刘伟。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研究轨道交通线网对城市交通网络影响[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
[27]BaiTatA.,Barth^lemyM.,Vespignani,A.theEffectsofSpatialConstraintsontheEvolutionofWeightedComplexNetworks[J].JournalofStatisticalMechanics:TheoryandExperiment,2005,5:1-20.
[28]LatoraV,MarchioriM.IstheBostonSubwayaSmall-worldNetwork[J].PhysicalA,2002,313(1):109-114.
[29]鲁斌。几类复杂网络度量性质和拓扑性质的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30]刘志谦,宋瑞。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广州轨道交通网络可靠性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0,5:194-201.
1.中文参考文献
2.MBA参考文献
3.参考文献的写法
4.日语参考文献
5.医学综述参考文献
6.动物医学参考文献
7.法学论文参考文献
8.文秘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9.动画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10.会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经济学论文指导:产业和劳动者论文
一。“三农”问题。1.“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才能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才能使农民富裕,从而保持农村和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和长期稳定。
2.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供给充裕,农村经济稳定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但是,我国农业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①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比较薄弱;②农业生产率低,农业效益低;③农民收入低,增长缓慢,城乡贫富悬殊扩大。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问题原因。
生产力方面:
⑴ 物的因素:农业物质技术基础比较薄弱;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低;
⑵ 人的因素:农村教育、科学文化、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
⑶ 市场因素: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不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国际竞争。
生产关系方面:
农民负担重;城镇化水平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
4.解决我国农业的思路。
发展我国农业,必须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①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②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③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加快农村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④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面向市场调整农业结构。
生产关系方面:(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⑴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⑵要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把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切实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
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增加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减免农业税收,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⑷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生产力方面:(依靠科技,面向市场)
⑴加快和深化农村教育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城乡协调发展。加强技能培训,改善就业环境,努力拓展外部增收空间。
⑵调整和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根本措施。
坚持按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要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推动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多种经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积极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
注意几个问题:
1.关于粮食安全问题。
必须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1)原因: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是重要的战略物资。②我国是一个十三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吃饭问题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头等大事,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立足于国内。③我国粮食总量供过于求是阶段性、地区性的,人均粮食产量仍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④耕地、水资源紧缺对粮食生产的制约,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粮食供给的需求,决定了对粮食问题始终不能掉以轻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培育。
(2)举措:确保粮食安全,首先要注意处理好调整农业结构与稳定粮食生产的关系,抓好粮食生产,是保证农业结构调整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重视保护粮食生产能力,注意保护好基本农田,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
其次要兼顾保障粮食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两个目标,把发展粮食生产与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要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增加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推进市场取向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把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切实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再次,始终重视维护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利益,提高主产区粮食生产水平,完善粮食储备调节体系。
2.关于农民增收问题:
一是推进结构调整,充分挖掘内部增收潜力。
二是加强技能培训,改善就业环境,努力拓展外部增收空间。
三是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发挥国家政策对农民增收的导向和带动作用。
四是认真落实政策,放活农村经济,充分调动农民自主创业和增收的积极性
4.关于农村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问题。
5.调整和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问题。
6.加快农村教育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城乡协调发展。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重视发展农村教育。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关键的发展阶段,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对广大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优先发展农村教育。
(2)发展农村教育的意义。发展农村教育,是直接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是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的客观要求。它有利于缩小社会差距和实现社会公平;有利于积累国民经济增长后劲;在西部地区,大力推进农村教育,还有利于推进西部扶贫开发,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
(3)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加快农村教育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城乡协调发展,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7.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推进城镇化
(1)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正确处理工农和城乡关系,使城市和农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使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相适应。
(2)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是要在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主要措施有:①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②调整乡镇企业发展战略,实现城乡工业一体化。③公平对待农民工,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④加大户籍改革力度,加快城镇化进程。⑤加快建立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推动农村全面进步。
(3)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对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财政支持,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表现。
(4)积极推进城镇化。①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②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经济差距;有利于促进投资,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有利于促进我国工业化进程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就业渠道。
二。工业化问题(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1.工业的。地位:主导地位(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平)
2.存在的问题:城镇化水平低,工业化没有完成;面临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挑战。
3.解决措施:把握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机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具体措施:
⑴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信息产业就是高新技术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
⑵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振兴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业)。
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
⑷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要结合我国国情,既要注重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也要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广劈就业岗位,充分发展我国人力资源优势。
4.意义: ①经济效益的提高;②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促进一、二产业的发展);③推进城镇化的建设;④增加劳动就业;⑤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三。第三产业的发展及意义
1.地位:衡量一国经济发达程度。
2.第三产业的发展。
⑴技术进步与第三产业的关系
科学技术的进步必定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社会分工、协作,直接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⑵第一、二产业发展水平与第三产业的关系(劳动力资源)
⑶消费水平与第三产业的关系(市场)
⑷国际交流与第三产业的关系(促进、推动)
3.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 ①促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既新型工业化道路);②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何发展第三产业: 增加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现状--相对滞后)。
四。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权利:依法取得劳动报酬;劳动安全卫生保护;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
2.义务: 提高职业技能;
遵守职业道德(遵守职业道德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保障)
3.遵守职业道德的作用
① 遵守职业道德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妨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因而必须加强道德建设,使每个劳动者都遵守职业道德。)
②遵守职业道德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4.遵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例题:某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已过花甲之年,历时三年,跋涉十几万千米,克服重重困难,深入少数民族地区,拍摄制作了一部系列音乐风光片《长歌万里情》,引起群众高度赞扬。与此相反,另有两篇有关歌星的报道却令人遗憾甚至愤慨:一是歌星演出前嫌酬金少而罢演;二是歌星演出时用磁带代唱。这三件事反映了什么问题?
答:1. 遵守职业道德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保障。遵守职业道德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2. 遵守职业道德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3. 某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的行为遵守了职业道德,是值得肯定的。而另一些歌星缺乏职业道德的行为是要受到谴责的。
五、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就业问题
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和政府关心弱势群体,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体现党和政府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㈠社会保障制度
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客观需要。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它是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措施。当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2.如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原则:要遵循既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社会保障体系要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社会保障的标准和水平,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国家、单位、个人共同承担与实现,社会保障费用需要多渠道筹集。
(2)目标:要加快形成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㈡就业问题
1.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我国人口众多,就业问题具有长期性,随着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会逐步增加,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自由流动,需要进城务工。但这是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中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这是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根本保证。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推进,这是增加就业的有利因素。
2.解决就业问题的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搞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3.解决就业问题: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要处理好以下几个个方面的关系:
扩大就业与发展经济的关系;扩大就业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扩大就业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扩大就业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关系。
具体措施:
第一,大力开发就业岗位。要坚持把抓好发展作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根本途径,确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并举的发展战略,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的就业增长点,大力发展吸纳劳动力容量大的产业和企业,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就业岗位增加的目标。(改革发展和结构调整都要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从扩大就业再就业的要求出发,在产业类型上,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企业规模上,注重扶持中小企业;在经济类型上,注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的作用。);
第二,引导下岗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摒弃只有正规就业或端“铁饭碗”才算就业的传统观念,树立竞争观念,树立职业平等和劳动光荣的观念。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第三,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创业和就业能力,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第四,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实现城乡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五,既要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又要切实搞好再就业工程,多渠道安置富余人员。
第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通过扩大国际交换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
第七,充分运用财政、税收、信贷等手段,加大再就业的资金投入,增强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援助。
第八,完善社会保障体�
例:
1.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就能解决就业问题。
2.调整经济结构必然增加失业。
3.农民进城务工是城镇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
4.管它什么职业,只要稳定干一辈子就行。
选择职业时,考虑相对稳定是应该的,也是合理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知识的不断更新,要求劳动者要适应这种环境,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是必然趋势。劳动者要转变就业观念,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创业和就业能力。
5.工作既要舒适又要多挣钱,否则不如待业。(哲学考虑)
选择职业时,考虑收入是无可非议的,必须从整个社会经济收入水平和个人劳动能力水平考虑收入较高的职业。不能只想收入高不高而不考虑个人能力,更不能宁肯不就业也不选择收入低的职业。
6.工作必须合乎个人的志趣、爱好。(哲学考虑)
(考虑个人劳动能力及相应社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
7.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当前解决就业问题,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就业和再就业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主要通过市场调节劳动力供求,引导劳动者自主就业。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政府在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中的宏观调控作用。主要是:科学制定就业规划,引导劳动力供求的正确流向;实施积极促进就业的政策,对特殊困难对象给以就业援助;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依法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提供就业服务,完善社会保障。
一、山东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和问题
(一)山东省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1、产业结构整体呈逐步升级态势
建国以来,山东省产业结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70年以前为第一产业占绝对优势的“一二三”阶段,1970—1989年的20年间为“二一三”阶段,1990年开始进入“二三一”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产业结构在调整中逐渐好转。三次产业结构的比值由1978年的33.2:52.9:13.8演变为2010年的9.2:54.2:36.6,2011年这一比值为8.8∶52.9∶38.3。图1显示了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三次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变化趋势。从整体态势来看,第一产业产值占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在不断下降,而第二、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则不断提高。从1978年至2010年,这几十年间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不断下降,下降幅度已近72个百分点。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下降的速度有所减慢,这与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是相吻合的,即农业的产值比率会在某一程度趋于稳定。第二产业在1978-2010年间占GDP的比值呈曲折上升趋势,由1978年的52.9%上升至2010年的54.3%。第三产业所占比率呈稳步上升态势,且所占比重提高幅度十分明显,从1978年的13.8%上升至2010年的36.6%从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来看,如图2所示,1980年山东省的劳动力就业中,三次产业的比例为78.9:12.3:8.9,到2010年这一比例已变成35.5:32.6:31.9,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在劳动力总量中的比重显著下滑,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在不断增� 总体而言,无论从产出结构,还是从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动来看,山东省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逐步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日益提高,呈现工业化加速发展的特征,符合产业结构发展规律,并且山东省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与全国三次产业演变趋势基本一致。
2、各产业内部实力日益增强
从第一产业内部来看,第一产业已经改变了以往以农业种植业为主的格局。从产值比重来看,第一产业内部农业所占比重大幅下滑,从1978年的82.9%下降到2010年的55.2%;牧业和渔业所占比重增速明显,从1978年的15.3%上升至2010年的39.4%;林业所占比重始终较低且变化不大,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2%以内。从实物产量来看,2010年粮食、棉花、油料等产量分别为4335.7万吨、72.4万吨和342.2万吨,和其他省份相比居于全国前列。从第二产业发展来看,山东省的工业优势凸显。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实力明显增强,形成了一批竞争力较强的支柱产业、实力雄厚的骨干企业和市场占有率较高的知名品牌。一些先进制造业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支柱产业如化学工业以及一些传统优势产业如金属冶炼、金属制品业等,由于关联效应突出,发展动力强劲,“十一五”以来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其他工业发展速度,在山东省的工业化进程中具有强大带动作用。从轻重工业关系来看,山东省整体以重工业为主,霍夫曼系数(即轻重工业之比)由1978年的0.95下降至2010年的0.48,重工业发展较快,符合霍夫曼定律。从第三产业发展来看,山东省第三产业总体趋势良好。近些年第三产业总产值保持着11%以上的增长速度,“十一五”期间从2006年的7187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4343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8%。其中批发零售业作为第三产业中比重最大的部门,最近几年保持着近20%的增长速度,其增加值从2006年的1612亿元达到2010年的4257亿元。金融业、房地产业等现代服务业也有了较快增长。金融业发展势头强劲,2010年金融业增加值达1361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27.4%。房地产业从2006年的780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622亿元,增长幅度较为明显。
3、产业布局整体科学合理
山东省深入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通过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以及鲁南经济带,实现产业布局合理、区域协调发展的局面。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以全省15.95万平方公里海域和沿海7市51个县(市、区)所属的6.4万平方公里陆域为主体规划区,形成“一核、两极、三带、三组团”的总体开发框架。按照国家批复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以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为目标,精心组织实施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发挥全省优质资源富集地带的优势,把胶东半岛打造成高端产业聚集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包括东营市、滨州市,潍坊市的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市的乐陵市、庆云县,淄博市的高青县和烟台市的莱州市,共19个县(市、区),陆地面积2.65万平方公里。根据国务院批复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按照高效、生态、创新的原则,以资源高效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主线,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和生态保护体系,建设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基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和环渤海增长区域。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包括济南、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7市,行政区划面积5.2万平方公里,以济南为核心,形成“一核两轴三环”增长格局。通过加快省会建设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一体化发展,培育和发挥了教育科研、金融服务、高新技术、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综合优势。鲁南经济带包括日照、临沂、枣庄、济宁、菏泽5市,面积5.05万平方公里。通过以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为龙头,充分发挥港口资源、自然资源、区位等优势,建设日照钢铁精品基地,把鲁南定位于全国重要的能源和精细化工、优质建材、机械制造、商贸物流、文化旅游、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并力图把鲁南经济带建成全省经济新的增长极。
4、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以来,山东省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化为立足点,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医药和生物、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海洋开发等“四新一海”为重点,加快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和特色产业集聚工程,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目前山东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集成电路设计、测试、封装等产业链基本形成,成为带动产业快速增长的新生力量。新医药和生物产业总量全国领先。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生产体系,总体规模居全国第一位。拥有新材料领域高新技术企业373家,约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21.5%;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海洋开发产业走在全国前列。新能源汽车产业起步良好。高端装备制造业实力迅速增强。节能环保产业蓬勃发展。节能环保企业已达26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年实现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山东省目前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0家,居全国首位。“十一五”期间高技术产业实现年均产值增长超过30%。2010年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六位。
(二)山东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1、产业结构低度化仍然存在
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目前山东省产业结构低度化问题相对明显,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较高,第二、三产业多是传统产业,行业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如表1所示,从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来看,与广东省、江苏省等发达地区相比,山东省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高端产业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在采矿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等产业方面优势明显,但这些资源性、基础性工业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条低端,分布比较散乱,产业链长度不够,也未能形成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如表2)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来看,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较高,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目前山东省的第三产业仍然是以交通运输、批发零售、餐饮住宿等传统部门作为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力量,而金融、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落后于广东省、江苏省和浙江省等发达省份。
2、区域产业结构差距较大
在总体产业层次提升的前提下,山东省内区域产业布局的结构性矛盾也不容忽视。山东省内地区间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东部与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仍然较大。从工业化水平来看,东部沿海和胶济地区已经进入工业化高级阶段,而西部地区尚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初期和中期水平。传统上按照地理位置将山东省划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部包括济南、青岛、淄博、潍坊、东营、烟台、威海七市,中部包括日照、济宁、泰安、莱芜、德州、滨州六市,西部包括菏泽、临沂、聊城、枣庄四市。图3显示了东、中、西三部分2010年的三次产业结构比重情况。从东部七市来看,位于山东半岛和胶济沿线的东部各地市二、三产业比重多在90%以上。第二产业占比上升速度较快,特别是胶东半岛制造业和加工业的发展,形成了以交通机械、电子、石油化工、纺织、食品为主的工业体系,且第三产业比重比中西部地区要高。从中部六市来看,整体产业结构层次低于东部地区。中部六市第二产业比重较高,但大多以采掘、原材料加工等重工业为主,重工业比重明显大于轻工业,能源资源消耗总量大,环境污染治理任务重。而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规模较小。从西部四市来看,该地区与东中部地区相比,产业结构层次低。虽然该地区第二、三产业比重都有所上升,大部分地市工业总产值都超过农业,但2010年该地区第一产业比重仍高达13%左右。工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轻工业所占比重较大,并且以农产品为原料所占比重依然很高。
3、产业发展过度依赖工业
山东省产业发展过度依赖工业,由此导致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可能 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某种产业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与该产业劳动力相对比重之比。比较劳动生产率越高,表明本部门的产值与劳动力比值越大。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率的差距越大,经济的二元性越显著。图4显示了历年山东省三次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情形。从图中可以看出,山东省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之间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十分显著。2010年山东省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为0.26,第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为1.66和1.15。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过低,剩余劳动力数量大,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进而使得山东省产业结构面临巨大的调整困难和产业升级压力。结构偏离度用于考察各产业劳动力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对称性。偏离度为0意味着产值与就业在结构上高度一致,大于0意味着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偏弱,小于0表示该产业存在隐性失业。图5显示,山东省第一产业偏离度长期处于0以下,并呈加深趋势,农业人口过多可能 第二产业偏离度长期大于0,就业吸纳能力偏低。第三产业虽然就业与产值结构相近,但由于第三产业在山东省经济中所占比重过低,并未能充分发挥其吸纳就业、促进增收的作用。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与资源支撑
(一)内在动力
1、宏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从国内宏观经济环境来看,我国依然处于重要的发展机遇期。虽然我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是国家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同时经济结构和增长质量也稳步提升。从我省的宏观经济环境来看,我省的发展动力依然强劲。“十一五”期间,我省经济年均增长13.1%,2011年我省实现生产总值45429亿元,增长10.9%。“蓝黄”两大战略深入实施,国家支持沂蒙革命老区政策和山东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试点方案有效落实,为我省创造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坚实的实体经济为现代产业体系的快速形成提供了稳固的基础。
2、内需对经济的拉动力逐步增强
内需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我省内需对经济的拉动力在逐步增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首先,居民消费能力不断提升,消费结构加快升级。近些年来,我省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居民的消费能力也因此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我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到5.3万亿元,年均增长18.9%。2011年,我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6676亿元,同比增长17.3%,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加快,2011年我省城镇化率达到50.9%。其次,投资增长平稳,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8.1万亿元,年均增长22.5%。2011年我省固定资产投资达25928亿元,同比增长21.8%,其中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投资增速均高于投资平均增速,民间投资比重达到80.4%。优先保证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求,有序启动“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开工。
3、对外经济发展较为顺利
受到发达经济体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依然艰难曲折。尽管如此,我省的对外经济仍然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首先,对外贸易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11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36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8%。其中,出口1258亿美元,增长20.7%;进口1102亿美元,增长29.8%。同时,贸易伙伴呈现多元化。对欧盟出口份额占17.4%,为全省第一大出口市场;对美国、日本、韩国三大传统市场的出口份额分别占15.8%、13.3%和11.5%;对东盟出口份额占7.8%。来自东盟的进口份额占17.0%,已成为全省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第二,利用外资结构渐趋优化。实际到账外资111.6亿美元,增长21.7%。其中,服务业实际到账外资38.3亿美元,增长35.9%,占全省总额的34.3%,比重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新批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72个,增长一倍。第三,对外经济合作进展顺利。2011年,境外投资积极推进,协议投资总额29.6亿美元,增长33.7%;其中中方投资27.1亿美元,增长46.4%。新核准设立境外企业(机构)372家,比上年增长3.3%;境外资源开发项目55个,增长27.9%。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稳步发展,对外承包劳务工程完成营业额74.7亿美元,增长42.7%;外派各类劳务人员48,836人,增长3.3%。总之,我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已基本形成。
4、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三次产业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产业结构也日益优化,这为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2011年我省粮食总产达到885亿斤,实现连续九年增产。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依靠“双轮驱动”战略,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工业调整振兴三年规划目标基本完成。服务业跨越式发展不断推进,2011年服务业投资占投资总额达到50%,历史性超过第二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三次产业比例由2010年的9.2∶54.2∶36.6调整为2011年的8.8∶52.9∶38.3。
(二)资源支撑
1、人才培养卓有成效
“十一五”末,全省普通小学、初中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分别为99.99%和99.8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保持在95%以上;全省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2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8%。我省实施的素质教育已经走在全国前列。2011年,各级各类教育继续协调快速发展(见下表3),尤其是高等教育,基本实现了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重大转变,人才培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为全省创新体系建设和经济文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我省教师队伍的素质稳步提升,教育保障能力得到切实加强。全省有50多名高级人才入选国家“__”,197位院士、177个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在站人数达1578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进,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所,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所,全年培养高技能人才16.5万人。
2、自主创新能力日益提高
近些年来,我省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新突破。截止2011年底,我省已经拥有中科院3个研究所、30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29个国家质检中心,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国家深海基地等重大科学工程落户山东。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0家,居全国首位。全省拥有国家级创新企业35家、国家级创新服务中心33家,均位居全国首位;国家高新区8家,与江苏省并列全国第二。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1》显示,山东区域创新能力跃居全国前列,成为创新能力较强的地区之一。“十一五”期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年均增长超过30%。2011年,我省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39项,评选省科学技术奖励497项,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379项,专利申请量11.0万件,比上年增长35.5%,专利授权量5.9万件,增长14.3%,每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达0.6件。我省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8%,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经济支持。
3、财政和金融健康发展
财政收支增势较快。地方财政收入“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0.7%,2011年地方财政收入达3455.7亿元,增长25.7%。其中,税收收入2602.4亿元,增长21.1%,占地方财政收入的75.3%。地方财政支出5001.2亿元,增长20.7%。民生领域支出继续加大,达到2738.9亿元,增长29.6%,占全省财政支出的54.8%,高于上年比重3.8个百分点。其中,教育支出增长35.2%,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24.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20.3%,医疗卫生支出增长43.5%,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21.4%。金融信贷向重点领域倾斜。2011年年末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6987亿元,比年初增加5349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2306亿元,新增2556亿元,占全部新增存款的47.8%。年末本外币贷款余额37522亿元,比年初增加5029亿元。对小企业贷款支持力度加大,小型企业新增贷款1124.6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增速分别高于大、中型企业9.3和2.7个百分点。对县域经济信贷投放进一步增加,县域新增贷款1725.4亿元,占全省新增贷款的38.3%,比重提高1.6个百分点。
4、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强化。水利投入的多元化机制日渐成熟,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干线工程基本建成,南水北调续建配套工程、引黄济青改扩建工程和进一步治淮工程今年已全面启动。饮水安全、道路建设和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顺利开展,覆盖全省的新型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加快形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2011年末,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3.32万公里;铁路共完成客运量287万人,客运周转量34200万人公里;全省沿海港口7处、485个生产性泊位,内河通航里程1150公里;共有2家运输航空公司,8家通用航空公司,8家运输机场,3家通用机场。邮电通信业平稳增长。2011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771.2亿元。其中,电信业务总量为723.6亿元,邮政业务总量47.6亿元。光缆线路总长度51.0万公里;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45.7万路端。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923.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7118.0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94.4部。全省网民超过5000万人,备案网站18.9万个。
三、山东省产业结构优化构想
(一)建设工业强省,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
以实现工业由大变强为核心,按照“双轮驱动”的要求,一方面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一方面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以高端产业、高端产品、高端技术为主体的现代制造业体系。
1、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的新趋势,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新特征,确立以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医药和生物、海洋开发为重点,深入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加快形成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1)新材料产业依托我省新材料产业基础优势,发挥创新型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资源节约、绿色环保为方向,重点发展高性能纤维、特种高分子材料、特种金属材料、精品钢新型材料、功能陶瓷。(2)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济南国家信息通信创新园、济南国家软件基地和青岛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为依托,培育一批重点骨干企业,重点发展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信息网络、高性能集成电路、高端计算机、高端软件、新型显示等高端信息技术产品。(3)新能源产业以打造高端产业链为目标,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推进页岩气开发和智能电网建设,提高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力,实现新能源装备生产和示范推广应用协同发展,大幅提升全省新能源产业的综合竞争力。(4)新医药和生物产业面向健康、粮食、环境等重大需求,以新医药、生物育种、生物制造为重点,支持德州、青岛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做大做强,建成全国重要的新医药及生物产业集群,加强自主创新,推进产业化,促进产业集聚,打造生物经济强省。(5)海洋开发产业抓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大力发展海洋生物、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精细化工等海洋开发新兴产业,加强技术集成与专业分工,培植延伸产业链条,着力打造带动能力强的海洋优势产业集群,建成集海洋科技开发和资源勘察、海洋资源综合利用和高端装备制造于一体的全国重要的现代海洋产业基地。
2、改造提升传统工业
按照创新驱动、优化结构、提升水平、绿色发展的要求,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产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以增量优化带动存量调整,以先进产能取代落后产能,推进重点产业结构调整。(1)装备制造业以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自主创新为动力,做大做强汽车、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机床、农业机械、工程建筑机械、电工电气、内燃机、纺织机械、轻工机械和石油化工机械十个重点产业,建设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或基地。(2)原材料产业石化行业要积极探索原料多元化发展新途径,重点发展炼化一体化、临港石化工业和精细化工,严格限制低端污染化工项目建设。冶金行业要控制总量,优化品种结构,研制发展深加工产品和新型材料,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建材行业要以节水、节能、节材为方向,发展资源综合利用型、环境友好型新型建材系列产品。(3)消费品产业抓住国家拉动消费的重要机遇,突出绿色环保、质量安全,加快消费品产业产品和技术的更新换代,做强产业链终端,实施品牌战略和差异化战略,拓展国内外细分市场。
(二)加快发展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为目标,加快重点城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四大载体”建设,引导服务业合理集聚发展,逐步形成“突出两核、提升两翼、拓展两沿”的服务业发展布局,全面提高我省服务业发展水平。
1、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围绕社会化服务、专业化分工,降低流通和服务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加快构建完善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支持发展龙头企业和集聚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使生产性服务 金融保险业: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加快金融市场建设,积极推动金融创新,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构建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一体化发展的金融体系。支持恒丰银行、齐鲁证券、泰山财产保险等地方金融企业扩大规模,提升实力。支持济南打造区域金融中心,发挥青岛金融服务优势,增强区域中心城市金融服务功能。现代物流业:加快构建综合运输体系,完善全省综合运输规划,推进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完善物流基础设施,支持建设大型物流园区,加快提升物流业专业化、信息化、社会化和规模化服务水平。信息服务业: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推进“数字山东”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服务领域,大力发展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充分发挥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作用。商务服务业:适应社会化分工和产业发展的需要,支持发展各类专业化服务机构。加快发展租赁业,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积极发展会展业。
2、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以提高服务科技含量、规范服务标准和提升服务质量为目标,全面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消费扩大和消费升级的需求。批零餐饮业:推广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方式,推进商业结构和业态调整,改造零售业,完善批发业,提升住宿餐饮业,大力推进商贸流通业现代化。旅游业: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整合区域优势旅游文化资源,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弘扬“好客山东”品牌,积极推进旅游大项目建设,培育旅游大企业,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房地产业:完善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的市场机制和政府保障机制,努力增加有效供给,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合理引导住房消费,稳定有序发展房地产业。服务贸易: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提高我省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能力,优化服务贸易结构,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加快发展服务外包,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贸易发展格局。家庭和社区服务业:完善服务设施和网络,扶持发展各类专业化服务企业,满足居民消费需求。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构建家庭和社区服务网络,拓宽家庭和社区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3、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
适应人们消费需求多样化和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瞄准国内外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加快推进服务创新,大力发展市场潜力大的新兴服务业,逐步将其打� 创意产业:积极发展创意产业,通过科技支撑和市场化运作,培育创意产业发展主体,突出创意产业发展重点,加快发展工业设计,使其成为服务业发展的新引擎。节能环保服务业:适应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需求,优先发展节能服务业,积极发展环保服务业,加快发展资源循环利用服务业,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健康服务业:适应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和生活方式变化的需要,倡导健康消费理念,培育健康服务机构,加强健康服务业管理,积极发展以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医疗、营养保健、健身休闲等为主要内容的健康服务业。
(三)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进一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升农业发展水平,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格局,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再创我省农业发展新优势。
1、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业结构
按照发展高端、高质、高效农业的要求,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强农业十大产业体系建设。(1)粮食按照稳定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的要求,全面实施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推广高产稳产粮田建设工程,构建运转高效、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2)畜牧业以建设现代畜牧产业体系和提高畜产品产量、质量和效益为重点,坚持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创建、科技化支撑,以良种繁育、标准化生态饲养、特色产业培育为重点,调整优化畜禽品种结构,加快“五大产业区”建设,再创山东畜牧业发展新优势。(3)渔业坚持生态、高效、品牌渔业发展理念,以实施渔业“双十工程”为主要抓手,不断提升渔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实现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做强养殖业,做优捕捞业,提升加工业,拓展服务业,培植文化旅游渔业,打造全国最大的高端高质“蓝色食品基地”。(4)蔬菜以保障市场供应、确保质量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全力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挖掘提升地方名产蔬菜,做深做精加工出口蔬菜,全面提升产业的加工增值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5)果业以提质增效为主攻方向,积极转变果业发展方式,以苹果、梨、葡萄、桃四大水果,枣、板栗、核桃三大干果为重点,创建一批省级标准化示范园,带动全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全面提升果业的整体素质。(6)苗木花卉立足我省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抓好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良种选育与推广、质量检验与监督三大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特色苗木花卉,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做好优良品种选育,强化设施栽培,推广特色基地建设,把我省打造成北方最大的苗木花卉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7)油料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和技术� (8)棉花以棉花新品种培育和新技术推广为重点,以提高单产和品质为核心,全力推进区域化布局、轻简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努力构建棉种生产、棉花加工、质检、储备一体化保障体系,促进棉花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9)种业以健全完善育、繁、销一体化种子产业发展格局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加快新品种培育与推广,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培育壮大种子龙头企业,强化种子质量和市场监管,合理配置种业生产要素,做大做强种子产业。(10)乡村旅游坚持“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富农”,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培育一批影响力大、带动作用强的乡村旅游示范区,开发具有传统和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知名品牌,把乡村旅游业培植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新亮点,提升“好客山东”品牌内涵。
2、提高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和农业产业化层次
适应绿色消费、生态环保、安全健康的市场需求,着力扩大优质、生态、安全农副产品供给。加快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安全标准,积极推行农产品原产地标识制度和终端产品认证制度。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和产地环境整治,推进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和绿色控害技术综合运用示范基地建设,完善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检测和检疫体系网络,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以促进农业生产工厂化、管理企业化、组织规模化为重点,继续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工程,支持龙头企业提高层次、扩大规模,推进上下游产品加工的联合与协作。突出资源优势和特色品牌导向,引导带动农业生产提高层次、争创名牌、增值增效和节约资源。以农民组织化推进农业产业化,支持农民以生产要素参股龙头企业,鼓励农村经济能人牵头建立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各类公司、合作组织和广大农户紧密合作机制,形成以产权为纽带、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
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国际经验
在国际经济格局中,发达国家通常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领跑者,我国以及我省当前还处于“跟随者”的地位。日本、韩国和以色列三个国家在其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都有过“跟随”的历史或正在“跟随”,他们的经验对我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致力于产业政策制定与产业结构设计的国家。二战结束以后,日本的经济百废待兴,尽管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但在短时间里迅速成为世界发达国家,这与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是分不开的。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突出特点就是根据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市场需求,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日本的产业政策可以分为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产业组织政策则是整个产业政策实施的重要保障。
1、合理选择主导产业,给予政策扶持
在日本战后的经济发展中,日本政府采用了佐贯利雄的“战略产业领先增长论”,随着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变化,适时地调整主导产业。二战后,日本的主导产业从轻工业到火力发电业、石油加工业、石油化学工业、钢铁工业等重化工业,之后又把主导产业自觉地转为汽车、家用电器业等机械、电子工业,各种主导产业为其他关联产业和基础产业创造着机会和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规模也随之扩大。制定科学的以发展主导产业为中心的产业结构政策,在此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根据产业发展规律确定调整产业结构的方向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初期,生产力低下,产业结构落后。为了打破这种产业结构的后进性,筱原三代平在研究了产业发展动力的基础上提出了两条规划产业结构的标准: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率基准。根据这两个标准,日本政府确定了当时需要促进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潜在主导产业。这些产业中的许多产业在当时并非是日本的优势产业,但很有发展前途,于是,日本政府采取了全力扶植的办法,一方而对这些弱小产业进行保护;另一方而,鼓励这些产业走上出口导向的发展路径。
产业经济学本科课程建设思路论文
摘要:《产业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其理论性较强。因此,对以新疆为代表的西部民族地区普通高校来说,仅采用通行的教材和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满足民族地区普通高校培养服务本地经济发展人才的需求。为此,本文在对当前新疆普通高校《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从教材的配套案例建设到授课方式及实践教学设计都需要以本土化案例来驱动的课程建设思路。
关键词:新疆普通高校;课程建设;本土案例
《产业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中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管理的经济理论,是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的“中观”经济学,是国际上公认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性较强的新兴应用经济学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本科经济学类专业中将其列入核心课程。随着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校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对西部民族地区的普通高校来说,立足和服务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将成为办学的首要目标。为此,课程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必须做出相应改革。当前,新疆各高校经济类本科专业中,《产业经济学》课程建设存在较多问题。随着办学目标的调整,如何结合本区域产业发展实践,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当地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成为急需研究的课题。
一、新疆地区《产业经济学》课程建设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作为《产业经济学》课程的任课教师,在本校教改项目的资助下,带领学生对新疆六所普通高校中讲授该课程的教师、学过该课程的学生及部分用人单位进行调查,现将存在的主要问题概括如下。
(一)使用教材中的'案例不够丰富,尤其欠缺与本区域产业发展实践相匹配的案例
对于该课程,新疆各高校基本都采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规划教材,或者是国内知名高校出版社(如人民大学出版社、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这些教材是国内经济学专业的主流教材,其主体内容基本以引进国外该学科的基本理论为主,主要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政策等基础理论,内容比较抽象,个别教材在部分章节结束后,配套了针对相应章节内容的案例,但配套的案例主要是针对个别专业概念(如规模经济、并购等)的应用和理解,缺少能把教材中核心内容运用完整案例呈现出来的配套内容。同时,由于我国区域产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而目前不同的区域用统一的案例来教学,缺乏与当地区域产业发展实践相匹配的案例,而能突出西部民族地区区域产业发展特色的案例更是鲜见。
(二)教师授课方式较为传统,教学设计积极性不高,导致授课效果不佳
通过与部分任课教师和学生座谈发现,当前,新疆各高校《产业经济学》课程授课方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多媒体课件和黑板板书等形式来展现主要内容。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课件照抄照搬教材,且课件形式单一死板,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受师资水平和硬件的限制,很多新的教学方式(如翻转课堂)等难以采用,部分任课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够,致使授课主要以灌输式为主,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较少,从而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通过调阅部分新疆高校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发现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够理想,学生卷面成绩在70分左右。
(三)课堂实践教学环节欠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通过对新疆部分普通高等院校的走访和调查发现,为了给教学管理提供便利,高校大部分课程,基本都是以课堂集中讲授为主,大部分课程都没有在教学计划中单独列出具体的实践教学学时和实践教学内容。《产业经济学》课程本身的应用性较强,如果未针对其设置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民族地区普通高校就很难达到教学大纲中预期的教学效果,且会存在较大的问题。调查发现:对在企业就业的毕业生来说,难以从专业角度充分分析本行业的产业组织情况,且不能更好地争取和利用相关政策资源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对在政府相关部门就业的毕业生来说,其往往难以从专业角度做出一份规范的行业发展调研报告。
二、基于本地产业发展案例驱动的《产业经济学》课程建设思路
针对当前新疆普通高校《产业经济学》本科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以所在的新疆师范大学《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为例,具体论述基于本地产业发展案例驱动的《产业经济学》课程建设思路。
(一)建立与主流教材配套的新疆本地产业发展配套案例汇编手册
针对目前通行的《产业经济学》主流教材内容过于理论化,尤其欠缺本土案例的突出问题,笔者带领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通过实地调查、小型座谈会等多种方式,经过近两年的搜集整理,现已基本形成与所选教材配套的具体案例汇编手册:其中,在教材的产业组织部分,已形成与之配套的包含新疆代表性产业如建材、奶制品行业、酒业等12个行业53家上市公司的完整案例;在教材的产业结构部分,已形成与之配套的包含新疆各地州来产业结构演变特征比较的图表分析资料;在教材的产业政策部分,新疆作为多种政策资源倾斜的重点地区,产业政策的制定及评价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笔者已梳理了近的新疆产业政策。
(二)创新授课模式,通过本地案例教学,实现师生良性互动
针对当前授课方式呆板、师生难以有效互动、授课效果不佳、学生成绩普遍较低的问题,笔者借助“雨课堂”与“翻转课堂”,形成新的授课方式。例如:在讲解企业创新行为时,任课教师通过“雨课堂”平台上传了本章节的学习素材,包括支撑企业创新的外部要素及本章难点——垄断与创新的关系等。课前,学生提前预习新的授课内容;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自行讲解相关知识点,在该过程中主要采取分组的形式进行。第一组学生以新疆本土企业广汇集团、特变电工等为例对企业创新的定义、分类、基本要素、驱动力、测算指标等展开讲解;第二组学生主动整合教师上传的素材建立图形,从垄断抑制竞争的阿罗模型和垄断激励竞争的德姆塞茨理论两方面展开。第三组学生通过大量呈现新疆特变电、金风科技等新疆本土企业近十年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和取得的各项专利,清楚地阐释如何衡量和测算创新。最后,教师对同学们的讲解进行点评,解决个别学生的疑惑并进行总结。笔者发现,通过运用这种新方式进行授课,本届学生期末平均成绩比前两届学生提高了9.4分,及格率提高了6.3个百分点。
(三)建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符的、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借助已经形成的案例汇编手册,在教学计划中设计了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外实地调研环节。其中,课堂实践教学以综合案例教学的形式展开,主要是对学生所学的核心内容用案例的形式进行串联,如介绍完教材中的产业组织理论后,让同学们按照配套的案例手册,用所学的SCP(结构、行为、绩效)分析范式,从规模经济、市场集中度、企业策略性行为、市场绩效等各方面对提供的新疆12行业的发展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并以PPT形式进行讲解展示。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理论比较分析新疆12个行业的产业组织状况,极大提高了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设计的另一部分实践教学环节是,在学期期中和期末分别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调研,并撰写行业分析报告。具体安排如下:学期期中和期末,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乌鲁木齐市的华凌建材市场和国家级产业园区为调查对象,依次进行调查方案设计、相关数据收集、数据整理与分析、调查报告撰写等。最后,教师要对研究报告进行点评和总结,并引导学生进行修改和完善。学生提交的报告要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考评成绩。《产业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其理论性较强。对以新疆为代表的西部民族地区普通高校来说,若仅采用通行的教材和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效果往往不够理想。为满足民族地区普通高校培养服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人才的需求,笔者通过教改项目的支持,针对当前新疆普通高校《产业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从教材的配套案例建设到实践教学环节设计,都需要以本土化案例来驱动的教学改革思路。通过本土化的案例教学改革,不仅能将晦涩难懂的理论形象生动地呈献给学生,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实践教学,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对新疆本地产业和企业发展的熟悉程度,从而使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企业在实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玉冰。产业经济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19):62.
[2]王艳荣。基于人才培养的产业经济学教学方法设计[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4):101-102.
[3]梁姗姗。经济类专业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设计与实施——以《产业经济学》课程为例[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1):27-31.
1研究方法
1.1分部门能源消费CO。排放强度估算方法广东省各部门能源消费CO。排放强度的计算方法参考《IPCC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R为广东省i部门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费CO。排放量,Mt/万元;C为i部门的能源消费CO排放量,Mt;X为i部门的产值,万元;N为k燃料的低位热值,kJ/kg或kJ/m。;为消费的化石燃料类型数,种;C为k燃料的CO排放系数,kg/TJ或m。/TJ;A为i部门k燃料的消费量,kg或m。,对于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和其他服务业有分燃料类型的能源消费量统计数据,而除建筑业外第二产业的其他部门缺少分燃料类型的能源消费量统计数据,故本研究采用估算数据。为确保测算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各种化石燃料的低位热值及CO排放系数尽量采用适用于我国国情的数据(见表1),具体资料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_1、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关于公布中国区域电网基准排放因子的公告》[以及《中国温室气体清单研究》]。本研究得到的广东省各部门CO。排放数据,只包括化石燃料消费引起的排放量,同时没有包括CO。以外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1.2EIOLCA模型本研究基于EIO-LCA模型建立了广东省的部门能源消费C02排放矩阵『】,具体计算见式(2):BR(IA)Y(2)式中:B为各部门的能源消费CO。排放矩阵,b为B中元素(i为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部门的序号,J为产品或服务使用部门的序号,i一1,,,一1,,,为投入产出表中的部门数Mt(以COz计),B的各行向量之和表示部门i在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过程中的CO直接排放量,各列向量之和表示部门J在生产中因使用部门i的产品或服务而产生的CO隐含排放量;R为对角矩阵,对角元素为R;(卜一A)为列昂惕夫逆阵,反映了经济的中间投入产出结构以及生产技术水平,其中f为单位矩阵,A为直接需求矩阵,a为A的元素,表示第J个部门增加~个单位的最终需求时所需要的i部门的产出,取值为20广东省(进口、调进)非竞争投入产出表中J部门对i部门产品或服务的直接消耗系数;Y为对角矩阵,对角元素为y,,表示J部门产品及服务的最终需求量(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出口、调出),万元。
1.3数据来源与处理本研究使用的主要数据资料有年广东省价值型投入产出表Dg]、分部门能源消费量。。由于投入产出表和能源消费量中的行业统计分类不完全对应,笔者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为基本参考,调整投入产出表的135个部门为43个部门,具体分类如表2所示。2007年广东省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只统计了各部门总的进口及调进产值,而未建立具体的进口及调进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矩阵,笔者按照WEBER等[2使用的比例等同法,假设各中间使用部门和最终使用部门对进口及调进产品的使用比例等同于对国内产品的使用比例,将各部门总的进口及调进产品进行分解,建立(进口、调进)非竞争投入产出表,得到43个部门的直接需求矩阵以及各部门产品或服务的最终需求量。《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给出了广东省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以及其他服务业不同燃料类型的能源最终消费数据,但未给出工业分行业的不同燃料类型的能源消费数据。而《广东统计年鉴》只统计了工业分行业的能源消费总量(以标准煤表示),却没有细分至分燃料类型的能源消费量。笔者利用上述数据基于双比例尺度(RAS)法,以工业分行业的终端能源消费总量为列目标向量,工业不同类型能源的消费总量为行目标向量,取全国工业分行业终端能源消费量分配比例为初始条件,经多次迭代运算,以估算广东省工业分行业的不同燃料类型的能源消费量。
2结果与讨论
2.1基于部门生产的CO排放分析
广东省各部门能源消费的CO。直接排放量计算。2007年,广东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能源消费的Co。直接排放量分别为4.O9、31O.45、50.65Mt,所占比例分别为1.12、85.O1、13.87。可见,能源消费CO直接排放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这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能源消费的CO直接排放量最大,达184.02Mt,占排放总量的50.39;此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交通运输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能源消费的CO。直接排放量也较高,占排放总量的比例分别为12.29、11.66、3.90、2.4O;其余38个部门能源消费的直接CO。排放量之和仅占排放总量的19.36。因此,从部门生产的角度看,应重点针对这5个部门的生产制定CO减排政策,以控制生产中因能源消费而产生的CO。排放。广东省各部门单位产值的CO直接排放量(以下简称CO直接排放强度)计算结果。根据各部门的CO直接排放强度对表2中43个部门进行分组:直接排放强度小于0.37t/万元的为低碳强度组,0.37~3.70t/万元的为中碳强度组,高于3.70t/万元的为高碳强度组。2007年广东省各部门CO直接排放强度平均为0.37t/万元,各部门的直接排放强度差异显著,高碳强度组只有1个部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其直接排放强度为4.98t/万元;中碳强度组有5个部门,分别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交通运输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其余的37个部门都属于低碳强度组。可见,要降低广东省的CO。直接排放强度,首要应当提高中、高碳强度组部门的能源利用效率。刘畅等_2]的研究指出,科研经费支出的增加有助于高耗能部门能源效率的提高;滕玉华等_23]的研究发现,外商直接在我国投资引致的研究与开发溢出对我国东部地区的能源效率表现出明显的影响。由此可得,提高科研经费支出,加强节能技术的开发利用,引进外商的直接投资都有利于提高广东省中、高碳强度组部门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CO直接排放强度,从而实现能源消费的CO减排。
2.2基于最终需求的Co。排放分析
广东省各部门能源消费的CO隐含排放量计算结果见图2。2007年,广东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能源消费的CO隐含排放量分别为4.88、313.03、47.29Mt,所占比例分别为1.34、85.729/6、12.95。可见,能源消费CO隐含排放也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这其中建筑业的排放量最大,为67.18Mt,占排放总量的18.40。此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能源消费的CO隐含排放量也较大,分别占排放总量的7.96、7.34、6.69、5.64。与能源消费CO直接排放量的部门分布情况相比,能源消费CO隐含排放量的部门集中度相比较低,其余38个部门能源消费的CO隐含排放量之和占总量的53.97。广东省各部门单位最终需求引起的CO隐含排放量(简称CO。隐含排放强度)的计算结果亦。根据计算结果对43个部门的CO隐含排放强度进行分组:隐含排放强度小于0.57t/万元的为低碳密集组,0.57~5.70t/万元的为中碳密集组,高于5.70t/万元的为高碳密集组。由图2可见,2007年广东省各部门的CO。隐含排放强度平均为0.57t/万元,高碳密集组只有一个部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其隐含排放强度为7.83t/万元;而中碳密集组有20个部门,其余的22个部门属低碳密集组。根据广东省2007年(进口、调进)非竞争投入产出表中J部门对i部门产品或服务的直接消耗系数得,中、高碳密集组的部门具有密集使用COz直接排放强度高的部门的产品的特点。因此,要降低各部门的CO隐排放强度,其根本仍立足于提高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高能耗部门的能源利用效率。不同的最终需求类型对各部门能源消费的CO隐含排放量的贡献具有明显差异。建筑业的CO。隐含排放主要由省内资本形成引起;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这些部门的CO。隐含排放主要由省外需求(出口及调出)引起;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属第三产业的部门的CO隐含排放则主要由省内消费需求引起。统计各部门不同最终需求类型的CO隐含排放情况得出,由出口引起的CO隐含排放量最大,为135.94Mt,占排放总量的37.22其次是由调出、资本形成、最终消费支出引起的,其各自的CO隐含排放量所占比例分别为27.57、19.23、15.98。可见,广东省能源消费CO排放主要是由省外的需求引起的。
对于高碳密集组,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最终需求能源消费的CO。隐含排放量并不大,其主要因省内居民消费需求所引起的。对于中碳密集组,建筑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交通运输业、塑料制品业这6个部门的CO。隐含排放量均超过10Mt,这些部门的产品或服务需要引起的CO2排放量较高。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交通运输业、塑料制品业这5个部门的最终需求大部分来源于省外,仅这5个部门的产品因出口国外的需求引起的C02隐含排放量之和就为59.95Mt,占广东省排放总量的16.41,而这5个部门产品因调出省外的需求而引起的CO隐含排放量之和为39.70Mt,占排放总量的10.87。可见,对于这些部门应当从产业政策、税收政策上对其规模扩张和产品出口量进行适当限制,防止高碳耗能产品从广东省大量低价地出口及调出。与上述5个部门不同,建筑业的最终需求主要来自于省内资本形成,其引起的CO。隐含排放量为65.63Mt,占广东省排放总量的17.97。魏一鸣等_2依据我国122个部门投入产出表计算得到投资的行业需求结构,指出建筑业是投资支出的主体。若投资率过高,导致建筑业的最终需求增加,大规模的土建工程需求消耗大量高耗能产品,会造成大量的CO隐含排放。而有研究者采用完全分解的Laspeyres指数分解模型,对1995-广东省的能源消耗强度进行分解,发现1995年以来的间,广东省建筑业的能源消费强度不降反升。由此看来,对于广东省建筑业的发展需要进行有效指导,防止重复建设、过度建设以及不合理规划导致的能源浪费,从而减少建筑业的CO隐含排放量。
对于低碳密集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以及其他等4个部门的CO。隐含排放量均超过10Mt,这些部门的产品或服务需要引起的CO排放量较高。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这2个部门的最终需求主要来源于省外,这2个部门的产品因出口及调出的需求引起的排放量为42.93Mt。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以及其他这2个部门的最终需求主要来源于省内,这2个部门的产品因省内居民消费需求引起的排放量为22.88Mt。与中碳密集组不同,低碳密集组中这几个排放量比较高的部门在引起大量的CO。隐含排放的同时,为广东省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例,该部门为满足出口或调出的需求而引起1tCO。隐含排放量的同时,也能为广东省带来0.93万元的增加值。而根据张治军朝的计算,在广西人工林的固碳成本约为0.07万元/t(以CO计)。可见,对于这些部门而言,可以通过支付人工林的建设等简单的固碳方式,来间接解决部门CO隐含排放量大的问题。
3结论与建议
从通过基于EIOLCA模型建立的2007年广东省部门能源消费CO排放矩阵分析可得:
(1)不论是从部门的生产视角,还是从最终需求视角看,广东省能源消费CO排放都集中于第二产业。其中,CO直接排放量集中于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占排放总量的5o.39,而CO隐含排放量最大部门为建筑业,占排放总量的18.4O。
(2)从部门生产的CO排放分析看,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是CO直接排放强度最高的部门,直接排放强度达4.98t/万元。提高高耗能部门的能源利用效率是减少CO排放量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3)从部门最终需求的CO排放分析看,广东省能源消费CO排放主要是由省外的需求引起,占排放总量的64.79。不同最终需求对各部门的CO隐含排放量的贡献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建筑业的CO隐含排放主要由省内资本形成引起;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这些部门的CO。隐含排放主要由省外需求引起;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属第三产业部门的CO隐含排放则主要由省内消费需求引起。对于不同的部门,应当针对其CO。隐含排放的特点,制定相关的减排策略。
摘要:YB25软盒包装机铝箔纸输送机构的工作原理,分析了铝箔纸在输送过程中出现弯曲、打卷、存纸和偏斜等故障的原因,详细地阐述了各种解决方法和效果,最终通过对压弧辊及导纸板的改造,解决了铝箔纸输送稳定性较差的问题。
关键词:单张铝箔纸;压痕辊;导纸板;压弧辊YB25软盒包装机是上海烟草工业机械厂代表中方从意大利G.D公司引进并消化XISC包装机全套制造技术生产的国产卷烟包装设备,具有包装质量好、性能稳定、运行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是目前我国卷烟软盒包装设备的主流机型。但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设备本身的设计缺陷和原辅材料质量的影响,YB25软盒包装机铝箔纸输送装置运行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堵纸和单张铝箔纸输送偏斜问题,致使小合烟包铝箔纸顶、底部折叠不好等诸多质量缺陷和存纸现象,严重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转。经自行多次检修,聘请主机厂(上海烟机厂)师傅调整,均未取得良好的效果,随着设备运行时间的延长,此问题日趋严重。通过对铝箔纸输送装置的分析研究,根据兄弟烟厂对铝箔纸压弧辊改造的特点,摸索出增加铝箔纸压弧辊的新方法,最终成功地解决了铝箔纸在输送过程中的存纸、偏斜等问题。
1铝箔纸输送装置传动结构原理分析
铝箔纸输送装置动力来自主传动系统的`轴,通过安装在轴上的两个齿轮,分两路传递,驱动各输送辊齿轮,齿轮啮合带动各输送辊、延展辊,实现铝箔纸向下输送到一号轮前端由左、右滑杆进行定位。
2铝箔纸输送机构工作原理
铝箔纸供给系统是由一系列的输送辊和过纸辊组成,经过展开驱动辊和过纸辊展开后,进入其分阶段切割流程。为了避免铝箔纸切割后出现弯曲、打卷现象,在铝箔纸切刀前设计安装了一对压痕辊和两对压弧辊。压痕辊有三方面作用:一是与驱动辊配合完成铝箔纸的展开驱动,二是在铝箔纸两侧滚压压痕,防止其出现弯曲、打卷现象。三是在铝箔纸上打印产品生产班次。压弧辊的作用是在铝箔纸经过时滚压出轻微纵向弧痕,以达到给铝箔纸导向的目的,防止切割后的铝箔纸断面在向下运动时出现翘曲。带有压痕的铝箔纸,经过铝箔纸切刀的切割后,被分切成合格的单张铝箔纸,每张铝箔纸再依次由输送辊、输送凸轮辊和加速轮输送,最终到达左、右滑杆处进行定位,在此处与一号轮输送来的烟支共同推入铝箔纸包装成型轮(2#轮),进入烟包铝箔纸的折叠过程。
3故障表现形式
设备运转时,特别是当压痕辊磨损后,铝箔纸从切刀下部通道断开处跑出,或在通道下部的定位处出现弯曲、打卷现象,使铝箔纸在通道内堵塞,或出现铝箔纸不能准确定位,导致铝箔纸烟包顶、底部折叠不好,剔除烟包数量增加,影响设备正常运转,不但增加了原辅材料的消耗,而且加大了操作工的劳动强度,影响设备的有效作业率和产品的包装质量。
4原因分析
针对上述故障表现,进行大量分析和认真研究,认为要将此类问题彻底解决,最根本的途径是必须保证铝箔纸在通道内输送过程中保持挺直,使铝箔纸输送稳定。
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由于铝箔纸在运输过程、仓储过程中的温差变化,以及季节变化造成的温湿度变化等都会对铝箔纸的应用产生一定的影响;设备运转中,当压痕辊磨损,无法在铝箔纸上滚压压痕,铝箔纸会出现弯曲、打卷现象。纵观其整个输送通道,大部分都是由导板予以导向的,也就是说,大部分通道是封闭的,封闭通道内铝箔纸的输送是稳定的,但封闭通道有两处断开较大部分:一处使铝箔纸切刀处。另一处是铝箔纸加速轮与定位叉之间。所以,这两处是铝箔纸容易弯曲、打卷和产生阻力的地方,在设备的实际运行中,也正是如此。
从第一台ZB25包装机组引进至,运行中普遍存在着铝箔纸输送过程中产生堵纸、打卷等现象,冬季尤为突出,针对这一现象,车间维修工、技术人员先后提出以下改进方案和具体实施办法:
①考虑到设备运行时间较长,零部件磨损程度不一,更换04部件的铝箔纸橡胶牵引辊(2XBWA2)、压痕辊(2XCML1)、加速辊(3XA309)、加速轴(OX9229)(OX9232)。②调整左滑杆(2XDSA4)、右滑杆(2XDWA9),根据单张铝箔纸在一号轮前定位时,前后高低位置不一致,确定高低差值,对输送偏斜的单张铝箔纸进行重新校正。通过以上更换备件与调整,均未取得良好的效果,仍存在铝箔纸输送偏斜、堵纸现象,影响产品质量和设备的正常运行。③将铝箔纸输送改为真空吸风带传送,改造部位较大、费用较高,维修困难。④将铝箔纸通道改为全封闭的,实现起来存在较大的难度,而由于铝箔纸压痕辊的压筋轮廓为直角,如将其尺寸加大来加深则容易将铝箔纸压破。⑤改变凹辊的槽半径和加宽凸辊的宽度,安装使用后效果也不理想。
5改进措施
根据以上改进方案,最终决定对铝箔纸压弧辊进行改造。在不改变其导向作用的前提下,增加铝箔纸压弧数量,使其更加挺直,有利于铝箔纸在通道内正常输送。另外,在增加压弧辊后,压弧辊形状的改变又受到铝箔纸导纸板的限制,所以,在经过认真分析、验证后,我们对其两侧的导纸板进行改造,有利于压弧辊的正常安装和使用。
要想使铝箔纸在通道的输送过程中增加压弧量,就必须拆除其原部件的两对压弧辊(见图1), 重新安装相应的四组压弧辊,四组压弧辊的外径相同,两组内径不同(见图2)。四组压弧辊的外径是根据原件凹辊的外径而确定的,经上海烟机厂为我厂专门定做。四组压弧辊的安装位置(见图3、4),安装要求是通过观察铝箔纸的压弧状况进行确定。首先,要保证铝箔纸在输送过程中不能被压破;其次,要使压弧辊滚压出4条相同的弧痕,铝箔纸弧痕要分明,且挺直。由于在主动轴和从动轴上各加了两组压弧辊,就必须对原有导纸板进行加工改造(见图5),便于压弧辊的安装和调整,改造后的导纸板(见图6)。从而增强了铝箔纸的挺直性,使得铝箔纸在输送通道内不易打卷、弯曲,稳定的向下输送,达到预期的改进效果。
①此项改进节约了辅料;减少了因铝箔纸堵塞故障而造成的停机,降低了铝箔纸消耗。根据实际调查统计,铝箔纸单耗比改进前降低了0.08kg/箱(改进前为3.12kg/箱,改进后为3.04kg/箱),铝箔纸打卷堵塞明显减少。②由于此项技术的成功改进,YB25包装机还节约了设备备件费用。在改进前,当铝箔纸压痕辊使用6个月时,压痕辊上的压痕筋就因磨损而起不到压痕作用,开始出现铝箔纸弯曲、打卷现象,就要更换压痕辊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改进后,当压痕辊的压痕筋磨损后,由于4对压弧辊的作用,依然能对铝箔纸滚压弧线,保证铝箔纸的正常输送。这样,在压痕辊压筋磨损但并不影响其输送功能的前提下,就不必更换压痕辊,使铝箔纸压痕辊的使用寿命由原来的6个月延长到2年,此项改造的成功,每年可节约的备件费用为:改造前一对压弧辊的造价:58002=11600(元);改造后一对压弧辊的造价:2408 =1920 (元);节约费用:11600-1920=9680(元)。
综合所述,我们对铝箔纸压弧辊的改进是成功的,并通过这次改造,提高了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技术创新和改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引言
产业经济学是从微观经济学中分化发展出来的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是通过当前科学技术发展中各种管理体系和管理理念的更新实现的微观状态下的经济产业体系,是以理论为基础,应用为前提的发展理念和发展过程。在科学技术和经济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微观经济学是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结合当前经济理论实现的应用性质的经济学过程。西方产业经济学侧重于从企业角度出发研究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行为,在西方国家的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是通过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进行发展和探究的过程。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也逐步的实现了产业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但由于产业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使得当前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影响因素,更是使得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手段的主要制约前提和影响手段。
1. 我国高校产业经济学课程的发展现状
产业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是当前高校经济学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更是实现经济学教育的重要保证手段。目前而言,我国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设有产业经济学专业,在经济学的管理和教学过程中,由于各个学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不同使得其在教学过程中的采用手段和模式也不尽相同。设在经济学院,有的将产业经济学设在管理学院。教学中的内容偏重也有所不同,有的以产业组织理论为教学的主要内�
2. 我国高校产业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不明确虽然我国许多高校都开设国了产业经济学专业,但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并没有统一的认识。外传统的产业经济学并不包括产业结构的内容,但我国始终对产业结构调整非常重视,我国学者对产业的研究也大多集中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方面。在实践中,我国应用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的事例较多。尤其是最近的这次经济危机,使得我国政府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政策都更加重视,利用产业政策促进经济增长更加频繁。但我国对产业组织理论研究调整产业结构、重视不够,还停留在照搬国外理论的层面上,在实践中鲜有通过对产业组织的调整来改善市场运行的案例。这使得我国不同高校在产业经济学教学内容上产生较大差别。
2.2产业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与我国实际相脱节产业经济学引入国内教学的时间较晚,其教材的内容大多是从国外引入的,案例也都是国外的案例,和中国的实际有较大距离。以产业组织理论为例:产业组织理论的模型大多以完全信息为假设前提,博弈论的引入使得不完全信息模型也存在均衡解。但由于经济制度和法律体系的不同,国外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情况不是很严重,这些模型对国外企业行为的解释力就较强。但在国内,生产者和消费者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的策略性行为有明显的不同,所以这些模型对中国企业行为的解释力不强。中国学生在学习了这些内容以后,仍然不能对身边的企业行为做出正确的理解和解释,就会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也无法达到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教学目的。
2.3产业经济学的教材不规范,缺乏权威教材目前高校中使用的产业经济学教材有国内学者的,也有国外学者的,但国内外教材的也有很大不同,内容和体系设置差别较大。即使是国内编写的教材,一些教材的编者奉行拿来主义,直接照搬照抄国外的教材;还一些编者把一些还不成熟的研究成果引入教材而使教材的权威受到学生质疑。教材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质量,产业 经济学的教学缺乏权威的教材是制约这门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2.4产业经济学的教学手段落后,学生缺乏 实践能力我国高校中产业经济学课程还停留在讲授的层次上,缺乏辅助教学手段和实验或实践环节。一般来说,学生大多是从一个校门走到另一个校门,绝大多数学生对企业以及对企业的运行没有任何感性的或理性的认识,也可以说根本不了解企业,这一方面会造成学生不能对产业理论或模型的作出正确认识和理解,影响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会使学生的理论 应用能力大大减弱。
3. 改进高校产业经济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3.1明确我国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和重点我国的法治 环境和产权制度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商业诚信体系有待建立,这是我国目前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前提。也就是说我国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有其特殊性,我国的产业研究应立足于这个现实来研究我国的产业 组织和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把西方产业理论中国化作为现阶段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同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产业理论。
3.2编写和我国实际相结合,适合中国学生学习的产业经济学教材在明确我国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和重点的基础上,首先要规范产业经济学教材的内容,使各高校产业经济学的教学相对统一;其次,教材内容要和中国产业的实际情况相一致,使得学生所学的理论应能解释中国的产业现象,从而增强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另外,还应提高产业经济学教材的编写质量,少一些拿来主义,多一些编者自己的特色。
3.3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在教学中应多组织一些实际的案例,提高学生理论应用能力;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积累了大量的企业兼并、重组和分拆以及其它的案例,这些案例多是很好的教学素材,可以使学生对产业理论有更好的理解。另一方面,应建立产业经济学的 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和知识。同时应建立产业经济学的模拟实验室,使实验室模拟实验和实习基地实习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产业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观念,不应当成为改革开放的“反对派”不要企图长期垄断市场,要力,高校后勤 社会化改革的春天一定会来到。
总结
产业经济学是当前社会 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经济应用方式之一,是通过经济学为基础理论,实践为前提的方式进行经济专业知识 教育与培养的过程。在当前高校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发展中国特色教学思路,将产业经济学与学校模式相互结合发展的过程,打造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