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以互联网和数据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日益普遍、深入的应用,图书馆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下是细致的小编给家人们找到的8篇图书馆论文,欢迎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题】专题探讨
1学术批评本质论
1.1学术批评的性质
1.1.1学术批评的涵义
“学术”指“较为专门,有系统的学问”[1]。“图书馆学学术”泛指有关图书馆学的一切方面,如图书馆学思想、理论、观点、学派、方法以及图书馆学风等。“批评”一词,一是“指出优点和缺点,评论好坏”;二是“专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2]。图书馆学学术批评是指对一切图书馆学现象进行评论,指出其优点和缺点,并对其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
这里,必须纠正对“学术批评”的错误看法。即一提“批评”,就认为是“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就是“找毛病”。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极片面的看法。应当全面、正确理解“批评”的涵义,以健康开展图书馆学学术批评。
1.1.2学术批评的对象
图书馆学学术批评属于图书馆学理论的一部分。图书馆学学术批评对象的范围,应当包括图书馆学论文作者、学者、学术论著、学报、学刊、学会、学派、学风以及学术批评本身等。[3]
1.1.3学术批评的性质
(1)图书馆学学术批评是一种创造性的学术研究活动。图书馆学学术批评不仅要对批评对象——主要是图书馆学论著进行分析、判断、理解和阐释,而且还要指出其优劣所在,并提出自己的意见。“指出其优劣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这就是批评者创造精神的运用。因此,学术批评是批评者创造智慧的发挥,是一种创造性的研究活动。
(2)图书馆学学术批评的实质是一种自我批评。波普尔认为,学术批评表面上是不同学者之间的相互批评,而实质是学术的自我批评。因为,他人对自己的学术批评,实际上是他人帮助我们自己批评自己。同理,自己对他人的学术批评,也可以看作是他的学术观点的自我批评。学术批评,不论谁来作批评,实质上都是真理在借他之口而进行批评,学术批评是以真理为标准进行的自我批评。[3]
(3)图书馆学学术批评之理论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之一,它以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原则方法和其他分支学科不可替代的性质和作用,成为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图书馆学的内容,形成了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一个分支。
1.2学术批评的类型
图书馆学学术批评类型较多,按照不同分类标准,就有不同类型。
1.2.1按其内容性质分
(1)原理批评类。又称理论批评类。这类学术批评是指对载于各类图书馆学文献(如论文、著作等)的图书馆学理论、观点、思想等进行批评。如图书馆学发展史上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争鸣,对图书馆学学科性质的讨论等,就是这类理论性批评。[4]
(2)方法、技术批评类。这是指对图书馆学研究方法和应用技术的批评。如1983年乔好勤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图书馆学研究中应用新的方法存在“照搬”、“硬套”和“浅尝辄止”等问题,并对没有专门研究方法论提出批评。[5]
(3)综合批评类。这类批评是指对图书馆学理论、方法、技术以及学风等进行全面的批评。这种批评的典型文章有1982年邱昶和黄昕的《论我国新时期的图书馆学研究》[6],沈继武和刘迅的《论我国图书馆学的危机及其革命》[7],1989年刘洪波和潘寅生的《在繁荣的表象背后——评八十年论图书馆学研究》[8],2000年黄俊贵的《丑陋的图书馆学——“实话实说”访谈录》[9]等。前三篇文章着重对图书馆学理论、方法、观点、思潮及研究方法等进行批判和评论,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最后一篇则着重批评图书馆学风。该文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严肃批评我国图书馆学界目前存在的不正学风,并提出了除却丑陋正学风的积极建议和意见。
1.2.2.按批评对象的载体分
(1)对论文的批评。如对1985年张晓林的文章《应该转变图书馆研究的方向》的批评[10-12],对上述黄俊贵文章的批评[13-16],等等。
(2)对著作(专著)的批评。如刘国华等对专著《书目情报需求与服务研究》(彭斐章,1990)等的批评。[17-19]
(3)对学报(刊)的批评:如《中国图书馆学期刊的发表现状及未来取向》(李万健,1999)[20]、《〈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年回顾》(王国庄等,2000)[21]、《我国图书情报专业期刊建设刍议》(于鸣镝,2000)[22]等文就是对图书馆学学报(刊)的批评。
(4)对教育的批评。上述3类是图书馆学学术表现于语言文字者,而此类为表现于传承、宣传、普及活动者。对图书馆学教育的批评,如对图书馆学系改名(如改为“信息管理系”等)等的批评[23.24]。
(5)对作者(学者)的批评。图书馆学学术表现于人者,就成为图书馆学作者、学者、学人。对图书馆学作者(学者、学人)的批评,主要是对作者(学者、学人)的学风的批评。对图书馆学研究中的不正学风,如“泛滥成学”、“故弄玄虚”、“滥发文章”、“脱离实际”等和学术腐败,如“到处搞学位”,不够资格,却争当“博导”、“硕导”,滥出论文集,搞创收等进行批评。上述《丑陋的图书馆学》等就是批评学界学风不正的典型文章[9.25-28]。
(6)对学派和学会的批评。图书馆学学术表现于社会组织,则称为图书馆学会、图书馆学派等。对图书馆学学派的批评的典型文章有:刘迅的《西方图书馆学流派及其影响》(1983)[29]、黄纯元的《论芝加哥学派》(1997)[30]、霍国庆等的《西方图书馆学派论评》(1998)[31]等。对图书馆学会的批评,如对中国图书馆学会的批评,对国际国联(IFLA)的批评等。
1.2.3按批评对象的范围分
(1)宏观学术批评。这是指对整体图书馆学发展状况进行批评。如上述文献[6-9.28]等皆属此类批评。
(2)微观学术批评。这是指对图书馆学现象的某一部分(某一点)进行批评。如对某一学术观点的批评、某一方法的批评、学风问题中某一现象(如一稿多投、剽窃、抄袭现象等)的批评等。
1.3学术批评的基本特征
1.3.1创造性
图书馆学学术批评是批评者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批判和评论一切图书馆学现象的优与劣、经验与教训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建议的一项严肃的科学活动。由于图书馆学论著本身就是作者的创造性成果,如再要批评这些创造性成果,批评者若没有创造性眼光,是根本无法指出其成果的优缺点的,更别说对其提出建设性、指导性改进意见和建议了。
1.3.2批判性
批评的最大特点是其批判性。尽管我们不能把“批评”片面理解为“只提缺点和错误”、“找毛病”,但我们也不能把“批评”片面理解为“只说好,不说坏”。评论“好与坏”、“优与劣”,才是对“批评”的全面理解。由于“批判”的主要义项是“对错误的思想、言论或行为做系统的分析,加以否定”[2],而“批评”的两个义项中都含有“指出缺点和错误”的意义,所以“批评”一词的最突出特点应是批判性。如果“只说好,不说坏”,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批评。所以,图书馆学学术批评具有批判性,无可置疑。如前述几篇综合性批评文章就具有明显的批判性。
1.3.3.革命性
学术批评中,所指出的“优”,是批评者赞同的;而指出的“劣”(缺点或错误)则是批评者所要反对的。批评者指出被批评者(论著、作者、学派等)的缺点的,肯定要说出其理由并提出改进意见。这种错误或缺点的评论和批判意见,就是一种变革,一种根本性改革。如黄俊贵的《丑陋的图书馆学》在指出学风不正的同时,提出了改革(变革)学风的许多中肯建议和意见,这种变革性意见肯定会促进我国图书馆学界的学风革命。
1.3.4建设性
开展学术批评,本身就是发展学术的重要活动。真正的学术批评是建设性批评[15.32],是为了推动图书馆学健康发展(激发新观点、建立新理论)而进行的学术批评,是促进学科发展的得力手段。图书馆学的学术批评的建设性特征也是引导学术界正确开展学术批评的活动规范。
2学术批评功能论
2.1沟通功能
图书馆学学术批评,一方面是与作者的对话,说明批评者和读者对所批评论著作者的各种意见,以纠正其错误和完善其不足;另一方面是与读者的对话,向读者说明自己对论著的评价,以帮助读者认识、理解作者的意图,了解其优缺点,激发读者参与对论著的评论和研究的热情。这样,学术批评就成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相互沟通的中介、桥梁。
2.2导向功能
图书馆学学术批评的目的是把图书馆学引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并推动图书馆学发展和繁荣。当图书馆学发展误入歧途时,通过学术批评会指引图书馆学朝正确道路发展。当图书馆学研究陷入误区时,通过学术批评便使研究者走出误区从而取得可喜成果。当图书馆学发展出现危机时,图书馆学术批评便力挽狂澜,使局势转危为安。当图书馆学发展(或研究)偏离正确方向时,图书馆学术批评便使图书馆学拨正航向。学术批评能及时洞察社会思潮、科技动向、学术动向,引起图书馆学研究兴趣(方向)的转变,对图书馆学发展起着导引作用。如对信息时代的评论,对知识经济的评论,对网络环境的评论,使图书馆学界纷纷研究对策。学术批评着重评述图书馆学的一些新进展,鼓动对热点、焦点问题的研究,对学科内的某些已经或正在出现的态势作进一步推动。学术批评还着重于发现研究和学风中出现的问题,旨在纠正各种不健康成分的影响,为推动学科深入、理性地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上述几篇论文是学术批评具有导向功能的典型案例。不可否认,学术批评之成果中,不仅存在正导向性论著,也存在负导向性论著。但从总的结果(影响)看,由于图书馆学发展(研究)存在自组织律,学术批评总会以“正”压“邪”,真正起到正导向作用的。
2.3发展功能
在图书馆学学术批评中,往往会发生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争鸣(论争)[33],如对“书目情报”的争鸣,对“前科学”还是“常规科学”的争鸣,对“学科性质”的争鸣,对“研究对象”的争鸣,等等。“争鸣”与“批评”尽管不同,但从其内涵来分析,“争鸣”是“批评”的一种,“批评”包括了“争鸣”[2]。因为“批评”别人时,也说出了自己的观点,不同观点之碰撞,即“争鸣”。在学术争鸣中,争鸣(批评)双方都要提出不同于对方的观点(或思想、理论、方法),这样,不同观点的“碰撞”,就会激发出新的科学思想,产生新理论。如对“图书馆有偿服务”的争鸣,则产生了“一馆两制(业)”图书馆管理体制新理论。通过学术争鸣(批评、评论),不仅会产生新理论,而且也促进了原有理论和新理论的完善。因为争鸣双方不同的观点往往又是对原有理论的补充与完善。如“要素说”的形成(从“三要素”、“四要素”到“五要素”)等,就是在争鸣中完善起来的[34]。产生新理论,补充,完善理论,从而发展图书馆学,繁荣图书馆学,这是由学术批评的革命性、建设性所决定的。2.4评价功能
图书馆学学术批评,首先要建立在对被批评对象(论著等)的指点得失的分析基础之上,指点得失,评论好坏,则评价功能自然显现。学术批评的评价功能,如果是对论著而言,则说明该论著的创造性、科学性、学术价值、社会价值的高与低;如果是对作者而言,则说明该作者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学风等的优与劣;如果是对读者而言,则是向读者介绍或推荐论著(好的,大家学习,差的应予以批判),介绍或推荐作者(学者)(好的,向他学习,差的则引以为戒)。对学术成果的评价,由于涉及到作者的荣誉、地位、待遇等各种复杂的重要的因素,必须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严肃对待,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学术批评的评价功能。
2.5育人功能
学术批评往往引发学术争鸣。在争鸣中,人们通过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出疑难,回答问题,能够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提高思维能力、科研能力和知识素养。在批评与反批评中,培养了参与者敢于破旧,勇于创新的科学革命精神。在论争过程中,双方为了战胜对方,迫使自己不断学习新知识、补充新“营养”,因而知识素养大大提高。在批评过程中,双方科学知识的运用能力、科研能力的发挥等都跃然纸上,为客观评价、选拔人才创造了必要条件。因此,学术批评不仅能培养人才,还能借此发现人才。实践和历史已充分证明,开展学术批评(争鸣),不仅是学术带头人培养科学新秀的一个有效措施,而且还为形成科学学派创造了最佳环境。
2.6自组织功能
何谓“自组织”,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不过从文献[35.36]我们可以得知“自组织”的含义,即:在一个开放的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科学系统通过内部各个子系统或要素之间的竞争和协同,而自发、自主、自动从无序向有序演化发展的机理。简而言之,“自组织”是科学在一定外部条件下自动从无序向有序演化发展的过程和方式。图书馆学术批评在图书馆学发展中的自组织功能表现为:(1)学术批评会产生正导向作用和负导向作用,但随着学术批评的不断进行,其负导向作用必然被批评而转向正导向作用。学术批评本身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会自动转“负”为“正”,使图书馆学走出误区、迷途,朝正确方向发展。图书馆学学术批评这种拨乱反正、力挽狂澜的强大作用,推动新中国图书馆学蓬勃发展,从一个高潮转向另一个高潮,令世人刮目相看。当我们仔细研究,并结合中国图书馆史考察建国以来我国图书馆学学术批评的经典文献[6-11.28],这些文献所表现出的学术批评的自组织功能已跃然于新中国图书馆学史册之上了[37.38]。(2)学术批评针砭时弊,匡正学风,是其主要职能。学风问题不仅影响作者品德和价值观,而且还影响作者的学术水平,更重要的是还影响图书馆学健康发展。学术批评通过纠正不良学风,提高作者素质,建立学术规范,从而推动图书馆学研究朝正确方向发展,形成问题——批评——发展的良性循环。学术批评的这种不断拨正航向,推动学科可持续发展的自组织功能显而易见。
3学术批评规范论
欲真正发挥学术批评的各种功能,以确保图书馆学学术批评的健康发展,从而
推动图书馆学繁荣和发展,必须建立科学的学术批评规范。
3.1人品规范——学术批评者的道德规范
开展学术批评的主体是学术批评者。学术批评的规范化建设主要是学术批评者的规范化建设,因为学术批评是由人来完成的,学术批评能否健康进行,能否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关键在人,而学术批评的学风建设的关键也是人。所以学术批评规范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人品规范,即学术批评者的道德规范。其主要内容至少应包括如下几点。
3.1.1要民主、平等,反对以势压人、欺人
这里的“民主、平等”是指在科学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大家平起平坐,既要允许批评,也要允许反批评。权威与小人物平起平坐,长者与年轻者平起平坐。不要以领导、权威、长者自居,压人、欺人。小人物在权威面前不迷信、不盲从,敢于抗争。在科学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开展学术自由批评、论争的基本前提,学术批评者应遵守这种道德规范。
3.1.2要相互尊重,反对人身攻击、污辱人格
相互尊重是实现民主、平等的前提,也是营造良好批评环境的必要条件。相互尊重,就是要善待不同意见,力争求同存异,激发催化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产生。相互尊重,就是要相互宽容,相互爱护,尊重人格,不搞人身攻击,不伤害对方尊严,互为老师,互相学习,团结共进。
3.1.3要正面批评,反对暗箭伤人
所谓正面批评,就是直接针对对方的观点进行批评,提出自己的中肯意见,不要向对方射冷箭,不要旁敲侧击,含沙射影。正面批评,不仅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而且也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开展讨论,提高批评效果。
3.1.4要语言文明,反对挖苦讽刺
语言文明,是批评者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之一。语言文明,说话要和蔼、和气,文字要优美,用词要恰如其分。不要挖苦讽刺,不要夸大其词、无中生有,更不要骂街,“以牙还牙”、恶意中伤。
3.1.5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反对剽窃、抄袭
学术批评是一种创新性、建设性的严肃的学术活动。只有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才能激发新思想,产生新观点、新理论,繁荣和发展图书馆学。而剽窃、抄袭,不仅仅是品德败坏问题,而且于学科发展有害。
3.1.6要敢于说真话,反对“中庸之道”,只评优不批劣
要确立真正的批评精神,批评者要有说真话的勇气,要具备一种挑战性的理论人格。对图书馆学风要敢于说真话,成绩与问题都要说。对学术论著要说真话,优点、缺点都要评论。必须纠正过去那种怕得罪人、怕权威、怕报复,对学风对论著只说好不提缺点的、远离“批评”、“评论”本意的做法。要还“批评”之本来面目,让批评真正成为匡正时弊、纠正学风,客观公正评价论著,推动图书馆学发展的旗手、鼓手和斧手。[8]
3.1.7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反对把学术批评“政治化”
人品规范,首先应该是政治规范。学术批评,不能脱离国情,不能违和国家大政方针,但也不要把学术批评(争鸣)政治化,不要扣帽子、抓辫子,不要把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混为一谈。应当吸取过去关于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3.2学术规范
学术批评不仅要求批评者遵守人品规范,而且要求批评者遵守学术规范,即批评者在具体进行学术批评研究时所应遵守的规范。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3.2.1要实事求是,反对以偏概全
批评论著,批评学风,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要是啥说啥,要公允、客观,克服学术批评的片面性。只有如此,批评才会有针对性,才会使被批评者心服口服,才会使正气压邪气,克服学术腐败,使学术批评向科学、健康方向发展。
3.2.2要立字当头,建树求实,反对破坏性批评
要立字当头,就是要以建设性批评为宗旨,以立论为主旨开展学术批评[15]。这是由学术批评的任务决定的。学术批评就是为了匡正学风,以便把图书馆学发展引入正确轨道,激发新思想,建立新理论,以促进图书馆学繁荣和发展;培养人才,以推动图书馆学可持续发展。所以,只破不立,不是好的学术批评;不破不立,即非学术批评;违反人品规范和研究规范,借批评以中伤学人,借批评以泄私愤,便是破坏性批评,这是我们必须反对的。“破”不是最终目的,“立”才是最终目的,既破又立,才是最佳学术批评。
3.2.3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蹈空而论
这里说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是除“理论图书馆学”之外的图书馆学理论,如应(实)用图书馆学理论(图书编目、读者心理学等),以及专门图书馆学(如大学图书馆研究等)。因为,以一般意义上的理论联系实际要求理论图书馆学,恰恰是学术规范的错位[39]。专门图书馆学和应用图书馆学的研究,必须结合图书馆事业实际、工作实际、业务实际进行研究,以指导图书馆事业发展,指导图书馆工作、业务的提高。否则就是脱离实际,蹈空而论。
3.2.4要明确对象,有的放矢,反对泛泛批评
明确对象、有的放矢,就是研究问题要具体,要明确,即批评要有针对性,要有具体目标,不要泛泛而论。这样才有助于澄清误区、辨析是非,才能切中要害,令人心悦诚服,提高批评效果。
3.2.5要以理服人,反对扣帽子
学术批评是用说理的方法指出对方论著或学风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批判、评论。以理服人,是最佳批评方式。但如果不说明对方错误的充足理由,使对方不知为什么错,反而会引起对方不满,不能使人心服口服,达不到批评目的。所以,讲道理,不扣帽子,应该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学术规范。
3.2.6要注重批评内容,更要注重批评方式,反对讽刺、挖苦、嘲弄
学术批评欲达预期效果,不仅在批评内容上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还要讲究批评方式。语言要文明,既是批评者的道德规范,又是学术研究规范。有话好好说,比挖苦、嘲讽更能使批评动机与效果一致,否则相反。
4学术批评环境论
欲使学术批评达到最佳预期效果,还必须营造良好的学术批评环境。学术批评环境不仅包括社会环境,还应包括学术批评自我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实现大众学术自由讨论、批评的良好竞争氛围;良好“自我环境”是指学术批评参与者共同遵守上述人品规范和学术规范,不断加强、提高学人的道德修养、知识素养、写作修养,运用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学术批评水平。除此之外,还要建立学术批评园地(学术期刊及其编辑责无旁贷),需要学会、教育、研究等部门鼎力支持。
总之,在我们认识到学术批评的本质后,为了充分发挥其各项功能,促进图书馆学繁荣发展,图书馆学人必须恪守上述各项人品规范和学术规范,在开放的自由的竞争环境中开展学术批评,使学术批评真正成为促进和推动图书馆学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导航员。学术批评已在过去的近两个世纪为推动图书馆学发展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光辉业绩。笔者坚信,她在21世纪必将再创辉煌!
【参考文献】
1辞海编委会。辞海(1999年编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360
2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3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96
2,1602
3刘茂泽。论学术批评。学术界,2001(2):85~99
4马恒通。新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争鸣50年(1949~1999).图书馆,2000(1):18~23,33
5乔好勤。试论图书馆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图书馆学通讯1983(1):54~62,94
6邱昶,黄昕。论我国新时期的图书馆学研究。图书馆学通讯,1982(1):31~39
7论我国图书馆学的危机及其革命。书馆学通讯,1982(5):76~81
8刘洪波,潘寅生。在繁荣的表象背后——评八十年论图书馆学研究。图书与情报,1989(4):19~29
9黄俊贵。丑陋的图书馆学——“实话实说”访谈录。图书与情报,2000(2):37~42
10张晓林。应该转变图书馆研究的方向。图书馆学通讯,1985,11(3):57~64
11徐人英。再评图书馆学研究方向的历史性进展。图书馆学通讯,1987,13(4):70~76
12于鸣镝。关于图书馆学几个问题的再认识。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25(1):3~9
13程焕文。丑陋的《丑陋的图书馆学》——致《图书与情报》的信。图书与情报,2001(1):49~50
14邱蔚晴等。图书馆学“丑陋”?图书与情报,2001(1):50~52
15刘俊英,武旭。冷静公允与建设性批评——对中国图书馆学中评论与争鸣的思考。图书与情报,2001(4):55~56,60
16梅雪。浅说《丑陋的图书馆学——“实话实说”访谈录》.图书情报论坛,2001(4):35~37
17彭斐章。书目情报服务的组织与管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18刘国华等。剖析书目情报理论:对书目情报理论的理性批判。图书情报工作,1998(5):44~51
19王心裁。目录学学术批评与科学研究理性:对刘国华有关批评文章的一种回应。图书情报工作,2000(2):80~85,43;(3):82~86
20李万健。中国图书馆学期刊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取向。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25(1):14~19
21王国庄等。《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年回顾。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0(1):17~23
22于鸣镝。我国图书情报专业期刊建设刍议。图书情报工作,2000(12):79~81,48
23孟广均。对图书馆学教育的几点看法。大学图书馆学报,1995(1):36~39
24于鸣镝,初景利。试评图书馆学系更名。图书情报工作,1998(7):48~51
25闫立中。除却丑陋正学风。图书与情报,2001(1):53
26鲍振西。尽淘污浊始见金:就《丑陋的图书馆学》致《图书与情报》编辑部的信。图书与情报,2001(2):68
27黄俊贵。图书馆学需要哲学:从“丑陋的图书馆学”引发的思考。图书与情报,2001(2):64~68
28杨元生。我国图书馆学研究中的学风建设。图书馆论坛,1999(6):14~16,50
29刘迅。西方图书馆学流派及其影响。图书馆学刊,1983(4)
30黄纯元。论芝加哥学派。图书馆,1997(6):1~3,14;1998(2):6~9
31霍国庆等。西方图书馆学流派论评。图书情报工作,1998(4):3~9;(5):1~5
32范并思。新时期十年的图书馆学:观念与思潮。图书馆,1987(1):1~9
33马恒通。图书馆学学术争鸣论。黑龙江图书馆,1989(5):8~12
34吴慰慈,邵巍。图书馆学概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5~6
35沈小峰等。自组织的哲学:一种新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23~149
36吴彤。生长的旋律——组织演化的科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1~30
37肖东发。中国图书馆年鉴(1996).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
【论文摘要】文章从分析高职院校图书馆读者活动现状着手,提出开展图书馆读者活动应遵循的原则,对高校图书馆读者活动工作进行初探。
高职院校图书馆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不仅要充分发掘和利用图书馆资源,还要积极开发利用读者资源。读者活动作为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履行教育职能的重要途径,也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有效载体。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读者活动工作有的正处于初步摸索阶段,有的甚至完全没有开展。因此,研究读者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建立和完善读者参与机制,努力争取读者广泛的合作和参与,是当前高职院校图书馆重要研究的课题之一。
1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读者活动的现状
1.1对读者活动重视程度不够。很多的人认识到了自动化和网络化对图书馆事业发展产生影响的重要性,并对此也作出了深入研究。但却很少有人真正地认识到读者活动的重要性,对它的特点和规律展开深入研究。图书馆工作的根本宗旨是为读者服务,读者工作是图书馆工作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未来的图书馆除了信息服务之外,另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将是读者活动。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虽然也逐步开展了一些读者活动,但是总体上还是不够,重视有的甚至只是为了充数而被动的“完成式”。很多图书馆根本都没有把读者活动作为一项日常工作安排,写入工作计划内。
1.2从业人员素质问题。图书馆的工作重心从文献的收藏转移到读者服务第一线,这是时展的必然,它给图书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基本没有设立专门的读者服务部门。从事读者活动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大多是指定人员兼带,有的是馆长临时抽调,缺乏读者活动工作的系统理论知识和经验。随着社会的发展,读者的总体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从事读者活动的图书馆员必须要具备足够的文化水准和鉴赏能力。
1.3活动形式单调、内容枯燥。读者活动的主题单调、形式老套、内容枯燥,活动策划不够周全,往往出现不讲究、氛围不浓、秩序混乱等现象,如“草台班子”唱戏。有时还存在应付凑数之感,只满足于做过了、完成了,至于做得如何,效果怎样却不去过问。活动的效果不明显。
1.4影响不够广。读者活动的影响面小,还不能真正深人到广大读者当中。读者活动的受众对象往往还是固守于部分的群体。读者活动的宣传发动工作还是依赖传统的广播宣传,板报海宣传宣传力度不够。
1.5缺乏吸引力。读者活动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缺乏创新和包装,长此以往,在读者当中形成了图书馆只会搞搞讲座培训、读书知识竞赛、座谈会之类的活动印象,从而丧失了参与的兴趣。读者活动不能契合社会发展潮流,不能激发读者兴奋点,互动性、参与性不强,造成大家对读者活动的乏味和冷淡。
2高校图书馆开展读者活动的必要性
2.1图书馆的服务性质决定了面对大学生读者群开展各种广泛性和多层次性读者活动是相当必要的。处于知识社会当中的每一个大学生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充电,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而图书馆正是大学生利用资源完善自我的重要场所之一。图书馆如何才能在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实现自己的教育职能呢?开展各种广泛性和多层次读者活动就是实现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有效手段之一。图书馆的读者活动可通过不同的方式,为读者提供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受教育机会,在提高读者服务质量同时,实现教育的职能。
2.2开展读者活动,是图书馆服务功能拓展的需要。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图书馆传统的借借还还被动式的服务方式,显然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我们要改被动式服务为多样化的主动式服务,主动出击,以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多种读者活动,在不知不觉中向读者传输知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这也是实现图书馆服务功能拓展的需要。3开展读者活动的原则
3.1传播先进文化的原则;实施素质教育是图书馆服务的目的之一。图书馆通过举办各种读者活动,扩大图书馆在读者当中的影响力,是一种比较直观、比较有效的教育方式。图书馆活动只有与时俱进,传播先进文化,才能发挥其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主要阵地的作用。
3.2“三贴近”的原则。读者活动只有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读者,才能被广大读者所接受。坚持“三贴近”原则,就是要充分的挖掘读者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传递知识和信息。读者活动只有坚持了“三贴近”的原则,才使得读者活动富有生命力。读者活动坚持“三贴近原则,还要树立以读者为本的服务理念,一切从读者出发,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要,努力做到让每一位参加活动的读者都能高兴而来,满意而归,有所收获。
3.3创新的原则。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如此,一个民族如此,图书馆的读者活动更加如此。图书馆的活动如果一直沿用以前的模式,没有创新,图书馆事业就会停止不前。所以,要研究讲座的特点和规律,用创新的思路、创新的手段抓好每一次读者活动,使读者活动充满活力,吸引更多的读者,发挥更大的作用。
3.4塑造品牌的原则。活动品牌的实质是活动形成的特色,是一种无形资产,能体现图书馆的形象。塑造品牌就是建立图书馆形象。图书馆应重视每一次读者活动的开展,从活动方案的制定到每个活动环节都要认真地考虑斟酌,以保证活动的效果和质量。切忌没有计划,匆匆行事,给读者留下不良影响,从而影响活动的效果和今后活动的开展。
图书馆的读者活动可谓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广大图书馆工作者不但要深入研究读者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还要在实践不断的探索和总结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使读者工作极富生命力,从而达到推动图书馆各项工作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苏鲜女。浅谈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活动工作。图书馆杂志,2001(5).
1.1外文图书借阅率普遍不高
高校常来外文图书借阅室借阅图书的读者主要是即将毕业的学生、研究生、外语学院的学生、留学生及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由于本科大四学生、研究生毕业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要提供几千字或几万字的外文文献的原文和译文,所以每年第二学期外文借阅室的读者借阅人数猛增,外文图书借阅量也随之增加。从阅读动机来看,来借阅外文图书的读者80%以上是为了做课题或写论文而查阅文献,出于教学和其他需要的读者较少。据相关调查与统计,安徽大学图书馆外文图书借阅室平均每天接待读者约50人次,其中大部分是来这里阅览的,部分读者借出。
1.2外文文献资源保障率低,难以满足读者需要
外文资源供给不足的原因主要是中国加入WTO后,原来获权影印刊停止发行,外文原版图书的购置费用较高,对大多数图书馆来说,无论是纸本文献的订购,还是全文数据库的引进,都是一笔经费不小的开支。因此,图书馆只能通过压缩外文文献采购种类和数量来弥补经费不足的问题。由于近年来研究生教育有了较大发展,博、硕士研究生在校招收数量急剧增� 因此,图书馆大幅度压缩外文图书的做法,已很难满足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的需求。另外,图书采购人员在采购挑选外文图书时,对专业核心书籍缺订,或者对多卷书漏订其中某卷,造成图书不成套,也影响藏书质量,减少了外文图书的吸引力。外文图书购买没有连贯性,随意性大,外文资源得不到保障,都影响了师生的阅读和教学科研的需要。
1.3读者外语水平不高,外文资源利用率低
以安徽大学为例,逸夫图书馆现有外文图书9万余册,年均借阅图书2000册,借阅率仅2.2%。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是语言障碍,读者在阅读上存在一定的阅读语言困难,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外文图书的利用。除了少部分外语学院的读者能够轻松看懂外文全文文献外,其他一些院系读者外语水平普遍不高,阅读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的状态。尤其是理工科一些科技含量高、理论性强的外文书籍,长期乏有问津,外文文献成了名副其实的摆设。此外,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与导读服务工作也是外文文献利用率低的重要原因。
1.4外文文献开发利用程度不够,馆员素质有待提高
外文文献的开发利用是指以外文文献为对象开发文献的各种手段,包括对外文文献进行收藏、整理、分析、加工、综合、浓缩、转换和利用等一系列过程。这是一项技术含量非常高的创造性的工作,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特别是对开发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而目前高校图书馆在这方面人才缺口较大,开发工作一直缺乏系统的、成熟的理论指导。由于没有内行人直接参与,开发工作处于低层次状态,许多极具价值的外文文献没有得到合理有效地开发,只能被读者零星地使用,无法获得广泛系统的利用。此外,外文图书借阅室管理人员在业务素质、外语水平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的补充上均需进一步提高,对外文图书进行规范的管理、宣传报道、加工以及深层次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水平都不太高,缺乏二、三次文献开发的能力等,这都直接影响到外文图书的利用。
2外文图书借阅室服务与管理创新措施
评价高校图书馆工作成效,通常要把外文文献利用率作为重要衡量标准,改进和创新高校图书馆外文图书阅览室工作,目的在于提高外文图书的利用率。高校图书馆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加强外文文献资源建设,提高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高度重视导读工作,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2.1合理订购外文图书,加强藏书文献资源建设
外文图书采购要突出时效性、连续性,突出倾向于重点学科,提高选书的质量。因此,在订购外文图书前,高校图书馆的采访人员应该对学校学科建设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并组织各学院、各专业中的学科专家对外文图书进行筛选,以确保所选外文图书的质量。并且在购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高校图书馆可以尝试从重点学科和博士点挤出资金购买教学、科研急需的外文图书,尽量保持某些图书的连续性、系统性,使采购的图书具有代表性、完整性和权威性。在满足各学科、各专业需求的同时,优先保证重点学科、重点用户。只有建设一个有藏书特色、结构合理的外文图书借阅室,才能满足高校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在目前数字化图书馆建设进程加快的形势下,加强外文图书藏书资源建设,除纸质文献建设外,还必须加强数据库建设。外文阅览室要建立自己外文图书和书目数据库,积极开发利用网上资源开展馆际互借,实现馆藏外文文献的网上资源共享,建立起馆藏印刷型文献、馆藏数字化文献和网上文献信息三位一体为载体的外文文献资源体系。通过自建和引进一系列重要外文数据库资源,构建出较为完整的外文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网络。
2.2借助特色化服务项目,提高外文图书利用率
由于外文图书价格高,复本少,外借的几率低。要提高外文图书的利用率和服务质量,传统的服务模式和理念已经不适应现代读者的需求。图书馆要根据外文借阅室的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服务,满足读者不同层次的需求。
2.2.1采取措施保证外文图书排架标示明确
在图书分类排架方面,书架标识牌上除了按“中图法”标明分类号外,还应配有揭示图书语种及其图书类目的中文提示,以方便读者轻松、快捷地查找所需图书。
2.2.2允许读者复印所需图书资料
国外大学图书馆阅览室一般都配有复印机,以供读者复印自己感兴趣的资料,国内已有部分高校图书馆外文借阅室开展此服务项目。
2.2.3提供辅助阅读的工具
读者在阅读外文图书时因一些不熟悉的生词而难以继续阅读下去,如果外文借阅室同时有外文工具书或装有翻译软件的电脑可以供读者使用,这样会极大的方便读者,提高阅读水平和速度。
2.2.4开展外文视听服务
在外文阅览室开辟视听区,配备几台视听设备和影像学习资料(如外文图书携带视听光盘和磁带),充分利用媒体优势,广泛收藏各类外文视听资料,使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外语语言技能训练相结合,成为集阅读、学习、视听为一体的外语学习场所,供读者学习、交流、讨论。
2.3加强文献资源联合采购和馆际互借服务
外文图书外在装裱、内在的印刷质量十分讲究,图书质量也较高,价格自然不菲,书价通常是国内图书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为了合理使用有限的资金,有效解决资金紧缺问题,各高校图书馆应开展资源共享、馆际互借业务。高校图书馆间外文图书采购和利用协调好,互相交流信息,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如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是大型公共服务体系,其目的就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提高和保障高等学校教育和科研的文献水平。加入集团采购后,可以直接和国外出版公司谈采购价格,直接从国外图书商那里争取到30%~50%优惠的价格,同时,可节省15%~30%的国内公司中间费用。还可以通过疏通国际间的书刊交流渠道,接受国外部分赠书。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图书馆已通过上海外院定期接受了“美中亚洲基金会”赠送的各种学科的原版外文图书,这些书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另外,还可通过由国家教育部主持的外文赠书工作,其书源主要来自“美中之桥基金会”机构,与国外有联系的院校可直接接受对方院校的赠书,而一些没有直接联系的院校,可通过青岛、大连、上海等3处赠书转运站接受赠书。
2.4开展学科化服务,嵌入并跟踪课题开展研究
高校许多教学、科研项目从立项到最后的项目评估都需要大量的外文参考资料支持。因此,外文图书借阅室工作人员利用自身比较熟悉外文馆藏、熟悉本室业务并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等优势,作为学科馆员开展学科化服务,围绕课题研究的主题,协助有关科研部门及有关工作人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整理、分析和提炼相关学科信息,不断为科研活动提供有价值的国内外最新的、同类的情报资料。在课题的开发阶段,协助查找相关课题的学科参考资料,经过详细归纳整理后,编写最新的动态综述等三次文献,并与科研人员一起进行项目内容的决策;在课题的实施阶段,则随时嵌入并跟踪课题的进展情况,针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疑点、难点,提供内容具体的对口学科参考资料,建立详细的服务全程跟踪有关记录,包括使用学科资料的名称、使用人员、使用时间及使用效果;课题完成后,立即帮助科研单位及个人完成对科研课题进行的详细总结,真正成为科研人员的好帮手和有力助手。
2.5重视导读工作,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导读是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业务能力之一,而外文借阅室的导读工作相对中文借阅室显得尤为重要些。由于高校外文藏书种类繁多,信息量大,专业性强,许多读者因语言、专业在阅读上有一定的困难,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外文检索,根本不知如何查阅外文图书资料。导读工作就成了帮助读者解决如何检索、阅读、利用资料的有效途径。导读工作可从以下六方面开展:①编制导读目录。对每个学科,专题分类编制导读目录,供读者检索所需信息。②外文图书检索培训。主要对新入学的大学生进行外文图书检索培训。③设立新书及重点学科专架。将新书和重点学科的外文图书摆在书室最显眼的地方,并配上详细的导读指南。④口头宣传推介。外文图书导读工作可以用图书馆员积极热情的口头形式,引导读者正确利用外文图书。只有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才能将导读工作做好,提高外文图书的利用率。⑤充分利用网络人工智能翻译系统。人工智能翻译系统虽然不能完全代替人脑的翻译,它能快速、便捷地为读者打通利用外文文献信息资源的语言障碍,具有非常广宽的市场前景。⑥充分利用计算机,提供参考咨询服务。在原有外文图书宣传基础上,在图书馆网页主页上设立外文图书介绍栏目,定期推出外文新书和旧书介绍或书评,使读者不必到图书馆也可了解外文馆藏图书,极大地方便读者,并在图书馆主页上设立参考服务咨询台。读者在查找图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在全天24小时都可上网查询,以此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提高外文图书的利用率。
2.6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读者外语水平
一般读者外语水平有限,阅读和翻译专业图书能力较低,这也是影响外文图书利用率低的重要原因。高校必须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引导和鼓励教师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及外语水平。对学生可以通过开设专业外语课,加强外语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外文图书借阅室应积极响应并参与学校“双语教学”,为高校教师提供外文原版优秀教材,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外文辅导材料。请外籍教师进行指导,定期举行丰富多彩的有外语特色的活动。根据外语学习的特点,在经费、人力、设备与其他物质条件方面给予更多的投入与支持,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把外文图书借阅室提升为教学的主课堂,开展各种的外语教学活动,如外语学习沙龙,外语学习研讨会等。如有的院系大学三年级学生就开设了英文原版课程,开设此类课程,提高了学生利用外文文献的能力与效率,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并使学生了解了专业术语,扩大了他们的外语词汇量,增强了他们的专业知识,而有利于学生快速查阅国外前沿的相关资料,为他们的学习和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由浅入深推荐一些合适的原版书,甚至可以把查阅外文文献的某些资料和信息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让学生经常借阅外文原版书,培养他们的课外阅读习惯,使他们会逐步增加借阅量。把这项工作坚持做下去,一定会激起学生阅读外文文献的兴趣。
2.7加强信息素养教育,提高阅览室馆员综合素质
由于外文图书借阅室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同时,读者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发展,尤其不断涌现新的文献载体和新的学科知识,这些对外文图书借阅室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文室馆员首先要具有一定高的外语水平,掌握图书情报学相关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其次要有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意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再次要了解馆藏布局,熟悉图书排架方法,对所有的馆藏图书做到心中有数,根据读者的需求能准确、快捷地指导读者获得所需书籍和信息。最后要善于与读者交流沟通,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了解他们对信息的人性化需求,有针� 因此外文图书借阅室馆员平时要注意对新知识、新理论的积累和学习,不断更新升级已有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业务素质,才能更好地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3结束语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图书馆内部的档案、资料、图书等内容进行数字化的管理与利用势在必行。
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建设的目的就在于为用户提供数字化的信息内容服务。因而,科学的组织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信息资源建设,建立各类专题的全文及多媒体数据库,在网络环境下提供统一的信息内容服务是图书与档案资料数字化建设的核心。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我馆各业务部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传统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手段难以适应网络环境下快速、高效的文献资源获取的需要。将量的科技文献、档案与图书等资料进行数字化管理与服务,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信息资源高度共享就成为建设的重点,数字图书馆建设势在必行。
一、数字图书馆建设探索
1、关于数字图书馆的方案规划
数字图书馆建设应以数据库建设为核心,以信息资源共享与网络信息服务为目的,在功能上涵盖信息采集、信息管理、信息服务整个过程。将不同途径、载体、数据类型的信息资源(馆藏文献、网络资源)按统一的格式、标准进行分类、标引建成数据库,通过全文检索、信息的动态、个性化信息服务将数据库中的信息出来。为实现这一目标,建成的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平台应具备以下功能:①对纸介质的文献资料进行数字化加工与管理,并具备通用格式的文档转换及批量数据分类标引功能;②网上资源的快速智能化采集与获取;③对我馆特色数字资源科学的开发与管理:科技文献、规程规范、科技档案以及部分电子书籍等进行内容管理,并提供强大的信息与全文检索功能,全文检索方式灵活,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④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与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无缝结合,能够进行信息的相互调用;⑤能够对馆内一些重大活动的照片与视频、领导照片、史料图片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有效的关联管理,并提供强大的查询服务;⑥异馆资源进行统一的在线查询。
2、数字图书馆的论证
对于图书馆应用系统的开发时间至少需要1年以上,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这显然是不太可能,况且社会上有相关成熟的软件产品。
经过深入的了解和综合分析、考察与论证,天宇公司的CGRS系统在图、文、声、像多媒体关联管理与检索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与实用性;跨库检索与数据库关联检索功能强大;CGRS能够和图书自动化系统无缝连接,并有成功案例:天宇公司在数字图书馆领域拥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如中共中央党校数字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近百家图书馆;服务好,用户满意度很高。
3、系统实施
(1)、数字资源库建设。系统平台搭建完成后,我们开始着手建设一些具有本馆特色的全文及多媒体数字资源库。根据广大科研人员及各级领导对数字资源的需求程度,我们初步拟定如下建设内容:①资料数据库。数据库主要内容涵盖会议资料、实验报告、项目报告及通过其他途径收集的各类技术资料等。②档案数据库。主要是我馆内部一些使用率高的科研档案资料。③图文声像多媒体数据库。收集分散在我馆各个部门的工程图纸、领导照片、重大活动照片与视频等,建立图文声像多媒体数据库。④规程规范全文数据库。收集的一些规程与规范,制作成国际通用的PDF格式,创建规程规范数据库。⑤互联网信息内容库。通过天宇公司提供的互联网信息采集系统,每天自动从互联网上实时收集有关的动态信息内容,丰富互联网信息数据库的内容。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工作,使得以上五类全文及多媒体数据库信息内容初具规模。
(2)、信息资源在线统一查询。信息资源在WEB方式下统一查询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的信息服务意味着为广大科研人员与领导节约时间,快出成果,多出好成果。在全文及多媒体数据库建设初步完成后,我们将数据库内容到馆内部办公信息网上,进行适当的宣传,让全馆科研人员及各级领导了解并使用全文及多媒体数据库。全馆用户通过统一的WEB方式,对建成的全文及多媒体数据库进行多种方式的全文检索。
二、数字图书馆的成效分析
在图书馆信息中心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初步完成,建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全文及多媒体数据库,在局域网络环境下提供统一的信息查询服务,实施效果十分显著:
1、图书与档案资料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以前因为查询手段复杂,效率低,导致图书与档案资料利用率低下。现在只需通过WEB统一查询平台,一个关键词输入进去,很快找到需要的图书档案或资料,这大大提高了图书与档案资料的利用效率。
2、档案资料查全率高。CGRS系统具备了跨库检索与关联检索功能,实现了智能化检索,大大方便了科研人员及各级领导使用。用户可以同时在多个数据库进行全文查询,查询结果能很快在WEB界。
3、资料查询方便快捷。原来查找资料与图书需要到资料室来检索,现在足不出户,在网上就能轻易获取想要的档案资料。
4、使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水平大幅度提升,满足了广大科研人员对档案资料快速获取的需要。
5、促进了全馆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了广大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
6、有效的实现了我馆档案资料在全省系统内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
三、建立数字图书馆应注意的问题
1、软件系统是关键
一个好的软件系统可以使我们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变得非常顺利、轻松。系统成功的实施与读者良好的反映证明我们当初做出的选择是正确的,CGRS系统为我馆数字图书馆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良好的服务是数字图书馆建设成功的保证
1.1行为上,读者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传统读者培训课堂人数下降在网� 据comNIC统计,截至2013年12月底,中国搜索引擎用户规模为4.90亿,与2012年底相比增长3856万人,增长率8.5%,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为79.3%。搜索引擎的大规模应用显示了人们信息获取方式的巨大变化,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利用网络自己解决问题。这一点在笔者对本校读者“以何种途径来了解数据库的使用方法”的调查中也得到了印证,有高达72.1%的研究生、65.2%的本科生愿意选择以自主学习的方式来了解数据库的使用方法。网� 读者学习方式的变化导致传统读者培训课堂的人数进一步下降。
1.2内容上,大部分图书馆读者教育内容陈旧单一,难以适应新的标准要求信息环境不同,用户的信息行为不同,对信息素养的要求也不同。面对新的信息环境,英国SCONUL(SocietyofCollege,NationalandUniversityLibraries,国立和大学图书馆协会)2011年4月了信息素养七要素新标准:识别、审视、规划、搜集、评估、管理、。新标准与时俱进,增加了很多与网络学术环境相关的内容,如要会区分不同信息源、数据源之间质量、准确度、可信度、相关性、偏重等方面的差异,懂得控制检索的规模,能够高效地浏览网页、利用RSS开展课题跟踪,会使用文献管理软件进行知识管理和共享以及网络环境的风险防范等。新标准较之前纳入了更多与学术技能相关的内容,更注重对整个科研过程的体现,强调信息获取、管理、利用、传播等一系列能力的集中运用[1]。但目前大部分图书馆读者培训内容还是以馆藏资源的利用及数据库的使用方法为主,缺乏对读者新需求、新内容的挖掘,难以适应网络环境下新的学术生态环境的需要。
2机遇和空间
2.1宏观机遇: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的一种基本能力21世纪是信息社会,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2001年第4季度报告提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包括五个方面:基本学习技能(指读、写、算)、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这表明,信息素养是融入信息社会的一个基本条件,如果没有信息素养,信息社会的潜能就无法充分发挥出来。中国对信息素养教育也非常重视,2002年第一届全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在黑龙江大学召开,会上形成共识,将信息素养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目标的核心之一指出:高等学校必须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信息素质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也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2]。在2012年教育部高校图工委三届四次工作会议上,信息素质教育工作组组长薛芳渝进一步指出,信息素质教育已成为图书馆的核心功能,直接参与学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这些宏观因素保证了21世纪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
2.2微观空间:读者的信息素养意识有待激发和提高图书馆读者培训课堂的普遍情况是:本科生的参与程度低,参与人数远远少于研究生。究其原因,主要是本科生不像研究生那样有较急迫的科研需求,他们除了大四写毕业论文外,其余时间基本上没有什么硬性的科研任务。这一现象在网络环境下依然没有什么改变。许多本科生对图书馆的认识是:借书、还书、上自习,他们不知道图书馆还有可供他们专业学习利用的电子资源。虽然他们中的许多人每天上网,经常使用百度、Google,但却不知道什么是数据库、有什么作用,更谈不上利用了。即使是研究生,在网络条件下也很容易偏离自己的学习方向,把时间浪费在聊天、娱乐、看新闻甚至玩游戏上面。许多同学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本来是想学习的,结果在网上东点西点,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就这样浪费过去了。网络发展了,读者的信息素养意识却并没有自动提高,依然需要相关工作者对他们进行引导,采取有效措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意识。虽然现在的读者对计算机和网络很熟悉,经常使用百度、Google,但并不代表他们的信息素养技能就很高。王以君等在2011年对武汉大学图书馆读者使用搜索引擎检索网上信息熟练程度的情况作了一个调查,调查结果是:绝大多数大学生用户使用搜索引擎基本(初级)检索,没有达到熟练使用的水平。在使用搜索引擎“高级检索”查询网上信息的熟练程度上,武汉大学大部分本科生、行政管理人员及教师用户都未能达到熟练使用的程度,主要表现在信息需求的表达不准确和信息检索语言知识的不足。这些用户不知道如何利用数据库资源的“高级检索”,不知道如何利用布尔逻辑语言,也不知道如何利用“二次检索”筛选检索结果[3]。国外NguyenHongSinh等人在2012年的研究也表明,大多数用户在检索数据库方面不熟练[4]。2013年,国内又有学者对本科生信息检索能力做了实证分析,结论是50%本科学生对信息源的识别、检索词的选择、检索工具的取舍、高级检索策略的构建以及检索结果的评价都存在困难[5]。而据笔者在对学校读者培训工作中的观察发现,即使是对电子资源利用较多的研究生,对数据库的认识和了解也十分匮乏。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只利用过中国知网中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对别的数据库,特别是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外文数据库了解甚少。这些都说明当前高校图书馆读者的信息素养技能不容乐观,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教育工作仍然大有空间。
3对策
3.1改变观念,利用网络平台,创造泛在的信息素养教育环境目前,高校图书馆对信息素养教育的评价主要还是囿于传统课堂,如开展了多少场培训、来了多少读者等。但实际上,在网络环境下,读者并不一定非要到图书馆培训室才能接受信息素养教育。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用户的行为模式与学习习惯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必须适应这种改变,利用网络平台,创造泛在的信息素养教育环境。泛在的信息环境突破物理空间障碍,不受固定时间限制,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机会,让读者不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很方便地接收到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要创造泛在的信息素养教育环境,首要是学习资源的网络化,即将与信息素养教育有关的资源提供在网上供读者自行学习与浏览。除了可以将馆内开设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读者培训讲座的相关课件放到图书馆网页上,还可以利用网络的便利对网络中的信息素养教育资源进行整理利用。目前,网上有关信息素养教育的资源很多,但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有的是错误的,有的是已经过时的信息,图书馆员可以从专业的视角,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鉴别及再创造,提供系统、专业的信息资源与信息检索方面的资料,让读者能够方便、快捷地在图书馆网站上就查询到自己所需要的正确信息,而无需自己花费大量时间在网络中去进行信息的筛选和甄别。信息素养教育资源网络化除了按类进行组织外,还应该提供关键字查询功能及人性化的链接功能。对于读者想查询但资源中没有收录的问题,平台可以自动链接到图书馆的网络咨询台或者是相应的学科馆员那里。现阶段,国内很多图书馆已经将部分信息素养教育资源挂到了网上,但内容还不够丰富,组织方式也只是简单地罗列,亟需在内容及平台功能方面进一步充实完善。要创造泛在的信息素养教育环境,除了在图书馆网站上设立信息素养教育专栏外,还要特别重视对博客、微信等新媒体的利用。博客内容广泛、形式灵活,是非正式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图书馆以博客的形式构建信息素养知识学习社区,对读者会更有吸引力。随着智能手机的使用,微信在高校读者群中相当普及,利用微信我们可以主动把最新的信息素养方面的信息及时传达给相关读者,也可以利用语音、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即时解决读者在信息查找方面碰到的问题。手机微信是一种真正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贴身媒体,读者不管在哪里,都能够通过它直接获取信息。在手机微信中渗透信息检索知识,让信息素养教育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读者的日常生活中,于润物细无声中提高读者的信息素养,是普及信息素养教育的最佳途径。
3.2质量为本,以信息需求为导向,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信息素养教育的途径固然重要,但其背后的内容才是读者关注的落脚点。因此,提高教学质量永远是信息素养教育的根本。对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而言,提高教学内容质量并不是要一味地追求内容的高深,而是要根据不同的信息需求,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事实上,在不同的学业阶段,对信息内容的需求是不同的:本科新生刚进入大学,对环境还比较陌生,对图书馆的利用以借阅图 因此,新生教育可主要介绍图书馆的空间布局、馆藏目录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查阅电子图书。大二学生以完成老师布置的课程作业为主,对文献资源有一定的需求,可介绍一些常用的数据库及一些简单的检索技巧。大三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课程作业外,还要开始准备毕业论文,是本科阶段文献信息需求最迫切的时期,如何比较全面地获取学术型信息资源,毕业论文的写作格式、方法等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内容。大四学生的重心大多在实习或找工作上,可适当为他们举办一些有关择业和社交礼仪方面的讲座,推荐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源。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以做研究或做� 因此,研一阶段是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不仅要全面,而且要与专业相结合,要有一定的深度,可侧重介绍一些专业外文数据库的使用。网络环境下,信息获取渠道多元化,人们可在搜索引擎、各种虚拟社交网络、图书馆网站等途径之间任意选择来满足其信息需求。OCLC对学生们的调查显示,89%的大学生检索信息时从搜索引擎开始[6]。网� 在信息能力方面,要着重加强读者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鉴别能力。因为现在的读者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大量的网络资源,网络资源与图书馆购买的规范化数据库相比,其复杂程度要大得多,如何对其进行有效地评价和利用是当前读者关心的问题,也是当前图书馆读者信息素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此外,随着数字文献资源的丰富,一些与论文写作相关的文献管理软件如Endnote、NoteExpress、统计分析软件SPSS等,在当前的高校图书馆读者中也很受欢迎。信息素养教育内容高质量的实现有赖于图书馆员的高素质,环境的变化使得信息素养与许多新技术紧密相连,无线上网、手机图书馆、信息可视化、Facebook图谱搜索等各种新名词、新技术不断涌现,新时期的图书馆员对新的信息环境、新的读者需求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对新技术、新内容要有善于自我学习的能力,与时俱进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信息储备与信息能力,才能提供真正高质量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
3.3加强合作,协同多方力量,形成共赢的信息素养教育机制早在20世纪,美国学者就喊出了“信息素质:合作就是力量”的口号,认为信息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教学馆员的责任,而是教育机构各方面人员的责任[7]。在网络环境下,这种合作需求显得尤为迫切,因为网� 一方面,他们更加独立自主;另一方面,他们也更加需要引导。院系老师,特别是专业性授课老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必须加强与院系老师的沟通与合作。嵌入式教学是图书馆与院系联合的最有效的一种信息素养教育方式,即图书馆员与院系任课老师合作,将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合到专业课教学中,在提升读者信息素养的同时增强读者的专业学习能力。有案例研究表明,当教师与图书馆员合作时,图书馆员对教师和学生都会产生相当大的积极影响,教师也愿意在更深层次上与图书馆员合作[8]。此外,与学生团体合作开展团体性教育活动也是读者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与学校研究生会、学生会合作成立读者咨询委员会,由校研究生会主席、校学生会主席担任咨询委员会的会长、副会长,成员由校研究生会、学生会推荐的学生代表组成,每院两名,其中研究生、本科生各一名。他们除了随时反馈学生读者对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建议,还协助图书馆学科馆员在院系开展新生教育、参考咨询及各种培训服务。其中,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与读者咨询委员会在2013年上半年联合开展的“扬帆学术之路”研究生系列培训讲座,效果良好,参与者众,有针对性地解决了研究生在学习科研中的遇到的资源利用方面的问题。合作是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策略。网络环境下,加强合作,协同多方力量,形成共赢的信息素养教育机制,是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合作是全方位的,既包括馆内各个部门之间的联合,也要求与馆外各种组织合作,尤其是后者在网络化的开放式环境下显得更为重要。
[关键词]图书馆哲学;问题研究
图书馆哲学研究的兴起和发展,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的必然趋势,又是图书馆实践深入和理论提高的迫切需要,图书馆哲学问题研究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认识我国图书馆哲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以问题研究为图书馆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哲学为目标,探讨问题研究的特征、程序、内容和意义。这为开创我国图书馆哲学研究的新局面,发挥其指导作用和时代价值,正确引导图书馆事业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理论和应用的现实意义。
1我国图书馆哲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图书馆哲学研究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正式起步于80年代,逐步形成研究局面。正如北大教授吴慰慈发表的论文《图书馆基础理论研究述评》:“图书馆哲学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引起我国图书馆界的关注。有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图书馆哲学的内涵进行探讨,关于什么是图书馆哲学。从目前国内发表的有关图书馆哲学的论文来看,其理论体系的框架也不十分清楚。因此应致力于探讨图书馆哲学的基本问题:研究对象、体系结构、相关学科和研究方法,这才符合科学发展的综合与分化的规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图书馆哲学研究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并且指出当前研究的任务和方向。图书馆哲学研究是图书馆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本课题具有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图书馆工作实践和理论发展中,存在具有哲学意义和研究价值的问题,例如:图书馆是什么,图书馆精神是什么,图书馆哲学是什么,图书馆的本质和规律是什么,图书馆存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图书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图书馆实践与理论的关系问题,图书馆与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图书馆的知识观、学习观、价值观、人文观、科学观、管理观和发展观等问题。这类问题与图书馆的存在和发展,与图书馆人的前途和命运都密切相关,需要我们去探究和解决,因此我们选题为图书馆哲学的问题研究。提出以问题研究为图书馆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哲学为目标,探讨问题研究的特征、程序、内容和意义。在问题研究的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反思我国的研究状况和问题。在我国图书馆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升华理论、抽象概括,理解图书馆哲学概念及其内涵、明确学科性质及其研究对象、组织体系结构、把握相互关系、运用科学方法、合理逻辑论证,在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哲学理论体系。
2问题研究是图书馆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问题研究是图书馆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是图书馆哲学方法论的组成部分。问题是认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现实与目标之间差距上的障碍和矛盾,在认知主体头脑中的反应而形成的,具有未知性、导向性、系统性和建构性的特征。问题研究属于方法论范畴,是向往目标而进行的认知方式,其程序包括提出问题、假说生成、检验论证和应用发展。建立问题研究的运行机制,发挥其功能作用,达到建构图书馆哲学理论体系的目标。
2.1问题研究的特征
问题研究具有未知性特征。图书馆哲学是新兴的研究领域,在未知通往已知的道路上,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引起人们关注和思考,产生好奇心理和探究动力。问题是新知识的生长点,科学理论始于问题研究,其发展和完善在于不断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进程中,从未知达到已知,又从已知向往未知,不断地进步、不断地丰富、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创新,从而获得关于图书馆哲学研究领域的知识理论。
问题研究具有导向性和系统性的特征。问题作为研究的起点,它似触角伸向研究领域各个方面,探寻前进的方向、目标和道路,扩展研究的范围,进行有序性、相关性和连贯性的研究活动,具有导向和系统的功能作用。问题研究的进程是从一个问题的提出,到这个问题的解决,又引导出相关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展现出问题的问题的研究走向,形成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独立、相互作用的问题研究系统。
问题研究具有建构性特征。它把研究对象、经验事实、理论观念、研究途径与研究方法等各种要素进行协调组织,把理论与实践、思维与经验、认识与发展等各种关系进行相互联结,在问题研究中发挥具有组织功能的作用,形成一项主动建构的认知活动。在已有理论基础上对问题进行研究,采取观察判断、比较分析、逻辑推理、反思评价、综合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方法,获得新的认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实现图书馆哲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2.2问题研究的程序和功能
我们设定问题研究的目标是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哲学理论体系,设计程序为提出问题、假说生成、检验论证和应用发展等四个阶段,形成组织有序性、连贯协调性、互动促进性、整体优化性的运行机制,具有阶段性、周期性和循环优化性的功能作用。
提出问题:通过有目标地观察图书馆的现象,发现和提出有研究意义和价值的问题。由此进行解析性思维,确立研究的主题,明确其核心概念。假说生成:根据科学原理和已知理论对问题的论题,进行假定性说明。开展理论陈述和逻辑推理活动,经过由抽象到具体、模糊到清晰、高层向低层进行分解、扩展和转化的过程,产生新的观念、理论和模型,是一项富有建构性的思维活动。检验论证:对提出的问题和生成的假说进行科学实践的检验和逻辑分析的验证过程。这需要搜集证据材料,进行理性思考和判断,获取分析结果,正确和准确地表述生成的观念、思想和理论,形成关于解决问题的科学结论,达到假说生成的合理性、正确性和完整性。应用发展:经过验证的假说,其合理性和真理性不断提高,上升为科学理论。理论的最大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应用于实践,并且在应用中发展,以提高理论的高度、广度、精度和系统度,发挥建构和完善科学理论体系的功能作用,达到问题研究设定的目标。
3图书馆哲学问题系统的研究
在图书馆哲学问题系统研究过程中,各个问题之间存在着时序性、层次性、从属性、逻辑性和整体性等关系。这要求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各个问题之间的联系,确定研究的具体内容,提出和解决问题的顺序、途径和方法。我们设定问题研究的目标为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哲学理论体系;确定研究对象是图书馆及其具有哲学意义的问题,主要研究图书馆哲学本体论、图书馆价值论和图书馆发展论等问题,它们相互独立、联系和作用,形成图书馆哲学理论的体系结构,其具体问题是图书馆哲学研究的内容。
3.1本体论问题
图书馆哲学本体论问题是关于图书馆存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它属于认识论范畴,这是关系到图书馆哲学命题自身成立的根本问题。我 图书馆哲学生成是这两种需要协调发展的必然结果,具有客观性、合理性和科学性,从而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图书馆哲学的概念定义及其内涵、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体系结构及其研究内容等问题,是解决本体论根本问题的有效的途径。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图书馆哲学思想是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客观事实在人们头脑中的意识反映,经过认识的飞跃、理论化、抽象化和系统化而逐步形成的。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分析我国图书馆实践和理论的发展,联系与图书馆关系密切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从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观念中,寻找我国图书馆哲学思想的源头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清其思想观念,发挥其时代价值,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哲学理论体系,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
从科学发展的观点看,科学分化和综合的发展形成既有层次又有交叉的科学体系。具体学科: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和图书馆学等,是从哲学逐步分化出来的,为了解决本学科实践和理论发展中具有哲学意义的问题,它们上升层次与哲学联系和结合;同时,哲学也需要各具体学科提供成果促进自身发展,并且给予指导和关怀,出现学科分化和综合的发展态势,产生了部门哲学学科群,这是哲学和具体学科互动发展、共同需要的结果。图书馆哲学与历史哲学、社会哲学、教育哲学和管理哲学等同属一类,都是哲学的部门哲学,具有哲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是各自具体学科及其含有哲学意义的问题。在科学体系的层次上,它们都低于哲学层次而高于各自具体学科的层次。在学科功能上,它们对各自的学科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发挥特有的应用作用,并在应用中自我发展和完善,同时为哲学母体的需要,直接地提供研究成果。图书馆哲学的产生是图书馆实践和理论发展与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扩展的共同需要和互动促进的结果,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
我们运用哲学的原理、观点和方法,在图书馆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在“学”和“问”的互动促进过程中获得丰富的经验知识,提高到哲学层面上进行理论化、抽象化、概括化和系统化,形成一系列图书馆观念,集合为图书馆观,它们有机地结合构成图书馆哲学的学问。我们定义图书馆哲学概念为“关于图书馆观的学问”,它是探索图书馆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图书馆认识论、价值论、发展论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3.2价值论问题
图书馆价值论问题是关于图书馆物质价值、图书馆精神价值和图书馆人的价值关系作用的问题,它属于价值评价范畴。人和社会的需要和满意程度是评价图书馆价值的标准。图书馆价值论是图书馆物质、精神和图书馆人的价值转化及其图书馆整体价值生成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是图书馆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图书馆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人类知识的宝库,是一种文化组织机构,它符合人类和社会发展需要而存在,必须为人类和社会服务而发展。文化是图书馆根本属性,图书馆物质是图书馆文化内涵的物化形态,包括图书馆建筑、文献、设备、环境等要素,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图书馆价值的基础,文献是其价值的核心要素,文献的知识是图书馆的本质属性。图书馆精神是图书馆文化内涵的意识形态,它包括图书馆价值观、知识观、学习观、教育观、管理观、服务观、人文观、科学观和职业道德观等要素,体现图书馆哲学的思想观念,对图书馆物质基础建设和图书馆人的活动具有指导和规范的价值作用,是图书馆价值的上层建筑,知识服务观是图书馆价值的核心观念。图书馆人是图书馆价值中最活跃的要素,在图书馆物质和精神之间发挥着中介的价值作用。图书馆人指具有图书馆相关的知识、技能、信念和品格的人,并能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从事图书馆实践和科学认知活动的主体。在图书馆工作实践与研究中,发挥着图书馆物质和精神的价值转化和促进的中介作用,其价值具有潜在性特征,体现在开发组织文献知识和促进文献知识利用,转化为现实的个人价值和社会的价值中。同时,树立图书馆精神、共同的信念和理想,正确认识人生价值的取向,体现个体与群体、图书馆与社会相统一的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图书馆物质、图书馆人和图书馆精神相互关系作用的协调统一,形成图书馆价值转化运行机制,产生和提高图书馆整体的价值性,是社会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发挥不可代替的作用。图书馆价值论问题是一个具有哲学意义和实践意义的问题。
3.3发展论问题
图书馆发展论是关于图书馆发展观、发展目标、发展道路、发展策略和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图书馆发展论是根据图书馆过去和现在的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状况,预见它的发展趋势和思考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图书馆发展与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是图书馆发展论的核心问题,图书馆可持续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策略观是图书馆发展论的重要观念。坚持走中国特色图书馆发展道路,在提出和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创新观念、明确目标,制定策略,逐步认识图书馆发展的规律性和正确方向,逐步建立图书馆发展的科学理论。
人和社会的需要是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图书馆发展实践和发展理论的创新是图书馆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和主要动力。图书馆发展要符合人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图书馆必须代表先进文化的时代精神,保持健康发展的状态,促进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图书馆发展趋势表现在图书馆文献以藏为主的“书本主义”向以用为主的“人本主义”观念发展,局部范围开放向社会全面开放发展,加快步伐向合作协调化、资源共享化、法律保障化、服务平等化、管理科学化和科学技术应用化的方向发展。在图书馆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相关的问题:图书馆与人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系问题,图书馆实践与理论发展的关系问题,图书馆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问题,知识与载体形态发展变化的关系问题,客观知识和主观知识的关系问题,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关系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是图书馆发展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树立图书馆可持续发展观,做好可持续发展策略准备,以保证图书馆进入最佳的发展状态。
4图书馆哲学问题研究的意义
4.1理论意义
针对我国图书馆哲学研究现状与问题,提出问题研究是图书馆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分析问题研究的特征、设计程序、建立运行机制,发挥其建构图书馆哲学理论体系的功能作用。问题研究方法是图书馆哲学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获取科学认识、建构理论体系的功能作用。
提出问题系统的研究思路和方案,取得图书馆哲学研究的初步成果。理解和把握图书馆哲学研究的目标、性质、特征和内容,对其本体论、价值论和发展论等主要问题进行探讨。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历史唯物观和科学发展观,论证图书馆哲学命题成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明确了图书馆哲学的概念定义及其内涵、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体系结构、研究内容及其研究方法。在问题研究过程中,提出一系列的概念、范畴、观念和理论,采取“抽想到具体”的研究方法,初步形成图书馆哲学理论的体系结构,明确研究思路、研究方案、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展现出图书馆哲学研究的新局面。
4.2应用意义
论文关键词:图书馆人文管理参与管理自主管理情感管理知识管理文明管理能力管理人才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经济和新技术信息革命的发展,人类社会信息时代的今天,人民的全方位素质的提高,我们将在一个科学文明的社会环境中生存与发展。图书馆作为一个社会服务机构,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满足社会广泛的需求,其工作内容、服务方式和管理模式都将发生重大变化,也不再只足以前简单的“藏书楼”。“书”与“读者”不再足是借与被借的单一借还关系,管理者与读者也不再是单一的服务与被服务的机械服务模式。以前图书馆界由于缺乏积极的关怀和理解以及人本理念引导,偏重于对学术研究和新技术产品的投入,以硬性管理手段的大众化服务为主,忽视了对人的理解、关心和尊重,没能充分调动广大读者和管理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显然,在图书馆实行人文管理呼唤“人性的回归”势在必行,也是与世界图书馆界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相接轨的。笔者认为注重人文管理主要从参与管理,自主管理,情感管理,知识管理,文明管理,能力管理和人才管理方面着手,在图书馆形成和开辟“现代软性化管理”这一全新的管理领域。图书馆将由传统技术与新的信息产业、新的理解服务相结合向着网络化、信息化、文明化的方向发展。
一、服务台主体与客体的参与自主管理
从人体原理的角度看,图书馆员工是图书馆荼的主体,员工的参与是图书馆实施有效管理的关键,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图书馆管理的核心,服务于人是图书馆管理的根本目的,图书馆是带着公益性的“护身符”降临于世的,图书馆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图书馆的各种人际关系,处理好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前提充分调动主体与客体的参与管理的自主管理的积极性是关键,因而图书馆员工必须向所有“主人”提供服务,与世界管理模式接轨。图书馆人文精神的行为表现在服务过程中的开放原则、自由平等原则、互助互利原则以扩温馨原则。
(一)开放性原则。
图书馆的一切馆藏和设施应都要向读者开放,要求图书馆树立“藏以致用”观念,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要求实施全开架服务方式,尽可能地延长开放时间,图书馆的一切决策都应向读者公开。公开接受读者对员工的监督和评价,形成读者的自主性管理。
(二)自由、平等原则。
自由、平等是国际合作的要求,也是国际上图书馆共同遵循的重要原则。自由与平等原则要求图书馆在服务过程中实施无等级差别服务、无身份服务、无强制服务和无歧视服务,保证读者在图书馆得到自由平等的待遇和服务,实现服务的个性化、自主化和人性化管理模式。
(三)助人原则。
美国学者戴维斯指出:“不管使用的设备和信息系统多么复杂,其目的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助人”。图书馆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主体服务于客体和满足客体的需要,因此,图书馆的助人理念,主要体现在图书馆员工对读者的意识和态度上。实现“读者至上,微笑服务,读者为主,我们为仆,永远为你服务,满足各方位需求,是我们必尽的职责”的宗旨。
(四)温馨原则。
图书馆人文精神的视觉反映是让所有服务机构在视觉感官上留下美好的印象,营造一种设施温馨,色彩温馨,人气温馨的家园读者休憩,停靠,在书海中遨游,让读者感觉像回到自己的家。
二、图书馆的情感管理
(一)馆员是图书馆实现人文关怀的表面层,对他们的素质要求高,无论思想和心理素质还是业务能力都要求层层上进,想别人所想,急别人所急,具有无私甘为人梯的精神,达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的精神境界。当然在对他们严格要求的同时也要理解他们,对其工作价值赋予肯定,对其生活给予多的关怀,对其管理体制多注入赏识教育理念,充分挖掘其潜力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此外,要关心其精神、文化生活,使他们各尽其才,打开其心灵之窗,发挥创造性和积极性,做到工作得心应手,生活快乐无比,提高团队凝聚力。
(二)读者层面的情感管理。图书馆是公益性和社会机构,开放为的是读者。读者层面的人文关怀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和影响到图书馆的公众形象,关系读者对图书馆的信任度及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完善。所以“读者至上”是我们工作的宗旨,对读者要像对亲人,对朋友一样热情,做到人人平等,用换位思考,想读者之所想,做读者之所做,对读者实现人性化服务,不断满足读者需求实现层次的递进,从“自我满足”到“寻求帮助的满足”再到“休闲、阅读、娱乐一体化的满足”从而体现『_图书馆自身服务体系的高效,优质和超值。
三、图书馆知识管理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管理思想和方法,比如图书馆知识性组织,它强凋组织对知识连续不断在学习服务于汝者,图书馆的信息服务采用新的信息技术收集、整理、加丁和传递信息,实现科学现代化服务。当然知识管理最高价值的创新点在于将人本管理精髓和信息管理的整合技术活力结合,融洽于以智力资源为核心的知识经济这一新的形态之中。因此,实现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必须要求具备硬件和软件环境实现管理模式和方法的创新,从而从图书馆的单一手工服务到读者的自己阅读,使图书馆知识管理通过利用网络共享资源来实现文化传播。形成一个信息自由流动的环境,使图书馆成为一种学习组织。
四、坚持道德,文明管理
在各种思想文化互动的当今世界,社会的变革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着影响。加上如今独生子女多,父母对他们溺爱有加,使人类和谐社会要文明的存在。图书馆是公共服务机构以,更要求工作人员和读者多些文明少些争吵,一句好话暖人心。人是需要感情和友谊的,人人都坚持讲文明有礼貌,不论是同事还是读者我们都以朋友相待,互相关心,互相谅解形成一个融洽、协作的工作环境,大家心情好,带给别人的也是微笑和快乐。
五、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能力管理。人才管理
新世纪的图书馆,面临来自社会各种信息服务机构的冲击,面临转变职能,谋求进一步发展的挑战,因此图书馆必须要求具有一定素质,具有图书以信息情报专业知识训练以信息、计算机、通讯三位一体为核心教育基础的复合型人才从事图书馆事业,推动其事业的发展。显然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能力管理,人才管理是一项新的工作。
(一)部室主任可以参加管理研究班,中、高级人员可以参加进修班和研讨班探讨理论问题,解决业务中的大问题,初级人员可以通过成人教育的形式参加培训,取得图书馆学或情报专业学历。年龄较大的工作人员,可以参加专题,专项工作技能的短训班,讲习班学习,或听讲坐等,制定措施和创造条件鼓励自学,鼓励学科知识单一的馆员积极参加其他学科的知识学习,以拓宽知识面,在图书馆举办学习班,统一发资料选定每月学习日进行自学,还可以定期分类组织去参观学习交流开阔视野,吸取经验。
(二)发现人才,善用人才,留住人才
论文摘要: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在地域分布、管理体制、教育形式和水平层次诸方面形成了宏观性教育结构体系,在教材建设、理论研究和适应社会需求方面也取得成效。但怎样根据培养人才的智能结构来确定图书馆学教育中的核心学科层次,提高教师素质办出本专业特色,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其创造能力等,均为今后需加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我国结束,迎来科学的春天,走上改革开放道路并取得辉煌成就的二十年。其间,随着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图书馆学教育也在这一阶段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1宏观性教育结构体系形成
1.1全日制专业教育呈分布广、多层次格局。1978年以前,我国图书馆学教育专业仅有北大图书馆学系和武大图书馆学系两个办学点,1978年恢复高校统一招生后,图书馆学办学点迅速增加,并很快步入图书情报一体化,全国各省市55所普通高校的大专、本科图书馆学系大部分更名为图书情报学院、系或文献信息管理、文献情报科学院、系。据有关资料统计,截止八十年代后期,我国全日制图书情报学专业共有本科教学点37个、大专点18个、中专点23个。从四类不同的管理体制结构看,其中分别隶属国家教委(教育部)的教育点有25个;中央部、委、院的教育点12个;省、市教委(教育厅、局)31个;省、市文化厅、局的教育点10个。另外,在台湾地区则有台湾大学、师范大学、辅仁大学、淡江大学、世界新闻学院等共5个系开设了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
1978年,中央做出恢复研究生教育的决定,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和南京大学图书馆率先招收了建国后首届“目录学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其后,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校相继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1月,国家正式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同年11月,北大和武大最早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建立了图书馆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七次学位授权审核,至90年代末,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教育,已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3个图书馆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点;同时在北京大学(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联办)、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联办)设立情报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点;还有在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系、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南开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南京大学文献情报科学系等单位设立的13个图书馆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情报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南京大学文献情报系还招收双学位学生。据统计,自1981至1998年的十八年内,我国已培养出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生1,465名、博士生43名,他们大都成为业内骨干力量或学科带头人。
1.2成人在职业余教育发展迅速,形式多样,效果显著。我国图书馆学成人教育从80年代初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起来,80年代中期达到高潮,90年代进入稳步发展时期。据统计,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成人教育点共50个,其中分别隶属国家教委(教育部)的教育点有15个;中央部、委、院的教育点9个;省、市教委(教育厅、局)的教育点17个;省、市文化厅、局的教育点9个。
图书馆学成人教育的形式有:进修班、训练班、研讨班、专业证书班、研究生班、函授教育、职工业余大学、夜大学、广播电视大学、成人自学考试。这些不同方式均是对正规图书馆学教育的有力补充。
图书馆学函授教育分为高等函授教育和中等函授教育两种,这是对图书馆在职干部进行不同层次和多种规格学历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高等函授教育的学制有大学三年制专科和再续修二年毕业的五年制本科。学员在修完各种规定课程,经考试合格后可取得大专或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成绩优秀者可授予学士学位,全国共有三十多所大学开设了这样的函授班。与此类同,中等函授教育是培养图书馆在职人员中等专业水平的一种教育形式,学习期限一般是二至三年。学习期满经过考试合格者可获得图书馆学中专毕业证书。如山西、辽宁、吉林、浙江、四川、山东等省都兴办了图书馆业务函授学校,为本省各级图书馆和情报部门培养了大批初级专门人才。
图书馆职工业余大学和夜大学是国家承认大专学历的图书馆学职业教育学校,学制一般为三年,学员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如北京图书馆职工业余大学、北京大学图书情报系夜大学、黑龙江大学图书情报学系夜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夜大学图书馆学专修科等三十余所学校。南师大图书馆学专修科自1981年成立以来,十余年间为社会培养了860名大专层次的图书情报专业人员。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设的图书馆学专业,更是一种量大面广开放式的教育形式,方法是经全国统一考试录取,学习三年,考试合格后发毕业证书,该专业首届就招生2万人。图书馆学专业自学考试主要依靠自学,按正规高校课程标准考试,考生报考的每一门课程,成绩达到相应学历单科知识水平者,发给单科合格证书,累积单科合格证书达到规定的本科要求时,发给本科毕业证书。1985年湖南省率先开办该形式教育,全国各省也随之相继开办。
专业证书班的功能有二:一是帮助不具备规定学历的工作人员申请职称;二是使非图书馆专业人员能较快适应和胜任本职工作。如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自1993年以来,与有关部门合作,连年举办全省中小学图书馆学专业证书班,已有千余名学员结业。
2教材建设与理论研究相辅相成
2.1教材建设系统配套。从建国后至结束的近三十年内,我国公开出版的图书馆学专业教材寥寥无几。自1978年国家教育部在武汉召开全国高等教育学校文科教学工作座谈会后,图书情报专业列入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1985~1990年)的有60多种。另有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和全国各高等院校自编的教材和教学资料。这些教材和教学资料有着较鲜明的特点:首先,教材在学科方面齐全并形成系列,有图书馆学系列、情报学系列、文献学系列、图书情报自动化系列等。其次,教材编写层次分明,教材品种配套齐备。既编写了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教材,也出版了电大、自学考试用的系列教材。大部分课程编出了教科书、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及教学大纲等配套品种。第三,教材形式多种多样,不仅有教育部的选编教材,也有非选编教材;有翻译国外的教材,还有声像教材。总而言之,随着教材数量的增加,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如《图书馆学基础》、《目录学概论》、《中文工具书使用法》、《科技文献检索》等被评为1988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
2.2理论研究成果显著。据笔者统计,民国时期我国正式发表的图书馆方面的文章约有一千篇左右,其中有关图书馆学教育的文章约10篇左右,且多在30年表。建国后,从1950~1959年间全国共发表图书馆学教育文章24篇,内容虽涉及教学法、教材与课程设置诸方面,但学术水平含量不高,多为工作总结和体会,同时还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浓厚的政治色彩,如批判图书馆学教育中的资产阶级思想、教学内容要与政治运动相结合等。及至前,图书馆学教育理论研究仍以工作总结为主,并无质量上的提高。时期,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基本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状态,其原因不言而喻。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研究开始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仅1978~1979年一年间就8篇,数量虽不算多,但内容涉及比较广泛,其中有四篇是介绍国外图书馆学教育的,可看出已不再是建国初期十七年的那种经验总结式或机构简介式的文章,而是在方式方法上开始着眼从理论上探讨或引进国内外图书馆学教育理论,并注意介绍一些对于国内图书馆界来说还很陌生的国外图书馆情报学教育的情况。进入80年代,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研究出现了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繁荣局面。如1980年一年发表的论文就高达30篇,相当于1950~1977年27年间所总数的80%,内容方面也更加全面。80年代的论文不仅数量增多,质量也有了大幅提高。如桑健的“国内外图书馆学教育述评”;黄宗高、张琪玉合写的“图书馆教育的回顾与展望”;李纪有的“国内图书馆学教育简论”等文章均为最高水准的学术性论文,从理论的高度并结合实际对我国的图书馆学教育进行总结与反思,回顾与展望,无疑对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理论探讨与工作实践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启示和提高作用。应该说,八、九十年代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研究从总体上看处于蓬勃发展的良好状况,但不足之处也较为显见,主要是研究集中在宏观层面上,而对于教学法、教材、课程设置等微观方面重视不够。其原因是:①宏观研究群体包括了教学人员和广大馆员,而微观研究则需要有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才能进行,前者人数远远超过后者。②对教学质量重视不够,热衷于表面上泛泛地、粗线条地谈论图书馆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却没有真正从实践出发。③专业教师素质偏低,有较强能力从事教学研究的教师人数太少。3网络环境下发生的深刻变化
进入90年代,在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热潮中,图书馆学教育的生存发展空间亦随之发生变化。1994年以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互联网并实现了国际联网和国内互联,如中国科技网已实现了百所联网;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已覆盖了31个省市;中国金桥信息网已在24个省市建成了70多个站点;中国教育科研网到1997年9月已有我国大陆70个城市270多个接入网络。大势所趋之下,以往传统的文献信息机构——图书馆、情报所、档案馆等部门,均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实现其信息化来替代以手工为主的服务方式。在这种新的电子信息网络与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环境之下,图书馆的作用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即继续完成保存文化、传播知识的使命;提供网络利用的场所和网络利用的指导与培训;担当信息转接中心,为网络文献编目标引;自建数据库,信息重组和电子出版;设计信息系统;参与网络协议、标准的制定。为此,进入90年代中后期的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界已认识到:必须根据这些变化,把图书馆作用的新变化补充进教材,把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列入课程体系。
420年图书馆学教育历程的启示与思考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值我国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期,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人才竞争机制的形成,是这一时期社会的两大特点。应该说,图书馆学教育顺应历史潮流在这二十年里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给人们留下诸多经验、教训、启示与思考。例如,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是不是单凭增加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技术课程和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并将其列入核心课程,就算是在教育改革中取得成功?它如何在人才市场中占有相应的份额?它凭什么在专业教育中立足并给予受教育者什么样的信息结构?对此:学术界比较趋向一致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4.1注重学科建设,促进学术水平与教育质量的同步提高。学科建设集中反映了图书馆学教育的水平和层次,其成效主要体现在科学研究的成果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上,唯此才能谈得上跻身于世界一流的图书馆学教育行列,而其中重要的一环是必须抓好学位点建设。学位点既是学科建设的产物,又是推动学科发展的主要动力。搞好学位授权点的建设,可获得一举两得的效果,即培养高水平人才和产出高水平成果。高水平的学位点能承担重大的科研课题,研究生正是在科学前沿探索和在参加科研课题的活动中得到培养和增长才干的。因而搞好学位授权点的工作和学科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至90年代末,我国图书馆学已有3个博士学位点和1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布局基本合理。因而图书馆学教育不应当追求外延和规模的扩大、也不应当把注意力放在争取上博士点和硕士点方面,而应当将教育思路从根本上转到注重学科建设、重视提高质量、走内涵发展的轨道上来。
4.2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90年代末,学术界在图书馆学教育方面形成一个普遍共识是,专业教育应当顺应时代潮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重点、管理知识为衬托、广博的科学文化与语言工具为基础、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图书馆业务知识为核心、专科领域图书馆为发展方向,从而努力办出其专业上的特色。专业教育核心课程可视为培养专业人才必备的核心学科层次的知识智能,即所谓培养人才必备的信息结构。核心课程是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立足之本,也即专业教育学科定位的根本所在,它们构成专业主修课的主干课程,应是其他专业教育无法开设的课程。在经国家教委(教育部)批准确立的12门核心课程中,其内容应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和社会需求的发展而发展。比如,《图书馆学概论》应添加进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图书馆的内容;《目录学》可考虑写进网络信息的目录控制内容;《文献编目》则应淡化手工操作内容,强化计算机编目原理、方法和技术内容;设置连续出版物和机读文档编目为课程重点,并增加网络信息编目内容,突出“规范档”、元数据的原理编制及使用方法等等。
4.3努力提高师资水平,这是确保图书馆学教育质量的根源。正如我国科学界老前辈钱伟长先生所说:“大学教育的过程,就是要把一个需要教师帮助才能获得知识的人,培养成在他毕业后,不需要老师也能独立获得知识。有了这样的能力,将来干什么,他就能学什么,才有可能避免知识老化问题。”具体而言,一个图书馆学教育专业的教师,如果他不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改革教学技能方法,不注意运用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与教学法等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把创造学原理方法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话,学生是不能从他那里得到帮助的。因此,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据统计,在二十年来图书馆学教育领域的核心作者中,发表文章超过三篇的仅有16位作者,他们共发表73篇论文,占图书馆学教育387篇论文的18.86%。若按文献分布定律来分析,核心作者的成果应占该领域成果总和的50%,这说明研究力量相对薄弱。再从这16位作者的本职工作来分析,其中从事图书馆学情报学教学工作的约占79%,这说明他们不仅是图书馆学教育的实践者,也是理论研究者和学科带头人,而且集中在北大、武大、华中师大等图书情报教学单位。另外,从整体上看,虽有近三百人的理论研究队伍,但研究的范围不够全面,特别是在教材建设、课程设置及如何适应社会需求方面不够广泛深入,这也是影响图书馆学教育健康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
参考文献:
1李嘉琳。建国以来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理论与实践述评。图书馆,1992(5)
2彭斐章。新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回眸与思考。图书情报知识,1999(4)